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今时代是一个解放和宣扬个性及个性化的时代,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们虽然能够获得较大的精神满足感,但是在有些领域,因为过分的强调“个性化”而造成其本身内涵的缺失,平面设计便是其中之一。部分设计者将宣扬个性与求异直接画上了等号,这些平面设计作品虽然具备前所未有的外观造型,但是人们却不能够通过该作品读取到有用的或是良性的信息。这部分作品仅能够被作为一件普通工艺品,沦为人们视觉观看的对象。这样的情况与平面设计最初“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做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的目的是相背离的,不利于该行业的长久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伤及观赏者的审美观。
创新力度不够,拷贝现象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陈汉民等为代表的一批我国设计师,率先把中国传统元素运用进标志和包装等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传统古文化的精髓,这一举动虽然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行业中的兴起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其成功的光环下,也顺便为后续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一方面,平面设计艺术在众多艺术当中算是后来者,其发展状况本身就不够全面,在设计技术和思路方面未能形成较强、较多的分支,新时代的部分设计者往往在对作品无从下手时,就不恰当地引用了上诉方法,直接将一些现成的元素硬性地拉倒作品中。另一方面,平面设计在技艺技巧方面尚不成熟,在时间、效率、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的趋势下,设计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拷贝”的方式完成作品。
2民族文化与平面设计的结合趋势
2.1造型的结合
平面设计的造型与民族文化的结合趋势,主要在于,我国民族文化中如剪纸等一些民间文化和民族流传的技术和造型,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外观造型上,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当代平面设计要想实现民族化和个性化,必须充分发乎只有中华民族掌握的中国民族文化基调,将平面设计烙上中国印。
2.2内涵的结合
平面设计的内涵在于,来源于社会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平面艺术展现形式,将一些信息展现给观众,触动观众的心灵,从而规范、约束、引导观众的思想和行为。民族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千百年的思想精华传达给每一个华夏子孙,实现民族元素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他们的结合即,将平面设计当成民族文化的舞台,将民族文化当成平面设计的内容,实现互补共赢的发展态势。
2.3时代意义的结合
以平面设计展现民族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实现了民族文化的科技化展现,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潮流性和时代性发展。以民族文化充填平面设计,能够体现平面设计广泛的承载作用,提高了平面设计的效果,促进了平面设计的深入发展。
3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实例探讨
3.1婚庆文化的运用
婚庆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实物或是虚拟实物向人们展示一种喜庆、和谐、热闹的信息,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一种婚礼信息的一种宣传。而平面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抽象、虚拟的信息实物化,能够使人们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接收。两者之间具有相当的共通行。例如:自古以来,婚礼便是人类世界中吉祥、喜悦的事情,古代人们更是发明了“囍”字作为婚礼的标志,任何人看见了“囍”字便会联想到婚礼,因此,许多婚礼平面设计作品在选定主体画面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囍”字的运用。在婚礼请柬方面,由于平面设计技术的出现,使原本空白的纸面出现了更多排版的可能性,例如鸳鸯戏水、连理枝等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一转原本的风格,使请柬在内容上更具喜庆愉悦之感。
3.2图腾文化的运用
祥云图案是东方文化的一种特有传统图形,有着吉祥、如意的丰富内涵,它的形式多样、流传悠久,是其他图式纹样所无法替代的,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会用祥云图案来装饰主题,烘托整个作品的意境内容,从而使作品更富神采与美感,吸引欣赏者的目光。祥云图案已经被大部分平面设计者所青睐,要更好的将腾云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就需要扩大腾云元素的影响力,在祥云图案创作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平面设计者,在进行祥云图案创作时,要认真思考祥云与主题该怎样搭配,色彩应该选什么才能更好的衬托作品意境,要充分表现出祥云图案对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的重要性。
4总结
1、教具设备
回民小学首先保证了学生人手一只竖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吹奏练习。学校的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创设的快乐游戏情景和参观游览中体验、探究式学习。
2、回族文本资料
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回族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文本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查询研究学校所存的回族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回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服饰,民族等。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图书馆也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资源。师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谱,以供学生学习演奏。
3、社区资源
回民小学建立在回民聚居区,有很多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了解学习回族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附近就建有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馆里展出了大量现代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证。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回族历史,更是能加深对齐齐哈尔市的热爱。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是大众最能熟识、利用的现代化资源。课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课下都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让学生有了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知网、中国期刊网等付费网站查询到一些珍贵的视频、文本资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与学生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的竖笛学习,又可以学唱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达到让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学校本课取得的实际效果齐齐哈尔市回族小学的校本课程一直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老师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学习竖笛,学习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课始终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的方式,利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回族小学的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可以轻松的把新曲试奏出来,而对于回族的历史文化也有较深的认识。目前,回族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音乐活动,在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也经常获得奖项。回族小学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小学音乐教育的模范学校,成为各种音乐活动组织方首先考虑邀请的对象。
5、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慢慢地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变得很陌生。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会影响社会、学校的发展,随着教学的改革,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这不仅对于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民族体育的文化性
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繁荣,不同地区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不同,导致各个民族体育的地域性差异和思想差异。民族体育的文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运动项目,它们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二是内在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代学生正需要一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因此,民族体育的文化性决定了其融入学校的重要性。
二、当前民族体育面临的困境
(一)群众认同感薄弱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如果不解决认同的问题,文化之路就不会走太远。现如今我国教育已经被西方教育冲击,很多学校崇尚西方教学模式,落寞了我国本土的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已经被西方教学形式掩盖,以至于抛弃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群众对民族体育的认同感不强。
(二)缺乏理论与制度支撑
无论那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制度支撑。与我国竞技体育投入程度相比,民族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受到制度层面上的相对冷落,在践行方面更是表现失信。由于竞技体育与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挂钩,因此当前我国更为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忽视了对于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创新,在民族体育的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方面还是有所缺乏。
三、文化学视角下民族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校体育是传承民族体育的最佳平台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需要一种渠道进行传播与发展,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渠道是继承民族体育的最佳平台。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一切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进步。为了不让民族体育文化流失在我们这一代,将民族体育与学校教育很好的融合是继承与发扬民族体育的最佳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情感的增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来证明这一点。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民族中小学就把高脚马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了发展这个项目,湾潭民族中小学还专门摸索了教学方式。
(二)民族体育的文化性离不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它的教育理念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民族体育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并不同于西方文化,它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学校教育的理念一致,但是民族体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是学校教育中缺乏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有必要讲民族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有些民族体育项目甚至需要在学校里更进一步地推广,成为学校体育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三)学校教育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规范的发展模式
无论哪项体育项目教学都需要良性的发展机制与科学化的规范模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不同的民族为了求生发展、放松心情,在松散的、紊乱的环境下随之产生的,这些项目还不具备一定的规范模式,因此需要借助一个基石去巩固其发展,学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它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个规范的发展模式,能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科学发展的集聚地。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放置在这样合理的管理模式下,一定会将其宣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迅速建设和发展着,伴随着这种发展现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又促使了人们在文化上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其不断影响和刺激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作为中国领土的一个大板块—少数民族,在经过中国文化的不断积淀后,少数民族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其文化体系中的舞蹈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如今,少数民族的舞蹈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艺术,这一舞蹈艺术正向全国范围内扩散着,发展势头良好。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指经过人们提炼和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并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的要素,塑造出具有动态性和直观性的舞蹈形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的人体动作艺术,它主要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包括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性格等等,舞蹈艺术就是创造出一种可以被人感知到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从而来表达舞蹈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在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华为一种生活,甚至是生命的艺术。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时间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如今其舞蹈可谓是艺术性和 审美性相当高,它是由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进程中,通过集体传承、集体发展、集体创造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少数名族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其社会进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歌舞文化,他们的舞蹈文化艺术不管是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还是对加强民族团结与进步、促使我国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些方面可以充分证明,少数民族的舞蹈,特别是其舞蹈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探讨
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是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历程的,有其沉淀意义,其舞蹈艺术在目前看来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舞蹈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北方的舞蹈呈现出刚健豪放美、南方的舞蹈呈现出婀娜多姿美、平原的舞蹈呈现出柔美细腻美、高山的舞蹈呈现出潇洒奇特美,可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对于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来说,其分为几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具体如下:
(一)奠基期
这一时期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起步期,有很多舞蹈艺术家充分展现了其民族舞蹈特色,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比如说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获得了赞誉,另外还有傣族的《孔雀舞》等都获得了好评,这些舞蹈不仅第一次在人们面前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色,而且还揭开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序幕。
(二)破碎期
这一时期经历“”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势头被阻断,几乎所有的舞蹈创作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是惨遭禁演。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发展期
这一时期经过“”的洗礼后,从这之后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比如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舞蹈表演,舞蹈艺术家以一支《牧民见到》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蒙古族风格鲜明和浓郁的民间舞蹈艺术,抒发了蒙古族人们对主席的爱戴之情,引起观众的极大反响。
(四)探索期
这一时期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发展和积淀后的时期,其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逐渐转变为对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形象创作、多种编舞方法相结合的探索,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探索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创作题材为依据,对其民族风情和风俗以及民族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索与舞蹈艺术创作。(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 海和平.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 2010,(1)
1土族语言使用与文化的现状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发展,土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在发生着有目共睹的变化。从土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受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与民族语言自身的特点,土族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封闭,仅仅在本民族聚居地内部使用土话,对外几乎不说土话。第二,不同年龄,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土族语言使用也出现不对等的现状。年轻的一辈已然听不懂老一辈的土话,老一辈人也很少继续使用并教育下一辈人沿用过去时代的土话。文化程度越高的,使用土话的频率也就越低。受时代新语词的影响,在土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发音,出现借用汉语或藏语语音表达新词语的现象,屡增不减。第三,在大通、黄南、民和、互助四地,因历史原因,民族迁徙,土族同其他民族杂居、混居,致使一些地方的土族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转用汉话或藏话,尤为明显的是大通、黄南,民和与互助部分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现状。第四,基于语言经济的原则,大多数土族同胞从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上意识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是选择更为优势的语言进行交际与生活。土族语言使用发生变化,也影响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老的土话只保存于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里,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年青的土族一代是陌生的,也是遥远的,所以保护的工作就落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身上,借助印刷、录音、摄像等现代媒体技术,最初“活”的语言成为了“旧”的历史。作为土族身份象征的各种传统符号也在发生变化,尤以土族传统服饰最为明显,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虽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发生了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土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由最初富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演变发展为被展示、被娱乐的表演节目。
2保护与传承土族语言与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12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是指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存在一起,它与单一文化是构成对立。不同的学者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是不同的,有的看重于多元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的看重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多元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作用于教育的;有的看重的是多元文化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正在不断地增强,多元文化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又在形成新的文化,多元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
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中,我们既要学习先进的文化,也要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做到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去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多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思想的碰撞就不会停止,思想的碰撞所产生的力量在驱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了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诞生出了“百花齐放”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道家等不同的思想派别。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浸润,思想收到了空前的洗礼,从而为后期确定一种适合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主张思想上的兼容并包,形成了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的思想。在那个时候,诞生了许多大师级和先生级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正是因为有了思想开放、文化的并存才促进了当时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今天这个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存在,没有多元文化并存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不会再有进步和发展。
三、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冲击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只有外来文化才是先进的,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于是教育者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全盘地照抄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不加思考地引进外来文化的教育理念办学,导致了教育脱离实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过多地依赖于外来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可,长期以往就会使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等要弥补过来的时候会非常得吃力。幼儿在学习中由于没有接触过本民族的文化,势必会造成幼儿在面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时候感到茫然和无能为力。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走向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要找到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支撑点,在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去构建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走向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学会构建本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在沿用国家课程的的同时,也要构建一套能够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课程。例如,幼儿园可以在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从而开发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风格;特征
社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先进的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要能够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将民族风格加以融入,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只有将现代化的设计和民族的风格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保障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从而对平面设计艺术就能起到拓宽的作用。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和方法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分析
平面设计在当前的各个发展方面都有着相应的呈现,已经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已经愈来愈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样就能有效的产生全新的设计风格。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多民族的融合下也形成了多民族的风格以及文化。而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设计相结合,也能呈现出不同魅力风格的设计艺术。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关系愈来愈密切的情况下,商业空间的发展也比较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注重民族风格文化与商业发展的融合就比较重要。现代的平面设计在这一环境下,就成为和传统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契机,能够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2.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的方法
将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结合,就要能注重相应的方法。进行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就要在选题以及对资料的搜索和生活采风等方法的有效应用,来对第一手的资源加以应用,从多样化的民族风格文化中,来寻找比较恰当的文化素材,使之能够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要能够通过自身对艺术设计的感知以及理解,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形式等方面的了解等,通过现代化的平面设计的观念方法的运用,和民族的文化以及语言等进行互补和结合,从而来形成独特性的设计风格。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上得到升华,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上也能得以有效拓宽,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
二、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和实现的程序
1.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
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在意象表现构思的特征方面这就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各自功能以及语言表现和造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在材料语言以及设计的主题层面的限制,进行平面设计就不能通过写实和具象的语言,而是通过抽象化以及秩序化等图像加上相应的观念思维,来进行对平面设计的主题观念进行传达,这是平面设计的意象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就能够将形意结合体现出传统的民族风格,也能通过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将民族风格加以呈现。平面合计艺术当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中和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传统的美学,在形式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间接,在传统文化的色彩上也比较浓厚。将中和之美和现代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就能成为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展现上主张版面要素的多样化变化统一,在对立关系上要能协调等。这些中和之美主要就体现在语言的元素层面的和谐,以及对中和之美的应用等。除此之外,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生命精神的体现。在这一特征方面主要就是从传统艺术的设计角度出发,传统的艺术设计比较重视生命精神的表现,这就和西方科学逻辑推理有着不同。在对民族化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要能从概念的抽取以及中间语言的组织和风格表现这样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这些特征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和民族风格融合的重要体现。
2.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实现的程序
将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融合,就要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将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吸收,不是简单的进行模仿,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和平面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得以良好的呈现。对传统民族艺术的借鉴以及向着民族文化形式发展,要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就是要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优秀性和独特性,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审美性以及精神性。如我国的传统道家的无为道德准则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就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的自然含蓄以及意境的表达比较重视,在构图上对饱满以及完整性的追求,能够将民族风格得到有效的呈现,这就能够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应用,使之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结合,从而给现代平面设计新的发展活力。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形式加以融合借鉴,这也是对平面设计进行丰富的重要方法。在民族风格的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构图方式以及色彩和造型的表现上,其中从构图方面来说比较注重对称美,这是古典美学中比较传统的对美的追求方式。而在色彩的表现方面主要对装饰性比较重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民族的文化要素和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也能实现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在设计表现的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对于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民族民间的艺术当中的自由以及生动表现体现的比较鲜明。民间的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使其成为其他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和大众艺术的形式。平面设计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平面设计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将其和民族风格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体现出崭新的设计样式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对民族风格的展现就要从具体的内容上加以重视,通过民间艺术的元素以及素材的应用等,来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化和独特性。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的民族风格的理论研究,就能从一定基础上,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叶志协 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郑茜.东阳木雕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
[2]邵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3).
[3]尹青.论现代平面设计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J].大众文艺,2014(23).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风格;特征
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先进的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要能够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将民族风格加以融入,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只有将现代化的设计和民族的风格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保障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从而对平面设计艺术就能起到拓宽的作用。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和方法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分析
平面设计在当前的各个发展方面都有着相应的呈现,已经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已经愈来愈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样就能有效的产生全新的设计风格。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多民族的融合下也形成了多民族的风格以及文化。而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设计相结合,也能呈现出不同魅力风格的设计艺术。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关系愈来愈密切的情况下,商业空间的发展也比较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注重民族风格文化与商业发展的融合就比较重要。现代的平面设计在这一环境下,就成为和传统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契机,能够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2.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的方法
将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结合,就要能注重相应的方法。进行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就要在选题以及对资料的搜索和生活采风等方法的有效应用,来对第一手的资源加以应用,从多样化的民族风格文化中,来寻找比较恰当的文化素材,使之能够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要能够通过自身对艺术设计的感知以及理解,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形式等方面的了解等,通过现代化的平面设计的观念方法的运用,和民族的文化以及语言等进行互补和结合,从而来形成独特性的设计风格。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上得到升华,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上也能得以有效拓宽,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
二、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和实现的程序
1.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
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在意象表现
构思的特征方面这就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各自功能以及语言表现和造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在材料语言以及设计的主题层面的限制,进行平面设计就不能通过写实和具象的语言,而是通过抽象化以及秩序化等图像加上相应的观念思维,来进行对平面设计的主题观念进行传达,这是平面设计的意象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就能够将形意结合体现出传统的民族风格,也能通过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将民族风格加以呈现。平面合计艺术当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中和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传统的美学,在形式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间接,在传统文化的色彩上也比较浓厚。将中和之美和现代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就能成为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展现上主张版面要素的多样化变化统一,在对立关系上要能协调等。这些中和之美主要就体现在语言的元素层面的和谐,以及对中和之美的应用等。除此之外,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生命精神的体现。在这一特征方面主要就是从传统艺术的设计角度出发,传统的艺术设计比较重视生命精神的表现,这就和西方科学逻辑推理有着不同。在对民族化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要能从概念的抽取以及中间语言的组织和风格表现这样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这些特征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和民族风格融合的重要体现。
2.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实现的程序
将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融合,就要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将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吸收,不是简单的进行模仿,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和平面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得以良好的呈现。对传统民族艺术的借鉴以及向着民族文化形式发展,要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就是要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优秀性和独特性,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审美性以及精神性。如我国的传统道家的无为道德准则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就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的自然含蓄以及意境的表达比较重视,在构图上对饱满以及完整性的追求,能够将民族风格得到有效的呈现,这就能够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应用,使之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结合,从而给现代平面设计新的发展活力。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形式加以融合借鉴,这也是对平面设计进行丰富的重要方法。在民族风格的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构图方式以及色彩和造型的表现上,其中从构图方面来说比较注重对称美,这是古典美学中比较传统的对美的追求方式。而在色彩的表现方面主要对装饰性比较重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民族的文化要素和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也能实现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在设计表现的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对于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民族民间的艺术当中的自由以及生动表现体现的比较鲜明。民间的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使其成为其他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和大众艺术的形式。平面设计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平面设计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将其和民族风格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体现出崭新的设计样式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对民族风格的展现就要从具体的内容上加以重视,通过民间艺术的元素以及素材的应用等,来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化和独特性。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的民族风格的理论研究,就能从一定基础上,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茜.东阳木雕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
[2]邵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3).
[3]尹青.论现代平面设计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J].大众文艺,2014(23).
[4]谷会敏.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5(01).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拓展和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共同习俗环境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其中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云南境内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自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宣传必不可少。在运用传统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传播模式和传播观念的转变,拓宽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全面地宣传云南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目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形式及其现状
(一)网站传播
民族文化网站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目前,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主要的以下几类:一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此类网站不仅有云南省内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网站中的民族文化板块,如云南民族网、云南省民族文化网等。也有全国性的网站,如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网等,其中就有包括云南25个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此类网站内容丰富,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如云南省民族文化网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综合性内容比较丰富的网站,其栏目有民族概况、文化产业、奇风异俗、旅游博览、名特物产、民族医药、人物故事、图库、影音索材、地州频道、民博商城等。二是民族研究机构或其它相关机构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如中华民族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网、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网、云南少数民族网等;还有以商业为目的建立的网站。此类网站各具特色,与政府网站有较大的区别,也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三是部分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成为互联网上云南民族文化的有效补充。如中国民族建筑网,本身是一个介绍、发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风情建筑的网站,其中也有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又如“爱云南旅游文化”网,其中的“民风民俗”栏目就有民族文化的内容。四是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相对于以上几种网站,个人网站带有明显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花腰彝族网以专门介绍彝族为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彝族的风俗风情、民族歌舞、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学等,还有彝族人网,壮族在线、三苗网、藏人文化网等都是网络爱好者自己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
(二)网络社区传播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网民在通过腾讯QQ、MSN、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与外面的朋友和网友进行交流过程中,总是有意向外界介绍本民族的风情民俗和传统习惯,宣传民族文化。有的网民在自己的QQ空间里添加了具有自身民族色彩的一些内容,内容包括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礼仪、民族歌舞和饰等。如云南元阳梯田文化传播工作室的马俊勇经常把自己在元阳梯田的相关摄影贴在华夏摄影网和摄影天下等相关专业网站上,以达到同行对元阳梯田文化的认可和宣传。还有天涯社区的旅游休闲专栏、图行天下、行走网、论坛等栏目介绍和传播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博客传播
除了在BBS论坛等方式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外,很多云南民间人士也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用来专门宣传自己的民族和地区。例如:cacv的博客,ouraim的博客等。这些博客大量地宣传云南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美食,利用网络向外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四)微信传播
微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已经被越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微信可以传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且使用的费用较低,使用方便灵活,也被许多民族文化人士或相关人员用来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目前,微信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主要是个人进行的一些简单民族文化信息的传播。
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云南是祖国西南边锤一个相对尚不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除年轻的、文化较高的人群外,许多民众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不深,应用还不太广。虽然,目前云南也有一些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和博客等,但是,由于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许多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只习惯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文化旅游、节日庆典等形式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对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许多人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重视。即便是年轻一族虽然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认识相对较多,但许多人仅是热衷于利用网上购物、聊天、通信等,其应用和传播的内容都是个人感兴趣的,有意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民族文化的不多,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力量分散,传播内容不丰富
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各方利用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方式和内容众多,用各种搜索引擎,输入一个民族的名称或某种民族文化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许多相应的内容,网络传播的主体有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媒体、政府、机构(或组织)、企业、个人等。各传播主体特别是企业和个人由于各种资源的掌握情况各异,导致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络供给较为分散,混乱无序。有时一个民族的网络信息资源会有很多网站来提供,资源、资金、技术、人员和受众都被分散,且这些资源和要素难以整合,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力量过于分散,致使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在各类民族网站上大多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传播,有的网站上许多栏目的链接甚至为空,无任何的内容。
(三)政府网站中规中矩,商业网站哗众猎奇
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创建的民族文化网站上,虽然内容丰富、板块众多,但这些网站行使的是政府的职能,会有“部(局)领导、内设机构、所属事业单位、上(下)级工作部门”等板块;也有众多的如“通知公告、政策、人事任免、法律法规、在线办事、信息服务”等内容。此类网站要使众多的内容在其网站上反映出来,其网页的版式、内容等方面都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且有许多内容重复老旧,形式不够活泼和新颖,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强。而商业网站是以营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高度缺乏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往往只关心网站的竞争力和市场效应。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些商业网站的信息内容之一,常常只是为了以猎奇与哗众吸引用户,从而占有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传播的文化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变味。
(四)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着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云南有的民族文化网站上,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只是体现某个民族的特色,没有呈现出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如有的网站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展示采用的是相同的背景,没有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同时,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在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众多的民族文化网站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不多,且有的网站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不严谨,这就给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把关环节不严,给网络民族文化的正面传播带来影响
由于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传播者的匿名性及网络监管力量的薄弱,普遍存在着对网络上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把关不严的现象,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对民族文化进行攻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缺乏是非判断力的人对民族文化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及其被接受的程度。同时,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在经过多次转载后容易被添枝加叶,有的内容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走样,并且网络抄袭带来版权纠纷问题。
(六)少数民族网络使用及信息传播出现“数字鸿沟”
与全国一样,“数字鸿沟”也是云南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它不仅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民族之间的“数字鸿沟”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各民族中的文明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对信息网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汉族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虽然,各种民族中也有一些通过各种教育掌握了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精英,但是,大部分土生土长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对信息网络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这就给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七)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不可避免
文化融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合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相互吸收、渗透,逐渐融合。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超越时空等特点,使得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播更为方便,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实现。同时,强势文化和大众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提高思想认识,将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的理念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之中。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首先提高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利用会议、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充分认识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政策的制定到工作的安排上都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之中。同时,通过宣传也要使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商业等相关机构及社会各界提高对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作用,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
2.制定发展政策,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政策的引导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政府必须制定其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将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做好导向并使网络传播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一切力量参与此项工作,促进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使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发挥监管职能,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在网络上规范有序传播。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是保障传播规范有序的重要措施。要使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上规范有序地传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组织必须有效阻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减少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不利影响。要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监督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将民族文化传播的监督作为其重要的内容,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播。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坚决抵制和清除封建主义的民族文化糟粕,尤其是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要提高全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允许在网络上出现恶搞民族文化的现象和亵渎民族文化的行为。
4.强化示范引导,带动社会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典型的示范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网站,在互联网上牢牢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政府在网络上应担当起主要职责。民族文化网站的内容为既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要注重外界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其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二是政府应积极引导,把非政府的民间网络传播力量看作官方网络宣传的有益补充。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民间网络传播力量对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和个人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引导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处进行宣传和拓展,共同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5.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事业,公众的网络运用能力是实现网络传播效果的保证。要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工作机构有关人员及民族文化名人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使之学会应用BBS、新闻跟帖、博客和个人网页、微博、微信、博客微视频等网络工具,并在这些网络环境中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二要引导网络爱好者在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好好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和转发虚假信息,避免滥用话语权。三要引导公民正确行使网络信息的监督权,实现对云南民族文化信息网络传播的有效监督。
(二)机构层面
1.加强学习宣传,提高相关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有关部门外,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新闻媒体机构和一些相关的商业机构也是运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宣传和学习等形式,提高这些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的宣传外,各相关机构也要通过内部会议、座谈等形式,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使其主动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
2.各相关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和部分商业机构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一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不断挖掘云南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其推向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有着许多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拥有丰富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民族文化特别是特色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使社会更加了解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各种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及时将研究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二是新闻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网站点击率较高的优势,增加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上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三是相关商业机构要增强网络意识,把民族文化网站建设作为经营方向。要在网络上延伸民族文化,将网络传播融入民族文化宣传手段中。
3.增强网站特色,提高网站吸引力。网站特色是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各类相关机构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相关网页的设计,使网页拥有良好的视觉界面和吸引人眼球的话题,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特色,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同时,要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多种方法,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各种相关民间机构在建立网页时,要尽量使自己的网页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来浏览网站的内容,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还要注意网站上广告的内容不要太多,冲淡民族文化主题。
4.注重宣传互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各相关机构特别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根据网民的实际需求,注重与网民的宣传互动,吸引网民参与,使网民深入了解所需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加强网页内容的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改进网站内容。
(三)社会层面
1.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加紧建设的今天,云南社会各界及其相关人员要提高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作为社会的成员,自身的行为将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网络技术条件,主动运用互联网等网络宣传和传播云南民族文化。
2.身体力行,利用个人主页、博客等多种形式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比,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论数量、传播机制还是受众都稍显不足。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云南民族同胞及民族文化工作者要敢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对本民族的自信。要充分利用个人的主页、博客或QQ、MSN、BBS等充分展示云南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传播民族文化。要加强人力协作,使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资源形成最佳组合,全力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之网。
3.突出特色,使社会各界的文化网站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的民族文化网站可以克服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传播民族文化时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在利用互联网等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时,要突出网站特色,要把握好受众定位,把自己当作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正确看待并做好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同时,民族文化的网络受众对象是人,在网站的内容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在网页设计上充分体现本民族的风情、风景等文化,而且要让精炼文字、优美图片和生动视频等各显神通、互相补充,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内容,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尽量做到生动、丰富。同时,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因为传播空间的有限,不能进行面面俱到的宣传和传播,设计网页时要规避官方网络传播内容,另劈新径,实行精细化传播。
4.增强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网页和博客的吸引力。增强互动是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的网络传播网站与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民族文化网站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且在传播过程中,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信息浏览者的喜爱。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应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方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不断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总之,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是信息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调动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的力量,并使之能够协调发展,促进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健康、有序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庄晓东,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EB/OL].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英语 跨文化教育
一、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振兴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与完善,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也给了民族地区以帮助和指引,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与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这众多的挑战与威胁,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必需适应全球化趋势,与国际接轨,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素质与科技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吸收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英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的掌握是畅通与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引导民族教育的正确方向,树立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健全民族教育制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二)在民族地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
多元文化教育是民主地区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双语教学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体现。在民族地区,由于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习惯、认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彼此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存在差异。语言是各族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将英语引入教学,也意味着西方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在中外文化的相互摩擦融合过程当中,民族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个性得到发展,文化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效的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质的飞跃。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文化交流期间,传播与发扬本族文化,使本族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之林。
二、厘清民族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髓所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各民族的文化有效统一,,才能唤起民族活力与希望。文化与语言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文化的支柱,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通过语言的顺畅沟通,才能形成多元的文化。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左右语言的发展方向,各族语言发音、用词等,均反映出当地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反映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研究语言教育问题,就应该置身于所在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而不能绕开民族文化,更不能规避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奠基,并且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生,从而实现各族之间的和谐共处。[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聚居在一起,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聚集使得文化价值多元存在。各个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主流。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文化流入我国,我们必需面对国际局势带来的挑战,封闭是没有出路的,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必需适应社会变化,吸收国际文化精华,以增强民族文化综合实力。而要了解他国文化,首先就要学习他国语言。小学是个人认知的启蒙时期,在小学期间开始语言与文化的教育,对其未来价值取向的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三、在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当中实现多元文化交融
(一)以教材为本,进行创造性的整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精心设计、结构合理、难度适中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有效传播相关知识。我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经过改革与整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顺应时展的需要。[3]小学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灵活运用,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筛选与补充,如词汇拓展、趣味小知识、民族节日习俗解说等等,伴有文化内涵的知识拓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丰富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至于,实现民族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水平
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教师对个人的启蒙作用不可忽视。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着手与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要适应时展,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吸引与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小学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借我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之机,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回乡任教,支持青年志愿者到民族地区支教,积极采取有效政策吸引优秀英语教师。其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与发达地区小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教师参加教学培训的机会,大力提升教师综合水平。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切身感受不同文化
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实现文化的交融。首先,创设情境是提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条件,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化氛围。例如讲到halloween,教师可以将教师布置具有节日气氛,穿上有趣的服装,准备糖果与南瓜灯等道具,在教师给学生观看视频,告诉学生在此节日西方国家孩子会敲门并喊“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并在教师实战演习,从而在情境中学生对英语运用有更好的把握。其次,可以将民族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民族地区的传统游戏,并按运动、娱乐、竞赛等进行分类整理,进而从英语教学应用角度,选择适当的游戏与小学英语进行创造性结合,特别要注重游戏的可操作性与教育性。[4]例如壮族民族体育抛绣球,将绣球抛过有一定高度的铁杆上的球圈当中即得分,一定时间内过圈的绣球数最多者获胜。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绣球上表上英文,如apple、banana、mango等水果名称,在球圈上贴上水果图片,学生按英文把绣球抛入相应的球圈即得分。民族游戏与小学英语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创造了许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识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改革带来一定干扰和压力。在民族文化失去保护和自然的传承环境以后,其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渐走向灭亡。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彻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艺术。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间艺人
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教学的关键。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以及深入自然应当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专业教育课时设置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作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走进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聆听民间艺人的歌唱和演奏。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3.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各民族艺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三、四年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规划好侧重点,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所处地域以及本地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等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个别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4.注意素材收集后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现代转换是传承民族民间歌舞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还要使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各民族文化,调查资料明确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将其作为获取创意的条件和资源。
5.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和教育,不单单是高校的教育任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需要国家文化政策和民族法规的支持和指导,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或比赛,演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为艺术教育和民间歌舞艺术传承提供平台。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如果人类要了解自己,就必须研究文化,必须研究他自己为自我培养而做的努力。”泰勒在书中如是阐述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性。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使少数民族社会发生转型,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在转型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思考。
一、文献综述:通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者在研究中,基本都强调了文化是环境的产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要与少数民族所存在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其次,有的学者也强调在逐渐现代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其影响,并提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和措施;最后,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在多数学者的著作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多是以外界保护为主,如政府的立法保护、公益组织的保护,甚至是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大众文化隔离等方式,很少有学者着重于文化的创新。基于以上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我在文章中着重于强调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条件下,少数民族本身应该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应该主动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给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令民族文化陷入“僵而不死”的状态,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更能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更加充满活力。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以蒙古族服饰文化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及大众越来越多的注意,各种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多如星辰,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文章之所以选择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为例,一是因为笔者所在地为内蒙古地区,二是因为服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具有表象性的传统文化,其发展演变更易于被记录、接收。“蒙古族服饰,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发源、形成和发展,历经沧桑,最后以现代服饰崭新亮丽的面貌,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为广大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时代所赋予的风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蒙古族的服饰正在发生着许多改变,据笔者所观察到的周围的蒙古族人民所穿服饰来看,其样式、形貌已与记载的“近代蒙古族服饰的样式、形貌”有了很大的不同。蒙古族的服饰变的或更加贴近生活、或更加华丽用于隆重的场合,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不仅表现在服饰材料的革新、服饰造型的变异、技术手法的创新等,而且与其相应的服装功能、服饰习俗、审美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的款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但它却正在越来越多蒙古族人民的悄然接受。服饰不仅是民族外观的标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表象化的体现。如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一样,我国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大部分也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变异,但它们都受到了本民族人民的接受。在其他文化领域中,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着,少数民族的人民接受着正在变迁的文化。但无一例外的,这种变迁的文化给少数民族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三、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现象,如果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伦布船队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连接在一起,人们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都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圆形球体上,这就揭开了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后的几百年里,人们对所生活的地球进行不断地探索,迄今为止,几次发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果有好有坏,但毫无疑问的,这些全球性的事件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正是在各群体不断的摩擦、碰撞中,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我们的印象里,每当说起全球化,似乎总是与经济、资本联系在一起,那么,全球化是否只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呢?很显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表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以一种无可阻挡的趋势继续发展。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文化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概括来说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全球化的消极效应会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二是文化全球化的积极效用是可以增强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
四、发展理论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几点思考文章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那么“传统”究竟是什么呢?据日本现代民艺家柳宗悦先生所述,“传统是指我们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累积起来的文化命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统的力量给予我们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所以,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来说,是多么重要。”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我们该如何协调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呢?基于此,文章认为少数民族需要树立以下几点观念:(一)少数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价值少数民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与标志;对于本民族来说,则是一种相互认同的符号,是把本民族的人民集结在一起的纽带。即使在全球化不断扩张的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1、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的价值如很多学者所强调的一样,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交往环境等。正像老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民族文化亦是如此,特定的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增强和维护本民族的团结、振奋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民族一体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础,为少数民族的人们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技能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感等。2、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文化交流价值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反映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少数民族的对外交流中起作用。因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往往一种文化就可以代表一个民族,因此文化对于民族来说通常具有形象价值,它可以帮助促进外界对本民族的认识并进而加以关注,同时可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民族的文化资源甚至可以发展为经济资源,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歌舞、手工艺作品、服饰等都是民族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具体表现。3、少数民族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价值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一点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愈加突出。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全球化使这些文化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却又相互抵制、相互依靠却又相互排斥的状态。但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容易吸收到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促使本民族进步。“在人类社会中无数的文化因子已使人类共同受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将是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这一点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二)全球化状态下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观念需要有所改变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对人类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同时也伴有消极性。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的传统性、范围局限性、传承方式有限性等原因,似乎更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冲击。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往往人口较少,加上族际通婚、民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虽然呈上升态势,但是真正的同一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口是在减少的,通婚或者政策下的少数民族后代往往不具有少数民族意识,不在意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发展。这种条件下,大致会形成两种截然不通过的民族文化观:一种是“不在意”的文化观,即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与否与“我”没有多大关系;一种是“抵制”的文化观,即部分少数民族人民抵制其他民族文化,甚至试图抵制文化的全球化影响本民族文化。文章认为,上述两种文化观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即少数民族人民既要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应该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得到保护,但是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转的,应该积极的接受,同时,自身的文化不够用也是可以引用的。(三)全球化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需要有所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上述两种较极端的文化观就会出现对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态度:“不在意”的文化观影响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持有放松的态度,很少注意到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或者并不认为民族文化是需要被“刻意”保护的;相反的,对于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地址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他们往往会偏向于采取强制措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文章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现代化的渗透,所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要接受全球化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少数民族接受全球化,绝对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有所选择,既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意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会正确的借鉴、引用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当然,这种与意识形态直接相关的保护方式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相关传承人的培训、文化的产业化等工作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常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但是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全盘保留。我们要学会积极的接受文化的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但绝不是要抛弃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少数民族的人们有了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正面的、正确的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曹莉.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2]邓红顺.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3]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日]柳宗悦.张鲁译.日本手工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泰勒.原始文化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王玲.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应对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
[7]王尚楠.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D].中央民族大学.
[8]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J].学术探索,2002,(4).
[9]刑莉.蒙古族近代的服饰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6).
[10]郑晓云.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的保护
[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1-02
一、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价值的取向,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了民族的饮食习惯、衣着特征、住宅特色以及文字、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产物[1]。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随着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否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缺少主心骨和向心力,就会出现道德危机,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引导国民的教育、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2-4]。
由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性格、情操、品质、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前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等[5]。随着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前教育方法,常见的如启蒙教育、中英文双语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作风、习惯、道德品质的严惩具有细微的感知和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在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本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形成,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学前教育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于摸索发展角度,对学前教育的内容配置、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体系、学前教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的欠缺。学前教育是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结果,学前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基础上中国传统学前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比如在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学习,就是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存在着指导性建设作用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的根基,而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在学前的幼儿教育中,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得幼儿在古韵古色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的仁义大度以及伦理道德,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的精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的养成,尊老敬长,蒙以养正,乃圣功也。促进幼儿养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幼儿养成基础的道德准确和道德规范,通过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
再次,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具有规范价值和作用。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规范,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悬系,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教育计划,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构建治家教子的典范。
三、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学前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指的就是通过学前教育建立以德治国,忠孝为本的本位思想,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前教育内容安排,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对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习惯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根据“幼仪”“童子礼”之类的要求,使得幼儿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学到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的思想品质。在学前教学中,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提倡幼儿早期教育中要养成童孺之时,元气未漓的理念,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通过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在人生的底色教育中促进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品质的养成和提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以审美的艺术教育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价值追求。
四、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使得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品格和血脉中饱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们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民族文化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学前教育阶段传递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促进国民品质素质的提升。高师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通过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带领出一支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中实现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巨大,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育体系配置中,需要纳入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在于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幼儿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在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配置中,注重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使幼儿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提出“寓教于乐”,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
五、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在几千年的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对当代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依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采用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学前教育的启蒙,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在学前教育中强调礼貌养成,促进幼儿养成好的作风品质,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端正志向,向善背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使得在人生的启蒙教育角度让幼儿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通过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指导学前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的实施原则的形成,培养优秀的高师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1:16-17.
[2]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3]施雪华,李凯.伦理本文为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29-35.
[4]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一项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审视与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139-143.
[5]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基金项目:
关键词:民族文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0-01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而且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走向。我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受到各民族文化传承中符号、语言、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职业技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传承民族文化在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成果。例如贵州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9个民族,有不少的民族民间艺术,如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大歌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如果将这些艺术作为职业教育中民族传承教育的内容,既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扬民族文化,体现西南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多了一项实用技能,多了一条更稳定的出路,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例如学习蜡染刺绣能够培养人的精细观察力;研习图案纹饰绘画能够强化形象记忆;学习歌舞有益于感情的丰富;脚马竞技对动觉智能、宗教对自省智能、山歌对唱对交流智能。据调查,旅游专业学生在学好相关专业的普通课程后,会几门少数民族语言等一些当地需求的综合技能,与一般毕业生相比,就业更加有保障也更能激起这一区域企业的兴趣。
为此,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在校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全面推广。将民族歌舞、服饰、语言、用药等民族文化编成教材,分别纳入学前教育以及生产管理、中医中药等专业必选课程,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还有把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技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职教中心推广,让机械、汽修等专业的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项民族艺术特长。这样带来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职教生的稳定就业。
二、职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职业教育帮助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用职业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打好基础,努力实现民族发展。
2.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少数民族中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甚至还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3.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中老年教师需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等。其次,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因为在艰苦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涵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如何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掘这些职业技术要素,使之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适应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1]李世平.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报,1997,(6).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中华民族,这么一个庞大的民族流传下来了徇丽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民族音乐凝聚了整个民族艺术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和追求[1]。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部分,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主要是阐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民族音乐教育的策略。
1.民族音乐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情,通过民族音乐我们不仅了解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还能感受到民族所特有的风俗环境及其精神面貌。只要是由中华民族创作出来,并能体现出中国音乐风格称之为中国的民族音乐[2]。
1.1民族音乐的概念
民族音乐是富有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及民族特色形象的文化艺术范畴,其概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1)从广义方面上来说,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或特定社会集团里共同拥有并能传承下去的音乐(2)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民族音乐是发源于各民族劳动生活中,并具有该民族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总的说来民族音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活里,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应,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3]。
1.2民族音乐在中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意义
1.2.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然性
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并能发扬光大,使之与世界融合接轨。在面对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冲击的情况,积极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应对这一情况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在加强全球化的基础上,必须先重视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对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视不仅是对全球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和价值程度的批判。而且民族音乐也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合理性共同决定的[4]。
1.2.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还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其爱国思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中不仅存有民族特色的风土民情,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不仅可获取更多有效地价值体验,也可以深刻体会到民族风俗与民族情感。
1.2.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
我国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性,继承民族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的应尽的责任,并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民族音乐是高品位的精神粮食,学校民族音乐教育是最有效地教育方式,其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学校通过选择音乐文化精华的有关教程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民族音乐教育高效率的提升,这是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都是无法相比较的。
2.中学民族音乐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我国民族音乐在逐步走向衰弱,甚至某些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等将有失传的危险。因此教育事业单位更应积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民族情感的体验,陶冶学生们民族意识的情操。这需要学校机构单位需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实现。
2.1在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中导入新奇内容。
课程内容的新奇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关键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缺乏了解,导致学习兴趣的低落,也决定了一节民族音乐课的失败。针对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情况,下面通过几个方面入手:(1)从流传范围方面着手。如果在教学生《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时,应先播放相关短片给学生观看,比如,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各民族以各种方式演唱《茉莉花》的宣传片,让学生们领会这首歌的重要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接着播放有关外国人演唱《茉莉花》的短片,激起学生们身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及荣誉感,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作品文化内涵方面着手。如果在教学生欣赏《流水》这首中国古琴曲时,刚开始可以这样介绍:古琴是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推崇为哲学性的艺术。在古代,古琴通指一切琴,掌握古琴艺表明着一个人的修养及身份,大部分古代文人都会修古琴,比如蔡邕、嵇康、蔡文姬、杜甫、李白,甚至还有孔子等都是古代著名的琴家。古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精妙的美学内涵。继昆曲之后联合国把我国古琴列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然后再通过加上对《流水》背后感人的故事进行介绍,使学生们在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的同时,并产生了对艺术作品无限的敬仰[5]。
2.2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教育
虽然我国民族音乐绚丽多姿,但作为中学生又有几个能够接触并真正了解的呢!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是不够的,还应鼓励要求学生在课外不断接触探寻。例如通过摄像把各类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拍下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也可以通过开展关于民族音乐的座谈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自己经过收集民族音乐的相关资料的情况同时,也对民族音乐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关于民族乐器爱好小组,通过所举行的活动不断地向学生输入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民族音乐,并对之感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重要文化特征。民族音乐是人类历史的感情汇集,也是世界真善美的体现。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扩大其理性认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5):43.
[2]杜亚雄,陈景娥.中国民族音乐[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23(4):32.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