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建设;电子商务网站

一、引言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来选修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根据近几年《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就《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缺少实践能力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担任该学科的老师一般都是计算机、管理经济类的教师,或者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很多老师无法将电子商务相关课程融合一起,缺乏教学经验;其次,双师型教师比较少,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只是将自己所学照搬给学生,缺少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实践经验。

(二)教学内容缺乏本专业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教育者与管理者面临与受教育者几乎同步学习的境况。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己经出现了滞后性。加上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专业不同,有计算机类、管理类、营销类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全校专业都讲一致的内容,却缺乏本专业的特点与针对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保证先进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子商务的内容却飞速膨胀,运营模式不断变化,电子商务知识的多样性要求相应的教材也必须不断创新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保证这么课程的时代感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基本上还是采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讨论偏少。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但使学生难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教学同时代要求有很大差距,不太符合高校课堂教学要求。

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原则

在实际《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中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分主次,突出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将方法和理念学到手。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应用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能力;对英语、日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业务,熟悉系统的使用。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设置上,针对不同专业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区别[1],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侧重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技术及各种思想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侧重对技术的了解,增强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而其他专业主要侧重对电子商务模式的了解和应用。应用框架与交易模式注重电子商务应用框架、环境和交易模式;网络工具的使用注重搜索引擎、网络支付工具和电子商务安全;阿里巴巴专业网站分析淘宝、阿里巴巴国内站和阿里巴巴国际站;阿里巴巴与行业网站讲解淘宝、阿里巴巴国内站、国际站和行业网站;网络营销注重企业网络营销方法和产品宣传的方法。

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建设内容

(一)将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各专业实践相结合。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主要有电子商务概念、计算机技术、电子支付平台、网站设计、物流以及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班级有电子商务、计算机、英语、日语以及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不同,因此在讲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过程中,尽量将电子商务概论中的相关理论与各专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例如。

(二)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加强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课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流程,支付过程及物流过程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2]。在分析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类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如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用,解决哪些问题,为将来灵活应用打好基础[3]。例如,在实训搜索引擎收集电子商务信息,引入百度和谷歌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实训活动中,引入支付宝、翼支付和微支付等为例,引导学生申请第三方实名认证;在电子商务交易实训活动中,学习B2C、C2C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以当当网、亚马逊、淘宝网和易趣Ebay为例,通过购买商品,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经历。

(三)进行分组讨论和实践

每个阶段讲完相应的内容后,布置相应的讨论和实践项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从而加深理解与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引导学生在淘宝、腾讯拍拍等C2C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店,创立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通过淘宝平台的学习,掌握C2C网站实践、店铺装修,通过平台获取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拓宽营销渠道,提高销售额。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对一些比较抽象,但又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应进行课堂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教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拓宽知识面、扩大知识量。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速度过慢,每节课涉及的知识量非常有限。当然,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资源,使各项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五、结论

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从2010年开始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一支团结协作、高学历和较高水平的电子商务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编写了《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在从09级到15级的许多班级的教学中,逐步将以上教学模式应用在《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际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同时,有兴趣的同学还积极申报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电子商务领域方面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方法,力争更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114-3-24)和(JXJG-13-3-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410020)

参考文献:

[1] 汪泓.非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煤炭技术,2010(01):231-232.

第2篇

摘 要: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改革,充分展现高校的教学特色,使高校成为培养电子商务类复合型人才的平台。该文阐述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变教学方式的方法,以期能推动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91-02

1 高校开展电子商务课程概况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在2000年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目前众多院校在经济、管理、贸易、金融、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型课程,融合了经济、管理、营销和计算机技术四大领域的内容,并涉及通讯、信息技术、物流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关联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的课程有较大的区别。

2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和无线网逐步覆盖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面面临着以下几种问题。

2.1 教材陈旧,理论课主导

由于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和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每年都会有一些改变,在实际授课中,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写的,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相对陈旧,新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而这些新的理论及数据在讲课时需要向学生补充,导致教学中实际讲授和教材不配套,并且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掌握多方面理论动态及相关数据,增加了备课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涉及的案例较少,对操作技能培养的内容基本没有,而课程设置里无论是商务策划、网上贸易等都需要上机操作,尽管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所购买的一些模拟软件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模拟的需求,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难以切身感受到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变化,很难与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相结合。

2.2 教学体系不合理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包含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五大模块,课程内容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而在课程讲解时,每一章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彼此的关联性很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前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营销的社会科学内容,下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然科学内容,接着又要学习物流的相关知识,并且学生的文理功底不一,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陌生概念,没有办法分清楚课程的重难点,使得电子商务课程显得过于抽象。

2.3 师资队伍不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是全面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的师资构成主要是经济学科、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出身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一模块的内容生疏,很难做到每个模块都讲得全面透彻。此外,高校教师往往与相关的企业交流合作有限,虽然理论知识丰厚,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3.1 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现阶段,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授课时应充分结合三种方法的特长加以讲述。理论教学部分,以学术的语言概述本章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导入和任务设置讲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部分,以EC体验、同步训练、案例分析和综合训练为导向。

在理论课讲述时,以案例探讨引入,在案例讲解中引入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辩论和思考过程,真实而周知的案例更具有接受性,使学生更能接受所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种教学任务,让学生有目标有紧迫感地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教学时,初级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是模拟训练,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有卖家、买家、物流承担者等角色,在不同的B2B、B2C和C2C模拟平台上,完成商品交易的流程,以熟悉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实际运营模式,实训时可以淘宝店铺为平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店铺的申请开始,完成店铺的装饰、商品的上架和下架与说明、网店的推广等一系列的运营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推广移动设备多元化学习平台,以赛促学/教创新化学习方式

学生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4G网络、WIFI无线网络在校园内的全面覆盖,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设施。通过QQ、微博、微信等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教学工作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登录公众平台,可随时随地来观看课程介绍、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料,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这一过程,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参赛做规划、找资源、体验创业,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指导教师接触到更多前沿技术和案例,把教学内容和参赛要求相结合,在常规教学中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还能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师提升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对专任教师要求较高,除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因而,要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学习、接受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或在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实践指导能力,让教师走在行业前沿,具备行业敏锐的嗅觉能力,充分展现高校的教学特色、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另外,也可从企业、其他高校引进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和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顾问,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际操作指导,创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改变考核方式,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的考核一直采用笔试的考试模式,笔试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就电子商务课程而言,只采用笔试,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考试制度的改变。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考核中着重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效果而非注重考试结果,加强过程管理,也即是既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考核到操作技能,着重突出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考试。具体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学内容中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测验的情况及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来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

4 结语

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变化着,针对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不断更新。高校老师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理论和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及适合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考试方法,争取在高校中所有专业都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静.“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改理念与实践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154-156.

第3篇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AdobeBridge(文件浏览器)的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利用AdobeBridge(文件浏览器)制作网页态度目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2.学习内容教材分析:本堂课课题为《网页制作》,内容是专业课《图形图像》课程中AdobePhotoshop软件介绍的重要内容。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学习结果:学生制作网页成品3.学习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利用AdobeBridge制作网页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AdobeBridge制作网页的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程开设于高职二年级上学期,授课学生专业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比较强,但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方向并不倾向于计算机方向,学生基础可能比较薄弱。本次教学力求将学生兴趣与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与操作结合起来。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机房和宿舍2.学习资源类型:视频、PPT、教材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世界大学城空间、图形图像课程资源栏目、微课视频、PPT、素材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主题情境、在线互动情境。2.学习情境设计:①主题情境:每组制作不同主题的网页;②在线互动情境: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参与话题讨论。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2.协作学习设计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六、学习评价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2.测试内容: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六、结束语

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课前和课后均参与到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杰华.德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特点极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0

[3]庞英智.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第4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简介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网络出版、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它是一门将市场营销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实务类课程。网络营销与推广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核心技能,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网店运营、搜索引擎优化等后修课程的学习。

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以后能够从事网络编辑、网络营销与推广等岗位的工作。

二、《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两个部分。其中课堂讲授主要以理论授课和案例教学为主。总体来看,当前《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难以跟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除了涉及相关的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的一些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当前互联网应用工具的应用。然而,当前互联网发展快速,新的营销工具与方法不断地出现,而相关的教材却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实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此外,它还具有时效性特点。而当前的职业院校的实训环节通常是采用模拟软件来开展实训。模拟实训平台模拟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及各类工具开展营销推广。这类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网上信息、推广商品,网站优化与推广等实训,然而模拟实训软件往往过于简单、陈旧、脱离了互联网的真实环境。学生能够在模拟实训中很好地开展营销活动,但回到现实中却不知如果下手。如学生在网络模拟实训中对商品的选择与定价都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市场的真正需求,可能会存在一个鸭脖卖200元的交易存在。因此,这种模拟实训只是简单的流程模拟,没有考虑真实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实训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3.课程教学课时有限,不能满足培养网络营销技能的需要

职业校园的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通常开设课时为54学时,最多72学时。然而要在短短的72学时内就学会完整的网络营销与策划技巧是不够的。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技能需要学生长期去实践操作。

4.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教师在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授课中,理论知识与网络营销现状脱节,而实训环节也与互联网的发展不符,导致学生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性,内容比较空虚,因此,其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5.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效果比较差

由于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实训体系都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表现比较差,如在《网店运营》课程的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网店开展营销推广,最后导致学生失去信心,总体效果不佳。

三、《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其自身特点,培养符合网络营销与策划人才需要的网络营销高级技能人才。教师根据互联网的发展,深入企业学习,及时更新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从岗位能出发,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开展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学习,掌握到真正的网络营销与策划技能。

四、《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真实项目学习与实训的改革思路下,在所在学校开展了实践,具体的改革实践过程如下:

1.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优化教学内容

鉴于教材的内容相比网络营销的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特点,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优化。教师从网络营销岗位能力出发,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设置知识与技能模块。总体将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营销工具使用模块,综合运用模块。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变化不大,变动比较大的是营销工具使用模块,减少一些使用群体不断下降的模块学习课时,增加一些新营销工具的应用,如微信营销、公众号的运营管理、O2O营销模式应重点讲解。同时,网络营销综合应用也根据当前消费者行为特点给予适当调整。

2.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目前,网络营销与策划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模拟实训法等,教学方法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很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对于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就适合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而微信营销就可以选择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开展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实训。对于网络营销发展趋势则可以结合创业,让学生通过研究式的资料查阅,然后小组讨论出新的营销方案。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要想打破传统教学的模拟实训,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将网络营销与策划的知识与技能与真实的网络营销岗位的工作流程结合来,形成真实的、连续的、实操性强的实训任务。将课程教学设计成为实战化、项目化和任务化,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实训环节中能对应的完成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网络营销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将创业融入课堂,同时开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创业,将创业项目融入课堂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将创业项目参加各类电子商务技能大赛,通过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比赛中学习,并不断地完善创业项目。通常,在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建设自己的网站并进行优化、开淘宝店、微店、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站、店铺、公众号的运营,掌握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消费行为分析、产品的定位、营销策略的应用以及各类营销工具的使用。由于这些创意本身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在整个营销推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同时,整个实训过程可以完全脱离仿真的实验,直接在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往往为了运营好自己的网站、网店或公众号,除了在课堂中积极学习外,课外还能花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课时不足的缺陷。此外,参加技能大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地回顾自己的运营过程,总结其中成果的因素及不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对了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每个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笔者通常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每做一个任务都需要对其进行总结与汇报,完成相应的营销策划方案。教师和企业根据学生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成果给予综合评定,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其学习别人好的一些做法,同时总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节能。

五、总结

在经过一学年的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综合技能大大提高,积极性也明显得到提高。初步表明,笔者的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未来还将进一步做好改革,确保教学过程中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从“教”为主逐步转变为“学”为主。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逐步开展“校中厂”,直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校企共同开发使用的教材。总体来说,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跟的上时代、满足企业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级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0(12).

[2]陈传红.《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商务,2013(11).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10

作为当今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流通”取得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因此,探讨“互联网+”视角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开始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互联网+”给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前,学生主要依赖纸质版贸易经济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倾向于网络学习。譬如从网上搜寻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料,传统贸易经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得到凸显。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并与时俱进地补充相应案例。教师有必要协助学生对诸多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出逻辑主线,列出关键知识点。

1.2挤占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网络搜寻跟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加重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可以说,信息搜寻的便利性加强了学生分享知识、搜寻知识的能力,却挤占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思考时间,极大地破坏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内容抽象,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特征分析

2.1熟悉互联网技术

以互联网科技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发展影响了贸易经济领域的各方面。“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贸产业发展模式,既重塑了传统流通模式(线上线下模式,如苏宁云商),还创造了新的流通模式(纯线上模式,如聚美优品、一号店等)。“互联网+”还给商贸流通组织带来了深刻变革,导致原有流通组织的重构、消失,以及新的流通组织的诞生等。另外,和传统商业企业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企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提高营利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平台,来对企业采购、库存、销售和财务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和维护客户关系,还需要构建电子商务网站和运用电子支付工具。这意味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有深入了解;其次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整个商业经济领域变革的需要。

2.2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放眼国际,通才教育越來越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才能,还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统专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主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通过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高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不但能够在国内商贸政府部门、商贸流通企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还能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贸易与投资。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具有互联网商业变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2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9%。其中,网络零售、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7.2%、8.1%、6.5%、2.3%和4.8%[1]。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这意味着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困境,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具备商贸流通专业理论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被大量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只注重对贸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移动平台、网络新媒体营销、物联网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涉及不多。

3.2其他贸易经济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贸易经济学的典型实训环节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一下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无明确目的的市场调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案例讨论,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好的直观感受,学生并没有增加对贸易流通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由学校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多以企业到学校做报告、开讲座的形式展开,并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很难真正了解流通领域中企业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

4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4.1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电子商务与贸易现代化研究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与流通国际化研究。即认为互联网商业以及国际商务是当今商贸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注重学生互联网商业和国际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此相依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化课程,凸显了学生既懂贸易理论,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引入的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学”“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等。

4.2教材和教学环境改革

围绕信息化改造,除了编写《流通产业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习题、参考答案以及参考书目外,还先后编写了《商业技术概论》,以及电子商务丛书《网络企业经营术》《网上技术快易通》,充实了传统贸易经济教学内容。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商务教学实验中心,以此开展实验和模拟教学。还专门组织团队研究相关课程实验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产品,具体包括网络物流、商业MIS、网络安全等。另外,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致力于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推广,形成集纸质教材、网络课件、网络环境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5“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5.1设置科学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既需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又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才能,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贸易理论课程和贸易实践课程。贸易经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商业体制,以及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等,专业选修课程则讲述贸易经济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商业企业的具体运营模块、流程。贸易经济实践课程主要指与企业等合作展开的实践项目等。注意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关系,主要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属性,关于销售技巧、商务谈判等知识不要过多涉及。注意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内容的合理设置。

5.2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

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学习平台,降低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既需要列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还需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梳理出其中的发展主线。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材、期刊等,还包括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聚焦课堂,贸经专任教师有必要拓宽教学内容。除了书本固有知识,教师还要适当补充多媒体、企业实战案例等教学素材。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再借助互聯网延伸相关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达到对知识点的运用自如,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

5.3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拓宽校外合作渠道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合作双方应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2],共同促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要想实现新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对接当地知名互联网企业,组织学生去考察实践,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并以此为依托展开科学研究,争取为企业研发定制更多个性化产品。同时定期组织师生进驻传统实体企业出谋划策,协助其发展线上商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另外,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其他合作渠道,譬如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联系,提升学校师生的实战经验和科研水平。

5.4注重提升贸经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和规模

教师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依据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标准,学校要加强对在校教师贸易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鼓励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者继续深造,使其把握本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定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和在校内开展贸易经济研讨会、讲座,提升贸经专任教师综合素养。遵循“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举措,积极引进贸经方向高水平博士,提高学校在该方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层次。另外,结合“互联网+”,引进关于互联网商业领域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互联网商业理论,又能为学生去互联网商业企业实训提供资源,促进贸经专业学生与当今流行的互联网经济接轨。

参考文献: 

[1]任荣,弓志刚.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32-35. 

第6篇

关键词:微课;选题;创作;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43-04

当前,微课创作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微课创作的热潮,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微课,有力地支持了以碎片化、个性化、个别化、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等为特征的新一代学习方式――基于微课的微学习和慕课学习,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是,纵观国内多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和众多微课资源网站的海量微课作品,依然普遍存在设计与创作层面的诸多误区,笔者将其概括为设计理念和理论依据陈旧、选题不当和知识点组织不合理、技术使用不当、画面质量较差、微课结构不科学等五大方面。[1]其中,选题误区首当其冲。

一、微课选题误区

第一,选题太大、太宽、太泛,不够聚焦,没有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例如,某高职汽修专业微课以“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为选题,短短十分钟的微课却涵盖了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安装位置、结构、原理、电路、信号分析、常见故障与检测方法共八个大的知识点,其中后四个大的知识点均包括多个小的知识点。某电子商务概论微课以“电子商务的定义、特点、内容和意义”为选题,涵盖四个大的知识点,其中每个大的知识点还包括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上两个微课选题实际上是1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把一节课强行压缩为10分钟以内的“微课”我们称之为“压缩饼干型微课”。这类选题误区在微课创作的早期非常普遍,至今还大有人在。这类微课由于内容太多,导致赶时间、节奏过快、呈现不清、讲解不明、信息过载、学习者跟不上,效果极差。

第二,选题太难。例如,某信息技术微课以“超级海报是如何炼成的”为选题,选题虽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但期待学习者通过一个微课就学会制作超级海报,显然不太现实。不如把这个比较难的选题分解成多个小微课,各个击破。

第三,选题太易、太浅。例如,有些微课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专门选取那些只需了解、识记的事实性知识,只需自主阅读纸质教材或普通电子教材就能够掌握的浅显知识,只需简单模仿就能够掌握的简单技能。这种“专捡软柿子捏”的微课选题,一是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二是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

第四,选题太散、太杂、简单拼凑。例如,某些概论、概览、历史回顾型微课只是简单罗列事实、数据、事件,缺乏核心思想、观点和主线牵引,即使画面美轮美奂,也只给人留下“走马观花”的观感。

第五,课堂实录,表面热闹,实际无效。许多微课选取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视频并不能学到实质性的内容。[2]

第六,选题缺乏创意、无趣乏味。许多微课选题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和某本教材,没有集合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创意灵感,显得题材老套、内容陈旧、平淡无奇、无趣乏味。

二、微课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是微课创作的第一步,恰当的选题是微课创作成功的基石。为避免陷于微课选题的误区,笔者以国内外大量优秀微课的选题分析为基础,总结优秀微课选题之共性规律,提出微课选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W习者中心与换位思考原则

微课创作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进行换位思考,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前测等途径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求分析,摸清学习者有哪些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设计,必要时吸收学习者参与选题。例如,可汗学院的系列微课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学习者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是萨尔曼・可汗不仅是个学习高手(特别是数学、计算机),而且在创作系列微课之前曾经以家教方式辅导表弟表妹学习数学,形成了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微课选题及后续创作过程中善于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习需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解决。

2.创意与个性化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创意与个性化原则,即尽可能选取原创内容,汇聚个人或团队创见、灵感、隐性知识、典型案例、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随着微课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唯有创意十足的个性化微课能够吸引学习者“眼球”、被学习者青睐,进而脱颖而出,而同质化、低水平的微课自然被遗弃、淘汰。因此,微课选题及创作要扬长避短,走创意与个性化之路。例如,可汗学院的系列微课无论在选题、创意,还是呈现方式和教学风格,都具有鲜明的萨尔曼・可汗风格。2013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微课《从龟兔赛跑看管理的常管常新》以龟兔赛跑和管理思维为选题,对家喻户晓的龟兔赛跑故事进行创造性改编,巧妙地将3种管理思维方式和4个管理观点融入7轮龟兔赛跑的故事中,选题新颖、创意十足、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

3.难度适中与内容精选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者提供难度适中的内容,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学习者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距,通俗地说就是“跳一跳够得着”。[3]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不适合微课创作。对于难度太大的选题,可以遵循小步子原则,将其分解为2-3个微课选题,降低难度等级,有利于各个击破。而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学习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必须遵循内容精选原则,即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繁为简。例如,五分钟课程网微课《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面对密密麻麻写满二十多项指标、专业符号、陌生标记的血常规化验单,普通大众觉得异常复杂、无从下手。而微课作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将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方法简化为“两步”和“四个指标”。“两步”即“第一步,看状态栏是否有箭头”、“第二步,看异常项目是哪些”。“四个指标”即学会看懂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四个主要指标即可,其它指标可以举一反三。

4.聚焦原则

微课选题要遵循聚焦原则,即依据“二八定律”,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瓶颈、障碍点)创作微课,如此方可做到短小精悍。通俗地说,就是要关注学习者的“痛点”、“痒点”、“卖点(兴奋点)”。例如,2013年全国一等奖微课《什么是微课》,该选题在当时既是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也是学习者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微课《Alone_Lonely》以英语学习者特别容易混淆不清的Alone和Lonely为选题,通过一对老年夫妻,丈夫外出,妻子独自在家,从自在到孤独的五十秒情境短剧,掌握Alone和Lonely的区别与联系,令人过目不忘。可汗学院微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统计学别容易混淆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为选题,通过举例说明较好地解决这一学习难点、疑点和易错点。

5.切身相关性原则

微课创作应选取与学习者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学习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切身利益相关者,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枪击事件生存指南》微视频是美国休斯顿政府根据枪击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公众安全的现状,为指导公众正确应对突发枪击事件、提升恐怖事件生存能力而创作的公民安全教育微视频。该微视频的中文字幕版在2014年3月1日发生云南火车站暴徒砍杀无辜群众事件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国内媒体、公众对类似公民安全教育的广泛关注,对于公众实用型微课的选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6.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即微课选题既要内容严谨、准确、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发展,没有科学性、政策性错误,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从龟兔赛跑看管理的常管常新》微课将严谨的管理思维巧妙地融入戏剧性十足的龟兔赛跑趣味故事中。全国一等奖微课《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巧妙地融入两个既搞笑、诙谐、雷人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中。五分钟课程网微课《罗斯福的三个面包》将陌生、抽象的边际效用及递减规律与罗斯福总统鲜为人知的“三个面包”的有趣故事建立起关联。语文微课《顺叙与倒叙》将记叙文的两种记叙方式融入作者早上钓鱼、中午杀鱼、晚上吃鱼的故事讲解中。

7.系列化原则

总体而言,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支持个性化学习等诸多优点,但从个体而言,单个知识点微课依然存在缺乏深度、广度,容易导致浅阅读、加剧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微课选题还应遵循系列化原则,即从一门课程某个学习单元/模块/主题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微课,加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组织(包括思考、讨论、练习、测试、实验、实习、展示、交流等),构成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4]微课选题遵循系列化原则,有助于消减单个知识点微课可能的碎片化、浅阅读等短板问题。

8.普及与实用性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普及与实用性原则,即选取科普类、安全教育类、医学常识类、生活技巧类、通用职业技能类等贴近大众、百姓的微课选题,支持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了大量面向普及与实用性微课,例如《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您选对鞋了吗》、《老年人如何摆脱疑病症》等,受到学习者广泛欢迎和好评。

三、微课选题的基本方法

微课创作应高度重视微课选题环节,遵循上述选题原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等优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5]笔者基于自身微课创作实践,总结提出如下三点微课选题的具体方法。

1.依据课程标准和规划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规划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蓝本。依据课程标准和规划教材,我们可以确定微课选题的基本框架。但要避免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和某本教材,不敢超越课程标准和教材范围,而应广泛吸收、巧妙融合多个版本教材的精髓。

2.善于挖掘个人和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隐性知识

在崇尚知识创新、创造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个人和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隐性知识无疑是优秀微课的选题来源之一。微课创作者应组建微课创作团队,通过教学研讨、头脑风暴、世界咖啡、深度汇谈、视觉会议、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集合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创意灵感和隐性知识,从而获得题材新颖、创意十足的微课选题。

3.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前测等多种途径确定微课选题

问卷调查、访谈、前测是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需求分析的重要途径,也是确定微课选题的可行方法。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课创作者可以利用网络问卷(例如问卷星)及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轻松网络问卷、在线测验,组织师生访谈,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学习需求,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兴趣点(热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选题设计和微课创作。

微课选题中的“重点”是指比较重要、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这些知识点具有基础性、奠基性、普适性、可组合性、可迁移性和方法论意义。

“难点”是指难理解、难掌握、难内化的抽象概念、难懂原理、复杂方法、繁琐流程、综合技能、隐性知识、陌生事物,以及其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关键点”是指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点,学习者一旦掌握,其它知识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疑点”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遗留或新生成的疑问之处。第一类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尚未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引起的疑问,是遗留下来的学习欠债。第二类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已经理解和消化,但通过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疑问。第三类疑点是由于学习触发了好奇心而产生的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疑问。第二、三类疑点是深度学习的标志,是后续学习的新起点。微课创作应确保解决学习者的第一类疑点,积极引发第二、三类疑点,为后续扩展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习中的最大疑点来自认知冲突,即新知识、新情境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时,学习者会油然而生疑问,按捺不住探究热情,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易错点”是指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其貌不扬、不被注意、易被忽略、似是而非的知识点。三类易错点值得微课设计者注意!第一类是多数人出错的代表性错误,第二类是某部分人一错再错的顽固性错误,第三类是个别人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出现低级错误和典型性错误。“易错点”一般通过分析、诊断、强调、反复练习加以解决。

“易混淆点”是指知识点之间相近相似、混淆不清、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部分。易混淆点一般是通过比较、强调的方法加以解决。

“障碍点”是指学习者形成本次课知识、能力遇到的主要障碍(瓶颈),包括认知(思维)障碍和技能(能力)障碍。

“热点”是指受学习者关注、欢迎热点人物、热点事件(新闻)。微课创作者应善于发掘学习者感兴趣的热点人物、事件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看似无关的内在联系!

“扩展点”是指以核心知识点打造知识网络,把相关知识连接起来,产生类似“滚雪球”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2][4][5]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4.

[3]百度百科.最近发展区[DB/OL].[2015-03-25]http:///link?url=xIb0z8xizCbwoOQbucfuRKr1 U33zeWFcRFcWvpIO4oRpe9lxowsjfyjV65nvCBCgRAuI 4SgtlHeu5jETuatJLq.

第7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now and finds some shortcoming such as scanty teaching material, nonobjective and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e teaching. It deals with the shortage of teaching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selected accessorial teaching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actice teaching by flexibly teaching mode;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network;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to widen the major knowledge. The measures make teaching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present condition; teaching methods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对物流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校专业设置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既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物流信息系统》作为该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及对策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许多高校适应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要求等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比如涉及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物流信息(包括EDI技术、条形码技术等)技术;其次,课程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求传授学生系统的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应用等。《物流信息系统》的这些特点首先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专业要求,即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够比较合理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2]。

目前《物流信息系统》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之处:

(1)缺乏代表性的教材。教材在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内容包含计算机学科、管理学科、物流学等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内容繁多,知识面广,如何把不同学科知识按照一条线索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而目前现有的教材多数是将相关知识生硬组合在一本教材中,各篇章之间连贯性不强,学生学习过程中总是反馈不知道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2)理论教学抽象,学生不易与实际相联系。《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围绕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应用来开展理论教学,但是现有教学中容易形成针对知识点来教学,如数据流程图部分举一个商品入库操作来说明,数据库部分又以商品配送来说明,造成了教学中以知识点为单位,学生学习课程后缺乏对物流信息软件开发的深刻具体理解,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缺乏具体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多数学校均设置了实验教学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现有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内容或者给出较详细的实验指导,学生按照老师演示或者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分析和思考的环节,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内容,但是收获不大。

(4)教学内容重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往往不仅学习《物流信息系统》,而且要学习《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概论》、《物流设备》、《物流系统规划》等其它专业课程,而《物流信息系统》由于其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往往会与其它课程相重复,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涉及、数据库设计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涉及,授课内容的重复不仅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一定厌学情绪,如何合理处理这个问题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2 教学改革及对策探讨

通过以上对《物流信息系统》教学现状及不足之处的分析,结合本人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关于《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一些改进对策。

(1)认真选取主要教材,合理选择辅助教材。由于《物流信息系统》教材水平不一,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基础,认真选取合适的教材。在选取教材中应注意几点:首先是知识的条理性,《物流信息系统》由于其涉及专业知识学科多,因此应注重整本教材中各部分知识点的条理性及相互连贯性;其次是教材的案例,我国物流产业毕竟发展时间不长,有些教材多是举一些国际大公司的案例,这虽然对学生掌握目前先进技术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能够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应用而设置案例或者实例说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均具有促进作用。在选取主要教材以后,还应该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鼓励学生借助于图书馆或者电子图书参阅相关辅助教材,例如对数据库设计部分,可以就相关理论及案例分析分别选择2~3本辅助教材,通过参阅其中相关章节以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2)理论教学中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应用案例串联不同的知识点。在理论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知识点的抽象性;二是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即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市场上实际应用的物流信息系统很多,但是它们并不适合直接拿来作为教学应用,主要原因是功能强大、系统过于复杂,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中不可能把一个实际的应用作为实际案例来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具体实际应用系统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必要的简化,简化的基本要求是简化后的案例即可以说明知识点,又能够反映实际应用的特点。在此案例基础上,理论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对相关知识点结合案例进行形象说明,例如关于网络技术这个知识点,可以根据案例中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场所空间上的扩展,直至在各地建立分公司的实际情况,然后自然地引入网络的需求,再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解释网络技术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中应用[3]。

(3)采取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深入理解,如EDI技术、RFID技术等;其次是熟悉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如商品入库、商品出库等;第三,熟悉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开发流程及主要技术。

针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将实验内容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①物流信息技术模块。主要完成熟悉EDI、RFID等主要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这部分实验主要采用软件模拟形式,通过特定软件让学生熟悉理论课及其他相关课程中学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这部分实践教学主要偏重实际应用,而不注重原理的理解。

②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操作。选择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熟悉其中主要的功能操作,尤其是与教材或者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物流信息系统基本面貌,其次是体会到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③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物流信息系统》这门课程重要部分是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相关技术,但是这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系统分析与设计又有明显区别,因为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系统分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设置及要求上提出合理要求。

实践教学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也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个步骤。在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教学实践中,通过多位老师长期摸索,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实践教学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践内容设置要与专业需求紧密相关,即所有的实验内容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及学生将来就业需求紧密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其次,实验内容设置灵活变化,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别较大,通过设置每个实验基本要求来达到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增加选做内容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探索和学习要求;第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坚持有一部分实践教学走出实验室,到企业中去,通过实地考察、观摩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4]。

(4)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及利用。通过建立教学网站和微博平台加强教学互动和师生沟通。

目前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学生基本上都自己配有个人计算机并接入学校校园网,学生均有上网的习惯,针对目前教学网站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兴趣不大的现状,《物流信息系统》教学网站除了提供日常教学课件、习题等资料下载以外,还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以下特有功能:

①有针对性地上传相关教学视频及网站介绍。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最难地是理论讲述的抽象、与实际联系不紧密,通过一些教学视频可以使学生能够对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理论具有更直接的感受,如通过物流公司日常运作视频介绍,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物流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②设置开放式的课程讨论区。这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交流平台,学生觉得有什么困难、疑问等可以在此提出问题,学生或者老师均可以回答或者对回答评价,并将学生回答情况(包括次数、正确率)等作为平时考核的参考之一,网站还会实时对学生发言状况给出相应级别或者排名,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讨论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

③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博客平台讨论课程学习情况。博客是目前学生中普遍熟悉喜爱的一种沟通交流形式,一些老教师开始并不习惯使用这种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采用这种方式展开课程讨论的教师及其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对课程兴趣高于其他班级,学习效果也较好,现正在所有教师中推广。

④积极开展博客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博客是学生中广泛使用又十分喜爱的网络沟通平台之一,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中以及课后交流沟通平台,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平台。具体说在《物流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功能:首先是一个实时答疑平台,博客的优势之一是及时性,尤其是对于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这种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尤其适合;其次是作为学生实验过程及实验后总结的交流平台。

(5)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物流信息系统》由于其自身特点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时期的学生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新时期的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5];其次,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系统教学教师必须有多专业的知识背景,至少要求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和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同时具备管理学和营销学相关知识,但是现任教师往往是单一专业背景,弥补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加强薄弱知识点的学习;第三,《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应该仅仅在学校里做研究,更多是走出校门,与物流企业多多接触,主动承担面向企业实际应用的物流信息系统相关开发和科研工作,这样即可以保持授课内容的新颖实用,也可以增加案例的吸引力和具体性[6]。

3 结 论

本文结合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分析了目前《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教材问题、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等主要问题,然后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首先是精心选取主要教材,合理选取辅助教材;其次,通过精心选取课堂案例,结合案例将不同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理论课的抽象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的连贯性;第三,通过实验内容和要求的合理设置,实现灵活的实践教学;第四,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运华.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分析[J]. 物流科技,2010(5):112-113.

[2] 刘燕,邝颖杰.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现代计算机,2007(7):34-36.

[3] 欧阳文霞.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谈《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3-46.

[4] 杜文晟.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初探[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141-14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育

一、引言

在中国的教育界我们熟知“钱学森之问”,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也有发人深省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行业的活力,释放出巨大效能。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应的人才培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信息时代下,专业人才的培育应紧跟技术潮流,依托技术培养,融合技术发展,设立符合当前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伴随着信息化在会计应用领域的逐渐渗透,使得会计行业从过去的电算化逐步向信息化过度。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1]。目前,会计行业已从单一的实现会计核算业务向同时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发展;从简单依托会计学相关理论与电算化系统向以系统论指导下的信息化管理思想转变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方向发展;从以单机处理为主向逐步在局域网甚至互联网环境下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2]。正是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行业需求发生转变,成为院校里会计人才培育新一轮的风向标。近年来,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政府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和财政部信息化法规的实施与应用等研究课题成为了会计行业的热门问题。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指导下,深入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会计信息化及其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也慢慢认识到了未来会计信息化对所在单位发展而言是个必然。段楠对会计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会计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3]。刘梅玲尝试采用发展体系视角和属性分类视角的混合型视角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4]。当然在认识到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了目前会计行业的问题。高建英就发现会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却极其缺乏[5]。还有一些学者对人才培育进行了探索,夏冬艳就从人才培养对视角提出要设立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意见的思路[6]。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前辈对会计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发现很多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问题多从企业角度和行业现状出发,缺乏从院校角度,从人才培养源头的思考。目前院校会计人才教育模式转变依然是滞后的,跟不上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本文就从院校角度分析根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中出现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7]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亦是如此,分析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人才培育导向不明。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会计专业出身,之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极少有涉及信息化方向,他们虽然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但是对于现如今企业中运用的先进信息化内容却不了解,计算机知识薄弱;一类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后期通过培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弊端与第一类相反;另一类是同时熟知会计、计算机、系统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数量极少。这就造成了学院专业建设更多依托于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依靠于会计行业人才需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水平各有侧重,不够完善。2.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会计信息化是新型的边缘性学科,不但知识面广,并且操作性强。这要求教师应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而且对相关的软件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系统管理技能甚至是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现在符合条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少,教师大多是从现行教师队伍中选拔,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基本都是在摸索中教学,教学队伍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社会人才培育需求,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质量。3.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主要依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难以保证。目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多依赖于高职院校和水平一般的本科院校,生源较差,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相对欠缺。在一些像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名列前茅的财经类院校中本科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信息化内容课程设置较少,且不被学生重视[8]。而高职院校和大多数的二本、三本院校的培养水平极其有限,毕业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4.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理顺,现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教学在顶层设计上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置上却严重滞后,院校教育没有以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缺乏权威的教材和符合大众化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步伐跟不上会计信息化学科发展,教学内容大多仍以会计电算化为主。院校基本保证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经济法和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基础、会计软件开发与维护实例、ERP财务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审计等内容的学习上缺乏引导,不受重视,很多也没有师资力量去支撑课程开设,此外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应对措施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大家也达到了这种共识。如今,高等教育已搭上信息化快车,随着技术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发挥了现代科技理念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复合效应。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去改善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1.教育理念的信息化。转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将会计人才培育导向从依托导师的专业倾向转变成为依托现实的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长期企业合作伙伴的反馈以及院校市场调研结果,指导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育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落后知识观念和教育观念逐渐被摈弃。教学不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必须满足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化教育而言,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要加强课内模拟,在日常教育当中,重视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管理和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践,建立长期的企业合作伙伴,上好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2.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现国内符合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复合型专业教育力量很少,但伴随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个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的全新学习方式正在兴起。随着微课、慕课(MOOC)、魔灯平台等的相继出现,给短缺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力量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式[9]。以慕课教学为例,可邀请行业权威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开设慕课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慕课方式开展学分互认,报名网上慕课课程的学生通过每次的课后练习和最终的网上考试来考察慕课学员的学习水平,最后由开课老师统一打分。这就有效解决了很多院校缺乏专业教学力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形成竞争,督促院校相关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3.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高校人才培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当前人才市场中有许许多多的熟练会计电算化的人,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电算化已不能满足于会计实务的工作需求。在现代会计行业中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使学科建设紧紧跟上社会人才需求的步伐,从顶层设计上开始着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标准,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学科发展体系。组建以资深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会计学科专家和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为主导的学科建设小组,编著具有权威性质的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教材,开发适合大众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工具。笔者认为,不仅如此更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科学预测其下一步发展趋势,发现人才培养的不足,前瞻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会计信息化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青.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5.

[2]李铁岳.试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黑龙江科学,2013,(09):201.

[3]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4]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高建英.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18-20.

[6]夏冬艳.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1:3.

[7]袁吉富.论全面深化改革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30-35.

[8]薛亦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海峡科学,2011,05:55-57.

第9篇

【关 键 词】智能手机终端;青少年;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4-03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独立于传统学习及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研究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电子元器件以及电子产品集成度的提高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2011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12月,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1]如此高的普及率使得人们开始考虑手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对于学习所带来的良好契机。智能手机终端作为手机中的精英和主力军,更是越来越凸显出其对非正式学习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手机迅猛发展和人们经历了各种社会思潮、大众传媒、商业文化、价值观念的涤荡,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贴上了“时代话语”的标签。人们的需求呈多元化发散的趋势,尤其是沉浮其中的青少年群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其他有组织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在过去的十年间,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那么今后的10年或者20年,智能手机终端是否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媒体产业?

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人的很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青少年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接受新事物,挑战冒险刺激,充满个性特色,崇尚多元文化。在CNNIC的2009年研究报告表明,手机网民的年龄呈偏态分布,10~29岁年龄段分布最为集中,占到整体网民数量的73.2%,这表明手机上网吸引了更多的年轻群体,尤其青少年群体。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和研究青少年运用智能手机终端开展非正式学习的情况。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2]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狗能够对食物自然而然地分泌唾液,此时巴甫洛夫将食物看作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即US),唾液分泌看作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即UR),并将两者的关系称为非条件反射;而如果在提供食物之前的几秒钟发出一些作为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即NS)的声响,并持续进行一定的学习和强化,将会使得这个声响转变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即CS),能够使狗单独在没有食物的状况下引起作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即CR)的唾液分泌,两者的关系则被称做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的分泌是先天性的,而后来的声响引起唾液的分泌是个体经历的经验。本实验可简化为如下:

食物(US)=> 唾液分泌(UR)

食物(US)+ 声音(NS)=> 唾液分泌(UR)

声音(CS)=> 唾液分泌(CR)

三、学习理论下非正式学习为前提

据调查,人们在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有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而人在其一生中习得的知识也有80%甚至更大的比重来自于非正式学习。[3]2004年,Marcia L.Conner在《Learn more now》一书中提出自己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界定。它描述了个体培养态度、收获价值、学会技能、获取知识的终身过程,其学习来源可能是日常经历、教育影响、他或她环境中的资源,也可能是家人或邻里、工作或娱乐甚至市场、图书馆或大众媒体。非正式学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知识之间存在的良构和劣构关联,可以帮助学习者拓宽知识面,完善和管理已有的知识架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非正式学习通常投入少,成效高,具有成本优势,是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和剂,并且学习者还可以成为内容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与别人分享知识,体验快乐,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本文所说的非正式学习具有更强的随意性。

四、新媒体下智能手机终端作支持

智能手机终端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智能手机终端是网络媒体的延伸。[4]智能手机终端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最便捷的智能手机产品,最贴近人的媒体。

1. 智能手机终端的属性。3G技术可谓是智能手机终端的“催化剂”,以及三网融合战略的推动实施,使得智能手机终端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智能化的终端和新技术也赋予了智能手机终端一些新特性,即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媒介的补偿性、传播的大众化与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媒体性,是对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形式的整合。

2. 智能手机终端的技术。3G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推广,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日新月异,千元智能手机终端的问世和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也使得人们使用移动网络的门槛不断降低。

3. 智能手机终端的形式。3G技术解决了智能手机终端传输速度和流量的难题,能够处理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博客、流、网络社区、电话会议、电子商务、上网交易、银行结算等多种信息服务,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信息,处理和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每次存在形式的更新和变化都在不断夯实智能手机终端作为大众媒体的地位。

智能手机终端已经变为以随时随地的移动传播为核心,具有复合媒介的特性,QQ、MSN、博客等网络功能的植入和平移,强大的群功能、娱乐功能、短视频功能和强势推送功能都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智能手机这一形式大有席卷之势,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终端的终极存在形式。

五、新媒体下智能手机终端非正式学习的研究

1. 条件反射理论的激发作用。青少年有灵敏的嗅觉,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感兴趣,喜欢挑战和新事物,他们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下面我们就运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来分析这个过程。青少年对信息感兴趣,信息是非条件刺激,这一关系是非条件反射;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终端加入到大众媒体的行列,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传播青少年所需的信息,并经过一定的强化,使青少年体验到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并对手机产生浓厚兴趣和依赖性。作为中性刺激的手机转化条件刺激,这一关系为条件反射。青少年对信息感兴趣是先天性的,是为满足内心的需求,而后来的手机激发青少年产生兴趣是青少年个体经历的体验。上述过程如下所示:

信息(US)=> 产生兴趣(UR)

信息(US)+手机(NS)=> 产生兴趣(UR)

手机(CS)=> 产生兴趣(CR)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智能手机终端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是因为今天的智能手机终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智能手机的智能个性化终端,青少年已体验和感受到了手机带给他们的便捷,这与智能手机终端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上述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最后的经典条件反射,因为这一反射是可以长期持续的,手机不是一个空壳子,而是具有多样的附加功能,并搭载各种丰富的信息,这些功能和信息已与手机进行了良好的融合,因此,真正刺激用户感兴趣的是智能手机终端。青少年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获取的信息大多数是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缺少的,并且学校和工作之外的时间是较为零碎的,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为自己充电和获取所需的知识。因此,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来开展非正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 非正式学习方式的“长尾”效能。非正式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智能手机终端是非正式学习方式“长尾”中的重要一员。智能手机终端自问世以来就吸引着大众的眼球,3G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推陈出新赋予了智能手机终端更强大的功能和影响力,尤其手机智能手机备受年轻群体的喜爱,智能手机终端这一条件刺激的每次功能的突破和改进都激发青少年群体产生浓厚兴趣。

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5]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起初手机只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智能手机终端已成为一款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个性化智能手机产品,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移动性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信息和工作都是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获取和完成,非正式学习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正随时随地悄然发生。

六、智能手机终端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深知青少年的校园课堂之外的学习是碎片化的,智能手机终端的非正式学习也是不连续的、碎片化的。一堂课40分钟的学习,有老师的引导,周围同学一起学,学习者的注意力才能那么集中,若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同伴,就很难做到。因此,手机视频或者手机电视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学习的碎片性,制作开发3~5分钟这样的视频短片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尤其是手机互联更能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

智能手机终端支持很多二次开发的软件和一些平台的直接平移,基于手机终端的MSN、QQ、社会性软件、博客、微博、手机社区、在线支付和手机上网等这些功能已经实现并大面积普及,并且已经不逊色于有线互联网,尤其是3G推出以后,带宽问题解决以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上网的用户规模会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相比之下,QQ已经伴随着数以万计的青少年走过数个春夏秋冬,QQ不断堆砌各种免费服务(门户、邮箱、博客、微博、空间、QQLIVE等)和增值服务(QQ宠物、QQ秀和QQ游戏),这些服务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是可以实现的,可谓是“如鱼得水”。借助这些软件和平台传播青少年关注的信息,如社会公共知识、国际动态、娱乐资讯、爱情、生理及性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手机平台推送给青少年,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生活中青少年关注的话题很多,青少年喜爱的流行俏皮言论等都是资源,这也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去采集、编排和制作信息内容。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运作后进行有效传播和合理引导来逐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因此,无论智能手机终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播什么信息给什么样的人群,在多样化、互动性的前提下一定要有针对性,使用户从不使用到尝试体验,再到愿意使用,这个过程就表明用户对媒体价值和内容的认同度在不断提升,同时已有资源的整合、平移、共享和云计算概念的资源应用对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七、结论与建议

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非正式学习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凸显在我们日常学习中的重要性,充分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非正式学习能够很好地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和知识层面,促进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智能手机终端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青少年,是他们更容易接触到的媒体。智能手机终端作为大众媒体的地位逐渐稳固,已经成为青少年最直接的第一交流平台。青少年对新媒体和新信息的掌控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传统的正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不断开辟的新途径和手段才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的。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和智能智能手机终端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功能。任何一种媒体的出现都会对教育产生冲击,但是都不可能包治百病,不可能完全颠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智能手机终端也不例外,先进媒体的出现是为了改善和推进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智能手机终端作为年轻群体喜爱的媒体形式之一,就应该充当好这一知识传播的媒介角色,发挥智能手机终端的特性和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打造适合手机平台的传播内容。智能手机得到青少年用户的青睐和认可,社会大众要承担起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手机这一全新媒体的责任,实现娱乐中学习,参与中进步。

注 释:

[1]经典条件反射[DB/OL].baike.省略/view/239054.htm.

[2]匡文波.智能手机终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3]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