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聚焦心理护理模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扩张型心肌疾病 心理衰竭患者 病情转归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会出现心脏的双侧心房扩大以及心功能衰退的现象,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感染或者免疫系统缺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就是在患者的右侧双心腔增加搭建左心室起搏,进而恢复心脏的同步起搏。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其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容易出现死亡现象,所以将聚焦心理模式运用在该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2019年收治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具有清晰的意识;(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史;(2)生活难以自理卧床;(3)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和心房颤动。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传,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和合理饮食,主要使用的是抗凝药物和利尿剂,定期对患者进行体质量检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聚焦心理护理模式:(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地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意见,对于他们内心存在的困惑均要详细进行解答,对患者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患者出现的心理负担也要正确评估,通过委婉谦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1],让其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对自己的病情有足够的了解,让其尝试为了抗战病魔做出努力,对于一些积极的做法也要客观的进行肯定,不可取的措施也要积极地进行指导。(2)积极构建可行的目标: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疾病状况制定一个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监管,然后让患者树立其治疗疾病获得康复的强烈期望,然后设定一个具体而可行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进行努力,从一点一滴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不断向自己树立的目标靠近。在每次治疗完成以后,护理人员均要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表扬,对患者的努力进行认可,让患者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凸显聚焦护理的意义。(3)对例外进行探查:护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从暗示性的语言中让患者明白疾病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负担和影响,让患者从不良的心理感受中脱离出来,转化思维,减少患者对不幸的消极情绪,将消极情绪转化成面对病魔的勇气,让其获得意外的收获。(4)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护理人员要想实现护理的目标,就要患者、家属与自己树立共同的目标,每次有一个目标实现就要积极地进行反馈[2],对于患者和家属所作出地努力也要给予肯定,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康复治疗和训练中,尽可能地去完成自身既定的目标。然后适当地调整好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适当地进行翻身训练和关节活动。(6)对患者的进步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生命指标等,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患者获得一些来自社会的支持,在患者出院以前也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让患者谨遵医嘱进行服药,适当进行锻炼,科学的饮食,做好自我保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心功能指标水平。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疾病越严重。心功能恢复测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每搏量(SV)、心脏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检测分析心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V、CO、LVEF及CI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程相对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如果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胸闷、心悸以及心脏骤停等现象[3],患者此时会全身不适,甚至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病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会死亡。目前这种病还没有发现有心脏移植之外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要想使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聚焦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激发患者潜能。这种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积极鼓励患者加强与病魔斗争的决心,让患者从本质上提高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为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血钾是人类肌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扩张型心肌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基本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一些洋地黄和非洋地黄方面的肌力药物,或者使用抗凝剂和利尿剂,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使患者电解质受损。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在使用时,通常会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禁忌以及会产生的反应,还会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解质测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4],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日常生活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恢复水平,本研究显示,采用聚焦心理护理的解决干预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让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CRT实施聚焦心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美红,金建芬,王咏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4):43-44.
[2]王刚,李延光,任贻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9):778-782.
【关键词】 抑郁;焦虑;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理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很多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对各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会造成不良影响〔1~3〕。因此对该类病人进行心理评估,进而对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妥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心理评估,并对仍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在2006至2008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以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要疾病住院的患者中,排除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选择359例为观察对象。男311例,女48例,年龄 60~89〔平均(74.51±3.74)〕岁。
上述患者中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除外完全性三束支阻滞)确定为心律失常组57例;其余为对照组302例。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内科治疗,包括对冠心病进行基本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纠正、控制复发、防治合并症等一系列治疗,从而基本达到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心理评定〔4〕,HAMA (14项) 评分>14分,确定患者具有焦虑症状;HAMD(17项) 评分>17分确定患者具有抑郁症状。同时具有焦虑及抑郁症状者以相对严重症状为准。将有焦虑及抑郁症状患者确定为心理治疗组,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 w后再次用HAMA和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评定。以心理治疗后HAMA、HAMD的减分率为指标,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减分率>75%)、进步(75%≥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3级。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 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3 心理治疗方法
1.3.1 认知疗法
多次与病人交谈,细致观察,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纠正患者一些错误认识(如多数患者都认为出现心律不齐就会有生命危险,基于此向患者解释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有高危险性,既使危险性高的心律失常经过有效治疗,可明显降低危险性,并且焦虑、紧张可加重及诱发疾病发作及使病情加重)。使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达观地对待疾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集体活动,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上转移到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上。
1.3.2 松静疗法
主要做法为患者坐或躺在床上,休息10 min,播放松静语言音乐诱导磁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1.5 结果
对照组302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104例,有抑郁症状者95例,二者总发病率为66%。心律失常组57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7例,抑郁症状者4例,二者总发病率为19%。两组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心理治疗组210例病人进行治疗后,59例痊愈,100例进步,51例无效,总有效率76%。
2 讨 论
在对照组病人中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总发病率为66%,说明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焦虑或抑郁症状较普遍。其原因考虑为对照组患者中,存在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悸等自觉症状。尽管症状本身危害不大或已得到控制,但因由于病因及病理改变存在,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或完全控制不复发,病程呈慢性,有时反复,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担忧进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在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心律失常组中,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考虑为心律失常组患者因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亦无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自我感觉病情轻微,心理负担轻,因而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病率亦低。心理障碍往往造成躯体疾病的反复或加重〔5,6〕,因此对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因操作较为复杂,本研究未对心理评定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故这些患者中可能包括轻重程度不等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也可能存在初次发作心律失常导致的反应性心理障碍。但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无疑是有益的,可以缩短反应性心理障碍患者不正常心理状态持续时间,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对原有心理障碍患者也能起到初步的基础治疗作用。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心理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有过分担心,进行认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疗法,实施放松训练,该组患者经1 w心理治疗后,心理障碍患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到76%。说明经过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对于心理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请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和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M.Type A behavior:a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and rarely treated medical disorder〔J〕.Am Heart J,1988;115(4):9306.
2 Pennin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7.
3 Appels A,Mulder P.Type A behavio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 9.5year followup of a small cohort〔J〕.Int J Cardiol,1985;8(4):46573.
4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849.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
【关键词】呼吸机 肺心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27-01
呼吸机机械通气,是治疗肺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给予机械通气的主要方法,但是,其并发症较多,且因为有一定的创伤,治疗费用较高,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接受[1]。我院在临床救治肺心病患者时,给予无创呼吸机,其使用较为方便,能够避免有创呼吸机带来的损伤,治疗效果较好。良好的规范、全面的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呼吸的关键内容,我院对呼吸机进行肺心病治疗时的护理干预进行了规范化,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5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肺心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将50例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患者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70.54±5.25)岁。实验组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52~83岁之间,平均(70.97±5.4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包括为患者接触痉挛、平喘、抗炎、抗感染,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2]。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规范性全面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疗效和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士为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树立其战胜疾病的勇气。由于大部分患者多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和排斥感[3],护士要为患者做好呼吸机前的解释,告知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目的和左右,并向患者讲解其优越性和安全性。在呼吸机使用后,向患者询问是否有不适,有无其他要求等。如患者的语言表达较为困难,可给予写字板等。指导患者做放松训练。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
1.2.2 保护气道、氧疗 护士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使用棉签每日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清洗,并注意清除口腔的分泌物,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如患者痰液粘稠,可给予其负压吸引吸烟。保持呼吸机通气时气体被充分的湿化,防止呼吸道粘稠、干结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给予不同流量的氧气供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神志。为患者给予雾化吸入等方法稀释痰液。
1.2.3 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尿量、皮肤颜色、神志、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尤其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
1.2.4 营养供给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并注意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增强其免疫力,保证患者的能量供给。首选肠内营养,患者病情不允许,可给予静脉营养[4]。
1.2.5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的舒适情况,选择坐位、半卧位等。如患者呼吸衰竭严重,可给予半卧位。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扣背一次。此外,护士还要注意有无面罩等漏气,妥善固定好面罩的丝带。观察患者面罩使用中的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每日使用过氧乙酸清洁呼吸机管路。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的精心护理,患者的血气监测各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其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气分析变化
3 讨论
使用呼吸机对肺心病并心衰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氧弥散能力,进而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血症。
全面的规范的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的关键。全面的护理干预包括有效的心理护理、气道护理、积极的氧疗、密切的生命体征观察监测、良好的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将这些护理干预有条不紊地给予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纠正其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的潴留。
通过对患者的有效全面的护理,患者的PH值更加接近正常,其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分压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进一步说明规范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更早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晓菊,付春华,赵卫国等.BiPAP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3):38-39.
[2] 许坚,韩云,林琳等.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30例临床总结[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2):54-55.
[3] 丁雪茹,董霞.BiPAP通气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观察及护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1):1611-1612.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共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274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05例,女性69例;年龄37-72岁,平均57.8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类型或时段的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并参照《内科学》[4]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的参考标准,排除不宜PCI治疗患者。此274例患者均以股静脉为入路,其中单纯行PTCA治疗者33例,单纯行IS治疗者14例,其余行PTCA联合IS治疗。经过精心护理,274例冠心病PCI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胸痛症状缓解,复查心电图较之术前明显改善。其中6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21例出现低血压,20例出现腰部疼痛,13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12例发生尿潴留。因发现及时,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1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术后住院8-15 天,随访1-3个月,均无血小板减少症、心力衰竭或猝死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等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予以个性化心理干预。让患者明白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疾病治疗和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我防御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和自信心,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
2.2 术前观察护理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签订介入治疗手术同意书及紧急抢救同意书;训练患者床上平卧排尿及有效咳嗽方法,以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导致尿潴留和不能及时排出废物引起感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完善术前相关生化、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常规术前备皮,进行碘过敏及青霉素试验,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检查记录患者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中术后对照;术前1天饮食清淡,术前4小时禁食,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协助患者平躺于×线诊断床上(为确保各个角度均能清晰呈现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心电监护电极需避开心影部位),建立静脉通路。
2.3 术中观察护理 术中安慰鼓励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述说;观察记录心电监护及患者生命体征,对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室颤等异常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完成相应处理;嘱患者适时有效咳嗽,促进造影剂排泄;详细记录术中所用药物、剂量、时间、PTCA压力及扩展时间,每次处理应提醒医生注意。
2.4 术后观察护理 术毕患者平卧24小时,检查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术后情况酌情心电监护;穿刺部位沙袋压迫12小时,穿刺肢体制动呈伸直位,嘱患者尽量避免用力咳嗽、大小便或憋尿等增加腹压达到动作;拔除动脉鞘管时行心电监护,患者主诉不适或心电监护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鞘管拔出后行加压包扎止血,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皮温情况;每30分钟触摸足背动脉搏动1次,防止血栓形成;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以便及时对症处理;包扎解除是出现出血或渗血,用手指压迫穿刺点近心端,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穿刺部位感染;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少食多餐,以进食一些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宜消化的半流质,并辅以静脉营养。
2.5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低血压是PCI术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为避免其发生,患者无需术前常规禁食,一般术前禁食4小时即可;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行严密的血压监测,早期可每半小时测血压1次,待连续4次测压均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压;拔除动脉鞘管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拔出后行压迫止血。为避免穿刺部位出血,术前应常规检查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功能,肢体制动,正确压迫穿刺点部位;同时观察血压与神志,估计出血量,予以止血、保暖、扩容、升压等治疗。由于长时间卧床,患者可出现腰骶部疼痛,可在腰部铺垫柔软棉织品并进行按摩减轻疼痛。术前就进行床上排尿训练,以便患者适应术后床上排尿,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达到预防排尿困难的目的。
总之,PCI治疗冠心病过程相对简单,避免了开胸手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缩短了康复时间。但其存在一些并发症,临床可通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床上减少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延续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梁青,黄凤仙.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96-1697.
[2] 许晓云,刘丽敏.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70-7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胸痛3年,加重伴乏力半年入院。患者近3年反复出现胸痛,位置不固定,与活动无关,持续数天不缓解,当时至外院行冠脉造影术未见明显异常,查心超提示心脏增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好转后出院,但患者未予重视。近半年无明显诱因下胸痛仍有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即刻缓解,复查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及左前降支近段可见钙化斑块,回旋支近远段分出右室后降支后狭窄约60%,右冠动脉未见异常,心超提示左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值32%,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宽度160ms。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40/100mmHg,1月24日患者为植入CRT-D遂来院治疗。入院胸片示: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射分数32% ;TDFI提示静息状态下左室壁收缩运动普遍性减弱且欠协调。于01-29日成功植入CRT-D起搏器,术中测右心房阈值0.9V,感知>4.5mV,阻抗700欧,右心室阈值0.5V,感知>18mV阻抗700欧,左心室阈值1.2V,感知>15mV,阻抗700欧,无膈肌收缩。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起搏心率70次/分,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双心室起搏,QRS宽度118ms。患者于住院8d后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中年男性,外地人,家庭经济负担重,CRT-D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一项新手段,患者对它的认识不足,植入CRT-D为有创性手术,手术费用高,病人对手术存在一定焦虑。我们的护士长、责任组长与介入手术医师积极主动的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向其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及有望获得的疗效,详细讲解CRT-D治疗的原理、手术的简要过程及麻醉方式和成功的病例,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前护理 完善凝血功能四项、24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为了减少术前手术部位感染,术前1h给予备皮,CRT-D起搏器安置术备皮范围为颈部、双侧锁骨区、双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区和会。右上肢浅静脉留置。
2.3 术后护理 电极移位、穿孔、出血、囊袋血肿、气胸、血胸及感染是CRT-D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即行12导联心电图,并给予24 h心电、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心电示波显示的起搏与感知功能是否良好。术后以1kg沙袋压迫切口6h,观察有无切口处敷料渗血、渗液,局部皮下有无淤斑血肿等状况;术后患者需卧床48-72h,术侧肩关节及上肢制动,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由于心室导管电极末端位于肌小梁内及冠状静脉内,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及金属重力和克服血流浮力的影响,指导患者严禁右侧卧位,防止电极脱位;3d内左上肢活动范围
2.4 出院指导及随访 除交待起搏器安置术后常规注意事项外,着重告知病人CRT-D治疗的目标是在采用最佳药物治疗后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而并不是替代药物治疗,不可自行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术后每个月有责任组长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提醒并督促病人在术后1、3、6个月及以后每半年来院随访。如病人感觉起搏器自行放电复律,嘱其立即取坐位或平卧位,并立即来院复查。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多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猝死,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7] 。目前,通过CRT-D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衰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延长寿命及预防卒死,该患者安装CRT-D进行心肌同步化治疗的指征明确,在成功植入CRT-D后患者心衰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通过护理本例病人,我们认为,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为植入CRT-D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之一。术前我们要重视心理护理和准备,做好医、护、患三者密切合作;术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手术,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视伤口护理,防止出血,给予严密的心电监护,注意控制卧位与活动,及早发现并处理各项并发症;出院后将电话随访与门诊随访相结合;定期进行起搏器的程控,观察起搏器的功能及有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确保CRT-D正常工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英珍,陈瑞珍.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新动向[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34):196-197.
[2]陈玉萍,陈翠杰,陆海燕,等.1例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护理[J].
[3]中外医疗,2010,10(7):150.
[4]刘梅林主编.老年心血管病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79.
[5]姚芸.心脏三腔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65-67.
[6]赵碧琛,李莉,姜玉如.双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11):1092.
[7]华伟,王方正.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
[8]7(4):104-105.
1 816例中2例三支病变患者造影后即出现 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共完成PCI 1 814例 其中男1 100例,女714例;年龄38~89岁,平均(623±105)岁,其中高龄(≥75岁)862例。冠 脉造影单纯左主干病变29例,三支血管病变 1 785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38例,并发心源性 休克85例,心功能不全926例,肾功能不全216 例,伴糖尿病726例。 2结果:1 814例PCI,1 812例术终达竹M3级血流,成 功率999%。术中新发生心源性休克33例,出 现心室颤动(室颤)9例,心包穿孔10例,急性血 管再闭36例,发生左心衰187例。1例急性广泛 前壁高侧壁心梗,开通相关靶血管,但由于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指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致严重心肌缺血或伴左室功能不全者。对这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尽快重建血运,可改善预后,但也明显增加了PCI的危险性。因此, 及时、有效的术中急救护理,配合医生进行急救起着重要作用。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为1 81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施行PCI,本文就术中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完成高危冠心病患者PCI术1816例,本文就其术中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完成PCI术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816例,年龄38~89岁,平均(623±105)岁。男子1102例,女714例。冠脉造影单纯左主干病变29例,三支血管病变1787例,其中合并左主干138例。心源性休克85例,心功能不全926例,肾功能不全216例。糖尿病726例,高龄(≥75岁)862例。术中新发生心源性休克33例,出现室颤9例,心包穿孔10例,急性血管再闭36例,发生左心衰187例。
12 手术方法 局麻下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置入导管鞘,从指引导管送入指引钢丝及球囊导管至病变部位,疏通阻塞血管,置入合适支架,术毕拔出鞘管,局部压迫止血。
13 结果 PCI成功率996%(1813/1816)。2例三支病变患者行造影后即出现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开通相关靶血管,但由于在院外心脏骤停时间较长,虽血流恢复,但最终死亡。1816例PCI术患者,1813例术终达到TIM3级血管,术中抢救88例次,抢救成功率为966%(85/88)。冠造及PTCA术后,出现入睡困难、失眠36例(53%),排尿困难27例(40%),术中及术后出现迷走反射12例(18%);PTCA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4%);注射部位瘀斑及全身出现出血点1例(15%);急性血管闭塞1例(15%);其余造影及PTCA后老年患者均完全,行及PTCA支架植入术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
2 术中护理
PCI术成功效果与病变程度相关密切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PCI术风险增加。但我们认为高危患者的特殊病变和累及合并其他疾病本身并不是PCI术绝对的限制条件,术者娴熟高超的技术以及针对高危患者特点所采取的术中急救护理措施才是关键。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术中顺利的基本要求,对于高危PCI患者尤其重要。患者上手术台后,护士要及时准确连接外周血管压力和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路,有其他合并疾病的患者在术者上台前予以及时纠正,功能调整接近正常。多数患者进入导管室后,心理负担较重,即有快速治愈的迫切,又有惟恐手术失败而失去生命机会的矛盾心理,因此我们除了要做好常规的心理护理外,还帮助患者配合医生完成术者术中的各种要求,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意外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是高危冠心病患者PCI术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影响高危PCI患者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术中并发症抢救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颤、急性血管闭塞、纠正酸中毒、避免外伤及感染、保护呼吸道通畅给氧、穿孔及心包填塞。
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 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TCA后出现。患者表现出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表现,遵医嘱立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后缓解,并给予严密的观察:①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术后出现心绞痛即可记录心电图,并 与术后心电图相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给予止痛、镇静治疗。②血压变化:术后要勤测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要查原因。③周围血管栓塞表现:有无原因不明的相关部位剧烈疼痛,术前与术后测量的下肢周径要做比较,判断有无栓子脱落、肢体水肿,造成术肢动脉栓塞。
术后严密监测心电图和血压的动态变化 严重心律紊乱 是ptca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持续心电监护对预防和早期发现一些并发症至关重要。护士要严密观察有无频发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同时应注意观察stt的改变,以便及早发现心肌缺血及心肌再梗死表现。本组老年患者ptca后,出现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频发室早、1例室颤、1例室速,均得到及时观察救治,转危为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12-01
心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因此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同时做出相应的诊疗非常重要。除生命体征外,心血管内科还应注意检查患者面容、口唇颜色、颈静脉有无怒张、颈动脉有无血管杂音、肺部有无哕音等。心脏查体包括心界大小、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尖搏动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性心尖搏动、触诊有无震颧、听诊心律是否有异常等。同时检查腹部有无膨隆,肝脾是否肿大,有无腹水,双下肢有无水肿等。因此,本文2011年5月~2012年7月选取我院3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现报告如下[1]。
1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7月3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为心血管疾病,其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42.8岁,患者的病程最短12d,最长28年。
2综合治疗方法
2.1营养治疗
(1)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心血管内科患者应该保持正常的体重,如果超过正常的体重,患者应该通过减少体内热量从而降低体重。其中三大比较高的营养素中热量比较高的依次是糖类65%左右,脂肪约20%,蛋白质约13%-15%。(2)脂肪的质量。脂肪摄入量以占总热量的20%以下为宜,在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小于2,有降血脂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促进粪便中类固醇与胆酸排泄的作用,治疗膳食中P/S比值以大于1.5、小于2为佳。(3)膳食中的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在150~300mg是适宜的。(4)蛋白质的质量。冠心病患者提倡食用混合蛋白质食物,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要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按每日1.29/kg体重,或蛋白质热比15%。
2.2药物治疗:心血管患者,尤其是AMI后存在频发复杂性室早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抗心律失常治疗首选β受体阻断剂或胺碘酮。这种病人不宜使用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 I 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与对照组比较,却使猝死的发生率增加,这早已被 CAST试验所证实;这种矛盾现象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β受体阻断剂或胺碘酮均能显着减少心血管患者的猝死发生率,而不论患者是否为心肌梗死或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目前主张,全部心血管患者,除非为变异型心绞痛或患者不能耐受,均应给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对β受体阻断剂治疗效果不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使用胺碘酮治疗[2]。
2.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在心导管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创伤小疗效显著。目前主要用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办膜病及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介入治疗是不开刀做手术,即通过体外操纵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械对体内的病变进行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痛苦少、安全可靠、疗效明显。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即(1)冠心病介入治疗;(2)心脏瓣膜介入治疗;(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4)心律失常介入治疗;(5)大血管病介入治疗及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等。另外,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和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介入治疗的范围亦将越来越广泛。
2.4外科手术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办膜病、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及心脏肿瘤和心包疾病,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的处理常常需要内科医生参与。
3结果
采用临床综合治疗两周后观察,18例治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44%。
4讨论
4.1心血管内科的主要病症:(1)急性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伴有粥样斑块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至管腔急性闭死,血流中断引起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发生的局部心肌坏死。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和不协调,心搏量减少所引起的低血压、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肌电生理不稳定等变化。 (2)充血性右心衰竭。当充血性右心衰竭(又称“瘀血性心衰”)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时,过量的血液就从毛细血管渗出至组织间隙,此时体循环发生瘀血,静脉充盈过度并伴有肝肿大和周围性水肿。 (3)胸痛。心源性胸痛的主要原因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及心包炎等。在问诊过程中,应对疼痛的性质、部位和放射部位、诱因、缓解因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进行详细询问,以此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4)气促。气促是心力衰竭的一个敏感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对于主诉气促的患者,应询问是否合并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是诊断有无左心衰的关键。(5)水肿。心源性水肿常为性,指凹陷水肿,易出现在双足、踝等身体下垂部位。(6)心悸。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多由心律失常引起。询问时要注意心悸发作的诱因、时间、开始和终止方式以及是否伴有头晕和晕厥等症状[3]。
4.2临床疗效: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较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为非保护性(ON理性)的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且一旦血栓形成,有时可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而致急性心肌梗死;又如在慢性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的血液淤滞形成血栓,在一定条件下可沿血流前行造成心外的器官栓塞,如脑梗死。因此,溶栓和防止血栓形成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4]。本研究资料显示,采用临床综合治疗两周后观察,3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18例治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44%。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怀宇,高绪胜,王建民等主编. 实用临床急救诊断治疗学[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4
[2]唐路宁,段斐主编. 如何成功走上内科岗位[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反应;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81-02
2型糖尿病(DM)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常造成多支血管病变,心肌内微小动脉广泛狭窄,对侧循环及再灌注的建立不利,因此,发生心肌梗死(AMI)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
1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39例,均为单支冠脉病变发病,killip1级采用心肌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及胰岛素降糖治疗。
1.2病例资料
血糖达标的15例患者定为标准组(A组),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0~67岁,平均62.1岁,平均血糖16.9 mmol/L,HbA1C>7.5%。24例为血糖控制较好组(B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61.6岁,平均血糖18 mmol/L,HbA1C>8%。
1.3 护理措施
1.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DM合并AMI时死亡多发生在1周内,因此,应将患者置于CCU病房,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变化。遵医嘱定时监测血糖,观察用药后有无多汗、心悸、口渴、面色苍白等低血糖反应,备好抢救用药,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2心理护理患者刚入院时对新的陌生环境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要有和蔼热情、耐心周到的工作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不良的心理。护士应掌握专业知识,对患者做有关疾病教育工作以利于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
1.3.3饮食的护理饮食的科学管理是治疗DM必不可少的一项目,因此,患者能否积极地注意控制饮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多食些含膳食纤维多丰富的食物如粗粮、豆类、蔬菜及藻类等。
2结果
A组患者低血糖反应高于B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1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糖代谢紊乱可引发微血管及心肌病变,糖尿病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可加速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硬化,血管受累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50%~6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可使女性AMI患病率上升2倍。
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后发生心梗时疼痛症状不典型[4]。糖尿病的糖毒性、脂毒性造成冠状动脉弥漫性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肌病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故DM合并AMI病情重,并发症多,心功能差,病死率高[4]。
本研究中14例患者在血糖控制达标情况下仍出现低血糖临床症状,加剧了交感-迷走神经失衡,易发生各种快速心律失常[5-6],增加死亡率;而心率加快后心肌氧耗量增高,易造成冠脉痉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延展扩大,亦增加死亡率。而血糖控制较好组无一例低血糖发生。
综上所述,DM合并AMI,对疾病的预后高血糖、低血糖的控制以及护理有着重要意义[7]。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中保持血糖适度状态,空腹6.1~7.0 mmol/L,餐后8~10 mmol/L可降低低血糖导致的并发症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康林,李彪.急性心肌梗死9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04-105.
[2]戴耀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36例分析[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3):11-12.
[3]张浩,杨科,孔凡龙,等.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2):20-21.
[4]张泽灵.心脏内科主治医生400问[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1-406.
[5]何小平.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7(8):470-471.
[6]夏云峰,罗北捷,刘润梅,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2):36-37.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c)-018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atients received expectant treatment with AMI and arrhythmia.Methods 80 patients received expectant treatment with AMI and arrhyth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The bed rest time,hospital stays,hospitalization expenses,arrhythmia recurrence rate,cardiac functional grading,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bed rest time[(2.8±0.5)d] and hospital stays [(12.5±1.5)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5.5±1.1),(18.2±2.0)d],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5230.5±626.9)yuan]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000.8±620.3)Yuan],arrhythmia recurrence rate (10%) was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60%),cardiac functional grading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High quality nursing;AMI;Arrhythmia;Expectant treatment;Influence
急性心肌梗死是?R床心内科常见急症,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血液供应急剧性减少或者中断,心肌细胞死亡会伴发各类心率失常[1-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发病急、病情严重,容易并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根据临床特点可以采取保守治疗[3-4]。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措施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解决护理难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进而达到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5-6]。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6~79岁,平均(65.0±6.4)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1例,前壁12例,广泛前壁13例,下壁2例,右室1例,后壁1例;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3例;梗死相关血管:左侧前降支19例,左侧回旋支12例,右冠脉9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36例,阵发性室上速4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7~78岁,平均(65.9±6.9)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壁11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1例,右室1例,后壁1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9例;梗死相关血管:左侧前降支21例,左侧回旋支11例,右冠脉8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33例,阵发性室上速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改善患者治疗环境,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日常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高流量的吸氧,必要时采取头低脚高,增加头部的血液供应。对于室颤患者给予直流电复律,并且给予电击除颤。②注意做好镇痛护理。护理人员要对心肌梗死患者疼痛进行正确评估,确认疼痛发生的部位、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类型及疼痛程度等,疼痛时遵照医嘱含服或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如果有必要给予皮下注射吗啡。③注意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选择相对粗大静脉给药,在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变化情况,不能输注过快,另外一条静脉通道输注常规药物。护理人员在输注药物前,耐心的讲解治疗药物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特点,是否出现出血、心律失常现象,如果发现异常表现要立即汇报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④注意做好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首先帮助患者建立起舒适、温馨、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职业类别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提高护患沟通交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看待疾病,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原理、基本治疗过程,告知患者有效的配合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待疾病。⑤注意帮助患者安排作息时间。限制陪护探视的时间和频率,为患者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在床上完成肢体活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⑥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多食用高维生素、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生冷硬的食物,忌浓茶、咖啡,禁食豆类与牛奶类食物,避免因腹胀对患者心脏的影响,前3 d流质饮食,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逐步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逐步向普通食物过度,注意少食多餐,不能饮食过度。⑦排便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告知患者排便时不能过度用力,如果有需要服用缓泻剂或者给予开塞露灌肠[7-8]。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心功能分级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9-10]如下。a.显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24 h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b.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的改善,24 h动态心电图得到改善;c.无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24 h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发病急、病情易变化、进展迅速、致死率较高的内科高危重症,情绪的变化、过度活动、暴饮暴食都可能诱发病情加重[11-12]。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也是引起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24 h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最高,加强24 h动态心电监护,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减少各类危及生命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3-14]。
优质护理是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提高?o理人员专业性素质和责任心,进而提高整体护理工作水平。优质护理不仅要保证常规护理和指导,还要注意加强患者临床症状监测、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生活饮食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①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会进一步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提高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发生,增加心力衰竭和休克的发生率。如果患者有头晕、胸闷、心脏射血量降低、低血压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等出现,提示出现传导阻滞,因而要加强患者临床症状监测[15]。②严格的按照医嘱对患者给予溶栓、抗心律失常、扩充血管、抗凝和镇痛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生命体征变化,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通畅性。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过于突然,病情相对为重,患者来不及做好思想准备,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对病情恐惧的情绪,进一步诱发心律加快,进而出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加重了病情,不利于临床治疗,因而要加强心理疏导才能帮助患者建立起心理准备。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熬夜,做好作息时间的指导,可以巩固患者治疗效果。⑤患者发病后饮食上需要做好正确的调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肠道蠕动能力变差,便秘发生率增加,过度用力排便会诱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造成心梗复发和猝死,因而加强排便护理可以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1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blood glucose and complications and case fatality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bin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and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s.Methods:48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bined with AMI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cording to level of blood glucose.Level of blood glucose in A group was 4.4~8.0mmol/L,18 cases.Level of blood glucose in B group was 6.1~10mmol/L,30 cases.Results:Hypoglycemia in 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P
Keywo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omplications;nursing
我们对48例2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症、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总结DM合并AMI患者的护理经验。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资料较完整、确诊为DM合并AMI患者48例,且发病时均为单支冠脉病变,Killip分级为Ⅰ级,采用AMI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及胰岛素降糖治疗。根据美国ADA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为标准;空腹血糖6.1~7.0mmol/L,非空腹血糖8.0~10.0mmol/L为较好。将血糖达标的18例定为A组,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0~67岁,平均62.1岁,平均血糖16.9mmol/L,HbA1c>7.5%;血糖控制较好的30例为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61.6岁,平均血糖18mmol/L,HbA1c>8%。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血糖、心律、血压,严格控制饮食,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X2检验。
结 果
血糖控制正常组与血糖控制较好组并发症的比较,见表1。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1]。心血管介入治疗也因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继而对于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掌握护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及操作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大多数心血管介入的患者在术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安抚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是手术的关键,现将心血管介入患者的心理护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冠心病介入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48-88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此组患者均能良好的语言沟通,并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1.2方法此组患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心理问题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以及患者心理最为担心的问题,调查内容有医护人员认真填写。并在术前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与术前调查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比较。
1.3结果由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方法,手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风险以及术后会发生相应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及家属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缺乏了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特点,对于不同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现将术前为心理护理干预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问题发生率作为比较,见表1。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手术的成功与术后治愈。
2心理护理的干预方法
2.1入院评估对于入院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入院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等方面,通过语言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变化,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方法认知程度。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从中了解心理问题制定一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2]。
2.2疾病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相关基本知识,使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要注意些什么。讲解患者患有此类疾病采取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愈后的效果等,讲解介入手术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好、恢复快的手术特点,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手术成功率高。减少患者对手术的风险以及愈后问题的担心。护理人员还要讲解手术的费用以及对于国家医保的患者采取部分费用由医保承担,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心理问题。告知患者愈后可以正常工作,不影响日常当中的各项基本生活[3]。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
2.3心理护理技巧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只要采取:倾听、安抚、解释以及建议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语言得体,态度和蔼真诚耐心的关心患者,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细心准确的给予解答[4]。在沟通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社会支持,增加患者的个人修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对于过于紧张和恐惧的患者可以给予各种松弛疗法如音乐疗法、谈心式方法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同时向家属讲明患者现在的心理变化特点,教会家属安慰和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2.4特殊的心理护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手术费用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的心理,加之对疾病的认知不全面,从而有放弃治疗的想法。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与安慰与支持,鼓励与疏通患者,为患者最大下限度的减轻经济费用,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住院期间感受到医院及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保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迎接手术。
参考文献
[1]何宇.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11,32(8):753.
[2]孙小霞.冠心病系统护理干预对介入治疗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347.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心功能
在临床治疗中, 心力衰竭的治疗, 采用的是抗心衰药物治疗。心脏瓣膜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病, 心脏瓣膜的是在各种病因的影响, 使得患者的瓣膜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发生异常, 而心脏瓣膜合并心力衰竭病症与其他类型的疾病不同, 心脏瓣膜合并重症心力衰竭, 将会造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发生异常, 严重时危机患者的生命。本文针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对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 本院接收的心脏瓣膜并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6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21例, 女39例, 年龄23~75岁, 平均年龄为(52.5±3.5)岁, 所有患者病情是依照国家心脏瓣膜、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进行确定的。其中本次研究中的60例心脏瓣膜并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心力衰竭程度III级35例, IV级25例。左房室瓣膜狭窄28例, 左房室瓣膜关闭不全16例, 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10例, 联合瓣膜6例。
1. 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 均进行心力衰竭病因的控制和改善, 同时根据患者心脏瓣膜的类型, 以及心脏瓣膜的程度进行西地兰、利尿剂、血管扩张等治疗。在常规治疗1~2周的基础上, 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心力衰竭控制效果不好, 此时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进行测定, 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加用使用的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对治疗1周、2周后患者的血压、心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量为6.30~12.50 mg/次, 2次/d。
1. 3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前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其中心功能改善在I级以上的为治疗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与β-受体阻滞剂加用治疗前患者的心率、血压相比, 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周、2周后的心率变化,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加用前, 心力衰竭等级相比, 治疗1周与治疗2周后心功能改善I级以上的有效程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β-受体阻滞剂, 在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 常规治疗无效或者是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的基础上加用的。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也就是说在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无效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可以将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 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以及血流动力学[1]。
β-受体阻滞剂通过β信号系统的的上调, 将心肌收缩、舒张的功能改善, 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善。从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以及重症心力衰竭并的病因进行分析, 心脏瓣膜的病因不是引发患者心力衰竭的动力因素, 所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心力衰竭治疗, 在短期内, 可以将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同时降低患者的心率。
当患者发生重症心力衰竭时, 其交感神经将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 此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β-受体功能的抑制, 将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度降低, 对患者的心肌进行保护, 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以及患者的心功能[2]。
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 其发生的主要病变为左房室瓣膜病变, 在其治疗的过程中,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可以通过β-受体的抑制功能, 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控制。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也是因为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的心率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进而改善患者心功能的。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β-受体阻滞剂与血压之间无较大联系, 虽然在本次研究中, 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相对显著, 但是针对心脏瓣膜合并严重心脏扩大患者的治疗,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严格的控制, 慎用该药, 防止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进一步的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3]。除此之外, 还有主动脉严重瓣膜狭窄的患者在其治疗的过程中, β-受体阻滞剂也需要慎用。
参考文献
[1] 李莉秋, 刘培良, 袁龙.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11):90-91.
[2] 丁旭, 林海龙, 李雅洁, 等. 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使用状况调查.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6):28-2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本院对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 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68~85岁,平均76.5岁;10例患者均为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其中7例在导管室做介入时置入,3例在病床前直接置入。应用IABP天数最短1 d,最长20 d。
1.2 方法 绝大多数患者导管室在做介入治疗时进行IABP穿刺术,将球囊导管送到降主动脉上部,其顶端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2~3 cm,用丝线固定穿刺部位的导管和鞘管,X线确定其位置后,抽出空气,将球囊尾部导管连接反搏仪。根据病情选择压力触发或心电图触发的模式,通常以心电图触发方式为主,选择心电图R波高尖,T波低平的导联触发反搏,使之与心动周期同步[2]。
2 结果
本组10例患者中痊愈出院6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2例为拔出IABP导管后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为室间隔穿孔导致死亡,IABP治疗成功率60%~70%。
3 护理
3.1 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简单、概括性的解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相关问题,如治疗的目的、反搏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以消除他们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恐惧,了解和习惯主机发出的声音和报警的声音。
3.2 绝对卧床休息 采取正确的是确保反搏效果的关键,最好采取平卧位或床头略抬高,一般床头抬高
3.3 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每30~60 min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心排血量、动脉及静脉血氧饱和度,记录每小时出入量。 注意将持续有创测压与IABP主机测压进行结果比较。注意观察有无治疗改善的表现。如果血压逐渐回升,平均动脉压>70 mm Hg,脉压>35 mm Hg,正性肌力药物的用量逐渐减少,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30%,PCWP及肺动脉压降低;尿量>2 ml/(kg・min),四肢末梢循环改善,手脚皮温变暖,则可以考虑停用IABP。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IABP的主要并发症有下肢缺血、动脉损伤、局部感染、出血、气囊破裂等,发生率达25%。正确、熟练的穿刺及置管技术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同时注意比较左、右上肢远端的血运情况,以便正确了解和调整球囊位置。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下肢足背动脉血流搏动情况以及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下肢缺血,同时给予适当抗凝,以防止发生下肢血拴栓塞。严格无菌操作,所有三通接头都必须用肝素冒封闭,每天定时更换,预防感染。
3.5 保持测压管的通畅
中心动脉内腔定时用肝素水冲洗,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全过程中要设置连续预警监测动脉压力,以便及时发现动脉压力变化并预警,从而避免连接管脱落事件的发生。
3.6 撤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
撤除IABP导管前停止反搏的观察时间不宜超过1 h,以防主动脉内球囊周围形成血栓,同时注意在拔除球囊导管时,应少量发血以便冲出球囊周围偶尔形成的血栓。
3.7 心理护理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同时在使用IABP过程中要求绝对卧床,肢体制动,患者担心预后,产生焦虑情绪,严重时不配合治疗,因此应及时为患者解答相关问题,解除其疑虑,取得诊治上的合作。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以利于患者康复。
4 讨论
IABP是治疗心脏泵衰竭的一项新技术,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是目前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治疗泵衰竭的标准之一。应用IABP可降低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和冠状动脉血流,改善严重的低心排,是危重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机械辅助循环方法。要提高IABP治疗的成功率,选择恰当的反搏时机非常重要,必须在患者的心功能发生不可逆之前进行,否则往往不能奏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护,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及时调整非常重要。正确、及时的处理各种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加强营养以纠正机体负氮平衡,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综合治疗,也是提高IABP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荣,蒋洪燕,杨燕宁. IABP辅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测与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2004,9(19):806.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治疗肾病综合征常用且首选的药物,但其副作用较多,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251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94例,年龄13-65岁,均为住院患者。
2 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2.1 紧张焦虑。患者用药有知情同意权,因此用药前需向患者告知其作用及副作用。此时患者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等抵触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 自卑。长期服用激素可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等表现[1]。患者常表现为无助、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降低,自信心下降,不愿与人接触。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正处于青春期,此种表现更为突出。
2.3 排斥。由于患者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加之此药的副作用多以及对激素疗效的不确定,患者常表现拒绝用药。
2.4 遵医行为差。由于激素要遵照足量、慢减、长期维持的原则。加之患者健康意识差、对自身疾病的重视不够,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急于求成,导致患者在激素治疗过程中擅自停药、减药、听信偏方,乱改治疗方案,不按时复诊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要同情、热情,富有耐心和爱心,使患者从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向患者讲解激素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家属、医生、患者共同配合,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3.2 树立信心。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及女性患者,我们要耐心做好解释、安慰、鼓励等工作,告知患者激素引起的体态和容貌的改变是可逆的。停药后症状多会减轻或消失。对患者任何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认可。邀请一些疗效较好的患者献身说教,传授经验,以提高患者的信心。
3.3 鼓励接受。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及病人的接受能力进行个体化的多方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制订健康教育卡,并采用提问的方式加深患者认知印象,同时与医生共同配合全面介绍激素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使患者对激素的认知更充分、更全面,愿意配合治疗。
3.4 讲解激素治疗时依从性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再三强调激素治疗时不依从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向患者举一些反面实例,以引起其重视,。特别是出院后维持用药的重要性,定期复查的必要性,都要反复叮嘱,从而提高患者激素应用的依从性。
3.5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患者亲属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继而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患者家属作为患者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心理及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激素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与家属多沟通,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积极争取他们的配合,为患者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家庭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4 小结
肾病综合征的激素治疗多需经历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且见效慢,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病情易复发,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其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回馈给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同时应争取患者亲属对患者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