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
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中医思想,定期聘请中医名家进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可以举办中医知识竞赛、中医故事演绎等活动,弘扬中医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95-02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彩琴,刘浩,张团笑.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51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判标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对确诊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于氟西汀20mg・d-1・Qd・Po,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应用汉密顿抑郁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35.2%。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97,4.02,P<0.05),不同性别、不同卒中部位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抑郁治疗有效率62.2%。结论
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脑出血;脑梗塞;抗抑郁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or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卒中患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3年2月~2005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2)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住院95例,门诊33例;男69例,女59例;平均年龄(64.2±17.5)a;脑出血39例,脑梗死89例;脑卒中时间20d~2mo76例,3mo~1a38例,1a~3a14例。
1.2方法
1.2.1抑郁情绪评定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定抑郁状况,HAMD评分<7分为正常,≥7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2.2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定1~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1.2.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判标准(ADL):ADL1:完全恢复;ADL2: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ADL3:生活需帮助,柱拐可行走;ADL4:卧床不起,意识清楚;ADL5:植物状态。
1.2.4治疗对PSD患者在治疗卒中的基础上给于氟西汀20mg・d-1・Qd・Po,4w末进行汉密顿抑郁分级量表(HRSD)测评疗效,HRSD评分<8分为治愈,减少5分以上者为好转。
1.2.5统计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组统计,计算抑郁发生率,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PSD发生率128例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31例,中度抑郁13例,重度抑郁1例。其中男性25例(19.5%),女性20例(15.6%),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χ2=2.25,P>0.05)。
2.2卒中部位左半球23例(35.3%),右半球17例(35.4%),双侧半球5例(33.3%)。其中脑叶12粒(34.2%),基底节28例(34.1%),脑干5例(35.7%)。
2.3PSD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128例卒中患者中有神经功能缺损102例,出现PSD42例(41.1%);神经功能正常26例,出现PSD3例(11.5%)。两组PSD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7,P<0.05)。
2.4PSD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日常生活能力缺损106例,出现PSD42例(39.6%);日常生活能力正常22例,出现PSD3例(13.6%)。两组PSD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02,P<0.05)。
2.5临床疗效45例PSD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4w,痊愈16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62.2%,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PSD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0%~50%。Pohjavaara等[1]对486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40.1%的患者在发病3mo时发生抑郁,其中轻度14.1%,中度26%。Herrmann等[2]对104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发现,轻、重度抑郁在急性期发生率分别为17%和19%,总发生率36.0%。包锡卿等[3]报道,脑卒中1mo后抑郁发生率49.5%。本研究显示,PSD发生率35.2%,轻度68.9%,中度28.9%,重度2.2%,低于文献报道[1~3]。这可能与本组急性期患者居多有关。本组男性患者抑郁发生率19.5%,女性15.6%,男女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关卒中损伤部位与抑郁相关研究的结论各不相同,多数认为大脑损伤的不对称性对PSD的发生有影响,左侧大脑半球损伤与抑郁有关,其中左侧额叶和左侧基底节损伤患者的PSD发生率更高[2]。但也有否定有关损伤部位与抑郁相关性的报道[4]。Gainotti等[5],用语言和非语言工具研究PSD与损伤部位关系时发现,PSD与损伤部位无关。本组PSD的发生与卒中部位无关。
本研究还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严重者PSD发生率高,与报道一致[6]。这可能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低有关。本研究对PSD患者联合氟西汀治疗4w末总有效率为62.2%,表明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PohjavaaraT,LeppavuoriA,SiiraI,etal.Frequencyandclinicaldeterminantsofpoststrokedepression[J].Stroke,1998,29:2311
[2]HerrmanM,BarthelsC,SchumacherM,etal.Poststrokedepression:Isthereapathoanatomiccorrelatefordepressioninthepostacutestageofstroke[J].Stroke,1995,26:850
[3]包锡卿,王庚鑫.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0
[4]AngeleriF,AngeleriVA,FoschiN,etal.Depressionafterstroke:aninvestigationthroughcatamnesis[J].Stroke,1998,29:2311
[关键词] 肿瘤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96-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连接点,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1]。临床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医学生在进一步获得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直接参与患者的诊治过程[2]。而肿瘤学专业学生不可回避地要遇到大量的肿瘤患者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临床实习对肿瘤专业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对影响肿瘤专业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1 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学生的心理因素
在实习初期,学生从学校走到医院实习医生的岗位上,角色的转换、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让实习学生有新奇感的同时,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学生也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实习生活转变角色;到实习中期,随着实习生对实习生活逐步的适应,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等心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实习质量;到实习后期,毕业、升学、就业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对实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实习生重视理论,并未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配合,主动思考,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学习氛围,但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重视临床实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存在出勤率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实习质量。
1.2 考研和就业的压力
考研、就业与临床实习时间上的冲突,必然会对临床实习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显示[3],在临床实习阶段有77.5%的实习生并不能把精力专注于实习工作上,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一半的时间忙于考研复习,一半的时间又忙于寻找就业岗位,大大消减了临床实习上的精力与时间。大四的临床实习与学生们的考研、就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意识淡薄
作为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既是医生,为患者诊治,又是实习生的带教老师,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承担的任务繁重,管理复杂,并且随着近年来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多了教学层次,使临床教师的带教任务越发繁重,一个老师同时带教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繁重的医疗工作量,明显精力不足,对学生的指导必定会减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同时,很多带教老师并未重视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责任心和教学意识,在各级医院往往存在着“重医轻教”的现象,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认识到临床教学也是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缩减教学环节,敷衍了事[4],使学生的临床实习没有办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对实习生的关心和监管也存在不足,学生分配完临床实习岗位后,学校基本不再过问和关心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学校缺乏相应的关心和引导。
1.4 医疗制度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
现阶段,患者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增强的法律意识,促使医患关系走向平等的新型医患关系,作为医者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患者权益和隐私,必须有患者的知情同意才能进行临床的示教和操作演示,但患者为保护自己的隐私,往往会拒绝这种教学行为。出于医疗安全考虑,带教医生对学生的诊疗行为非常谨慎,不可能让学生独立诊治,且多数患者也会拒绝由实习学生独立为自己提供诊治,所以实习中,学生并没有为患者实际诊治的机会,只是参与一些辅的工作协助医生工作,有利于医疗安全,但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在临床实习制度方面,鉴于医疗安全和规范管理的考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虽然也有了一些相关法规和制度,如规定正式病历不由实习生填写,也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但是在实习生的诊疗范围、诊疗程序、相关责任等问题上尚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未有明确规定,这些都使临床实习医学生的身份陷入尴尬,无法真正深入临床,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高,只能处于通过观摩和简单协助学习的阶段,难以达到实纲要求。
1.5 专业性太强
由于肿瘤医院80%以上是肿瘤患者,实习生可以见到在综合医院难得一见的各种类型的肿瘤疾病,但是对常见综合病症,特别是常见的急诊,就难以得到实习的机会。这使得那些毕业后没有机会进入肿瘤医院而进入综合医院的实习生缺乏对综合病症的认识,缺乏对常见多发综合征和急诊的处理常识,有不适应的过程。
2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2.1 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和转换角色
临床实习,学生开始成为一名临床的实习医生,面对学生在角色转换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手足无措,带教老师应尽量帮助实习生熟悉医院的环境,了解学习内容和方法,多鼓励学生,帮助其建立信心,帮助其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其树立在与患者交往时的信心,对患者能做到大胆询问病史和查体,让其尽快学习和掌握实习医生应具备的医学知识,用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医生的视角对待患者,帮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
2.2 引导学生处理好考研、就业与实习之间的关系
对实习生进行岗前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对自己目前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引导其将实习、考研、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帮助其疏导压力,正确引导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其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弹性时间管理[5]。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在可以调整的范围内根据其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为其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根据其考试复习安排弹性实习时间,做到实习考研两不误。带教人员平时应对学生给予生活上的适当关心和帮助,引导其缓解压力,例如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帮助实习生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其自身条件,为其就业方向提供参考意见,让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实习就业两不误。
2.3 合理协调实习与医患关系、制度的冲突
高尚的医德,就是要求医生对患者和社会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6]。在实习中要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行医”的道理,首先应该让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深入心中。作为带教老师,应对所从事的医疗领域的知识充分掌握,能够以身作则,业务熟练,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临床思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诊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用良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7]。在实习过程中,应在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让实习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2.4 增强师资力量,增强教学意识
作为具有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种职能的教学基地医院,对其来说,医疗是基础,育人是目的[8]。在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具有合理学历和职称结构、同时拥有经验丰富的一定稳定数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9]。应该使带教人员充分认识到临床实习并对其引起重视,对待实习医生,应当认真要求,耐心指导,熟悉教学大纲应该掌握的内容,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进行科学教学,促使良好的教学相长风气的形成。各级领导需对临床实习工作充分重视,对带教工作制定合理的质量检查办法并实施,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感,提高其带教的积极性,带教老师之间多交流分享带教经验,互相学习,解决带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可建立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制度,学生出科时进行自身考核的同时,也对带教老师进行教学评分,对其进行监督,同时学生的实习成绩也可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成绩挂钩,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进行教学制度建设,做好教学管理。不断制定和完善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以及合适的出科考试及评分办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要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术考核。最后,要抓好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让临床实习工作合理、有序、高效地进行,确保实习质量。
2.5 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多联系常见多发病的相关知识
有很多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综合疾病,这就要求我们的带教老师必须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联系这些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更深的印象,减少学生在肿瘤专科医院实习的专业性限制,从而让肿瘤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地实习临床知识。当然,如果能将肿瘤专业设制为六或七年制,学生首先进入综合医院实习,然后再进行肿瘤专业的实习,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局限的问题,而且将培养出一批临床基础更扎实和全面的肿瘤专科医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多途径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临床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 专业满意度 办学中期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 & G
作为教育服务的特色消费群体“学生”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各项指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参考指标之一。专业满意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2]。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在临床医疗、社区卫生、全科医学、健康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3,4]。该院为中地共建省属高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体现医学教育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原则,培养适应终身教育的应用型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自招生以来已办学2年,为更好的了解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特对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教学、教学效果以及教风学风等多维度全方面调查,考察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定改进重点,以期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其中 2010级165人,2011级117人,共计282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含学生对专业建设整体满意情况、专业课程整体满意情况、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掌握专业知识程度、教师数量、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内容态度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调查,设年级,班级,省内、外,第一志愿,调剂统计学变量。问卷采用5级评分制,分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如实填写。此次调查问卷发放282份,回收整理后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结果分析
(一)专业建设整体满意度。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见表1),学生对专业建设整体情况持乐观态度,两个年级273名学生(98.6%)对本专业的总体办学质量均满意,仅4名(1.4%)不满意,而比较满意及十分满意者达221名(78.4%),其中2010级和2011级比例最高者均为比较满意,分别为86名(54.43%)、68名(57.14%)(见图1)。对本专业的建设表示满意的268名学生中74.25%为省内学生(199名),25.75%为省外的学生(69名),不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学生80%以上表示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见图2);以第一志愿录取为本专业的学生98%以上表示对专业建设满意,调剂的学生100%表示满意,25名转专业的学生其中2名不满意,满意度达92%(见图3)。
表1:不同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的学生对专业整体满意度n(%)
图1: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图2:不同生源地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图3:不同高考志愿的学生对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
(二)专业课程满意度。办学以来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共13门(见表2),《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的上课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学生,回收问卷共277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预防医学》等10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仅2010级学生,回收可用问卷158份,各门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系统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学生都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十分满意者达67%以上,尤其是《系统解剖学》,学生对该门课程做出了最高评价,非常满意者246名(88.81%)(见图4),没有不满意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这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资历老,在著名综合性大学中有二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获得学生好评,教学效果显著;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可能与这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年轻博士,缺乏实战教学经验有关,教学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表2:学生对各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n(%)
图4:学生对各专业课程的总体评价
(三)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对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240名(86.64%)学生表示满意,37名(13.35%)学生不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中88%是2010级,仅少部分2011级学生表示不满,见表3。经过第一年的教学实践后,2011级培养方案做了局部调整,将《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整合为一门《医用化学基础》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在遵从医学课程体系的逻辑性的原则下,将《组织学与胚胎学》从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从第一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即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医学基础专业课程,同期进行《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医学基础知识,前后联系贯通。提示在2010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2011版本是比较符合该校学生培养要求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表3: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数量的满意度n(%)
(四)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96%以上的学生对现有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表示满意,其中149名(53.79%)学生比较满意;176名(63.54%)学生基本掌握专业知识,能较好的掌握者62名(22.38%);在对医学院现有教师数量是否充足的调查中有108名(39%)学生认为现有教师数量不充足,见表3。
(五)实验教学效果。在医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实验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的满意者234名(84.48%),而对实验教学条件的完备情况,158名(56.04%)学生满意,不满意者119名(42.96%),其中80%以上是2010级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效果,有基本满意者156名(56.32%),不满意和完全不满意者57名(20.57%),见表4。大部分不满意实验教学者主要为2010级学生,他们是该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进一步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在办学初期,对于教师的数量、教学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建设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表4: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条件及教师实验内容、态度的评价n(%)
(六)其他方面。教师的优良教风得到学生的好评,满意者273名(98.56%),其中55.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风比较好;良好的学风也同样得到肯定,252名(90.97%)任务学风好,这与该院高学历、高素质教师队伍组成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对于该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有129名(46.57%)学生比较满意。见表5。
表5:学生对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教材使用的评价n(%)
三、讨论与建议
(一)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学生满意度的现状。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目前建设整体情况均比较满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现有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教风以及学风教材的选用均得到学生好评;不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学生、以第一志愿录取或者是调剂过来的学生80%以上均对专业建设总体情况持乐观态度,势头良好,十分满意。但临床医学专业属于该院新办仅两年的专业,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专职教师人员缺乏,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造成学生对这方面的满意度不高,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办学中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方面:“医学院现有教师数量是否充足”题目中39%的学生认为不足,截止问卷调查时期我院的专业教师仅8名(博士4名,硕士4名,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1名),这对于要承担13门专业课的医学专业高校教师来说,教学工作量任务之重,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一门医学学位课108学时,仅一位授课教师,而这位教师同时还需承担《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另一方面,从办学以来所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所讲授的《系统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三门课程的评价较高,尤其是《系统解剖学》,88.81%的学生都非常满意,没有不满意的学生;而对于年轻无教学经验教师所讲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另外,师资配备出现老中青断层,几乎所有专业教师均是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素质较高但教学经验缺乏,而有经验的教师年龄偏高且数量较少,这也是导致在办学初期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能否满足你的专业学习需要” 题目中,42.96%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满足,其中80%以上是2010级学生;“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否满意”题目中20.57%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完全不满意,56.32%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这个结果反映出临床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场所不足,仪器设备缺乏,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受到硬伤限制。
(三)建议改进措施
1.继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是学院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而教师是学院的一面镜子,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基石,教师师资问题是制约专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教师人数缺乏是目前该专业急于解决的主要问题,直接关系着学院的生死存亡[5]。意识到这一重要性,学院不仅要适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而且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考虑教师老中青断层问题,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均需及时引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察机制,注重现有教师的培训,有计划的为教师安排访学、进修等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会、集体备课讨论会等,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让青年教师在一流的高等教育学府或研究所学习,接收熏陶,开阔眼界,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加强管理和指导,使评有根、监督有据、考察有理、奖惩有依,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管理和建设。
2.加快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自然学科,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临床医学教育的始终,是提高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它的重要意义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使“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切实贯彻落实。该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办学中期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很多,如师资原因、购买实验仪器的资金缺乏以及实验室场地不足等问题,而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校投入支持的力度加大,截止文章投稿期,该院已迁入新建的医学大楼,占地约19000平方米,并构建了一个分子医学中心,该院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场地等硬件条件均已得到较大改善。
通讯作者:肖娟
基金项目:地市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及办学目标定位研究,湖北省教科所B类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课程LBL-PBL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Y201247)湖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8号。
[参考文献]
[1]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JKXL201303062&dbname=CJFDLAST2013&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zE2NzN5N2dVTHpMTHliVFlyRzRIOUxNckk5RFpv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StadUY=
袭开国,董博,崔诣晨.硕士研究生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21(3) :465-466.
[2]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recid=&filename=XBKJ201112046&dbname=CJFD1112&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YyOTk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lkrWnVGeTdnVWIzTlBTL0FaTEc0SDlETnJZOUJZb1I=
袁静,张会忠,潘益兴,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2):74-76.
[3]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recid=&filename=YXXL201201013&dbname=CJFD1112&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M4MDVMNmZZK1p1Rnk3Z1ZyckFQRFhUWXJHNEg5UE1ybzlFWjR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
徐娜,曲海英,孔令玲.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2,10(1):28-30.
[4]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5&CurRec=1&recid=&filename=JKXL200405005&dbname=CJFD0305&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jk2NT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K1p1Rnk3Z1Y3ekxMeWJUWXJHNEh0WE1xbzlGWVk=
刘欢欢,张小远,解亚宁,肖蓉.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其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31-333.
[5]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3&CurRec=4&recid=&filename=JXGJ201306X0C&dbname=CJFDPREP&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K0VrZDZ4cDBFbGw4UVkyM1VScnNiRm1ibHpIZkdmZ216V21sWGYvekhwVDNwS2VrPQ==&v=MTUwMDZHNEg5TE1xZWRGRjR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K1p1Rnk3Z1ZMdk5MelhNWkw=
关键词:寓教于研;创新人才;中西医临床专业
经过6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1]。尽管目前我国高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2]、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性不够等很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更需进一步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力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本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探索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1贯彻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1.1树立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实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实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以来,已经在中西医临床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过程中,我院通过开展中西论坛、各方面经验交流会,结合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寓教于研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寓教于研"的主要含义是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科研育人、学术育人,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1.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坚持寓教于研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方案。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夯实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基础课程。②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外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实施。③完善临床课程体系,加强临床教学,培训中西医结合专业标准病人(SP)。④增大科研学分,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相应的导师参与并主持各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⑤改革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西医学能力、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科研能力。
2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教中有研模式 建立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科研的高水平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参与式和自主学习。坚持教学的学术性,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2研中有教模式 科研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引导课外科技创新、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借助科研平台,自主开展科研实验。
3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1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 建立完备的教师管理体系,设立学院、学科、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专职负责人,使科研平台最大效用地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
3.2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 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有效保障。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倾斜,鼓励创新,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研究生学习,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成果同等奖励;对在寓教于研、人才培养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增强了师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的干劲,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3.3构建寓教于研的监控机制 监督机制是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抓好优质生源工程和本科生论文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明确教师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等目标责任,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监控机制。实行学院领导及同行教师二级听课评课制,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座谈会、举行交流探索会等方式,指导并协助教师进行教学。
4结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2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教职员工多年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已开展了多项中西医结合教育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整体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奖励。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可以高度统一的,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贲莹,方朝义,杜惠兰,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12-14.
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类学科专业。
培养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以整体思维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素 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医疗的中西医 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方药学、 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系统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微 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局部解剖学、西医结合思 路与方法、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西 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 诊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等。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县医院、城镇社区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各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等地方上班。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医疗设备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制药/生物工程;
3、医疗设备/器械;
4、美容/保健;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金融/投资/证券;
8、娱乐/休闲/体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更新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3、掌握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饲养的知识与技能;
4、掌握寻找与开发中药新资源的初步能力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分析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成为对高校办学质量最为严峻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生调研本身就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育评价又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毕业生质量调研是学校教育质量判断的终极尺度,它不仅可以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求、质量等的要求,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服务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为了客观反应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方面和学生管理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省市、县两级医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研工作。此次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和大量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完善和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最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10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艳君.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75-176.
[2]刘天宝.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结果统计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9):1110-1111.
[3]张文红.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2013届毕业生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4]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73-77.
[5]王凤清,陈娟,张景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20-24.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习;出科考核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1],实习出科考核作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环节的一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在完成一个学科实习后掌握该学科理论和技能程度的重要考查方法,也是加强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及学生学力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出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多由实习医院的临床科室自行掌握,科室之间、实习医院之间的考试标准、考试题型各不相同,考试内容单一,成绩评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各实习科室及医院的教学质量无法横向比较,未能充分体现考核的作用[2];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出科考试不受重视,走形式、靠印象打分的情况屡屡存在,既不能体现学生自身各方面医学能力的发展,又不能体现同学之间实习效果的差异,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形同虚设。因此,我们以改革毕业实习出科考核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以促进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贯彻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临床毕业实习阶段中其能力成长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临床实习目标相适应的实习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1完善实习阶段学习目标
召开教学督导、临床教师、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各方面对毕业实习出科考的建议;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明确列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需掌握的所有临床技能,制定每项技能的评价标准。将各项技能分类整合,统筹明确各临床带教科室负责技能、带教内容。将出科考内容明确纳入实习入科教育,使学生进科室实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为有目的进行实习做好准备。各实习科室对于学生实习态度、技能达成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医师平时工作要求、实习医师必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体格检查技能、诊断技能、常用操作技能)、科室常见病种中西医诊疗常规、特色病种及诊疗常规、常见病中西医临证问诊及思维程序、常用药物、方剂(包括协定方及特色制剂)六大方面,并提供出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制定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设计了四位一体的出科考核方案,具体包括中西医临床专业知识在线考试、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床边综合能力考、min-cex临床能力测量四个方面,每月实施,连续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过程。第一,建立网络题库及在线考试评价系统。我院实现了在院内网络环境下基于临床教学规律的中西医学专业出科考试题库构建,运用自主学习和定期考试评价功能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运用跨科目组卷实现了中西医综合性考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第二,建立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病案题库,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团队,分组进行考试,对病案进行中西医诊断思维的陈述,包括诊断分析、治则治法、用药处方,饮食起居调护等,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辨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第三,以临床病例为中心实施五站式床边综合能力考试,考查学生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包括床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书写、临床答辩和专科技能操作考。第四,采用以Mini-CEX为主要形式的平时考察,重点考察学生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诊断、健康咨询、组织效果、整体评价七方面能力[3]。
3注重反馈辅导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临床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针对每次出科考核结果,给予学生系统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进而促进学生吸取经验、改进学习,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出科考核所反映出的学生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医院可根据教学薄弱环节开展系列相关师资进修和培训工作,组织临床教师集体学习、研讨、交流,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有关培训,促使医院、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状况反思,从而达到多形式、多途径保障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综上,通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定期考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辨证思维及人文医学能力,及时反馈和辅导,实现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化、规范化管理,也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綮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2]张毅.高校中医学专业临床教学考核体系的实施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09-511.
【导语】从国家医学考试网的《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公告》得知,2018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1月20日24时截止,想要报考的同学请仔细阅读下文!报名具体详情如下:
考试报名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审核两个部分。
中西医助理医师网上报名时间自公告之日起至2018年1月20日24时。请考生持有效身份证件按有关规定如实准确填报个人信息。
中西医助理医师现场审核时间为2018年1月27日至2018年2月9日,主要是对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本人照片采集和报名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请考生注意安排好报名时间,尽早网上报名。具体事宜可咨询报名所在地考点办公室。
报名流程
步骤1、考生登陆国家医学考试网(nmec.org.cn),点击“网上报名”,进入报名系统。
步骤2、参加报名前请先确认是否已注册,如果没有,请先点击“注册”按钮进行网上注册,注册成功后该用户名可用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开放的所有考试报名(注意:注册成功后,用户名将不能被更改,请选择容易记忆的用户名并牢记该用户名和密码)。
步骤3、用上一步骤中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并完善“个人信息”项下相关内容。
步骤4、在“考试报名”项下进行报名信息填写。
步骤5、报名完成后,打印《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成功通知单》。
报名入口
点击进入>>>2018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报名入口【已开通】
报名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内容如下:
参加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为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
1、具有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学历,以及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2、中西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自2014年3月18日公布施行,依据此规定“学历审核”内容如下:
学历的有效证明是指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医学技术类、药学类、中药学类等医学相关专业,其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一)高职(专科)学历
1.经省级以上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举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取得资格后限定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后,方可申请将执业地点变更至县级医疗机构。2014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不能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含教育部、原卫生部批准试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含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其专科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2009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符合本款规定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应以学历专业报考;2010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该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除外。
(二)中职(中专)学历
1.2006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7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卫生职业高中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三)成人教育学历
1.2002年10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该学历作为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上述毕业生,如其入学前已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且所学专业与取得医师资格类别一致的,可以以成人教育学历报考执业医师资格。除上述情形外,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2001年8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四)其他
取得国外医学学历学位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同时符合《执业医师法》及其有关文件规定的,可以按照本规定报考。
特别说明:
1.临床医学专业能否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考试?
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有关规定跟师学习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相同级别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2.报考试用期截止日期及试用期证明有效期。
(1)报名时考生应当提交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应届毕业生报名时应当提交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证明,试用证明的截止日期大部分考区为当年8月31日前。
考生报考时应当在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时间或累计(含多个机构)试用时间满1年。
(2)现役军人必须持所在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方可报考。
(3)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当年有效。
3.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有效身份证件的详细说明:
(1)中国大陆公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台港澳地区居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台港澳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
(2)外籍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护照。
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其考试办法另行制定。
实践技能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9日至2018年6月15日,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分数线为60分。
综合笔试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如下:
临床、中医类别(中医专业、少数民族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临床、中医类别(中医专业、少数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和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全国实行计算机化考试: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和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医师全国实行计算机化考试: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军事医学执业助理医师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军事医学执业医师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8:00。
院前急救岗位和儿科专业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除中医类别少数民族医专业外,执业医师合格分数线为360分,执业助理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80分。
2018年继续开展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类别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和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一年两试”试点。在试点考区通过当年实践技能考试,但未通过第一次医学综合笔试且无违纪违规行为的考生可报名参加第二次医学综合笔试(含缺考考生)。试点考区及其他安排另行通知。
医学综合笔试“一年两试”试点第二次考试时间如下:
临床、中医类别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11月23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临床、中医类别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11月24日和25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 教材编写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21世纪,医学将会在寻求还原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方法相结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为标志。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评。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包括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在内的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正式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05年,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国40多所医药院校和中医院校2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心血,正式编纂出版。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规范。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专业教育的依据,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由我院担任。回顾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的筹建、出版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一、筹建过程和出版意义
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于中医、西医专业以外,非常年轻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许多空白有待探索和开发利用。我院自建院以来就是中医系、西医系并存,这在全国的医药院校也是少有的优势。这一优势非常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故我院继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之。医学教材建设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西医结合专业没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已成共识和积虑,我们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经全国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协作组第二届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研讨会讨论决定,由我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与附属中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为主编单位,率先联合全国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着手于2002年编写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在我院临床本科2001级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使部分中西医结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教学成为可能,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协编教材的发行和使用为我院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的编写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的编写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初稿、中稿和定稿会议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编写,历时两年,凝聚了全国21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知名专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国中医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她的出版,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自豪地拥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该规划教材在全国较多中西医结合系学生中已使用5年,反应较好。
二、教材研究与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凝聚了编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暇、无可挑剔,特别是对于毫无蓝本参照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须要反映临床技能训练及社交能力、判断能力、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的教育内容。所以,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地升华提高,才会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顽强的生命力。教材编委会对《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非常重视反馈调整。2004年7月,规划教材昆明定稿会议上,教材编委会独创性地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万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馈意见。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秦万章教授的高度赞赏,并于2004年11月广州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与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丽的四川康定举办。此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辽宁、四川等地的会议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皮肤性病教学方面9篇,有皮肤性病学研究生培养、病案式教学效果分享、《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编写的会议纪要等内容汇报,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经验交流拉开了序幕。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已定期举办两届教学研讨会,及时沟通、交流教学研究经验和教材使用中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不断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年会正式宣布成员名单并颁发聘书,商议学组的工作计划。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国家职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伴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成立,这一教学平台无疑更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校际交流,有利于教学用书及相关课件的开发利用,出版的教材质量将处于良性循环和监控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严火其.从库恩范式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3,24(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