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经济旅游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经济旅游

第1篇

关键词:开发规划理论;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

旅游在不少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缺少开发规划,不少生态旅游项目存在雷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开发规划理论,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发规划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一)景区旅游吸引力理论与吸引力规划

生态农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随着生态农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以其为中心所构建的完善的商业体系,生态旅游的概念,也正式被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不可获取支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复杂性相对较高,民众对于农业的兴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不会采取主动选择的方式。故而,应当有效提升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以增强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具体方式为:第一,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景观虽然设计到自然景观,但是生态农业领域的景观,主要是以生态为基础,辅以大量人造景观环境。因此,景观的设计能否符合消费者心理,对于其吸引力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第二,着重休憩点的建设。休憩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景观的品质的。重要的是,生态农业景观,多存在地域广大的特殊,并且地处郊区,因此休憩地的构建更为重要;第三,开发休闲产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体会,但由于与城市相差过大,较为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农业,必须要有效转化休闲产业,从而实现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生命力规划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近现代旅游发展中,较常提及的一种形式。任何旅游地,都涉及到生命周期问题。换言之,难以出现一个旅游地,可以长期、持续的用一种素材和方式经营。所以,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而言,必须有效结合时代背景,充分探讨不同产品与时代的契合性,从而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的产品,应当寻求方式进行转变,或快速将其抽离出市场,避免对剩余产品“生命力”造成影响。

(三)旅游地生态环境理论与承载力规划结合

生态环境,构建旅游“生命链条”,从而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而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承载力的规划。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是国内的热点项目,如此意味着大量游客会选择此类项目。而当区域承载力存在不足时,多会导致旅游地生命的快速下降。故此,应对环境、游路、设施、生态容量等因素,进行承载力的客观规划,有效结合市场环境,选择最为适合的承载力设置。

二、开发规划视野下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问题

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够以及监管不力两大问题。以下具体来看。第一,自律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上级监管和宏观调整,旅游区必须根据市场变化,选择适合发展方式。同时结合客观需求,有效提供游客真实、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只有如此,区域旅游市场才能逐渐开拓。另外,自律性补助还体现在区域管理服务上。景区没有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甚至可以认为,一些的景区的服务形同虚设,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多会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开罪消费者,导致景区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第二,政府监督管理不力。政府作为旅游领域的集中管理单位,并未良好的履行职责。其主要问题在于:首先,相关部门过多。涉及到生态农业旅游的部门,除旅游局外,还包括农业、园林、国土资源等环境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的工商、税务等部门。过多部门的监管,可能会造成政策性冲突;其次,政府监督意识不够,并未以有效的监督,导致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一片狼藉”;最后,政府协调力不足,区域优势资源划分出现问题。特别是存在政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有好事一窝蜂的哄上,有责任不见人影”。这样的政府管理模式,显然不会对区域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任何的正面影响。

(二)农业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在产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分别为同质化与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以下具体来看:第一,旅游产品同质化。大量同类旅游产品涌现在市场上,特别是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较为“火热”的环境里,产品同质化状况比比皆是。产品相似会加速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进而加速旅游产品的“生命衰竭”。另外,同类产品也存在着错误的社会发展导向,大量抄袭而来的生态农业景区,导致此类产品的发展受到严重局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仿制景区出现,去结合市场全新研制的景区,讲越来越少。经营者收益的局限,结合新型产品的紧缩,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将出现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市场契合性严重不足。从同质化的问题可发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着大量抄袭和仿制状况。以市场为根本,透过市场化发展协调产品研发机制,是无论任何商业模式,都必须采取的途径。但是,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前存在着抄袭等问题,意味着创新力的严重不足。即使区域对此类产品进行深刻探讨,在缺乏消费者支持的情况下,也很构建出相对适合的旅游产品。一般认为,产品的研发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只有消费者才懂得自己的需求。而目前的状况,显然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背离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则。

(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同样从两个方面来看,缺乏意识与导向性不足。第一,缺乏生态意识。生态环保是社会的主流发展理念,而生态农业旅游,也正是依据生态模式而形成竞争力。不过,从现状来看,此类旅游并未充分关注该需求。所以,也难以将需求转化为经济收入。通过一些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所认识的生态,大多来自于自身的分析。第二,导向性不足。社会存在生态旅游需求,景区变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不过在事实层面,大部分景区仅有宣传的噱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设计。虽然不可否认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对于消费者的直观性仍旧不够。

三、基于开发规划理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完善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第一,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核心,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例如,引入区域生态农业对比等。政府在其中,也要明确市场契合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与同类型产品形成对比。像白云山附近,可以充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突出在农家乐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文化。第二,提升区域自律性。寻求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自律性,必须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以及政府正确的监督。同时,加大区域旅游管理单位的教育深度,让其能够良好实现自律。因此,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引导行业成立协会进行监督十分必要。

(二)创新基于生态农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开发复合功能。生态农业旅行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功能。在此技术长,也可以建设多类型的功能复合。比如,结合旅游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文化的构建等。而考虑到可实现的复合种类过多,本文变不在此一一赘述。第二,提升低碳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在当前民众的认识中,低碳项目较比于环保项目更加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低碳生态产品层面上。对此,要增强经营者意识,合理提升其发展视野,良好通过低碳项目,促进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例如,采取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

(三)优化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策略

第一,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品牌是让消费者深刻记忆景区的关键因素,形成品牌经营策略,有效构成商业发展优势。同时,景区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寻求适合的发展途径,实现差异化产品经营,进而得以在品牌的带动下,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事实上,由此也可以发现,民众对于旅游产品的精神认知,要高过于对于产品本身的感受,景区如何讲自身产品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并由此打动消费者,是当前所应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实现集中生态经营策略。生态属于市场同质产品,但是,将生态环保做到“极致”,超过其他景区,自然也能够奠定较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景区应当考虑合理利用生态环保,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上做出基本考量,并以市场契合性为最终核心,有效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市场生态环保经营方式。

四、结语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开发规划理论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不仅是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才能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

[2]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1).

第2篇

摘 要 经济溢出效应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这种溢出效应也广泛存在于旅游业中,因此就出现了各区域间旅游经济相互影响的现象,而各地市间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始终是影响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本文引入区域知识溢出模型,计算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旅游经济的溢出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地市间旅游经济对外溢出是正的,但各地市间差距也很明显,根据研究,本文还提出有关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区域旅游 溢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其外生性特征,这种影响被称为溢出(spillover)。旅游业区域溢出也存在,其“外部性”可能对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带来或正或负的溢出。在旅游经济溢出的研究中,有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估算某个地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胡田翠,2007)和模拟一个地区旅游业对另一地区旅游业的溢出效应(曹宇,2003),计量经济模型虽然能一定程度说明某个地区的旅游业对其他地区旅游业是否有影响,但却不能刻画影响的程度;也有利用改进的M-F模型来研究各地区之间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李凡、黄耀丽,2008),李凡、黄耀丽运用改进的M-F模型,计算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M-F模型被引入,虽然能说明一些经济变量(如人均GDP、旅游资源丰度等)对旅游业区域溢出的影响程度,但对各旅游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资源(产品)类型和规模等级差异等对溢出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却缺乏直观刻画。本文拟用经典知识溢出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旅游经济做溢出分析。

一、模型选择

Verspagen(1992)、Caniels(2000)用中心地理论来讨论区域知识溢出,且把空间因素引入溢出理论中,构建了一个经典知识溢出公式:

式中: 为 地区产生并为 区接受的知识溢出, 为 区的学习能力, 为区域 与区域 之间的距离。 为知识缺口,被定义为两地知识存量比值的对数(即 )。 是起校正作用的常数。邓悦、王铮(2004)把知识溢出公式应用于旅游业的溢出分析中,提出了一个旅游业区域溢出的机理模型:

(2)

李山、王铮(2009)就对模型(2)进行了可计算化处理,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重新界定,将(2)简化为:

(3)

相对应的溢出指数为:

(4)

为i地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GDP表示;用2006年深圳地区的数据估算出 =0.060; ,其中, , 分别为 , 两地的规模等级,用两地的旅游收入代替; ,A、B、C 分别代表两地市间旅游资源类型中的主类、亚类和奇葩吸引物; 为 , 两地之间的广义距离,用球面距离表示;β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阻尼参数,根据王铮、蒋轶红等(2002)对旅游域模型的研究,其值可取0.00446,并用此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

在李山等的模型中,距离缺口计算采用的是球面距离,这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将用交通距离来代替球面距离计算距离缺口。

二、数据来源和计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宜春、上饶、抚州、吉安、新余等部分县市,本文基于2009年度各地市的数据进行研究,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整理出各地市人均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对应数据,拟定了各地市的旅游资源的类型(见表1),各地市旅游资源类型差异数据变量 的取值,本文假定若主类完全不一致,其取值为4;主类相同、亚类不同,其取值为3;主类、亚类一致,但奇葩吸引物不一致,其取值为2;若主类、亚类、奇葩吸引物都一致,其取值为1。并查找了各地市最通利的交通路线距离。

运用spss将上述各影响因子数据带入式(4)计算,可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各地市之间的旅游业相互溢出指数(见表2),进而可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侧重点。

三、结论与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建议

旅游业区域溢出与两个旅游区之间的规模差异和空间距离呈负相关,与它们之间的类型差异和接受溢出方的学习能力呈正相关,且旅游业的区域溢出具有双向性(输出和接受),可正可负,因此可以用它的正负情况来判断旅游区之间的互惠或竞争关系。研究表2中的数据,可以揭示出:

1.模型中一个关键可控因素是旅游资源类型差异,从计算的结果来看,这个因素是最能影响各地市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目前,鄱阳湖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各自为战”,不少生态旅游的建设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是盲目复制,出现处处一景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部分地市之间相互溢出效应为负的情况。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开发条件,进行有重点、有主题、多层次、多特点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改变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

2.从波动区(波动区接受的总溢出反映了其他地市旅游经济增长对该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各地市接受的总溢出指数有高有低,只有九江接受的总溢出为负(-0.597)。因此,九江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除了注重与其他地市形成特色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九江的旅游业投入,使九江也能从区域旅游溢出中受益,使九江能更好地发挥整个湖区旅游业“领头羊”的作用。

3.从主动区(主动区的总溢出反映了旅游经济对外推动力和发展的自主程度)来看,南昌、景德镇两地对整个湖区的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最大,从表2中可以清晰得出,这两个地市对其余地市都有正的溢出效应,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余地市旅游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故最大限度发挥这两个地市的对外作用对整个湖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二是加大对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周边地市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的景德镇旅游业的对外宣传。

4.新余对外溢出最小,总溢出指数为负值,旅游经济体现出较弱的关联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余对南昌、景德镇的旅游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这源于其与这两个地市之间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也可能是商务交流基础上的旅游关联。所以,新余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突出“商”的特色,依托新余作为江西新型工业城的优势,积极承办各种商务、经贸、节庆、会展活动,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其余地市形成旅游资源互补。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A:MIT Press.1993:16-21.

[2]李凡,黄耀丽.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旅游学刊.2008.23(5):23-28.

[3]胡田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产业经济.2007(3):52-53.

[4]曹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48-49.

[5]王铮,武巍,吴静.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出分析.地理研究.2005(3):249-251.

第3篇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地位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也就是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旅游的时候,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由此可见,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接受旅游环境税,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失去的家园,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以绿色管理为主,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环境税的背景下,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也有矛盾冲突,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薛明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26-03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曾经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第一次提及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升级模式创新,这为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机会,使生态旅游成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和文化生活的着力点,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积极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面临的环境,寻找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意义重大。

一、经济新常态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而生态旅游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概念,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的。

(一)经济新常态

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在经济的增长趋势上打破原有的以成本为主导的持续性增长状态,转变成建立在经济对称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状态。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改变原有经济高速增长的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上,不断的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原有经济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上,从原有的要素驱动转变成现在的创新驱动。

(二)生态旅游

最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它以旅游过程中游人以及开发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主要目的。因此生态旅游可以定义为:以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以保护自然环境不被肆意破坏和开发为主要前提,以保证游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的旅游准则为主要依托的一种实现旅游与旅游经济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发展现存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传统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因此生态旅游应时而生,成为经济新常态要求下的新型的旅游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发展习惯的影响,我国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

传统的旅游虽然有利于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但是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再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新常态提出了“改变原有旅游行业的破坏性开采,要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于是生态旅游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比传统旅游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在发展上还不成熟,使得生态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无法满足保护生态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导致旅游经济出现赤字。

(二)地区的差异,导致生态旅游的认证标准不统一

经济新常态推动了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也督促各地旅游景区积极改变传统旅游的模式,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上转变。于是,不少专家投身到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上,以保证生态旅游能在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景区中推广,这样有助于国家对生态旅游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生态旅游的多样化,需要认证的数量和制定的标准也急剧增加,加之各个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们需求的不同,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标准。

(三)忽略了对游客的环境伦理的教育

虽然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旅游的时期,但是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在游览中的表现来看,生态旅游对于游客而言,仅仅只是定义上的转变,无法落实到生态旅游以保护环境和生态景观上的实质中去。这主要是我国在推行生态旅游的同时,忽略了对人们的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导致我国的生态旅游处于“保护与破坏”同在的尴尬境地。这种对旅游者环境伦理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在旅游中依然存在破坏生态景观的举动;而是生态旅游景区并未在景区内放置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景区所在地的政府、生态旅游开发和投资的企业、景区、生态旅游中的游客和其他构成生态旅游的相关者。只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才能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新常态对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来看,由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对生态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立还不成熟,因此无论是政府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保护和检测,还是对生态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都未建立完善的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行业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经济新常态是国际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生态旅游是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实行措施,有助于生态旅游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目前虽然流传着许多不同的关于生态旅游目标的版本,但是总体来说,生态旅游的目标不外乎以下几种:(1)维护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约束了景区开发者对景区的肆意开采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约束了有人在游览的过程破坏环境的行为,保证了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2)保护景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景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景区可观赏性景观之一,但是很多景区的开发者却忽略对生态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最终由于景区的扩建,导致生态物种的种类减少。然而生态旅游注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保存了物种的多样性。(3)增加了游客对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有些景区在游客进入景区的岩土,都会放置环境保护的提示语,增加了游客对自然保护的意识,让游客自觉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政策之中,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4)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要求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因此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业及当地经济的新常态。旅游景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当地居民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生态资源的保护中。

(二)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经济新常态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旅游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经济的新常态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改革目标。根据以上对生态旅游的目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即实现旅游经济的新常态。因此,各国家和地区都比较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是法制国家,国家利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法律在公民的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西方的其他国家,很早就有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旨在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公民们已经习惯用法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有利于在公民心中形成强烈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去,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2.制定生态旅游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根据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制定适应性较强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以便满足游客在生态旅游中的需求,使游客亲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益处,自觉地遵守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要求,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能够保证生态旅游的顺利实施,能够让生态旅游的参与者更清楚生态旅游的真正目标,具有很强的可宣传性。因此,国家或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保证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3.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宣传是目前传播某种新思想和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制定吸引力较大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公益宣传广告。或是通过一些视频的制作,向人们讲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目前,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针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不同的宣传广告和口号,比如英国的“绿色旅游业”和日本的“游客保护地球”的宣言。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切实可行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4.重视当地人的利益。有些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有些水边的旅游景区,他们水下生物的多种多样而闻名,但是当地的渔民却以他们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居民的大量捕捞就会造成水下生物种类的减少,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该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积极的开展增加当地居民经济的项目和方法,以提高居民的收入,这样他们就会自觉的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的根本措施之一,比如每天限制游客进入景区的数量,这样就避免了景区因为客流量较大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加强景区的垃圾和污水的管理,能够加大对景区污染物的净化,保护景区的环境。景区可以对每一位进景区进行观光游玩的游客都免费赠送一本“生态旅游指导手册”,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让游客加入到景区管理者的行列,以便于对景区的管理。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是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提倡的一种旅游形式,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资源有限,目前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原有的经济发展和旅游的模式,积极开展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姗姗,张吉立.以大庆农科所为依托

发展大庆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以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江西农

业学报,2010,(8).

[2]刘美平.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乡的

生态消费[J].中州学刊,2015,(2)).

作者简介:嘉丹(1983-),女,四川广元人,助教,硕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人们旅游视野的开阔与消费愿望的上升,更加生态化、绿色化的旅游方式也成为消费者的强烈追求。据此,笔者针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意义与途径所做出的分析,也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指的是将大自然的价值进行开发,通过让消费者去感受自然美景、去畅快的欣赏与获得由自然禀赋所给人们带来的和谐、轻松、清新的气氛,并让人可以从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感知美好等。通过这样一趟生态旅游的旅程,不仅能够让游客的身心都能够更加健康舒展,与此同时也保障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可以得到实现。生态旅游同普通旅游相比,最为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旅游能够具备可持续性,这种旅游环境的创造,不需要通过破坏、开采等方式去建立旅游景点。而是通过将人与大自然相互连接,既保证了生态圈的正常运转,同时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从旅游产业的效益性来看,要想使得整个经济产业链条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做好经济管理活动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效用。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才能将旅游收入与生态维护相互统一到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来。举例来说,生态旅游景点中植被的灌溉、修剪、养护、修复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所以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优势意义

关于生态旅游管理的投入建设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地区生态资源的长远发展。生态旅游同其他性质的旅游不同,该种旅游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依托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环境所带来的损害是有限的,并且经过合理的规划,这种持续化的发展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实际效益,而一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了误区,那么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严重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举例来说,过度的旅游开发便是造成生态旅游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一项重大阻碍。自然界与生态系统中的每一项生物不仅同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生物同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结构也是不容打破的。但是,当缺乏正确的管理规划时,生态旅游景区则通常会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与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当这些蕴含自然风光的生态环境全都“改造”成为景区,那么脆弱的生态环境则不能再建构起坚强的防护“壁垒”。当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发生时,自然的抗风险能力与自然承载力也势必会因为经受不了压力而“崩溃”,最终给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维护带来巨大“灾难”。

第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措施。要发展生态旅游,则必须要注重对于生态景区的保护。这既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适度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放眼长远的经济管理活动上。一方面,旅游管理负责人员能够不盲目追求游客的数量与效益,而是将适度与适当作为考量自然景区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那么所制定出的旅游发展计划也必然会更加符合地方景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举例来说,对于有的自然生态区域来说,发展大规模的旅游是不能为当地环境所承受的,那么则此时便需要转变发展思维,重点发展与培养规模较小、档次较高、辐射作用较强的景区。在景区住宿、游客用餐等配套设施的设置上也尽量规划的更加低密度,那么即使该生态景区的游客数量上限较小,同样所获得的效益也是较为可观的。

第三,科学性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保障实现。在过去的旅游开发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资源的低水平旅游项目。这些重复性高、特色单一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给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也是较为负面的。在国家大力推崇绿色化、环保化发展的今天,过去这种旅游模式也显示其巨大的落后性,换言之,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制定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时,能够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实际情况、特色经济创收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生态经济在满足高质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要实现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管理,关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建立起關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专项部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而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便要求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才是最为恰当的。此外,当地政府也可以适当介入到生态旅游的项目开发中,通过对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监管,从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同旅游项目相互适应。

2.重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为了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加大对于生态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宣传也是极为必要的。仅从旅游开发者一方面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游客作消费活动的对象,在景区中的行为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对于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与环保法制观念的灌输,都能够产生更加积极有利的效果。举例来说,生态旅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也是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互衔接的,要达到热爱自然,那么从中寻找“连接点”,让游客能够从中受到启迪,也应当成为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题中之义。再如,旅游项目时常伴有对于周遭环境的累积性破坏性,特别是对于资源的破坏也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讲与告知,也能够为游客更加珍视自然环境奠定基础条件。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重要部分,不仅对于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优质的经济创收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响应,由此,只有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意义探究,并且将这些探索得出的有益经验积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得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沙志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6,01:214. 

[2]袁静,明庆忠,李长凤.旅游产业生态化效应研究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3-37. 

[3]李向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J].林业科学,2011,10:160-166. 

[4]李肖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古镇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2:130-132. 

第6篇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

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7篇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

第8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经济 实践研究

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旅游业的具体呈现形式,它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接受,因而大力加强生态旅游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当前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合理的管框架下,生态旅游能够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通过实施诸如游客管理,功能分区、监控手段,旅游教育等形式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其次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及其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的能力。最后,通过生态旅游的倡导和发展,可以提供旅游者的意识和体验。生态旅游的参与和引导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认知。

2.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消费。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生态旅游的参与中,参与者不仅可以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而且身体也会更加健康;同时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活动满足了人们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旅游参与者旅游的项目及其附带消费直接刺激了消费的发展。(2)刺激供应。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其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性条件,如公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发展生态旅游必然有利于刺激这些配套性产品的供给,从而通过刺激供给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3)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税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经济能力。总之,实践证明生态旅游通过刺激消费、增加供给和政府财政收入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了重要作用。

3.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提升,良好健康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1)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的损害与浪费。有些地方政府随意在保护区内修公路、造宾馆、建索道,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审美意识与自然景观不相称的人工建筑景点,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不但使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而且过高的基础建设投资使保护区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

(2)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应坚持以下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统一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在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人文景观是在大自然中人类作用和影响下的产物,与自然景观的生成密切相关;开发经营与保护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保护与经营相统一;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生态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教、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加强旅游者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有利于生态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其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消费的需求,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01):106-112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62-67

第9篇

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确实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走入了不少误区。这些问题的不断恶化导致生态问题的愈演愈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严重扭曲。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态资源规划不当生态旅游对规划与开发的要求有别于传统旅游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因不规范的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策划、开发的不科学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的直接威胁。在规划上,由于错误的认为旅游业属于低投、高产的高利润产业,通过投入较少的资本和人力、物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许多当地的政府和旅游开发商便急功近利。他们在对旅游项目缺乏深入调研和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便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生态旅游的建造规模上很难继续扩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开始进行粗狂式的开发。一些完成和未完成的建造质量普遍不高,不能将生态的理念与设计进行融合,使得景观与周边环境和当地生态出现了不和谐。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对设施和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进而造成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发展生态旅游业,却很少能有能够打造出出高端、大气、有品位的精品旅游,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走向了低层次的发展之路,旅游开展在实践应用中就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二是巨大的旅游者数量和不良的旅游习惯引发的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载,缺乏对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破坏。三是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物和垃圾,对于废弃物虽然进行了清理,但是新产生的垃圾排放速度远远地超出对其进行的清理速度,而造成回收与管理脱节,从而产生大量垃圾。因此,我们应当在制定规划时,正确处理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针对其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水平的符合其发展要求高层次的标准,必须对那些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发展获得利润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摒弃错误的观念,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标签化现象突出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来实现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生态旅游经济是在旅游领域中伴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在生态旅游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各项原则也在不断的成熟,各种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也相继研发面市场。事实上,生态旅游非常强调开发商和个人的共同参与。通过利用生态旅游的利益还原机制,对生态旅游产品和整个旅游业发展进行设计、研发和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本地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方式转换达到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并不能够仔细的去研究是否适合去挖掘,而是一味地追捧。他们利用游客对大自然的憧憬回归自然的心理,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标签和招揽客源的宣传手段。这种行为虽然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收到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使得一部分的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但是,这种做法是极具危害性的。观光中的破坏行为给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有些行为甚至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这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并且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初衷相违反[2]。因此,我们应当把生态旅游从一些浮夸的时尚和虚伪的表象中分离出来,能够真正的把它当做旅游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的旅游业态。

1.3旅游者环保意识及道德观念相对滞后从旅游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旅游。游客通过绿色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亲身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步形成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所以,对游客进行环保观念的宣传和生态知识教育的普及,应该重点放在生态旅游活动方面,这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的性质。然而,当前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标准。第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配套设施,同时,所提供的基础的知识内容也并不全面,宣传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显得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专业性的人员较为不足。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学习和培训,专业性不强,对生态景区的特点、生态植被的特性和地形的布局和成因等自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他们就会很难给游客讲解清晰,而是凭着主观臆想胡编乱造,不能让旅游者真正的了解大自然和树立起保护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观念。甚至有一些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许多也对生态旅游的本质和含义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会造成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不能注意把旅游与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不能对生态旅游有个很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随手乱丢垃圾现象严重,使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客的环保和道德观念相对滞后。

1.4绿色科学技术较为缺乏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是基于自然景观。而从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于自然景区的开发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面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白热化,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极易受到污染的特点,世界性的资源与环境都面临着种种的压力。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新型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循环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和专业性人才的投入方面的不足,我国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方面较为落后。同时,相应的交通建设和通讯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的保障方面,对环境整治的标准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大量的保护性投资。而且,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很多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的经济建设中,主要的目的放在如何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上。建设的大部分储备,多数在于娱乐设备的建造而很少有对研究的投资,造成在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反馈与调整。一些自然保护区,虽然在科研上有一定的积累,但他们在决策的运用和管理上却不能灵活运用。由于不能够掌握足够的旅游信息也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旅游者带来心里落差,影响到游客的信息消费心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自然资源的稀缺也给我国生态旅游的生存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2我国生态旅游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传统观念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传统的价值观与生态旅游。从基本原理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人在改造客观事物之前在人的思维中已经对这个客体进行过改造并且在观念中已经预先规定性的设想到改造后带来的效果,在大脑中形成观念性的最为理想的模型。所以在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里,生态价值观念并没有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完全在他们对于生态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在人类的价值观念中并没有被超出它们在人类思维中对环境的期望范畴。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异常迅速。后来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污染与严重破坏,以及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原因在于人类思想中长期所受的传统价值的长期影响。所以,我们在对待我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时,我们应该去努力,去积极探索,去勇于尝试新的生态价值观。我们应该去用新的生态价值观念来对待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2)传统的发展观与生态旅游。长期以来,生态问题之所以出现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则是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人类习惯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往往只是单纯地追求单方面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们往往也只是看重一些数字的分析与表达,他们把经济的发展视为单线式的发展,而没有把它放置在生态和社会中去,异想天开的将其假设为与生态与环境想脱离的线性态势下的非协同发展关系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在其种类和数量上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净能力上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味的只是从人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一味坚持物本高于人本的思想,只去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日积月累就会引起生态旅游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对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旅游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3]。

2.2利益冲突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生态旅游经济实践中,由于各个主体中追求的目标都不相同,造成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开发者只重视能获取多少收益,旅游者虽然目标不在于获取收益但是他们在意的却是生态旅游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消费剩余”,即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体验过程中能够得多大程度的完美的生态体验。游客往往只重视的是自己的身心的愉悦体验,很少会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会去想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主体与自然之间就暗藏着严重的冲突。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大自然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化。自然界就势必会对人类敲响警钟。因此,人类无限度地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利益势必会带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众所周知,利益有很多种。利益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然而,恰巧就是这个被人们极易忽视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利益,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崩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今,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能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跟,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话语权。所以,在保护自然方面还是发展经济方面,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他们不会去考虑什么长远利益,只要能发展,只要能有利益就会不顾一切,用环境来换取经济当前的发展。然而这种个体的理性往往会带来整个整体的非理性。就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来的发展史,亦是他们的“血泪史”。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小话,因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的,而并非属于个人。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如此。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面对着生态旅游资源的日益枯竭,面对在公共资源利用方面的低效率和非理性,人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从整体利益去考虑,运用新的经济发展观去协调人与自然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的紧张局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抓共进,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

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3.1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法制建设首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深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首先要充分考察生态旅游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考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会有哪些优势,遇到哪些限制,从而来合理的规划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分布,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生态旅游经济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制定的具体相关措施都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综合素质,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从事大众旅游产品的企业。因此,我国应当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来帮扶生态旅游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经营者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协调和解决其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4]。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旅游活动经营者造成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地调节,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秩序。

3.2注重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利益驱动机制首先,严格生态旅游的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虚假生态旅游供给者进行约束,并采取措施增加“虚假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者的提供成本;对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整个生产链进行严格查处惩治追究生产供给者的责任,违者重罚。同时,实行生态补偿等制度提高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伪装”成本[5]。通过对生态旅游提供者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利用淘汰机制的监管,可以及时的清理掉那些打着“生态旅游提供者”的幌子实则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和运营的市场主体。同时,为了能够营造生态旅游认证的良好氛围,我国应当大力加强与国际知名生态旅游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普及并积极宣传生态旅游认证知识,鼓励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和游客了解并参与生态旅游认证活动。其次,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部分,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资源还是人文的景观资源都是生态环境中的最敏感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其容易对这些敏感资源造成破坏,合理的规划、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是我国生态旅游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我们应该积极地宣传号召人们去保护环境和爱护自然。同时,在遇到资源使用与保护产生冲突时,要妥善的处理好自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积极的协调好各方关系、权衡各方的利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生态旅游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3.3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首先,注重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在加强我国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游客普及生态旅游相关知识,使游客更清楚地了解生态旅游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从而更自觉地尊重及保护当地居民的各种习俗,避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造成破坏。总之,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游客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其次,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将生态伦理道德机制引入生态旅游这一特定领域,就是强调人类应当彻底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学会尊重、保护自然,在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中运用理性和道德自觉地承担保护旅游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伦理道德机制的构建中,人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其次,应当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再次,应当树立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观,加强规划和机制管理,保持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发展;最后,应当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中确立基本的生态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旅游;经济研究

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越来越显现其缺点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传统旅游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增加进入旅游区的游客人数,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在此观念上带来的后果是景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被破坏和损毁。很多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景区,经过度开发后,只留下“一片狼藉”,不仅没有带给当地人民所期望的经济收入,甚至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而生态旅游的宗旨是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处的发展不是单指经济发展,而是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上发展的新型模式,并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生态旅游是个外来概念,要在中国落地生根,自然应该适应中国国情,我们必须在尊重生态旅游概念本义和国际上已有共识的前提下,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而不是忽视、否认,甚至颠覆其基本的理念,否则生态旅游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放宽视野,广泛借鉴别国的经验,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目前,生态旅游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4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扶贫功能、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功能。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并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地表有暂时或永久性的浅层积水,植被以水生植物为主的区域,包括浅水湖泊、沼泽、湿生草原、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内陆低地等。湿地是地球之肾,保护好湿地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湿地所在地区的人们对湿地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湿地妨碍了生产和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围湖造田、填水造陆的事情常有发生。实际上,湿地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生态旅游首先保证了旅游区生态的稳定,生态旅游区多为山野、森林地区,这些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带,生态环境如遭破坏,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生态旅游区基本免除了“三废”污染,不仅可以保护旅游区自身这块净土,而且对于保护周围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助益。另外,还有利于保护物种,以自然生态旅游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系统内物种的保护,包括森林树木等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各类动物种群等。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因而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2.2 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森林旅游,使林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林业经济结构,变为向广大游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增加林区经济收入,并带动发展旅游所必需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森林旅游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出高于本身就业人数数倍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很好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的完美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使自然景观持续地供游人观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游人有效地放松身心,有益健康,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主流的21世纪,谁的生态旅游搞得好,就能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威望和竞争力。

2.3 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利用各种有趣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游人宣传生态知识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生态环境,使游人不仅在生态旅游中得到乐趣,还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所以,开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向游人开展生态教育的形式,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4 增进科技和文化交流

森林旅游对林区社会的开放有直接促进作用,从而强化客源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引发了对新科技的需求,旅游是科技研究、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业科技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改革开放。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旅游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全国各地弥漫着浓郁的农业文化。并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使得各地呈现出特有的农业生态风格。这为推动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大量的城市居民对广大的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人纷纷“下乡”,欣赏另类的大自然风光。

一、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作为旅游基础,对农业的自然环境、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实现科研、生产、销售、娱乐以及度假等功能融为一体的综合观光旅游活动,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其更多地了解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转变农村的生活模式,快速构建“新农村”;有助于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扩大生态旅游经济的多层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发展全貌进行了解。

二、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失真

要想真正实现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形成当地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然而,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都具有高度的雷同性,缺乏自身的特色,创新度不强,这样很难对观光者产生长期的吸引效果;另外,很多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过分地强调了产品的神秘感,借此吸引广大的城市观光者。但是,这些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却是连当地村民都无从了解的。其并没有呈现出当地农业生态文明。尽管,这些产品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对当地的整体旅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同其他传统的旅游景区一样,农业生态旅游在不断增加游客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至于原本的纯净、天然遭受到了工业文明的侵袭,置身其中,已经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清爽”,休闲、恬静的感觉不在,游客的身影亦是不在。其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业生态旅游区中增强生物多样性的检测以及管理,并制定出中期或者长期的保护计划,同时也要定期对这些地区进行评估。增强生物多样化的宣传力度,在各个景区还要特别地设立宣传牌,以此来做到时刻提醒景区人员的行为应符合规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景区的生态化。

(二)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规范旅游资源开发

制定改善旅游资源的相关规定,根据各个旅游景区自身的评审制度,严格的禁止重复性开发的行为,特别是对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建设项目也一并停止,并按照原先的要求把它还原。通过各个景区之间的相互带动和支持,借助相互的合作力度来实现双赢的效果。

(三)科学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逐步实现具有当地生态文明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在其中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以及科学生态等产业项目,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将这种生态、科学理念在旅游的各个环节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向参观的游客宣传这些理念,使其在深入了解之后,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健康、环保的旅游意识,共同维护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在旅游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亦是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不仅如此,在完善生态旅游过程时,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生态旅游景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要充分顾及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赋予宣传促销新的内涵,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树立品牌,就必须对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进行整体地包装,使其具有统一性,并且,在各个宣传途径都应保持口径一致。目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营销、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农业经济旅游亦是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等宣传途径,在对游客综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有效地规划游客市场,并采用灵活的营销方式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常来讲,各种大型的节假日是旅游的黄金时期,所以,务必要重视各个节庆活动,有效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社会认知力度和知名度,从而增强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力。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执行资质管理制度来管理景区的管理人员及讲解员,特别要加大对导游人员其培训与管理力度;应做好对餐饮点卫生的监管工作,确保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对旅游景区娱乐节目的开发,让游客在景区既能收获快乐又能获得更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得到延长;此外,应坚持发展旅游景区的特色,推广景区的风土人情,带动景区土特产品的销量。

(六)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

对各个景区自身的安全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景区的安全系数,消减由于设施等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对各个景区的天气预测,建立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并缩减景区中由于地貌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在县内的景区还应设置专门的医疗场所和报警系统,最为关键的是要清楚景区中存在的通讯等盲点。

参考文献:

[1]陈景翊,孙虹飞,王蕊.关于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2]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08).

第12篇

鄱阳湖在古代并不叫这名儿,古称彭蠡湖,彭泽湖,官亭湖等等。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那么鄱阳湖是从来就有的吗?当然不是,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是经过几亿年漫长的地质演变逐步形成的,到距今1600多年时才刚刚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所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代有一种说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阳湖如大瓢一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如今的鄱阳湖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煞是美观。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约25.1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而且,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每年降雨量平均达到1636毫米,自然环境非常好。所以有诗写道:“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试问,在长江黄河日益被搁浅的今天,谁还能看此景象而“坐怀不乱”呢?

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下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供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的生态功能。这里的环境和气温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到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而且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到40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美誉。如此美景您能熟视无睹、不为心动吗?

我们再看看鄱阳湖的离奇传说吧。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鄱阳湖有着八九亿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不缺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有历史名人陶渊明、洪适、江万里、林士弘、刘恕、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有王勃苏轼为鄱阳湖写诗,有瑶池玉女与鱼郎胡春的大孤山传说,,有东吴督都周瑜在点将台点将的历史故事,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当然,鄱阳湖还有一绝不得不提,那就是鱼,这里的鱼是特产,是真正的 “土”鱼,不仅鱼的种类繁多,而且色泽美观,味鲜肉甜。那烹出来的味十里飘香啊!所以只要一提到鄱阳湖的鱼,大家无不垂涎三尺,只要来到江西,人们都会想吃鄱阳湖的鱼。

第13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补偿 影响因素 模式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优势和潜力,江西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然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质量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不断增加。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是一项亟需进行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当前旅游开发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未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

旅游生态补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只有明确了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定生态补偿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意识因素

旅游生态补偿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其中,广大民众对于生态补偿的认识程度与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成效。而事实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民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在他们心中,仍然认为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受这种观念影响,旅游经营者“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及游客“多占用、高消费”的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导致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生态系统失衡。对于生态补偿,民众更是知之甚少,这给旅游生态补偿模式的建立带来很大的障碍,也成为生态补偿工作开展的阻力。

(二)技术因素

生态补偿中补偿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通常来说,生态补偿是经济性的,必须在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固有利用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劳动投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是提高景区旅游价值、获得旅游收益的保障,而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是多少、旅游资源的优劣和区位的不同是否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生态补偿费用多少、不同的资源占用者如何分摊这些费用、补偿期限多久、这些都是进行生态补偿需要的数据。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生态价值的评估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标准和评估方法,生态价值本身难以量化和货币化,给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设置了障碍。

(三)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环境政策的实施、生态项目的建设、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目前,我国已有的相关法律不能满足当前生态补偿工作的需要,如《环境保护法》偏重于污染防治,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新《刑法》对破坏自然资源罪的规定欠缺生态效益考虑;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生态补偿来说较为零散。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缺乏全面专业的相关法规,致使旅游生态补偿工作无法可依,无据可循。

(四)管理体制因素

旅游开发涉及规划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而政府部门又涉及旅游局、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文化局等,各主体间利益的协调及牵制非常复杂。在旅游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方面,则面临多重监管且力度不够的局面,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程序和方法,无法协调需要跨部门及跨地区进行的工作,结果往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利益博弈,陷入无休止的谈判僵局,这对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五)资金因素

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改善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仍然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在资金从上级部门往下级部门转移过程中,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可能会出现层层截留的现象,到最后环节,资金已经不足以完成原计划所需,使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另外,生态补偿资金的多少仍受到补偿方对生态价值的度量及相互协商的效果,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局限及金额供应上的不足,阻碍了生态补偿的进程。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

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生态补偿目的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确定合适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并建立起生态补偿保障体系以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运行。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要对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以对生态补偿实施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下三个方面是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的着重点:

(一)确定具体的补偿主体、补偿对象

旅游生态补偿首先要解决谁补偿和谁获补偿的问题,即明确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旅行社、景区开发商、饭店旅馆、交通运营、娱乐场所及购物商场等依托旅游资源获得丰厚的利益,他们都无偿使用了旅游资源,应该成为旅游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体。而由于旅行社是直接将游客和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因此应成为最直接的补偿主体。旅游生态补偿的受偿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者,一类是为保护旅游资源其原本利益受到损害者。他们都为生态环境做了付出,如景区内居民因为旅游开发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放弃开山砍伐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而是需要获得生态补偿的对象。

(二)确定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出于不同的角度,补偿标准的认定和评估不同。一是根据旅游服务价值确定补偿标准,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市场评估,但因为旅游服务价值体系涉及因素较多,评估较难,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有限。二是根据保护旅游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及所受到的损失确定补偿标准,在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受到的损失既有直接的损失,也有放弃发展机会形成的间接损失,这种方法现实中使用较多。三是根据旅游资源生态足迹确定补偿标准,分析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占用情况,以刻画社会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足迹主要以模型来核算。四是根据补偿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方的接受意愿确定补偿标准,这体现了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但补偿多少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效果。

(三)确定补偿方式

一是资金补偿,常见的有补偿金、生态保护基金、税费减免、捐赠、低息贷款等。资金补偿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是旅游业拿出资金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进行的补偿。其好处在于将资金直接运用于生态保护活动当中,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缺陷在于资金补偿容易发生资金发放不到位、层层卡扣、挪为它用的情况,这都会影响到补偿的效果。

二是实物补偿,如建设生态保护设施或治污设施、修建公路、配置防污器材等。实物补偿能弥补资金补偿的缺陷,使受偿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帮助上游产业减少成本,为其提供了生态保护的便利。

三是精神补偿,如表彰嘉奖、推荐就业、免费旅游、技术培训等。这种补偿方式虽然不能即刻起效,但却给生态保护者一种精神安慰和勉励,可以作为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补充,以激励他们继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孝平,基于旅游产业发展视角的生态补偿模式创新研

究[J].江苏商论,2011(4).

[2]苏明,刘军民.创新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甘肃模式[J].

环境经济,2013(7).

第14篇

一、经济转型环境中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能够将其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生态旅游需要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对购物、娱乐、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进行深化,就需要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增加、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对农村旅游产品进行丰富,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目前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旅游业中心就在于结合农家旅游和村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了100孔砖混结构陕北风情窑洞农家小院,发展5家农家特色餐饮饭店,采用新型建设材料新建集“十室两栏”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红收益将覆盖全体村民。拆除窑洞前十处院落,涉及13户村民,宅基地面积4275平米,房屋面积1577平米,建设打造农家风情酒吧一条街。配套文化广场、农村大戏台、垂钓园、5D防空洞影院,停车场、马车公交等设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建设。

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进行运营管理

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在重视农村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对运营管理进行加强。在稳定性较强、长期时间内形成的整体系统就是生态环境,正态环境能够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模式时,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内在修复能力、自然恢复能力以及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尽量以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准,使得游客服务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设计、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与其保持一致。在对当地生态特征和独特自然风光进行开发时,需要保证其在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保护的实现,还能对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自身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号村一直不断地完善着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链条,将一季游向“春看绿、夏赏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发展。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在两年前,基础落后、产业空白、村貌破旧、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如今已经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容貌整洁、设施完善、旅游兴盛的美丽乡村,在2016年十三号村被列为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义县十三号的旅游经济建设方针使其实现了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旅游发展

国家出台关于农村生态旅游的措施,才能将农村生态旅游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当地的财政经济支柱都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农村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自身的生态环境丝毫不进行考虑,到这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旗号,一味地大力扩大发展农村旅游,这种行为破坏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执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强,结合当前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从而制约、引导、规范生态旅游。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升级转型,推进休闲、有机、科技、园区、集约、高效的农业建设,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无公害节水蔬菜、优质杂粮杂豆、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除此之外,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区位优势,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三、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