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地数字化管理范文

土地数字化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地数字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土地数字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地图数字化;平差;精度

中图分类号: P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新时期下,我国的数字化地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发展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新时期,加强对地图数字化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分析,对确保数字化地图的精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概述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测量仪器,如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对实地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汇总整理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绘制电子地图的新形势地图测绘技术。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早应用在土地和地籍的信息管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八十年代,数字地图测绘技术已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今,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人们已经离不开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

三、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1、数字化地图主要是就是根据计算机的一些软件来进行绘图工作,在成果进行验收的阶段,一旦发现了问题,还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了在传统的手工作业中出现的误差,大大缩短了成图的周期。

2、数字化地图测绘的精确度比较高。这样的测图方式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根据RTK或者是全站仪进行的一个碎步点的采集方式,而且加上光电测距技术的发展,在距离的测量上他有着很高的精确度。

3、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方便进行图件的更新。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建筑物结构也经常性的出现变化。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白纸测图出现的问题。

四、地图数字化坐标变换的一般方法

地图数字化坐标变换一般是采用相似变换模型,即选择常用的4个参数,通过平移、旋转和缩放来实现数字化坐标系转换为地面坐标系。设k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为(xk,yk),相应的数字化坐标为(εk,ηk),则转换关系为:

式中a0,b0是平移参数,即数字化坐标系原点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μ是缩放系数;a是旋转参数,一般来说,a是个微小量。通常将缩放与旋转参数取为:

并将式(1)写为:

对几个已知地面坐标(xk,yk)的控制点(或界址点、格网点)数字化,得到其数字化坐标(εk,ηk),则可利用这些点来求转换参数的估计值(,,)。求这些转换参数估值的一般方法是,由式(3)对(xk,yk)写出误差方程为:

式中,

式(5)中,a00,b00,a0,b0均表示参数的近似值。

对于所有的(xk,yk),有误差方程:

式中,

组成法方程可解得:

式中,

(BTB)的逆阵为:

在按式(8)得到转换参数的估值后,即可按式(6)或式(4)求得改正值Vx。

五、按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进行坐标转换

可以看到,上述数字化坐标转换的一般方法,在形式上是将地面点坐标(xk,yk)当作有误差的观测值,而将数字化坐标(εk,ηk)当作无误差的数值。实际上,数字化坐标(εk,ηk)的误差一般都大于(xk,yk)的误差,为此,将(εk,ηk)和(xk,yk)都当作观测值,此时,由式〔3}得到附有参数的条件

方程为:

对于所有的(xk,yk,εk,ηk)有条件方程为:

式中,B,lx的意义同式〔7),而v是观测值L的改正值,有:

由条件方程式(13)组成法方程为:

式中,K是相应于条件方程式(13)的联系数向量;Q是由(xk,yk,εk,ηk)构成的观测值的协因数阵,设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观测值,且设xk,yk的协因数均为qx;εk,ηk的协因数均为qε。由式(15)可解得:

当旋转参数为微小量时.可取a0=1,b0=0,则有:

此时可得到:

还可以求得观测值的改正值为:

可以看到,求解转换参数的式(18)与式(8)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当旋转参数是微小量时,按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求定的转换参数在数值上与一般方法是一致的,但作为观测值的(xk,yk),其改正值与其协因数qx和qε的取值有关。

六、地图数字化数据的相关平差

地图数字化后,得到了数字化点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坐标值(xi,yi)(i=1,2,…,n)。为了消除观测误差带来的矛盾以及合理地评价数字化数据质量,可以将这些坐标值作为观测值进行平差。数字化数据的基本平差条件有直角、直线条件、平行线条件、面积条件等,本文以直角房屋为例讨论数字化数据的相关平差。

直角房屋普遍存在于地图数字化中,对于每一个直角,可以列出一个条件方程。设i、j、k是三点构成已知的角度β,则有,并可得如下的条件式:

(21)

对于一幅图中的所有直角条件,可以列出如下的条件方程:

(22)

可求得坐标观测值的改正数及平差值:

(23)

平差值协方差阵为:

(24)

式中,,r是所有房屋角度条件的个数;Q是观测值的权逆阵。以前计算时通常都取Q=I,即将数字化坐标转换后得到的地面坐标值作为独立的观测值进行平差计算,此时得到的是非相关平差的结果。而根据前述的分析可知,这些观测值之间是非独立的,其协因数阵是根据转换参数的协因数计算所得,所以应采用相关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设数字化坐标的协因数qε=1,已知点的分布见图1,选取不同的已知点以及地面坐标协因数,对一幅图中的所有直角条件分别进行非相关与相关平差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A、B两点作为已知点,qx=0,可得两种计算结果。

方案二:取A、B、C、D四点作为已知点,qx分别为0、0.2、0.5,可得6种计算结果。

方案三:取A至I9点作为已知点,qx分别为0、0.2、0.5,可得6种计算结果。

2、不同方案所得坐标平差值比较

分别采用2点、4点、9点转换计算各房屋角点的地面坐标。在qx=0.5,qε=1的情况下,采用相关平差计算得到各房屋角点平差后的地面坐标,并计算了2点、9点转换所得坐标平差值与4点转换所得平差值的差值,将差值按大小排列并划分为一定的区间,统计差值落在各区间的个数,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取不同的已知点进行坐标转换,因为所求得的转换参数有较大差异,转换后所得的地面坐标也差别较大,导致地面坐标平差后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2点转换与4点转换的差值中,X坐标有57个达到了dm级,这说明用于求定转换参数的已知点坐标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数字化数据成果的质量,应该合理地选取已知点。

七、数字化数据精度的评定

数字化数据的精度评定是数字化数据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度估计式为:

(25)

式中,,其中、是已知坐标,xi、yi是数字化坐标。由于所有点的已知坐标实际上不可能全部获得,因此式(25)只适用于理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地面坐标平差后所得的改正数,按照计算单位权方差。若采用非相关平差,则可根据r计算单位权方差,然后分别按计算地面坐标与数字化坐标的方差。

采用前述的三种方案计算单位权中误差即数字化坐标的中误差σε,在不同的方案下,相关与非相关平差计算所得的σ0都一致,为σ0=0.0604m。在非相关平差中,通常将它们看作转换后的地面坐标的精度,每个坐标的点精度相同且相互独立。事实上,转换后的地面坐标是相关的,任意一点地面坐标的中误差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26)

表2列出了不同方案下坐标转换后得到的4个点的地面坐标的中误差。此外,还计算了平差后房屋角点坐标的中误差。在方案二、方案三中,当采用非相关平差时,坐标平差值的中误差均为0.06754m,采用相关平差时则有区别。选择其中4个点的相关平差计算得到的坐标平差值的点位中误差列于表2。

表2点位中误差比较

表2数据表明,采用相关平差时,所得到的转换后的地面坐标的精度、地面坐标的平差值的精度与非相关平差是不相同的。因此,为了合理地评价数字化数据的精度,应该采用相关平差模型。

八、结束语

随着地图数字化的不断完善,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将会得到更多设计者的重视。我们的后续任务就是加强地图数字化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形势严峻。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利用角度作些探讨。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二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极大地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以人均年需400公斤计算(含其他用粮),必须保证在2010年和2020年有1.11亿公顷和1.18亿公顷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而2004年全国耕地才1.22亿公顷。

工业经迅猛发展导致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重型工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大对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继续挑战耕地资源保护。由于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生态建设对既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持构成强烈冲击。根据测算,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的全部潜力为2.1亿亩,但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束缚下,后备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对当前高强度的耕地消耗起到缓冲,但无法从根本上抵消耕地持续锐减态势。而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瓶颈”效应。我国土地资源供给将面临着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但是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的极度稀缺是需要深刻认识的基本国情。

1.人均土地小国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截至2005午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0%。

2.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值得关注的是,未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仅占全部土地的25%。在十分有限的未开发土地中,相当兰部分属于荒漠化等不可开发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据估计,目前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仅约667万公顷(1亿亩)。

3.最宝贵的耕地资源极为稀缺

在全部国土中,耕地只占14%,且总体质量不高。在超过18亿亩耕地上,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更令人担忧的是,1996到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

4.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据1999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5.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2%。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表层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也造成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的不断增加。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目前,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带来的弊端突出

当前在国土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存量土地粗放利用比较严重。1990至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将近3.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松散,集聚性差;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农村建设有地的粗放问题也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人均村庄用地达到218平方米,比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98平方米多一倍以上。

2.未批先建等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新增建设用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通过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使耕地保有量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十五”初期,特别2002和2003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682万亩。到2005年未批先建耕地面积仍然达到30.8万亩。

3.占优补劣造成耕地质量普遍下降

国家多次要求各地在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05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60万亩,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虽然数量上得到补充,但补充土地的质量上却一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2005年当年,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67%,而补充的耕地有灌溉设施的只占35%。

4.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在l亿亩以上

“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国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从1996年的到2004年,8年内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540万亩,耕地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扭转,但全国耕地资源仍然非常有限。耕地在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按目前趋势分析,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5.我国未来占用耕地极限为1.5亿亩

耕地资源是无法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弥补的战略性资源。1996-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l亿亩,其中建设占地高达2240万亩,粮食从1996年的5.045亿吨,下降到2003年4.3亿吨,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按照人均年500公斤的粮食需求计算(西方发达国家在1000公斤左右),需要7.2亿吨粮食。目前,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两亿吨左右,若中国可以获得1/4即5000万吨,我国自产的粮食也必须达到6.7亿吨。假设我国平均亩产达到525公斤,20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保有量就必须达到17亿亩,这就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占用耕地的极限是1.5亿亩。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利用的基本思路

未来20年,要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利用,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地保护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规划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l.总体目标

――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18亿亩)

――年度供地总量中有偿供地的比例达到80%以上(目前不足60%),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面积的比列提高到60%(目前不足30%)。

2.主要任务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二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三足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在城乡用地统一市场配置建设上取得突破,保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进行。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交换流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切实加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改革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四、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对策措施。

1.要更严格地保护耕地

(1)严格保护其本农田。按照耕地的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的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重点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监管体系。以建设保护,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

(2)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坚持按建设项目考核,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加快建设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提高耕地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家监管能力。

(3)搞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加大废弃土地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4)处理好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保障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治理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退耕标准和指标,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做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区等的退耕工作,严禁将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平坝缓坡地退耕。生态退耕地区要确保每个农村人口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口粮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

(5)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支持农民最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重点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电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用地。

2.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1)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技术先进、图数一致、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

(2)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有技术条件的省(区、市),建立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3)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全国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信息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备案等土地利用监管制度。

(4)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实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开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为农、林、水、环等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县和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强化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东部地区要优化结构,节地挖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部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基础上,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盘活存量土地,加强老矿山等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3)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土地利用计划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实施计划台账管理,及时评估分析计划执行情况,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对违反规划、突破计划批准用地和供应土地的,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预审规定,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完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

4.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1)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各类他项权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取得和消灭条件等,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产权机制。

(2)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任务,及时做好国有土地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做好地土开发整理、土地置换中的权属管理。

(3)建立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研究基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的解决途径,建立调处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有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队伍,依法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

(4)推进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以县级为其础,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实现土地产权信息、土地登记资料的异地查询和土地登记人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全面推进地产信息公开查询服务。

5.完善土地有偿使用

(1)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建立土地基金制度。

第3篇

一、底图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底图档案数字化是一个高度整合的概念,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图纸系统转化成具有有序结构的电子信息系统。其最主要特征是图纸存储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图纸档案利用时空化。具体来说,就是将现有的底图档案转化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信息,目的是为了快速检索,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提供远程信息服务。

二、底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实底图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的需要纸质底图档案管理面临诸多困难。一是纸质底图档案由于存储时间长,造成部分图纸变色,图线模糊;同时大量的生产任务使得底图的利用率很高,以致有些图纸破损严重,特别是图纸晒蓝时经过机器的高温,使图纸变脆,更加重了图纸的损坏。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存储以及发展的需要,档案馆的图纸越来越多,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使得利用不便于查找、抽图等。故迫切需要有一种先进的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数字化管理比传统档案管理更具优势传统底图档案占用存储空间大,档案管理部门不便于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的采用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底图档案数字化将会很好地方便科研人员查阅和更改图纸,节约工作时间。近年来,科研生产任务越来越繁重,图纸文件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底图档案更改多而且必须受控,投产利用时需要晒蓝图,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已不能完全满足科研生产的需要。底图档案数字化处理以后,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审签和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使档案人员从抽图、更改、晒图中得以解脱,且用户查阅制作图纸更为方便,因为信息保存在服务器中,用户经过授权即可以查阅、利用档案,不受时空限制,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底图档案数字化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当前,由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各个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制定相关策略适应数字化潮流。从档案工作方面来说,西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档案数字化,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制订了档案数字化发展规划,可以说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错过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机会,和其他国家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可以说建立数字档案馆是大势所趋,底图档案数字化管理也是现代化管理的时代要求。

三、底图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领导重视,强力推进底图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底图的产生、审签、传送、存储、更改、应用、保密等环节,参与部门和人员多,在管理方式上也需要做较大的变革。加之因受档案工作长期形成的封闭和半封闭环境的影响,有些档案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重管轻用”上,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较弱,还没有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数字化上来,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强力推进,很难有效推进此项工作。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统筹制订工作方案,定期监督落实,了解底图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展情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充分调研,选好手段调研是采取手段的前提,只有充分调研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现代化管理现状,才能从中选出最好最适宜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才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查询功能,才能与本单位的OA办公自动化和PDM设计过程实现有机融合管理,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网络。当前,研究所要从实际出发,先走访调研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单位,深入了解他们的相关服务,尤其在接口对接方面,一般包括与OA系统等的集成接口;另一个接口是指系统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系统可提供基础应用、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信息服务等不同层面的SDK开发包等,学习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并根据所内的实际需求,从细节入手,采购切实可行的软件。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制度是约束每个工作人员的规范,同时也是保障他们利益的根本,制度变了,那么模式也就变了。基于电子档案管理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将数字档案馆建立起来,才能使相关档案管理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失泄密的发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对档案的管理,应建立专人专管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存储备份制度、利用制度、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急预案等等。应做到制度上墙,奖惩分明,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有效解决,为所内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四)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规划就是将档案资源进行合理存储与利用的总体布局与安排。在制定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总体规划,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有序化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通过对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制定及体系结构的健全,实现档案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对新事物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上做好实施方案,分步推进实施。首先对新归档的底图实行数字化管理,电子与纸质图纸一并归档。其次把旧图逐步扫描成电子图纸,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建立一级、二级、三级目录,将电子图纸根据图号逐张挂到系统中,再根据所内科研人员的职能岗位不同,赋予不同的级别和访问权限,使不同操作员有不同的系统操作界面,使之只能查阅自己权限内的档案资料,做到分工细致,权限明确,这样既能很好地保护数字档案的安全,又能提供必要优质的服务。最后实现数字底图的网络监控、接收和归档。

(五)适时更新,逐步完善底图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适时更新,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要求。要逐步完善底图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各个层面。电子审签应支持共享、离线等,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是否对这些操作进行强制审批,用户在执行加密文档的共享、离线等操作时,将视管理员的权限许可,可能需要经过管理员审批。只有得到借阅者的反馈,流程才能逐步得到改进。在实际建设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不断摸索、反馈,工作流程才能得以不断完善。这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发展的工作要求。

(六)开展培训,提高技能信息时代给档案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不断的技术更新要求和技术改进方向。在此背景下,底图档案数字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的基本技能,拥有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强化管理和组建技术团队的基础上,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的培养锻炼,进一步促进我所档案数字化水平和底图管理的科学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