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的基本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审计的基本要求

第1篇

1、动作选择性: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切断系统中的故障部分,而其它非故障部分仍然继续供电;

2、动作速动性:保护装置应尽快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

3、动作灵敏性: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值来实现。整定值的校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

第2篇

服务行业的基本的要求如下:

具有文化修养、熟练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优良的服务质量,认真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出色的工作效率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用立体思维去站在客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要立即判断对错只有了解宾客的含义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及工作责任。礼貌礼节意识是每一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良好的礼貌礼节表示我们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面带微笑,真诚服务,这是服务者的基本要求,笑迎天下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有魄力和毅力,有远见,带领整个团队不断进步;

2、要有各个领域的几个精英人物;

3、团队里可以有普通人,但不能有心术不正的人,这样的人会让整个团队蒙羞;

4、要不断加强团队之间的默契,看清每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以便以后更好的合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正确的放松,瑜伽练习中无论是体式、呼吸控制法,还是冥想练习,都需要思想与身体的放松,这种放松不等同于松懈,而是将肌肉与头脑的压力彻底释放出来,每次练习瑜伽前都仿佛新生的婴儿一般纯净柔软,不掺杂多作的事物,所以人在练习前的身心状态非常重要;

2 .正确的练习,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才可以保证瑜伽练习的的道路是通畅的,包括每一个步骤都最好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即便如此,即使在多年的深入练习后也不可疏忽大意,因为可怕的损伤与头脑中的妄念就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

3、 正确的呼吸,如何呼吸是练习瑜伽的开始就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这个学习过程也许会贯穿瑜伽练习的整个过程,因为正确地呼吸才呆以控制身体器官、能量通道乃至深层意念;

4、正确的饮食,素食可以保持一个轻盈的身体和平和的大脑,可以有效抵抗疾病,但前提一定是正确的素食,错误的饮食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严重影响瑜伽的练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凡从事生产经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写法

1。写明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营业执照号码。

2。写明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范围及开业时间。

3。开业税务登记申请,涉外企业开业税务登记申请。其中个体经营税务登记只填登记表即可,不必备申请。

第6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第7篇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4.内部审计风险更趋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传输自动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审计环境更趋复杂化,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等审计因素,均有可能使得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发生前就已经产生或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的负责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形成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以领导的意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情况。对于被审单位,要树立主动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现在的价值增值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内涵。

2.重视技术,坚持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随着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式、审计手段、人员要求、审计目标等变化而与时俱进,必须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轨道上来,实现由财务控制逐步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数据管理为依托,重视科技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上的作用。

3.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尽快研究制订适应本地本系统发展现状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人员资质以及审计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体系。不仅仅从战术上对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继而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控,而且要强调审计战略,应虑广西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强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打造的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要求的、财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计算机技能交融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诸如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以科研促进审计实践,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务,并进行考核评价,以适应时代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

5.注重分工,强调效率。

根据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著名的劳动分工论,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如审计中介机构,将部分风险程度高以及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业务项目(如大型基建审计项目或者是巨额融资项目等审计成本高相对较高、专业分工相对专业的审计业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但可以转移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三、结语

第8篇

党的十七大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审计机关要准确把握这一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实践中选择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选择新的工作角度、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工作空间,把促进科学发展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一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作为审计工作根本性价值取向,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审计机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根本性价值取向,在履职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和保障发展。应围绕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开展审计监督,在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矛盾上下功夫,确保政令畅通;认真检查纠正影响和妨碍科学发展的问题,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行为坚决进行查处;旗帜鲜明地保护党员干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注意把工作失误与严重违纪区分开来,积极促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审计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发挥服务、保障、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审计工作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担当重任。把以人为本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我们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主体性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审计机关要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确立人在全部工作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更加自觉、更加充分、更加生动地体现这一主体性价值取向。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关注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上学难、看病贵、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食品药品安全、坑农害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坚持查处违法行为与保护合法权利并重,充分尊重和保障被审计对象的各种合法权益。坚持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教育和挽救干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审计工作的恒久性价值取向,在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科学发展观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观,发展的恒久性和永续性是发展科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和未来的高度负责。审计工作要把这一基本要求作为恒久性价值取向,在推动长远发展、永续发展上发挥作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科学安排、科学推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推进审计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科学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战略上总体规划、战术上分步实施。既应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又应充分认识长期性和艰巨性,搞好科学规划,提出审计工作的长远目标任务。既应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审计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应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分析预测审计工作的现状和走势,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四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作为审计工作全面性价值取向,为实现统筹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发展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上,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理性把握,是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审计工作要把推动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为实现统筹发展保驾护航。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加强对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农村金融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统筹区域发展中,要加大对上级各项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截留、挪用、贪污扶持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保证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职能作用,努力消除不利于科学发展、影响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坚决扫除各级各部门中存在的种种妨碍健康发展的歪风邪气,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围绕发展的大局,纠正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政绩观”,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做到既注重经济指标,又注重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注重城市建设,又注重农村发展;既注重当前的发展,又注重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经济总量增长,又注重人民群众的实惠;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稳定,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做出应有贡献。

第9篇

从实践方面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社会各部门上下尚无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有些行业已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但仍不够完善,由于审计人员的视角不同,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特别是部门、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保证和服务职责,而这些职责履行的结果往往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特点很直接表示出来,审计评价无所适从。

二、审计结论承担较高审计风险,须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针对人的评价,事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自然很高,但当前的情况是,审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人力又有限,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高风险。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群众期望值高的综合性审计工作交办的任务,其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综合素质。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科学区分经济责任界限,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问题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准确科学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分清经济责任界限十分重要。由于审计对象不同,领导的责任也不同,对责任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责任界定中,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对于这些责任,审计人员要认真研究责任带来的经济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作出对被审计对象责任的评价。

(二)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要把握三方面的责任推定,比如通过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审计后,应先分项作评价,然后再综合评价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

(三)加快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大体一个原则:尽可能的选择最合理的定量评价法。为此,审计评价的内容要满足基本要求和突出的“三个重点”。满足的基本要求即“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错位”原则。“三个重点”就是突出对审计工作实绩评价,突出对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评价,突出对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单位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评价。

(四)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10篇

1 .有利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科技将各个单位的财务资料集中汇集在一起, 使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对财务资料进行集中审核, 减少审计工作花费的时间与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迅速确定需要审核的重点内容,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有利于降低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以更好地对单位的依法理财、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监督, 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 .不利影响

首先,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产生了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制会使会计相关材料都集中到核算单位中, 容易使核算单位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部门相互勾结, 让违法乱纪的行为通过审核。其次, 会计审核制度的使用, 使责任认定的难度增加,在会计集中核计风险的算制下, 审计对象由被审计单位变为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 但其作为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主体, 仍享有财务收人筹集、支出的审批权、执行权以及财产物资管理权; 而会计核算中心成为被审计对象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职能都是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因此, 在审计过程中, 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对一些会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诱, 增大责任认定难度。

二、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制使用以来, 对内部审计工作既带来了有利影响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 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避免会计集中核算制中的不利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会计集中审核之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从目前的情况看, 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所有的相关行为规范都要按照《审计法》的基本要求进行调整, 丰富审计的执法手段, 增强审计执法的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于被审单位出现违规行为的, 审计部门要参照相关法律法规上的基本要求, 做出审计决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现的管理问题, 要根据《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具审计建议书。

2 .明确责任主体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施行以后, 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两个审计对象, 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 所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明确责任主体。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 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依旧是财务责任的主体, 应对单位内的财务收支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来负责。所以,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审计的主体就是被审计单位与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所以要对财务资料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负责, 一旦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会计核算中心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3 .要把握审计的重点

第一, 要注意审计的全面性, 将被审单位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现场, 并要求处理该笔业务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经办人员到现场, 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现象进行解释, 将不同现场的审计进行结合, 配合完成内部审核的工作。第二, 在审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 被审单位本身的财务管理会出现相对的弱化的情况, 这种弱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检查。第三, 在审计过程中, 要详细检查各个单位票据的使用情况, 对票据使用的合规与否、收人的人账情况进行详细审查, 以免出现有账不报、报账过程中的错报、漏报等。

第11篇

    (1)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发现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堵塞漏洞,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2)有利于安全投入的及时到位和有效实施。为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可以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督查企业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督查安全费用是否真正用于安全投入,是否挪作他用;通过审计,评估安全投入的实效性;通过安全审计,可以统一安全投入统计口径,避免安全投入统计的随意性,保证安全投入的真实性。(3)有利于激发煤矿企业加强基层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审计,增强煤矿企业依法办矿、依法治矿的意识;有利于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

    二、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的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责任审计是一个新课题,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以及规定的内容,还在实践中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1)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中关于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履行的职责开展审计,如各级管理人员和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安全资金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专款专用;安全配套项目、设施是否按规定计划得到有效落实。(2)审计的组织实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要由政府审计机关、安全监督部门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每年组织审计一至两次。(3)审计结果的分类、管理和奖惩。把被审矿井划分为A、B、C、D4个类别,A类为安全矿井,B类为基本安全矿井,C类为安全较差的矿井,D类为安全不合格的矿井。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煤矿安全生产审计报告审定煤矿安全程度的类别,并开展安全监察工作,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煤矿整改。同时,要对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类别实施动态管理。发现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严重,达不到审计评定类别标准或发生重大事故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予以降级处理。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审计结果,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设计专项资金,对煤矿企业实施奖惩。通过审计,被评定为A类矿井的建议由地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及责任者予以重奖;被评定为D类矿井的予以重罚,并责令其停产整顿。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继续教育 需求框架 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在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下进行

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中,讨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属性,包括两种类型,即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前者被细分为技术技能、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后者被细分为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2004 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简称SPPIA),其中包含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Internal Audit Code ofEthnics),它不再对内审人员行为规范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要求和行为规则,其中基本要求包括正直、客观、保密和胜任,行为规则是对基本要求的细化;2009 年又颁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简称IPPF),其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2001 年内部审计新定义调整的,并确定为“强制推行部分”。

我国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 年制定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在一般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2003年中国内审协会还参考IIA 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道德文化观念和我国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制定了11 条规范。目前,理论界现有的研究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知,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判断源于胜任实务和关键角色。其中胜任实务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显性胜任能力体现在实际审计业务操作中的胜任程度,关键角色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隐性胜任能力体现在不同角色工作中的胜任能力,通过关键角色和胜任实务在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结构下相互结合,得出内审人员是否胜任的结论。

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内容的构建是为了企业能够选择、聘用合格甚至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也是为了对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因此,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遵循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框架进行。

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满足内部审计变化对其素质的要求

根据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审服务由确认服务向确认与咨询服务并举转变;第二,内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三,内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与新定义相对应,IIA又提出了内部审计作业的定义:一个部门、分支、咨询小组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提供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服务,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业通过提供系统、完整的方式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等,从而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的这些新变化迫使内部审计人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更新与提高;二是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三是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提高。

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分层次进行

(一)培训对象应分层次

《准则》第九条规定:“继续教育应当区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审计助理人员三个层次,突出重点、按需施教”。这三类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他们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内部审计工作岗位,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有所侧重。比如,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指导本单位(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学习和研究独立完成一个审计项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内容应分层次

培训内容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充分考虑内审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职称、岗位不同,分高、中、低三个层次调整培训内容。教师可结合国内外当前形势为学员提供最前沿、最新颖的课程,也可结合实际工作中典型性、代表性较强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层次讲解,具体内容可涵盖审计与会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与沟通、信息技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商业法规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级别的培训可安排在不同时间进行,有助于内审人员按需选择。

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形式应多样化

(一)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应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课堂讲授是继续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的作用是给教师和学员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场所或机会。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从原来的主角逐渐转变为助手,充分调动和引导学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把原来依靠传输的知识转变为由学员根据原理和逻辑领悟出来的道理。

(二)案例教学

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与鉴证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与鉴证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经过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审计与鉴证案例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使学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13篇

1、缺乏独立审计意识,没有审计策略和审计思路。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没有从总体上把握和设计确定审计目标的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及所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相当一部分审计项目仅仅只是核对了帐目,抽查了少量的几张业务凭证,有时甚至没有进行实质性测试,也没有其他相关的审计证据就发表了肯定审计意见。

2、缺乏审计证据意识,审计程序不到位,没有取得充分、恰当的证据支持其审计意见。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实物资产没有抽盘和监盘记录,债权债务没有函证或实施替代性程序,各种经营收入和成本、费用没有分析性程序,重大资产和权益没有合法性检查程序,而且在实质性程序较少、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又无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或其他审计风险的分析性意见。因此其发表审计意见是不恰当的。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结合本省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会计报表审计的执业标准和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

一、树立独立审计意识,明确审计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独立审计意识概括起来讲就是审计的责任与风险意识、审计的证据意识以及由上述独立审计意识所决定的审计策略。

1、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意识。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是对会计报表认定的再认定,具体表现为审计的9个目标。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就表现为审计风险。

2、审计证据意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将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的过程。因此,审计证据意识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每个审计意见都应当有相对应的、充分的、适当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否则就是不恰当的,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数量上的要求)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因此,它是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但是为了使注册会计师进行有效率有效益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把需要足够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的范围,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取决于审计风险的评估与重要水平的确定。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质量上的要求)

这又具体地表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

①相关性: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证明和实现审计目标。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的证据应与内控是否存在、有效和一贯相关。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的证据应与审计的9个目标即总体合理性,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分类和披露等相关。

②可靠性: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不同,其审计证据的证明效力也是不同的,它也直接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多少和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3、审计策略。审计策略就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设计和确定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其具体实施步骤和内容如下:

(1)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它是注册会计师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上的一种专业判断。它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因此重要性水平的运用贯穿审计全过程,在编制审计计划和评价审计结果时都要考虑和运用重要性水平。

(2)评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①注册会计师首先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注册会计师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②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程序来确定。

③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来确定。

④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漏报或错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主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来确定。

(3)设计和确定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既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又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就成为制订审计策略和设计确定具体审计程序的关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属于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只能分析、评估、确定它的水平,但是其他风险的大小,在可接受审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即是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检查风险水平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分为分析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这三类审计程序及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又决定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水平,根据这三类审计程序的设计运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审计策略和审计方法相应地分为风险导向审计、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和主要证实法。其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尚无明确的执业准则,在此不予探讨。

二、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我们制订的审计策略,就当分别实施分析性程序、内部控制测试和符合性测试这三类审计程序对会计报表的每个项目进行审计,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笔者认为除了规模较小、业务较少的企业外,会计报表审计应主要按照五个业务循环实施。其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确定各业务循环审计项目的数量标准

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各审计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首先就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和审计目的要求,确定应实施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和相应的可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工作量。其次,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应根据会计报表的五个业务循环项目、五项内部控制要素和各会计报表项目的五项会计认定,检查确认有关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一贯性。

①适当的授权:对于销售与收款循环等五个业务循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都应在检查各项业务凭证的基础上,关注此项业务是否经过了授权审批,该控制要素主要与存在或发生认定有关。

②职责划分:对于销售与收款等五个业务循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都应在检查各项业务凭证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业务循环环节的业务授权人、执行人、资产的管理人以及会计记录人员之间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不相容职务能否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该控制主要与各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③凭证和记录:这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五个业务循环所发生的业务交易即会计事项,是否形成了真实、合法、有效的会计凭证,并形成了公允的、合法的会计记录。该控制要素主要与各业务循环项目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④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这主要是针对各项实物资产和会计记录的保管,处置和使用是否受到了限制,是否形成了专门的岗位责任,其安全性、可靠性如何。该控制要素与各业务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⑤独立稽核:是指五个业务循环的业务交易及其形成的会计记录要素,由另一个人或部门来进行稽核、验证。这主要包括对会计凭证由独立的稽核人员进行审核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对各项业务进行的审核,例如内部审计等。该控制要素交易与五个业务循环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和“估价或分摊”认定有关。

2、五个业务循环的分析性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及其相应的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

内部控制测试程序,主要满足了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主要是由分析性程序和实质性程序来完成的,而这两类程序又是和审计的九个具体目标相对应的,因此,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审计时,必须具有与九个审计目标相对应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才可以说取得了适当的审计证据。

(1)总体合理性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性程序实现的,主要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总结时,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进行分析,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报表项目审计时,应对其交易业务的发生额、变动趋势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行业同类水平比较进行分析。而且在报表项目总体合理性的条件下,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真实性目标:又可分为二类审计目标来实施审计程序。一是报表项目余额的真实性,这主要通过监盘、函证的方法予以证实。如各项实物资产的监盘和债权、债务、长(短)期投资、有价证券和发出商品等的函证。二是发生额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逆查法检查五个业务循环形成的各种业务凭证和会计记录,也可以通过期后事项的截止测试来验证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往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真实性目标审计时,应结合审计目的的要求,重点关注资产的高估和收入的虚列。

(3)完整性目标:主要是通过顺查法检查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以及生产循环和货币循环形成的有连续编号的业务凭证和会计记录。重点关注有无低估负债、虚构成本、费用的现象。

(4)权利和义务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各项资产、权益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或有负债的检查与核实来实现。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否取得相应的所有权证,在建工程、实收资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是否办理了合法的审批手续等。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的情况。

(5)估价目标:又可分为两类审计目标及相应实质性测试程序。一是历史成本记账,即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入账总值,主要是通过检查核对五个业务循环形成的业务凭证如合同、协议、决议、发票、价目表和相关会计记录来实现。二是净值,主要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的计提,审计其计提的依据和方法,对此充分关注其少提或未提的情形。

(6)截止目标:该审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及相关的资产、负债在会计结账日前后的检查测试来确定其归属的正确性。

(7)机械准确性目标:主要是通过复核、计算所有报表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的计算、结转和勾稽关系是否正确来实现。

第14篇

一、审计档案的作用

(一)为证明、查考提供依据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能,查处违规犯法的现象是审计工作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审计工作的重要材料都包含在审计档案里,在需要的时候作为查证复审的有力证据,供审计部门了解整个案情。(二)能积累材料,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能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反映本级审计机关的相关政策水平的是审计文件材料,它可以作为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检查时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审计文件材料不仅能够使审计人员深刻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规律,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三)能提供信息,供审计工作综合研究审计机构以及科研部门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素材就是审计档案中保存的各种案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审计档案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对宏观经济控制有着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四)为开展审计宣传提供大量可用素材审计档案可以向国家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国家财经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因为审计档案包含着有关国家经济效益、财务收支以及经济规律的大量材料,进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建设服务和深化改革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进一步提升审计档案管理工作

(一)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档案,它是审计人员辛苦劳动的成果,同时它也真实、全面地记录着整个审计工作的过程。我们要始终坚持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重点把握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完全符合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应该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机关日常考核制度中,从而也能更好地推进审计档案的现代化进程。(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为了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培训。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对每个审计项目进行装订以及归档处理。此外,要把档案管理和整理工作作为档案人员业务评比与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制度中,让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三)使档案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法制建设,体现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审计定性的准确性、证据要素的可靠性、归档文件的完整性等特点,要使审计档案的格式、核查、内容、借阅、管理、考核以及归档等一系列文件更加完善,要求档案整理人员严把档案形成关、收集关、检查关以及归档关,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以及规范化。(四)加快推进审计档案计算机运用进程,发挥办公自动化技术效应审计机关管理档案应当顺应时展的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整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应当加大审计档案管理技术和物质的投入的力度,有条理地实现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推进档案管理的手工操逐步向自动化操作转化,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编目、检索、借阅、立卷、统计,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达到利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高效率推进审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目的。

作者:赵轶群韩璐单位: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伊通管理分局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长春管理分局

第15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10

[中D分类号]F123.6;F2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1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进行的必要而有重点的持续进行的审计工作,有效的审计可以起到预防、监督、控制等作用,但是从以往的审计工作实践分析,由于审计方式方法的落后,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关键在于做好跟踪审计,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利于跟踪审计的执行。首先,审计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审计人员必要的取证调查和跟踪审计的权力,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要冒巨大风险。其次,跟踪审计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执行操作标准,具体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操作指南、审计管理办法、审计标准等还处于空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跟踪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审计质量和效率低下。

1.2 双重领导体制的限制

目前,我国地方基层审计部门还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开展审计工作,这不仅造成了审计工作的定位混淆,而且也使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内容难以清晰界定。第一,双重管理使不同上级单位对地方审计部门的要求不同,这就造成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与工作方式不规范,常常造成审计服务与审计监督的冲突问题。第二,地方政府过于要求突出服务职能,导致某些政府投资项目的施工单位甚至把审计部门当成工程职能部门,过于依赖审计部门解决工程管理问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第三,由于审计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审计力量的不足,常常导致中介审计机构的进入,从而使正常的审计工作受到干扰。

1.3 审计工作缺乏时效性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审计的时效性问题上。第一,对何时进入审计程序难以有效把握,应当从项目决策阶段进还是施工阶段介入没有统一要求,做法也不相同。第二,对招投标审计、设计质量审计、概预算审计职能履行相对较弱,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上述工作完成审计,常常导致后序施工中出现问题。第三,审计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依然以事后审计为主,无法有效发挥出审计的纠错功能。

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高要求,必然带来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严格审计,提高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也成为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为了有效提高审计水平,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应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针对以往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在审计工作中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2.1 坚持政府主导审计原则

探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创新源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不足,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必须深刻地体现国家意志,必须发挥审计机关的主导作用。审计机关的审计应当对政府负责,应当能切实及时地给政府工程主管部门和建设方反馈必要的信息,坚持审计机关审计的主导是根本原则。

2.2 坚持均衡有效审计原则

坚持审计机关的主导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基本原则,为了发挥专业审计部门的专业技术作用,应当有效均衡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与社会审计,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首先,保证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质量和数量的必要监督。其次,发挥社会审计组织的服务作用,切实为政府投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最后,保证审计对象处在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有效管理之中。

2.3 坚持廉洁高效审计原则

廉洁高效是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前提,也是对审计队伍的基本要求,为此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审计队伍的廉洁教育和建立必要的审计廉洁保障机制,从而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 提升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水平的策略

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水平,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政府建设资金,而且可以有效遏制政府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针对目前审计工作环境越发复杂,审计对象普遍存在特殊性,审计风险不断加大的现实,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应当从制度建设、创新方法等方面实施创新策略。

3.1 建立高效有力的审计专业团队

整合审计组织,建立高效的审计团队,发挥出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合力至关重要。首先,必须建立一支高效有力的审计团队,要明确各专业人才在团队中的职能与审计标准,这样才能促进审计业务的深入开展。其次,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切实加强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保证审计工作整体的高质量进行。最后,加大对具体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充实和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升专业审计人员的操作水平与审计能力。只有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审计机制才能实现审计目标。

3.2 建立新型的审计关系

新型的审计关系应当是紧密联系的审计关系,这也是保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体制创新的关键。首先,建立必要的现场审计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与审计准则的约束,同时确保审计工作高效开展。其次,建立必要的审计反馈沟通机制,建立审计结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阶段性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决。再次,建立必要的监督整改和落实机制,明确限定整改的时间与具体措施等,对整改问题进行必要复核。最后,建立必要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从而使政府投资项目在有效安全的环境下得到全面正常实施。

3.3 有效防控审计风险

为了切实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应当加强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首先,制定必要的审计工作实施准则,合法开展审计工作;其次,与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必要的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合法依据。最后,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细节,提高审计效能。

4 结 语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可以起到有效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应当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宏观把握,从微观上对项目工程进行深入剖析,切实加强事中审计,深刻把握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程序和审计重点,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审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