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影艺术发展范文

电影艺术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影艺术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影艺术发展

第1篇

电影的发展它首先是离不开艺术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艺术的表现,但是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只有将现代的灯光技术、声效技术、画面技术、动感技术等融入一体,才能使电影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1.电影对物质的依赖

抽象的艺术形式需要它特定的具象载体。电影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其他艺术所没有包含的科学技术在里面,在科学无止境的发展的前提下,电影技术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早期电影技术的积累更多依靠杰出电影人的灵感与即兴,电影科学还是没有基本的系统,电影的技术层面还没有形成,没有上升到技术的层面上来。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渐渐的不光是对艺术效果的注重,在电影的比拼中,更多的是对电影特效技术的比拼。只有应用科学技术,才能使电影在画面和声效上脱颖而出。所以,电影是有一定的物资依赖的,它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技术在里面的。

2.电影与商业的合作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看的话,电影的创作、电影的作品、电影的欣赏,它是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和其他的东西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实际上,电影它是需要互动的,需要回应和需要评价的,所以,电影就和商业活动有了一定的联系,除过制片商的联系之外,要推动电影业的发展,还要进行新片的宣传,演员的造势的等,这些和电影合作的商业活动,它是需要带来丰厚的利润的。但是判断影片的准则是来自观众的心理感受,不是一些商业的宣传活动。所以,在和电影合作的同时,还是要努力打造艺术化的商业活动。来满足大众对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的需要的。

第2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数字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85-01

一、数字技术丰富电影语言,拓宽创作的手段。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图像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元素。从电影诞生以来,电影摄影机的拍摄是获取画面的唯一手段。通常一部电影的图像和声音是由摄影机和录音机面对真实的人和环境记录下来的,这种摄制工艺能够模拟出现实世界的逼真感,也给电影赋予了重要的属性――纪实性,这种纪实性是依托于电影画面的获取手段而产生的艺术表现特性。在很长的时间里,即使是那些奇思妙想创造幻觉的影片,也只是通过模型特技、洗印合成或电子特技等手段来制作,所能实现的不过是真实世界的简单变形或移位,还谈不上脱胎换骨的变化。当然,除了摄影机之外,绘画也能成为电影画面的一大来源,但这种人工绘制的方法只适用于动画片,没有反映真实世界的能力。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广角镜头的出现使得摄影机可以拍下距离从半米到六、七百米的清晰画面,这一技术上的进步影响着电影理论大师巴赞对摄影机表现力的看法。他认为摄影机可以完整地表现生活,进而提出了纪实美学的理论。这是电影技术丰富电影语言表现力的最生动的例证。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样可以重新定义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计算机能够设计拍摄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再由数字技术合成,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转场方式。百年来,电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佳作,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生存的世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地变革以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发展如此迅猛,传统的电影摄录手段和绘画手段所产生的画面制约着银幕视听思维的拓展,远远不能满足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的要求。这时,计算机的出现宣布了另外一种获得逼真画面手段的诞生。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二、数字技术推动了影视互动进程。传统意义上电影和电视是传递活动影像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的艺术特点不同,同时拍摄、制作和播放的技术条件又有所不同。以前人们在谈到电影电视的区别时,过多地关注二者在制作工艺及画面质量上的差异。由于电影的发明早于电视,电视在艺术上借鉴了许多电影的表现手法。而在技术上,则是电影亦步亦趋地跟在电视后面。而数字技术则打破了以载体为主要依据来划分影视艺术的分野。在数字领域内,电影画面和电视图像都变成了计算机中以0、1存在的数据文件,其实质是一样的,处理手段也完全一样。就目前来说,二者的后期制作过程一致,对电影的后期制作手段也同样能够应用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如数字特技、三维动画等,电影的最新成果很快就推广到电视中去,从而使电影和电视工作者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电影和电视首先在数字后期的制作领域走到了一起。而随着前期摄录设备的趋同,影视艺术的互动乃至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电影和电视正在同步走向未来。

三、数字技术开阔了电影业的市场。在数字特效运用之前,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所制作的电影很难再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为了把观众从没有文化品位的电视节目中拉回影院,好莱坞也曾搞过形形的技术创新,诸如立体电影、全景电影和各种制式的宽银幕电影等等,但收效甚微。电影行业一度低迷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电影对于电视的优势就剩下大银幕和胶片的高清晰效果了。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切都改变了。数字技术迅速进入电影的制作过程不亚于给电影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使得电影在继续发挥其大银幕高画质的同时呈现出造就视觉奇观的能力。这是目前的电视所难以匹敌的,因此就成为电影再造辉煌的杀手锏。数字技术最令电影制造者喜笑颜开之处,莫过于它给电影带来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制片商钟情于数字技术的源动力,这也让数字技术从最开始在电影中的从属地位,一度跃升成为领衔主角。

四、数字技术改变了受众的观影习惯,引领大众视频消费时代。数字化的拍摄、数字化的制作、数字化的观影环境,给观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在电视领域,以大屏幕、高画质的等离子体和液晶电视为代表的观看设备正占据主流。以光纤网、宽带网为代表的传输渠道将给电视观众提供大量的频道可供选择,观众观看的视角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选择的多维视角画面,看电视的习惯将大为改变。单纯地谈论数字化对于电影的意义而言,这是一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影片。而实际上,数字化对电影观众产生的影响更为瞩目。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电影自身,更重要的是使电影这种传媒形式的特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数字化正在迅速变革着电影的载体形式和传输手段。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可以不再以物理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过光缆或卫星将一部影片直接传到影院,或者随着带宽的加大观众在自己家的计算机前借助互联网络看电影的惬意享受也指日可待。数字技术还给我们带来了观赏上的全新形式。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数字电影院将提供更好的放映环境,声光色影的质量将大大提高,会带给观众一个更精彩、更清晰、更身临其境的观影经历。

电影曾经是人类艺术殿堂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神圣”的电影艺术有着一道高高的门槛。对电视也是一样,长期以来由于它高昂的制作成本和贵重的专业设备一直使业外人士与之无缘。而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电影电视不再是一种垄断性的行业,大众视频消费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影像业正面临挑战。影视制作设备平民化,影视制作方法普及化,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社会交流,而这个过程会很便捷。

结束语:数字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是艺术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艺术思潮的演变,科学技术的更新,都会对电影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地运用电影技术,才能促进了电影技术的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省梧州市电影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1)

第3篇

关键词:欧美电影;摄影艺术;传统;发展;

一、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传统特征

电影摄影艺术的诞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它的发展是伴随着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戏剧艺术、剧作艺术的不断结合和不断发展、前进的。19世纪末期,电影摄影艺术伴随着电影艺术出现了,原始的电影摄影艺术仅仅是从一个单纯的视点甚至谈不上视角出发通过光学胶片及化工原料记录了简单的画面,这个时期的电影摄影不被看着一门独立的技术,更谈不上是艺术,在拍摄过程中仅仅要求记录下来电影影响,而视点的选择和电影画面、构图及美感都没有相应的概念,导演或许对摄影艺术的唯一要求就是尽可能清晰点记录下影片的画面。1899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可称之为电影的艺术作品《灰姑娘》,三年后又拍摄了《月球旅行记》。他们开始用摄影技术来表达影片,而不仅仅是记录影片,卢米埃尔兄弟在当时用创造性的方式设计了电影摄影方法,比如二次曝光、停机再拍、画面构图、分割、遮挡等技术,这些技术即使在现代的影片拍摄里也经常使用[l]。电影工业的发展使电影工业中的各个工种分工更加精细,分工精细化使电影拍摄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摄影师们在对不同类型的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如故事片、新闻片、记录片在各自的拍摄技巧如沟通、聚焦、曝光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摄影师这个行业开始在全世界出现了。

纵观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传统欧美电影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光线、色彩、构图、光学等手段。欧美国家的摄影师通常在采光、补光过程中通过相应的道具利用自然光和人工补光来制造各种营造氛围、烘托氛围的光效,这些光线中的基调和明暗度在摄影师的设计运用下显得层次分明,并能实现各种影片需要的光效,同时摄影师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在影片拍摄中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影片环境,加深了画面的质感,使表现形式更加立体和具有表现力。美国著名导演格力费氏(Griffith)和比利﹒毕哲尔(Billy Bitzer)是欧美电影史上对于光线运用最具开创性的摄影艺术家,他们合作了出《暴风雨中的孤儿》、《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著名的影片,在影片中,他们通过自身对光线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过程汇中,用创造性的思维开创了欧美电影对光线运用的时代。格力费氏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一个摄影棚,通过木板搭建的大平台和大块的白色棉毯调整光线,这里后来发展成了举世闻名的好莱坞[2]。

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传统即是对色彩的运用。欧美电影摄影艺术中摄影师通过对画面色彩、色差、饱和度、色对比度等的运用,将影片的基调和情绪定位并烘托。欧美电影摄影师常常用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创作出唯美、宏大、磅礴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色彩不仅仅起到画面构图的作用,它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在影片中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摄影师对色调、色差的把握,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同时承担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民族特点等作用。查里斯·劳顿(Charle Laughton)拍摄的恐怖片《猎人之夜》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堪称经典。影片中摄影师通过冷色调的基调和暗色调的灵活运用,将恐怖的基调在影片中一点点渗透、蔓延,同时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拍摄出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一场戏中,偌大场景中,微弱的灯光映射出男主人公棱角分明的的面庞和忧郁、犹豫不决的神情,暗色调中女主人公一袭白裙躺卧在前景,色彩对比分明,反差巨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

二、现代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

如果要谈现代欧美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就不得不谈3D摄影技术的发展。3D摄影技术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不过在早期它的发展不尽人意,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3D技术的认知度的限制,3D摄影技术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3D摄影技术大放异彩,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电影工业重整旗鼓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从3D动画片《极地快车》在全球取得了票房的成功,接下来的《飞屋环游记》、《驯龙记》、《冰川时代》、《马达加斯加》等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的3D电影,3D电影的到来时电影创作者们在摄影方面有了更大的施展摄影技术的空间,摄影师们可以通过3D技术将场景更为全面地表现给观众,通过3D技术带来的戏里戏外的感觉使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影片当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里效应更加强烈和刺激。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无疑是3D电影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影片中唯美的画面和精细制作的细节贯穿到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借助3D技术在空间和深度上的表现元素,在交错复杂的阿凡达星球,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阿凡达星球的森林里色彩艳丽的植物触手可及,极富纵深感的摄制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完美地构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D影片。

三、结语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3D电影的热捧,许多欧美影片制作人利用3D的噱头制作了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这些影片极端地将3D技术在影片中过分应用,甚至将3D技术推高到凌驾于电影本身故事之上的位置,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是故事的讲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随着摄影师们对3D摄影技术的理解也日趋理性,欧美导演和摄影师们意识到3D摄影技术不仅仅是一项炫人耳目的新技术和低劣的光学把戏,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电影故事本身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去,能够通过3D技术更好的将电影情节和画面展现给观众[3]。

参考文献:

[l]Tedd MeCanhy,HollywoodStyle,FilmComment,2004.

第4篇

【关键词】导演视角;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

一、目前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

对于电影行业,导演的导戏水平,通常会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重要依据,人们称之为导演的个人技能。那么现阶段的电影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加强这种技能,这正是电影教育的一大弊端,过度地将艺术教育转化为技术,追求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弱化了人文方面的培养占比,造成专业性越来越强,综合性越来越弱的现象。如今在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下,技术越来越高超,但是人文素质却越来越低下,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已经严重偏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个电影是拍出来圈钱的”,这类急功近利的商业片已经屡见不鲜[1]。

(二)电影艺术体系固化,缺乏创新型教育模式

目前,人们过度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导致课堂以专业讲解居多,关于电影艺术的讲解还故步自封,赶不上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艺术教育也将逐渐止步不前。所以应开发更多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三)电影艺术教育学科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电影艺术教育,导演和表演艺术是比较热门的科目,报考的人也趋之若鹜,但是电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艺术教育也应该覆盖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比如剪辑录音等方面人才就相对匮乏,为适应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各艺术学科之间的均衡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二、电影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引导电影艺术教育回归本真

艺术高校是不同于社会的艺术殿堂,不要去考虑过多的商业化价值,比如作为导演系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努力丰富自己,不单单指技术上的,更应该是人文素养上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在于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电影是一定会有对应的剧本,导演要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种体会来自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不掺杂任何技术含量。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得到最深刻直观的见解,导演不是被动地服务谁,而是应把控全局,所以高校应引领学生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坚持人本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电影艺术人才。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拿导演教育举例,导演是整个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水平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决着这部电影的好坏,所以导演的意识是否足够先进,取决于其接受的艺术教育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所以,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换代,吸取市面上先进的技术,融合到艺术教育中,摒弃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进步。高校可以主动地接触和了解国际市场的电影艺术动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建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触新的知识。

(三)促进各艺术教育学科均衡发展

一个导演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也不是单单有一流的导演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不同的艺术部门进行配合。所以,在艺术教育阶段,无所谓主要与次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等,有时候声音的表现力并不亚于肢体表现力,高校应均衡每个学科的发展,对于表演专业等热门学科,可以通过提高报考门槛和招收人数来控制入学量,冷门艺术专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四)增加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比重

在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导演专业,导演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加注在电影拍摄中,就像人们感叹文章的美,会考虑寓情于景的效果,电影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导演将自己的感受理解倾注在艺术中,不仅是在完成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中,鉴赏美的能力是成就一部好电影重要的一项素质[2]。

第5篇

到了“”期间,体育电影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的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逐渐形成了变化而多元的电影艺术格局,丰富的体育题材的电影让群众对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能够凸显出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体育事业发展之中,依靠体育来实现外交的策略。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乳燕飞》《沙鸥》《战斗年华》等电影为代表的体育电影,1979年拍摄的《乳燕飞》是为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这个作品有着浓郁的青少年生活气息。电影《沙鸥》曾经获得了我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电影奖,观众们能够从排球运动员沙鸥经历的挫折但不断顽强拼搏的过程中,看到我国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这一阶段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开创了我国武术动作片的先河,在随后的类似的体育电影层出不穷。1982年拍摄的电影《少林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反响,这让全国人民对于武术的热情重新高涨并增强了关注。在这一时期同样优秀的武术电影还有《武当》《少林寺弟子》等电影。

90年代是体育电影的转型时期,这一阶段的体育电影既要能够顺应政治主流思想的趋势,也要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1993年的电影《来吧,用脚说话》讲述两个国家足球队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故事。1997年的影片《黑眼睛》讲的是盲人运动员丁丽华通过社会的关怀与自身的努力,进而努力拼搏取得了世界残奥会的佳绩。在1999年拍摄的《冰与火》主要是以我国90年代著名的冰上项目运动员叶乔波的典型事迹为创作原型,在电影中展现了运动员面临重重阻碍敢于突破的动人事迹,用自己超出凡人的毅力来投入到比赛与训练之中。这一时期同样优秀的作品还有《我的九月》《挑战》《女足九号》等。

在现代的21世纪,我国的体育电影取材更为广泛,尤其对于体育精神的渲染更加注重,例如《隐形的翅膀》《梦之队》与《闪光的羽毛》等影片。《隐形的翅膀》中讲的是关于残疾运动员励志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出运动员身残志坚,用自信、开朗的性格来积极地面对挫折的人生。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建国前我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了千辛万苦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感人故事。在电影《买买提的2008》中讲的是在新疆的一个村落里有许多爱好踢足球的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北京看奥运会”而努力训练足球,这些村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汇集起来努力建设家乡的故事。

阻碍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的因素

第一,我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够活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增多,让大众逐渐降低了对电影的关注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较慢,因此让电影事业停滞不前。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多数电影院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也影响了我国电影的生产。随着当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创作者对于电影的要求逐渐增加,因此制作的电影场面也越来越大,投入的成本提升,这让小公司都难以承受,导致体育电影数量减少。

第二,创作者对现代体育电影创作思路不够开阔。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电影创作主题都是围绕“体育冠军”而进行的,对于体育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加赞扬,对群众的热情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开放,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这个主题上进行创作,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思路。

第三,体育节目分散了观众对体育电影的兴趣。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体育节目能够直接报道运动员的事迹,也会注重对心灵的描述,许多手法本应在电影中体现的出现在节目中,因此取代了观众观看体育电影的兴趣。

对发展我国体育电影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突出竞技主题。在当前的体育竞技中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赢取锦标,因而引来了诸多竞赛、训练、合作等社会内容,与欧洲的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相吻合。在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阶层的群体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来建构新的社会结构,而这种新型的结构组织完善了,也可以将社会矛盾转移,而这种竞技体育也能够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吻合。由于受到传统电影的概念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体育电影并没有将竞技体育作为主体的体系形成。我国体育电影中,除了以《沙鸥》为代表的少数电影,多数体育电影在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上都遭受沦陷的命运,可以说大部分电影都没有机会展现给观众,在艺术价值上乏善可陈。

第二,加强对我国体育电影创作主题思想性的深入挖掘。在创作体育电影中,需要多个角度对于体育活动进行创造,展现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在深层次上揭示体育文化内涵,需要超过传统的体育报道中对于人与事的描写。例如电影《黑眼睛》与《隐形的翅膀》,对主人公的“健全”与“正常”进行着重刻画,我们虽然看到残疾人比正常人在某些方面欠缺,在体育训练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只要有着健全的心理与正常人的心态,就能够获得成功,而我们在社会中关心残疾人的过程中也要平等”地对待残疾人。在当前我国体育电影中大部分是展现运动员能够勇于拼搏与克服内心恐惧的故事,虽然这种励志主题的电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但是我们体育电影需要更多展现出一些精彩的方面,例如体育队伍的合作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等。我们可以将体育作为电影中表现情节与人物命运起伏的手法,主人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探寻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观,进而吸引观众来热爱体育与生活,对体育电影深层次进行挖掘,是实现体育电影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提升体育电影制作人员对体育运动自身的驾驭能力。我国的体育电影制作队伍对于体育竞技运动不够熟悉,因此在拍摄电影过程中,对于一些体育项目的驾驭十分生疏,明显抄袭了一些体育电影。不真实的体育场景并不像体育电影,反而类似动画片或者科幻片,这阻碍了观众欣赏电影的质量,让一些体育迷们感到哭笑不得。在近几年,我国的一些体育明显加盟了多部电影的拍摄,也有在自己领域取得成功的明星,例如世界冠军田亮、刘璇等,也有许多没有站在中国体育顶峰的运动员加入到我国的电影行业中来。例如曾经有着十年花样游泳经历的小陶虹,曾在1996年拍摄的影片《黑眼睛》中饰演女主角,她的表演十分出色。由此看来,体育电影的创作人员需要有着良好的体育知识素质,避免闹出笑话,尽最大可能来保障体育电影的质量。同时也要选取有经验的演员,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演员曾经的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进而实现体育精神的深层次表达。

第6篇

一、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叙事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一部普通的传统电影大多90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时间段里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方法,把故事讲述出来,所以在故事导线上可伴随着一条主线,再辅助几条隐线,甚至可通过细腻的场景与人物刻画,突出主题,让故事更加精彩吸引观众。而微电影则不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微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简练,叙事言简意赅,故事情节高度浓缩,并能在极短时间内,采用恰当卖点吸引观众注意,调动其情绪融入电影中。从叙事层面来说,好品质的微电影比传统电影的要求更为苛刻,例如:吴彦祖为凯迪拉克汽车公司拍摄的《一触即发》,全片大约90秒,片中直接单刀直入,讲述吴彦祖所扮演的男主角与女主角联手突破重围,把新科技安然送到的故事。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通过完整对话和人物性格塑造来表现故事情节,片中采用了快速转换场景,以主角完成任务为主线,简要直接地把故事叙述出来,为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其兴奋点,在对白上力求简洁明了,并辅以精美的动作表演和情节设置,使整个电影虽小但精致且气势不凡,实现了电影诉求,同时也吸引了观众。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微电影的发展之初,可追溯到网络视频短片,最初能在网络上兴起,跟网民们自发参与密不可分。只要没有触及国家法律与法规底线,在这种包容性较强的网络平台上,网民们通过拍摄身边的故事,自娱其中,并吸引大量的人群参与,相互共享、相互探讨。正是这样没有过多的禁忌和苛刻条件,成就了今天的微电影。所以,从整个发展历程上看,不难看出微电影的内容题材上是多形式的,无论写实、魔幻还是穿越,很多来源于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尤其是实时性的社会事件,都会被好事者改编成视频上传到网上,在大家莞尔一笑之余,唤起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评判。在这些众多的微电影中,有制作精良的,有制作简单的,但贴近人们现实的生活,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时常会看到一部不起眼的微电影,火爆网络,超过千万的点击率,这和那些动则上亿元的巨资制作大片,在实体院线中仅少数人观影形成极大反差,这充分体现了微电影的生命活力和潜在发展空间。

(三)实时性与交互性的糅合微电影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群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同一个时间下了解实时的相同信息,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实体传播媒介的,微电影为何能在网络媒介下风生水起,跟它极短的制作周期是分不开的,由于制作时间缩短,能够很好地把实时现实事件提炼到电影情节中,给人们极大的熟悉度和认同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而实时性的特点,为微电影的交互性做足了前期铺垫,例如:2010年在网络上火了一把的《私心门》,这部微电影是威尔瑞公司拍摄,以一起新浪微博私信泄密为主题的情感故事,这个电影本是公司年会型自娱自乐的微电影,不想由于所选择题材与当前的微博泄密的社会事件切合,同时,所拍摄穿帮镜头众多还有结局的不确定性给网民留足了口实,从而频频在网上驻足,成为当年最受热捧的微电影之一。在这个事例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制作后期发现片中存留大量穿帮镜头,公司并未删减处理,而是直接公布在网络上,让公司员工自己挑出穿帮镜头,这个无心的自娱事件在网上曝光,引来众多的网友参与其中,进而触发了观者与电影、制作公司的交互行为,与该片的受捧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体现了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区别所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更大层面是静态的展示,观众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网络平台下的微电影则已跨越了这个界限,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引入制片方所营造的情景中,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电影中来,不仅可以左右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还能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激发起观众的参与欲望,这样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其潜在的领域,是广阔而多维的。

二、微电影的发展

(一)微电影市场广阔,竞争激烈,蓄势待发纵观目前国内微电影的发展格局,有两大类型在微电影中占据主流位置,一类是以做网站起家的视频网站,他们以得天独厚的网络技术实力为大量原创微电影提供平台,同时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这些企业意识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微电影的品牌市场,也逐渐投入资金拍摄制作微电影。例如:搜狐、优酷和腾讯等旗下的视频网站开发了诸多拍摄微电影合作平台,投入重金与影视公司和企业合作建立了许多微电影项目,如腾讯与湖南卫视合作拍摄的《快女微电影》等,另一类则是资金雄厚的产业资本公司,受到网络经济的吸引也投入其中。如:盛大集团,这个具有敏锐嗅觉的产业大鳄在微电影风起云涌的市场里岂能袖手旁观,它旗下的“华影盛视”推出了“你来写,我来演,

他来拍”的新型的交互性微电影拍摄模式,紧扣微电影的本质特点,在内容要求原创性的基础上鼓动普通民众参与进来,实现互动。这是对传统电影制作的彻底的颠覆和挑战。(二)发展用户体验型微电影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对强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是获得更多用户信任的保障,电影也不例外,那种传统的曲高和寡,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制作方式势必无法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共鸣,尽管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高歌,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电影大鳄们垄断了大部分份额,过高的票价以及华丽而泛泛的大片吸引到实体院线观看电影的观众实为少数,大量的人群被隔离于影院大门之外,而互联网却实现了日平均过亿的点击率。微电影恰恰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投资小,制作周期短,能够很好地与大众进行实时互动,这都为开创新型的电影模式开辟着前所未有的道路。有人认为微电影要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必然要回归传统实体院线,然则笔者看来这样的想法显得过于局狭,更是一厢情愿。微电影发展始于普通大众的自娱自乐,其草根性是无法与其割裂开的,这里的草根性具体表现为微电影题材的现实社会性、通俗性和低成本性,这些涵盖了国内微电影的内涵,失掉草根性,就意味着失去广大的观众的支持,如果微电影最终脱离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重新回归实体院线,微电影的优势荡然无存,更不可能希冀上亿的观众24小时地购买着高价票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所以,要发展微电影市场,必然要根据微电影的本质特点,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型电影模式。强化用户体验的植入不失为策略之一。加强用户体验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受众群,留住老用户的商业策略之一,微电影自身短小的特点,无法像传统电影大片那样通过大量的排山倒海的市场推广宣传,准备较长时间制定档期,申请审批,最终再放映。微电影则更具备互联网产品的特点,以电影自身为卖点,通过吸引流量开发其周边产品的模式,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

(三)借鉴游戏多结构非限制性模式,提高人与影片的多维交互电子游戏在近十年发展蒸蒸日上,其虚拟现实的交互性吸引了众多玩家欲罢不能,其突出优势,就是游戏情节与玩家的高度交互。电子游戏与电影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下国内外有不少由著名游戏改编的电影,也有不少优秀影片改编的游戏。例如:《古墓丽影》《哈利•波特》《三国演义》等,较好游戏的关卡设计是非限制性的,给玩家许多自主空间,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得到角色扮演的体验,根据不同玩家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结局,从而形成游戏多结构的特点,这也是游戏吸引玩家所在。微电影短小,在制作中易于调整,根据观众的意愿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发展是能够实现的,通过鼓励观众的加入,提高交互性,从而实现观众的持久性。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电影诞生发展

一、我国数字电影的情况

中国数字化电影还处于起步时期。中国数字化电影的发展有两大困难:经济问题,目前在中国发展数字电影还很难产生利润,数字化电影资金的投入非常大、设备折旧率高、工作员工的工资高等,中国数字化电影事业面临着如何创业、如何吸收外来资金“注入新鲜血液”,如何实现商业回报进行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等紧迫问题。人才问题,中国目前缺乏发展数字化电影的多层次人才,中国的艺术家太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分界线,缺少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人才,缺少像制作总监这样的高级人才,而且各个数字化电影企业之间缺乏战略性的合作。

二、数字电影的技术原理及制作方式

数字电影的整体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阶段的影像信号制作成数字电影母板。第二阶段是委托专门的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对母版信号进行数字压缩、加密和打包,然后通过卫星或网络传送到当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将母版信号刻录成DVD只读光盘或录制到磁带等载体上,通过传统的特快专递等服务发送到当地影院。第三阶段是在当地各影院或地区数字信号控制中心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和存储,获取和发送放映授权以及解密密码等。第四阶段是通过数字放映实现数字信号的放映。

制作方式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目前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图像质量远远高于另外两种方式,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目前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确定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现在电影院大片的“数字版”即为上述技术的成功实践。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最后的结论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全面取代胶片技术,仍旧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看不到数字技术的决定性优势。”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前景,更加接近于电视艺术,而非电影。在数字技术出来三十年的今天,世界拍摄电影的主流仍然是胶片摄影机,大概能够说明问题。数字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作品母带的保存效果,同等条件下,赛璐珞胶片对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内,甚至30年。因为卤化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从时间上说,硬盘的数字技术,几乎是无损的。

三、发展校园数字电影的现实意义

充分发挥校园数字电影院教育的作用

第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自主健康成长,校园数字影院的开通,就如同餐桌上的调味剂,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学生不仅欣赏到更多正版、高清的数字电影,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在形成的中职生来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活动深化教育效果,促进学校德育法制建设,为了深化数字电影教育效果,学校依据整体工作要求,设计了各种教育活动,如针对就业班的学生主要开展了以爱和责任为主题的活动,如“如何承担责任”大讨论;“假如我是……”未来畅想;“今年我十八,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向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更多的体味到了来自于父母的爱、来自于社会的责任,在关爱中引领他们肩负责任,远离暴力。针对升学班学生开展了以励志和放飞自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开展了“榜样引领成长”演讲比赛、他(她)让我感动作文大赛、“我的快乐校园生活”DV大赛等,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自信心,增强道德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一部部题材多样的影视作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学习素材,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对于一些主题比较鲜明的影片,我们还会利用周五的时间在全体教职工中和党员电教站中进行播放。这些清新昂扬的电影人物形象,不仅影响着学生也深深打动着我们的教师,数字化电影由课外到课堂、由学生到教职工的巨大效应使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虎添翼,教育教学工作稳中有升。学校也成为平谷区法制教育示范校、党员电教播放站市级先进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

第8篇

经历了Web2.0的大放光彩,现在我们已然步入了Web3.0和三网大融合的时代。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信息的贫乏和获取信息的困难,恰恰相反,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变得碎片化和快餐化。我们正在步入是一种称之为“微文化”的时代。近几年来,微文化催生出的一些产物如微博、微小说以及微电影并渐渐大行其道,正在进一步地改造人们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方式。

2010年底,中影集团与凯迪拉克汽车公司联手打造的一部电影短片广告《一触即发》,这部作品被业界普遍称作微电影的开山之作。该作品的剧本取材于微小说《一触即发》,在90秒内讲述了男主角吴彦祖和女主角Lisa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达成交易的故事[1]。这部作品时间虽短,但是情节处理得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场面宏大并制作水准精良。很明显,微电影的诞生过程已经明确表明了微电影和广告营销的密切的姻亲关系,然后这并不能否定微电影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微电影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微电影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关于微电影的精确界定,业界至今仍没有权威明确的表述,一般认为微电影是指时长从30秒到300秒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但是微电影明显具备着这样的“三微”特点,即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成本[3]。此外,对于微电影类型的划分目前也比较粗糙,大致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是由明星参演,由专业制作团队拍摄,为大公司量身定做的商业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故事方式来建立品牌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开山之作《一触即发》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凸显草根性的由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1,6],这类微电影由于其非商业的特点因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题材,不一而足,典型代表有《老男孩》等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随着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微电影在微时代大环境还体现出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互动性,它已经不再仅仅依附于电视媒体。微电影借助流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和社交网络技术,做到了全世界无界限的爆炸式扩散方式,这一特性给微电影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把强力的助推。

三、微电影的艺术特征浅析

微电影作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虽然孵化在广告营销的暖巢中,并跟传统的电影有着诸多不同点,但是其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以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新一代媒体人的正确对待和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挖掘。

首先,因受到时长的限制,不同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形式,具体表现为叙事手段的“浅层次、巧构思” [4,5],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将欲表达的理念传输给观众。微电影能被定义为一种电影正是因为它同样具备着传统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微电影也要求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征鲜明的人物,而在短时间内组织故事的叙述表达手法则是其一大亮点,更是微电影的非常闪亮的艺术特征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人员往往需要煞费心思来巧妙地构建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同时还要做到短暂的时间内能将情节快速而自然推进并到达饱满性,以求得微电影作品同观众心里共鸣的最大化。无论是着眼于营销的商业微电影还是立足于公益的非商业电影,都需要借助微电影独特巧妙的叙事方式来快速传达理念给观众。这种巧妙的叙述方式存在着丰富的样式,在传统电影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关于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也应该形成独特的理论。

此外,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其语言的浅显简洁性。受限于微电影的三微特性,微电影的制作往往无法与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相提并论,当然也有大成本制作的豪华级别的微电影,这里暂不讨论。因此,微电影必须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发挥手段简单语言简单的特点,从平凡之中见神奇。微电影不能使用传统电影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例如大场景的持续刺激烘托,情节的细致铺展,台词对白的层层深入刻画。微电影往往只需要借助几组精致的画面,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就可以做到短时间内丰满的表现主题思想。微电影的语言形式的浅显简洁并不等同于低劣的手段应用,恰恰相反的是,微电影选用的简洁高明而不低劣的表现语言正是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高门槛,三微特性让微电影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能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智[4]。这一特点同样给微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微电影能长存下去的精髓所在。制作一部表达个人或者小团体理念的微电影现在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一部品质不差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微电影的前期录制过程。草根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微电影的低门槛能够做到集万民之智来不断丰富微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文提到的微电影的两个艺术特性在这里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扩展。微电影的这个特性可以很漂亮地将原本认为不可能同室共赏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好的折中权衡,这正是微电影迷人的魅力之一。微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之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层次高低不一的思想,这一点艺术魅力不是传统电影可比的。

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现下时代,微电影凭借其传统电影所不能及的“微”,借助丰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一种近乎爆炸式的实时交互式传播。微电影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微”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今快餐式碎片式的资讯获取模式。微博,作为与微电影共具微特性的网络资讯分享形式,成为微电影传播的很要重要一种工具。

四、对微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微电影已经出现的爆炸式的发展,似乎没有体现出颓势,但是没有永久的完美定式,只有永久的不断升华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继续丰富微电影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模式。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发展方向

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随着构建“国家软实力”战略目标的确立。中国电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化、产业化使得中国电影从低谷走出,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而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方兴未艾,给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考验。

电影发展到现在,不论你是赞美还是贬低,只要谈到电影,就必然要谈到好莱坞。纵观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历史,好莱坞凭借着完善的制片厂制度、流水线的产业制作方式、明星制、经典电影叙述模式、广纳世界各国电影奇才、金融业对电影产业的投入等,长期居于国际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应该说,世界电影历史也是各国电影产业与好莱坞电影相抗争的历史。

中国电影产业始于放映业。电影诞生10年后的1905年,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摄制活动。回顾百余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同好莱坞霸权的一次次抗争。应该说,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后的快速上升期。从2003年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和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有助于我们借鉴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探索抵御好莱坞霸权的途径和方法,寻找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占领国内市场进而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并逐步确立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成功模式。

一、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的成绩

(一)电影产量、票房收入、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自2003年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界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国电影产量逐年提升,2008年达到了406部,2009年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居印度、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位。全国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又增长了42.96%,达到62.06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长26.47%。尤为可喜的是,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年电影总票房的56.6%,连续7年超过进口影片。2009年,中国电影在境外4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99次中国电影展和专题电影活动,展映国产影片647部次。此外,全年累计有315部次中国电影参加了境外119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68部次影片在26个电影节获得了80个奖项。

(二) 院线建设日趋成熟

中国电影实施产业化,特别是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电影院线建设日趋成熟,沉寂一时的电影市场再度活跃。2002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只有1 400余块,2009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全国城市院线总计达到1 687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加1.7块,全国主流院线总计达到4 723块。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也全面提升,2009年新建数字影厅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态势。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 730支,共放映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此外,制片主体的增加、资金渠道的拓展、电影制片单位获得新生、国产片票房超过进口大片、海外销售收入增加等,也是产业化以来电影业的巨大变化的体现。

二、当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的《2010: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对2009年中国电影的不足进行了盘点,主要问题在于“影片成本不断上升”“艺术质量总体水准欠佳”“电影海外销售未见大起色”等。

(一)电影产品整体品质亟待提高

历经10年的培育,贺岁档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成熟、最具含金量的档期,2010年竟有50余部新片争夺贺岁档期。然而,在贺岁片繁荣的背后,是大量电影投拍后却没能与观众见面。2009年,能够进入电影院线上映的国产片只有83部;2008年,406部国产片中上映的也只有80部左右,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由此可见在飞速提高的电影票房背后,是电影产业的商业制作的畸形发展。体制改革后,电影业准入非常容易,拍摄电影的门槛几乎为零,但同时也造成了剧本把关的缺失和剧本质量的下降。电影人还没有把社会责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没有文化上的担当。而如果失去对现实的关注,失去对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就相当于在透支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热情,缺乏文化内涵则很快会导致电影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更妄谈全面进军国际电影市场了。商业元素唤起民众观影欲望只是第一步,最终电影必须用广大观众认可的价值观来赢得和征服观众。

(二)观众人次、票房收入和影院建设有待进一步拓展

虽然中国电影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与电影强国存在差距。首先表现在票房收入和人均观影数量上。2009年全年法国电影观众人数略超2亿人次,而人口数量大大超过法国的中国电影观众也只是超过2亿人次。2009年美国每人每年平均看4部左右电影,而中国基本上不到0.34部。其次表现在一些硬件设施上,如影院和银幕的数量。网易娱乐2010年2月23日报道称“中国的银幕总数大约只占美国的1/8,全世界的1/30。”遇到大片上映,不少影院出现了排队购票甚至买不上票的局面。这体现了影院建设落后于观众需求的矛盾。

另外有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中国城镇居民支付每张电影票价相当于2.5%月可支配收入,是美国的9倍。从1985年至今的25年间,中国电影的最高票价涨了400倍,严重束缚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三)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影产业虽然近几年平均每年增幅保持在25%~40%,但横向比较其他传媒产业,中国电影产业规模还显弱小。

目前,电影产业存在着总体融资规模不大、依赖国家的电影相关资助资金、缺乏专业融资机构、单一的盈利模式等问题。由于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偏小,融资风险偏高,使得众多投资人仍处于观望状态,一些大型跨国行业的产业集团不敢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化刚刚起步,金融中介机构对电影企业信心不足,因此难免踌躇观望。而电影产业要走上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制片资金直接来源于资本市场、银行的占比要达到60%~80%。另外,由于电影成功与否主要依托于艺术家的创意,很难保证有可预测性的商业模式,加之相关风险评估和担保环节的缺失,这都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专业投资机构对电影产业的融资积极性。并且我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中过于依赖电影票房,票房收入成为融资回收的关键,而在后电影开发市场方面相对薄弱。

三、结语: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拟议

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工业,世界各国对于电影市场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作为世界电影的霸主,好莱坞势必会一如既往地谋求稳定和进一步扩张它在全球利益范围。而近年来,俄罗斯、英国、巴西、日本等国家也纷纷通过立法、增加对国产电影的国家资助等方式,努力保全自己的国内电影市场并图谋在国际电影市场占一席之地。文化产业盛行的今天,中国电影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好莱坞。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本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拓展并迅速占领有着极大经济利益和巨大发展空间的本土电影市场。这一点,也是许多电影业内人士的共识。2007年12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著名导演谢飞、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军都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亟须开拓本土市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院长杰弗里•萨克斯在参加了主题为“全球经济动荡及环境挑战背景下的中国”的国际研讨会后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时说:“中国经济要想转型,就要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而不是仅依靠出口,因为我认为中国在增强国内需求方面比增强出口方面潜力更大。”笔者以为萨克斯的主张同样适用于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必须首先稳定并不断拓展、全面占领国内电影市场,然后再逐步稳妥地走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汲取世界各个先进国家电影产业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从而探索出一条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 [美]克莉丝汀•汤普森,[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第1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5]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 贺雄飞.信仰与危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7]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 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9] 尹鸿.宽约百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 尹鸿.2009:中国电影产业年度备忘[J].电影艺术,2010(02).

[11] 俞剑红,张琦.从北影到中影看中国电影制片30年[J].电影艺术,2008(04).

[12] 陆绍阳.中国电影实施产业政策以来成果研究[J].当代电影,2008(12).

[13] 杨俊蕾.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 [J].电影艺术,2008(05).

[14] 闻过.制片人,中国新电影的发动机――第二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高峰研讨会摘要[J].电影艺术,2008(01).

[15] 李天铎,卓珊.“功夫熊猫”踢翻文化创意产业梦[J].电影艺术,2008(06).

[16] 胡正荣,李继东.我们离电影强国有多远[J].电影艺术,2010(03).

[17] 周星,柳天星.中国大片的现状与问题的辨析[J].电影新作,2007(01).

[18] 郑涵,金冠军.战后欧美影视文化贸易透视[J].电影新作,2007(03).

第10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应用

前言: 随着我们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机电一体化必将向着绿色化、高性能化、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1.1数控技术方面

近几年来,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等技术的带动下我国普通级数机床的生产加工精度已得到了较大提高,有以往的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精度由3-5μm提高到1-1.5μm;超精密加工精度已进入纳米级(0.01μm)。

1.2工业机器人方面

机器人研究开发于1986年正式列为我国的科技计划,经过近些年来的研究开发,现已基本上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设计、制造技术、软件编程技术、控制系统以及运动学和轨迹规划等技术,并能够独立生产一些机器人的关键性元器件,其中一些机器人已经投入社会生产制造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当今,我国逐渐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科研经费、技术人才以及科技的投入和引进力度,国内部分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和制造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在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设计、机器人软件设计以及编程等关键性技术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国内目前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的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用于机械制造的弧焊及电焊,并且操作精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精准度。

1.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

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清华大学建成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在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七个CIMS单元技术实验室和八个CIMS培训中心。截止到2000年,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以及200多家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已经通过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CIMS已经向机械、电子、航空、冶金、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进军,经过多方技术专家技术验证及应用验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阔,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将会越来越大。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1)现场总线技术(FBT)这也就是常用的技术,主要就是把现场链接设置的仪表与设置的控制在设备的数字和通信链路。通过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智能化传输,可以通过相关媒体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实现双向控制。

(2)交流传动技术也是钢铁企业中常用的技术,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运用中,交流调速技术运用非常广泛,发展速度非常快,运用优越的交流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十分普遍,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矢量控制技术实施比较难实现,交流调速系统也不能达到要求。

(3)开放式控制系统也就是指将信息交换规则形成共识,按照相应的标准设计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开放控制系统也就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将各种控制设备和计算机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与经营管理的集成,通过对其进行整体控制实现测量和控制一体化。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运用,在汽车行业中主要有微机控制发电机系统、汽车雷达系统、行车制动系统中得到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汽车雷达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找停车位,同时还需要倒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我们要减速观察周围的环境,同时还要有效的检测周围的障碍物,雷达系统也就是在我们遇到障碍物的是时进行自动报警,提醒司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同时也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2)行车制动系统:对于行车制动系统主要就是为了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停车,同时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这也就是行车制动系统的作用,在之前一般都是在汽车后轮上安装汽车制动系统,但是随着汽车质量和行车速度的需要,仅仅靠后轮停车制动根本不能很好的满足刹车,因此在对汽车前轮也安装了行车制动系统,运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就更好的防止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3.1绿色化

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是社会资源的减少以及对人类赖以生存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大气污染、噪声问题,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污染人类生活用水问题等。为了能够保证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又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加快对工业技术改造,大力生产绿色化的产品是当今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所谓的绿色产品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销毁阶段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使其各项指标符合人类健康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绿色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3.2智能化

人工智能化系统包括知识表示、知识利用和知识获取三大内容,其本质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最终是为了通过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求解。智能化其实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模糊数学、生理学以及混沌力学等学科知识对机器系统进行设计、编程使其具有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从而能够高效完成某个高难度生产操作动作或任务。随着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智能制造系统控制器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制造活动,并会对制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

3.3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政治、工业生产、军事、生活及科研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样机电一体化融合了网络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在某种程度上分析,网络技术对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向前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节目的机会。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3.4数字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接口技术和为控制其中也是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还要不断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数字技术,比如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中,我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比如虚拟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

3.5人性化

人性化是每一个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性化的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不但要保证产品的性能之外,还要更好的进行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协调,让这些产品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喜爱,同时也更加贴近自然,更接近生人们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融合,相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52-01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它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具有智能化的特征。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设备。

2、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机械正处在一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时代。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液压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工程机械的各种性能,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操作舒适性以及作业精度、作业效率、使用寿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机械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机)控制装置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结构将更加复杂。

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工程机械具有以下性能:生产效率且能量损失小,节约能源;自动化程度高,施工质量好,精度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安全,使用寿命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即高的技术价格比和低的制造与使用成本;操作简单、轻便,劳动强度低;具有运行状态监视,故障自诊及自动报警功能,能及时准确地指出故障部位,减少停机维修作业效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工程机械的电子(微机)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2.1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即对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监控,工作中一旦出现异常现象,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智能化自动驾驶,以及监控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及时警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率。传统工程机械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例如液压挖掘机的燃油能量利用率仅为20%左右,如此低的能量利用率迫使工程机械的发展必须着眼于节能。

2.3柴油机的控制如电子调速器、电子油门控制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自动升温控制装置等。

2.4提高作业精度。为保证成品料的级配精度,现代沥青及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并使计量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自动找平系统的应用,使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施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可达到0.127mm/3m。采用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使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供料实现了自动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摊铺质量。

推土机铲刀、平地机刮刀、铲运机铲斗刀刃的电子(微机)控制,不仅提高了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而且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旋挖钻机因其施工工艺较为复杂,且在施工过程中对精度要求较高,自动控制功能的实现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常见的有两种功能:钻桅自动调垂直功能和钻孔工程中自动回位功能。机械硬件方面,建筑工程机械基本上采用了的通用控制器、仪表,也有些厂家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定制开发了具有公司特色的控制器、仪表,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特色,但殊途同归,目标一致。

2.5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工程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对作业质量的影响,保证工程质量。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绿色化

第12篇

关键词:电视技术;电视艺术;艺术创作

一、电视艺术概述

从电视艺术的概念来看,其是基于电子技术传播,通过声画造型塑造,以艺术手法和审美思维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展现。电视艺术是目前最为年轻的艺术形式,诞生于1936年的英国,当时英国广播公司于伦敦正式播放电视节目是电视艺术产生的标志。电视艺术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片、电视纪实艺术。从电视艺术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其呈现的画面较小,且清晰度稍差,镜头运用则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远景与全景使用概率较少;另一方面,电视艺术的生活化特点明显,能够逼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且能够让人们充分介入,达到吸引观看、长期关注的效果。经过近80年的历史发展,其艺术体系相对成熟,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二、电视技术发展情况探析

电视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技术逐步推广到广播电视领域,我国的电视技术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电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艺术经历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技术革命。一方面,传统电视技术下,模拟信号的传输过程容易因噪声的累积而影响声音质量,使信号出现线性和非线性失真,造成图像质量受损,整体音画观赏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在电视节目制作上,音画收录质量不佳,在特技上也因技术不成熟导致穿帮和失真,或无法将创作定的场景和形象呈现出来,造成制作上的缺陷和不足。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不仅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大大提升,制作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电视节目制播的系统化、规范化,总体规模越来越大。至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技术设备和系统数字化建设基本完成,除实现制播系统和节目传送的纯数字化外,前期节目摄录系统数字化比例达82.74%,后期节目制作则高达96%。在此成功经验和技术支持下,各省市电视台的数字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总体质量水平实现质的飞越。

三、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电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

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艺术创作与之前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电视技术下,电视表现形式单一,无法实现节奏、色彩和效果上的有效变化,导致其感官刺激性不强,部分电视节目稍显乏味。电视技术发展之后,不仅画面色彩、声音呈现效果有了显著提升,特效、快进快退等后期手段的运用,使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趣味性和多变性更加突出。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天下足球》为例,节目在包装设计上花费了大量功夫,电脑特技不仅在节目的编排和剪接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还通过对画面呈现方式的包装,使得节目的紧凑感、动感和现代感更加突出,充分贴合了足球运动热情和活力的特点,有效调动了气氛和观众的情绪,给观众的观赏过程带来极大愉悦。在此基础上,艺术创作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各种想象力和艺术设计均有了附着点。其次,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电视制作当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创造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场景和生物,影像的逼真程度和临场感更强。借助于先进的电视技术,非现实作品能够成为制作对象,成为电视荧屏的播出内容。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例,其电视剧的拍摄就运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使得原著中光怪陆离的仙妖世界得以呈现,给观众的猎奇心理带来极大满足,也实现了《西游记》这一经典名著在电视艺术形式上的完美诠释。

(二)电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创作的不利影响

虽然电视技术发展为电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方便了电视工作者的创作和制作,但如将电视技术加以滥用,则不仅造成技术对艺术的压制,违背了电视创作的初衷,还将导致艺术性的不足甚至缺失。在电视技术泛滥情况下,制作者过分追求技术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不断吊高观众的胃口,对电视技术的要求也将不断提升。同时,一味追求特效技术,忽视节目作品的艺术表达,将使得电视节目成为空壳,导致观众的艺术追求和文化涵养得不到有效提高,电视艺术作为一门艺术门类的发展前景岌岌可危。对于电视艺术创作而言,艺术表达失去市场和观众,整体创作水准也就不断下降。

四、电视技术发展下艺术创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电视技术积极作用

电视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对于电视艺术创作有着积极意义。为此,在电视技术进步的同时,艺术创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使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进步依托。在传统的电视技术下,一些文学作品和先锋创作因技术水平不高、制作成本昂贵等原因,无法呈现在电视荧屏当中。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革新,技术水准大大提高,相应的制作成本也有所下降,各种艺术创作均可能被制作和呈现出来。为此,在进行电视艺术创作时,可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和长处,追求艺术的纯粹和质量,推动电视艺术创作水准的不断提升。以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为例,艺术创作要既能将现有纪录素材充分展现出来,还能利用技术手段将无法拍摄或不可能拍摄的内容呈现出来,如古代纪录题材和危险系数高的现实纪录题材。

(二)艺术创作推动电视技术发展

艺术创作对电视技术发展的具有推动作用。以影视作品中的艺术经典为例,美国历史励志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其剧作的水准极高,以一个人物的成长史将美国近代历史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精神震撼和艺术享受。从其制作来看,电影运用了当时最为先进和复杂的数字技术,化有形为无形,充分满足了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需求,以极高水准的艺术创作推动了影视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艺术创作的飞越和提升,电视技术水准也将实现同步发展和提高。为此,艺术创作者应当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艺术追求,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为观众带来娱乐休闲之外的精神享受。

(三)艺术与技术的配合与统一

电视技术和艺术创作应当契合统一,有效配合,推动电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如电视剧《琅琊榜》,在一众古装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其高水准的艺术追求和表达,配合上精良的制作技术,赢得了观众的极大好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梳理和总结,让观众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其中包含的对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阐释也赢得了观众的共鸣。这就是电视艺术创作与电视技术的完美配合与统一,是电视艺术发展的成功代表,也是未来电视艺术发展的大方向。艺术创作者应认识到技术的优势与便利,并将电视技术充分应用到创作当中,为观众带来艺术与技术兼备的高水准的电视节目。

五、结语

现代电视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同时也对电视艺术创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电视艺术创作当中,创作者应当秉持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保证艺术创作水准,并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对电视技术的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在充分肯定电视技术对艺术创作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只有实现艺术创作的高水准表达,并由艺术创作来推动电视技术发展,达到艺术与技术的配合与统一,才能实现电视艺术的长足发展,为电视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节目内容。

作者:李岩 王菁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俞锫.艺术创作视角下电视声音技术的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2):74-77,111.

第13篇

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更为明显,并因此在工程技术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同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数控机床。在不断发展当中,数控在控制精度、功能、操作以及结构等方面获得了积极的应用,其发展逐渐向着模块化、紧凑化以及总线式方向发展,且为多主总线、多CPU体系。在开放式设计下,能够对用户的应用效益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硬件功能模块与结构也具有了更好的兼容性以及层次性。为了实现加工的动态仿真,在系统当中通常具有模糊控制以及在线诊断机制的引入,且大容量存储器以及模块化软件的应用,不仅对于数控功能而言是一种积极的丰富,且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控制功能;第二,工业机器人。在以往机器人应用中,其仅仅在示教内容方面能够实现简单的运动,而在面对不同作业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其在具体灵活性以及适应性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在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第二代机器人当中已经具有了较多的传感元件,在实际工作当中,将对操作对象以及作业环境实现简单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在作出相应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动作控制。现代机器人则具有了更多的感知功能,对复杂的逻辑思维进行处理,且能够在不同环境当中独立行动;第三,分布式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即由中央计算机实现智能控制单元以及测控计算机的控制指挥,通常情况下,其可以分为二级或更高级别,能够有效实现具体生产当中监视、管理、集中操作以及分散控制等功能。在测控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在此过程当中具有了更为强大的功能,不仅能够实时控制生产过程,且能够对生产进行在线优化、实时调度以及计划统计管理等功能,是一种集测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式系统。应用特点方面,具有着较高的可靠性、便于维护、控制功能多且可扩展。此外,该系统也具有联锁保护功能,通过人工手动控制方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第14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包括:(1)机械本体技术。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2)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主要表现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3)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着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领域中的应用分析。CIMS的组成并非分散的子系统组合,而是由全局的经过实践积累的最优系统综合。加强了原有的各部门沟通,围绕制造,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将经营策划、产品研发、制造准备、实验测试、经营管理进行更好的结合。当集成度越高,就越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使得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更大程度地体现。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领域中的应用分析。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无论在结构、功能、操作还是控制精度上的难度都有显著提高。其中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结构应用多个CPU、多个主总线,结构复杂。此外还有开放性设计,这种设计使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WOP技术和智能化。根据车间实际作业状况,可以通过系统完成编程。同时可以仿真加工过程,并实现在线诊断控制、模糊诊断等智能系统。随着一体化技术的成熟,如大容量存储器的出现和软件的模块化设置,使数控功能极大丰富,同时使得+0+系统的控制功能也加强了。全方位满足技术要求,比如只有一台机床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完成多个加工要求,并实现刀具使用检测、物料流通、机械手等的集成,统一到系统中。在系统中,分出多级网络,这样实现了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这种数控装置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并由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柔性制造系统(FMS)领域中的应用分析。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被称作柔性制造系统,包括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手、料盘、搬运车辆和自动化仓库等。可以依照生产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生产,这种灵活的生产方式可应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高效与小型。随着人们要求逐渐提升,对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的效率也会拓展,现阶段最普遍的新要求是小体积和高效率,而且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1)高效率趋势方面。根据人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水平会进行提升,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相应方面,可以使具体的设备更准确运行,从而运用的效率会大程度提升;(2)小型趋势方面,因为电脑的体积正在逐渐减小,而且想要提升工作的效率,p小体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相应技术进行结合,学习小型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的方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自身设备和生产小体积设备的需要。

2、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自动化程度并不断完备体系。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在实现上述趋势的同时,也会实现自动操作程度提升,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自动操作,避免出现纰漏的同时,提升工作的效率,但是因为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水平还不高,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人们会更加注重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其未来的趋势从现在的发展来推算,应用的范围将扩展,而扩展的原因就是自动操作程度提升,那么在短时间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只能实现人来编辑基本的程序,然后按开始键才能操作,自动操作的目标是电脑可以不需要人多次编辑程序代码,完全自动操作,研究人员正在针对这个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自动操作程度提升之后,体系也会更加完备,从现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情况来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具有一致标准,并且将具有基本的程序,人们随意进行组合,灵活性更明显。

3、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实现保护环境的效果。当前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各个国家都在为恢复当前被破坏的环境并继续保护环境进行思考。想要保护环境,自然需要对各个环节都进行改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说,提升技术的水平,缩短制作产品的时间,一是可以节约消耗电量的数量,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节约资源,二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提升保证了制作设备的性能,设备在运转的时候,也会高效率、低消耗,在运转的过程中,不损耗过多的能量,不会大程度振动,而且不会排出有害物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需要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能力予以提升,把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制作完备的系统,使制作的所有成品都可以被回收利用。

结束语

目前机电一体化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技术,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相对比较广泛,因此,相关建设单位要加强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将其发展成集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绿色化等集一身的技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

第1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工程领域中,随着微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与机械工业相互渗透,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纵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初级阶段,期间,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但这种结合由于当时电子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结合并不深入,广泛。20世纪70年代,为机电一体化蓬勃发展的阶段,该时期内,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并不断像智能化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光纤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巨大进步加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1] 。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脱不开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目标和方向。该种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使之具有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当然,想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能达到人类同样水平的高智能化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拥有部分智能或低级智能便足够达到较高的控制目标 。

2.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化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在。同时,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2] 。企业间只要研制发明出了功能独到,质量可靠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就会通过网络畅销全球。可以说,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快速发展。

2.4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外国称其为微电子系统MEMS。它是指可以批量制作,集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和通信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机。微机电一体化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5 绿色化

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资源,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呼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化产品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绿色产品从其生产到销毁的申明过程中都符合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3] 。因此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床的生产水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着迅速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cpu,多住总线的体系结构;其二,设计开放,是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复合接口标准,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使用效益;其三,一台机床能够同时完成多个独立任务,或控制多台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都控制集成到系统中去;其四,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地能力。

3.2 工业机器人

一个国家机器人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高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高效的运用于各工业领域中。该种结合了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能够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4]。在具体操作中能够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独立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3.3 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不难发现,自动机械与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已广泛使用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它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在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件信函自动分拣处理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中,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应用于其中,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并辐射影响到几乎全部的工业行业。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在各方面带来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

[2]李晓培.浅谈机电一体化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