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响。[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与思想

只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自身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从思想上认同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利武器,最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思想,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只有表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在他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一,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应有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同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道德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第二,培养生态消费习惯。当今社会,到处物欲横流、充满虚荣心的,很多人以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美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理结构、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避免出现“灵魂异化”的现象,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只有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习惯,才能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以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为准则。

第三,培养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平等、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开始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理性评价经济效益。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统一发展的观念。生态理性不仅支配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支配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绿色评价、反馈绿色信息,刺激绿色生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理性,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对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受教育者向“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激发精神动力。所谓激发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兴趣。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需要以及活动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越强烈,活动对象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发精神动力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权利,那种忽视或轻视甚至否定物质利益,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质的力量,主张“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质激发与精神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物质激励靠经济手段,而精神激励,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主体作用提高认识,调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习惯,影响或教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提高和保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人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最终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激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打击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客观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也需要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或内心深处认可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径。

(一)唤醒人们对发展道路的反思。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错误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然后领悟到人类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进行反思,在解决当代人的利益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着想,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做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

(二)规范和调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调控下进行,这种规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纪律约束即“刚性”约束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即“柔性”约束,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通过肯定、褒贬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它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是保障社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充满着矛盾,而且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有效调节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用思想引导、政治优势、法制规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焦点,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感情交融、人际沟通等方法,运用道德力量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转化为冲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很多,远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发挥的方式、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功能、运用其功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刘 云,姚珍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0,(08)。

[5]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术探讨,2013,(10)。

第2篇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中专或大专院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技术学院。她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人格的转变,全面发展,键康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通过对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思想行为方式。

(一)个性自信、自仅、个人本位思想重,团队协作能力差。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比较薄弱,遇到困难就会陷入迷茫和纠结之中。再加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二)思想淡漠浅薄,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由于受自由思想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90后”大学生将太多的目光投向娱乐圈中影星、歌星和通俗作家的作品,而对政治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视而不见,不感兴趣,特别是对道德模范十分陌生。“90后”大学生大多只注重学习专业技能,轻视思想政治修为。

(三)情感丰富,观念大胆开放。“90 后”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观念比较超前。根据调查,“90 后”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的孩子发生过性行为。在他们看来,谈恋爱是对大学生活“空虚”的补偿,也是独立的表现。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调他们道德败坏,只能是他们期独立独行,思想叛逆的反映。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他们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早就业问题,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并没有根据其思想行为特点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大多采用灌输方式,让“90后”孩子们被动地接受他们不感兴趣,且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与思想政治有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90后”孩子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他们比较自卑,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是被边缘化的人;他们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欠佳。从整体看,“90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上存在消极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思想问题,而是传统模式的说教。“

(三)高职学校缺乏政治教育缺的环境。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不但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学生交流渠道不畅,而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少而且单调。人文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主动学习著作的少之又少。再者,随着整个社会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所产生的消极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90后”高职大学生。

四.加强“90 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采用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工。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从而走出困惑。学生的有些思想问题运用正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根本无法解决好,只有采用心理咨询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90 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高职学校要根据这个特点,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

第3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的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在全新的媒体时代,新的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新闻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上一些消极的思想以及负面的内容等都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难度与困扰,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严重阻碍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新闻传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新闻传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新闻传播只有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所以,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今时代,新闻传播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传递文化与理念,所以新闻传播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新闻传播是向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活动。新闻传播承载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控制,所以新闻传播就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次,新闻传播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新闻传播向人们传播信息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相往复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可以互换。新闻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提供了互动的平台,通过新闻传播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硕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过程。新闻传播将一定的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融入其中,然后通过新闻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其实,教育性是新闻传播的普遍特性,受众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思维,新闻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思想。从传播学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将一定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受教育者,只不过这个传播过程比较特殊,是由教育者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

三、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为新闻传播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困惑:大量新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难以辨别真假,这给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及一系列的困惑。

(一)新闻传播公信力下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差

随着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化这个新时代,新旧思想交替、新旧观念抗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传播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某些新闻报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报道了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表现出疑虑,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可接受性变差,如此新闻传播自然就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新闻传播者,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制作人、策划人,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当前,部分新闻传播者缺乏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有先进意识的传播者,不重视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够深刻理解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这种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

(三)新兴媒体对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

近些年,新兴媒体大量涌现,新闻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所传播的信息量巨量增大,可控性降低,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受众不易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甚至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受众的思想观念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媒体在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与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所以说,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四、新闻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路径

面对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困惑,我们必须要强化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新闻传播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新闻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牢牢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不能虚假报道。新闻传播还要坚持正面报道,以鲜明的正面形象引导受众的思想动态,使受众的思想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

高素质的新闻传播队伍是强化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使新闻传播服务于对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高质量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新闻传播者的思想素质,树立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深入把握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三)关注新兴媒体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兴媒体为新闻传播开拓了新渠道,这对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一定要关注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兴媒体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当中去,有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杜绝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重新树立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与威信,打造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周国卿.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新闻传播,2012,10:78.

[2]毛浓华.媒介融合背景下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2,11:56-57+104.

[3]闻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战线,2015,08:92-93.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的出现,需要对原有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由于信息的大范围覆盖,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新的管理定位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双重影响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改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管理的效率,节约时间,及时的传递更多的准确信息。其次,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网络的缺陷,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真假难辨。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面对的是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网络这个自由随意的平台上,对一些不良的信息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各种信仰和价值观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核心,不关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以往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作为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只有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将人从工具的定位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注重从精神上对人进行教育和说服,因此,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从精神层面和思想上对别人进行说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目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提出的要求大多比较笼统和空泛,没有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清晰的操作准则。管理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较强的活动,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的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也是管理的方向所在,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取得相应效果的标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职责。科学有效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在当今社会,社会的思潮更加多元化,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三)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囤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外在的环境对其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不适应动态的环境,就会阻碍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教育管理的目标实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的效率。不良的外在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起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甚至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以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回避,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在问题面前掌握自身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在复杂的环境中要保持独立性,不人云亦云。

(四)构建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管理对象更具时代性,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行动更加自主,个性更加多样化,网络中各种信息不断在影响着他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在面对大量瞬息万变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迅速的收集各种有效的信息,及时给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进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准确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当前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在包围着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其中运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进行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充分的把握好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及时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16-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网络已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最具有魅力和活力的开放度最高的“第四媒体”,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高校,网络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载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也就是说,载体是某些能承担着他物进行活动的物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1]。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如教学、办研讨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必须首先要理解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严格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与介体的统一,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介体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教育,它包括接受教育的形式、内容、承载的信息等,即我们所说的载体。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其次,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教学、办班、党团活动等传统载体,也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现代载体[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通过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接受广泛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网络为载体,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使教育对象在接受广泛综合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82亿人。预计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2.44亿人。报告透露,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达33.8%。即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较2006年增长33.8%,预计2008年较2007年增长率将达34.1%。预计到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亿,网民数位居世界第二。而对网民个人信息分析发现,学生占网民总人数的36.2%,是最大的一个上网群体,而这些学生中高校学生的人数超过一半。这说明,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网络已经占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网络载体和其他传统的教育手段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又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网络载体具有开放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开放性的交流平台。整个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融入到一个地球村中来,以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送、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任何网友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输入信息、加载信息并输出信息,建立了一个全世界都可以交流的广阔平台。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

2.网络载体具有高效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高效性的传播途径。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高效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一公路上传播、浏览、交换、输出,传播速度的快捷、高效,传播内容的高速、信息更新的快速,是其他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网络载体具有平等互动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双向平等互动的空间。在这种平等互动的氛围里,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网站,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参与社会生活。因此,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教育过程,又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之间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活动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体现平等性和交互性。

4.网络载体具有资源共享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共享性的文化环境。整个网络是全世界共同所有的,每个人都可以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占有市场,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期冀、家长的希望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性的、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原先滞后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了更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内容,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展到了整个网络[2]。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具有承载功能、传递功能、联结、互动功能三大主要功能。网络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之一,它具有一般载体的功能,同时其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保证、导向、交互和覆盖渗透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在网络载体的四大功能中,保证功能和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般功能,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则是网络载体特殊功能的体现[3]。

1.网络载体具有保证功能。保证功能是网络载体首要的和基本的重要功能,它是网络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服从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行为层面。在思想层面,网络载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意识上的重要保证,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现实行为层面,网络载体能够指导大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力求做到行为规范。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网络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达成共识,消除政治分歧。第二,联系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思想动机和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三,在达成政治共识和取得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明确行为规范,防止行为越轨和异常。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方向性,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3]。

2.网络载体具有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的根本功能,它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目的性和超越性的本质体现。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三个方面。理想信念导向和奋斗目标导向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意识层面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导向是强调现实行为层面的导向功能。网络载体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思想意识和现实行为两方面来体现并发挥作用的。

3.网络载体具有交互功能。交互功能是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它是指网络除了提供技术性的工具之外,还能引导使用者加入互动的活动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交换意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就为在网上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4]。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沟通,也是一种情感传播的过程,在网络信息的平台上实现人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传播的双向互动行为。网络媒体的交互功能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网络载体具有覆盖渗透功能。覆盖渗透功能是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它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访问覆盖无限空间的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之受到影响和感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的空间得以扩大,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影响力得到增强。网络载体的覆盖渗透功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不利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广泛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2]程秀娟,王士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特征及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8,(18):82.

第6篇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极强的教育效果。因此,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分析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2.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作为开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促进实践[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其自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对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正确的指导,因为重点研究最终能够起到促进实践的作用。

2.2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教育起到动力性保障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必须把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对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较高。第一,负荷性特点与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大学生的身体要承担一定量的负荷,因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等,大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苦难;第二,规范性特点与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以队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次数等规范练习,并且遵照所学项目的规范展开,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习惯;第三,多样性的特点与要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形式多样,大学生要想掌握各项目运动技巧,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调整自身状态。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训练,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否则体育教学质量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得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将会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发生偏移,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对高校而言,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如此[2]。广大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修养与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发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体育课程中不仅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2.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在高校体育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接收到理论指导,而且可以完成对理论的检验,促进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最终对理论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二者的融合,使高校体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3.高校体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3.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比较丰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球类项目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欣赏体育健儿在竞技中夺冠的视频,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3.2与课堂堂规相结合

作为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堂堂规需要每一位师生共同遵守。在一些思想含较深的项目教学,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例如,在单双杠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保持队形,遵守秩序,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3.3与教学现实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学生练习时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要对此多加注意,找出问题的根源,抓住重点及时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由于犯规引起的口角冲突,教师应该多角度展开教育,使犯规者与不犯规者同时做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逐渐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结语

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必须做到在体育教学内容、堂规、教学现实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史华雷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香妞.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有效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2):226-227.

第7篇

关键词:人才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功能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开发的特点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发人才。企业开发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开发、管理开发和培训开发等途径来完成,使用开发和管理开发是最常用的手段,培训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市场压力的一种无奈行为。其主要的特点是:(1)直接性。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取决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自身现状之间的差距比较上,即缺什么,培训什么,因此具有直接性或功利性,按道理,员工工作在第一线,对自身缺乏什么样的素质最有感触,但我们经常看到对员工的培训一般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难免会出现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培训错位。(2)低效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收效不大。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培训需求把握不到位,还是培训方法有问题,常常使人力资源管理者百思不得其解。这都是员工主动性不高使然。(3)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管理上,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范和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员工对待一系列的管理规范和奖惩制度的心态是被动地适应和服从,而不是主动的遵守,其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来不问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不主动地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缺乏认同感是最根本的原因。(4)短期性。企业的培训出于培训成本的考虑,往往跟不上或不愿意付出更大的成本紧跟市场竞争对行业技术的要求,退一步讲,即使企业能够具有长远的眼光,但企业员工只从近期考虑,最终都会导致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效益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的开发主要着眼于围绕企业的具体工作以及短期效益的提高方面展开的,忽视了对员工价值观的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忽视了员工潜力的开发,除此之外,员工自身的主动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切的形成,都归因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这一重要功能的忽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优势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与培训。使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指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而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本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教育员工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企业价值观,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有着不少共性的地方,因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方针、方法融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中去,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特殊作用,是企业政工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在探求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员工思想对行为的支配的作用机理,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导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对员工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动力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是人才开发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开发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开发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开发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在企业中就是指所有企业员工。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到的人的素质,即“德”。通过直接开发人的“德”,间接提高人的其他素质;其开发人才的手段主要是以情感为基础,辅之以理性的沟通的培养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相比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侧重于一系列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管理开发,以及工作压力所给予的使用开发,缺乏人文关怀,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利于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

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特有功能

1 引导功能。(1)引导员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必须依靠正确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而人生理想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引导员工确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成才目标是体现理想信念的象征,具有明确的正负指向性,因此员工必须确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员工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3)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对员工行为的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行为导向”和“行为控制”两种形式来实现。

第8篇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第9篇

关键词:军网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网络技术在军事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提供了平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信息量大、传受平等、交流直接等显著优势。然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还相对滞后,难以应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如何利用好军网资源,增强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军网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军网(军队内部网)是一种和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部计算机网络,它使用与互联网同样地技术,建立在军队组织的内部并为现役军人提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军军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军网运用的范围和领域有很大的拓展,一些单位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栏,并就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一工作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

一是对网络的功能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人误认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提供交流平台。事实上,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载体,还是一种社会环境,一种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1]。二是缺乏教育创新意识。网络是一个新事物,由于网络技术普及工作不够,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对网络的优势和给官兵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三是缺乏“阵地”意识。从全军范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在一些部队和一些领导那里,还缺乏“阵地”意识,对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导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工作精力的投入上,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一是信息网络技术不强。目前,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政工干部并不多,有的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有的甚至是“网盲”或“半网盲”,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二是信息驾驭能力不够。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信息辨析能力。还有的只是简单地拼凑网上信息,而不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官兵的思想特点和部队实际,从中提炼出有说服力的教育内容,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理论基础不实。当前,部队普遍存在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使得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

(三)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依靠传统手段, 无非是在网络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页而已,双向的互动交流、在线交流少。进入思想政治网页往往是严肃的画面和文字,缺乏生动活泼的内容和鲜活的画面,容易使官兵产生逆反心理,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同时,由于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军网快捷、生动、开放、交互等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2]。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广义上讲,就是网络空间里信息、知识的人、传播者。狭义上讲,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教育主体的实效性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否具有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又能跟踪网络发展的现状和自如地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因此,是否具备和建设一支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出色的主体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是能否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前提,是影响和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

(二)教育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主体的引导下接受、并实践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体或群体,具体到军队,教育的客体就是指全体官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反映就是客体的实效性,客体的实效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评判标准,客体能够按照主体意向形成主体以期其所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教育客体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相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他们表现出客体身份,他们是主体引导、观察、改变认知的对象,而在接受、内化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客体则又表现出主体身份。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客体的要求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客体所应具备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72―03

高校学生社区是一个由年轻学生组成的特殊社区,我们对高校学生社区的性质和功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金陵科技学院的个案调查研究,力求发现高校学生社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不足,分析原因,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借鉴。

一、调查概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

1.开展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32%的学生认为“座谈会”、“书面材料”有效,28%的学生认为“知识竞赛”有效果,仅有14%的学生认为通过相关网站宣传可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近57%的学生表示,从社区的学生宿舍宣传黑板报和通知栏上可以经常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而学生对思想政治网站的知晓率就很低,说明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较弱,教育者没有有效利用网络等相关新兴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于其中。

2.开展的频率

通过座谈来看,相当数量的社团活动能够保证至少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而大多数学生社团也能至少保证在一个半月内开展一次活动。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从学生主观愿望角度67%的学生认为活动应该半个月开展一次或以上。因此,现实的情况与学生愿望值有一定的差距,反映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频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活动内容的主题

当问及在社区内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与“有必要”的人数远比选择“没必要”的人数多。当问及在社区内是否经常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时,60%以上的学生表示很少开展,即使开展也只是在宣传橱窗粘贴画报的形式,而且内容很少更新,平时不怎么关注。72%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题关于遵纪守法方面的颇多,主题形式不新颖,多是通过开展报告会的方式进行的。当问及以何种主题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效果的,有近48.6%的学生表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题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校内开展,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平台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开展。

4.活动的影响力

在对“您主动参加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吗”问卷调查中,48%的学生能主动参加教育活动,学生认为活动对心灵起到震撼作用,10%的学生表示从不参加,认为活动只是形式,42%的学生被动参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的方式方法上还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社区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1.社区的功能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近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区的功能主要是居住,认为用来休闲娱乐的占70%,66%的学生认为主要用来学习,认为主要用来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的占63%。认为大学生社区的主要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比率最少,只有10%。这说明,广大学生认为,社区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和娱乐方面,社区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面还较薄弱。

2.社区的安全感

学校非常重视校区内的安全管理,在校园里以及学生公寓楼都安装了监视器,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全天候巡逻。在问到“在大学生社区中,您的安全感怎样?”这一问题,12%的大学生回答安全感较差,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社区中生活是很安全的。

3.社区的卫生

在对“您认为社区的卫生如何”这一问题调查中,69%的同学对社区卫生表示满意,26%认为社区卫生一般,5%认为无所谓。整体上学生对社区的卫生状况还是很满意的。

4.社区文化氛围

(1)对于景观设施的建设情况,21.8%认为好,较好的占37.2%,两者占一半以上,可以说明社区景观设施还是较为合理的。然而依然有34.5%的人认为一般,总的来说景观设施仍有待提高。

(2)对社区的人文环境氛围的调查,9%的学生认为好,30%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占41%,不好的占12.8%,由此可见此方面学生并不十分满意,应给予重视。

(3)对于社区数字化建设,认为一般的占39%,好的占11%,较好的占33%,认为不好的占13%,比重较大。所以数字化社区建设需要加强重视。

(4)学术氛围方面,仅有33%的学生认为学术氛围比较好,认为一般的占43%,不好的占17%。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的学术氛围欠佳,需要积极地营造学术氛围。

5.社区的管理制度

问卷调查显示:对晚上11点熄灯制度,近8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对“早起床、早读书、早锻炼”制度,近7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外, 对于党员宿舍挂牌的制度,近60%的学生认为党员宿舍具有典型和示范作用,也有18%的学生认为党员宿舍的设置“没有意义、形式主义”。

(三)主客体关系基本情况

1.社区辅导员

在社区里,对社区辅导员的满意度总体较好,但极个别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认为社区辅导员综合素质一般的占到被调查学生的70%以上,认为很高和比较高的占5%和13%。

2.宿舍管理人员

宿舍管理人员是大学生社区的重要群体,他们是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群体。经调查,45%的学生表示对社区内的宿舍管理人员的评价为“一般”,35%“不太满意”,宿舍管理人员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宽容,还有8%的学生与其发生过冲突。

3.保卫人员

治安的好坏对学校和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治安环境可以让学生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调查发现,48%的学生对保安的工作态度表示满意,经常在校园看到他们巡逻;40%的学生满意度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认为保安人员素质差,有待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欠科学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借助高技术应用方面欠缺,大多数依赖传统教育形式和手段。其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开展的方式、开展的频率上可以看出,学校重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主题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三,大部分的同学主观上赞成开展不同形式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实际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很少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停留在理想化层面、操作性不够。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调查中只有14%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站可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28%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开设有思想政治专题网站,这说明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较弱。

(二)社区软环境未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硬件建设方面,社区内的道路、场地、绿化与房屋建筑等方面都无可厚非,学生居住条件和一些高档的居民社区不相上下。软环境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但就调查结果来看,第一,社区的软环境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的相关要求,并不能反映大学生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的作用。第二,社区建设内容枯燥单一,缺乏更新维护,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缺乏社区文化应有的活力。第三,社区管理制度僵化,学校很重视社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从内容上面看义务性、强制性的条款较多,权力性、人性化的条款比较少。

(三)主客体之间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两类,一类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矛盾现象的主要是参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个体,即社区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等。

第一,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者,学校在学生社区内为每位辅导员提供了工作场所,要求辅导员深入宿舍开展工作,以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和思想教育,及时掌握社区内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是辅导员承担了太多的琐碎工作,整天疲于各种事情,如点名、查卫生等,却很少真的有时间去跟学生谈心、交流。辅导员队伍虽然年轻,但工作、生活以及家庭压力较大,难以做到每日入住学生宿舍开展工作。在与辅导员的座谈中,62%的辅导员表示其本人也难以做到。其二,宿管人员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就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并没有认识他们这一群体是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无法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日常工作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实际,切实去解决学生在社区生活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原因分析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滞后

虽然学校领导重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但并没有从深层次去认识,只是理解为“软指标”,没有从深层次认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效果不佳。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缺失

社区学生之所以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兴趣”,主要由于现阶段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适应社区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滞后于时展和大学生思想发展。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往往是“慢半拍”,“慢半拍”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明显下降,学生自然关注得就少。其二,社区机构设置欠科学合理。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之所以受冷落,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建设存在不足。如心理咨询并非独立的结构,多数隶属学校其他机构,针对多数学生不愿当面交流的实际情况,各高校没有拓宽咨询方式,给学生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渠道。

(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缺乏

在社区,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与广泛的有两类人群,一是社区辅导员,二是宿管人员,但是,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态度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激励与考核措施。其一,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学校的辅导员队伍素质虽然不断提高,招聘的最低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但是,由于工作较为复杂繁琐,自身得不到发展,辅导员把这份工作看得不重。其二,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主观上由于主管领导对工作人员价值认识不清,特别是对宿管人员育人功能的认识不清,在宿管人员的聘用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其无法有效承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大职责,导致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下降。

(四)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不完善

为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引导、吸引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社区的公寓管理部门也都纷纷成立了学生组织的公寓管理机构,以此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但是由于青年学生自我约束性不是很强,心理素质不成熟,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无法较好地把握工作局面。学生自治机构中的学生发挥的作用有限,紧急情况或需要对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很多工作仍然需要社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出面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敦业,王群.大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探索与实践[J].枣庄学院学报,2006(04).

[3]苏文胜,黄琴.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2(05).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对社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主流看,是朝着比较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思想和行为方式与时展较为契合。但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的学生,他们在职业理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难以形成一种统一有效的教育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自制意识不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普通高校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改变人才观,长远谋划,精心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其正视自我,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不能适应时展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学生、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奉行的是"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未能及时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很难适应时展需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形式简单化,仅仅以演讲、辩论等代替实践;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缺乏综合的行为训练的教育模式,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学生的知能分离、言行脱节,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偏差导致办学目标遭到扭曲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相比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鲜明特色,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标志。高职院校在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不正确引导,造成高职院校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基于对上述教育目标的认识,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局限在如何加强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因而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加以偏重,缺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因而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政治素质相对薄弱。

学生进入高校后,一般都希望自强自立。在心理素质方面,环境的变化为思想意识的独立创造了客观条件,尤其是集体住宿,独立支配经济开支,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等,都进一步增强和锻炼了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但在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不独立性,使他们对家长、老师的依赖过多,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盲从性。在政治素质方面,高职生的理论功底明显不足,对党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支撑,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对问题的分析缺乏彻底的理性思考,在思想领域内容易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个人的狭隘认识来判断事物、认识社会,无形之中也就排斥了对政治的学习和需要。

二、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将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熔铸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所在。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的前提,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育人功能,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有助于学生丰富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升道德水平,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方式,结合专业实习实训,与企业单位联合创建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使学生在增长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加强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指导他们积极探索理论知识向理想信念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先进知识和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条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鼓励教师开展调查和理论研究,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及身心发展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认真地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符合高职生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付之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其次,学院应积极引进人才,完善聘任制度,壮大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两课"师资队伍。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学生特点,制定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心理状态健康发展的态势下接受教育。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其中,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与了解,缩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鸣,从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梅,杨克林,苏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河北学刊,2011(5)

[2]杨曙光,王.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 .

[3]佟艳,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R] ,调研报告2007,3.

第12篇

一、认清教育阻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阻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消极风气和消极思想政治认知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和思想政治认知等的消极影响和冲击。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现状。当前大学生存在意志力不够坚定,责任意识淡薄,情绪起伏波动,务实精神缺乏,厌学情绪泛滥,享受风气盛行现象。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教育理论滞后,存在教育主体弱化,教与学脱节,学和行背离,教育内容呆板,流于形式,教育方式简单,实践途径狭窄等问题。四是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充分的,观念明确的教育合力,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政治认知。

二、遵循教育规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主客体接受机制,形成具有明确目标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社会意识范畴的内容转化成个人、集体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要遵循教育规律,认识到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之间的必然联系。从心理接受机制的角度来看,个人价值形成的首要环节是价值认知,通过认知的方式获得价值认知,产生认知评价和认知选择,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政治认知的结构,在内在接受和良性评价基础上,个人会将一定的社会观念、规范和目标等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价值践行是运用已有的被认知和内在认同的思想政治认知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并且在日常的行为和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检验和修正。

三、完善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是一套理论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是动态的实践性课题,应该转变单一刻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也包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团学活动、社会实践和环境建设等教育活动中,应激发教育者的教育热情,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并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接受程度,提升教育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中,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首先,应该重视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中,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教学教辅人员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思想政治认知念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上应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重视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养,比如可以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更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应让高校教育者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主动提升自身的素质,给大学生带来言传身教的正面影响。其次,还应建立一套全面的考评机制,完善考评、监督和奖励机制,保证各个环节教育手段的实施,此外在各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应建立双向反馈系统,保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达成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充分激发教育主体自身的教育积极性,完善教育者的奖励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责任内化到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意识当中。

四、重视教育效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知情意行的从主体到客体,由客体到主体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诸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和高校环境因素,教育内容本身的因素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多方面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如何优化接受机制,真正将理论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能够指导言行的价值系统。因此需要教育者切实转变观念,重视教育效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保证思想政治认知教育能够朝着科学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向发展。思想政治认知教育接受的动力机制包括需要和激励两个方面,其中以大学生自我需要为核心的内在系统和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外在系统是“动力源”,多种多样的激励则是“推动器”。

在内在需要这一“动力源”方面,高校教育者应该激发主体内在的原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主体的需要越强烈,进行此项活动的动机就越高,活动自觉性和目标才会更明确,当代大学生需要层次复杂多样,需要教育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需要,将社会价值需要和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需要结合起来。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积极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积极朴实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将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转化成责任意识,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在各种激励措施这一“推动器”方面,教育者应该注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情感作为接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构成推动或终止主体某种接受活动的动因和动力。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怀着强烈的爱或恨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驱使他们对这一事物采取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态度,进而形成一种坚定的行为。因此要发挥激励的“推动器”的作用,就应该建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养成中的各种激励机制。如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等等。教育者可以通过描绘和确立共同愿景,刺激大学生尚未满足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欲望,调动起他们更大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五、贴近时代背景,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

第13篇

[关键词]手机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赵莉(1980- ),女,山东济宁人,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49-02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3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10亿。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则更高,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手机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在此模式下,不仅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受到了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手机文化的自身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手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手机文化是目前社会上悄然兴起的又一场风暴,它在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手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手机文化既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映,又是人们更高需求的体现。随着中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手机带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相应的信息传播形式也会越来越广泛。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简单通话和短信,向更丰富的媒体形式发展,包括多媒体信息、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多种应用形式。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媒体,手机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在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手机文化正是伴随着手机媒体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手机文化就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于手机的综合认识,是现代文化和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手机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再造性,虽然手机文化的产生源于现代技术的推动,但个人的手机使用方式却决定了手机文化的具体形态。个人手机的使用方式会受制于个人习惯、他人方式、技术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通过控制手机文化产生的一些外在因素就有可能影响手机文化的某些具体形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的必要性

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社区性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之一,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传达情感的重要纽带。同时,随着手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交融,手机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上网功能,大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手机阅读学量的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手机报、手机新闻等大众媒体浏览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手机附属的多种娱乐内容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可否认,独特的手机文化已经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形成,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而手机文化正是校园文化在手机传媒时代的特定产物。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是实践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重要基础,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了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生态文明化等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种冲击波下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手机文化的产生既是手机技术在人们思想领域的实践表现,又是现代手机技术与人们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在大学校园中,观看手机视频、畅玩手机游戏、进行手机阅读、通过手机交友等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颖的实践形式正在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学习形式,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入。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种新型社会实践形式的存在,而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要求融合手机文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时代特色。

三、手机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手机文化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手机文化的传播则阻碍了这一进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机文化的出现加剧了文化的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难度。文化的多元化致使价值出现多元化,在多元化价值的冲击下,本身价值观念就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左右和影响。手机文化的出现则加剧了这一现象,一些负面的非主流价值观念较易通过手机这一媒介进入大学生人群中,进而增加大学生确立主流价值观念的难度。二是手机文化会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变形。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浸于手机文化,缺少对主流社会政治思想形态的关注,迷恋手机文化的感官刺激。久而久之,在手机文化带来的浪漫、奇异、刺激的冲击下,大学生逐渐地迷失自我,不能正确地自我判断,其理性思维和价值观念在这种享受中逐渐被消解,最终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变形。

手机文化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手机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由于长期迷恋手机文化,有的学生一刻也离不开手机,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玩手机游戏、阅读电子书等,破坏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使中国最古老的尊师重教的美德也在逐渐丧失。同时,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手机文化还导致部分大学生集体主队意识的淡薄。由于长期使用手机,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虚拟私人空间,而对集体活动则表现出懈怠,他们在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手机文化的创新路径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时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地选择、建构和重新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既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随着手机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价值认知等均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捕捉这些新信息,更新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加强手机文明、手机道德和手机使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能力,尽可能消除手机文化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辩证看待手机文化,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手机文化的自我适应。

2.树立符合手机文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手机文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视手机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树立符合手机文化特征的思政治想教育观念。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隐秘性和渐进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改变原来的教育主导观念,树立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的双重主体观念,确立“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手机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逐渐增强,同时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确立,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手机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仍旧坚持教育者的唯一主体性,不能片面强调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教育,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新观念。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该方法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于传授基本理论,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基本观念的内涵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该种方式由于较少关注受教育方的实际情况,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不到积极效果。因而,在手机文化风靡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进教育方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实践中,脱离了实践活动,大学生就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面对手机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再用封闭的说教方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教学,其主要功能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让大学生体会人生,在具体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尽快改变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单一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变理论传授为感受社会现实。同时,吸收中西方的精华,结合手机文化的特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我国寓教于乐、教与导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公开演讲、平等辩论等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更多地应用情景创造和协商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道德和价值冲突,进而增加对道德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4.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集中授课和个别访谈等面对面交流通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该种方式虽然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但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和认识差别,往往会造成教育的表面化现象,大学生表面上接受,但实际上背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手机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习惯,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沟通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甚至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一现象,而应辩证地对待,既要承认手机文化存在的客观性,又要理解其可塑性。为了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能够为学生认同并接受,这就要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尽可能采取与大学生相一致的沟通方式,比如通过组建大学生信息群,借助QQ、微信、飞信等沟通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式教育为平常性的交谈,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莉,孔凡柱.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第14篇

1.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以前,在网络和手机媒体还没有出现之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和书本来学习知识,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手机媒体以及网络的出现,则极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时尚前沿的思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通过手机搜索引擎下载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以及信息,可以说,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大学生的交流模式在手机媒体应用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了缓解。[2]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该时期的典型特点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会产生一些困惑、迷茫以及不知所措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应用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渠道。不仅如此,运用手机媒体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带来的尴尬,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最后,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手机媒体的特点有很多,例如成本低、不受时间限制等等,所以大学生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无聊了,就可以通过手机媒体看看网页、搜集一些新闻、听听广播等等。这些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学生在看到一些突发事件和新鲜事件的时候,往往都要转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信息的流动,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手机媒体的应用也并不是都是好处,它的到来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虽然手机媒体的信息非常丰富,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筛选,导致信息中夹杂着黄色信息、暴力信息以及其他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信息。第二,手机传播具有高隐秘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第三,学生患“手机综合症“人数激增。很多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手机,导致正常的作息时间受到了干扰,影响了学业,甚至有的学生还会由于手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手机QQ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机QQ的主要功能包括空间、QQ群以及QQ说说等。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手机公共QQ空间,利用空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章,在潜移默化间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如此,在QQ空间中文章,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可以利用空间在文章的下方进行评论,这样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这些文章的看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职院校还要建立相关的QQ群,将学生拉进来作为群成员,在这个群中每个同学都可以畅谈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压力、心中的烦恼遇到的挫折等讲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如此,学生在之间也可以通过QQ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极大的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交友范围。[4]QQ说说是学生宣泄内心情感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简短的一句或是两句话就能够学生的心理状况表现出来,因此,QQ说说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为主要的途径。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博实现对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具有实时的特点,是每个大学生的一个成长日记。大学生喜欢将日常的一些心理状况通过微博的形式宣泄出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微博实时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利用微博的力量,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内容在微博平台上进行发表,这样学生在不经意翻阅微博的同时,就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高职院校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再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手机微信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微信来实现交流与沟通,微信就像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一个窗口,而这个窗口所像大学生展示的究竟是积极地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这就要依靠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学生中间的党员或是积极分子实现对全体大学生的带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当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时时警惕一些不良的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侵蚀,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价值观轨道。

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短信平台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信相信大家每个人都熟悉,通常情况下,大家利用短信进行情感交流或是实现信息沟通,这种方式的价格低、方便。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应用短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短信的形式,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书籍、名人警句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询问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极大的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

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的方面方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时刻注意要避免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才能够在手机媒体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第15篇

一、潜心研读原著,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教师要想把课讲好、讲得得法、讲得准确、讲得精彩,所讲的内容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入脑、入心,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只有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才能锻造自己的政治品质、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使自己成为坚定的者;只有系统地阅读原著,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方法,才能坚信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运用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真正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是非、善恶、美丑之间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博览群书,广纳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寓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一是要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人文素养首要的是要广泛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同时在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吸取他们的思想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也就没有广泛的精神空间,更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广纳知识,才能拓展其精神空间,丰富其内心感受,对抗其生活的平庸与空虚,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用丰富的思想养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二是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部分,只增加人文知识并不必然提升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三、与时俱进,学习掌握现代技术知识,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网络信息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迷失方向,扭曲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必须正视挑战,创新思维,紧跟时展变化的步伐,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手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地、有针对性地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等形式,加强现代技术知识的学习。

四、身体力行,深入社会实践,提高相应的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