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急诊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决策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587-02

引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急诊医学列为了专业医学领域当中的二级学科,主要针对外伤以及突发性医学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发生外伤或各类医学难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患者的分诊、转运、就诊时的评估、稳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等。另外,研究课题还包括了:院前急救的流程、急诊科室对患者的处理措施、危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抢救、评估以及病情的稳定、灾害发生后的急预案、大规模中毒事件的急救以及预防等方面[1]。由此可见,急诊医学覆盖面较广,由于具有其独特性,使得急诊医学可以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

1急诊医学发展史

在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各个临床当中的医学学科均具有独立处理紧急措施的方式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部分有所需求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但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这种各个科室进行分别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特殊性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医学急救网络。急诊医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并且通过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大力支持,同时逐渐整理出一套适宜急诊医学的运作模式与教学理论,使得急诊医学在二级学科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979年,急诊医学在全世界的认可下成为了医学领域当中的第23门学科,1980年,急诊医学的概念流入我国,卫生部就此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有关医疗机构组件急诊科室的研讨会,而到了1983年,急诊科室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的批准下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正轨的急诊科室[2]。自此,急诊医学在临床应用当中不断获得发展经验,通过大量实践工作的印证与改革,我国急诊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是直到目前位置,我国范围内的急诊医学在某些地区、医疗机构当中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部分医疗机构当中的急诊科室在管理上是单独学科,运作上成为了其它学科的附属,使得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

在急诊医学的运作当中,要采用专业的模式、固定的急诊医师作为发展基础,塑造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并能够强化急诊医学专著、期刊以及文章的出版[3]。尽管如此,急诊医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例如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师培训计划、专业的急诊医学考核制度、专业的准入制度等,另外在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方面仍有待加强。

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医学体系后得知,急诊医学的系统越完善,其覆盖的领域才能越来越广阔。因此我国逐渐开展了急诊医学的学术体系,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急救网络以及病历数据库,成立急诊医学的亚专业研究小组,将急诊医学的专业医师培训计划提到日程当中,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与准入制度,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对这一独特学科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使其能够逐渐的成熟与完善。

3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医师无法区分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尤其是参与到院前急救当中的部分急救学科的专家,认为急诊医学应该被称为急救医学,因为工作内容当中就是对突况当中的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实际上,急诊医学从出现开始一直到现在,其专业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急救的范畴,其中知识内容包括教学、医疗、研究、管理等多个方面。急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内容在几年之前就包括了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关于急诊医学的多个亚专业。

第2篇

开展组内考核与组间竞赛活动制订各亚专业组培训计划和建立考核体系,制订亚专业涵盖到的各种培训项目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工作职责完成度和患者满意度。开展组内考核、科内考核。各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进行组间轮训,并分批次培训考核全科人员,以点带面促使全科护士共同进步。

调查方法

1综合能力以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考核目标,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及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具体考核内容理论方面包括:常用抢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各种管路的护理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技能考核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的术中配合、洗胃术、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除颤、血液灌流术、气囊滞留物清除术、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呼吸末CO2监测等专科技能。德、智、勤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团队合作意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应急应变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由护士长统一出题。操作技术考核在组内培训及组间轮训结束后,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随机抽取4项我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试,作为技术考核成绩。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独立答题、现场交卷、现场核查问卷的方式对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管理能力、护患沟通等,评价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亚专业组模式前后均随机调查患者或家属100例,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主要以我科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通过信息科病案首页采集培训前后抢救患者资料各100例,选择标准为50~60岁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既往无基础病史,参加抢救的医师均为副主任职称及以上。以抢救成功(即呼吸心跳恢复)为统计指标。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亚专业分组前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比较建立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亚专业分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调查,患者满意度由亚专业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

3亚专业分组前后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亚专业分组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9%,分组后抢救成功率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3讨论

急诊护理亚专业组发展现状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自1979年美国急诊医学正式成为第23个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临床亚专业,急诊护理学已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成为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而与之对应护理亚专业组并未建立。

因急诊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在欧美国家,急救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急救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上岗操作,我国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与国外急诊护理发展有较大差距。为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并开班授课,可见中国急诊护理人员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逐步与国际专科护士的培训、认证相衔接。这也是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的可行途径,但实施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各地仍在进行急诊护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优点

1可促进急诊医学亚专业发展,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监护过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急诊医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院前、院内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是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急诊亚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重点。临床专科的显著特点是疾病谱、诊断、治疗和护理均有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现代急诊医学已分化出小儿急诊、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灾难医学、创伤医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等亚专业。不同的亚专业面对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断、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因此,为适应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建立区别于其他专科的一体化模式的急诊护理亚专业队伍可促进急诊亚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

2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整体水平,而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高效、便捷的急诊专科服务也日趋成为不断努力的新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医疗发展。而通过各亚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实施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急诊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激发学习热情,进行组内培训和各组间的交流学习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开展组内考核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自觉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与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合格的急诊护理专科护士。从而以点代面达到全科的共同进步,提升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成为急诊专科护士。表1、2结果显示,经过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形式下建立护理亚专业组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3篇

关键词: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刘树元,王立秋急诊临床教学中急救思维培养的探索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第4篇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1]。PBL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实验;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香港大学医学院也于1997年正式开始实行此全新教学法,目前此法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2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讲和学生听,讲与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灌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练习以及课后的复习来熟练课本的知识。教师课上根据需要增加新知识,通过技术考核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传统教学方法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一定局限性。以往的医学基本上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经验指导、教科书和相关研究做为依据来处理患者。这种实践的结果可能使有些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个人的学识深浅而没有应用于临床。经验医学模式的临床研究因没有严谨的科研方法保证,所以结论常有一定的偏倚,从而导致错误的临床决策。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在一个学习模块结束后,进行客观性临床技能考核。PBL教学目标为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以获得基本知识,培养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其主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PBL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

3PBL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跨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要求医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医学生及临床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交流医疗经验,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急诊科的特点是一个“急”字,即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急(医生只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急,在情绪上不能急)[2],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上与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评估A:有无气道阻塞B:有无呼吸,呼吸频率和程度C: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救治,然后再进行评估。针对相应的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患者病情要有综合判断能力,抢救操作准确,使学生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越早争取时间抢救,成功率越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主动记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而医学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往往是以各个专科的内容来完成的,因此不容易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其在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将其同专科知识等同化,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3]。在急诊医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可以将生化、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及妇产科的的知识柔和在一起,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判断和诊治。在急诊临床工作中临床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如何有效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是急诊医学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医学生通过大课的学习对理论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但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差。急诊科病人多,病情重,处理急,通过PBL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更好的适应急诊的氛围。

第5篇

急危重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证,离开急诊医学将标志着医学的萎缩。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急诊处理特点。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中医急诊的发展,建国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急诊学的建设非常重视,形成专门的急症协作组。强调中医院的急诊科(室)建设。并对急诊科(室)所备中药有了规定,这大大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中医学自身体系的特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高。下面就几个中医急诊学有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供学者参考。

一、“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严格来讲,中医学无“急诊医学”的学科名称,但中医学有“急救”的概念,“急诊”和“急救”具有相同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急救强调的是“救”,急诊强调的是“诊断和救治”其中心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就是说急诊的关键问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诊断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救治,否则,只能是临时的对症处理,这只是急诊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代表急诊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采用“急诊”这一概念是比较合理的,中医急诊学是在现代急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各科急危重病的诊断、救治、救护的古老而新兴学科。

“急诊”、“急救”、“急症”三者之间在概念上即有关系又有区别,“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患者;“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急危重病患者;“急症”是指各种急危重病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种临床表现。“急诊”的概念比较广泛,涵盖了“急救”和“急症”的内容,“急诊”的对象是“急症”,“急诊”的方法是“急救”。“急诊”是纲,“急救”、“急症”是目。“急诊医学“、“急救灾害医学”、“急症医学”、“中医急诊学”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学科形成和内涵方面各有偏重,急诊医学研究的内容重点首先是急危重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的内容,其次是急危重病的抢救治疗学。急救灾害医学研究的范围关键是急救方法,急救途径等;急症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急救方法。中医急诊学的中心在“中医学”的概念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急诊的一门学科。

二、加强“中医急诊病机学及辨证体系”的研究

中医急诊学的形成的标志是急危重病具有自身的疾病演变特点和规律,具有独特的病机演变特点,与中医学其他学科一样也具有自身独立的病机演变特点和辨证规律。我们认为中医急诊的发病的关键病机是“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强调了“虚实发病观点”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病机演变来看,急危重病辨证的关键在于“虚实”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的疾病状态在某中诱因作用下的突然失衡;因此,在急诊辨证体系方面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八纲辨证的研究,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纲”辨证体系,即“虚、实、虚实夹杂”形成三纲鼎立。这样即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临床掌握,简便使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深入探讨研究,逐步形成中医急诊学的病机学特点和辨证体系。

三、,视古代急救的继承及吸取现代中医急诊的科学成果

从《黄帝内经》到现在,中医学一直都在探讨中医急诊的诊治,可以说中医学每一次的飞跃,都是以中医急诊为突破口的,如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研究的就是急危重病,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六经辨证,而且对疑难危重症也有静僻的认识。但是后世许多经验多散在各医书中,缺少系统的整理。一些以急症命名的古籍,就是强调“急救”处理,如《备急千金方》等。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针对某一种病的专书,其详述该急症处理更加详尽,如《急救喉诊要法》、《急救霍乱方》等,不仅有针对某一种病的医书,而有针对某一种病的医书,如《急救小儿推拿秘传手法》、《喉症救危秘宝》等。有些医书所述经验虽然珍贵,但是由于流传不广,所以读到此书的人并不多,因此使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得不到继承。由此可见,整理和发掘中医古代急症医学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急诊学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急诊学在解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与现代科学技术引人中医学不无密切关系。中医制剂学的发展为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中药注射剂、喷雾剂、口服液及滴丸剂的出现,使得中医在处理急症时有更多的方法选择。而且现代中医制剂的疗效也大大提高,为争取时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治疗学方面,中西医结合的长足发展,如著名的急救医学专家王今达教授在感染性MODS的治疗方面提出了“菌毒并治”学说,运用“活血化疲”的方法治疗“DIC”等,著名的中医急诊学专家任继学教授、孙塑伦教授在急性脑出血的抢救上提出了“破血化痕、醒神开窍”的治疗方法,经过国家“八五”攻关的研究,证明了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加快血中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祛邪扶正”的治疗思想。这些理论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概念,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诊断学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得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人一步。对过去不能用望、闻、问、切诊断手段探及的领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奠定了基础。如当心绞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就将其与“胃院痛”中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治疗更有针对性,避免了误诊误治。合理的吸收和引进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是今后中医急诊学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四、关于保持中医特色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第6篇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同时涉及多门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强调鉴别诊断与治疗,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强调医生对复杂抢救工作应激性[1]。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及急救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难度大。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能深入了解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做好急诊医学教学,我们在理论大课和临床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

1.1学生情况的调查

目前我科承担的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急诊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等待毕业的期间内,而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在相关教学医院急救医学科(中心)实习,接触过急救医学;急诊医学是选修课,且一些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常有部分学生旷课的情况。为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我们以实用性为原则指导教案与授课方式的选择,获得了学生的好评,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开课班级学生上课率的70%提高到今年的90%,同时也提高了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

1.2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了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求知求新欲望强,渴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是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的较适宜时机。且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遇到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突发急症,故必须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我们以集中大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并以多媒体教学。

1.2.1大课教学内容我们参考目前主要的急诊医学方面教科书。内容包括了急诊医学的专有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实用的诊疗知识和具体的急诊抢救操作步骤。力求条理清楚,叙述简洁,通俗易懂。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以教材为基础,对某些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和补充,如讲解心肺脑复苏这一章节时,以“2005年复苏指南”为依据,也结合讲述相关的急诊医学进展性知识,并举了许多亲自诊治的临床实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在授课休克章节时,增加休克治疗指南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增加目前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的技术进展,讲解多发伤章节时,增加损伤控制外科和损伤控制手术;同时介绍重症医学方面的进展。随着急诊医学发展,我们逐年增加授课内容,并贴近现实。

1.2.2大课教学方式全部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中、高级职称医师负责授课。对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急诊医学教研室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制定了急诊医学教学的质量标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到成绩考核及记载等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首先授课前一周备好教案。对年青医师授课前科室先进行集体备课,并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先在科内试讲,经教研室考核合格后方可授课。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与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其次严格按照按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保存教案以供检查。按教学计划的进度教学,按规定时间辅导答疑。定期征求学生教学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程结束前考试复习和命题工作,及时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报送考试成绩,按照试卷分析报告,改进教学方法。

1.2.3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巨大优势:1)丰富和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可及时获取、充实和更新课堂授课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实现了多种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2)通过大量的图像、视频及动画,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静止、局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和全面。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教师的描述性讲授大为减少,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疾病产生的原因、机制及疾病发展的趋势等,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影响生命体征的要害因素,提出治疗要点,活跃学生思维[2],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具有可重复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对某一重点、难点或课堂反馈上来的问题,可反复点击图片或点击寻找图文并茂的相关内容,进行多次演示和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师生共同分析和总结。有些课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复习。4)时间利用率高。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悬挂挂图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扩展了教学内容,有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当然现实中,学生长时间、单一的注视大屏幕投影,因视觉上的疲劳,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和嗜睡状态,根据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学生上课打嗑睡现象明显高于传统方式的授课,还有部分同学反映教学节奏快,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等。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避免出现这些缺点,老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幻灯片上的文字要少而精,提纲携领、简明扼要,切忌全文照搬教科书。2)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气氛,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掌握和解决学习中反馈上来的问题[3]。3)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4]。4)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1.3教学结果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采用期末书面的考试方式,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是因缺课之故,而考核的知识点正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校正或补充,学生很满意。

2临床教学

由于学生在实习前理论学习主要按系统疾病学习各科科危重症。它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明显地横向性联系不足,使急诊教学内容凌乱,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急诊科实习期内了解更多的急危重症,并且将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对照具体病例加强急诊理论知识的教学。

2.1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有两位赴香港学习,取得急救医师培训导师资格。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较快,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要提高急诊医学教师的素质,这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而且在师德、人文素质方面也需要培养。近两年,我教研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制度、试讲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并对年资较低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利于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融教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资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从多方面促进全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p#分页标题#e#

2.2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提高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及处理疾病的水平。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通过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当中实行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进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对某一种疾病采用规范化诊疗程序,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个惯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特殊的急诊思维方式。从急诊医学实际出发,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判断。2)专门安排小讲课,对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实习生进行讲授,以培养实习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归纳性。3)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制度,由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指导,对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先由实习生自己讨论并提出诊断处理意见,后由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点评,以纠正实习医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和补充不全的知识点。4)开展教学查房,针对某一典型病例或有较强鉴别意义的病例,由带教老师充分准备后带领实习生进行教学查房,同时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查体操作,培养实习生的对疾病的整体观念。5)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诊断及治疗预以总结,帮助分析把握不同病症的根本区别。6)进行道德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示范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就可以防止和减少医疗纠纷。

3模拟教学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诊疗安全知识的空前强调以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6],模拟教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7-8]。我院教育科引进了一批辅助模拟设备,为我们的模拟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急诊最大的特点是“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容易急。因此急诊医学中任何工作失误和差错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易产生医疗纠纷。因而模拟教学规避了包括患者由于所接受的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伤害甚至死亡以及受训者本身可能因操作缺陷受到的伤害。

3.1通过单项操作模拟教学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除颤机的应用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并可在阶段训练后考核技能掌握情况,我们有两位专门在香港培训的两位高年资医师辅导。我们有专门的操作训练室,在心肺脑复苏(CPR)的临床教学中,学生在模拟人进行CPR测评。测评中男生初次胸外按压合格率为45%、女生为23%。有些学生在观摩其他人行CPR时,可以提出其缺点和不足,自已操作时却犯同样的毛病。我们多次训练,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要领,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模拟教学,使胸外按压合格率男生达90%,女生达87%。

第7篇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TANG Dong, ZHOU Qing, ZHU Dong-bo,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66-06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Method: 80 clinical interns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y were respectively accepted the PBL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t the end of the intership, interns accepted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sult: The test scores of the PB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BL; Emergency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23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进入临床工作前重要的准备阶段[1]。这一时期的学习区别于之前在学校中的单纯理论学习,灵活性增加,更注重实践。急诊外科作为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在急诊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对多发伤、危重多发伤、复合伤的认识一直是教学重点和难点[2]。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3]首创。经过近40年的发展,PBL教学法逐渐被国内外医学院校所采用,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4]。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急诊外科是新形势下急诊外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新的尝试。

1 教学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实习的2008级临床专业学生80名,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0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用PBL教学法。首先由临床带教老师选择典型的临床真实病历,整理出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及器械检查以及影像学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患者的入院时情况,由带教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讨论并通过书本、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安排各组再次讨论,最终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对专题进行总结归纳性的发言,由老师点评、解答疑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由带教老师讲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病例以及相关知识。

1.3 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分为3个部分,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考试评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用调查表形式获取,考试评估采用包含急诊外科教学内容的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以P

2 结果

2.1 教师评价 教师们对PBL教学法应用到急诊外科实践教学表示认可。认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体现急诊外科病例的特点,并能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比传统的带教模式更能适应临床实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求答案。同时,教师们对PBL案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的真实性和描述技巧上要更加贴近实际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能加入诊疗具体时间、急诊处置、患者病情变化等因素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学生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0%(32例)的试验组的同学反映PBL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加深知识点记忆、85%(34例)的学生反映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72.5%(29例)的学生反映能够锻炼临床思维能力、77.5%(31例)的学生反映能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77.5%(31例)的学生反映很有兴趣,希望再次尝试,65%(26例)的学生反映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5%(30例)的学生反映能扩展知识面;仅有2.5%(1例)的学生认为浪费时间,不切实际。这些学生的反馈也体现出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存在多个方面的优势,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吸引力,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巩固已学知识点的同时扩展知识面,有所收获。

2.3 考试评估 由急诊外科带教老师出卷,给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急诊综合能力知识。结果试验组平均成绩(86.43±3.36)分,对照组平均成绩(76.30±6.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

3 讨论

急诊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清晰的诊疗思路[5]。急诊患者一般发病突然且病情较重,急诊外科患者往往是受到车祸、高出坠落、刀刺伤、钝器击伤等致伤患者,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将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不良后果[6]。在国外急诊医师是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对急诊医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均较高,可见对急诊医学的重视。在国内,随着经济发展急诊外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对急诊外科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于急诊医师能力也不断提出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急诊医学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掌握和临床应用。医学本科实习生在学校的4年理论教学中对于急诊科学的理论教学内容课时本来就不多,在校期间只能对急诊医学有初步的认识,更多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教学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接触和感受的。因此,在急诊外科实习阶段能有很好的实习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目前急诊外科实践教学的难点。

3.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7]。实习阶段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带教老师每天按照常规完成交班、查房、修改医嘱、手术、夜班等工作的同时给予学生讲解病例、病程、治疗方案、预后等知识。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去诊断,为什么如此治疗方案,也很少能身临其境的体会老师对患者的诊疗思维。只是能记多少算多少,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到出科的时候感觉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没有对本科实习内容有高于书本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导致实习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医学教育的需求,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体现出弊端和不足。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急诊外科的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习惯于灌输模式的学生在急诊外科的实习阶段就非常吃力,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容易对病情的判断和处置不准确,甚至发生错误,达不到预期效果。

3.2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一种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8]。PBL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强制学生学习”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由教师指导”的模式;在PBL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前进和对问题的深入、做出恰当评估[9]。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3 急诊外科学发展要求PBL教学的应用 急诊外科学有别于一般专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医学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医疗实践中去,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急诊外科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医院的车祸患者,到院已经出现休克状态,意识模糊,无法问诊,只能通过生命体征的监测、全面而细致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来判断病情,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抗休克、抗并发症的治疗。这对临床医师要求较高,给予病情分析和诊断的时间少,判断和处置必须细致、迅速。在这样的临床实际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适应急诊外科教学的。急诊外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实践教学,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综合临床思维的教学[11-12]。而PBL教学模式正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合在急诊外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第8篇

关键词 急性腹痛 诊断

资料与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诊留观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龄 14~85岁,其中14~30岁120例,31~40岁118例,41~50岁92例,51~60岁30例,61岁以上152例。

结果

本组 512例除腹痛外,还分别伴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症状。24小时内明确诊断者482例,占94.1%。诊断主要依据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及C等辅助检查。其中属于内科系统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妇产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诊断较难,28例在24小时后经进一步检查或剖腹探查明确诊断,2例经反复留观、住院检查始终未能明确诊断,病因见表1。

讨论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原因:本组 512例中28 例24小时后确诊,延迟确诊的原因为缺乏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检(3例);腹部刀扎伤,开始未能查出伤及肠道,2天后检查伤口有肠内容物渗出,方诊断为外伤致小肠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询问出腹痛前皮肤紫癜病史;宫外孕误诊为感染,未查盆腔情况,未查腹部移动性浊音。①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全面认识,盲目依赖实验室检查(13例)。②缺乏跨学科知识,思维范围局限(6例)。③几种疾病并存,掩盖病情(3例):多见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检查同时存在胆石症1例;同时存在肺炎及胆囊炎1例;同时存在泌尿系结石、胆石症1例。④少见疾病(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有报道该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诊断为急性肠炎,最后确诊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经MRI确诊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体会:我们认为对腹痛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导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观。应全面系统查体,尤其腹部查体甚为重要。①要注意区别是外科系统还是内科系统腹痛。诊查急性腹痛时,特别是在手术前,首先应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区别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腹痛。功能性紊乱腹痛是间断性、游走性、一过性或不规则性,缺乏明确定位,一般不超过3~6小时,即使超过6小时,也渐趋好转。②要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于神经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发生部位,常被误诊。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症状又明显地表现在腹部,腹腔外脏器病变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心脏迷走神经,可引起腹痛[3]。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须认真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经常不断地进行腹痛部位的检查,适时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段春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9:472-476.

第9篇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李涛、赵晓晖、洪霞、史丽丽、曹锦亚、姜忆南、魏镜),急诊科(于学忠)

通信作者:魏镜,Email: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医院精神科紧急会诊服务需求的特点,与普通会诊服务需求的区别,探索综合医院急诊精神医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汇总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精神科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共2789例次,其中紧急会诊249例,普通会诊2540例。分析比较紧急会诊与普通会诊服务在人口学资料、会诊科室、会诊原因、精神科诊断及处理的区别。结果3年来249例次紧急会诊中,会诊患者225人,男性患者比例(51.1%)高于普通会诊患者(43.2%),二者在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科、加强医疗科、手术科室选择提请紧急会诊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分别为35.2%、34.8%、15.6%和4.2%。紧急会诊中最常见的会诊原因是精神病性症状,占41.4%,其次为情绪症状,占30.1%。精神病性症状、自杀相关问题、不配合治疗作为会诊原因,在紧急会诊中的比例高于其在普通会诊中的比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紧急会诊中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37.8%),远高于其在普通会诊中所占的比例(15.5%)。会诊后发现紧急会诊中存在自杀问题的比例为20.5%,远高于紧急会诊中将自杀相关问题作为会诊原因的比例(8.0%),也高于普通会诊中存在自杀问题的比例(8.2%)。在紧急会诊中接受药物治疗的比例为79.9%,其中60.8%的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二者均高于普通会诊中的相应比例(63.7%、24.1%);接受心理治疗的比例为26.9%,低于普通会诊中的比例(53.0%)。结论目前综合医院精神科紧急会诊服务以精神病性症状的鉴别与处理为主。自杀的识别、评估和干预是综合医院急诊精神医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的紧急程度分层体系,有助于合理运用会诊资源。

【关键词】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紧急会诊;普通会诊

Psychiatric acute consult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 LI Tao, ZHAO Xiao-hui, HONG Xia, SHI Li-li, CAO Jin-ya, JIANG Yi-nan, YU Xue-zhong, WEI Jing.Psychiatric Department,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EI Jing,Email: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iatric acute consult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During 3 years(2009.07..01-2012.06.30),2789 referrals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s were enrolled, among which 249 referrals were acute consultations, while others were common consultations as control group.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for referral, referral department, psychiatric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In acute consultations, the rate of male patients(51.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mmon consultations. The age range of pati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milar. The rates of acute consultation in the referrals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35.2%), intensive care unit(34.8%) and surgical department(15.6%) were higher than that from nonsurgical department(4.2%).The major reason of acute consultation was "psychotic symptoms"(41.4%) followed by "emotional symptoms"(30.1%) which was the major reason of common consultation. The rates of "psychotic symptoms","suicide-related issues"(8.0%), "uncooperative behavior"(14.8%) as referral reasons were higher in acute consultation group than in common consultation group. The most common psychiatric diagnosis among acute consultations was organic mental disorder (37.8%). Medication was given in 199 out of 249 acute consultations. The rate of medication was higher in acute consultation group, while the rate of psychotherapy was higher in common consultation group. Antipsychotics were the most common medications given in acute consultations. ConclusionsPsychotic symptom is the most common referral reason for psychiatric acute consultation. The doctors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icide risk. Setting up triage model can optimize the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General hospital;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Acute consultation; Common consultation

近20年来我国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服务蓬勃发展[1]。综合医院逐步开始设立独立的精神科,为综合医院的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精神卫生服务。北京协和医院自2006年开始设立精神心理科,并为临床各科室提供精神科联络会诊服务。精神科联络会诊根据临床医生对会诊紧迫性的需求分为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精神科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的相关数据,探索精神科紧急会诊的特点及发展方向,为更有效地进行精神科服务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精神心理科共完成会诊2789例次,其中紧急会诊249例次,普通会诊2540例次,紧急会诊占总会诊量的8.9%。会诊对象包括院内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和急诊患者。

1.2方法

由患者的主管医师根据临床情况申请紧急会诊或普通会诊(会诊医师在接到紧急会诊申请时,需在2 h内完成会诊,普通会诊则在72 h内完成会诊)。会诊医师由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会诊医师向患者、家属、主管医生、相关科室医生及护士了解病情,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明确诊断,提出治疗和护理建议,并填写统一的会诊记录单,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记录。

本研究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请求会诊的科室,请求会诊的原因(由会诊医生根据会诊单与主管医生确认后填写),请求会诊的类型(紧急会诊、普通会诊),会诊医师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第10版)》[2]做的临床疾病诊断及处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会诊原因包括情绪症状、精神症状、认知问题、睡眠障碍、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不配合治疗、自杀问题、既往精神病史及其他共9个类别。在实际的会诊过程中,一次会诊可存在1个及以上会诊原因,比如自杀相关问题往往合并情绪症状。无论主管医师是否提出患者存在自杀问题,会诊医生在会诊过程中均会就自杀相关问题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筛查和评估。

本研究将请求会诊的临床科室划分为急诊、加强监护病房、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种会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紧急会诊249例,共225人,其中男性115名(51.1%),女性110名(49.9%)。普通会诊2540例,共2015人,男性871名(43.2%),女性1144名(56.8%)。χ2=5.1,P

2.2两种会诊的申请科室比较

表1列出了各类科室申请的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的例数,并按科室计算出紧急会诊占全部会诊申请的比例。通过比较发现,急诊、加强监护病房、手术科室的会诊申请中紧急会诊的比例高于非手术科室(P

Table 1 Rate of acute consultation from different referral

departments

2.3两种会诊中提请会诊原因的比较

除认知问题和既往精神病史两种会诊原因外,其余的会诊原因在两组会诊中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精神病性症状超过情绪问题,成为紧急会诊中最常见的会诊原因,而精神病性症状、不配合治疗、自杀问题在紧急会诊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三者在普通会诊中所占的比例。情绪症状在两组会诊中均为较常见的会诊原因(分别占30.1%、39.7%),而它和不能解释的躯体症状、睡眠问题三者在普通会诊中的比例要远高于其在紧急会诊中的比例。见表2。表2两种会诊的会诊原因比较(例,%)

Table 2 Reasons for referral in acute and common

consultation(case,%)

2.4两种会诊中精神科诊断的比较

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应激及躯体形式障碍分别为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中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此外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情感障碍在两组会诊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经过会诊医生的筛查,发现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中分别有51例和209例患者存在自杀相关的问题,分别占两种会诊总数的20.5%和8.2%,紧急会诊中存在自杀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会诊(χ2=40.28,P

2.5两种会诊中临床处理的比较

在249例次紧急会诊中,199例(79.9%)接受药物治疗,67例(26.9%)接受心理治疗;而在2450例普通会诊中,1617例(63.7%)接受药物治疗,1347例(53.0%)接受心理治疗。分别比较两种疗法在两组会诊中的使用率,发现药物治疗在紧急会诊中的比例高于其在普通会诊中的比例(χ2=26.39,P

Table 3 Psychiatric diagnoses in acute and common

consultation(case,%)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两组会诊使用药物种类差别,发现在紧急会诊中,抗精神病药物成为最常使用的精神科药物,而抗抑郁剂是普通会诊中最常使用的药物;无论是紧急会诊还是普通会诊,都有大约一半的患者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表4两组会诊中药物治疗者使用精神科药物种类的比较(例,%)

Table 4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 taken by patients using pharmacotherapy in acute and common consultation(case,%)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精神科紧急会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精神病性症状是提请精神科紧急会诊最常见的原因(占紧急会诊总例数的41.4%),其次为情绪症状(占30.1%);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器质性精神障碍(占37.8%),其次为焦虑、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最常使用的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物(占总例数48.6%,使用药物治疗患者60.8%),其次为镇静催眠剂及抗抑郁剂。以上特点与国内既往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3-7]。

而本研究通过与普通会诊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发现,精神科会诊医师在处理紧急会诊时,会有更多的可能性遇到由于精神病性症状、不配合治疗和自杀相关问题提请会诊的患者。自伤、自杀相关问题,兴奋、激越和攻击行为由于存在伤人伤己的风险,是精神科急症中最主要的两类临床问题[8-10]。但综观本研究的相关数据,发现在综合医院中,与主管医生选择精神科紧急会诊有关的因素,除了患者出现常见的精神科急症的临床症状外,还有可能与患者所在的科室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来自急诊、加强监护病房、手术科室的会诊申请中紧急会诊所占的比例明显高非手术科室。据此推测患者处于紧急危重的躯体疾病状态或存在手术安排的时间压力等因素,可能促使临床医生请求精神科紧急会诊[7,11]。此外,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配合治疗,也有可能给临床医生造成压力,成为提请紧急会诊的原因。

自杀作为综合医院中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和精神科急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与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医疗安全相关,需要得到综合医院精神科医生和其他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8-10,12]。本研究发现在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中都有以自杀问题作为会诊原因的患者(8.0%、0.9%),说明综合医院各科医生已有识别及防范自杀风险的意识和需要。而通过精神科医生会诊评估后发现紧急会诊和普通会诊中分别有20.5%和8.2%的患者存在自杀相关问题。这提示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在发现和评估患者自杀风险中尚有不足之处,很多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也给临床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13]。而提请紧急会诊的患者存在自杀问题的比例较普通会诊更高,需引起会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为了减少精神科疾病引起的临床风险,综合医院各科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加强精神科联络会诊服务,使综合医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甚至攻击的风险能够得到及早发现和处理,使医疗服务更为及时有效[14-15]。与此同时,近年来综合医院中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精神科会诊医师的工作任务日渐增多[16]。当会诊医师同时面对多个会诊任务时,如何进行合理的临床安排和决策,将是未来精神科医师即将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临床需求是多样多元化的,实际工作中精神科会诊的紧急程度没有绝对的时间分界线。如果精神科会诊医师根据会诊申请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初步的“紧急程度分层”,可为安排会诊工作的次序提供依据,以期更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及时有序地处理等待会诊的患者[17]。当会诊医师同时面对两项以上的紧急会诊时,可以根据紧急程度分层的提示,安排会诊的先后次序,或者决定是否需要请求支援。而目前临床中较常见的现象是精神科会诊医师同时面对多项普通会诊,这时紧急程度分层可以帮助会诊医师评定其相对紧急程度,并注意到其中潜在风险较大的会诊,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推测,建立“紧急程度分层”体系可能用到的因素包括当前症状或问题,比如自杀和攻击问题、药物戒断问题[10],及提请会诊的科室等。建立模型及具体的方案还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季建林, 叶尘宇. 中国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现状[J]. 上海精神医学, 2012,24(3):124-130.

[2]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1041.

[3]于成泉,陆林,刘志中.综合科精神障碍患者的急诊处理[J].华西医学,1998,3(1):38-39.

[4]郭慧荣,李幼辉.综合医院精神科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46-48.

[5]杨蜀云,李家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合并精神障碍会诊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6):544-545.

[6]钟慧,李晓驷,王克明,等.综合医院精神科急会诊与需会诊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4):303-305,323.

[7]王辰,朱宇清.危重症患者精神障碍发病情况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2):1340-1342.

[8]刘协和,杨权.精神科急诊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

[9]Kazim A. Emergency psychiatry: an introduction[J]. Med Health R I. 2003,86(10):301-305.

[10]Mavrogiorgou P, Brüne M, Juckel G. The management of psychiatric emergencies[J]. Dtsch Arztebl Int, 2011,108(13):222-230.

[11]孙红玲,孙淑英,金静芬,等.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风险评估单应用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195-1197.

[12]牛雅娟,王志青,杨少杰,等.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57-461.

[13]Bassett D, Tsourtos G. Inpatient suicide in a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ic unit. A consequence of inadequate resources? [J]. Gen Hosp Psychiatry, 1993, 15(5):301-306.

[14]Goldberg RJ. The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 in the general hospital[J]. Gen Hosp Psychiatry, 1987, 9(6):446-452.

[15]Hogarty SS, Rodaitis CM. A suicide precautions policy for the general hospital[J]. J Nurs Adm, 1987,17(10):36-42.

[16]赵晓晖, 洪霞, 史丽丽,等.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3年资料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25(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