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市场经济 体系构建原则 创新运作机制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81-02
前言
农业是我国农村赖以生存之本,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全面提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农业技术体制已无法满足先进农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现代机械一体化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从而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生态平衡。
一、阐述农业技术推广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使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它以利于农业发展为基本前提,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科研和劳动者有机结合,从而对农业的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加工及贮运、农田机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指导和经济后盾,而且它的推广体系受到国家经济组织的扶持,它在我国现有新农村改造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它的实施和推广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有效的提高了农民收入,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分析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构建原则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三、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如图1),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四、结束语
分析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农业生产模式;阐述现行农业技术及构建原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团体;研究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为了创新体系模式,从而找到一条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全面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与生态化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运作机制,它将更好的引导我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全面经济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
参考文献
[1]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1).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运行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9-01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逐渐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很多地方已经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服务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我们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的基础实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投资力度,但是总体的投资规模不能满足现实中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小,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少,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是亲朋好友和种田高手,而农业技术推广站却处于闲置状态。按照常规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其他推广来源更加具备科学可靠性,但是目前却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内容、方式以及频率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实际需要;
第三,在推广内容方面,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经过调查资料显示,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是农户所需技术中的首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技术的推广运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的民生问题;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在数量上和服务频率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农户住的比较分散,受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站点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农户的种田需要。另外,除了推广站点之外,服务频率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农民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的困难,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解决这些难题的,因此,配备齐全的人员、连续性的频繁指导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五,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般来说,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方式主要由现场示范、专业咨询、技术资料和技术承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户更加青睐于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这两种推广方式,提高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效率和应用水平。另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技术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和服务态度要更加注意改善。
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其经费保障政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和服务性事业,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上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遵循我国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建议各地方应尽早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的建设范围,提高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奠定基础。国家和各地方还应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预算制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只有政府建立稳定的投资增长机制,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服务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化。政府通过对一些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一些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和合并,组成专业团队,到乡村中去帮助农户切实解决遇到的难题。同时,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针对一些跨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生产结构的特点,对于农业种植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和农业技术推广。政府还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站点设立专家咨询室,每天安排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接受农户咨询,进一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建立村级服务站,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工作。在现有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村级服务站的依托是区域中心,开展直接面对农民的农资连锁经营,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良种和有机化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促进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些农业技术推广最先进的推广员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农业技术真正的为民所用,彻底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应用难的问题;
第四,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的多元化。随着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不断运行,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纠纷,这要求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可以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把公益机构作为国家行使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机构,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干扰。政府通过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实现通过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宫同瑶;王蔚;;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的文献述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区域开发利用中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
难点: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学习做好精神准备。通过对歌曲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东北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学生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图1)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协调,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
学生活动1:①东北大米因质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③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得到什么启示?(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壤墒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中的热量要素,并能辩证看待不利因素也能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地形条件(表1)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2)
4.土地资源优势(图3)
5.森林资源丰富(图4)
学生活动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1~2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②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其市场需求大。③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④云南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迁移能力,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
二、农业布局特点
承转过渡: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表2)。
学生活动3:Ⅰ.大家已学习过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Ⅱ.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情况相似。①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的食物来源季节不均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②结合已学过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Ⅲ.分析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3。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化银行;核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19-03
一、增强发展动力,加快业务有效发展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永续的发展动力。
(一)牢固树立发展观念
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核心理念的学习宣传力度,准确把握核心理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统一全行上下的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有效发展”的观念,营造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
(二)大力开拓业务经营
紧紧抓住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支农功能逐步完善的大好时机,加快推进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要充分利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争取优惠政策,大力拓展新业务。积极营销黄金客户,及时投放商业性贷款,增加贷款总量。要拓宽吸引资金渠道,积极组织低成本资金,壮大自有资金力量,降低资金成本。要组织扩大保险等中间业务,试办国际结算业务,不断增加服务功能,拓宽经营领域,积极支持“三农”。
(三)积极防范化解风险
防范化解风险是提高效益的前提。要适应形势的变化要求,不断健全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努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把防范风险贯穿到贷款营销和管理的全过程。要认真坚持贷款条件,严格贷款的调查、审查、审议和审批,注意搞好抵押担保,强化精细化管理,全力防控新增贷款风险,确保贷款的效益安全。要采取行政、法律等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四)努力提高经营效益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人力、财务状况、业务发展和资产占用实际,努力搞好各类资源的整合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促进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二是加强经济核算。按照商业化运作机制,以效益为核心,加强核算,搞好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分类管理。努力降低财务成本,大力增收节支,提高盈利水平。三是完善考核机制。不断健全以效益为核心的激励考核机制,加强对业务经营效益的考核管理。完善目标管理和岗位职责考核,个人薪酬与岗位和绩效挂钩,激励约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和谐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凝聚人心,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内部环境必然是团结和谐的。农业发展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大力培育和谐文化氛围,创造融洽的企业环境,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积极培育人。建立学习制度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二要合理使用人。公平公正,为员工展示才华搭建竞争平台,营造释放人才潜能、创造价值的环境。人尽其才,量才使用,各尽其所,发挥特长,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尊重关心人。建设以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合理需求的人本文化。做到既关心员工工作情况和政治上的进步,又关心生活和福利待遇,坚持为员工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力求在企业内营造一种关怀、体贴、和谐、温暖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营造民主氛围
进一步树立民主意识,加强民主建设。通过切实有效的形式,组织职工群众在涉及本行重大决策、经营管理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一是认真开好职代会。按要求落实职权,规范程序,讲求实效,不但要注重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让职工真正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到有事可议,有权可使,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积极推行行务公开。认真落实行务公开制度,凡需要公开的事项都要向职工群众公开,努力疏通信息渠道,扩大知情权;努力扩展参与渠道,深化参与权;努力构建公开渠道,强化监督权。三是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围绕我行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组织员工深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为我行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保持稳定团结
只有稳定团结才能有效发展,创造效益。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集团精神,激发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忠诚和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集体意识。大力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局面。
(四)活跃文化生活
因地制宜创建文化阵地,建设图书室、健身房、台球、乒乓球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大力开展员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员工生活,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创造和谐工作环境,使广大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三、塑造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银行业的营业环境、员工行为、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决定其生存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增加社会信誉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好实现快速有效可持续发展。
(一)塑造优良的环境
要统一视觉形象,优化工作环境。按照总行要求,切实做好视觉形象规范工作,严格执行《VI手册》标准,统一规范使用标志行名标准组合,统一办公事务、广告宣传和礼仪荣誉等类用品的制作,维护我行视觉形象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根据农业发展银行实际,切实加强行容行貌及营业办公环境建设,努力争取做到营业场所布局统一,环境整洁舒适,干净整齐,安全保障有力,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基本的学习活动场所和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农业发展银行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二)培育优秀的员工
一是规范员工着装。要明确要求,统一规范着装,特别是窗口营业人员必须统一整齐,外勤和其他员工也都应规范着装,仪表整洁,朴实大方,树立农业发展银行员工的良好形象。二是规范文明用语。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工作实际,制定规范的文明用语,无论是窗口营业、客户营销,还是日常接待等工作,都要使用文明用语,讲究礼貌,做到主动、热情、周到、文明礼貌待客、优质高效服务。三是规范职业行为。加强制度、行为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把贯彻落实总、分行下发的各项制度办法作为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执行好,建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约束机制。要拓展深层文化,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和行为守则,严格行为方式、工作程序和劳动纪律等,使员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很好结合起来,体现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职业行为。
关键词:农村;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
1我国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我国农村基层现状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村担负着国家粮食的供给重任,一方面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一方面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基层发展过程中中一度出现过过度开发、占用耕地、污染加重、基础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发展逐步趋于向产业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努力,国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形成逐个示范点、模范村等标杠乡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基层也逐步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大的收益。
1.2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部分,以行政手段为主,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除专业技术推广体系外,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带动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贯穿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1.3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问题
目前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注重行政管理和实用技术推广,对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还应加强,以后要把提高农民生活综合水平作为重点。现有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技术成果转化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增长形式,使得农村基层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处理好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搞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科技技术发展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资源浪费问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客观地解决。
2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1重视技术创新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必须合理地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农村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农村基层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层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对科技成果的研发、利用、提高的过程。科技成果有效运用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势必会为企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回报。
2.2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由于农民大多没有富裕的资金用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政府部门组织农村基层农业推广就需要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解决农民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与各大银行制定相关农业贷款的政策。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资金保障,才能加快农村基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政府要加大农村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基地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帮扶内容,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偏远山区的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农用机械的维护,便于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劳作,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为农民解决后顾之虑。
2.3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除了与科学技术有关,核心的基础在种植或养殖环境。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土壤作为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基层农业推广要大力宣传土壤保护。农村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肥料元素积累、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农药和有机污染物残留量高等方面。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全国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占全国耕地的10%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固体废弃物占地和毁田,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农村经济管理共走必须提高对农药化肥使用率的控制,只有对相关土壤、水源进行改善,有效保护耕地,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重视互联网络建设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要有全局观,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同时也需要每个参与者都要以良性发展的态势发展企业,杜绝恶性竞争。当今互连网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性消费也有所增加。势必随之产生新的契机和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农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绿色农业、生态农庄等等,还可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通过建设互联网能够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动态,让农民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最及时的数据,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更好地把自己的农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
参考文献
[1]方萌.浅议新形势下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5(12):64~65.
[2]李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24):225.
[3]伍英.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大科技,2015(4):23.
[4]任博.对构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4(18):35.
关键词:山区油菜;简化栽培;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7
1 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传统油菜的种植需要精耕细作,是一种各方面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但它的产出有时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与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对油菜种植栽培简化,讲究实用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2 当前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对新技术推广意识不够。因为所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村民相对信息滞后,观念落后,认识有限,所以对这种新技术的推广责任主要集中在了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上。他们受专业指导少,先进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跟新,所以对农村农民的培养传授技术也得不到实时有效的更新。山区本来地广人稀,人员也较难以统一集中培训指导。综合上述原因,主要还是人们意识观念比较浅薄。
生产油菜的成本高,资金落实不到位。种植油菜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又跟随近几年物价涨速很快,致使种植油菜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花费内容节节攀升。给农民造成不小负担,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对农民种田有专项补贴或扶植性政策,但是实际资金运转并不规范,有的地方上购买种子发放与农民手中,这就算是把事情解决了。后续的一系列跟进与指导都不会进行。
农村劳动力呈不足状态,难以满足大面积专业化作业需求。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年轻人多以外出务的形式工流转到城市工作,乡村都剩下一些孤寡老人以和留守儿童。他们本就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在农村种植油菜也就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各方面新技术的学习与配套完全跟不上大面积种植与推广的步伐。
3 结合实际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如何在山区得到有效推广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讲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扶持。油菜是世界4大油料作物之一,是生产食物用油的关键性产品,所以它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政策性扶植力度,且派专门的人监督察看,保证政策资金等都落实到位,通过广播、新闻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惠农政策的宣传,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保障它们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使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各个环节切实得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现代高新化技术,使种植人认识到想致富必须依赖新技术,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市、县、乡各级农业部门逐步落实推广技术,服务步步跟进及时对农民进行有效指导。想要获得高的收益,需要从源头保证品质,引入优质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可以先采用小范围试验种田,起示范性效果,从而逐步调动和辐射周边地区。
山区耕种油菜时注意事项。由于油菜产量容易波动,所以目前油菜的播种情况以被转移到贫瘠的土地上,让位于其他农作物。所以针对这种底肥贫瘠的情况,耕种前要施足底肥,提高土地质量。肥料的配比要合理,对土地进行过科学合理处理过后,再根据当地气候开沟深度合理,防止出现发病和倒伏。
针对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在推行山区油菜直播技术时,我们为了起到更有效的管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实行区域化管理,设置专人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防止油菜生长会出现各的种问题,确保生长的顺利进行。这种区域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人员需求也便于集中解决问题。对老龄化的劳动力要给予多的帮助,技术上要多耐心讲解。适时提醒老人观察油菜苗的生长,警惕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4 总结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的有效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更有效的农业使用技术投放到实际操作中,以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为例,结合农村发展现状 ,投入技术改善农村种植状况,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勇.直播密植油菜品种在丘陵山区县的推广现状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30.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1.1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主要是指作物在播种过程当中,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作物播种的农艺要求等,依据作物的实际生产能力、季节性市场要求、作物的生理特点,进一步对播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此外,精量播种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节约了种子及成本,还可以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
1.2在精准施肥技术当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地图当中的土壤微粒结构、类型,以及其养分的实际供需能力情况,并对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立适合农作物需要的施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施肥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在对土壤进行肥力检测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采用缓、控、释“配方施肥”,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1.3在精准灌溉技术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过程当中,水是一切作物的生命之源。为了有效实现科学、节约的灌溉需要,要不断的加强对水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在保证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加强对物联网中的灌溉器件的管理与运用,特别是喷、滴灌技术的全程自动化推广运用,进而有效的提升灌溉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采用精确灌溉技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理、生长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在集约化灌溉的基础上,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灌溉的精准要求。因此,精准灌溉技术在农机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北方干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的灌溉建设与管理,利用大型机械与微型喷滴灌相结合,对田间作物进行大面积灌溉与局部微灌有机配合作业,适当的调整灌溉的密度、频率、面积、范围,强化灌溉技术的覆盖面,进而提高电气化、机械化的灌溉档次与水平,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成熟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总体分析,并制定、预测收获的相关信息,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调度、收获与管理。此外,农户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加强对产量分布图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种植信息,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数据基础。
2农机技术的推广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2.1科学规划农机技术的推广
在农机技术的实际推广过程当中,农业机械化与信息管理化的有机整合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政府相关单位要利用特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农机信息搜集、处理,并及时对有价值的农机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根据其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有效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发展当中的应用。
2.2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农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社会资本的合理参与,搭建多方建设平台,实现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助机制;切实加快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信息化网络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机发展机械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理念,加强对农业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进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努力推进农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面,实现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价格风险;合作社;产权制度;供需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供应链面临供需结构矛盾问题,初级供应链端的农产品价格攀升不明显,农产品价格面临“过山车”现象,农产品价格成为农民最直接敏感的问题。合作社在资源禀赋、风险承受能力、供需矛盾改善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建立需求引导的农村合作社,合理规避农户经营的价格风险,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进其议价能力,应对不对称的市场力量,完善市场信息,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的化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户参与合作社后,与其建立了合同关系,通过合同的约束,使农户承担风险机会减弱。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主要受到种植规模、据市场距离、产品质量、社会资本、合作社类型、年末返利、产权制度、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因不同农户与合作社关系的差异发生转移,不同地区、不同合作社间,定价机制具有差异性,因此考察合作社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合作社交易合同价格条款的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文献综述
农民合作社是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起来的,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自愿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创收、活化农村低效率经济的增收组织模式,大大推动了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合作社的研究中,相继对合作社的现状,有利优势、内部结构调整、定价风险机制、合作社专业化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体系由县以下基层供销合作社、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和社有企业三大板块组成。但对于合作社的现状分析中,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施祖法(2011)指出,合作社具有数量少,发展严重不平衡,总体上经营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基层社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将它改造成为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张德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法律制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的突围。吴瑛,王雅鹏(2011)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中介作用,填充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断层。
不少学者对农户与合作社的定价机制改革作了理论研究。Ramaswami等(2005)指出,采取合同交易有利于降低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原因在于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合同改进。生秀东(2007)认为,农业合同的价格条款能够在分担市场风险和防范违约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敬水(2003)认为,合同交易无法彻底转移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仅仅是在签约双方之间相互转移,因而缺乏应变能力。翁毓斌(2011)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村干部带头型,发挥村干部在组织协调、易发动群众的优势;二是龙头企业依托型;三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四是涉农部门依托型;五是亲朋好友合作型。
目前农村分散的小生产、小经营模式因信息不灵、势单力薄,无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新的形势要求农民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组织,以此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一些学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深入的建议与思考。罗清(2011)指出,通过完善的立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事务,重点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税支持的力度。李宾(2011)建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增强合作功能的重要性。刘俊义(2011)指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改革产权制度。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前两个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李义(2011)指出,延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行政条块分割的影响严重,规模小、实力差,对农民缺乏带动作用,家族势力和亲缘关系控制合作社的苗头正逐步显现的问题。徐燕洁、吴淞耿(2009)提出了农村经济营销观念的变革,如何运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帮助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葛建龙(2011)提出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潘修汪(2011)提出了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搞活产权流通,政经切实分开。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深入可行的思考,但是在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规避的研究尚未涉足,忽略了国内农户与合作社交易的复杂性、异质性特点,即使在同一合作社内部,对于不同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产品定价机制有可能不同,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结构的合作社。本文以苏州吴中区农业为例,实地考察当地的合作社经营方式,分析其交易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情况,期望为当地政府及农户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论研究。
3 理论框架
目前,农业缺乏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发展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技术含量不高。农业面临激烈竞争,农业粗放式经营管理,农产品品质的退化造成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卖难及缺货现象难以避免。为此,合作社在解决这一矛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合作社的领办主体包括农户企业、贩销大户、政府组织和生产大户。其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存在三种模式,即农户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合作社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双方共同分担价格风险(杨明洪,2009)。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农户承担时,合同价与市场价将保持一致,双方均不存在获取风险溢价或支付风险租金的可能。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合作社承担时,交易合同将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即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而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照市场价收购,此制度能增加其对合同交易预期收益的稳定性。
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有多种,大体运营中其结算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延期支付。其中现金结算增加了合作社资金周转的压力,不利于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应对受价格风险的能力,因此现今的合作社大多采用延期支付。年末,一些合作社为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会一定程度返还农户部分盈利,及农户享有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红。同时,会加大当地农园的建设与宣传,雇佣农户进行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对农户的技术性指导,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基于现今合作社大部分被私人老板所垄断,一定程度上农户没有定价的自,仍是交易链条上最原始的环节,对供需双方的协调、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仍具有薄弱性。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合作社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的影响因素有:
3.1 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及避免农户短视现象的发生,强化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均有利于合作社定价机制的公平化。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二、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如图1),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二、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哈尔滨市 农村民间借贷 风险问题分析 建议措施
1. 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现状
1.1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结构及行为模式
农村民间借贷的主体十分复杂,以主体为标准进行划分,农村民间借贷可以分为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包括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借贷。在农村民间借贷中,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投资大棚蔬菜瓜果、养殖奶牛、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等;生活性借贷主要用于看病就医、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农村民间借贷的行为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口头约定型,另一种是简单借据型。
1.2分析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现状
说到民间借贷,很多农民都用了“痛快”这个词,因为有人情成分在里面,在计息时间的计算上也较为灵活,很多农民都极为看中这一点。据了解,虽然与信用社贷款之间有明显的利息差,但信用社还款时间要求严格,一旦逾期不还就会产生高额滞纳金,这经常影响到农民掌握自己的卖粮时机。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哈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34.29亿元,约占民间借贷总额的63.5%,城乡居民约占36.5%;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与农村民间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2. 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风险问题分析
2.1农村民间借贷趋利性极易导致经济结构性风险
农村民间借贷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本市场供求状况和资金投向难以把握,使农村民间借贷往往集中于热点农产品行业。微观经济实体投资的非理性极易导致热点行业内部企业林立,难以形成适度竞争和合理联合,导致行业生产规模过剩,造成社会整体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当社会投资边际效益为负时,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就会加大。
2.2农村民间借贷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
农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农村民间借贷的运作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借贷中分流出来,形成农业个体制外的借贷市场,如果不加以监控,任其发展,则会对正规借贷形成巨大冲击。因为一国借贷资金的总量应该等于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之和,借贷资金的配置在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大量的资金发生在正规借贷之外,就会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干扰正规金融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国家货币宏观调控干扰的风险。
2.3哈尔滨市部分农村民间借贷渠道操作不够规范带来潜在风险。
目前各大银行对农村企业或个人的信贷管理较为严格,而哈尔滨市农村民间融资部分渠道操作不够规范,无需提供抵押或担保的标的物,甚至有些亲友之间还没有出具借款凭证。调查结果显示:64%的农村民间借贷合同简易甚至是口头协议,67%的农民在春耕借贷中几乎不用付出抵押物或押金即可进行民间借贷。这样的状况让我们感受到农村信贷简易不规范操作和较高利息背后的潜在风险。
2.4放贷主体合法性风险。
在哈尔滨农村民间放贷主体中,20%的农村借贷主体没有正规固定的门面或合法的手续,部分农村借贷甚至是家庭剩余财富投资的个人行为,或是农村典当类地下钱庄的游击经营。按照商务部、公安部《典当管理办法》的规定,典当行不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也不能经营农村民间借贷。针对一些其他农村机构,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私自放贷,得不到法律保护,从而产生一定的潜在风险。
3. 防范和化解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风险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3.1针对防范农村民间借贷经济结构性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发展是多元化的,个人、家庭、合作社、承包、中外合资等多种农业模式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哈尔滨农村民间投资结构,严禁民间资本投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中小农村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引导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健康稳定的发展。
3.2针对防范农村民间借贷导致国家宏观调控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调控的中心城市,城市政策贯彻较快,政治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加快立法进程,营造农村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律环境放松金融管制,积极倡导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在新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哈尔滨市应充分重视和肯定民间信用的存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通过有关部门调控后的专业化引导将会尽量避免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风险。
3.3针对防范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渠道操作不规范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地区农业发展较慢,基础农业的季节性依赖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哈尔滨市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借鉴国外农业金融市场经济成熟的做法,加快出台《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法》、《哈尔滨市放贷人管理条例》等,给农村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只有努力规范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的渠道,才能更好的防范操作风险,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
3.4针对防范放贷主体合法性风险问题的建议
针对房贷主体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约束。在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主体上,哈尔滨市应加强对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来源合规性审查,不允许非法所得和借入资金形成农村民间借贷资本。同时,加快建立哈尔滨市农村民间贷款组织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民间贷款组织,可以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收购或兼并,或依法行政关闭或撤销;对发现的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坚决打击和取缔,使农村民间贷款组织形成良性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哈尔滨市农村借贷主体的合法性风险。
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编号:(2011093)
参考文献:
[1] 黄向红;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软环境[J];改革与理论;2002年11期.
[2] 陈明明;;基层农村民间借贷监测工作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3] 李新月,刘君阳;探析农村民间借贷[J];经济师;2003年02期.
[4] 张本尧;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5] 陈志刚;;农村民间借贷与中国金融调控[J];武汉金融;2006年05期.
作者简介:王卉:(1990.2.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0926班 专业方向:金融。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思考
休闲农业是当下比较新颖的综合型新兴农业类型,通过结合农业先天优势资源,实现与旅游行业同时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够带动农业深度发展,同时满足构建生态农业环境的需求。构建休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是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促进各项产业相结合。因此,本文针对休闲农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合理化建议实现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现状
1.休闲农业监管体制缺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现状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张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积极的努力来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国休闲农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缺失,由于是新型的农业类型因此还不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管理体制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管理经验不足,对于新型行业的发展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监督体制上的缺失也是影响工作执行的关键。
2.休闲农业缺乏特色发展。当下我国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的业务还不是非常专业,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市场巨大而且消费族群比较广泛,因此才能够迅猛发展。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没有考量到体制的完整性,导致实际的建设体系出现了缺失,丧失特色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休闲农业生产规划缺失。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建设和生产的规划不足,导致了实际工作存在缺失。常见的规划缺失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盲目索取经济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工作热情,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明显的回馈,实际的服务质量也因为规划的事物出现了降低的情况。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缺乏专业的运作理念,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单独只会考虑到如何短期内创造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发展计划,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充满兴趣,却没有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隐藏在背后。
4.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于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还存在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另外一方面,是源于政府资金扶持不足。建设政策不够清晰就不能吸引农民进行良好的休闲农业环境建设,也导致后期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人们对地区休闲农业活动的选择。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竞争阻碍的重要因素。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和规定相关的内容,就会影响实际的建设工作实施。
5.休闲农业建设缺乏相关人才。就目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一般从事休闲农业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原本就不是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型人员,从前从事的工作类型对于满足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严重的阻碍情况。长期务农的工作人员难以深度理解休闲农业的建设意义,因此缺乏建设休闲农业的热情。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
1.我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良好。我国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绝好地域,因为我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这一因素决定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伴随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促成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得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休闲农业体制的构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渴望自己调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良好。
2.我国经济腾飞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呈现递级增长的形式。根据人们经济收入增长的情况,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先天环境。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趋渴望。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同样,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收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3.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我国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节假时间,激发了市场不断拓展业务的需求。传统的行业假期业务一般就是进行短途的旅游,现代人们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通过农业业务拓展的形式得到休闲质量上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了生态旅游等多样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运作模式。
4.农村交通环境改革有助于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交通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全面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与城市构建交通网络的基础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设也满足了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购买车辆的情况迅速提升,人们选择自驾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况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是非常吸引人们的休闲农业建设条件,通过良好的交通促进了休闲农业建设的进度。
三、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强化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实现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建设新型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运营模式,希望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农村环境实现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风景环境,在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人民经济收入。向城市人们宣传农村环境吸引游客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发展向城市人民学习交流的机会。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导各行各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
2.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系。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制,不断的强化新型农业发展的功能性和服务质量。在建设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谨的管理和拓展制度,并且选择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规则性。建设团队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从建设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善,合理的调整更加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实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监督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制度,是未来发展新型行业的基础,也是当下建设优化的保障。
3.科学制定建设休闲农业策略。针对我国社会的市场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建设目标,通过新型服务性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坚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给休闲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建设特色服务型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环境的特征选择休闲农业的建设亮点,结合自然风景和当地特色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业的建设目的是综合人们需求构建一个及感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行业根基的稳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基础包含便利的交通条件,配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以及相对配套的综合型服务质量,其中重点是先决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休闲农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创新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掌握情况出发,设计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对工作之余生活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种综合型服务行业,它充分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业务创新。
5.构建对应保障机制培养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对人才利益的维护。就目前而言,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行提升,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的培训对于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满足现代新型行业发展需求。指定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维护农民和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权益,是未来更好发展行业的前提,也是提升生态行业质量的前提。
6.学习西方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经验。综合上述对策思考,根据我国建设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适度的总结归纳西方国家的经验,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建设休闲农业的起步比较早,相对来说经验比较丰富。西方国家之所以成功建设休闲农业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重要约束成就了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对于西方建设休闲农业具有约束力,也保障了后期行业的稳定发展,强大的资金和有效的服务质量支持,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示,休闲农业的建设是当下的比较热议的话题。构建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设计,在人们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趣味的农村生活。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构建休闲农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资本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实际成长步伐缓慢。通过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监管体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建设目标。建设休闲农业对于改革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良好帮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方针。
参考文献:
[1]刘正国,江学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关于加快推进丹徒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04:5-7.
[2].“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10:17-20.
[3]牛瑞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内在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4]芮正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16.
[5]曾玉荣,翁伯琦,许标文,刘宇峰,刘波.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与策略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发展研究,2014,04:88-91.
[关键词]水资源 消费结构 承载能力 恩格尔定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将引入恩格尔定律,对我国当前水资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改善不合理的水资源消费结构。
一、我国水资源消费结构分析
(一)恩格尔定律的引入
消费结构指的是人们的各种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根据消费结构由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发展规律,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越穷,其国民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一比例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二)我国水资源消费结构分析
水资源消费结构根据经济和社会需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本型消费结构,即满足生存需要。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农业用水资源,一般主要应用于生存和生产资料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水;第二种是发展型消费结构,即满足发展需要。主要指工业用水,指的是发展型资源所需用水,在保证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第三种类型指的是生活用水,即满足享受需要,通常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消费。
如果将水资源看成是一种社会消费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其消费比例是不同的。以地域作为划分单位,通过对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貌地质不同,导致当地工农业发展不均,耕地较多的地区,基本型消费结构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和工业发达地区,则发展类型消费结构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有些耕地资源有限的地区,对农业格外重视,会引起基本消费类型与发展消费类型的失重。
二、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因素
1、水资源的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的是河流循环过程中可以更新和恢复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和。确定水资源的总量是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某一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在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过程中,水质是需要和水量同时考虑的因素。确定水资源总量的因素有:在环境变化过程中所不变的水量,水利水电工程所储备和增加的水量,跨流域调水过程中引起的增减;以及包含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资源资源总量。
2、生态环境所需的用水
生态环境所需水指的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存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以及对水质的要求。生态环境所需水的耗水量包括自然生态用水与人工生态建设所需的水量与水质。另外,计算生态所需水时还应当考虑到水体的流速与流量。
3、可供人们使用水资源的总量
可供人们使用水资源的总量是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水资源的总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供使用水资源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供人类使用和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最大量,这个量也是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线。在实际计算中,一般要扣除生态环境所需水量以及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同时,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不一致,以及节水技术与社会经济消费水平不一,影响了对水量以及水质的计算,因此这些因素也不予计算在内。
4、水体的自我清洁能力
通常情况下,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在水体流动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使污染程度降低,这就是水体的自我清洁能力。针对不同流域水质,不同程度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这也是在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时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优化水资源结构、缓解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建议
1、转变水资源消费类型
在水资源依赖较强的地区,农业是当地的生产支柱,但是水产业的产值却不多,因此,在这类地区,应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由农业向畜牧业和林业转化,调整水资源消费结构,使水资源结构逐渐由基本型消费结构向发展型消费结构转变。
2、优化水利建设工程配置
为了满足优化水资源配置需要,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相关的水利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尽最大限度减少消耗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配置。在规划中要未雨绸缪,提前计划好节水工程以及治污工程的调控手段和支出费用等等。
3、节约用水,保证城市用水的补给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在考虑节水以及治污手段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系统,替代传统的不科学手段,以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以及生态和水体的平衡。当前很多城市在表面看来,水资源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但是在实际上是以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严重透支作为代价的,因此,应当确定生态目标,恢复生态水的平衡,保证水资源持续发展。
四、总结:
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我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的巨大问题,通过对水资源消费结果以及承载能力的分析,客观认识当前水资源开发现状,为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郝端文,卢世煜,王东辉.加快节水型社会创建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河北水利,2009;11
[2]李玉荣.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
[3]张满银,张虎元,孙志忠,高全全.基于PLS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因子分析.人民黄河,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