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 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三、城市规划要放眼未来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青山绿水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不能用老百姓的健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城市万古长青是城市规划的内在精髓.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出现矛盾时,要服从将来。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意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不仅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来指导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城市规划的概述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是将城市发展中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放在了首位。因此,要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承载力以及对环境的控制能力等进行事先地预测,然后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规划方案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速度和现状来对其进行调节和改进。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现如今城市发展的现状,同时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进行城市规划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进行。要符合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对环境发展的控制力。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经过对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可知,在具体的规划中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实际,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对生态建设进行忽视,另外还有一些工作者不去重视城市规划工作的时效性,没有及时将规划方案进行落实。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为了在短时间内做出一番成绩来表现自己的政绩,不惜牺牲城市的环境和资源。虽然这中做法可以对城市一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方面是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措施

3.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现如今,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强。因此,提出了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得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这是一对矛盾。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或多或少地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到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追寻合理的经济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等。

3.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方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城市看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诸多方面。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中,进而保证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因此,要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另外,城市规划中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绿化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市中的污水、大气以及噪音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加强重视,保证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3.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为复杂,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但是就其根本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中心,同时与经济和生态等方面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 城市规划要着眼于未来

4.1 卫星小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

4.2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3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4 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5 进行城市规划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深入认清市情,注重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时空统一性,以获取发展机遇的市场独占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政府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支持的关键是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政府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各地也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制定了部分地方性法规,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变为实际行动。近年来的宣传和教育已使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要真正重视可持续发展“精神工程”的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主导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设计过程中更是要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本着长远发展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以后发展的需求着眼于未来进行城市的改造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的发展状态一直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恩卿.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3篇

关键词:城市 规划 可持续

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和能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将新科技的引入与人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的手段,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变革城市的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1.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从狭义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强调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人意义:首先,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度。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随之提高。从反而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人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剂。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2.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面对城市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在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努力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规范城市,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1减少污染源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要使工业的布局规划结合城镇的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的工业向本市转移。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的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积极的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可以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重点工业园区。此外,工厂也不易过分集中,一些排放量较大的工厂要远离城市和居住区,通过对废气和废水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2提高绿化率

在城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的建设。城市中心往往是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也是最需要绿化的。在城市中合理的安插绿色的空间,来增加人们的休闲场所,降低建筑的密度。在有限的地面上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从而来增加绿化的面积,提升环境的质量。实行绿化的建设与其他工程施工,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城市公园,不仅能美化环境,更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室效应。

2. 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2. 4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做到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规划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人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科学合理地规划生态化城市建设是确保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实现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也是科学编制生态城市的前提,在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着重体现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结合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以城市建设活动为核心,形成协调发展统一推进的格局,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环境布局、生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分布、自然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的提高,始终兼顾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达到协调统一。

2. 5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而,政府各个部分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而: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而: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人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人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分间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比如:发展计划局要做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的工作:各个环保部门则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

3.结语:

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第4篇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求 措施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中国水利,1995,(11).

第6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DPSIR模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城市是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地区,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简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因此,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开发水资源;第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3]的发展战略;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平等。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对这类复杂的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从机理上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和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PSR模型延伸出来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s)模型(DPSIR模型)正是符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

1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目前在环境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框架模型,它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共同描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以用DPSIR模型来描述其发展过程。

1.1 驱动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驱动力是指造成水资源复合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是指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气候及降雨特征、城市水文效应及城市水环境的变化[1]。社会经济驱动力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人口目标和经济目标。从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作用的时效性上来说,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影响大、作用突出,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1.2 压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压力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复合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直接表征驱动力的强度。驱动力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的竞争上,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活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调节,使水分沿着特定的路径循环运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特殊需求,同时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1.3 状态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状态是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描述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物理特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是研究驱动力和压力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可用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资源重复利用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来表征。

1.4 影响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是指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状态的变化。与状态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现实表现,不同之处是状态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而影响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变化,对影响的分析是决策的基础,是响应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竞争,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的变化、水资源质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1.5 响应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响应是指人类对状态和影响的反馈,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塑造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等,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社会的响应。

1.6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机理分析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DPSIR模型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模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水资源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孕育、滋养、促进和支持的作用,水资源复合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随着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水文循环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人类逐渐通过经济和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一方面调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力和压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资源状况,另一方面采取直接措施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使水资源复合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进,如此循环,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S型发展过程。

2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分析造成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变化的原因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驱动力和压力,找出胁迫因子,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此调整当前的发展策略,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及需水预测

DPSIR模型的状态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的调查及需水量的预测。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供水水源状况。城市水资源包括传统的淡水资源和非传统的水资源。对供水水源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构成城市水源的各种水源的量和比例;第二,城市供水状况,包括供水设施能力、供水量、供水水质的调查分析;第三,城市用水状况,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用水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各部分用水的量和比例;第四,城市排水状况,包括城市污染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收费等方面。

在对城市水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做出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有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用水增长趋势分析法、人均用水定额法、关键因子相关分析法等,不同的预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需水量预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预测方法相互校验。

2.2 城市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DPSIR模型的影响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是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是否短缺、水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第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水资源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对城市水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胁迫因子,即城市水问题产生的驱动力和压力。目前水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率低、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利等。

2.3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DPSIR模型的响应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问题的原因的调查分析,从调整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改善状态因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善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调整水战略方针,遵循“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科学配置、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加强水市场监督;加强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3]。

3 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DPSIR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在用DPSIR模型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132.

[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14.

第8篇

城市园林绿化就是运用植物构建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围绕着城市园林绿化区建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功能。以生态理论为建造的基础,建造一个高效、稳定的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2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是可持续发展之本要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生态园林为基础,发挥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造出稳定的人工群落,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人可以和自然共存。生态园林的3个特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第一点,生态园林遵循着生态位原则,即城市园林绿化要找到适合的植物,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要合理,这样才能避免植物之间的竞争。第二点,生态园林以多样性为主,建造城市园林主要就是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第三点,生态园林的美观性,这就在不断地考验设计者的能力,做到既改善环境质量,又达到视觉上的美观,同时也体现园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2节约建绿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节约建绿倡导“三节一环保”的健康发展之路:“三节”就是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一环保”就是追求生态环保、人居环境改善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之初,就把这些考虑在内,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并减少资金的浪费。节约用地的措施:一是大力提倡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见缝插绿等,二是保护好自然的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维护好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节约用水的措施:一是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二是安装喷灌、滴灌等,三是利用河水、雨水、循环水等。节约资金的措施: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施工,二是采用新技术新措施。

2.3科技兴绿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现如今,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园林建设已经从原来的观赏性向综合生态性过度。加强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是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是园林绿化的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绿地的存活率,保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园林植物群落带来稳定性。相关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园林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广新的技术,加强绿化体系的建设,这是科技兴绿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

3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措施

3.1园林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园林从业人员是建造园林的执行者和设计者,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好坏。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优秀的园林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挑战,担当起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二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只有园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定期增加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从而调动起从业人员对园林建造的积极性。

3.2苗木的建设及选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提供品质优良的苗源是最为重要的,苗木是园林绿化中的主体,种苗是绿化工作的第一步。苗木的建设是园林绿化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苗木基地的建设难点就在培育上,所以树种的规划选择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结合规划区域进行种植,根据实际情况估算出树种的数量,并进行分期培育;根据苗木建设的计划进行育苗的同时要不断更新苗木的品种,培育出高质量、合适的树种。

第9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施工的进程也不断加快。而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则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中提出的更高要求,它倡导的是合理的配置资源、节约建设以及循环使用等。因此本文对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从而对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92

1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1.1 缺乏规划意识

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意识还相对缺乏。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对园林绿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即要让每一株植物或者每一处园地都能达到较高的绿化效果。但是目前的园林规划理念,认为完善保护植物的设施以及提升植被的覆盖率就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损耗问题。

1.2 缺乏专业方法

针对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些管理者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造成了城市园林绿化只强调植被覆盖绿化,而没有对整体园林绿化的价值予以分析。例如在挑选植被的过程中,一些管理者只注重价格较高的植被,这不仅提高了园林建设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而有的管理者为了突出园林绿化的个性,选择了一些不适于当地生长的植被,使得其成活率大大下降,这也导致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1.3 管理混乱

在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管理混乱等问题。即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办法用于园林绿化管理。同时在设置绿化标准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造成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始终偏低,从而导致了园林绿化的成本只增不减。例如在进行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栽培园林植物,而忽视了日常维护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园林绿化工作具有较大的重复性,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以及养护的成本不断上升。

2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 合理配置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展现的绿化效果既富有美观性,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如果园林绿化的效果过于华丽和奢华,这就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相悖。同时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的配置植物,且植物的覆盖要尽可能的与园林场地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日常管理和维护园林绿化的成本,从而给达到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 节约材料

节约型社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资源损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园林绿化工作还必须确保利用有限的资源将园林建设的效果达到最佳。

2.3 循环利用

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中所使用的植被,其绿化效果以及存活周期相对较短,导致了在日常维护和管理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和人力,这与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相违背的。而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要求能够实现植物的多途径利用或者循环利用,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建设城市园林的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效果的目的。

3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控制G化综合成本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绿化的综合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即通过最低的成本投入达到最佳的城市绿化效果。控制绿化的综合成本,并不只是将绿化施工各环节的成本降低,而是将城市园林绿化的日常维护以及综合栽培的成本降低,即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对城市园林绿化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确保其达到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3.2 采用科学管理办法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通过对绿化指标的合理制定,将绿化管理与园林绿化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对园林绿化的效果采用科学的指标进行测评。同时在对园林绿化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促使园林绿化管理的流程实现一体化,确保每一个管理步骤都有管理的人员进行负责,防止发生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

3.3 采用先进栽培技术

在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对植株进行栽植,同时需要对本土的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这样才能确保园林绿化的效果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栽培植物,确保园林绿化达到较高的美观性,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

环境问题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 保护环境主要应改变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出现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并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二、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有以下几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致危害人体健康。

三、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任。因此,应把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实施系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是人口问题,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业发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三是农业生产,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政策;四是城市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3)借鉴国外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如欧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立法措施。特别是完善综合环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措施。二是市场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三是基础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四是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盟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8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注,因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的要求,必须有效掌握到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措施。以下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因而对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未将城市园林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中心,只是将其作为点缀城市的植物,因而总是为了城市的美观问题而不停更换植物的品种。在这种状况下,将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致使城市的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运用,而忽视了我国文化传播,因而由于设计方法不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使园林设计缺乏一定的民族特色,并无法凸显出城市的发展特点[1]。

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错误理解了秉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因而出现对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抄袭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便更好完善园林设计的方法。

2 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措施

2.1 整体协调性

在对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将整体协调性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目标,并且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之前要深入到城市的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文化和城市自身的历史人文等,进而在确保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促使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凸显出地方的特色;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充分了解到城市居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而在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对园林景观的有效设计;再次,在保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对中式的象征表现手法的应用,进而有效结合表现手法区别开地方城市与其他地域所具备的特点,并且促使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凸显出国外景观所不具备的文化风情[2]。

2.2 尊重自然

在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当中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尊重自然规律,进而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氛围。同时,由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因而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仍未提高对尊重自然的意识,因而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对于此,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中应更为注重设计理念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目的,进而实现最佳的景观设计的效果。

2.3 尊重地域文化

城市园林设计师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之前,要求其必须先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区文化特色,进而在对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能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当中。同时若城市园林设计师能将城市人文环境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那么设计的理念能更好地凸显当地特色的同时,也可在与其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的比较中更好地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其次,在园林的设计中尊重地域文化的设计方式,可以促使人们对园林设计的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可致使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并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2.4 利用可持续技术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以便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能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可能,同时通过对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也可促使城市环境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促使在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中城市园林景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变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中来。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整体协调性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以便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同时有效解决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缺乏文化风情等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军.浅谈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09):112-114.

[2]杨艳.城市河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潍坊蛟河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2011,32(08):120-122.

第12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可持续 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个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只有城市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需要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规划已经由关注生态、环境、容量到关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建立社会公平、经济持久力以及环境责任的规划体系,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了通过城市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有大量的规划要素需要关注,它们可能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可持续发展最传统的、狭窄的解释首先强调满足人类需要、保持对后代环境资本和未来的公平。最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来源于这个观点,从社会改革到政策分析,大量考虑了满足人类需求,但是又忽略了其它的可持续发展要素,如促进社会公平,避免对其它资本不可避免的伤害,扩大政府执政效果,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城市也应该是被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来考虑,人类应该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并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人类需要和环境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能够持续地进行调整来满足居民生活,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依靠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可持续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解决由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需要认识到城市自身应该提供许多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这些问题转移到其它空间或转移到未来。职能部门的组织方式和行政体系应适应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管理具有一些关键内容:集成、合作、辅助、同步等。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所体现的理念反映了城市发展前景,通过行动计划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

2 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要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 让群众多了解、 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促进城市规划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用新资源观促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规划。

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从城市层次来看,可持续发展显示:可持续发展不是仅靠政府可以取得的,还应该制定可持续框架。在此范围内,与其它参与者保持一致的、协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着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它为居民寻找一种更好的、高质量的生活,同时通过减少浪费、防止污染、提高效率以及开发当地资源来推进当地经济,以保持自然的能力。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创新型城市”等,为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2009.4

[2] 刘国新,王君华.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特区经济[J].2006,5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 995年

第13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 炜(1959―),男,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并经法定程序获得政权机关核准公布的城市。[1]这些名城一般具有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历史意义重大,经济根基深、风貌独特等基本特征。我国现有古都类、传统建筑风貌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及地方特色类,近代史迹类、特殊职能类、一般古迹类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百余座,并且,还有一大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名城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像灿烂的群星分布在广阔的国土空间上,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成就结晶和标志。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蕴涵着自然、民族、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历史积淀,有丰富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怎样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名城资源,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制约着名城可持续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名城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政府普遍增强了名城意识,重视利用名城资源和品牌,推动经济开放和发展;加大了名城的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环境改造、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了名城保护规划和名城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工作。名城的发展焕发了青春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增强了城市竞争力。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快速发展时期,名城经济建设和名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2]

(1)一些城市管理者只重视名城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的经济价值,急功近利地追求狭义的经济效益。致使只重视名城的经济功能打造,强化名城资源的经济开发,无视名城的社会文化等功能的重要性,破坏了名城历史文化遗产。

(2)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重视名城的经营,忽视名城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工业、商业区开发,名目繁多的各种项目开发,重复建设,导致名城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态、传统建筑风貌和景观发生了空前剧变,城市环境恶化。

(3)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战略、城市规划设计脱离实际。城市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建设项目和内容盲目攀高求洋。同时规划控制缺乏力度,土地利用和建设规模一再扩张,随意拆迁,在历史文化街区上拆除传统建筑和真文物,大造人造景观和假文物;投资巨量却缺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4)名城保护资金短缺,投资体制僵化、投资渠道单一。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资金、技术、人力投入不够。致使一些文物濒临毁灭,“古城风貌”所剩无几,历史神韵荡然无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和问题,有多样而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而名城保护与建设中过程中,没有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或者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不能不讲是一个深层次的根源。传统的名城保护理念,主要是一种静态的观念,重点是加强名城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区、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无疑,名城历史文化层面的保护是重要的。问题是,在现实中,单纯的保护措施常常由于文化保护与名城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矛盾,而难以有效实施,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条件下,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对名城资源环境的破坏。事实证明,单一的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静态保护理念,难以彻底遏制种种不合理的名城资源利用行为。名城的形成是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空间上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相互关联的整体开放性系统,历史文化只是城市系统构成的一部分。将历史文化从名城整体演变和运动中,独立出来孤立地进行保护,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名城资源开发需要,应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名城开发与保护应在名城发展过程中去实现,只有构筑起名城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才能增强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为此,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建设,推进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名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管理和建设者要克服单纯的经济人理性,应将经济理性与人文、生态理性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文化、生态和谐协调发展。应把握名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建设优美和适合人的生产、生活、交往、居住的城市环境,建设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园绿地、休闲等空间产品;建设和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名城特色的科技、经济文化产业;将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名城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意义”上的城市宜人化发展,即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名城经济持续发展。我国许多名城经济区位优越,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市场中心,辐射面广,经济根基深远。优化名城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住宅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等,建立起名城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体系。名城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发展,有利于增强名城经济实力,加大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经济、技术投入,进而提高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推动名城文化持续发展。名城历史文化传承久远,积淀深厚,是名城独具特色的根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在对外开放中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名城文化积累和发展。在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定位主要决定于城市文化,深入研究名城文化,合理确定城市定位,明确名城特色和发展方向,延续城市文化特征,吸收新的现代文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名城文化内涵,才能强化名城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力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推动名城生态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加强名城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名城资源持续发展,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名城发展生态条件,应加强名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应尊重城市生态平衡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治理城市污染,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公共工程、生产项目等应按城市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合理分布;形成名城良好的生态循环关系和生态环境景观。[3]

(二)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研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应坚持以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基本原则。通过城市规划应形成城市特色和发展方向,优化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项目。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效益,应将名城可持发展贯穿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

2.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地区和文物保护内容的具体化。[4]保护规划应坚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应深入分析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特点。把握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容,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重点。应该按名城持续发展的要求,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发掘与继承,将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名城历史文化保护措施要与城市持续发展措施相结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对城市建设应有明确控制要求,同时又要同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名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强化名城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和管理,名城保护规划应有公众参与过程。名城管理保护部门应强化规划控制和管理,履行管理职能,同时在名城保护中应发挥城市居民、公众参与作用,将政府和公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去。

(三)创新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投资机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实物遗存的抢救;各种历史地段、传统文化风貌的街区、住宅维护;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独特的城市景观、民间艺术、文化等的保护与发展皆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渠道单一,已成为名城文化保护发展的瓶颈制约的因素。致使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的短缺,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应创新名城投资体制、构造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投资机制,应发挥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金融集团、私人等投资主体的作用。在名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中,应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各投资主体,投资于名城保护的行为,只要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符合城市保护规划要求,自身能形成风险―收益均衡机制,政府有关方面应该给予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应尽快建立政府财政“名城保护基金”,采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项目融资、吸收社会捐款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名城保护投入,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应通过立法及其执行作为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法规。《文物保护法》中有关文物、建筑古迹等的保护条款,多是博物馆式保存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城市规划法》中也仅有:编制城市规划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的字样。目前,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各种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建筑街区、文物等的破坏得不到遏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依据。

1.要根据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特征与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工作。可研究和制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各省市(区)相应制定和出台地方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依法保护的法律基础。

2.应加强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立法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法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的的实现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而需要从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来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要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建设发展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增加相应的法律保护条款,保证有关法律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面。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执法工作。严格执法、依法保护、依法规划和建设,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中,只有违法必究,才能有效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木基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2]汪洪涛.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城市现代化脚步加快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相同的甚至更快的速度加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既要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要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建设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1、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和能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将新科技的引入与人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的手段,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变革城市的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2、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强调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人意义:首先,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度。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随之提高。从反而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人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剂。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3、实践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城市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在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努力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规范城市,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1减少污染源

城市工厂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附近的居民也会受到噪声的困扰。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要使工业的布局规划结合城镇的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的工业向本市转移。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的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积极的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可以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重点工业园区。此外,工厂也不易过分集中,一些排放量较大的工厂要远离城市和居住区,通过对废气和废水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2提高绿化率

在城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的建设。城市中心往往是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也是最需要绿化的。在城市中合理的安插绿色的空间,来增加人们的休闲场所,降低建筑的密度。在有限的地面上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从而来增加绿化的面积,提升环境的质量。实行绿化的建设与其他工程施工,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城市公园,不仅能美化环境,更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室效应。

3. 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3. 4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于,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做到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规划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人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3. 5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而,政府各个部分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而: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而: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人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人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分间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比如:发展计划局要做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的工作:各个环保部门则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

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得兼。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邓梅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J].科技与生活,2010. (17):204.

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方面都要求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是如此。在实际规划设计中,要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科学方法来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实际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生活空间秩序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发展当中确保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

(一)、综合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各种元素,譬如自然环境元素、人文环境元素、生活生产元素等,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统一规划当中,全面提高规划后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活生产质量水平,并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社会价值,譬如道路的规划建设,既要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同时要考虑便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这样才能发挥规划的整体质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建立相应的联系。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同时,也是改造自然的过程,重新营造出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如果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性太强,而且没有办法恢复原来的生态自然系统,那么即便短期内经济得以发展,未来也不可能持续性地为人类的服务。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避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脱节。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飞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在经济上实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城市规划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创造出良好经济环境并且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在经济上进行可持续发展,就是说要使三大产业进行协调发展,在城市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是主体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有着重要影响。要使城市的生态结构得到改善,使物质之间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得到促进,对城市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进行改进。改造产业结构能够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适合实际需要,对城市经济发展更加有利,在发展经济时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生态环境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它是由社会、自然及经济三个亚系统共同构成的,以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为途径,对城市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联系,使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及人和自然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关系和矛盾。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运用,以城市资源环境特点、生态功能完整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对城市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统一协调得以实现,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得以体现,以此来使资源与环境能够可持续利用,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一)、结合未来身体健康进行规划

对未来城市发展来说,人们所出现的身体健康问题肯定不是因为环境污染引起的,而是人类本身造成的。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对人们的体育锻炼要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人们心理健康,所设计规划,要使人们体育锻炼更加方便,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二)、结合未来行业进行规划

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城市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将会是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工业将会被移到城市之外。在城市规划中,要首先考虑到未来的主导产业,即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对它们所需设施及环境以及分布进行考虑,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根据未来行为习惯进行规划

从现在情况来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效率越来越高,人们对时间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在进行规划时,要对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进行考虑,要重点考虑高架桥以及地铁的建设,对未来交通工具具体形式是没有办法进行预测的,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对未来交通工具所具有速度是可以想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和未来交通工具的高速度相适应,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四)、建设卫星小城市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大城市中都会有恶性膨胀出现,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可以考虑将一些卫星小城市建设在超级都市周围,可以使城市化加重得到缓解。所建设的卫星小城市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大城市中的人口、交通及环境压力都要有一定缓解作用,卫星小城市对大城市中出现的恶性膨胀有一定遏制作用,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 冀英.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