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对德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剖析了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产业方面的对接;生态方面的对接;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
[
关键词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对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6
1研究地域概况
大湘西,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德夯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内,距吉首城约18公里,由德夯景区、峒河景区、小龙景区组成。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峡谷绝壁层出不穷。景区有大龙洞、小龙洞、流纱、夯峡等瀑布群十多处,其中流纱瀑布以垂直落差216米居全国之首。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德夯风景区是湘西苗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留着淳朴古老的民族语言、服饰、饮食宗教礼仪、歌舞等苗族风情。其中苗族“三月三”“四月八”“百狮会”“拦门对歌”“苗鼓舞”等表演古老粗犷,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自发组织旅游,旅游主要是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够,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于1987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1991年全年接待游客达7.15万人。2002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德夯旅游公司,一方面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德夯旅游业飞速发展,德夯一派繁荣景象,与新农村相得益彰。
2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1产业方面的对接分析
湘西人民在尝到旅游的甜头之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湘西的特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发神秘湘西,旅游产业呈跳跃式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德夯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菜油、峰密、柑子、生姜、猕猴桃、醋萝卜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旅游者喜欢和购买的商品,这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德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德夯近几年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粮食、水果、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无形中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对绿色食品及新品种的种植,并把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促进了一系列袋装野菜旅游商品的加工和开发,发展了许多诸如酱菜、肉食腌腊、果王素加工厂,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环保、经济等深度开发及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笔者调查得知,德夯在2001年开发“农家乐”之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零星水稻、烤烟维持生计,因这些产品转化成货币的环节多,转化慢、难,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自从开发“农家乐”以后,村民除搞好传统的农事活动以外,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农家餐饮、住宿、采摘等旅游接待,每家旅游收入年均达4万多元,相当于旅游开发前的6倍之多,乡村旅游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也不愿外出打工了,因为旅游接待中所有的蔬菜、水果都要靠自己种植,旅游旺季忙于旅游接待,淡委忙于农业,已经够累的了。村民还集资修起了马路,各家都盖起了新房,村民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了。
2.2生态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的增长,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无序,使乡村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受整个湘西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企业,如采矿业;加上湘西人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宅”的原始生活方式,这或多或少地给环境留下了隐患。总之,这种工、农业的粗放式经营,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无形中浪费掉,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德夯风景区针对以上这些情况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一是实施“三清六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电等,引导村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牲畜圈舍混杂问题,改善乡村环境卫生。二是搞好四种模式的村庄改造,即整治“闲置房”、改造整修村庄、建农民社区新村、对拆旧建新的房屋整体改造等。三是鼓励村民用空心小砌块建房,从源头上切断破坏森林的现象,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生态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节能的林业和农业,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手段,实现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农业效益化,确保农村污染源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难题。
2.3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特有的传统文化、奇风异俗,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深吸引着人们去探奇访幽。然而,随着旅游者的增多,异地文化的干扰,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加上村民本身又有一种“远香近臭”的思想,使得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被淡忘,有的甚至同化。如:不唱本土本乡苗歌而改唱现代流行歌曲;刻意拆掉传统民居而建起钢筋水泥楼房;特别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同化更为严重,在德夯,即使是偏远的农村,穿苗服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流行的牛仔被、T恤衫,各式各样的超短裙等。这种同化是通过旅游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乡村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可称为汉化。因此,德夯风景区有针对性地丰富“农家乐”的旅游内涵,村民组织了“民族文艺表演队”和“农民时装队”,在篝火晚会上尽情展示传统民族服饰,并唱苗歌,跳苗舞等,那些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被人们所遗忘或被埋没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又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德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分析
德夯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之后,更是主动积极参与,满怀信心,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主动配合,并随时了解学习国家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他致富信息门路,提高了素质,同时也增长了见识。通过乡村旅游,当地村民同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世界各地,包括最新的旅游动态,服务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旅游经营理念。许多居民在长期的旅游接待中学会了许多旅游接待经验,能对不同的游客偏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接待过程中一般能符合游客的心意,得到了旅游者的好评。有的村民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日语、英语、韩语,甚至还有远见的村民把孩子直接送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回来后当起了外语导游,在接待外国旅游者时具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德夯居民淳朴、勤劳、善良,并且文明经商、童叟无欺,成为大湘西旅游区的典范。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旅游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清扫门前的生活垃圾,并主动放到政府指定的区域,他们不再乱砍滥伐,并相互监督,公开同破坏生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在德夯社区,还经常举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挂钩,促进了相互团结,家庭和睦,村民在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惹是生非,逐渐从原来的打架、赌博、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中解脱出来,并且自发的组织民兵日夜轮流巡逻、抵制外来的歪风邪气,如今,德夯社会风气、社区治安明显好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德夯的旅游业已具规模,走向了正轨。
4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了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构成和谐,德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福祥,李全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37-140.
[2]尹华光,陈福义,袁正新.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县围绕“旅游__”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县旅游景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旅游经济效益距离经济支柱地位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分析__县旅游景区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认为,今后我县景区建设的发展应围绕“旅游__”总目标,确定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定位,依托四色资源,打好名人牌、客家牌、生态牌、文化牌,积极发展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完善旅游功能要素,引进资金开发利用资源,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__旅游景区建设上新台阶。为此,抓好我县景区建设,我们建议应“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两个机构,出台三项政策,打好四张牌,重点开发五个特色景区,抓好六项工作”。
1.景区一:“华南虎啸”----寻找华南虎足迹,感受山大王英姿。
景区特色:该景区以__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良好地生态资源,籍及华南虎保护区的独特优势,加以景观生态学的雕琢后,呈现给游客的是“自然保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主题生态景观。
开发思路:充分利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和学术上的影响力,以“寻找华南虎足迹”为营销卖点,在车八岭至刘张家山开设一条人行绿道,绿道设计步行约2小时。沿途设计华南虎塑像、虎印、挂爪、毛发、粪便、动物遗骸等,通过科技手段,从电、声、光、影等再现华南虎英姿威武的山中之王形象。景区中集中展示各种动物、植物资源,开辟数个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开辟原始森林探险、露天泉浴、钓鱼、烧烤、露营、漂流、瀑布观赏、瑶寨风情等旅游互动项目,吸引青少年为主的“背包客”,将此线路打造成寻幽探秘之旅。通过编印有关华南虎故事的小册子,制作保护华南虎纪念徽章,生产华南虎玩具等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彰显旅游吃、住、行、娱、购、游特点。
2.景区二:“古道风韵”----走千年古道,寻九龄风度。
景区特色:清化河(深渡水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幽深秀丽,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素有“岭南小九寨沟”、“欧陆风情线”之美称,旅游开发价值巨大。
开发思路:恢复古代从清化到县城的部分“千年古道”,并开发沿线景点,游客在隘子满堂客家大围浏览观光后,从河道码头开始,经过竹筏漂流、古道漫步、江中荡舟、车行绿道等抵达终点周所古戏台,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沿途开发与沈所镇铜钟寨一脉相承的“七仙滩”,盛唐宰相张九龄当年垂钓的“钓鱼台”,人>文秘站:
“白银嶂”,以及淘金村、深渡水古渡口、凉口渔歌唱晚、周所古戏台、“绿色通道”古樟树林、“湖中绿岛”天心岛、晃悠悠的天菊吊桥、清化河绿色长廊、天人坝、“广东小黄山”、“传奇色彩”鲤鱼墩、椎树林、酸枣林、坪田自然村有千年古榕树、世外桃源的“小天国”黄石坑等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
3.景区三:“围来围去”----探寻客家迁徙轨迹,一览百年围楼奇观。
景点特色:我县有村必有楼,目前保存较好的仍有240多座围楼。通过对围楼的修复利用,深度挖掘围楼旅游文化内涵,介绍客家人迁徙历程及围楼建筑特色,向游客呈现粤北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围楼大观”。
开发思路:开辟一条“特色围楼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向游客推介我县最大的围、最长的围、最小的围、最红的围、最迷人的围、最早的围、土围、石围等景观。
4.景区四:“千年水云”----游览千年水云,领略客家风情。
景点特色:县城“水云楼”是粤北地区仅存不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古迹。其中水云楼、十字街是__最具特色的古集镇。
开发思路:参照成都宽窄巷的开发理念,在县城解放路以北、丹凤南苑以南,对水云楼、广州会馆旧址为主要古建筑的水云楼街、十字街等进行修复包装,形成“千年水云”景区,吸引游客在__县城留宿。规划设计“千年水云”为仿古商贸街,游客在此可游、可玩、可食、可购、可娱、可住。商贸街设立乡镇土特产专卖店,打造__古城土特产一条街;建设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厅等,屋内可演示砻谷、风谷、磨豆腐、摏麻糍、打草鞋、编草席、搓麻绳、织布、榨油、做木工、竹篾编织、剪纸、风筝等古代劳动生产和手工艺场面;建设部分清代客房,再现清代家庭摆设实景,为游人提供起居饮食服务。
5.景区五:“魅力乡村”----体验农耕生活,收获生态乐趣。
景点特色: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产品非常丰富,几乎是四季有花季,全年果飘香。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开发思路:随着节假日高速公路小汽车免费通行政策的实施,深受游客喜爱的自驾游将风靡神州大地。我们建议抓住这一契机,把我县最具特色的枇杷、杨梅、柑桔、马蹄、蚕桑等农产品,建立生态农庄基地(蔬菜基地、杨梅基地、枇杷基地)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推出“魅力乡村”农家乐。发展“魅力乡村”旅游,要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推出更具文化内涵、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认种果树,水果成熟后自行采摘;认养家禽家畜,届时自行享用;认耕田地,种植水稻、蔬菜等,劳动成果归游客。这些项目
可吸引游客在农家同食、同住、同劳动,进而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名牌,成为让游客可停留、可回味、可娱乐、可向往的生态休闲基地,带给游客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来了还想再来”的养心之旅。(六)抓好六项工作。实现景区建设的新跨越,需举全县之力,上下一心,开拓思路,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因此,当前务必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抓规划,求特色;抓项目,出精品;抓投入,增后劲;抓宣传,促营销;抓服务,树形象;抓考核,出实效。
1.抓规划,求特色。我县已聘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专家编制了《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三个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即:《__县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__县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__县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我县编制三个规划的出发点,主要是作为向上面争取资金的一种依托。因此,就目前__的实际来说,此规划实际操作性不强,我们仅做参考,不能盲从并因此而束手缚脚。
建议结合__实际,以《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整合、盘活我县的旅游资源,找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地”的定位,突出“生态休闲、温泉度假、文化体验”特色,务实修编我县景区建设规划,使规划更适合__实际,更突出__特色,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抓项目,出精品。今后五年,要实现景区建设的跨越,打造__“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地”,关键靠项目。建议重点推进“华南虎啸”、“古道风韵”、“围来围去”、“千年水云”、“魅力乡村”五个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一年完成一项目,一项目做成一精品”。
打造精品景区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在交通、通信、酒店、宾馆以及餐饮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着重点抓好停车场、观景台、观景小道、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创造舒心、安全的旅游环境。
3.抓投入,增后劲。坚持景区建设“投入要像招商引资一样多,考核要像计划生育一样严”的原则,县财政对于景区建设所需资金给予充分保障,并列入预算。抓景区载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要在生态、文化、度假酒店集群、服务质量、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培育壮大龙头旅游企业,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一家旅业、交通运输、特产、旅行社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研究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出台旅游投融资管理办法,建立投资、建设、运营、再投资的良性投融资机制。
4.抓宣传,促营销。充分利用“中国最美小城”等金字招牌,强化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客源市场。通过举办会展、节庆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推介,扩大__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组织新闻媒体对客家的采访、采风活动,建议每年举办一次“__风情摄影大赛”,对记者和摄影家采取特殊政策,凭证免费游览境内所有景区。制作一批宣传客家民俗风情的文化产品。建议由县电视台拍摄一部介绍__客家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走遍__》电视专题片;由县作家协会编写一套文史类资料,如《九龄少年时》、《张发奎传》、《__民间故事》、《__客家民俗风情》、《__名人轶事》、《__风景典故传说》等等;由县文广新局编写并演唱好一首__客家主题歌,录制一盘客家山歌演唱光碟,创作排练好若干个反映客家风情或瑶族风情内容及风韵的文艺表演节目;由旅游局重新编印《__旅游指南》、《__十景》及各景区游览图等。旅游宣传实现“广播电视有声像,报刊网络有图文,街头道路有广告”。
5.抓服务,树形象。良好的服务是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应围绕完善旅游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抓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好各职能部门作用,增强相互之间的配合、协作和统筹协调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高效运作,做好交通、住宿、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等旅游服务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准备,把景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加强对假日旅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引导开展旅游文明服务,认真做好投诉处理,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建议对重点旅游服务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年度测评,及时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公报,奖优罚差,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实现乡村脱贫,将乡村旅游做为推动乡村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了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原住民搬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后续景区运营方面遇到不少问题,不少景区运营难以为继,甚至还有部分景区已经停止运营,逐渐荒废。
一、我以最近两次出差考察的云南盐津县和四川岳池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例,尝试分析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在远离客源市场、资源条件一般、区位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盲目开发。
以云南盐津花香酒谷景区和落雁乡农业主题公园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1、两个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区和农业主题公园距离盐津县城交通距离约1小时,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两小时,通景交通为乡道,交通可进入性低。2、区域内资源条件一般,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开发目前城市周边景区较多的花海、摩天轮、科技馆、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项目,缺乏旅游引爆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区位差,项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暂营业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运营,和农业主题公园一样,缺乏管理,景区逐渐荒芜。
(二)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以岳池县岳池农家景区为例,岳池农家项目是岳池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标准很高,距离岳池县城与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区位较好,在春天花季期间,日游客接待量约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区仍然运营艰难,主要原因一是景区缺乏经营项目单调,以观光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主,缺乏体验性项目和留客项目,游客来游览一圈后就会离开。二是景区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内感受不到陆游岳池农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只有网红项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装箱酒店、充满现代城市风格装修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三是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景区的稻田酒店出租给不懂运营的私人老板,造成资源浪费。
(三)景区独立发展,缺乏与周边乡村产业的连接,对周边乡村的发展带动有限。
以盐津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岳池的岳池农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点也在旅游上,没有做到与周边的产业联动发展,周边没有围绕景区形成产业集群,景区也没有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点,也没有为周边对产业发展带来客流。景区是独立发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区盈利,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也难以吸引人才回乡。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 “先策划,后规划”的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开发前,先对项目进行策划,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可行的运营模式。策划定先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精品
如盐津和岳池项目,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产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较少。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与城市景区完全不同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乡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只要用心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芜湖县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0-04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不断丰富了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加快了芜湖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一)交通区位优势
从交通区位来看,芜湖县交通区位优势优越。境内青弋江直通黄金水道长江,皖赣铁路穿越县城,104省道与205国道在县境西面交会,芜宣高速(芜湖―宣城)、芜马高速(芜湖―马鞍山)已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铜陵―南陵―宣城)、芜雁高速(芜湖―高淳)已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在县域东西南北都设有出入口,这一独特的优势,构成了芜湖县到江浙地区的3小时高速公路网络。
从经济区位来看,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繁昌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处于安徽省“沿边”(沿浙江、江苏)、“沿江”(沿长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长三角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和休闲最发达的地区。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上海及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休闲和旅游需求非常旺盛,芜湖县已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宽了芜湖县休闲农业的市场空间。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
从气候条件看,芜湖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芜湖县农林景观与矿产资源丰富,境内除2000多种动植物资源外,还有大量石灰石、白陶土、泥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农业方面,以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名优水产、果蔬苗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形成,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苏辙、沈括,元代的欧阳玄,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吴敬梓等涉足芜湖县,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诗词、题咏和书画。芜湖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江南周庄”之称的“陶辛水韵风景区”,有诗仙李白游历时醒酒的“清凉渡”,有李白成藏兵的“闯王沟”,还有“唐王渡”、“和尚桥”、“牌坊庙”、“果老坝”、“珍珠泉”、“强盗墩”、“胡氏祠堂”等一些景点和许多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占地6000余亩的“和平生态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茂盛,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每年数十万候鸟在此栖息,有万鹭齐飞、雪压青松之奇观。集官窑文化、道教文化、古楚越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地方戏文化于一身的花桥东门渡宣州官窑遗址、楚王城、九十殿道教寺庙、九女墩等,更是游客向往的地方。此外,还有大量的古代墓群、古祠堂、古树、古桥等。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芜湖县开发休闲农业的良好资源,为芜湖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三)客源市场广阔,政府大力扶持
芜湖县毗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于这些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观光休闲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客源地位于芜湖300公里之内,该区域具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腹地,按汽车时速80公里计算,一日游和两日游是芜湖县旅游市场的主体。近年来,芜湖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使城市品位大大提升,旅游产业长足发展,荣获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通过招商引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得以改善,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芜湖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芜湖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1.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乐
芜湖县是鱼米之乡,陶辛、六郎二镇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乡旅游,形成了自己的旅游景区,如陶辛水韵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万亩水系,千亩荷花。景区内打造的三峡美食村,以三峡移民带来的原汁原味的重庆美食为特色,其中渝味苑,三峡居已被评为省3星级农家乐。六郎鱼虾在全国小有名气,邻水而居的3个农庄,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提供新鲜的乡野美食,钓鱼、采摘等农活供游客体验。红杨镇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着重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成和平生态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怡龙生态园,百亩经果林与徽派建筑相结合,是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湾镇是全县旅游集散地,交通方便。东湖公园、阳光半岛景区都已初步建成,受到游客好评。老梁山庄(国家2A级旅游景区,4星级农家乐)、天地人生态园,有万果园、桃园,种植桃、梨、枣、葡萄,将林果生产和生态观光有机结合。
2.开展民俗活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
芜湖县各个景区结合自身特点,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吸引游客观光,也起到宣传推广的效果。比如陶辛水韵景区的荷花节,老梁山庄的桃花节,六郎的龙舟赛等,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2010年阳光半岛景区举办的两次重大活动,一是首届芜湖市端午文化节,为期三天,有龙舟、铁人三项等体育竞赛,有舞龙舞狮、包粽子等民俗展示,有歌舞等文艺表演,有食品、商品展;二是中央电视台2010年中秋晚会也在景区顺利举行,并向全世界直播。可以说这样大型的活动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将芜湖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向全国进行了宣传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召开旅游推介会,开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在市场营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时,突出芜湖县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的特色,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的特色旅游产品,如水乡风情游(陶辛水韵)、生态农业观光游(天地人生态园)、乡村体验游(六郎、陶辛、红杨)观光休闲游(阳光半岛、西河古镇)等。建立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招商推介与旅游展销结合的立体方式,编制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招商图册和旅游
风光片,2010年还成功召开了芜湖县旅游推介会,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
4.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芜湖县着力发展代表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源生牌锅巴、蜂联蜂蜜、老芮木榨麻油和野树林蘑菇等特色农产品,经过申报都已经获批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二)芜湖县休闲农业取得的成绩
1.休闲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芜湖县旅游业的快速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得到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芜湖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成为带动农业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芜湖县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芜湖县湾’扯镇、六郎镇、陶辛镇被授予“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全县拥有阳光半岛、东湖公园、陶辛水韵、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景区5处,其中陶辛水韵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县星级农家乐10家,其中红红火火农庄是省5星级农家乐,大港农庄、二哥土菜馆、老梁山庄是省4星级农家乐;有省、市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家,其中富有农村特色的商品有新丰剪纸艺术、陶辛水晶工艺、老芮木榨麻油、野树林蘑菇、源生锅巴、蜂联蜂蜜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2010年全县入境旅游人数达55.69万人次,其中境外人数达到268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5亿元。直接和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到4.5万人,带动农民就业3万人,受益农户达到9600户。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065元,其中有1556元来自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2.形成五大特色类型
芜湖县休闲农业从过去一般性的钓鱼、吃饭向赏花、摘果、采莲等农耕文化及拓展训练等方面发展,有的还具备省、市中小型会议的接待能力,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类型:以六郎生态农业旅游区、和平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为代表的娱乐休闲型;以陶辛水韵为代表的农庄采摘型;以红红火火农庄、大港农庄、红杨怡龙山庄为代表的民俗民乐型;以芜湖天地人生态园为代表的主营经济型;以阳光半岛为代表的旅游观光型。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芜湖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园区建设内容简单、雷同,缺少特色性、系统性和丰富性,深层次的文化和科教内涵不够,只靠微薄的门票收入,而不是靠结合旅游品牌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二三产的发展,实现效益大增。(2)功能配套不完善。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内没有4A级景点,旅游总收入不高,占GDP比重偏低,一些景区内部交通条件还有待改善,与发达县区的水平相比差距更是明显。(3)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少规模大、实力强、影响力广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不高。(4)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产品如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等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不强,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不高,文化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和市民城市观光休闲的多样化需求。
三、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
政府部门要针对芜湖县当前休闲农业盲目重复建设问题,在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芜湖县休闲农业资源的种类、性质、现状、特色及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紧密结合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系统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避免重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确定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功能布局,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规划指导,使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向有序推进转变。
2.功能定位
以山水为构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休闲、体验为主体,以陶辛、六郎为龙头、以青弋江为发展轴,以乡村腹地为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将芜湖县逐步建成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皖南旅游新的增长极与华东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
3.产业布局
以县城湾址为中心依托地,陶辛镇、花桥镇为东西两翼,六郎镇、红杨镇为南北两极,形成“四星拱月”的布局。以陶辛水韵、六郎水乡为重点和突破口,东西呼应、南北拓展,次第推进、有序展开,形成以青弋江为彩带,几个中心镇为珍珠的“彩带串珠”式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为:“11319”,即“一心、一带、三区、19个主要旅游节点”。一心:县城旅游集散中心一旅游综合功能区;一带:青弋江风情旅游带一旅游发展轴;三区:东部文化民俗旅游功能区、西部水乡休闲旅游功能区、南部乡村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19节点:东湖公园、南湖湿地公园、芜湖县机械工业园区、市民广场、五凤滩、八仙岛、猫耳滩、相思岛、大港、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西河古镇、弋江漂流、怡龙生态园、老梁山庄、天地人生态园、楚王城、东门渡和新丰林场。
(二)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
芜湖县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活动,把它列入经济发展重点,应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工作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大力推进和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应尽陕制定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人才、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为休闲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2.以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档次和规模
在芜湖县已形成的诸多休闲农业观光景点中,大量的旅游点呈分布散、规模小状态,缺乏统一包装、策划和宣传,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建议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动县内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提高休闲农业档次和规模:一是要加快芜湖县影视城建设。影视城的建设,要以徽商文化为依托、影视产业为支撑、旅游及三产为增长点,集影视摄制、旅游观光、会议商务、健身娱乐、农家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将其建成我国一流的大型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二是努力打造南湖休闲旅游品牌。推动南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拓宽旅游农家乐、观光参与业、休闲度假业、购物商贸业的建设渠道,规划建设起点要高,使之成为亮丽的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加大陶辛水韵旅游景区(点)开发力度。根据陶辛水韵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将景区建成以“荷花、水网、民俗、美食”为特色,以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写生等为主要旅游功能的旅游区。力争通过3年的开发建设,使陶辛水韵旅游景区达到国家4A级标准。四是努力开发其他旅游景区。要对和平生态旅游区、六郎八仙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外资,在未来的5年,将这两个区域建设成重点旅游景点。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扩大休闲农业市场
为了更好地发展芜湖县休闲农业,应重视营销策划。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陶辛水韵荷花节”、“老梁山庄桃花节”、“六郎葡萄节、螃蟹节”、“大港龙舟竞赛”等,营造氛围,聚集人气,提升产业产品的知名度,做到以节促游、以节促销,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加强与旅行社对接,强化品牌意识,搞好主要景点的包装宣传、展示展销和线路组织,并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机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树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 顾客期望 开发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依托乡村生态景观、文化环境、农事活动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度假、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本文将顾客期望研究的具体视角集中于城郊型的乡村旅游。
二、顾客期望的概念和相关因素
顾客期望是指顾客希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需要的水平,达到了这一期望,顾客会感到满意,否则,顾客就会不满。期望作为比较评估的标准,既反映顾客相信会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也反映顾客想要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顾客期望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顾客期望是动态变化的。顾客期望受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影响顾客期望的途径和机制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影响顾客期望的因素有:个体动机、顾客经验或经历、企业营销沟通、企业口碑等。
三、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的建议
1.发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应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系统规划,连片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如河南省郑州市的樱桃沟虽然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但是各项基础设施还是有待加强,特别是景区的休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如:景区内的休息桌凳、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旅游收入。基础设备的完善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单靠投资者的投入,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帮助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且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也要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避免建筑风格的城市化。
2.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只有打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游客普遍把休闲观光、感受当地民俗文化、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借机,着力推广“慢生活”理念,主打“慢生活”旅游牌。慢生活主要体现为慢运动、慢休闲。目前都市人平时疏于运动,高强度的运动有时会适得其反,慢运动、慢速度、慢动作,更适合都市人,如骑着二人式、三人式单车,在村子里悠闲地骑行,在溪水旁垂钓等。慢休闲就是无论游客走到哪里,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如采摘,围绕农产品采摘,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
3.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大都以农家乐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游客的旅游质量不高,如一些采摘果实类的景区,对自然景观的过度依赖很容易造成景区的淡旺季非常明显,影响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对景区周边进行文化历史调研,挖掘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历史文化,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填补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空缺。
4.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宣传促销是推进景区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仅有好的旅游品牌,最终也会陷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景区宣传部门要从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来广泛宣传介绍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以特色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如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一些地区已经推出的草莓节、樱桃节、西瓜节、葡萄节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宣传了景区。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将景区纳入旅行社开发的新旅游线路,利用旅行社这个第三方平台扩大市场范围,增加游客量。
5.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接待水平
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景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的治理,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其次,提高景区的住宿接待水平,改善游客住宿设施,满足游客对住宿设施的现代化、特色化需求。景区可根据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开发建设一些二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针对游客对住宿特色化需求,景区可设计因地制宜开发一些窑洞宾馆,石头房子,木头房子,突出景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张文敏.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实绩研究. 旅游学刊, 2007(3): 71~76
[2]黄琳.顾客期望管理方法研究. 经营谋略,2007(12): 52~55
[3]李江敏,丁黎明,李志飞.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消费经济,2008(3): 56~59
[4]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5):314~315
[5]王波.基于期望与感知的旅游景点品牌塑造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品牌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25~29
[关键词] 张家口 乡村旅游 现状 困难 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这次活动以“与国同乐、乐活西山”为主题、“乐活西山、畅享自然”为内涵,实现了将旅游节庆活动与营造国庆喜庆氛围紧密结合,将推介大西山旅游区新景观与展示建设成果紧密结合,将打造大西山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与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紧密结合的预期目标,体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宣传力度大、社会影响广泛等特点,展示了大西山的秀美风景,彰显了海淀的旅游特色。
在随后举行的“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闭幕式”暨“大西山旅游发展论坛”上,来自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局、海淀区政府的领导和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就如何推进大西山旅游区和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论述。
在论坛接近尾声时,海淀区旅游局孙继光局长总结了各专家、学者的发言,他表示,海淀区政府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引进大项目。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大西山旅游沿线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继续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丰富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三是深入研究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项目的开发时序和重点,促进社会投资参与旅游开发,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旅游经营模式,更好地发挥项目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海淀区政府也将加快提升产业素质:一方面高起点推动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和民俗村、民俗户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旅游重点区域交通道路及标识标牌、停车场、饮水、污水处理、乡村厕所及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建,进一步优化大西山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大西山旅游区实现质的飞跃。
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的成功举办,开创了旅游资源开发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也为未来大西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西山旅游发展论坛”发言稿节选
大西山的新格局
魏小安(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海淀有五大,最早是大地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变成大财主。同时是大科技、大文化、大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西山绝不能看小了。
大西山,怎么看。从自然角度看,大西山是燕山的余脉,是都市花园,也可以说它是北京的最后一块宝地。大西山是复合型的资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所以对大西山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
大西山,干什么。海淀区提出了把大西山旅游区建设成综合型目的地,而不是简单的景区。所以,淡化景区,淡化开发是新要求。强化景区自然,强化景观,把视觉作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进一步的发展,涉及到空间扩大。首先是自然空间的充分利用,第二是创造生活空间,最终要创造精神空间。另一方面,要构造生活型产品,而不仅是观光型产品。最重要的是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旅游项目包括三类,首先是建设性项目,其次是活动性项目,第三是市场性项目。这次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把三类项目都容纳到一起,而且对活动性项目和市场性项目重视程度超过建设项目,这是发展方式的一个创新。在这里,倡导城市景区化,反对景区城市化,这是研究大西山干什么的核心观点、核心问题。
大西山,怎么干。首先要重规划,内容规划、功能规划、时间规划、空间规划。其次是出精品,大西山在历史上是北京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生活最高境界的体现,所以根本的目标是创文化精品。第三要分区域,确定主题文化区域,进一步建设主题专业村,构造一个新的城乡统筹格局。第四是转模式,现在大体上正处在转变过程中,原来大西山是散客观光旅游之地,现在从观光旅游逐步发展到休闲度假旅游和各种新的方式产生。进一步是商业模式的提升,即培育“A+B+C”模式。其中,A是吸引中心, B是利润中心, C是衍生发展。最后要优环境,包括弥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育问题。我希望大西山能够成为后工业化发展的典型,成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亮点。
从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前沿问题到对于大西山旅游区发展的思考
窦群(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财务司规划处处长,博士)
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景区基数大、品位高并在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开放的景区超过3万家,世界遗产数量居全球第三位,海淀区的颐和园是这个行列中的优秀代表,这是我们海淀区旅游发展的实力所在。另外,各类新的旅游景区业态纷纷加入到旅游景区行列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形象“名片”意义的核心景区,往往成为这场竞赛的急先锋。
旅游景区正与各类节庆活动、文化演出有机地整合,形成各类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旅游局以“与国同乐・乐活西山”为主题,联合举办的首届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说明我们海淀区抓住了旅游景区发展的态势。旅游景区的实景演出也已经作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重要平台迅速发展。
为加快大西山旅游区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尝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北京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大西山旅游交通线已经全面贯通,沿线风光优美,是天然的景观公路。因此,将大西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条件十分优越。
二、积极促进大西山区域内主要景区的达标升级工作。大西山区域内的几个核心景区已经参加了相关等级的评定,但目前的等级还比较低,不能如实反映大西山的旅游资源品味。建议制定出下一步的升级计划,促进大西山旅游服务的全面提升。
三、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区”为目标,促进大西山成为海淀旅游发展独具特色的“第三极”。大西山本身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建议争取尽早加入“国家生态旅游区”的行列。这样在海淀区,皇家园林的文化观光、稻香湖的旅游度假、大西山的生态休闲将形成区域内响亮的三个品牌和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不但可以确立大西山作为海淀旅游发展独具特色“第三极”的地位,而且对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会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
没有围墙的主题公园
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主任)
海淀区旅游局提出的红楼梦源旅游规划的想法不无道理。温泉镇的白家疃据说是曹雪芹住过的地区;怡亲王家的贤王祠就在温泉镇的白家疃,而怡亲王曾负责看管被抄的曹家,使得贤王祠成为和红楼梦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温泉镇位于大西山,是我国历史上园囿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其西北有历史悠久的大觉寺,西南部则是我国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的香山,这里山清水秀,背山山有脉,临水水有源,高有隐寺之塔,近有通市之桥,自然而然,是产生大观园灵感的最好的地区,也是著书立说的最好的场所。因此,我们认为此命名为“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极为妥恰。
提起主题公园,最典型的就是迪斯尼、环球影城等大型旅游娱乐场所。这些主题公园除了具有明显的主题外,特点一是投资巨大;二是占地面积大,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用围墙圈一大块封闭的土地;三是门票价格高,运营成本高;最后,也是更重要的特点是公司制运营,即一般都以一个公司为主体运作。
温泉镇是大西山的一部分,在各方限制条件极大的前提下,规划红楼梦主题公园就必须突破传统主题公园的概念。温泉镇的三个村子各有特点,因此在分区上我们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将温泉镇分为:白家疃的红楼梦源景区,杨家庄的花柳繁华地景区和温泉村的温柔富贵乡景区。如此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型开放式主题公园,它与传统主题公园相比具有以下创新:
首先,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主题公园。在规划中充分利用已有和在建项目,不需征地拆迁。其次,这是一个展示红楼文化,又不囿于传统红楼文化的主题公园。在规划理念上,深刻挖掘红楼文化与当代乐活理念的内在联系。最后,这是一个以村民、各级政府和开发商多元参与者共同开发的主题公园,这也解决了主题公园一次投资过大的难题。
我们期待着红楼梦源主题景区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主题公园,更为主题公园的开发探索新的模式。
挖掘潜力,协作创新
岳升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
海淀区的大西山处于北京西北郊文物分布带上,最主要的文物资源是寺庙,此外沿山有许多古代墓葬。
观光景点分散,远离交通道路;一些重要景点因使用单位的原因难以开发;森林防火限制了古香道的登山游;无序开发、景观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吸引投资不足,缺乏准确定位;水源缺乏、生态环境较脆弱,这些都是大西山旅游区开发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大西山旅游区的发展方向:一、深入挖掘潜力。不要再大规模建设楼房,现有的设施和文物古迹还可开发。其中最重要的是七王坟。九王坟的阳宅部分应一起开发。普照寺、响塘庙、秀峰寺、金仙寺等都有接待游客或会议的潜在能力。贝家花园有一些老房子可修缮开发。城子山则可做小规模的游览开发。二、妙峰山古香道的合作开发。妙峰山朝香是北京最大的朝香活动,其主要香道就在大西山景区。三、打造农业休闲整体品牌。大西山农业休闲资源丰富。近年来兴起水果采摘和农家乐,今后还可开发蔬菜、水果的家庭种植等。北安河等古村落也是可开发的旅游项目。四、不断创造新发现。通过不断发现文物古迹提高媒体上的报导率,吸引人们的眼球。五、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当地的沿山道路可在节假日期间开通游览车,还有一条战备铁路可利用起来。六、开发现代休闲、会议、展览、餐饮、文化娱乐项目。可利用景区中心西埠头村旁的锅炉厂址开发会议和展览项目,或引进画家村式的文化项目,构建较完整的休闲文化产业网络。七、明确区域定位。本地的发展定位不必面向全国,甚至整个北京市,而是面对海淀、中关村,我们可以把它和海淀中关村打造成一个整体,作为海淀中关村的后花园来塑造品牌。八、水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本地区曾有月儿湾和许多山泉,如今由于气候干旱和超量用水,地下水源已不足。所以一方面要加强节水工作,另一方面应建设集水工程,以有效缓解水源紧张的压力。目前当地文物、景观的建设性破坏现象已经出现,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开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大西山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发展远景及开发建设建议
石培华(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
一、目标市场与形象定位。以北京市常住居民周末休闲、登山、采摘、宗教朝觐等为主体,以节庆活动、文化科考、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为补充,通过差异化和联动发展,分享景区客流,通过特色消费项目和业态创新,培育中高端市场,形成立体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强化市场细分,形成一个主体市场和三个辅助市场。主体市场是京郊游市场。辅助市场一是以香客为主的宗教朝觐游市场,二是心灵休闲养生市场,三是中高端休闲度假市场。总体形象定位是“上风上水上海淀、聚业聚心聚西山”。
二、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发展定位具体概括为:“打造一个中心、壮大一个特色、夯实一个基础”。一个中心即建设成北京最著名的登山与户外运动中心。一个特色即壮大心灵旅游及养心休闲特色品牌。一个基础即夯实大西山乡村旅游的水果采摘与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基础。发展目标是围绕乡村综合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扩大旅游规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水平。
三、开局与产品建设 。开发“一轴、四片”葡萄串式的发展格局:一个旅游发展主轴,即大西山乡村旅游公路。四个乡村旅游片区,即车耳营片、七王坟片、管家岭片、徐各庄片。通过交通整合,串联起分散的景区、文化点、采摘园、其他配套规划项目点,形成网络式、集群式的发展格局。立足市场细分进行产品开发,形成三个主打产品和开发四个辅助产品。三个主打产品为登山与户外运动、文化休闲与心灵旅游、农业采摘与乡村民俗等产品。四个辅助产品是节庆活动、文化科考、休闲度假与会议培训、红色旅游等产品。六条主题线路有文化体验游线、户外越野挑战游线、民俗体验及采摘游线、王陵风水探寻游线、郊野休闲度假游线和科普旅游线路。
创意照亮西山
――大西山旅游创意与品牌营销
朱万峰(中国旅游策划专家、北京九鼎德盛旅游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创意旅游,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特色,通过科学的创新思考,打造差异化可持性的旅游产品。
大西山旅游发展的优势是资源种类多,市场潜力大,政府重视。劣势是单项资源转化产品的等级不高,总体品牌形象模糊。海淀北部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淀区旅游发展的郊区化趋势,庞大的京郊游市场需求,为大西山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2009年10月完工的“西山风景长廊”,更是直接沟通了大西山旅游区的各项产品,为形成大西山旅游区统一的优质品牌烧了第一把火。但是随着游客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同质化的京郊游产品很难具有长期的吸引力。海淀京郊产品品牌还未形成,缺乏传统市场的维护力和新兴市场的抢占力。
大西山旅游品牌营销要强调统一性。实施“大西山3141创意旅游工程”,目的是通过梳理大西山旅游资源,深度阐释“乐活西山・养生休闲”品牌理念,引导发挥参与者大西山创意旅游积极性,达到大西山旅游品塑造及旅游产品营销的效果。“大西山‘3141’创意旅游工程”就是围绕大西山“三山、一寺、四村、一廊”旅游资源,或者一个旅游亮点,经过参与者自我或者团队创意,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并通过评估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工程。
一、旅游部门档案资料的形成和分类
(一)旅游档案类型
1.按照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档案可分为政务人事类、旅行社类、旅游饭店类、旅游景区类、乡村旅游类、旅游商品类、大型活动类、旅游统计类及宣传类等。
2.按照载体,旅游档案又可分为请示、批复、策划方案、讲话稿等纸质档案,而且还有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档案;以及邀请函、签到册、旅游纪念品等实物档案。
(二)旅游档案的内容
虽然旅游部门各项业务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载体各有不同,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即所形成的档案、资料都具有阶段性特点。各个阶段各个类别形成的档案资料共同构成旅游部门的全部档案。
1.政务人事类档案。主要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要通知、文件、人事任免、党务政务信息、重要会议纪要、各项规章制度、财务财产管理等;
2.旅行社类档案。主要记载各旅行社申报、验收、审批、年检、主要业绩、质量保证金使用以及投诉处理等情况;
3.旅游饭店类档案。主要记录各星级旅游饭店、星级旅游餐馆、旅游定点饭店等单位的申报、验收、审批、年检、主要业绩、旅游团队接待情况以及旅游投诉处理的情况;
4.旅游景区类档案。主要记载各A级旅游景区申报、验收、审批、复核、主要业绩、人才培训、项目建设投资情况、旅游景区规划与实施情况、旅游景区宣传推介计划和实施情况、旅游团队接待情况以及旅游景区投诉处理的情况;
5.乡村旅游类档案。主要记载各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农家乐、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旅游示范点等申报、验收、审批、复核、主要业绩、人才培训、项目建设投资情况、乡村旅游区规划与实施情况、乡村旅游区宣传推介计划和实施情况、旅游团队接待情况以及旅游投诉处理的情况;
6.旅游商品类档案。主要记载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单位开发、生产和销售情况;参加各类旅游商品创新大奖赛获奖情况以及当地旅游部门采用情况。
7.大型活动类档案档案。主要记载市内举办大型活动情况,还要记载参加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以及其他省市举办的大型旅游会展活动情况。
8.旅游统计类档案。主要记载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农家乐、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旅游示范点等以及所有涉旅单位按照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综合收入、项目建设投资等进行月报、季报、年报等情况。
9.宣传促销类档案。主要记载当年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及专项经费落实情况,参加各类级各类媒体宣传促销活动开展情况等。
10.电子档案类。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旅游部门电子文档资料逐步增多。电子档案除记载重要电子文档资料外,还有对上述各类纸质档案按照类别、发生时间顺序等进行目录登记。
(三)旅游档案的价值
完整的旅游档案反映了旅游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其形成的档案资料一般价值较高。每年都形成不同的档案资料,都为下一年旅游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旅游档案的收集方法
(一)要有超前意识,提前介入。档案收集各科室与局人事组织部门及时沟通信息,针对各科室的业务特点确定收集范围、明确归档制度,提到议事日程,纳入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归档前。
(二)主动收集。在收集前,要深入了解各科室、各县区日常旅游业务,主动收集掌握涉旅相关材料,以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
(三)全过程跟踪收集。对于开展旅游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件要设专人负责并及时收集,从旅游业务活动开始档案管理人员就全过程跟踪服务,随时指导旅游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四)检查验收。旅游档案应按照收集范围和归档制度的要求逐项检查收集是否齐全,指导整理归档后应与人事组织部门办理相应的移交手续。
三、旅游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档案工作制度化。旅游业务部门在发生重大业务活动时要向市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以便档案管理部门对所形成档案资料的监督、指导、管理。
(二)设立专门收集人,建立收集工作网络。各级旅游部门要明确一名领导主管档案工作,在各业务部门设立专兼职档案员作为档案收集、整理的直接责任人,对其进行档案业务培训,使其有能力按照档案收集的要求负责收集和整理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
【摘 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重要途径与前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农业旅游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 农业旅游 设施建设 苏南地区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业发展日益火爆的今天,农业旅游渐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的关键。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设施建设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5月以及7月对苏南地区农业旅游景点内的游客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9.00%,有效率为98.48%。本次农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调查以苏南地区的七个农业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分别为:南京千盛农庄、苏州农林大世界、苏州旺山农庄、苏州艳阳农庄、苏州星期九农庄、无锡唯琼农庄和无锡龙寺生态园。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设定相关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关变量值,采用excel得出相关表格以及分析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职业游客职业结构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在问卷中的分布比例,学生(40.5%)、企业管理人员(27.2%)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其次分别是公务员(8.2%)、农民(6.7)和工人(4.6%)。以上五种职业占据了被调查者的90%左右,可以说是来访农业旅游景区的主要群体,职业来访率和回头率都很高,应该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重视;被调查的教师、军人数量较少,其他职业不具代表性,笔者以下不予分析。
2.不同职业游客对不同设施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职业的游客对不同农业旅游设施满意度各不相同,尤其在农家餐厅和解说设施上表现最为明显。农民对农家餐厅不满意度最高(33.3%),公务员不满意度最低(5.6%),其他职业对该设施不满意度也较低,均在10%左右。
企业管理人员对解说设施不满意度最高(23.5%),工人和学生不满意度也在15%以上,企业管理人员、学生等对解说设施的知识性、指导性比较看重,过于简单、单调、乏味的解说设施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要求。
不同职业游客对公共卫生设施不满意度都比较高,农民不满意度最低也在16.7%,最高的公务员甚至达到了44.4%,公共卫生设施可以说是农业旅游景点数量最多的设施之一,其风格、位置、整洁程度对各种职业游客影响力较大,但却往往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忽视,不是缺乏创新、没有乡土气息就是长期没有更新、污损不堪。
四、对苏南农业旅游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入调研游客职业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建设
游客的职业特征各不相同,对旅游设施的需求、关注点、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存在巨大差异,这给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怎样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型游客,如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对餐饮及交通等设施更为关注,且对园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要求高,在保持农家餐厅、交通绿化设施良好现状的前提下,应加大游憩、解说设施等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其需要,以争取回头客;而对于度假休闲或学习型游客,如学生,他们对园区内的游憩、解说设施更为关注,游憩设施的建设要突出趣味性与冒险性,解说设施的建设要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方便。对于工农来说,则更关注旅游设施的实用性,当前各景区都比较注重旅游设施的建设,使得工农的农业旅游偏好相对较容易得到满足。
2.把握主要矛盾,主攻个别职业
农业旅游观光游客何止几种,但笔者所述五种职业可以认为占据游客大部分比例,具有代表性。尤其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就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农业旅游示范区,尤其是中小型或刚刚起步的农业旅游景点可将主要精力头放在这几种职业的接待上,针对职业特点与需求完善各种设施的建设,但不可顾此失彼,过于青睐某一职业游客,否则会造成不同实施的普遍使用率不强。如果该农业旅游景点客源稳定、效益较好的话还可发掘潜在市场,如离退休游客等。
3.注重细节,不忽略任何一种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见效快、收益大的餐饮设施等,对于各种职业游客普遍关心的、关系到游览质量的解说和公共卫生、解说、游憩设施,则要加强农业旅游示范区的环境营造,从细节出发,增强景区的整体和谐性,从游客需求出发,做好设施地维护、保养和更新工作,同时加强设施创新工作,提高设施的可持续性,尽最大努力吸引、挽留游客,增加不同类型游客的数量。这些设施投资相对较小、易于改进、改进效果明显,应该是农业旅游景点再建设的起点和重点。
4.有针对的开展宣传工作,争取回头客
农业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促销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广撒网的宣传方式时不可取的。比如可以打造“学生游学专线”“带薪假期两日游”等等,针对不同的职业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甚至可以专门到某一职业集中区域进行宣传,不但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宣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话还会争取到大量的回头客。
参考文献:[1]江宁,陈建明.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2]陆洁素,刘庆友等.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61-97.
[3]张轶璐.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途径[j].经济地理,2007.
【关键词】 海南;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早期开始零星的一些以自然生态风光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澄迈万嘉果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的渔家乐等,到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活动,这标志着海南乡村旅游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至2007年为止,全省已有6个市县、30余个村庄开展乡村游。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由点到片、有片到线地逐步发展。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统一标准,逐步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部门和旅游院校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营造让游客舒心的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理念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一些类似于导游人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当地人,适当推广学习一些简单普通话、外语,提高接待档次,吸引国外游客。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品牌支撑点;品牌塑造
引 言
现代旅游业已从当初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上的竞争,发展到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且愈演愈烈。旅游目的地相继采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来实现与各地区的差异。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品牌的定位、设计、内部建设、外部推广和管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品牌塑造或品牌重新建设。
1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
1.1 品牌要素提炼
一般而言,旅游区的品牌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风景,历史文化名胜,民俗风情,地理位置及气候,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1998年开始皇城相府完成初步修复并开放,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再此拍摄。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不小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另外,皇城相府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间,该村先后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和“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等荣誉。
1.2 皇城相府的品牌支撑点的构建
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强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兴企”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皇城相府升级成了国家5A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生态文化建设强村的跨越,目前皇城相府的发展越来越着重于品牌的塑造,皇城相府的知名品牌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挖掘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品牌衔接
文化熏陶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只有文化才能体现出旅游的魅力所在。康熙帝时期的命相陈延敬故居,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古建筑,但长期以来遭到了各种形式的破坏,近乎破败。为此,皇城相府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来保护和延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各方面的大力投资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使这一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丰富了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品牌价值。
(2)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内涵
皇城村通过大力投资兴建各种配套服务工程,是皇城村的发展规模更上一个台阶,修建了休闲广场、演艺舞台和音乐喷泉等公共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服务空间和服务功能。同时,皇城村拥有全国第一座字典博物馆,博物馆的馆藏代表着与皇城村悠久历史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皇城村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开展了各种文艺活动,加上皇城村美丽的夜景,可以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乐趣所在,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3)开发服务特色,着力宣传皇城相府品牌
只有独特才能体现出竞争力和吸引力,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皇城村在这方面加强了对人文方面的开发,通过开发自然山水景、生态农业园和农家乐等新型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皇城相府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还将新农村的建设思路融合到景区的建设中来,使皇城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线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在各种服务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另外,皇城相府主动走出去,将自己面向世界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影视剧的拍摄、专题电视报道以及文化传媒公司的成立,充分提升了皇城相府的知名度。只有走出去,才能把越来越多的游客引进来。
2 皇城相府生态旅游区的品牌之道
旅游地品牌的构造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丰富品牌的内涵和形式,皇城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古典文化、多样的服务形式等品牌要素,构建更为完善的旅游品牌,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实现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景区的综合影响力。
皇城村通过旅游精品的打造,建设了完善的景区系列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寻求与周边旅游区的双赢合作模式,带动周围景区的发展。在对外方面,皇城村加大了对全国主要省份的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服务做到全国范围内,同时,皇城村文化活动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撑,大胆进行旅游宣传新尝试,这种类似于“一站式服务”品牌建设代表着超前和发展的眼光,使皇城相府得到有利的开发,为皇城人民谋利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江西婺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是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其景区建设中实行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以及交通建设均以服务旅游为中心,致力于将婺源打造成一个大公园,并长期坚持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工程以及古文化、古遗迹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为了保持该县的生态优势,确立了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3 皇城相府品牌塑造的价值与展望
皇城相府的迅速崛起能给人们带来很对的启发与思考,皇城相府的品牌塑造是使其被外界认知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旅游区能否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能对皇城村景区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关系到皇城村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皇城相府景区在开发和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结合旅游市场形势和同类型地区优秀示例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皇城相府的建设通过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皇城村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还带动了许多家庭餐馆或旅游商品经营的发展,同时为周边各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幸福乡村建设,村民的各项待遇均得到提升,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平.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1
1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1 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以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为主,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淳朴的乡村文化特点,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需要放松,但又不想走出去太远的愿望。
1.2 景区带动型
景区带动型主要发挥吉林省著名旅游景区的作用,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附近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乡村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民宿、乡村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利用旅游景区衍生出来部种行业,为乡村中待岗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其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中去。
1.3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吉林省的农业特色为主,利用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土乡情等来满足游客对吉林省农业方面的观光学习及体验。
1.4 民俗特色型
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吉林省村镇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农俗节庆等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周边观光游客来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
2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参与的程度比较低
由于吉林省乡村社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较低,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初级层次的项目开发。例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内摆设一些比较零散的摊位,销售一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纪念品,通过贡献劳动力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打工等。
2.2 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吉林省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模糊,开发模式主要是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规模开发,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而且并没有合理定位社区参与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点向旅游景区发展的形象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项目单一,以农业观光为主,而且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3 社区居民的保护资源的意识欠缺
吉林省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效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
2.4 激励机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社区居民没有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计划活动中来的。
3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机制
3.1 引导机制――激励引导乡村农民积极参与
引导机制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吉林省乡村社区对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前景的认识,消除他们对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一些疑虑。如分享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典型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吉林省乡村社区居民充分的了解到一些实质性的信息,增强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3.2 决策机制――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制定乡村旅游决策时委任政府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协商会,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提出发展建议,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社区居民要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方案。
3.3 利益分配机制――乡村居民利益共享
吉林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是以乡村居民为主要承担者,依托当地特色乡村农家文化,开发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产品或游憩项目获得旅游收益,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俗表演,展示乡间手工技艺,出售特色乡村纪念品等。如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开饭店和宾馆来经营游客食宿的接待,种植农作物大棚让游客前来观赏或者采摘,从中直接获取经济收入。
3.4 培训机制――乡村居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吉林省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对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便提高乡村居民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
3.5 保障机制――社区居民是乡村资源的维护者
保障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使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对吉林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去。使乡村居民真正明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所要的是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
参考文献
一、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不断完善旅游功能
(一)坚持规划先导原则。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体现规划纲要的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和导向性,把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同时加大规划内容在全县范围内的宣传力度,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把规划精神落实到旅游招商引资和项目策划建设等各个环节中去。在做好总规的前提下,指导西塘、陶庄、姚庄三个区域性旅游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推进西塘景区二期综合开发、大云云澜湾温泉国际、斯麦乐巧克力文化园、陶庄汾湖休闲旅游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项目向产品转变,培育全县旅游新优势。坚持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制约项目进程的瓶颈问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加强品牌升级产业融合。提升和创建一批旅游景区,重点推进古镇西塘5A级旅游景区、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际木雕城和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举办′2014中国乡村旅游节,整合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国际农商城旅游特色商品市场,培育一批旅游购物点及旅游特色一条街。
(四)不断完善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集散)中心建设,提升咨询服务水平,加快旅游咨询点布点及推广,搭建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信息化、旅游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旅游交通通畅,不断完善旅游标志、标识体系,提升旅游交通便利性,实现景区、景点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是景区停车场、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等的建设。
二、整合资源,加强营销,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
(一)加强主题塑造,树立目的地形象。要围绕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塑造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制定年度宣传计划,准确定位重点客源市场,对旅游线路进行策划包装,通过各类旅游交易会、推介会、主题活动等开展目的地营销;以主流媒体为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开辟专栏、专版、专题,多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形象、精品线路及重大推广活动。
(二)实施融入战略,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实施融入上海战略,按照“上海后花园”的总体定位和要求,加强与上海核心区域、上海高校、上海旅游都市卡、上海旅游网及长三角相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深化与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旅游交流合作,让沪善两地市民更好地实现“同城生活”,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不断提升旅游的知名度。
(三)搭建服务平台,拓宽信息渠道。加快旅游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旅游网”、“旅游官方资讯”微博、旅游咨询中心三大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做好旅游信息、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及相关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不断增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四)整合节庆资源,形成核心优势。着力推进旅游节庆资源整合,推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系列推广和宣传活动,特别是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杜鹃花展暨大云生态文化旅游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等活动,达到推介、宣传,树立旅游节庆品牌的效果。
三、加强监管,落实举措,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整治旅游市场。及时受理旅游投诉,认真处理游客反映的问题,落实游客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持续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建立公正、客观、权威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行业质量监督机制,不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暗访检查,并向社会和旅游行业公布结果。
(二)推行服务标准化,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旅游景区(点)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景区品牌形象;推进星级饭店标准化建设,做好饭店前期建设、评星升级、创建主题酒店和绿色饭店的指导服务工作;推进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切实提高旅行社和导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旅游餐饮业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餐饮业开展旅游餐馆等级评定。
(三)强化安全监管,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完善日常检查制度,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细化和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大排查力度,以在全县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开展以排查安全隐患为重点的专项检查、集中排查,消除和解决旅游安全隐患问题;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日常监管,重点抓好旅游黄金周、旅游高峰期和重大节日活动等重点时段旅游安全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设置条幅、宣传咨询、网络、短信提示等形式开展旅游安全宣教活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软实力。探索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旅游相关课题调研、旅游品牌策划等互动活动。通过开展岗位培训、一线员工职业道德及安全意识教育、举办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开展特色菜肴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扎实工作,改进作风,树立旅游新形象
摘要:据2001年到2010年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反映,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产业结构的完整、旅游市场方面,还是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与质量、旅游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过在旅游产品结构、“农家乐”乡村旅游质量、旅游收入结构、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四川省;旅游业;现状;问题
一、现状
截止2010年9月,我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64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4A级旅游景区64家,3A级旅游景区43家,2A级旅游景区52家,1A级旅游景区2家;据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数据,四川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1处,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46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3座,国家地质公园5个。目前,全省有37个灾区旅游景点正在创建A级旅游景区,其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
旅游接待设施方面。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646家,其中:国际旅游社609家,可办出境旅游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社21家。截至2009年底,星级饭店503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71家,三星级188家,二星级206,一星级21家。绿色旅游饭店70家,其中金叶级26家,银叶级44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约为1:4.4:0.2,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为1:4:5。
旅游交通方面。从省会成都到各市州都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801公里;对外铁路通道有宝成、成昆、内昆、渝黔、襄渝、渝怀线,内部通道有成渝、达成、遂渝线,支线有达万线、隆泸线,截至2009年12月,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29.2公里。今年5月,西部第一条高速铁路——成灌高速铁路正式通车。从成都坐上高速行驶的动车组,半个小时便能抵达青城山脚下,交通更加便捷;航空方面,成都双流机场现已开通30多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已直航的国际城市有,新加坡、香港、澳门、汉城、东京、槟城、福冈、加德满都、曼谷、吉隆坡、普吉、巴黎等12个城市,拥有9个省内支线机场。主要旅游景区实现通邮、通电、通水,有的还建立了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省内主要城市和景区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经济方面。从2001年到2009年,除了08年因地震导致旅游总收入大幅下降之外,其它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保持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04年开始,四川旅游总收入基本上保持了20%—30%的高增长率。2009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9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分别增长21.5%、25.4%;接待国内游客21922.1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52.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34.2%。虽然,四川旅游产业年度总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冲进了全国十强(位列第九),但是与收入早已破2000亿元大关,最高的甚至达到3000亿元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等省份相比,四川旅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全国旅游综合实力排位分析,四川的弱项就在于入境旅游,2007年至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一直排在全国的第9位。但这三年来,四川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的第16、24、22位,远远低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水平。2009年,四川入境游客数与全国第一的广东省入境游人数(2747.80万人次)相比,相差31.33%,但旅游外汇收入与其相比较(5.67亿美元)相比,却相差接近35%。
旅游信息化方面。1998年,四川计划开始走上旅游信息化建设之路。2000年,四川省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一期工程通过验收;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建设“金旅工程”,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工作上水平的意见》,启动四川“金旅工程”建设。5月,制定了四川“金旅工程”整体方案。至此,四川旅游信息化开始发展。2010年,为了实现四川旅游三年提升计划,提出并实施把四川建设为西部旅游信息高地。2010年全省旅游信息工作会上,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美景面对面、四川旅游信息港3个旅游信息产品首次亮相: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是一个旅行社行业交易的电子操作平台。从旅行社创建线路、广告,到收客、下单、回款等一系列流程,都能通过网上实现。并能实时对团队运行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团队的运行质量。而电子印章的使用,保证了旅游合同的安全真实;美景面对面,与游客互动特色更吸引人。游客通过视频,可远程预览四川各大景点的现状;四川旅游信息港,则是将旅游信息、服务、产品等融为一体,以文字、图片、视讯等多种形式,提供景区景点、精品线路、票务租车、特色餐饮以及娱乐、购物、医疗设施、银行网点等信息查询。旅游电子商务更加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便捷化。
旅游发展模式、管理机制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四川省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旅游产品仍然以观光为主,其他产品如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专项旅游等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数量较多,但质量和规模尚未标准化、系统化;旅游收入连续增长,旅游相对地位仍然徘徊在第9位,入境旅游、旅游外汇收入还比较低;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丰富,但是高档酒店较多,缺乏经济型酒店、特色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比例相差过大;旅游信息化建设还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模式仍然以“政府主导”,政府在协调职能服务方面还未完善,“主导”的方式没有改变。“十二五”规划意见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这为旅游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
一、额尔古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概况
全市现有景区(点)包括额尔古纳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山旅游风景区、美国沙米娜英语夏令营基地、弘吉刺部蒙古大营景区、新三维马业园区、黑山头中俄界河旅游景区、黑山头古城遗址、乌兰山景区、室韦魅力名镇景区、室韦口岸界河景区、临江原生态景区、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白桦林景点、根河桥旅游度假村等。
(二)旅游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把旅游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在实践中提出了“旅游活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保护,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完善和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高端旅游品牌,加大旅游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力度,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步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强力开展宣传促销,较好推动了全市旅游工作的有效开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旅游产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开发一条市域外旅游环线,即: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旅游环线,与满洲里合作开发满洲里――额尔古纳――莫尔道嘎旅游线路,设计出市域内旅游环线,即:拉布大林――黑山头――乌兰山――室韦――莫尔道嘎――自兴――恩和――三河――拉布大林。同时,继续完善市域内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即:民俗风情游线路、蒙古族出行线路、生态风光游线路。旅游推介、营销效果显著。深入开展家庭游,创建了独特的俄罗斯家庭游品牌,建立了恩和俄罗斯民俗博物馆。
(四)旅游资源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8年额尔古纳市新建和扩建重点旅游项目11个。其中莫尔道嘎森林公园续建项目和室韦口岸界河旅游项目被列为呼伦贝尔市2008年重点旅游项目。额尔古纳国际大酒店续建工程主体竣工,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现全市有星级宾馆一家,旅行社三家(国外一家,国内二家)。同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对已有导游员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又新增导游员9名。
二、额尔古纳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突出表现在景区景点服务设施不够健全,配套功能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发育也不够成熟,很少有游客参与的项目设施,只停留在“看一看”的初级层次上,在如何实现游客“动一动”增加趣味性留住游客方面挖掘不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加之城镇建设特色不够明显,星级宾馆和旅行社较少,森林游、乡村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开发进展相对较慢,利用特色风味、小吃等促进游客夜间消费的手段和办法不多,挖掘不够,致使部分游客进不来,或者在我市逗留时间短。再一个就是去莫尔道嘎白鹿岛路线上的加油站太少,恩和、室韦都没有加油站,莫尔道嘎镇的加油站太偏僻不好找,为驾车旅行的游客带来不便。
(二)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匮乏
因发展基础、教育环境、认知水平等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导游、宾馆饭店、家庭游等从业人员基本技能、专业化水平掌握不够,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要。
(三)旅游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近几年,凭借着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额尔古纳市旅游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从总体上分析,旅游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仍然较低,旅游总收入相对较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周边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四)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投资渠道单一
额尔古纳市旅游景点和内容较多,但主题不够突出,现有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没有做足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章,休闲度假、生态健身旅游项目,蒙古发源地探寻游、森林探险游、俄罗斯境外游等线路开发建设还在初级阶段,体现山、水、林、异文化特点不够。另一方面,我市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虽然也吸引了企业开发部分旅游景点,但无论是资金还是质量上,都未达到一定规模,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创造条件
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我市旅游服务日趋完善健全,但是旅游项目建设总体进展不快。建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倡鼓励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完善景点(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安全救护、购物市场等设施,同时,还要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如射击打靶、骑马、滑草、儿童乐园、购物商场等。二是要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建设以建设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突出中心城镇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三是加快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的更新步伐,建成或改造一批星级宾馆,提升各类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如白桦树皮工艺、少数民族工艺等。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市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发展上做文章。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深入挖掘开发山野菜、俄罗斯风味、蒙古族风味、回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等为主的特色绿色食品,建成“饮食一条街”或“夜市小吃一条街”宣传我市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饮食消费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五是要尽快促成恩和、室韦或莫尔道嘎加油站的建设。
(二)要广开渠道,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议政府今后将选拔和培训旅游专业人才列入发展旅游业的计划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吸引和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来我市创业;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高、中级专业人才;
建议在职中开办旅游专业,培养更多初中级旅游人才。同时要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策划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策划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活动等,还可在全国范围内聘用一批高级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建议要加强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和客运站等窗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在培训接待礼仪、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同时,采取发放小册子、现场培训讲解等方式,让从业人员了解我市市情、旅游景点、土特产、特色小吃等,以便向游客推介。
建议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拓宽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旅游发展实践。
(三)实施重点突破,开发新兴旅游项目
建议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以人文景点为补充,狠抓服务体系配套,开拓新兴旅游项目,如可在莫尔道嘎地区开发森林旅游。森林旅游内容十分丰富,如森林健身型――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游憩型――野营、露宿、垂钓、度假等;探险型――森林探险、江河源头探险等;欣赏型――观鸟、赏花等;科学考察、艺术型――采集标本、资源调查、摄影绘画等;寻幽访古型――探访古战场、古人活动路线等。还可以在室韦、恩和地区开发兴建私人牧场、庄园等项目,可以集美食、森林探险、垂钓、狩猎、露营、赛马、高尔夫等为一体,成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圣地。同时,要挖掘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丰富景点的群众文化生活,如俄罗斯巴斯克节等。可纳入旅游项目建设中,让游客既可观看表演,也可参与其中玩乐,使旅游景点产生一种互动效应。还要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家庭游、农家乐等,使群众从旅游业中得到实惠,形成农户参与旅游促进景区繁荣,景点带动周边农家致富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注重与周边旗市区联网,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建议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横向联合协作,建立我市与周边旗市区整体联合旅游网络,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有,利益共享,营造旅游区域共同体,借船出海,借梯上楼,不断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要按照我市景点的布局与海拉尔、满洲里联手,合理组织境内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和俄罗斯境外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领略到额尔古纳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流、大口岸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俄罗斯异国情调。
(五)改革体制,推行多种合作形式,多元投资。联动发展
建议要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改变原先以政府为主投资旅游开发的单一模式,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遵循国家、地方、部门、企业、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旅游发展方针,多渠道(国家投资、银行借贷、部门参股、民间募集等)多形式(资金参股、技术参股、资源参股、劳务参股等)筹集资金,参与我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实现投资多元化。积极开展旅游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重视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旅游投资,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特别是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按市场机制来依法行政,提供优质服务,为旅游投资者创造公平竞争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家跨行业经营,投资旅游业开发;对投资回收较快的项目,积极谋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允许国有、集体、私人资本平等进入旅游业市场,允许实行多方合作或股份制开发、允许实行资源和设施的承包、租赁、拍卖开发,凡是有助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投资经营方式均允许尝试、予以支持,多种渠道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