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应用范文

医学影像应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影像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影像应用

第1篇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第2篇

应用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肝静脉、门静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有利于减少术中切肝时的出血量。此外,运用数字化虚拟肝系统可进行反复术前模拟仿真,显示各种预切除方案的肝断面及残肝体积、需切除或保留的肝内管道,从而选择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足够残肝体积的最优手术切除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准确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数字化虚拟肝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

在肝脏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后残肝体积(fu-tureliverremnant,FLR)过少则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限制了肝癌手术的进行。对于预切除肝体积和预留肝体积等,国外有免费软件和可供教学的网站,数字化虚拟肝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上对门静脉进行直观、准确地划分,准确测定肝体积有助于门静脉栓塞术后肝切除时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体现了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虚拟手术具有可交互操作、可预测、可重复等优点,且在手术之前可预先模拟其手术过程,预测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及险要情况。该系统有助于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重要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该系统通过测定拟切除肝脏的体积、残余肝脏的体积、功能性肝脏的体积,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其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从而提高肝脏手术的成功率。

精准肝脏虚拟手术主要依靠三维影像技术及虚拟手术系统。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技术又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面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不需对二维图像进行综合想象,对肝脏、管道系统的分支走形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准确。可辅助外科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个体化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二维断层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三维可视化重建基础上的虚拟手术技术是肝脏外科手术有效的辅助工具之一,这对制定合理的手术预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年起我们进行中国女性一号数字化虚拟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CT进行三维重建,先进的螺旋CT带有三维软件和重建功能,对收集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维图像可供外科医生对肝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肝脏正确分段、肝内病变术前定位和肝内血管变异情况的观察,降低手术的风险。文献报道应用三维肿瘤治疗系统同样是提高放疗的精确定位和安全性的方法,说明三维影像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精确引导的作用。三维超声具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特点,尤其是三维断层超声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最小层间距,更加有利于分层及准确定位,对于肝脏的病变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三维超声能提供许多二维超声不能提供的信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血管的走形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手术区域,同时能从二维超声不易得到的冠状切面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可评估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效果。医生可借助术前进行超声影像技术的检查,制定最佳手术路径、切除肝段的大小、阻断肝内管道的预案,达到减小手术损伤、预测治疗效果的目的。由于CT价格昂贵且对人体产生辐射,虽然现在的防辐射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仍不适宜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方法。相比较之下,三维超声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可以反复操作,且其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定位时趋避血管。在肝脏虚拟手术应用中,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方法。

3开展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虚拟手术的展望

第3篇

成像技术。临床诊断。合理使用。

随着医学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1].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very simple and convenient to operate, 但是 而且 这个 最终的 后果 属于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诊断 是 不 明显地 不同的 从…起 这个 真实的 症状 属于 病人 这个 不断的 进步 属于 科学 和 技术 医学的 成像 技术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善 和 改善, 和 这个 精确 属于 成像 设备 是 而且 不断地 改进。本文通过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类别和原理,研究了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医学影像技术也是最有前途的专业之一[1]。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的发生。

。X射线成像主要取决于射线波长的穿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如骨骼、形态、位置、性质、金属异物等。如果人体骨骼或器官有损伤或变形,可用射线扫描相关部位,然后在胶片上进行成像。从胶片的成像可以看到体内的病变,然后医生会根据病变的部位或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 目前的X射线技术比以前更加完善和先进。以前难以成像的自然组织和器官,如血管、心脏、膀胱等,现在可以通过X射线成像。目前,大多数X射线摄影和透视设备采用多主机系统,然后与各种摄影、诊断床等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系统,X射线技术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务和功能测试。

。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体组织吸收的X射线的不同性质。它可以将人体的一个特定层分成许多立方体。X射线可以通过扫描这些立方体获得临床诊断信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主要扫描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区域,然后在连接的计算机中形成诊断数据或治疗措施。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在组织横断面扫描中的精度非常高。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与射线成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可以定性地监测人体器官的进展,而且可以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信息。此外,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不仅具有非常快的扫描速度,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最终成像分辨率。摄影技术的扫描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大小也关系到摄影和成像的效率。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磁共振成像。其工作原理是,当人体受到外部固定脉冲的刺激时,人体内会发生磁共振。一旦磁场消失,质子将发送MR信号以形成图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心房等器官的精细结构,也为各种心脏病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阴影技术有许多应用,如腰间盘突出、寄生虫、脑血管疾病、肿瘤、鼻炎、头痛、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用于诊断。通过CT的成像技术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可以通过CT的影像为患者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病因的准确性[3]。

。然而,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有一个缺点,即在用X射线进行诊断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一些损害。一般来说,计算机X线摄影的技术很少应用于腹部器官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在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之前,医生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不能随意使用摄影和成像技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影和成像技术。

。此外,高频超声成像技术还可以使用微型探头检查和诊断胃肠道疾病和胃肠道肿瘤。通过微型探头,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概率[4]。

。医生可以通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了解胎儿的生产情况。此外,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也将用于生殖医学和围产期观察。

超声造影剂注射到人体静脉后,它会随着毛细血管扩散到全身,然后通过相应的对比成像技术将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成像到计算机上。此外,超声造影剂还可以反映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血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应该是医学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相关部门和医院必须更加重视医学影像技术,努力提高医院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国的医疗事业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1]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28):212。

[2]马秀敏。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11):15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