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成人本科英语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关键词】转变角色 学生为中心 兴趣 自信
现代的初中英语新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任何高明的老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不可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一个规律。英语中有句谚语:“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学生又能接受不至于感到困难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时间要有效地利用就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他们视为主动地、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让学生能主动、自愿、自主地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意识。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更重大的改变,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词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立足于课本内容设计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令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从中获得参与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信
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还应该重视其他学生听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讲英语时都缺乏自信,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受到他人的嘲笑,很快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应该给学生听的榜样,表情要真挚,态度要诚恳。教师的经常性的积极性点评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课堂教学如能注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乐此不疲”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初中生十分喜欢表现自己,对此应充分利用可以让学生表现的课堂来展示他们学习的进步和成果,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份自信。
四、利用多种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文中插图。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课文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内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2.利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录音机等手段导人教学,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手段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3.利周学生的表演。充分掌握学生好表演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演讲和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人,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通过交际,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语言的感受性;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五、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要适应学情
[关键词] 工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 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量能对理论化、概念化的产品进行开发,使它能进行批量化、大规模化地生产,将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现代工程是技术与社会多因素的综合体,工程中不仅包含有技术成分,而且还包含着更复杂的非技术成分。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工程师至少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会不会做(技术)?值不值得做(经济)?可不可以做(法律约束)?应不应该做(环境)?因此,任何一项工程的实施都会受到技术、经济、文化、市场、道德、法律、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作为一名工程应用型人才,如果仅仅只能从技术上解决问题,而对各种社会因素茫然无知,束手无策,那么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一名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
什么是素质?教育学的解释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或素养。”因此,素质是个人总的或全部素养的一种概括。从高等教育角度看,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培养。现就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根据工程应用型科人才本的特色,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工程不等于技术,工程中不仅包含有技术成分,而且还包含着更复杂的非技术成分。以学习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教育,已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了。教育是知识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对于当前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从学科技术发展的纵向来考虑,如何选择最有用的知识,进行更有效的传播?从横向来考虑,怎样结合所培养人才的特色,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非常重视,研究的多,普遍认为应对基础知识部分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习那些最稳定、最持久,并尽可能在更广范围内起作用,而又便于最有效地接近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内容。而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由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是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仅要知道从技术角度怎样解决问题,还必须具体组织指导有关人员去实施。所以,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会管理。知道怎样去组织生产,知道怎样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道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干劲等一系列非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学生开设相关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并将此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同时,对学生还要加强非专业技术方面知识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改变学生不重视非专业技术方面知识学习的现状,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作为一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在工程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应重视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培养。概括起来主要为“四能”,即能做、能写、能说、能干。能做是指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是只懂理论,不会操作,否则将不能很好的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无法指导实际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写是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写出各种实际可行、合理的分析报告、计划、总结、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等。能说是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在各种场合(如会议、汇报、生产调度、员工培训等)中准确的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干是指个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工作中上手快,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三、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品格的含义是品性风格,包含人的性格、品质、气度、作风等。一个人的品格对他在社会上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品格不仅体现人的性格特点,而且包含了其心理、道德、认识等方面的品质。品格高尚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知识和能力为人类造福,品格低劣的人也可能通过包括高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危害社会。因此,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优秀的品格。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受到热爱工业和工程的良好教育,愿意到工程一线去工作,工程意识强。其二,工作中肯干,肯吃苦,工作踏实,作风朴素,没有娇骄二气。其三,要心胸开阔,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人际关系融洽。其四,在工作中要有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主动,办事果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展示自我。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因此,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不断探索和创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受企业欢迎的优秀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J]. 大学教育科学,2003(1)
关键词:决策能力;MBA;学习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78-04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界已经提出MBA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工作风格务实且综合管理能力强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因此MBA教育要坚持务实型培养方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升学员在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本。MBA教育的务实性作用在20世纪末已经开始在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担任中高层管理者的比例从入学时的54%升至毕业时的78.5%,其中高管比例从入学时的18.3%上升至毕业时的33%。
提升学员的决策能力无疑是MBA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核心内容,而且“决策导向”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先进MBA办学高校的指导原则之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者建立动态知识结构,具备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意识,因此这也是MBA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已经是国内部分MBA办学高校明确提出来的培养目标。
但是,MBA课程教育对于学员决策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态度的塑造影响力达到何种程度,尚无实证研究。此外,在MBA课程教育的一年半时间内,由于周末时间基本都用于上课,对于工作状态究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也缺少实证研究。本文就是要从实证角度研究MBA课程教育对MBA学员人力资本提升的影响,具体从风险决策能力、学习态度、工作状态三个维度展开,以期为进一步的MBA教育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MBA课程教育与风险决策能力的关系
规范的决策能力模型由四种基本技能构成:判断结果发生可能性的信心评估能力;判断决策结果的价值评估能力;决策时对于信心和价值判断的整合能力;对于自我能力边界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判断模型更多地从决策过程入手判断一个人的决策能力,而非通过决策结果入手,因为我们通常假设较好的决策过程会产生较好的决策结果。
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MBA课程通过各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学员对企业管理中创新和变革的理解,从而使学员的风险偏好从先天的“风险规避”倾向更多地转向“风险偏好”特质,因此受过MBA教育的管理者其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并且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这说明MBA课程教育提升了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而这种风险决策能力对应决策能力模型中的“判断结果发生可能性的信心评估能力”,是决策能力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期接受过一年MBA课程教育的学员会比刚入学的学员风险决策能力更强,因此第一个理论假设是:H1:入学一年的MBA学员比刚入学的学员风险决策能力更强。
(二)MBA课程教育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实证研究发现,在职学习可以通过提升工作者的人力资本,有效促进其职业竞争力,而在职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二者相辅相成。MBA课程学习属于正式学习,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员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提升。除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对于职业竞争力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在职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技能的75%来自于非正式学习。MBA教育作为正式学习只能伴随学员三年左右的时间,作为未来的经营管理主力军,非正式学习将伴随整个职业生涯。因此,MBA课程教育能否改进学员的学习态度对于学员的长期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从理论上看,如果MBA课程教育使学员感觉到学习能够促进工作能力与绩效的提升,那么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更加积极。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将在学员的非正式学习行为中体现出来,而在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非正式学习表现为读书学习与上网学习。因此如果采用读书时间与上网时间衡量MBA学员的学习态度,那么第二与第三个理论假设是:H2:入学一年的MBA学员比刚入学的学员平均每天投入更多的时间读书;H3:入学一年的MBA学员比刚入学的学员平均每天投入更多的时间上网。
(三)MBA课程教育与工作状态的关系
绝大部分MBA学员都具有数年以上的工作经历,MBA课程教育使他们能够从理论角度梳理以往的工作经验,反思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按照系统性的经营管理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多元化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进而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从工作满意度和MBA课程教育关系的角度看,第四个理论假设是:H4:入学一年的MBA学员比刚入学的学员工作满意度更高。
但是从工作压力的角度看,MBA课程教育通常占用了学员周末的休息时间,导致释放工作压力的时间更少了,加剧工作压力上升。许多企业的营销类岗位和研发类岗位甚至经常占用周末时间工作,而周末的MBA课程意味着压缩了工作时间,这也意味着工作压力上升。因此,MBA课程教育对于学员工作状态的另一方面影响是课程学习期间工作压力会增大,所以第五个理论假设是:H5:入学一年的MBA学员比刚入学的学员工作压力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为了验证上述五个理论假设,我们选取西部地区排名前十的一个MBA项目2013级和2014级共两百多名MBA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风险决策能力、读书时间、上网时间、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数据。然后使用方差分析方法从统计学角度比较2013级(完成一年MBA课程教育)和2014级(入学新生)在上述变量取值上是否差异显著,从而验证上述五个理论假设是否成立。
风险决策能力测量问卷选用Bruin等教授(2007)设计的问卷,由笔者翻译成中文。该问卷已经通过国际多元化人口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测试,信度和效度都很高。该问卷由7个决策问题构成,每个问题构造了一个产品或事件判断情景,并且从最保守的决策到最激进的决策提供了6个级别的选项请研究对象选择。最保守的决策选项取值1分,最激进的选项取值6分,将每个决策问题的分数汇总后用于衡量研究对象的风险决策能力,分数越高即风险决策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和上网时间用问卷填空的形式采集数据,数据单位为小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用问卷填空的形式采集数据,取值范围为0~100。
问卷发放267份,MBA学员在课间休息时填写问卷。剔除答案不全的问卷,有效问卷是235份,有效率88%,其中2013级学员数量是64人,2014级学员是171人。有效问卷的性别比例是女性55%,男性45%;年龄结构上25~30岁占47%,31~35岁占30%,36~40岁占17%,40岁以上占6%;工作行业广泛分布在金融、机械、电子、煤炭、建筑、物流、政府、烟草、教育、酒店、航空、房地产、军工、石油、家电、贸易、旅游、IT、铁路、农业、饮料、传媒等行业;工作级别上管理层占47%,基层员工占53%。
四、实证结果
(一)MBA课程教育对风险决策能力的影响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看,经过一年的MBA课程教育,总体上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有所上升,但是通过P值和F检验看,上升程度不够显著,H1假设并未得到支持。从两个年级风险决策能力指数的方差看,二年级的离散程度高出一年级33%,这说明经过一年的MBA课程教育,学员对于风险决策的认识趋于分化。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风险决策风格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进一步在性别维度上进行两级MBA学员风险决策能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我们比较了两级男性学员在风险决策能力上的差异。P值和F检验均显著,这说明MBA课程教育显著提升了男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然后我们比较了两级女性学员在风险决策能力上的差异。P值和F检验均不显著,这说明MBA课程教育没有提升女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相反地,从两级女性学员风险决策能力指数的均值看,经过一年的MBA课程教育,女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从方差看,二年级的方差比一年级的方差高了50%,这意味着MBA课程教育使得女性学员对风险决策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些学员的风险偏好倾向更强,而有些学员风险规避倾向更强。
(二)MBA课程教育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根据两级MBA学员平均每天读书小时数分析,二年级的MBA学员比一年级的学员平均每天多读书3分钟,但是这个差异根据P值检验和F检验都不显著,因此MBA课程教育并没有显著提升学员的读书态度,H2假设并未得到支持。从方差的数值看,二年级的数据离散程度比一年级高83%,这说明经过一年的MBA学习有些学员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但是有些学员的学习态度在下降,所以其读书时间也在减少。
根据两级MBA学员平均每天上网小时数分析,二年级的MBA学员比一年级的学员平均每天多上网4分钟,但是这个差异根据P值检验和F检验都不显著,因此MBA课程教育并没有显著提升学员上网学习的态度,H3假设并未得到支持。
(三)MBA课程教育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根据两级MBA学员工作满意度分析,二年级MBA学员的工作满意度和一年级相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9分,但是从P值和F检验来看,这种下降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因此H4没有得到支持。从方差数据上看,二年级学员的离散程度比一年级高34%,这说明经过一年的MBA课程学习,有些学员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而另一些学员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了。
根据两级MBA学员工作压力分析,二年级MBA学员的工作压力比一年级学员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4分,但是从P值和F检验来看这个差异并不显著,因此H5并没有得到支持。
五、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经过一年的MBA课程学习,整体学员在风险决策能力方面有微弱提升,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从方差的角度看,MBA课程学习使得一部分学员风险决策能力更强,但是另一部分更弱。由于以往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加偏好风险,我们将MBA学员按照性别分类再次比较两个年级的风险决策能力差异,发现经过一年的MBA课程学习男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有显著提升,但是女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在统计学上有不显著的微弱下降。虽然女性学员整体风险决策能力有所下降,但是方差高达50%的上升意味着一部分女性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有显著上升,但是另一部分显著下降。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识别哪一部分女性学员经过MBA课程教育会使其风险决策能力下降,并且针对这部分学员改进MBA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
在学习态度影响方面,二年级MBA学员比一年级学员在平均每天读书时间和上网时间上只有微弱提升,而且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这意味着一年的MBA课程教育在整体上并没有显著改进学员的学习态度。但是从读书时间的方差数据看,二年级的离散程度是一年级的1.8倍,这说明一部分MBA学员的学习态度有显著提升,但是另一部分学员的态度显著下降。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分析为什么有一部分学员的学习态度会显著下降,并且在MBA课程体系中以及课外活动中设计改善学习态度的内容,促进整体学习态度的明显改善。
在工作状态影响方面,二年级MBA学员整体上比一年级学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微弱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明显。从方差上看二年级学员的离散度明显高于一年级学员,这说明有些学员的工作满意度有明显上升,但是另一部分学员明显下降了。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工作满意度明显下降的这部分学员,分析其下降的原因。如果是由于MBA课程时间占用了工作时间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那么这种下降是暂时性的,可以预见毕业后其工作满意度会更高;另一种可能是MBA课程教育确实没有显著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以满足这部分学员的需要。
在工作压力方面,二年级MBA学员的工作压力比一年级学员小,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这个结果与理论预期是相反的,说明尽管MBA课程占用周末时间,但是这种时间占用并没有导致工作更加紧张,因此工作压力并没有上升。
MBA教育是提升管理者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MBA课程和论文作为MBA教育的主体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MBA课程为学员奠定系统的经营管理基础,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的风险决策能力、学习态度、工作状态。经过上述分析发现在每个方面学员的变化都呈分化状态,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关注那些成长不理想的学员,并且在MBA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MBA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83-87,98.
[2]仝允桓.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16.
[3]董险峰,丛丽.实现中国MBA的教育可持续发展[J].经济管理,2000,(06):59-60.
[4]赵曙明.MBA教育与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82-85.
[5]吴世农,翁君奕,李常青,郭霖.MBA研究生管理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16-20.
[6]高镇光,孟添.上海大学MBA项目的“全人”教育模式与办学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5):52-55.
[7]Edwards,W.The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4,(51):380-417.
[8]Finucane,M. L.,& Lees,N. B. Decision-making competence of older adults:Models and methods. 2005,November 29.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orkshop on Decision Making by Older Adults,Washington,DC.
[9]Parker,A. M.,& Fischhoff,B. Decision-making competence:External validation through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approach[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5,(18):1-27.
[10]Keren,G.,& Bruine de Bruin,W. On the assessment of decision quality: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utility,conflict,and accountability. In D. Hardma & L. Macchi (Eds.),Thinking: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easoning,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pp.347-363). New York:Wiley,2003.
[11]张亮亮,李强,黄国良.管理者MBA教育与公司资本结构决策关系研究――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14-22.
[12]Beltrán-Martín,I.,& Roca-Puig,V. Promoting Employee Flexibility Through HR Practice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52(5):645-674.
[13]Bear DJ,Tompson HB,Morrison CL,Vickers M,Paradise A,et al.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Informal Learning:An ASTD Research Study[R].Alexandria,VA:American Social Training & Development,2008.
[14]Bruine de Bruin,W.,Parker,A. M.,& Fischhoff,B.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decision making compet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938-956.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实训操作;职业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有结构工程师、土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也是工程建设中大量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对培养具备职业岗位和工种要求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培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大胆的实践,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1.服务企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混凝上结构课程受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围绕培养设计、兼顾施工和管理的人才目标制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本专业学生就业要求是懂得设计的基本原理,会正确应用规范、图集、能进行电算操作、直接承担施工图绘制,编辑的工作任务。因此,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建筑设计单位对一线设计人员的需求,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2.校企合作,构建“教、学、做”的教学模式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不仅包括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受力性能、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及配图的绘制,而且涵盖了大景直接涉及混凝土结构细节的构造、大样方面的内容。显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仅由专任教师在学校进行教学足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学生完成混凝上结构工程设计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为依据,共同构建“教、学、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贯彻到教学的伞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混凝土结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并获得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同时,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职业的认识,正确地选择就业岗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混凝土结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一般是先讲授受弯、受剪、受扭、受压及受拉构件的截面计算,然后再讲授相应的结构设计,最后集中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体系不仅使构件的截而计算与相应的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不连续,不利于学生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真实工作过程中系统地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实践教学只安排课程设计,时间少,内容仅为设计手工计算与施工图的绘制,缺乏对学生进行所从事的PKPM电算和平法施工图表达的训练。为此,我们根据混凝土的结构的组成和受力特点,本着便于工学结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和序化,构建了对不同受力类型的构件及其组成的相应结构为工作任务载体的6个学习情境(见下图)。对每一个学习情境,除了讲授学生必备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的知识外,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按真实设计过程进行常用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施工图绘制的实训指导,形成了混凝土结构原理性知识―平法电算―施工图绘制“三位一体”的“教、学、做”教学模式。
三、教学环节的组织
根据建筑设计类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采用下表所列的两阶段四步教学法组织教学。通过每个阶段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条件下,正确地选用结构工程材料,能够进行常用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混凝剂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除了灵活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用现场教学、工程实例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相互评价教学等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现场教学
在进行楼盖结构、单层厂房排架结构、框架结构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教学时,利用课内、外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现场,由兼职教师讲授结构的组成、布置、工程构造要求以及施工工序。直观的现场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2.工程实例教学
通过外伸梁、雨蓬、楼盖结构以及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等工程设计计算实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熟悉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提高结构施工图的绘图和识图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
3.动手操作与相互评价教学
在专、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际项目工程资料进行梁、板、柱、基础等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绘制,同时组织学生分别对绘制的施工图开展相互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学生乐于实践,能够较好地了解工程设计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五、实践教学的实施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我们与多家建筑设计院本着合作育人、共享资源的原则共同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从设计一线聘请了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善于教学工作的校外兼职教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完成典型的框架、剪力墙等具体结构形式,加深了对混凝土结构职业性知识的理解,了解了工程设计类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教师在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同时,可帮助单位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 应用技术本科;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29-04
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学校类型。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1]。
以“基础、普及、提高”为主线,以“终身体育”为方向,是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体育课程要发挥好服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需要寻求融合要素,以课程为载体,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对接。
一、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通常以追求专业化的运动技术和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体育课程教学是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融于身体活动的教育过程,其课程目标一般分为五个领域:一是运动参与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二是运动技能目标,即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三是身体健康目标,即使学生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一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四是心理健康目标,即使学生自觉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或方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五是社会适应目标,即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使其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奉献精神。总体上看,体育课程目标指向“知识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个方向。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基层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这些岗位工作的性质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要求技术人才既要懂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2]。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持续工作是以健康的身心为前提的,而要获得健康的身心,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而这也恰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3]。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发展研究的方向与灵魂。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方向上是一致的[4]。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方向、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等问题,也关系到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不同类型专业特点有侧重地调整体育课程目标,即明确体育课程教学需要辅助应用型本科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及实现方法等,既要保证基本目标实现,又要助推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最关注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亦应与此相契合。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岗位操作、技术实施等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坚韧、运动能力、观察力、反应与判断力、解决力、控制力和组织力、合作能力等都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任何一项实践和生产活动都受思想及意识的支配,也就是说,人的肢体活动或所谓的实践活动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实践意识为前提,同时增强学生的肢体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意识和肢体能力,才能发展好职业能力。即,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体育运动和技能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实践意识,通过思维方式迁移和技能迁移等,解决学生能操作的问题;二是通过掌握运动技术,增强技术人才的肢体能力,解决学生善操作的问题。
二、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对接
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对接主要是解决体育教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通过两者的融通与渗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益,提升体育课程价值。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其中必修课又分普修课和专修课两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安排中,一般是在一年级开设体育普修课,设置基础课程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运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大学二年级时,体育课一般设为专修课,教学内容以必修选项课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某一类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掌握该项目科学锻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事实上,这种专修课开展得并不理想,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学校资源限制、学生参与意愿不强、项目脱离学生生活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知识与技术结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确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课程要素与体育课程要素的共有内容,将专业需求分解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中,以体育学科知识和技术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来达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目的。基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及课程内容,实现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对接。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在不增加体育课数量的前提下,可将一年级的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发展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二年级、三年级时,结合专业需求开设特色体育必修课和选项课,按照知识与技术、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个方向,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改变体质、急救知识、个人卫生、运动生理、教练理论、保健知识、心理调节、体育游戏、技能体育、竞技体育、岗位体育、生活体育等课程内容,从社会、文化、教育、心理、保健、竞争、合作、交往、娱乐、竞技、生活、职场等方面实现与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对接[6][7][8]。这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突出特点是,跳出了单纯的竞技体育教学和生物体育教学的限制,拓展了知识体系,为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个性学习需要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是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从技能、知识、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来选择。首先,依据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内容来确定该专业要求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从中提取与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确定体育知识内容时,先逐条针对每条体育技能确定要获得该技能的学习者应当“知道”的内容,即知识内容及其要求,仔细地列出每条知识内容,并根据技能形成要求、教育层次和课时容量,认真甄选每条知识;在确定体育情感与态度内容时,也是先从工作任务入手,确定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和态度,最需要的工作品质是什么,然后将其融于体育项目中,让学生通过体育项目的执行发展各项工作品质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最后,将这些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情感需求进行汇总,开发和创新体育课程项目。
三是拓展体育课程空间。终身体育强调个性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其包含着人的一生中都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含义。终身体育的实现,意味着除学校体育外,学生将来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因此,创新学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生活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就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创建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是拓展体育课程空间的重要形式。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在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条件下,以健身为目标,促进学生个体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使学生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同时掌握评价自身运动水平的能力,并学会在遇到运动伤害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知识,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健身及休闲体育的管理,在确保其规范化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健身指导员的整体素质,完善校园内部体育组织机构,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依托各类体育组织开展各类科学健身讲座和系列休闲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竞赛,促进体育知识传播的多元化。
三、体育课程实施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对接
体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的职业成长、终身健康发展服务。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为人才的现实职业能力,需要一个知识和技能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习得、应用、迁移和建构四个环节。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要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需要关注四个环节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是习得。习得是因学习、练习而掌握,是个体获得事实性知识,并习得外显动作、对内调控能力的过程。对于体育知识和技能而言,习得过程是在原有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基础上不断扩大认知和实践范围,形成对体育知识和系统技能的全面认识的心理活动。同样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需要经历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会在不同的项目学习中进行创新的尝试,从而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有效的习得过程,是在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操练而习得,形成基于不同个体条件基础的运动能力和专业能力结果。
二是应用。仅有习得,没有知识体验的实践过程是难以实现创新的。应用是在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真切感受和对体育活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体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对其产生情感并创新具体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动作性知识和动作技能产生及创新的策略,这也是通过个体体验将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践转化的重要过程,更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必经过程。
三是迁移。迁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已经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影响;二是指学生已经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其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本文所讲的迁移主要指后者。要实现迁移,首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指学生以反身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方式,对自身经验、活动或身心结构进行从外在本质到内在本质把握的过渡。在迁移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刻反思感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升华过程,将其经验和思维方式转移到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中,并通过专业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是建构。在反思和迁移的基础上,学生以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感受、体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并在实践中将体育知识及思维过程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即建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单一和单向的活动,是在个体自己主动、积极的调控下进行的持续、反复的改变过程。
四、体育课程师资发展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接
无论是对于体育教学,还是对于专业教学,都应注重教师的个体因素,以教师个体素质的提升消解学生个体因素中的不良倾向,真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需要强化体育课程师资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认知,使其与专业师资达成人才培养共识。具体策略是推进体育教师转型发展。
一是从教学型转向教学型与科研型并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体育系部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并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调整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深谙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了解各专业对体育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懂研究能钻研,可通过课题研究、学术活动、与专业教师结对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
二是从通才型转向通才型与专才型并重。体育教师在承担公体课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某项体育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与锻炼,加强专项体育技能发展,与某大类专业人才培养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相对应,学校则要用经费资助、重点培养、破格任用、选拔骨干等竞争激励机制推动体育教师迅速成长[9]。
三是从技术型转向技术型与反思型并重。有研究显示,教师认真备课程度、是否与学生一起进行技能练习、教学法的适宜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等教师个体因素,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否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学生是否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等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次要因素。由此,既要关注教师的技术性成长,更要关注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可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分析、小组互动、观摩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通过反思和迁移,将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体育学习与专业学习更好地联结起来。
参 考 文 献
[1]庞丽静.600 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经济观察报,2014-05-12(3).
[2]陈小虎,杨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0.
[3]汪玲玲.论休闲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6(1):70-71.
[4]东芬.“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目标实施的思考――基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94-96.
[5]孟繁,谢联瑞,何向彤,钱辉.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与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98-102.
[6]缪建东.生活体育――社区教育新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1(3):103-106.
[7]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4:85-86.
[8]杨岭,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追寻[J].教育研究,2014(10):58-63.
[9]曹勇.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2):48-50.
On the Strategies of Linking Sports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in Applied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Institutes
Zuo Ningning, Liu Ji’an
Abstract As the public foundation courses, to give full play to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specialized personne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need to seek the fusion elements and regard the courses as the carrier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docking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from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etc. And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gui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from teaching teachers to teachers engaging in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simultaneously, from general teachers to teachers with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abilities, from technology-based teachers to technology and introspection-based teachers.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82-02
1 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日益庞大,但是工程教育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培养出的工程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实际企业需求脱节,工程教育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等[1-4]。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应用型本科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证实[5-6]。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制度是应用型本科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 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高等教育为了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进一步改进工程教育质量而详细考查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外部质量评估过程。2006年,我国开始在电气、机械等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随后逐步扩大专业领域,到2012年底已经认证了171个专业点,占全国总专业点的1.526%;2013年6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的地位将加速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步伐,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获得国际互认,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化工程的工程师作出积极的贡献[7-8]。
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同时,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使产业界直接参与,使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直接联系,把产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直接反映到培养过程中,使高等工程教育及时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培养的工程师能更快地适应工业产业,更好地为中国工业产业服务。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为工程师国际流动和中国培养的工科学生走向国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工程教育认证促使应用型本科学校既要按照高等教育基本标准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又要按照工程产业界的行业标准要求培养适应社会的工程师素质。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工程专业执业为目的,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方式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等通识类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能综合设计、实施工程系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创新和终生学习意识;掌握查阅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的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还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9-10]。
3 电气工程专业工程认证探索
对于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该专业与实践联系密切,专业工程认证工作相对其他专业尤为迫切。为了保证电气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顺利进行,需做好如下工作。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放开 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课程体系设计、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都应该有产业界或企业专家参与,以便学生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与电气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相适应 应该设置基本课程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如经济、环境、法律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能力的培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来实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电气工程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中应该由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来实现。此外还要设置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课程,其中工程实践活动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各类课程设计及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课程,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另外,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应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应长期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实际工程项目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应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以提升教师工程经历。此外为了推进工程认证国际化,一方面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工程教师;另一方面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到海外企业实习。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共建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以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基础设施。
电气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反馈情况,对为实现工程教育认证目标而制订的相关举措进行改进和改革,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此外,建立除了高等教育系统外社会团体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并制度化。
4 总结
为了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质量,必须实行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促使本土工程师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需放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与工程认证培养目标匹配的课程体系,组建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4-227.
[2]荆国林,王鉴,崔宝臣,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81-182.
[3]汪明霞,马涛,朱军文.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工程类本科专业2005—2006年度认证标准》解读[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6-20.
[4]张志英,张彦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认证制度[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2):135-139.
[5]张宁.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探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51.
[6]张志英,张彦通.关于建立我国工程认证制度的几点思考[J].科技导报,2004(7):46-48.
[7]李茂国,张彦通,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8]徐滕岗.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和图学教育[J].图学学报,2013(3):13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7) 14-0144-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54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与多媒体技术日益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网络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深刻的变化与影响。海南师范大学从2004年开始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一定教学成果,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高校也逐步开展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使得我省教育体制与英语教学模式以新型网络课程教育形式推广。海南省英语网络教学的开发与运行是靠稳定的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开发商、网络教学系统、强大网络主机、网络教学软件共同维护。从近期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海南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了解到,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有个性发展的人,海南省高校希望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英语学习和适应新大学英语学习方式的变化而成为自主学习的个体。美国教育家代表罗杰斯和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有个性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适应变化而自主学习的人。海南省各个高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把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转变为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海南省高校大学英语网络系统采用比较多的是上海外语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点
美国教育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潜能很早就出现,可以在适当的环节中激发出来学习的欲望,当学生的求知欲与本人自身知识的需求相关时,最容易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学习成果。罗杰斯倡导人本主义教学观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是引路人,通过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去寻找知识,激励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主动学习,具?w学习的方法手段有学生自由选择。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学中有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为中心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知识,反对传统方式的死记硬背模式,强化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第二,培养学生成为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本主义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第三,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师生平等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叙述作为学习主体,和教师一样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人本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英语教学理念的核心,在英语网络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全面指导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技能与知识,在计算机与学生学习交互过程中,通过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潜能,教师与学生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愉悦学习中学到新知识。陈坚林( 2006)以计算机网络生态学角度阐述网络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开发结合的理想学习环境;关于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计算机英语课程中的角色与生态问题,张立新和张丽霞( 2010)表示计算机网络教程需要提供良好的师生学习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计算机系统与稳定的网络学习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英语学习系统;对于英语网络课程的指导保障,陈兴莉(2010)和袁红(2012)表示需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创立一个生态环境下人机互动模式促进英语教学发展。
四、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发展现状
海南省高校大学英语部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尝试使用英语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主要表现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教学局域网在线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通过同步在网络上播放授课课件、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教授英语知识内容,教师在同步讲解中给学生答疑,学生可以通过网页同步浏览到教师授课内容,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英语》教学网站《在线课堂教学模块》,就是采用这样直接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优点就是师生双方或者学生与计算机实时交互,操作简单方便,教学效果较好。
(二)人本主义下的学生自主英语学习模式
英语教师把授课的内容或者布置的作业、网络资源链接等相关信息存放在网络课程资源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搜索浏览相关英语知识,进行英语自主式学习,通过以学生主动探索与钻研英语知识内容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学英语》课程师生讨论区就是采用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模式,针对英语网络课程中学习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学生,教师通过邮件或者在线问答形式、解决英语学习困难,起着引导者、协助者作用而不是主导者。
(三)合作式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合作式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中,学生之间的团体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模式。一般合作式英语学习者,需要经过以下程序:教师布置任务一学生角色分工一计算机辅助查找资料一学生合作整理网络资源一学生汇总成果一教师点评学生成果。在英语网络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教师教学目标和任务、团队间合作责任明确、采取网络获取资源方式、程序合理,归纳总结信息方法正确等。
五、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挑战与效果
在海南高校使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平台过程中,归纳教学管理的问题,发现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科研提高有一定提高的效果。
(一)部分学生对网络课程学习的计划和安排从思想上不重视
有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学校学时的计划而到网络中心进行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学习,并非主动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强英语的学习和强化。针对网络课程的单元测试,部分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寻找相关答案,利用网络中翻译软件的帮助,完成测试中的英文翻译习题,学生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学习态度不认真,很大程度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
(二)网络课程平台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海南省的高校普遍推广《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两个网络课程设计模块和平台开发技术不同,需要专业人员管理各个高校的使用平台。目前,海南高校外国语学院一般招聘1-2名网络平台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学生英语网络课程学习管理。但是,面对网络平台除了日常学习使用之外,还有大学生口语比赛,英语阅读大赛,英语作文大赛等大型项目运作,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掌握相关网络课程运用技术有限成为英语课程开发的瓶颈,影响了英语网络课程快速稳定的发展,建议学校配备足够的网络技术人员,解决课程平台运用问题。
(三)有利于教师科研项目开发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推行至今,海南省高校英语教师使用网络系统进行日常授课,举办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职称英语考试、英语网络口语机考、大学英语选修课考试,是科研开发项目中教师能够及时获取的宝贵资料,相关资料例如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卷英语口语录音、单元测试结果分析等。教师可以收集这些网络学习资料,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目前海南高校关于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的科研项目立项超过20个,通过相关项目研究,提高海南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对今后教学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专业英语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观点提倡要让学习者发现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学到新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习的主动性才可以最大发挥。很多学生学习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掌握基础?Z法知识,但是不能够阅读相关专业英文书籍文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研究工作。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优点就是平台资源丰富,而且平台的研发单位我国几大外语教育出版社都有经验丰富的多媒体开发资源与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人员。网络平台开发人员把专业英语资料引用到学习平台,例如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教师利用课程原有资料结合新的专业英语资源,布置和辅导学生完成专业英语学习,对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有极大帮助。
六、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发展趋势
(一)英语网络教学智能化
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成为完美的学习者。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认为手机、计算机智能化发展,可以使得网络辅助英语学习上升到新阶段,各大英语教学教育出版社开发手机只能APP软件,根据网络强大的英语学习资源,构建功能齐全的英语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家用计算机学习,在外用手机网络智能化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协调每个学生学习计划与完成目标,通过教师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个性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心态与激励学生学习态度,指导水平相近学生更多沟通交流学习效果,通过合作式研究学习完成任务。海南省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在网络智能开发平台上大展身手,开发各自高校特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英语APP网络智能学习系统。
(二)平等的英语教师交流网络平台
海南省各大高校英语教师平时教学任务较重,面对面交流机会比较少,未来能够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一个教师教学交流网站,让教师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设计、模块使用问题、学生使用问题、网络测试问题等各方面能够进一步交流。网络平台不但有利于教师间交流日常教学问题,而且方便科研工作者收集相关英语网络教学数据,分析系统平台学习资料与教学素材。网络平台有利于教师间教学知识经验分享,教师通过教学交流也可以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专业化队伍发展。
(三)创造和谐的人机学习氛围
在英语网络教学中,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提倡教师给学生良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还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教师通过视听说各方面的强化和声图并茂的语言输入,给学生一个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海南高校英语教师在网络课程中,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机互动的正确学习观念,鼓励学生为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自信心和毅力。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英语课程;重组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及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约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心理学形成对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并且把个人思想、意愿与情感放在所有人发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 Burden,1997)。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至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主要理论有“情意教学过程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互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过程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情感关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这样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顺心,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教学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黄和斌,2001)许多学生都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难学的。所以,为了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偏见,英语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地习得语言。
(二)倡导自主学习
尽管人本主义理论没有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总结出系统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组织英语教材,确保其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等,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3)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情景和目标要有可选择性,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情景和目标。
(4)为学生提供确立学习目标、计划和内容的机会,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程序。
(5)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和其他同学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反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由探讨,使他们逐渐形成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由情感发展为一种强烈的需要,由需要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者学习动机入手,然后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潜质进行挖掘。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因素。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技术手段等还要重要。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身心愉快、兴趣盎然,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疯狂英语”和“沛沛英语”,或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和“轻松学习”都从情感教育入手,强调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教学环境,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教学研究
2007年推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要求要更高,教学模式应更加灵活,教学评价机制更加人性化。而课程重组和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英语课程内容重组除了以上要求外,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产出技能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在这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导反馈和修正,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缺乏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更多的说练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语境中练习英语的输出能力。此外,教师要注重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和媒体的作用,例如校园电台、视频广播、校园网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网络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会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体为一体。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可以在广泛的网络信息中找到交互式的语言材料。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的应用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展开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是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下,依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尽管当前已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其在大部分高校中仍处在改革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疯狂英语,2007,(4)
【关键词】包装设计课程 本土文化 应用型人才
包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在20世纪初才引进了西方的设计理念,从最初的“工业设计”专业到90年代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直至发展到今天,艺术设计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设计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如何运用本土文化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当下从事设计学科教学的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
包装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涉及到市场营销、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其它学科,通过开展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一线实习等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过程,具备团队合作和独立设计的实际应用能力,了解现代包装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忽略了应用型的培养,所以应该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与时间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额,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加入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并运用到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学生便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会如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人们当下的生活中,各种现象都与文化有关,艺术设计更是如此,与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同的是,纯艺术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艺术设计以及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物质文化需求,所以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设计师做设计就如同设计人自身一样,必须按照人们的需求、爱好来设计作品,这就要求现代设计师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着设计文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意识到当代创作中本土文化的价值,好的设计师必须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的特征,挖掘与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本土文化的展示已成为当代世界设计的主流。包装设计课程是可以让学生将本土文化运用与实践技能操作很好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包装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在理论教学中了解挖掘本土文化,在实践与实习课程中将本土文化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够培养出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成熟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在包装设计的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本土元素和人文精神,这样既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还能帮助培养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当今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与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活、生产、中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这就决定了要在包装设计课程上培养学生理论与技术结合的能力,因此授课中必须有足够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中,深入地域文化代表地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让学生以亲身的实践调研、写生等经历来了解特定的人文资源,培养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怀,从而设计出服务于地方,帮助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作品。
论文关键词:成人大学英语学习 成人学位英语考试 反拨作用
论文摘要:测试对教与学有极大的反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成人教育学位英语考试反拨作用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数据来探讨了其对成人学生学习产生的反拨作用。文章指出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是成人教育水平质量的标志。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我院近几年成人教育的学位授予情况来看,学位英语合格率是影响成人教育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授予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成人英语教育水平质量是每一位成人英语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影响(Hughes 1989),这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Alderson & Wall (1993)对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15个反拨作用假设。Bachman &Palmer认为,对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加考试的体验或备考的体验;二是对其考试成绩所提供的反馈;三是根据其考试成绩所作出的决定(1996:3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成人学位英语考试对成人学生学习英语产生的反拨作用,以期对成人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Alderson & Wall 提出的15个反拨作用假设和Bachman &Palmer认为对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为基础制定了调查问卷。200份问卷以随机的形式发放给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07级、08级本科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占发放率的93.5%。
三、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成人教育学位英语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目标、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正面反拨作用和负面反拨作用。
1. 正面反拨作用
首先,这一大规模的考试使学生开始重视英语学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认为学位英语考试是促进自己学好成人大学英语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想取得学位英语合格证进而获得学位。其次,有53%的学生认为考试还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课余学习热情,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自觉地钻研有关考试的书籍。
2. 负面反拨作用
首先,60%的学生认为学位英语考试无助于素质教育。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客观上导致学生应试学习现象的产生,并导致学习目标或学习范围越发狭隘。尤其到考前,全副精力集中于大做模拟题,搞考前复习、强化训练。这不仅影响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冲击着了学生英语后续学习。其次,调查结果表明59%的学生认为通过了学位英语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学位英语考试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会猜会蒙也有幸运通过考试的。再者,58%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毫无乐趣可言,也没有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且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工作联系较少。最后,61%的学生课余学习活动还较为单一。因为成人学位英语考试不考听力,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做练习题。
四、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讨论:
1.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测试只是检验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成人的学习是一种业余学习、在职学习,他们的学习受社会的干扰很大。因此,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师应提高课堂讲课艺术,提高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只有提高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再者,教师应指导学生课余学习活动呈多样化比如听英语广播看录像和电视节目读英语报刊等,这不仅提高了他们通过考试的能力也有助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本技能。
2.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人学生的年龄相差较大,并且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工作环境、学习动机等个体差异明显,使得成人学习者群体结构具有复杂性。而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Brown (1987)根据学习动机的原因,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如兴趣,求知欲;外在动机受外部因素的约束,如学习外语是为了取得高分,或为了拿到一张文凭、证书等。根据学习动机的长远性,动机还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远景动机是为了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近景动机是学习活动与结果相联系的一种学习动机,它起作用的时间短暂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因此,成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成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树立远景动机,引导学生扩大语言信息,尽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其持久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其应用英语的能力。
五、结束语
成人高等教育直接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成人英语教育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结合成人的特点,找准成人教育的定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奠定基础。应加强成人学位英语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优点,克服其对教学的负面作用,使测试与教学的互动关系良性循环。
论文摘要:测试对教与学有极大的反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成人教育学位英语考试反拨作用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数据来探讨了其对成人学生学习产生的反拨作用。文章指出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是成人教育水平质量的标志。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我院近几年成人教育的学位授予情况来看,学位英语合格率是影响成人教育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授予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成人英语教育水平质量是每一位成人英语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影响(hughes 1989),这种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alderson & wall (1993)对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15个反拨作用假设。bachman &palmer认为,对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加考试的体验或备考的体验;二是对其考试成绩所提供的反馈;三是根据其考试成绩所作出的决定(1996:3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成人学位英语考试对成人学生学习英语产生的反拨作用,以期对成人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alderson & wall 提出的15个反拨作用假设和bachman &palmer认为对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为基础制定了调查问卷。200份问卷以随机的形式发放给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07级、08级本科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占发放率的93.5%。
三、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成人教育学位英语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目标、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正面反拨作用和负面反拨作用。
1. 正面反拨作用
首先,这一大规模的考试使学生开始重视英语学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认为学位英语考试是促进自己学好成人大学英语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想取得学位英语合格证进而获得学位。其次,有53%的学生认为考试还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课余学习热情,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自觉地钻研有关考试的书籍。
2. 负面反拨作用
首先,60%的学生认为学位英语考试无助于素质教育。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客观上导致学生应试学习现象的产生,并导致学习目标或学习范围越发狭隘。尤其到考前,全副精力集中于大做模拟题,搞考前复习、强化训练。这不仅影响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冲击着了学生英语后续学习。其次,调查结果表明59%的学生认为通过了学位英语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学位英语考试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会猜会蒙也有幸运通过考试的。再者,58%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觉得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毫无乐趣可言,也没有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且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工作联系较少。最后,61%的学生课余学习活动还较为单一。因为成人学位英语考试不考听力,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做练习题。
四、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讨论:
1.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测试的关系。测试只是检验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成人的学习是一种业余学习、在职学习,他们的学习受社会的干扰很大。因此,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师应提高课堂讲课艺术,提高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只有提高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再者,教师应指导学生课余学习活动呈多样化比如听英语广播看录像和电视节目读英语报刊等,这不仅提高了他们通过考试的能力也有助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本技能。
2.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人学生的年龄相差较大,并且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工作环境、学习动机等个体差异明显,使得成人学习者群体结构具有复杂性。而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brown (1987)根据学习动机的原因,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如兴趣,求知欲;外在动机受外部因素的约束,如学习外语是为了取得高分,或为了拿到一张文凭、证书等。根据学习动机的长远性,动机还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远景动机是为了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近景动机是学习活动与结果相联系的一种学习动机,它起作用的时间短暂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因此,成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成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树立远景动机,引导学生扩大语言信息,尽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其持久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其应用英语的能力。
五、结束语
成人高等教育直接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成人英语教育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结合成人的特点,找准成人教育的定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奠定基础。应加强成人学位英语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优点,克服其对教学的负面作用,使测试与教学的互动关系良性循环。
[关键词]公共英语;移动式教学;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41-02
当今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青睐,以惊人的速度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各个高校中,面对手机4G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学生想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种学习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它就是“移动式”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公共英语的学习环境,而“移动式”作为新兴的便捷学习方式,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趋于成熟,越来越符合时展的需要。
一、“移动式”学习模式概述
目前,在线教育的发展较好地对高校英语进行了预测,即求学者利用互联网来寻找最适合的教师。同时求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实际求学的效果,而不是硬件设备。所以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教学的好坏,假如在线教育凝聚的都是全国的优秀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的“移动式”公共英语学习可以为广大高校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进行有选择性学习。
通过“移动式”学习模式,学生和老师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效果,为公共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和“移动式”学习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移动式”教育机构有了与传统的教育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二、“移动式”英语学习模式的特点
“移动式”英语学习模式所使用的硬件设备相当轻巧,例如安卓和苹果的智能手机。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非常普及的时代,“移动式”英语学习模式必然会更加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在工作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强,许多人都难以挤出时间去学习,可是“移动式”学习模式可为日益忙碌的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上的充电。
“移动式”教育模式借助移动工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教学。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探讨与交流,同时对未知点的认识及其对已知点的进一步掌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查阅,对于教师设定的相关作业,可以借助相关网络工具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与学习,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
另外,“移动式”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学生能力有效培养。利用“移动式”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全面培养。例如学生的知识学习力、问题分析力与问题处理力。“移动式”教学使得学生不再是一味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主动通过平台进行知识的讨论与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求知能力。在进行小组或团队协作时,学生之间协商讨论、发现问题、进行交流。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动参与者,只有这样才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移动式”学习模式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移动式”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容易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被老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并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表明,“移动式”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创新教学模式
“移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利用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在教学方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唯一的主体,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二)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移动式”学习模式打破了固有的教学传统。教师从讲解者转为课堂的组织者,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这样,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体验,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同时可以将所要学习的东西以图形、声音、文本、视频图像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去发挥作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能够扎实地掌握。
(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学习方法有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移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增加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创设了立体、动态的学习情景,不但会使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更扎实地掌握,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效果。
四、“移动式”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移动式”公共英语同时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移动式”公共英语的难易度对于不同学生是相同的,很多理念和教学基点不能让所有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造成很多学生看不懂,甚至学起来感到枯燥,更有甚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有自己的适应方式,因为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习惯,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各有不同,由于学生对于网络交流平台掌握的熟练度各有不同,材料多是有文字材料为主,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音像,视频材料较少,同时硬件配备也各不相同,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异所在。在求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组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在线网络教育平台,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成人本科英语教育求学平台,进一步加强开放大学构建,以满足远程求学教育需求。作为新型英语教育模式一移动英语教育,其发展前景较广,由于其发展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需要依据特有的教学资源而设定的。如何达到4G网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好、应用最优,这是教学研究的方向。
五、“移动式”公共英语学习的建议
“移动式”公共英语学习模式以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作为载体,以小或者团队为活动主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和疑难问题的解答,真正实现资源的便利和共享,做到随时学习的目标。改变原有的被动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移动式”公共英语学习模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可以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自习室,学生都可以自主的登录服务器或者构建的网络平台,获取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的形式。学生可以长时间在线学习,如果自己不取消学习任务,就一直保持在线的状态,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教学。它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用目的语完成交际任务,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意义协商等交际活动,对语言材料进行了意义的生成和赋予。
任务型教学理论是任务型教学本质特征赖以存在的基础。维果茨基认为课堂是真实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微缩后的“小社会”,强调师生、生生交往,互相汲取经验和教训。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也关注学习者体验和扮演社会角色。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同化、顺化和平衡的过程,使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如何对目的语进行认知习得以及建构目的语系统有了理论依据。而维果茨基关于学习是学习者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逐渐靠拢和过渡的过程,使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任务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和学习压力有了理论的支撑。
任务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 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个事情有目的的活动,即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操练某些词语和语法项目。
2. 任务应尽可能模拟真实任务,以利于课堂英语教学。这要求对任务的设计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体现教学的目标和价值。
3. 任务可能涉及听、说、读、写等多项技能,并侧重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
二、任务型教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在我国应用任务型教学,我们从任务型教学与《英语课程标准》关系和在中国现阶段英语教育现状两方面进行研究。
1.任务型教学与《英语课程标准》的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各阶段均能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它是以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目的语使用者习得母语的环境,让学习者大量地接触并全面地感受和体验目的语。这也就决定了任务型教学成为《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法。
2.任务型教学与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状况
当前中国普遍缺乏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教师和教材仍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室多媒体设施缺乏,基本的语言图书音像资料得不到保证。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几十分钟的英语教学,且被标准化考试等的评价手段所束缚,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多地指向与考试有关的某些语言项目训练。
以上状况,让任务型教学在中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变得有些尴尬。如: “语言意义第一、兼顾语言形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知体验,建构起对目的语系统的认识”等理念,恰好是任务型教学在中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瓶颈”。严重缺乏语言习得环境以及课堂无大量的语言接触,很难让学生能全面的体验习得目的语。
三、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要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活跃,较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求知欲望强,兴趣范围广,意志主动性、目的性增强。教学模式要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才能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起始阶段,活动主要形式应有:①词汇和短语分类(classifying words and phrase)②短语与图片配对(matching phrases to the pictures )③挑战瞬时记忆(memory challenge )④头脑风暴(brainstorm )等。
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相当与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环阶段),对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在不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前提下,教师应宽容,以鼓励为主,不必强调立即纠正。例如,我们可以再课堂上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说:“Come on!Keep trying!”,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说:“Good!You are right”,对水平较好的学生说:“You are excellent!”。
在教学的终了阶段,即对语言点的整理和梳理阶段。本环节集中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练习,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结构的复杂多样性。
2.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真实化”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把在初中班级教学中,通过真实交际场景的创设,模拟真实社会交际场所:如车站、机场、宾馆、商店等作为完成交际任务,解决问题的目的语的环境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其次,要淡化课堂意识,如利用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增强参与性,使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学生对目的语意义的理解都是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小社会”所模拟的社会交往活动,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对交际接触的目的语材料通过解释(clarification)、证实(confirmation)、修正(modification)、重构(restructrue)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倡导“双主体”原则
传统课堂的教师以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秩序的监控者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处于语言知识的接收者和被监控者的地位。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倡导“双主体”原则,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化互动教学。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以完成任务的课堂交际活动,在学生对语言输入和交际任务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帮助、指导的时候,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对语言材料进行可理解输入以及继续交际任务,以致完成。如我们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参考文献
1.蔡兰珍.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J].外语界,2001,(4)
1.英语基础薄弱艺术类高考大多数高校不设英语最低线的要求已经成了很多考生“跃出龙门”的一条捷径,特别是那些高中阶段文化课考试不突出的学生。2005年5月,作者对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的2004级新生的入学成绩作了调查。他们入学成绩大部分在60-50分,最高分111分,最低分24分,平均分52.65分,只达到了总分(150分)的35%。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成绩平均分为90.46。可见其英语水平和普通本科生具有显著差异,是没有可比性的,有必要将两者作为不同的教育对象来实施教学。
2.学生投入不足:学习水平差造成艺术类学生目前英语成绩较差的原因很多,作者对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04级艺术类学生,涉及装潢、工业设计、动画、服装设计等四个专业,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经历、教材因素、学习投入、学习动机、课业负担等方面。共发放试卷80份,收回有效卷75份。调查结果表明:中断英语学习一年的为35人占47%,没有中断过的仅为18人,占24%,这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经过调查得知,现在很多高中在高二阶段开始分文、理、艺术班,一般文、理均被认为高考希望不大的才转入艺术班,由于时间紧,很多同学原来也没有艺术课基础,所以高三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学习上。另外学生对英语的投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同学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很少,不足3小时的占76%,43%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专业课任务太重,33%的学生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
3.教材陈旧,手段单调作者所在学校艺术类学生2004年以前所用的起点教材为上外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从1988年开始使用该教材)。这和其他本科生的教材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时、学期安排不同。一般本科生要求两年内要修完一到四册书,并要求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每周7个课时(含听力);而艺术类学生只需修完两册书(第一、二册),每周平均五个学时,没有听力课,不要求通过全国四级考试,只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期考试即可。这种教材,在内容安排,课程设计上更重视读写和学生的语篇能力。这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难度太高了,而且教材在文章的选材上过于陈旧,单调。在课堂上我们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来源和传输者,而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课堂组织,任务设置等方面,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丧失了自主性。这样师生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学生抱怨教材太难,老师上课没劲,而老师也埋怨学生不参与,水平太差。作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目前教学的满意度非常低,一点不满意的为38人占51%。
4.学校、社会期望值高至2005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开设了艺术类专业,2004年艺术类的招生已经突破了20万,今年的艺考更是火热。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值必然也会抬高。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已经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应聘者的英语水平看作了一个重要指标。作者所在的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也对艺术类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第一,教学时间由四学期增加到五学期;第二,课型安排在精读课的基础上第一次增开了听力课;第三,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两册(精读1-2册)增加到现在的六册(预备1-2级,精读1-4册);第四,要求集体参加全国英语四级统考,并对通过率有一定的预期。但是这一良好的愿望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尖锐的矛盾。可见,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但是要成为一名好的教育者,必先要了解受教育的对象。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艺术类学生一般更赋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在英语学习方面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特点。
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思维活跃、有个性“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艺术类学生更喜欢发散性的思维和思想的自由性,如在对“你喜欢英语的原因”调查中,有15人(75个样本中有50人承认喜欢英语)选择了“可以听英文歌曲,了解英美文化”,有10个人选择“可以去国外旅游”。艺术类学生喜欢在服饰、发型、生活用品、日常言行等方面都与众不同,也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校每年的元旦、国庆等联欢活动中,艺术系的组织和活动质量都被广大师生认可。
2.年龄特征艺术类学生特别是前几年的艺术类学生平均年龄都要大于一般的本科生。有很多是高中毕业又参加艺术类考试的,也有已经复读或工作了几年。在语言习得中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成年学习者往往受社会环境的种种约束,有很强的归纳能力,在语法学习方面更有优势等。因此艺术类学生更加成人化的特点和更丰富的社会经历应该引起关注。
3.专业特征“艺术是一种语言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辅助手段而进行交流”,艺术强调事物的直观性和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力。这与语言更加注重语义、情景、和人的内在情感有所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上也有所不同。另外艺术类专业的评价特征也与英语学习不同。往往艺术注重的是创新和美感,语言更加侧重规则和信息互动。
三、提升英语水准的对策
1.培养正确的语言观语言是进行交际的手段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在这点上语言和艺术有着共性。艺术类学生应该看到艺术的交流最终不能离开语言,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和国家开放程度的增强,具备相应的外语知识是时代对艺术家们新的要求。而语言也是一种艺术,从音律、结构、内涵等方面都可以引发人类美的共鸣。因此,那种认为艺术类学生天生学不好英语或艺术类学生不用学英语的观点是错误的。幸运的是很多学生(67%)在调查中表示了对英语感兴趣。
2.重视材料的输入和输出Krashen在关于二语习得的监控模型中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理论。Krashen认为学习者接触到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Krashen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定义为“i+1”,“i”是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就是当前状态和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DianeLarsen-Freeman&MichaelH.Long,2000)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输入,让学生接触更多更真实的语言材料,同时这些材料难度要略微高出学生学习时的当前水平。这样,选择合适的教材就尤为关键。可是就笔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从2004年开始采用上外出版社的《大学英语》预备级,个人认为比较符合艺术类学生中的中等偏上学生,可以作为教材的选择之一,但也期望教材编写者和英语教师能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艺术类英语教材。重视语言输入并非要放弃语言输出,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重要。教师在提供语言输入素材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尝试去使用语言,并分析语言中的隐性信号,以便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自身构建了现实并按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和赋予它意义,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为学生创造构建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上。多媒体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指示者、专家、权威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协商者、和情感的支持者。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更适合将多媒体和网络引入课堂。多媒体可以减少教师的主控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人机的互动。“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式讨论和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辅助下的协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真实、有效、和低焦虑状态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