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

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畜牧业废物处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畜牧业废物处理

第1篇

一、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产值目标:截至2018年6月,畜牧业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2%,非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提高4%,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1%。

2、生产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生猪出栏107.94万头、牛出栏2.57万头、羊出栏65.47万只、家禽出栏0.218亿羽、兔子出栏0.3459亿只,蜂群2.22万群、蜂蜜0.123万吨、蜂王浆1.12万吨、蜂花粉2.27万吨,人工草地建设1.898万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3、生态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建立了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3.67%,粪污综合利用率73.45%。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优化完善任务布局

各区县在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禁养区划定情况,细化完善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明确区域内养殖总量,形成养殖场布局图。

截至2018年6月,全市所辖6个区县,全部完成禁养区限养区调整划定工作,并上图斑向社会公布。

2、调整优化畜禽结构。

富顺县:以德康公司为主导,以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为基础,积极稳定和发展我县传统生猪产业;目前已经完成8个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主体工程建设。以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和省级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禀赋,加快人工草地建植,目前已经完成0.42万亩人工草地改良,大力发展肉羊、肉牛、肉兔、肉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

贡井区: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开展农作为秸秆青(微)贮,并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50%秸秆+30%种草+20%野杂草”养畜模式,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兔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形成了以建设镇为中心的奶牛、肉牛、肉羊产业带,以桥头镇、章佳乡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以莲花镇、牛尾乡、五宝镇等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以莲花、成佳镇为中心的肉兔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大安区:以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全面带动肉鸡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全市畜牧业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稳步提升优质肉猪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同时各区县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趋势。

3、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为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畜禽粪污治理措施,制定“一控二改三建四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精准引导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场12个;今年上半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场31个。

4、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荣县引进培育了四川巴尔农牧集团、自贡市毓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希望、正邦等行业龙头,利用“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经济利益链接及养殖技术提升,加快了规模化养殖的推进。

5、品牌化创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畜牧业、品牌畜牧业、优势畜牧业的发展,全市着力打造“川南黑山羊、四川麻鸭、自贡冷吃兔、盐帮厨子”等特色畜产品品牌创建,发挥品牌效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畜产品附加值。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2018年6月底,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3.4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67%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稳步提升。病死畜禽基本实现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工作方案。2018年3月底,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2017年12月出台了“自贡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自府办发〔2017〕105号)的要求,出台了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方案,并报市农牧业局备案。

2、部门协同,强化养殖准入。严格执行养殖区域划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和“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环境准入制度,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宜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严禁未批先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要与养殖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运。

3、强化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畜禽养殖摸底普查,完成了全国畜禽规模养殖信息服务云平台登记更新工作,完善了监管体系,加强了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

4、推进种养循环发展。推行“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畜禽养殖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和异地处理利用相结合,大力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线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溯机制。

5、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着力推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沼气深度开发利用。荣县、富顺县、大安区推行PPP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建成年产生物天然气1500万m3,生物有机肥10万吨的大型沼气工程。富顺县利用四川鑫宇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集中对农业废弃物、养殖粪污、餐厨垃圾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综合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晨光工业园区内建成占地面积78亩,利用有机废弃物年产1000万m3生物天然气国家试点工程。日处理养殖粪污560吨,农作物秸杆100吨。年处理粪污18万吨,秸秆3.6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1000万m3,生物有机肥6万吨,生物冲施肥3万吨。

6、推进畜禽粪污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不断提高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配套率,积极促进富顺、荣县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达标入网、发电上网。推进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大力支持发展以“神奇生物肥”为代表的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产业。由富顺县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畜禽粪便、秸秆、稻壳、菌种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减轻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循环综合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永年镇菜湾村已建成年产生物肥2万吨,年处理粪污20万吨的生物肥加工厂。2017年已正式投产生产生物肥1.5万吨,处理粪污15万吨,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多销往广西等地。

7、强化环保主体责任意识。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按要求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在周边流转土地、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循环。或者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粪污消纳处理协议,养殖废弃物用于生产有机肥、生物质天然气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8、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并纳入了市对各区县人民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对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9、定期督查。局成立了以局长李勇同志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站、办、所为成员的畜禽养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畜牧科),不定期到各区县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项工作。

第2篇

1存在问题

1.1环保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迅猛发展,但部分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致使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畜产公害”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治污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还没有实行规范的、刚性的环境准入制,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因陋就简,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建设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同时,养殖户缺乏专业的养殖污染防治知识和科学的治理方法,达不到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治污资金困难,也致使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弃物外排,造成环境污染。

1.3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随着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由此引起的抗生素、激素等兽药残留问题,导致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畜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对策与建议

2.1树立低碳养殖理念

低碳养殖是一种低能、低排、生态、有机、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低碳养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减少养殖生产中各环节的碳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引导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最终实现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

2.2推广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原则,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做到养殖设施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提升畜牧业的短期生产效益和长远社会效益。

2.3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

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畜-沼-草”等循环养殖模式,节能减排,防止污染;二是加大发酵床、微生态制剂、秸秆青贮氨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力度,构建畜禽体内外微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三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残留和代谢;四是推广节水技术,改进饮水设备,减少水的浪费,并对污水实行净化处理,防止水污染。

2.4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引导和鼓励种植农户使用畜禽有机肥;加强养殖场废水、废物处理,实施“一池三改”(即一户一个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使沼气成为能源、沼液代替农药、沼渣用作肥料,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3意义

3.1发展低碳养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养殖,应用、推广各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发展低碳养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片面追求产量效益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低碳养殖技术,努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3篇

1存在问题

1.1环保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迅猛发展,但部分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致使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畜产公害”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治污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还没有实行规范的、刚性的环境准入制,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因陋就简,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建设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同时,养殖户缺乏专业的养殖污染防治知识和科学的治理方法,达不到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治污资金困难,也致使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弃物外排,造成环境污染。

1.3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随着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由此引起的抗生素、激素等兽药残留问题,导致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畜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对策与建议

2.1树立低碳养殖理念

低碳养殖是一种低能、低排、生态、有机、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低碳养殖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减少养殖生产中各环节的碳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引导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最终实现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

2.2推广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原则,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做到养殖设施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提升畜牧业的短期生产效益和长远社会效益。

2.3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

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畜-沼-草”等循环养殖模式,节能减排,防止污染;二是加大发酵床、微生态制剂、秸秆青贮氨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力度,构建畜禽体内外微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三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残留和代谢;四是推广节水技术,改进饮水设备,减少水的浪费,并对污水实行净化处理,防止水污染。

2.4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引导和鼓励种植农户使用畜禽有机肥;加强养殖场废水、废物处理,实施“一池三改”(即一户一个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使沼气成为能源、沼液代替农药、沼渣用作肥料,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3意义

3.1发展低碳养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养殖,应用、推广各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发展低碳养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片面追求产量效益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低碳养殖技术,努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4篇

关键词:舒城县干汊河镇;畜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2-02

1 干汊河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6.05万头,出栏3.95万头,存栏2.38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6%、8%、3%;肉牛饲养量1.30万头,出栏0.81万头,存栏0.46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0.7%、0.3%、0.5%;家禽饲养量70.3万羽,出笼47.60万羽,存笼18.10万羽,与2012同期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0.26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4%。

2 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镇在畜牧业内部畜种结构中,生猪比重过大,牛羊和禽类比重偏低。养殖品种中,良种比例小,低档产品质量不高,竞争较弱。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多,蛋产量过少,奶产量甚至没有。

2.2 缺乏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全镇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肉类加工企业,蓄禽产品只能原产原卖,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畜牧业生产及深加工的产业链还没有良好形成,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的价值、综合效益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 发展资金相对短缺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对畜牧业发展投资不足,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民渴望养殖牛、羊、猪、鸭等,有的养殖场还想再扩大规模,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散户经济实力大部分都比较差,农村信用联社在发放贷款时散户往往很难找到担保人,从而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此外,信用社贷款高利息,周期短,这对于一般要1a以上才能见成效的畜牧业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

2.4 标准化养殖发展缓慢 由于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上还跟不上市场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健康化、标准化、规范化养殖还没有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我镇虽已成立了一个养猪协会和一个养鸡协会,但由于这2个协会刚刚起步,养殖协会职能还尚未显现,养殖户还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相当脆弱。

2.5 传统养殖模式 规模较小的养殖农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只根据自己的情况,怎么方便怎么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场区选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和检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不能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导致整体效率不高;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标准不高,虽然有些规模养殖场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废物处理、预防疾病和标准化等,仍有一定的差距;畜禽良种繁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很难保证动物产品的质量;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视牲畜品种改良 坚持镇畜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原则,从实际出发,优化产品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大力发展牛和家禽等行业。要大力发展牛和家禽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二是要重视牲畜品种改良,建立和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发展商品仔猪、雏鸡养殖户、场,以提高全镇畜牧养殖的质量和数量;加大二元良种母猪和二元良种公猪的推广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生猪繁育推广体系;加大黄牛改良力度,推进牛改冷配系统的建设。

3.2 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 一要要争取税收、财政、金融等部门对畜牧养殖企业、大户的扶持。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内育外联等方式建设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引导龙头企业与畜牧小区、生产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联系。二要加强对生猪和家禽行业协会的指导,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培育其它畜牧业合作组织,从而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在散养户及小规模养殖户中,以推广沼气为纽带,积极培育畜―沼―菜、畜―沼―茶、畜―沼―粮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在规模化养殖场、户中,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实现规模养殖场、户粪便排放零污染的目标,使养殖畜禽产业不再污染环境。

3.3 出台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促进畜牧业发展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设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畜牧养殖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开发投资;二是要对购买良种种畜禽实行优惠和补贴;三是政府应做好银信部门工作,以提高对养殖大户的贷款限额,延长贷款期限,保障生产所需的养殖基金;四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以及对养殖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保险工作,降低养殖风险。在生猪保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猪保险政策,确保参保率达100%。

3.4 转变养殖方式,加强制度引导 一要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扩大单元饲养规模,逐步减少散养户,提倡“各有重点、集中连片、你我不同、优势互补”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并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要严格新建养殖场审批制度。新建养殖场必须经过畜牧部门审核、审批,才能动工建设。凡是场址选择、布局结构、环保条件、饲养规模、技术力量、疫病防控等达不到标准的,一概不允许开工建设。三要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小规模的养殖户要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入小区、进入市场、进入规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花园式、生态化养殖小区,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畜牧家禽排放的粪便对大气、水和生态都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如何减少污染和治理污染已经成为畜牧养殖中的重要问题。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健康发展,生态发展,这样才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路径

2.1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畜牧养殖中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不是说说就可以,也不是单纯的向他们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是要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不然有些畜牧养殖或者或因麻烦,或因成本上升就放弃了环保,始终认为环保和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反而使利润下降,环保工作就很难进行。要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保意识,离不开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要让每个人都从内心出发,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有人甘愿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强制措施的保障,要让他们意识到不参与环保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以通过罚款等方式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制定相关法律

任何事情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法律和道德相比,更具有强制力,更能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国家要鼓励相关立法部门制定有关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法律,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时要注重全方位的管理,注重细节,比如对畜牧养殖中污水随意排放的处罚,要细节到排放量,排放处,对排放地居民造成的危害大小,根据这些制定相应的法律,让畜牧养殖中每一个污染环境的细节都有相应的对应法律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区分已为环保做贡献和没有为环保做贡献的畜牧养殖者,对于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养殖者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如进行表彰和发放奖金,减税、免税等,号召其他畜牧养殖者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2.3完善畜牧养殖产业链

目前的畜牧养殖业,从事的经营活动到养殖就结束了,没有后续的对产生物的处理,导致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要完善畜牧养殖的产业链,首先要对畜牧养殖排放出来的废物加以利用,比如动物排放的粪便加以收集和处理可以当作田地的肥料,污水经过去污处理可以浇灌田地等,要鼓励人们从事畜牧养殖后的废物处理工作,从废物里寻得商机,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4发展绿色养殖技术

国家要鼓励畜牧养殖者运用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减少污水、废物在畜牧养殖中的排放。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也需要相关的科学研究者致力于绿色养殖的研究,要鼓励他们从事绿色养殖的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进行推广,争取能够在每一个畜牧养殖者上实施,这样才能实际上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养殖技术包括畜牧养殖中的化肥、农药等,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开发新型的无污染的化肥农药,争取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养殖技术也需要畜牧养殖者进行推广,当然,一项技术的实行势必要花费一些资金,减少利润,这就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适当对畜牧养殖者进行的绿色养殖技术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让畜牧养殖者心甘情愿地采用绿色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新型的化肥、农药,同时注意农药、化肥的用法,用量,严格按照绿色养殖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用,这样才能减小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5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良好监督,环境监测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要重视畜牧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就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一抓内在,二抓监督。良好的社会监督也是促进畜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畜牧养殖者进行访问,对周边居民进行调查,看畜牧养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地环境保护,再上报相关的执法部门,依据畜牧养殖者的环保行为进行奖惩措施。

3结论

第6篇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7篇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137-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时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2]韩猛立.浅谈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2013(3):87-90.

第8篇

近年来,畜产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其原因首先是畜产品生存环境污染,其次是动物疫病的威胁与养殖主滥用饲料添加剂,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针对畜产品问题,首先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其次要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最后要政府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与加强疫病监控。针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与治理环境污染。

关键词:

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时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作者:李杰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第9篇

关键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82-2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建设的进程。

1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2 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参考文献

[1]闫港.浅析我国可持续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承德学院学报,2005,(03).

[2]韩光明.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06).

第10篇

1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仙居县于2006年开始申请国债项目,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户用沼池6000多座,池容48000m3;农牧结合型沼气工程25处,池容8000m3;发展各类农牧结合型生志农业逾6000hm2,为农村社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作出重要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1.1区域化生态农业模式

区域化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是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作制、统防统治等园区化管理的一种技术模式。如仙居县横溪镇绿色稻米基地、秋山乡的果蔬基地,面积都达到300hm2;其他规模比较小的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蔬菜等模式基地共有20多个。这些基地建有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和处理畜禽粪便污水的沼气工程,铺设沼液输送管路,根据面积大小在田头建立不同数量的蓄肥池,一般为每6.67hm2建一座30m3的畜肥池,作物种植需肥时可随时使用沼液。根据农技人员指导,实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统防统治病虫害,使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价格比普通生产的农产品高出1倍,增收7500元/hm2以上,生产效益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庭园式生态农业模式

庭园式生态农业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规模较小,每家每户都建有沼气池,结合“三改”,即改猪圈、改厕所、改善厨房操作环境,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都排放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沼气可作家庭饮事用能,沼液沼渣作为田园农业生产肥料使用,发展猪—沼—果、猪—沼—蔬菜、猪—沼—稻等模式的生态农业。庭园式生态农业也是把畜牧生产和种植生产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化处理相互利用,既节省用能和农业废弃物处理费用支出,使家庭卫生保持清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3]。由于该模式的规模小,且都是一家一户作业,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发展。发展庭园式生态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主要技术措施

2.1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技术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畜牧业和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和共同发展建设的现代农业技术。首先必须推广建设沼气工程,应用沼气技术,提高沼气工程使用效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沼液沼渣资源化、能源化推广应用水平,才能提高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仙居县从2006年开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并开展沼气池建设技术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建池质量和沼气池使用效率。同时开展沼液沼渣资源化开发利用研究,重点在水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使用沼液、沼渣,效果显著,增产、增效明显,为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沼气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中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2.2绿色食品生产的综合技术

仙居县根据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优质新品种、新技术,采取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绿肥等有机肥使用技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诱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绿色食品生产的综合技术。成立仙居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测管理,实行农产品产地追朔制度,发现有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产品达不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时,严厉打击该行为,产品不准上市销售,外销农产品必须有检测中心开具的合格证明。为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严把病虫防治关,在基地内或各行政村成立病虫防治服务队,由农业局病虫防治信息,全县各服队根据农业局的信息要求,统一时间、统一农药、统一用量标准,实行统防统治。

2.3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技术

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属全国首创,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之一,内容包括“三位”即农产品质量监管、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一体”即每个农技人员要在培训学习中掌握这3项技术。每个农技人员签订连基连大户责任书,包技术、包服务,都有自己服务范围和对象。通过创建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农技人员服务责任书的签订,农技人员责任心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不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而且明显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增产、增收。

2.4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技术

生态农业不但要体现经济效益,还要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5]。通过开展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掌握秸秆资源的数量、分布以及利用价值等,为制订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农业废物处理与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人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水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秸秆还田、生活垃圾填埋、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沼气技术处理等。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沼气技术处理,不但能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杀死粪便、秸秆中的有害寄生虫卵,改善人畜居住的卫生环境和农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能源化的利用,减少处理费用,增加收入。仙居县研究开发的技术有垃圾沼气、秸秆沼气、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用沼气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技术处理在种养业中相互利用,有力地推进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因地制宜 能源的循环利用 多民族共同发展

从大量文献可以清晰看出,以往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问题主要解决的方案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扩大农牧民为骨干,走“外推,内驱”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大部分人都从这些角度看制约及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方法[1]。很少有从绿色,节能,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分析。基于此,本文想通过对甘肃张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改善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因地制宜,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主要以上述三方面为基础提出我们的意见及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基础

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西北绝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新疆、甘肃、青海等是我国大陆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3433万千瓦、2421万千瓦和1143万千瓦。 以甘肃省为例,其年平均风速大于3.0米/秒的地区包括安西、玉门、金塔、肃北、民乐、永昌、古浪和天祝等县,多处都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厂的条件。除了这些意外土地资源也相当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合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

2.能源的循环利用

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水、废物处理的再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沼气发酵,秸秆重复利用等。

3.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对多民族地区,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相当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族际日常交往,民族居住格局等对少数民族间交流及发展的影响。

二、对于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优势: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土地广阔,灌溉方便,湿地多;湿地类型齐全多样;积雪融水丰富。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节能、绿色的生态农业。降低化石能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将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做到绿色节能。例如:就统一供电这一方面将重点充分开发太阳能;沼气池发酵;对于积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则充分利用地下水丰富的优点,充分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1.农业方面改进措施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节农产品的种植量和种类保障农民的利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引进农业科技人员以提高农产品含量低、品质差等缺点。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种植区进行节水改造。在水资源较缺乏的西北地区,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施沃土工程,加强对西北农用地土壤肥力的改进,提高耕地质量。这主要是进行有机肥积造,增施有效的农家肥;充分的运用当地的能源。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污染;运用秸秆、树叶、杂草作为饲料,植菇,最后作肥料还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使其更加绿色环保。

2.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

加强牧区科技基础建设,提供科学的育种技术和防疫技术。探究科学的饲养方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协调畜牧产品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合理衔接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化的交流。把牧民分散的小规模饲养与市场有机的连接,扩大规模,将产业链延长,这样就能使牧民在整个饲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积极培养新型的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养殖技术的培训,从多方面灌输畜牧业技术,拓宽技术的推广面,深度挖掘科技的潜力使其为畜牧业服务,运用科技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畜牧业进行转变[2]。

三、对于旅游业发展规划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利用宗教文化优势,甘肃省的甘南佛教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吸引国内外旅游投资;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如东乡手抓羊肉、藏族唐卡、锅庄舞、油香、保安腰刀、裕固族帐篷餐饮、各种民族服饰、首饰和木制品以及省局民族特色的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可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民族地区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应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的生态脆弱,故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旅游的开发,甚至基本项目的建设,都不能绕开环保问题。

四、对于居民区改进设计方案

通过改进居民住房:居民集中化,便于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集中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有效地利用土地;同意规划居住局域与农耕农作区域;村政设施集中一体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交流;改善村内交通以及各各村交通问题[3]。

五、对于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设计方案

改善民族间共同发展要从、族际日常交往等发面着手。民族关系体现于族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族际日常交往是衡量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体现在一个族群的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的程度。可通过在繁华的民族街道开展集市,促进个民族间相互交流;创办非盈利的公益性资助机构,资助本地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大力培养人才强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节,使民族地区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交流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可引来商客,既增加了经济的发展又打造了特色民族品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融合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国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农村建设仍在不断的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以达到更加完善的水平,在此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希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有所帮助。真正的实现绿色、节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创新型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萍. 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0):164-166.

第12篇

【关键词】畜禽养殖;管理;启示

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2014年,畜禽养殖业COD和氨氮排放量为1049万吨和5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7%和24.3%[1]。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畜禽养殖污染已到了不得不治的阶段。美国被公认为水污染防治政策完备、管理措施到位的国家,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2]。

1中美畜禽养殖共性特点

比较中美均是畜牧业大国。我国2014年畜牧业产值超过2.9万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美国每年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8%。除畜牧业产值占比相近外,美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高,畜禽粪便以还田为主,与我国畜禽行业发展形势以及污染防治管理方向一致,具有很好的经验借鉴基础。1.1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秩序增长美国2005年80%以上的养猪场规模都在1000头以上,其中55%的养猪场规模在5000头以上[2]。我国2015年整个畜牧业的规模化率为39.6%,比2012年增加5.5%,“十三五”期间目标是突破50%。2015年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规模化产能占比达43.3%、48.3%、17.5%、37.2%、45.5%[3],各类畜禽养殖规模以上比重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规模化已成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1.2畜禽粪便还田是主要综合利用方式

美国的大型农场主十分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联系,会根据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量确定种植规模,畜禽粪便还田是基本的综合利用方式。我国同样鼓励畜禽粪便还田,国家层面加大力度引导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国办、农业部等管理部门通过出台文件和资金补助,鼓励畜禽粪便和废水科学还田利用。全国畜牧总站在2014年对全国上报的2802个标准化养殖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方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粪便还田是占比最高的处理利用模式,各类畜禽品种比例分别是:生猪40%、奶牛38%、蛋鸡41%、肉鸡40%。

2美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经验

在畜禽养殖环境保护方面,美国现有法律法规包括联邦、州、地方三级体系,通过养分管理规划等管理手段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此外行业协会、大学等也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和宣传辅助作用。

2.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三级政策体系中,由联邦政府颁布的环境法律适合解决共性的问题,各州和地方政府在结合自身实际的状况下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环境法条文,通过具体而详细的法律措施去实现污染防治的目标。不同层级的政府各司其职,中央层面负责制定宏观的统筹性法规,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微观的实施性细则,环境管理要求既做到了统一协调,又实现了因地制宜。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多部法律法规都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的规定,如《清洁水法》、《联邦水污染法》、《动物排泄物标准》等[4]。其中《清洁水法》里视集中养殖业为点源性污染,纳入排放许可证管理范畴,非点源污染主要使用最佳管理实践(BMPs)进行防治[5]。对如何控制非点源污染,联邦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只是要求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非点源污染控制计划,并与点源污染计划结合来实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州级的法规政策较联邦法律则更为具体。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实现环境质量标准和要求,要靠州一级政府制定出较为详细的规章制度。如伊利诺伊州1996年颁布了《畜禽养殖管理条例》(LMFA),条例包括:新建设施和搬迁设施建设的要求、养分和废物管理计划、畜禽设施运营者的培训管理和认证、财政激励和资助措施、安全距离要求等。又如俄克拉荷马州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申请执照之前,要先制定预防污染计划,还规定对猪场经营者和猪场员工实行9小时课程强制教育以及每年3小时的回顾学习[6]。城市和县级政府会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计划等一系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划和土地使用计划对畜禽养殖的数量和布局提出要求,控制牲畜饲养数量用于防止牲畜粪便的集中产生给土地消纳能力带来重大压力,提出布局要求用于防止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禁止畜牧经营的区域带来环境影响。

2.2细致的养殖场分类管理

在法律层面,美国将畜禽养殖场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分类管理。将存栏1000个动物单位以上的养殖场划为点源污染源;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根据其养殖设施、排放状况等,由环保局的地方管理人员或相关负责人通过现场考察来确定是否属于点源。点源污染被纳入排放许可证的管理范畴,排污许可证包含了一系列目前最佳可用技术的排放限值和达到标准的最后期限,用于保护受纳水体的质量。非点源污染主要通过最佳管理实践(BMPs)进行防治,BMPs是指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以经济激励、规划、鼓励型政策手段为主。分类管理充分考虑了操作层面的可行性,既避免了对规模较小养殖场的过高要求,也未放弃其开展必要的环境管理。在监管层面,美国环保局对集约化规模畜禽养殖场(CAFO)进行严格的环境监管。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包括大规模CAFO(大于1000个动物单位的养殖场)、中等规模CAFO(300至999个动物单位的养殖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养殖场。环保局要求所有集约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养分管理规划;每年必须提交施肥和养分管理年度报告;必须具备储存所有粪尿的储存区,设置污水防护措施,保障25年一遇的24小时强度的降水不会出现径流;养殖场与周边公众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每年检测粪便,每5年检测土壤,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施肥率。这些监管要求和措施为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导,降低了守法难度;也为环境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提高了监管效率。在管理层面,美国环保局和农业局强制要求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其他养殖户自愿执行。管理计划报告中要明确畜禽种类及年粪尿产生量,确定粪尿中的养分浓度,以及作物信息并量化所需营养成分,根据检测报告或是经验系数核算施肥信息和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做到四个标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粪尿来源,正确的施肥率、正确的施肥方法,确保农场主不过量施肥。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保证了“种养结合”的科学性实施,既实现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又避免了综合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2.3全方位的配套支撑

在美国有多方渠道为畜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提供项目资助和技术支持,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学等研究机构。美国农业部、环保局、水土保持委员会等会帮助养殖业主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养分管理管理计划。美国政府承担75%的养分管理计划项目补贴,对新养殖业主及弱势群体补贴可提高到90%。此外,美国环保局与农业部开展了多种合作,旨在引导养殖场进行自我约束,防止环境污染。现有的四类合作项目包括:养分回收和利用的项目、农业与动物养殖研讨会、农畜禽粪尿利用知识以及保护水环境方面的防治技术推广视频、环境保护的奖励项目等。民间协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全美养牛协会有会员4万余名,包括27个育种机构和23万个种牛农场;全美养猪协会有会员8万余会员。协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政府推广环保计划、提供环境保护和粪污管理服务方面的技术信息、技术培训、资助相关的科研项目等。第三方咨询公司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从安全距离要求、储粪池设计要求、养分管理要求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从而使农场主能够从各渠道及时了解管理要求和实际技术操作。大学等研究机构会帮助政府部门给养殖场主提供培训,讲解养分管理计划的基本知识,辅以具体实例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同时,对于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成果会及时推广,将使用者受益作为新科技被使用和被认可的标准。

3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畜禽养殖不断走向规模化的进程中,美国经验对于我国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可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方法。

3.1制定畜禽养殖场分类管理要求

从美国经验看,点源和非点源养殖场分类管理,提高了管理效果和行动的操作性。目前,我国畜禽养殖管理按养殖数量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和非规模养殖场。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规模以上的养殖场需要履行严格的污染防治责任,包括选址要符合法规要求、依法环评、配备污染治理设施等。今后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遵守排污许可管理规定和环境税规定。对非规模畜禽养殖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提出管理要求,但非规模养殖场(户)占比高、污染重,已逐渐成为各地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以生猪为例,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数占全部生猪养殖场(户)数的99%左右,养殖量占全部产能的57%左右。而非规模禽养殖场大多无污染治理设施,冲粪废水直排、粪便乱扔乱堆、气味难闻,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群众投诉较多,急需措施减缓环境影响。因此建议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对非规模养殖场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废弃物禁止乱排乱放为底线,引导和鼓励非规模养殖场开展综合利用或者污染处理。

3.2完善畜禽养殖属地精细化管理

美国在畜牧发展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面形成了联邦、州和地方三位一体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有《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指出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地方还需进一步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政策细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政策,包括环境保护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养殖发展规划、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要求等,因地制宜落实国家要求。地方环保部门在监管中,重点关注畜禽养殖场的合理选址,以及粪便和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行效果,避免养殖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学习美国种植养殖综合养分管理的经验,以源头控制和还田利用为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手段,实现种养平衡。建议采取整县推进的形式,统筹考虑县域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需求,研究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计算方法和经验系数,以全县域农田、林地、草地和园地作为畜禽粪便的消纳场所,定量计算作物对粪便中氮和磷的养分需求,用于核算发展畜禽养殖需配套的土地面积,或是确定县域畜禽存栏量,提高种养平衡的科学性此外,针对畜禽粪便还田重金属累积影响问题,在严控饲料重金属添加量基础上,还需关注畜禽粪便重金属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贡献,分析粪便还田导致的重金属累积与土壤-作物系统的风险响应关系,提出合理的控制对策,目标是实现安全还田。通过完善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要求,逐步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3.3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社会化运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强制措施和扶持激励政策,引导养殖企业、农户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以“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谁受益”为准则,鼓励专业技术公司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提高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投资基金,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处理和利用工艺研发和运行模式创新。选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示范,典型引路,探索社会化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1]《2014年环境统计年报》,环境保护部.

[2]金书秦,韩冬梅,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美国经验,环境保护,2013,41(2):65-67.

[3]《中国畜牧业统计2015》,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

[4]蒋松竹,蔡琼,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现状及思考,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35(10):93-98.

[5]韩冬梅,金书秦,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世界农业,2013(5):8-12.

第13篇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由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展需求,农业逐渐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循环农业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流程,必须要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创设良好的经济氛围,缓解环境破坏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可以说,循环型农业经济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及生产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满足农业发展低耗高效、生态优质等要求。

一般而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活动中的各项资源,使生产和排放相衔接,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为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循环型农业经济可以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制度与细则。②排放的零污染。对于循环型经济而言,其需要将农业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进而促使物质和能源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不会影响或破坏环境。③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资源,而资源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营养、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动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目标,打造出生态化的农业系统。当然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将能源效能加以充分发挥。

二、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机构和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来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使公众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研发出科学实用的技术,如高效利用水肥药等减排减量化技术、饲料化和能源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当然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农业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此外,通过建设工程和农业设备等来提高区域循环型生产的工业化及机械化程度,建设重点具体如下:①循环工程:在农田管理工程中输送沼液;②收获废弃物技术设备,如收集秸秆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设备等;③利用废弃物来发酵沼气或生产有机肥等的设备;④喷洒农业的减量化设备等。

(三)增强集约管控

当前产业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节约化和集约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贯彻落实相关的开展方法、服务方式和政策引导等。如保证资金、配置和土地筛选等方面的准确性,使农业的收获期、生产期、准备期等有效契合,确保产业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链的科学构建。当然政府需要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注重规模化发展,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实现产业的发展及拓展。

(四)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就是农业产业,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结束语

在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详细分析该体系的具体特点,掌握体系的特性及最终目标,加强绿色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集约管控,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在各个环节贯彻落实这一体系。这样才能体现集约化和节约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达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标,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1 引言

三明市畜禽养殖业经历连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牧业产值达289197万元,比1978年猛增了60.3倍[1]。蓬勃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1 畜禽存栏数

2005年末,三明市畜禽存栏总数为1536.14万头(只、羽),其中猪115.37万头,占全省畜禽存栏总数的7.5%;肉牛12.66万头,占0.8%;奶牛0.2456万头,占0.015%;羊20.92万头,占1.4%;家禽(蛋鸡、肉鸡、鸭、鹅)1243.86万羽,占81.0%;兔143.08万只,占9.3%。全省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家禽、兔、猪,三者存栏数之和为总数的97.8%。

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三元、梅列、永安、沙县4个县(市)猪存栏数约占全市的2/3。肉牛养殖集中在明溪、宁化、清流、建宁一带,4个县存栏数占全市的3/4以上。肉羊养殖集中在尤溪、大田、清流、永安、将乐一带,5个县(市)存栏数占全市的4/5以上。肉鸡、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尤溪、泰宁,4个县(市)合计占全市的80.3%。兔养殖业主要在大田,存栏数约占全市的3/4。

按统计部门规定,凡生产单位分别饲养猪年存栏数200头以下,奶牛年存栏数40头以下,肉牛年存栏数80头以下,蛋鸡、肉鸡年存栏数2000只以下,鸭、鹅年存栏数1000只以下,兔年存栏数100只以下为散养,反之则为规模化养殖。据此,全市畜禽散养总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50.2%。

2.2 畜禽粪尿、污水产生量及使用情况

2.2.1 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2],并向有关专家咨询,确定了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结果见表1、表2。

2.2.2 畜禽粪尿产生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294.57万t,畜禽粪占56.9%,畜禽尿占43.1%。永安市、沙县畜禽粪尿产生量居全市前两位, 2个县(市)约占全市总量的1/3。各类畜禽中猪粪尿产生总量最大,为145.37万t,占全市总量的49.3%,肉牛和家禽(鸭、蛋鸡、肉鸡、鹅)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尿产生量占全省总量的90.7%。

2.2.3 畜禽粪尿使用情况

三明市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总量为182.63万t,综合利用率达69.2%。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家禽(蛋鸡、肉鸡、鸭、鹅)粪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其次为兔和羊,分别为78.8%和76.3%。

畜禽粪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为11485kg/hm2。不同畜禽粪便的使用水平差异很大,猪粪尿使用水平最高,为7511 kg/hm2,占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的65.4%。

2.2.4 畜禽污水产生量

畜禽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5年,三明市畜禽污水产生量为938.86万t,其中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的产生量占全市的32.6%,近1/3。各类畜禽中,猪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49.2%。

2.3 畜禽污染物处理情况

三明市共有畜禽污水处理设施102套,总投资1290万元,年处理能力为199.04万t,处理率为21.2%。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占全市畜禽污水处理设施总数的88.0%,其处理能力占全市处理总量的95.1%。

畜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116套,其中猪养殖业占92.2%。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总投资744.5万元,年处理能力为53.61万t,处理率为18.2%。

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状况的特点如下:一是数量少,投资额小。二是多为小而简陋,平均单套污水处理设施投资不足4.50万元,单套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投资仅为2.30万元。三是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四是治理设施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占全市总数的62.1%,以厌氧沼气技术处理为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明溪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数的90.5%,以填埋处理及生产生物有机肥为主。

3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特点

3.1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三明市畜禽养殖业排放畜禽粪尿37.12万t,污水912.43万t,化学需氧量4.3万t,五日生化需氧量3.17万t,氨氮、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为0.39万t、0.44万t和0.75万t。永安市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居全三明市之首,占全市的19.4%,畜禽粪尿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也居全市首位。猪粪尿排放量居各类畜禽之首,占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60.9%;其次为家禽和肉牛。三者粪尿排放量合计超过畜禽总排放量的4/5。,

3.2污染特点分析

3.2.1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2005年, 三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586万t,氨氮排放量为0.22万t。而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3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2.71倍;畜禽养殖氨氮排放量为0.39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1.78倍。全省畜禽养殖污水、粪尿处理率仅为21.2%和18.2%。

3.2.2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三明市畜禽养殖业遍布于各乡(镇)、村,规模化程度不高,虽有利于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但对集中治理带来了难度。

3.2.3由于各地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及污染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不同,因而污染程度差异较大。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是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3.2.4污染主要集中在猪、家禽、肉牛养殖业。

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建议

4.1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制订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建议分步实施,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4.2 强化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2.1切实抓好源头控制,根据《三明市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引导养殖业走持续发展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报批。

4.2.2 畜禽场的建设,应尽可能地实行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畜禽场的选址,要考虑周围有足够的土地对其粪便进行消化。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城镇中的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和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禁建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

4.2.3 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环保部门在“三同时”检查验收时,应包括这项内容。

4.2.4 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其地面要进行水泥硬化,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及其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2.5 在政策指导和宣传引导上,明确在城镇周围不宜建设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提倡发展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和农村畜禽养殖专业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4.2.6 严格控制国外畜禽养殖企业在境内盲目发展,防止污染转移。

4.3 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督管理

4.3.1 对现有的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依法实行限期治理,对处在环境敏感区的要坚决采取关闭或搬迁措施。

4.3.2 严格执行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监督畜禽养殖企业做到达标排放。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4.3.3 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畜禽养殖场应采取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4.3.4 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的清洗废水。

4.4 研究和开发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建立一批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

4.4.1 研究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实用技术。三明市现阶段许多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已有的一些治理设施治理效果也不好,难以做到达标排放。而且同一治理技术在不同地区适应性差异较大,故建议建立一些经济适用的示范试点工程,在各地推广应用。

4.4.2 研究开发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由于化肥使用方便,而畜禽粪便又臭又脏,影响了畜禽粪便的推广应用。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来生产有机肥,是减轻畜禽粪便污染的重要途径。但这类产品与化肥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对这类减轻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来促进该类产品的发展。

4.5 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

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地表水甚至地下水直观上已经污染。但至今没有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典型监测,不利于对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议选择一些典型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现状调查和环境监测,这对强化畜禽养殖行业的环境管理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生猪产业;问题;对策;湖南省

课题项目:本文是长沙市农业局课题“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扶持政策研究(BK1153)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3

中国是世界生猪养殖量和消费量的第一大国[1]。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生产优势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规划了全国437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其中湖南省占有50个,成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中的核心区域,是中部地区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省[2-3]。目前,湖南省3万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先后创建512 个省级以上示范场,规模养殖户达29万户,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8.3%。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不仅有利于提高湖南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对稳定全国畜产品供a应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助推我省经济的腾飞起着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生猪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畜禽饲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明显改善,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较大增长,畜产品的总量大幅增加等等。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中央和我省强农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城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当前,我省生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环节的发展现状

湖南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存出栏双增长,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生猪出栏6220.3万头,比上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4188.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猪牛羊禽肉产量54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458.1万吨,增长6.4%。但由于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下降,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散养户加速退去,规模户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带动生猪生产发展的良好态势。

1.1.1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呈现规模养殖趋势 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重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猪散养户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散饲养进一步减少。根据湖南省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生猪散饲养正在加速退出。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我省监测的1431个散养小区,生猪散养户退养加速,散养小区42863户农户的生猪散饲养的仅10124户。由图1可见,2014年比2013下降10.2%;比2012年下降15.1%,散养户数逐渐下降。由图2可见,2014年年末存栏比2013年减少13100头,比2012年减少2600头,据有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生猪散养户养殖比重不断下降,养殖户户均存栏量逐年上升。

图1 2012年~2014年散养户数基本情况

图2 2012年~2014年散养户年末存栏基本情况

1.1.2 规模户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量稳定增长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我省生猪规模养殖存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户57户,占规模养殖户数的0.6%,但其生猪存栏量却占规模户存栏总量的18.5%。生猪存栏量在1000~5000头之间,养殖户数为1109户,存栏生猪216.8万头。规模户养殖稳定增加。

由图3可见,湖南规模化养殖呈加速发展趋势。2014年生猪规模养殖户数(期末存栏生猪400头以上)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比2013增加130户,增长1.6%,比2012年增加211户,增长2.67%。

图3 2012年~2014年规模养殖户数基本情况

1.2 加工环节的发展现状

红星实业、伟鸿食品、唐人神、联海食品是湖南省4大龙头生猪加工企业,其中,唐人神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伟鸿(湘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其下属有1个万头原种猪场,9个万头母猪扩繁场。为打造五星级企业,全国规模猪场几乎都是用长白、杜洛克、大白猪等国际通用品种猪,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加工,推动生猪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新常态、新机遇、新起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要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农业现代化超常规发展之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养殖业由传统型向生态科技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安全型转变,实现我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腾飞。

1.3 价格行情的现状分析

常言道:“暴涨惊市,暴跌伤农”,湖南生猪生产价格波动,对生猪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当然,价格波动是生猪产业多年来不可避免的风险,从全国各地市场仔猪价格来看,仔猪价格上涨速度继续疯狂。虽仔猪价格出现上涨,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反应根本抓不到小猪,局部地区出现了疯抢现象。

近些年来,湖南生猪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的局面,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1994年猪价最低3.6元/公斤,2006年因生猪周期性下滑,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低位,给全国养猪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2007年5月以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但随即在2008年10月生猪价格跌入低谷,2009年生猪价格迅速上涨,2010年11月生猪价格跌到低谷,2011年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猛增至历史最高,全国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高位,超过常规的可控范围。生猪养殖又进入大幅盈利期,2012年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并在低利润水平上小幅波动运行。2013年下半年价格上涨,2013 年年末开始小幅下滑。2014 年年初快速下跌,1 月中旬跌破了盈亏平衡点,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5]。受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仔猪、猪肉价格均有所下降。2015年1~2月,全国猪肉价格处于历史中位偏上水平。

2 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猪养殖户技术缺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农村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养殖人员养殖技术出于个人想象、跟着干、模仿别人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农村畜牧养殖户治疗兽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6%。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39%,根据广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农村养殖户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知识相对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养殖户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候往往养殖亏损了,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养殖户还没有从传统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里,主要以散养为主,摆在一个家庭副业位置,思想意识、生产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都难以跟上现代养殖业的步伐。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养殖户组织起来,搞培训、做讲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只重在号召,发动,雷声大,雨点少,造声势,做样子,搞形式。在技能培训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计划,缺乏久久为功精神。但是由于养殖户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足,接受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面临困难。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大规模养殖专业户的重大障碍。生猪养殖户要想成功致富,就必须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同时,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人才,把生猪养殖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2.2 质量安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13年我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的商品,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省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猪业质量安全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生猪产业的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畜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一些病毒发生变异,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人类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有100多种,比如禽流感、猪流感、猪囊虫病、结核杆菌病等危害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这些动物疫病不仅可以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当前,如何处理好生猪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迫切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随着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6]。由于一些饲料原料过度使用过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导致了化学性污染。饲料问题、兽药、农药残留物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畜产品安全。有些养殖户为了加快家畜生长,提高牲畜的出栏率,更快创造经济效益,经常会使用饲料添加剂、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导致动物组织内药物的高残留,从而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2.3 畜禽养殖污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生猪产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发展生猪产业面临的严重挑战[7]。目前,无论是以工厂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场,还是以“散养”为主的家庭养殖户,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未采取相应的环保举措,缺乏废物处理系统,未经处理采取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这样直接危害人体生命安全,制约了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大部分种植农户使用化肥撒入田里,畜禽排泄物不再还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减少与严重污染。而且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的养殖户很少种田、种地,大量堆放的粪尿未经彻底处理,影响了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了社会矛盾,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另外,如果畜禽粪尿堆放过程中的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200多种有害气体。这些恶臭气体加剧空气污染,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着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牲畜的健康。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较晚,考虑具体的畜牧业生态问题较少,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完善、不配套、不健全的状态。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动物疫病法》和2006年7月1日《畜牧法》颁布的实施,近几年来,我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大体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然而,政府在生态畜牧业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立法创新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多侧重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可能会导致监督失职、决策失误、违法违纪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粗放型加工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工过程相对薄弱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打造出全国有名的企业,龙头企业少,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二是畜牧产品产业链较短,精细化加工少,粗放型加工多,加工层次低,经济增值不容乐观,有些特色产品没有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如宁乡花猪、沅陵野猪等等,从而束缚了畜牧加工业的发展;三是生产设备利用率较低。全省冷库运用到畜禽加工业加工、冷冻的不到30%;四是畜牧加工场生产条件较差。由于受场地条件设置的限制,屠宰场规模小,加工后的废水、废弃物等不能及时处理,这样就导致了二次污染。

目前,全省肉类加工的比重还不到15%,深加工产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之比仅为1∶5,且现有的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绿色农畜产品口碑虽好,品牌偏少。畜产品流通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加工不够深、市场不够宽。加工业也存在优势企业不突出的问题,品牌杂乱影响肉类的价格。尤其缺乏像雨润、唐人神等涵盖良种、养殖、饲料、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 促进湖南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提高生猪产业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来,湖南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数量增加,但养殖效益增强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要加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畜禽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培训。聘请畜禽方面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生猪、牛、羊、家禽等产业,开展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授课培训。有条件的养殖户、龙头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去发展生态畜牧业较好的地区学习技术,从而增强自己的本领;同时,基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有所需要的养殖户进行入场入户面对面指导。要以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为导向,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让养殖户彻底掌握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专家、专家的讲课录音、视频,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手段传给养殖户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3.2 强化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省畜牧水产局与食安委、公安局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7月中旬举办全省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要求各地强化对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要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开展打击运输贩卖、加工、销售环节非法处置病死动物及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畜禽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规模户、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监管,中央编办于2010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0〕105号),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对生猪养殖、贩运、加工、销售所有环节对“瘦肉精”的查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处理,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举措。

3.3 注重优化生猪产业及生态环境

按照《湖南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全省迅速行动,抓紧部署,年初即完成对湘江干流两岸规定区域内规模养殖情况的摸底调查,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湘江干流两岸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衡东县、祁东县率先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部退养任务。大部分市(州)严格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禁养区养殖场必须抓紧落实退去或搬迁,限养区、适养区要稳定和控制养殖总体规模,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对设立的养殖场要严格进行环境污染影响评价,该关闭的要限期关闭,应达标的要限期实现达标排放。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比如长沙市、湘潭市推广种养平衡、生物垫料、发酵塔等生态清洁养殖技术。同时要积极探索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养殖项目扶持相挂钩。着力推广三级沉淀、干湿分离等先进治污模式,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养殖。加快提升治污科学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快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养殖业先进技术科研攻关,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紧紧围绕生态环保养殖、动物防疫、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动物防御体系,大力解决制约生猪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生猪生产优势市县、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在科技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强组合。大力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等适应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养殖水平。针对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技术缺乏的情况,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技术讲座,要“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帮助养殖户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瑶生,王健,刘小红,郭惠武,王晨.中国生猪产业新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5(02):8-14,19.

[2] 武深树.湖南生猪养殖生产的发展趋势[J].饲料广角,2015(05):25-30.

[3] 易泽忠.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 潘国言.湖南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 湖南生猪价格稳步上升 稻谷价格上涨乏力――2014年8月湖南价格指数点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