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农业发展新思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新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发展新思路

第1篇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农业;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08-02

近年来,甘肃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据现代农业经济的总体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1当前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七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措施综合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沙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1.2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氛围,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政策支持更加强化

随着甘肃省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扶47条、省委省政府出台五个特色产业扶持办法、“六大行动”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较之前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借助于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全省在项目区大力实施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主要表现为农林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

2.3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

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不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农业投入总量有限,农村劳动力短缺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但与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移,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参与农业基本建设,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

3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综观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这就要求开拓思路,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3.1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特别要稳定小麦面积,增加玉米播种面积,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稳定发展油糖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要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3.2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一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针对全省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区建设上,立足旱作农业实际,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二要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着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三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3.3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一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壮大主导产业,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大力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能力。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农业技能,依托农林科研院校,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资源互补、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的科技推广路子。

第2篇

(一)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简要历程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白银两市分别为90公里和2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05万,下辖l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这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嘲。属于典型的黄河谷地。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青城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及文化旅游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该镇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的小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来源单一且少。青城镇人多地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水烟,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由于耕作方式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只有极少数人在外面搞副业打工。农民们想尽办法精耕细作,依然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利,生产、生活成本高。镇内只有两条路通往外界,一条是经山路通往榆中县城,一条经过青城桥通往白银市和兰州市。通往榆中县城的山路狭窄而且多弯道,每天只发两趟车,当天不能往返,一遇到雨雪天气出行相当危险。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改善。青城镇农民开始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依靠蔬菜的反季节差来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刚开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黄瓜和西葫芦,到结瓜的时候由菜贩子统一收购,运往周边城市。起初确实让青城的农民经济宽裕了,农户家不仅盖了新房而且还有了存款。但几年后,随着大棚经济的普及以及蔬菜品种、产量等方面的原因,青城镇的农民再次陷入发展困境。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种困境,帮助农民增收成为青城镇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着力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青城镇在整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古镇”的特殊历史地位,将文化旅游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在青城镇也慢慢兴起。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1.青城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先有狄青城,后有兰州城”17],青城的历史较兰州市还要久远。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众多的文化古迹。高家祠堂,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宗祠,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罗家大院为代表的6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经补修恢复,目前已是影视剧的重要拍摄基地。此外还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城隍庙、青城书院和二龙山戏楼。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英雄武鼓、柴山等,是每年春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青城镇的拿手节目,尤其是柴山,因其表演难度大,目前会此技艺的艺人已经很少,其娱乐性和刺激性不亚于专业的杂技表演。此外,还有青城村的踩高跷,城河村的抬子、瓦窑村的太平鼓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经久不息的传统民俗艺术。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艺术各具特色,独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厢调小曲。清光绪年间由张海润采取王实甫《西厢记》文词,创编了《游寺》、《借厢》、《酬韵》等八折戏,名日《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成为青城最早的小曲。在此前后,青城在外地经商、读书的曲艺爱好者,不时将外地小曲剧目引入青城,使青城小曲得以发展,一时局面大开。因而西厢曲调有越调、风筝调、三朵花、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东道情、花儿等的特点阁,独具风格。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青城镇的长面和糁饭,做工精细,工序繁多,吃后回味无穷。来镇游客或走亲串友的人们,必要尝尝青城的地方饭,离开时还带些家酿的老陈醋。

2.青城镇的农业资源。青城镇的农民长期以来仅从事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是水烟。秋末将水烟收割后经霜煞卖给镇上的烟厂,经加工后销往福建、四川等地。卖水烟的钱成为一家一年生活开支的活钱。20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改变种植方式,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初期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但是由于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变得僵硬和作物的抗病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等因素使得大棚经济持续走低。直至近几年,调整种植品种,引进了茄王、纤首等新品种,使得茄子成为青城镇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同时因地制宜在西葫芦适宜生长的东滩一带种植西葫芦,并且改良耕作技术,推动了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高架大棚西瓜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京欣1号、京欣2号、超甜京欣等新品种,抓住市场机遇使其成为青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葡萄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红提葡萄、黑玫瑰等新品种,改变了葡萄品种单一老化的现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在保护特色农产品上,对市场青睐的高架大棚西瓜、日光温室茄子、西葫芦等优良品种进行了商标注册,对全镇蔬菜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对茄子、西葫芦两个蔬菜品种进行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走农业产业化富民的路子,使全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而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瓜果、蔬菜及饲草的种植面积明显加大,全镇粮经饲的比例达2.5:6:1.5,农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2007年青城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慕名前来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青城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将农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搞起了乡村旅游。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2010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刚公布的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选结果中,青城古镇成为甘肃省唯一的被授予全国首批旅游名镇称号的村镇。夏秋是旅游的旺季,也正值西瓜、葡萄等瓜果上市的季节。青城镇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西瓜文化节”,就青城镇的西瓜品质等向游客和外界进行宣传,让游客们经过亲口品尝来认可青城镇的西瓜品质。2011年青城镇的西瓜价格普遍较其他产地西瓜高出1元,公斤左右。虽然价高,但是青城西瓜仍以其自身皮薄、汁多肉甜、产地近、新鲜程度高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市场,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在青城镇东部,有榆中县唯一的千亩水稻田,而且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湿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青城镇就势在此打造了一个百亩荷塘,既种植荷花养鱼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随着乌金峡水电站的即将建成,这里更具有了建设大型湿地公园的优势。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方式也变得多样。除了种植温室塑料大棚,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增加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青城镇自古就有在自家小院种植蔬菜和葡萄等作物的习俗。这些蔬菜种植在自家的小院里用农家肥培育,几乎不施农药,既新鲜又安全,人们可以放心食用。在葡萄架下乘凉聊天更是小镇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葡萄收获的季节,除了满足自家食用需求,还可以把富裕出来的葡萄变成商品,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补贴家用。青城镇目前种植庭院葡萄约有上千亩,主要集中在瓦窑村、东滩一带。瓦窑村农户宅基地面积普遍较青城镇其他地方大,因而他们的院子也相对较大,几乎家家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葡萄,现已被镇政府规划为“百亩葡萄农庄”。因为土壤和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优越,青城镇的葡萄口感非常好,甜而不酸,在本地及白银市、兰州等地极富盛名。此外,一部分人选择个体蔬菜运输,将名优农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北京等地;一部分人选择设施养殖等。经济活动多样化,收入也越来越高。

三、青城镇的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乡村旅游在青城镇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包括道路、水电及日常生活设施等。2008年,连接镇内出行重要通道的青城桥由于超期、超负荷使用,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而被禁止车辆通行后,出行难题一直未被解决。绕道通行给青城镇的农产品运输及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产品运输成本大大提高,肥料、煤炭、草帘子等生产生活物资的成本因此也增加不少。青城镇是文化古镇,城河村等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都是青石板铺成的仿古街道,为防止大型车辆损坏路面,在进出口都设置了限制路障。不少来青城镇的游客反映,因为道路不畅,车子经常被路障刮花,既影响了他们前来旅游的心情,也造成了他们财物上的损失。另外,镇内居民用电线路、用水管道等设计不合理,水管等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了部分村子经常断电、断水的现象,甚至是水管破裂泡塌农民房屋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也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极不方便。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_101。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青城镇重放光彩,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风采。然而,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因素让现今的青城民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优秀的西厢小调曲艺表演者和剪纸、刺绣手工艺者的传承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二是保存下来的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音像资料都相当少,大部分只能靠手工艺和曲艺老艺人言传口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三是这些民俗文化只是逢年过节时演出,难以获得大的繁荣发展;四是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接受这些文化的能力也较差。在调研的过程中,不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均反映精通这些传统曲艺和手工艺艺人太少了,只是几张老面孔。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是在外求学、工作,就是搞经济创收,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根本无人问津。

(三)优质农产品的产销、保鲜服务体系不健全

青城镇的西瓜、葡萄、茄子等蔬菜品质毋庸置疑,但在生产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农民为求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使得青城镇的农产品声誉受到影响,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西瓜皮薄虽好但也不利于长途运输,稍有碰撞就破裂了,使得运输的成本和最终的销售价格提高了;葡萄保鲜期短,不利于保存,如长时间遇到阴雨天气,销售就会大打折扣。仅仅靠乡村旅游来销售农产品还是有限的,如何构建健全的产销、保险服务体系,保证农产品的种植效益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出行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筹资,整修、拓宽道路,修建公用停车场。同时,对镇内的道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规范水电线路的埋放,严把质量关。在旅游景点集中区规划修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新探索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在遵循农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在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生产及其产业结构体系、农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农业种养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等方面或领域作出选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城市而言相对落后

在农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所使用的设备也不够先进,直接导致了生产力低下。农业投入的方式有很多,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入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农业管理问题,但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投入体制,导致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农业投入的不足还会导致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当出现病虫害或极端天气时,农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土地不足的情况,想要收入多的农民便包地种,有的甚至到外地去包地,将自己家的地包给别人种。这样确实解决了部分农民想多劳多得的意愿,但现今寸土为金,包地的费用额大,总开支在几年之内都无法回笼,打消了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在这方面国家还应出台新的政策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相关部门从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年收入、加大农业投入为出发点并制定相关惠农惠民的政策,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建立投入机制时,以国家的资金投入为基本导向,集体和农民的投资是主体,通过资金的投入、设备的购买以及引进良种等办法,切实提高农作物产量。帮扶一些有实际困难的群众,解决其初步的经济问题,打开其种植的基本局面。国家应鼓励农民种地,增加其劳动所得,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并帮扶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特拨的农业专用款项,下级政府应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把钱用到实处,并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二、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

农业生产主要是植物生产,必须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植物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环境。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和空气等生活因子以及土壤等。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将逐步转移到城市,必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作动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武装农业,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所以全面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必走之路。

三、农业发展管理的手段

包括农业行政管理手段、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农业法制管理手段、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农业教育管理手段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将有发展前途、具有区位、地理、经济优势的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引导农民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有经商能力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向城镇转移;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尤其是耕地很少,所以从国情出发,面对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解决温饱和消除贫困是农业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积极发展特色区域与特色优势产业叠加聚合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建设一县(市、区)一业、一村或乡(镇)一品、一地一色的农业生产专业县(市、区)、专业乡(镇)、专业村和集中连片、技术集约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全国各地特色农业“小块状、大地带”的区域分布体系。包括:以耕地种养业为重心的优质农作种植产业带;以天然草原、大面积草山草坡有效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草原、草山草坡草业、草饲畜牧业产业带;以山地、丘陵坡地林产业为轴心的特色山地农林牧业产业带和能源农业、新材料农业产业带;以丘陵果业为主体的丘陵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以农林牧同时发展、各有侧重为特色的多样化特色农林牧业产业带;以水产养殖为主体的沿海岸及岛屿特色海洋农牧业产业带、内陆江河湖泊水产养殖产业带和大、中城市近郊的环城市特色农业带;等等。

四、总结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都是多数人从事的行业,即便是今天工业发达的时代,人们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国家也需要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的管理,应合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气候、土地情况以及人的分配等方面进行考虑。注意建设新型农村,除了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农业只有在技术及知识的扶持下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否则将永远是远古时代的耕种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的发展节奏。

【参考文献】

[1]贾大林.节水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模式[C].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21-23.

[2]彭世琪.国外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J].中国农技推广,2001(4):18-20.

第4篇

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节水。虽然农业节水具有一定的潜力但要挖掘这些潜力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亦需要在管理上狠下一番工夫,要在节水规划的指导下协调一致,共同努力,营造各行业、全社会齐心协力抓节水的氛围。以下具体分析新疆各区节水的具体措施。

1.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及天山西部的山谷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它们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这些地方对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较低。针对这些地区水资源量和节水意识薄弱的特点,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改革用水制度,按量收费,积极推广膜上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

2.对北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冲积平原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丰富,矿化度小是择优开采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垦土地、水量供需矛盾较大,加之这些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日益增多,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灌区的工程配套、衬砌各级渠道,适当扩大低压管道灌溉的面积,推广膜上灌水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要搞好水资源保护,避免水质的严重污染,以利于该区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3.对天山南侧东部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气候炎热干旱、河川径流不充分、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地下水较丰富。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井布局不合理、开采方式不当、忽视坎儿井的维护与管理,致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报废。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首先应抓好现有机电井的测试改造和旧机井、旧坎儿井的修复,提高机井的效率,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严禁盲目打井,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地面直接与机井相连接的软管灌溉面积。在棉花和粮食作物中推广膜上灌,在葡萄等经济作物中大力发展滴灌和微喷技术。严格控制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收费,超量加价。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应把营造防风固沙林和节水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4.对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自焉耆盆地沿天山往西至喀什噶

尔三角洲属天山中带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灌区紊乱,永久性建筑物少,工程配套不全,引水保证率很低,灌溉用水量大,既浪费水量又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病险水库多,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固改造病险水库,对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进田问灌溉技术,节水与改土治碱并重。减少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计费、超量加价、严格控制和减少河流上游的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满足下游生态需水的要求。同时,还要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强化降水入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5.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地区节水率的思考

这些地区春旱缺水严重,用水管理水平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以下,渗漏损失大。节水农业的发展应该把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技术改造和配套放在突出的地位。加强灌溉工程的管理和维修,以减少水源和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建设标;隹化的畦田,严格限制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注意调整作物布局,缓解春早缺水矛盾。

二、新疆农业水利的发展思路

1.构建工程水利体系

构建工程水利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库是解决新疆河流来水年内分布不均的根本措施。工程布局要把“上引下蓄”逐步变为“上蓄下引”,提高水库对水资源的多年调蓄能力,提升水利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重大调水工程体系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紧缺,而新疆北部几条重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不足20%。出境水量占全疆地表水可利用量的25%,加之广大内陆河流地区因水资源紧缺,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和过度引用地表水,致使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加大北疆几条重要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是有效增加地表水利用总量的根本途径。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新疆水资源区域性合理配置,把这几条流域建设成新疆水源调蓄基地。通过建设供水工程,解决乌鲁木齐经济区、北疆油田和沿渠线的农业开发等用水问题。

3.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发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和优质畜产品四大基地所需的灌溉面积,除部分通过调整现有灌区种植结构外,绝大部分要通过内涵挖潜来觎决。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就是要通过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保障现代农业灌溉和发展需要。通过大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合节水灌溉、高新节水技术推动牧区水利、农村小水电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

4.构建以地下水开发工程为主的应急抗旱体系

南疆人口接近全疆总人口的一半,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农村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自治区棉花、特色林果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但是南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农业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用水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5.构建民生水利工程体系

加大力度推进民生水利措施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通过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通过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全力保证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通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民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思路推进产业化 发展 新跨越

近年来,博兴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市场的办法经营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头戏来抓,强龙头、抓基地、建组织、扩市场、促增收,推动形成了龙头企业成群、中介组织成网、生产基地配套、市场份额扩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来自于产业化领域的达到65%以上。2011年全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先进县。

一、做强龙头,强力带动。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企业提升、基地扩建、组织放大、名牌创建和村企互动等农业产业化“五大配套工程”,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县级领导挂包制度,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优先安排专项贷款,协力推进项目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3家。争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重点8家,市重点41家。2011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2亿元,净利润10.5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上缴税金4.6亿元,吸纳农民工就业2.2万人。今年,重点实施的华康食品1.2万只肉鸡屠宰加工、260万吨冷链物流,天鹏鸭业标准化立体养殖、新盛食品二期工程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随着这些新项目的分期投产,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将进入一个快速膨胀发展的黄金期。

二、做大基地,整体推进。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总要求,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全县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30余万元为龙头企业、基地、市场等配套了产品质量速测仪,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监测,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9个(包括国家OFDC和国际OCIA、美国NOP、KSA犹太和BRC第三方认证,以及日本JAS认证),建成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23个,市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11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7个,其中,“龙升源”牌有机蔬菜、“迎康牌”绿色西红柿、“博丰牌”绿色芹菜已享誉国内外,“香驰”牌、“泰元”牌、“顺天”牌、“美食客”牌等已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三、做优组织,规范运作。为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我县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畜牧、蔬菜、林果、淡水养殖四个农业主导产业领导小组,实行了一个县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措施,专门抓好一个产业的领导体制,并列入全县重点工作实施目标考核,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全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强做优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强力推进农企对接、农超对接。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7家,其中市重点合作社13家。涉及种植、养殖、土地、农机、服务等多个行业,拥有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7万余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0%以上。部分合作社已与华康、天龙、龙升等省重点龙头企业,滨州银座、东营胜大等大型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农、社、企”三方共赢。

第6篇

[关键词]创新 农机工作思路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18―01

1创新农机工作思路的方式

传统农机工作模式仅仅停留在“走出去”的层面,为各个县村提供农机与生产技术,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的时候,不能有效地执行建议。受到此类问题的影响,导致农机工作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且农机技术人才严重稀缺,无法切实和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实行对接,导致农机技术出现疲软问题。为消除这类影响,进行“走出去”的时候,需同时应用“引进来”的管理模式。使农机工作人员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沟通,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并且引入先进农机技术与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另外,原有的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相对死板,农民与农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之后,无法以此类推地明白众多问题。而且农机技术人员对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充分的理解,无法把先进技术教授给农民。为了有效消除此类问题,需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农机生产企业需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在与其他大型农机生产商进行合作时,要虚心请教农机操作的先进方法,进而在进行农机推广阶段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还需重视启发形式的培养,提升操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使其在日常的操作阶段可以学到基本的操作方式。现代农机的持续发展与传统农机存在很大的差别,需农机站和农业实际生产有机结合,宣传模式同样自传统的田间走访变成现代媒体的宣传形式。并明确我国为农机工作制定的优惠方案,之后实行对应宣传。宣传时保证传统宣传形式和现代化宣传形式共用,切实结合农机站与实际的农业生产。

2健全后期推广工作体系

2.1后期推广工作的关键性

推广工作需以农民为基础,不可只凭借宣传。使农民真切地体会到农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各项优点。与此同时,农机站在现实的操作中,需和农机生产厂商紧密沟通。农机生产商、农机站、机器保养者以及农民属于农机总体生产阶段的关键构成。其中,农机站起着协调与沟通作用。

2.2后期推广工作的方式

第7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经济;人均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7

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发展迅猛,以往小农式农业经济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需求,人们必须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现阶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焦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我国现今的农业经济现状中,仍存在经济基础欠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严重缺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资本资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在我国,虽然整体农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C械化生产的影响范围正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民采取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投入较多但收入却差强人意,这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但严重污染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浪费生产资料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1.2 国家政策有待完善

现今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有待扩充和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经济、技术支持还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我国农业方面的各组织成员之间经济来源呈不稳定发展趋势,资本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积累和累积严重不足,往往会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欠佳,困窘现象接二连三发生。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途径的探索

由上述对我国现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诸多、困难重重,有各种各样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正不断呈现出来。由此可以了解到,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经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策管理制度,加大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竞争和危机意识,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落后,发展前景缓慢,导致进城求学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在村屯的人员中孤寡老人居多,这些留守人员中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对科学技术、新兴生产方式方法的学习应用能力较差,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速度迟缓,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坏无益的无限制恶性循环。为此政府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人员的培养回流,努力提高乡村人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化高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科研探究工作,加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额及竞争力。让国家对于农业的完善和发展而做出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人员的下派都能够用之有度并真正用到实处,给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稳定坚实的根基保障。

2.2 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以来一直存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较大的突出问题,这都需要国家通过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来逐渐缓解解决,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以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前提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布局,高效结合并利用各地域种植经济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应对策略,促进农产业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2]。

2.3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农村土地人均占有率不断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上升,调查显示,今年来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正以平均每年近10%迅猛增长,国家对此现象应着重加以重视,开放政策管理,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城镇接受更先进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的熏陶,在为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促进科技人才的城乡循环利用,避免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过多吸收农村中的精英知识型人才而造成农村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发生。更好的提高农业从业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及文化水平,为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优越前提条件[3]。

3 结论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形式虽然问题重重、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欠佳,但只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放远目光,把农业经济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可循环的整体,正面认清其复杂性,针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涌现的问题,相信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0.

[2]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

第8篇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农业机械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农业机械化是“生活宽裕”的强大保障。“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促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可喜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要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有效的措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农村服务。

二、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大力推行土壤耕作制度改革,加快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机化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充分发挥农机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农机化是服务于农业的产业。农机化的发展,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机化既是一项技术过程,同时又是一项经济活动过程,农机化实施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服务行业。农机化是广义的农机化,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各业,不仅包括生产,而且应当包括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因而应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农机自我发展的活力,实现农机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传统的农机观念转变为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新观念上来;二是实现运行机制的转变,要从旧的管理、经营机制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机制上来,继续深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三是实现投入方式转变,要从过去单靠国家投入的方式转变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上来,完善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

2.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农机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小麦、大豆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机具严重老化,技术状态差;更新投入不足等。这些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农机装备更新的重点是性能好、耗油低、适合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的大马力农业机械。今后要充分利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促使土地规模经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进一步完善以深松整地为主的土壤“三三”耕暄制度,建立健全土壤耕暄档案和土地耕暄图,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轮耕规划,做好典型引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快节本增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认真贯彻执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各级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机构,实现作业质量标准化。

3.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推动农机化技术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大农机化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依托“科教兴农”、“国内外技术引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大豆振兴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探索农机化推广的新路子。今后农机化科技推广的重点是:全面实施中低产田的改造、生态农业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生产、保护性农业耕作等。研究推广作物少免耕技术、有机肥的利用、抗旱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复式耕作与动力选型。普及推广深松联合整地、全方位深松整地、机械深施化肥、机械精密播种、水稻机械插秧、水稻稀植深施肥、水稻钵育摆栽、水稻、玉米机械收获、作物秸秆、根茬机械粉碎还田、大豆密植机械化技术、畜禽饲养及饲料加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同时要利用“科技之冬”和农机复训,加强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4.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服务体系要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机服务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按着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项目多样化、经营管理规范化、经济效益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强化优势项目,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构筑起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利用国家加大对农机化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是健全投入机制,要广辟渠道,形成以政府扶持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的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培植农机专业大户、种植大户,鼓励农民投资入股,联合购机,或者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形成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的良性运转,更好地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二是强化农机中介组织队伍,成立农机服务协会,通过服务内容和价格吸引农机户和用机户加入协会,从而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既提高机械效率,增加了机手收入,又方便了农民用机。农机协会本着不以赢利为目的、重在服务和会员自愿的精神,民主制定章程,会员既有权利又有义务,形成自我约束、互助发展的机制。协会的基本形式为:由当地农机站牵头,逐步发展会员;农机站只保留政府行政职能,协会则开展经营I生社会化服务;协会接受县以上农机管理部门的指导。

5.适应新形势,建立农机化信息网

现阶段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小,人员素质低,没有市场经济的经验,农机户在参与农业和生产的过程中还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在农村由于受地域空间、市场信息的限制,生产的盲目性、被动性还很大。通过我们的有效管理、信息引导、宏观调控,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信息以及农业生产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按照灵活、自愿的原则,组织农业机械参加专业化的市场化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准则,充分发挥现有机械的潜力,提高现有机械的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用市场配置资源,用正确的市场信息来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促使投资、配置、运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促使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组织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的职责。

第9篇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自从1844年莫尔斯(S.F.B.Morse)发明第一封电报起,人类就进入了电子信息传播时代。1946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真空晶体管后,美国的无线电声音广播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此后随着图像传递技术的发明,美国的无线电声像广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话阶段。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的电话普及率为49%,到196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从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电话和声像广播在农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起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作用。此时,计算机才发明不久,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慢。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还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阶段。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运用线性规划对饲料配方和饮料问题的处理等。

(2)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年)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1946年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后,计算机制造商开始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发微型电脑。1981年,IBM推出了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的个人计算机(PC)。此后,整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个人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PC竞争的Apple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1985年,美国对世界上已发表的428个计算机化的农业数据库进行了编目。这些数据库是当代最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它存有杂志论文、政府出版物、技术报告等;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还有信息研究系统CRIS,该库可提供美国农业部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数据库应用系统则有不同的目标,它们分别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如美国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现有60万个植物资源样品信息被计算机化,可用计算机和电话存取。

(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应用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计算机化。迄今,计算机的应用,给美国的农场管理与生产控制、科研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事广播(有线放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管理(计算机)中心、以及农村有线电视放送(CATV)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GreenUtopia构想”,顺应了当时新闻传媒的潮流,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80年代末,由于各种信息机械的迅速普及与网络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政策业不断地进行扩充,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建立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网络中心等机构有67个,平均每个县有1.5个农业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国各地有38个研究机构开展的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研究等课题。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德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国农业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发展,并在农村地区普及。是德国农业信息传播的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存储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计算机计算每块地的面积、登记每块地的类型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区、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8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委托有关研究部门建立了全德国的地区农业经济模型,后来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正成为很成熟的农业信息处理系统,为有关决策提供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模拟模型技术开发走向应用的阶段。在此时期,德国在农业的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设计了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用于作物害虫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J.Lipinski(1988)设计了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科学地管理农药残留数据。G.Teubner(1989)设计了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用于植物保护剂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苹果害虫管理数据库,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学有序的管理起来,方便查询与开发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设植物保护文献数据库PHYTOMED,用于德文和英文文献的的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德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脑广为普及。通过Internet联网,德国已拥有了发达的通讯网络。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数据存储设施被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目前,德国通过各种网络的连接,可查找到各种专业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4法国

在1997年前,法国信息化还相对滞后。在信息网络方面,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当然也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从1997年开始,法国政府将信息社会的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前总理奥内尔•若斯潘(LionelJospin)于当年启动了“信息社会项目行动(PAGSI)"。经过不懈努力,法国已经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法国家庭电脑配备在1997年到2000年几乎翻了一番。在2000年末,个人电脑家庭配备率介于26%~33%之间,增长幅度基本上达到了该时期欧洲平均水平,由此也促进了法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2000年,法国有700万至1100万个英特网用户。法国在家庭、公共场所、农业企业及工厂的英特网用户的增长幅度大大快于欧洲平均水平。为了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步伐,法国政府计划于两年内把全法互联网络建设年度投资额提高到目前水平的2倍以上。

5印度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农业研究中使用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是1964年安装的,是一台IBM1620-Ⅱ,在新德里的印度农业统计研究所(IASRI)用来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IASRI的计算机系统1977年升级为B-4700。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IASRI应用计算机进行气象学、遗传学和产量预测方面的研究。1971年印度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NISSAT)。国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归国家科学与工业委员会领导,不是一个大的领导实体机构,而是一个协调性组织。其目的是把信息系统和服务中心相互连接,成立一个整体性信息服务网。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在1979~1985年间,IASRI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系统来提供服务,之后则由位于新德里的农业研究信息中心来提供这项服务。1983年,IASRI成立了一个农业统计和计算机应用高级研究中心。20世纪70年代,一些农业大学,比如G.B.Pant农业技术大学也在应用印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脑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学校管理。1985年左右,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库和疾病信息系统就开始使用小型个人计算机。直到1990年,个人计算机才开始在农业研究院所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决定实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ARIS)项目,以信息技术促进国家农业科研系统的发展,资金来源于国家农业研究项目基金。建立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研究人员快速而方便地获取信息;利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的基础设施搜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利用信息;在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内部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研究项目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6韩国

(1)韩国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1986~1993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单产也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锐减的负面影响。韩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下工夫上,首先,加大对通讯设施的投资,1986年在这方面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其次,鼓励私人企业介入。1989年国家通讯部宣布了若干项通讯市场自由化措施,尤其是建立增值网的措施,加速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到1994年全国拥有电话线2078万条,并且全部实现自动化。1988年韩国数据通讯株式会社(DACOM)研制出一种尖端电讯网络,可以提供电子邮递、资料库和增值网信息等服务,大大地改善硬件设施的环境,为农业信息化搭好大展宏图的舞台。

(2)韩国农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

1994年韩国推出《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加强科技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在振兴农业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发挥作用。这一阶段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是强化了政府在信息化过程的作用。

(3)韩国农业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追赶型”国家有可能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相对于工业化进程来说提前进入信息化时代,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反过来推动和改造传统的农业,甚至于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阶段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更注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

第10篇

一、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在服务全县大局中批准结合点

固始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耕地170万亩,连续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在畜禽养殖方面拥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万多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全县50万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入40多亿元。因此,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优势和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粮油、畜禽和劳务经济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农开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开发战略,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在狠抓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开工作的一大重点。坚持“政府扶龙头、项目建基地、产业富群众”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三高固始鸡养殖、淮南猪原种场改扩建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了产业开发之中,找到了农开工作服务支柱产业开发的切入点,发挥了农开项目的综合效益,现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做出新贡献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效益,我们在实施中坚持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坚持项目、资金、科技服务措施综合配套。通过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铸品牌。一是壮大了龙头企业。这几年,我们把农开项目支柱产业化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固始鸡、豫南黑猪养殖业上,逐步壮大了其龙头企业――三高集团。2007年6000吨固始鸡蛋标准化生产项目和2008年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实施后,年孵化种鸡4000万只,种鸡规模发展到40万套,带动小规模散养蛋鸡专业户4.7万户;固始蛋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只,带动农产7.2万户,户均增收5700元;带动养殖合作社11个。目前,三高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猪繁育供种企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2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扩大了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主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为推动三高固始鸡产业化上规模,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区山浅、林地多的优势,在赵岗乡石堰建立了“万亩生态养殖园”,通过散养固始鸡,提升快乐固始鸡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农开项目,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实施了“6000头淮南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工程(即后来的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进行了改扩建,2008年带动基地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规模翻一番。三是打造了品牌。通过实施农开项目,固始鸡规范了农户养殖模式,统一了产品标准,叫响了“固始鸡”、“固始鸡蛋”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农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固始淮南猪原种场联合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肉猪新品种“豫南黑猪”,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0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品种证书,12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会,叫响了“豫南黑猪”品牌,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农开工作新路子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并把农开项目与落实上级农业开发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理念上,强化综合开发理念、产业化开发理念,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力争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建一桌席”的目的,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亮点。在开发机制上,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国家支持、自筹配套、滚动开发、积极引导”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千方百计抓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引导广大受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立项有申请,评审有原则,实施有计划,资金有规定,运行管护有制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在支持产业开发上,坚持共建共管,共见效益,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捆在一起。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农开工作职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新形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开项目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农开项目建设指挥部,对农开项目工作在领导力量、资金整合、技术服务上给予倾斜。农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早规划、早部署,优先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和项目监管,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组织施工、检查验收,到工程管护,都统一标准,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区单位围绕农业开发的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有序推进。近几年,全县实施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超过16万亩,涉及6乡36村,受益人口14万人,促进了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4个,投入开发资金2000多万元,有力地推进了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茶叶、柳编等产业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第11篇

【回归廿年,香港农业农地困境和发展新思路】香港目前约有2400个农场,耕地面积约为685公顷(2015年底),务农人口约4300人。2015年本地蔬菜自给率为1.8%,进口蔬菜中92%由内地供应,而稻米的自给率在香港基本为零。活鸡主要由有限的几家养鸡场供应。

陇原渔夫

【滞销卖难原本是小农户的“待遇”】滞销卖难原本是小农户的“待遇”,创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户目的是抱团闯市场!大户卖难,要么大户是假的,要么市场失灵了。

南方周末

【这道农村学生餐,吃得饱,如何吃得好】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迄今已有六年。据最新一份官方报告显示,试点地区农村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均有显著提升,但在一些营养指标上仍待改善。从乡村小学到县城,从省市到部委,从官方监测机构到专家学者,南方周末记者遍访各方,试图呈现这一庞大国家计划的六年破局之路。

中国青年报

【洪水为啥这么猛? 专家:湖南6月降水相当于5个洞庭湖】据监测,今年6月湖南省累计平均降水量407.1毫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5个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33.5米时)的水量,或者相当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4倍。其中三分之二的雨水,集中在6月22日至30日的9天内降下来。

中国新闻周刊

【日本600元方形西瓜,卖相可爱,但不能吃】近日,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特产方形西瓜开始出货,这些西瓜每个标价1万日币,约600元人民币。不过,为追求外形的方方正正,这些西瓜还在生长期时就被采摘,不适合食用。

博物杂志

【猴面小龙兰,凡是u种子的全是骗子】兰花没有用种子种的(专业厂家可以,技术要求高)。网上偶尔有卖苗的,很贵,几百元一棵。这东西冬天不能冷,夏天不能热,还要云蒸霞蔚的环境,你养不活,收手吧。

第12篇

一、控风缩流,小微贷款增长关键

繁琐的授信材料让小微客户望而却步;粗放的流程让小微客户逐渐流失。小微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资金需求急,时间短,金额小,而我们的信贷流程很难满足需求。风险要控,但业务更要发展。

关注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定期、不定期走访客户,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经营中去,为客户的困难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改善措施,以朋友的姿态和客户交往,融入到企业中去;注重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关注各类型小微的风险点和发展周期,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对行业的整体影响,提前做好小微的准入和退出工作;根据小微行业特点向总行提出合理化建议,缩短材料收集和审批流程,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升小微企业整体贡献度。

二、针锋相对,农区新兴产业利刃

农村旅游业的如火如荼,农家乐的崛起,农村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渐让农村这片银行空白地热了起来,其他银行已捷足先登,比如农家乐商户的POS机大部分为兴业银行或第三方支付,且利率相对较低。

作为支农服务的主要金融力量,比如某支行内的台创园,谷里支行的肉联厂、大塘金薰衣草园、世凹桃源,陆郎支行的黄龙砚目前与银行合作相对较浅,需充分调动支行员工的人脉资源,建立有效的客户档案,定期上门服务与宣传,解决客户遇到的金融难题,关注客户的信贷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客户的熟知度,创新信贷产品和增值服务融合,犹如利刃出鞘,做出特色化营销模式,提升客户黏度,让客户去推介客户,实现良性循环,逐步让农区零售业务充分渗入。

三、居安思危,突破存款发展瓶颈

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理财产品的高息诱惑,民间金融借贷机构的快速崛起,让农区网点的存款面临进一步流失的风险;传统的吸储方式和手段已逐渐失去竞争力和活力,不温不火的存款增长降低整体抗风险能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首先,强化与街道、社区和园区的联系密度,通过银政企联谊会或者座谈会之模式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程度和深度,保证政府存款、企业存款稳步增长;其次,储蓄存款宣传常态化、持续化,柜台营销日常化、目标化,不局限于“开门红”等专项营销活动;增加离行式和在行式柜员机数量(CDM和ATM),增加代扣发卡量,通过提升银行卡的使用频率,进而提升卡活期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

四、让利于民,增值服务营销手段

无论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抑或住房公积金业务的营销,还是代扣业务的拓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已逐渐失去价值。“以客户为中心”在增值服务营销中彰显其重要价值理念,无论信贷产品还是综合服务,要么客户可以直接获得利益,要么给与客户方便。

利用银行目前收费较低的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客户,通过数据库筛选、客户甄别等流程,针对性、定向化的向部分优质客户推荐本行产品(不限于理财、支付密码器等),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提供特色化的产品(贷记卡等),定期清理贡献度较小的客户,提升客户的整体产品适应度;强化内外联动,挖掘有潜力的客户,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营销和服务渠道,制定本行产品宣传方案和计划,确保客户充分知晓产品和服务;深化捆绑销售增值产品,以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其他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以优质产品带动收费产品,提高增值产品的附加使用频率,提升客户使用黏度,提升客户的忠实度,促进其他相关产品的推介工作。

五、以人为本,零售团队注重综合

第13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问题分析;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49

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却具备不同的内涵。现如今的新型农民仅仅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身份的象征。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及文化水平,同时自身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规划及方向。但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分析

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综合素质问题

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很多年,也基本实现扫除文盲的目的,但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大多只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高中文化水平的只占极少数,可以说农民整体文化处于识字、写字的水平。这样的文化素养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也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文化观念等,这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2 积极性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受到宣传、费用以及培训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民对培训活动不是很积极。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农民参与相关技能培训及教育的比例仅仅为百分之几,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技能掌握程度也很低,也就是职业技能较为单一,这点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掌握熟练技能的职业农民,但实际培训情况不是很理想,部分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甚至直接拒绝参与相关培训。

1.3 现代意识薄弱

在农业的实际生产中,我国多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同时也缺乏对自身保护的法律意识,更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等方面。而未来农业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元化、立体的农业体系,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相接,是市场中一个环节,不单纯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从业者要具备宣传、品牌、创新、开拓意识,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外还要了解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参与经济活动中,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1.4 科技素质偏低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近些年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加上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增多,我国农民的总体思想道德水平呈不断上升态势,在婚姻观、金钱观、赡养老人观、人际交往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也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这些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但相对来讲,在科技素质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有待提高,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

2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率的措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础就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如此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目前主要通过农村基础及职业教育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下面几条措施提高新型农民培养效率。

2.1 推进农民素质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水平及科技基础,对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关部门有必要整合当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为当地农民提供所需的科技培训,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农业生产更离不开市场,所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生产资料要素的充分利用,以及人、财、物等要能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提高竞争力,开展农业生产及参与市场活动,在经济效益上有所提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形成价格和竞争意识,以市场变化为导向,调节生产,达到高产高效高收入的目标。要以因地制宜发展纯粮食生产以外的农业经济模式,例如观光和旅游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增值效益。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拓展销路,提高经济收入。

2.3 强化农民法律意识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就是要使农民了解法律法规,遇到问题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对自身起到约束,不去做违法的事情,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另外要培养新型农民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参与经济活动,都能从大局着眼,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2.4 做好政策的保障

为了有效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提高农民参与职业培训及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农村技能培训点、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等,不断完善这些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建立相应的培训实践基地;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培训,除了完善相关资料及设备外,还应该给予教师资金补偿,用以提高其培训教学积极性;对积极接受培训的农民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比如减免学杂费、享受助学贷款等,还可以在国家助学体系中纳入培训农民,给予他们一定的生产或农业补助,彻底解决农民担心耽误农业生产的心理;对那些已经完成相应培训的农民,给予新型农民资格证书以资鼓励,对其进行的农业生产或推广销售活动给与政策及财政支持;除此之外,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权利。这方面我国可以参考国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比如德国为鼓励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就曾经承诺过给予接受培训农民机会,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职业制度;参考这个经验,我国可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确定职业准入制度,明确农民获得证书后可以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目前政府推出的新型农民培育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并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水平,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但在实际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困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化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尹阳红,张建荣.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统计分析[J].成人教育,2016(02):11.

[2]夏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2015(22):24

第1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思路;模式;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2] 刘振华.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19):63-64.

第15篇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发展前景;艺术语言

此文章为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003

一、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使舞阳农民画顺利度过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期”

现阶段,舞阳农民画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很多事物在“瓶颈”面前将会失去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并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也有很多事物冲破了“瓶颈”的束缚,并最终迎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在当前社会下,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展现了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推广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抢占着市场份额。这些都在无形中压缩着农民画的生存空间。

在当前的信息化爆棚阶段,单纯的采用旧的店面摆摊销售的方式以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农民画如何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让社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记住自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画画家。因此可以利用报纸、杂志进行广告宣传、在各地定期举办产品推荐会、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广告宣传、与知名厂商联合进行艺术推广等等。只有克服这些情况和难题,农民画才能迎来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处理舞阳农民画产业化与保持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农民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它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力也不够广泛,不能被大都数人所接受。要改变这种面貌就需要让舞阳农民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些改变本身就和保持农民画自身的原发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

所以说,我们在保持其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保持其绘画特有的民间特色。既要有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既要展现出每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性又要展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他既要保留其原有的民间艺术特色又要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给人以全新的面貌,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只有做到了两者相融合农民画才能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长期发展下去。

二、对现阶段舞阳农民画的一些创新

(一)、农民画在新材料、新工具上的创新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无论任何画种,画家所选择和运用的材料是他们在进行创作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随着绘画思想的变革和技法的更新,国画中新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也相继出现,比如:各种种类笔目的增多;依托材料皮纸、麻纸、各种织物的出现;颜料品种的不断丰富等等,这对于从事农民画的创作者来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绘画条件。借助于水墨与宣纸、金笺、皮纸等不同材质的表现,水墨与形体、线条语言的多样变化与不同材质的兼容来表达不同的意韵形象。以外,还可以对其他画种材料工具的进行借鉴,比如将油画的材料、工具、技法巧妙地与当代农民画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作品面貌,进一步增加画面的质感与肌理表现,使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农民画艺术表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反映出农民画与时俱进的步伐,广泛探索新风格,极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现当代设计元素进行创作

在现代的一些舞阳农民画作品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设计的成分,但是这种表现形式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比如农民画的本质特点是表现农村的风俗生活等等,颜色对比强烈,极具平面性和装饰性。我们在保证农民画的这些绘画特点的同时合理的引入一些特殊绘画元素。运用现代的构图形式,诸如对称式的构图或是倾斜式的构图等等,在这样的构图形式下,作品的形式感会更强。强化点、线、面元素,如:强化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元素,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使舞阳农民画在保留其本质特点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感,能更好的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在其基础上巧妙借鉴儿童画的绘画元素进行创作

农民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味和特征性。它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感,这一点和儿童画十分相似。由于最初的农民画是有那些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民绘制出来的,他们对色彩的认识是相对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色调。此外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如画太阳,他们就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画绿树,他们就用翠绿色去表现等等。在画面中他们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画面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三、舞阳农民画在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新思路

(一)、广泛开通专题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往通过单纯的店面销售及广播、电视、报纸广告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已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新兴媒介。通过建立农民画专题网站,对农民画及农民画画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从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农民画、记住农民画、热爱农民画。同时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业务,此外,在自身专业网站上开展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可以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进行网络销售。

(二)、成立专业销售公司

在进行网络销售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实体销售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借鉴大型企业集团销售策略,成立农民画专业销售公司。将全国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的销售大区,在不同的区域内建立销售部门和独家商,以此来建立行之有效的垂直销售体系。在进行统一销售的同时每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进行有效的区域销售调控,销售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画产品。既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又能够保证各个地区的销售利益。同时根据农民画创作主题的特点,可以依托走产业园加创作者的生产方式,将创作者的产品集中整理、统一销售。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创作者的物质收益。另外还可以和地方政府协调,以主办方或冠名权的形式积极参加到全国性和地方性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以增加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亲和力。

(三)、加强文化宣传,进行学科研究,培养梯队建设

可以从农民画销售所得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立农民画发展基金。和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专院校合作,设立农民画奖学金,组织农民画创作比赛。在艺术专业中设立各个层级农民画专业,为农民画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农民画的平台。并从中发掘出一批有艺术特长和创作热情品的师生,作为农民画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为农民画建设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建立农民画研究所,或建立农民画杂志,定期进行艺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农民画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图书、画册的形式进行出版,以文化的形式进行推广。

(四)、大力发展舞阳农民画的衍生产业,积极创收,为农民画发展服务

目前,不同行业间的跨行业合作已经司空见惯,农民画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确立起“商机无处不在、合作无处不在”的销售策略。走跨行业发展道路。可以在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衣食住用行上进行推广。比如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水杯上、餐具上、食品包装袋上、箱包上、服装上印制农民画作品、标语等,使其为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体所熟知。此外在旅游区、景点等地方也可以适时的绘制一些墙体绘画,设置一些广告牌,可以以农民画为内容等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使其不断的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不但在经济上得到了创收,也在广告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以外,可以尝试建立农民画产业园,创立自己的商标、申请自己的专利,对农民画进行产业深加工。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机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展农民画展览,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和喜欢这一绘画形式。

注释:

①出自《论语·魏灵公》,意思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走向多元》 尚可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