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质灾害的防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也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因此,对锚杆格构等治理措施对地质灾害防护的方法进行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锚杆格构结构是一种将格构结构梁护坡与锚固工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既可以加强深层的加固作用,又可以兼顾到浅层护坡的作用,这种治理措施具有良好的地质防护作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主要适用于节理发育、坡度较陡、易受自然应力影响而导致的局部小型崩塌、大面积碎落、以及落石的岩土边坡,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完善,锚杆格构等治理措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使得锚杆格构梁加固技术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另外,在应用锚杆格构时,必须要以内力为主,通过倒梁法和弹性地基梁法,根据工程经验类比法,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格构梁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工程治理竣工完成后拉裂或者是损毁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边坡及保护对象的安全性。
二、锚杆格构的应用
为了确保锚杆格构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良好效果,提高地质灾害防护的有效性,在这里对锚杆格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锚杆格构内力分析
根据工程经验,可以知道锚杆格构主要由横梁和纵梁组成,传统的工程应用中,主要通过将交叉的格构进行简化处理,按照单格梦梁进行计算,以利用弹性地基梁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最终通过锚杆的简化,将其作用于地基梁上的荷载作为已知荷载,但是缺乏统一性,因此,为了方便于格构梁的内力的进一步描述,并进行各个部位称谓的统一,需要将锚杆视为弹性支座,两锚杆之间的长度作为格构梁的一跨,锚杆作用位置作为支座,两支座之间的长度称之为跨距,这样,在实际工程中,锚杆格构梁系统中的各个跨跨距就会呈现相等性,同时,也保持了右悬臂和左悬臂段的相等性。
在工程中,结合大量研究,具体的内力计算可以采用弹性地基模型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工程的实际要求,为此,在这里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格构梁的模型,并且考虑到地基与格构梁的相互作用,具体的模型参照以下表格数据,具体如下:
表1 格构梁计算模型参数
根据格构梁模型计算参数以及弯矩的具体的分布图(如图),两支座之间跨中附近存在着一个极限值,而这些极限值能够反映出格构梁的所能够承受的弯矩的大小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值的变化情况从而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最大弯矩,从而使得格构更加合理,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设计的经济性,若是从受力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这就是格构梁上的最优化悬臂段。
2.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
计算格构内力时,除了相关的参数值,还与格构梁以及地基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分别作具体的说明:
首先,跨距的影响。在治理工程中,对于锚杆工程中,锚杆的间距以一般的定值为准,即格构梁为等跨距,在实际工程中,格构梁的跨距以2-5米为宜,变化的规格则以具体的参数和跨距为标准,在建立相应的模型后,经过反复计算,根据不同跨距条件下,得到最优的悬臂长度,通常不同跨距下悬臂的最优长度也会有所不同,且会随着跨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具体的线性表达关系式如下:
其次,跨数的影响。混凝土格构梁每隔15-20m设沉降,而跨距以2-5m最为常见,在建立模型后,仍旧需要通过不断反复的试算,以找出不同距跨距下的悬臂最优长度,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跨数下最优悬臂段长度
但是在实际工程处理中,跨数与悬臂段并不是单调的关系,且数学关系不明显,同时,在实际工程中的取值也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对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跨数对其的影响。
第三,弹性地基泊松比。在地基工程中,弹性泊松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一般土体的泊松比多为0.3-0.4,岩石的泊松比为0.1-0.3,因此,明确泊松比对格构梁内力所造成的影响,同样,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且经过具体的试算,得到最优值,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过大量的计算和研究发现,弹性泊松比对地基变形量所造成的影响极小,为了减少工程计算的复杂性,可以忽略。
另外,地基变形模量。岩土体的变化量的范围相对较大,考虑到锚杆格构工程一般用于土质坡体表面风化破碎或者是土质边坡的岩质边坡较多,尤其是其表现多为残积土、坡积土、全风化碎块石,通过工程类比,其变形模量多在30-200MPa的范围内,为此,经过与其他的参数进行统一分析后,建立相关的数值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不同地基变形模量下的最优臂段长度。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地基变形量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那么其对电优悬臂的取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公式如下:
三、强化地质灾害的处理
为了进一步确保锚杆格构在地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必须要对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规模大小、危害性以及危险性的大小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明确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等特点,有效地应用锚杆格构等防治措施,进一步完善灾害评估系统,组织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规划,根据实际工作,结合工作经验,突出防治工作的重点,并且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采用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办法,避免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其次,要科学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区分,尤其是对于灾害程度为重度以上的危险区,要积极展开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并根据勘查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监测的部位,建立相应的灾害预警系统,将学校、医院、居信区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或者是有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等重点工程等的基础设施,做好重点防治,充分利用锚杆防护技术,增强其有效性。
另外,通过建立和实施有关法规等手段,有效地制止破坏地质自然环境的行为;对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患点进行勘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不断应用,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锚杆格构技术的分析与探讨,进一步优化工程技术,从而全面提升地质防护的有效性,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丰,梁亚平;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12(01)
[2]吴礼舟,胡瑞林,黄润秋,熊野生,宋继红,李志清;护坡格构与坡面相互作用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02)
[3]马迎娟,彭社琴,周斌;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3(04)
【关键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SPIDER;主动防护网;崩塌;治理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可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SNS(Safety NettingSystem)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以主动防护(覆盖) 和被动防护(拦截) 两大基本类型来覆盖和拦截风化剥落、崩塌落石、爆破飞石、泥石流及岸坡冲刷等斜坡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和产品。
2.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 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 围护作用),充分利用了高强度钢丝和钢丝绳材料的柔性来发挥其“以柔克刚”的优势。该SNS 系统主要由SPIDER 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等部分构成。采用预应力钢筋锚杆和专用锚垫板进行紧固,其承载能力优于目前所有的柔性边坡稳定系统。适用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整体稳定加固、各类孤石危岩加固,也可结合深层锚固措施进行滑移治理。所用的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主要参数见表1。
该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构件简单,安装更高效; 所采用的特殊的网片及锚固形式,带来更大的坡面预压力,更优化的系统内应力传递; 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边坡现状介绍
3.1 边坡概况
该边坡位于石忠高速公路某段,路段长0.63 km,高约40 m,规模较大,边坡全貌见图1。主要灾害为危岩体( 块) 和崩塌,边坡高度很高,最高处约47 m。边坡陡峭、悬石多,发育多处危岩体( 块) 、裂隙,很不稳定,经常出现落石和塌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公路的畅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地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已将该段路列入“重大隐患整治”路段,故急需对该边坡进行治理。
3.2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1) 地质构造。该边坡位于沁水构造盆地—复式大向斜向的南段近核部位,次级褶皱极为发育,往往成群或成列呈现,拥有褶皱曲幅度不太强烈的构造特征。沿线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以古生界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为主。主要出露有: 古生界二叠系石千峰组二段砖红色砂质泥岩、紫红色长石砂岩。中生界三叠系二马营群管上组的肉红、黄绿长石砂岩与暗紫色、红色砂质泥岩。
2) 气象、水文。项目所属区域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差异很大,西、南温和,东、北寒冷。年均气温9.4 ℃,一月- 6. 7 ℃,七月24.8 ℃。年降雨量约600 mm,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80 d。
3) 地质条件。该段边坡坡度约80°,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倾角为10°,泥岩厚度1.0 m ~ 1.5 m,砂岩厚度3.0 m ~ 5.0 m,边坡坡面危岩体( 块) 较多,边坡坡面泥岩层不断风化脱落,从而上部砂岩悬空,最终形成危岩体( 块) ,危及道路及行车安全。
4.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4.1 边坡崩塌的治理工程方案确定
根据现场勘察,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故该段边坡整体稳定,没有沿岩层结构面滑动的可能。但在雨水入渗、重力、震动及其他地质应力的作用下,边坡岩体裂隙发育,出现表部岩块崩塌,尤其是岩层表层中的泥岩部分掉块后,砂岩部分悬空,将出现拉应力区,导致边坡岩体张裂、松动,造成崩塌。该段边坡较陡,没有设置被动防护网的地形条件,因此对边坡坡面采用SNS 主动防护网进行覆盖防护。根据边坡的现状,先对边坡的危岩体进行清理,再采用SPIDER型主动防护网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工程典型断面见图2。
4.2 施工顺序
该边坡治理工程的总体施工顺序如下: 坡面危岩清除锚杆孔定位钻孔注浆防护网安装。
5.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使用效果
5.1 效果评价
本路堑边坡经过预防护处治后,基本防止了边坡松散堆积体在暴雨冲刷下的坍滑,确保抗滑桩和锚杆施工期间的边坡稳定性。在抗滑桩施工和锚杆注浆施工后,再进行清方卸载,最后进行绿化生态防护,施工期间未再出现大的变形。该边坡施工完成并通过绿化处理后,外观效果较好。经历了几个暴雨季节,运营多年多来,根据监测情况,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见图3,图4。
6.结语
SPIDER 柔性防护网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定型化的防护系统,从在以上边坡崩塌治理工程中运用实际情况看,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且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同时采用较高的防护能级以及特殊的材料工艺具有安全、耐久性能,可确保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实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述清,李海鹏,高继峰.破碎岩质高边坡挂网防护施工技术[J].西北水电,2008( 1) : 36-38.
[2]卢向德,樊晓燕,王常让.拉西瓦水电站边坡防护工程柔性防护网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 7) : 90-92,96.
[3]汪敏,石少卿,阳友奎.主动防护网中钢丝绳网抗顶破力计算方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 3) : 8-12,41.
[4]陈辉.柔性防护系统在高边坡处理中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1( 2) : 47-50.
关键词: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SPIDER网,主动防护系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lop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ctive defend the SPID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rock slope control process using SPIDER nets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thod and flow,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emphasis on the rock slope SPIDER active defend the ne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SPIDER nets and rock slope greening the feasibility of slope with.
Key words: rock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SPIDER nets,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目前在岩质边坡稳定加固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为SNS ( Safety Netting System )系统,该系统充分发挥柔性材料的易辅展性和高防冲击能力,主要以钢丝绳网组成,适用于各类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护,包括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爆破飞石等。SPIDER网(蜘蛛网)边坡稳定系统是以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为主体的,结合预应力锚杆技术,一种全新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形式,尤其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加固稳定、孤石、松动的危岩以及可能存在的浅层滑动岩体加固等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同时该系统可以与现有成熟的边坡绿化技术相结合,快速恢复边坡植被。
2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
2.1 SPIDER主动防护网简介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它主要用于地质环境遭受破坏或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为避免边坡岩体塌落、发生崩岩等灾害,岩质边坡加固稳定,潜在危岩体的加固,保护过往行人、车辆及坡下建构筑物安全等。同时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可以紧贴坡面,将岩石、松散石块和潜在浅层滑动岩层等约束固定在坡面上,避免塌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技术已得到日渐完善,在铁路、公路、市政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2 SPIDER主动防护网的优势
SPIDER主动防护网,又称为绞索网,由2~3根经热镀锌处理过的高强度钢绞线绞捻织成的螺旋网片组成,采用带锚垫板的钢筋锚杆施加一定预应力将SPIDER绞索网张紧固定覆盖于边坡上,因此这种防护网系统具有高防护强度、高韧性、防腐防锈性能好、铺展性好等优点,在应用这个系统处理诸如坡面崩塌、风化剥落、浅层滑坍、塌落类地质灾害时,不仅可以避免相关灾害的发生,同时它对山体坡面的地面形态特征没有特殊要求,更重要的是采用此种防护系统,不仅能够保持坡面原有的地貌和植被形态,还给人工绿化等保留发展空间。
在一般情况下,SPIDER主动防护网采用的网片标准规格10×3.5m,菱形网孔内切圆直径250mm,锚杆根据要求可选择设计成3m~4.5m的间距,深度可采用3m~9m的范围;SPIDER主动防护网的锚杆与整个系统的连接采用的锚垫板,锚杆的分布可疏可密,相对比较自由,可以满足在边坡上任意一点布置,锚杆的长度也可长可短,这样边坡面上的加固力学指标就多样化了,在此点上明显优于与传统的GPS型主动防护网系统。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在高陡岩质边坡加固、孤石和松动的危岩及浅层滑动岩加固应用中占据优势地位,属于高质量、高强度的防护产品。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的主要特性如表1中所示。
表1 SPIDER主动防护网系统的主要特性
3 岩质边坡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技术探讨
3.1 岩质边坡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法与流程
SPIDER主动防护网作为一种定型化的标准结构,施工安装是至关重要的,防护能力要得到保障,就必须做到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规定要求执行,保证其结构形式和连接方式的正确。
SPIDER主动防护网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依次为:清坡、放线、搭设脚手架、钻孔、安装锚杆、格栅网的铺挂、SPIDER网的铺挂与缝合、边界绳安装及张紧、安装锚垫板、完善等工序。
1、清坡;清坡的目的是规整地形边界,除掉障碍物,包括清除掉浮土浮石和险石,在需要时将一些凹坑回填,同时砍伐掉一些无特殊保留价值的树木。
2、放线;虽然定型化锚杆位置是有尺寸限制的,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可调整范围,尤其是位置的确定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本身很复杂,在设计施工图纸上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反映出来,尤其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微小特征或者可以加以利用的细节等。以边坡的坡脚为基准线放线布置锚杆孔位并做好标记,最好设置于天然凹坑处,但间距不应大于设计值的10%,同时避免在靠近临空面或凸岩处钻孔,以确保使绞索网能紧贴坡面。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引 言:公路隧道的特点是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面前方和洞口的不良地层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这些因素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也常常因突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工期延误,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施工中出现的地质灾害特点和形成机制,无疑对将来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活动断层地质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影响
1.1活动断层的影响
活动断层主要是目前还在活动或断续活动的地质断层。活动断层会导致岩体出现各种破碎岩面,例如断裂面及层间裂隙面等,使岩体发生破碎,渗透性增加,地表水和降水发生下渗。当隧道需要穿越活动断层时,由于活动断层岩性松软,隧道容易出现塌方以及不均匀沉降,引起隧道结构开裂、漏水,洞口附近仰坡在雨季有滑坡、错落等危险。
1.2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中经过断层无疑有很高的难度。主要来源于断层的特点、断裂带的宽度、含水性以及断层的活动情况的组合关系。目前常见的施工手段是路线选择上尽量规避活动断层,或利用深挖路堑穿越活动断层。利用地质雷达预测、预报断层地质破碎岩体详细情况。开挖前对围岩进行加固。开挖后采用钢架加喷射混凝土作为结构支撑。按设计要求使用混凝土支护,提高混凝土支护结构强度等级。
2 滑坡、崩塌、泥石流
2.1现象及特点
山体滑坡,崩塌灾害是由于地壳重力式结构变化引起的灾害,有的是因为在地壳中的自然的力量,更多的是人工开采使得山基松动。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瞬间性,面积大,动量大,破坏性极强。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比重大冲击力大,能移动并携挟巨石,冲击山体,形成巨大的破坏。
2.2滑坡防治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山体开采十分严重,造成山基松动,若遇就会形成山体滑坡,若滑坡为坡残积土沿基岩顶面滑动,滑坡后基岩,且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推断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的可能性甚小,边坡不高,则宜以路堑方案通过。采用抗滑桩和挡护结合整治的措施,并设天沟与渗沟拦截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如果滑坡沿开挖临空的坡脚滑出,滑面随开挖深度而变化,说明岩性软弱,不宜继续下挖,宜改用隧道和明洞通过。如果滑坡地段是由于开挖失去平衡,加之雨水下渗,古滑坡复活,产生顺层推移式滑坡,则宜采用在滑体上部清方减载,回填反压,在滑体下部增加抗滑力。若出现在洞口,则采取增长明洞,并将明洞与暗洞的衔接处采用钢骨架混凝土加强衬砌,在洞顶增设纵向截水沟,拦截地表水。产生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体作用,故需完善滑坡体周围排水系统。
3岩爆型灾害
3.1岩爆特点
岩爆出现在高地应力环境中,地下工程开挖过程里,由于开挖而引起的周边围岩出现强烈的应力作用,储存在围岩内部的弹性应变瞬间释放,且发生爆裂、剥离破坏现象,属于失稳性地质灾害。它威胁着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延误工程进度,所以对可能出现的岩爆环境做好勘查,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治措施。
3.2防治措施
基于岩爆出现的环境,防治工作应从强化围岩应力入手。合理设计隧道位置,保证轴线方向同主应力平行;利用钻孔卸压法、分部开挖手段并且在岩面喷水软化岩体等方法;强化围岩。包括加固开挖洞壁与掌子面的超前加固,主要方法有锚喷、钢纤维喷混凝土和锚杆锚固等。
4瓦斯地层
4.1瓦斯瓦斯是地下坑道内有害气体的总称,其成分以沼气(甲烷CH4)为主,习惯称沼气为瓦斯。在煤系地层中,隧道开挖常常伴有瓦斯存在,它对隧道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4.2防治措施
(1) 排放瓦斯。瓦斯含量不大时,使其自然排放;当瓦斯量大,喷出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时,则可插管排放;当开挖面瓦斯含量较大,而且裂隙多、分布广时,则封闭坑道,抽放瓦斯。
(2) 在裂隙小、瓦斯含量小时,可用粘土、水泥浆或其它材料堵塞裂隙,防止瓦斯喷出。
(3) 水力冲孔。在进行开挖之前,使用高压水射流冲孔,使瓦斯解吸和排放。
(4) 深孔松动爆破。利用炸药的能量破坏煤体前方的应力集中带,从而预防瓦斯突出的发生。
5 膨胀性围岩
5.1特点及危害形式
由于膨胀性围岩,在施工中较为常见,引起的病害也挺严重,它具有使围岩压力增大的特点。膨胀性围岩具有湿涨干缩往复变形和潜在应力特性,干燥土质膨胀性岩层,岩质较硬,易脆裂,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张开裂隙,被水浸湿后,裂隙回缩变窄或闭合,强度迅速降低。软质膨胀性围岩经过断裂和褶皱作用而产生破碎带,隧道开挖后受风化和吸水的影响,发生体积膨胀,对隧道的支撑或衬砌产生膨胀压力。一般会产生围岩普通开裂、坑道下沉、围岩膨胀突出和坍塌、隧道底部隆起、衬砌变形和破坏等形式的病害。
5.2整治措施
5.2.1加强对围岩压力和流变量测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开挖前应调查其特性和规模,参考其他类似情况的工程实例,认真实施设计文件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围岩压力及其流变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量测,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地下水探明其分布范围及规律,了解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以便根据围岩动态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5.2.2选择合理施工方法在膨胀地层中开挖隧道,宜采用短台阶法或中央导坑法,但开挖分部不宜过多。应紧跟开挖尽快对围岩施加约束,可用锚喷构筑法施工及钢拱架式格栅联合支护;膨胀压力很大时,可在隧道底部打设锚杆,也可在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打入斜向超前锚杆或小导管,形成闭合环。斜向锚杆的外斜角度、杆长、间距、范围等可按隧道设计规范设定。开挖时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防止水浸湿,故宜采用无爆破掘进法。同时在开挖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及时衬砌,减少围岩的膨胀变形。
5.2.3加强支护膨胀土地段隧道,除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外,还要及早进行支护。拱圈灌注后,拱脚部位要立即设置足够强度的支撑,以抵挡两侧围岩向内挤压变形。
6 结束语
总之,公路隧道建设中遇到的特殊灾害性地质环境多种多样,因此,在施工前做好地质灾害的评估,根据灾害的形成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在公路隧道的使用阶段,做好养护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做好维护和加固,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朱苦竹.滑坡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实例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2(5).
关键字:地质雷达探测;海堤;检测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石化区D 地块海堤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内,检测场地内的地貌单元属海湾潮间带。石化区D 地块场平总占地面积约为112万平方米,包括原陆域区(D2地块,填土厚度约1.0m)、新回填区(D1地块北区,填土厚度约6.0m)、水塘I(淤泥厚度约7.4m)以及大亚湾西区D地块海堤工程。大亚湾西区D地块海堤加宽加长及防护区域,该处采用抛石挤淤后再进行爆破方法进行处理,海堤全长1434.2 m,宽约20m。
2方法可行性分析
地质雷达亦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利用高频电磁波(106~109Hz)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在地面通过发射天线(T)将信号传入地下,经地层界面或目的体反射后返回地面,再由接收天线(R)接收其电磁波反射信号,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频特征和振幅特征进行分析,便能了解到地层或目的体的特征信息。
当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已知时(通过对具体介质标定与已知资料的对比来确定),就可将测得的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间值换算成反射体的深度值。其换算公式(1)为:
(1)
式中:t——电磁波反射信号的双程旅行时间;
Z——探测目的体的埋深;
X——天线距;
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当X相对于Z较小时有t=2Z/V,即Z=Vt/2。
结合已知的资料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可对时间剖面中各电磁波反射波组进行地质解释,从而达到探测的目的。雷达工作示意图如图1
据前期钻探资料揭示,石化区D 地块海堤原地表层淤泥厚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下层为粘土。后经抛填块石、爆破挤淤处理。场地经抛石挤淤处理后,形成上部为结实的块石层,其介质不均匀,雷达检测电磁波速度相应较高;下部为淤泥及粘土,其介质均匀,且呈饱和状态,电磁波透射率低。上下地层的这些物性差异为开展地质雷达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3方法技术与现场工作布置
3·1方法技术
采用Pulse EKKO 100 专业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由加拿大Sensors & Software Inc.(探头与软件公司)。
(1) 天线频率与移动方式: 鉴于精度及深度的要求,通过现场试验,选用中心频率为100MHz 的天线以连续扫描方式工作。
(2)增益设置:增益设置的原则是非目标体有一定强度的信号,目标体有足够强度信号。正式采集之前,先在测线上不同测几个点,以对整条测线的增益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采用人工分时段设置增益来保证目标体具较强信号且不致溢出。
(3)记录长度(时窗):根据目标体的大致深度与电磁波在土质介质中的经验速度所计算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间的1·3~1·5倍来作为记录时窗长度,以保证目标体异常完整,本次雷达探测时间窗口为500ns,测点距为0.2m。
3·2工作布置
本次检测区段为K0-158.8~K0+220,其地质雷达测线每条长度为 15m,间距为50m,共8 条。其中K0-050~K0-150 共3 条线为后期补测测线。
4 资料处理及成果解释
4.1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流程如下:
调零点平均道平均选择增益时深转换解释成图。
其中,时深转换是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时深转换后的探地雷达时间剖面即可用于解释。
2、地质雷达检测结果解释
通过对地质雷达资料的处理、分析,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显示,场地受检测线的填石厚度为6.36~15.28m,淤泥厚度为0.10~0.91m。
图2为测线K0-15实测地质雷达信号。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上显示,上部的电磁反射波强度大,可见多组振幅大的电磁反射波组,反映为块石层的波形特征,厚度为6.94~14.03m;下部的电磁反射波强度微弱,无杂乱的波形,反映为粘土的波形特征。
图2 K0-15实测地质雷达信号
地质雷达检测结果表
5 结论
通过这次实测,可以得知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淤泥厚度及抛填石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并有以下优点:
1)准确性高,通过地质雷达自动检层软件,可实现高精度分层,分辨率优于1cm;
2)使用方便,雷达系统占地面积少,重量较轻,可随意在海堤上操作使用;
3)耗时少,雷达系统具有很高的扫描频率,可达220次/秒;
4)地质雷达技术具有高速的数据传输和归档保存能力。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用于探测海堤淤泥厚度及抛填石料,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由于淤泥的物理性质可分为若干层,当需要细分不同淤泥层时就比较困难,此时需要结合标定测试数量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王兴泰.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技术.地质出版社.1996
为实现中央确定的把上海建设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目标,加快浦东开发、开放,更好地服务全国,鼓励中央部委和外省、市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来沪投资,注册设立企业,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通知》(沪府发〔1998〕18号)的要求,现就市外在沪企业购买商品房减半收取交易手续费通知如下:
一、凡中央各部、委、办、局和外省、市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沪投资,注册设立的企业(简称市外在沪企业),自企业注册之日起的两年内,在本市购买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投资新建的商品房(包括内销商品房或外销商品房),减半收取交易手续费。
二、市外在沪企业在企业注册之日起的两年内,购买本市新建商品房,减半后的交易手续费标准为:“购买的(一般标准)新建内销商品房办理过户时,按成交价格的0.04%向商品房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交纳交易手续费;购买的内销高标准商品房、外销商品房办理过户时,按成交价格的0.25%向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交纳交易手续费。
三、市外在沪企业在企业注册之日起的两年内,购买本市新建商品房办理过户时,除应提交《房地产买卖审核工作程序》规定应提交的材料外,还应向房地产交易中心提供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出具的市外在沪企业的证明,方可减半交纳交易手续费。
关键词:管道 地质灾害 危害 治理措施 安全运行
一、前言
根据国外统计表明,管道在运营期间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管材、焊接、防腐以及其他结构缺陷,而是由外力引起的,如洪水灾害、地震、滑坡、塌方以及其他一些意外事故等,外力事故占总数的50%-60%。中缅管道玉溪支线沿线90%以上在山区丘陵地貌敷设,沿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灾害发育,管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复杂山区地段的管道设计务必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设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管道正常安全运行。
中缅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就其管道建设而论,主要是以管道施工等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为主。中缅油气管道玉溪支线沿线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类型。
二、地质灾害类型、产生机理及对管道造成的危害
1.崩塌(危岩)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崩塌体主要包括四种情况:一是施工前已经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开挖管沟过程中产生的;三是爆破引起的震动引起的;四是管道建成后暴雨或地震诱发的。
崩塌对管道的危害:主要是在施工或运营过程中,当崩塌体高空坠落时,可能冲击到管道位置,造成现场人员伤害或管道损伤。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中缅油气管道经过的云贵地区,是我国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滑坡体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施工前已经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过程中诱发的;三是管道建设后暴雨或地震诱发的。
滑坡对管道的危害是:当管道埋设在滑坡体内时,如发生滑动管道会同步变形,当滑坡体规模较大且滑移严重时有可能剪断管道。处在滑坡影响范围内的管道,在滑坡发生时,将会受到推移或挤压,造成变形或破坏。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堆积区漫流堆积,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形成的三种情况: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山体表面的破坏;二是施工后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堵塞沟谷;三是作业带扫线是对植被的破坏。
泥石流对管道的危害:当泥石流突然爆发式,可直接冲蚀掉埋设管道的土层,或破坏埋地管道,并可能埋没阀室、阴保设施,摧毁跨越工程、推挤管道等,致使管道受损或破坏。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在河道附近敷设的管道及其它构筑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地质灾害各类型的防治措施
管道选线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首先应考虑避让,修改线路路由,彻底规避风险。对于受限无法避绕地段应进行专项地质勘察,判断地灾类型、稳定性及范围,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保证管道日后运营的安全稳定,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1.崩塌(危岩)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崩塌(危岩)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坡面喷浆、灌注水泥、挂金属网等。
适用范围:在碳酸盐岩、板岩区,碎屑岩弱风化区,岩体破碎时,容易产生掉块、崩塌,采用坡面喷浆、灌注水泥、挂金属网等措施,防止坡面产生掉块、崩塌。
2.滑坡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卸载、抗滑桩、支挡等,具体措施应根据滑坡特点制定。对于施工过程中诱发的滑坡一般规模较小,可以采用卸载、支挡的方法进行治理。滑坡段具体的防护措施有挡墙、挡土墙、抗滑桩、削坡护坡等。
适用范围:对于管道建设中挖方段可能诱发的小型滑坡,因其规模小,下滑推力小,采用浆砌石修建内支挡即可;对于对拟建工程危害较大的滑坡或崩塌,因其滑动面埋深大,下推力大,则可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河沟的修整、河床的加固、河岸的防护、斜坡后缘排水、拦砂坝、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等。
适用范围:
3.1拦挡 主要针对评估区内泥石流的治理。对沟岸崩、滑体和泥砂补给源修建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发展;或在泥石流沟中修建拦砂坝,减弱泥石流势能,减轻对下游地区的破坏。
3.2生物工程 主要针对碎屑岩地区或土层较厚地区的活动性冲沟、泥石流形成区。通过沟谷两侧及谷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泥石流物源,控制活动性冲沟(冲蚀)、泥石流沟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缅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
1.崩塌治理实例分析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崩塌治理主要采用主动防护和被动拦挡;主动防护主要有锚杆锚固、主动网防护及凹腔嵌补等治理措施,被动拦挡主要有被动网、拦石墙拦挡等治理措施。对于单个崩塌点治理首先应考虑被动防护治理措施,只有在修建拦石墙、被动网等被动防护措施没有工程治理位置及崩塌体崩落下来解体后块体仍较大时考虑主动防护治理方案。
管道N1点主要为崩塌地质灾害,该崩塌点所处区域为构造侵蚀丘林地貌。崩塌灾害点所在斜坡整体较陡,平均坡度50°;该区域局部,危岩分布在该区域上。斜坡坡顶高程1972m,坡底高程1930m,相对高差42m,斜坡总体坡向231°。危岩区平面形态呈条带状,横向延伸约50m,纵向宽度约10m。该崩塌地质灾害点危岩体在天然及地震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会发生掉块现象威胁管道施工人员安全及局部大块体威胁管道。该崩塌点无被动防护工程位置故此崩塌危岩坡体上采用“主动网”对该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主动治理措施。
图1 N1崩塌点地形地貌及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五、总结
通过上述对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所涉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的类型、产生机理、危害的分析,了解了复杂山区地段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提出了不同地质灾害点的防治措施及适用范围,逐步完善适合于油气管道工程的防治措施,使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今后的长输管道的地灾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梅云新、马惠宁 管道地质灾害类型及水工保护问题 2003.11:35-38
[关键词]RS 遥感技术 自然灾害 预警 防护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0-1
0引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上等等,以洪涝灾害为例,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可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即使的预警与防护工作是很重要的。
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通过RS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将多源数据复合,通过网络集成了多种技术成果和数据,进行快速、准确、连续、动态与全天候的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对减少灾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RS遥感技术定义
R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自然灾害方面的预测和治理的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高空或外层空间读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变化的信息,并经过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技术对地表事物进行有效的监测,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地面相关单位。
RS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为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信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也包括渐进性的,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都会产生重要的监测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能够系统的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应急处理预案,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不但多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此,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护是很关键的。
基于RS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对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其遥感探测范围不断扩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而且更重要的是RS遥感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具有简单的预测功能,在自然灾害的营救和灾害重建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地质灾害为例,系统的分析基于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营救和重建上的作用。
2.1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治理
地质灾害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诸如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如果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掌握,做出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对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为此,地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对多发与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全程24小时连续监测,将RS遥感出的地质形态、色调、影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应急预案,使灾害的影响性发生在最小的范围内。
2.2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营救
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诸多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营救任务就是很关键的,人们可以通过RS遥感技术传输到的数据信息,对灾害现场进行勘查,为营救准备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营救工作也是一个抢时间的工作,然而RS遥感技术具有周期短、精确度高的特点正是符合了这一特点,为营救工作提供快速有效帮助。
同时RS遥感技术还能监测出营救地点是否还会多次发生灾害,对营救人员的安全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RS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重建
灾后重建工作是保障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RS遥感技术在灾害重建上也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可变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为此有效的监测技术是必要的,通常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勘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地质灾害的频发性也会对勘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对整个重灾区进行系统调查,根据遥感数据的监测评估结果,对于重建后的选址问题、系统掌握灾区情况问题等等都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国家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提高灾后重建的治理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
3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展望
基于RS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护是一个很系统的工作,利用其技术不仅仅是要监测,同时还要进行预测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发挥出RS遥感技术的最大功能,在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援建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RS遥感技术也需要适时的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开始趋向于多种卫星系统进行辅助监测,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等多遥感波段,使采集到的信息能够更加完善和准确,从而实现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使RS遥感技术能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基于RS遥感技术的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护的系统分析,可见RS遥感技术在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治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贯穿与整个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以其精准的高分辨率在第一时间读取出自然灾害发展过程,如可以对地质灾害,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为防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损坏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信坤.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13-14.
[2]孙垂河,姚欣,宋春东.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三北防护林信息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06,(03):19-20.
[3]蔡爱民.航天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6:(03):22-23.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灾害预防;边坡防护栏
中图分类号:U4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28-01
地质灾害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边坡地质灾害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江苏省南京市短期内就连续多次发生了工程边坡失稳滑坡地质灾害事故,如燕子矾太平小区山体崩塌滑坡、古平岗滑坡、水西门市民广场防洪墙段滑坡、广州路与宁海路交界位置高层建筑工地深基坑坍塌、江浦区某边坡下滑导致上部建筑破坏等等。经过分析滑坡特征及类型,在南京市的工程边坡失稳事故中所涉及的滑坡多数是土质边坡,且雨季是易发、多发时期。边坡失稳一般都是以势能释放为主。在边坡事故中很多影响是连锁反应所致,即迁移式影响。原来稳定的边坡在开挖一部分后由于开挖部分未进行加固。
由于经济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历史原因,工程特别是道路工程两大山脉留下许多潜在的地质灾害的表面斜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驱动力将可能导致灾害发生时,必须重新思考边坡灾害预防的新举措。在这些举措中,边坡防护网应环形防护网用于边坡地质灾害预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随机性、区域差异、多元的结构刚性,防护栏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各种复杂的坡面地质灾害问题,尤其在防治电力高速冲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下降泥石流、崩塌的地质灾害方面具有突出表现。
长期以来,坡面边坡地质灾害预防、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锚环形防护网喷、区块,以排水、土壤和岩石的身体以及绿色植被的改善,并辅以欠缺柔性防护工程控制措施,尤其是在造纸PianShi砌或喷混凝土护坡、锚浆砌PianShi块石头墙和简单的钢栅栏等最为常见。
一般而言,边坡防护网系统具有高弹性、高防护力量,容易传播,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规范化、系统化。系统采用国际最新岩石边坡防护和监听标准设计,在保护钢结构方面,采用模块化安装,整个系统由钢丝绳,锚等安装附件的安装和组合,大大提高保护生命和保护等级。
主动防护边坡系统的开放性,使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对稳定边坡也有一定贡献,同时还能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且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随后或今后有条件并需要时实施人工坡面绿化保留了必要的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现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防护网网格结构简练、美观实用、便于运输,安装不受地形起伏限制,对于山地、坡地、多弯地带适应性特强。系统的柔性和拦截强度足以吸收和分散传递预计的落石冲击动能,消能环的设计和采用使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刚性拦截和砌浆挡墙相比较,改变了原有施工工艺,使工期和资金得到减少,还可以有效缩短边坡工程的施工周期时间。
如平谷区昌金路52至54公里樊各庄路段和90至91公里小东沟路段部分边坡岩石风化严重,有随时发生崩塌、落石等危险隐患。平谷公路分局于5月至7月对昌金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防护治理。此项工程总长2.6公里,边坡增设防护网约1.87万平方米。边坡防护网针对以上地质灾害的特点,通过对河流、边坡、山体等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进行防护,通过边坡防护网填充物的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的流失率,加上防护网极好的透气性,不仅可以把土壤中多余的水排掉,还可使缺水土壤吸收水分,而且土壤都不会因此流失,使土壤对水分能做到自我调节,从根本上降低、解决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安装防护网必须进行脚手架的搭设。脚手架是边坡防护施工的介质,所以在进行脚手架的搭设之前,必须对现场边坡的状况进行了解,在确认安全后在进行搭设。脚手架的钢管应该置于坚硬的岩石或者经过处理的土地上,搭设的参数要求可以参考相关文献或者按照施工图纸进行,保证搭设的稳定性。
边坡护栏网可以有效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主动边坡防护网是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至于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将落石控制于一定的范围内。
边坡灾害对人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边坡灾害事故中,除了地质灾害,还往往伴随人的伤害,而边坡防护栏还可以减少在边坡地质灾害中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比如,在我们外出旅游或出去游玩坐车的时候肯定会碰到一些道路不是很平稳,有的坡很陡,有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小坡或小沟,或者只是一个小石块,但如果在一个道路很崎岖,又很狭小的道路上,或者是在一个盘旋山道上,又没有什么的防御措施,在你坐车的时候,边坡防护网成了我们在道路上保障安全的必须物品。
边坡防护网分为主动边坡防护网和被动边坡防护网。主动边坡防护网的建设,会减少石块的掉落,在很大的程度上都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个产品的柔韧性比较的好,防护强度很高,而且易于铺设,安装方式简便,花费的时间少,使用的费率也比较的低。 而被动边坡防护网的建设,它的阻隔性非常的好,柔韧性特别大,如果有行人或车辆撞到的话,也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不会伤到行人或者车辆,这就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多多的安装边坡防护网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机动车增速的加快也使得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是这个原因,大家对公路护栏网的安全作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公路护栏网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主要负责防止交通事故的产生和减轻交通事故造成的影响。为了减少路基边坡地质灾害对交通事故诱发的频率,要提高公路护栏网的质量,比如说护栏网的材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更粗的技术材料,或者护栏网可以设置的稍微高点。这样就可以防止汽车撞坏护栏网的情况。还有就是增加护栏网的韧性,这样就可以减轻撞击的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安装结实。再好的护栏网,如果安装出了问题,就算是再好的护栏网也是无济于事了。好的护栏网能够大大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不仅能减少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大家的安全。
总之,边坡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自然灾害,边坡防护栏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还可以尽量减少边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羽,肖盛燮,冯五一,张元才.滑坡灾害链式演化阶段及规律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6期.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最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最后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五、总结
【关键词】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对策
近些年来,广西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预计到十三五计划完成之际,将会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公路里程也会相应增加,其中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公路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西南地区落后贫穷的面貌和现状,也改善了交通枢纽结构与交通运输能力差的局面,为我国建设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建设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次生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交通枢纽中断,有时如果严重甚至会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会大大降低广西地区干线公路的通达能力。对此,本文将从干线公路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危害性的大小来提出相对应的应对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具体分布特征
通过对广西国省干线的105处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42处地质灾害多发路段勘查分析,多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以及泥石流为主的岩溶类地质灾害,并且多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代表的的岩溶类型为主要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占灾害总数的99%,因此斜坡类地质灾害就成为了广西公路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重点项目。据现实情况反映,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较大,其中具体以一二级公路最高,在高速公路中以广西南宁环城高速分布密度为最大,其中多数分布在二级高速公路中。
二.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评估准则
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可以针对我国西南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灾害类型分布具体特征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评估。对于一级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处理,并评估今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在具体评估的基础上要对高速公路本身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因素指标进行准确预测,此外还要对野外路况做一个定性数据分析,以此来综合评估公路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二)危险性大小分类
通过具体的灾害评估与分析从而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制定一份个体边坡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评判准则表。根据岩组的具体类型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具体评估指标可依据:坡高、岩体结构面倾向[1]、倾角与坡向、坡角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等定性指标进行衡量。
(三)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据调查,从广西区内干线公路防治措施状况总体水平来看,高速公路最好,一级公路次之,其中二级公路属于最差等级,防护措施较少,建设年代比较长远的公路最多,根据灾害发生的数据统计,其中滑坡和崩塌的防范措施最为安全,不稳定斜坡和岩溶地质条件的路面以及泥石流多发路段基本没有风险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防治现状
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点较多,因此必须对其做好安全防范,重点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有效预测评估。根据广西地区现实状况反应,除了少部分的安全事故多发路段没有进行防护坡措施之外其它路坡均进行了路面植被防护,对已经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的滑坡治理。对于那些较大规模的滑坡还设置了挡土墙和路网,对于安全隐患较小的路段也进行了锚索设置和抗滑桩支档,并对护坡设施还增加了排水设施。
(五)一、二级公路防治现状
一、二级公路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相对较少,仅有少部分的边坡设置了排水沟,挡土墙和防护坡,大部分没有专项措施整治,只是事后的崩塌处理。
三.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对策
公路地质灾害的防范应该以事先防治为主,主要的预防对策为危险点排除检测,包括巡点整治,除了做好防范工作之外还要采取应的具体应对措施,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来制定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斜坡类地质灾害为公路安全运行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于不稳定斜坡的处理可以采用排水沟来避免山洪对于路面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在修建的时候适当降低坡度,修建工程护坡和种植植被来应对,对于那些容易产生变形的斜坡还应该充填裂缝[2]、回补小的被崩塌划破留下的空间等等;至于滑坡可以采用清除杂物,适当削坡、坡面护坡工程等来加固岩石,对于泥石流可以采取排水的措施,排导以及防护栏来护墩,必要时还可以改建公路以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二)岩溶类地质灾害
岩溶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岩溶地面塌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开发过度导致,通过地壳的运动引发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岩溶区的交通干线两侧应该禁止大规模抽水,该灾害在整治中可以采取夯实、填堵的方式做好综合整治。建议在该项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做好地质勘查,一旦发现有地面下沉或者圆形或弧形开裂就应该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多发路段针对性防治措施
至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应该根据调查资料结果来进行综合治理。对较大事故点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数据标记,加强监测预警或改线绕避,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已经完成治理的路段应该加强事后的灾害巡查与养护,一旦发现灾害点有扩大的趋势就要做好专项整治处理,防止二次灾害复发。也可以展开专题整治行动,结合路网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路网改造或扩建,建议结合日常巡查与养护来做好针对性处理,例如采取排水预防措施,恢复植被措施,设立警示标志等一些基本防止措施来应对。
除此之外,对于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主要采取尽量避让的措施,线路经过时就提早预防,以根本治理为主,不留后患的原则,制定方案重点要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对于边坡高度较小的的路况应该采用坡率法放坡施工[3]处理,否则就应该进行支挡边坡的坡面,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成灾率高、潜在危险性大等几大具体特点,因此作为公路维护人员应该认清灾害类型,对于灾害的具体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危险性的大小来做出预警防范,对灾害治理的现状及缺陷等要不断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高速公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爱护公路人人有责,国家和政府也要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不仅可以减少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广西地区整个干线公路的安全通达能力,这不仅能降低地质灾害对高速公路的损害程度,也可以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英,朱郴平,易新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08:38-45.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护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因矿产资源的开采、矿区建设、固体废弃物堆放及人工切坡等综合影响,矿山附近围岩应力分布发生变化,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我国地质灾害的常见特征
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
我国是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导致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市场经济使部分矿山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安全和环保意识淡化,加之开采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矿区周边大量无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导致矿山多年开采积聚的灾害隐患爆发,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矿山滑坡
矿山滑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主要诱因为坡脚开挖及坡面加载、露天开采削坡不当、采空区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稳、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合理等。已发生的矿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元之多。
2.2矿山崩塌
崩塌灾害是矿山灾害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灾种。这类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诱因多为采矿引起的斜坡岩土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西部产煤区,常见于“上硬下软”这一特殊岩性组合地层。因采矿诱发的崩塌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2]。
2.3大面积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
采用空场法、崩落法开采的地下矿山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和崩落空区,这些空区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大面积空区垮落,若预防和处理措施不当,则会造成重大事故和灾害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是诱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的隐患。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石移动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引起山体滑移。当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将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由于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地表塌陷在金属矿的较为普遍,造成危害较大,并呈急剧上升,造成塌陷的原因是采区不能充填,尤其在不明采区和明采区表现突出。
2.4泥石流
矿山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采矿弃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矿库坝设计、修筑不合理等,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
在该煤矿山施工阶段,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部门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总结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建立相关制度,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向作业人员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专人负责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对于发生概率大,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直接影响采矿安全的地质灾害,应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发生概率小,危害不大的地质灾害,给予一定的重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应长期监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重视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处理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考虑采区开采中可能遇到与地表水相联系的导水构造,为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需强化排水能力。并及时监测地表水的水位和洪水情况,特别是在洪水期,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加强井下水文观测,发现井下导水裂隙水流量明显增大,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井到地面,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矿坑突水,在枯水季节对井下几处导水裂隙发育地段同样要进行经常性的水文观测,尤其在井巷坍塌、采空区塌陷强烈时,更应加强水文工作,防止井下突水,对上部可能存在老积水的地段及时排除,消除隐患,并且在井下设立各作业区之间及作业区与地面之间顺畅的通信联系,保证在有突水预警时能够通知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加强井下放排水,采取防、堵、疏、排等必要措施[3]。
补测采空区具置、大小,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采取必要的防范治理措施,保证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针对露天开采可能遭受的采空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尽量减缓采矿坡度;建议采用锚喷支护方式,确保采场边坡的稳固;对采空区进行及时回填,最大限度地减小岩石体的变形幅度。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防治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对待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保证矿山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的前提。只有矿山在保护中建设,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4.结语
我国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开发矿产取得正面效益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加强其监测及预警预报、有效地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努力实现贵州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孙涛,曹燕辉,等.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J].太平洋学报,2010,(3):22-25.
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管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要求,将地灾治理任务纳入管道工程总体设计计划,与管道施工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灾害点的地质特征,在保证管道及施工人员、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力求治理工程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针对中缅管道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按照《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报告》的技术要求,首先基于线路微调,进行避绕,明确地灾体与管道的相对关系,依据“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防的总体思路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为上策;治的总体思路是:结合避绕,能不动则不动,必须动则少动,保证安全。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防护手段安全通过地灾危险区。无论何种灾害体,管道线路避绕都是优选方案,无法避绕时,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地质灾害体对管道工程的危害分为2类:①对管道本体的危害,②对人员、设备安全的威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需要全面考虑与建设相关的、对地灾有影响的因素,如扫线、管沟开挖施工作业对灾害体的诱发作用,地灾设计必须明确地灾防治方案的施工与管道扫线、施工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管道施工受到地形条件限制的难点地段,重点分析同沟敷设段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地质灾害施工图设计,针对地灾易发段的特点,对施工扫线、施工机具摆放、管沟开挖、营地建设等提出相应建议。对管高横坡敷设地段,尤其是岩层顺层横坡地段,以不扰动、少扰动坡脚、反压坡脚为原则进行施工。地灾设计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应该根据施工方法,结合气候影响、人为扰动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中缅管道沿线雨量充沛、山高坡陡,极易形成地质灾害,管道施工、运行难度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应该与气象条件、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做好施工应急预案,进行动态设计。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
地质灾害治理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特点:①以避让优先,避大治小,避重治轻;②不能仅治理地质灾害,而要重点关注危害管道的因素;③从对管道危害最轻的部位通过;④尽量减少对灾害体的扰动;⑤对已知地质灾害进行永久根治,不留后患。各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各有不同。(1)滑坡。线路优化、进行避让。无法避让时从滑坡后缘滑体厚度较薄处通过,以较少的治理工程量满足管道的安全要求,杜绝从滑体中前部滑体厚度较大处经过。管道上、下山坡段遇滑坡而不能完全规避时,管道应纵向正穿滑坡体,尽量避免斜穿,减少对滑坡体的扰动。此外,明确地灾治理施工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2)泥石流。避免管道从泥石流沟中经过,当不能完全避开泥石流沟时,则从泥石流堆积区通过,且适当加大管道埋深。当管道穿越小型泥石流沟(或活动性冲沟)时,选择基岩埋深浅的位置且使管道埋于基岩内。(3)崩塌。管道线路应避开危岩、危石发育的陡崖、厚大的松散堆积体。当不能完全避开时,则从地形相对较缓且易拦挡落石、滚石的堆积区通过,并避开危石滚落冲击破坏区。(4)岩溶。管道线路应该首先避开地表塌陷坑发育地区或者地表岩溶漏斗、溶槽、溶坑发育地区。对于地表岩溶现象不发肓而勘察发现的岩溶,管道以垂直岩溶带通过。对于浅层干溶洞,以碎石回填。对于岩溶向下延伸较大的溶洞,无论是否有水皆不宜填塞溶洞,亦不宜采用灌浆、灌混凝土的方法处理溶洞。对于该类溶洞,当跨度较小两壁较完整时,以楼板形式覆盖;当两壁完整性较差且跨度较大时,则以梁跨形式穿过。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审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工作首先以贯彻初步设计的理念为基础,以现行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避让方式优先进行管道优化,以管道与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关系为根基,对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各类地质灾害设计的审点不同。滑坡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滑坡范围、规模是否己查清。滑动面(带)判别是否合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准确;②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学类型及地质模型、宏观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计算是否正确;④管道线路是否有优化和避让空间;⑤选择的支挡方式是否合理,支挡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挡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设计选择工况是否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⑦支挡工程量是否恰当,支挡工程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及结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危岩、危石分布范围;②崩塌落石范围,危险区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岩(危石)崩落路径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滚落速度计算及冲击破坏的冲击力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④拦挡防护方案是否可行,拦挡设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当;⑤拦挡工程是否与自然地形有效结合,是否与管道施工、管道运营有效结合;⑥崩塌堆积体会否产生滑动及其对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是否已查清;②管道经过断面的地质结构和岩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冲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过处的泥石流冲刷深度和建议管道埋深;④对管道形成破坏力的各种因素分析是否透彻,防护措施是否得当;⑤泥石流沟与大沟的关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积挤占大沟时则使大沟变窄,大沟流速加大,冲刷深度加大,冲切侧蚀能力增强,该情况下管道防护设计是否加强。岩溶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岩溶延伸方向、规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岩溶与管道的空间关系等;②溶洞壁、洞顶岩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③治理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设计计算是否正确,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四、结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 特征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无论是火力发电厂还是日常的生活供暖都离不开煤炭的使用,这就推动了煤炭企业加快对煤炭的开采工作。但是,由于煤炭生产经常性的受到地质灾害困扰,为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能否做好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的相关研究,做好预防措施,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煤矿地质灾害的概况
人类在对煤炭开采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时,容易造成地形、地质条件的改变,从而为煤炭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土层开挖之后将弃土及矸石随意安置,造成大雨天气下的水土流失,土层开挖之后会出现内空的情况,容易导致地表的塌陷。煤炭的开采工作前,首先需要抽取地下水,水位的降低不仅会造成地表的下沉,严重时会造成水资源的泄露枯竭。最后,不能对生产的废弃矿渣及矸石进行集中处理,容易造成地面的环境污染[1]。近年来,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十分巨大,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被提出。
2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2.1开采中潜在的自然灾害特征
(1)滑坡:煤炭的开采避免不了对地质结构改变,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土石,一旦发生移位或者缺失,就会造成应力不平衡,进而导致地面的崩塌。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滑坡类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滑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植被的缺失也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因素。
(2)地面沉降:岩石、土层的开挖使地质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发生变化,当现有的地质不能够满足地面的负载时,就会发生塌陷;另外,过于开采地下水,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回灌井,导致水土的固结能力大打折扣,经常会导致地下漏斗的发生;地表漏洞、房屋开裂以及水资源缺乏,都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表现。
(3)粉尘、瓦斯问题由于常年的化学作用,经常会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及粉尘的爆炸等情况如果开采时遇到静电或者明火就容易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2]。除此之外,如果在开采前没有对瓦斯的含有量进行测定,很容易造成瓦斯中毒的情况。
(4)矿井水害:矿井的开挖松垮了土层,再加上矿井周围缺乏植被,使水土的固结能力大为下降,一旦遭遇暴雨天气,矿井就容易进水,再加上矿井中排水工作不到位,对水渗透情况缺乏监管,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明没有查,没有从而造成矿井透水事故。另外,矿井的开采也容易加重水害的影响程度,就拿太原市一次泥石流事故为例,长时间的暴雨侵袭,造成周围的矿井、山体的垮塌,大量的泥石被卷走,瞬间将洪水的高度抬高了数米,并且泥石的沉积堵住了洪水的去路,为泄洪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当时还有500多名矿井工人深陷矿井之中,造成60多名员工的死亡,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亿。
2.2闭坑后的灾害特征
虽然矿山闭坑后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已经将千百年来形成的土质结构完全改变。因此,矿井的后期养护不可能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遭受暴雨等天气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除了滑坡、泥石流之外,闭坑后潜在的自然灾害还有地面的沉降以及裂缝,对于地质结构严重破坏的地方可能还会出现山体的开裂现象。这主要是源于在开采过程中没有注重地下水的回灌或者地质连通导致地下水完全泄露造成的。
2.3其他原因的深度探析
不同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诱发的,由于矿井开采属于地下作业类,所以地表压力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开采时,企业管理的不到位、员工操作不规范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有些煤矿企业有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冒险推进施工进度,再加上企业没有投资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的中期和后期就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的防治
3.1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应该组织地质灾害类专家,对煤矿生产的环节进行监控,研发出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并将知识教授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通过开展培训会或者发表内报的方式,将安全生产、防治灾害的技术下发给每个员工,特别是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方,要做好开采前的设计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严密的规划,制定一套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措施,以提升员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3.2合理开采煤炭资源
煤炭的开采要循序渐进,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进度和效益而放松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将开采的总目标进行划分,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之后,就要对目标进行细致的维护,保证回填、回灌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施工。在一些地质环境恶劣的地方,相关部门应该严格限定企业的开采,做好企业资质的审查,允许资质好、技术先进的企业开挖,并且要加强对开采工作的监督。
3.3装备、生产技术的升级
针对矿井的一系列地质灾害,企业需要重视起来,提升矿井装备,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提高生产技术能力。在开采之前,可以聘请地质专家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不同地质灾害下的预防措施。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的避免[3]。因此,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制定逃生方案,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3.4重视矿井地质灾害,加强管理
企业应该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无论是从设备的选择还是技术工作的优化,都应该加强监督与控制,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对于违规生产行为要严格惩处,将损失降到最低。
4结束语
伴随着国民生产工作的展开,煤炭的开采工作依然会是未来几年内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加快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提升自然灾害的防止理念,保证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能够符合煤炭开采的技术要求,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河南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2010(04).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本次补充调查,主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局部有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本次补充调查地质灾害点中仍有隐患点,各地质灾害情况见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1。
本县的地质灾害点从构成灾害体的岩土和动力因素类型分析,本次补充调查新发现土质成因6处,岩质成因的2处,自然因素引发的1处,人为因素引发的6处,土质成因占75%;岩质成因占25%。自然因素引发的占12.5%,人为因素引发的占87.5%。
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虽种类繁多,产生因素各异,但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它们具有群发性特点。有许多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气象、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在4-8月份,占全县灾害总数的96.55%。可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降雨时段几乎是同步发生、集中并发(表2,图1)。
3、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本县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是形成灾害的内因条件,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外在引发因素。
3.1、自然因素作用
(一)地形地貌与岩组类型
地形地貌(特别是微地貌)与工程地质岩组是地质灾害形成主要内因条件。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联系紧密,在海拔50-250m丘陵台地,由于人口相对密集,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其地质灾害总数占68.0%,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这些灾害点微地貌多为坡高10-40m、坡度45-75°的斜坡或边坡上;块状较硬-坚硬岩综合体(Ⅴ)、层状较软~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层状较软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最多,占灾害点总数的79%。
(二)降雨
强降雨是地质灾害重要外在引发因素。图1可以看出,历年来强降雨发生在4-8月,而4-8月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已发生的总数的96.55%,这些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均与雨水关系密切,另外,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分析,灾害发生与强降雨时间稍滞后,强降雨开始时间为4月份,高峰期为6月份,而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月份。可以看出,降雨时段与灾害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往往是暴雨特别是特大暴雨条件下,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
3.2、人为因素作用
城乡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是本县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据统计,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5.71%,由此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地质灾害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工程建设项目开挖边坡进行有序管理、控制人工削坡过陡、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实施地质灾害规划后,人们重视地质灾害,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和总地质灾害数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地质类型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而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外在诱发因素。
4、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4.1、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和潜在隐患,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强弱、降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尽量与原规划一致的原则。将调查县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类。
4.2、分区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目的是把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易发程度参差不齐的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地质灾害活动条件和易发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全县评价的基础,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根据本次县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每处地质灾害点类型、规模、发生时间、成因分析、空间分布、灾害点密度、已发生灾害危害程度、稳定状态、潜在危险性大小等定量~半定量资料,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细则》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发的“报告编写要求”。 本着“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进行条件类比,采用定性和半定量综合分析方法,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具体边界按照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分区划分标准表定性确定。将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D)四大类(区)。
4.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三处(A1~A3),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丘陵台地,总面积751.2km2,占全县总面积26.87%。工程岩、土体类别主要为块状较硬~坚硬岩综合体(Ⅴ)、层状较软~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Ⅵ)以及层状较软~较硬碎屑岩综合体(Ⅲ)。地貌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少部分平原。自然边坡25-65°,基岩强烈风化,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壳、残坡积层厚5-30m。植被发育,森林覆盖良好。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现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66.67%,其中崩塌4处,滑坡6处。其危害程度分级属重大级2处,较大级6处,一般级2处。本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受威胁人口614人,预估潜在经济损失4495万元。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分3个亚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台地及平原地区,总面积1002.8km2,占全县总面积35.88%。岩土体类别主要为层状较软~较硬碎屑综合体(Ⅲ)、层状较软~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块状较硬~坚硬综合体(Ⅴ)、层状较硬碳酸盐类岩综合体(Ⅵ)。自然坡角25-65°,风化强烈,残坡积层厚8-25m,植被发育良好。山区群众削坡建房,边坡坡角50-70°,坡高8-30m,形成不稳定危险斜坡,较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现仍有地质灾害点5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33.33%,其中崩塌1处,滑坡3处,地面塌陷1处。其危害程度分级属较大级3处,一般级2处。本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其次为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道路建设、削坡建房等人为因素和暴雨山洪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受威胁人口24人,预估潜在经济损失565万元。
全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划分5个亚区,主要分布在县北东、南西以及中北部中低山地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中低山、平原、盆地,总面积811.2km2,占全县总面积29.03%。工程岩、土体类别主要为中、高压缩性土体综合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Ⅱ)、层状较软~较硬变质岩综合体(Ⅳ)、块状较硬~坚硬岩综合体(Ⅴ)。自然坡角5-70°,边坡坡角45-75°,坡高3-30m,处于较不稳定状态,较易产生崩塌等地质灾害。
全县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共有2个亚区(D1~D2),分布断陷盆地和冲积平原上,总面积229.8km2,占全县总面积8.22%。工程岩、土体类别主要为中、高压缩性土体综合体(Ⅰ)、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Ⅱ)。地貌以平原和残丘为主。自然边坡0-15°,基岩强烈风化,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壳、残坡积层厚2-20m。植被中等发育~发育,森林覆盖良好。人类工程活动(道路建设、削坡建房)频繁,可能产生地面沉降灾害和河岸崩塌等地质灾害。
5、防治区的划分与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是: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章制度、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其防灾意识,提高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知识水平;大力开展群防群测工作,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和地质灾害潜在的严重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特征等,结合调查县的经济实力,提出了适宜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建议,将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则建议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轻、重、缓、急,将地质灾害防治分期分为近期防治、远期防治。
重点防治区(A)防治对策和措施: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加以防范。主要措施如:地表排水、削方减载、坡面防护、支挡、抗滑桩、种草等措施或其中几种组合。防治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强汛期的监测,如山村滑坡,在未进行治理之前,汛期应派人专门值守,对滑坡进行严密监测;二是工程治理,可在坡脚修挡土墙、锚杆格构、坡面防护等措施进行加固治理;三是对一些小型的地面塌陷进行回填处理。
次重点防治区(B)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首先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经济能力、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对于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阻碍交通运输安全的划为近期治理。各级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防治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有足够认识,教育群众、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汛期的监测工作,本区主要是崩塌、滑坡,坡脚砌挡土墙或抗滑桩支挡,坡面锚杆或土钉支护,根据地形条件开挖环形排水设施,在条件许可下也可削坡卸载。
一般防治区(C)地质灾害防治对策: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防治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有足够认识,教育群众、提高群众防灾意识,不定期巡回检查。其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可采用如下措施:地表排水、削方减载、坡面防护、支挡、种草等措施或其中几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