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能得到什么。”因此我们要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课堂里的时间。
一、设立平时分,与期末挂钩
有部分学生不大遵守课堂纪律,我就采用平时分来约束他们这种不良习惯。比如,一节课上,某学生故意不遵守纪律,影响教学或其他学生,我就扣他个人分。把平时分与期末最终成绩相挂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自我要求无形中提升了。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环境背景,这也形成他们对权威的不同看法,这些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不论采取哪一套教学常规,都不能令每位学生满意,而教学常规却无法像学生一样地个别化。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教师能一视同仁,他们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人受到特别喜爱、注意,或是违规后不受处罚,他们不会关心其他学生的特殊需要,希望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待遇,当然,除非是他们自己接受了特殊待遇。
二、选出体育小组长
除此之外,我选出一组当中的组长一起协助管好纪律。组长的作用比较大:比如平时课上,有组长的监督与管理,学生的纪律明显有进步,同时组长可以协助教师拿器材等活动。
上课当中,让学生管理学生,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二来可以减少教师与不遵守纪律学生的正面冲突。而学校的每课打分制度起到很好的作用。两项制度双管齐下,学生纪律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的违纪行为是难免的。但是体育教师可以做出预防,使违纪行为少发生,或者不出现严重的违纪行为。(1)严密课的组织安排,提高练习密度。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违纪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课前要对本课进行严密的课前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分组安排练习。(2)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维持良好的体育课课堂纪律,上好每堂体育课,体育教师就应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自身的言行,加强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爱岗敬业,做到一切为学生着想,为教学服务。尽量减少或防止体育课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一个学期,如下雨天在教室上体育课,需要抽出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讲纪律的重要性,最好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挂钩,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自我控制的。遵守纪律与遵守法律相挂钩,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遵守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就像进入社会当中,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样。培养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生也一样,每个人要自觉遵守纪律,一来为了体现出自己纪律好,二来为了班级集体荣誉。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可见,课堂纪律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更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
四、体育委员要重用
体育委员在平时课上,可以协助教师一起管理。特别在测试体育项目时,测试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体育委员管着纪律。教师有体育委员与体育小组长的协助,自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课的重、难点上。一个好的体育委员,往往可以带动同学们维持好的纪律。
课堂纪律好了,管理到位了,课的内容落实到位,学生教师“双丰收”。
教师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本身和学生一样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因此,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师能了解与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学生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和谐的课堂也才能形成。
关键词:专科;教育;纪律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在医学热的影响下,报考高校医学专科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因此课堂纪律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纪律的管理,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法。
一、专科教育课堂纪律问题的起因
第一,学生自身问题。相对来说,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差距,从学习成绩就能有所表现,本科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比专科生较高;个别学生从小就学习基础差,常常自暴自弃,对前途缺乏信心,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学生上课时听不懂时,就与周围人说话、睡觉、玩弄手机等。
第二,教师问题。个别教师面对繁重的医学教学任务,表现出一种怠慢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个别教师只知道了前一部分―教书,只感觉把自己该讲的讲了就行了,对学生是否真正懂得知识其中的含义以及课堂效果不管不问,一味的教学,却不懂得育人的重要性,至于学生听不听课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陈旧,监管力度不大。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制定的制度没有适用性、操作性、科学性;只重实效不讲形式,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计划总结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教研活动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做了事情,而无记载的现象。这反应出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对于学生和教师监管的相关措施不到位。
二、专科教育维护课堂纪律问题的重要性
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使学生更好的汲取知识的养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实际操作。
第一,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重点。专科生本身就存在知识底子薄弱,再加上医学知识比较难理解,内容多,因此维护好课堂纪律非常重要。上课时老师讲的医学重点一般都是在临床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临床中比较重要一部分,或者是高发疾病相关的病理,或者是医学界的争论等等,如果上课纪律不好,课堂上闹闹哄哄,这样的环境培养出的医生,怎么能够治病救人,怎么拯救生命!
第二,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当中。在大学学习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靠自习完成,而在课堂之外诱惑的东西更多,再加上绝大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在课堂中完成,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感染学生够好的融入学习当中,在这样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习惯。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时间累积而形成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并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班级才能纪律良好,而每个学生日后也能够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医务工作者,进而才能在医院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维护良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对策
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教师的督促下形成的课堂纪律。这类纪律在不同时候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大学的学生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大学中学习,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时间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维护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
自我促成的纪律。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通俗来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而自我促成的纪律也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培养学生的自律,使得课堂纪律变得更好。
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非直接提醒的运用。教师要随时主要学生们是否注意听讲,当发现某一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 就要立即采用非直接提醒的运用,给学生一个隐晦的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示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一下。这种非直接提醒的方法,既可以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为了预防课堂内违纪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对某些学生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班级里哪些学生的行为容易越轨,教师心中是有数的。因此,在课堂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 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就获得了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受到了强化,实际上就抑制了他的不正当行为。
有言在先,打好预防针。课堂纪律要靠预防为主,尽量避免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生,那就是要采取补救措施了。为了更好地预防,可以先制定好纪律制度,分清奖励与批评措施,请负责教师在班会课上由班干部当众宣读。 班委可以向班级负责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选择适当时机开一次班会课,进行一次搞好课堂纪律的讨论,讲清楚课堂上是哪些事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哪些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哪些则是允许的,并将课堂讨论的结果写成条文,在班级里粘贴出来。班委会在课前做好提醒工作。最后从平常抓起,借助新媒体的宣传,让学生们养成好的课堂习惯,从根本上杜绝课堂混乱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敏,徐楠楠,张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2(1):41-50.
[2]赵洪霞.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8(2):189-190
作者简介:
冯松(1996―),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本科学生;
陆丹阳(1995-),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本科学生;
【关键词】 课堂纪律 纪律模式 反思 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6-010
一、课堂纪律的模式
课堂纪律是指课堂中使学生从事正常学习活动而限制无关活动的准则或控制力量,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依据对“准则和控制力量”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认识不同,在课堂纪律的模式上易产生一定的分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纪律模式: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和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1.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起源于弗里茨·雷德尔和威廉·瓦滕伯格的处理群体问题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首先要明确危机行为的起因,然后依据“通过影响群体行为维持纪律”的逻辑。这一模式奠定了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研究的范畴,为后人从教师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思路。在其后,一大批研究者借鉴不同的理论建构了多种模式,试图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堂纪律。如斯金纳的理想行为塑造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强化来转变学生的行为;雅各布·库宁的课程和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改善课堂纪律”。
2. 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针对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纪律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个。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强调民主因素重要性的民主纪律模式;阿尔菲·科恩建议用“集体感”替代纪律的超越纪律模式。
从本质上来看,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课堂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是防止学生破坏学习的途径,强调权威和群体的需要,更多的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个人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或权威的需要更重要,更多强调从学生自身出发来看待纪律问题。
二、对中小学现行课堂纪律的反思
虽然已有上述众多的纪律模式可供教师借鉴,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纪律管理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课堂纪律实施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
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理的、心理的各种原因。例如,寻求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利用违纪行为表达不满等。一些教师疏于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整齐划一、简单粗暴地对待所有的违纪行为,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能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对违纪行为进行分析。
2. 课堂纪律忽视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从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发展,所确立的管理措施偏重激励,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但是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许多教师倾向于运用“指令”来控制学生。使用“指令”虽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忽视学生合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某些需要。
3. 课堂纪律追求奖惩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是指教师以学生是否安静或听话来衡量课堂纪律的好坏,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奖励、惩罚等手段。在这种评价制度中,学生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的局外人。运用奖惩性评价虽然使得学生暂时服从教师的指令,但对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奖惩性评价更多关注外部因素,奖励和惩罚措施不能改变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因素,滥用惩罚也不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中小学课堂纪律重建的策略
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课堂纪律管理策略,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的共性策略。
1. 创建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
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专注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利用学年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风格以及学习状况的不确定性来计划一个好的开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减少混乱发生;使用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在一种舒适的、无威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用害怕犯错误和受到伤害。
2. 实施发展性纪律
真正的纪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应由规范学生行为、束缚学生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的转变。这种而转变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外在向内在转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内在价值;由静止向活动转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追求“良好”的纪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有权参与规则的制定,在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遵守纪律。
3.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者。教师的行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应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哲学观。树立纪律不是强迫和惩罚,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的信念。课堂纪律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袁运开等著.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7.
[2][3][4]C.M.Charles[美]著.李庆等译.建立课堂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7-241.
[5][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黄伟和.包连宗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9.
一、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主要表现:
1、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和同学交头接耳。
2、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
3、无视学校的校纪律、校规,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对于学校公共财物,有些同学根本不加爱护,如教室桌椅,被刻画得面目全非;校园内,有同学乱仍垃圾。
二、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无力接受,甚至选择放弃;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或语言说得不标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
三、教师解决学生违纪的四个“要”: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改进。教师应该从日常管理的细节中对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行动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对学生的违纪现象进行管理、改正,教师必须讲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行人文管理,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实行人文管理,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义是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教师,则应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二)要教会学生选择
美国精神病学者格拉琴研究认为,学生是理性的,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好的选择就等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而不好的选择就等于不能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行为,违纪就是错误的选择。这种选择理论,启发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纪律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的帮助体现在:强调学生有选择的责任,指点学生选择的方法,强化正确的选择,改变错误的选择。
(三)要改善课程与教学
当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所以,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
(四)要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教师要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惩罚是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
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奖励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的,给予奖金,给予奖品物件;二是精神的,如当众赞扬、个别表扬,发奖状、甚至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等,都是一种奖励。它有两种作用:一是教育作用,对某一行为的奖励等于承认肯定这一行为的正确性。强化学生作出正确行为的意念;二是激发作用,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奋发向上。对经常违纪行为,教育处理时态度要坚决果断,绝不可听之任之,为渊驱鱼。经常违纪行为是有意违纪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违纪性质属“屡犯”,其心理外部表象为明知故犯,肆无忌惮。不能轻描淡写地说声“下不为例”了事,要在晓之以历害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偶然违纪,是无意违纪的特殊表现。对偶然违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过失违纪。教育处理时要采用特殊教育方式,要讲究艺术性。即在严肃批评的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扬其长避其短,表扬优点,指出违纪的危害性,使之在情感感召下认识错误,养成良好行为作风。
四、结合课堂实践的具体方法: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1、游戏法:
教师对很混乱的班级纪律,可暂时中止教学,宣布进行小游戏,游戏时间不要太长,待学生兴奋后,可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
2、暗示法 :
在课堂教学在中,一旦发现个别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应用暗示性语言加以提醒,此种方法适用于纪律较好的班级和学生。可很快使班级纪律安静下来。
3、提问法:
对暗示后仍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可让该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教师都应该提示学生要注意课堂纪律。
4、沉默法 :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可突然停止教学,以静制动。这样会使课堂纪律很快安静下来。教师沉默时,可用眼光巡视全体学生,尤其对违反纪律的小时可多注视一会。
关键词:课堂纪律;体育教学;纪律意识;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21;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12-01
体育课具有户外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外界干扰因素较多,学生思想极易分散,因此,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教学中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改善。体育教师要抓住课堂的平衡点,正确地看待学生的“活”与“乱”,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一、体育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体育教师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体育课具有户外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精力分散或做小动作。体育教师可以采用表情、眼神或手势等对学生进行暗示,让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第二,适时踏步调整。如果通过暗示有些学生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就可以突然吹哨子进行踏步调整。教师利用1、2、1的口令或哨音让学生踏步,同时提醒左右脚要正确对应1、2、1。第三,要学会冷处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冷处理的突况。例如,当学生突然“挑战”教师,使教师处于尴尬地位时,教师不能头脑发热,而应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把问题暂且搁置,课后再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要学会冷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尽量避免中断课堂教学。第四,停顿休整。当很多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的情况时,简单的处理已经不能扭转局面,停顿休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停顿休整并非停而不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停的原因。此时,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过多的停顿休整并不好,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五,注重培养体育骨干。教师要让学生参选、竞选体育课干部,然后培养一批体育骨干,让体育骨干协助自己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便会全身心地维护课堂纪律。
二、体育课堂纪律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培养纪律意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就要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向学生宣布课堂上能做和不能做的。当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一定的习惯之后,体育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教学。第二,全面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体育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关注全面,不能光顾着某些学生。当学生将要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要迅速地采取行动,把违纪的小火苗扑灭在萌芽之际。第三,合理、及时地处理违纪行为。若违纪行为已经发生,教师不可置之不理,必须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合理性与灵活性。在学生没有影响到课堂纪律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暗示的方式;一旦学生的违纪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上课,教师必须当面制止并予以批评,不能让其有侥幸心理。第四,正确运用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体育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重要手段。当学生表现出的正能量得到表扬之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对其他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体育课中的奖励,可以是一枚小贴纸,也可以是口头赞扬。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非针对个人,教师是对事不对人。第五,精心备课,提高练习密度负荷。一节设计紧凑的体育课往往纪律比较好,体育课中的违纪行为多数发生在学生相互干扰或长时间等待练习的时候。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计划好各部分的衔接与练习时间,让学生一直有事可干,这可以有效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第六,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体育课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而思想品德又与课堂纪律是挂钩的。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说:“人生来是自由的,也生来是社会性的。为了正当地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的和理智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杜刚.浅谈纪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
[2]葛倩玲.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活而不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07-01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它相对于呆滞、死板、封闭的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活”起来了,然而它带来巨大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我们大力发扬改革之风时,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问题,课堂纪律变的越来越难以控制。课堂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提问时因为一些学生的抢答,提问进行不下去;因为学生无关教学内容的提问,课堂陷入热议而失去控制;动手操作时学生多数是在聊天说话等。一节课下来班里一直乱哄哄的,学生一直处于混乱和兴奋中。课堂一直在活跃的氛围中,但是课后却发现,很多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并不清楚上节课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学习效果不如人意。
比如我在二年级讲《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都很活跃,争着回答我的问题,抢着到黑板上画直角,把书举到我眼下告诉我书的角是直角……一节课下来,虽然我因为要盖过学生的声音而喊的喉咙痛,但是看到一直兴奋活跃的课堂氛围我很高兴,我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然而结果大出所料,在第二节练习课上,学生做练习的情况让我震惊,她们不但不会画直角,甚至连最基本的直角的判断都没学会。询问后发现第一节课我所提到的知识她们并没有听,我对学生发言的讲评她们也没注意,教学效果极差。可见这样的“活跃”是违背新课标的初衷的。那么什么才是新课标追求的活跃呢?树立正确的新课标课堂管理理念是很重要的。
二、新课程下课堂纪律管理的新要求
课改认识到了“手放到背后”的传统课堂纪律管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改革中对课堂纪律管理做出了重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要活而不乱。
新课堂与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活”起来了。然而新课标强调的“活”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热闹,更要“不乱”。所谓“活”是指课堂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能和老师产生共鸣。而“不乱”是指课堂冷静有序,学生思想安定,师生教学目标一致。新课标追求以学生为主是针对于传统教管理模式的。传统模式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好的行为就是要服从于教师,进行的课堂纪律的管理采用的也是“命令”、“束缚”的压迫式管理。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认为应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但这并不表示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对学生放任不管,否则只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因此新课标追求的是“活而不乱”,形散神聚。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活儿不乱”呢?教育专家指出判断课堂纪律“活而不乱”的标准是:评价课堂活而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也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三、解决新课程下课堂纪律管理问题的建议
1、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要尊重学生,然而小学生自我中心,较少会考虑他人。可以给每个学生机会站在他人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她们自己体会和理解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例如实行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和班长的活动。当学生自己去进行教学或者是班级管理,面对乱哄哄的课堂和学生,她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纪律的重要性。或者是让那些爱抢答的学生在乱哄哄的时候回答问题,让她们亲自体验不被同学尊重的感觉,她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纪律管理不是外界的约束,而应该是是让学生自我控制。为此,纪律不应该只是为了外界的强迫和控制,让学生换位思考,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愿的去尊重他人,遵守纪律。
2、开放与规范学生行为相结合
新课标的“开放”能让学生自由发展,是顺应时展作出正确选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就现在课堂纪律来看,在肯定新课标开放的积极意义时,还要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新课标要开放与规范学生行为相结合。
小学生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忽略学习,因此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是必须的。例如新课标提倡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本意是好的,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来完善想法,也有助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小学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是趁此机会进行无关学习内容的聊天,反正老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而且大多时候讨论后老师就直接公布答案了。这样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并未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探讨中。如果我们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增加小组竞争,抽签作代表陈述讨论结果等环节,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被选中来回答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紧张和压力中,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能更深地沉入到讨论中,又能给每个想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学生公平的机会。这样小组讨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管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58
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该种方法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通过多角度入手,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对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展开论述。
一、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管理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课堂教学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管理,然而,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教师对影响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却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教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对物理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环境也要引起重视。
物理环境方面: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物理环境。例如:清洁的教室环境,适宜的灯光照明,合理的座位安排等,都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心理环境方面: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环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结合的过程,学生只有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在培养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班级向心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拧成一股绳,不管是在全面发展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环境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管理,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目的。
二、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通过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而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管理。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要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影响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管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想要有效开展管理活动,就是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自制能力不强是小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有效的掌握知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避免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产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的过程中,应该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主,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采用强制性措施。强制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难以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监督或施压,学生依然会出现违背课堂纪律的情况。
那么,教师该如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采用鼓励的方法。例如: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本人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课堂纪律的不正确性,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违反纪律。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段时间不违反纪律,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养成了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四、教师做好自我管理工作
教师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顺利的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有有效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自我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
(一)对个人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情绪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会给学生传递很多积极的因素,使学生的内心与教师贴的更近,反之,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会渐渐拉开。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锻炼自己有效管理个人情绪的能力。
(二)对个人的知识传递能力进行管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优化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教育者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从小、从基础抓起,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科目,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了中学、社会乃至国家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过短,相关的教学经验仍不够丰富,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首先,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在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和实践,但部分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则是因为设施陈旧或损坏后没有及时修理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都影响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和兴趣大相径庭,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差异,假如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有些不够自觉的学生就会趁机做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例如:打游戏、看视频等,故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也急需教育者重视和改进。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
1.信息技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课相比较于其他的科目更加追求精确与专业,细微的差错都会导致结果出现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者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向的指路人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其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首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以专业能力作为前提,将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并且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保向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同时,因材施教作为教育者的一种专业素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不同为其选择合理有效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虽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很少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机会,机械地传授自然无法提起追求创新和自由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实现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原来机械的授课模式,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方法,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想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热情和兴趣,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为与学生拉近距离创造机会,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感情,为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一个充满创新理念且有趣、温馨的学习环境。
3.强调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时期,网络上的一切都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对老师知识的传授感到枯燥且无聊,于是自己去浏览网页或者下载网络游戏,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当堂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一旦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纪律问题,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度。故信息技术教育者在课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更要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可以采取让学生相互监督的机制,一旦发现违反了课堂纪律的行为,教育者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
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是将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而留给学生独立进行电脑操作的时间却很少,且学生的操作往往也是以老师的演示过程作为模板,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并且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故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独立的完成操作和创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代中学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地方式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更要求教育者掌握合理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加饱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保证信息技术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信息技术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帮助其提高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振宇.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6(3):72.
[2]成粉娥.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168-16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优化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教育者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从小、从基础抓起,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科目,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了中学、社会乃至国家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过短,相关的教学经验仍不够丰富,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首先,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在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和实践,但部分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则是因为设施陈旧或损坏后没有及时修理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都影响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和兴趣大相径庭,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差异,假如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有些不够自觉的学生就会趁机做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例如:打游戏、看视频等,故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也急需教育者重视和改进。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
1.信息技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课相比较于其他的科目更加追求精确与专业,细微的差错都会导致结果出现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者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向的指路人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其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首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以专业能力作为前提,将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并且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保向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同时,因材施教作为教育者的一种专业素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不同为其选择合理有效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虽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很少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机会,机械地传授自然无法提起追求创新和自由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实现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原来机械的授课模式,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方法,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想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热情和兴趣,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为与学生拉近距离创造机会,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感情,为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一个充满创新理念且有趣、温馨的学习环境。
3.强调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时期,网络上的一切都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对老师知识的传授感到枯燥且无聊,于是自己去浏览网页或者下载网络游戏,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当堂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一旦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纪律问题,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度。故信息技术教育者在课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更要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可以采取让学生相互监督的机制,一旦发现违反了课堂纪律的行为,教育者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
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是将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而留给学生独立进行电脑操作的时间却很少,且学生的操作往往也是以老师的演示过程作为模板,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并且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故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独立的完成操作和创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代中学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地方式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更要求教育者掌握合理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加饱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保证信息技术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信息技术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帮助其提高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振宇.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6(3):72.
[2]成粉娥.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168-168.
(一)教学交往的定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或者说师生交往的教学论思想,经过逐渐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教学论流派,被称为交往教学论。我国在认识教学交往重要性的同时,紧跟国外的研究趋势,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但对于教学交往的定位,国内外学者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的认识,归纳起来基本上有四种情况。
1.作为单纯的教学背景条件的交往
这种定位将交往作为教学活动的外部因素和过程并对教学发生影响作用,认为交往只是作为环境条件的一部分存在的,交往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
2.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的手段,是教学活动需要借助于交往形式来保证实现其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言语交往或非言语交往的手段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定位中的交往与教学仍然是分离的、独立的。
3.作为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成为教学的一个现实的基本部分。强调通过教学而学会交往,这里的交往更被视为一种人际关系乃至社会交往能力而存在,但却没有在本质上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作为教学本身的交往
这种定位是将交往视为教学活动的本身,认为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了双方在理论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发展,教学与交往是内在统一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的一般形态。教学交往是教学本身,是教学的构成成分。
以上四种定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交往之于教学的本体意义,认为教学是师生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二)课堂管理
对课堂管理的关注是始于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由于教育有了心理学做基础,教育研究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问题,课堂管理从而也有了心理学依据。但直到1970年,被称为“课堂管理之父”的杰库伯首先发表了对成功教师管理课堂的研究,才开始了对课程管理基本内容的深入探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管理概念的研究各有见解,基本上认为: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管理不仅仅包含学生行为问题,它是赢得学生的合作并促进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管理是教师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相互联系、共同努力以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
二、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的关系
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交往活动。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行为,它是在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间进行的,教师针对课堂的现状进行管理,学生在成为被管理者的同时也是管理者,除了针对管理行为作出自身的反映,反馈给教师并让教师及时对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与否作出判断并予以调整,并且进行自我管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存在交往行为的。其次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行为,它是在教学中进行的,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最终的目的是使教学有效顺利地进行。所以说,课堂管理是一种教学交往活动。
课堂管理是一种非教学性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可以分为教学往与非教学往。教学往是有这种“学生――教师――文化内容”教学关系的;而非教学往则是通过互相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感受或评价中获得关于自身的信息,从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课堂管理的非教学性体现在课堂中,通过师生双方间的相互反应、评价,师生分别获得关于自身的反馈信息,从而通过反馈认识自己,并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以追求更好发展。所以,课堂管理是作为一种非教学性的教学活动存在的。
三、教学交往说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只有真正认识到课堂管理的特殊性,才能在本质上对课堂管理有基本的认识。教学交往说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如下的启示:
(一)还原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
我国受传统的课堂管理理念的影响,强调课堂管理是教师约束学生的一种手段,但却没有认识到课堂管理是一种交往行为,它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由于对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很多课堂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课堂管理要还原其交往的本质。
1.从制度管理转向人文管理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管理环境,教师列出了数不胜数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的行为。这些条条框框完全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制度管理的极致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间树了一道高墙,完全阻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课堂管理模式应该转向人文管理,还原课堂管理的交往本质。课堂的人文管理必须建立在师生良好的交往的基础上,教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热爱学生,用情感人,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与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师生双方是平等的,两者都对为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负有责任。当然,提倡人文管理并不是否定制度管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制度管理是基础、前提,应该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实施人文管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
2.倡导和谐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纪律观
课堂纪律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课堂管理就是课堂纪律管理,可见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纪律观最强调的就是安静的课堂,并认为安静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对“静”的过度追求,使得学校乃至教师走进了对课堂纪律认识的误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反应,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的学生都模式化,缺乏个性的发展;另外,这种表面的秩序平静只是一种通过教师权威主导造成的假象,学生在课堂管理中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持,造成了课堂环境的压抑,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之下,从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实际上,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过程,课堂纪律也是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课堂纪律不应该单单追求“静”,更多的应该强调一种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互动,这样的课堂纪律才不是死板的,才是人性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生动活泼、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活跃思维,智能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创造活而不乱的和谐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
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非常权威的地位。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掌管着一切,并强调对学生的管。但是教学交往说使我们认识到,课堂管理是一个交往活动,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应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
1.改变教师与学生敌对的管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泾渭分明的,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管理者,而学生只能是被制造、被控制、被造作的对象。学生长时间处于被教师权威管理的被动状态下,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反抗,造成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也就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学生反抗教师的情况,如无论教师怎样管理课堂,都会有学生不听课、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堂中教师讲教师的,而学生走神不听讲或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这样的现状也说明,在课堂管理中必须要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以学生和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课堂管理是交往行为,交往是需要在双方之间进行的,两者之间要进行良性的有交有往,才能构成课堂管理。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师的“交”,却得不到学生正常的“往”,只会压抑他们的课堂状态,使课堂环境低迷、沉闷,最终会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只有他们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相处,课堂环境放松,师生双方有交有往,才能使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保证教学的效果。
2.实现课堂管理中的双主体
由于受国外的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教师现在已经意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起主导的作用。但在对课堂管理认识的过程中,我国教师还是在坚持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课堂管理的主体与主导只有教师,学生只是作为被管理者存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管理主体的重要性。实际上,课堂管理是一种交往行为,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在同等地位上进行的交往活动。所以,在课堂管理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中进行教学,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中职电工 中职学生 课堂教学 有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19
本人作为一名中职电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有感触,中职学生不管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课堂纪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中职电工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责任,同时承受着巨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在中职电工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本文就中职电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中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人作为一名中职电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感触,从总体上来讲,目前中职电工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问题的产生都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厚,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职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无心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对学习不感兴趣,想要通过中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而到了中职学校,学生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使学生又出现了厌学状态,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即使安静的听课,但是由于心不在焉,也难以有效的获取知识,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的情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压力和不良影响。
(二)课堂纪律管理难度大
作为一名中职电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难度较大。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又加之中职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信心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不和其他同学说悄悄话,但是一个人偷偷地玩手机,有些学生甚至戴上耳机看视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初衷,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自己寻找一条谋生的出路,也通过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人民。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对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强,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年纪较小,对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存在的畏难心理,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出现了放弃心理,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思考不足
每一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较之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更好的进行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目前中职学生在电工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思考不足的情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较为机械,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解决中职学生在电工专业学习中问题的方法
上文提出的目前存在于中职学生电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本人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本人的课堂教学中,其他教师的电工课堂教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对电工专业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方面多下工夫。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电工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即使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以一种更加有助于中职学生接受的方式展示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在使学生有效接受知识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下工夫,教师要积极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中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有效进行课堂纪律管理
针对目前中职课堂纪律存在问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当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职电工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新的方法,不能一味的采取强制性的方法。教师要使学生明白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的意识里真正树立了纪律意识,才能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当然,由于中职学生的自制力不够,教师还应该科学的制定一些班规班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只有有了良好的纪律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
学生只有对专业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因此,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专业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出了问题的电工产品让学生维修,当然难度不要太大,有些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重要性的引导,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口令;语文;管理
语文课堂口令的应用,使小学生很容易接受、掌握课堂纪律,便于教师管理课堂,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制定的口令,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且短小凝练,便于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记住课堂口令,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感。
一、语文课堂应用课堂口令的重要意义
课堂口令富有趣味性,短小凝练,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便于学生记忆,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遵守语文课堂纪律。课堂口令的意义有下几点:
1.缓解课堂氛围,便于组织教学
有效兼有趣的课堂口令能够婉转提醒学生上课注意言行,保持课堂纪律,缓解课堂氛围。避免教师和学生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以免影响师生感情,让课堂陷入沉重的氛围中。比如,学生上课走神了,教师可以用儿童化的语言问“小猴小猴去哪里”,这时学生就会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马上回答道:“小猴小猴没有跑,乖乖待的好。”这样不仅能将上课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给其他学生以警醒,还使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推动教学顺利进行。
2.产生能动积极性
语文课堂口令如同军队命令,语言凝练,目标明确,生动活泼。当教师说出某一口令时,学生迅速接出下一句,并且身体会立刻随着口令做出反应,从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内驱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达到有效管理学生的目的。比如,即将上课时,课堂还依旧混乱不堪,教师可以说“拍拍手,我最棒”,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快上课了,就立即跟着说道“拍拍手,我最棒!点点头来伸伸腰,来做课前准备操。上课动动手,脑筋勤思考。耳聪目又明,守纪我最行”。这样很快将学生拉回课堂,调整好上课状态,遵守上课纪律,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二、语文课堂应用课堂口令的种类
1.纪律管理口令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课堂也要有课堂的纪律,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学生上课遵守纪律,教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当教师在课堂上说出口令时,要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意识到自己的上课行为有不妥之处,并立即做出反应,改正自己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因此,在语文课堂口令中,要明确纪律条例,将其融入口令中,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课堂纪律条例,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比如,上课铃响了,教师说“铃儿响,时间到。抬起头来,挺起腰,宝宝准备好,上课不迟到。眼睛仔细看,耳朵认真听,不喧闹勤思考,仔仔细细听课好”;当上课时,小朋友喧闹不止,语文教师道一句“小鸟小鸟莫喧闹,乖乖把嘴闭闭好”,然后师生共同将食指放在唇边“嘘”(意思是保持安静);当学生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说“不要乱,不要吵。这样发言可不好,文明要守礼,举手乖宝宝”,学生会瞬间明了课堂秩序太乱了。
2.组织教学口令
组织教学的口令在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和教师教共同作用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可在此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制定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口令十分重要。比如,小学生上课要做到“五标准”,即“课本准备好,身体要坐直,两手摆放好,眼睛看黑板,耳朵仔细听”;写字时要做到“坐端正,肩放平。眼书一尺远,胸离桌一拳,笔尖要朝前,手距笔尖一寸宽”。
下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做眼操也可运用口令。“一二三,快坐好,我们来做护眼操。食指伸一伸,眼睛闭闭好。手指揉一揉,拇哥绕着‘太阳’跑,鼻梁动一动,视力我最好!”
3.课堂奖罚口令
张九龄曾说:“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表明了奖罚分明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也要奖罚分明,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在课堂中制定适当的课堂口令,以促使学生不断向前发展。鼓励的课堂口令,使学生感觉到被肯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批评的课堂口令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有想象力,观点明确的时候,教师可夸奖他“棒!棒!你最棒!你是大家小榜样!”当学生明明心中有答案,却不表明被教师发现时,教师可“批评”他“羞!羞!羞!×××同学要加油!勇敢一点,做自己”。
总之,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口令这一有效手段,来调控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迅速集中注意力,主动配合语文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 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小学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学习成绩差。
2.农村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走神、不善于倾听、作业粗心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3.日常行为习惯差,无论是生活行为,学习行为,还是品德行为都不尽如人意。
由于以上特点,小学课堂上教学往往是气氛沉闷,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更加削弱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现实,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因此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上课专心学习。比如,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有的学生上课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无纪律的课堂简直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关键,对老师而言,学生遵守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都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教课时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渗透关于纪律的小故事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天玩,但在课堂上往往不爱发言,比较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要积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课堂中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积极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恰如气氛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为使学生上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课时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1.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笔、书本、笔记本,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3.上课铃响后,要全班起立向老师问好,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4.如果上课迟到,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
5.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若有不同见解举手示意老师,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好学生按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摘要:绿色生态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一种关于“师与生、教与学”的全新教学实践的探索。构建绿色生态课堂,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绿色生态课堂的内涵,通过浅析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从而提出了关于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的几点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生态课堂;高校;内涵;构建
【中图分类号】J616-4 ;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7-01
谈及“生态”,简单来说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2]。故而生态课堂研究的是人、物质和精神三个因素,通过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把握,最终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
一、绿色生态课堂的内涵
“绿色生态课堂”的提出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绿色生态课堂”,主张以人为本,是一种能够顺应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能够营造高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促进教育和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课堂。“绿色生态课堂”具有人文关爱和环境关爱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育的宽容性,教学关系的平等性、师生切磋的合作性。
在高校中开展“绿色生态课堂”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帮助深化教育内涵,凸显高校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时代性。同时,在这个理论上升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始终贯彻人本思想,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于高校绿色生态课堂建设的探讨
大学课堂相比于中小学课堂而言,更具研究性、实践性和复杂性。教学方式和教授对象发生改变,因而新的问题开始突显出来,总结来说,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期间沉默寡言、教学方法墨守成规等,如何加以改善?接下来就如何建设高校绿色生态课堂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掌握绿色生态的课堂管理艺术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绿色生态课堂则提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发展,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学生学习的差异化,真正做到师生之间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另外,绿色生态课堂应该是师与生相互学习知识、共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与学生之间的依存关系,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既要积极引导,也要鼓励欣赏,从而发挥出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通常在大学课堂,座位的编排往往容易被忽略,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座位,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座位排布整体分散、局部扎堆的现象,这必然会限制绿色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散乱的排列也会影响知识的传输。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对课堂环境进行设计,包括座位的编排和氛围的调节,要能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科学地对学生的座位进行设计和管理,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更有融入感,另一方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帮助在教学中迸发出更多灵感的火花。
(3)课堂纪律的管理要张弛有度
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在高校课堂中,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而教师一方面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切不可放之任之,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正确引导。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已拥有健全人格的成年人,他们自尊心强烈,因此在纪律维持上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采取过激方式,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总而言之,绿色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尽量做到既不约束又不散养,提高自身对课堂纪律的把控能力,并善于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和相互竞争来提高其自我约束力。
2.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对主观能动性的理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4]。联系到教学中来,如何促使学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对未知的探索,适时的抛砖引玉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说也未尝不可,此外适当的提问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思考的驱动力。而如何让学生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呢?那么教师可以尝试“问题源于生活”的原则,预先创设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当下、审视自身、联系生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发现、认识、研究、改良、创造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声、光、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G色生态课堂的性质应该是回归本真、自然的,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发挥其优势,结合课程内容适度使用视频、动画、音效等手段,不仅能够优化知识的呈现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此外,要正确认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重要性,明确其之间的互补和穿插。以第一课堂为主导,以第二课堂为补充,以第三课堂来检验,发挥三个课堂的联动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均受到系统的绿色教育,实现绿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见成效即“三进一见”的目标[5]。
三、结束语
绿色生态课堂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方面,它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将绿色生态理念真正渗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毅.生态美学与环保使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6):144-149.
[2]解希静.试论实施生态式教学的必要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13.
[3]夏F.浅谈有效课堂管理[J].评价与管理,2012(2):14-17.
[4]陈淋生.浅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情感读本,2014(35):27-31.
[5]孔德新.高等师范院校绿色教育及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1(4):61-6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
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小学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学习成绩差。
2.农村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走神、不善于倾听、作业粗心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3.日常行为习惯差,无论是生活行为,学习行为,还是品德行为都不尽如人意。
由于以上特点,小学课堂上教学往往是气氛沉闷,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更加削弱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现实,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因此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上课专心学习。比如,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有的学生上课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无纪律的课堂简直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关键,对老师而言,学生遵守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都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教课时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渗透关于纪律的小故事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天玩,但在课堂上往往不爱发言,比较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要积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课堂中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积极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恰如气氛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为使学生上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课时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1.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笔、书本、笔记本,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3.上课铃响后,要全班起立向老师问好,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4.如果上课迟到,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
5.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若有不同见解举手示意老师,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好学生按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