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标准信息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标准信息化

第1篇

关键字:设备巡检;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目前企业都在大步地发展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如何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变得行之有效,能够大大地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管理一直都在进行着的研究问题。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管理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的弊端,使集团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类信息,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生产中管理使用的仪表仪器等设备需要随时注意它们的运转情况和使用情况等信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但是传统的巡检管理方式只是将巡检结果等信息用固定的Excel表填写记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一、系统简要描述

设备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了设备台帐管理、巡检记录管理、周检计划管理、特殊设备管理及对设备管理的数据统计、巡检计划管理、巡检处理故障总结等。巡检管理工作主要是设备维护(负责)人按照规定的巡检周期进行现场巡检,之后以网页形式,通过账号登录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填写登记,然后保存。同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是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查询统计等工作。将设备的巡检信息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既可以实现管理标准化,又对实际工作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达到故障提前报警的作用。

二、系统功能设计

(一)系统内容

1.网络功能。以公司骨干网平台为依托,在单位部门范围内构建仪表仪器设备巡检管理网络。实现以服务器为主,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可访问操作,即以B/S方式实现系统的运行。设备管理人员,部门主管、主管经理等均可通过各自客户端访问系统资源,开展各业务的工作。

2.软件功能。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设备基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设备管理(负责)人员随时录入按照巡检计划获得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由计算机汇总产生巡检信息表,并提供查询、修改等功能。所有操作人员可依据权限及相应的业务范围查询设备信息,巡检信息等。管理层可依据系统统计的数据实现巡检计划的制定、设备情况的掌握和管理等。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多级控制。针对不同用户设置适合需求的操作权限。

3.系统软件。本系统将采用先进的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按照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实施。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系统开发采用编程实现。

4.硬件系统。服务器、若干客户机及运行网络环境。

(二)系统详述

1.方案总体设计

方案总体设计必须面向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根据仪表计量设备的巡检业务活动范围及工作内容。按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设计,计划可分三个阶段完成:1)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包括:分析用户的应用环境;确定系统功能;分析系统的内部结构);2)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包括: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等);3)数据库逻辑设计及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库建立、程序开发)。从而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工程化进行设计工作。

2.用户需求分析

设备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由服务器、各相关管理人员相应业务客户端、主管领导客户端等组成的网络系统。可利用现有局域网络为平台搭建该系统。可将服务器放在机房进行管理,客户端均可通过相关网络进行访问联接。

(1)设备负责人员主要业务需求描述。1)整理设备运行情况。设备负责人员要根据巡检计划收集并按设备分类对设备运行状态(包括:某设备各部件的运行状态、是否有异常等)进行整理存档,而后,通过查询所需设备的巡检信息,可根据掌握的设备即时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2)设备巡检信息。由于各设备包括若干部件,巡检时要分别对各部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这样工作量就会很大,可根据设备的巡检周期对设备进行固定的运行状态的设定(即对于未填写异常的可自动保存为正常)。

(2)管理人员业务需求描述。所谓的管理人员是指经领导授权,可根据相关业务范围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操作的人员。对其分配权限,可进行记录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浏览查询。1)设备巡检情况。根据巡检结果登记到系统中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查询;2)用户信息。根据后台设置录入的用户信息,根据不同权限可进行查询、修改、增加及删除等操作;3)设备信息。将所有设备各自所包括的部件进行录入保存在系统中,根据不同权限可进行查询、修改、增加及删除等操作。

三、结束语

本系统实现仪表计量设备运行状态管理计算机化;计算机完成巡检信息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系统的投入运行可使设备管理(负责)人员完全摆脱了手工填写巡检记录等大量重复繁重的工作,完全由计算机取而代之,使得数出一处,实现数据共享,并为各管理人员提供了快速、便捷、准确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避免了原始单据流动过程中的重复填写、数据错误、记录丢失等现象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的投入运行,可改变了以往设备巡检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记录不完整、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共享等现象的发生,使流量设备巡检情况的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真正做到了正向管理提前控制,从而使设备巡检管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米切尔权威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Paul Nielsen.SQL Server 2000宝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标准化ERP 科技创新

随着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规范企业管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电网建设和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经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全面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信息经济时代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网络经济时代。在网络经济时代,人们通过Internet进行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而且可以突破传统经济的时空界限。为了在这一时代的经济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必须改变各自的经营模式,重新构思工作方法,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实施。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来有效地采集、加工、组织、整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一个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断升华的过程。

我国加入WTO后,广大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为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加速了向外向型转轨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步伐。作为国家能源命脉行业的电力产业也不例外。“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力企业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问题,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和功能联动,形成“信息孤岛”。要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就要充分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解决电力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全面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由此,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ERP、PMS等便应运而生。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ERP、PMS致力于在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全局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在ERP、PM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整合与共享。ERP、PMS系统的上线运行,使公司初步建立其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原来的封闭式、条块式管理壁垒被打破,规范化、管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众所周知,现代电力系统具有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参数及高级自动化的特点。要保证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安全、经济、稳定的运行,必须进行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依据就是标准。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推动技术进步、保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基础,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措施,更是企业内部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和理解不够、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以及标准化信息滞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形成自上而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成立标准化管理的领导机构,提出与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方针、政策、规定,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标准化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125-01

1 概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企业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产品数字化设计需要。为适应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的需求,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加强标准化对产品开发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企业很有必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发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水平。

2 信息标准化工作现状

国外航空制造业非常重视标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标准的贯彻执行。例如波音公司针对数字化产品的特点,开发了标准化自动检查系统。

与国外相比,国内航空企业标准信息化水平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也有了很大发展。例如,金航数码科技通过对航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研究与分析,开发了适用于航空企业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某些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哈飞、中国商飞等航空企业,结合企业实际开发了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企业标准化基本信息的管理,为标准的贯彻执行和型号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手段。中航工业一飞院也开发了标准化自动检查系统,在产品数字化设计中已得到应用。

当然也还有不少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和半手工状态,还是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部分单位也在使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开展标准信息化管理工作,但信息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系统平台,不便于统一管理。少数单位的标准还是传统的纸质管理,标准数量有限,不便于设计人员查阅和使用标准。

所以,对于标准化工作人员而言,急需提升标准化工作效率和管理信息化能力。

3 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目标

通过开发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将单位内离散的标准信息资源集成到一起,统一管理和使用,改善目前企业标准化工作中广泛存在的手段落后、信息更新不及时、标准化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的现状。

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达到如下目标:

a)实现企业标准体系及型号标准体系等标准的电子化管理;

b)实现对企业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

c)实现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d)实现产品文件的自动编号,减少人工管理工作量。

e)标准信息的和模板下载。

4 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方案

4.1 方案说明

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结合企业标准化工作实际,切不可盲目照搬兄弟单位的信息系统或随意购买一个软件,因为每个单位的标准化工作模式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都各有特点,无论是借鉴还是采购成熟产品,都要结合实际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好用和实用。

至于是集中开发一个系统,还是分散利用现有系统,要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各有各的优势。集中开发一个系统可以将各种功能集成在一起,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分散利用现有信息化系统可节约成本,充分利用资源。

4.2 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中航工业特飞所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情况,谈谈如何制定系统开发与应用方案。

4.2.1 结合工作职能,摸清需求

中航工业特飞所标准化研究室的主要工作职能: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审查、型号标准化工作(含产品图样文件管理制度制定,标准规范、标准件、材料选用控制)等。系统的开发需要考虑主要工作职能的实现。

4.2.2 确定合理目标、按计划实施

根据标准化工作职能,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了梳理,认为部分职能可以通过其它系统实现,这样可以降低开发难度,避免重复建设。如数模审查可在VPM系统中进行,文件审查可在OA系统中进行。材料库和标准件库可直接放在VPM系统中,供设计人员直接使用,有条件的话单独采购或开发资源库,调用和统计管理更为方便。中航工业特飞所已有航标和国军标标准全文数据库,所以只需要开发企业标准编制与管理功能模块,另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还要开发型号标准化文件管理、编码管理、下载中心、学习交流等功能模块,将这些不能或不便在现有信息系统中实现的功能集中开发一个系统进行管理。

按照确定的目标,中航工业特飞所联合北京某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标准管理、型号标准化文件管理、编码管理、模板及标准化资料下载等功能模块,具有如下功能:

a)标准体系管理:包括体系框图(体系结构)及相关标准(体系明细)两部分。可实现标准的统计和分类查询。

b)型号文件体系管理:包括型号文件体系结构管理和文件管理。可实现文件的统计和分类查询。

c)标准审批:企业标准制修订要在单位内走审批流程,标准制修订管理模块可实现对企业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

d)标准征求意见:标准通过系统发送到征求意见的部门和个人,相关人员可在系统中反馈意见。

e)标准化公告管理:可以通过本模块和浏览标准化新闻、标准化动态、标准化工作等相关信息。

f)编码管理:实现产品文件、各类单据的自动编号和管理,可以减少兼职档案员工作量,同时可以防止因人为疏忽造成的文件重号。

g)下载中心:实现对各类标准化模板的管理与更新,便于设计人员使用。

4.2.3 先行试用、不断完善系统

系统开发完成后,必然存在前期难以预料的问题,有必要先进行试用,对系统使用的重难点还要进行专题培训,让广大设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开发人员进行修改调试。

比如编码管理模块在试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此功能模块是新增模块,软件开发人员对企业的需求不是很了解,另外,需要进行自动编码的事物的编码规则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一个通用且能由企业标准化人员自由设置编码规则的功能模块。刚开始的时候只能按照固定的规则进行自动编码,后来经过修改后实现了自由定制规则功能。

4.2.4 全面应用,强化管理

试用结束后,系统基本稳定完善,这样就可以全面推广应用了。通过系统的全面应用,将传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数字化管理,确实带来了不少益处与便利:

a)企业标准制修订过程全部在系统中进行管理,避免了以前每次都打印很多标准分发给相关人员审查和征求意见,节约了成本。另外,意见可以通过系统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相关人员都可以看到,取消了原来纸质文件的传递,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成本。

b)在新研型号中采用编码管理,实现了产品文件单据的自动编号,减少了档案员工作量,同时可以防止因人为疏忽造成的文件重号。

c)对标准化相关文件资料进行集中管理,方便了大家的查询和阅读。

d)将各类模板进行了上传,集中管理并实时更新,方便大家及时调用,防止模板错用误用。

e)开辟了学习交流栏目和问题反馈专栏,提供了便利的交流讨论途径。

5 结束语

随着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模式已由之前的全手工或半自动模式向信息化转变,随着各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推进,信息化手段日益繁多,很多单位的标准化主管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标准信息化管理能力,但无论是整合利用企业当前资源,还是自行开发或购买成熟的系统,都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不宜盲目照搬。

第4篇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标准化

1、石油石化企业ERP概述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电力、石化、汽车和建筑等5个部门,其中石化和汽车都要靠石油工业。没有石油,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今天的状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工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管理上的差距更大,缩短差距的最重要办法,就是如中央一再指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国外有实力的大公司为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已经或正在对企业全面进行信息化改造,ERP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全球90%的石油化工行业实施了ERP[1]。每天有50万石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通过ERP实现企业战略、勘探、开发、炼化、营销及人财物的全面管理。新晋世界500强企业之首的壳牌石油公司就是成功运用ERP的典范。

ERP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意思为“企业资源计划”,其基本内涵是集成企业内部人财物等所有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地配置与控制。ERP系统决不仅仅是一个IT工程,它的精髓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像ERP系统建设和应用那样,能对包括企业管理理念、核心业务流程、管理组织架构、内部管理秩序、员工基本素质等在内的企业资源要素进行如此大范围系统化的提升、优化、变革甚至再造[2]。也没有任何一个信息化工程像ERP建设和应用那样,涉及企业如此众多的部门、需要动员如此众多的人员推进和参与。

2、石油石化企业标准化与信息标准化的作用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并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以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其中,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质和量的方面提供了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其次,企业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则,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要求分工越来越细。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必须依赖标准化,使生产活动高度协调统一,使生产的全过程受控并有序地、系统地联系起来。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标准化,早在1911年,“管理之父”泰勒就在《工业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标准化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标准化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按系统工程的原理,使输入转变为输出成为增值的过程,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

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不仅能对常规的标准化信息及情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能及时获得并使用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应用计算机、数据库、传感技术、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在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生产、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推动企业技术革命,使企业运用新技术获得更大的成功。

3、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标准化探讨

3.1 信息标准化的建立

首先根据ERP项目范围确定哪些数据需要准备,然后确定参与部门和人员配备,进而确定工作计划,切记不可将所有工作只交给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做,必须对此项工作的艰难程度有充分的认识。“基础打得好,楼房盖得高”。

其次,建立一个命名的规格可以贯穿以后的查询和应用,也为庞杂的数据库确定了可以识别的唯一标识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切不可急于求成。完善的数据分类命名规则,具备操作灵活性,不再局限于只能用数字编码。按照这种分类方式,不但使基础数据在企业内部标准化,便于后期查询的快捷和准确,而且避免了因编码的复杂而引起出错。完整地建立企业标准业务基础数据,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制度、规范最终也会在企业管理活动着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其实也是ERP系统除共享数据、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之外最大的效益。

最后,数据质量是数据的生命,外界环境和生产情况在不断变化,数据准确度是个相对的概念,目前数据准确并不永远准确。这时候,之前建立的命名规则便可派上用场,我们可以输入命名的字母快速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及时录入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数据延迟录入,造成系统数与实际数不一致,系统可信度和实用度降低。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要教育系统操作人员做到日事日毕,业务处理与数据录入同步进行。但是不管如何努力,数据都不大可能百分百的准确,我们所谈的数据准确是指数据的错误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2 信息标准化的健全

绝大多数ERP项目的失败基本上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很少有项目说是因为方案设计的不好导致失败的。石油石化企业要做到ERP 信息深层次标准化,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要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包括总体指导性技术文件,各类信息标准的编写规则,以及各分类信息的编码标准、代码表、接口标准和数据字典等。

其次,提高信息标准化管理水平。信息标准化体系实施到一定阶段后,需要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管理标准数据,使得标准真正方便的服务于企业应用系统。使用数据库管理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标准化数据的管理和使用。

第三,注重信息标准化的知识积累和传递。企业应当及时总结信息标准化的各项工作成果,汇编各类信息标准化文档,及时组织培训,确保随着ERP项目实施信息标准化队伍的素质逐步提升,信息标准化工作得以延续。

第四,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按照内在的联系,形成由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组成的标准体系。

信息标准化体系只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一个子体系。管理标准是企业在指挥、控制和协调组织活动中形成的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实施运作的重要支撑。工作标准是针对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环节或操作岗位所制定的规则,用以支持技术标准或管理标准的实施。技术标准是针对企业相关的技术事项所定义的标准。技术标准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众多信息技术标准汇集起来,才构成了信息标准化体系。

第5篇

1.1指导思想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国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面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信息化对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服务能力。

1.2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与自愿性相结合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为主体,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应用,建设系统的、先进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结构合理、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3建设原则结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更好地建立电力企业信息技化术标准体系的顺利进行,在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时,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3.1系统全面编制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

1.3.2应用实践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1.3.3可扩展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1.3.4持续优化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业务要求,也要考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对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更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标准体系架构根据《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DL/Z398-2010),对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2.2框架说明

2.2.1基础综合通用标准基础综合通用标准由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术语标准、软件工程基础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主要收录了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技术标准体系表及技术标准编制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术语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常用的信息术语标准,如信息技术词汇、条码术语、计算机应用词汇等;软件工程基础标准收录了软件工程过程标准、软件工程质量标准、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标准、软件测试规范以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公司的信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规划、设计、管控和安全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标准和规范。

2.2.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由信息设备、硬件环境标准和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三部分构成。信息设备主要收录了服务器、存储、信息网络设备等相关标准;硬件环境标准主要收录了绿色机房环境、灾备设施标准等,如机房内外部环境等相关标准;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网络方面的标准,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网络接口、网络交换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

2.2.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标准由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四部分构成。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分类与编码通则和各类业务中使用的代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信息模型的标准,如: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元与元数据的相关标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相关标准。

2.2.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标准由支撑服务标准、用户交互标准、信息集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四部分构成。支撑服务标准主要收录了为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服务的标准,如信息表示和处理、资源定位、数据访问标准、目录服务、消息服务、事务处理、业务访问、流程控制等;用户交互标准主要收录了移动智能设备与终端、对外网站群、内部信息门户、可视化展示相关的标准;服务集成标准主要收录了公司一体化平台和相关应用集成的标准规范,如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标准主要收录了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建设规范、技术规范。

.2.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标准由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七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了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标准,例如安全的基本术语表示,安全模型,安全框架、可信平台等;物理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从物理角度阐述安全的保障标准,包括通信和信息系统实体安全的标准(如设备安全、机房的安全技术要求等);网络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网络安全防护优化、内外网安全隔离、互联网出口安全、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与检测技术、移动安全接入防护等相关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遵守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主要收录了保密安全技术、文档加密与推广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主要收录了等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应急与灾备等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3总结

第6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第7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4500万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企业信息化领域而言,就有4500万个不同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几年前开始,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依然没有定论。什么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标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难以成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及用户应该从哪方面下手来解决这一难题?如何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

5月13日,在一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标准的沙龙上,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代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了各自的结论。

信息化研究中心刘权博士认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在业内已经持续探讨了多年时间,而标准迟迟没有出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是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人员,二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建设和服务的厂商。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标准而言,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标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应该搭建怎样的信息化平台?如何利用该平台来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增长?这是该标准需要涉及的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标准。

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标准。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目前,全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数量超过100个。如此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可能出现非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服务成为摆在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面前的一大挑战。服务标准的推出,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进程更具意义。

对于服务标准,业内有发言权的企业当属凤毛麟角。尽管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以中企动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打开了一道大门。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信息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的潮流。所谓信息标准化,是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信息标准化涉及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数据表示、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等进行的标准化。这些标准正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标准化管理是近些年来企业管理涌现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既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企业向国际现代化企业迈进的关键所在。企业实行信息标准化管理,可以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得更加科学和更加规范,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信息标准化的必要性

(1)信息标准化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努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推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机电一体化就是很好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例子。通过机电一体化,把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手段与方法推进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和制造记录处理机(MRP)的运用,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将这一系列先进的技术融为一体,并使产品设计、加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达到最佳化。这些都是与标准化的信息技术分不开的。(2)信息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工作应该按照标准化的原则来进行,对于可以直接参照和引用且已经颁布的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信息,应该严格按照其规定来进行;对于没有标准可循的,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并按照信息系统分类编号、编码的标准或原则来编制实用、科学、完善的企业信息标准体系。信息标准化不仅能方便企业的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还有利于企业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信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信息化。即以CAD、CAT和CAM等为代表的信息化。(2)数据处理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企业大量的生产和管理数据信息,以达到集中数据和规划管理的目的,使企业各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并以此来为依据开展预测、分析等工作。(3)办公和管理的信息化。即在第一、二层的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并完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4)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把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企业的能源、设备、人力资源等的控制和管理结合起来,即实施ERP、CIMS,最终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达到一定的水平。(5)把企业的信息化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利用外部网、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把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外部的供应、销售有机整合,实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分销商、政府等外部实体的商务活动和信息交换。

三、企业实现信息标准化的对策

(1)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企业实现信息标准化的前提。企业的领导一方面应该意识到信息标准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着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企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领导更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工作给予实际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信息人才、配备先进的设备、调动各级人员和基层领导的积极性是企业实现信息标准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是企业领导可以做到的工作。(2)企业信息中心是企业实现信息标准化的重要力量。企业应该设置领导和负责实施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企业信息中心。该部门不仅要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还要协助企业的下属单位和部门建立各自的局域网,并将各局域网互联,建立企业级别的信息网络平台,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中心还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努力扩大企业外部信息渠道。(3)防电脑黑客攻击和防计算机病毒的能力是实现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企业在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与外部网络发生交流,这样企业的信息网络就很有可能会受到电脑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企业的网络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瘫痪。所以,加大网络安全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企业防电脑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攻击的能力,是保证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促进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9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  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办公自动化、政务(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帮助企业迎接挑战、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作为企业

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标准化作为一个超前标准化工作新课题有待开发研究。

一、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的内容。

     (一)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

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标准化管理的概述

(一)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管理的概述

就电力企业而言,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是紧密相连的。对信息的合理管理,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是电力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源泉。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要求,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加工,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信息由无序变为有序,挖掘浅层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加工为不同的产品,提供给顾客使用。可见,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以信息的集中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在电力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信息是控制企业生产运作的的重要因素,计划的修正是依靠信息的反馈,管理的实施也受到信息的制约。如果不能很好地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把握和控制,企业管理就陷入困境。因此,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是电力企业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重中之重,要想企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需要对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实行标准化管理。

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最好环境,对现实存在或者是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规则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即建立并实施企业的标准体系以及贯彻实施这些标准,这些规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在电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在采用行业的标准和国家颁布的标准的同时,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更加严格的标准,如技术方面、管理方面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和信息的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的原则

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因此,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应该坚持以下几种原则。

首先要做到坚持易用性的原则。企业对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目的是要在熟练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运行效率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与各个工作岗位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每个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对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的标准化管理坚持易用性原则。作为衡量软件质量体系的重要目标,实用性显得至关重要。与业务的紧密结合和对业务的针对性,是关系系统成败的关键。系统的设计应该能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这就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不同的要求和环境,这就对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系统的管理要以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体系结构为依托,促使系统的高效运行,使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具有发展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信息系统管理涉及企业的数据安全,必须严守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原则,要增强数据的数据备份和保密程度,还要加强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对病毒的免疫力。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时候,要做到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结合。

二、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标准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企业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电力企业正在着力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对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然而,在目前的电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的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状态。

(一)首先,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以及整体的规划还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着重要的改组问题,企业性质和生产经营的规模业随之变化。由于缺乏比较稳定的基础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步履维艰,电力企业还未能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缺乏与其他企业的数据共享,各自为政,导致电力企业无法有效沟通,处于信息孤立的阶段,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不能达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关于企业管理的目标。

(二)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高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还面临着系统的整合和集成的方面的难题。内部建立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考虑,导致信息的统一无法实现,另外系统的集成能力不高,减弱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分散了信息,使得信息和数据得不到统一,不利于企业对信息的整体开发和利用。这样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及缺乏来自外部的信息系统的扶持和引导。

(三)信息系统的质量不高

需要大量投资,运行周期长和风险性高、科技含量高是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特点,而且涉及的领域范围很广,加上电力企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控制能力,以及人员方面的不足,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保密性和科学性,使质量难以保证。加上资金投入的缺乏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致使完整的运行体系未能完成,技术得不到更新,阻碍了管理的步伐。

(四)缺乏培养人力资源信息方面的意识

电力企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调度和生产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相对落后。即使在国家大型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的企业放弃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见存在着重视企业得到安全生产,忽视企业的管理问题严重,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信息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导致忽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的关注,缺乏与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和谐配合,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五)工作效率低

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增加了电量和规模,这样对电费缴纳、规范安装电力设施、电力保修和用电安全知识以及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和信息的查询增多,这就需要信息系统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我国的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电力公司对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要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标准化建设程度,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实现国家电网对电力企业的目标要求。

三、推进电力企业系统运行维护标准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管理在信息系统的维护和运行的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技术含量也相应提高。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各项其他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设计到电力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对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确保其他体系的有机结合和协调,保证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高效进行。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保证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达到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加强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最终达到国家电网的相关要求。当然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得到贯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再进行不断的改进,保持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性

对信息系统集成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所谓的集成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或者资金的投入,在相应的科技的帮助下,经过集成设计和安装调试的一系列工作,最终实现满足客户要求和具有良好性能的目的。这个集成过程主要包括在硬件、软件、数据与信息、技术与管理和人力组织机构之间的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必须以服务为核心,实现电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通过对各个要求的分析,设计一体化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加方便。

(三)通过培训提高标准化水平

鉴于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质量不高和信息化意识淡薄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利用率。因此,需要进行对应的培训,更新传统的标准化工作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标准化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员工接受不同层次的培训,做到真正的有收获,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领导的注重和队伍建设是有力的保证

电力企业所有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有领导者的支持与强有力的领导,这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作为领导者,要真正的发挥作用,行使自己的职权,提高认识,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给企业指明正确的方向,才能使电力企业获得正确的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各种基础条件,也就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的网络利用能力,建立网络体系,加强人员的队伍建设,只有通过以上几点的努力,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才能有效地促进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

结语

总体来说,组织、规划和系统平台的统一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将数据有效的整合,正确的分析数据,从整体上促进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就目前情况分析,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标准化管理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晓威.档案信息化[J].城建档案,2003(05).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治理设计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做好标准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对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组成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在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信息标准体系可以表述为在跨行业的范围内,以实现企业信息化为目标,将涉及的所有标准按其作用的范围、相互关系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相互协调补充、密切配合的全面成套标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即,包括标准体系、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机制。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管理体系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和标准体制。标准运行机制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行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设计

标准的属性体系包括每个属性及其取值范围的明确定义,如所有者、级别、适用对象范围、层次等。标准属性及其取值范围都可以根据业务或标准管理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进行更新和增加,以保证能够灵活适应标准体系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企业架构的服务领域的分析,建立起以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为划分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分类体系。业务架构可以分为业务架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框架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关键业务指标(KPI)标准、业务模型标准、业务角色和位置标准。应用架构可以分为应用架构指导原则、应用功能标准、非功能需求标准、用户组标准等。对于每一类企业信息化标准,首先考虑使用/引用国家、行业标准,当国家、行业标准不适用时,再参考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标准关联关系定义是标准关联体系的基础,而关联关系的管理是关联体系作用发挥的保障。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标准制定时进行标准间关联关系的识别与确立,在标准更新时实现标准间关联关系的更新与维护,才能体现出标准关联体系的应用价值。根据UML关系模型,归纳制定了替代、使用、扩展三种关联关系。标准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早期的急用先上的单个标准的建设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各行业已普遍认识到必须加快建立一整套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例如:国土、测绘、环境、交通、林业等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对指导和规范各相关领域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信息化标准治理体系设计

信息化标准治理必须全面、方便有效的执行,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标准形式,重新建立标准的管理形式。构想将标准文本内容拆分各个模块,将各个模块进行数字编号。编号、模块和适应物料(机型)等参数作为基本单元,将这些基本单元建立数据库。最后将所有的基本单元整理成整个标准数据库,由操作平台调用数据库数据进行应用,构成新的标准管理形式。这种全新的形式命名为“标准数字化管理”。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既解决了标准繁杂难寻的问题,又解决了标准内容错漏的问题,还解决了标准执行问题。基于企业架构方法论,融合国际通用的TOGAF架构治理理论,构建以组织角色、治理流程、标准度量和治理工具的标准治理框架。标准治理组织分为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信息化标准办公室、项目组三个层次。具体的角色包括CIO、业务/IT标准负责人、标准管理协调人等。治理流程由遵循流程、例外流程、标准制定流程和标准沟通流程组成,遵循流程促进信息化标准的执行,例外流程用来处理信息化标准无法被遵循的情况,标准制定流程处理创建和更新信息化标准,沟通流程促进标准在整个组织的宣贯和沟通,四个流程互相联系,互为输入和输出。标准度量主要分为两类: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实体度量和治理度量,如标准制定次数、标准制定通过率、标准遵循次数等。通过IT工具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的可持续管理和治理体系的长效管理,包括流程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度量指标等。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目标是为信息化建设服务,最终服务于业务活动,用来约束、管理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标准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还需要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完整治理体系,保证企业信息化标准能够正确地、可持续地建立和实施。在制订信息技术标准过程中,坚持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结合,规划与实施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制标与采标相结合,管理与流程相结合,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充分体现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全力推进标准体系运行、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逐步推进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工作秩序和作业行为。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信息化;标准化;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2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49- 02

0 引 言

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期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集成”的不同阶段,这使得企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独岛”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或者忽视信息标准化工作。由于信息系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问题,影响了信息处理工作的不规范,给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必要性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因此,标准化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息息相关。

(1)管理提升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升管理,帮助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把握市场脉搏,必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指标的规范和标准统一。

(2)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需要。“十一五”期间,一些企业实现了ERP系统各应用功能,实现了ERP与FMIS的财务融合,随着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无法按照单项产品查找实际成本;系统综合性页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缺乏统一的集成和展示平台;存在错码、重码和非标编码等等。[1]为此,全面提升ERP系统应用功能,建设规范、统一、高效、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3)数据移植和功能提升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硬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移植和功能升级,避免重复开发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数据与信息的标准和规范。

(4)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了避免数据和信息重复采集与录入,促进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必须依赖标准化工作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5)信息系统开发质量和运行维护的需要。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必须遵守统一的软件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标准制定是必需的,标准执行是重要的。

2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化认识不足。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者或者信息系统的参与者虽然知道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软硬件采购的技术要求以及信息化或信息系统实施中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点,不知道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的执行标准。

(2)传统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相应与之有关的标准的生命周期也缩短,因此,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标准化工作必须改变方法和策略,并不断扩大标准化领域。

(3)标准的制定不统一。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商,导致标准的实施和执行中困难重重。

(4)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减少了标准的参照。

(5)标准的宣贯不到位。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又不经常学习和宣贯,从而导致标准的执行者对标准忽视。如果加强学习,领会标准的实质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的运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从项目启动实施开始就要着手,并且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甚至有时候要先于要实施的内容。

3.1 高度重视信息系统标准制定

要重视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和工作程序标准等信息系统标准化基础工作。

3.2 按规范合理编制信息系统文档

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运行现状、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按软件工程设计的规范化要求编制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和业务蓝图等一系列程序运行标准文档。

3.3 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数据管理就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导入、日常维护、数据清理等,并且贯穿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业务蓝图设计、系统测试、系统上线准备、系统上线切换及上线后系统推广应用等各阶段。因此,必须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数据管理标准与规范,这样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标准中注重系统开放性与可扩充性

在制定企业信息系统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充性进行充分的考虑。[2]通过标准让企业信息系统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能够进行系统的扩充调整。标准要能够提供开放性的数据接口保障。

3.5 选择具有良好开发资质的软件开发商

软件开发商应具有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的CMM认证。具有高水平的实施团队,具有同行业成功的实施案例。能够提供运维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保障。同时,软件实施方应具有非常完善的系统实施规范,对企业流程清晰,设计的软件合理,应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结 语

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并利用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这样才使建成的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

1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渗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需要制定并施行相应的标准和规则使其标准化。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等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制定并施行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以此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满足企业需求,获得最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循环过程,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具有产业化性质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研发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时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可靠,为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标志。

1.2 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无疑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高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受到较高的重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提高。

1.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现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只有当高新技术产品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时,才会掌握该高新技术产品竞争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转化为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取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开展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比较快,在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工作、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具体归纳如下:

(1)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该组织已经有十七个分支组委会,十个工作组,共管理五百六十二项国家标准,三百三十二项计划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开展了大量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一千多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覆盖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单位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严密跟踪、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用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标准国际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个领域比如公共信息导向领域等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参与能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很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这就使得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得不到保障,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和技术资源流通不畅,缺乏共享,对国内和国际产品的市场行情和走势缺乏了解也就更无法预测,缺乏对较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和手段。

(3)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不足。部分企业太过强调进度,依赖人工,造车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冗杂,无法高效快捷地实现共享,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不足。

(4)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薄弱。由此造成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不足,意识不到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紧迫重要性,更谈不上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和热情,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做到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共享,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WTO组织的成立,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已经是每个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国际化。

3.2 系统化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的系统化,有利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企业的运营状态最佳,企业的收入和效益最高。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容标准化、结构层次标准化、系统功能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3 超前化

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管理等等许多方面,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奠基者和铺路石,必须走在前面,强调超前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避免返工,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

3.4 柔性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活跃,发展的速度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和施行信息技术的标准时,既要遵从相关标准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不能太过死板,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标准的限制,,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应变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扩充。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制定标准、标准、执行标准、监督执行标准、修订扩充标准等诸多内容的循环往复。而标准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遵循国际化、系统化、超前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得到共享,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刘福才.浅谈企业信息标准化[J].科技资讯, 2008(23).

第14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标准化

【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tide of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customers not only in quality, price, technology, product diversity and individuation of enterpris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 companies to provide thoughtful and timely services. This require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 manager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spurs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oad, has a strong vitality.

【 key words 】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P11文献标识码:A

出于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虑,加上作为企业管理升级的后盾力量,多数企业都会制定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以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目的的企业策略,以期实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一、ERP实施过程中企业信息标准化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编码原则不统一,基础数据情况不佳

这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ERP的各大版块均拥有自己本身的基础数据,数据量庞大并且繁杂。但是美中不足就是有些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其次,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个企业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和开发了不同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和编码描述不规范,口径不统一,冗杂不集中。有时候同一数据或数据指标在不同的ERP的版块的内容和描述相差甚远,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影响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不利于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二)信息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不足

许多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去推动ERP系统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去规范ERP的各项操作。另外企业大多没有培养熟悉标准和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只是笼统的把它归类为普通的IT部门或者行政部门,这使得推进标准化进程的力量非常薄弱。企业忽略标准化工作方面与国内外的经验交流,各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制度混乱,企业标准和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标准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

(三) 与ERP系统建设时间和进度不合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往往过分看重ERP系统上线的工作目标,而忽略标准化建设,殊不知这种基础性工作和ERP项目的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对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就会使ERP系统的规划缺乏相应的数据基础。这种和ERP合作的不顺利,最终导致项目进度受影响,项目周期被顺延,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被拖得很辛苦,同时很有可能造成项目失败。

(四)企业方面不够重视

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到方案实施,再到最终应用在ERP管理系统中去,整个周期都贯穿着信息标准化工作。其特点是耗费人力物力多,并且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数据信息量庞大,运行周期长,工作量繁重。但是由于公司的宣传欠缺,很多管理层并未充分意识到信息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二、实施ERP企业的信息标准化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应密切配合ERP项目进度才能行之有效,统筹规划,分阶段执行。

(一)准备阶段:充分调研,做到各项基础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员工去接触和了解标准和标准化,打好群众基础。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各方面的数据,,确保万无一失。最后,在这些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从小做起,制定基础性的信息标准化文件,再逐步改进和扩大范围,为后续建立标准化体系,扩充企业的信息标准好好准备工作。

(二)设计阶段:搭建信息标准化体系,确立实施方案

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范和标准构成了信息标准化体系。在企业信息标准化建立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成为企业标准的各种文件,而且还确立了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在规范ERP系统的数据管理工作方面,可以尝试确立基础代码的标准。主要应用系统、迫切需求和主营业务的编码应当优先编制,采取“跟随应用,先易后难”的原则,比如,固定资产的代码、机构组织的代码、商品及客户代码、会计科目代码、合同和国别代码以及CRM涉及的员工代码。在主干代码都编制完了以后,可以逐步编制延伸业务和应用的代码,不断扩大ERP的应用领域,拓宽其职能,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

(三)实施阶段:配合ERP实施,执行计划

只有严格遵守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多多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坚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与企业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信息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参照ERP系统的实施状况,逐步建立健全数据元、代码等信息标准,步步推进,层层递进。

(四)上线支持阶段: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

在这个阶段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平台算是基本正式建立。但是,随着企业项目拓展和延伸以及ERP的进一步实施,各大模块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的数据交换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是配合ERP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及时清理缓存数据,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效率。

经过初期的数据准备和系统上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形成了ERP运行的数据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基础是不够的。在ERP上线之后,需要立足于系统的逻辑关系,统筹大局,恪守各项指标和要求,定期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进出平衡。数据量过大时,适当的删除、合并、完善,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信息标准化体系实施方法论

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论,才能确保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策划阶段

将建立和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各个阶段的目标制定出来,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把这些目标分解开来,进行细分,成为标准化过程中宏观的、容易测量的标准化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每个标准化的小程序或者措施。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将策划阶段的工作目标付诸实践。根据策划阶段任务的各项细分,在企业内部逐步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信息标准化过程和单项标准,一步步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确立。

3.检验阶段

在企业内部对标准化工作的结果进行测量和检验。严格执行标准化初期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由标准化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主导,适时地对具体的标准化过程进行测量,或者对单项标准的实施结果进行符合性检查或者验证,最后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当然,也包含对信息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4.完善和改进阶段

在实施信息标准化的过程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不断迎合不同阶段的方法论,对信息标准化体系运行状况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总结,对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继续保持,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地方不断采取措施,逐步改进体系和过程中不尽合理之处,直到最终确立最佳的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

四、结论

本文指出了在企业ERP实施过程中建设信息标准化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实际操作中项目实施状况,对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分阶段的整改方案,依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最后形成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方法论。步骤明确,分工仔细,在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国.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2] 王海.ERP系统实施过程监理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3] 贺珍香.单件小批量企业采购管理信息模型标准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 2008

第1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标准化

 

1.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2.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

2.1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2.2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2.3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规划,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最终完成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第三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流程化的管理标准体系,无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前的需求评估、实施中的设计运作还是实施后的管理应用,标准化始终贯穿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之中。例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制造业信息化分类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零件库标准、采购和系统实施规范或标准、制造资源共性技术和工艺及过程标准、产品标识与数据标准、制造管理数据标准、企业网络化协作认可使用的标准、产品数据标准等。在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方面,需要用标准流程图表描述各部门的职能、权限的划分、业务流程、接口方式和接口数据、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流程等。

2.4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即将设计、制造的物流过程和整个过程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所有控制和管理综合起来,即实施CIMS、ERP,使企业内部信息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以往产品信息的少量修改,迅速推出新的产品;同时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帮助形成决策支持信息。产品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基础标准、产品功能模块、零部件结构模块、参数特性标准、产品信息分类代码、产品及零部件名称标准以及支持计算机制图和技术信息处理的设计基础标准等。

2.5将企业信息化从内部扩延到外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因特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将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外部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在第五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的电子数据交换接口(EDl),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内外数据交换格式以及接口,使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

3.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的工作模式

开展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过程,它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职能、业务流程、工作流程、对外接口各个方面,标准化工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3.1业务种类标准化。企业信息化之前,需要对所有业务进行全面地、详细地分析;然后将全部业务根据处理要求、方式和流程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种标准类型。业务种类的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3.2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就是为每种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类型根据管理的需要设计标准的、规范的处理流程以及处理程序。

3.3企业数据标准化。包括基础标准、数据库标准和系统建设规范。建立信息数据模型和标准参考模型,开展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基本形成信息化标准特性。

3.4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是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设计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做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组中各类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以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6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对外数据输入输出格式以及接口规定了规范以及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格式等。

参考文献

[1]郑展鹏.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借鉴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01):53-58.

[2]董娟.绿城:信息化过程是个战略活[J]. IT经理世界, 2010,(Z1):94-95.

[3]宋浩,吴登生,李铭禄.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研究与建议[J].价值工程,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