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择业方向;影响因素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career

WANG Ke-ying,WANG Xiao-ke,WANG Run-chuan,PANG Xia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4,Jiangsu,China )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ct, nowadays,medical imaging students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for themself has become the key guarantee for a good future . In Xuzhou Medical College, our group let 154 students of Medical Imaging who a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rade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After that we Analysis、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Basing on the analysis,we can give the most reasonable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about how and what they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our surve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Career dir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医学影像学专业包括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影像诊断专业以培养临床诊断型医生为人才培养目标;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理工学知识的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另一培养目标[1]。那么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哪种专业呢?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医学生学习培养周期长,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加上日常生活费,每年开支至少需12 000~15 000元;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来说,是较重的经济负担。在发放的154份调查问卷中,因诊断未来收入前景好而选择诊断专业的占36.92%,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因素对影像学生的专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1.2医师资格证 对于基层规模较小的医院,技术与诊断是不分工的,在较大的医院,技师与诊断医生分工明确。执业医师法与职业医师考试规定,一旦从事技术工作就无法再考取医师资格证,不能做出作出独立的诊断报告,这对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影响很大。

1.3辐射因素 国家早期有关规定,有关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为有害工种[2],不少医院放射学工作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龄,增加公休假期,给予合理的津贴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了医学生对放射防护安全性的担忧,而选择诊断医师则无需担忧此问题。

1.4就业压力 在现有的医学影像行业中,各医院对诊断学生学历要求逐渐变高,县级医院以上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检查影像设备进行了大的更新,而目前的影像技师队伍无法达到现代化与数字化的要求,故需充实新的高实力技师[4],大部分本科技术学生可以就职于较好医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择影像技术的有17名学生,其中70.83%是因技术就业率高影响其选择的。

1.5考研热潮 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诊断本科生大部分进入县级医院,许多学生对此不满意,因此想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个好的职业前景[4]。这就导致了"考研热,随大潮"现象的出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由于考研因素而选择影像诊断的占48.05。

由此看出,考研已经成为影响影像学生未来选择方向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影像技术的学生,除去暂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之外,就业压力小,工作风险低以及就业率高也在他们选择影像技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与对策

2.1家庭经济问题 对于因为家庭负担重,暂时不能考研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医学生,可以先选择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后,再去完成自己理想。

2.2执业医师资格证问题 有些人会认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不能考医师资格证表示着社会地位不够高,但这只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不同,作为医学生需认清自身情况,对自己做好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专业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2.3辐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射线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铅墙、铅围裙、铅围脖的制作,技术人员操作室与病人射片室的分离,以及每年对影像科室人员的体检等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很好保证影像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辐射因素在影像学生专业选择上影响越来越小。

2.4就业压力问题 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就业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法则,医生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更是高。所以作为医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心理抗打击能力,并积极投身到竞争中,刻苦专研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影像专业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长,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影像学生可以选择在医院从事诊断或者技术工作,还可以去飞利浦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2.5考研问题 许多医学生在面临毕业时,都会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而纠结。其实,考研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自身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跟风,尽量做到考研就业两手抓,以免错失就业良机。

参考文献:

[1]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网站http:///WebSpecF/EnrolDetail.aspx?id=61996.

[2]吴佩岩.2007年,等卫生学校招生的瓶颈[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

第2篇

服务临床

追本溯源,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PACS的定义是什么。2012年的PACS专题叫《从区域走向区域的医疗影像》,在该专题的开篇综述中,本刊曾对PACS尝试做如下定义:可以实现对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的分析、处理和诊断,并可以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医学影像系统。没错,我们给出的定义里有“三维后处理”,这正是我们今年的主题。

且不说今年主题,先来说说定义中的“医学影像系统”这几个字。PACS说到底是一个医学影像系统,不管是分析、处理、诊断还是三维后处理,PACS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医学影像进行的。而医学影像呢?很显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一番条分缕析之后,不难看出,PACS终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

这也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将持续关注PACS的原因所在。

现在开始说今年的主题――三维重建。如你所见,在我们给出的PACS的定义中就有与它类似的一个词――“三维后处理”,也因此,讲PACS尤其是未来的PACS,三维重建一定会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两极分化

在操作本次专题时,我们采访了近二十位医学影像学从业者,其中包括十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学影像相关科室的主任和副主任,他们对三维重建的评价可谓两级分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三维后处理方面多有应用,该院有国内最大的前列腺癌数据库,泌尿外科甚至可以做到把某个地方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标志在腺体的三维图像上,这个工作当然是在医学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的。

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整合影像学”概念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室主任郭佑民也是三维后处理的“拥趸”,他认为包括三维影像在内的整合影像学将有可能颠覆时下的诊疗路径,创立新的医疗模式。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部分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影像后处理对放射科的工作影响不大。他们的观点大概是,放射科的主要工作是做诊断,而诊断最主要的对象是横断面图像,三维影像对诊断工作并无太大作用。甚至有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重建在我们医院基本都是研究生在做,我不是太清楚。”

革新诊疗模式

专家们对三维影像后处理的看法以及重视程度差别何以如此之大?个人理解或许是与其医院的业务方向有关,如果该院的临床科室没有太多三维影像后处理的需求,为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放射科自然不会在这方面深入钻研。

而正在享受三维影像后处理所带来的益处的专家,对三维后处理今后的作用和定位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霄英说:“我觉得,三维影像后处理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理念。”表达类似观点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王跃。

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卫生类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如《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5月修订的新版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该门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2.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基础差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最为突出。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要求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列出相关多元一次方程组后能够正确加以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和数学程度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听不懂,更难说加以理解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领着学生复习或给学生补充讲解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3]。

2.2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门课程理论授课和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2:1,就是说要求有1/3的课时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4]。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卫生类职业学校,在诸如物理和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实验条件较为欠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3 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该门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很大,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没有下功夫,想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产生老师不认真教,学生更加不认真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研究

3.1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学校申请由自己来担任本校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物理和数学课程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样,就可以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授课。

例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交流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书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数学课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三角函数部分加以较为详尽的讲解。

再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电阻网络的化简,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授课中,加强对电学部分中电阻串、并联关系的讲解。

3.2 对于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或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三极管导通原理的时候,如果仅靠教师对导通过程的口头讲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课件,把三极管导通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程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实验,如桥式整流、滤波等基础性电路,笔者使用Multi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从而达到验证电路效果的目的[2]。

4.结论

笔者认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能力性,即学生在毕业时既具有对相关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还具有对各种疾病进行简单诊断和分析的能力。[3]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通过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上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娟,浅析新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的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2~134

[2]熊伟,侯传教,梁青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时光荏苒,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单用户应用,到部门级应用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医院信息系统从早期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的初级应用,发展到今天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信息化从院内应用发展到区域医疗信息化。

医院需要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顾名思义,应当是提供数据服务的中心。

数据中心的建设应当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底层的供电、制冷、网络等机房环境建设以及服务器、存储、备份等设备和机制的建设与管理。其中心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性能、可管理。主要的技术热点有服务器集群、存储网络、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备份手段、灾备方案、重复数据删除等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主角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在这个层面上管理数据中心的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安全、可靠。要保证数据中心安全可靠,保证它的性能;第二层是数据服务能力的建设与管理。包括数据集成与融合、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服务平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其中心目标是数据的可管理、可用性、利用能力。数据中心主要的技术热点有数据抽取(ETL)、数据集市、数据挖掘、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对医院数据中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早期的信息中心只有一台或者几台服务器,数据量也很少,主要参与的是医院收费业务,比较简单;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医院业务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费用信息,以及患者的诊疗信息和医院物流管理信息、成本分析控制信息和绩效管理等信息。其中以患者的诊疗信息最为复杂,有文字、数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多样。而且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也非常复杂,有医嘱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检验报告系统、麻醉监护系统、门急诊输液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需要信息的互联互通,系统需要集成。”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信息中心主任黄刊迪从多年实践经验角度谈了对医院数据中心的认识:“数据中心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向临床专业化方向的深入,医院内部必然会出现众多临床信息系统,也必然会面临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外部需求和医院临床数据集成的内部需求,医院数据中心是满足这两方面需求的唯一解决方案。没有数据中心,电子病历无法保证临床资料的可及性、完整性和归档性,患者在某些科室的检查资料,可能会因为科室机器的关闭或数据迁移而不能在任何时段访问,也难以解决患者资料被检查科室有意或无意修改的问题。”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数据中心很有必要。不过首先要对数据中心概念进行正确理解。目前很多人是侧重于硬件及平台架构建设,认为把全院服务器、交换机、存贮及数据库等统一建设,数据集中存储,就是建数据中心,而对数据的分析、整合、共享等应用缺乏考虑。甚至一些人把网络中心机房建设认为是建数据中心,还不乏此类的文章介绍。此外,还必须认清建数据中心与数据仓库的关系。”福建省立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琼瑶表达了自己对数据中心概念的见解。

对于数据中心的概念,武汉同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晓祥认为:“临床数据中心是所有的医疗信息的静态文档存储仓库。它既可以实现患者医学信息纵向的长期保存和管理,又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流程中患者相关医学文档和信息横向的抽取、整合和归档。”

联想大客户业务服务器营销经理李亚杰谈了自己对数据中心的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业务达到以下两个层面才会建设数据中心: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和数据量激增。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IT手段简化业务流程,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利用。随着医院存储电子病历和影像数据量的逐渐增多,数据大集中成为必然趋势。”

英特尔数字企业部客户平台集成专家丁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医院数据中心而言,核心是数据,其建设目标是数据的利用。而软硬件基础设施正是为医院的数据和应用提供支撑服务的。”

医院数据特点

众所周知,医院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期。从过去单一的HIS系统,向临床信息化发展,系统专业性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涉及的系统和厂商越来越多,服务器数量急剧增长、数据量越来越大。

当前,医院数据具有异构系统多、数据量大、关联性强、在线时间长等特点。“医院拥有大量异构系统是由医学学科专业分工决定的。现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医院都会有几十个开发商的系统在运行,不同系统平台的数据如何集成将成为一个问题;第二个特点是数据量较大,医疗数据从结构化发展到自由文本,比如患者的病历,再到医学影像以及动态影像等等。医院数据量以TB计,总医院仅医学影像数据存储已经达到数百TB,所以医院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由此对数据管理和利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个特点是关联性。医院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患者展开的,‘以患者为中心’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因此,尽管各个医疗业务系统是异构的,但这些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正是诠释了医疗信息关联性,无论是影像、检验、病理、超声、内窥镜,还是手术、急救等产生的数据都是电子病历的组成部分;第四个特点医疗数据保存时间长。”薛万国主任总结道。

IBM系统科技部解决方案销售代表齐昕表示:“现阶段的医院数据中心基本达到了数据逻辑上独立,即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分离,数据库服务器向上扩展,应用服务器向外扩展,实现了企业级的存储和信息管理,这种架构消除了资源的争抢,易于实现管理和维护,数据成为医院临床和运营管理资产,但是,数据还没有做到跨应用的整合,不能有效的为医院的运营决策提供支撑。医院的数据特点一是数据量大,大型医院每天可产生超过10G的数据,如果包括2~3个的数据备份,就要存储超过30G的数据。而且大型医疗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还会以几何级数增长;二是数据类型复杂,有数字和文字,还有大量的图形和影像等信息;三是既有对安全性、实时性和并发用户数要求很高的HIS数据,也有对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相对较低的数字图书等信息。因此,未来的数据中心必须通过高度的虚拟化实现简化,共享和动态调配IT资源,提供面向服务的IT交付。”

丁华指出:“医院的数据主要有系统异构、数据量大、关联性强三大特点。因此,给医院数据的利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此外,医院的数据往往要求保留较长时间,以支撑贯穿患者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医疗数据整合与应用

随着医院数据量的日益增加,如何实现数据的整合,更好将数据为临床所用成为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对此,薛万国主任谈了自己的经验:“要把数据中心的数据利用好,首先是建立一个很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案。我认为医院将来的数据存储可以采用数据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平台。所谓集中不是说把服务器集中,而是把数据集中。而所谓数据集中主要是指不要让数据过度分散到各个系统中,然后以HIS系统为基础形成一个中心数据库。实现数据集中后,医院对数据的使用更为方便。在HIS系统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把异构的问题也解决了。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只用这个数据库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医疗数据都适合集中,比如影像数据就不必集中起来。总医院的影像中心有多个科室不同的信息系统,薛万国主任在带领团队进行数据集中的过程中,通过影像中心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通过采取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分布平台,总医院的数据提取更为方便。

黄刊迪主任表示:“医院数据中心的存储模式将由集中式存储向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存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数据集中模式具有数据管理方便、访问性能高等优点以及存储空间利用率低、数据源部门不易接受、数据归档效率较低等缺点;分布模式正好与集中模式相反,两者结合实质上就是将数据量小、结构化程度高、格式简单、特别是索引类数据集中存储,将数据量大,结构化程度低、格式复杂,特别是影像数据分散存储。这种方式虽然克服了集成存储和分布存储各自的缺点,但还是存在着数据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问题,因为索引数据的集中存储,实质上意味着数据源部门失去了数据的控制权。集中式存储具有集中与分布结合模式的优点,并且克服了数据过度集权的缺陷。”

IBM软件部资深IT经理杨秀合指出:“在医院的信息化过程中,由于系统的特征不同、系统的提供商不同等原因,往往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中,如:HIS、PACS、EMR。就PACS系统而言,出于存取性能的需要,本身就需要分布存储。因此,数据的分布存储是必然的。不过,为了将大量的医疗过程信息作为‘知识资产’进行管理和再利用,有必要围绕患者、以EMR为中心进行集中存储,将诊疗信息(含费用信息)归档后进行集中存放。另一方面,从数据的类型来看,患者的身份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字典有必要集中存储。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平台是一个‘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平台。”

丁华认为对于医院来说,集中与分布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他谈到:“数据平台的建设可以围绕临床服务与医院管理两个主要方向进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载体,来建立患者诊疗数据组织与共享模式。数据存储的建设,则为医院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医院管理提供支持。在数据存储的分布方面,物理上应采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集中的临床数据存储库是必要的,但是无需在数据平台上复制所有的数据。例如,影像数据等大容量的数据,可以分布存储在原有系统中,并提供调用的方式。”

更好地利用数据服务平台

医院要建立数据利用的服务平台,它能够提供数据的检索服务。“在利用数据服务平台方面,我想到了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做电子病历的浏览服务。因为电子病历浏览相对而言模式较为固定,是以人和以病历为中心去看,将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医疗数据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组织和展现,只要有了电子病历浏览服务就能解决很多临床上的需要;第二是解决数据的自由检索服务,这必须先实现数据的整合,然后通过整合后的数据库,开发一个自由条件的查询。在医院内科研和管理会对自由检索提出要求,我们正在寻找一些产品支持此项服务能力建设。”薛万国主任介绍道。

黄刊迪主任指出:“建立数据利用服务平台的工作主要有:建立数据中心,集成和整合医院内部各类数据;采取某种安全方便的技术,比如网闸,连通内网和外网;建立门户网站;完成界面集成;建立数据仓库;建设各种主题数据库;培养或引进数据分析人员,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数据分析利用能力;建立健全和落实数据管理制度,技术代替不了管理,管理代替不了激励。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鼓励数据共享和利用;提高认识:数据只有用才知道有没有价值,只有用才知道有没有问题。”

建立历史数据管理机制

在数据中心建立一个很好的历史数据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数据管理非常必要。

薛万国主任认为:“要想建立历史数据管理机制,有两条重要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把这些数据库里的数据变成文档,使文档变成静态的内容,方便数据迁移。这样它既可以满足临床科室工作人员阅读的需求,也能把数据从数据库内提取出来,从而减轻数据库的负担;第二条途径是建立历史数据库,把所有数据都倒在历史数据库内。”

作为医院的重要信息资源,历史数据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不过利用难度很高。对此,黄刊迪主任认为:“在克服利用困难的前提下,建立合适的历史数据管理体制,是提高历史数据利用率的根本手段。历史管理体制应该鼓励对历史数据的利用,适当放宽历史数据的访问权限,应该鼓励跨学科、跨医疗机构、跨地域的医院历史数据的利用,应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提高数据源部门共享历史数据的积极性,对数据利用者制定适当收费标准,收入用于维护数据源的不断丰富。历史数据的利用需要严格管理,不能违反各种相关法律。有必要建立专题历史数据库,针对一些专题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处理,既可以提高数据安全,也可以提高数据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医院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

由于医院数据的特点以及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医院数据中心面临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房环境、管理与监控、可靠性保障、备份与恢复、数据管理、用户管理、数据集成、数据服务等。

机房环境管理包括空调的可靠性、供电的可靠性、网络可靠性等。过去的机房放几个机柜绰绰有余,而现在机房由于设备大量增加,设备非常密集,使得剩余空间小,带来的问题就是散热效果差,对空调的可靠性、供电的可靠性等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此,薛万国主任指出:“大量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给管理与监控带来严峻挑战。医院希望能有集中的管理系统,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主动报警的管理体系,解决诸如数据存储空间监管、CPU性能利用率监管以及多个服务器时钟协调管理等问题。”

数据集成的问题非常复杂,如何将直接异构平台的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下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医院拥有就诊人次和收费情况的数据,而且它们来自不同的系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对数据做统计分析是数据集成面临的问题。

数据服务也是令很多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头疼的一个问题。诚然,数据积累的越多是一个财富,如何发挥这个财富的价值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建立一个数据的利用平台,让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自己检索数据,则会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薛万国主任表示。

医院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对于医院数据中心未来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这个话题,张晓祥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三大主题是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协同医疗,这些都将推动医疗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医院数据中心将从单个医院医疗信息整合归档存储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归档存储。”

对这个问题,王韬主任认为:“各个系统之间数据库类型可能不一样,很多数据和信息的交换标准还没有明确,因此,对一个大型的医院数据中心,它的管理难度很大。医疗信息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对于门急诊系统来说,稳定可靠最重要,不能出问题。而且,一旦出问题以后,如何在10分钟以内提供应急方案非常重要。随着卫生部电子病历规范的出台,电子医疗文档在医院将越来越普及,除了采用CA认证、数字签名、修改记录、查询使用追踪等技术外,如何有效的保障医疗文档和数据本身的安全也很重要,天坛医院的数据都至少保留三个备份,并且在不同的办公楼。这些数据不仅要有技术的备份,同时也要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安排专职工程师每天进行巡检,而且主任还要监督,抽查。信息的加工和利用是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阶段。信息中心不仅是采集和存储数据,还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数据为医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目前天坛医院信息中心每年都有专题信息分析报告提供给医院管理层,就医院运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供分析意见和改进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医院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指一体化集成,即一个软件开发商。对此,薛万国主任谈道:“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医院的管理、临床等系统通过一个系统平台支持医院的日常运行。不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发现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细。临床系统只解决医生下医嘱的问题还不够,我们要把检验、影像包括进来。不过,将检验包括进来之后我们发现检验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囊括。再比如医学影像,PACS把放射科影像管理起来之后,医学影像还有更多细分领域,如核医学影像、导管影像管理。总之,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业务领域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专业的信息系统不可能由一家厂商全部承担。每一个专业系统都有包括服务器在内的自己的平台。最早,医院使用几台服务器就够了,现在很多医院的服务器多达几十台,如我们医院现在共有80台服务器在同时工作。服务器数量的增长带来了基础设施管理的问题,并使数据的利用越来越困难。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异构的,各个系统平台五花八门。诸如此类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第5篇

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各个专业中的开设课时都是相同的,作为授课教师,在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学及考核方式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我们应用了各种形成性评价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1.网络课程实现无纸化考核

医学细胞生物学建设的网络课程在我校点击率排名较高,丰富的内容受到学生的好评,网络课程中上传了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习题等,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网络课程里学习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在线做习题练习,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统一安排同学们进行无纸化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时进行,无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网络课程中还有教师制作的各类微课课件,有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内容,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微课继续学习,这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平台,在学习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线留言,教师可以及时的回复问题,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就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2.口试在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现代教育注重创新人才与实践人才的培养,“医学细胞生物学”也是如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传统的文字考題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给予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定鼓励。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近几年一直在学生中实行口试,一方面是督促同学们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可以让老师更有效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反映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3.实验考核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观察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是通过各种实验技术来实现的,要做好“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工作,还要重视实验考核的应用。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同时掌握一些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既是为医学生学习后续学科奠定基本的操作基础,也是为学生将来进行的科研实践工作奠定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内容,还要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内容和结果给出考核分数,激励所有同学认真完成实验,才能起到实验课的效果。

4.设计性实验

医学细胞生物学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我们给学生开设的实验类型少,学生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因此我们给学生安排了实验设计,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与资料,在网上查其他院校或其他学科的一些实验,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内容,可以将没有安排的实验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行去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可以申报实验室的开放性实验,完成整个的试验计划。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理论和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有效方式,可以为学生将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第6篇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转专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50-04

转专业是利是弊?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学校正不断地放宽转专业的门槛,而更多的学生要求转专业,申请转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转专业已成高校中的热门话题。

转专业给了学生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如很多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满意,存在抱怨心理,转专业就给了他们一个重新选择的平台,避免所造成的遗憾。但由于转专业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转专业的时间限制,名额限制,学习成绩,高考成绩等,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教学条件限制。部分学生仍不能转到自己意向的专业,很可能失去动力,在所学专业混日子。更有甚者因不能转到自己向往的专业,就放弃学习,选择重新参加高考,造成精力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浪费。要理性的分析转专业的中的存在的各种利弊,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针对转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方面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转专业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化,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专业虽然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学生更应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地转专业。

(一)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兴趣、爱好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时往往只集中在高考的分数线上,就读什么大学才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至于选择什么专业大部分是听从家长,老师或朋友的建议,缺乏主动性。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跟自己的理想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激情或兴趣爱好,从而萌生转专业的想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动力。让学生明白自己学所专业的优势及将来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渐渐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爱好是是专业学好的基础

学生本身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一想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认真思考下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就业范围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将来的工作。所谓专业的学习还是要为自己以后的工作铺定基础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避免以后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如果单单只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出于自身的爱好兴趣,并不是出于对自己将来认定要从事的职业去考虑,对要转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以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斗志,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也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挥,甚至不能长久坚持。而对于有兴趣爱好者去不同,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则很乐意去解决困难,每当他们解决一个困难都倍感有成就感,更加喜欢这个专业,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前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他们的专业水平越来越好,才能往更高的目标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兴趣才能带动积极的情绪去研究钻研,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更大地突破。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是否转专业,转什么专业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理性地看待兴趣爱好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事实上我们却发现许多学生上大学仅凭兴趣爱好想学好这门专业却非常困难。基础是必须的,没有基础单有兴趣爱好,在学习中难免会碰到磕磕碰碰,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坚持。在选择转专业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对那些自己本身不擅长的或比较薄弱的课程基础要求很严格,而这些基础又是学好这门专业所必须的时候,学生就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了。在大学里学习并不只是混混日子,单拿一张文凭就了事的,面对以后的社会还是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学好学精才是上上之选。学生们往往只看到自己对该专业的喜好,却往往忽视自己本身是否具备该专业所要求的素质基础,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会计专业要求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建筑专业就要求要有美术基础等等。很多学生仅凭兴趣就选择转入不适合自己本身的专业,结果往往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丧失学习信心,以至自暴自弃而造成在混日子或退学等现象,所以单凭兴趣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

(四)热门专业及就业趋势所带来的影响

很多学生本身选择专业时由于受分数,人数等各种限制未能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一旦有转专业的机会就迫不急待地转专业。很多学生及家长错误地认为热门专业好就业,只要进入热门专业就业就可以得到保障。以我校为例,学生在转专业中选择转入专业时集中在医学类的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工科类的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管理类的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认为如果学这些专业,毕业去向要嘛就业比较容易,要嘛待遇比较丰厚。而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学生,因就业面比较窄,学生转到其他专业学习的意愿就非常强烈。其实以好就业,或者就业后的待遇比较好来判断专业冷热,不是很可靠。有些专业属于毕业后待遇起点较低,但是很具有发展潜力;有些专业毕业后待遇或保障好一点,但很可能在未来的增长是有限的。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冷热门转业也在不停地转化。例如一段r间遭到冷遇的材料专业,如今也成为热门专业。原来人们过去觉得材料专业就业面太窄,只能进研究所或者企业。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不断加深,现在社会上对材料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而以前非常热门的经济类专业,如国际贸易专业等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大量人才积压,就业就不再是热门。还比如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社会上缺少大量的儿科医生,当时在医学专业中处于冷门的儿科医学在停至招生17年后又要开始恢复招生。学生都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使得一些处于科学发展前沿国家需要的基础专业,如物理、数学专业受到冷落,以至以后人才奇缺,后续无人,导致学科发展失衡。到时热门专业的学生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而又形成新的瓶劲问题。

(五)避免自我情绪化

很多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由于在班级格格不入或是由于朋友在其他专业,甚至是对某个老师有好感喜欢听某个老师讲课等,就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原因就放弃自己本来所学的专业,没有理性地看待问题。有些学生只是因为一些不良的情绪就想换个环境,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是碰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而这些不良情绪并不能作为转专业的理由,学生应该在学习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比如多参加学校活动,有自己的爱好等,良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才是关键。学校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分析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优势,是不是要转专业,转专业以后的利弊,避免盲目地转专业。因为转专业后,学生不但要补修新专业中落下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压力更大,还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困扰。因此,学校特别是辅导员应更多地帮助学生调整这种情绪化的心理,多进行沟通,使得他们以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使他们更能融入大学这个大家庭,学好自己的专业。

二、从学校方面思考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直接面对的就是人才和就业市场,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选择转专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目前各个高校仍对转专业进行一定的限制,转专业也带有一定的弊端,学校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更深层次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

多年来许多的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如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跨专业学习的愿望,激励了学生的兴趣,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日益强烈.拥有多学科、大跨度、交叉复合知识结构并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而双学位制,主副辅制等改革,更加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校更应该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把书本带到生活中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校要更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勇于创新,自动、自发地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

(二)调查研究适应市场变化

高校扩招也进行了快二十年,高校教育早已由盲目地扩张升华到研究内涵的发展上,在当前经济社会下,专业最终还是要对应将来的社会就业需求的,所以对整个社会就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调查研究还是必须的。当前教育部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让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当前的高校已经具备能在批准的范围内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的权利,合理地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专业,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重点,是关键。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就业走向,调查研究是各大高校的责任,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只有紧跟社会变化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调查研究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行预测,使专业与就业需求相连,使专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三)对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专业知识的过分单一,使很多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来更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将相近或相同的学科等同院系的专业进行合并,按一个专业进行大类的招生。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类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得到多专业背景知识的培训,更容易培养处创新性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要求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取得学历证书,为了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容易上手,还应该取得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使得学生不但具有理论素养更有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实现毕业即可从业的目的。

(四)请行业人士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的内涵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很大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从高考过来对专业的内涵并不存在很深的了解,仅处于朦胧阶段,对专业更是在名词的理解上。学校应对入学的新生开设各个专业的讲座让他们了解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自己选择什么专业转什么专业才能适合以后的工作等等。让学生起先了解自己才能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专业。并在大学学习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请相关行业的人士来校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比如工艺大师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讲艺术创作,请公司的销售主管来讲市场营销等,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有更深的认识。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你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各有两种思想。”请社会上的职业人士进行案例式讲座,对学生专业的学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给学生们新的视野,让学生看到的不止是事物表面,深层次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内涵。

(五)打破常规在某一时间段内允许自由选择专业

学校可以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的内涵,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再去选择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本身能力的专业才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才是前提,才是最好的。正确地选择专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规划影响非常的大,扩大选择自由度更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已经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关注的应该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应该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我校已开始探索创新教育制度。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两个学院率先进行创新教育培养试点,二个学院在2014级和2015级中各办一个创新教育班作为试点,由相近三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在一二年级共同接受基础课程的学习,到了三、四年级,再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以及职业愿望,选择具体的专业进行学习。这样使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可以进行深厚的基础课程学习,同时又可以切身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学生在最终选择专业时可以把专业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结合更紧密。

综上所述,转专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及前途命运的事情,是学校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学校既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学生做好转专业的服务工作,又要引导学生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精神,在D专业中不跟风、不盲从,踏踏实实学好本专业,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3〕崔岳.高校转专业本科生学习生活现状与问题[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7).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综合实验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liminary Study about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Experiment

FU Qingming

(Department of Pathogen Biology, Changsha Medicine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Medical microbiology has strong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dependent experiment in microbial teaching, as far as possible 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independent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医学微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目,①是医学影像、临床等专业的必修课。由本教研室承担的医学微生物是长沙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针对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谈一些改革意见。②

1 建立新的综合实验模式

综合实验是指在学生有了相应的微生物学实验基础后,由教学人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经过集体讨论提出带启发性的实验选项或相关命题,学生在某命题范围内,自主设计某一实验,并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加以实施。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是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按部就班进行。以细菌的格兰染色为例,过去的教法是老师将格兰染色的方法和步骤告诉学生,学生拿到老师给他们备好的材料,按老师讲的步骤被动地操作,最后按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即可,学生很少有机会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收获不大。所以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我们结合了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经教职人员集体讨论将微生物学大部分实验内容划归成3~5个综合实验,由学生自己选择并设计,在教师的点评、整改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某化脓标本中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例,说明实验模式的建立。

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题目,拿到题目后,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实验计划和方案,经过老师批改后,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全程有学生参与,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对错误操作加以纠正,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2 实验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

由于综合实验必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才能完成,所以首先要安排的是基本技能实验。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病原微生物形态、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无菌操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及细菌分离培养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针对安排的自主性实验由学生选择,最后分组,一般5人一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学生内部分工合作,自行安排实验计划和相关工作。一般地,一个自主综合型实验安排学时为11~15个,其中2~3个学时为查阅资料和检索文献,8~10个学时为操作实施,1~2个学时为完成实验报告。

3 实验结果考核

实验考核是全方位的,包括文献检索、步骤设置、方案可行性、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分离纯化、菌种鉴定、仪器使用、操作步骤、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最后讨论,以及实验完成后废物处理,实验室卫生等内容逐一进行考核评估。

4 实验教学效果评估

以往微生物学实验课采用考勤和实验报告结合的方式打分,考查也是在众多实验中选出某一个实验作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由老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带有很严重的主观性,缺乏客观标准,所以对教学效果评价既要考虑主观也要考虑客观,重点应该放在客观评价上。

主观评价以调查表的形势对综合实验结束后进行评估,③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采用调查表的形势展开,设置了4个问题,前3个问题设置三个选项。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微生物开展综合实验有必要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综合实验比常规实验效果好吗?A、好很多;B、较好;C、没区别;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有必要在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综合实验,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客观评估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用达标度作为指标,目的在于较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实验达标度分为操作达标度和实验报告达标度两大项。④将具体实验操作分成若干个操作要点,各个要点分别定出4个标准,即(下转第91页)(上接第80页)A(优)、B(良)、C(合格)、D(差)。实验报告也分成以上4个标准。最后总的衡量标准采用百分制,根据每个实验的不同情况将100分按权重比例分配给各个达标度,再根据各个达标度的达标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相加就是总分。

5 结果讨论

主观评价中的调查表显示,在随机抽样的140名同学中,学生反馈情况如表1、表2:

表1显示,86%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综合实验;89%认为综合实验比常规实验好;93%认为有必要增加综合实验的比例。这些数据表明开展综合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非常明显,对于以后实验的改进具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从开展的综合实验来看,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后的选题,要求我们涉及实验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以及适中的难度。

主观性结果表明,综合实验中,操作达标度93%为合格及以上,实验报告达标度96%为合格即以上。说明综合实验不仅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

与以往的实验课效果相比,新加入的综合实验内容,在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方面有突出意义。同学们说:在医学微生物学的自主性实验课上,确实感到了自己潜力的发挥。当然综合实验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22-26.

② 郭沈波,吴学秀,韩彦,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2):182-184.

第9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 杨跃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蒋世良教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进行干预。外科开胸和导管介入是目前两种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前者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切口大,创伤较重;后者虽然通过经皮就可以完成,但仍存在患者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疗效的不足。是否有可能有一种“完美”的医疗手段,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获得最大的获益呢?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协办的世界首次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成果的大会――国际心血管疾病杂交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著名心脏外科胡盛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美国德州心脏中心Denton Cool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高润霖教授及国内外数百位专家教授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就近年来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借此机遇,本刊记者采访了高润霖教授、胡盛寿教授、杨跃进教授和蒋世良教授。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专业术语,我想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首先请高院长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杂交技术呢?

高润霖:心血管杂交技术,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个技术已经发展了有十几年。伴随着心脏外科学微创化发展和心脏内科学的逐步有创化,一种融合了心脏内外科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便是Hybrid技术。Hybrid技术常被译作“复合”技术,“镶嵌”技术或“杂交”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与成熟,“一站式”Hybrid的理念登上舞台,与传统Hybrid技术不同,“一站式”Hybrid手术需要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Hybrid手术室,所以无须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一站式”Hybrid手术室为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支学科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标准的“一站式”Hybrid手术室,除了具备完成心脏外科手术的全部设备以外,还具有多种影像学设备,包括心血管造影的C臂X线机、实时心脏超声系统等。C臂X线机在血管(如冠状动脉)的显影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为Hybrid手术提供更大的技术空间。实时心脏超声系统是心脏外科医师的又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即时评介介入器械在心脏内的位置和状态。

应该说这个技术是心血管外科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完美的结合。目的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痛苦和创伤,促进病人的恢复。说起来大家不太好理解,以冠心病血管重建为例,把冠状动脉狭窄的地方,重建恢复血流。目前一个是外科搭桥,一个是放射架,外科搭桥一直是经典的方法,获得很好的长期效果,缺点是创伤比较大恢复的慢。介入治疗技术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使病人的恢复比较快,但是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治疗,并且再狭窄率比较高。通常很多情况下,这个病变很复杂,介入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再狭窄很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推荐病人做搭桥手术,但是由于病人的创伤面大比较难接受。很典型的微创化,小的搭桥,恢复的很快,保证很好的效果,非常小的切口,但达到完全的血管重建比较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介入治疗跟这种微创的搭桥手术结合起来。比如冠心病的治疗,首先通过微创的不停的搭桥手术,把这个病变解决以后,我们介入治疗再解决问题,让病人创伤非常的小,达到完全的效果,这是杂交技术在冠心病应用中的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搭桥在前肢远期的效果非常好,这10年间的有效率在92%以上,如果我们左主干的病变用这种杂交的技术,在前肢搭一个桥,这个病人的远期效果很可能比单独的做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好。但是要有待于去证实。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一项有重大突破的治疗技术,它对学术治疗领域的产生了重大的意义。那么,请问胡院长这些意义具体是什么呢?

胡盛寿:正如刚才高润霖院士以冠心病的举例说的那样,心血管杂交技术已经有1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进展的比较缓慢,多数都是分阶段的一些治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那些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开始出现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以杂交导管室新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在复杂心型病,在大血管领域,冠心病的领域以及现在的半模拟,都进行了开拓的探索。

我想在这里强调说一下,首先一个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基础和临床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整个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所谓杂交技术,里面核心的体现了几点,第一个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过去大家都知道,内科药物治疗,还有介入治疗,或者放射影像诊断,以及外科手术,都是让患者到不同的学科和医生面前接受诊断。现在的这些建立,设立了一个平台,放射科医生,内科介入科医生,还有外科医生走到一起,来提供服务。不是像过去,我们早年和放射科一同来做所谓的复杂性病的治疗。病人先到导管室做个造影,过几天再重新住院,医生病人要常常到不同的时间去看不同的部门,现在这个所谓的杂交技术呢,体现了真正是病人为中心。其他的各科的医生都到这里来,体现为病人服务的原则。

第二个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现代医学不光是治疗,更区域化进入到3P时代。预防开始做起,不仅治标还治本。杂交技术更趋向于以疾病为主线,配合治疗。不是单个的以学科代表,各自为政。

第三个体现了病人治疗的效益原则,首先对病人来讲安全第一。用最好的疗效简洁的方式、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好的手段,减少病人的重复住院,病人的多重治疗。刚才高院士介绍了冠心病的治疗,现在我仍然重复高院长刚才讲的内容,现在搭桥,至少其他的药物和介入治疗还有一定的差距。用最好的搭桥做主要的血管,因为一个很小的切口,创伤更小一些。在微创和治疗这方面的优势两方面的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涉及到现代的医学教育,现代的传统的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内科由听诊器拿导管。外科的要去学会一些介入技

术和一些其他的知识。同时也传递一些信息,未来的医学教育由此产生一些变化,这些技术的推进,我相信有很好的价值的。

记者:一站式手术是中国同步发展的技术,美国只有三四家,欧洲只有两家,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从内外科联合治疗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高润霖: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利用内外科的技术,为病人更好的服务。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最小的痛苦。应该说是内外科技术发展的结合。首先是我们出发点是为病人做好更好的服务,第二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讲,内科外科互相争论不休,内科说外科的手术创伤太大搭桥口子很大,外科说介入治疗再狭窄。过去老是争论,现在我们在结合,我们利用外科搭桥保持长期的通畅的优势,把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出发点是为了病人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意义比较大,就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记者: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介绍,通过这个大会,不仅是在国际上,同时我们中国的专家也了解这个技术。那么,高院长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设想,把这个技术在国内进行一些推广和培训?

高润霖:这是在国际上第一个专业的研讨会,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想通过这次会议,不光把它引进中国,最起码在亚洲的东部我们把概念推广了。明年这个会议,我们也已经申请了卫生部教育部的批准,所以明年这个会议还要在这里举行。并且我们明年还要做一个学习班的工作,也已经批准。把这项技术向医院推广。

记者:自2004年来,开展了介入科和外科手术中一起治疗的研究,其中包括出生三天的新生儿,而且手术获得成功。这个成绩是骄人的,一站式的手术,在临床推广中还面临着什么问题?

蒋世良:第一例当时做的时候,就是本来要采取视频消融的方法。仪器购入了20多万,摆在那儿。活性的肺瓣的闭锁,发育不良性的,后来就改良了。不用那个管子穿刺过去,用导丝通过穿刺的壁膜,把壁锁开了,效果非常的好。打孔的方法那是非常贵的,后来进一步的改进,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的高,效果很好。

高润霖:我想这种一站式杂交技术的意义,应该是理念上来讲,我们过去的疾病,过去都是说一个病,作为一个病人被内科外科放射性医生看,有不同的程序。现在是为了治好这个病人,科室之间和不同的技术之间镶嵌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恢复快创伤小,所以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变化,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另外我想也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过去内科外科有很多的争论,现在大家在一起来完成这个手术,最后达到为病人治好的目的。是理念上的改变。

记者:什么样的病人能够享受这种便捷,不知道能满足多少病人的需求?

蒋世良:这个问题,他的前提条件就是说,既不能单纯用介入治疗,也不能单纯的外科治疗。举个例子,在冠心病当中,刚才胡院长跟高院士也提到了,如果是单纯的治疗解决不了,其他的地方回旋肢放支架,最大的可能性是创伤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搭桥,安全系数就高了,然后再做介入治疗,同时又合并一个可以介入治疗的缺损,现在就是说,通过介入治疗把这个房缺堵上了。矫正到正常的位置,实际上杂交是外科和介入治疗一起。残漏和狭窄再通过介入治疗也称为杂交,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一层意思就是说可能满足这种条件的人很多?

蒋世良:是设备。这个就是说,他确实要有一定的条件,以前做杂交技术是分开做。在导管室里面如果是比较紧急,插管以后体力不至于降到很低,然后到手术室再做手术,这样转移过程中危害很大,现在直接进手术间了。杂交手术间仪器的设备非常的先进,能满足血管造影的诊断,左边斜角度要15度,方便外科医生,一般造影床没有这个旋转,唯独杂交的可以旋转。在国内好多医院咨询问题,怎样建立杂交的手术间包括房间的大小,确实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实际上病例目前来说开展的范围很多。

我在去年参加首发基金答辩。他们担心杂交技术的限制,其中一个教授说,一个手术室花了上千万。但是我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这个心脏外科内科的治疗领域里头,现在波及到杂交的时候,很多国内的医院已经花了上千万装备了介入的手术室。简单的说,在介入手术室里头,放一张外科的台子和无影灯,这个方面西门子公司及其他的公司在积极地做工作,很多在原有的介入手术室上投入很小的钱改造一下,在合作上很快建立这项技术。

杨跃进:我补充一下,刚才蒋主任讲了很多,杂交手术室就是内科和外科的结合。两家合起来治这就是介入就是杂交,哪些病人可以享受这些待遇,当一个病人特别复杂,找外科大夫说太危险了不好治,找介入大夫说不好治,再问第三句话,说你们两家一块呢,这就是杂交。我们现在强调的我们的优势叫一站式杂交技术,就是我们介入和外科手术是在同一个地方。病人不用动,过去是分段的,没有手术室的时候,各个地方开展,这也是杂交,但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叫一站式杂交,这个病人进一次手术室把所有的问题解决。这是我们有手术室和平台的优势,这种远远大于分段式。

记者:听各位专家讲述,我想很多人对心血管杂交技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那么,请问发展中的难点和方向是什么?

杨跃进:就目前而言,发展难点之一是杂交技术不可能全面铺开。首先介入技术,一定要建立在精良的,已经掌握很高的,比较好的外科基础和介入基础。如果外科自己的基础都没做好的,也没有什么优势。这种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只要内科外科治疗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还有不能治的,这个基础上就是杂交的难点。我相信随着我们介入的技术和外科的技术越来越精细成功率越高,同样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把外科技术提高再说,先把介入技术提高了再说。当然也许中国发展多少年以后,病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变了,就是说我觉得外科没什么痛苦的,一麻醉以下做完手术就好了。将来两个趋势,一个是高难度方向,眼下是要走的。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普及的除非是老百姓说的,确实很安全,可能更广泛普及。

蒋世良:还有一个说,这个单位和医疗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诊断超声,造影。首先得诊断准确,不应该做的做了,就得不偿失了。完全可以用介入的是可以的,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包括麻醉科还有体外循环都应该做好杂交,很小的医院不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难度。

高润霖:杂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跟病人的要求跟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医生给病人治病,就是要疗效达到最好安全最高创伤小,恢复快。病人也希望这样,杂交技术实际上是满足病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目前我们应用的领域,冠心病的领域都是多脂病变,前降脂,利用搭桥的优势,这是我们冠心病里最典型的应用。另外左主干病变,无保护很危险,搭桥以后再做支架,这是目前我们冠心病领域里最广泛的,大的病人恢复就慢一些,再介入的话小切口,病人在麻醉科完了以

后,出手术室就可以拔管,恢复了。

在先天性心脏领域里发展很快,很多手术室可能会改变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结合。另外瓣膜,前一阵商量因为进口的比较困难,自己研究国家的可经皮瓣膜的置换。在国内做了一千多例,现在国家为什么没进,美国疯牛病疫区,不允许进入到国内,这是一个屏障。我想我们自己也可以研究,我想发展的领域,应该中心目标是为了解决,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少,恢复快。只要有这样的目标,是有前景的。

胡盛寿:心脏外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需要想象力的时代”。心胸外科诞生至今还不到百年历史,目前的发展是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Hybrid手术中外科医师是“一站式”Hybrid手术中的主角。他们独有的对于病理解剖的熟知和处理意外情况的应急能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即使介入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可立即行体外循环手术予以补救。“一站式”Hybrid技术,对外科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外,还需要他们熟悉介入器械并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Hybrid技术也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它作为一项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手段的技术。

在新的世纪,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心胸外科医师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大约有800万患者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治疗,但实际年手术量仅为约10万例。科学在发展,学科在前进,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与国际学术接轨,追踪国际发展的前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赶上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造福于人类。

高润霖教授:

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所)长顾问,并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高润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心内科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发病病理生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心血管新药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突出成绩。高润霖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领导的治疗组完成的例数在国内最多,并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介入治疗,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胡盛寿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12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开始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余年来,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杨跃进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兼任心内科主任。

杨跃进教授作为中青年心内科专家,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防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针对心血管病领域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曾负责主持和承担了医科院、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科技部“863”、“十五”攻关和公益基金分课题共10项。

蒋世良教授: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卓越工程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10-02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能力的培养与目标要求对比不连续,阶段性比较突出,讲究知识体系的完备,侧重培养分析能力[1]。其中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重要影响。近日,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四个专业名列其中。截至目前,三峡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医学影像学、工程管理)、卓越计划专业7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拔尖计划专业1个、省产业计划专业5个。这些专业的获批,对于推动三峡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精品课程“机械设计”为研究对象,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机械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机械设计能够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首选考试科目之一。机械设计是专业课的重中之重。

1.总论部分,包括机器及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计算理论、材料选择、结构要求,以及摩擦、磨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摩擦学是有关摩擦、磨损与科学的总称。当摩擦力较小时,切向应变能密度小于法向应变能密度时,此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两摩擦表面无相对运动。随着摩擦力的加大,若切向应变能密度大于法向应变能密度时,两摩擦表面有相对滑动,该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当然,摩擦在机械中也并非总是有害的,如带传动、汽车及拖拉机的制动器等正是靠摩擦来工作的,这时还要进行增摩技术的研究。零件在工作中发生断裂或不允许的残余变形统属于强度不足。零件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不超过允许的限度,就叫做满足了刚度要求。两零件的表面接触刚度指因两零件接触表面上的微凸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两零件相对位置改变的程度。微凸体法向接触刚度等于微凸体法向弹性接触载荷对微凸体顶端变形量的一阶导函数。微凸体切向接触刚度等于微凸体切向弹性接触载荷对微凸体顶端切向变形量的一阶导函数。有的零件在工作初期虽然能够满足各种要求,但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却可能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而失效。这个零件正常工作延续的时间就叫做零件的寿命。

2.连接部分。因为螺栓被连接件刚度的准确获得有助于精确预报预紧力的形成及衰退规律,进而指导螺栓联接工艺的优化。被连接件的压强分布能够简化为空心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形状。国内外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明,接触刚度随着接触载荷的改变而变化,与接触状态紧密联系,同时摩擦表面微观几何学形貌、两接触材料皆影响接触刚度,使接触刚度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点。

3.传动部分,包括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以及摩擦轮传动等。齿轮接触强度是齿轮设计中的一个主要设计参数,其大小直接关系到齿轮的承受载荷能力与运行寿命。因为赫兹弹性接触理论不能运用于相同曲率半径内接触时的接触压强,有限元方法相对比较烦琐,但根据分形接触理论可以计算齿轮接触压强。表面粗糙度对齿轮接触强度的影响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单纯地减小表面的粗糙度,达到提高齿轮接触压强的目的。要按照齿轮的实际外加力,获得表面粗糙度的某个最佳值,能够显著地减小齿轮的加工成本。齿面的加工误差与热处理变形会引起齿轮出现冲击、振动及噪声。分形参数中的分形维数与分形粗糙度具有尺度独立性,可以表现结合面的内禀特点。

4.轴系部分,包括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以及轴等。轴瓦是滑动轴承中的重要零件,它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轴承性能影响很大。有时为了节省贵重合金材料或者由于结构上的需要,常在轴瓦的内表面上浇铸或轧制一层轴承合金,称为轴承衬。常见的背衬有H62黄铜带,表示平均含铜量为62%的普通黄铜带,其中H表示汉字“黄”的拼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62表示铜元素的平均含量。在普通黄铜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元素的铜合金称为特殊黄铜,仍以“H”表示,后面会跟其他添加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平均成份,如H62为含铜量60.5%~63.5%,余量为锌含量。背衬可以是金属,一般为黄铜,也可以是塑料。应用在船舶上的水橡胶艉管轴承一般有套筒式与板条式两种。自从1840年水橡胶轴承用于船舶艉管轴承以来,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只承受扭矩而不承受弯矩(或弯矩很小)的轴称为传动轴。为与传统的滑动和滚动相区别,微动是指在机械振动、疲劳载荷、电磁振动或热循环等交变载荷作用下,两接触表面间发生的振幅极小的相对运动(位移幅度一般为微米量级),这些接触表面通常名义上是静止的,即微动发生在看似“紧固”配合的机械部件中。

5.其他部分,包括弹簧、机座和箱体、减速器和变速器等。恢复性是能使物置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特性,是贮存势能的元素,典型的恢复性元件是弹簧。系统势能是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变形的势能之和。当恢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时,其比例常数称为弹簧常数或弹簧的刚度系数,单位为N/m。弹簧是组成振动系统最基本的元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不会发生振动。机座和箱体等零件在机床中占总质量的70%~90%。

二、机械设计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综合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课程要求预备知识多且广。如何在机械设计中既突出重点方法,又能让学生将学会的机械设计方法融会贯通,并能自学其他设计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用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及学习行为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工具,使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听讲,课堂下答疑”转变为“课堂上讨论,线上学习”。应规划机械设计的内容,以知识单元为主题,录制成微课。融会现存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研究教学大纲,分析与机械设计相关及机械设计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与相关学科的授课团队合作,形成立体化的课程管理库,夯实专业基础。

三、机械设计的习题课

习题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4],习题数量要少,质量要保证好,但是解题的要求一定要高[5,6]。例如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发展很快,目前较易见到的有分形设计(fractal design)。在一个世纪以前,相继出现了一些被称之为“数学怪物”(Mathematical monsters)的东西,人们无法用传统的Euclid几何语言去描述它们的局部和整体性质[7]。经典的数学怪物为冯・科克的分形曲线。按照分形接触理论,可以计算机械结合部的法向接触刚度、切向接触刚度、静摩擦系数、法向接触阻尼、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弹性模量、切变模量、泊松比的解析解。

传统观念得出结论,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的点集合在某种意义上理应非常小,例如测量度为0。早期的数学家包括高斯都认为这是对的,一些书籍甚至把此看法当作定理,并写了证明(现在看来,显然是不严格的,比如说他们可能只考虑了初等函数)。为了说明直觉的不可靠,1842年提出了一致收敛概念的德国数学家Weierstrass于1872年7月18日在柏林科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构造了一个连续函数却处处不可微的例子,由此最终结束了想要证明最一般形式的连续函数的可微性的企图,轰动了整个数学界!这个例子推动了人们去构造更多的函数,这样的函数在一个区间上连续或处处连续,但在一个稠密集或在任何点上都不可微,从而推动了函数论的发展。大数学家Weierstrass于1872年设计了如下一个函数:

式中,0

参考文献:

[1]李响,杜轩,吴海华,田红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械类CAD/CAM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J].科技纵览,2014,23(11):187,197.

[2]沈景凤,石云霞,吕方梅.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60-261.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47.

[4]房明磊,许峰.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9-60.

[5]张学红.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49-250.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数字图像处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福珍(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杨自恒(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3B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8-02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学校信号与信息处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当今社会的热门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像的实践编程处理能力,为学生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内容宽泛,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相关,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并且熟练掌握一种编程工具。同时,该学科学术活动活跃,算法更新快,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多种算法一直是专业课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另外,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高校毕业生上岗适应慢,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些现实情况,2009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1]鉴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当今社会各行业的广泛需求,以及目前该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趁着“卓越计划”的东风,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借此为本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讲授该课程发现的问题,对照“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卓越计划”对高校课程教学的要求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2]一是具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二是具有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三是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2]

上述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和行业、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背景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为企业造就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围绕“卓越计划”的目标及要求来进行。

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例如:该课程所涉及内容相当宽泛,每个章节或每种算法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涉及计算机技术、数学物理、通信技术等;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如数字电视、医学影像应用等。

传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呈现出以下弊端:

1.选课机制及课程设置问题

(1)选课机制不够合理。“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面向高年级同学的专业课程,要求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如Matlab),这些知识是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础。但是,目前黑龙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选课机制是不管任何年级,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只要对此课感兴趣就可以选听此课程。很明显这种选课机制是不科学的,会因为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造成教师授课进度难掌握、整体授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2)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性中提到该课程起点高,内容宽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目前选修此课的同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零基础的同学不在少数。目前,数字图像课程仅为32学时,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但教学大纲是按照大四同学的知识结构设置的,并没有考虑低年级同学选修此门课程的问题。因此,教师讲授此门课程时根本没有时间补充或温习相关基础知识,直接进入图像算法的学习。这对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同学而言,由于基础知识可能有所遗忘,接受起来尚有困难,更不用说零基础的大一、大二同学了。

2.授课内容问题

(1)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真正掌握相关算法并对其进行创新,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后编程和实践练习。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等内容,但都偏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更有实践意义、稍有难度的算法已被束之高阁,算法的进一步创新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一点与“卓越计划”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2)授课内容对最新算法补充不及时。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发展迅速、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因此,实际应用推动着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不断推陈出新。教师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更多地侧重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实现,而对于公开发表文献上的新算法并没有及时补充。这与“卓越计划”中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3.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很多图像处理算法理论性强,学生容易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缺少及时的课后编程练习和实践过程,从而影响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此外,目前教学手段以幻灯片演示授课为主,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但由于速度较快,缺乏与学生的同步认知过程,也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卓越计划”对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1.增加选课指导环节,调整课程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模块选修专业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为今后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只有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想让学生从入门到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确有一定难度。

此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因为大四学生不仅学过信号与系统课程和至少一门编程工具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很多人还将本课程的很多研究方向(如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识别等)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大四学生选修此门课程非常合适。因此,在学生选课时应该给予指导,建议大四同学选修此门课程,低年级同学可以具备基础后再选。

为了使全体选择该课程的同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应该增加学时数,使老师能够有时间补充一些必要、相关的基础知识,可将32学时的课程调整为54学时,这样对大四学生而言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趁机迎头赶上,为真正掌握算法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目前教材上内容仅适合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应用需要。因此,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工程师型人才的要求,可从教材和文献追踪两方面更新教学内容。

(1)选取权威的、最新出版的、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不拘泥于一本教材。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最权威的教材是Rafael C. Gonzalez 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3rd Edition)》,同时,Tamal·Bose编著的《Digital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国内朱虹教授编著的《数字图像处理基础》也非常经典。每本教材都各具特色,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授课时,应依据章节的重点和关键,从不同教材中摄取精华,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2)追踪文献,提炼最新算法,补充授课内容。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讲解的同时,参阅大量文献,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将近年图像处理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的发展前景问题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能够从大量资料文献筛选、提炼出与学生接受程度相符的新算法和新应用,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紧跟时代脚步,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紧跟学术前沿、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更应该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教学思路循序渐进

改变以往生硬的教学思路,拟从导课、课堂教学两方面加以改进。

(1)重视导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导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教师引入授课内容的铺垫,该过程组织得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可引入图像处理的实际应用使导课内容生动有趣。例如,讲到图像超分辨问题时,可以先讲述我国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如“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州九号”的顺利交会对接,其中涉及到的影像处理和分析等问题就用到了图像超分辨技术。学生明确了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重要应用后,学习兴趣也就引发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将授课内容与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重视。如讲到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沙盘时,可以介绍其中涉及的多种先进图像处理技术,如三维仿真、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大屏幕仿真、互动触控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帮助学生认识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2)课堂教学的改进。采取“教师主讲重点难点,学生辅以泛读讲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重点、难点章节着重讲解,然后以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内容,同时,为每组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站在讲台上分别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学方法多样、生动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目前,此课程以PPT讲课为主,PPT授课的优点是直观生动,内容丰富,节省板书时间,但据统计,PPT授课吸引同学集中注意讲授内容的时间仅为15分钟。[3]这就要求教师以改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课件制作的元素,加强动态课件的展示。平时课件大多是静态文本配以相应的图示,教师只是对照图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疲劳。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每隔20分钟插入一些动态视频,就可以起到缓解学生视疲劳、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下功夫掌握动态课件制作的本领和技能,成功地制作出高质量PPT课件。

(2)实时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独立实现图像处理算法为目的。针对多种图像处理算法,在介绍完算法原理后,可在计算机上进一步演示该算法的实现程序,并对算法实现的关键加以解释和强调。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对算法的实现能力,进一步提高编程能力。

5.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本课程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具备多种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能力,因此,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而闭卷考核方式远远达不到实践能力测评的要求。全面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平时成绩(50%)+期末上机考核(50%)=总成绩”的方式,这种成绩分配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出勤(占10%)、作业(占20%)、读书报告(占20%)等内容;期末上机考核(占50%)是指学生在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上完成期末考试,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算法程序库,同时制定详细的评分程序,学生上机考试时以电脑随机抽取的两种算法作为考核内容,学生提交后马上给出上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肯努力,真正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达到了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重视编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广泛的学科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讲授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卓越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5-30.

第12篇

[关键词] 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86-04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Jian, GUO Suhua, ZHENG Changjiang, WANG Xiaoliu, PAN Xiaojuan, WU Suhong, LUO Xiuzhen, HUANG Lifeng, ZHANG Haiyan

(Zhangzhou Healthy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uccess and failure to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Used three kinds new teaching material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sample book, fact-finding results in recent three years′students and teachers were analysed. Results: 100% of the teachers and 93%-97%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mmunology part was too hard, numerous and abstract. 89%-96%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ought that knowledge volume of three copies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ll too large or a bit too large, and Zhao′s was specially large. Conclusion: Teaching material′s knowledge volume, words of writing, in order to write, appendix and others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when we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 that new teaching material having been written is still more practical and perfect.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ies;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可以得心应手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动态,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既做到内容充实丰富,又符合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宜精辟扼要,而不应篇幅过大;宜简明易懂,而不应晦涩曲折。多年来,经过多轮多个范畴的教材修订,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出版,这些新教材的编写者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但无庸讳言,目前十分令人满意的新教材还真不多。以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近两年中,我们所用过的三本新教材,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只要愿意上学就有学可上。因此,当各本科大学招生完毕后,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在中学里最不能读书,或最不愿意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学习精神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其中相当部分甚至个人品质也很恶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部分由于这些原因,卫生部对医学高职高专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教育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1-4]。有感于此,我们历时三年,对近三届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师生们在使用新教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教材样本

①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5版教材(简称“陈版教材”,下同),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1]。该书理论教学篇幅380页,加附录共390页。教材内容的编排,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②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2版教材(简称“刘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2]。该书理论教学篇幅272页,加附录共277页。教学内容的编排,循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③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1版教材(简称“赵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院校的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3]。该书理论教学篇幅401页,加附录共466页。教学内容的编排,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

比较三本新教材可以看出,其中“赵版教材”篇幅最大,“陈版教材”次之,“刘版教材”最小。最大的赵版教材,其理论教学篇幅,比最小的“刘版教材”超出近130页。

1.2 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学生班级24个,共1 287名学生。主要为护理类专业(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的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11个班,620名;采用“刘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7个班,共335名;采用“赵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6个班,共332名。

本次研究除本院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答卷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龙岩卫校、莆田卫生职业中专等六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参与调查答卷的教师共18人。兄弟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陈版教材”和“刘版教材”,教学时数均为全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学)64学时。

1.3 方法

在学生或教师中进行的研究,均采用调查问表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表只写班级,不署姓名,以便使学生打消顾虑,回答时尽可能客观真实。问卷基本内容见表1。

表中除前后两处需要学生稍作思考后填写外,其他均为打勾选择答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可选择多个答案。教师问表只填所属院校,也不署姓名。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问表大致相同,仅形式上稍有差异。另外,多增加了第6题(你认为该书寄生虫学部分:A.内容太多;B.内容太少;C.内容量合适;D.部分章节应适当简化;E.应删减不常见的虫种内容;F.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学生问表的第6题变成了教师问表的第7题,其内容基本相同。教师问表的填写及选择答案的方式也与学生问表大致相似。

2 结果

2.1 教材学习的难与易

对三本新教材师生们的评价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学起来感到艰难(回答“是”的答案在94%~96%范围内;其中教师为96%,学生为94%),至于哪部分最难学,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选择该答案者占总人数的93%~97%,其中教师为100%,学生为93%~97%)。关于难学的原因,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生(或自己)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是否能看懂选项,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看不懂(选择完全看不懂者占93%~97%,看懂1/3~1/4者占3%~5%),微生物学大多能看懂1/3~1/4(选择该答案者为81%~85%),寄生虫学则大多能看懂1/2(75%~78%的人选择此答案)。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但认为免疫学基础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对三本教材选择该答案者均为100%)。

2.2 教材的知识量

师生们对三本新教材知识量的评价均主要是太大或稍大,没有认为太少或稍少的,但三本新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结果见表2。其中,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评价,明显高于“陈版教材”或“刘版教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52,P<0.01)。

表2 三本新教材知识量评价

Tab.2 Evaluation on the knowledge amount

of thre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与“陈版教材”、“刘版教材”分别比较,均P<0.01

Compared with Chen edition, Liu edition, both P<0.01

2.3 教材的编排或讲授顺序

本项不专谈哪一本教材,而是谈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三部分知识,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心理。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与其他三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总和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

表3 教材编排顺序的调查反馈

Tab.3 Survey feedback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ranged in order

2.4 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们认为三本新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需要改进。学生们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对陈、刘、赵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而言,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2%、85%、96%),还要减少过多的英文缩写(同前,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3%、90%、94%)。教师们则除了与学生有类似意见外,还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对陈、刘、赵版新教材的这种意见分别为83%、94%、89%)。

2.5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陈版教材”、“赵版教材”的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61%)认为,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2.6 对教材总的改进设想

对上述三本新教材,师生们大多数(教师89%~94%,学生92%~96%)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在书后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教材”、“陈版教材”应减少过多、过于深奥的机制,过多、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删去至少1/4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94%)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在再次编写新教材时可以考虑删掉,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虽然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1 课后复习思考题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都缺乏课后复习思考题[1-4],这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虽可由作者或其他人另行编写、出版,但毕竟很不可靠、不方便,配套教材经常是买不到的)。令人担心的现实还在于,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精神太差,课后不做复习思考题,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一切忘记,同时也无兴趣看书。假如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则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懒于动手或疏于动手,不会予以抄写,但如果印刷在书上,对她们可能有一个促进和提醒的作用,也相对简单、方便。

3.2 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附录上都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由调查结果可知,补充上这两个附件是必要的。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3 教学内容量与语言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其教学内容量都明显偏大,语言都较为抽象难懂。“赵版教材”尤其如此(其主要部分――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这也是师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所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而不是以前的大专生,甚至也不是以前从中学里相对拔尖而来的中专生。同时,我们的护理类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课时数正在不断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已减至32~54学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把越来越深奥的微生物、免疫机制大量的编写给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但教材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则更重要[5-8]。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内容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这门学问才能较容易地为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们所理解、接受。

3.4 实验指导

“陈版教材”与“刘版教材”均没有实验指导,这也是不足之处,而且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高职高专教学上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经常是教材买来了,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教材的实验指导,临时油印或复印给学生参考,或抽出大量的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实验指导。对于教材主编者来说,同时编一个实验指导的举手之劳,却能给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方便[4,9-12]。学生们带书时就等于带上了实验指导,也不会造成忘带实验指导去上实验课的情况了,这对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必要。

3.5 免疫学化难解疑

免疫学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中的难点。别说是现在刚入校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就是已经从医科大学中毕业了的护理类本科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许多基本知识也都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弄明白。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的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挂钩的措施等)化难为易、解此难题,是广大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目标[13-15]。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写得更简明易懂些,并考虑浓缩或删去部分并非必需、但又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比如,MHC(或HLA)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制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也尽可能地删掉。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得到部分减轻,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大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以至影响了以后的继续学习。

3.6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处理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易懂的部分,但是近年来也是一直在淡化、轻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此部分了,由学生自学,而把教学的主要时间放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的重点难点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在编写时对寄生虫学尽可能地扼要介绍,多数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学(放在参考内容部分)是可以考虑的[9],这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为讲好、讲透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课时铺垫。

3.7 教材的编写顺序

看书或讲课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10-15]。如前所述,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去学学科中最难的部分,是教学上的大忌。所以,我们需要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三至五部分内容精心安排,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前的中专教材,有许多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就是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历届中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历经多次成败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是极富教学价值,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教材编写中,人们或过于盲目崇拜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或由于担心教材的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之有效的编排办法。我们今天面对比过去中专生还要基础薄弱、毅力和耐心还要缺乏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很有必要重新拿起这个法宝,以尽可能地减轻教学上的阻力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教学中运用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免疫微生物寄生虫的教学顺序是不好的,同样,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的教学顺序也不太好。因为在微生物、寄生虫的各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这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免疫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三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实际需要的宗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教材,把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0.

[2]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7.

[3]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4]许正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6.

[5]Harper DR. Molecular Virology [M]. 2ed ed. Springger: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35.

[6]Roitt I. Immunology [M]. 3rd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3:1-156.

[7]Stites DP, T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 8th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4:1-179.

[8]Levieson W, Jawetz E. Medical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M]. 6th ed..No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1-338.

[9]汪学龙,沈继龙.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4,8(5):81-82.

[10]孔祥雷,王俊,张超.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3-144.

[11]王治西,孙彦坪.新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118-119.

[12]米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新高职教材的一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16.

[13]于秀玲,闫珂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59-61.

[14]汪正清,张锡林.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9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