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层医疗的重要性范文

基层医疗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层医疗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21-01

全科医学,国外称家庭医学,源于古代医学质朴的思想体系和作业方式,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这一学科在1969年经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ABMS)批准,成为美国第20个医学专科组织,标志家庭医学的诞生,以后逐渐在许多国家推广。全科医学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受到各国民众的欢迎,是由于它推行和贯彻了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弥补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医学观念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并较好地解决了医疗费用上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等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全科医学是关于综合性地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医学专科,或者是一个关于基层医疗、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专科。由于基层的环境基本上具备了社区的主要特征,基层卫生医疗工作具备了社区全科医学的基本特性,因此全科医疗是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全科医疗在基层医疗单位的重要性 以下以社区为例谈谈科医疗在基层医疗单位的重要性:社区医疗服务是以人群和基层为着眼点,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服务结构。全科医师面向社区、家庭,它综合了医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成果,贯彻了模式转变和三级预防思想,为基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一体化服务,弥补了专科医师不能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的缺陷。可见在社区服务中,不但需要全科医师,而且全科医师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1.1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保健需求与资源信息的掌握者 在每个社区全科医疗站设立之前或之初,运用有关的调查方法,掌握社区、家庭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为社区进行诊断,制定社区卫生保健计划提供依据。只有充分掌握社区医疗保健的供求现状,才能有计划地确立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策略和重点。

1.2 全科医师是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第一责任者 全科医师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首诊者相当于守门人,及时准确、有效安全地处置各种常见疾病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责,首先要承担常见急诊、意外伤害的抢救处置,平时应在社区开展家庭急救常识及方法的指导。全科医疗站应有应诊机制,实行全天候诊,对社区急救做出快速反应或及时联系转诊,参与社区救助网络的建立。其次要对常见病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角度进行病情分析、诊断和治疗。对于危险较大的慢性病应建立社区防治管理与监控网络,有效控制病情及其急性发作。如情况严重,需进行必要的转诊、会诊。

1.3 全科医师是社区群体预防服务的提供者 全科医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健康整体负责与全程控制,有利于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真正落实。是使群体健康与促进疾病预防包括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评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实行预防接种,做好传染病监测与管理,参与社区卫生监督,提供个体预防服务。利用每次与病人接触的机会,把预防与治疗结合起来,开展临床预防服务。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筛查、认知行为的改变、周期性健康检查等工作,使预防服务更为具体化、个性化。

1.4 全科医师是家庭与人群保健的维护者 全科医师运用家庭动力学、家庭周期理论学等,分析研究家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个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通过良好的沟通技术进行必要的家庭保健指导和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师应对人类全过程的保健负责,从围产期保健到临终关怀,重点应放在儿童、妇女、老年、残疾、精神疾患五大目标人群,具体应做好这些人群疾患的心理、生活、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

1.5 全科医师是继承发扬传统中医学的实践者 中医是我国医学的宝藏,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医学的整体观、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医患关系,以及简便、自然、经济、有效的诊疗方法等,与全科医学共性甚多,并且它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健康观念。因而一直深得国人信赖,成为人们文化和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全科医师应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优势,使之与全科医疗有机结合。这不仅是全科医师的服务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全科医疗的重要体现。

2 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性 全科医学虽然在基层单位意义重大,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因此,还需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现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2篇

1 溶栓治疗比例有待提高 COMMIT(1999年~2005年)研究显示,在我国未计划行PCI、发病24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仅有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2 溶栓药物以非选择性溶栓药物为主 多项调查显示,溶栓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者仅占2.7%。

故溶栓治疗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溶栓比例、溶栓药物),应该积极倡导、推进规范的溶栓治疗,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溶栓药物多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类似物,分为两大类。

1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常用的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此类药物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对血液循环以及与血凝块结合纤维蛋白都起作用,可能引起出血并发症。链激酶还具有一定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尿激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此类药物梗死动脉开通率较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低,但因价格便宜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尿激酶。

2 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临床最常用人重组t-PA(rt-PA,阿替普酶),最新研发的还有替奈普酶、瑞替普酶。此类药物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安全性高、无抗原性的特点,可选择性激活

救治模式。

下面,笔者将列举两个案例,主要是巩固上面所讲的相关内容,希望广大同仁遇到此类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作出最佳的治疗选择。

第3篇

[关键词]人才 基层医疗 机构 财政投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11-02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由于地理环境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农村人口的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一些地区的交通又很不方便,对于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人民群众来讲,就医就成了一个难题,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存在,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及时进行诊治,在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卫生防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城镇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机组成,对于缓解大医疗机构人满为患的局面,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的医疗机构,由于设备完善、先进,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医疗人才,所以诊治水平肯定要高出基层医疗机构,常常出现看病扎堆的现象,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往往是基层卫生机构也能轻松应对的。经过近几年的医疗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在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地到最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看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方便、快捷而且省下了不少的费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和大的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大医疗机构的延伸,人民群众通过现代化设备可以进行挂号、预约,享受遥诊等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准确、及时、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一)从硬件方面来讲,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国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些地方乡村卫生室的医护条件相当简陋,医疗器械也只是简单的旧式设备,电脑的普及程度相当低,有的地方虽然配备了电脑等设备,但由于网络、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多数都成了摆设,在医护的过程中,根本发挥不了高科技的作用。在药品的配备方面,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种类都少得可怜,可谓是缺医少药,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人民群众都愿意不远千里到城市中大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之一。这种基础设备的落后,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二)从软件方面来讲,管理上落后

在医疗机构的发展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处于医疗体系的末端,所以到这一级别时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投入上来讲,以往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上的缺失,最终导致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管理混乱、松散,有的甚至谈不上管理。加上市场经济的作用,一些乡村卫生院(室)甚至转租、承包给个人,变成了以追求利润为主的商业体,远远失去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谁承包谁说了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已经脱离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和约束,这就造成了一些医护人员工作不积极,态度冷漠,对患者就医没有责任感,卫生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这样人民群众就更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期下去,是很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的。

(三)从人才方面讲,高精尖人才缺乏

现在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医护人员短缺、人才结构失衡的难题。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上管理上的不足及待遇方面的不对等,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一些业务能力强、医学水平高的人才很少能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太久,俗语讲“河深水浅难养龙”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年轻人不愿意去,水平高的不愿留,只有一些水平一般,年纪较大的医护人员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加上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偏僻地区,信息传递不及时,久而久之,这些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医护的要求。医护人才的结构失衡,高精尖人才的缺乏,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才这一关键要素,其他硬件条件再好,管理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前景始终不会乐观。

三、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发展关键在于财政投入增加

(一)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发展的资金供给

资金的充足保证是基层医疗机构各个方面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政府从政策方面要加以倾斜,由原来的侧重于城市中心的大的医疗机构转向倾向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因为近些年的发展,大的医疗机构已经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管理制,集合了大批的高精尖人才,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牢固无疑。所以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倾斜,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财政投入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软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通过资金的投入,可以改变基层医院“以药养医”的运行方式,实现对基层医院用药的加强监管,要严格药品采购,丰富药品种类,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降低患者费用,减轻老百姓看病的负担。

财政投入增加能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工资提供保障,人才流失的现象有所遏制,正常的运转和基本生存不再是一个困扰,同时房屋建设、设备投入的资金渠道得到财政的强有力支撑,基层医疗机构的院容、院貌得到很大提升,医护人员的办公场所、患者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另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能逐渐完善,释放了社会中低层群体的医疗需求。新农合、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保险基本覆盖了社会中底层群体,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报销方法逐年完善,有效刺激了基层老百姓的就医需求。这样基层医疗机构确保了正常运转,人员队伍得到了稳定,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带来的便利。

(二)大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

通过财政投入,资金上的保障,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对于一些人才结构失衡、人才短缺的单位,要从政策和待遇上进行倾斜,酌情补充医疗一线的高精尖人才,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条件的一些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选拔一些重点人才进行培养,为基层的后备力量进行人才储备,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实行同级人才的交流,一个地区的人才可以实行轮流工作的方式,保证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