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策略范文

课外阅读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外阅读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外阅读策略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它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只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宝库”,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把握阅读方向,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当前,不少中小学生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让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影响学生。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一些名著、与教学课文相关的文章、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图书等。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设计活泼新颖的阅读活动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喜欢活动和游戏。因此,我除了开设阅读指导课外,还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强化了课外阅读。

1.设计手抄报

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

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阅读赏析、书签、读书卡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

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抽出一两个学生到讲台前,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三、培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再好的“指导”方法也没有效果。因此,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开始。

1.教师学识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果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熏陶学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2.教师情感感染

“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中小学学生往往在他们所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上花费精力较多且成效教好。所以,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多给学生些关心,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到语文学习中来。爱上了语文,还怕他课外不去读书吗?

3.巧用学生心理需求激励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获取成功、渴望交往、抒发独特体验、要求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合理迎合需求,对加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大有益处。对课外阅读数量多、质量高的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不仅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还能使他们在语文课外阅读和活动中获得巨大的乐趣,从而极大地鼓舞他们阅读的热情。

第2篇

很多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外”的事情,与老师无关。课外阅读大多数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呈现出杂、乱、参差不齐、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表面上费时、费力、费神,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义重大。

《新语文读本》是由钱理群、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语文读本。该书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选文眼光和阅读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开拓精神自由空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该书一出版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知名品牌,被誉为“第一语文读本”。《新语文读本》是我市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课外读物浩如烟海,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如抓住一本,以点带面,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路径。下面就以《新语文读本》为例,谈谈自己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从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主动需要。当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待,那么它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情趣。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开学初,我班会利用早读课、晨会课、班会课、阅读指导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把“日”加一笔看谁变化出的汉字最多,学生稍动脑即可写出不少:“旧、旦、电、申、甲、由、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笔画名称也完全相同的字有哪些?如“已、己、巳”,“天、夫”,“土、士”,“日、曰”,“未,末”……也可以是猜谜语,对对子,巧用标点,成语接龙,讲故事,大部分内容出自《新语文读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制订阅读计划

计划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但不一定按《新语文读本》的编排顺序,往往跟教材有机结合,作为课内阅读的一个有效补充。要有计划,有检查,最好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甚至学年计划,要日日查,日日清。

三、培养预习习惯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学生预习,根据文章的长短,体裁,难易,及时调整预习要求。一般文章的要求是:1.遇到不会的字词查字典,过字词关;2.遇到读不懂的句子用“”划出来,句前加“?”,再反复独立思考;3.能抓住主要内容,并复述;4.把你认为精彩的字词句摘抄出来;5.把你认为写得不够准确的字词句划出来,换上你的字词句。课外阅读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绝对不搞标准答案,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来吸引学生,保持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并一直坚持下去。预习时产生的困惑,在阅读课上专门安排一块让学生分组讨论,或由老师集体答疑,更注重培养学生挑战作者、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精神,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搞一言堂,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不断地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为长久有效的阅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阅读方法很多,主要有精读、略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也不是完全割裂分开使用的,在阅读中要有机会结合。注重指导。

五、强化积累运用

积累是批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积累。并非简单的多读多背,而要努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毕业生要记住3000个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记住常用词汇,句式,精彩的段落,篇章,还包括积累观念和形象。积累要讲科学,重方法,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以教材特点为依据,反对死记硬背。对小学生而言形象和语言的积累更为重要。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丰富的语言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文化底蕴的养料,人格形成的萌芽。积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摘抄,可以是背诵,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运用。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思想也得到开拓。

六、巧妙安排时间

《新语文读本》的阅读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与学生不会灵活充分利用时间有关。我的做法是:星期一雷打不动公布本周阅读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学生往往见缝插针,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大部分学生能在周四完成一周的阅读计划。对这种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不仅在班上大假赞扬,还会打电话告知家长,或写进成长记录里,搞得十分隆重,激励效果相当好。

七、落实阶段检查

可以教师查、小助手查、同学互查、也可自查。形式不拘,但又巧妙。教师查,往往文章较难,让小助手查的文章较浅显,互查、自查的文章阅读几乎无障碍。如遇文章很难的,就抽好、中、一般的部分学生批阅,目的是了解他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集体辅导做准备。检查时间为早读课,午休课,课间活动等,对提前完成的学生待遇特殊可随时改。

八、定期成果展示

为了有效促进《新语文读本》的阅读让学生能体验并强化阅读的乐趣,我班经常定期组织朗诵、演讲故事会、联欢会、办报、出黑板报、开记者招待会、做小导游……让学生把学到的灵活运用起来,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自己举办读书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主支参与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他们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第3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课外读物相对较少,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仅有的阅读量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的。怎样才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还学生读书权、思维权、讨论权,大大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阔视野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浸润式阅读

学校阅读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阅读欲望。每个班级在教室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图书架,这就是我们的小型图书室。学生开展了“自给自足”式和“官方借阅”式相结合的方法补充图书。班内设一名图书管理员,自主管理借阅和归还,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每天早上,孩子们在早饭后都能通过校园广播收听美文,更以年级为单位设定阅读课。学生在阅读之余摘抄名句,赏析美文,自撰佳作,发表在校园“”文学作品集中。为了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还可以开展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的读书活动,如“朗诵会”、“读书日”、“美文沙龙”“我的一本课外书”等,这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方式。

二、主题式阅读

“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所以,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刘宪华老师鲜明地提出了阅读观:“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必须用大语文观作指导,立足“学好母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思考。我们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目标,落实到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那么,怎么进行主题式阅读呢?刘宪华老师的研究团队给予我们教学启示。

“主题阅读”就是按照单元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一个单元由一个主题统率,所有文章都围绕单元主题编排。主题是一根藤,课文是藤上的瓜,教学时,“以藤串瓜,顺藤摘瓜”是“主题阅读”的显著特点,这一观点要贯穿在主题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备课时,要统筹规划:从“单元导读”开始,总起布局,开始撒网;再到“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主阅读”、“基础训练”,将网逐步展开,推进;直到“展示分享”收网,是一个完整过程。各种课型担负着自己特有的使命,共同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种课型便于学生从阅读的语言积累,对主题有全面感悟,以及对写作方法能迁移运用,等等。这是和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课一课施教最大的不同。

三、板书式阅读

随着全国范围内课改大潮的掀起,我们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长董岩的带领下也义无反顾地投入课改大潮。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学科首先进行摸索。在这几年中以李胜果老师为首的语文教师开创了“1+1”的课堂模式,即一个问题+一幅板书。就是这幅板书给阅读课堂以灵感;能否让学生创意板书表达读书所感呢?王一新老师开始试课,反响极好。那么如何进行板书式阅读呢?

首先学生需要对书籍进行深层次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其次学生依据理解创设有创意的板书。板书要求图文结合,形神兼备。在小小的一幅画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在于创设板书的学生还要有必要的解读。这样“以图带文”,“以言解图”,有力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感强的学生,语言文字在他的脑海里是有声、有色、有形、有神、有静、有动、有生命的。他很容易进入文字描绘的意境中。人入文,心入文,情入文,观其色,看其形,嗅其香,察其变,悟其理,体其情……他能预测语意语势的发展趋势;他能听懂话里的话,看懂文字背后的信息;他能敏锐地发现和捕捉语言文字中的瑰宝或者瑕疵。

四、演绎式阅读

有一种新型写作方式是随笔化写作。这是教育家成浩老师研究成功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言语人格。课外阅读可以借鉴这一方式,即演绎式阅读。

第4篇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一些读书任务,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开卷必有益,这个“益”不仅仅是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互相促进的,书读的越多,懂得知识就越多,就越能促进课内阅读,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有人说“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无疑相当于买了一份终生精神保险。”“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这些,都说明了童年时代的重要性。要奠定这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拥有这份终生精神保险,一个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课外阅读在精神层面对同学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知识的掌握。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阅读方法:

⑴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⑵精读法。所谓精读法,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⑶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⑷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第5篇

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很好的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也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口袋”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仿佛是在茫茫的森林中漫步,失去了方向,这时,老师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一个方向。但指引的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教师则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一般来讲: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所以,教师在推荐时不仅是把书目推荐给孩子,还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一般我们可以采取:(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或者班队课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名著中的故事,娓娓的讲述一定可以激起孩子的兴趣,老师以“欲知后事,请看***”乘机引导他们去看书,相信这种效果是不错的。(2)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推荐相关的书籍,例如:学到了鲁迅的《三味书屋》,可以推荐学生去看鲁迅的简介,故事,或者他的其他作品。(3)教师介绍一些故事的大概内容,或者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去看,去阅读。

二、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读书压力过大,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每天沉重的课业压得他们喘不气,即使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是一样,家长都盼望着孩子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省吃俭用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读书,但付出越多,要求越高,他们也买来了一大堆的习题,让孩子做,基本上孩子没有剩余的时间来看书,即使有,因为农村家庭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益的指导,所以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阅读的生态环境:

1.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位同学的书收集起来,集中放置,请一个有责任感的同学负责集中借阅,另一种则以“空中图书角”的形式,也就是把学生们的课外书目列出来,贴在教室的一角,学生可以根据书目向书的主人借阅。2.营造师生共同阅读的和谐氛围: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培养出一群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教师应该鼓励班级的学生们一起来看书,甚至开始时可以规定每天的看书时间(例如每天中午),而这时教师也应该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看书,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精灵,从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喜欢,阅读自然成了学生们自觉的行为。

第6篇

策略一、打造和谐课堂气氛

以前的阅读教学的模式都是一板一眼,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可是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出乎我的意料,他打破了以往教学上常见的一问一答模式,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和同学们在谈心,在交流。而且执教老师本人的表现自然、随性,又不随便,他就往讲台那么一靠,上课娓娓道来的教学语言平和、幽默。学生回答时可以坐着发言,整堂课师生就这样互动,给学生创造了聊天式的课堂环境,这种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很有新鲜感。执教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这个和谐的交流平台,顿时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交流,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教师恰当的肯定和诚恳的点拨,让学生知识上在一个合规矩的“河床”上流淌,情感上在一个良好的纬度上发展。这节阅读教学的课堂气氛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策略二、巧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新课标》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开始,执教老师就用课件出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让学生欣赏,马上把学生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虽然没有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但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很多有益的资料,吸引学生走入读书的世界。比如:读书目的调查表、哈佛大学调查报告表、班级同学近期阅读的书目调查表等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从书的类别、册数、占所阅读书的百分比方面去明确读书的目的。同时老师也了解到学生喜欢文学类占89.4%、漫画类占26%。这些资料为老师引导学生要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有很大的帮助。老师每次课件的使用都很适时得体、恰到好处,为教学服务,不哗众取宠,能引领学生进入正确的读书领域。应该说,多媒体课件在这节课充分有效的运用验证了这次活动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我想,以后的阅读指导课也可参照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

策略三、注重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得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带动学生爱阅读,多阅读。从执教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明确读书目标――选择读书方法――勤做摘录笔记――坚持阅读,可看出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执教老师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须做到:(1)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把读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2)带着问题读书,才能欣赏到书中的精华。读书才可能有收获。(3)泛读。即可以猜读、浏览、跳读。(4)精读。即“熟读而深思”。精读是最主要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精读这个教学环节,他要求学生要做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仔细研读。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和味道在关键的词句里,文中的关键词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执教老师遵循这个理念,教学中拓展文中的关键词句,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文章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比如片段练习时,让学生抓住句中的“越来越……”这个词语理解并造句,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5)学会做摘录笔记,记下重点和疑点、写好心得。执教老师的那句“摘录笔记不在乎量,而在乎得”可以说是我在这节课的一大收获。

策略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兴趣除了因不同年龄而有所差异之外,不同的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不同。甚至同一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所产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选用书目时,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老师能适时引领会更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对自己有益的书,选自己兴趣的书,因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老师还可以有重点地推出几位“读书之星”,让他们畅谈读书的乐趣,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第7篇

[关键词]低段 课外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17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花在课外读物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小学课外阅读缺乏被重视。分析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例如,低段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又少,注意力不稳定;教师在学生的阅读阅读指导以及评价上缺乏适当的手段;在考试升学的重压下,课外阅读变得轻如鸿毛,教师没有重视课外阅读。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培养低段课外阅读的具体做法。

一、投其所好,读“好”书

1.借助注音和插图

儿童注音读物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减轻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一些困难,拉近了学生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距离感。绘本有着简单的文字描写和精美的插画,这样的书让学生感到不排斥、不陌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不少的绘本读物,例如小笨熊典藏系列的《博学天下动物故事》《会飞的草》《快乐识字童话绘本》等。

2.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很难理解书籍中的深奥的哲理。小学低段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了。还有其他一些课外读物深受学生的喜欢,例如《爱丽丝漫游奇迹》《绿野仙踪》《小熊维尼》等。

二、激发兴趣,乐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1.故事范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范读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方式。教师优美的范读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读书榜样。

2.故事表演

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班级中展开故事表演,学生的表演更接近他们自己的心灵,他们活泼可爱,伴随着稚嫩的童声,营造出了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了共鸣。

三、创造氛围,静读书

1.读书必须有安静的空间环境

在班级中,每天规定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阅读。作为班主任,也加入他们的队伍,以身作则。当然,课外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校内,家庭中的读书氛围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主动联系家长,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好习惯。

2.资源共享――图书角的建立

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拿出来进行图书交流,建立班级图书角。由于学生获得课外书的机会较少,图书角能让他们在教室里分享资源,共同感受阅读的乐趣。当然,我也会自己挑选好看的书籍充实到班级的书库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

3.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立足于课内,由课内带动课外,也可以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大量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了《丑小鸭》后,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使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

四、鼓励评价,勤读书

1.点赞制度

因为课外阅读是很难用数字来衡量水平高低的,所以可以对其进行模糊评价。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设计了点赞卡。具体的点赞制度如下:(1)学生能优美地朗读一个小故事,给一个赞。(2)学生能背诵一首古诗,给一个赞。(3)学生能把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给一个赞。以此类推,积累到十个赞就升级到蓝钻,有五个蓝钻就能升级为皇冠。就这样一张简单的点赞卡,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阅读的积极性大增。

2.游戏评比激趣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每月读书排行榜”和“年度读书排行榜”。评比激励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是评每月读书的数量,把学生课外阅读的字数与相关的路程做对应,设计成闯关游戏,比一比谁先“到大海”等。第二个方面是评每周读书的质量。把坚持每周课外阅读并做好记录的学生评为“特别奖”。激励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另外,学生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要想提高课外阅读,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是前提。

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的课外阅读,首先能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众所周知,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思想的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借助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所掌握的词语扩大,为语言积累打下基础。其次,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渠道。从初中节选的课文来说,大多是经典的名人作品,但是教材内容有限,学生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文本才能更加深入地对文章有所了解和深入研究,在大量的课文阅读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尤其表现在写作中,写作素材丰富了,情节描写更加圆满,人物表现手法更加新颖、细致,这些都要归功于课文阅读。最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来提升,读是写和说的基础,读的文章多了,也就有话说了,写起来也就容易了,选词就会更加符合语境,尤其是在写作表达方面,丰富的阅读能让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要想跳出课文阅读的束缚,还需要教师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任务外,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记住5个左右的句子和词语,长期坚持下去。其次,在阅读对象上,结合学生的兴趣,以经典美文为引导,注重诗歌、小说等。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提高文学素养,每次阅读后,要学会分析、提炼文章精华,揣摩作者的表达思想。最后,要注重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知识竞赛、读书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竞争中锻炼阅读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激趣;策略

有人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并且推荐了课外阅读篇目,配备了《语文读本》。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过重的学业负担,把课外阅读逼向了语文教学的边缘地带,使语文学习的空间日趋狭隘。由于忽视课外阅读,导致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匮乏,使语文教学形单影只,孤苦憔悴,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泰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智仁勇,贡泽培,杨瑗.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教育科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密切相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阅读不受重视、学生阅读量不足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发展。因而,结合教学实际及农村中学现有环境,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及效果,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改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不受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积累,提高素养,促进健康成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当前的农村现有条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以建立班级书柜等方式,让学生有书可读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阅读资源不足这一现状,我把自己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拿出来,鼓励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书“贡献”出来,建立班级书柜,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保证学生自由借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尝试编订剪报,装订成册,集体共享;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家访等形式,动员家长积极地为学生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便利,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学校建设的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阅读等。

二、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同样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教学中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做法恰恰与课标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能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成长特征入手,为他们提供一些这个年龄段“乐于阅读”的书籍,如,幽默作品、漫话作品、休闲作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努力减少一些功利因素,降低阅读上的硬性要求,如,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不附带条件地轻松阅读,不讲求数量的精心阅读等。在读物上还可以创新式的依托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参阅其他媒介,如,报纸、期刊及电子作品等。

三、营造宽松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应该着眼于学生习惯的培养,以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读书,终身受益”。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调整阅读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阅读计划,鼓励学生持久阅读的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外阅读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如,读书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交流中获得阅读上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合法”又“合适”、“轻松”又颇具“成就感”的环境中各取所需、各表所欲、各获所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容易生长起来,耐心也将向前伸展,习惯也便在阅读中培养起来了。

四、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读”法指导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有目的地将精读、浏览、一目十行等阅读方式、方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作品适当地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阅读方法。什么时候用精读,什么时候可以一目十行等。有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指出了分层次阅读,按作品性质阅读。甚至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教授给学生一些自己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时,能深入作品,与作者共鸣。我们还可以更精致一些,将课外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摘记等,保存阅读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会有效、迅速地阅读更多内容。获得了阅读成就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内化成课外阅读的驱动力。

五、深化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驱动

在当前素质教育还未完全深入到各个角落的情况下,仅仅是依靠观念上的指导还是不够的,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对课外阅读的驱动力。即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外阅读的资源有目的地穿插、渗入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内、外的资源相互联系、印证、补充。这样的教学不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作品推介给学生,甚至将作品内容与考试相联系,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价值(这一点,从不同地区的中考中已得到印证)。我想没有学生、家长不积极响应这种阅读活动的。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阅读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48-1

在新理念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了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巩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要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在老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上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它会受到个人能力、年龄、爱好、家庭背景、民族、知识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个体间的差异。

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农村里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听别人讲故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精力非常集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共同特性,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举一个例子来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格林童话》、《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故事都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口味。语文老师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节选出一部分有趣味、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片段讲给学生听,在讲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在故事精彩的地方故意制造一些悬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阅读来找到相关的答案。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弄清楚其兴趣所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门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其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这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相一致。

二、课外阅读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课程的编排要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所涉及到的题材也要多样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语文老师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同类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比如说,在学习了《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后,老师要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的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文本中主人公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学生去认识一位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鲁滨逊;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可引进《史记》,让学生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组织学生举行历史故事比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不少名作,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必须把课外阅读和说写练习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并不是单纯地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语文读物,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说和写的能力,从而使得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写一定数量的读书感悟,还可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成语记录下来作为作文写作时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办黑板报、文学知识竞赛、课外阅读交流会、阅读之星选评等等,借这些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来促使他们主动课外阅读,强化读写训练。与此同时,老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心得体会,结合课堂教学、开班会、户外活动等环节来让学生展示个人的阅读情况,使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课外阅读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营造阅读的氛围

第12篇

贵州省平塘县通州镇金桥小学558300

【摘要】加强课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课外阅读策略

1.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加强课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目前,小学生阅读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主,每本教材大约有三十余篇课文,10万字左右,离大纲对学生要求的阅读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随着社会文化传播手段、方式的日见多样,天性好动的孩子很难禁的住热闹的诱惑。电视的普及、游戏的盛行,充斥了孩子们生活的空间,对他们形成了无形的吸引,使他们中许多人很难再静下心来,从书本中寻找阅读的乐趣。有的干脆视读书为一种枯燥的活动,甚至是一种负担,结果失去了一条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要而困难的课题。

3.如何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认为可通过以下渠道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也是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3.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尤为突出,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3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可在教学中体现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位老师讲到蜘蛛这一话题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然后对该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使得这位学生尝到、体验到了读课外书的好处,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4简介导读

简要地向学生介绍好书,能诱发学生迫切的读书欲望。但介绍好书内容是要简洁概括,不可言尽,方法有梗概介绍、提纲介绍、插图介绍、部分精彩片断介绍等。

3.5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故事比赛"、"童话表演"、"小小读书会"、"名人名言接力赛"及出黑板报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果。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4.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的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阅读《人与自然》或去了解"神七"的有关知识。以此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精读法运用到分析范文很适合。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4跳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或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4.5摘记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4.6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5.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坚持阅读

对于适时、按量完成阅读内容的学生要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好榜样,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制约聋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聋校学生经常看课外书的仅有16.42%,聋生整体阅读兴趣不高,聋生课外阅读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究其原因,制约聋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汉语言基础与水平的制约

汉语言基础直接制约着聋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聋生而言,听力障碍导致了信息吸收的封闭与狭窄,他们无法通过语音自然地接触汉语言,学习汉语言的主要途径被限制在课堂与文本接触上。然而由于师生沟通的困难与障碍,聋生课堂学习汉语言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直接导致了聋生汉语言能力的低下。由于大部分聋生汉语言能力较低、阅读理解力差,对于汉语言材料只能读懂大概,甚至于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他们因为理解的障碍,很难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因而聋生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积极性的不高反过来又影响了聋生汉语言的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2.现代视觉媒体的冲击

视觉冲击,符合聋生视觉语言特性,相对于文字阅读更具有诱惑力。现代社会视觉媒体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为聋生吸收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电视、网络为主的视觉媒体占据了聋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不可否认,视觉媒体开阔了聋生视野、拓展了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视觉画面大多是表义的,不可能与内涵深刻的文字阅读同日而语,长期沉溺于这些视觉的表象,也将影响聋生思想的充实与思维的发散。聋生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电视、网络上,必然无暇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纸质书籍,对读书的兴趣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制约聋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需要我们聋校语文教师对症下药,对于聋生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笔者在指导聋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激活阅读期待,引导拓展阅读

聋校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激发聋生课外阅读欲望的责任。聋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利用迁移规律,为聋生提供各种获得课外阅读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聋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引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以教材某一文章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拓展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从其盲人的独特角度,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切关爱。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著作,由课文片断的解读引向整部原著的阅读,这不失为激发阅读欲望的良策。

(2)以某一课文为基点,向作者其他作品延伸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朱自清的其他散文,让学生透过作者优美的文笔感受人世间的情与美。

(3)以某一课文为基点,向其他关联内容延伸

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鲁迅、介绍鲁迅的作品,勾起聋生课外阅读有关鲁迅文章的欲望。

2.加强阅读指导,促进高效阅读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聋校教师应重视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促进聋生自主高效的阅读。聋校教师应重点针对以下三个方面给予聋生一定的指导。

(1)读物选择的指导

聋校语文教师应指导聋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对于读物的内容、层次、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在指导聋生选择书籍过程中不但要照顾到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人而异,各求所需,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2)文本理解的指导

聋生阅读重要障碍是文本意义的理解。因此聋校教师应指导聋生如何科学正确地对待文本中不解的词句,指导聋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时通过“查字典”“根据上下文猜测”“向老师同学请教”等方法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应主动积极地为学生课外阅读搭造平台、编织纽带,为聋生走进文本架设桥梁,如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时,教师可以找来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的观看,预先走进文本,走进书籍中的故事情节,从而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兴趣。

3.开展读书活动,激励快乐阅读

聋校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进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如组建“读书社”,与每位学生签订“读书合同”,给聋生阅读量上予以制约;再如开展“读书竞赛”,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聋生阅读的欲望;利用聋生美术的优势,鼓励聋生为图书配画插图,以此体现聋生读书的成就感。

4.构建阅读评价机制,保障持久阅读

聋校教师应积极构建聋生课外阅读评价机制,对聋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予以考查,对聋生持久阅读予以激励。在制定聋生阅读评价机制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阅读数量的考查

定期对聋生阅读的数量予以考查,展开阅读数量上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学生与其他学生阅读量的对比,从而激励学生读书的热情;纵向比较则是指学生一定时期内与上一段时期阅读量上的比较,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经历展开必要的总结。

(2)阅读能力的考核

对聋生阅读能力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观察聋生阅读的方式,考查聋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出现困难的解决途径;也可与语文阅读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聋生对于相应文本材料的理解情况,这种考查可以使教师动态掌握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为指导聋生阅读提供必要的依据。

(3)阅读效果的评价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索

众所周知,在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份量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而增多。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育的决策者,还是第一线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英语的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佳,改变不了学生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大失分的状况,更没有改变我们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阅读理解教学的功夫应该放在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上,而不是过分禁锢在局限的、陈旧的课堂教学上。

一、当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无序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无序而缺乏生机。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被有关学者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后继而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依然受到排挤。除了一些为了提高阅读应试技能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题以外,面对高考的压力,强调教材、词汇、语法学习,而忽视了英语课外阅读。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限、可选阅读材料也很有限。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基本处于一种“放羊式”、放任自流的状态。

2.功利性

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生在所进行的很有限的英语课外阅读也被烙上了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课外阅读是个人出自内在需要并能自主选择的阅读,旨在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定位于服务考试,课外阅读以学习辅导类书籍为主,学生阅读面狭窄而单一。课外阅读退化为考试的附庸。有些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外阅读也演变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3.缺乏保障和方法引领

受功利性的影响,英语往往被边缘化,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分配给英语学科的时间少之又少。又加有些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够丰富,图书更新较慢,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他们课外阅读的需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课内教学,而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力,使课外阅读纯粹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二、下面是笔者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

1.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报上的文章,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的新闻或素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其内容安排以单元为单位,各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的领域,比如Book One 就包括了Friendship,English,Trave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因此,教师在教每一单元前必须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如Earthquakes,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地震的文章,了解一些地震的专有术语,以及世界地震史上有名的地震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并摘录或归纳地震的常识和防震知识。在结束该单元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们互相分享查到的资料,交流彼此的体会。又如,在教学Nelson Mandela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Story-telling Contest”,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读到的英语名人故事。

2.教师要有所选择地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比如,世界大事,社会的突发事件,科技界的新发明,或者体育卫生方面的新鲜事等。例如,当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后,教师应该马上上网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报道来印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无疑会对阅读材料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印度洋爆发海啸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搜索与海啸有关的知识以及海啸后的惨况的报道,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利用各种英文报纸

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构建读物网,想方设法拓宽阅读资料来源,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和合作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高中版)《21世纪英文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周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辅导报》《 中学生英语读写》《学英语》《英语沙龙》等报刊杂志,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家庭与社会计算机资源上网阅读。

4.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触类旁通的机会和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_地使用该语言。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保证一定量的,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15篇

1.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1.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1.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期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1.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问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2.1选择读物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2.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2.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