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物科学思维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物科学思维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中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不但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学摒弃了以往知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实验结果,重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并合作,是否能完整、准确的进行表达。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他们对此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的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1、利用好第一节生物实验课。第一节学生实验课,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美观大方的实验室和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会吸引住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些是他们比较陌生但很感兴趣的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然后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室和模型室,看人体骨架的标本和胎儿的标本以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标本,学生将会充满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

2、利用第一节实验课的效应,教会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并开设展览与评比。将优秀作品在年级展出后收藏于标本室供今后教学使用。这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感到学习既快乐又轻松,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3、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的机会,鼓励学生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然后开展一些小游戏。如在实验课中限定时间操作显微镜,看哪组能够完成任务,或者开展小竞赛,看哪组操作又快又准。最后教师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生物实验课中,教师是课堂之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自觉主动求知的精神、技能和品质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热情,产生依赖心理。很难培养出有朝气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改革,促进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由学生动手演示,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结果,甚至不同于书本结论。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就会产生怀疑,并进一步研讨和探索,从而对所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向传统知识提出挑战,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做出效果相反的实验,大家很纳闷,通过探讨、重做,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大家开始怀疑书上的结论。直到两个班做过这一实验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原来课上时间太短,所以现象没有显现。虽然最后还是书上的结果正确,但这一论证怀疑的过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质疑,教师先不要立刻否定或批评,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书本上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描述,因此,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来说相对较简单,学生只需动手不需动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对一些验证性实验作适当的引申,增加创造成分,设置障碍,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 在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实验成功率很高,但对实验的一些要求学生很少深究。如果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提问:为什么实验前要漱口?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其他植物细胞时用清水,那么能用清水代替生理盐水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的开拓者。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3、突出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无疑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就该冲破思维定势,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要有独创性、新颖性。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这一点在探究性实验中非常突出。探究性实验往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例如,在 "鱼鳍的作用"的实验中,同学们检测尾鳍的作用,对怎样固定其他鱼鳍,设计了很多方案,有的用线绑,有的用纱布捆,有的用胶条粘,有的用纸板固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虽然这些新颖的设计方案不都是可行的,但这些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却是不能忽视的。可见,孩子将来是否可以成为创新性人才,关键看教师是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第2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

当今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污染,生物的、化学的,这些污染对人类伤害极大;美国食物召回制度就是针对有问题的食物实施全部召回的一种常态制度,其实人类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更有甚者癌症也是吃出来的。这说明人们在对待污染和其他问题的时候的态度往往是不正确,究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不高所致,因此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阶段更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创新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展的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料的收集,我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教育的问题

一、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学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需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注重开展生物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便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 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新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教学中充分并灵活运用这些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让学生初步感知细胞,引导学生注意参照教材和挂图或投影等,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增加对植物细胞的感性认识。接着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有污点、气泡等问题进一步分析,然后变化材料重新制片,重新观察。在这一实验中,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另一方面动手练习了显微镜、制作装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想象能力。一是学生有意识地去联想,二是鼓励学生去猜想、幻想,甚至于异想天开。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想象力,制作模型。学生的想象特别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2.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如在设计测量食物中能量的实验装置时,要让学生不受课本中装置的限制,要根据实验室和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装置。比如:学生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易拉罐不容易剪孔且剪口极其锋利,容易把手割伤,不安全②锥形瓶底部较大,燃烧空间很有限,花生会熄灭,能量散失多。于是学生提出改进意见:①用废弃的牛奶纸盒代替易拉罐作为防止能量流失装置。②用100ml大试管代替锥形瓶作为盛水容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上燃烧,让操作更“自动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思维障碍;科学思维;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32-4

物理规律是一类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內容,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存在着思维障碍。因此,笔者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达成学生主动探寻规律的目的。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沿着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规律。如果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比作“藤”,科学思维就是“藤”上结出的“瓜”。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引导学生沿着探寻物理规律的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力争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融入物理规律的探寻过程中,实现“顺藤摸瓜”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思维障碍指的是学生由于物理思维中心点不明确、思维对象不确定、思维方向不正确、思维逻辑不连贯、思维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等原因,导致在认识客观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时,思维出现偏差或中断,从而造成了物理学习困难。[1]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自主探寻规律,并将科学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培养用科学思维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机械运动、运动快慢、力的基础上,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初中建立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是后面学力平衡、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理论基础,也是高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两部分组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力学的基础,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纽带。能否正确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本章的学习,还会影响运动和相互作用物理观念的建立和形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培养科学探究以及质疑与创新、解释与论证等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牛顿第一定律”是培养科学推理、科学建模的科学思维的知识载体。通过实验、观察、思维建构知识的过程,则是培养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自然、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良好载体。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思维障碍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笔者设计前测题,对117名学生进行前测。解答前测题时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模型。通过对前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

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73%的学生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现象的观察,混淆了运动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认识停留在识记层面;35%的学生知道如何控制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

思维、方法和能力方面:73%的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61%的学生缺乏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科学论证能力;84%的学生缺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能力和意识。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存在逻辑思维障碍。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对于复杂问题,往往不依据现象、数据分析,而是凭感觉去判断,不依据理论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去推理,而是主观臆断。

2突破思维障碍,“顺藤摸瓜”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隶属于“运动与相互作用”部分,反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为目标,考虑学生探寻规律的“思维关键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循序渐进地探寻规律。

笔者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围绕学生学习的“思维关键点”,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论证、推理、建模过程,纠正错误认知,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这一过程,笔者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了科学思维的“瓜”,“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引领学生在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的目的。

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顺藤摸瓜”的学习活动设计

探寻规律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思维关键点”为依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突破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总结、理解规律。所以,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序,笔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空顺序——教学序,实现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规律、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1【环节1】运动和力的关系

活动一(实验):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小车,运动一段路程后松手,小车又运动一段路程,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并区分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过程分阶段描述,分析其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

活动二(播放视频):用力踢足球,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继续滚动,最后停下来。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想到什么?

活动三(演示实验):小车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的观点。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实验、事例分析等活动,结合分阶段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有效突破了学生混淆运动与运动状态变化的思维障碍点,纠正了“物体受力才运动”和“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前认知,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科学建模过程,实现了依托“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运用证据反驳或说明观点的方式发展科学论证、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尊重事实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2【环节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引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阻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影响。

(2)引出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怎样用斜面、水平长木板设计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动力的小车?

展示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每组三个装置的斜面部分完全相同,水平面由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构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受到的阻力分别为3N、2N、1N。

(3)设计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从变量识别、操作变量的角度思考,设计探究实验。学生认识到:

①自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大小,需要改变、知道大小;

②控制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初速度大小,控制其不变的方法引导过程如下:

展示图1所示的装置,问运动的小车在哪个水平面停下来快?学生预测后演示,遮住斜面部分,让相同的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自由滑下(用摄像头拍摄),使小车在摩擦力大的水平面停下。学生推测原因,播放实验拍摄的视频。

演示:将两个图2所示的装置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两端对齐,让完全相同的小车分别从两个轨道最高点由静止开始同时自由滑下,观察两小车是否一直并排滑动,直到轨道零刻度线处。对调两小车,重复上述实验。

③因变量是小车在水平面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对其测量转换成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时间。

④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所示。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5)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通过“引出探究问题—转化科学探究问题—引出探究实验装置—引导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促进了学生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不断探索、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

3.3【环节3】牛顿第一定律

(1)从有限次实验结果过渡到理想实验规律

如果做第4次实验,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更怎样?小车运动时间比第3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第3次怎样?

如果做第10次、100次、1000次、10000次实验,甚至更多,如果每次让小车在水平面受的阻力比上次更小,小车运动时间会比上次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比上次怎样?

假如小车在完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一点阻力都不受,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间会怎样?小车速度变化快慢会怎样?小车运动方向会不会改变?小车将会如何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介绍物理学史

①伽利略的观点

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明示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结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②笛卡尔的观点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运动下去。

③牛顿的补充

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层面思考,并解答相关问题:

①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研究对象、條件、观点。②能否用实验验证?③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不会改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物体一定受力吗?维持运动需不需要力?

【设计说明】

在实验条件不允许的条件下,师生共同演绎从假如做第4次实验,到假如做第10000次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顺利从有限次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推理过渡到理想实验,促进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与创新、科学建模、解释的科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基于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突破,结合认知目标和科学思维两个维度安排学习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科学推理等论证的过程,达成从物理视角循序渐进地认识客观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反映教学内容逻辑的知识序这棵“藤”,引领学生摸到科学思维的“瓜”,通过“顺藤摸瓜”的学习过程,有效发展其科学建模、科学推理、解释与论证、质疑与创新的科学思维。

作者:张羽燕

    参考文献: 

第4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笔者多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探究型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或诱发个别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加以利用,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物理电学教学中讲到“测电笔”这一节时,先介绍测电笔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作使用演示,最后提出问题:测电笔的氖管发光,测电笔中有没有电流通过?这时,同学们纷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氖管发光说明有电流,可老师为什么没被电呢?”“要是老师刚才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氖管还会发光吗?” “氖管里没有灯丝,电流是如何构成回路的?”此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答案不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检验答案,打破了学生的常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积极展开辩论,培养表达能力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都认真地寻找自己的论据,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改变了从众心理,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教学内容时,我设计内接法和外接法两种电路,给出两种情况下的两组数据:

U甲=6V I甲=1A U乙=5.76V I乙=1.2A

让学生求待测电阻的阻值,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答案:5.76Ω。让他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才知道他的理由是甲图(图略)中的电流是通过R的准确电流,乙图(图略)中的电压是R两端的准确电压,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R的准确电流,自然就得到了它的准确电阻。他的回答引来了好多同学的点头。我意味深长地问:他的回答有没有错误呢?同学们听我这样一问,胆就更大了,有同学说是4.8Ω,也有同学说是6Ω……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讨论、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教育他们要善于认真、独立地思考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多问、多想、多写、多看,积累知识量和语言的词汇量,才能在辩论中表达恰当而准确的想法和观点,将内在的知识跟外在的表现力结合起来,使创造力更强更饱满。

三、注重探究过程,推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物理探究和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皇冠与阿基米德的故事,再问学生: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浴缸里水的多少有关”“与挤出水的多少有关”“与放进去的东西的大小有关”等。接着验证猜想,以证实“阿基米德原理”,而不像教材处理的那样进行教学。这样,通过过程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出来,学生也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提高探索能力。这就要求要将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加以落实,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简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有些学生把玻璃杯换成了口杯,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教师应对肯动脑筋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学生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增大误差。学生最终会找到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个分析的过程,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这个思考、分析、设计、否定、再思考、再设计、再评估的过程中,增强了减少误差的意识,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 培养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1.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极。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我国植保专家李连昌发明微粒塑料性诱芯就是典型一例。当李连昌手捏着一只枣粘虫的雌蛾时,总有一群雄蛾追随,这使他联想到,一定是雌蛾体内释放了一种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枣粘虫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诱芯,杀虫效果甚佳,被国家认定为重大发明。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 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新课改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最终造成很多学生死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但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每一节物理课都应该重视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机械运动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名法国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虫子,他伸手一抓,竟然是一颗德国军人向他射击的子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手抓子弹的现象呢?学生对此现象十分好奇,迫切想知道其物理原理,因此整堂课思维极其活跃。

2.优化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优化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重视讲法,重视如何将教材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涉及甚少。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物理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凸显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并掌握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老师在课前准备中,要统筹考虑,如哪些环节自己点拨,哪些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需要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哪些地方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景,从而掀起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思考物理问题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假如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思考的兴趣,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思考、去探究。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实践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两种比较好的方法。

1.初中生对未知世间充满好奇,既想知道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又想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在培养学习兴趣的时候,要重视将物理学习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观察一把钢丝钳,然后说说钢丝钳运用了多少物理知识。当学生知道钢丝钳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后,会发自内心地惊讶,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家中煲汤的时候,沸腾后就用小火了,不必再用大火烧煮了,为什么?这里隐藏了液体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的物理知识,假如用大火去煮,只会浪费燃料,不起任何作用。事实上,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思考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很多学生喜欢物理是从实验开始的。初中生很好动,他们希望经常性地做实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要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不能只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而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越多,就会越喜欢物理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材主要安排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没有其他动手操作的内容,对此可以补充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可以让学生调节普通的投影仪,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调调投影的放大与缩小,还可以让学生调节照相机,利用成像规律掌握拍摄远景和近景的要点。这些补充的实践操作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思维极其活跃,极大地提高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中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思维能力比较弱,常常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采用模型、挂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接思维能力,理解物理原理。比如,在教学分子运动论的时候,可让学生观察分子的模型,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分子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物质扩散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又如在教学内燃机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以利用内燃机的模型,让学生观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了解每一个冲程的活塞在气缸内的运动情况,从而掌握各个冲程的气门开闭和能量转化特征情况。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后,就能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远比学生掌握几点物理原理、几个物理公式重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是新课程老师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第8篇

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但创新的重要性并没有产生"星火燎原"般的生态效应,而是处于一种"一步一个脚印"的低水平发展状态。为了寻找的突破口,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从2013年9月开始,笔者在初中阶段连续两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教育"校本课程,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课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创造性思维教育在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中作用

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科技创新"给人的是一种"难、烦、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创造性思维教育"却能产生"轻松、愉悦、激励人心"的宣传效果。虽然科技创新依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创造性思维教育更能够体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尊重,从而使创造性思维教育活动的开展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在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满足学生需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创造性思维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课程的实施结果是将给人们"能力增长的无限希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愿望,学生有了需求,课程的开设才会有生存空间、扎根的土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活动的开展才会得到学生广泛的欢迎。

1.2 整合课程资源,"三无"问题迎刃而解。"创造性思维教育"对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只要能够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是军事的各个方面的素材,都可以为教师所用,使"三无(学生无课本、教师无教材、辅导无经验)"问题迎刃而解,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学生的思维不会因为"课本"而被禁锢,教师的教学因为没有教材的束缚而充满生机,缺少经验的教师因为"创思"的魅力战而勇于挑战,从而使"创新"真正成为创造性思维教育永恒的主题。

1.3 以人为本,轻装上阵,推广工作简便易行。"创造性思维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本身需要学生掌握的不是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种建立在以传授"方法"为主的课程定位,不仅有利于科技教师更为系统地开展科技辅导工作,即便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教师,只要稍加实践和教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部分参考资料,便可从容上阵,使推广工作变得简便易行。

2.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校本课程,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只要能够达到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一种有效的启蒙的目的,"殊途同归"就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所期望达到的课程目标。现将课程计划、课程说明和实施效果简要介绍如下:

2.1 课程计划。

2.1.1 "创思导向"和"课题评价"课程:连续四节的"创新从身边开始"系列讲座及"课题评价"指导。

2.1.2 "项目指导"课程:面向全体的"项目辅导"工作。

2.1.3 "挑战创新"课程:体现了"科技创新教育"在"创造性思维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

2.2 课程说明。

以上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针对自己感的课题开展研究,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循环反复,层层递进,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辅导工作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从课题选定开始,项目辅导便贯穿了整个课题研究的始终,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探究记录"建立联系,通过阅读"创思记录"把握各个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从而使一个教师同时辅导几十上百个学生的课题研究成为可能。

2.2.1 "创思导向"和"课题评价"课程。连续四节的"创新从身边开始"系列讲座,包括"加一加"创新技法、"减一减"创新技法、"迎合需要"创新技法、"缺点列举"创新技法,告诉学生课题的来源不是老师,也不是书本,而是来源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从身边选择课题,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学生来说,尝试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所引用的例子,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如:发明创造,科学研究),而且穿插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典型实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更广义的"创新"概念,这样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上课程讲述的内容,不在于实例的本身,而是实例所说明的创新的方法,这些创新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自己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对"创思课"产生兴趣,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众多的学生当中,一定会有不少的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课题,"课题评价"便可在课堂教学中陆续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只有多个课题才有选择的余地"的选题观念,是课题开发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2.2.2 "项目指导"课程。经课题评价,师生双方认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辅导教师的工作重点便转入"项目辅导"阶段,面向全体的"项目辅导"工作,由以下三节课来完成:

(1)创思记录,探索的足迹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启发,不少学生已经尝试开展课题研究,及时开展怎样撰写创思记录的讲座,强调指出撰写的研究记录应以别人能够看懂为目的,记录应以简洁明了、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为佳。

(2)实践的起点:校园绿化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强调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课题研究不是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里所能够完成的,而是在实践中才会有新的发现,将实践的起点放在校园范围内,不仅是为了安全起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的方法。

(3)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

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所要研究的课题所涉及的领域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讲授资料的查找途径(图书馆、新华书店、网络查询、社会采访等)、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只有对所要研究的课题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为研究结论的创造性作出积极的贡献。

2.2.3 "挑战创新"课程 。

在半期考后的课程以"挑战创新"为重点,先后安排了"《异想天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挑战创新 舍我其谁"、"会想、会做、会写、会说――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智慧的挑战――探究课题的成果化"、"动手做――实现零的突破"、 "展板的设计――浓缩项目的精华"、"答辩――让创新的智慧闪光"和"创新永无止境"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教育"在"创造性思维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结合课题研究的进展的重要环节,对课题进行有效而又及时的指导,使同学们在获得丰富的课题实践的体验的同时,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为将来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3 实施效果。

"创造性思维教育"使得学生、家长、老师之间多了一种"亲和力",在开创科较新局面的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催化作用,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从以下学生所写的心得体会的阅读中,相信你能对"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应用前景一定也会增添一份信心。

第9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基本的生物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现在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养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把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有效的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初中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初中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重点不是肤浅地复制教材,而是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初中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为副科,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无法实施。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限制,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展开必要的生物实验,只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生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明确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初中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设置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教师备课时的能力目标即可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觉探究的意识。

2.加强学生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生物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一个“为什么”。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初中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则以此为契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探索,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步骤解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科学实验也不例外。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我们主要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的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我们操作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分析观察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谨慎细致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理论及思想

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结论。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转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抓好实验教学,不仅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初中生生物成绩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生物作用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使生物科学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而没有开设生物课,但是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开始逐渐地接触生物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的复杂性及科学性,使中学生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生物学实验作为一种认识生命运动的手段,在生物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生物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要求初中生物教学需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而言,实施效果是不理想的,主要有以下一些不足:

1,教师的观念落后,不能很好地认识生物实验的功能

新课改使初中生物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而传统观念又影响着教师,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观念制约着行为,导致生物实验课滞后发展,使学生也认为生物实验并不重要。在一些落后的乡镇中学,实验器材短缺,在实验课上,只能教师本人演示,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而在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实验器材延长使用寿命,很少安排学生去上实验课,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结果,无法对实验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观念需跟上时展的步伐,观念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更新。

2,实验过程未引起重视,只注重结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方法不管是否得当,最终结果是相同的就可。指导老师也只注重实验结果,而全然忽视了实验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实验活动会使得学生依照书本固定死板地进行操作,在无任何新奇的发现下,就得到了结果。这样的实验只是表面工作,没有从实验中去质疑,也就无法掌握生物知识。

二,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生物教师要改善生物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面针对这些现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亲身实践。此外,初中生物实验形式很多,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创作性的实验,教师在课堂应逐渐由演示性实验向探究式实验转换,提高实验的深度。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地安排探究式实验,实验结果是未知的,老师只需稍加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学完《种子的萌发》这一节后,教师布置学生可以买点种子,种在花盆里,如绿豆、白菜等农作物,让学生记住种子的生长变化与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科学。

2,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对于教学目的而言,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观念要彻底改变,学习生物实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生物实验课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它,生物教学将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要提高认识,要通过实验教学生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做实验时为了获取知识,发现生命规律,而不单纯是玩。

总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课程,生物教师要合理利用实验来检测所学知识,并以实验“搭桥”,着眼于“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发挥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彩荟.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实践[J]. 才智,2012,04:89.

[2]纪玉嫦.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J]. 学周刊,2012,07:130-131.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模式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进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没有发挥的余地,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得很辛苦,再加上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学效果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倡导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适应这一变革,我们必须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策略

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老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老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开放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此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同时老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而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策略

G633.91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生物科学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会对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生物学基础教育是生物科学和技术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生物学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得到足够应有的重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众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对于不参加中招考试的生物课重视不够,每周仅安排两课时课堂教学时间,其它时间不允许占用。辅助教学的教具、挂图、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资.实验仪器要么不愿买,要么上级配发了也是束之高阁。素质教育成了口号,致使初中生物基础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2.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的中招考试中有专门的理化生实验考试,三门考试共仅占15分。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嫌麻烦等因素,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只在实验考试前,突击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实验学习。再加上实验考试要求相对不严格,就更加纵容学校工作的功利性,靠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由于生物没列入中考科目,上上下下都将其视为“副科”而打入“冷宫”。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极少生动讲解,不愿对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上课时不愿携带挂图、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教师的消极情绪又反过来刺激学生的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上课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或复习中考科目。教师和学生的“负面”情绪相互影响,使原本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失去了魅力而枯燥无味。

二、 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要走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使初中生物教学赶上时代的步伐,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应试教学”为主的办学思路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切实从各个环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提高对生物学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克服“短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观念,把生物课放在应有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改变教学现状,以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基础教育被动局面。

2.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实现生物学科的改革

提高国民的生物学素质,培养生物高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考试就是指挥棒”。不考,就不会引起重视。如果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并与理、化等学科并驾齐驱,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都会对生物重视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中,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增加对生物教学设施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首先,要增加实验设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开齐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普遍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为课堂教学提供内容配套的直观教具。其次,开辟生物园地,通过科技活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志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科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4.改进初中生物教材,切实普及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县以下的基础教育贯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特别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农村有相当部分初中毕业生要加入广大农民以科技为支柱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就业前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生物学教学的改革要适应这一需要,教学大纲和教材要进行改革,在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对农村初中生物课程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医药卫生等教学内容和实用技术,相应增加课时比例。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知识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生动、形象、有趣地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友群.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设想.九江师专学报,2004,23(5).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探究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想使教学取得实效,就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喜欢从科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有关生物知识,而不喜欢单纯地在课堂上接受相关知识。这就说明,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并积极采用。那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些笔者的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施原则

(一)密切联系实际。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要考虑两方面的实际:一是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易冲动,对危险和是非等判断不准,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应注意避免涉险。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往往要到野外开展,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掌握野外安全防范知识和野外突况应急处理技能。就算是室内实验类的探究,也应当让他们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知识。二是内容和地方实际。实施前要考虑拟实施的活动内容与拟前往的地点的匹配程度,这种匹配程度越高越好。此外,如果是去野外,还须充分调研,对拟前往地段的交通、安全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学生到来后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二)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在《课程标准》的大原则范围内开展,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在《课程标准》范围,不与《课程标准》相冲突,切忌漫无边际和目的地开展活动。

(三)动态监测学生活动情况。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室内还是野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全盘监控,随时要求学生反馈信息,动态掌握学生探究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更有效地在活动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国内不少教师都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方式,目前经验证较有效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探究、调查、课外实践、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制作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这些活动方式作简单的阐释:

1、观察。观察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节中,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难点,我们先是培养一部分学生,带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对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体会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进行“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探究实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或者乡镇上,对蚯蚓接触较多,活动条件优越。我们要求学生课后按课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观察,特别是蚯蚓在玻璃板和硬纸板的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列表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报告,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如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制作。如对于微生物,学生知道得较少,而在我们生活中却用得比较多,特别是在食品方面,如蒸馒头、做泡菜、酿酒等等都有微生物参与,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我们提出问题:糯米甜酒是怎样酿制成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了一次酿酒实践活动。由他们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到市场上选购糯米和甜酒曲,并进行酿制。两天后,“丰硕成果”出来了。学生们都很高兴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接着要求学生用酒液制成临时装片。并且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串串的酵母菌,原来甜酒是酵母菌繁殖、发酵而形成的。在品尝和观察中他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活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调查。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调查动物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等。

4、探究。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些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都能找得到,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按课本要求,在家里饲养,观察后,再带到课堂上来交流。

5、思考与分析。思考与分析是指对观察和实验以及相关科学探究活动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思维和分析,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和扩展“课外实践”,使他们在生物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的可能。

生物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初中生物所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青年,对事物正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高墙四壁的教室对他们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行动和思维的限制。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45分钟,而应当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实施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不过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实施原则,充分了解各种探究方式,结合实际选择一种或多种探究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2] 韩鹏.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经验[N].学知报,2010.

[3] 娄继武.浅谈中学生生物教学[J].中华素质教育.2005.5

第14篇

【关键词】美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初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问题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课堂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策略。研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且对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教育界的肯定。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能正确认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然而,部分初中生物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对情境教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是在浪费时间,忽视了情境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师习惯于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情境教学缺乏重视。

(二)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研究

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情境教学,而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对情境教学概念的理解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注重情境教学的浅层操作,忽视了情境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特点、原则等。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脱离现实生活,情境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情景教学的实施手段单一

在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中,多数生物教师喜欢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而在实验课程中缺乏对情境教学手法的使用。且多数生物教师认为,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课堂学习,忽视了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作用。这就导致生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对情境进行简单模仿,忽视了情境的创设,情境教学实施手段单一。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问题式情境教学法

问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其次,生物教师还可利用生物实验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生物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方式

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展现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生物教师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再现生活中难以被发现的生物场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增强生物知识的直观性,提高生物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生物教师应积极实施形象情境教学,根据生物现象的具体形象创设情境,加强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立体性。如在讲到大猩猩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大猩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凭借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将课堂简单布置成大猩猩所生活的森林场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大猩猩这一物种的认识,提升生物情境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情境教学的设计

真实性较强的情境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真实事物,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教师应在生物课堂上设置趣味故事、趣味游戏等情境,增强生物课堂的吸引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虽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我们只有在积极响应并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物情境教学,通过对其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不断探究其解决之道,为我国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何平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