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管理的新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
1、构建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是对馆藏资源等的组织,通过数字化、网络查询等手段形成特定的知识库,并建立一套完善便捷的查询交流平台。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旨在建立一个全而精的知识库,其核心就是一套完善的数字资源组织系统,通过这样一套系统来实现对公共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组织与集中,通过它将图书馆内部自建和外部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规范的、有序的数据资源库,将数据提交到文献搜索系统,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提交到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封装好的保存数据提交到数字资源保存系统长期保存。
公共数字图书馆对内部管理的组织分为对显性知识(本馆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规章制度等)与隐性知识(主要是单位员工所掌握的知识等)的管理,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比较有效,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相对困难,可首先对显性知识和容易表述、编码化的一部分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建立知识库,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库可以以文献知识库、概念知识库、智能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些知识库可以以一定的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统一的检索和访问界面,实现“一站式”知识提供服务。其次要想办法扩展到隐性知识的管理利用。例如,可以先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网上知识库的建设,收集能够编码化的知识文档,例如本馆的历史资料、人力资源状况、用户的所有信息、其他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的材料等。知识库可用于对新馆员的培训,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也可用于馆员的交流,以利于培养多面手,避免因人动造成的对工作的不利影响。
2、构建有效的图书馆知识开发体系
单纯的存储知识没有任何意义,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开发、交流共享和实际利用才会发挥其价值。知识编码就是将知识通过标准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并将其进行有效存储后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知识编码的困难在于,知识几乎不可能以离散的形式予以表现,而是需要一定的信息语境。编码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知识仓库:知识仓库具有两种,一种是承载隐性知识的个人和组织,另一种是显性知识的载体,如文档、书籍等。知识仓库与数据库和信息库的区别在于知识仓库具有更多的实体内容,它不仅包括知识条目的存储,而且还包括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关联事件等相关信息的存储,和元数据有相关的语境和经验参考。与数据库相比,知识仓库还具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仓库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它通过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了生命力的不断增强。各种不同的用户一方面不断地从知识仓库内提取有用的知识数据,另一方面又同时通过知识交换、内化、外化等过程放入新的内容,从而使知识仓库一直保持活力。
(2)知识地图:借助知识仓库,将其中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或知识源提取出来,以图形化来进行表示,即形成了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类似于一种知识导航系统,能够告诉人们在哪里能够精确找到所需知识的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信息过量的问题,也同样会面临知识过量问题,单单依靠高效率的导航系统和搜索引擎,并不能让用户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用户还需要有一个用于指引其检索方向的工具。知识地图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或知识点。知识地图的另外一种使用方法是描述组织流程中的知识,通过图表的方式将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展现出来,包括知识的收集、存储和共享。
3、构建公共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共享体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可以分为外部共享与内部共享两部分。外部共享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在行业或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其实质是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约束手段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建设中,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行业和系统图书馆为主的资源共享,另一种是以地区图书馆联合为主资源共享。开展资源共享的主要活动方式有资源采集协调、联合编目与加工、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地区性书刊通借通还、文献提供与传递、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等。
在数字化时代,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和需求面,也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方式,因此,加快信息的共享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既采取了地区联合的方式,也采取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行业性合作模式。本文认为,在建立有效的全国公共图书馆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方面,应在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基础上,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公共图书馆的自建与外购数字资源,打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界限,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够连接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形成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同时依托各省级数字图书馆,建立若干数字资源建设中心、数字资源保存中心和数字资源服务中心,构建分级分布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建设、保存和服务的统一规划、调度与管理。要先把数字资源库群建立起来,然后再择精、取优,进行优化。
总之,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等构建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和应用平台,在这个网络和平台上,能够促进图书馆内部、馆员与用户、馆员与馆员、用户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知识向社会效益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图书馆服务理论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38-44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由于水利建筑工程设计领域非常广,工期长,同时工程量大而复杂,因此整个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是十分艰巨的。所以,要想改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就应该做到依照实际情况更新管理观念,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的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监督过程的有序完整,只有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够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1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整个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水平不光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还会对工程对应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有所影响。一般情况下,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都是有一整支专业的机构或是企业承包的,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管理工作是由第三方机构或是企业与投资方签订管理合同,并全权授权于该机构或企业。通过专业的团队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专业的团队在签订协议之后,通过专业的管理手段,以保证质量安全、降低成本、提升水利工程项目效益为宗旨进行管理工作。专业的项目施工管理是一个水利工程中质量的保障,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管理也是一样。一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涉及领域极广,单纯的水利工程企业以及进行管理很难做到全面。因此,通过专门的团队,对项目施工的工程进度、施工准备工作、项目的采购工作、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施工前后的各种检测等,对于水利工程影响极大的比较琐碎的事务进行合理地、有规划地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到全面而统一,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一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将整个工程始终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施工现场将是极度混杂的,同时,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如果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没办法在施工现场对整个施工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因此,项目管理工作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是一种保障,一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的必须“装备”。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管理创新策略
2.1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创新意识。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一个水利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应当提升管理工作效益。随着时代的进步,任何事务都要求以新制胜,也就是说,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应该追求创新,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首先清楚一点的是,创新的理念应该来源于市场需求,不应该盲目创新,主要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要原则进行创新。一个专业团队的管理工作应当从上至下地进行全面升级,强化人才专业管理素养,提升团队协作,真正地在实践中寻求最有效科学的管理策略。
2.2管理机制要完善。只有管理机制制定的切实可行又科学合理,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更高水平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制度不光是从管理制度本身出发,还要针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管制,一个健全的施工管理组织少不了明智又能干的员工。首先,应该明确管理组织的管理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管理就是管而调理,如果像是无头苍蝇乱撞只会越管越乱,因此,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是前提。其次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是必要的,激发更多的人才为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管理工作进行中,采用民主参与的方式来提升整体的决策能力,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危险的发生率。最后,以提升企业经济收益为原则进行综合管理。只有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效率才会越来越高。
2.3加强施工计划管理。做任何事情任何工程都要做到有条理,有计划,只有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周密计划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也是如此。通过加强计划管理,对计划目标做出科学的预定,各项计划围绕目标来实现。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我们必须周密的,科学的,严谨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对施工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对于每一段都有好的计划去指导,这也是避免施工混乱造成不必要麻烦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混凝土浇筑仓号准备中,一些管路、线路、埋件等事先未安排好,待到浇筑完后才发现,为时已晚,小的方面可以补打、补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2.4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完善施工工艺。技术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是工程公共与否的关键。因此,技术管理在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管理是对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的管理。这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保管。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技术本身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另外,要非常重视技术管理中的技术开发,在施工过程中一味按照老的旧的技术,这种不创新的观念势必会严重影响技术的发展,难以提高技术水平。因此,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我们要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让水利水电工程得以顺利的进行。
2.5强化质量管理,保障安全。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水利水电工程也是如此。如果工程的质量不好,一切问题都免谈。因此,在水利水电施工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保证安全。对于企业来讲,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才能让施工顺利进行。
2.6抓好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好的经济实力就要求施工单位和企业必须抓好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和考核。
2.7施工进度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内容:建立施工进度管理责任制,强化进度管理工作,优化施工方案、提高工程参与各方协调性,配制先进施工设备,采取相应的施工进度保障措施,保证施工进度目标能够顺利的实现。重视工程开工前准备工作,施工开始前,做好测量定位、材料进场和设备调配等准备工作,方便施工开展。控制工程竣工阶段的结算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不断地强化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升管理制度的实施度,优化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才能让水利工程的建设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好的水利工程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经济发展。可见,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建设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龙军,原发,曹天强等.关于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9-91.
[2]王丽娟,史玉强.浅议市级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J].科技风,2010(24):106-1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快速进入到了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在这一状态下,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水利施工工作需要不断的调整新思路和创新,并且积极的实施可持续水利发展及资源水利等。因此,施工工程管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深化改革,努力建立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具有灵活高效和实施便捷的管理体制。使水利施工工程的管理工作可以取得新成绩,再创新辉煌。
一、水利工程概况
所谓水利工程,又被称为水工程,是通过人力对自然界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进行合理调控的工程,目的是避免水质灾害,高效利用水源。
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客观性,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国人民对水资源的强大需求决定了水资源的珍贵性。
所以,必须动用人力,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分配,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工程本身的质量决定了日后工程的运转是否正常,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工作也相当重要,它决定了工程效益的高低,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科学的工程管理之上。通过合理科学的运用相关的管理手段,不仅能够达到将工程建设完毕的目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设成本的投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收。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征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一向以复杂和影响因素变动大为主要特征,但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只有对水利施工管理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现做如下分析:
1、水利施工管理涉及知识面广、涉及学科较多,专业性较强,该工作对农业、水利、环保等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要求。
2、水利施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需要用到许多法律知识,要求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例如《经济法》、《合同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条例》和《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还有土地和城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3、水利建筑处于自然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强,极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其中破坏强度大的有地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最为常见的就是洪水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一旦突发,将会对水利建设造成致命性的伤害。社会中一些因素,如经济危机、战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利建设的不确定性。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因此水利工程将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处于不同的环境中,社会、经济等条件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水利工程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性,根据当地的水源、地理条件作出适当的建设性调整,避免“水土不服”。
三、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施工管理的创新首先必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适应,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之下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生产力和管理模式之间不仅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劳动力、劳动对象及工具这三个因素也就组成了生产力的三要素,我们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充分的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劳动力是生产力之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三个要素之中占据着主动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水利设施逐渐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于劳动力也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再加上施工设别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多,最终就会造成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为严格。所以水利施工的工程施工管理务必要严格的遵循生产力三要素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
2、适应市场的需要
施工管理创新与市场发展的需要相互适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其本身充满未知与变数。只有对水利施工市场有精确的预测以及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充分的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之中的竞争力。企业项目管理创新务必要按照水利施工市场的需要,务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才可以充分的发挥其中的作用,进而就可以充分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施工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创新组织机构
现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还是传统的组织机构,所谓的施工项目就是签订的合同内容为项目,企业的项目部也就是为签订的合同服务的部门。项目部门是企业与施工单位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但是项目部又不能完全代表着企业,并不能承担所有的责任。再者项目部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相关职能,这就有可能造成项目部的管理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应该将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延伸,从市场调查到最终获得经济收益为止,整个过程都要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之内。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保证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2、创新管理体制
创新施工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作为项目的主体,要制定相关的资产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分部门的责任。再者要建立科学的法人管理模式,强化项目部的管理观念。项目部的管理要始终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为第一位。加强对于施工质量及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体制的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对于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部的管理体制中,因此创新项目部的管理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施工管理的效率。
五、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
1、 机构创新
现如今,水利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还是传统的组织机构,我们所的施工项目就是签订的合同内容为项目,企业的项目部也就是为签订的合同服务的部分。项目部门其是企业和施工单位之间沟通的关键桥梁,但是项目部又不可以完全的代表着企业,并不能承担所有的责任。再者就是项目部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之中充分的发挥相关职能,这就有可能造成项目部的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就跌将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从市场调查到最终获得经济收益为止,整个过程都要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之内。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保证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2、人才策略创新
人才策略创新主要是针对人员培训来进行的创新。即在人员培训中,一定要严格全面的进行培训,特别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工程施工热爱程度的提升等,并从各方面关心人才的发展,使其在工程项目的进行中,全力以赴的认真工作。
3、技术创新
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即为技术创新的实质内容。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地实施,保证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4、安全质量创新
安全质量创新是指通过关心人员发展,提高人员施工的安全程度,从而提高人员对工程的忠诚度,提高施工技术整体水平,减少浪费,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六、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施工经验和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化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北京农业,2011,18:182-183.
[2]郑俊,丁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2:207.
[关键词] 教职工;休养工作;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73-1
一、高校教职工休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职工疗休养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关心保护职工群众身体健康的福利事业,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关怀。针对教职工的职业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满意的休息条件,有利于广大教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愉悦心情,释放和缓解工作压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增强凝聚力的一项健康有益活动。
二、高校教职工休养工作信息管理困境
教职工休养组织和管理内容包括休养路线的确定、教职工报名、出团成行等等过程。由于工会每年安排休养的职工人数有一定限制,而每一条线路的人数也有限制,休养线路有短途、长途,休养补贴不同等等的差异,往往使休养的组织安排出现种种困难,以往采用手工方法先在各部门报名,然后再由各个部门上报给校工会进行统计汇总,经常出现重复性工作,且各类信息数据缺乏及时性、完整性,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休养行程安排上经常会发生冲突,各条线路报名人数冷热不匀,难以满足教职工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手段,采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一个规范、完善的管理模式是对教职工休养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职工休养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创新工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工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工会各部门之间、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联系互动,成为工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工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进工会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会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教职工疗休养管理办法规定,教职工每五年可以享受一次公费补贴休养,学校每年确定一定比例教职工参加休养,安排不同的休养线路供教职工选择。部门工会需要对教职工休养进行审核,同时由于线路人数的限制,教职工本人需要根据线路信息选择休养线路。教职工休养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内容有:休养信息的、个人网上申请、学院工会审批、校工会核准、通知本人及旅行社、意见反馈的内容组成。网络平台建设依附于工会工作平台,在工会工作平台上设置休养管理子目录,再针对不同岗位人员设定不同的权限菜单,使各个相关岗位人员完成各自允许范围内的操作,使各岗位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链条。已建设的休养信息管理平台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二)休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成效。工会休养信息管理平台试运行以来,产生了许多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
1.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往该项工作需要发动基层各个部门的工会干部参与,而且从教职工报名到最后确定出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花费较多的时间。采用休养信息管理平台后,本身教师的信息在保存在数据库中,教职工只要选择一下自己志愿出行的线路就可以了,一般整个操作过程仅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通过这样的流程处理,与以往的全依靠人工统计组团休养比较,信息更加透明,整个过程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节约了时间,省去了繁琐的人工等待处理时间,节约了教师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办事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差错率也大为下降。
2.教职工出行得到有效保证。按照以往的操作流程,由于各部门之间对某条休养线路报了多少人,还有多少名额都无法及时知晓,必须等到全部统计完后才能知道,往往会造成由于某条线路报名人数过多而无法安排,有的线路又由于人数太少无法成行等困窘,而且如果相对教职工出行线路进行调整也相当麻烦。采用休养信息平台后,各条线路的组团人数、报名人数等信息可以实时显示,教职工可以根据各线路报名信息选择出行线路,使出行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另外校工会也可以根据教职工报名情况,及时与旅行社联系增加某条线路,尽量满足教职工的休养出行线路意愿。
3.有助于不断提高和改进休养服务质量。在工会休养信息管理平台上有一项意见反馈,教职工可以及时反映休养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如对行程安排是否合理、导游服务态度、食宿等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对线路是否值得推广提出建议。这些信息都有助于工会将教职工的休养活动安排的更加合理有序,有利于不断提高休养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教职工。
三、展望
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有力工具。教工休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在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健全休养管理制度,明确休养管理职责提供了保障。相信通过信息技术利用的优势提高工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工会休养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职工疗养协会常务理事研究课题.找准定位打造品牌求实创新努力实现工会疗休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J].中国劳福事业,2012,(3).
[2]孙晶,张艳丽.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会工作上台阶[J].学理论,2010,(20).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与深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对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施工企业发展实际,对各种能够有效改进并完善施工管理的创新措施及途径加以研究,进而将施工管理深入到建筑工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当中。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少对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虽然近年取得了一些改善,但企业们的工作重心始终集中在工程的承包上,管理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演变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可以预见到,没有合理地组织安排,工程项目的花费必然会造成浪费,而建筑单位往往又因控制开支而缩减工程材料,会潜在造成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性下降的问题。
1.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许多部门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虽然我国的很多建筑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局域网和数据库,但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还很低,尤其缺乏专业性高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优秀的工程管理软件是企业与数据、资源的桥梁,能够真正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质量。
1.3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领域,其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方在国际竞争力上还和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大部分的设计单位业务过于综合,其组织也过于繁杂,有的监理方也满足不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监督力度不够,只是简单的着眼于工程的质量监督,却忽略其他的有关市场因素,出现国内不少大工程项目都是由国外公司承担的现象。此外,缺少完备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造成建筑工程项目无章可循。建筑企业须有具体管理单位和机构,配有建筑专业管理人才,明确各部门职责,按照项目的具体要求分配任务。但是,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并没有一套完善管理体制,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才缺口大,不少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往往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工程施工管理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受技术的制约情况越来越少。市场经济下,在工程项目中发挥根本性作用的已成为市场规律,技术问题大多数都能算做经济问题。虽然工程项目会受到技术制约,但技术对工程项目影响已不再无法取代。商业条件(如环保、资金、政策等)对工程项目有着更为关键的影响,在项目建设中唯有充分融入这些因素,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工程管理没有人员、资金等的支持,则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
1.5落后的施工管理理念与方法
作为一项建筑工程管理的灵魂性内容,管理理念的先进抑或落后都会成为影响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内容。落后的理念往往会造成落后的管理方法、模式及制度。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工程管理无法出现科学、规范的标准,造成不少工程项目管理达不到预期目的。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不合理的管理方法造成管理部门在进行工程进度的制定时,没有详细研究和考察将实施工程,仅仅是凭借经验,造成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对于突发状况无法应对,保证不了工程进度。
1.6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管理水平与认识不够先进。
施工管理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以及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是当前大部分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既不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同时也不关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施工管理工作也就无从做起,更无从做好。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措施
2.1管理理念的创新
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者必须要首先从认识上高度重视管理理念的创新,不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大量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要大胆培养自己工程的管理人员,在组织机构、制度、方法等创新投入上要大胆;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落实。在进行管理模式的建立时,需要从每个工程项目自身的不同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建筑工程开发企业的决策人员,其首先要认识到工程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做到高度重视,在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改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思维方式,理解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建筑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紧密联系,企业要着眼未来,把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在进行管理方案的制定时,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充分反映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只有实现了管理理念的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方法、制度的变革,才能更好的保证建设公司、建筑企业的利益,让工程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2.2组织机构的创新
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但是,即使如此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在具体管理上,不少建筑工程的组织机构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些模式过于陈旧,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建筑工程管理机构创新必须进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中,合同签订后项目经理有很大的权利,可支配施工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不利于监管。毕竟项目经理无法承担法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施工中出现了问题,就容易出现职责不明而影响工期或造成工程安全事故的现象。因此,建筑工程投资方需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由专门的管理单位或部门监督建筑工程管理;推行工程管理责任制,退出监管管理规则,明确将责任分配到每一个管理部门或人员;不同工程时段制定不同管理目标和计划。
2.3人才培养的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不是简单的一套设备或者理论,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软硬件相结合的产物,它最终要落实到人员去实施。建筑企业要推动自己项目工程管理的创新,不能仅盯着先进的设备和理论,更要注意开展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拥有一支具有较硬管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员工队伍,是确保自己能够一直秉持创新精神,并且落实创新的重要保障。
2.4管理技术的创新
一项建筑工程从进行施工的那刻起,其工程技术水平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工程能否按期完工,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则意味着工程效益的良好与否。建筑业需要的参与人员多、工序复杂,施工项目质量和进度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建筑工程管理也需对管理进行创新。现阶段,管理技术最热门的是管理信息化,因为其实创新管理技术最重要的方式。作为一项新技术,信息技术在现阶段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已经不是原先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更多的表现为资源的共享、动态管理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渗透信息技术,必将会有力的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促进管理高效快捷。
2.5建筑施工行业和社会的监督管理创新
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一般性质都是非盈利的,也不属于政府,但是他们所起到的作用与一些政府机关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所以行业协会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资质年审,安全不合格的队伍坚决予以清出。在监管方面要充分的做到防患于未然,保持高度的安全重视。
结语
在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创新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企业更要对其更为重视。在施工管理模式中以建筑施工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创新为前提,以建筑施工组织结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创新为运行载体,促使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获得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行业;施工管理;创新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put some problems i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available for peer discussion.
Keywords: building industr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愈来愈高,建筑工程强化功能完善及其质量建设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一直不断重复的永恒话题,以此才能满足各行各界以及大众的相应需求。近几年的建筑市场中,我国也在极力探索符合我国现代化特色主义的工程管理方式,以此来适应各界需求的同时,提升建筑行业本身的品牌效应。
2 建筑施工管理的目前现状
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行业结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内外条件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合理化配置使用物资、资源、条件、环境要素等的管理流程,从而根据项目约束条款实现合同的有关要约,完成质量施工,实现质量建设产品的完工过程,实现工程与其经济收益与社会效
益。
目前,工程建筑市场竞争意识愈发严峻,这都是为了当前阶段的诸多需求所致,同时也为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准,但是现阶段来说,有不少建筑行业本身的管理体制的职能发挥还不是非常有效,往往项目与行业之间有着权责不清晰、责任不明、奖惩不分明、约束职能发挥不到位的管理失调现象。另外,同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阻碍着管理职能的有效发,致使部分建筑行业不能完全按照时下所需的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但无论如何,作为建筑行业本身,应当加强基本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才能克服种种阻碍,积极接受各种形势下的难题与挑战,使得施工管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3 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我国虽然在建筑施工实践管理中逐步探寻、摸索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管理模式,并且也获取了一定成就然而,由于时代在进步,相应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水准还是有限,外加一些客观条件因素,致使我国建筑行业本身在施工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建筑法规方面:自建国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在安全施工管理、文明作业、个人劳动保护等方面都颁布实施了相关法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建筑行业自身发展所需,我国的这些法律法规、相关文献等,已经较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行业在管理中暴漏了不少问题,具体体现为操作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不强,另外,施工条件、工艺水准随着行业施工技术的提高,法律法规的配套职能发挥也显得较为滞后。
第二,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可以说,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生产特点较为特殊的一个行业,所以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在编制执行时,也应当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制定的相应规范、规定、依据等,都是按照多年前的管理模式制定的,而目前,随着建筑行业本身也在发展,这种监督管理体制的职能的发挥,与现代的科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差距。
4 解决问题的措施
4.1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人是施工建筑行业的直接管理载体,是确保工程质量的直观创造者,因此,工程质量管理过程务必要以人为本,把人员作为管理的根本动力,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另外,要增进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贯彻“质量工程、质量第一”的科学观念,加强人员素质建设,避免由于人员操作、工作的疏忽,导致影响工程质量。
4.2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观念与意识,对建筑行业来说直观重要,尤其是针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核事项的问题处理,离不开对建筑管理阶段的事前、事中、时候的有效管控。提前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做出检核、项目检测等,以及细化每一道施工工序的检核等,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保证,亦是必要施行措施。
4.3确保质量标准数据的可靠
质量指标是评价项目工程,即工程完工后成为转投产品时的质量标尺,而这种质量标准是由质量控制的具体数据构成,如工程量清单、施工技术文件规范、合同要约等的有关要求等,这些要求在实践施工中应当严格遵循。同时,相应建立单位或技术工程人员要严格检查、把关,确保质量数据的真实、可靠。
4.4人员素质建设
工程建筑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离不开的根本性生活起居的保障产品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全体工作人员来说,要树立科学、公正、严谨的务实工作态度,尊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行业实施规范,杜绝不正之风气,坚持秉公办事、效率办事原则,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把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关。
5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5.1观念创新
无论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还是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务必要扭转传统管理观念,要结合时下市场建筑行业的相应需求,善于分析项目自身的市场特性,努力探寻经济增长点。同时,在主观意识上的管理方面,要做出充分挖掘出管理增效益的相应活跃因素,而不是一味强调成本过高、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要试着发现建筑市场的节奏变化,眼光要有远瞻性,进而才能结合市场需求、节奏变化等增进项目管理的预见性。另外,值得指明的是,工程项目管理要想实现全面创新,其根本基础就是要求项目负责人、管理人,能够充分重视,做好基本项目管理的经费投入,力求人才的大力培养,积极引入人才,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刻认知到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性,并把工程项目阶段性管理目标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策略所开展的相应举措,落实到实处。
5.2技术创新
目前,从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角度来说,其最直观体现就是在施工管理中能够跟紧时代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应技术,协调于建筑行业施工管理。如,在项目中标后到竣工后的这—个建筑周期过程,除了在施工中具备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与机制等,还要由现代信息产业的产物,即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加以处理。但是,目前来说,建筑行业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准还有待提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具体体现为,仅重视施工前期的工作流程,如,招投标、成本投资、组织设计的考虑,但是却相应忽视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另外,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人们能够实现自由互联,但对部分建筑行业来说,其还是未能够大面积化地实现利用网络采购、招标、进行项目系统化管理、信息交互与等。因此,建筑行业必须加强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相关培训、并普及人员现代化管理知识等,以此来强化人员对计
算机操作基本熟练水平的提高
5.3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其施工规模较大,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要处理好授权范畴内的甲乙双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各方面关系,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协调好各个部门,进而实现有序施工,顺利完成质量施工。而在这期间过程,要以项目管理责任制为基准,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进而促进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6 结语
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所区别。文书工作包括文件的收集、登记、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而档案工作是在文书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保管、统计、检索和提供利用等工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集两者的任务和特点于一体。所以说它是一种较严谨的服务体系工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比较枯燥,也不能给工作人员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氖麓讼罟ぷ鳎?所以只能安排一些素质较低的人员负责此工作,所以出现专业性不强的现象。
(二)文书整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衔接。文书工作重大收集、整理、归档。档案管理工作重在检索、统计和提供利用。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两大体系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地衔接,导致工作承接过程中不能使两者有机地统一,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档案信息化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在信息化时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可是档案信息化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多种不利因素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进程,导致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取得明显的改善。
二、新时期创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为了使新时期创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上的创新。穿新鞋走老路,只能防碍工作的进展。所以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上,务必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洗脑”,促使他们改变思想,抛弃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不良方面,接受新的管理思想。不能再单纯从政治角度上去管理和处理文书档案,而应从信息资料应用的角度去管理文书档案,增强其实用性,使之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起来。
(二)更新文书档案管理所用的系统。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新时期创新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已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手工操作系统,已全部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但是,因为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系统更新不到位,无法跟上信息化时期对其的要求。例如,在文献资料的检索中,由于操作系统的版本太低,无法存储大量的资料,所以查询资料者只能检索到目录,而无法对全文进行检索。单位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单位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在管理上加强力度,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一些管理条例,改变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
(三)规范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新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系统之后,还应该规范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文书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要使之自动化和文字的规范化。例如在输入文书的相关信息时,要采用统一的文字标准,使用规范化的文字和管理用语。另外还要加强对文书档案的监控,使之具有安全性,确保文书档案的安全性,从而对文案工作的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创新工作机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操作过程中注重现实利益,所以要创新工作机制,不能再像以前那相处于封闭的状态,而应该做好文书档案工作的宣传,以引起上级部门领导对此的重视,使各部门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时,可以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1 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为了适应这一现状,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力度逐渐增强。这也导致了一些先进计算机软件的诞生,这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巨大便利。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然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给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带来很多困扰,为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下文将针对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缺陷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需要很高的信息技术要求,很多单位的信息系统不过关,导致很容易被入侵,这对档案管理工作带了很大的困扰。电子档案具有一定的可更改性,即使被更改,所形成的痕迹也可以被很好的被消除,这就对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威胁。很多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法分子,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篡改、盗窃,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面临很大的困扰。而且,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干扰,计算机很容易遭遇到网络病毒,网络陷入瘫痪,造成电子档案的丢失、损坏,为档案管理带来许多麻烦。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如果计算机技术不过关,就会导致很多操作上的问题,使得档案文件在存档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这也会对档案的完整性造成威胁。
1.2 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完善系统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形成完善的系统,只有在完善系统模式的规范下,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有序的进行。电子档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存储方式多样,这样更能体现出创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由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导致不同单位的信息系统创建程度不同,网络创建形式有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层次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这就使得不同单位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部分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档案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的可移植性相对较差。因此要想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一个规范的程度,必须促进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以一个较为合理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标准,然后再全国范围内使用,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但使得档案管理趋于规范化,避免了很多档案信息的损坏、遗失问题。
1.3 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不熟悉信息档案管理流程、缺乏一定的信息梳理能力、网络操作存在缺陷等原因,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始终无法进入正轨。只有既具有档案管理能力又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人才才能满足信息档案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在进行档案不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还要对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没有良好品质的支持下,也无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1.4 档案管理软件缺乏一定的创新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档案管理软件,一个好的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已有的档案管理软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者缺乏一定的通用性,很多小单位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无法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流程也存在很大问题。档案管理软件的通用性对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档案管理软件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与电子政务系统、办公室系统一体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当前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一定创新,在提高档案管理软件通用性的基础上降低档案管理软件的成本。各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类型不同、各自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不同,这严重降低了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2 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创新策略
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不可更改的趋势,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到来的这一趋势,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创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已经成为当前档案管理部门额重点工作。上文中针对当代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能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下文将针对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展开讨论。
2.1 提高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程度
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档案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必须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将一系列的文字档案、图纸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比较基础的工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的信息化进程,这一过程相对比较繁杂,因为档案信息存储量比较大,所以必须有计划。分批次的进行,不然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损坏。在实现档案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档案、文件一体化管理,因为有的档案文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无法用电子信息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档案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档案资源丰富度,实现海量存储,在这一过程,还可以实现档案资源的多处备份,有效解决了档案资源的遗失、损坏问题。
2.2 积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体系
档案资源适当对其他资源而言比较重要的一项资源,因此在创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围绕两方面来展开:一是档案信息的存储安全,二是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在档案信息存储过程中,必须保证档案信息不被损坏、丢失,可以对系统设置一定的使用权限,即除了相关工作人员,其他人不得进行档案信息的翻阅,还有就是信息备份,这样即使档案损坏,可以确保信息没有丢失。任何人在使用档案资源时,必须进行人为的登记,获得许可才可以调阅档案,即使档案出现问题,也可以根据记录查找相关责任人。为了应对网上黑客等威胁,可以建立一定的网络监控系统、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软件。
2.3 努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实施者,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很大提高,才能满足时展对人的要求。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必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职业素养,使工作人员既具有档案管理的相关能力,又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技术。只有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所以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当然,也要进行一定的道德素质培养,培养他们高强度的责任感,不会为了一些非法利益,而进行档案资料的偷盗。
3 总结
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一项趋势,各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积极创建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改正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立群.对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4,(18):114-115.
[2]毕伟娟.解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5,(13):90.
[3]陈英.浅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3,(15):141.
论文摘要: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在广泛共享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国家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Abstract: The employees growing up in such different background are named as the new-generation. The revolution becomes into reality when the group are acting as the backbone in the business. The new-generation are of special human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ve management are of different ways with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s well as creativity.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Key words: the new-generation;the employees;HR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40-02
0 引言
在中国,新生代员工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这一群体多为独生子女。这一在特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特定社会群体,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当这一群体成为职场主力军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根据新生代的特点调整管理方式,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引导新生代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新元素。
1 新生代员工特点
1.1 个性突出,强调高自尊 新生代员工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被溺爱,需要及时被满足。因此,“我”的概念在这些人身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对自己的评价较高,不容许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认可。在工作中表现为对组织文化的选择性接受,对权威人士有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不满;热衷于挑战性的工作,把成功作为个体价值的体现,渴望获得群体认同,但是抗压能力和耐受力较弱。
1.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个体主义文化逐渐在中国社会蔓延。在这样文化环境成长的新生代员工更倾向于关心自己以及自己亲密的人,推崇个人英雄和自我实现[1]。在工作中表现为他们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希望通过自我推销、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等各种努力最终实现自身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取向中,他们毫不掩饰的追求自我,但并不因此而无视集体。他们在追求自我利益实现的同时,也热心公益事务,注重环境保护,帮弱助困[3]。
1.3 功利性的态度 新生代员工成长的背景正是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多于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强调物质利益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新生代员工学会了效率、务实,更注重功利性,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在职业选择中更多的倾向于收入高又能发挥个人潜能的职业,看重金钱、经济利益的回报[2]。过分强调功利性促使员工强调物质利益的诱导,更看重功利性报酬的数量,这将影响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培育,也会阻碍组织持续、健康的发展。
1.4 创新意识强 追求“新、奇、异”,喜欢挑战和创新。在工作中,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常常提出富有创意的思想和新颖的方法;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工作,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愿意接受挑战;不喜欢对权威的遵从,喜欢说出自己的观点。渴望在时机成熟时“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工作中常常有新奇的想法,不愿被动地完成工作,喜欢并热爱不断的挑战自我,追求卓越,梦想成功。这样的员工无形中起到了激活“休克鱼”的作用,增强了团队的活力。但是,由于新生代员工对于挫折的耐受力较弱,因此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
1.5 技能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80后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网络的接触程度要远远超过60、70后的员工。相应地,这一群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也较为突出。伴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化,新生代员工对于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了解也好于60、70后的员工。他们不仅具备岗位胜任力,而且多才多艺。在工作中,如何发挥新生代员工多样性的技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6 团队协作性弱 新生代员工是被骄纵的一代人,“我”而非“我们”的概念对他们更重要。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深得长辈的呵护,几乎有求必应,这一代人习惯了“人人为我”,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在高绩效团队中,成员之间信任、沟通、平等、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1.7 流动意愿强 与其他员工相比,新生代员工无论对工作的满意感,还是对组织的满意感和忠诚感都显著较低。正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的流行语“我的事业我做主,我的生活我做主”,新生代更忠诚于自己对于工作的兴趣与执着,更着眼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机会和成就感,而非自己所在的组织。因此,跳槽在新生代员工眼里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2 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2.1 注重价值观引导 价值观是一系列的信念,反映了人们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价值观从个体的角度将影响个人的道德标准、决策方法的选择、人际关系、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组织层面上,个体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知觉和判断,影响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新生代员工成长的时代是中国转型的阶段,多元的价值体系、对物质利益的偏好、对精神文明的忽视使得这一时代的员工价值观模糊化,功利性也许就是对模糊化最好的说明。在组织管理中,注重对新生代员工这一特殊群体价值观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引导不仅仅是使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帮助新生代员工树立正确的是非判定的标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提高组织的效能,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2.2 强化心理契约管理 作为雇员所特有的关于雇佣关系的一种“精神性计划”,心理契约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工作。组织对心理契约建设和管理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新生代员工自身所拥有的鲜明的个性及行为特征,更使得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契约构建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研究问题。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构建。因此,组织在新闻宣传中切忌过分地粉饰自己,真实地传递关于组织的信息,语义表达准确。新生代员工更倾向从网络获取需要的各种信息,不准确、模糊的信息只能使他们对组织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现实冲击不可接受时,心理契约随之破裂,离职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揭示了虽然新生代员工流动意愿强,但若组织正确地管理员工心理契约,这一问题也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2.3 培育情商 情商,作为一种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方式和结果。今天,关于情商的话题不再是领导者的专题。新生代员工虽然有较好的教育经历,但是更多的强调自我概念,认知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不足。这些缺点是团队协作中的障碍。虽然情商可以由员工在成长的历程中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逐渐提升,但是历经的时间长,如果员工不能正确自我知觉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员工的培训方案中关于情商培育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培训的内容可以涉及对待同事的态度、面对挑战的反应、怎样与他人合作、如何无障碍的沟通等等。
2.4 设计个性化成长方案 在今天变化多端的雇佣环境下,传统的雇佣模式已经被新的契约内容所代替。新生代员工,作为系统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人,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设计和规划着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路径。相较于一般员工,他们对其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职业生涯目标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关注,如果一项工作可以满足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某一个目标,那么这项工作一定对其具有吸引力和激励力。因此,针对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让员工有机会从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获得满足,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希望,这对稳定这一代人也是大有裨益的。员工为个人和职业生涯负责,不仅与其个性特点相符合,更能够满足新生代员工强烈的个人发展“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工作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个有助于自己快速迈向成功、实现职业梦想的好机会。
2.5 发挥创造性 新生代员工比一般员工更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更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喜欢能够标识属于自己的“品牌”。所以,组织很有必要给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有机会享受克服难关的乐趣,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组织在工作设计上可以考虑工作内容的丰富化,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他们重视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同时,鉴于新生代员工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有着一定的胜任力,在工作中可以适当授权,给予员工自主制定工作方法的机会,增加工作责任感。领导者在授权过程中要做的首先是对这一群体适时地引导,避免员工的行为方式超越组织文化的边界,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潜移默化组织对新生代员工的角色期望;其次,给予他们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积极资助,为其独立并顺利完成创造性的工作提供帮助;第三,以宽容心对待失败。创新性工作遭遇失败不是小概率事件,创新结果是美好的,过程却是曲折且难以预测的。帮助员工分析失败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这将是对80后员工勇于创新、不惧失败的极大鼓励,有助于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去直面挫折,向经验教训学习,勇于承担失败,以达到理想中的创新成果。
2.6 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在新经济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更多的是追求自主性、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不仅追求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关注工作环境对生活品质的改善。此外,友好的和支持的工作伙伴会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的霍桑实验表明,组织中的人群关系状况不仅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会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不仅能获得金钱和看得见的成就,工作还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组织可以充分发挥新生代员工技能多样性的特点,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让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得交流的机会,收获友谊,融洽工作群体的关系。
3 结论
“人”这一元素是组织的主体,“人”的问题是组织永不平息的问题。如今,随着新生代员工逐步成长、成熟,成为职场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主体,对“人”的认知增加了新的要素。对于这一有着鲜明个性和行为特征的群体,组织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管理重点也相应转向“软环境”的建设。也只有这样,组织才能维系并不断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权.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124-125.
农村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其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水利设施老化、水环境进一步恶化、水利管理人才缺失等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策略的探究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1 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概述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具体是指,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为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效益,让农作物可持续地达到增产,通过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兴建及后期维护,以在水资源方面满足农作物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相比,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更广。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不再单从水利工程的兴建角度出发,合理地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前管理的关注重点;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以及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总之,对于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而言,其重点需要放在管理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方法,付诸实践,最终才能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实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及意识
对农村水利工程而言,并不单单将事先规划的水利工程付诸实际,对其进行修建完成即可,对农村水利工程后期的管理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从各地区农村水利管理的落实情况来看,其成效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部分地区建设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不重视,导致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意识,工程后期维护修补工作开展不足,一些农村支渠水资源渗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2 水利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职能部门虽然是水利相关部门,但对于建设资金的投入而言,其大部分都主要依赖于地区政府部门。这样,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权利大多数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而政府部门往往是一个需要处理多方面事项的机关单位。有的政府部门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存在财政紧张,出于政绩需要,无形中就会出现将一部分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挪作它用。加之,个别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对农村水利工程质量不断缩水,导致农村水利工程质量不达标。
2.3 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农村水利重建轻管,是当前我国各个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受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不断地兴修更多的农村水利工程,才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不科学不合理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政府财政紧张。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固然重要,但其管理表现得更为关键,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但实际上,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一味地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工程,而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对于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对使用效率及后期维护管理工作监管也不够重视,最终形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
2.4 水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要想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但从当前农村水利管理人员的整体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较为缺乏,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不重视,造成新人才培养进程缓慢;对现有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没有引起重视,不能结合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要求,加上管理人员对自身能力提升不重视,存在一定的惰性,无形中给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 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策略
3.1 转变水利管理观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在农村水利的管理问题上,不仅要转变观念,还应完善农村水利管理的规章制度。政府、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农村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号召群众加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各级水利部门要转变管理职能,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确保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严格避免多头管理现象。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传统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逐步将过去较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转变成由法律、经济、政治等共同作用的管理手段,使其满足时展的需要;在当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积累更多的水利管理经验,并进行适当的总结,为当前水利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提供更加可靠的法律保障。
3.2 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渠道水利投入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少,制约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水利投入新机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应重视农田水利资金的投入,在对城市防洪、抗旱等公益性工程建设加大投入的同时,应重点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抗旱排涝、灌溉渠道、居民饮水设施等配套系统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民营水利发展环境。在政府部门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及年度规划中,应把民营水利建设项目列入其中,通过资源利用、税费制定、投融资及财政扶持政策,利用资金扶持等手段为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营市场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使其弥补政府部门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不足。严格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使农村水利管理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活用“一事一议”的政策,采用民主的方式做出决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对兴建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相关金融部门的信贷工作应把支持民营水利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方法,为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融资提供优先机会。
3.3 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农村水利管理中,应加强农村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应处理好农村水利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保护体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对源头的水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并对中下游地区农业用水和生态林业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证下游灌溉及生态用水的需要;若有水电开发建设项目时,必须做好项目的规划,再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不能过度开发,以保证水资源不被破坏;对农村水利中的水环境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应联合环保部门,对农村乡镇生活垃圾及污水进行有效净化处理,使之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加大对农村水环境及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对乡镇上不达标的排污企业,应限期整改;对农村的养殖业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提倡生态养殖。
3.4 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监督水平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些与农田水利相关的政策,相应的资金也逐步到位,大大促进了我国老旧农田水利的围护修缮及新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在加大水利管理投入的同时,应遵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的机制,保证农村水利的质量。同时,要建立一个专业的质量监督小组,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为其提供专业必要的监测设备工具,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职能。监管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采购的各种施工材料进行实时监督,以保证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都是质量过关的产品,以防有人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3.5 加强水利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水利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法的力度。为此,应对农村水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既掌握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又熟悉工程管理工作,以从容应对新时期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同时,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水利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发展,不断挖掘、培养新的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为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后备力量。例如,可鼓励并组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在职人员参加能力拓展培训,根据实践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尝试农村定向水利工程管理大学生培养等。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创新策略
一般来讲,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地形较为复杂,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进行施工作业,施工难度要比建筑工程大很多。并且随着社会生产需求不断增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结构形式和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加强管理,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督管理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也只有做好水利施工管理,才能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各种工程变更问题,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投资效益。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亟待完善,以下笔者就从自己的工作体会出发,来谈谈水利施工管理的问题和创新策略方法。
1、当前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水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工程量大以及对施工技术要求教高等施工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施工管理却仍然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施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的水利工程发展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水平。但是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现如今的很多水利施工单位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仍然采用较为陈旧落后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使得当前在水利施工管理中还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反应出了当前我国水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改进。
1.2水利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水平下降
为了满足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需求,我国的水利施工单位越来越多,这虽然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施工单位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大,但很多施工单位并不注重自身品质的提升,施工队伍管理不完善,施工机械性能差,施工人员素质低,施工技术较为落后,等等,都严重拉低了我国水利施工单位的整体质量水平。
1.3水利施工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
由于水利施工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多,这就加大了水利施工市场的竞争。市场供需不平衡,加上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不正常竞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另外,一些建设单位在进行水利工程招标时,往往受利益驱使而不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招标,这也为水利施工质量控制带来极大隐患。
2、水利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安全,使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职能作用,就必须要从施工管理开始抓起,积极创新水利施工管理模式,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当前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诟病,提高水利施工管理效率,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水利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2.1加强水利施工管理理念的创新
水利企业施工的工作应不断随时代的变化而创新,这需要得到企业高层的管理者肯定,并给予足够多的支持,施工企业的创新中管理创新更为重要,应该把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且把创新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只有管理理念得到创新,才能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采取新手段和新方法。
2.2完善施工工艺,加强技术管理
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水利企业一定要重视施工工艺的管理。只有完善了施工工艺,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地保证。在完善工艺的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再提高技术本身水平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技术管理的水平。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来保障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2.3严格控制好施工的成本
水利行业设计的施工过程较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控制成本。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工程成本形成进行一定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的纠正发生的偏差,这样有利于施工成本费用被控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之内,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
2.4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首先,合同的签订必须要确保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要严格做好对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以及审查等;其次,合同的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让你真阅读合同的每一项条款,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衡量;第三,签订合同的双方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合同的签订程序,合同的签订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最后,双方在合同签订完成之后,双方都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来履行双方的义务。
2.5加强对施工计划的管理
不管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条理,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合同的内容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通过加强施工计划的管理,可以对计划的目标做出一个科学的预定,这样各项计划就能够围绕目标来逐个的得到实现。在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我们需要对施工进行周密,严格的管理,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去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施工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6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他规范着企业员工的行为,能够促使员工认真负责的进行工作。因此,企业可以参照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制订出完整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做到有章可循。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真正的发生效力,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奖惩制度,并且严格兑现奖惩,这样能够使企业的员工能够严格按照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制度来进行工作,提高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水平。
3、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的水利施工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施工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也没有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并且施工管理不当还极易造成水利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从而为当地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会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影响其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创新和完善水利施工管理,以此来提高水利施工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勤勤,句广东.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主要工作及成效[J].人民长江,2010(0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管理策略监理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采用新策略加强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建筑材料为劳动对象,根据相关的规定,按照一定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将建筑材料转化为建筑产品的过程。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质量控制是施工的重要内容,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不仅能够全面统筹施工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促进施工技术进步,优化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对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能够提高项目质量,还能够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并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质量第一。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项目追求的是投资、进度、质量三者的统一,以达到最佳的效益。其中,质量是最重要的,是建筑项目的首要目标。建筑工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始终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2、预防为主。在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不仅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还要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3、以人为本。在工程建设中,人是各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采取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防止工作上出现失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人员做好每一项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坚持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的尺度,相关的数据是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建筑工程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以相关数据为依据,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严把质量关。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建设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质量管理。但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现场管理方面。施工组织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材料进场管理不严格,致使不
合格的建筑材料得到运用,影响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质量控制点没有选择好、质检评定不规范等等。
2、相关工作人员方面。质检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忽视质检工作。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忽视图纸的作用,施工顺序不当,甚至违规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者施工事故频繁发生。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策略
为了应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新策略。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高素质额管理人员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和行业道德水平,严格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决策、组织、领导、判断能力。
2、完善建筑监理体系。规范监理市场,为加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在建筑监理工作中,监理工程师是质量管理的关键人物,主要负责审批、签发等工作,还要负责原材料的送检,加强现场检查工作,只有前一道工序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此外,对于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监理工程师应该旁站监理,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在施工单位进行自检的基础上,做好终检、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工作。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建筑监理体系,建筑工程质量才能有保证。
3、加强设计单位管理。勘察和设计工作对工程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将难以弥补。因此,政府要加强对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设计单位也要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招投标选择实力强大,资金充实、管理水平高的设计单位;另一方面,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要进行对比、修正、审定,选择最优的方案,提高设计方案的水平,为提高工程质量做好准备。
4、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一些施工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这严重制约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采取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比如提高施工人员招聘的门槛,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他们日常的施工行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都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为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保障。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今后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新策略,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品槐.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韩勇凯,张燕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1(3)
[3]钟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策略[J].科教创新,2010(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策略
1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很大一部分企业也已经切实的建立了项目信息系统。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预算、概算和核算管理系统等。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系统还局限于一定的模块,还没有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其他企业,如金融业、通讯业等相比,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程度都相差甚远。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占着越来越重的比例。因而,加强建筑企业施工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国外建筑施工企业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百分之九十都是以信息化软件进行管理的,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到百分之十。同时,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大概有六万多家,但是,每一家企业在项目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2 信息化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到进步,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其必然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信息化是使用社会经济不到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建筑业的市场也越来越程序全球化和国际化,为了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其次,信息化管理也是现代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的基础条件之一。我国住房建设部颁布了《特技资质标准实施办法》,这项办法对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再次,信息化也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生存、经营发展的内部需求。科学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社会各个领域,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总综合实力,必须切实的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集团,由于涉及的部门广泛,人员众多,其财务管理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也比较复杂,信息化管理就能够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切实的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3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策略研究
3.1 制定可行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做好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规划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实现信息化,首先必须切实的认识到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做好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从而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依据。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集合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算结算管理、合同管理等项目繁多的综合管理系统。企业在制定项目管理目标和规划的时候,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分析不足,从而改进。总体上说,项目信息化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实现是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信息化管理,加强对财务状况的监控,切实的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企业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管理,降低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风险;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和办公自动化等。
3.2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和平台
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科学的高效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和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基础。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构建一个综合的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把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各方面纳入到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方面的办公自动化。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数据库,提高财务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度,让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可以对企业对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的监督,以便及时的做出调整,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的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从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始不断的向其他方面扩散,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向人力资源管、合同管理、资金引入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辐射,切实的实现整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
3.3 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体系,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有效保证。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之后,要加强制度的建设。首先,需要企业的领导足够的重视项目信息化管理,切实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各方在项目信息化管理中的职责,权责到人。明确制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在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流程。此外,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设一支拥有信息化技术和建建筑项目管理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切实的执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维护。科学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制度和体系只有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下才能够切实是得到执行和维护,从而最终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和业务全方位的一体化和信息化。
4 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企业必须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目标,以目标来指导具体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一个科学的网络平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经营预算核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加强对建筑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对建筑管理的动态信息监测。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飞;毛强硕. 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月报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探析[J]. 建筑经济.2011.06.
[2]冯水根.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相关问题及策略[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08.
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需求较大。对于薪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各自工作中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不尽相同。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层的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导致管理部门人员流动量也非常大。对于上述所说的问题,着重对薪酬管理方面在下文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薪酬的管理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企业都想要制定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没有好的薪酬体系会导致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管理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甚至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制定出完善的薪酬机制来引导企业的发展向来都是企业中的领导者最注重的问题。现阶段建筑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十分强烈,企业为了谋求快速发展,不得不接手多个工程,导致工程周期拖长,人员流动变大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也说明薪酬管理的工作实施起来并不是易事,而且薪酬管理工作得不到员工的支持将会变得很难开展,薪酬和员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将能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理论概述
建筑施工企业也有它独特的施工要求,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对员工要求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利润相对较小,价格方面的波动非常小,在安全方面的压力却是非常之大。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也非常大,员工生活环境达不到标准水平,流动性相对较大。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多的业务,业务繁多,环环相扣,使工作变得复杂得多,这就要求管理方式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按照业务特点总结出薪酬与企业相关的特点:
(一)员工生活环境差,生活压力又迫使其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正因如此员工对于薪酬的变化是相当重视的,对于薪酬制度的更变更是十分看重。
(二)各个项目都是单独的,有期限的,变动非常大,这对于薪酬体系来说,要求其适应性强、灵活性高。
(三)企业中的职务分类非常多,员工的层次也是不尽相同,其中中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掌握人员较多,底层员工大多数都是劳动力集中的业务操作人员,底层员工一般人员数量最为庞大,这也造就了复杂的企业结构,说明酬薪体系需要更加完善,才能去适应复杂的企业结构。
(四)企业运营利润低,成本高居不下,因此,对于酬薪体系的建设来说能采用的资金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建设难度也进一步地加大。在建设薪酬体系时应该结合现阶段企业业绩现状,分析熟悉企业自身的结构特点,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不结合实情,不对企业特点进行分析考虑,建设的薪酬体系必然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无法长期执行,在短期内也无法完成最初预期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导致实施过程中产生不良后果。
三、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还是公司的组织经络,能有效地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激励,促使员工进行工作技能的学习,还能吸引外在人才资源的加入。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帮助企业持续发展。但事实上,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仍然是漏洞百出,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待完善的。
(一)薪酬等级不合理薪酬等级在完整的薪酬机制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决定着薪酬体制的激励程度,建立完善的薪酬等级并非易事,建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位等级,还需参考外部市场的变化以及成本支出等。现阶段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说明的按劳分配形式还只停留在表面,实际上这种表面的按劳分配完全不能让员工展现出自身的工作能力,也无法像预计的那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缺乏动态调整机制薪酬的构成及水平不可能长期没有变化,薪酬管理的结构及水平都需要按照员工的绩效、员工掌握的工作技能以及企业的当前状况来进行不定期的完善和改进。但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薪酬体系的构成组织方面基本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员工升职方面有所变化,其他同一等级的员工根本就没有差别,这在另一方面来说不仅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使得原本薪酬体系预计带来的效益全无。最后,如果薪酬体系没有与企业的实情结合实施的话很容易导致浪费企业创新资金,出现薪水危害企业运营的情况。
(三)绩效考核不科学建筑施工行业基本都缺少对员工的规范和数据化的业绩考核机制,缺少持久的奖励机制,存在的奖励机制也相对单一,薪酬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也没有直接而紧密地结合,导致员工没有在企业中形成竞争意识,不能及时地更新自身掌握的技能。科学的生产、工作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益,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人会否定的,但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些脑力工作者的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在企业中也没有对各个职务进行等级的区分,职位的分层也主要是根据行政权力的大小在员工心中默认形成,而不是根据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和能力,在特殊的人才方面也并没有更好的薪酬回报。
(四)薪酬组织机构不合理现阶段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还是更加看重工龄较高,资历较深的员工,对新进的掌握新技术的员工仍然不够重视,在薪酬模式的管理上也仍然采用落伍老旧的管理模式,导致其根本无法完成员工的能力培养和业绩的考察。这也说明了目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仍然不够合理,没有得到完善,薪酬体制和建筑施工企业现有的发展战略不在同一水平上。在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措施方面,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会采用短期的激励方式,这种简单的短期激励方式从表面上看可以帮助企业加快业绩增长,但从宏观的角度上不难看出,这种简单的短期激励方式并不能和企业发展相结合而达到预初的目的,只能简单地帮助企业减少工程的工期。管理方式、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使用等都要求企业有更成熟的薪酬管理组织体系。
四、建筑施工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应按照自身性质需求创建“以能力决定晋升、以绩效决定薪酬、以态度决定去留”的业绩考察体制,要有具体的数据表格记录员工的历来业绩,并将相应的业绩与薪水奖励相挂钩,使得员工做出的贡献能与其得到的收益成正比,员工才能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此外,还能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素养,提高员工工作兴趣,对企业来说影响也是十分积极向上的,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一)合理确定员工的薪酬等级在企业中应根据员工在企业的相应职位和职责来确定其对应的薪酬,要结合职位说明书中的基本责任、所需完成的目标等条件和企业目前的业绩现状。还需通过进行岗位分类、岗位排序等方式分析出各个职业在企业职位结构中相应的位置和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以上职位结构中的位置关系给自身企业进行分档,给对应档次的职位给予对应的薪酬,越高级的职位上的员工所得的薪酬越高。建议分档不超过25档,并将分档中的职位再细分成几个小档,保证在相同岗位中也有差异,不仅能够促进员工进行技能的学习,还能保证员工的工作活力。其中的小档一般不超过8档,这样的分层对员工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员工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总体上来说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在建立薪酬等级分档的基础上还需建设动态的薪酬结构,根据当前企业的效益动态给予薪酬和激励,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市场薪酬水平的波动和当前部门的业绩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薪酬体系的合理调控。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按照员工职务的更变、个人能力的强化和当月的业绩对薪酬进行调整。建设与业绩挂钩的奖励激励体系,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保证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能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和员工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还需考虑到企业的业绩及其给予薪酬的资金能力弹性地设计薪酬水平,以市场水平确立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合适的薪酬计划,给企业本身留有可以应对突况的资源。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筑施工企业需设立职务业绩检验制度。只有对各个职务有相应的业绩目标和提升职能的计划,才能使得业绩检验制度全面地在企业中开展实施,将数据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不但重视团体业绩的检验,还要看到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性。从检验的结果中可以分析出企业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用检验结果给予相对发展较好的部门物质、精神奖励,给予工作人员与检验结果挂钩的薪水结算,甚至可以作为员工调整岗位、晋升职务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奖励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结合各种激励体制的长处,避开一些激励机制的短板,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企业实施激励机制应带来的好处。在激励的需求方面,不能单单注重薪酬的物质激励,还需满足员工内心的精神需求,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精神奖励,达到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激励模式预期带来的效益。
(四)科学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并不需要从企业整体进行改革更替机制,而是需要通过小范围的改善来提高整体的效益,疏通之前体制的障碍。人力成本、流程效率、员工工作积极性是促进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三个点。在人力成本方面,要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用最少的人力进行企业业务运营并且保证运营的正常和有效发展。要从薪酬管理方面下手,采用合理的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掘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展现出员工应有的价值。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养,让员工得到精神方面的净化,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上能有更好的配合,提高企业的文化力量。
五、结束语
结合上文,建筑施工企业中薪酬机制的完善对职员的好处十分明显,现阶段企业只有突破现有薪酬制度的束缚,摆脱传统薪酬观念的思想,结合市场上现有的优秀薪酬体制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目前企业发展的薪酬体制并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吸引新型人才的流入,进而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明.DD建筑施工集团公司员工薪酬管理方案设计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2]宋盈盈.国有建筑施工行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以某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3]于超敏.建筑施工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4]司建伟.A建筑设计公司薪酬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