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1篇

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期间区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意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着力办好为民解困这一要事,始终把握加快发展这一要务,在转变职能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统筹发展中提高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社会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新的贡献。现将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和今年主要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一)、认清形势,明确民政工作的历史使命

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关键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我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很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困难群众人口比值较高,全区常年需救助灾民、五保供养人口、特困救助人口和重点优抚对象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民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完善制度、逐步覆盖、分类指导,更加有力地协调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社会救助、拥军优属和移风易俗等社会管理工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治任务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农村困难群众33465人,2005年纳入农村低保21889人,城市低保873人,五保供养人口898人,重点优抚对象728人。为此,我们要对现有的社会救助功能进行扩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医疗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互助、扶贫济困和慈善事业等内容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各项救助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积极争取加大各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加强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力争五年内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更新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作为民政部门,应当从工作职责入手,坚持"主动引导、推陈出新、改进服务、群众满意"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好婚姻和殡葬管理工作。积极倡导婚丧事新办,避免大操大办,将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宏扬中华民族"百事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厚养薄葬,深化殡葬改革,火化率达100%;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筹建经营性公墓区2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塔)102个,逐步解决骨灰安葬难的问题,逐步解决骨灰二次土葬问题,确保农村殡葬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继续深化,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抓好村(居)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建设,抓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防止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要协调好"两委"关系,坚决杜绝两委对立现象。认真落实"六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五)、服务"三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我区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化程度高的态势,更需要实施集约型、专业型和高效型农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管理,引导他们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六)、提升素质,全面适应农村民政工作的发展需要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出发,是对民政部门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广大的民政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农村各项民政工作的始终,作为民政工作者亟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自身能力的提高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各项工作的成果来检验能力建设的实效,结合农村民政工作的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促进我区农村民政工作在"十一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二、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明确民政工作方位,找准与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理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有推进,在村民自治和民间组织管理上有创新,在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有成效,在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和服务水平上有提高,实现民政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完善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做好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低保金及时发放到位;健全医疗救助办法,探索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的社会互助体系,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有声有色、有势有效的慈善活动。

二是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随时报道殡葬改革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更新群众丧葬观念,提高依法实行殡葬改革的自觉性。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要坚持抓教育,抓制度,抓督查,层层落实责任制,持之以恒的搞好此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精力不散、力度不减",同时加快公墓区和各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的规划建设的步伐,规划建设乡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42个。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是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导好2006年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好村(居)委会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安定;按照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居)会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功能,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联动。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深入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我国进行农村建设的新型策略,对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匮乏仍是我国急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建设土地方面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相比与城市发展速度慢,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人居环境差将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农民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着重于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加大对水、电、路、市场、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有:大力发展农业,保证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促进农村小商业发展,满足农村生活需求;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于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基础设施及住房改造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注重协调农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农、工、商业的综合发展,切实保护农村可贵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是局部、单一的建设,它强调的是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农村农、工、商业整体发展,还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新村建设放在整体环境中加以考虑。

2.3 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2.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新农村的规划与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改造都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只有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只会走上形式化,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3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很多农村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应景”,这种“应景”的结果则是农村规划的批量生产。这种批量生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给我国农村改造带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3.3 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化、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划化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4 过于注重物化建设,使文化、环境建设受到损毁

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设,忽略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这些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5 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将城市建设生搬硬套到农村,而应灵活对待,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事求是。而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经常出现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

4 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

针对在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新农村科学合理发展:

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统编制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对农民意见的听取,尊重民意,走群众路线,让农民的实惠,同时合理科学的对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4.4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破坏土地的现象,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对于制止土地违法现象有重要作用。

4.5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应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与个性。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应保留,提升农村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6 产业引进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发展带来产业的引进,产业引进一方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居住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9,(06)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Hengdong long Tong for example, Hengyang C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 number of issu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rn planning concepts to guid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thinking.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如何建设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在衡东县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依据长塘村现状,从村庄建设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新农村规划中新型农民建设问题进行思考。

一、村庄建设布局

村庄建设布局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显示个性特点。农户建房要以村组为单位相对集中,合理安排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建设。

1、空间布局

长塘村现除3个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其余居住建筑分布比较零散,在规划中保留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纵三横”的格局,这样既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又改善了村容村貌。

2、用地布局

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在长塘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围绕村部呈组团状发展,商业、医疗、科教、文化娱乐等集中布置于村部片区、沿公路布置三片集中村民建设区,保留原胡家老屋、朱家大塘、新街、刘家屋场。

二、产业结构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由粗放向集约、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长塘村以传统的农林业生产(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而二、三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加大发展油茶等经济林种植。建立100亩的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猪、鸭养殖,同时利用水塘进行养鱼,重点扶持猪、鸭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旅游提供集吃、住、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务。依托712矿适当发展工矿加工业。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饮水、燃料是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重视对农村道路的整修、自来水设施的安装,引导、帮助农民修沼气池,使用天然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1、道路交通

要促进村镇的经济发展,建立与外界联系的快捷道路,合理安排停车场和配套道路交通设施,村内通路以畅通为原则,适当考虑美化、亮化,依据地形自然布置,采取自由式的布局方式,结构采用环式与支状相结合。建设用材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车行道用水泥、沥青外,步行系统多用卵石、块石等本土材料。

长塘村的道路规划中近期进村主路按5米两边各留1米人行道,村内道路按3.5米全面硬化,并结合衡东县城交通体系规划,沿线按13m红线进行控制两厢用地。并设一汽车停靠站。在村主要道路设置路灯。接通到每家每户,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统,利于农业机械化。

2、给排水等市政设施

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垃圾没有近统一倾倒的地方,排水沟不能连接到各家各户,没有设计合理的化粪池。这些使得新农村附属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长塘村新农村规划中,重点在改电、改水、该厕、改厨四个方面:新建多个电排以供生产生活需要;将单独取水方式改为统一管道供水;每栋房屋屋檐滴水下设环形水泥硬化的排雨水明沟,集中排入村里的排水沟渠;每一至三家建一个化粪池,生活污水,沼气池水排入其中处理后再排入渠道;每家建水冲式厕所,粪便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

四、环境保护

在村庄快速扩张、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村庄建设同样合理布局,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放心、洁净卫生的良好居民生活环境。

1、垃圾的处理

垃圾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生活垃圾站的位置要固定,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村容观瞻的要求,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操作,生活废弃物集中运至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保护良好生活环境。

在长塘村规划中,设立集中垃圾收集点,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垃圾收集点分别规划在相对结集中居民点内。垃圾站服务半径≤200,废物箱设置间距50—80m,村域垃圾通过垃圾收集点收集后,纳入到大浦镇垃圾处理系统中。

2、污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改造而成的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土壤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投资费用省,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条件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适用于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保护环境,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节约水资源;

在长塘村规划中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多采用碎石、沙子、矿渣等基质作为填料。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废水中磷和重金属离子的净化影响最大,同时已应该注意基质粒径大小的选择。最后就是水生植物的选择其中香蒲、芦苇和灯心草适合。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应成立专门的清洁维护结构,对公共场所进行保洁,所有公建均有单位设计中考虑公厕设计。

五、新型农民建设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前面谈的几点也根本无法实施。以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对长塘村18—45岁的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结束语

按不同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农村,明确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科学规划,合理考虑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美化村庄建设,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莉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时报,2005.

第4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质量安全;村庄环境;规划观念

1、要解决好村庄规划严重滞后问题

“规划是龙头”,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全国许多行政村都曾编制过村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基本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有的甚至是上世纪80年代末编制的。而村庄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在10 至15 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年限为5 年。且当时编制规划时由于受到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村庄规划的水准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村庄建设规划上,对电力通讯、给排水等都没有作出专项规划,有的甚至只是一张示意图,而且图纸的精确度很低,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这些村庄规划已明显滞后,适应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亟待编制新一轮村庄规划。在新编规划时要注意六个方面问题:一是起点要高。村庄的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通讯规划图、道路规划图和说明书等都必须齐全,同时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至少10年不落后。二是要因村制宜。要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三是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农民群众对本村的情况最了解,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认真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为了方便群众看懂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标示要简单明了,图例要明确,并用中文标示。

2、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调整难问题

村庄规划用地难以调整是村庄规划顺利实施的一块绊脚石。因为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许多房子拆了之后由于道路拓宽、取直等原因,房屋在原地就不能重建,这时就需要用到其他土地。而要用到其他土地调整非常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村庄总体规划没有留足非农建设用地,甚至根本就没规划出新区,村集体拿不出土地用于调整。二是农民想在自己承包田或自留地上建房由于耕地保护方面的原因,土地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审批。三是建房户从其他村民处协商调整土地,由于农村情况较为复杂,加上资金等原因,大部分土地调整难以实现。四是兄弟姐妹之间老住房产权相互协调难。要解决土地调整难的问题:一是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根据实际需要留足规划建设用地。最近,国土资源部出台六项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就有修编的相关内容。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充分利用预留建设用地规划好新区,为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调整难扫平道路。二是探索农村村民宅基地有偿调剂和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体有偿收储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通过整理置换的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本乡镇、村范围内使用,多余的指标可在市域范围有偿调剂,调剂净收益优先返还用于村庄整治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设施改善。四是要积极清理农村废弃地,盘活存量,促进流转,发挥效益。

3、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农村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村年集体收入在万元以下,有的甚至连村干部工资都难以兑现。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编制村庄规划的费用,目前县(市、区)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一个村庄规划的费用一般在一万至三万元之间,如果请大专院校或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话费用要高得多,一般在5万到15万之间。二是村庄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因为拆迁而需要大量的补偿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建设新农村,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即国民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村的支持。为此,各乡镇村要抢抓机遇,积极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公共财政资金。二是用好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宅基地退建还耕和土地整理工作,享受省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三是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专门筹资建设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各项基础设施。

4、要解决好农民建房质量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农民建房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是有些房屋建筑选址不当,直接面临着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二是施工过程中由于个体工匠安全意识差,存在触电、高空坠落、落物伤人等安全事故隐患。三是完工房屋因无图施工,采用劣质建材,外墙不加粉刷,极易在暴雨、台风的侵袭下发生倒塌事故。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一是村镇规划的编制要有防灾评估内容,在批准建设用地时要注意避开存在山体滑坡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风口、有严重环境污染等地质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带,严禁在地质、自然灾害危险区内规划建设用地;对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选址,要尽快调整,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筑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法定的建设管理程序,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违法建设行为。对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或违反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三是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管理,抓好个体工匠培训,维护村镇建筑市场秩序,保障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四是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对农居民二层以上的建筑,没有设计图纸或设计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许可证。五是抓好建筑材料质量管理。钢材、水泥、砖等材料,一经使用难以更换,无法补救,必须抓好进场材料的检查。

5、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

“空心村”常被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是指在农村村庄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宅基地管理不严等原因,导致村民新建住房沿村界向外扩张,形成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现象。“空心村”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影响村庄景观,也阻碍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空心村”是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部分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家中房屋多年无人居住。二是无规划乱建。有的农民没有报请土地规划部门同意,只是和村干部私下协商得到默许,便占用耕地私搭乱建,造成既成事实。三是一户多宅。一些农民在规划区建新房,而老宅却不拆,原因是年轻人住新房,旧房给老年人居住,或是用来放置生产工具和粮食等。如何改造“空心村”,笔者认为,一是要把村庄规划摆在首位,对农民建房坚持先规划,后批地,确保建设有序进行。二是要严格推行“一户一宅”制,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农民新建房屋时,必须签订合同,保证搬进新房后及时拆除旧房;对于“一户一宅”难落实、孤寡老人难安置、贫困户难建房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收购旧房预留建房空地、兴建类似敬老院的老人安置房、帮助信贷和适当补偿等。三是在改造“空心村”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重在引导,拆房、安置、规划、公用设施、补偿标准、经费筹措等事项,由村民讨论定下制度,大家共同遵守。

第5篇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第6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

1村庄规划建设的意义

新时期村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引导和规范村庄整治工作的手段,对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村庄布局规划,使现有村庄提升一批、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消纳一批;通过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村庄本身的发展、改造与保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把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当前村庄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镇的村镇规划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有个别镇对村庄规划建设重视不够。规划意识不强,建设管理松懈,没有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未能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措施不力,效果较差。

2.2规划滞后。近年来,农村的楼房建设速度较快,但是规划难于编制,严重滞后。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村里的空房、闲置房无财力收回,可用的建设用地缺少,规划实施存在一定难度,未能按规划建设,主要原因是“四缺”:①缺少编制资金,编制一个村庄规划,需要资金数万元,但市、镇、村都没有钱,难编制。②缺少编制人力,编制规划需要专业人员,但请设计院费用太大,镇乡建站人力少,没法编制。③缺少权威部门牵头组织,有些村民钱多车多,有按规划建新村的愿望,但无人牵头组织,规划不能实现。④缺少上级政策文件指引,主要是全市未有一个编制规划的硬性规定,未能形成搞规划的氛围。

2.3乡建站人力不足。部分镇对乡建站的工作重视不够,人员配备少,一般只有1-2名。工作人员调动多,不稳定,业务不熟悉,能力不强。同时,乡建站人员未能专职于本身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在了其他中心工作上,本职工作成了附带工作,造成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很难抓出成效。

2.4缺少资金。目前镇的财政紧张,拿不出规划建设资金,农民报建和村庄规划又没有政策收费,上级财政也没拨给资金,造成规划建设管理没有经费,缺少资金,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乡建站人员下乡的费用开支大,镇没有补助,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2.5批建不一现象严重。我市乡建站规划员制度已落实了十年,建房审批还比较规范,但由于规划人员缺乏批前放样没做到位批后监管也不够,造成很多批建不一。

2.6对违法违规建设工程执法力度不够。多年来,农民建房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农民建房工程未报建,无证施工,无人监督管理,造成安全质量无法保证,存在隐患。违法违规工程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镇的建设管理职能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有些镇对违法违规工程根本无法制止,执法查处困难重重。

2.7乡镇乡建站与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少。自从乡镇乡建站不归建设局直管后,由于职能未理顺,乡镇乡建站与建设局的联系减少了,局组织乡镇乡建站人员开会、培训、参观等活动少了。有些乡镇乡建站人员业务知识缺乏,没有方向目标,工作开展难度大。此外,由于乡建站人员业务不熟悉,有些乡建站的工作不够规范。例如应进行规划的村庄不进行规划,应报建的农民建房不报建,应查处拆除的违法工程不查处拆除,该到建设局办理的证件不到建设局办理,工作不够规范。

3新时期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针对多年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如下一些愿望和建议。

3.1应切实加大村镇规划建设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关于建设规划方面的宣传活动较少,干部群众对规划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做法要求不明确,依法建设意识淡泊,从而出现了不少无规划建设和违规建设等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利用宣传专栏、宣传牌、宣传车、横幅标语、电视、报纸、图片、会议、文艺晚会等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可以在《建筑法》施行日和《规划法》施行日或者其他时间搞些规划建设宣传活动。大家明确了政策法规和要求,村建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3.2应该制订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案。现在虽然有《建筑法》、《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是有关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难于把握,造成有些镇不会管,不敢管,怕告状,怕吃亏。市最好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和我市实际,制订出台一个村庄规划建设方案文件。文件对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准则。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准则,管理才能有依有据,才能收到好效果。

3.3各镇应该高度重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多年来,有些镇的村镇规划滞后,建设管理效果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不够重视。因此,各镇应该高度重视村建工作,把它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领导重视了,工作就好办。同时,上级应把村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镇实绩的重要内容,应该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奖项。全市重视了,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3.4乡镇乡建站人员要充足。现在每个镇都有数万人口,每个镇每年的建房户都有200户以上,但多数镇的乡建站人员仅有1-2个,还要做其他工作。人员太少,很难把工作做好。过去乡建站归建设局直管时,乡建分站一般都有5人以上,可以自行对所辖乡镇规划员进行调度,而且都是专职做好规划管理工作,那时的村庄规划、建设和违规工程整治的效果就非常好。要切实做好村建工作,首先各镇乡建站应配备5人以上,还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不经常调动,最好能单列管理,这样才能使乡建站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专职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3.5要有政策收费和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地广人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量巨大,没有资金投入,能搞好规划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有一定政策收费,财政应该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该返还的税费应及时返还,该拨付的规划经费应按规定及时拨付。此外,还可采取向上级争取、发动有钱人捐资和群众集资等办法筹集资金。有了资金和经费,村镇的规划建设才好办。

3.6要及早抓好村庄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90年代起,我市就有几个镇编制了村庄规划,一些规划已经实施了,一些还未实施。未实施的应坚决实施,目前部分早编制的村庄规划已可以修编,操作性差的也应该进行修编,可以和整治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民建房速度快,在未能及时作出详细规划时,应首先作出粗线规划,以适应农民建房需要。现在大部分村庄已有70~80%的农民建了新楼,再重新作详细的楼房建设规划作用不大,这些村庄的重点应是作出整治规划,搞好道路、排水、绿化、公益设施等计划。村庄规划要有上级文件决议才有威力,要由上级牵头组织开展才有权威。应由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各镇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村庄规划尽快完成和实施。

3.7要切实抓好村庄建设工程管理。要制订完善好全市各镇统一农民建房管理制度。要抓好报建工作,统一报建程序。要加强农村个体工匠管理,工匠要持证上岗,不承接违规工程任务。要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要争取一定的政策收费,以确保日常工作费用。要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干部的作用,由他们把好农民依法建设关。镇乡建站要与国土所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农村建房秩序。要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工程。建设局应成立一个工程执法监察大队,协助各镇依法严处违法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巡查制度,及时督促农民办理报建手续,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汇报制度,定期汇报农村建设情况,作出相应管理措施,确保农民建房依法依规进行。要建立奖罚制度。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做得更好的镇、村委会、村民小组、乡建站和个人,应有表彰奖励措施,对工作抓得差的要有促进措施。建设局和市应每年召开一次村镇规划建设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查找不足,部署新一年的工作,使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

3.8要树立典型。典型的引路作用是巨大的,应树好村庄规划建设的典型,每个镇树立一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树立一条自然村。典型可以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可以是规划典型、新村建设典型或者是旧村改造典型,特别要树好村庄综合整治的典型。树好典型后,要组织好有关人员参观,做好学习推广工作。此外,为了推动村庄规划建设,还可动员村庄的外出老板、领导干部、党员回村挂钩,负责动员组织村民搞好新村规划建设,将会收到很好效果。

3.9主管部门应更好发挥职能管理作用。例如应继续发挥好以下职能作用:当好市府参谋,对全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案,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牵头组织和协助各镇搞好规划建设管理,具体指导好乡建站的业务工作;组织好有关会议和活动;组织好镇分管领导、乡建站人员、村委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建设法制意识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与各镇的联系,搞好调查研究,更好地指导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宣传报道,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先进事迹要进行宣传,积极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第8篇

根据县委办〔2006〕39号文件的要求,我局所联系的新农村建设帮建村是“镇村示范整治”工程确定的整治村——蔡家桥镇凡村,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前一阶段的帮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帮建方案制定情况

为全力支持指导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帮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8月初,我局对凡村的基本情况、集体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分析了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备的条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帮助凡村理清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明确了帮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建工作措施。总体指导思想是: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按照整治村的标准,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完成整治村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的帮扶措施包括: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激发参与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热情,在帮建村迅速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是协助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优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凡村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安排一定的帮扶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联系金融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推进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在修缮、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剩余1/3人口饮水问题。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建设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

四是谋划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充分发挥凡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将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抓好经济林建设,逐步扩大竹子、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力争人均种植经济林达1.5亩。

二、帮建人员和资金落实情况

我局及时成立了整治村帮建工作指导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谢俊峰同志担任,指导员由徐建国同志担任,负责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到目前,凡村已清除路障8处,建沼气池30户,我局已拿出3000元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公路的硬化工作,全长2.9公里的蔡溪路路基拓宽和沙砾石铺填已基本完成。

第9篇

根据县委办〔2006〕39号文件的要求,我局所联系的新农村建设帮建村是“镇村示范整治”工程确定的整治村——蔡家桥镇凡村,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前一阶段的帮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帮建方案制定情况

为全力支持指导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帮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8月初,我局对凡村的基本情况、集体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分析了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备的条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帮助凡村理清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明确了帮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建工作措施。总体指导思想是: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按照整治村的标准,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完成整治村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的帮扶措施包括: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激发参与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热情,在帮建村迅速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是协助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优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凡村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安排一定的帮扶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联系金融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推进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在修缮、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剩余1/3人口饮水问题。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建设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

四是谋划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充分发挥凡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将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抓好经济林建设,逐步扩大竹子、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力争人均种植经济林达1.5亩。

二、帮建人员和资金落实情况

我局及时成立了整治村帮建工作指导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谢俊峰同志担任,指导员由徐建国同志担任,负责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到目前,凡村已清除路障8处,建沼气池30户,我局已拿出3000元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公路的硬化工作,全长2.9公里的蔡溪路路基拓宽和沙砾石铺填已基本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和城镇风貌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凉山州“新农村百村示范”建设和“城市品牌”创建工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优美的新型村庄和良好的城镇风貌,推动我州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农村百村示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卫、改圈,做到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好村落布局、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民居、新村落。在木里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搞好彝区“三房”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城乡互促共进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各县市要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州城镇规划建设和特色风貌塑造迈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城镇风貌整治,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城镇,做靓“魅力城镇”。提升城镇品位、提高承载能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1.抓好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

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后续产业、扶持骨干产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争取在1—3年内实现全州30户以上的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州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结合我州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适用安全、新颖别致、塑造特色、美观大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强全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庄规划标准要求,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年月底内,要组织编制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同时,抓好3县的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根据规定,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农户在房屋建设时参考。

2.抓好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

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谷流域的新农村风貌塑造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

二是相关县的县城到景区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三是县际间的主干道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四是一般村庄的风貌塑造。

在进行风貌塑造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工作。

(二)切实抓好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工作

1.加强对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规划

(1)突出县城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县城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县城和规划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在县(市)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县(市)。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风貌规划,在启动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同时,把加强城镇风貌规划建设作为提升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风貌规划,着力提高风貌规划覆盖率。目前,全州各县市已经陆续开展此项工作,譬如,正在进行城市的升级改造、木里县正按藏式风格对城乡建筑进行全面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举办“服饰节”为平台,正在进行的城市风貌打造等。全州16个县城及于今年月底内必须完成风貌规划设计。

(2)注重对镇乡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把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实行以镇带乡、乡(镇)带村,从而推进我州城镇风貌塑造和城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能力,吸纳农业人口,有力地推进我州新型城镇化步伐。

(3)对全州各县市的风貌塑造,应分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流域的城市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二是具有旅游产业的县的县城及县城到旅游景区沿线的城乡风貌整治;三是余下的县城的风貌塑造。

2.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具体工作内容

(1)街道立面

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清洁,使建筑物外立面整洁整齐。

(2)建(构)筑物附着物

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物附着物。对广告及店招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

(3)公共配套设施

开展立体绿化普及工作,推进拆墙透绿、古树名木保护、城市绿地清理等专项行动,对城镇道路两侧各类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地被侵占的现象继续清理,对现有城镇道路绿化、广场及绿地内绿化进行升级上档,添加完善公共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改善城镇环境。

(4)主要道路及节点光亮工程

加大对城镇主要道路及节点夜景工程整治力度。对已经建设的夜景工程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和整改不符合城镇夜景工程规划要求的项目。对重要节点应依据规划结合建(构)筑物增设夜景工程,让城镇夜景更加亮化、美化。注重对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的包装整治,对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整理与塑造。

(5)公共空间秩序

对城镇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宣传栏、标识标牌、占道经营点位、车辆停放等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做到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体现文明、有序的精神风貌。

(6)裙房卡口及棚户区

对城镇规划区内裙房卡口及棚户区进行清理梳理,增添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规范、改造农贸市场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7)道路交通整治

对16个县城和主城区主要路段交通标识标牌设置和标志线划定,主要路段、重要节点车辆停放的作出安排,对违章占道进行清理,保持城市道路交通畅通。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垃圾填埋场的前期工作,正在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县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建设,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的必须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加强等县(市)重点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搞好各县(市)城镇小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城市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专项整治行动。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年内重点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与建设,抓好3县省级示范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亮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累经验,引领我州下一批示范村的打造工作。

要以各类城镇风貌规划(设计)编制、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和农村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风貌整治、查处影响城镇风貌的违法建设行为、拆除影响市容及交通畅通的“裙房卡口”、改造旧城棚户区、拆墙透绿、改善环境为重点内容,针对建筑风格不协调、广告店招不规范、绿化景观环境品质不高以及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等难点,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打造亮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现城镇风貌整治行动的整体推进。

(三)分类指导,推广经验

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选择不同类型城镇和示范村。既要抓好铁路沿线、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城镇和村庄,也要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城镇和村庄。积极探索总结河谷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验,及时推广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路子。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模式。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通过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努力扩大城乡群众的受益面。

(四)通力合作,扎实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我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城镇风貌整治塑造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在工作中,各县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部门工作的合力,既要严格工作纪律,又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实现规划与实际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大力营造氛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新农村和城镇风貌的规模效应,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行动,大力宣传工作动态及成效。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六)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各县市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建设示范村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新农村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于国土资源工作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合理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先安排,主动与建设规划部门衔接,先期介入,争取主动,保持同步。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大拆大建占用耕地,特别要防止占用基本农田,杜绝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的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合法有序使用。

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农田整理力度。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整理项目。通过退宅还耕,增加耕地面积,就是把迁村并点或居民点集中后留下的空闲宅基地整理成耕地;通过将空闲宅基地整理后仍作为建设用地,并实行市场化动作盘活这部分土地资产,所得收益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居民点集中区水、路、林、村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根据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严格核定征地数量和范围;对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了保障范围,用土地收益来“反哺”农民。同时在征地程序上,对被征地农民事先告知,并赋予被征地农民对土地现场调查的确认权和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真正维护农民的权益。

五、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建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停止审批新建、迁建、翻(扩)建住宅。

二是实行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在年度计划指标中,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耍且该指标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相挂钩。

三是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和标准。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

四是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使用土地,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无异议的,报经村镇规划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基层国土所对申报条件标准进行审核报乡(镇)审核后,报县国土资源局履行批准手续,增强村民建房管理透明度。

五是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所要做到“三到场”,全程跟踪服务。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施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第12篇

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之真,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做好工作,需要抓住事物内部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承认主要矛盾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这个前提下,还要认真抓好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求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之真,务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作出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完成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时,应坚持有所选择,防止生搬硬套;在确立本地发展思路时,应立足自身实际,注重发挥优势。这样,才能把新农村建设扎实地推向前进。

求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之真,务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实。我们办任何事情,不但要有良好的动机,还要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应当正确把握、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既研究和遵循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研究和遵循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既研究和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又研究和遵循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律;既研究和遵循社会规律,又研究和遵循自然规律;既研究和遵循贯穿建设全过程的规律,又研究和遵循在不同发展阶段起作用的规律;既研究和遵循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又研究和遵循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规律。

第13篇

关键词:规划实施调查;规划问题调查;尊重民愿;

一、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不断推行,不少村庄成功实施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有的村庄规划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和相应的体制保障、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注重政绩、农民收入低和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受阻。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农村规划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傅德仁和黄耀志提出了基于公平理念的规划建设途径;林华和俞进就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思维方法差异进行辨析;李孟波从新农村规划产生的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新农村规划的实质和作用,提出做好新农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措施。本文则主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前大郭村村民不接受首次规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就目前规划工作对村民开展调查,最后提出了规划在充分考虑民愿的基础可采取的措施。

二、河南省长垣县前大郭村规划概况

(一)前大郭村概况

前大郭村地处豫北平原,隶属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常村镇,位于长垣县城的西北方向,距县城15km,距乡镇中心8km,如图1所示。村庄附近有大广高速公路、长济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村庄是独立的行政村,占地150000m2。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有387户人家,403处宅基地,户籍人口1357人。全村设有一个村委会,4个村组。各村组规模有较大差别,4组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55%。村庄户均宅基地面积342.17m2,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宅基地面积限值,而且近年来,随着外出就业人员的增加,大量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致使32030.10m2的土地资源和4578.75m2建筑面积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二)2011年规划实施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2011年常村镇政府提出将前大郭村合并到邻村――韦庄的规划方案。韦庄地处交通要道,拥有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是服装店、家电超市、理发店等的聚集地,其位置如图1所示。规划用地属于韦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用耕地。

实施方法:在新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划定为199.5m2,住房由政府委托施工单位进行统一建设,主房为10.5m×10.5m的二层楼房,配房为8.5m×3.7m的单层平房。村庄建成以后统一给排水,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但是,规划对原有住房的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具体说明,而且要求每户在房屋建造前一次性缴纳13万元购买房屋。

上述规划方案确定后,政府将其下达至村,村委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将方案通知大家,最后同意规划并交钱的仅有十户人家,所以规划暂且被搁置。根据村民反映,当时不同意规划的原因如下。

1.政府自行决策规划方案,村民未参与其中。此次规划方案完全由镇政府主持编制,政府编制完成后,只是通过下达政策的方式通知村庄实施,未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村庄选址、房屋建造方式、土地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未积极听取广大村民的建议。

2.建房费用较高,未建房先收钱。近年来,绝大多数农户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家的住房进行了改造,目前并不需要建新房,而且13万元的房款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项大数目的支出,是村民辛苦多年的积蓄。另外,政府就13万元房款的合理性未做出说明,所以不是急需新建住房的农户是不会同意的。

3.搬到新村后,大家需要融入一个新的大环境,对于韦庄村村民来说,前大郭村村民属于外来人,从心理因素考虑,韦庄村在本村肯定会有许多优势,规划完成后随之而来的村内公共资源、利益分配、领导权等问题是否可以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前大郭村村民心中无底。

4.新村与原村址的距离较远。韦庄是位于前大郭村南边与之相距3.5公里的村庄,两村庄之间有铁路隔开,虽然严格来说距离不算远,但是村民都习惯了那种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去田地里干活的生活,搬到新村后这种距离上的改变使他们难以接受。

5.村庄规划触及部分农户的利益。村庄规划对于村庄来说是一次大整顿。如果实行规划,对于在外务工、经商的本地农户来说,他们在城里已经买了房子,但是由于目前农民保障制度的缺乏,对于村里的住房即使不使用也不敢轻易放弃,所以陷入买与不买的矛盾中;而对那些户口已不在本地但还在本村拥有住宅的农户来说,一旦实行规划就意味着农村住宅资格的丧失,所以也不同意规划;另外,目前农户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尤其对于拥有多处住宅的农户来说,如果实行规划,他们的利益必定受损,所以更不会同意规划。

6.恋土情结。一些老人在本村住了将近一辈子,对于村庄的一草一木已经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现在让他们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心理上难以接受。

7.韦庄村民不同意外村占用其土地。农村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与村之间甚至一个村内部都会存在不同的经济组织,致使土地分属不同权益主体。前大郭村村民要占用韦庄土地,许多补偿协调问题比较困难。

三、关于新农村规划工作的调查

2013年2月17日至22日期间,本人对前大郭村村民就村庄规划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村387户农户中参与调查的共有317户,剩余60户因为调查时家中无人或在外定居等原因没有参与,总体调查覆盖率为81.91%。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村民对规划工作的意愿调查

在“您是否愿意接受村庄进行规划”的调查中,64.29%的农户愿意接受村庄规划,23.81%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1.9%的农户不愿意接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对新农村规划抱以积极和期待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在新农村建设的下,村民感觉到实行规划是政策所向、大势所趋;②对于许多目前急需新建住房的农户来说,一方面村庄不允许再建新房,另一方面规划方案又迟迟不下达,这使他们希望尽快实施规划;③规划成功村庄的美好生活面貌使村民充满向往。

虽然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监督离不开政府的有序组织,但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对象是农民,其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以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弥补首次规划的缺陷,充分利用广大村民愿意规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府组织的前提下,让村民积极参与整个规划过程,从规划项目的立项、现场调研到规划方案的编制都应该做到“尊民意,顺民心”。要充分依靠农民这个充满智慧与想法的团体,确保新农村规划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

(二)村民接受规划的理由调查

根据对“村民接受规划的理由”的问题调查可知,出于方便生活考虑的农户占了85.19%,出于改善村容村貌考虑的占了14.81%,出于可节约土地考虑的为0%。这就给我们规划编制提出了一个很明显的要求,那就是规划方案的编制一定要方便村民的生活,所以政府部门在确定规划方案时要切实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生活习惯等因素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如新村规划的选址问题。新村是在原有村庄进行新建还是另辟新址?如果原址新建,就要合理考虑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的规模、代价和成本问题;如果是另辟新址,就要考虑土地利益的再分配、新址与农民耕地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前大郭村前次规划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村选择另辟新址导致新址村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影响。土地是广大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所以进行新村规划时一定要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偏离了这个基础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为了让村民放心地接受规划,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制度、采取合理的方式。

(三)村民对规划法规的了解程度调查

开展农村工作的一个难题就是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通过对“您有没有听说过《土地管理法》或者《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问题的调查可知,“听说过,也了解一点”的占有23.81%,“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占到26.19%,而“没听说过”的占到了50%的比例;通过对“您是否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问题的调查知可知,“很了解”的占有4.76%,“比较了解的”占有38.1%,而“不了解”的高达57.1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农村相关管理政策知识相当欠缺,而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宅基地的划分、土地的占用等都是依据法律开展的,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就会干扰规划的实施。另外,不少村民的“恋土情结”、迷信风水等因素都会影响规划的顺利进行。所以,政府应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工作,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改变,将规划后的美好生活画面积极地展示给大家,以确保规划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虽然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能受到被调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但就被调查人员的随机性而言,这恰恰体现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反映了广大村民对规划问题的不同见解。从本质上讲,新农村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广大农民真实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土地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等开展新农村规划工作,避免工作中脱离群众、缺乏科学性及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的出现,要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前大郭村规划失败原因的分析及规划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知道政府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要切实考虑村民的意愿和态度,加大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应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系统。农村实施规划的目的是让人民更好地生活,所以政府在编制规划时,要广泛听取人民的意愿和建议,将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纳入规划决策系统。②不断完善住房制度。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对农村存在的诸如农户宅基地面积过大、住宅闲置量大、房屋建造质量差、村庄布局不合理、生活环境差等问题进行彻底治理,政府部门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就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合理的修订。③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我们在进行规划时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机制应科学合理并建立相关的资金扶持政策,不能因为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使农民背负大量债务,导致“利民”举措变为了“害民”举措。④加强农民保障机制建设。广大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农村住房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民尽量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权利,让广大农民放下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放心地交出农村住房,促进农房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傅德仁,黄耀志.基于公平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

[2]林华,俞进.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思维方法差异辨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3]李孟波.新农村规划问题研究[J].农村观察,2007(02).

第14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根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批复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函》国农改[]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筹补结合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一)坚持民主决策。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政府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注重实效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二)坚持直接受益。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益。

阳光操作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三)坚持规范管理。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程序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具体规定

受益面广,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村级公益事业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建设的责任。村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公益事业,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政府适当给予奖补。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通过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

包括行政村到村民小组或居民点之间的道路;②村内小型水利设施,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①村内道路。包括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山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设施;③村内公共环卫设施;④村内公共绿化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既要防止对已建成的项目出现重复奖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与现有支农项目的政策相衔接。也要防止符合奖补条件的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出现奖补遗漏和空白。对程序不到位,扩大议事范围、提高筹资筹劳标准以及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等项目,财政不予奖补。

政府按村或建设项目规模大小给予5至10万元的补助或按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总额13比例给予奖补。三)财政奖补标准。通过一事一议筹资建设的新农村项目。

可预拨部分资金,四)财政奖补工作程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原则上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确有必要的经审核确认村民已筹资并开工后。具体奖补程序为村申请、乡镇初审、县审核批准后拨付。

由村级组织向乡镇政府提出奖补申请,1村申请。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按照《省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试行)政发[]17号)规定的程序执行。项目完成后。并附筹资筹劳到位情况、项目竣工决算等材料。对实行资金预拨制的项目,原则上只有在村民筹资、村集体经济投入、社会捐赠等相关资金到账、具备开工条件后,才能提出资金奖补申请。

符合相关规定并集体研究同意后上报县财政、县减负办。2乡镇初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申请奖补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

符合规定的要及时验收,3县审核拨付。县财政局和减负办对各村申报奖补的项目按职责复审。验收合格报县政府批准后拨付奖补资金。对预拨资金的项目,项目完成后,县乡有关部门要及时审核验收、结算奖补资金。

乡镇人民政府初审,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由村申请。县减负办审批。经审核批准的筹资筹劳方案一式五份,村留一份作为筹资筹劳的依据,乡镇政府和县减负办各执一份存档,乡镇、县级财政部门各执一份作为村申请奖补资金的依据。

由财政局设立专户,五)加强财政奖补资金管理。财政奖补资金实行县级负责和报账制度。专账管理,专项用于一事一议项目奖补。各乡镇由村帐乡管办开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户。

四、实施步骤

传达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相关政策,一)宣传发动(年月)召开全县动员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部署试点工作。

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和一事一议筹补资金额度,二)项目报批(年月中上旬)月10日前。确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报项目。月15日前,村委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审。月20日前,乡镇人民政府向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财政奖补项目统一并上报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面开展项目建设。三)项目实施(年月)各乡镇根据县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由项目村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四)检查验收(年1月)项目竣工后。乡镇人民政府对项目的筹资情况、工程质量进行前期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上报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于重点项目,县人民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验收。

五、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县成立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赵明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文贤、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红平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农办、县扶贫办、县监察局、县经管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县畜牧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财政局局长唐荣贵兼任办公室主任,从财政局、农办、经管局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县财政局、县减负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试点的各项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工作班子,抓好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15篇

第一章概述...................................................................................................................................................................4

1.1规划名称......................................................................................................................4

1.2建设单位......................................................................................................................4

1.3建设范围......................................................................................................................4

1.4建设内容......................................................................................................................4

1.5规划投资......................................................................................................................4

第二章基本情况.........................................................................................................................................................4

2.1自然环境概况..............................................................................................................4

2.2土地利用状况..............................................................................................................5

2.3社会经济状况..............................................................................................................5

2.4情况分析......................................................................................................................5

2.5目前存在问题..............................................................................................................8

第三章指导思想.........................................................................................................................................................8

3.1指导思想......................................................................................................................8

3.2建设原则......................................................................................................................9

第四章 总体目标...................................................................................................................................................10

4.1生产发展....................................................................................................................10

4.2生活宽裕....................................................................................................................10

4.3村风文明....................................................................................................................10

4.4村容整洁....................................................................................................................10

4.5管理民主....................................................................................................................10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11

第六章效益分析......................................................................................................................................................13

第七章保障措施........................................................................................................................

..............................137.1领导措施....................................................................................................................13

7.2宣传措施....................................................................................................................13

7.3政策机制....................................................................................................................14

7.4技术保障措施............................................................................................................14

7.5资金保障措施............................................................................................................14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14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15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名称:__县__西镇__村委

20__—20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1.2建设单位:__西镇__村委

1.3建设范围:规划建设涉及全村委12个自然村。包括:大毛忽洞、小毛忽洞一、小毛忽洞二、小毛忽洞三、金坝壕、河沿、乌兰忽洞、上队、下队10个村组。

1.4建设内容:1、退耕还林 2、舍饲圈养 3、修建公路 6、建公厕 7、建村卫生室 9、机电井修复及配套 12、劳务输出 13、饲料种植加工 14、搬迁

1.5规划投资:项目总投资1383.5万元;需上级投资。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__村位于__西镇镇政府所在地东约10公里处,全

村总面积37657.6亩。辖10个村组,共7个自然村。

2.1.2地形地貌

全村委境内大部分属缓坡丘陵,有部分低山,少量滩川地,平均海拔1300—1500米。

2.1.3气候

该村委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0mm左右,无霜期90—105天左右,年日照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地区。

2.2土地利用状况

该村总土地面积52657.6亩。其中,耕地33744.6亩,占总土地面积64%,丘陵河川地16250亩,占总土地面积31%,林地820亩,水浇地260.6亩,15度以上坡耕地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

2.3社会经济状况

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本村农民由于生计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留守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油葵、花葵等。20__年粮食总产量141482公斤,牲畜存栏2182头(只),20__年人均纯收入1498.12元,没有村集体收入。

贫困人口542人,特困户人口100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享受低保人数为25人。

本村目前未发现矿产资源,也无驻村企业,仅有的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各自然村均呈现一种寂静、萧条、衰落的景象。

2.4情况分析

2.4.1人口及外流情况

全村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无雨、禁牧闭荒,农牧业收入剧减以及子女教育、外出务工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而暂时未外流的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经调查,在留守人员中除孤寡老人外继续流出的意向很大,外流的趋势仍然很明显。可以推测,在当地经济没有新的发展或增长点这一状况的继续存在下,农民的继续外流是必然的。很可能在几年后全村迁移、村落搬空,出现历史性的非政府行为的自然人口大转移。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人口的稳定性,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及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

2.4.2农业及工副业情况

本村总耕地面积33744.6亩,常年耕种面积约为28192亩,耕地使用率是83.5%。其中15度以上坡地共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而19.75%的5552亩较平坦的耕地又零星分散,改造成传统水浇地的可能很小。几年来连续干旱,无法耕种,截止今年已是第三个旱灾年,收入甚微。本村的耕地要想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需大力发展喷灌式的水浇地,但是,据调查,当地挖井找水很困难,就连人畜饮用的井水也逐年水位下降,难以找到新的水源。所以,本村的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惑,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另外,本村目前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也没有驻村企业,原有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2.4.3畜牧业及禁牧情况

本村共有牲畜总数2182头,其中家禽235只,猪109头,占总数的16%,其收入甚微,农民权当捎带着饲养,贴补生活之需;全村共养羊2070只,占牲畜总数的84%,是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羊肉和羊毛的微薄收入补贴维计农民的基本生存,在农业受旱收入不济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

说养羊收入是当地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实施禁牧闭荒政策,提倡舍饲圈养,由于农民没有做好羊种的改良和饲草的引进种植,不能放养又无饲草供给的情况下只能卖羊、杀羊,羊的数量急剧减少。尤其今年旱灾严重,更无饲草喂养,各村各户纷纷将自家剩留的几只羊继续变卖,虽然知道羊还不肥、还不到卖的季节,但是都想尽量减少一点损失,挽补养羊的最后一点收入。可以看得出,农民传统式养羊的这一牧业收入将很快进入历史,将永远消失。所以,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中,走舍饲圈养的路是最好的选择。2.4.4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本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参合率66.7%,造成参合率底的原因有:外流人口联系信息不畅,不能及时办理参合手续;办理参合手续时限较短;办理参合时间宣传不够,农民知晓率不高;部分农民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接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定点医疗机构有限,加之农民流动性大,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4.5河沿自然村不宜继续留存的情况

河沿自然村应有126人,外流101人,现常住人口25人,除学生外仅住10余人;无法开展农牧业改造及一系列集体性生产生活活动,缺乏互助条件,生活不便,常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又无水浇地发展条件,所以不宜继续留存。

2.5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近三年天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收入下降,返贫现象严重。

二是外出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

三是水浇地少,且不能保灌。坡地多,难以保证连年丰收。

四是农民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差。

五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主要停留在出售土豆、肉类等初级农产品。

六是养殖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主要是品质差、良种化低、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养殖业的饲养规模和效益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第三章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__西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为从根本上改变该村的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走上富裕之道,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利用三年时间,以“收缩、集中、转移”农牧业人口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建设、舍饲圈养、异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大投资,开展各类项目,建立起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农村面貌大变,农民收入增加。

3.2建设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学教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围绕结构调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农村康居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民意,切合实际。遵照市委关于农村牧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的战略部署,实施“退耕还林、禁牧闭荒、舍饲圈养、撤村收缩、人居集中、劳务输出、逐年迁移”等一系列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以商富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2.1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科学安排各类建设项目。

3.2.2尊重民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

3.2.3坚持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

3.2.4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头投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3.2.5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3.2.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种殖和养殖示范基地。

3.2.7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3.2.8坚持把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劳务输出相结合。

第四章 总体目标

到20__年末,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成以舍饲圈养为核心的养羊业、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生产发展:20__年,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共退耕地27100亩,改善生态环境。剩余9%的耕地将努力改造成水浇地,为舍饲圈养配套种植饲草料,同1时完成羊种的改良。建成健全劳务转移机制。

4.2生活宽裕:到20__年末,全村户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以上。基本消灭特困人口。

4.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文体活动中心、村卫生室、书报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修缮,架设太阳能路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4.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

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5.1坡地退耕还林面积27100亩,投资406.5万元。

5.2

水利工程 建设机电井10眼,配套喷灌设施,水浇地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个村组1眼机电井,人均3亩水浇地。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需帮扶30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5.3舍饲圈养工程 建设标准化棚圈及配套设施100个,购进种羊20只。项目实施后每个村组10个棚圈,2只种羊,每个棚圈配套3个青储窖。项目总投资320万元,需帮扶32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

积极争取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为舍饲圈养作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走科学喂养之路。在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引进高质肉羊,改良种羊,完、善技术难题,全部闭牧,实施舍饲圈养工程,并与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建立长效供需关系,成规模发展高质肉羊养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部采用舍饲圈养方式,提高牧业收入。

5.4村卫生室:10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备,投资15万元。

5.5建公厕10个,投资10万元。

5.6维修15公里村级公路,安装村中路灯,需投资65万元,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7河沿村实施整村搬迁,投资252万元。

5.8维修原机电井3眼,配套机泵3台,投资5万元。

5.9发展优质饲料地200亩,投资10万元。

5.10健全劳务转移机制,要引导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同时外出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也可使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收。

实时根据全县对村庄整体搬迁的政策,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居住,增加就业几率,改善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

5.11对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集中居住的村庄应统一规划,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宣传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等。有针对性的向农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实际事例教育、帮助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使广大求职人员确立外出打工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致富创业的新观念。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女青年和村中富余劳动力,集中开展宣传发动,在全村营造关心、支持人口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5.12搞好弱势群体的五保,低保、医保工作,并大力推广社保,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够达到最起码的保障。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三年规划实施之后,可给__村委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意义,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完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畜牧业、林业等项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7.1领导措施

规划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步调,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村委在镇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和村委下派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村小组组长协助工作。

7.2宣传措施

充分调动本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新农村,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中,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励办大事。在工程实施前村委一定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包头市、__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7.3政策机制

按照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和下派新农村工作团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7.4技术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要与各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协调配合,同时要积极与林业、农牧、水利、广电、劳动、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技术及资金上的帮助。

7.5资金保障措施

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并加大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力度,争取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

所有资金将实行“专户存贮,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投资按照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同时要聘请镇财务工作人员成立财务监审小组,负责对资金的运作管理,确保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一切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整党员结构年轻化,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村党员成为推进__村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切实加强__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