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医疗护理已成为新生儿急救的重点,合理的营养对早产儿的成活以及预后的影响起重要作用。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管理引进新观点,可以提高患儿的成活率,使这些正常儿得到正常生长与发育。为维护患儿的生长发育,生后的治疗和护理甚为重要,适宜的环境、精湛的医疗护理措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耐心细致的管理才能提高生存率。低出生体重儿是一组特殊的婴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中以窒息、呼吸骤停最为常见。医护人员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和精心的监护,极大地提高了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避免猝死。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6例患儿胎龄均为28~29周,男1例,女5例。体重
护 理
保暖:置患儿于暖箱内,室温低,减少辐射失热,必要时开空调调节室温,使室温保持在24~27℃,湿度维持在55%~65%。暖箱装置每日换蒸馏水。
喂养:早产儿应尽量争取母乳喂养,吸允能力差的可尽量缩短时间,每2小时1次,少量多次喂奶。如果吸允能力极差的,可将母乳挤出,用小滴管耐心地喂,喂后用小枕头垫高上半身。取右侧卧位,头部抬高30°,有利于胃内奶汁排空,防溢奶、呛奶。吸吮能力极差的患儿上鼻胃管供给营养。每次鼻饲前先抽吸胃内容物,如有残留奶,减量或停喂1次。少量多次间断喂养。鼻胃管3~7天更换1次。当日最后一次喂奶完毕拔管,次日晨间从另一鼻孔插入。
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是维持有效呼吸的最关键条件;是减少或杜绝患儿呼吸暂停、窒息最有效的办法。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有无青紫、呼吸、心率等有无异常变化。24小时守护不离人。有3例患儿频发呼吸暂停,均因细心护士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呼吸道,托背刺激,采取正压给氧。避免了因缺氧而致的多种并发症。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82-01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3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有2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 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3预防感染:加强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小结
通过对3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0-01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1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中有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通过对1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反应堆攻略一:保持肌肤清洁干爽
如果宝宝被汗液浸渍的皮肤得不到及时清洁,很容易造成毛孔堵塞,甚至诱发细菌感染,而宝宝更可能因为忽冷忽热的骤变而罹患感冒。可见,宝宝夏日护肤之道,首先是要保持肌肤的“清洁干爽”。
一般来说,0~3岁宝宝一天洗一次澡即可,早产儿可隔天洗澡。如果宝宝出汗多,可在其背部、腰后垫块柔软的吸汗毛巾帮助吸湿(汗湿的毛巾必须注意及时更换,以免宝宝着凉感冒),同时适当增加洗澡次数,但每天最好不超过两次。宝宝饮食之后一小时内,也不提倡洗澡。
护肤攻略二:滋润、保湿、防过敏
宝宝角质层薄,皮脂少,锁水功能差。夏天天气闷热,宝宝皮肤水分更易流失,因此,更要一丝不苟地为他们做好护肤措施――滋润、保湿、防过敏,一样不能少。
为宝宝挑选护肤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不含香料、乙醇(酒精),温和、刺激性小且锁水功效好的婴儿专用滋润保湿护肤品,最好是含有天然萃取物的产品,禁止使用含抗生素、激素的产品。
护肤玫略三:日光浴别伤了皮肤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有效预防佝偻病。此外,在阳光照射下,宝宝外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宝宝的心肺功能。且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贫血,并能杀灭皮肤上的细菌,增强皮肤抵抗力。
由于玻璃会滤掉阳光中的紫外线,故想宝宝真正享受日光浴,还得移至室外。夏天,为宝宝设计日光浴,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讲究一定的方法――
出门前,最好先为宝宝抹上婴儿专用防晒油(霜)。
选择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日晒不太强烈的时候出外。
日光浴时,宜给孩子戴上帽子或用遮阳伞,以防强光刺激宝宝的眼睛。
应避免阳光直射宝宝头部,也不要让宝宝直接在太阳下暴晒。
日光浴时间建议夏天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并以宝宝的皮肤不发红不烫手为宜,具体可根据当时天气状况和宝宝的体质及耐受性而定。最好晒一会儿,到阴凉处休息一会儿。
晒后须为宝宝适当补水。如出汗较多渗湿衣衫,要及时为宝宝沐浴更衣。
此外,夏天风雨雷电相对频繁,特别是南方,家居物什易潮湿发霉,衣物特别是汗湿的衣物要注意及时清洗。条件允许的,每周宜将宝宝的被褥、枕巾、衣袜等各种用品,用热水洗一次,并放在太阳下晾晒,让平时为宝宝殷勤服务的它们,也好好享受一下日光浴。
护肤攻略四:谨防红屁股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 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 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5] 刘义,独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7.
新生儿为何会发黄疸?
胎儿在母体内时环境相对缺氧,红细胞数量很多,出生后建立呼吸,血氧浓度提高,故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的代谢产物是胆红素,而新生儿肝酶发育尚不完善,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且排泄缺陷;此外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因此没有尿胆原形成,新生儿胎粪内胆红素含量比每日形成的量还高;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不成熟,肝肠循环的特殊性,易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黄疸。
黄疸轻重如何辨别?
肉眼观察,足月儿约50%、早产儿约80%可有黄疸,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痘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面颈部或前胸出现黄疸,少数涉及到躯干四肢和巩膜,一般持续5-7天,足月儿最多10天左右就会消退,但早产儿的黄疸可能会持续两周左右。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不会出现吃奶不好、体温异常、大小便颜色改变等情况,不需要治疗。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生理性黄疸的一种,只不过比生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长,一般要持续2~3周才可以消退。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一般认为与母乳喂养有关。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如果暂停2-3天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浓度会下降一半,黄疸也会有所消退。如果血清胆红素没有下降或加重,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更长,或进行性加重,或黄疸退而复现等。
其它伴随症状可能会有反应差、嗜睡、食欲欠佳,躯体、四肢、手心、脚心大面积发黄,情绪烦躁,哭闹不止,大小便颜色异常等表现。
宝宝黄疸,何时就医?
对于新生儿黄疸,门诊通常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许多家长很晚才带患病宝宝到医院看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一些较轻的生理性黄疸,有的家长反而很紧张。
新生儿一旦出现了黄疸,最关键是判断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有些家长看到网上说大多数新生儿的黄疸是生理性的,就认为自己的宝宝也是生理性,结果可能耽误了治疗。所以一旦发现宝宝身体发黄,家长还是应该首先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宝宝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
如果宝宝属于生理性黄疸,而且精神好、胃口好、不哭不闹,家长就没必要过于焦虑;属于母乳性黄疸也无需特别治疗;对于病理性黄疸的宝宝,一定要及时找出黄疸原因对症对因联合治疗。
如何及时发现宝宝黄疸?
有些宝宝的黄疸是在家人带其去医院看其他疾病时,才被医生发现;还有些宝宝虽然黄疸自然退了,但对大脑造成了损害,年轻的妈妈并不知道。由于居室过暗等原因,许多妈妈往往并不知道宝宝得了黄疸,那么,怎么才能及时发现呢?
首先,婴儿床的位置一定要选在向阳或靠窗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宝宝的肤色发生变化,妈妈会及时发现。
判断宝宝有没有得黄疸,只要伸出手,用手背和宝宝的皮肤相比对,如果宝宝的皮肤黄于你的手背,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确定宝宝是不是得了黄疸。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夫妻,或夫妻双方有一方为RH阴性者,妈妈怀宝宝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做孕期检查,以及早发现并干预溶血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怎么治疗?
目前光照疗法是治疗此类黄疸比较可靠的办法,波长425~475纳米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光照疗法需要将患儿放入光疗箱里进行,之前一定要用黑眼罩遮盖患儿的双目。光疗期间要注意给患儿补水,以防脱水。光疗疗程一般为2~3天,效果明显。
较重者可同时静点白蛋白或血浆、抗感染、刺激肝酶发育等联合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核黄疸。
黄疸会带来什么伤害?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结构称为血脑屏障,这个屏障可以避免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保护大脑这一最重要的中枢器官。
新生儿身体在许多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血脑屏障便是其中之一。黄疸严重的患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造成大脑细胞损伤,这就是胆红素脑病,也即核黄疸的发病原因。
若患儿出现下列神经系统症状,如没精神、眼睛发直、嗜睡、四肢发软发紧、吃奶困难、尖叫、抽风等,就应注意核黄疸的可能。
小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会有生命危险。经抢救存活下来的患儿部分也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小链接
黄疸护理,你做对了吗?
喝葡萄糖水
不提倡
葡萄糖有促进排泄的作用,用葡萄糖水喂宝宝,会增加宝宝的排便次数,的确会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因为造成宝宝黄疸的罪魁祸首胆红素就是通过大小便代谢出体外的。但是如果过多地喂葡萄糖水会影响宝宝味蕾发育,建议还是改喝白开水比较好。
晒太阳
提倡
太阳光里任何波长都有,当然也包括对宝宝黄疸有利的蓝光,所以晒太阳对黄疸的消退会有些帮助。但不要让宝宝接触过于强烈的阳光,也不能长时间照射,阳光里毕竟有紫外线,过度则会给宝宝带来伤害。
多吃多拉
不提倡
像前面说的,多排泄对黄疸的消退有益,但多吃则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胃肠负担,容易造成宝宝胃肠紊乱,得不偿失。
喝玉米须水
不提倡
用玉米须煮水治疗黄疸是民间的一个偏方,但很多偏方的可靠性尚需要科学验证,建议妈妈们不要乱用。
用菌陈煮水喝
提倡
菌陈有利尿的作用,对黄疸有益,家长可以用。如果怕麻烦,还可以给宝宝买些茵桅黄口服液,每天分3~5次喂一支,效果也不错。
停喂母乳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在想,如何死去。我生命的终结是伴随着心脏突然跳动停止,还是长期卧床不起,慢慢耗尽?我当然希望是来快的。”为此,李光耀签过一份“生前预嘱”,大意是,如果有一天,他陷入必须插管维持生命,而又不可能再恢复健康的情况时,他希望医生为他拔管,不再继续维持。
抱持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人应该选择更自然的死亡方式,而不是让插满管子的身体再痛苦地延续生命,他们把这称为“有尊严地离开”。
在中国,也有一家提倡“尊严死”的机构,是开国大将的女儿罗点点在2013年成立的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生前预嘱在中国的推广已经有些日子了,有人会纠结在技术层面上,比如,什么状态是“不可救”,什么时候可以选择放弃治疗、有“尊严”地走?
但除了这些,我们其实还想关注背后的故事。比如,老人或者患者如何面对离开世界的这个决定?儿女或者家属又该如何放手?在选择生死的问题上,会反映出怎样的家庭关系?让我们先从面对生死时,那些纠结或者不纠结的故事开始了解吧……
“我不想让自己遭罪,也不想让孩子们‘遭罪’”
她在医院看到太多病友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模样,也看到太多儿女心力交瘁的无奈表情。她不想让这样的情景发生在自己家里,既不想让自己遭那些不必要的罪,更不想让孩子们因为为难“遭不必要的罪”。
哈尔滨市84岁的老人田桂云主动找到媒体,说她写了一份生前预嘱,希望媒体能成为“见证人”。
“如果有一天,我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如果没有抢救价值,千万不要过度抢救治疗。生命到了终点无须徘徊,那种全身插满管子的艰难求生,那种不死不活的苟延残喘,那种将家人拖得精疲力竭,没有品位、没有尊严的生命延长毫无意义,反而给我带来痛苦和悲哀。我想要的是‘有尊严地离开’。”
田桂云老人原本有着平静快乐的晚年生活。但2004年的一次体检,打破了一切,她被查出肾病综合征。此后,住院便成了“家常便饭”。
立生前预嘱的念头,源于老人在医院里看到的一幕。
那一年,同在医院治疗的一位病友病情恶化,最终失去意识,只能靠机器维持生命。医生告诉家属,老人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老人的儿子仍不肯放弃。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并没有被钱吓倒,执着地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四处打电话借钱。田桂云不知道小伙子最后借到钱没有,只知道他说,打算要卖掉房子给老人筹集医药费。
“当时,听到他打电话时颤抖的声音,我的心都碎了。他一个个求着,就是为了要救病床上已经没有了意识的父亲,那个被医生告知已经没有了治疗价值的人。”田桂云说,“我在医院看到太多病友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模样,也看到太多儿女心力交瘁的无奈表情。我不想让这样的情景发生在我们家里,既不想让自己遭那些不必要的罪,更不想让孩子们因为为难‘遭不必要的罪’。为了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我想趁自己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把自己的意愿提前告诉孩子们。我给孩子们写了这封信,作为自己的生前预嘱。”
为了使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应,田桂云老人想去公证处公证,可打电话咨询了两家公证处,对方都说目前还未开展此类公证业务。公证这条路行不通,怎么能让孩子们认可呢?老人跟老伴一商量,决定趁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召开个家庭会议,让儿子、儿媳等全体家庭成员都在自己的生前预嘱上签字。不仅如此,她还找来自己的弟弟、弟媳,让他们作见证人。
至此,老人的心愿“完成”。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医生,比一般人更了解现代医学能做到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所以我并不担心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两个儿子会违背我的意愿。”但老人也有顾虑,就是怕这份生前预嘱未经公证,在法律上不被认可,所以她又找到媒体,希望借助媒体,再次为她和老伴儿的选择做一个见证,“让我们的生前预嘱在某一天更具有执行力”。
“我们事先把后事安排好,心静了,对你们对我们都是好事。”这是田桂云老人在生前预嘱中给两个儿子留的话。办完让媒体“见证”这件事之后,老人就彻底心静了,在生死选择的这件大事上也就圆满了。
痛苦的他们为谁而“活”
这世上,有多少是为亲人而活的“活”,又有多少是折磨人的“长寿”?
让我们再来听一个女儿的讲述。
母亲于2006年2月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并转移到肝脏,我们姐弟几个向母亲隐瞒了病情,一直到她临终。
母亲临终前,有两周的时间都处于肝昏迷的状态。之前,她一直感觉疼痛难捱。看母亲那么痛苦,我去找医生寻求镇痛帮助。医生给了我些药,并小心叮嘱:要谨慎使用,有些身体虚弱的病人服用后,可能会长睡不醒。
我拿药回来,却纠结着该不该让母亲吃?母亲眼巴巴地看着我手里的药,那眼神我一辈子难忘,可我最终还是没有让她吃。母亲勉强挤出笑容问我:“你是怕我睡过去吗?”我说:“是啊,妈妈,我舍不得你离开我。”母亲听后,仿佛是喃喃自语:“舍得,舍不得,又能怎么样,该走的,还得走啊!”
如今想起来,这大概是我和母亲唯一一次面对面谈论生死,母亲对待生死的态度已经在这话里了:“该走,就得走,不必刻意强留。”
母亲在最后的阶段受尽了苦。由于久卧病床,她经常会无意识地掀开和蹬开被褥。怕她着凉,我们只得把她的手脚固定;因为输液,加上吸氧等各种检测仪器的使用,母亲从头到脚,几乎全身都被各类软管缠绕着。有时候坐在母亲的床边,看着她被“五花大绑”的身体,我就总想掉眼泪。
后来,母亲进入肝昏迷状态。她的眼睛长时间呈半合半闭状态,眼球微微外凸、周围发黄;喉咙经常有痰、呼吸困难,需要定时用吸痰器吸出。伴随着母亲沉重的呼吸,我经常能听到她喉咙里发出那种很奇怪的呼啸音。有时候夜深人静,听着这呼啸音,我感觉心里一阵阵发紧,很替母亲担心。那时候,母亲的面部表情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蔼,而是蜡黄、瘦削,还有因疼痛引发的痛苦。
很快,母亲出现了多器官衰竭,开始身体浮肿,腹部由于积水而胀得鼓鼓的,还出现血压低、脉搏微弱、呼吸困难、持续性昏迷等症状。医生告诉我,母亲的情况非常不好,抢救的意义已经不大了,问我是否还要抢救?
我舍不得母亲,不知道会不会有奇迹发生,不是有新闻报道说,刚出生的早产儿,虽然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但医生最终还是把孩子抢救回来了。我也害怕背上骂名,如果我说不抢救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认为我是个不孝女。后来,我还是跟医生说:一定要抢救!抢救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我知道母亲受了不少罪。因为抢救,母亲重新“活”了过来,尽管她仍然处于昏迷状态,但我心里却好受了许多,毕竟我尽力了,而且还能继续在这世上看到母亲。
但母亲的生命很快就走到了终点。
我清晰地记得母亲最后一天的情景。那天上午,我轻轻地将吸痰器放入她的嘴里,仔细、小心地吸出她喉咙里咕咕噜噜的泡沫痰液,再用棉签一点点清理她的口腔,包括舌头、牙齿。之后,我为母亲梳理因化疗而剩下不多的灰白头发,还去打来热水,把母亲从头到脚擦洗一遍。一边擦洗,我一边在母亲耳边轻轻跟她说:“睡得好吗?这样洗洗身子、梳梳头,是不是会舒服些?”我不知道母亲能不能听到,我想跟她说说话。这些日子,母亲受了不少苦,可我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可以为母亲减轻这份痛苦?
在为母亲擦洗身子的过程中,刚开始我还能感受到母亲的身体是柔软的、有温度的,只是她的呼吸音有些重,里面夹杂着尖尖的呼哨声。慢慢地,母亲的呼吸音小了,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后,母亲安静下来。我尝试去摸母亲的脉搏,却发现已经感受不到了,而且母亲的手和身体开始变凉。我拼命地喊医生,让他们来救救母亲。
医生进行了一系列检查,最终神情严肃地走到我身边,低声告诉我:请节哀,老人已经走了,请通知其他家属,现在时间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听进去,只牢牢记住了母亲去世的时间,就像母亲当初牢牢记住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样。
许多年后,我们姐弟几个在一起聊天时,谈论过这些问题:母亲怨我们吗?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没有知情权?她有没有权利选择不受那些不必要的痛苦?她要不要为我们和我们的面子痛苦地“活”?一想到这些,我就有种隐隐的愧疚和自责在心头。
咨询师手记:
生前预嘱,
也是家属要思考的人生功课
专家支持 | 谢际春
生前预嘱的理念体现人性的尊严和对痛苦与生命的自主选择权,无疑是进步和值得广为推广的。但是,在中国,起码现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理念。由于生前预嘱秉承自愿原则,所以,签署生前预嘱的人并不存在接受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来自家属。
有一位40多岁的安先生,他将近80岁的母亲患有癌症、带状疱疹、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及并发症,每日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母亲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她虽然没有听说过生前预嘱,但她重视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明确而强烈地表达了不希望被抢救、不希望苟延残喘或像植物人一样活着的愿望,甚至提出安乐死的想法。后者在中国是不允许的,但即使对于前一种选择,安先生也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不管,不管她怎么说,反正我会用尽一切办法,延长她的生命。”
当我们谈起此事时,他表示自己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在心理上也无法承受母亲这样的选择。他的心情异常复杂:有沉重的不舍―不管自己年龄多大,只要父母在,自己就是有妈的孩子。
还有道义上的顾虑。“我又不是没钱,更不是无情无义,能让我妈多活一天是一天。要是我同意放弃抢救,别人会怎么说,还不得在我背后戳我脊梁骨,骂我是不孝子孙?”
他也怕担责任。“我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我看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谁敢做这个决定?”
他更有深深的死亡恐惧。“我没有准备好面对妈妈的离去,给我多长时间准备都不够,我怎么还能人为地提前呢?”他把死亡看作是绝对负面的恐怖事件,不但无法面对母亲的死亡,更联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不得不死去,这让他不寒而栗,引发出许多身心的症状。
他还有一丝隐隐的愤然,恨母亲竟然想抛弃他而去……
当我请他扪心自问:想留住母亲是他的需要,还是母亲的需要?他哑口良久,黯然承认是自己的自私。
我又问他,他是否爱母亲?他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
他声泪俱下,像个小孩子。他说,他爱母亲,也明白尊重她的意愿、以她需要的方式爱她才是真正的爱。可是,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当他以爱和孝顺的名义想尽办法挽留母亲的时候,其实内心放不下的是对母亲爱他的渴望,就像小时候对被爱的渴望一样,虽然他已40多岁。
即便他在道理上明白了,但仍无法接受母亲放弃抢救的愿望,宁可看她忍受痛苦的折磨。他还有一些幻想和辩解:万一情况好转呢?万一不抢救母亲,她最后一分钟后悔了却说不出话怎么办?
是的,对他来说,支持母亲的愿望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需要克服由此引起的死亡焦虑,调整死亡观,不只看到死亡恐惧、黑暗、吞噬的一面,也需要理解死亡解脱、超越、升华、回归的一面。他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爱和尊重的意义,不以自己的意志和自以为的好强加于爱的人。他还需要变得更成熟和坚强,学会承受生离死别。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放手让母亲离去。
我只能鼓励他和母亲多沟通、交流,但具体的说服工作只能由母亲来做,这不是咨询师能做到的。结果是,他到底也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
不只是他,相信很多面临相似处境的家属都有类似的矛盾纠结心理,所以,死亡以及生前预嘱,不仅是本人要面对的事情,也是家属们不得不做和思考的人生功课,这份人生功课包含了生命最深刻和终极的主题:死亡、尊严、爱、尊重、离去、抛弃、孤独、放手等等。从好的方面讲,也正是死亡,往往带给人最深刻的领悟和成长。
有人提到,选择“不遭罪地离开”,算不算逃避或者自私?
“自私”是针对家属而言,因为人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但人首先应该爱自己,当自己感到生不如死,已经没有希望抢救回来、过上有质量生活的时候,他(她)应该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要求一个濒死的人为了活着的人的念想而痛苦地苟延残喘,是不人道的。
小链接:
标准是什么?
谁来制定标准?
面对“生前预嘱”,医疗界的人士又会怎么看?
“如果有了生前预嘱,有些医患矛盾也就不会出现了,现在很多医患矛盾是家属觉得医院抢救不力而引起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刘晓红,对于生前预嘱抱着积极的支持态度,她觉得人要正确对待生死。很多时候,“生死”是由医学来决定的,但“生前预嘱”是把生死的决定权交给了自己。
“人们对于死亡是很忌讳的,所以目前推广起来应该有不少难度。另外,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很严格的,要把握好分寸。比如,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标准。标准应该包括三个等级层面,最高的是法律层面,其次是行业层面,再次是个人的层面。”
刘晓红说,执行力的最高层面是法律,能不能立法,这是最关键的;不能立法,那么就意味着要不要执行都是可以的。除了法律,对于行业来说,也应该有标准,这个标准也一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脑死亡、心跳停止就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医学标准,那么执行“生前预嘱”的时机又是一个怎样的量化标准呢?“不可挽回”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概念、什么标准?
“不可挽回”可以有很多情况,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数据到底应该在哪个峰值点上,才能认定它是不可挽回?“很多事情是动态的,处理是动态的,观念也是动态的,要把握好,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
除了法律和行业,再就是个人自我层面的问题。
在肿瘤医院工作了30多年,刘晓红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正因为如此,她对于“生前预嘱”非常理解,也非常能接受,但她绝不会去“说服”身边任何人,“这样的事得看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喜好。”
就像刘晓红所说的“个人喜好”,说到底,是个人的事。至于怎样选择,并无对错或者好坏之分,没选择这种方式的也绝非没有“尊严”。“尊严死”和“生前预嘱”不过是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给要或不要医疗护理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是把死亡的权利交由本人做主,但绝非强迫人人如此,或鼓励人们放弃生命。
安乐死与“尊严死”
安乐死是通过注射药物等措施帮助患者安详地结束生命,是积极的、主动的,带有协从性质的“助死”,目的是为了结束进入临终状态患者的痛苦。而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亡状态,是指对没有任何恢复希望的临终患者或植物人停止使用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术等治疗手段。目的是减轻肉体痛苦使其处于安详状态的一种“等死”,尊严死是消极的、被动的,是医疗措施的不作为。
安乐死的死期很明确,而尊严死的死期认定并不确定。
“生前预嘱”是建议人们在疾病和生命的终末期、在健康或意识还清楚时签署一项文件说明,一旦身处不可治愈的病痛末期或临终时,放弃使用那些只是在延长死亡过程而生存毫无质量的生命支持治疗,比如人工呼吸器、心肺复苏术或喂食机器等,让生命自然逝去。
“我的五个愿望”电子表格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开办的“选择与尊严”网站,除了宣传推广“尊严死”的理念,还有一项核心功能,即让注册人填写“我的五个愿望”电子表格,它让人们准确说出当自己病危时希望被如何对待。
这是一份生前预嘱样本。文件的5个基本要点是: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在这些要点之下,又细分了小条目,便于人们用打钩的方式来填写。其中包含许多细致的选项,基本上涵盖了你进入生命末期时会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生前预嘱”你应该注意的
“生前预嘱”应该什么时候签?签之前应该注意些什么?签之后,还能不能改?这些都是你不能不知道的。
1.事先充分了解和讨论。
讨论和签订“生前预嘱”的最好时机,并不是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而一定要“事先”。甚至提倡在健康情况较好、心智未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地点最好也不是在医院抢救室或加护病房,而是自己家里。因为这种在正确时间和正确地点展开的讨论,才可能是真正充分和明智的。
2.与专业人员沟通并获得共识和认可。
做决定时,不仅要与专业工作者讨论,更要征询经治或主治医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病情。虽然普遍认为,现时的临床医生在这些问题上往往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职业训练,但是,如果你真开始这样的沟通,往往会发现情况比想象的好。
3.明确表达自主意愿。
如果你是要做决定的那个人,那么你始终要明确的是,这是你本人的意愿。你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表达自己的愿望。你不必猜测或迁就任何他人的想法。
4.可随时改变主意。
疾病和死亡毕竟是一件复杂的事,不是事到临头,很难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所以,你有权利在任何时候改变你过去已经做出的决定和选择,完全用不着迟疑和难堪。合格的“生前预嘱”不仅会提醒你发生这种改变的可能性,更会提供简单和可操作的修改或撤销原有决定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