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第1篇

一、中国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尚不完善

健全的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和完善的就业服务团体,是推进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中国高校中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屈指可数。主要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尚不健全。能够建立综合性能的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和团体,竭力为大学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是当下实现和促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保证和前提。但是现在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功夫,形式工程。第二,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在相对封闭的高校校园,如何让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无阻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领路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们是高校学生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身份特殊,任务重大。高校辅导员既担负着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又是高校大学生成才的引领者和先驱。所以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在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明显作用。由此看来,各高等院校辅导员老师对广大学生不论是开展就业理论教育工作,还是落实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必须依靠的当之无愧的主体就是辅导员老师。

三、推进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措施

1、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结构建设,强化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建立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改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强有力手段。通过设立功能完善的高校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委派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架构,各成员做到相互支持,心系学生前途,努力抓好就业信息的上通下达,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就够有序运转。再者,高校还要适时合理调整本校专业的结构与教学方式,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力度和深度,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在高校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课制改革,使学生有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所学课程;实践经验缺失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因子,因此在教学方式层面上,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促使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工作技能。

2、大学毕业生应树立理性就业观

第2篇

关键字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制度由原来的对毕业生“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另外,自1998年扩招起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注重工作待遇,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毁约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中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之外、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落后。多数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则退避三舍,向往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对基层单位、私营企业不感兴趣,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第二,毕业生及家长某些错误思想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工作 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追求保险就业,还有人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 一次就业定终身,认为只有到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等,这些思想中的不切实际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正确的就业选择

第三,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出现就业诚信危机。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下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舒缓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第一,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二,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编写、授课,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高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分析全国宏观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形式,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荣的观念。同时,以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动员,大力宣传当代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校园氛围。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一,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的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前移;对策

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项工作,我们过多关注的是领导重视、收集岗位信息、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就业队伍指导建设,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力保完成的只是数字,而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和社会的良好发展。由于忽视前期人才培养这一的基础问题,如学生入学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学校的培养教育质量、学生学业能力提高情况,过多注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开出的药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异常被动,效果不佳。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对就业工业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反省。

一、学校行政管理弊端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毕业生分配、后勤服务等,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高等学校忽视了市场、社会的调节和制约作用,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对生产灵活、高效的应对、调整机制,导致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的非市场化之间出现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难就业,一方面社会人才紧缺,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人才培养上,许多高等院校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追求“研究型”、“学术性”、“高层次”,忽视“教学型”、“实用性”、“全民性”,“地方性”等等,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和科研管理上多以一元化的学术性衡量多元化的非学术性,忽视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多元性差别,失去了创造特色的机会和条件。在学校的类型上,过多强调“综合性”,搞“大而全”,追求在办学规模、科研成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甚至院士、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等为主要指标,造成特色化、专门化、灵活性的缺失,使得大学缺乏社会竞争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二、学生家庭情况影响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通过两个资本实现,分别是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前者主要是自身的秉赋加上后天教育得到的,后者主要是通过家庭获得。中国青年报(北京)批露,国内教育就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家庭阶层的大学毕业生在高考录取分数、就读学校、就业率、求职难度、自主创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为例,在就业渠道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大学招聘会。而农民、农民工、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都是通过“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来找到工作。这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为毕业生找工作所能调用的社会资源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生源结构的调研中,他们发现,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比例达27%,高于其生源比例20%;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就读于211大学的比例是41%,低于其生源比例47%;在高职高专的比例为50%,明显高于生源比例。在就业弱势家庭阶层,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就业率较高的家庭的子女;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不同家庭背景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及社会资源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最终的就业状况。经济资源越好,子女所受的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比例的教育性投资就比较大,进而影响了进入大学的门槛――高考成绩。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之际,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影响许多毕业生选择是否继续求学以获得更高学历的重要因素。文化资源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给予子女学习和就业上更明智的指导就越高,子女的才能与潜力也能更好地挖掘,子女更容易获得成功。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上,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那么他们就能动用和利用这些社会关系网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信息,从而影响到子女和学业和就业。反之,享受不到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就会产生竞争差距,或丧失机会。

三、大学生个人情况影响就业

大学生就业,其实质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认可和接纳问题。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其个人情况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核心因素。

(一)能力不足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混混噩噩,虚度光阴混,缺乏学习动力、生活乐趣,学习动机弱、学习速度慢、学习效率低、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差;或只是擅长死记硬背,成绩高分,能力低分,专业之内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专业之外则知之甚少,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会灵活变通。

(二)素质不全面

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人际交往,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差,缺乏韧劲和毅力,纪律观念淡、团队意识弱,不懂得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缺陷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对策,不会团队合作。总爱怨天尤人,不会自省自强。

(三)定位不准确

自我认识差,自负与自卑共存。一方面瞧不起人,自我感觉良好,一方面,觉得自己既没有良好的关系网络又没有金钱可调配,能力和特色不足,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勇气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在就业心理上存在“亲城远乡”、“惰于安逸”、“急躁冒进”等心理状态,产生认识偏差,催生了躲避就业的“考研族”、蜗居在家的“啃老族”、无所事事的“闲逛族”、停滞不前的“观望族”,丧失就业机会。

上述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就能解决好的,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前移,才能实现就业工作的科学化、实效化,才能促进人才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四、就业指导工作前移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先把学校建设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要改变国家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者、管理者、监督者于一体的现状,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使高等学校具有自我定位、自主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公平、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高等学校自身要从内外权力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自身价值的现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引导高等教育回归自身的价值标准。既要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更要发挥不同智能类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要认真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高教教育的影响和决定作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培养规格等必须主动接受市场的选择。调查、分析和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建立与市场互动模式。建立多样化、立体式高等教育结构,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错位发展,避免大学生就业中的不良竞争。

(二)高度重视招生工作,打好高校办学基础

生源作为一个高校的办学基础,生源情况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除全面、真实、准确向社会公众以及广大考生介绍学校诸如自然环境、办学性质、规模层次、教学设施、师资实力、收费标准、专业前景、贫特困救助体系等倍受关注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从而根据个人志趣爱好、学业所长及个性特点,家庭承受能力,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定位,做出求学的判断和选择,让学校能招到想要的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热爱的学校和乐学的专业。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上科学调整,在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家庭背景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良好成长成才

引导家长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为子女的学业和择业创造健康良好的条件。促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子女,帮助子女在学业上成长和寻获社会经验,重视尊重子女的意愿,培养子女担负起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责任感。

作为学生本人,应该坦然面对家庭背景对就业有深刻影响这一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方式来适应。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凡事均有利弊关系,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充分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奋斗。对于家庭背景较弱的大学生, 不能怨天尤人或消极等待,要相信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始终是人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开拓和发展自己的人脉,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开拓和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为人生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四)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学习,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要认真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丰富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工作实践,多锻炼自己的行世处事能力,提升自我。

在毕业求职阶段,要认清就业形势及社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就业主体、能力本位和职业发展的成才观。适度调整就业期望,根据市场实际状况转换择业思路,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认真调研,大胆创业。大学生们应当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敢竞争,敢于碰壁,敢于面对挑战,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抛开思想包袱,大胆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炳权,李昊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视野,2010(9).

[2]田爱民.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社字.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教育评论,2007(4).

[4]胡江陵.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

[5]闫光才.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1995(2).

[6]潘孝侃.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第4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06):14-16.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训

一、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背景分析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近来,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直接原因来自就业的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方式恐怕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如果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待条件成熟就能实现创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这无疑是良策。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实干精神,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创业。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缺乏实践环节和实践环节创新举措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施创业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应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

2.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趋势。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各部委、各级政府以及各种层次的高校决定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教材的开发选材、课程建设、成果学分认定等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外相比,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业教育,全凭一腔激情的创业失败率很高。以创业带动就业还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学生或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现状

1.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不足。(1)在创业教育的总体定位上:创业教育内容局限在创业形式阶段。如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设计活动”,建立“创新基金”创业中心等。事实说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提升到理念宗旨层面的 “形式”教育,不可能深入持久。(2)在创业教育的保障实施上: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两张皮”,缺乏一整套理论体系且偏离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变成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失去学科专业上的支撑,这样会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3)在创业教育的开设范围上:创业教育最先是由创业大赛发起的,刻有极大的精英化痕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获得收获,大多数学子只有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2.当前我国各种创业教程设计和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

题。(1)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研究缺乏系统构建。虽然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仅在临近毕业期间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和内容结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整体定位和思考,没有以基本价值为标尺,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2)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案例教学。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选材缺乏国际性和历史性,即使部分高校借鉴了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但结合国情、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比较少。(3)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缺乏实训、实践性。目前,国内各种创业教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创业普及教育为抓手,并且大多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相关联,并没有一种单独的以创业实训为主,结合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致使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创业失败率高。

三、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目标、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以及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育设计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难点,让大学生得到所需的各种创业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育应遵循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和超越性等四个设计理念,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为目标,以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教材的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生创业实训教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2.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主要内容。(1)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上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特别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2)课堂模拟创业实训活动。本着“自主、体验、创意”的实训理念,通过测评系统(内含多个测评软件和量表,准确地对被测试者自身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和心理稳定等特征进行分析,全面反映被测者的能力、素质和特长,为创业者指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包括了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评、创业者素质、创业倾向、创业心理稳定等测评)、现实场景模拟等真实在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模拟大学生创业较为集中的初创型企业的经营环境,为有需求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并富有实战效果的学习和案例训练,为今后真实创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3)分析创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准备。汇集最新的国家地方、教育部已经政策帮助大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当前创业政策信息;收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财务、营销、管理、公关及交际等方面的知识。(4)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途径。剖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包括对项目环境的考察,商业机会的把握,创业风险的评估,从而对项目进行论证;创业团队的创建,包括创业者评价模型(RISKING),创业者特征,创业团队组建基础,创业团队组建注意的问题,创业团队组建的核心,创业团队的管理要素,起草企业章程等;对创业市场的调研,包括市场细分的选择,制定并完善营销策划,分析竞争优势(反木桶理论);创业资源分析,包括创业资源的种类(人脉、物质、财力、创业资金等),创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分析创业所需资源及其来源,资金的计算和筹集,制作创业资金使用情况表;创业计划(创立模拟企业),包括创业计划书的结构,计划书的写作技巧,计划书的常见问题,计划书的主要内容。(5)创业实践。通过案例训练、模拟公司运作、创业实地观测、创业团队建设等实训环节的设计,巧妙的把创业理论与实训结合起来,促进了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2]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培养体系

就业为民生之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我国目前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还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子和评价方式上,没有从大学生竞争力培养体系上进行全局性思考,因此探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显得日益紧迫和必要。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是个体为追求较其他个体地位优越的过程,个体包括个人、公司以及国家,其目的皆是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从这角度看,竞争力是个体超越其他个体的自我拥有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般可以理解为高校或毕业生通过大学阶段的长期准备,其竞争力在最后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培养的“特殊产品”,外部的市场表现,更多的是高校一种内部的支撑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体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

二、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等学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因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从本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和相关院校交流中发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式还显滞后,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如:

1. 从实效性上看,就业指导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全程的渗透模式,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观念。

2. 就业指导的重心并没有放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更多的是完成工作任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在就业率的指挥引导下,停留在就业安置的层面上。

3. 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理论研究,专业人才缺乏,组织力量薄弱。缺乏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定位咨询,难以满足大学生求职的实践需要。

4. 以就业率为高校就业水平的评估标准已无法客观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获得工作的能力,是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用人的聘用条件,单位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第二,在职场能持续的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自我认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培养体系,是从学生踏入校门就开始的。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

2. 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单位――高校――学生”三维一体的培养体系,这种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就业能力,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

4. 搭建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和企业应联动共同培养大学生,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毕业之前,邀请企业介入其培养,从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出到培养过程,最后到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企业都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升能力素质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了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胜任特征和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相关课题的实证的研究,本文拟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应包含:第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化素质能力标准和不同类别职业胜任力模型;第二,建立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测评体系;第三,根据不同的职业化素质能力标准和胜任力模型建立适应需要和大学生实际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第四,建立基于职业化素质能力和岗位胜任特征的科学有效、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搭建大学生就业和社会招聘人才的桥梁和平台。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

我们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中将职业能力素质概括为:一个人能胜任某一职业的特性与能力。包括:身心素质、职业意识、一般能力、专业技能、特殊能力与经历等。我们构建模型的目标就是建立理、工、文法、经管、体育五类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模型组合”,在评价不同对象时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改变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或调整指标权重,使得测评更具有科学性。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系统

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大学生特性对其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评价。一类是心理测验,主要通过笔试测验来了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第二类是评价中心技术,包括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测验、情景模拟。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以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的全方位的培养体系。按照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的要求,通过综合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设计,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顺利就业。具体而言,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确立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

一年级:转变角色、适应校园、了解专业、激发动力; 二年级:认知自我、设计人生,找出差距、明确方向; 三年级: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夯实基础、定位准确; 四年级:掌握政策、提高技巧、调整心态、顺利就业。

根据各年级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各年级的培养课程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设置遵循内容实用、方式多样、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干中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方式引入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方法,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技术、互动式的案例教学、企业的实战训练、职场环境模拟的角色扮演等训练环节,调整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心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用人单位的意见为主,综合学校、大学生、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评价意见形成特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通过对比培养前后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变化来检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的有效性,反馈到职业能力素质模型、测评方法、培养方式等过程中,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科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对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一种全程培养,其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按照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5(04).

[2]刘光华,杨卫军. 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第7篇

[关键词]择业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1969-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日益引起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同的专家学者从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心理素质、完善就业市场体制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已经向纵深方向延伸。鉴于此,本文不揣鄙陋,拟从择业教育的角度入手,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几点看法,以此就教于方家,并希望有助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以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为参照标准,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就业能力乃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内容上看,该能力一般包括获得初次就业、持续就业、必要时重新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概而言之,所谓就业能力就是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各种品质和能力。国外学者的这种观点将就业能力的关键与就业市场相连,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与之相对,我国部分学者纷纷指出,就业能力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改变,就业能力的内涵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补充。就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完善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为了将来成功实现就业、满足社会需求,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在学习期间学会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素养等在内的本领。

二、从择业教育入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约有60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在这个庞大的就业队伍中,就业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以下几个问题非常突出: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群体对利益的追求加剧,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没有正确的就业观指导,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以至于在选择就业之时眼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就业岗位的环境、工资收入等,对未来的自身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去考量。

2.自我定位不准确。在面对就业之时,不少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为自己做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一窝蜂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高额的工资待遇,却不愿从基层做起,一旦从业不顺,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态度,彰显出他们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

3.主动择业意识不强。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还沉浸在旧有的就业观念之中,等待别人为其提供或传递就业信息,一味依靠家庭资源等去获得就业。这些现象表现出来的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一方面,可见大学生主动择业意识和主动择业能力有待加强。

4.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我们不难看到,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中,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单位和竞争对象的时候,常常一脸迷茫,不知所从。这其实是其就业准备不足的表现,他们或者是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是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由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而限制了自身能力的提升空间,制约了自己的长远发展。

5.整体的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不足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如就业信息查询、简历撰写和投递等基本能力都欠缺。另外,面试在就业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考量手段,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掌握应对面试的技巧和能力,他们面试时过度紧张,礼仪失当,表达失位,以至于影响到求职择业,这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已经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人单位不再片面地追求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等。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是否了解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是否懂得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是否具备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在其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专业知识外的能力或素质已成为他们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择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必要性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但指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大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得大学生知晓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懂得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具备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能力的获得,就需要通过择业教育来实现。

所谓择业教育,通俗来说,指的是对大学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之前,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的择业观念、就业知识和技巧、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择业、成功的就业。

择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项教育模式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在“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观念的不复存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包分配”“包就业”,他们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选择,接受就业竞争的优胜劣汰。因此,高等教育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外,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行进行专门的择业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从择业教育入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

从择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准确择业、成功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第一是从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和把握的角度而言,其需要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准确的自我定位、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必需的就业技巧、过硬的心理素质;第二是从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认识和把握而言,其需要对自己未来从事的专业和行业能够准确认识和把握、对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充分了解和认识等。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择业教育来实现。

(一)通过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目标

择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专门的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于自我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即通过择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清最初就业定位和长远职业定位的辩证关系,并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和选择;引导大学生掌握就业信息查询以及简历内容的设定、简历封面的设计和简历的投递等基本能力,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一定的面试礼仪和技巧;引导大学生掌握在求职过程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等。

2.通过专门的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即通过择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未来面对的就业市场的现状怎样,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的发展空间是怎样的,应该如何一步步按照自己原先的职业规划走向最终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中的竞争现状,正确认识以后在职业岗位上所存在的压力及解决、处理之方法等。

(二)通过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标为指导,择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

1.合理安排课程,增加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性内容。高等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高校学科科目、专业结构等的不科学设置致使不少大学生日益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但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收集相关的最新资讯,及时对专业课程的教材进行扩展和补充,抓住新兴行业或边缘产业带来的职业机遇,改变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同时还要科学定位,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的结构更加合理化,即要加大专业学科之外的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并注意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大学生在及时了解到行业发展与职业信息,从而逐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对自身的性格、气质、爱好、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2.增加就业指导的宽度和深度。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来指导大学生就业之外,高等院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非课程教学等拓宽就业指导广度和深度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众所周知,国家教委有关文件中规定, 我国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了解自己, 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①为此,作为高校择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要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这个专门的机构,帮助大学生并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如职业的区域性、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该职业对岗位人员的从业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适时地、科学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恰当结合,以便最大程度地求职成功,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3.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措施。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的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从业实践基地,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搭建相关平台和校内实训基地等方式,通过主动与有关用人单位联系,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市场调研等各项活动,以使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及早了解,对将来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方向有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这无疑有利于提升大学的就业能力与日后的适应能力。同时,注意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辅助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社团和文体活动,引导他们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组织自愿服务小分队,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开展一些面向社会的实践性活动,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丰富心理疏导方面的教育手段。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择业就业的压力会在其心理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这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举例来说,由于择业时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到位,期望值过大或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会产生急躁心理或悲观心理,这种负面情绪倘若疏导不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择业决策。与之相对的是,这种现象常常被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忽视。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可以通过报纸、广播、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择业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并从中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大学生应有的自信心。

[注释]

①职搜.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6-47.

[参考文献]

[1]韩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郝志强,王旭东.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3]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吕红平,李英.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N].光明日报,2006-12-21.

第8篇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压力及肩负着政治宣传任务等,以至于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年以来作为一门公共课,仅就优秀文化传统、“三观”、思想品质培养等内容进行传授,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背景及当前需求相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1、客观需求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就业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忽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扭曲和就业心态不佳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率的关注使之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缺位、心理调节能力匮乏、创业教育缺失等。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尚不足,许多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施行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并强化工作效果。

2、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的集体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高新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若能将多样化、多媒体、有针对性地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无心将知识结构扩展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者也无暇顾及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节约教学资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取得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推行。长期以来,高校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仅为博取更高的就业率而不遗余力,却不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择业技巧、职业发展道路、社交礼仪等必要的知识传输。因此,需要从高校高层领导的认可着手,在高校上下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识。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全体高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更为倾向于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等,往往忽略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需要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取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在日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政策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或自主创业等。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就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更应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克服困难。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0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努力寻求毕业生就业的新对策,及时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

1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供求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甚乐观,中国的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企业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毕生猛增,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涌入城市人才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加突显出来。同时,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雷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差异,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出现了人才结构性失衡,导致结构性失业。

1.2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够,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对用人单位选才标准不清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专长;宁到大城市屈才,不到小城市高就;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当骨干。这致使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的怪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丧失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1.3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发展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成为衡量高校就业工作好坏与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声誉。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2 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要求都很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明确工作定位以及所担当的角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与知识能力,努力探索新的、科学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2.2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积极开展择业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放下“骄子”的虚荣,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既不要摆着高高的架子轻视基层工作,也不要因碰壁而对就业产生畏惧和自我怀疑。让高校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认真、客观地审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就业方向,消除迷茫。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就业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择业观。

2.3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仅限于毕业前夕,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入学后就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并依据这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开发利用各种职业测评体系,鼓励大学生做职业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扬长避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个性的缺陷或改变不适宜的个性,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

2.4 传递就业信息,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高校就业指导者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求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强化相关理论和技能学习,练就过硬的技能,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要指导大学生做好个人简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掌握面试技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模拟招聘会”,通过笔试模拟面试和试讲等,为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创造条件。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提高大学生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教会大学生就业的技巧,使之成为就业的强者,并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贾新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5).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54-02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全社会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完整、导向明确,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便于操作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照势在必行。只有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其质量的优劣需要评估,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价值在于:填补了量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空白,使评估由定性转变为定量;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宏观决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用人单位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人才流失率,提高单位凝聚力和经济效益,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促使高等院校按市场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不断提高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确立的原则

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从微观角度审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总体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职业适应性、物质及精神待遇、毕业生主观满意度等因素。从宏观层次上探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基于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的复杂性,确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文化传统,涵义明确,测算方式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指标要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并与现实世界相符,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2.全面系统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基本反映毕业生就业运行和发展态势,能反映出毕业生就业主要过程和主要层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设计的指标既要各有侧重、相互分工,又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3.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计量在考虑客观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究竟是以主观指标为主还是以客观指标为主,需要根据国情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劳动立法还不够健全,因此,主要依靠客观指标来描述和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比较合理。

4.简明实用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符合情理,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指标的代表性和易获得性,避免繁杂、难以操作。

5.超前性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会不断提高,内涵也会日益丰富。所以,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便为管理层决策和调控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2]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权重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借鉴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通过文献资料探讨和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调查访谈,采取CIPP评价模式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维度,编制“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出二级指标因子,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完整性、可行性的原则,来研究和确定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背景、投入、过程、成果四个维度的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就业工作背景维度上有四个因子: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在就业工作投入维度上可用三个因子来加以描述,即:就业工作条件、就

业工作经费、就业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过程维度上有五个因子: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管理;在就业工作成果维度上有四个因子:就业工作效果、社会评价、就业工作研究、就业工作获奖情况。就业工作背景维度权重为0.2,就业工作投入维度权重为0.25,就业工作实施过程维度权重为0.4,就业工作效果维度权重为0.15。

所以就业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构建有四个维度,以及16个主要因子,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参考。16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的最终权重如下:(1)背景维度4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指导思想0.02,组织领导0.08,机构建设0.04,制度建设0.06,合计0.2;(2)投入维度3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队伍0.10,就业工作经费0.05,就业工作条件0.10,合计0.25;(3)实施过程维度5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改革0.10,就业指导课程0.10,就业市场开拓0.05,信息服务0.05,就业管理0.10,合计0.4;(4)成果维度4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效果0.05,社会评价0.05,就业工作研究0.03,工作获奖情况0.02,合计0.15。

“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得分在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3]

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并不只是出于考核和评价的需要,也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方向的指引,从工作目标的制定到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都提供了多种思维角度。因此,该指标体系可以给高校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并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价自身工作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改进就业工作。

[1]傅忠道.构建大学生就业新机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2]周睿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别就业指导机构相继成立,意在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但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果高效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如果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处于摸索时期。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化及学生自身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非专业。我国高等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的是辅导员,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一支专职的就业指导队伍,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他们较有弹性的工作,其他事务性工作则更具钢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及调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很难从专业角度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以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开展工作。就业指导讲座一般在毕业生求职前的一段时间来进行,但场数不多,内容乏味、指导意义不大、影响力不强。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有纯课程化的倾向,缺少互动性,很难理论联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当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多为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方法指导及求职技巧培训等,这些内容只是处于一般理论状态、表面状态。而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如何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则或为隔靴搔痒,或为缺乏,甚至没有进行教育。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顺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劳动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国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再就业的职工。富余劳动力正在向城市不断流动。而这些劳动力的低工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许多企业青睐他们的重要原因。从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不能一个模式,就业需要多元化,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非常必要。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大部分毕业生留恋大城市,追求铁饭碗,找不到心仪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目标。许多用人单位则认为当代的大学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只要出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立刻跳槽,缺少责任感,使单位受到损失,导致不敢录用应届毕业生。所以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认识自己。没有较强的职业规划能力,不明确自己的素质、能力、兴趣和爱好,没有很强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甚至有些大学生有较差的就业挫折承受能力、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如果较大部分的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打击了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热情,从而降低了人们参加国家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樊跃峰,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陈思,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062-00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从“统一分配”逐渐过渡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种新的分配制度致使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不利位置,很多用人单位往往单从性别考虑,拒绝接受女大学生。因此,女大学生很难在双向选择中与男大学生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从而使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之中,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余万人,加上原来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达1000万以上。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女生比例超过49%,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女大学生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而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0%左右。据“麦克思——2012届大学生毕业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2月,在不同学历层次被调查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女性的签约率普遍低于男性达10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

(一)就业空间小,录用门槛偏高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并未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得到拓展,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秘、公关等女性职业上,而在应聘那些待遇优厚、面临较大压力的职业时,女性更容易受到不公平的排斥。因此,与男性相比,女大学生的录用机会相对较小。除此之外,因为应聘者众多,用人单位还制定出一些针对女性的特殊要求,人为抬高录用门槛,将一些优秀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如在公关、文秘等职位招聘中,用人单位对女性普遍提出年龄、身高、形象气质等限制性条件。部分企业甚至提出“女性在合同期内不得生育”等苛刻条件,无形中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

(二)性别歧视现象明显,就业机会不均等

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性别歧视现象明显,女性毕业生比男性要更加困难。有调查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遭遇过性别歧视,其中近一半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2009年初,江苏省随机对100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00个岗位进行了分析,发现有53%的工作岗位明确表示只招男生,仅有35%~36%要求招聘女生,其余岗位对性别不限。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提出一些除职业要求以外的诸多要求,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阻碍之一。

(三)就业质量偏低,缺乏发展机会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不仅仅是指找不到工作,而且还表现在她们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是否得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当的职位,是否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从就业稳定性、收入、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以及对公司决策的参与、安全、职业发展等方面来看,女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性。调查显示,88%的女生认为,劳动力市场未向她们提供与能力相符的劳动岗位。在已就业的女性中,女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及专业对口率明显低于男性,“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偏低还表现为女性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提拔到管理队伍中的比例也较低。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不仅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存在负面作用,而且也降低了社会对人才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会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是非常迫切而且必要的。

(一)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女大学生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顺利就业将极大地影响其家庭的构建。她们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造成对丈夫的过度依赖,从而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谐。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失业,必然会引起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进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在语言、沟通和处事等很多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给女性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才能充分地利用好社会人力资源。

(三)有利于缓解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因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有着良好家庭背景,自身素质较高的女生对自我产生了认识偏差,她们严重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对就业丧失信心,并阻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甚至个别女生产生了性别自卑心理,放弃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产生“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女大学生的正常成长,还将诱发许多社会问题。

三、女大生就业困境的内外因探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女大学生竞争力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分析

1.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这导致女性对自身的职业期望和社会对女性的职业期望较男性低。

2.政府责任缺失。首先,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就业配套机制,女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连续或有中断的情况;其次,女大学生就业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关于男女平等就业机会的法律基本上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细化到执行层面,导致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最后,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不够重视,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各项保障和改进措施无法实施,致使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3.高校培养机制错位。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部分高校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数,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接轨,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更需要一些就业技能及方法的培养来满足就业的需要。

(二)内部因素分析

1.择业观念陈旧。女大学生主要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工作稳定、条件好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存在比较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心理。

2.择业心理不成熟。不少女大学生潜意识中存在自卑心理,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害怕与男性公平竞争,这往往使她们在应聘中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不能正常展示自己的优势。相反,一些女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不错,对工作嫌这嫌那,结果不能如愿。另外,很多女大学生在择业时还存在着观望心理、懒散心理、虚荣心理、狭隘心理等,这些都影响了她们的正常择业。

四、破解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破解其就业困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从社会角度和女大学生自身角度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从社会角度破解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1.加大正确的性别宣传,转变用人理念。加强两性性别平等的舆论宣传,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比如女生先天细腻、心灵手巧,更能适应现代技术操作的需要;女性善于人际交流,易与他人合作、责任心强等特质,都是一种职场优势。在宣传两性性别平等的同时,还要注重树立良好的女大学生形象,加强女性先进典型的宣传,增强积极舆论的引导。通过宣传促进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客观认识女性的价值,给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强化政府责任。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努力引导女大学生就业。首先,设立女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法规,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通过立法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最后,建立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基金。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保障资金的投入,以保证针对女大学生的各项就业措施的顺利实施。

3.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高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合理设置专业,适度确定招生比例,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其次,强化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她们参加一些组织活动,进一步开阔她们的视野,使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得以提高。再次,高校还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优秀女毕业生,召开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

(二)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破解其就业困境

1.克服传统观念束缚,树立正确就业观。女大学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至于丧失良机。因此,女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依赖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到更多的就业领域去选择。

2.树立自信、自强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自强”有助于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在求职过程中挫折和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女大学生必须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在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更要提高自我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最终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女大学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弱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注重社交、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女大学生的前途,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应对并努力改善相关条件,才能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艳,尹立博,等.高校如何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8).

[2]杨晓菊.关于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3).

[3]徐海阔.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若干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4]栗惠芳,柏晴,等.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4).

[5]李轮.女大学生就业难解读与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10,(5).

[6]李胜贤,许晓辉,等.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第13篇

关键字: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yearly enrollment of college, "elite education" gradually into public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talent is very competitiv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such a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vocational colleg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ed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n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n give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这种新型的就业模式使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应运而生。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重要的类型,不仅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的责任,还承担着尽量帮助培养的大学生就业成才使其学有所用的职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十分必要的。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需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历又不及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所以他们的就业压力尤其大,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成才,学校就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及就业所需的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心里品质等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其社会价值。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指出,人类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发挥其最大潜力以完成其一直希望实现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刚毕业最渴望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或者能成功的自主创业,这就是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其自我价值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及就业所需的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心里品质等综合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对称,准确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深,急需学校提供全面、真是的人才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就业市场的另一主体,也需要学校及时地为其提供学生的信息。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很难把握最新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对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网站的就业信息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致使与毕业生的交流是单向而被动的。

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就业指导纳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强化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但是其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还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一般只在即将毕业的年级开设。同时,我们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大范围的,整体性的指导,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指导”还十分缺乏。

再次,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性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一般都配备了相应的辅导员,但是辅导员的人数却相当少,与毕业生的人数极不协调。而且这些辅导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根本没有专业知识,其专业化程度特别低,很难对在校学生开展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这些辅导员还要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其他具体事务,根本无暇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指导,更不可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对于就业指导和咨询这样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和岗位来说,指导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外,还必须要持有经过国家考试获得的资格证书,而我们的辅导员们显然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必然会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渗透。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理应搞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虽然不少高职院校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先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还培训了创业教育培训师,但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渗透。

三、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惊醒就业与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和改进:

首先,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提高其提供就业信息的对称性。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就业网络建设,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并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建立毕业生-企业信息互动平台,加强企业与毕业生的联系、互动,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从而指导学院专业设置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

其次,各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其就业指导体系。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将这一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采用有效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要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形成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再次,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得他们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

第四,各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精英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种形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四、总结

总之,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已经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口号,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个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并且要认真组织实施,这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迫切要求,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正.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科技纵横,2012(9).

第14篇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016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难。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技能问题或者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欠佳而遭到淘汰。另外,就业岗位普遍较少,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工作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在就业过程中不占优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主要的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创业普遍。在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我国政府和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以创带就。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无处不在,电子商务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也积极出台创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现象十分普遍。

(三)用人单位要求较高。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没有接触过社会,缺乏职业意识,仅仅依靠学校的就业指导无法全面了解职位要求和工作流程,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仍采用传统的指导方式,缺乏对学生就业技能和学生就业方向的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四)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出现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但是这些岗位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很多大学生认为岗位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不确定,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并不选择这些不确定性的岗位。同时,不确定性岗位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许多不确定性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原本处于这些岗位上的员工只能重新找工作,人才流动过快,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不高。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职业追求,但是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够清晰,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职位的技能要求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入职后的稳定性不强,频繁更换工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家创业就业政策的关注,无法利用就业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就业;其次,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较高,不愿从事底层工作并且对工资的要求较高,十分重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名誉等因素。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大学生的能力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部分高校仍采用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这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质量不高;其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仍采用传统的专业设置方法,缺乏对行业变化的重视,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发展;最后,专业技术水平制约学生的就业。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不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先进专业技术的了解,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指导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而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其次,指导效果不好。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效果不好,这些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时候,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技巧,以促进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最后,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很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任命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导致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学校的管理人员担任,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来说只属于附属工作,这些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

三、就业难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政府方面。首先,加强对创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应积极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并预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政府应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同时,政府应积极保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最后,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运行机制。我国政府应积极规范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就业创业市场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我国政府应积极重视互联网在就业创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实现网络指导和网络招聘,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方面。首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积极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型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资源来培养特色人才,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高校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其次,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加强学生的校园规划和职业规划,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咨询服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同时,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对创业的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探索创业路径。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跟踪调查,建立跟踪调查系统,积极听取毕业生的意见,改进本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效率。

(三)社会方面。首先,扩大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应积极更新用人观念和人才观念,充分重视高校学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此,用人单位应积极扩大人才引进的数量,促进技术升级,重视人才储备,改革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用人观念,积极优化岗位结构,避免过度重视学历而忽视了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鼓励人才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将企业的职业教育带入高校,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同时,企业应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强学生的职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桂华.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第15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84-03

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近700万人[1]。在规模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中,也包括数量不少的贫困大学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得不少贫困大学生呈现出了愈益明显的就业焦虑心理。如何有效疏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帮助其实现有效就业,应当成为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的时代课题。本文拟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现状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状况

从近年相关研究者的论著和笔者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状况。纵观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的研究,我们可发现一些研究者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专门研究。很多研究者都指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如祝玉芳指出,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的八种不良心理倾向之一就是焦虑心理[2]。蒋春雷指出,27.8%的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已呈现出过度焦虑状态,他们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走向极端(如自杀等)[3]。李俊指出,在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仅非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而这种焦虑体验对高校贫困生而言表现得更为明显[4]。李积萍指出,多数家庭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对就业问题比城市学生有着更重的焦虑[5]。史宝玉等人指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焦虑症状明显高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6]。

为了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笔者于今年3—5月采用调查问卷法,分别对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宜宾学院等七所普通高校中不同专业的2009 级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21个问题,共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1 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4.384 %。其中,贫困大学生为613人,占49.96%;非贫困大学生为614人,占50.04 %。最后,我们采用SPSS17.0 软件包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613名贫困生中,对就业较乐观的占26.37%;对就业较焦虑的占43.25%;对就业很焦虑的占18.76%;其他占11.62%。在本次调查者,我们发现对于处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普通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不论学校和专业如何,实际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就业焦虑问题存在。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主要“症状”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焦虑上的“症状”虽然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症状”具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多的不同之处。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作为贫困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其有自身的基本症状。这些症状主要体现为: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抱怨社会和家庭、消极厌世等等;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紧张、惊恐、易怒、抑郁、自卑、沮丧、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失眠频发、食欲不振、面容憔悴、身体不适感和疲惫感增加等等;在行为方面的则是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行为、人际交往活动减少,严重的甚至还出现报复社会或他人、选择自杀等行为。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主要特点

与一般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更具有特殊性,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双重焦虑共存。在心理学上,一般可将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两种。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经济贫困的特殊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因为学费和生活费的不足等而产生精神负担,进而经常体会到焦虑,时常处于“特质焦虑”中。当面临择业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时,贫困大学生由于原本所受经济欠缺的影响,大学期间的特质焦虑产生的负效应则会进一步加剧就业中的状态焦虑。这样一来,贫困大学生在特质焦虑促发下的状态焦虑程度会不断加剧,从而出现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状态焦虑程度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二是持续时间长。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来说并不是短期存在的,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奖助学金等输血式的解困措施,并没有彻底消除他们长时间受贫困煎熬。自入大学开始,他们就要面对因贫困带来的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在既没有良好家庭经济基础依托又没有强大社会关系支持的情况下,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会长期焦虑于未来的工作,长时间陷于就业焦虑状态。

三是影响程度深。贫困生一方面渴望早点找到工作,摆脱贫困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掣肘,自尊自强的进取心往往会被需要经济支撑的无情就业市场摧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坎坷,自卑自弃心理经常发生。因经济贫困所导致的沉重就业压力,使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表现得更突出、更深重。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除了与非贫困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有着相似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大方面。

(一)内在原因

贫困大学生自身在有关就业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备上的不足,是产生就业焦虑的内在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负累过重期望过高的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毕业找到工作不但是为了解决个人经济的问题,而且往往也是解决家庭经济的问题,因此,其就业动机很强,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加之,贫困大学生大多很懂事,想分担家庭的重担,深知家庭对自己的期望,使他们在择业时的期望值往往都较高。但是,当今找工作的过程并不是“一锤定音”,反而是“好事多磨”。贫困大学生强烈的就业动机和期望,在现实中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常会发生碰钉子的情况。在现实中屡碰钉子后,贫困大学生就易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忧虑感和焦虑感。

2.综合素质发展不足的影响。许多贫困大学生自入校以来就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一心只读专业书”而很少参加其他集体活动的行为,却使自我失去了许多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往往造成了自身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加之由于自身长期贫困而诱致的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造成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缺乏。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更进一步影响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而当今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不仅看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怎样,更看重的是有无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是否较高以及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能力等。这势必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竞争力弱,屡遭淘汰,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3.心理调适能力不强的影响。目前,“双向选择”的高校就业制度和以买方为主宰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挫折。这样的挫折,对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挫折,对于那些平时只注重学习而不善于调适心理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则是影响巨大的。贫困大学生虽广投简历,四处面试,但却屡次遭受失败,自信心常受打击,而自我又不善于调适这种受挫心理,自卑自弃心理则会找上门来,自然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躁、不安、恐惧等情绪就会加剧。

(二)外在原因

一些外在原因对贫困大学生的诱发性作用,也容易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这些外在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家庭原因的影响。贫困家庭的家长、亲人大多希望自家孩子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解决家庭及学生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家庭的高度期望值与低度支持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从上大学之初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但是,现实的找工作过程并不是“心想事成”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就在家庭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就业夹缝中煎熬,当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能较为顺利地去找到工作时,他们的心理包袱就越来越重,焦虑不安的情绪就越来越明显。

2.高校原因的影响。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虽然普遍采取一定对策措施加以应对和帮扶,但是客观而言还是有不少的高校在观念和举措上有不到位不扎实的地方。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进行特殊帮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对贫困大学生的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没有帮扶贫困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的可行措施,没有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有效辅导的专门行动。反而,会以缓发或扣发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方式,催收贫困大学生生所欠缴学费。贫困大学生在缺乏高校有效的就业压力化解和帮扶机制下,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者更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3.社会原因的影响。特别说明,这里的社会包括政府和狭义的社会。近年来,高校就业制度改革虽不断深化,但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措施并不甚健全。政府虽然出台了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创业扶持等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执行偏差,贫困大学生享受到这些政策帮扶的面与度还很有限。另外,就业市场的不健全、社会支持的不充分、用人单位的“畸形标准”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得不少贫困生并不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紧张、焦躁、不安、抱怨、仇恨、自卑、沮丧等焦虑心理就很容易产生。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既然是由多种原因复合叠加作用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也应从多方面思考应对之策。

(一)贫困大学生方面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的有效疏解,基本前提是需要贫困大学生自己去正确认识、积极作为,通过自身的观念转变、心理调试、能力提升和主观努力来解决。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首先,贫困大学生需要学会自我减负,确立正当的就业期望值。贫困大学生要恰当自我定位,不要因为自身贫困而负累过重期望过高,好事常会经历多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次,贫困大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贫困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贫困大学生要努力增强就业心理调适能力。贫困大学生需要积极自我调试心态,主动适应当今的就业市场,克服自卑自弃心理,增强抗挫力和抗打击力,胜不骄败不馁,愈挫愈勇。

(二)家庭亲友方面

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得到家长及亲友的宽容、理解、支持、关心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持合理的期望。家长和亲友应主动为其就业心理压力减负,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择业指导,鼓励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积极进取和增强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增强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以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的艰辛。

(三)高等院校方面

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有效疏解,根本依托在于高等院校。为此,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充分认识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必须积极出台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深化学科改革、加强课程建设、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核心就业竞争力;在政策和心理上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再次,必须主动改变不合理的就业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契合当今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

(四)政府与社会方面

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产生,与政府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要有效疏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也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就政府而言:首先,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就业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度环境。其次,应积极发挥自身宏观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的功能,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加强就业市场监管,遏制就业中的不正之风,为广大贫困大学生择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再次,应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为广大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帮扶措施。就社会而言:首先是用人单位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减少对贫困大学生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和“名校情结”等内部限制,以能力为衡量标准,努力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其次是社会大众传媒应公开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和市场用人信息,既要乐于报道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也要敢于披露不公平不公正的就业竞争现象,积极履行社会监督职责,从而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韩秀.201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

数接近700万[DB/OL].中国广播网,2013-07-19.

[2] 祝玉芳.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7,(2).

[3] 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4] 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 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6] 史宝玉,刘景军.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策略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4).

Analysis of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xiety

LI Yong-hong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