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核心范文

知识管理的核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管理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管理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分享 核心环节

1 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发展历史

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以来,知识管理不到五十年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此期间,德鲁克和斯特阿斯曼强调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彼得圣吉则将重点放在“学习型组织”上;荣格和托马斯艾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组织内知识如何产生、利用和扩散做出了贡献。

到了八十年代,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逐步明晰化。用时,依赖于技术手段的知识管理系统取得一定发展,产生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等观点和名词。八十年代末,“知识管理”这个术语正式被编入词典,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涌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咨询公司的加入,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加入到探索知识管理与他们各自领域关系的行列中。

1.2知识管理的定义

本文侧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和要求出发,探讨狭义上的知识管理。目前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结为三个学派,即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综合学派。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学派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代表定义如“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综合学派结合了以上二者的观点,并引入创新,强调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

2 知识分享及其重要性

2.1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

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过程:知识定义、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销售。由于知识与其他资产的相比具有特殊性,体现在知识不具独占性并且不会损耗, 即使拥有知识的主体把知识传递给他人,其自身依然拥有这些知识。甚至在知识提供者(拥有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之中,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与经验都会增加。在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ant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中,将知识管理用公式定义为:KM=(P+K)S。其中,KM表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符号“+”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K是知识(knowledge);最后, 以s (share) 分享为次方。公式说明了人员、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s= 0 时,KM只会等于1。由此可见,知识分享可使知识管理产生指数成长的效果,促使其效能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根据有相关研究及实际的经验指出: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 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所以,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领域具有核心作用。

知识分享是在特定环境下,在知识拥有者意愿的基础上,借由一定的技术实现手段,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收者扩散其拥有的知识,接收者通过接收、内化进而分享并利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对原始拥有者的价值也在增加。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知识分享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这里的特定环境包括有利于知识分享活动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要素,Nonaka曾提出“bar”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特定环境。

(2)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设备等。

(3)知识分享是一个行为过程,只有在知识拥有者拥有知识并愿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前提下,知识分享才成为可能,知识拥有者需完成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和外化。

(4)知识分享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知识接收者接收、内化和利用的程度。如果接收者不能完成知识的转化(包括整合化、内化),这样的知识分享是失败的。

(5)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知识分享的结果。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产生的,这种学习是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效果将超过个人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此过程中不仅知识的价值得到了增值,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知识。

2.2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2.2.1员工需要知识分享

员工在知识分享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个人而言,知识分享将带来许多优点。

知识分享可以检验员工的知识技能,个人拥有的内隐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甚至原因不明的,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员工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圣吉已经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知识分享帮助他人和自身发展新的行动能力。

知识分享还能体现员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提供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组织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员工的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2.2.2组织需要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组织知识,减少了组织对自然人的依赖。组织不用担心由于员工的流失导致组织失去某些重要知识,从而也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知识分享能显著提升知识管理绩效。由KM=(P+K)S的定义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或组织学习绩效的重要性,随着知识分享的发展,组织学习绩效相应将发生指数倍的提升。

知识分享有助于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组织提供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的知识分享平台,组织成员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发展出组织特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更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从而成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31-36.

[2]山建琴.论知识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蔡宁,黎常.知识分享及其理论研究基础.[J]情报科学,2007,25,(1):31-36.

[4]米家乾,孙波.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J]国际经贸探索,2003,l19(4):44-46.

[5]龙跃.论知识分享的意义及其障碍[J].新西部,2007,(16).

[6]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71-76.

[7]Beckman, T.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 IASTED)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M] .Banff ,Canada ,1997. 15.

第2篇

“知识管理”一词可能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一句话。在1988年,他认为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通货是知识。在信息时代,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在2000年的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上,知识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的层次:“欧洲将用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

但是从目前的运营现状来看,尽管许多组织应用了知识管理软件,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过去10年中,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满意度一直徘徊在倒数5名之内。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从信息到知识转换的环节中,缺少了一个环节。我管这个环节叫知识加工环节。

知识加工是对信息进行一种自动的、多维的、立体的、网状的切片。从认知学角度来讲,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维、立体、网状的切片,本身就符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目前的现状事是从信息到知识,缺乏这个环节。在信息管理中,我们常提到的一句话,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不可能是黄金。信息如果不经过加工就进入知识管理系统,自然也就很难创造价值。

在我的研究中,切片是8个较好,共包括背景面、保护面、职能面、浏览面、操作面、流转面、固化面、内容面。通过对信息进行切片,就能认知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简言之,知识加工实际上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知识加工的理论搞清了、流程理顺了,知识管理与业务系统就有了相互促进的可能。

比如说一个电子文件,在知识管理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一个鉴定的问题。背景信息就是保证真实性的一个手段。从软件来说,他要自动识别出她的操作系统,从硬件来说,可能是他CPU的ID号、一个局域网域的名称,等等。这些,在我看来,属于背景面。无论是叫信息或电子文件,都是信息的载体。

在电子政务中,知识加工最重要的是职能面,直接涉及到业务梳理。以护照审批为例,护照是名词,这是政府管理的一个承载物,审批就是一个动作。护照审批则是电子政务的一个业务,对应相应职能。

第3篇

知识编码就是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分析加工和二次开发,发现险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通过标准化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而言,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很容易将其编码,可转化为书本、图表、文字等,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而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显性知识中,另一方面存在于馆员的头脑中,不易使人直接获取,但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编码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和信息很重要的差异就是知识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书本不能给予我们现成问题的现成答案。但是我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这些隐性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眼前和现实的问题。知识的产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编码的方式很多.如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群件、数据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都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用得最多的是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库中元数据有相关的语境和经验参考,它记录着知识的条目,与此相关的事件、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它与数据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仓库中的知识是动态的,它的知识可随时更新,知识仓库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各种信息的使用情况随时进行评价,确保仓库中的某些信息失去收藏价值时,立即更新,以保持知识仓库的生命活力。知识地图类似于报刊索引,它主要用于帮助、指导用户查找所需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从知识地图的形态来看,无论它的最终指向是人、地点或时间,都必须指出在何处人们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将知识和人类联系起来。知识地图能有效组织图书收藏知识和专长信息,用户在需要时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信息,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后智力型服务的范畴,就是根据各类型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聪明才智,根据知识编码的特点,提供恰恰符合读者需求的知识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产品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也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二次开发产品,它的服务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高层次的,它包含知识参考咨询,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专业化和对馆内咨询资源的集成,重视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来解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也产生引导教育服务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识别、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是图书馆员的重要职责,它体现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在知识转移与共享中,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知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效率、知识转移覆盖面、受益人群的满足值、知识的共享程度等,均为衡量知识服务水平的重要尺度。

三、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和最大目标,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和获取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进行深入研究,它不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和知识更新,而且能不断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使信息或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的过程以及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网络系统的管理,它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机读目录。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一个结构复杂、数据冗余、字段重复、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发展需要的落后的数据交换格式,现在需要以全新的概念和最新的信息处理方法去设计,例如全文数据库如何编目,网络资源怎样搜集和整理等等。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整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管理活动。

知识管理下的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工作环境。首先,个体用户可以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选择知识的范围和层次;其次,个体用户可以拥有自由活动空间;再次,个体用户可以享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交流场所;其四,个体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远程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