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专业的前景范文

农业专业的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专业的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专业的前景

第1篇

关键字 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6-01

1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1.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

1.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1.3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1.4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5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2.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

2.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第2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s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第3篇

一、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能最大限度地兼容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优点,使个体和集体结合而产生“共振”效应

任何一种所有制,都有其优点和弊端。私有制因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将财产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对于调动个人积极性是一剂良药。然而私有制下个人利益的独立性而产生的个人行为取向分散性,会导致再生产环节的盲目性。固然这种盲目性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但它一方面,因市场的均衡要以经常持久和大幅度的波动而造成的浪费为代价;另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的高成本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公有制是针对私有制弊端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公有制虽然因集中而产生巨大的合力,且能避免了私有制的弊端,但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在公有制中,个人因财产与自己关系疏远而使较大的能量耗费在个人与集体或他人的博弈上,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农村专业股份合作是一种个人本着共同利益和目标,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利益上说,它保留了私有制条件下的财产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特征;从利益实现关系方式上看,它却采取了公有制条件下联合行动的特性。前者使个人获取利益的动机和行为达到最大化;后者则又使分散的个体行为取向趋于一致。所以,它既能利用私有制和公有制各自的长处,亦能避免各自的短处,从而产生一种高于私有制和公有制效率的功能。

二、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因其明晰的产权而使合作各方存在的利益边界,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基础

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产权的效率首先取决于产权激励和约束功能;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又取决于产权明晰。产权越是能明确,产权激励和约束功能就越强,产权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为,在资源稀缺,财富和利益不能无限获得时,人们对于财富和利益的追求总是力求最大化。而作为对产生财富和利益的产权的拥有就意味着财富和利益的获得。在产权不明确时,人们对产权所产生的财富和利益,在获取上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则会造成争议,从而使产权出现无效率状况。因此,根除纷争和混乱,唯一的办法是明晰产权。通过界定产权,达到排它性地占有,能够促使产权主体自觉地运用产权,同时,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充分界定利益并达到有序地交换。这些都是提高产权效率的必备条件。

传统的公有制,之所以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况,根本的问题出在产权不明晰上。以“苏南模式”中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例,在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虽说是一乡一村全民所有,但村民都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实际上成了政府所有制,有人称之为“虚幻公有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办企业,在初期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使经济一度繁荣,但终究掩盖不了因产权模糊所导致的无效率产生,以至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很快衰退,虽然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也未能挽救衰落的厄运。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个人的财产以股份形式得到确认,且个人入社退社自由,产权以及由产权产生的利益边界是清楚的,这种产权形式,必然会使产权效率达到最大。

三、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

亚当・斯密第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认为,人都是趋向于追求经济利益的 “经济人”,为了调和经济人之间的矛盾,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履行分配社会资源和调和社会矛盾的职能。在斯密看来,由自由市场来调节社会资源的活动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是最自然、最公正、最合理的手段。

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按照斯密的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经济活动均是由价格机制协调,资源的活动方向直接取决于价格机制。这就是说,生产要素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一种要素在A种用途上的价格高于在B种用途上的价格,该要素就会从A种用途上自动转向B种用途。直至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别消失为止。但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却发现,在现实世界中,上述观点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譬如,工人在部门之间的活动不是听命于价格机制这只无形的手,而是听命于某只“有形的手”。也就是说,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引导着资源配置,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而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了价格机制,企业家指导资源的流动和运用。这表明,企业组织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什么会发生以企业这种非价格机制组织替代市场价格机制情况呢?科斯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一些人愿意在靠别人指导下工作,并愿意接受较低的报酬;第二种是一些人为了能够指挥别人而给别人多于价格机制下的报酬;第三种是消费者可能更喜欢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斯通过分析,否定了这三种可能,并继而发现其本质原因是在于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因为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都需要谈判和签约。一些活动通过市场进行需要很多合约,每一个合约都需要花费好多谈判成本和签约成本。但如果组织企业,这些成本都可以节省,或者至少是大大减少。因为组织企业,可以用―个合约代替几个合约。科斯说过,“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利用权威(一个‘企业家’)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因为他可以以低于他的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通常也就会再回到公开市场上去。

再回头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的前身是小私有经济。在小私有经济条件下,小私有者的生存环境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机制虽然对小私有经济起调节作用,但小私有者生产、经营活动同样通过一系列的谈判、签约来完成,同样要发生高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这种成本还可能增加。由于小生产者运作的高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很严重。生产经营效率低下。十月革命的俄国,小生产者已处于列宁所说的“简直是绝望的处境”。我国建国以后合作化之前,小生产者的效率也十分低下,以致引发了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我国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农村改革,实行了“分田到户”、“”。然而,这种形式上实行的“双层经营”,实质上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个体经济”,并非是仅仅“经营形式的改变”。小私有者的生产形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资源浪费严重。以“分田到户”后的土地经营为例,由于分田时各

家各户土地零星分散,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使农户土地经营效益十分低下;加之务工有较高的比较收益。不少农户弃田务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前几年针对这种状况试行了土地流转。虽然土地流转给大户经营,从而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但农户与承包经营者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加之观念习惯的不适应性。无论农户,还是承包经营者都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使土地资源利用不高,农民的收益也不稳定。有些城镇近郊在土地流转或被征用后,所得补偿费不懂得合理使用和投资,短时内一花了之。生活遇到困难时又找政府,有的地方甚至发生集体上访事件。究其原因,如果说,“分田到户”恢复了小私有者经济,调动了个体积极性,但缺乏了集体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土地流转后既扼杀了个体积极性,集体合作积极性也并未明显得到改革。

合作经济组织是本着“群众自愿、维护农民利益、公开公平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的,资产的个人拥有没有改变,按资产份额获得利益和个人贡献获得报酬既使组织成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使积极性达到最大,也使各个人按股份所有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得到体现,因体现个人意愿的组织管理者的积极性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交易成本规律能得到最好的贯彻:凡是高于市场交易成本的生产经营,由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凡是高于组织内部的市场交易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则通过市场进行,运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在这里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了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合作制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农村专业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抑制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资源配置是有效还是无效,取决于既定投入下产出的大小,或者说取决于既定成本下收益的大小。通常用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来判断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是交易的边际条件,即任意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消费该两种商品的所有者而言都是相等的;二是要素替代边际条件即任意的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所使用这两种要素投入的产品生产而言都是相等的;三是产品替代的边际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在不存在经济活动外部性的条件下资源有意义配置的三个边际条件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一旦出现外部性,不管这种外部性是属于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三个边际条件将遭到破坏,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因为,外部性所产生的成本是不计入外部性制造者本人的成本或收益之中的。

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将产权分为私有产权、共有产权、集体产权和国有产权,在共有产权(包括相类似的集体产权,也叫社团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内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使用共有权利监督和获利成本不为零,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一个共同权利的所有者,无法排斥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成果,所有成员要达到一个最优谈判成本可能非常高。因此,共有产权将导致很大的外部效应。在国有产权下,由于权利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的,作为权利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上,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督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在选择其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考虑的倾向。所以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很大的。只有在私有产权中,外部性才不会产生。因为,私有产权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个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他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私有产权可以由两个或者多个人拥有。比如地主和佃农,地主掌握的权利和佃农掌握的权利却都是私人的权利,地主有权阻止佃农改变或出让地产;同样,佃农也有权利排斥地主为取得收益而使用地产。这里的事实是,同样的一种有形资产,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权利就不是私有的,只要每个人拥有不重合的不同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因为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权利行使的决策完全是私人化的。可见在社团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效应,就在私有产权下被内化。但私有产权虽能使外部性内部化,却因缺乏联合效率,仍难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状态。

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本企业或合作经济实体内的劳动者股权平等,但不均等合作经营、股份和劳动共同分红为特征的一种企业制度,产权分属于企业职工或合作社社员所有。实行合作制企业的股份是跟着劳动者走的,有的还用社员的交易量来挂钩。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中,合作社提供信息、组织销售、解决一些社员个体难度较大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的问题,而生产则由社员自主决策。这种明确的私有产权,借助于合作社集体提供的条件,分配紧密同产权和劳动贡献挂钩的方式,既有效地避免了公有产权所产生的外部性,也因集体运作而达到联合效率,从而使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优势得到发挥,因此,资源配置效率在这里能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