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影像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应用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肝静脉、门静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有利于减少术中切肝时的出血量。此外,运用数字化虚拟肝系统可进行反复术前模拟仿真,显示各种预切除方案的肝断面及残肝体积、需切除或保留的肝内管道,从而选择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足够残肝体积的最优手术切除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准确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数字化虚拟肝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
在肝脏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后残肝体积(fu-tureliverremnant,FLR)过少则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限制了肝癌手术的进行。对于预切除肝体积和预留肝体积等,国外有免费软件和可供教学的网站,数字化虚拟肝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上对门静脉进行直观、准确地划分,准确测定肝体积有助于门静脉栓塞术后肝切除时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体现了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虚拟手术具有可交互操作、可预测、可重复等优点,且在手术之前可预先模拟其手术过程,预测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及险要情况。该系统有助于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重要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该系统通过测定拟切除肝脏的体积、残余肝脏的体积、功能性肝脏的体积,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其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从而提高肝脏手术的成功率。
精准肝脏虚拟手术主要依靠三维影像技术及虚拟手术系统。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技术又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面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不需对二维图像进行综合想象,对肝脏、管道系统的分支走形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准确。可辅助外科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个体化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二维断层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三维可视化重建基础上的虚拟手术技术是肝脏外科手术有效的辅助工具之一,这对制定合理的手术预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年起我们进行中国女性一号数字化虚拟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CT进行三维重建,先进的螺旋CT带有三维软件和重建功能,对收集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维图像可供外科医生对肝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肝脏正确分段、肝内病变术前定位和肝内血管变异情况的观察,降低手术的风险。文献报道应用三维肿瘤治疗系统同样是提高放疗的精确定位和安全性的方法,说明三维影像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精确引导的作用。三维超声具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特点,尤其是三维断层超声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最小层间距,更加有利于分层及准确定位,对于肝脏的病变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三维超声能提供许多二维超声不能提供的信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血管的走形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手术区域,同时能从二维超声不易得到的冠状切面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可评估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效果。医生可借助术前进行超声影像技术的检查,制定最佳手术路径、切除肝段的大小、阻断肝内管道的预案,达到减小手术损伤、预测治疗效果的目的。由于CT价格昂贵且对人体产生辐射,虽然现在的防辐射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仍不适宜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方法。相比较之下,三维超声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可以反复操作,且其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定位时趋避血管。在肝脏虚拟手术应用中,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方法。
3开展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虚拟手术的展望
成像技术。临床诊断。合理使用。
随着医学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1].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very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operate, 但是 而且 这个 最终的 后果 属于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诊断 是 不 明显地 不同的 从…起 这个 真实的 症状 属于 病人 这个 不断的 进步 属于 科学 和 技术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善 和 改善, 和 这个 精确 属于 成像 设备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进。本文通过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类别和原理,研究了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医学影像技术也是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1]。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的发生。
。X射线成像主要取决于射线波长的穿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如骨骼、形态、位置、性质、金属异物等。如果人体骨骼或器官有损伤或变形,可用射线扫描相关部位,然后在胶片上进行成像。从胶片的成像可以看到体内的病变,然后医生会根据病变的部位或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 目前的X射线技术比以前更加完善和先进。以前难以成像的自然组织和器官,如血管、心脏、膀胱等,现在可以通过X射线成像。目前,大多数X射线摄影和透视设备采用多主机系统,然后与各种摄影、诊断床等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系统,X射线技术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务和功能测试。
。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体组织吸收的X射线的不同性质。它可以将人体的一个特定层分成许多立方体。X射线可以通过扫描这些立方体获得临床诊断信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主要扫描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区域,然后在连接的计算机中形成诊断数据或治疗措施。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在组织横断面扫描中的精度非常高。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与射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可以定性地监测人体器官的进展,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信息。此外,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不仅具有非常快的扫描速度,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最终成像分辨率。摄影技术的扫描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大小也关系到摄影和成像的效率。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磁共振成像。其工作原理是,当人体受到外部固定脉冲的刺激时,人体内会发生磁共振。一旦磁场消失,质子将发送MR信号以形成图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心房等器官的精细结构,也为各种心脏病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阴影技术有许多应用,如腰间盘突出、寄生虫、脑血管疾病、肿瘤、鼻炎、头痛、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用于诊断。通过CT的成像技术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可以通过CT的影像为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病因的准确性[3]。
。然而,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有一个缺点,即在用X射线进行诊断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一些损害。一般来说,计算机X线摄影的技术很少应用于腹部器官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在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之前,医生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不能随意使用摄影和成像技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影和成像技术。
。此外,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还可以使用微型探头检查和诊断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肿瘤。通过微型探头,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概率[4]。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了解胎儿的生产情况。此外,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将用于生殖医学和围产期观察。
超声造影剂注射到人体静脉后,它会随着毛细血管扩散到全身,然后通过相应的对比成像技术将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成像到计算机上。此外,超声造影剂还可以反映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应该是医学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相关部门和医院必须更加重视医学影像技术,努力提高医院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国的医疗事业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1]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28):212。
[2]马秀敏。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11):156.
北大一院医学影像科在三维后处理的应用方面多有实践,尤其在前列腺癌的MRI三维成像、肝脏肿瘤的CT三维重建等方面积累很多经验,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肿瘤影像学》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王霄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功能成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自1998年至今,已先后发表署名科学论文1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研究基金。
8月16日,《e医疗》就北大一院的医学影像三维实践、医学影像科与临床科室的关系、三维影像今后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王霄英进行了专访。
前列腺癌和肝癌的三维应用较多
| 贵院的三维影像应用有哪些?
王霄英:我们做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挺多的,医院有国内最大的前列腺癌数据库,甚至可以做到把某个地方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标志在腺体的三维图像上,这对外科医生引导穿刺特别有帮助。
我们医院的泌尿外科比较有特点,在临床外科里实力比较强,他们要求每个肾癌病例都要进行三维重建,有一整套严格的对肾癌进行三维重建的要求:重建哪几个解剖的位置、重建哪些血管和肿瘤的关系等。
另外,应用较多的还有普外科,他们经常需要影像科配合做肝脏的三维重建。我们医院在进行较大的肝脏肿瘤切除之前,都会要求根据CT断层图像做一个三维重建,以选择切除不同的肝段及血管,我觉得这个也蛮有特色的。
| 临床科室如何查看医学影像科的影像?可以实现三维影像传输吗?
王霄英: 二维图像是通过PACS查看的。我们医院有两套服务器,一套是医学影像科自己用的,能力比较强一些,存储量也比较大;另一套是用于临床浏览的服务器,存储三个月内所有的临床图像,临床医生有查看自己科室所有患者影像资料的权限。
具体到三维图像,最早是临床医生到我们科室来看,后来他们要求我们做好了传给他们,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机器只能存储二维影像,所以传输的还只是静态的二维图像,暂时没办法实现三维影像的传输,虽然临床医生很希望我们能这么做,但是他们会定义几个标准位置给我们,我们会跟临床科室沟通,告诉他们冠状位怎么看,轴位怎么看等。
三维影像改变医疗服务模式
| 三维影像能带来什么好处?
王霄英:三维重建给外科大夫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他们关心病变组织能不能切除、怎么切除,三维重建就是告诉他们这些的。
我们医院的呼吸内科开展了一项新业务:用呼吸内镜把肺气肿的病变部分进行切除,切除之后剩余的肺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收缩,这样患者的肺功能会保持得很好。这个手术非常依赖CT三维重建,以确定病变区域的支气管以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进行这种手术前,呼吸内科主任往往会亲自到我们科室来,对如何重建三维图像提出要求。由于有了三维重建,呼吸内科的医生开始用外科方法进行治疗,这可以说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此外,三维影像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有了三维影像,患者和家属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病情,医生省去了很多解释工作。而且,对医生更信服的患者的依从性会大大提升,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治疗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我觉得,三维影像后处理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理念。
MDT已成常态机制
| 贵院是否有多学科团队机制(MDT)?
王霄英:在接受你采访之前,我和泌尿科主任、放疗科主任在给一个前列腺癌患者做会诊,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多学科团队。我们科参与更多的是跟随临床科室一起查房,有时也会安排某个具体疑难疾病的会诊。医学影像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跟疾病有关,有时候我们主要是去学习、交流,学习临床医生怎样更好地处理影像报告;有时候医学影像科的角色会非常重要,如果医学影像科医生不参加会议,临床医生甚至无法进行讨论。
我要求我们科的每一位医生必须给自己定一个方向。影像科医生在跟所配合的临床科室沟通的时候要带着两个任务: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医疗影像服务,二是带回临床科室的需求。然后我们会根据临床需求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这种做法很早就开始了,现在科室更加明确了这项工作内容。
| MDT给医学影像科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霄英:医学影像科以前是按设备分组,而按专业分组才是国际趋势。我们科室是从2009年7月开始进行专业分组的,大家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让深入研究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可能。
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
| 医学影像科能为临床科室提供什么?两者理想中的合作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王霄英:今年5月份我去美国参加ISCT年会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医院的临床医生根据一张CT片子和诊断报告(影像和报告的质量都很高)做了一个处理的决定,而经过由医学影像科医生参加的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后,50%的临床医生改变了治疗方案。虽然是同一张片子、同一份报告,为什么在讨论前后的结果如此大相径庭?事实上,很多信息并没有在诊断报告里写出来,临床医生也没有从影像中看出来,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影像科和临床科室的密切配合无疑会提升诊疗准确率,不仅能提升医生的技术水平,更能让患者直接受益。
医学影像科的医生应该更紧密地与临床医生进行合作,但是医学影像科医生的理念目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医学影像科医生都愿意把影像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医学影像科医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诊断水平而不是影像资料,分享之后必然会得到临床医生的积极反馈,这对提升医学影像科医生自身的水平肯定也是有帮助的。只要医学影像科医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一定会把影像资料拿出来分享,这是一个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PACS应附加更多功能
| 贵科在信息化方面今后有什么要提升的部分?
王霄英:如果没有PACS,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分组。分别用临床浏览器和我们自己科室的PACS查看影像,明显能感到后者更强大。我觉得基于PACS或者网络的后处理工作站特别重要,对提高专业特别有帮助。
此外,我们的PACS只有最基本的3D能力,医学影像科高级工作站的很多功能,比如功能成像等都没办法在PACS上实现,临床浏览自然就无法看到。如果要看的话,必须先在CT、MR的后处理工作站上处理完再推到PACS上去,而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操作人员(通常是研究生)的能力。
有时候前列腺里明明有一个肿瘤病灶,如果操作人员在做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时候没看到,就得不到肿瘤的功能成像。而如果基于PACS或网络的处理能力足够强的话,签报告的医生就可以重新做一次后处理,就会避免很多错误诊断的出现。
【关键词】传输系统;图像存档;教育;理论知识;医学影像学;实践操作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师诊疗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检查手段的出现,与之相关的影像学理论知识逐渐增多,学生若想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并培养学习医学影像专业的兴趣实属困难[2-3]。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将胶片作为教学工具,有少数学生会存在考核成绩不达标等情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4-5],亟待寻找一种更加可行可靠的教学方案。2018年,本院对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改进,实施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PBL)教学,观察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医学影像学中48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前组男女比例20:4,年龄22~26岁,平均(24.73±0.66)岁,学历:本科4例、硕士及以上20例;后组男女比例19:5,年龄23~27岁,平均(24.70±0.63)岁。学历:本科3例、硕士及以上21例。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开展传统带教形式,依据书本大纲,由带教老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影像学资料开展授课。观察组基于对照组之上采用PBL和PACS相结合的授课模式:(1)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挑选存在典型特征的影像学资料,提出问题,所有学员自行查找资料,并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解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回答。(2)课堂教学:学生每4人1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回答带教老师的问题,并给予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由各组组长将组内问题解决方案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过程中接受其他组的提问并予以解答,在最后,将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接受其他组的建议。(3)总结:教师将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并分别对每位组长的上台发言进行点评,总结其中不足,表扬正确学术观点,并肯定每位同学对本节课的辛勤付出,最后整理各组答案,基于课件展示形式,对上节课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解读与解答,并将课件发送至班级群,供所有学生课后预习。(4)课后总结:课程结束后要求完成总结报告,并上传到局域教学平台,让各个班级展开深入研讨。1.3观察指标。教学结束后,开展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内容考核,满分是100分,理论考核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考核内容则涵盖了综合阅片分析、报告书写、鉴别诊断等项目[6],得分与成绩成正比,由任教老师进行相应统计。1.4统计学方法。经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检测结果显示P<0.05时,表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理论考核项目和临床实践考核得分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中的桥梁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7]。近年来伴随影像技术的进步,同时网络信息化也有一定发展,影像学资料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感观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医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的需要[8-9]。随着临床对医学人才引进的重视,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李艳翠、王海丽等[10]在研究中表示利用PBL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医学影像学实习带教成效,证实其应用价值;帕提曼•阿不都热依木等[11]则表明PACS在临床本科生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将PACS与PBL教学法联合运用,可进一步扩大教学效果。PBL教学法将问题作为教学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而PACS是一种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图像开展保存以及传输,为医院与医院,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图像信息传递发挥作用[12]。本研究将PACS与PBL相结合进行影像学教学,结果显示:在理论考核项目和临床实践考核得分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开展PBL结合PACS教学方式能够获得良好效果,分析原因: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核心知识进行掌握,缺少对影像资料的客观认识,枯燥的课堂体验,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整体教学质量难有提升的重要弊端[13]。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中,医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却寥寥无几,故而在教学时利用典型与疑难的影像资料提升其发现、提出、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实践经验,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该教学理念的优势在于,充分归还医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使医学生在解决问题与互相探讨交流的过程中,识别自身学习缺陷,并更好地查缺补漏,提升医学生教学的参与感,进而打破传统教学课堂学习氛围不足的弊端。与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符[14]。虽然该种新型教学方式有较多长处,但在真正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与建议[15-16]:(1)在开展教学前,要求老师需对教学内容完全掌握,依据重点以及难点,合理选择典型病例,制定针对性病理讨论梗概。(2)老师需对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提升。逐渐转变为交互式讲授,同时需要具备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教学情况进行有效掌握,应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有普通X线诊断发展成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正比关系。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宜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常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利。
1,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的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膈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勿须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膈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膈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2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较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行术。
3骨骼系统的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消化系统的检查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查、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5泌尿系统的检查
肺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扩散成像可发现2小时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7乳腺疾病的检查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这四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关键词:肺结核;医学影像技术;诊断;效果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1,2],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发的,属于慢性病,往往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X线胸片诊断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诊断方式,它能对患者肺结核的病变部位做出有效诊断,但是由于照射量大,会使机体受到损伤。文章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使用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的患者分别提供X线胸片与低剂量螺旋CT两种影像技术,对比其诊断正确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使用医学影像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中,男性27例,女性18人;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平均(55.9±11.8)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3岁,平均(53.1±10.2)岁。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均经过痰结核菌检查、白细胞计数、特异性抗体测定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并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对结合病学分会在《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关于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各项指标,P>0.05,缺少统计学差异性,可以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X线胸片检查,具体流程如下: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MVLT1X射线仪,电压为380 V,50 Hz,500 mA,最大电阻为0.9 Ω。一般摄取患者后前位与侧位胸片。拍摄侧位胸片是为了弥补前位胸片拍摄的不足,患病一侧需要贴近胸片。拍胸片正位时,两手背置髋部,双手内旋,中心线对准第六胸椎垂直射入,必要时拍摄侧位,用来观察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的形态结构,患病的一侧需要贴近IP板。摄影条件采用高KV摄影120 KV,500 mA深吸气末屏气曝光。在看片过程中,医生应仔细观察胸部病变部位,掌握病变分布情况,注意观察肺部异常阴影结构、形状、密度。
1.2.2实验组 为实验组中的患者提供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具体流程如下:选取东芝4排螺旋CT扫描仪,电流为400 mA,层间距为1.5 mm,层厚为1.5 mm,准直为60 mm×0.65mm。取患者仰卧位,头向上扬,胸部稍微扩张,充分将胸部暴露出来。矩阵像素规格>512×512,转速为0.3~0.8 s/r。扫描方法为深吸气屏气从肺尖扫到肺底,必要时进行局部薄层重建。对患者结核病变分布形状、区域、密度进行仔细记录,并观察肺部组织与周围血管病变情况。当成像不清晰或是遇到病灶时,以及遇到细小病灶时,进行局部薄层扫描,详细观察病灶钙化现象。对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并有影像科医生进行双盲法诊断。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以及肺结核的各项病理特征检出率,包括:胸膜增厚、卫星灶、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灶、少量胸水等指标的检出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s代表其计量数据,用?字2对其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
2 结果
2.1对比两种不同影像技术诊断肺结核的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 实验组中患者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均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种不同影像技术对肺结核病理特征的检出率 实验组中患者肺结核病理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结核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患有结核病的人群免疫力通常较低,并且结核杆菌会使患者身体多处器官受累,最常见被累及的器官为肺部,由于服用药物周期时间较长,所以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反应。鉴于此,如何利用影像医学技术提高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减少照射量显得十分重要。现如今,诊断肺结核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胸部病理活检、痰液培养、纤维支气管镜等方式,但是受到经济与操作性的制约,难以推广。X线胸片是传统肺结核诊断技术,具有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能有效避免X线胸片对肺部组织的遮挡、以及分辨率低的问题,并且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性,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利.低剂量螺旋CT与X线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5):96-97.
[2]裴向滨.低剂量螺旋CT和X线胸片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5(9):101-102.
[3]夏鞣.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2).
[4]朱星星,谭立南,冯再辉.96例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3):69-70.
1 干式打印技术
所谓干式打印技术系指胶片打印后,不再经过洗片机显影、定影、水洗烘干等处理,而直接打印出影像片来。从问世来一直受到放射界青睐。它的使用优点:(1)不需要洗片机而直接打印出胶片。(2)机器占地面积小,安装简便,不需要进水排水管道。(3)无需显定影药水,减少废水污染。(4)明室操作,简便易行。
1.1 干式打印成像的类型 干式打印成像技术根据显影成像过程中有无激光,分为激光成像和非激光成像。激光成像打印又分为光-热成像打印技术和激光诱导成像技术。非激光成像技术中常用的有直热式打印技术和干式喷墨成像技术。
1.1.1 光-热干式成像技术其原理是用红外激光束对热敏激光胶片扫描,使胶片形成潜影[1]。而后,再通过热鼓的热处理,使影像显影。当激光热敏胶片被激光扫描后,激光子进入胶片敏感层将银变成金属银离子而形成感光潜影中心。激光照射后的胶片,从旋转的热鼓上吸收热能,潜影感光中心在热能的作用下而显影。通过这一催化作用过程银原子变成可见的金属银。形成常见带有不同密度的影像。金属银的数量和曝光在胶片上的激光光子数成正比的。胶片光敏层中的银离子一部分通过曝光并加热催化形成银颗粒,另一部分则未曝光催化,银离子残留在胶片上。在传统胶片冲洗过程中,未经曝光照射的银离子经定影清离出胶片。在光-热成像中没有定影程序。残留在胶片上的银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则有可能继续形成银颗粒,有人叫做继续显影。
光-热成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柯达公司的干式打印机就用的这种技术。代表产品KODAK DRYPIX 8700另外富士公司的DRYPIX7000等。富士公司的DRYPIX7000的分辨率超过500dpi ,灰阶数可达14位(16 348级)。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这种技术较多。
1.1.2 激光诱导成像技术 该技术是热激光成像与单一碳基胶片技术的结合[1]。激光扫描方式和光-热式成像技术基本一样。不同的是使用了单一碳基胶片。高精密的激光束作用于面积很小并各自独立区域中的热敏附着层而形成图像热潜影,使该区域的碳被激活;被激活的碳吸附于胶片的覆盖层上,然后将包含有负像的覆盖层拨掉,所需的正像保留在聚酯基层上,最后覆盖上一层保护层以便永久保存。胶片上碳素色去除的程度与入射的激光光强成正比,通过光强变化形成图像灰度,这就是该技术的成像原理。单碳基胶片不含卤化银,其表面是均匀涂抹的碳粉,对普通光线不敏感,可明室操作。
采用激光诱导成像技术的打印机主要有sterling Helios系列。
1.1.3 直接热打印技术 将图像数据转换成电脉冲后,传送给热力打印头,热力头再将电能变热力,使热敏胶片显像[2]。热力打印头由微小的热电阻元件组成,排成一列。电脉冲通过热电阻变成热能,每个元件产生的热能传到热介质表面,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图像元素。电信号的强弱变化使温度升高或降低,作用于胶片的敏感层而产生相应的像素。热力打印头元件的相应能力是靠可变电压来控制的,理论上讲,在瞬间让打印头的温度升高降低(每个像素灰阶的不同决定这一条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种打印速度相对缓慢。
此种技术有富士公司FM-DP技术和AGFA公司的产品。富士公司FM-DP技术使用的非银盐胶片。AGFA公司采用的稳定有机盐颗粒涂抹技术。
1.1.4 干式喷墨成像 这种成像技术在放射影像科(除心血管介入成像)很少用,在超声、核医学、血管介入成像中多见。它是在相纸或透明片基上打印出黑白或彩色的图像。如KODAK 3600 Medical Imager.
1.2 干式打印机的特点 从以上四种打印技术来看,前三种技术是放射科常用的打印机技术。可以看出干式打印机可分为有激光的打印机,和无激光的打印机[3]。从使用的胶片上可分为含银盐的和非银盐的。除干式喷墨成像技术外,其它几种技术都是热处理成像,因此有人称为热打印成像,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以光-热干式成像技术和直接热打印技术为主。
光-热干式成像技术的主流产品是KODAK 公司的DRYVIEW系列和富士公司的DRYPIX系列。使用含银胶片。它用激光束扫描胶片,激光束按照图像信息向胶片作离散数字式扫描,非常精细的完成预定格式的打印。从而保证了医疗影像在成像过程中的精密性和一致性。不但图像边缘锐利度高,而且在激光曝光过程中打印头不接触胶片,避免了打印头与胶片的摩擦产生打印头损耗和对影像的损伤。
直接热打印技术的主流产品是AGFA公司的DRYSTAR系列和富士公司FM-DP技术。他是图像数据转换成电脉冲后,传送给热力打印头,热力头再将电能变热力,使热敏胶片显像。有人叫做一步成像。图像分辨率可达508DPI、50 um大小的像素点。AGFA 胶片对光不敏感,明室操作无意外曝光之担忧。而且机械结构较简单,易于操作和故障处理,开放式接口。
2 干式打印机的使用
干式打印技术由于无需胶片洗片机,体积小巧,节省空间,并省缺了暗室及各种管道,操作简便,放置灵活,已完全取代湿式打印。由于各生产厂家都在提高分辨率、减小像素距离和提高输出胶片能力上竞争,使得产品图像质量大大提高,胶片处理速度大大加快。干式打印已广泛用于CR、DR、MR、CT、DSA等医学影像胶片处理上。干式打印机使用,除一些特殊功能外,操作较简便易懂,严格按照操作说明就行。胶片都不是开放式的,每种机型都用自己的胶片,有的还作区域加密,这些是厂家的垄断行为。干式打印机较湿式打印处理速度快,但照片的透明度不及湿式打印,并且有易产生再次显影的缺点 ,尽管各生产厂家在这两方面都在做改进,但是还是不能满足观片者的视觉需要。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热成像银盐还原的理化过程,银离子部分由光子经加热催化成颗粒,其它尚存在有部分未被催化的银离子,传统胶片处理中这部分银离子被定影清除。因此这部分银离子,在胶片存放过程中,存放条件近似成像程序的条件时,会继续显影。(2)未感光胶片储存要严格按照储存条件:通风、干燥、阴凉。温度:5~24 ℃;湿度:30%~34%。防止辐射及化学气体侵蚀。避免产生胶片灰雾度过大,胶片透明度低,影响胶片质量。(3)干式打印都是热成像,因此及其工作场所要注意环境温度,保持通风,避免室温过高。(4)不论什么干式打印技术的打印机都要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埃,并定期清理打印机加热鼓和热力打印头。(5)成像后的热敏胶片,会受环境温度影响,环境温度高,影响质量下降,图像变黑,最佳环境温度在25 ℃以下,避免在以下放置环境中暴露:阳光下长时间暴晒;处于环境温度大于50 ℃三小时以上;在开启的观片灯上放置超过24小时以上,这些环境直接会使胶片图像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参 考 文 献
[1]李国岱.干式成像系统技术及临床应用[N].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4);117-119.
[2]黄恒,倪旭翔,陆祖康.医用干式成像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光学仪器,2004.12(6);69-72.
1.1理想造影剂材料种类:理想造影剂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钡、碘制剂等,称为阳性造影剂;另一类为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物质,例如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称为阴性造影剂。其中X线用造影剂:水溶性有机碘类对比剂,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为离子,又分为离子对比剂和非离子对比剂;按渗透压分高渗透对比剂、低渗透对比剂和等渗透对比剂。MRI用对比剂:静脉内使用的细胞外钆类对比剂、锰类对比剂等。
1.2理想造影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1)原子序数高,与人体组织对比度高,显影清晰。
(2)没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稳定,能久储不变质。
(4)容易吸收与排泄,不在体内储存。
1.3现代医学成像检查技术在泌尿系统中有以下几种基本分类方法:
(1)普通X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和X线强度。
(2)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3)超声波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r射线。
(5)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人体器官的形态。
(6)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的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1.4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病变常用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准备在泌尿系统X线检查前,除急诊外,病员都应该作好下列准备工作:(a)禁食和禁水摄片前六小时禁食。如作静脉造影,术前应该禁止饮水十二小时,夏季等按具体情况而定。(b)清除肠道内粪便和积气。
(1)传统X线腹部泌尿系平片检查和造影检查检查应该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规取仰卧前后位投影,侧位片不作常规,有时用于结石或其它阴影的鉴别。临床适应症常用于尿道狭窄、畸形、憩窒、瘘管、肿瘤及前列腺肥大等。临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伤出血的病人。尿路造影检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称静脉肾盂造影,是当前我们二级甲等医院最广泛采用的一种造影检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过敏试验和临床医生护士常规操作准备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检查,下腹部用压迫带,通过不同方式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根据患者情况而用不同时间间隔摄取双肾实质和肾盏、肾盂的显影图像,得到满意影像后去除压迫带,摄取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图像。(a)临床适应症肾脏及输尿管疾患如结石、结核、肿瘤、肾盂积水及先天性畸形等。(b)临床禁忌症对碘过敏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佳;甲亢及高热急性传染病和泌尿系炎症;肾功能不良等。(B)逆行尿路造影是通过膀胱镜,将输尿管导管经膀胱输尿管口插入肾盂,由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肾盂、肾盏充盈,同时一部份造影剂回流充盈输尿管和膀胱。临床适应症主要是检查肾盂、肾盏和输尿管的病症。临床禁忌症尿道狭窄或尿道急性炎症;严重膀胱疾患;严重血尿和肾脏、输尿管急性炎症;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等。
(2)X线、B超穿刺肾盂造影和膀胱造影检查包括:(a)X线穿刺肾盂造影检查又称顺行性肾盂肾盏造影。肾盂积水的患者,经常规的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不能得出明确诊断时,可考虑采用穿刺肾盂造影来明确诊断。又可以常规B超腹部扫描仪检查定位,采取府卧位穿剌肾盂造影检查。(b)在常规X线或B超扫描仪检查下腹部盆腔部,取常规仰卧,定位穿剌膀胱造影检查。系将碘化钠或气体注入膀胱内,以显示膀胱的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临床适应症膀胱肿瘤、憩室、结石、炎症或先天畸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输尿管囊肿等。临床禁忌症膀胱大出血,尿道严重狭窄,尿道和膀胱有急性损伤等。
(3)肾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腹主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a)临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腹主动脉造影时将导管未端置于肾动脉开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连续摄片;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时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肾动脉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分别在动脉时相及静脉时相连续摄片。(b)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性病变,是诊断怪胎动脉病变的金标准,用于显示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诊断检查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检查是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增强后定位片采集方式,于延时的定位片上做出相当于常规泌尿系造影的显示。包括平扫、增强扫描、肾血管CT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和CT灌注成像。CT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具有较高的X线利用率。(b)能显示人体某一体层平面上的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和解剖结构。(c)能分辨人体内器官或组织密度细小的变化。CT扫描适应范围:(a)颅内疾病如脑外伤、出血、梗塞、肿瘤、感染、变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m时也可诊断某些脊椎、椎间盘和椎管内疾病。(b)对眼耳鼻喉疾病如眼眶、鼻窦、鼻咽、喉部、中内耳疾病等诊断很有帮助。(c)检查胸部可早期发现肺癌及肺-胸膜和纵隔的原发和转移瘤,但需在胸部平片和体层摄影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d)与B超结合检查腹部和盆腔疾病。
(1)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根据检查需要确定扫描范围,全泌尿系统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膀胱及尿道。常用平扫和静脉团注含碘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多排螺旋CT平扫是泌尿系统CT检查最常见使用的技术,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密度、位置、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图像能清楚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CT平扫对泌尿系统X线阳性结石最敏感。对少数泌尿系统X线阴性结石不能检出,所以单纯的平扫检查对病变与范围、数目和性质判断有一定局限性,必需要借助造影剂增强检查。
(2)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在静脉团注含碘造影剂后30S、2RAIN、和5RAIN分别行双肾区扫描,可以获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图像;15至30MIN后行全泌尿系统扫描,能获得延迟期增强扫描图像。排泄期主要用于观察双侧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及膀胱尿道的形态结构大小收缩排泄功能。能进一步确定多排螺旋CT平扫所显示的病变数目和范围,显示诊断大多数泌尿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症、外伤、肾坏死、肾小管扩张、移植肾脏的评估、尿路梗阻性病变等),并有助于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临床血尿病因的确定很有帮助意义。但对于肾功能受损者应慎用大剂量碘造影剂进行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而且多时相增强扫描的扫描范围更大,覆盖范围接近生殖腺器管很近的区域,必须特别注意降低X射线照射的剂量。
(3)多排螺旋CT特殊检查技术1.包括肾血管CTA: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后分别在肾动脉、肾静脉期行肾区薄层扫描获得各向同性的溶积数据,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MRICTP显示肾功能动脉和肾静脉影像,主要用于无创伤性诊断肾动脉病变(如肾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瘤等),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经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其理论基础为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行同层动态扫描,获得时间一密度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对比剂在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器官的灌注量,计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剂达峰值时间、表面通透性等参数,主要用于肾脏肿瘤的分级、分期和缺血性肾病的肾功能评估。CT肾脏灌注成像能对积水肾肾皮质髓质的各灌注参数值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5)MRI诊断检查:MRI是泌尿系统CT和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常有助于病变的进一步定性诊断。包括平扫、增强扫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尿路造影和MRI灌注成像。MRI具有以下影像特点:(a)以射频脉冲作为成像的能量源,而不使用电离辐射,因而对人体安全、无创。(b)图像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地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以及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c)多方位成像,能对被检查部位进行轴、冠、矢状位以及任何倾斜方位的层面成像且不必变动病人,便于再现体内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d)多参数成像,通过分别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以及T2*W1、重T1WI、重T2WI,在影像上取得组织之间、组织与病变之间在T1、T2、T2*和PD上的信号对比,对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敏感;5.除了能进行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MRI临床应用:MRI是利用生物磁自旋原理,收集磁共振信号重建图像的新一代成像技术,可使某些CT扫描不能显示的病变成像显影,颅内疾病特别是鞍区、后颅窝和脊髓病变的显像优于CT,所以MRI临床应用:(a)直接于显示心脏大血管内腔,观察其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在无创伤条件下进行。(b)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和显像比CT清楚。(c)对纵隔、腹部和盆腔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肺脏和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作用有限。(C)MRI优点:MRI和CT相比较,有以下优点:(a)除显示解剖形态变化外,尚可提供物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其应用前景更加广泛。(b)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图像层次丰富。(c)可取得任意方位图像,多参数成像,定位和定性诊断比CT更准确。(d)无骨骼伪影干扰,并可直接显示心腔和大血管影像。(e)消除了X线幅射对人体的危害,且无碘剂过敏之虞。(D)MRI缺点是:(a)成像速度比CT慢、费用高。(b)骨骼和钙化病变的显像不如CT有效。(c)安装假肢、金属牙托和心脏起搏器等病人不宜行此项检查。(d)可出现幽闭恐怖征。
2结果
由上述可知医学影像学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常用检查手段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如下:
2.1影像学诊断中存在“同征异病和异片同病”的现象。
2.2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要注意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优势和互补作用,密切结合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
2.3医学影像学结果有三种情况: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和可能性诊断。随着先进的对比剂及成像技术的不断研究和运用,合理选择上述各项影像检查技术,严格遵循正常肾功能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碘对比剂、钆对比剂的安全使用原则,高度关注对比剂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将在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实践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大的协肋作用。同时机器的维护与保养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基础,合理用药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先决条件,辐射防护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根本,规范作业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核心,只有灵活运用上述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确的检查报告供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
3讨论
X线发明至今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其应用原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均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影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现实宏观表现,CT则能搞好的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安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多数病列在拍片检查发现了可以病变时,才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这样即可以减轻患者负担,又可以避免不必有的检查。对与一些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相对高级的检查方法。这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做法。
CT检查简单一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使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级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命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两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以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正是CT的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CT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20项科技成就充分说明人们对医学影像学所做贡献的认同。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的射线辐射,但是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使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的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示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示不清晰。
总之:各种影像学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各种技术不能彼此替代。而是相互补充。选择影像学检查时。应该遵循从简单-复杂、普及-不普及、无辐射-有辐射、无创伤-有创伤、经济-昂贵的原则,具体到某一种疾病,应该遵循优选检查线路,进行合理检查。除超声和MRI外,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都属于射线性检查方法,对患者会造成辐射危害。医生在决定进行某种影像学检查时,必须权衡利弊,应该进行利大于弊,进行合理检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作者:胡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PBL教学法;逆向式教学改革;医学影像专业;影像技术能力;影像读片;学习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实习的60名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法分组,每组收入30名。参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为20~23岁,平均年龄为(21.25±1.03)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15∶15,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为(21.26±1.07)岁。比较参照组与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采用传统PBL教学法,在教学前,带教教师选取适宜案例且将问题提出。之后将案例及问题资料发给实习生,使实习生按照案例先自己学习教材,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查找。上课时,安排实习生对案例及问题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采取PBL教学法开展逆向式教学改革,将PBL教学法开展之前,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先预评估实习生对教学目的的掌握程度,并寻找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实习生开展针对性的理论相关知识培训及强化,之后按照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1.3相关指标
(1)调查及分析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联合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对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开展评估,共100分,其中,影像技术能力项目有30分,影像读片分析及报告项目有30分,学习能力项目有20分,医学影像专业综合素质项目有20分。(2)调查及分析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总计算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影像技术能力评分、影像读片分析及报告评分、学习能力评分、医学影像专业综合素质评分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教学效果的满意总计算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比较
与参照组实习生比较,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的影像技术能力评分、影像读片分析及报告评分、学习能力评分、医学影像专业综合素质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总计算率比较
实验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总计算率为96.67%,与参照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8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育;医学影像诊断学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lipping and application in“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n this course.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a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1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简称FCM,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由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老师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视频文件等自学、自测,课中集中答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自我管理,个性化学习,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大教育者所关注,已有很多案例应用于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2]。然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都适合翻转课堂呢?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自己是搞影像技术的,影像诊断不是很重要。再者《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多而且复杂,而学时数相对较少,且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作为桥梁,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逐渐走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课堂。
3 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情况
3.1 翻转课堂的应用形式、内容、过程
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翻转课堂组把《医学影像诊断学》中适合拆分成小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10-20分钟的视频,添加任务要求及自测习题,提前到群内网络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下载查看,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另外提供学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练习。课堂上先由同学给大家讲解部分疑问,老师总结补充,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组仍然按照课堂上教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授课。最后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比较。
3.2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统计
考试测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测评结果分析翻转课堂组测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小班化教学成整体好于大班教学(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组仅有10.4%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而翻转课堂组40%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如表2表3所示),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传统教学组中有20.9%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翻转课堂组有56%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更轻松更自主,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调查分析和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差等因素有关。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同学反映课前自学占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颠覆了老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力的证据。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自由化。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高职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望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方法:从我科室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中随机抽选出4个班,分为2组,1组为PACS系统教学组,1组为对比组.2组分别采用PACS系统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最后以问卷及考核来评价.结果:PACS组学生读片测验及卷面考试中,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问卷调查PACS组学生绝大多数认可该教学方法.结论:将PACS系统应用影像教学中,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并是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PACS;教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85-02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CT、MR、超声、介入放射学等专业知识和技术,该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影像图片.影像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如何上好实习课,让学生将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读片能力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采用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理论教学,课后让学生分组看教学片、病例片,如果信息量不够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就加大.
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数字化差图像技术、影像医学、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以计算机数字形式转化医学图像资料,对图像信息进行存储、管理、采集、处理及传输等.我院2008年引进运用PACS系统后,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很大优越性,也成为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的先进手段.笔者将随机选取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级五年制中的4个班,分为2组,共144人.1组编为PACS系统教学实验组,共72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37人.余下72人为另一组,传统课堂教学组,其中男生33人,女生39人.参加此项实验的任课教师共10人.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入学成绩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传统的医学影像课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准备好讲课所需要的教学胶片,并以多媒体格式做成课件,上课时教师先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对PPT课件中典型的影像特征和病例胶片进行讲解.下课前,学生们会有一些分组讨论和轮流阅片的时间,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在PACS教学课程中,老师首先由电脑终端进入本校PACS系统,并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搜索和查询.在看病例图片前,首先在电脑上查看由医生开出的申请单,对该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查目的有所了解,然后在专用的显示屏上调片、读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影像胶片的亮度、对比度进行调节,并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比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三维重建及容积、CT值测量等方法,全方位地进行阅片.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经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对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机器后处理功能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PACS系统调出相关临床病例,起到协助读片推断的作用.此外,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局域网功能实现远程教学,通过图像或文字相互交流,学生提出的学术问题可以在网上得到老师的解答.学生带着问题阅览图片,或将图片导出到移动设备上,用于课后复习,有助于巩固和消化知识点.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问卷调查和课程考试的成绩来衡量.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内容主要为PACS教学是否能提高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是否适应PACS教学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144份,收回144份.调查情况见表1:
2.2 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以理论成绩和实践读片成绩相互结合方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两组考试内容一样,所有试卷均由同一老师评分.考核情况见表2:
3 讨论
PACS是指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数字化影像与现代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重要平台,它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改革、创新、完善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
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两组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PACS组的学生读片测验及闭卷考试的成绩都比传统教学组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应用新的PACS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如果简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读片教学法也许能够满足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初步掌握需求,同样也能够让学生考出高成绩,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基本知识的灌输,更应该让医学生学会正确高效的医学临床学习方法、思维,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医学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PACS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思路、模型.而且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应用PACS能够使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分析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并以各种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为教学主线的课程,涉及大量的影像图片和抽象的概念,比如高低密度,高低信号,各种不同扫描程序及其意义,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以往实习课中,病例胶片的单一教学方式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够,而教师在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典型图片都是反复的,因此很多年来学生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同一张图片,没有更新.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资料有一定局限性,并且没有条件调出相同病例图片或鉴别诊断图片辅助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拓展临床分析疾病及诊断疾病的思维是不利的.另外图片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伪影较多或灰度亮度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图片,这可能会使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也不利于培养有效的疾病鉴别诊断的思维.所以不能引导正确的临床思考思维.而PACS系统则可以通过电脑调阅大量的图片信息,具有图像疾病的查询功能,操作方便、简捷快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如放大与缩小、测量与标记、调节对比度、亮度、窗宽、窗位、同屏多幅图像对比显示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图片的全面分析,更加清楚地显示细节病灶,并可以调出相似病例及该疾病的鉴别诊断,这样对学生来说形式新颖、图片丰富、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使一向较为无聊的的医学影像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让学生对相对难理解的影像解剖知识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并正确地区分正常结构、正常变异及异常的影像表现,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疾病、思考疾病和读片的能力.
其次,PACS影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临床需要,并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思维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本次研究中,不论是学生的考核成绩还是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都可以得出PACS的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优于传统教学的结论.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临床疾病细节显示不足,仅局限于影像疾病的教学;PACS教学能提供临床疾病影像和完整的病例资料,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临床诊断观提供了帮助.在PACS教学组中,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病人ID号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操作PACS系统,然后对病例图片进行分析讨论,再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模拟医师阅片,书写初级诊断报告.老师在审核的过程中,会针对学生们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老师在电脑上的审阅修改痕迹,学生们都可以在工作站内清楚的看到,便于分析、对比自己在阅片和书写报告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发现遗漏,这样使学习的印象更加深刻,不易忘记.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及统一解答、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影像学理性的认识,养成自己会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后,PACS亦在考试中有特殊的优越性.读片考试主要用来考察学生对老师讲授课本上典型病例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种检测.同时老师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总结出在教学中的薄弱不足环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合理地利用医院PACS 系统,可以实行无纸化考试,随机电脑出题,从每日海量的病例中任意选取,电脑图像质量高,也极大地缩短了考核时问,提高了考核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可以如实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李刚荣,李桂祥,李晴辉,等.浅谈PACS系统[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7):30-31.
〔2〕江传海,余粱,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10):l778-1779.
〔3〕李萍,岳凤莲,张在人,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6—107.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影像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我院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量大、技术更新快。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本课程的难度较大。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1-3]。我们对医学影像诊断和工程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改革尝试始于2006年,针对医学影像专业特点和本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课程的教与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对象是我院参加本课程学习的2006级影像诊断和影响像工程专业大部分本科生,一共593名,其中影像工程专业32名,影像诊断专业561名。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看法及个人建议等。共发放593份问卷,全部收回,学生回答问卷问题态度认真。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后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所占比例(%)
必要设置此课程76
更新教学内容84
改革教学方法93
实验教学需改革8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需要改革。同学们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少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落后,更新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习题讲解时间;实验课程安排紧随理论课程教学。
问卷调查反映出微机原理及应用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改革过程和经验。
2教学内容改革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当前讲授的8086CPU、8086的汇编语言以及8086的接口芯片等内容与现实的32位甚至64位的微处理器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我们深入研究此门课程知识体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8-),男,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
系,探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选课程的核心知识,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Intel80x86为核心和基础,增加现代32位和64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介绍,增加高新技术的介绍(例如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现代存储技术以及USB、SATA等现代技术)以及总线等相关内容的讲解。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是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融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力求做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基础包括:8086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存储器、中断、汇编语言以及8086的接口芯片(包括8253、8259、8251、8255等)。在8086内部结构讲解过程中我们融入了32位处微理器的内容;并行接口8255讲解中融入并行接口标准IEEE1394;串行接口8251的讲解中融入通用串行接口标准USB以及SATA标准等内容。讲授的内容精心组织和安排,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部分内容细讲、部分内容略讲、部分内容不讲。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牢牢抓住存储单元、中断、端口和寄存器等重要基本概念。
3教学方法改革
3.1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才具有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具有活的灵魂,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更换,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4]。问卷调查显示,9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只是进行了授课媒体的简单更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信息量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使得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考与记笔记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我们以板书讲解为主,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为辅,尽量使用板书讲解问题,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出,此门课程在以下两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
(1) 复杂的工作原理图、芯片电路图用多媒体演示,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减少教师画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 难理解、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得内容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8086指令执行过程、中断的过程以及接口芯片工作过程等知识点的讲解用动画演示出来,学生理解的效果较好。
3.2类比法与案例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此门课程的内容枯燥、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以实际的项目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解并行通信的时候,以连接打印机为例来讲解;讲解串行通信的时候以网络通信为实例来讲解,将十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更易理解。采用类比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将存储单元比作楼房的一层,将中断过程比作教师上课被中断过程等等。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4实验教学改革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认为验证性实验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将“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分为基础、提高和创新三个阶段,并将开放性实验方式[5]与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模式[6]相结合引入到提高和创新阶段的实验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