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

第1篇

关键词:聚焦心理护理模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扩张型心肌疾病 心理衰竭患者 病情转归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会出现心脏的双侧心房扩大以及心功能衰退的现象,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感染或者免疫系统缺乏,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就是在患者的右侧双心腔增加搭建左心室起搏,进而恢复心脏的同步起搏。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其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都非常容易出现死亡现象,所以将聚焦心理模式运用在该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2019年收治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具有清晰的意识;(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史;(2)生活难以自理卧床;(3)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和心房颤动。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传,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和合理饮食,主要使用的是抗凝药物和利尿剂,定期对患者进行体质量检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指导。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聚焦心理护理模式:(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地聆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意见,对于他们内心存在的困惑均要详细进行解答,对患者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患者出现的心理负担也要正确评估,通过委婉谦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1],让其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对自己的病情有足够的了解,让其尝试为了抗战病魔做出努力,对于一些积极的做法也要客观的进行肯定,不可取的措施也要积极地进行指导。(2)积极构建可行的目标: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疾病状况制定一个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监管,然后让患者树立其治疗疾病获得康复的强烈期望,然后设定一个具体而可行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进行努力,从一点一滴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不断向自己树立的目标靠近。在每次治疗完成以后,护理人员均要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表扬,对患者的努力进行认可,让患者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凸显聚焦护理的意义。(3)对例外进行探查:护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从暗示性的语言中让患者明白疾病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负担和影响,让患者从不良的心理感受中脱离出来,转化思维,减少患者对不幸的消极情绪,将消极情绪转化成面对病魔的勇气,让其获得意外的收获。(4)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护理人员要想实现护理的目标,就要患者、家属与自己树立共同的目标,每次有一个目标实现就要积极地进行反馈[2],对于患者和家属所作出地努力也要给予肯定,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康复治疗和训练中,尽可能地去完成自身既定的目标。然后适当地调整好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适当地进行翻身训练和关节活动。(6)对患者的进步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生命指标等,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患者获得一些来自社会的支持,在患者出院以前也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让患者谨遵医嘱进行服药,适当进行锻炼,科学的饮食,做好自我保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及心功能指标水平。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疾病越严重。心功能恢复测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每搏量(SV)、心脏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检测分析心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护理后SV、CO、LVEF及CI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程相对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就会不断加重。如果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发作,患者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胸闷、心悸以及心脏骤停等现象[3],患者此时会全身不适,甚至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病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会死亡。目前这种病还没有发现有心脏移植之外的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要想使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聚焦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可以有效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激发患者潜能。这种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积极鼓励患者加强与病魔斗争的决心,让患者从本质上提高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为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血钾是人类肌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扩张型心肌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基本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一些洋地黄和非洋地黄方面的肌力药物,或者使用抗凝剂和利尿剂,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使患者电解质受损。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在使用时,通常会告知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禁忌以及会产生的反应,还会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解质测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4],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日常生活指导,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恢复水平,本研究显示,采用聚焦心理护理的解决干预CRT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转归,可以让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聚焦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CRT实施聚焦心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美红,金建芬,王咏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4):43-44.

[2]王刚,李延光,任贻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9):778-782.

第2篇

【关键词】 抑郁;焦虑;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理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很多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对各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会造成不良影响〔1~3〕。因此对该类病人进行心理评估,进而对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妥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心理评估,并对仍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在2006至2008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以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主要疾病住院的患者中,排除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选择359例为观察对象。男311例,女48例,年龄 60~89〔平均(74.51±3.74)〕岁。

上述患者中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除外完全性三束支阻滞)确定为心律失常组57例;其余为对照组302例。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内科治疗,包括对冠心病进行基本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纠正、控制复发、防治合并症等一系列治疗,从而基本达到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心理评定〔4〕,HAMA (14项) 评分>14分,确定患者具有焦虑症状;HAMD(17项) 评分>17分确定患者具有抑郁症状。同时具有焦虑及抑郁症状者以相对严重症状为准。将有焦虑及抑郁症状患者确定为心理治疗组,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 w后再次用HAMA和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评定。以心理治疗后HAMA、HAMD的减分率为指标,将疗效分为临床痊愈(减分率>75%)、进步(75%≥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3级。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 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3 心理治疗方法

1.3.1 认知疗法

多次与病人交谈,细致观察,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纠正患者一些错误认识(如多数患者都认为出现心律不齐就会有生命危险,基于此向患者解释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有高危险性,既使危险性高的心律失常经过有效治疗,可明显降低危险性,并且焦虑、紧张可加重及诱发疾病发作及使病情加重)。使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达观地对待疾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集体活动,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上转移到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上。

1.3.2 松静疗法

主要做法为患者坐或躺在床上,休息10 min,播放松静语言音乐诱导磁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1.5 结果

对照组302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104例,有抑郁症状者95例,二者总发病率为66%。心律失常组57例老年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7例,抑郁症状者4例,二者总发病率为19%。两组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心理治疗组210例病人进行治疗后,59例痊愈,100例进步,51例无效,总有效率76%。

2 讨 论

在对照组病人中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总发病率为66%,说明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焦虑或抑郁症状较普遍。其原因考虑为对照组患者中,存在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悸等自觉症状。尽管症状本身危害不大或已得到控制,但因由于病因及病理改变存在,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或完全控制不复发,病程呈慢性,有时反复,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担忧进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但在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的心律失常组中,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考虑为心律失常组患者因无心脏频率及节律异常,亦无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自我感觉病情轻微,心理负担轻,因而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病率亦低。心理障碍往往造成躯体疾病的反复或加重〔5,6〕,因此对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因操作较为复杂,本研究未对心理评定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故这些患者中可能包括轻重程度不等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也可能存在初次发作心律失常导致的反应性心理障碍。但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无疑是有益的,可以缩短反应性心理障碍患者不正常心理状态持续时间,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对原有心理障碍患者也能起到初步的基础治疗作用。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心理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有过分担心,进行认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疗法,实施放松训练,该组患者经1 w心理治疗后,心理障碍患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到76%。说明经过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对于心理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请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和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M.Type A behavior:a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and rarely treated medical disorder〔J〕.Am Heart J,1988;115(4):9306.

2 Pennin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7.

3 Appels A,Mulder P.Type A behavio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 9.5year followup of a small cohort〔J〕.Int J Cardiol,1985;8(4):46573.

4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849.

第3篇

【关键词】  胸部疾病;胸腔镜;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日益意识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因此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预防保健。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良好的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对术后恢复、疾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18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按随机数字量表将观察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干预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岁;农民28例,普通工人26例,公务员20例,教师13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9例,中学38例,小学3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1岁。普通工人27例,教师14例,农民29例,公务员18例,学生2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48例,中学40例,小学2例;2组性别比、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记分做基值[3],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医学心理干预,2组分别于术前晚及出院前1 d进行sas、sds评估和血压、心率的测量。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scor,y)[3]。

1.3 术前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作好术前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必须诚恳地对患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取得患者真正的信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适当解释病情、手术目的、先进性、注意事项、麻醉方式以及手术可能感到的不适和术后的各种必要的引流管和费用所需及其价值等,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做好迎接手术的准备。总之,通过术前与患者沟通,使其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和手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故而能较好的适应手术和手术后各种情况[4]。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鼓励患者配合手术。为了不给患者增加思想负担,一定嘱其家属不要把不应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流露出来,以免给患者增加忧虑。手术患者术前一夜常感到恐惧与不安,夜间不能入睡。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过高,可能过分地应用“否认”机制对付手术的恐惧,而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告知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手术部位,注意事项等。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给予其适当激励的语言。必要时适当应用药物,对手术前情绪紧张、烦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情绪,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体力迎接手术。

1.4 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患者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心情,因人而异的对患者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严禁程序化的说教,及时解除他们的痛苦和不适。(2)稳定患者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援助。术后应及时体察患者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科学的解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对术后形成躯体缺陷者, 应给予心理疏导, 尽可能减轻其焦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不要自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3)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患者非常重视维护自己已有的治疗成效,极力避免出现新的意外。护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应认真、细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满足患者需要安全的心理。特别是重大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时,患者更需要安全感。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sas、sds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前晚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出院前1 d监测,恢复到入院时水平,2组与入院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作为对患者的创伤性治疗,术前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手术本身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加之患者对自表1 2组各时段各项指标比较

我疾病有关状况、手术和麻醉医师的技术、将要实施的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麻醉或手术发生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害怕手术疼痛,从而产生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上的应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活动,其中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主要表现[5],以致术前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本文结果表明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心率、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显示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其不良心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平稳的生命体征迎接手术,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的康复。提示护理人员应术前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实行系统的、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疾病的痛苦与烦恼的诉说,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通过与患者单位、家庭的沟通,争取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6]。

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巡视患者,了解其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护患关系,这样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122.

2 孙香珍. 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1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张树森主编.护理心理学. 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