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优质护理范文

儿科优质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优质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儿科优质护理

第1篇

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护理:实行护理程序的护士责任包干制后,重新制定护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对护士实行扁平式合理使用,整个病区为1大组,3小组6个责任护士,每位护士管7—9张床,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一起对所管病人实行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即从入院时护士的入院宣教、病区环境和制度的介绍,疾病健康教育、治疗、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文书书写、健康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负责,使其真正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1]。

加强护理礼仪、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至2012年元月起,我院为深化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得好、群众满意。医院进行护理礼仪培训,规范护士行为和服务用语,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十七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二十项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因为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并实行人人考核过关,不合格者与绩效挂钩。

树立榜样,激发热情,每月由患儿及家属评选出最好医师和最好护士,均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在医院月刊上进行公布,科务会上交流优质护理服务体会,激发了护理人员争创先进的热情,通过以上学习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争创先进的热情。

儿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巡视病房及时,加强了对危重、特殊患儿的观察和护理,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积极主动落实患儿的基础护理,患儿家属表扬信和感谢信明显增多,本年度实现了零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规范了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流程,对患儿及家属实行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各环节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细心观察、诚心帮助、温馨送出、爱心回访等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链,从而我科的满意度在98%以上。

第2篇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分析均为我院儿科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266例患儿。其中,男孩122例,女孩144例;患者年龄在0.4~8岁,平均年龄(4.1±1.1)岁;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3例,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①护理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由于每个家庭的重心就是孩子,孩子的各种反应尤其是疼痛反应都极易导致大人的过度紧张,乃至出现惊恐、焦虑等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应时刻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并与患儿家属共同解决问题。②安全护理的预防意识: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预见意识,做好每项预防工作。核实每项医嘱,将其准确性做到万无一失;将指示牌置于分发的每样药物前,以保证每样药物的准确性;集中强调容易出错的环节,做好分类管理。③心理护理:由于现在的家庭模式多是独生子女,患儿家属极为重视对于患儿的护理效果。由于患儿年龄的不同,应给予不同的交流方式,多与患儿交流、沟通,每位护理人员应以缓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位患儿,做到良好的医患沟通。④环境管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较为喜欢充满童趣与活泼的气氛。因此,应以患儿的心理与行为喜好为前提,将病区环境营造成独特、活泼、充满童趣的氛围。对照组:常规的护理措施。

1.3评价方法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的调查表,统计调查表结果;观察并记录护理人员在患儿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次数,即业务不熟练、认识不到位和环境管理问题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发现,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9%(129/133),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7.4%,10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治疗结束后,明显降低试验组护理人员出现的业务不熟练、认识不到位和环境管理问题等,其问题发生率为8.27%(11/133),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儿科,同时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系数也较大。儿科患者年龄较小,其认知能力较差,多需陪护,其护理操作比较繁琐、零碎,且临时出现的处置问题较多,增加了护理的困难程度与特殊性。如头皮或是上肢静脉注射时,若是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一步到位,或是在顺利进针后,出现固定问题,都会致使家长对护理人员出现不满情绪,认为其工作能力不够或是态度不认真,严重者还会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对其基本要求。同时应用先进科学的护理方案可有效避免儿科护患纠纷。本研究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仅出现11例的护理问题,其中包括2例业务不熟练、3例认识不到位和6例环境管理不到位,而未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的133例中发生34例护理问题;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试验组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6.9%(129/133),明显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7.4%,10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试验组的优质护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一是因为优质护理是从患儿的各个方面如心理、环境等方面提供其需要,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方式;二是其中的心理护理可使患儿与护理人员形成较好的沟通关系,降低惧怕心理。三是环境管理给患儿营造了一种游乐的气氛,使患儿虽身在病房但犹如身在游乐园的感觉,从内心深处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四是最重要的,即强化护理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其业务能力的增强,可大幅度减少医疗纠纷问题,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1-0099-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多的是注重患者治疗期间的优质护理服务。笔者所在医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医护人员与家属沟通较为困难,每天静脉输液的人数很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家属方面也很难体谅医护人员的辛苦。对此,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2年1月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两年来取得了重大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患儿,其中男127例,女73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1.5±0.3)岁。采用数字随机法将这2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100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患儿则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2.1准备工作1.2.1.1物资准备根据不同的小组对物资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够最大化的发挥物资作用,同时定制专门的责任组护理服务车,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1.2.1.2理念准备在儿科内多开展几次优质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训,尽量打破护理人员的传统护理模式,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使其能明白优质护理的重要性,同时敦促护理人员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1.2.2人员分组将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分为两个责任组,归在同一个护理组长下进行管理,且护理组长下安排两个小组长,再往下则是管床护士,采用这种分级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能够使得护理人员之间更加了解自己的责任和工作[1]。1.2.3制定计划根据卫生部下达的文件作为参考依据,对护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进行重新规划和制定,找出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常规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计划内的各项内容能够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护理中,真正做到护士把时间还给患儿。

1.3评定标准

对患儿家属各项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具体内容包含入院宣教、呼叫铃应答、按时治疗、巡查病房和健康教育这五项,每项各占20分,总分为100分。此外,对出院患儿家属电话随访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这三个级别。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入院宣教、呼叫铃应答、按时治疗、巡查病房与健康教育评分均显著高(P<0.05),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均显著高(P<0.05),见表2。

3讨论

自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理工作就出现了重大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护理工作的改变

3.1.1参加医疗查房通过参加医疗查房,能够对患儿的病情有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通过和医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护理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效提高护理质量。3.1.2调整查房时间通过调整护理人员的查房时间,能够更加有效增强基础护理,使得患儿能够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治疗[1]。3.1.3减少跑动时间增加护理人员的床边护理时间,增加与家属沟通和相关知识宣教指导时间,减少护理人员跑动时间,能够把更多时间留给患儿,更加有效的减少患儿家属等待时间,使得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2-4]。

3.2护理质量的提高

(1)改变一个护士面对多个家长的情况,使得患儿在初入院时就能够得到热情的接待及指引,消除家长紧张、疑虑的负面情绪,大大降低了投诉及纠纷的发生概率。同时,一旦患儿出现危重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2)有效提前静脉输液的治疗时间,及时留取并督促家长留取标本。同时,对仪器的保管和保养也更加精细,及时添加日常所需物品。(3)有效地实现了病情观察的连续性,使得患儿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评估,大大降低患儿外出检查时病情变化的风险[5-6]。(4)主动巡视病房,能够充分满足患儿和家长的需求,及时发现潜在隐患,降低患儿危重情况的发生率。

3.3护士自身的提高

3.3.1服务思想转变能够正确对待患儿及家属意见,提供个性化护理,将所管床患儿的问题看作自己的问题,有效转变服务思想,使得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高[7-8]。3.3.2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护士的求知欲、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都得以提升。新护士也有了很大改变,从以往的害羞腼腆转变为及时、主动地向患儿和家长介绍自己,增强信任感,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均得到全面提升[9-10]。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及其质量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更加注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荣,艾素梅,高新.打造特色服务专科以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病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28-29.

[2]闫海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J].全科护理,2011,9(7):1947-1948.

[3]陈子江,陈浪.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影响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85-1486.

[4]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5]王海霞,谭丽君,张丽娜,等.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8):16-17.

[6]吴丽芬,张焕梅.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1-413.

[7]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99-101.

[8]邓寿建,廖永生,刘慧.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5):1412-1413.

[9]贺夕芬.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9(22):89-90.

第4篇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在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在2个月至6岁,平均3.2±1.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措施:①完善护理制度。对护理文件填写、出入院流程进行简化,为护理人员节省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掌握患儿情况。实施责任包干制,每个护理人员对所管理的患儿实施全程、连续护理,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实施APN连续排班制度,强化夜班、中午时段的护理力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②加强沟通。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密切关注家长的心理变化,对于家长的各种疑虑,要耐心解答,多鼓励、安慰家长,消除其焦虑、担忧情绪,增强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③改善住院环境。在病房墙壁张贴可爱的卡通图片,给患儿准备儿童书籍、生日贺卡、卡通贴画,通过电视为患儿播放儿科健康宣传片及动画片,在病区设儿童活动室,等等。让病区充满童趣,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陌生感。④PDCA循环法。坚持“人本”护理服务理念,对护理服务进行改进,在护理工作中引入PDCA循环法,不断发现、总结、改进护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此外,对于恢复期学龄患儿,还要解决其治疗和学习问题。⑤强化护士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科室护士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课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⑥健康指导。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类型、发病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等。同时还要在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包括用药、疾病护理、饮食起居、康复等方面的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家长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病房环境等方面。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得分>80分;满意:得分60~80分;不满意:得分<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3讨论优质护理理念要求护士与病人多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加强了护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儿科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有助于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护士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推行了责任包干制度,全面落实了每例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指定专门的护理人员全程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对自己所负责患儿,责任护士要全权负责,不论是基础护理,还是其他方面的优质护理,都必须落实到位。在实施优质护理以后,我院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说明优质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水平,从而提高患方的护理满意度。另外,优质护理服务还有助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

第5篇

建立适合需求的陪伴制度:陪护制度可由原来的1人陪护改为2人陪护,在病房中应为陪护人员准备电视、沙发、陪护床、书报等,既让患儿感受到家的氛围,同时也可消除陪护者枯燥难耐、焦虑的心理,让患儿及其家属保持愉快的心情。取得家长的配合:优质护理服务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家长是否配合,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了解患儿的心理表现,让患儿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对患儿家属做好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强调患儿出院后实施家庭护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让家长充分了解家庭护理的作用。并向家长普及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及流行病的健康护理知识,让家长了解家庭护理知识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每个季度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患儿出院时通过访谈方式了解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每季度统计护理出错率,以年度计算总的出错率。实验阶段患者护理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出错率均优于对照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护理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已由原来单一生理护理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儿科护理风险较大,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患儿的配合,则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儿科中容易出现各种护理纠纷,其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医院环境较差:儿科病房设置不合理,房间内空气混浊、人员混杂,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容易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使患儿家长对护理结果不满,加之患儿对新环境不适应,因此容易出现抵触情绪而不配合治疗[3]。

(2)儿科护理工作复杂: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值,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拥有较高的护理技术水平,而且经常对护理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如在静脉穿刺前要求护理人员保证必须一针成功等,从而导致护患矛盾加剧[4]。

第6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普通病区分为2个护理单元,共设63张床位,收治患儿年龄为生后1个月至14周岁,病种均为儿内科病种。共有护士长2名,护士2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6名,护士18名;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9人;护士平均年龄32岁。床护比为1∶0.3~0.4,床位利用率年平均为98.3%以上。

1.2方法

1.2.1实行新颖有效的管理框架模式

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轮班护士—辅助护士四层立体管理框架模式。儿科1护理单元设33张床位,划分成3个责护组,每个责护组分管11张床位;儿科2护理单元设30张床,每个责护组分管10张床位。每3个责护组设1名护士长,主管护师或副主任护师职称。每组责任护士1名,护师职称;轮班护士2名和辅助护士1名,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

1.2.2改变护士责任意识与护理理念

培训责任护士,转变护理理念。要求责任护士一定要改变以治疗、处置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把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患儿入院起,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语言通俗易懂,文明礼貌,绝不能出现冷、硬、推现象。强调细节护理与个案护理,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对于性格偏激或多疑的家属护士要有耐性,多解释、多关心,学会换位思考,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消除家长的不信任心理,尽最大努力得到患儿家属的满意。

1.2.3熟练护理技能与知识

加强全体护士专科及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熟练掌握三基知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护士长提前安排每周护士要掌握的护理知识,同时安排责任护士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护士学习。每日晨会后护士长抽查护士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未掌握者及时整改直到掌握为止。儿科护理操作中小儿静脉穿刺最难也是最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操作,要求年轻护士要多向高年资护士学习穿刺技巧,穿刺时面对患儿恐惧、哭闹、家长焦虑等状况,护士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安抚,对患儿操作动作轻柔,细心地呵护,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避免纠纷发生。

1.2.4增强督查力度

不断督促检查,护士长每日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指导护理要点,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科室每周1次护理查房及讲座,每月进行1次三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试。护理部每月进行1次质控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每季进行1次三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核。通过层层把关来提高护理质量。

1.2.5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改善病区环境,病房内挂粉色卡通窗帘,走廊墙壁悬挂儿童喜爱的各种动物壁画及为家长准备的育儿知识宣传栏。设立3个特色病房,备有电视机、饮水机,每个护理单元备有微波炉为患儿热奶热饭。为患儿的安全着想每个床都增设活动床挡,以防患儿坠床。同时在每个床头都悬挂有温馨提示。

2结果

儿科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的三基知识考核合格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达到95%以上,护理连续2年达到零投诉的满意效果。

3体会

3.1责任制护理推进了优质护理的开展

责任护士对每名自己所管辖患儿的全程护理,使患儿家属感到面对一个陌生环境,陌生人群有了依靠,有困难找责任护士,有疑问找责任护士;同时责任护士也利用为患儿治疗、处置、生活护理时与患儿及家属多沟通,讲解一些与患儿疾病有关的知识,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更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3.2重视细节,保障安全优质服务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责任护士不仅贴近了每个患儿家庭,更能从细微之处观察患儿的病情,及早发现潜在的并发症,给医生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同时指导家属给患儿正确用药(口服药),教会家属如何避免呛奶,婴幼儿喂药技巧,确保患儿的安全、健康。

3.3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

第7篇

【关键词】 优质服务;儿科护理;患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已经具有很强的健康意识,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而儿科护理,其关系着患儿家庭的幸福[1]。本文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针对其服务效果进行一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包括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6例儿科患者,将186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3名。其中,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服务,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同时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对本院的护理质量进行考评,并做详细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1.2 优质护理措施

1.2.1 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我院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我院儿科按照卫生部护士配备原则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配置,科室床护比达到1:0.4[3]。设置专门的优质护理服务区,成立分管小组,每组各配备一名小组长和责任护士。组长重点负责本组的为重患者和所有患者的护理质量,护士负责具体分管患者,并一直持续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治疗和护理流程。

1.2.2 建立完善的护理层级管理制度,保障各项基础护理有序进行 本科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层级管理制度,依据护士的年龄、职称、技术、护龄等设置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三级护理人员,按照各级护理人员的具体任务制定详细的护理职责,保证每2位患者至少有1位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无间断、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1.2.3 规范护士的言行举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以亲切热情的服务面对患者。着装得体,举止端庄大方,使用文明用语,患者入院后及时给患者家属一份详细的入院须知,采用一对一的入院宣教模式,细心、周到、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问。

1.2.4 营造温馨氛围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本科特别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对病区环境进行重新布置,例如,病房的墙壁改用温暖的粉红色,张贴漂亮、可爱的卡通画,病区壁挂电视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病房的被褥、窗帘等都改换为可爱、温馨的卡通图案,改造后的病区环境温馨、宁静,充满了童趣和色彩,让患儿及其家属体会到家的温暖,消除了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对医院的好感。在病区设立“文化墙”,张贴温馨提示、祝福语等,拉近了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距离[4]。同时,为了方便患儿家属能够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还专门设立了操作方便的传呼系统。

1.2.5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每个家庭都视孩子为宝贝,患儿生病入院后,患者家属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陌生环境产生疏离感,对患儿病情的担心、焦虑等情绪都积压在一起,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好沟通技巧和方法,可以给患儿讲故事、送小礼物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更要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向患儿家属告知病情,安慰患儿家属,打起精神,协助护理人员一同战胜疾病。在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倾听,详细、耐心的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不要轻易打断家属的讲话,要学会接受和忍耐患儿及其家属的行为和习惯,倾听和了解患儿家属的感受,有困难要尽最大努力解决,通过细致、周到、贴心的服务赢得患儿的喜爱和患儿家属的信赖。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我院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患儿家属的好评和认可,护患纠纷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不仅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密切了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的关系。

1.3 优质护理评价方法 本文使用护理质量考评表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根据儿科护理规范的内容设计调查项目,按照患者的满意程度,将患者满意度分为差、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4个标准。本文设计了186份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效收回183份,收回率为98.39%,满意度调查的平均满意率为(满意患者总数/抽查患者总数)%,根据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实施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统计学处理过程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结果 见表1。

3 讨 论

护理工作不仅使患者和医生的纽带,而且也是患者和护士的最好的沟通平台,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5]。护理工作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住院患者,最终目的就是让患者顺利、安然的接受和配合治疗,恢复身体健康。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只有患者感受最深、最真,患者的满意程度就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专业、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能够让患者以一种愉快、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接受治疗,也免去了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对患者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模式得到转变、建立了优质护理理念、学习和考核的实施等,帮助和促进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工作技能和主动的工作态度都得到了实现,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不仅顺应了时展,而且也满足了患者需求,有利于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07).

[2] 郑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

[3] 赵冬梅,吴晓蔚,李霞.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04).

第8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肺炎护理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儿科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肺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35例,女性有29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在(3.21±1.32)岁。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4例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优质护理干预:①优化护理制度。完善出入院流程,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制定责任包干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连续护理,并执行APN连续排班制度,提高夜班护理效率;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强化与患者及其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③环境护理:于病房墙壁上可张贴卡通图片,为患者准备相关生日贺卡或籍,经由电视播放动画片或健康宣传片,设置儿童活动室,消除患者负面情绪;④PDCA循环法。坚持以患者为本,改进护理服务,应用PDCA循环法,总结护理问题,确保护理服务质量;⑤健康教育指导。于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强化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类型、诱因、治疗方法等;⑥出院指导。于出院时做好指导,基本内容涵盖疾病护理、用药、饮食、康复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参照WHO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病情稳定;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效: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四个级别。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8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炎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炎症,主要是指肺泡、终末气道、肺间质的炎症,多因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及吸入性异物、放射线等共同作用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咳痰、胸痛等[1]。在临床上,抗感染治疗与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锻炼,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服务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3]。经由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包干制度,完善护士工作模式,指定专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立足于患者心理、住院环境、健康教育、饮食、出院指导等方面,促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舒适状态,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4]。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于儿科肺炎护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完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白云静.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0):125.

[2]陈静.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探析[J].中外医疗,2013(32):134-136.

[3]唐菁华.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8):930-931.

第9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中医特色护理;应用

临床上对患儿实施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并非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而患儿家属的心理也大多都处于非常焦虑、担忧的状态,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到患儿诊治、护理的开展。就儿科患儿的护理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如何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降低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则需要从自身的护理工作出发。为此,许多医院也就儿科护理工作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1]。其中,儿科中医特色护理逐渐得到应用,该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以中医护理为主展开的护理。并且,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进一步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提升护理效果和质量。就该模式和方法的护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此次也通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展开了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将所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各为39例。对照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2例、17例,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4±2.7)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4例,咳喘12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观察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3例、16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6±2.8)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5例,咳喘11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所选患儿当中,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无重大心理应激患儿,治疗方法以中医治疗为主。对于此次护理观察,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中医特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消化不良患儿,护理人员结合医生对患儿消化不良的中医类型诊断,采取相应的情志和辩证护理,使患儿心情放松、愉悦,缓解患儿消化不良的情况;结合患儿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实施护理干预;②针对咳喘患儿,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当中,重点展开辩证护理,如患儿为痰浊咳喘,则以祛痰降逆、健脾燥湿为原则进行护理,若患儿为风寒咳喘,则重点进行祛风散寒为主进行护理,告知家属为患儿添衣、防风等;③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患儿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同样可进行中医辩证护理,此外还可就患儿以中药治疗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予以指导,以护理配合治疗,如以刮痧、中药泡洗等护理予以干预。针对观察组患儿则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就消化不良、咳喘、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可重点从患儿的精神护理、饮食护理两个方面入手:①精神优质调护:护理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沟通和交流,按照中医治疗方法,以专业的手法进行配合,由此在患儿面前建立专业严谨但不失可亲的形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使患儿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而后,结合中医辨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如患儿情绪低落、躁动不安等,可通过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或者倾听患儿内心的感受,配合其家属是疏导患儿的情绪、不良心理状态等[2-3];②饮食优质护理:针对患儿病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时还可通过中医饮食护理达到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例如护理人员可就消化不良患儿,为其制定中医饮食方案,或者告知患儿家属可以南瓜粥、小米粥、清蒸鸡蛋黄等喂食;咳喘患儿可以用梨、冰糖煎水服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以喝鸡汤、多吃萝卜等;在以上饮食当中,若患儿不喜欢,可改变进食的方式,帮助患儿在饮食上得到相应的调理。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在患儿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放78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观察和记录患儿的住院时间。由此,综合判断对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依据回收78份的调查表统计,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4.6%,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3%,后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

经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4±3.2)d,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6)d,后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说明观察组患儿恢复时间更早,治疗与护理效果更为明显,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第10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12月在儿科住院的14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实验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1~10岁。症状主要为小儿肺炎及支气管炎35例,手足口病2例,消化道综合征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川崎病3例,其他14例,病程7天,住院时间7~12天。对照组男36人,女34人;年龄1.2~10岁。症状主要为小儿肺炎及支气管炎36例,手足口病1例,消化道综合征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8例,川崎病2例,其他15例,病程为7天,住院时间7~11.7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病程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精细化管理,并通过一系列表格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对照组根据原来住院部护理规程,采用常态化护理模式,同样通过相关表格收集相关统计数据。

2结果

实验组儿科护理工作效率有显著提高,未发生医疗过失行为,危重紧急病患抢救及时,并成功率高;在健康宣教及辅导评价方面、基础护理工作评价方面、病房服务环境方面和医嘱落实程度方面的满意度都显著提高,关键是在病患及家属中对整体优质护理工作方面的满意度综合评价中满意的总评价为97%。

3讨论

“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是本科室建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工作内涵,以此为出发点,按照卫生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本科室深入学习精细化管理理论,创建管理模型,以此为主导,对儿科病房的医护工作进行了深化、优化护理服务,以提高病患的满意度。结果显示,精细化管理在本科室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满意度94.57%),与相关文献报道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在94%以上的结论相一致。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精”和“细”,其改变了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粗放型”工作习惯和工作氛围,体现出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因素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力。

(1)我们首先做到目标明确。

第一步是落实责任制,由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分管病人,每名责任护士对口管理定点病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进行综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让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医嘱落实及检查告知等让病患和家属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结果实验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95%、96%和93%,效果明显。

(2)加强护理制度和规范流程的建设。

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儿科病房中,实验组根据现有的规章制度流程,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护理实践规范(2011版)》等要求,通过结合精细化理论对其进行了重新规划、梳理及修正,制定了相关的执行标准和护理操作规程,让儿科病房护理工作做到“责任精细到人人,人人精细到岗位”。有了具体的管理目标、细化的管理流程、严格的评价反馈体系,从而为优质、全面、标准、安全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保证。

(3)完善的人事激励评价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智护训练;优质护理;新生儿

近年来,婴儿心理学与脑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与发展,使得婴儿早教活动有了心理与生理上的理论支持[1]。目前,我国的医务教育工作者对婴儿早教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早期教育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婴幼儿期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是可塑能力最强的时期,年龄越小,脑发育越快,若错过这一时期,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难以逆转其受到的损伤,早期干预可以使高危新生儿避免潜在问题的发生。儿童的成长发育与早期教育现已受到家长与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使新生儿得到更好的生长发育机会,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本文对283例新生儿进行了护理观察,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8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154例家属选择参与智护训练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3~5 d,平均年龄(3.9±0.3)d;其余129例未参与智护训练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其中男74例,女55例,年龄3~5 d,平均年龄(3.8±0.2)d。妊娠及分娩期间无疾病发生,新生儿父母神经系统均无异常,不存在精神病史。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新生儿接受传统的封闭式护理。

1.2.2观察组 新生儿接受智护训练,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具体内容如下。先由科室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系统的学习智护训练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内容,再由其对科室内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授课讲解,并在现场做模拟演示。此外,由护理人员向家长介绍婴幼儿时期的智护训练对新生儿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一同参与。智护训练开始前准备红色海绵球及新生儿沙锤作为辅助工具。智护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智力训练与体格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1.2.2.1智力训练[2] ①视觉训练:当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时,护理人员将其抱起,并将红色的海棉球吸放置于距新生儿眼睛20 cm处,用来吸引其注意力,同时观察新生儿反应,若其有打喷嚏、打哈欠现象,或是出现其他疲劳症状时需及时停止训练。②听觉训练:为新生儿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使用新生儿沙锤分别在其两侧耳旁20 cm的位置轻轻晃动,两耳交替进行,通过发出的声音吸引新生儿转头,摇动声音不可过大,且将每侧耳旁摇动时间控制在30 s内,防止其形成习惯,对声音不再给出反应,训练时长1~2 min/次。③视听结合训练:护理人员站立于距离新生儿20 cm处,用温柔亲切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呼唤新生儿,同时自中线起缓慢向左右两侧移动头部,以吸引其追视。训练时间为1~2 min/次,并密切关注新生儿状态,如其表现出疲劳现象要立即停止。

1.2.2.2体格训练 包括全身按摩;肢体被动运动;俯卧抬头训练等。

新生儿出院后的第7 d和第20 d,科室指派1名护士对产妇予以电话回访,了解其对新生儿智护训练的操作情况,并耐心解答其疑问。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所有组间数据应用χ2检验,相关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70%,明显较对照组(92.25%)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智护训练有助于新生儿在智力与体格方面的发展,可作为早期教育活动促进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新生儿在这一时期接受适当的注意力和肢体活动训练,可对其大脑中枢神经产生一定的刺激,激发其潜在能力,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对外界的认知能力[3]。

由于新生儿尚不能接受过于强烈的外界刺激,所以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新生儿在智护训练中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5]:①在对新生儿开展视觉训练时,若其出现哭闹、打喷嚏或打哈欠现象时需停止训练;②在对新生儿进行听觉训练时,注意不要在其单侧耳旁摇晃沙锤时间过长,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新生儿形成习惯后对训练不再做出反应;③在对新生儿进行视听结合训练时,要注意面部表情丰富,以吸引其注意,但要控制好训练时间,以免使其失去新鲜感而不做出反应;④在对新生儿按摩时,要在其身下垫好毛毯,提高攵的舒适度,并将活动室的温、湿度调节到适宜范围,护理人员在按摩前要将双手涂上润肤油,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婴儿皮肤造成伤害,此外,若婴儿吃奶不可马上按摩,至少要间隔1 h。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70%,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2.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传统的健康教育通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而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了智护训练,有助于新生儿家属增长育儿知识,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此外,也有助于儿科护士丰富其专业知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党晓丽.智护训练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6(05):104.

[2]林爱兰,傅彩凤,骆冬梅.智护训练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5,28(01):148-149.

[3]柳爱兰.智护训练在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5,33(05):38-40.

第12篇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支气管肺炎患儿50例,收治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

临床路径;支气管肺炎;儿科优质护理

支气管肺炎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儿科疾病[1],因此,本院选取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支气管肺炎患儿50例,收治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25例为观察组,2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性别和年龄,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使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1)临床路径护理小组:选取20名护理人员对支气管肺炎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完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由考核通过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护理小组,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按照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对患儿进行护理。(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儿病房进行换气通风,病房温度控制为20摄氏度,湿度控制为58摄氏度,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患者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将护理时间集中,护理时尽量保持安静,使患儿感觉舒适。(3)基础护理:给予患儿健康饮食指导,告知患儿家属患儿应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告知患儿家属注意患儿吞咽食物时不要强制吞下,以免造成噎嗝。(4)病情护理:若患儿出现气促情况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儿吸氧,从而改善患儿低氧血症,给予患儿采用鼻前庭导管给氧,氧流量设置为0.75l/min,若患儿缺氧严重,则设置氧流量为3L/min,若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立即使用呼吸机,患儿在吸氧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5)心理护理:由于患儿易产生恐惧害怕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沟通,通过跟患儿讲故事做游戏,从而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患儿的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P05)。

3讨论

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从患儿的环境、病情、心理进行护理,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为支气管肺炎患儿最为理想的护理模式[3],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应注意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应根据主治医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与患儿的病情相结合,从而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2)护理人员在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时,应加强对患儿病情变化的检测[4],(3)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应通过心理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心理情绪,从而无形当中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5]。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由此可见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的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孙娟 单位: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参考文献

[1]占琼英,周兰英,杨少强等.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1-32.

[2]王雪宁,周兰英,凌素舫等.两种护理方案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8):130-131.

[3]翟晋慧,李文晴,董建英等.支气管肺炎合并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46-47.

第13篇

本溪市金山医院儿科病房,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及观察儿科输液患儿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根据输液患儿护理方式,将我院2013年7~12月418例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照组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成份,观察及比较两组输液所取得的实效。结果 观察组输液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满意度及信任度分别为90.83%、85.59%、93.45,而对照组分别为64.55%、72.48%、78.84两组指标进行比较P<0.05且差异显著。指标监测情况观察组及时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输液、使用敷料、敷贴更换及时率分别为84.28%、47.60%、89.52%,对照组分别为50.80%、22.22%、82.54%,经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结论 儿科输液患儿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保障输液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

[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儿科;输液;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37.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102-03

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已成为当今护理服务的新领域,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儿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必然离不开优质护理服务,尤其是静脉输液。有研究表明,由于患儿对输液的恐惧出现的紧张、哭闹等会严重影响静脉输液穿刺的成功率,有时会造成相关的并发症产生[1]。笔者为了寻求最佳的输液护理方式,特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到儿科输液患儿中,为患儿提供最佳最优质的护理,降低各种不良风险。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12月418例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对照组189例,男性101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4.19±1.98)岁,输液平均时间(1.58±0.25)h/例·d,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4例,下呼吸道感染39例,感染性腹泻58例,支气管哮喘25例,心肌炎6例,其他7例;观察组229例,男性12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4.32±2.05)岁,输液平均时间(1.44±0.37)h/例·d,其中上呼吸道63例,下呼吸道50例,感染性腹泻72例,支气管哮喘28例,心肌炎8例,其他,8例。两组输液患儿发生的疾病均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患儿性别、年龄、疾病谱及输液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输液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于治疗室内将药液准备齐全及核对后,带至患儿床旁,进行穿刺成功后调节滴速,固定,整理好物品,记录输液时间、输注药物等相关信息。观察组输液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包括:①输液前,首先,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创造优越舒适的输液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空间宽敞明亮。其次,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患儿,采取鼓励、体贴、循序善诱等不同的方式,逐渐分散其注意力,患儿信任后及时进行处置及输液。哭闹的患儿,通过对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输液。②输液中,护理人员要语言温和,面带微笑;穿刺时动作要迅速、及时、准确。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定时巡视,观察其不适及不良反应等[2]。③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拔针时要分散患儿注意力,动作轻柔。针头拔出后,叮嘱家属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足够长的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1.3 观察的项目及指标

自制表格及自行设计问卷,其内容包括输液患儿基本情况、护士巡查次数、敷贴的更换次数、家属的满意度及信任度等,并计算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记录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液患儿满意度及信任度等情况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两组指标两两比较,其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输液患儿监测情况比较

两组输液患儿监测数据进行比较,观察组输液记录情况、敷料的及时使用及敷贴的及时更换均要好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者是个特殊群体,儿童的情绪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和刺激,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患儿在步入医院及输液环境时经常会产生恐惧、哭闹的情绪后,刺激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造成血管收缩,从而加大静脉穿刺的难度[3]。此外,医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儿科输液环境较差,人员较多,噪音大,家属及患儿在此环境下容易烦躁,这样也会给护理工作增加一定难度。所以,在患儿进行输液前、输液时给予患儿一定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增加患儿及家属的满意,还能够得到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患儿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及处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地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信任度及穿刺成功率分别达到了90.83%、85.59%、93.45%,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儿童患者中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儿输液及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陈清对儿科输液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行研究,发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期患者满意度高达93%,而笔者此次研究患者满意度为90.83%,基本与陈清的研究相一致[5]。此外,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输液情况、敷料的使用及敷贴更换的及时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是输液记录情况及敷贴的及时更换其率值达到了84.28%、89.52%,而对照组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输液情况,巡视次数明显下降,输液期间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以至出现事故及纠纷。因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加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次数,保证了护理人员巡视次数,增加了护理人员观察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起到了协同效应,有利于患儿的积极治疗。根据儿科输液的特点,结合患儿的需要,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之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最大限度的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度及满意度,促进医院健康持续的发展[6-7]。因此,儿科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符合医疗发展的需要,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静脉输液患儿的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1033-1034.

[2] 陶丽蓉.儿科输液患儿100例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21-22.

[3] 尚银鸽.小儿输液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2667-2668.

[4] 吴玲.对儿科输液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1):72-73.

[5] 陈清.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103-104.

[6] 张宏玲,张彦.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212-214.

第14篇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8-0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追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1]。我院为了研究在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选取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患儿相比较,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8±1.2)岁;观察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1.3-6岁,平均年龄(3.9±1.3)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把儿科病区分为2大组,由一个护理组长管理,下面再设小组长,之后设管床护士,建立一个三级护理模式,即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管床护士。每位管床护士分别管理4-6张床。再向每一小组分配专门的专科护理任务,并且对儿科内每位护士多次培训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护士的护理理念。做好关于各种护理活动的规划,划分好每一小组的职责以及不断创新的护理活动。参考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在相互比较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整改,将各项计划充分落实。在细分情况下,也要保证患儿可以得到高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采用APN倒班的上班方法,即A班为7:45-16:00,P班为16:00-22:00,N班为22:00-8:30。交接时间为早上8:00、下午15:30、晚上2l:30,以保证在任何时间段都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相关调查,每项分数为20分,满分100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点名表扬人数、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投诉次数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在优质护理中采用了责任制,患者在入院接待和病情评估中提供了指导,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与管床护士的沟通关系,减轻了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护理投诉次数。改善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经过医生或护士查房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得更加清楚,能够为患者和家属及时提供需求和指导,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抓住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将查房时间改为交班前的15min,使患者可以及时得到的有效治疗[2]。在实施优质管理以后,护理人员提高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工作能力,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同时在操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也提高了护理质量[3]。总之,在医院内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护患、医护之间的良好关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第15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儿科,实践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的新形势下,全国各级医院都在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从而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1]。自2012年6月以来,我科结合实际,从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工作模式、落实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尝试,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二级甲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开放病床100张,设儿科、新生儿科、妇产科三个病区。我科开放床位34张,以收住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病床使用率达100%,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天,共有护士13名。护士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5岁;职称:护师5名,护士8名;学历:中专2名,在职大专10名,在职本科1名;工作年限:1年以下1名,1-3年3名,3-5年2名,5年以上7名。 合同制护理人员,占科室护理人员的85%。

2 创建优质护理病区措施

2.1 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设置病区环境,如病房门口设置温馨的卡通责任护士牌,病房墙壁绘制了可爱的卡通图画,病室电视播放动画片,护士服改用粉红色等,使病区环境感到温馨和宁静,洋溢着天真浪漫的童趣;窗帘和被褥以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哈巴狗等,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体现出家庭的温暖;方便快捷的传呼设置,随时可以得到护士的帮助。这样明显拉近与患儿家属的距离。

2.2 强化职业素质,规范护理服务。儿科存在着特殊性,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当其生病住院时,家属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多与家长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2]儿科病房与普通病房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患儿的年龄小,而且活泼好动,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很难用语言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3]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行微笑服务的同时,在沟通中多运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在查房、治疗护理时,适时地抚摸患儿的额头、小手、小脚,或问候或表扬均能使其产生亲切感,减轻恐惧心理。对于年长儿可以玩游戏、询问生活和学习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3 改变护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由于儿科病床紧张,使用率达100%,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将我科34张床位,分成5个护理小组,平均每人管6-7人,负责当天分管床位病人的基础护理、治疗、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相关记录。针对我科上午医嘱多、变化大等特点,上午的医嘱由办公班护士集中处理,新入院及出院病人办公班护士完成相关登记手续后交责任护士处理。下午办公班护士需完成科室的药品、器材的补充及消毒隔离工作,各护理小组的工作由责任护士全程完成。

2.4 从形式及内容上改变交接班方式,取消了与医生一起大交接班形式,责任护士上班时,首先到病房自我介绍、在门上插责任护士提示牌,了解所管病人的病情,落实晨间护理。保留办公班护士参与医生交接班。责任护士在科室大交班期间必须及时完成本组基础护理工作,后参加护理晨会,夜班护士与护士长、责任护士进行床边查房、交接班。

2.5 基础护理贯彻“亲自做,指导做和教会做”的指导思想。由于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责任护士重点为危重病人提供全程生活护理,一般病人协助、指导家长做好生活护理。对于现在的80后的父母,由于网络的普及,理论上的知识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存在不足,所以他们更希望获得生活护理操作上的指导。

2.6 转变服务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经常性利用晨会及护士会反馈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服务培训,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促进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为患儿和家属着想,把病人的难处作为服务的难点,自觉自愿地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

3 体会

3.1 引导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正确认识是工作的关键。作为一个妇幼保健卫生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及合同工与在编职工的同工不同酬,极大地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原来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到责任包干制模式,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与大医院为模板,(因护士会认为大医院工资高,配套设施好,工作条件不一,可行性不一。)只结合目前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下,“以患者为中心,创优质护理”是各医院的服务宗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大势所趋,医院的配套设施、后勤服务会根据护理工作开展情况来调整,将责任包干制的设想、好处逐步渗透,利用年轻人的好胜心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适时改变了工作模式。

3.2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应结合实际开展。

3.2.1 排班模式

优质护理服务不等同于要APN排班,由于儿科治疗的特殊性,以静脉输液为主,用药少,间歇性,而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使用后,间歇性给药治疗明显增加。而APN的连续上班虽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却不利于责任护士的间歇性给药治疗工作,再加上本地午休的生活习惯,我们尊重护士的排班意愿,增加一个中下班,保证了上、下午都有5个责任护士,中午2个值班护士,晚上有长夜待班护士,满足了临床需要。

3.2.2 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提出要减少病人家属陪护,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其中生活护理包括整理床单位、面部清洁和梳头、足部护理、温水擦浴、协助病人进食/水、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等。[4]作为普通儿科病房,陪护是医院的需要也是家长的需要,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非危重病人家长更希望在孩子住院期间得到及时的治疗与生活护理指导。取消责任护士参加科室医护大交班,让责任护士在科室医护大交班时间内完成晨间基础护理工作,争取时间让患儿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接受诊查与治疗。

3.3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重在结果。优质护理服务是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为病人提供人性护理服务。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对优质护理服务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大量探讨。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工作模式,都是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这一效果。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工作以来,我科的护理质量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①患儿家长对责任护士知晓率显著提高,由于减少了打针找个护士,接液体找个护士等有问题不知找谁的困扰,且由于责任护士连续4-5天的接触,彼此之间有熟悉感,再加上规范了护士护理服务工作,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②实行责任包干制,由于职责明确,以往在工作中较拖拉的护士也加快了工作的脚步,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减少护理工作拖班现象。③医护沟通加强,为了及时完成本组的护理工作,护士经常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反馈病情及治疗落实情况,便以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④护士间团队合作加强,由于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彼此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且在工作中彼此需要。儿科的重点操作是静脉穿刺和采血,高年资、技术好的护士乐于在工作帮助低年资、技术一般的护士,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而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得到了帮助也能主动帮助高年资护士完成工作。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5],而近年来护理队伍日趋年轻化,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护理质量一时难以保障[6]。在整体护理质量上我们虽然远落后于国内同级医院的的水平,但这正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7]。笔者认为,对于目前一些仍将优质护理服务责任包干制还停留在纸上的中小医院、基层医院,只有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使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2]于海英.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7(26):34-35.)

[3]江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4]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6-187.

[5]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