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经济产业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经济产业链

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同煤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电力、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五大产业为主导,建材、国际贸易、建筑和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综合性能源集团。根据2011年3月编制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同煤集团实施大转型战略部署,围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和光伏产业,以千万吨级煤矿为龙头、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以大项目为带动,形成煤-电-建、煤-电-化(气)、煤-电-铝、煤-电-硅等产业链,建设塔山、东周窑-马道头-潘家窑、朔南、白家沟和轩岗五大产值超百亿的循环经济园区。

按照同煤集团的部署,轩岗矿区目前的发展战略选择是坚持“做强轩煤,造福员工”总纲,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煤为主、适度多元的发展道路;科学规划现有煤炭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稳定产能,延长服务年限,做精做强本部,为实施战略转移提供掩护;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延伸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条,择机适度发展非煤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矿区战略性转型的重要步骤。

一、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优势与可能

从政策环境角度来看,轩岗矿区作为同煤集团“十二五”规划中的循环经济园区之一,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将得到莫大的支持。

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对煤炭资源的深度加工有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价值,提供资源优势。再者煤炭的伴生矿物,煤炭生产加工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具有完全的自主资源优势。

另外轩岗矿区采出原煤和洗选出的煤炭具有两重性。既可投放市场作为最终产品销售,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输送到下道工艺环节作原材料;与煤伴生的资源以及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次级资源也具有两重性,可以开发利用也可以废弃掉。这说明煤炭产业的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难以界定,这将为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提供了工艺上的可能和广阔的空间。技术是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原则和程序

生态产业链是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骨架,是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在构建矿区生态产业链时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以及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

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和关键。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主要指的是矿区系统发展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物流系统以及产业关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的调查与分析。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从内容上讲分为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从时间上讲,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分为长期发展目标、中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将决定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时间、规模和构建的内容,因此,它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环节。

矿区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的调查分析。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生物结构(人口、动植物、微生物等结构)、物理结构(气候、土壤、地理、地质等)、资源结构与特征(水、矿产资源结构与特征、能源等)等内容。同时还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的调查,包括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环境承载力、物种多样性、生态调节)等内容。社会经济调查包括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服务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文教水平、管理水平、运输网络和社会风尚等内容。

矿区物流系统调查与分析。矿区物流系统是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形成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物流系统。根据矿区生命周期的特点,其各阶段物流系统也不尽相同。一般煤炭矿区生产物流可分为煤炭及下游产品、煤炭生产形成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炭开采同时采出的伴生矿物利用以及煤炭产品的深加工等系统。

矿区产业关联调查与分析。矿区产业关联主要指“各成员”与主导矿业的关联,其关联有前向、后向和环向关联。对于矿区来讲,由于受宏观管理体制和所能支配管理资源影响,矿区产业后向关联度和环向关联度弱,前向关联度最强,这是目前普遍现象。由于前向关联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对于环向关联来讲,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造成大量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严重污染。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环向关联度也应很高。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模式采取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矿区生态产业链(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矿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延伸。矿区中的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通过开采后,可以形成多条纵向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纵向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种:煤炭-电力-市场;煤炭-电力-电解铝-市场;煤炭-气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建材-市场;煤炭-液化(煤变油)-化工-市场等等。

横向环向拓展产业链。在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完全孤立的单一产业链是不存在的。矿区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链状产业链,可横向环向拓展多条产业链。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煤炭矿区可在链状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等多条横向环向拓展的共生产业链。

三、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根据轩岗矿区生态背景的调查,结合轩岗矿区目前产业的基础以及周边市场环境的分析,对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

根据矿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轩岗矿区循环经济产业构架中,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炭-电力-市场;煤炭-建材-市场。未来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几条纵向的产业链,如煤炭-液化(煤变油) -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等。横向环向拓展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另外在原有横向产业链中又有相应的产业链衔接,如: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电厂-热电;煤矸石、灰渣-建材厂-建材产品-电厂-热电,围绕热电厂,实现了矿井水和煤矸石、灰渣等固体排放物合理高效循环利用。

四、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与传统煤炭生产方式相比,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园区的构建主要达到四个层次的提升和努力:一是区域经济科技层次高,相关项目需争取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产业链条完整;二是资源回收率高,力争达到85%以上;三是变废为宝,煤矿伴生资源和各个产业的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四是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把传统开发模式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企业开发的重点进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最终目标是通过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因此,轩岗矿区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跨越传统的煤矿设计和生产模式,全面考虑煤炭、洗选、发电、建材的能源生产主线和土地复垦、矿井水利用的资源开发副线,尽快交织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

(一)纵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的主导产业还是煤炭开采,因此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是以煤为主,加强煤炭开采的技术设备支持,着重于煤炭的深加工,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电联营,热电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煤矸石、煤泥的消化利用,也为我国电力需求市场提供了更多的电力供应,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轩岗矿区电厂的建立和规划是循环经济发展着重考虑的关键产业。另外,目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已经逐步入正轨,并有了相应的煤炭企业煤化工产业示范案例。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酌情考虑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因地制宜,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降低污染和能源浪费。

(二)横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横向产业链的构建是基于煤炭开采和深加工利用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废水以及伴生矿物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横向产业链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污水的处理,煤矸石、煤泥以及电厂灰渣的处理,伴生矿物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这些角度衍生出来的产业主要是建材产业,通过变废为宝,带动轩岗矿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综上所述,轩岗矿区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四大产业: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建材以及两项资源处理:矿区污水处理和煤矸石、煤泥、灰渣的综合利用。这些产业的建立和规划需要在轩岗矿区原有的基础上,考虑轩岗矿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背景以及周边市场环境,当然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五、结语

鉴于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资源深度加工产品市场的发展,煤炭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并且逐步发展到由价值链延伸到产业链,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因此,轩岗矿区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发展煤和非煤产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矿区的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帅,安栋,等.基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0(8):11-14.

[3]田富军,杨昌明,等.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1):66-67.

[4]席旭东,宋华岭.矿区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与特性探析[J].中国矿业,2009(6):53-56.

[5]战彦领,周敏.国内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与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2):21-23.

第2篇

关键词:生态规划 循环经济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64-03

一、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在于“四个利于一个要求”,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有利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青海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之,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

二、区域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主要分为:(1)生态平衡原理;(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整体优化理论;(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其中“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

因此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应根据青海省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长久战略,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划为重要目的进行和谐型产业链模式创新设计,不断需求突破发展之举。

三、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分析

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产业链模式针对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进行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造规划,在整个地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在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具体来说: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产业。例如,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藏药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等。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例如,清真食品经济、铜资源加工产业、高原特色食品加工经济等。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经济,例如:教育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金融市场、新型光伏产业链等。

2.针对“十一五”青海省循环经济完成成果的产业链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中,青海省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有效配置,发展和提升了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上游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中游产业链还主要集中于工业方面,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了特色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下游产业链还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也加大力度,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开拓了金融、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总的来说,在青海省过去的“十一五”发展中,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凸显其特色和活力,总体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自然气候与地理等的局限性使得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结合产业链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局限于中上游产业链环,下游产业练环只是局部突出,说明其依旧处于欠发达经济状况。

四、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进建议

1.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健发展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力保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扩大规模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的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2.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青海省上中下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有限;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发展阻力大。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突破难度大,必须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久的实施青海省循环经济,需要不断调整产业链结构模式,逐步实现下游产业链产值占全省GDP经济比重稳步增长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高附加值产业设计,需求青海省发展出路。针对本省实际情况,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环青海湖风光体育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了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了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了新型流通业,扩大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三是大胆并稳健的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如光伏产业,在青海省,光资源丰富,开发节能环保能源,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从根本上寻找青海省崛起的核心力量。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规划的理念、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在定性定量定位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层次地认知其发展的现状、阻碍、潜力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对策,以利科学决策和实践;上述基于生态规划的产业链模式分析原理、模型方法和操作过程,同样适于生态省、县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规划,希望对于青海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浅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及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Z],2007-08-06.

[2]“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2006-01-16.

[3]黄克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青海经济跨越发展[EB/OL].中国能源网,2009-10-26.

[4]建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EB/OL].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2010-08-12.

[5]侯碧波,易丰,艾卓玛措.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会计

一、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践

按自然生态学原理,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人们受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的启发,发现不同工业系统间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关联作用。为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提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开展生态工业的设计。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简称EIPs) 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模式,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人工生态工业系统的建立。

EIPs的建成将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互动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在下段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样,既实现了EIPs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的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我国多个城市正积极锻造“生态工业园”,以期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就我国而言,生态工业园是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工业园,对于它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诸如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障碍。本文主要从会计学的视角对生态工业园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二、循环经济下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构想

关于生态会计目前尚无定论,史迪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在其著作《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和实务》中指出的将生态和经济事项主要是融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框架。而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应从区域内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生态产业链系统注重系统经济效益和链上同盟者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整个系统在一定期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为社会披露整个生态产业链的生态环境的有关信息。

(一)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以一个会计主体为核算与监管范围则显的过于狭隘。由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整个产业价值链增值。

于是,生态产业链的环境会计主体应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作为会计报告主体的单个企业或组织;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所有同盟企业或组织。它们将分别开展其相应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会计报告主体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价值区域内所有的会计报告主体,它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概念的束缚。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报告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产业链价值的建设单位如盈利性企业,企业进行微观环境会计核算;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生态保护单位,这些单位是政府环保单位或从事环保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它们从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及宏观环境会计方面的核算。

(二)以环境成本为中心,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EIPs内,生态产业链上的企业其环境会计突出核算生态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区域生态环境效益,要求企业全面反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重要特征。因此,需要从物质流和能量流及价值流的角度进行研究。产业生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效率评价以及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研究。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全额成本评估法、生命周期评估法、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等。不管这些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计算方式如何,其根本出发点是生态效率,着眼点是物质和能量两个要素,关键变量是物质流和能量流。

同时,生态效率与企业财务价值估价是相关联的,它会产生下列影响:(1)使企业获得更高毛利;(2)降低企业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追加投资;(3)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4)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于是,企业会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增加企业财务价值。此外,企业有更多现金流可用于股利分配,生态效率可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在宏观环境会计上,可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 态资源资金来源渠道。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态资源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二:一是向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2)财政对区域转移支付量的确定。财政一定时期对区域的转移支付量,表现为各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它等于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加上区域生态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区域生态成本之和。其中,区域生态利润=区域新增生态资源×区域平均投资利润率;区域生态成本的确定应采用“盘存计耗”评估法,即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总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账户;然后再对现已被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并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生态资源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的重置生态成本量价值。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成本的补偿价值=区域生态资源总存量价值—区域生态资源现存量价值。

(三)以生态效率指标评价生态产业链各会计主体

生态效率指标(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ex,EPI),它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该指标计量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它可实现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评价的结合,或至少可衡量相对于其经济活动量而言的企业的环境业绩,它是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实现结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例如,每单位销售额或每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这与计算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类似。在这里,它变成了每单位产出或每单位GDP的环境强度(或影响)。

生态效率指标既可在同行业内企业间作比较,也可考核某企业业绩变化。生态效率现有考核指标有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两大类。一般说,所有致力于环境业绩指标研究的国际组织,都使用类似方法或计算类似的一套指标。能源、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与财务变量之比是最常用的。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 Stefan Schaltegger,Roger Burritt.《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unyo Translation Series Accounting Classics【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乔世震,乔阳.《漫画环境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

第4篇

关键词: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关键技术;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5103

1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将传统单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产业链转变成资源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其中再生资源产业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尹琦、肖正扬最早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概念,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发展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1\]。这种生态产业链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乃至大范围建立循环工业网络以实现物质的最优循环和利用,其中某个企业的工业“排泄物”通过系统的自身循环或外循环方式,再生转化为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营养”来源。此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讲,只强调生态学原理,忽略了社会背景下产业链上各环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能指明产业链上各环节在实现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时循环的优先顺序。仍有学者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给出界定,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以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2\]。此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衔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点,但忽略了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及在产业链上各个层面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对循环经济中的再生资源产业链进行了研究,兼顾了利益最大化这一指标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影响。

2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技术的内涵和定义

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再生资源产业是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形式,将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集中在园区中进行统一的拆解、再加工。园区中实行统一的环境技术标准,废弃物处置排放标准。这一过程避免在处理再生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而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就是依据再生资源从回收至拆解再至深加工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链条模式,它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过程如下:循环经济型工业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种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类似于生物食物营养联系的工艺生产关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链条,这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量流沿着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原料、能源、废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能源、资源在其中反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终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

在由一系列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内,企业间按工业“食物链”和闭路循环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管理。通过园区内数十家工厂的数百个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集成、分析,最终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循环产业链和循环生产网络。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的这种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系统”。

再生资源产业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原理为基础,着眼于链条上再生资源产品拆解后的资源流向,通过由再生资源产品原材料的回收、拆解及深加工企业组合而成所形成的企业群,构成资源、企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关系。由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大多数是对废旧机电产品回收、拆解再利用,因此,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结构是决定企业、园区及整个区域的再生资源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刘光富,等: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研究经济与管理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方面,陈瑾瑜等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产业链实现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的措施\[3\]。王兆华等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间的共生机理、共生模式作出了研究,并基于共生原理对生态产业链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4\]。徐大伟和王子彦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先驱——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运用共生理论对生态产业链中的企业链接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主要集中在关键项目、层级关系与互补性、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研究分析\[5\];柴金艳在研究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兼顾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的优先次序,从内涵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并将循环经济产业链划分为处级、复合和耦合3种不同的类型\[6\]。

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看,国内大多学者重点通过博弈论等经济学方法及系统耦合等生态学理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构建与分析。这些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产业链构建的关键环节,并静态的分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要素,忽略了产业链上资源的动态流向的问题,未对产业链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

3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提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是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流向上的具体应用。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包括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和回收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中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是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工上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运用机械拆解与手工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破碎技术是利用仪器或者设备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或将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粉的过程。分选技术是根据粉碎物料中各组成物的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如密度、粒度、导电性、导磁性及表面特性等差异,采用质选、磁选、电选、涡流分选、形状分选、光学分选、气力分选及浮选技术来进行各个组分的分离富集,从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而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回收工艺方法回收拆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及塑料,以避免二次污染。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链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生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合,结合不同的回收体系及对再生资源深加工程度构成当前我国两种区域产业链模式,一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模式,二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模式\[7\],其链接模式如图1所示。

集中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与松散式产业链链接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深加工是否在园区内进行。当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对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种模式为集中式产业链链接模式。同样,如若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未进行深加工,而直接将其作为原料销售进入市场,则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这两种链接模式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图1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4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构建的

参考因素在构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过程中,本论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影响其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拆解、破解、分选及回收的处理流程已日渐确立,两种产业链链接模式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集中在是否具有深加工这一流程上,因此,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对此流程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博弈论的观点,是强调以个人理性为前提,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园区是否引入废旧机电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企业是否入驻园区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

支付矩阵1213深加工企业入驻1213不入驻园区1213引入1213-C1-C3+U1+E0

-C2-C4+U21213-C3-E00不引入1213-C1+U1+E0-C2-C41213-E00

其中,C1表示园区监管企业所产生的成本,C2表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所产生的成本,C3表示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成本, C4表示深加工企业为入驻园区而产生的成本, U1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为园区产生的效益,U2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得到的优惠,E0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产生的环境效益。

园区及企业的策略取决于表1中各项收益的相对大小。考虑到发展再生资源的现实意义,为使园区及深加工企业达到双赢,支付矩阵的值是大于零,即最佳状态是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主动入驻园区。则意味着需下式成立:

-C1-C3+U1+E0>0

-C2-C4+U2>0

此式表明影响园区是否愿意引入深加工企业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入驻后,其为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大于原先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深加工企业是否愿意入驻园区的关键因素在于入驻园区后所得到的优惠是否大于其入驻园区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但由于这里环境效益的值是大于等于或小于零的,故在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园区可以选择不引入深加工企业,而深加工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入驻园区。

5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优化

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是否将深加工引入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重点因素是,其入驻园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将深加工企业引入园区内可以扩展上下游企业,延长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链条长度,节约因资源流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但新建或迁入园区内部也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原来提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对园区内深加工的企业引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估模式,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优化后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模式6结语

再生资源产业是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处理、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废弃物的重要途径。然而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兼顾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依靠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维持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正确评估再生资源的市场需求对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园区评估中心对其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成熟阶段,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饱和阶段。再生资源产业不仅为我国减轻了环境压力,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等资源。因此,随着土地等资源越来越匮乏,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正确评估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发展之路。发展的过程中必有成败得失的地方。注重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监管及反馈有利于修正发展中的不足,确保实时调整的同时,也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2]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121~127.

[3]陈瑾瑜,王朝全.博弈论在构建生态产业链中的应用分析\[J\]. 生态经济,2007(10):87~90.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徐大伟,王子彦,谢彩霞.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的分析比较——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63~66.

[6]柴金艳.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6):12~16.

[7]刘光富.废旧机电产品综合利用工业园区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发及集成示范\[D\].上海:同济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煤炭产业 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产业链 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的研究及实践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对物质相对闭环流动型(relative-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王晓冬,2008)。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原则 。循环经济以生态工业链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工业园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追求物质资源减量化为内在要求;以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根本目标(解振华,2003)。

(一)国外的研究及实践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贯穿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始终。美国是最先实践这种理论国家,杜邦化学公司为典型代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危害的评价和对产品环境特征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工具,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强调单个企业在每一生产过程即产品、工艺、分发和管理中寻求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与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卡伦堡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生产型态―生态工业园,John Ehrenfeld和Nicholas Gertler(1997)通过对卡伦堡市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的负荷和废物的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共生系统,进而提出了产业共生理论。卡伦堡市生态工业园的成功为生态工业园建设、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宏观层面即社会的大循环。在宏观层面侧重于在社会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是针对人类生活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如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是零排放(Zero Emissions)理论,日本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即创造出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为目标,便可向环境负担较小的循环型社会迈进。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不断推进立法工作,在多领域进行零排放的循环型社会建设。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正逐步拓展到地区、国家甚至更广阔范围,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区域范围内的不同产业系统、工业群落之间如何通过有效集成来优化资源的使用,改善整体环境绩效,最大可能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Ernest Love最早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概念,他与耿勇合著了《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运用,为生态工业园的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做出了较大贡献。Ernest Lowe以及Hall J.还有欧洲其他的研究机构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操作的研究颇有建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Heeres(2004)通过比较荷兰与美国的EIP运行境况,认为荷兰的EIP比美国的更稳定是由于政府干预少,从而得出政府与EIP的关系。生态工业园是美国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种循环经济实现形态,目前,全美已有近100个生态工业园区,并各具特色。其它发达国家也积极致力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二)国内的研究及实践

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期。其研究涉及研究范式、理论基础、发展理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建设上等,蒋国俊、蒋明新等人(2004)在对四川投资集团公司组织“煤、电冶产业链”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对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进行了研究,界定了产业链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框架,总结了推动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等三种机制。王兆华等人(2002)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了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各种在业务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并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冯久田(2003)论述了鲁北企业集团创建和运作三条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成功实践,并分析了创建生态工业产业链的机制与环境,提出了建设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徐大伟、王子彦(2005)等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例,从其发展历程上对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扩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立法及循环经济的试点,目前成功的有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鲁北生态工业化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目前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产业链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其实践重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要在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内在规律,是将经济效益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上的高效产业链。确保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应将影响其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机制。这也是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的重点。其研究成果将对国内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构建

陕西煤炭资源丰富,其煤炭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对支持本地及全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陕北能源基地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续接地,其可持续的能源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确保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的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和相关产业链构建依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重构。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及其类型

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循环经济产业链(Industry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简称ICCE)是指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扩充自然资源的增量为宗旨,以节约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为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再生利用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依据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创新活动(曾智科,2008)。

循环经济产业链兼顾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据生态学理论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高效产业链。依照其构建模式可分为:一是依托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多采用此生产模式。其产业链的形成以生态工业园中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AnchorTenant)为依托,众多中小型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运作,从而形成工业共生体系。由于核心企业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其它企业为其供应大量原材料或零部件,也为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巨大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如水、废料或能源等,为相关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材料,吸引中小企业围绕其相关业务建厂。二是平等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平等型循环产业链中,一家企业会同时与多家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平等的谈判合作来实现其利益。三是嵌套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它是一种复杂网络组织模式,吸收了依托型循环产业链和平等型循环产业链的优点,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四是虚拟型循环产业链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流连接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参与企业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虚拟组织以循环产业链为依托。

(二)陕西煤炭产业存在问题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

陕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业的发展不仅支持着陕西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陕西煤炭业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保障的重担,煤炭业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意义重大。而目前陕西煤炭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严重制约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实施。

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陕西省作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十一五”期间陕西煤炭转化项目取得长足发展,但相对快速增长的煤炭产量,转化能力仍然偏低,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以生产和销售原煤为主的经营方式,更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炭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以达到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煤炭业经营的综合效率较低,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2.煤炭开采浪费严重。当前,一些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开采回采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在目前煤炭价格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许多矿山为了尽快把煤炭资源“兑换”成现金,不论煤层有多厚,统统从中间开采一趟。这种吃菜心式的开采方式,导致一些矿区无法进行复采,浪费了大量资源。不少小煤矿仍旧采用落后的采煤工艺,工作面回采率小于40%,矿井回采率在20%以下。大中型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为50%左右,小煤矿的回采率约为25%-30%,远远低于国家最低回采率65%的标准。

3.煤炭管理混乱低效。由于煤炭产业高额的回报率,使得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就忽视了一些管理。从企业方面看,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盲目的追求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对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缺少综合管理,不考虑长远利益,挖空一块地,就再觅它处。从政府方面看,没有做到合理监督。由于煤矿数量众多,给全方位管理带来困难,更不能实现规范煤炭产业,一些官员认为只要能提高GDP,其他的都不是问题,所以对企业的放纵,也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低效。

4.陕北能源基地的工业园区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影响循环经济的运行。陕北目前形成工业园区(榆神煤化工业园区、榆横煤化工业园区、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园区、绥米佳盐化工业园区、定靖油气产能园区、吴堡煤焦化园区、延安石油化工区和黄陵煤矿区)的发展局面。由于对生态工业园区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升级乏力,企业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利合作理念等,制约着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陕北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园区发展定位模糊,内部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在园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以引资数量为主要目标,缺少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角度引资建园,忙于上项目,重复建设,未形成各具特色、集中布局的产业群,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园区建设只重视在单个企业内部开展系统化的污染预防,实施清洁生产,忽略了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单纯依赖清洁生产方法无法从不同产业组成的工业系统高度来审视系统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物流和能流关系,也忽视了工业发展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问题,制约着陕北生态工业园的顺利发展。

(三)陕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

第6篇

关键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ig Raising

LIANG Fan-li,QI Zhe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defind the concept of pig raising eco-industrical chain and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z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made a conclusion about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 .

Key words: pig-raising industry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国和肉类消费大国,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据测算,2009 年中国畜禽粪便排放鲜质量为32.64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1.6倍;其中BOD、COD含量分别为7 273.95万t、8 039.96万t,COD 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 排放量之和(1 277. 54万t)[2]。养猪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何解决规模化养猪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我国规模化养猪业造成的“畜产公害”技术原因是割裂了养猪业和种植业生态产业链的天然联系,制度原因是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悖导致的环境外部性,因而解决的根本举措是构建农牧一体化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3-4]。笔者从农业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内涵和模式体系,在分析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运行动力机制并进行述评。

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

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链,是对传统产业链的生态化转型。尹琦等[5]认为,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王兆华[6]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这是对生态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界定,随后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探讨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等[7-8]。王培成[9]首次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由此可见,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在不断拓展,虽无一致界定,但对生态产业链的界定都涵盖如下内容: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为必要条件,以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为具体合作内容建立相应合作方式和网络体系,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在产业间循环流动和使用,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分析

农业本身就是由农、林、牧、渔业构成的有机耦合体,由于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及其整体性特征,使得养猪业与种植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联系才能构成共生关系,即质参量兼容[10]。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在模仿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方式上而形成的,养猪场和与其存在订单关系的农户构成生态产业链的生产者,由于其产业链和生态链特性,一方面,对畜禽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成为其产业链上的消费者,生物质、农业等产业成为其分解者;一方面,种植业、渔业等产业成为其生态链上的消费者,而将粪便转化为种植业和渔业所需的生物质技术或加工公司则成为其分解者。与自然界的生物链相似,生态链除了包含不同主体,在主体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等方面的流动。

袁纯清[10]将产业链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织模式根据共生界面特征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能量和分配特征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形式。彭建仿[11]在其分类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也经历了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的转变, 在现实中表现为从以往单一买卖关系到长期合同契约关系的转变。连续互惠共生行为模式是供应链环境下农户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取向。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也不断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协作关系,以获取生态产业链的合作剩余。然而由于公司与农户力量悬殊、契约关系不稳、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很难形成稳固的利益机制,进而影响双方合作信誉及连续互惠关系形成。因而,当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在组织模式上呈现出间歇性和非连续性特征,极易受市场等外界环境影响;在行为模式上,由于小农规避风险本性及公司规模、实力等的影响,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产品价格时,农户极易违约,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产品价格时,企业会通过压价压级等方式变相剥夺农户利益,使得本该降低生产风险的企业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农户均未获益,双方之间呈现出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与其他产业链一样,连续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养猪企业与农户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产业链不断演变中,这一稳定机制的形成依然有赖于双方合作、信任的建立及政府支持和法规约束。

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

3.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特征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基于环境的生态链与基于经济的产业链耦合而成,养猪企业和农户为其主体,在市场导向下,以利益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产业链是特殊的产业链,其首先必须是产业链,获取剩余价值是链上主体参与的主要原因,因而,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剩余价值获取为目标。同时,由于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受链上主体行为、链条联结、政策法规,尤其是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平衡、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市场化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而言尤为重要。

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而建立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组成成分。根据这样的食物链条所建立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养猪业生态产业链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加深产业链层次,减少生产环节资源投入,实现资源、能量、物质在过程环节中多次循环使用,减少末端环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多链条,实现末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整个环节资源消耗,形成循环经济流程模式。

根据生态金字塔原理,不同的营养级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流动,且符合十分之一原理。由于食物链的连接,使得物质、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按照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建立的,通过物质的产生、分解、组合等形式被不断循环使用,从而构成了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流循环是循环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12]。通过生产者的生产,物质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环节,进而到达分解者这里,实现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流动又必然存在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建立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物质的多环节利用和能量层叠的梯次利用。

3.2 养猪业生态价值链运行特征

峰[13]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传递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张俊彪[12]认为,循环农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恢复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形成了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及农业废弃物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从而实现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价值转化。种植业所生产的农作物通过市场售卖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农作物产生的秸秆等作为养猪业原料,实现废弃物的价值增值,养猪业产生的粪便及种植业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化成能源、燃料、肥料等有用产品,实现价值增值。

3.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研究

共生的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统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共生系统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共生关系的要害所在[10]。目前关于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较为典型的有3个视角。

(1)利益相关者共生效益视角。岳琴等[14]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蒋国俊等[15]从产业链企业间战略联盟认为,产业链运行稳定关键取决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蔡小军等[1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共生产业链稳定必须满足的充分条件是共生产业链的合作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

(2)交易费用视角。王缉慈[17]认为,运费和能源的节约、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和管理的配合促使企业产生主动集聚。王兆华等[18]从交易费用角度指出,企业建立工业产业链主要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认为追求低成本是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主要动力。苑清敏等[19]认为,虚拟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包括由共同利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内的内在动力及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在内的外部动力所构成。

(3)进化论视角。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10]。郭莉[20]认为,工业共生进化是一个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刘贵富[21]认为,产业链在企业利益的不断变化基础上,通过不断谈判形成一个螺旋式发展的产业链。 张俊彪[12]认为,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系统组织的深化。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为产业链共生思想在养猪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于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公司与农户的合理利益分配是产业链运行的核心,而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关键角色,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产业链经营成功与否,因而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壮大龙头企业而言也极具重要性。同时,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农户难以有效约束自己行为,外在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有限,但是可以从工业生态产业链研究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借鉴。

4 研究结论述评

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探讨,研究领域不断延伸,应用领域及深度也不断拓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也更具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但是,对农业生态产业链研究有限,专门针对养猪业的生态产业链应用指导则是少之又少。随着循环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生态产业链研究将逐步细化,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体系构建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且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会从现有的静态研究为主转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角度,同时将逐步出现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指导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 饲料广角,2003(1):6.

[2] 张田,卜美东,耿维.中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产沼气潜力[J]. 生态学杂志,2012,31(5) : 1241-1249.

[3] 王培成,齐振宏.基于CVM的猪场环境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规模型猪场为例[C]//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8-324.

[4] 齐振宏,王培成.博弈互动机理下的低碳农业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36-141.

[5] 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 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6]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25.

[7] 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2-73.

[8]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51.

[9]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J]. 改革,1998(2):101-105.

[11] 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优化研究——共生模式及演进机理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2010(3):93-98.

[12] 张俊彪.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4.

[13] 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49-53.

[14] 岳琴,尹琦.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利益机制[J].经济师,2003(5):59-60.

[15]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36-38.

[16] 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1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9-12.

[19] 苑清敏,刘乐娟,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运行基础平台和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81-84.

第7篇

[关键词]东海岛;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32-03

在我国,重工业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以和生态环境保护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2009年8月10日,中石化宣布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决定选址湛江东海岛;2012年5月24日,湛江市东海岛宝钢项目获国务院批准。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国际资源,东海岛将重点建设钢铁、石化两大核心产业,并配套发展港口物流、电力、精细化工、建材、燃料、化工、海水淡化等匹配企业,大力拓宽产业链,发展精细钢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金属包装、汽车零部件生产、碳四深加工、碳五深加工、芳烃综合利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及深加工、氯碱及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套化学品等相关补充企业,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1生态产业链概述

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能源、信息、资金、人才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连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1]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产业链应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生态化、低污染的特征。只有科学建立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才能推进该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保障园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2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全面地反映和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反映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22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有科学依据,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

23区域差异性原则

本项目研究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衡量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东海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取能代表东海岛区域环境的指标,反映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24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产业链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闭环系统,但它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静态的数据,又要考虑动态的变量,使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都得到全面地反映。[2]

2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从而精确地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定性指标又是评价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性指标所依据的主观判断的结论能够弥补定量指标难以准确定义、测量的模糊状态。因此,尽管这类指标采集、处理起来都比较困难,但它在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时是不可或缺的。

26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能全面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内涵,又要尽量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本项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效益、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进行调整。

31外部影响指标

外部影响指标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2个二级指标。

311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国家宏观政策涉及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从外部作用于生态产业链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效果、效益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内部素质和能力基本无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宽松,企业获利的概率就越大,抵御外界和内部的冲击的能力也就越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增强。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宏观政策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3个方面对企业影响最为突出。

312市场环境

企业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上原料供应稳定性、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产品市场持续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1)原料供应稳定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原材料来源。

(2)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指产业链企业产出的主要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供需比例是否恰当。

(3)产品市场持续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趋势,是否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市场淘汰。[3]

32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

产业链企业指标主要是企业竞争力的评定。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用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显现,也是企业活力的根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可通过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3个二级指标来判定。

321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评估。

(1)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来综合评估。

(2)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常用的衡量比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3)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可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来衡量。

(4)产品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客户满意度等都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322资源环境效益

发展生态产业链的目的在于缓解能源约束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囊括在内。资源环境效益可通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来评估。

(1)资源指标:指企业在产出产品的过程中对各项原料、能源的消耗量和使用效率。包括单位原料产出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水耗、水重复利用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2)环境指标:反映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衡量标准有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323社会发展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盈利的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发展效益主要从员工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考量企业的表现。[4]

(1)员工责任:指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衡量标准有:工伤频率、工人工资增长率、职工社会保障程度等。

(2)社会责任:指一个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可从资金纳税率、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支出比重等方面来加以判定。

33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

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包括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2个二级指标。[5]

331系统信息化水平

系统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3个次级指标。

(1)产业链系统内的企业链接率:是指生态产业链系统内两两具有物质或能量链接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的比例。该比率反映了系统内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所构成系统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2ls(s-1)

式中,l为系统内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数,有联系的即为1,s为系统内的企业个数。

(2)系统内企业开发链接技术的投入水平:生态产业链系统得以形成是以链接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产业链企业对链接技术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才能促成生态产业链的系统化。

(3)系统内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大量信息的有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组合进行研究,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作出估计,对园区进行包括环境、经济和工作机会在内的多目标规划,为系统所在园区的设计、决策和维护提供参考。

332系统柔韧性

系统柔韧性主要包括以下2个二级指标。

(1)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是指除了固定的上(下)游企业之外,企业是否有其他与固定上(下)游企业发挥同样作用的企业,即与其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以此类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来衡量系统的柔韧性。

(2)产业链企业垂直延伸能力:指产业链企业的纵向延伸能力,即发展其上下游企业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量可根据系统内外部因素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是由生态产业链系统特征及评价对象所处区域和行业性质所决定的。

4结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东海岛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园区更加准确地朝着预期的生产方向和发展目标前进,使人们能更加及时地调控园区及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生态产业链优越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52

[2]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6):101-105

[3]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124-125

[4]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3):38-40

第8篇

1 引言

黑龙江省东部经济区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农业较为发达、对俄开展合作前景广阔。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在内的六个城市,区域总面积、总人口和2007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0.6%、27.5%和21.7%,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煤电化基地。但是由于传统工业经济既掠夺式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又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其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并困扰着自身的发展。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同时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努力把我省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相互配套,煤电资源综合利用,非煤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与此同时,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诞生,这些都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生态工业园及园内产业链规划提供了重要契机。

2 生态工业园与生态产业链

环境问题与工业化相伴相生,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益短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工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就其应用层面而言,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包括生命周期分析、环境设计、生态效率等;第二个层次是不同企业之间;第三个层次是考虑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更广的全球范围内建立生态工业网络(王兆华,2002)。本文将重点探讨工业生态学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应用,即生态工业园以及园内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2.1 生态工业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学者,Ernest lowe对生态工业园概念有着较为深刻地理解。他认为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劳爱乐、耿勇,2003)。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一种更为系统化和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园区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换废物和副产品,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我国工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的途径。

2.2 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区域范围内的企业集群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2003)。

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其资源在如下循环中进行流动:原煤经洗选后精煤部分外运销售,洗出的中煤、末煤用于综合利用电厂、坑口电厂发电或生产甲醇;电厂余热则用于居民取暖;分选出来的煤矸石输送到煤矸石砖厂;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进入水泥厂制成水泥,水泥厂产生的废渣运到砌体材料厂制成新型建材;煤炭开采中伴生的高岭岩经深加工后,成为化妆品、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矿井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用作电厂冷却水和园区浇灌用水。各项目首尾相接,环环紧扣,上一个单位生产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单位的原料,逐层减量利用,物料闭路循环。

3 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在生态工业系统规划中主导产业链的设计主要由内而外,即先规划设计出主导企业,然后再确定其周围的相关企业。确定生态工业系统的主导产业链后,根据“加环”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解链”设计、“加工环”的设计等原理,使各种副产品和能源实现循环利用。在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性。

3.1 “关键种”企业。“关键种”本是生态学的一种理论,是指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崔兆杰、迟兴运、滕立臻,2009)。

关键种理论应用于生态产业链,就是指导设计人员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各个生态工业园区都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精煤部分外运销售,洗出的中煤、末煤用于综合利用电厂、坑口电厂发电或生产甲醇,不宜远距离运输的褐煤就地加工,构建了煤—电—草—纸、煤—电—石膏—水泥、煤—甲醇—烯烃—聚烯烃、煤—腐殖酸—腐殖酸肥料—农作物—农产品深加工产物等工业生态链。

“关键种”企业居于中心地位,其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所以也就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园区内的链核,因此选定“关键种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是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链的关键。一个生态园区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种企业。

3.2 卫星企业。当一个生态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确定之后,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或者产生大量的工业剩余物质和副产品,必须有大量的卫星企业围绕在其周围既吸收上游企业的主副产品及废弃物,又将自身主副产品及废弃物传递给下游的产业,也叫围核企业。煤矿生产产生三大废弃物和污染物:一是中煤、煤泥、煤矸石,二是废水,三是瓦斯。为使其资源化,可以选择电厂作为卫星企业,矿井生产及洗选中所产生的煤矸石、中煤和煤泥全部用于发电;电厂生产的电能除了供应屯留矿、煤基合成油厂外,还可上网或供给公司电——化工业园区。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连同煤基合成油厂的灰渣用于生产烧结陶粒、砌块等建材。卫星企业使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产业链的内容,增强了链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补链企业。引进补链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集成,将性质不同的各种技术引入系统,以弥补生态产业链条上的缺环,最终形成能源、水和材料流动的闭环系统。丰富工业系统的多样性,增强工业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支撑企业。生态支持系统包括生态产业链内的各种中心和基础设施,包括支持和管理副产品交换的系统,完整的资源回收系统,网络管理协作单位,商业孵化器,在研发、政策发展、投资渠道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公共部门的支持等,它们从总体上对链内的企业活动进行了跟踪与服务,建立共享设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运输和交通设备;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培训设施等。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产业板块为依托正在着力打造四个工业园区,即一是已获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批复的鸡西循环经济园区;二是以鹤岗百万吨尿素为基础的延长下游产业的煤化工园区;三是以七台河为基地建设焦化及下游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焦化工业园区;四是双鸭山东荣矿区煤基多联产生态工业园区。在四个工业园区,拟形成五个产业链条:(1)煤炭—气化—尿素—精细化工产业链条;(2)煤炭—气化—甲醇—烯烃—石油化工产业链条;(3)煤炭—焦化—焦炭—化工产业链条;(4)煤炭—洗选—劣质煤—发电—建材产业链条;(5)煤炭—液化—燃料油—化工产业链条(潘宇瑶、于善波、刘珊珊,2010)。

链接之初各产业链条往往结构简单,多呈直线形。但是随着发展,其内涵逐渐丰富,稳定性也逐渐提高。生产链条将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链状结构向链与链之间横向耦的网状结构发展,最终形成链与网、网与网之间相互作用耦合的多维立体复杂网状结构。

4 构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4.1 推进体制创新,以先进的发展模式引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煤电化基地的各生态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水土保持要求。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推进煤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并监督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4.2 完善的研发平台,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完善的研发平台是保障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可以为企业提供和孵化科技成果,培养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

研发平台的建设要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整合到这个平台上来,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强、成果不断向企业辐射的研发中心。

4.3 以积极的态度、优惠的政策推动园区的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努力解决资金、资源、技术、环保等问题。适应市场要求,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外资、合资、独资以及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入驻园区。

4.4 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招商理念,实现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政府优势和协调功能,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为园区的建设和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招商理念、完善大项目生成、推进和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科学招商体系。着重围绕煤化工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节地招商,主攻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化肥、甲醇及下游两大产品集群,产业结构尽可能实现高加工度化,集约开发利用土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起具有活力、互补性强、成长性好、稳定性高的生态产业链。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54194);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10024)

第9篇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第10篇

[关键词]产业 工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园区生产模式是“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管理不当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只强调末端环境管理而忽视产业系统功能和全程性生态管理。因此,必须通过产业生态管理,解决工业园区生态与产业失调问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一、产业生态管理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1.产业生态管理的涵义

传统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所带来的结果只是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的转移,并没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系统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但是清洁生产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而不考虑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连接,因此它只能解决局部问题。作为对清洁生产的一种升华和补充,产业生态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3]。

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从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2.范式的转变

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的新范式是将产业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其中一个体系要素产生的“废”产物被当作另一个体系要素的“营养物”,各体系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利用彼此的副产物作为原料,而并非是不断吸收未被动用过的材料和抛弃废物,从而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和谐。

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一是从传统的线性生产管理模式向非线性管理模式(又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即管理范式的转变;二是强调工业园区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发展。要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工业园区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三是生态效率和效用的创新。以生态和产业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工业园区资源以及设计生态和产业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1)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目前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管理是管治管理。所谓管治管理是通过制定各种强制性的指标、文件和政策,以规定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和规格,最终达到有利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稳定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

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园区生产过程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生产资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流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副产品和废弃物不退出工业生产系统,由此减少环境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等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2)变单一、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目前工业园区产业基本上是单一化的,而且与外界是相独立的。这种单一化的产业格局承担不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更谈不上与区外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同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食物网。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这种食物链、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如果从能流、物流的流量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能流、物流直接从生产者到分解者进行循环,而仅有少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循环。分解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园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分解者缺位,因比,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联系而组成一张工业食物网,也就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一种高效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具体地讲,在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

因此,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工业园区生态背景、产业现状和生产技术基础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依据关键种和食物链“加环”、“解链”、“加工环”等原理,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产业链结构(网),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工业园区生态环境。

二、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生态管理的途径---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实现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管理新范式的基本途径是构建生态产业链结构。所谓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是指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通过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系统优化耦合而形成的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同,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网状型、进化型产业复合结构。

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依据工业“食物网”供给关系,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网),即网状耦合结构。

1.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

纵向主导产业链构建是以工业园区中“关键种企业”为核心,向下纵向延伸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耦合结构,也称一维结构链,是纵向产业的直接耦合。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工业园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系统耦合,把自然生态系统中天然存在的食物链转变为以人工为主的纵向投入产出链。

2.构建网状耦合结构

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演化成为错综复杂的食物网一样,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使工业园区各种链状结构进一步相互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因果关系耦合成错综复杂的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状结构,使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系统各部分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种网状耦合结构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在实际工作中,在确定好链状产业链耦合结构后,根据食物链的“加环”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加工环”和“补链”设计等原理,使各种副产品、各种次级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总之,从影响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管理这一基础入手,构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链状耦合结构到链与链之间横向耦合成的网状结构,最后由链与网、网与网之间相互作用耦合成为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多维立体复杂网状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这不仅能达到区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赢”理想状态,同时也为今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创建与区外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系统给出一个科学有效的平台。因此,产业生态管理将成为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稳定性分析;煤电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26-02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然而,以往的东部各煤电产业长期沿用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生产方式,其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并困扰着自身的发展。2008年省政府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同时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这为从根本上建立“产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提供了重要契机[1]。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甚至有可能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瘫痪。因此,对于生态产业链或生态网络稳定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产业链系统运营模式类型

1.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指许多中小型企业分别围绕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进行运作而形成工业共生网络[2]。其中的核心企业为关键种企业,围核企业主要是为关键种企业提供生产原料,或者是利用它廉价的副产品、废物。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依存关系非常明显,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机制来实现系统本身的构建与运营。

2.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指在生态工业园中的各个企业地位对等,一家企业可能会与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进行生产的外包和全方位的资源交换与交流,从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共生网络。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特点是系统内各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地位相对平等,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3]。在世界范围的工业园中,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普遍存在,特别在一些高科技园区。系统中的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各企业间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建立复杂的业务关系网络。

3.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一种多维立体复杂网状结构,是前两种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延伸发展和更高级的形式。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往往存在多家大型企业,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共生关系,形成主体网络,同时,每家大型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而各围核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4]。因而在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链接关系,也有各围核企业的依托型链接关系,还有各围核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耦合,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正是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多维立体网状结构。

二、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

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就是指园区工业生态系统对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作出的适时反应和有效调整,以保持自身稳定运转的能力。

1.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由于其依存关系的单一性,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关系过于简单,故而:(1)能够避免各种投机行为,同一层面企业也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2)企业间信息流通顺畅,不需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关系易于管理协调,合作过程中基础设施、专用资产投资和利益分配易于协调,因此,节省大批的交易费用,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但是也正是这种单一的依存关系,使得:(1)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工艺调整、材料更换或者规模变更等,都会对依附于它的中小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2)产业链条上企业间的高度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在改变生产技术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其中某一个企业迫于某种原因终止了业务,那么,就可能造成某种废料不足,而使整个产业链系统受到严重干扰,从而导致整个链网的不稳定。(3)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包含链上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分布以及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度,它是影响产业链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当组织结构不理想时,生态产业链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波动的负面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

2.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以利益为导向,通过自组织过程实现网络的运作与管理。但是,在这种模式类型中,由于受经济利益影响比较大,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主动权增强,仅凭市场的调节很难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网络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或园区管理者的参与。

第1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而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固升级。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及特点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第83~84页)。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模式,是传统工业文明危机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危机的产物,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所谓产业链,是指构成一个由产业相互关联、所有要素相互融合、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它既是以某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通过产品、技术、资本等纽带方式与相关产业结成的战略关系链,又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上形成的链条式加工转换的经济活动的关联形态。产业链联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生产某种具有同类使用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贯穿始终,各种要素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链”;二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的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第4-8页)。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根据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构建的,它以自然资源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本体现,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点

    1.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循环经济产业链侧重于通过对构建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使资源在原始投入和最终消费方面提高效率,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减少传统产业链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废物回收和技术处理,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减量化”要求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进而控制生产源头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再使用”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率,通过多次使用产品,避免出现一次性产品;“再循环”要求产品在体现使用价值后能够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第12-14页)。循环经济产业链遵循“3R”原则,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代谢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不断深化产业链条

    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规律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以达到节约资源(低投入)、增加产品(高产出)、减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要求。它强调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完全异于传统产业链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纵向主导与横向耦合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在于,将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链接在一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论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获取竞争优势,由此通过企业的缔结联盟构成“产业增值链”(ValueAddedIndustrialChain)。

第13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循环经济;模型构建;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耗竭型资源,属于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目前很多煤矿面临无煤可采的局面,大中型煤矿从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不仅是煤矿区的后续发展问题,最终是社会大问题。因此,煤矿企业需要高瞻远瞩,从更新观念开始,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思考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煤矿企业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进程,加快企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一、煤矿循环经济工业模型构建的思路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零排放”。

生态环境与工业经济要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的共同体经济,通过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废物资源化和低排放、零排放”的目标。生态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追求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外向型、开放式的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通过节约资源、资源多层次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多层次物质循环、综合利用和工业生态经济平衡的目标。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是基于生态理论建立的两大可持续发展体系,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充分体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及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二、煤矿企业的产业链分析

煤矿企业以煤开采为主要业务,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工业在煤矿企业中应用,要首先分析煤矿企业的产业链。

1.煤矿企业纵向主导产业链

煤矿企业是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纵向主导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纵向延伸方式与相关产业紧密相关。该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下设电力、电解铝、气化、化工、液化、焦化、建材等多种业务,直接面对市场。

2.煤矿横向融合共生产业链

煤矿横向融合共生产业链是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的各种副产品、次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主要以煤矸石为主导,下设电厂、建材厂、填充(复垦)等,进行发电、建材制作、用于填充等的利用。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煤矿企业产业链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煤矿企业产业链,是对煤矿纵向主导产业链和横向融合共生产业链进行整合,并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权衡,运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追求低成本收益,提高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正效益,从而使煤矿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以煤矸石为例,原煤被开采后,通过选煤工序形成煤产品和矸石,这样就产生了正料和废料。矸石可作为电热厂的原料生产热电,此时矸石被资源化,重新产生正料(热电原料)如果用灰渣生产建材,此时矸石被新成为正料(建材原料)。这个过程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解决了因矸石堆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地资源的侵占等问题。

第14篇

关键词:山东蓝色经济区;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98-02

依托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优势,以做大做强蓝色产业为基础,统筹发展文化产业、科技产业、自然生态,对山东周边地域产生了极大的辐射性带动作用。新媒体产业在蓝色经济版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新媒体产业助推蓝色经济区传统产业升级,成功打造文化山东这面旗帜,实现新媒体产业的价值输出。

一、山东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发展定位

山东蓝色经济区新媒体产业园以新媒体产业服务传统产业为使命,紧紧把握蓝色经济区科技产业、海洋产业、制造产业与新媒体产业之间的命脉,针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产业、海洋产业、制造产业传播及营销模式创新力缺失,新媒体企业个体弱小、分散发展的现状,以专业聚集、抱团发展为手段,聚焦扶持云端技术应用、数字出版、网络资讯、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工业设计、品牌策划、会展展示等企业,专业服务于蓝色经济区各传统产业,全面促进新媒体企业快速、高效、优质的发展,实现新媒体企业价值输出,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策划、传播体系,助推蓝色经济区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其媒体构成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业,处于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上层,依托当今社会越来越成熟的科技手段,强调用户体验与媒体传播性,由传统传媒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诸多相关产业相融合产生的一种创新的媒体形态。简单来说,区别传统媒体行业,新媒体产业具有两方面创新: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创新以及传媒介质的网络化创新。

新媒体产业作为一种创新的媒体形态,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与国外新媒体产业相比,国内的新媒体产业无论从产业链的完善程度还是发展规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媒体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尚未形成“哑铃型”产业链价值配比体系

根据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经验来看,新媒体产业链价值配比体系在形成为“哑铃型”时才是整个产业发展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

“哑铃型”产业链价值配比体系从各组成要素的价值比重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哑铃型分布特征,其中以内容创意环节和交易传播环节为哑铃的两端,分别占产业链价值的45%和40%。也就是说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两个组成要素在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比重达到85%,而内容制作、生产复制等组成要素仅占剩余的15%。由此可见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是新媒体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

(二)尚未形成“闭合”的产业链

作为传媒产业,流通渠道的通畅与否是产业价值实现的关键,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具有优良而通畅的流通渠道,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市场需求与市场资源,自然也会成为核心的产业环节和要素积聚的重要促进手段。只有流通渠道环节通畅了,内容创意和产品制作才可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基础,才有了制作精良和鸿篇巨制作品诞生的土壤,才能使新媒体产业真正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而目前销售渠道不畅却是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陷之一。

三、破解新媒体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高端定位,解决产业链难题

非“哑铃型”新媒体要素结构与产业链不闭合,是导致新媒体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链的问题就出在原创和渠道两个重要环节上。销售和播出渠道是新媒体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价值能否实现,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引进项目时,蓝色经济区相关部门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对完善产业链至关重要的制作播出平台和传播渠道项目的引进上。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从渠道入手,打造完整产业链条的重要举措。相关项目的落户将为蓝色经济区实现企业聚集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及教育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打造产业平台,建设产业基础设施

产业基础设施是相对于道路、仓库、办公楼等公共基础设施而言的,主要指的是一系列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通讯设施等。产业基础设施具有可以通过网络使用、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对于新媒体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新媒体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对产业基础设施有很高的要求和依赖,而对道路、仓库、办公楼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并不强。山东公路系统全国闻名,凭借其畅通的公路、航空、水路航道,对发展新媒体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蓝色经济区不应沿袭传统开发区的发展模式。起步阶段,蓝色经济区应着力建设包括便捷的网络通讯设施和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产业基础设施,为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的新媒体企业服务,实现企业业务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虚拟聚集”。第二阶段,蓝色经济区便捷通畅的公路、航空、水运系统与产业生态完美结合等优势,从交通形态到建筑形态到产业基础设施,全方位打造符合新媒体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聚区,吸引企业入驻,实现“物理聚集”。相关项目的建设将可以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设施,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和快速成长壮大。

(三)“双生态”的发展理念,构建良好的创意环境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优异,风景怡人,良好的生态环境聚集了大批企业入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园提出“双生态”发展理念,即将新媒体产业生态和蓝色经济区环境生态相融合,切实打造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新媒体产业生态,是指建立优越的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一流的服务;通过园区的影响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聚集企业,形成产业优势聚集效应;建设国际化的产业体系和渠道。

蓝色经济区环境生态,是指充分发挥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地域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在现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出独有的符合新媒体产业的建筑形态,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一流的产业基地。同时,作好环境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生态,做到宜居宜业,使之成为具有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2]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广告大观》,2006年第5期。

第15篇

关键词: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方式

1 研究背景。

降低能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共识。铜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完整产业链。面临新形势,铜工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总能耗高、排放总量多和循环综合利用难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和企业内部各工序节点完成生态化[1-3],实现铜产业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如图1所示。

图1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

3 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

我们根据铜产业链系统和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产业链的企业组成,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非物质化设计,构建了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4-6]。对构建铜产业链系统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解释如下。

1)企业组成。根据铜资源分布和铜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铜为核心的采选冶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起共生企业,从而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主体。

2)系统集成。针对构成铜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使铜业生态化系统低碳运行。

a物质集成。从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物质集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铜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铜再生资源,使铜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

b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7-8],对目前铜产业链生产过程系统的用能状况进行诊断,发现“瓶颈” 问题,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考虑过程的操作、控制、安全等因素,选择与确定过程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实现能源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

c水集成。水的原位再生和梯级利用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厂域梯级利用技术和区域梯级利用技术,建立工序内部、厂内、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铜产业链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铜产业链工业废水“零”排放。

e技术集成。技术集成是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集合[9-10]。从铜产业链出发,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集成起来,建立最小化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f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信息、能源流、废物流的信息,铜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生产信息、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领域的信息,形成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论文格式]指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铜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铜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铜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铜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对采、选、冶、加工生产单位和为之服务单位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或改造。通过比照铜业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对江铜产业链实地调研,对其产业链情况作对比分析。

4 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我们对江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江铜是一家以铜的采、选、冶炼、加工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和控股6座矿山、1个铜冶炼厂、6个铜材加工厂和2个硫酸厂。江铜已建立从铜的采、选、冶到稀散金属的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各生产装备和产品前后连接,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产业链活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过程,基本实现了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的目标。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介绍如下。

4.1 物质减量化。

物质减量化是指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表现在:

1)优化采选工艺,提高回收率。江铜针对矿体复杂、品位低的特点,系统优化采矿选矿工艺,进行了“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攻关,使江铜德兴铜矿采选工艺由原设计边界品位03%下降到025%,多回收铜金属383万t、黄金116t。

2)运用湿法技术,利用废石。对永平铜矿等难选氧化矿,运用湿法冶金技术,共生产合格电极铜870t;对德兴铜矿品位在005% ~025%之间的低品位原生硫化矿展开湿法冶金提铜研究,建成了千吨级电极铜生产能力的湿法炼铜厂,有效回收了废石中的铜资源,减少了铜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4.2 物质再利用。

物质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

1)利用余热发电。德兴铜矿10万t硫酸、江铜-瓮福40万t硫酸2个项目,利用制酸过程中的余热每年可新增余热发电量约1亿kW·h,折合煤7万t。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建立配套设施,进行余热发电达1亿kW·h。江铜化工公司利用制酸产生的余热发电,达1800万kW·h/年、折合煤7272t,这样减少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节能降耗改造。德兴铜矿实施节能降耗变频改造项目,安装的进口MP800圆锥破碎机,改变细碎作业环境和生产能力,年节省电能3435万kW·h,折合12万t标煤。引进22500T/D异抗坏血酸钠出产线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每年减排二氧化硫3203t。

3)综合利用尾矿。武山铜矿采用分级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减少尾矿库的排入量,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银山铜矿以尾砂为原料,开发钙化砖和绢云母等产品。德兴铜矿运用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每年可提炼铜金属550t。德兴矿山新技术公司每年从尾砂库中取砂15万t,生产新型墙砖4500万块,年可减少粘土损失约10万m3。

4.3 物质再循环。

再循环是指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1)回收废气,减少排放。贵溪冶炼厂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回收SO2制酸,每年可生产100万t高品质硫酸,硫的利用率达到9683%,减少SO2排放量66万t,还在制氧车间所排出的气体中回收液态氮气和氩气。

2)回收稀散金属,减少废渣。贵溪冶炼厂转炉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改进了工艺流程,使转炉渣选矿能力达到600t/日,经进一步改造,提高到750t/日,每年回收铜金属08万t;对制酸产生的含砷废渣,引进的全湿法提砷工艺,每年提取三氧化二砷01万t;江铜新材料公司运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尾渣中回收硫酸铜、铜冶金粉末和稀有稀散金属硒、碲、铼等。

3)回收杂铜废铜,减少资源浪费。江铜大力回收杂铜废铜,并引进了倾动式阳极炉,年产阳极铜10万t。江铜铜达公司采用鼓风炉技术回收不易处理的废铜,年产铜25万t。江铜还对废弃电动轮胎进行翻新,对废油进行提炼,循环利用废旧物资,节约资源和能源。

4)回收废水,充分利用资源。为使碎矿防尘水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成功地将约3000m3/d的碎矿防尘水、设备冷却水和地面卫生水引入瓦尔曼泵池,直接城为磨浮工艺用水,回收有价矿物,减轻尾矿输送负荷。对精矿浓密池溢流水进行改造,确保3个浓密池溢流水全部进入浓密溢流回水泵池,把酸性废水用于选硫工艺,把尾矿库的碱性废水用于选铜工艺,其余酸性废水引入尾矿库与库中的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实现选矿废水最大资源化目标。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江铜集团产业链正朝着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迈进,但离理想发展模式还有差距,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

5 结论。

通过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铜产业链实现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汇总如下。

1)科学地设计。按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考虑铜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资源,使铜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环路;最后考虑节能问题。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设计。

2) 按设计进行改造。按上述设计进行改造,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应用到技术改造项目之中去,实现铜产业链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能源消耗率最小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少量化的目标,以满足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3)加强企业管理。铜产业应认真执行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铜企业应自觉地将环境成本纳入自身的各项决策和运行过程之中去,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使铜产业链做到低碳排放和生态化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铜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因为科技创新是动态的,当科技取得阶段成果时,实时地加以应用,不断地提高铜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效率,不断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铜产业链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学益,田庆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理论与方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邱定蕃,徐传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 赵国权,贺家齐,王碧文,等。钨回收、再生与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杨立宏,赵涛,程秋林。铝工业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及其利益关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

[7] 元炯亮。循环经济与铝业生态系统[J]。有色金属,2003.

[8] 张照录,崔兆杰,张录强,等。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划设计[J]。中国矿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