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德育为先;素质教育
德育为先,对育人者来讲是首要的政治责任,对受教育者来讲是成长发展的灵魂。德育为先的主要内涵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从1985年提出,到1996年确立,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样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职业的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
最后,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素质教育。
二、德育为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德育为先”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还应从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其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
第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学习才会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顺利前进。就一所学校而言,只有搞好了德育工作,端正办学思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学工作和其他各方面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三、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有些学校,德育工作并没有真正到位,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冲击着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能否到位,能否落实是衡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面对新世纪,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为适应素质教育体制的建立,德育教学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集体授课,信息单一输出的形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用授课与分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开设辩论课、讨论课,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学占有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和活动空间,而且每门专业课都蕴含育人内容和属性。因此,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育人科学而巧妙地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把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教书育人经常化、制度化,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根据几年来担任思品课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观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
小学生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渗透道德的,思想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教育。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这些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是口号性或者是说教性的。这就需要教学技巧,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智力,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的场所。
一、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使他们具备二十一世纪的人所应有的素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习文化科学的道路上想求轻松,毫无负担,是不现实的。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和崇业爱国的事迹是极好的教材,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如结合“圆周率”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1000年。又如教“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更勤奋地学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树立“我想学习”、“我要好好学习”的信念。
二、引导小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性和社会性
尽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必定要为社会服务,要解决日常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已有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本上应用题经常用到“节约”“增加”“降低”等。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术语的同时,要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源于实践,源于社会,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
三、训练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在遭遇困难中发展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训练他们解决困难、解答难题的思维品质。在训练过程中,要授予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进行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渗透,否则,欲速则不达。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他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观察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自学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等等,都是有利于增长知识和增强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数学课本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养成“先阅读课本,后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从小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74―01
中职学校化学教学力求知识、能力并重,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在使用人教版新教材进行职高化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掘职高化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做人、求知、健体,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职高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是首要任务的延续和深化。
教学中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介绍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源泉;特别介绍党的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我们张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另外在教学中运用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心理和美育素质
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都是其他教学内容不可替代的。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
在学生实验中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做实验时踏实。
三、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怎样为观众构建和提供一个这样的场所或环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成为科技馆的首要任务。所以,常设科普展览的展品是否注重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培养与体现,是考量这一展览是否必要,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常设科普展品具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先天性条件,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整合科普资源对于众多的中小型科技馆来说,有个突出现象,就是展品数量不足和展览规模太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制造新的科普热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科普展览,许多科技馆适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和调整。例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菜单式”服务就是这种回应与调整的具体体现之一。例如,通过展示不同的主题,将一些跳跃性较大,连贯性不强的展品资源整合,使原先个体的展品“活跃”起来,“随心所欲”地展示其科普内涵,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如此一来,同一(批)件展品,因为展示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差别,可以因为需要而组合在不同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件展品就会起到多个展品的科普作用,将相关的原理适时地加入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进行技能培训时,通过展示现有展品融入人生观、思维方式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展示高新技术展品时,引导青年群体进行现象与本质等方面的思考和论证,并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科普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是体现科技馆教育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关注社会需求,依托现有的硬件设施条件,通过技能培训这一突破口,对科技人员、公务员、青年干部进行专业继续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培训,多渠道,集思广益,重点突出,内容与形式活泼多样地展开工作。科技馆培训的“品牌”展览和“精品”展览将使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关键词:钢琴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模式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针。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钢琴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对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不适应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说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钢琴教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学生对音符具有敏感的艺术思维是进行钢琴教学实践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学生要成功进行演奏的重要条件是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的实质,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符合其本质的音乐分析,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旋律、节奏以及弹奏力度的把握以表现作品真正的意图和精髓,这便是艺术思维的总体过程。可以说学生在进行音乐的作品学习或者创作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容学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不进行同,由此表现出艺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正是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决定了在钢琴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二、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个学科培养人才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针,要培养优秀合格的钢琴人才,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旧的钢琴教育模式,建立一个适应时展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钢琴教育模式。而革新钢琴教育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来讲,新的钢琴教育应该大力倡导审美教育,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其次是综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将钢琴教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有效地融合,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钢琴教育本身需要学生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基本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法
针对素质教育理念,实践中钢琴教学需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的理念,根据钢琴教学中教师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授知识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讲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学生积淀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现代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钢琴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没有二者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可能只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而缺乏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钢琴教师对音乐艺术风格内涵及表现方式等内容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迁移变通的学习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并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作品的理解和创作。
二是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音乐设计是钢琴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实践手段和创新模式,是学生对自身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演奏和表演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传统的由教师知识讲授到示范再到学生模仿记忆教师纠正的教学模式不同,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授型教学模式,具体的流程变成了从学生设计自己的作品到讲述主题的设计思路与作品特点再到演奏,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作品以及学生修改作品这一教学模式,从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了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理念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具体教学模式为在学生进行钢琴表演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赏析、联想和演奏实践去探索和发现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等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打破了以教师见解为定式导向学生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分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钢琴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性,为钢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班主任应更新德育观念
现在全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都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但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受“应试教育”的支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面的发展,以致有极少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适应新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不否认“应试教育”曾经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素质,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班主任也应更新教育观念,尽快吸收新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指导实践,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局面。
二、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1.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应有一颗公仆之心。班主任不是保姆,不是警察,也不是监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2.建立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发火、打骂学生只能说明班主任无能。对待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喝斥多赞扬,更不能打骂体罚学生。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应该把每一个同学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代表,是班级的主人翁,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的管理工作就好干了。
三、努力与时俱进,提高德育效果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探索新的方法。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如我班的女生活委员是个热爱集体、工作负责的好姑娘,但是她的父母离异,她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爱。当她看到、听到其他同学的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时,她很伤心,有一种失落感,一个人悄悄地流泪。我知道了她的情况后,亲切地和她进行了交谈,我询问了她的心思,了解了她的家境。我开导她:大人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可能有他们的难处,但是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还有同学和老师的爱呢,你并不孤立。生活中,我尽量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班主任应更新德育观念
现在全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都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但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受“应试教育”的支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面的发展,以致有极少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适应新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不否认“应试教育”曾经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素质,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班主任也应更新教育观念,尽快吸收新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指导实践,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局面。
二、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1.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应有一颗公仆之心。
班主任不是保姆,不是警察,也不是监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2.建立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发火、打骂学生只能说明班主任无能。对待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喝斥多赞扬,更不能打骂体罚学生。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主任应该把每一个同学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代表,是班级的主人翁,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好干了。
三、引导教育学生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该以引导教育为主,不能对其打骂和体罚。高中生正处在逆反心理时期,一味的体罚打骂,只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表面上学生是在听,其实他内心的抵触情绪很大,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教育学生应该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学生的思想问题大量属于认识问题,对学生教育应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对学生无论是激励还是批评,都应使他们明白道理。这并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放纵、容忍,而是剖析说理,使学生心服口服。要引导学生坦露自己的思想,了解其内心世界,引导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和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如自己的父母、朋友、亲人般随和,而且可以信任,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会、个别谈话和写评论文章等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四、关心并理解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应该从身心方面去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对学生怀有真挚的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热爱学生最忌偏爱,偏爱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和学习,而且不符合师德规范。
作为班主任应热爱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并处处表示对他们的爱护和关心。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从关心学生入手。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了解班上每位同学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关心,他们会以努力学习来回报。
五、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每个人都有自尊,同时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学生亦如此。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学生都很爱面子,有较强的自尊心。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我们绝对不能不顾学生的自尊,按照统一的教育模式去约束学生的个性。
班主任应善待每一位学生,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出发,并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学生的千差万别,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
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一)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传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很低。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课程改革,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教学相长。采取简单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困难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完成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得到灵活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专业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锻炼,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那些第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培养对策:
1、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时量,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践锻炼,将生产车间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边学边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践,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提前为就业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2、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现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确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请企业员工到校介绍企业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自身价值和优劣势,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长。
3、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方法,模拟应聘现场,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素质。
(三)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现状: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社会任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目前部分高职生德育素质较差,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素质培养对策: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培养他们的意志、毅力和高尚的人格。
1、教师是学生愿意模仿的对象,在授课中教师应将德育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新闻和身边小事,定期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分析、讲解大事小情所折射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
二、结语
关键词:教育转型;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智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伴随这巨大变革的教育也有着本质的变革,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即从追求智育的单一教育体制向着全方位的智力开发型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不明确,转型十多年,结果怎么样?仍然表现为理解素质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混淆。我们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开拓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时发掘积极因素,活跃求知中平等的师生气氛,善于发现非智力因素,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以成长为祖国栋梁之材。而智育呢?则是通过老师不断地“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灌输,促使学生才识范围的扩大,有文化水平才能在建设祖国中做出贡献。显然,两种观念在授业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其目的完全一致,都是造就合格人才。那又何必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看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转型期中的智育观念,切不可忽视智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然,应试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没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没有雄厚的文化水平,三弹响不了,卫星上不了蓝天,潜艇下不了深海,强大的军事力量没保障,更何谈建设祖国。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素质教育的巨大潜力。据权威消息称,中国在近年来获得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最多,但没有一位成为数学家;多种高级知识技能竞赛中我国独占鳌头,处处看到made in china,却没有China discovery,更谈不上诺贝尔奖。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在于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上有问题。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重知识的传授,欠能力的培养,也逐步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也呈现出需要转变为素质教育体制的意义。不过,要摆正关系,千万不能全盘否定智育,不能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分数,不搞考试,少做作业,上课多提问,放学不留学生,不再家访,美其名曰“减轻学生负担”,连语文成绩的好帮
手——日记,有的也想去掉,甚至昔日的“培优补差,不吃饭也补好课”的做法也看不到啰!殊不知,依照我们农村的条件、能力和知识水平,又能给学生启迪多少呢?让给学生时间,是要引导他们会玩,在乐中求知识,寻兴趣,发挥特长,长本领,开发潜能,调动积极因素,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如果我们一味地玩,学生连起码的语言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都没有了,更何谈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了。
一、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新思维的能力也很强,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分数压倒了一切”大量的作业、频繁的测验考试,将学生的心理空间填的满满的,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小学阶段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知是情、意、行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加深了道德认识,坚定了道德意志,使道德行为更好地坚持下去。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需要长期实践磨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学阶段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强化训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是现今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带入素质教育新教学模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克服传统教学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影响,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是将素质教育理念带入课堂的必要途径,让素质教育理念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法。
一、开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变课堂主体对象,激发创新探索思维
传统教育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授方式、教学内容直接成为学生接受的主要内容,教师成为课堂的“绝对存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进度缓慢且没有成效,学生在被约束的情况下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其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以引导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发挥自身所长。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编著,在关于图形讲解时,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扇形等图形,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想象力,联想到生活中更多与图形相关的素材。
2.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总要有一定的实施路线,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加快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完善优化教学改革中的缺漏,真正起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内容大纲,并将教学计划具体到数学教学的每一课中,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善教学进程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结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性的存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成果,一切从学生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适时的鼓励,积极引导,注重学生个人的进步。
3.积极引入生活情境
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日常的生活、生产,并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并且正处于好奇和探究心理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出发点,与生活相连接,引入生活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更能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探究思维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力。
二、总结
如何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今后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目光从书面成绩转向学生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多角度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塑造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芝.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7).
[2]陈玲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青年文学家,2009(16).
第一是政策层面,要从以高等教育发展为重心转移到以基础教育的发展为重心。提高全民素质,必然重视基础教育,没有基础教育的普及,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重基教育的核心是重质量,要讲究公平与效率。为此,从教育政策上还要从以重点校为重心转移到以薄弱校为重心。
第二是学校经营、管理层面,要从以学校的选拔功能为重心转移到学校的发展功能为重心。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以发展所有学生的身心为目标,选拔功能只能居于次要地位。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主次功能错位,必须彻底纠正。再者,学校教育充其量不过是现代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功能由此可见。
第三是课程、教学层面,要从以显性学力为重心转到以隐性学力为重心。因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意因素等隐性学力是支撑知识、能力、技能等显性学力的基矗重视隐性学力就是抓住了发展个性的根本动因。
品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道德能力是品德素质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品德素质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是品德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如何以“品生”课为教育平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榜样示范,培养道德素质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还要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具备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学会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形象的道德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学校的每时每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在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有意识地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抓住契机,强化道德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所以,学生积极的情感感体验是强化学生道德信念的催化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3.有效实践,升华道德行为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活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活动中得到教育。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探究方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的大事,我们作为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本文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一、发展智力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各个学科的首要任务。作为体育学科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人的大脑发育能够改进机能,促进人的智能发展。体育多数时候是通过运动促进大脑发展的。比如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和示范等运动,就会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通过动作就会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各种的比赛就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
二、增强体质
合格的人才除了有文化知识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必须有健全的体魄,一个不健康的身体,就是一个废材,根本谈不上为社会做贡献了。作为体育学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作为体育教师要率先引领学生走进体育锻炼,让学生知道体育的重要地位和社会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加强体育锻炼中。我们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也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地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搞那些花架子,要真正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做点实际的事情,要教育学生,为了自己拥有一个好身体,要加强身体锻炼,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健身习惯。
三、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