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

数字化转型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化转型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化转型趋势

第1篇

从多年前的坚守通信市场,围绕管道与流量做文章,到2015年明确“聚焦主航道”,再到2016年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对传统网络架构、业务模型即将到来的巨变作出判断与选择,正式“全面云化”战略。华为的战略转变不断让业界耳目一新。

战略的背后不仅是华为在深思熟虑之后对自身进行的颠覆性的突破,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更日益形成华为洞察趋势、判断产业、继而为运营商以及更多合作伙伴主动提供解题思路的新模式。

在日前举行的2017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再次发声: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智能社会”,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华为轮值CEO徐直军阐述华为新战略:“华为将坚持做多联接、撑大管道、使能行业数字化的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做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和推动者。”

迎来新增长的拐点

“人类走向智能社会的征程事实上早已开始。”徐直军表示,“而且过去多年以来的探索过程和技术创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孕育了巨大的商机。”

正如他带我们回忆的:西门子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第一个M2M的联接,至今22年,IoT连接已经超过了80亿;1999年,英国的Video Networks推出第一个IPTV的服务,到现在18年时间,全球IPTV用户数已经超过1.5亿家庭;DoCoMo在2001年推出了第一个手机视频服务,到现在经过16年时间用户数已经超过20亿;2006年亚马逊首次正式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到现在11年的时间,如今以各种方式使用云服务的企业超过4000万家。

“不可否认,这些机会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这些机会已经成为下一波增长的主动力。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迎来新增长的拐点。”徐直军表示。

数字化转型成必选

在走向以“万物感知、万物联接和万物智能”为基本特征的智能社会的过程中,关键就在于企业如何抓住人类走向智能社会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以及将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产业机会。徐直军表示:“如何在智能化的路上不掉队?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华为希望发挥作用的地方。”华为将自己定位为“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和推动者”,就是希望通过努力跟产业界一起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智能社会,不断实现价值的新增长。

近年来,华为不断具象“全联接社会”,提出“ROADS”(Real-time实时、On-demand按需、All online全在线、DIY和Social)标准,革新传统通信业务的体验认知,为包括运营商在内的所有传统行业竖起转型的一盏明灯。此次,华为提出,任何组织,包括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学校都要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组织。“只有我们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组织,才有可能在走向智能化社会的进程中不掉队。”徐直军表示。

数字化转型已经时不我待。华为认为,一个“数字化的组织”,不仅面向员工、面向伙伴、面向客户,要能提供ROADS化的体验,同时要能充分激发和使能员工,更要不断适应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和技术趋势,具备敏捷创新的能力,以及构筑健康的生态体系。

这是华为近年来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获得的启发和经验。只有进一步把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定义清楚,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会有清晰的方向。

华为的路径

在明确定位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帮助运营商以及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人类社会走向智能社会的过程中,华为作为使能者和推动者,要聚焦什么?放弃什么?经过多年的探讨,华为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徐直军具体阐释了三个聚焦点以及具体举措。

第一,继续华为过去30年和面向未来一直努力实现的事情――做多连接。把所有的人与人、人与物、物和物之间全面联接、无缝联接,并持续提升体验。

第二,撑大管道,让视频发挥更大的作用。华为不仅要使能运营商在视频领域取得商业成功,把视频作为推动管道流量增长和变现的关键,更要面向所有的企业、行业打造基于视频的生产系统,提升生产和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使能行业数字化。打造全云化的基础设施,促进所有组织数字化;帮助运营商用云服务的方式面向他们的客户;帮助运营商的运营系统实现云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实现ROADS体验;率先实现自身的数字化,在应对问题与挑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助力其他行业和企业实现数字化。

云将成关键引擎

在华为战略之下,云是迈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成为关键节点。

在HAS 2017上,华为了2017年全球联接指数(GCI),在继承此前多维度量化评估全球联接水平的基础上,更为寻求数字经济转型的国家实施ICT规划探寻实现更快增长的可能与关键。

2017 GCI指数研究发现,全球的数字经济进程正在加速,整体GCI分值相比201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每增加1美元ICT投资,将额外获得3美元的GDP回报,ICT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通过更多GCI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云已经成为关键引擎之一。分析显示,当固定宽带渗透率分别达到10%和35%时,云化率将分别出现两个明显的上升拐点;而一旦云化率达到3%时,大数据分析和IoT投资会有大幅度提升。

这是在国家层面,特别是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和加速阶段的国家,华为建议,在进行宽带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云计算的投资。

而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时代,云同样将成为企业业务新增长的引擎。“企业的关注点从技术、成本、效率转移到业务和商业问题的解决,云服务将成为基本商业模式。”华为Cloud BU总裁郑叶来在大会演讲中强调。

因此,云同样将成为华为的基本商业模式之一。徐直军表示:“不管是面向运营商的ICT基础设施,还是面向企业提供ICT基础设施、面向未来推动人类走向智能社会,云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核心之核心。华为要强力投资打造开放、可信的公有云平台,并且构建Huawei Cloud Family。”

一方面运营自己的公有云,另一方面与运营商合作运营公有云,同时与运营商一起聚焦重点行业,基于华为公有云的Cloud Native应用开发,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实现上云,并充分整合华为全球客户资源、服务团队优势。线上与线下,公有云与私有云,基础设施、设备、运营、运维和服务都将成为囊括在华为所能提供的云能力之中。

加码“使能力”

物网、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自然也在华为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些能力与华为更好地发挥使能与推动作用息息相关。

例如对于人工智能,徐直军表示,华为将人工智能更多定位为新业务,定位为一种使能技术,而不是另外再开创一个产业。他解释道:“通过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在所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力,也改善我们面向客户的服务,提升我们内部的效率,并且使得我们智能手机走向智慧化。”

而在物联网领域,华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产品和部件的提供商。包括传统网络在内,加上企业物联网网关、家庭物联网路由器等能够实现企业和家庭更多联接的产品,都是华为“做多联接”的战略之下所必须具备的。同时,构建基于云的IoT联接管理平台,开发了IoT的芯片,打造物联网生态,这些都是为了能够让物联网发挥更大的价值,为更多行业的数字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路径。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报业 数字化 转型 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3]任昌辉.试论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升级路径[J].东南传播,2014(10):77-78.

第3篇

“白皮书”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中国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痛点“献计”。大会还邀请了戴尔、联想、惠普、华硕、华为、宏和清华同方等厂商共同探讨了企业转型背景下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等话题。

数字化转型已经无处不在

IDC数据显示,2017年将有67%的全球1000个大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核心。在中国,2017年基于第三平台技术和6大创新技术加速器的ICT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超过50亿元。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紧迫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据IDC统计,目前中国85%的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入门探索阶段,转型诉求还集中在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方面。数字化转型人才稀缺以及新数字化业务系统复杂程度高和硬件环境的集成与协同不足,这些问题也阻挠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前进的步伐。

IDC中国区助理副裁王吉平表示:“未来10年既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创新升级的10年,也是IT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升级的10年,更是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10年。PC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被重新定位。”在转型过程中,PC需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办公生产工具转变成为业务赋能工具,通过在产品形态、计算性能、交互方式、协同扩展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切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驱动业务发展。

商用PC举足轻重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商用PC不仅是核心的办公生产力工具,也是企业业务赋能工具。数据信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正变成运营资源。满足新的计算场景的同时,无缝对接各类设备的PC可以有效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创造商业价值。

英特尔中国区市场部总监张怡[在论坛中表示:“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在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持和不断升级的解决方案。我们凭借长期的技术、市场经验,总结出企业PC换新的最佳周期和更换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安全风险并提高员工效率。同时,英特尔对于智能互联时代数据洪流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变革,有着较多的理解,我们希望帮助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能落到实处。”

第4篇

从大方向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我国,虽然传统出版和印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但其也必须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提升,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因此,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探索高新印刷技术是传统印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有传统印刷企业,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印刷市场、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己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细分,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扬长避短,赢取更大的发展。

1.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传统印刷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印刷数字化,同时发展数字印刷和高新印刷技术。

(1)实现印刷数字化

①实现印刷内容数字化

传统印刷企业应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内容资源以及编辑和管理优势,利用新技术实现内容数字化,一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数字内容产品,形成新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推出适合不同媒体需要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和载体形式的分离,对于同一内容,可以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加强对内容资源的管理,由目前主要为印刷服务,发展为可为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全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企业;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各种媒体的内容产品供应商。

②实现印刷生产过程数字化

印刷生产过程数字化主要包括数字图文采集、数字排版、数字拼版、数码打样、CTP制版、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即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印刷全过程数字化,这是印刷数字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效率、质量、成本优化的基础。

③实现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主要包括建立印刷服务网,通过实现自动报价、网络接单、异地印刷、个性化服务、作业跟踪等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强化印刷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的统一管理及核算;建立客户、出版和发行管理系统,实现编、印、发一体化;建立印刷设备和器材的供求网络,改善供求关系,优化设备供应和原辅材料供应。

④实现印刷设备数字化

印刷设备数字化也是印刷数字化的基础。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就不能生成CIP3/PPF和CIP4/JDF数据文件,而这些数据文件要控制印刷和印后加工过程,就要求相关印刷设备必须能够接收、解析和执行这些数据文件,也就是说,这些设备必须具备接收这些数据的接口和执行这些数据命令的能力。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如要应用印刷油墨预置和色彩闭环控制系统,就要求印刷设备具有接收印前油墨数据的接口,接收这些数据后,各墨区的墨键必须能自动调整;在印刷过程中,墨色发生变化时,印刷设备必须配备在线检测系统,与标准样张比对、计算、发出调整指令,各墨区的墨键也必须能迅速、准确地执行再调整指令。可见,如果使用完全需要手工调整的印刷设备,根本无法实现印刷过程的数字化。

(2)发展数字印刷

从广义上讲,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印刷复制数字化内容,就是数字印刷;从狭义上讲,数字印刷是采用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进行的印刷(目前可分为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和喷墨数字印刷两种)。鉴于目前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现状,数字印刷更适合个性化按需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因此,传统印刷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和市场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数字印刷。在设备配置上,可将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传统印刷设备和数字印刷设备搭配使用,以满足长版、短版印刷和个性化印刷市场发展的需要。

(3)发展高新印刷技术

随着高新技术在印刷行业的广泛应用,印刷业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展,印刷业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印刷大多是 “内容印刷”,只是将信息复制在需要的承印物上,但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日益融合和发展,为“功能性印刷”创造了条件。所谓“功能性印刷”,是指采用印刷复制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某些精细产品批量生产的难题,使得印刷复制的工业产品能够实现某种或某些功能属性,如生物检测芯片的生产、集成电路板的印刷、显示器的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和柔性太阳能电池膜的印刷、大面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印刷、RFID标签的印刷等,这些新技术已经或即将进入工业化阶段,并能构建出新的产品理念。

在信息媒体不断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印刷业的客户越来越注重多种感官体验,因此像QR码这样能够在印刷与移动应用之间实现互动的技术正在成为印刷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包装印刷越来越奢华,防伪印刷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了非纸介质出版物的产生,因此,传统印刷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应该利用数字化内容优势,不断扩大出版介质范围,积极发展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

上述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微电子、生物医学、增强现实以及产品创意等领域为印刷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印刷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印刷企业应时时注意这些领域的发展,并主动研究自己企业是否适合进入这些印刷领域,应何时、如何进入,并在条件基本成熟时积极探索。

2.不同印刷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不同

一个完整的综合型印刷企业应包括“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印刷介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及服务”三大部分。因此,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也应该是这三大部分的数字化。专业的印刷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转型。

不同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内容各不相同。综合性的大型印刷企业或印刷集团,因其业务基本包括以上三大部分,所以其转型应该三大部分全部覆盖;对于只有“印刷介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业务的印刷企业,只进行印刷生产、加工的转型即可;对于开展了印刷“流通及服务”的印刷企业,则还需要对流通及服务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印刷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每家印刷企业都应该认真对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调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优劣势确定发展和转型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实施。

3.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

(1)坚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逐步普及的背景下,一切能够数字化的都将被数字化。数字印刷、印刷数字化、数字出版是今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方向,这是毫无争议的。因此,作为印刷出版工作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道路。虽然由于数字印刷、印刷数字化、数字出版技术及市场目前尚不完全成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不转型和“看一看、等一等”的借口,聪明的经营者,应该积极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早转型,早主动;晚转型,更被动。

(2)利用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在各印刷领域中,面对汹涌来袭的数字大潮,出版印刷所受的影响应该最为强烈,因此,笔者也对传统出版及印刷企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出版印刷的核心是传播正确信息和文化知识,因此出版内容资源是核心。传统出版企业有着雄厚、优质的内容资源,远比网络原创内容丰富得多,人们对传统出版企业内容资源的信任度远高于对网络原创内容资源的信任度。但是,数字出版的时效性、快速性却远高于传统的纸介质出版。

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内容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把自己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商,为多媒体出版提供内容产品;其次,应主动开拓和发展新媒体介质出版,在做好纸介质出版的同时,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等全媒体出版方式。传统印刷企业则应主动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改变粗放式管理、数量式增长的现状,向精细化管理、质量型增长方向转变;同时加快向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一体发展的步伐,加快由单纯的被动加工生产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

(3)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太合理,重传统出版,轻数字出版,产品也只有单一的纸质出版物,虽然一些企业近年来开发了基于其他介质的出版产品,但所占比重甚微。

因此,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自觉、主动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出版印刷经营模式,实现编、印、发全过程的数字化;对于内容开发与管理工作,则应实现从内容收集、内容数字化、编辑、修改、校对、制作、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与控制。

对于传统印刷企业来说,加速推进绿色印刷,是其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印刷企业应认真贯彻和执行绿色印刷标准,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印刷新技术,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等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的发展。

为了达到建设印刷强国的目标,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努力将自己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型出版印刷企业或集团;不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或主动加入大型企业或集团,以求共同发展。

(4)加速人才培养与交流

第5篇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94-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扩散并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来,人类正在快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的《思科视觉化网络指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更新2011-2016》报告,到2016年,全球支持IPv6协议的移动设备将超过40亿台,而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将超过150亿台[1]。在我国,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伴随着上网终端的小屏化、移动化,终端、用户和网络环境的加速改善,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突破了“基数”障碍,快速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信息接受方式的选择更多,对信息内容接收的主动性更强,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广。这也进一步引发和加速了传统媒体的重构和升级,尤其是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传媒原有的生态环境被深刻改变,使得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寒冬论”、“消亡论”一直弥漫和困扰着世界各国报业的发展,显然,报业的日趋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的重新洗牌,调整、重组和转型势在必然,各国报业纷纷开始了报业的新媒体计划。例如,在国外,《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开展了“数字纽约时报”计划;《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实施了报网融合计划;甘耐特媒体集团(Gannette)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在国内,解放日报的“5I”(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paper手机报纸、I-street公共视频、I-net网站)发展战略;《辽沈日报》的“5E”(Every Media全媒体、Every Platform全平台、Every Time全天候、Every Where全覆盖、Every Demand全搜索)数字化服务工程等。以上种种表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报业数字化转型还基本上停留在网络版和数字报的初级探索阶段。

传统报业要想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深刻分析并了解当前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终端化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对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的影响深刻,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选择利用移动终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进行消费。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卓越新闻计划”(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指出,美国目前有47%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移动风潮的兴起,使得用户在移动网络端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用户使用这些终端设备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起来。随着无线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移动终端已经逐渐成为用户的信息管理平台和终端。报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而趋向成为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移动终端也成为了传统报业与用户的一种新媒介。

移动终端的普及就像一阵强势来袭的飓风,很快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同样也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目前,许多报业媒体已经将“移动新闻客户端战略”付诸实践,纷纷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应用(新闻App)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移动新闻客户端来提升传统报业的媒体价值和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传统报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对传统报业的革新

与传统报业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丰富的展现形式、便捷的获取途径、个性的阅读体验以及社会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受众服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传播载体: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

从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报业的发展乃至走向。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历程中,新介质的发明速度越来越快,报业传播载体的发展呈现出了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的特点。而报业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从报纸媒体挺进互联网开始。从一开始最简单的报纸电子版逐步发展到功能多样化的报纸网站,然后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报业的触角延伸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来。目前,在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新闻App(Application的简称,指客户端应用程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争抢的新阵地。一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App为人们统一设定了进入各种媒体内容的入口(如报纸、手机电视),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不同内容的有效对接与聚合,达成了某种规整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从媒体角度上来看,App成为嫁接媒体与用户的通道,媒体获得了相当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实现了同一内容不同平台的传播与扩散。早在201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就利用移动终端,推出了“出版引擎”应用平台,允许其它内容商在ipad以及iphone上开发他们自己的App,合作共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数字化转型探索。由此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App逐渐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阻挡的势头,传统纸媒则呈现出极速衰退之势。但是传播的历史是愈来愈多的历史,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新的形式往往是偏离或增加媒介大家族的品种,而不是巩固或替换旧的形式[3]。现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目前最新应用载体,不仅促进了报业传播载体的加速更替与扬弃式演变,也强化了多种媒介形式的出现和不同载体平台的融合。

(二)传播形式:立体化与细分化加强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传播载体的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含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体现在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传播形式的立体化、细分化趋势不断加强。

新媒介的产生,一方面开拓了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与传统媒介构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新环境。传播形式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媒介的整合与时空范式的整合。与传统报纸的展现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特别是以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它具有纸质载体无法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视听体验,文本、动态图画、音视频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充分展现, 并可根据报道内容进行不同配置,实现了媒介的整合。而时空范式的转换则体现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普及克服了传统报业与其传播对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共存缺陷,使之得以传之宽广与传之久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媒介特征和表现形式不同,传播形式的细分化趋势也更加明显。移动终端作为移动化联网时代的重要的传播载体,其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传播特点,促进了传播形式的细分化,也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革新提供了新的支撑。

(三)传播内容:差异化与层次化明显

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递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使内容资源的传播形式上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整合。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其内容类型更为丰富,用户所获取的新闻体验也更加多样。

例如,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移动终端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这些移动终端在便携性较强的共性特征前提下,从内容的呈现方式到用户体验等其他方面都有很多差异。所以当传统报业内容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传播时,应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差异化传播,并依据不同移动终端的特点将信息进行创新性重组和再造。

在内容资源的层次化方面,移动新闻客户端可以进行很好的整合。传统的报纸受时空的限制较多,用户自主性选择的空间较小,其内容多以线性结构进行传播,新闻多依据重要性程度、题材等进行编排。而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多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更多的新闻信息串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信息网状结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与体验。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推进下,传统报业其传播内容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传播与层次化整合。

(四)主客体关系:互动加强与个性提升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报纸占据垄断地位,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者主要为记者、编辑。虽然受众也可采用相关渠道如热线电话、来信等渠道提供线索,但这类信源数量少、采用率低。

然而,在移动终端时代,普通用户均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收集信息、参与报纸互动,新闻生产具有了交互化和内容共创的特征。移动终端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互动,使得主客体之间互动加强,并导致个性化提升和传受主体边界的模糊。

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越来越需要围绕“用户服务”这个中心环节,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内容的互动性和定制化。移动终端不仅仅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借助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用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可能。

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于2011年在美国推出的首份iPad日报《The Daily》,用户可以根据兴趣点击相关标题从而获取相关的新闻、评论、图片等信息和资料,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爆料、参与播报,还可以在列表中自行添加或选择喜欢的新闻分类模块,进行精华内容的整合,用户同时也可将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与他人分享或与他人共创。《The Daily》以自动生成内容、实时“出版”等特点增强了报纸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的能力,使报纸用户服务更为方便、迅速、及时,《The Daily》这种借助移动终端,开发的新闻应用程序的模式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盈利模式:产业链拓展与价值延伸

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赢利是很多传统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从现有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四种模式。

一是现阶段完全免费,对于许多初始媒体来说,“圈地”和聚拢人气是首要目标,这些新闻App从下载到应用完全免费,只有新闻信息内容,没有收费插件,也没有广告,等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后,再去筹划盈利模式。

二是下载新闻App时收费,对于软件下载进行标明价格,用户付费后即可下载应用,这种模式在国外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三是免费与收费相结合,这种模式相对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免费是限时限量,超过一定度后再进行收费。四是在应用中加入广告,通过广告获取收益[4]。

盈利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衡量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来看,移动客户多端的新闻App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普遍效仿的模式尚未出现。但总的来说,产业链的拓展与价值延伸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在移动终端时代,拓展产业链和进行价值延伸将成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革新的关键。

三、移动终端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启示

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重整旗鼓、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目前报纸在移动终端上的新闻App应用情况,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考与启示:

(一)渠道为王,内容亦为王

在传统媒体背景下,报业所信奉的是“渠道为王”,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渠道资源获得了极大丰富,这种观念也受到冲击,于是便有人提出传媒业已进入“渠道过剩”时期。

但事实并非如此,渠道作为报业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主要是在于渠道贯穿了报业发展的全过程,既包括采编渠道,也包括发行渠道、终端渠道,渠道资源的稀缺并未改变,所以报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渠道为王”,抢占渠道,进行渠道整合。

但同时由于移动终端时代,用户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如何提供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使用户满意、提高产品粘性和用户忠诚度,也成为报业存亡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坚持“渠道为王”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同样重要,渠道与内容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

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So Lo Mo”模式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融合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最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他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可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所趋。

同样这一趋势也符合了未来报业数字化转型之势。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报道系统等新闻移动报道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经不单是一种信息的消费方式,而且也愈来愈趋向成为一种新闻工作方式[5]。报业数字化转型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坚持移动化的工作方式和报道手段。同时深化和创新“社会化阅读”模式,实现社交网络的应用功能,提供位置服务,提供用户所在区域附近的相关信息,更新状态报告,与朋友保持互动交流[6],强调社交化和本地化也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三)跨界、融合、变革

“跨界、融合、变革”这是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2)的主题,寻求跨界合作、媒介融合和实现变革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关注的焦点[7]。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跨界、融合、变革”同样必要。移动终端时代,内容生产商、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等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同样各种媒体走向互动融合既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压力使然。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上,任何单一媒体都很难避免市场竞争的各种风险,这就迫使传统媒体必须寻求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道路,同时进行跨界合作。但是,与什么新媒体融合、怎样实现融合以及如何跨界合作也就成为了各传统报业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这也将最终决定了报业的数字化变革成败。

参考文献:

[1]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1–201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3] (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余湉湉.传统媒体iPad运用观察[J].中国记者,2011(1).

[5] 孙宝传.“移动”不单是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浅谈“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第6篇

日前,埃森哲了《2015年技术展望报告》,通过访谈中国CIO群体和国外CIO群体后,进行反馈和对比,进一步提炼出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技术趋势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技术趋势

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从过去的被动变得越来越主动。目前,全球正处于这种数字商业时代的早期,在埃森哲的调研中,参加访谈的高管有三分之二已经表明,他们的企业在这波数字浪潮中已经加大了投入。

同时,埃森哲的报告指明,从现在起到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应注意三方面的技术趋势:

第一是互联世界。现实世界越来越多地被搬到网上,智能物品、智能设备、传感器让我们对物理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化掌控,这使得数字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智能硬件的作用越来越强,孟山都是一家种子公司,他们在不久前收购了一家硬件设备企业,其做法是在卖种子的同时,在地里植入一些传感器,然后把传感器再与天气的数据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客户提高农产品的生产。

一个叫Proteus的数字医疗公司,在其药里增加了传感器,可以知道在你有没有按时吃药,如果没有按时的话他可以通知你。中国的沈阳机床厂也是一个案例,设计完成产品后,不需要有自己的工厂,只需将设计设计上传到沈阳机床厂的平台,他们会帮你生产,而且也能让你跟进生产的流程。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宏观上来看,国内有60%的公司已经在考虑使用传感器获得情报了,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是仅有40%,然后只有16%已经开始实践。

第二是数据。随着世界互联性越来越强,自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现在公司所苦恼的不是缺乏数据而是缺乏正确的数据,这里主要是指大数据、数据分析以及商务智能。思科预测,到2018年一个企业每月的移动业务流量就能够高达16EB,但现在的企业还在讲兆、讲GB、讲TB,而一个EB相当于100万TB。

第三是智能化与自动化。在互联世界和海量的数据的基础上,企业就需要智能化来管理这个互联的世界而这么大量的数据,在埃森哲的技术展望报告中,列出了一个软件智能实现曲线的路径,先从自动化然后进入机器学习,再进入认知计算。

由于有海量数据的存在,所以需要智能软件,在用智能软件来进行数字管理方面的例子是Netflix,它是一家流媒体的企业。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发明一些算法,来发现客户以前浏览的视频和将来可能要浏览的视频之间的关联,通过他们过去的浏览来了解未来可能会浏览什么样的内容。通过这种算法,他们可以以事先能推动5%的未来视频观赏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的预测跟实际的观看有75%的匹配度。

成功转型数字化的企业,才可称之为智慧企业,他的一个影响是对员工的再造。广东电网现在采用无人机来进行电线的线路巡检,这让巡检效果提高40倍,而人工的主要精力主要是用在如何来改善线路情况,而不再是巡检。中国幅员辽阔,采用无人机、智能化设备来用于农业和输电等行业之上,无人机的使用也是我们所说的数字与现实边界的模糊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在大量调研中,中国传统企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中国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较早地进入到数字化的企业,包括IT公司、技术公司;还包括一些例如消费品和消费类服务、零售和物流等企业。

在进行中国企业数字化企业评估的过程中,埃森哲发现,中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特点是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是终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不平衡。终端消费者特别积极地采用数字技术,而企业在数字技术的采用方面比较弱。

第二个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第三个不平衡是企业的数字技术的采用各个行业之间也是有很大的不平衡的。一些行业比如说互联网公司,他们就非常先进,在这方面很有创造性,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很高的。有一些主产业如电信产业、能源和公用事业都是大型国企主导,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是很积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等级式的结构以及对风险的厌恶,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创新,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中国企业从事的仍然是低利润率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他们的竞争还依然是以劳动力的成本来进行竞争而不是在质量和创新上进行竞争,这类企业的数字化最弱。

最后一个不平衡是在ICT信息通信技术开支方面的不平衡。如果我们把这方面的总开支设为100的话,是分别由硬件和软件服务来组成,其中只有15.6%是用于软件服务的开支,但在英国、美国软件服务方面的开支都是高于60%的,达到了63%、65%,这也是软硬件之间的不平衡。总体的IT开支和投资,2013年美国在ICT方面的总投资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是它的1/3。

第7篇

关键词:数字阅读;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7-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甲骨文时期阅读龟甲,到后来竹简为载体的读简时代,再到后来纸张发明之后的读纸时代,直到现如今数字媒介产生之后的读屏时代。伴随着每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数字阅读地不断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读者的认可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

如表1所示,国民对数字化阅读的认可度在不断升高,是数字化阅读方式解除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是提高数字阅读率的重要推手。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表2所示,数字阅读的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即数字阅读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来,民众对数字阅读的认可度也将更高。另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面临严峻挑战。如北方传媒出版集团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减少导致,从公司主营业务来看,其中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9%。所有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图书出版与发行受到严重挤压。

因此,不论是从外在的读者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研究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又各具特色,很难对其进行一一研究,即使对其一一研究也不能得出合理有效策略。因此,本文选取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北方传媒)、湖北长江传媒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时代出版、新华传媒、中南传媒六家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以上六家出版企业,一是因为其均为传统的出版企业,符合研究对象的要求;二是其均为已经上市的出版企业,其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较为公开,便于研究;三是因为其作为上市出版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意义。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出版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焦虑和无措之后,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并身体力行地转变发展策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布局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在实践层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较早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出版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上市出版集团走在了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前面。通过对比他们彼此走过的路径、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点,也就能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窥探一二了。

1.加快优质图书内容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将现有纸质图书通过数字加工制作数字图书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达到将现有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在选择的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均是较为基础的数字化策略。纸质图书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对于一般出版企业来说均是相对较为容易可行的措施。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认为:“数字出版又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因此,凤凰传媒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便是存量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复制。”[1]因此,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尤其是优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是传统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2.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即是明证。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重新的大洗牌,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如表3所示,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探索数字出版技术与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

面对数字化冲击,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出击,选择强强联合,与当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

4.联手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数字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移动运营商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移动阅读读者数量庞大。作为拥有较大的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可以达到以内容换平台的目的,无形中拥有了大量读者。如北方传媒集团旗下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手机阅读业务协议,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书和网络终端,提供电子书的自有增值业务。再如时代出版2010年6月与浙江移动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业务,双方以公司提供的作品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产生的信息费为基础进行结算,对公司授予浙江移动的作品按信息费收入分成。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出版企业将电子图书投放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参与分成,从而盈利。通过这种形式,有些图书电子版的收入远超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

5.开发数字阅读终端

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面对此种情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也试水阅读器生产。如表5所示,在这六家企业中,只有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两家生产终端设备,而其中长江传媒的点读手机是数字教育终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在投入市场之后,阅读终端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效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家上市出版企业转型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为其他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产品定位不明

通过对六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势在必行,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大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只是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或者是将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面对数字阅读读者,缺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也就不能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初期,出版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字产品品牌,往往还是在借用传统出版业态下形成的品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2.盈利模式单一

当下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军,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盈利手段相对单一。出版集团虽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可以与技术运营商开展合作,但技术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在合作过程中,模式单一,内容出版单位提供纸质图书内容,但并没有参与图书的数字化过程,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环节,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数字化的话语权。

3.数字产品国际竞争力低

在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美方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2012年实现了200种电子图书“走出去”[5]。但是,整体数字出版行业中,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数字出版竞争还略显不足:一是,参与企业少;二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少。这种“两少”造成了我国数字产品销售市场仅仅局限于国内。但这既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机遇,说明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字出版人才不足

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是整个出版流程、出版工艺的变革。从对六家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均积极与技术运营商、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人才的紧缺并非单纯的引进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出版人员转变原有的出版观念,研究了解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以及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的新的需要和心理。因此,与第三方技术运营商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出版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出版企业尽快地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三、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其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如此。转型期,错误亦或问题总是在所难免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为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

1.打造数字品牌

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出版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知名的品牌就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力以及现有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能做到特色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的有力砝码,在竞争中要有品牌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获得读者的认可,培养忠实读者。

2.探索数字图书多元盈利模式

数字产品能否盈利,是衡量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不能盈利的问题。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出版企业就需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不同,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如大众类数字图书,可以学习借鉴Amazon和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模式,一些旅游类图书可以学习国外一些旅游图书出版商的“广告+旅游”的模式。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的出版特色,探索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3.开展“培训+引进”模式的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企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要进行产品升级、跨媒体扩张、打造大型传媒集团,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科研与创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人才这一条路,需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编辑队伍的改造,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即一是需要加快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培训,让他们改变观念、领会数字出版内涵,同时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二是从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4.展开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产品销售平成数字产品的输出。如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该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美国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数字图书“走出去”,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当然,这种走出去还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式,获取的利润需要和国外平台分成,但这一种比较有效和快捷的途径,能够将内容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一定的知名度。

数字出版来势汹汹,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与“机”并存,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抓住数字出版的“机会”,才能躲过它带来的“危险”。虽然对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有待研究和深化,但必须行动起来,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中去,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自身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如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出版的幻想和坚守中,那必将在新一轮的出版行业洗牌中被行业和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互联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人们的生活、工作、交流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下子改变了世界模样。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途径大大地简化了、快捷了。人们通过借助各种终端产品,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进行交流互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段,人们可以娱乐,可以交际,可以学习,可以从事商务活动。

所以说,同工业化革命一样,信息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技术革命。如果说传统出版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那么数字出版业就是信息化时代的新产物。

图书,作为承载和传播人们智慧,思想的载体,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时间。其间,图书的形态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甲骨、石鼓到竹简……一直到后来纸质媒介,其形态和面貌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改变。其实,今天我们的阅读载体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已经不仅仅是通过纸媒介来阅读了。PC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手段。媒体传播的载体在改变着,传播方式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在改变着。

2007年以前,全球纸质图书的销售额年增长率是10%。2008年以后只有5%。2012年出现负增长1.5%。传统出版物面临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未来的“图书”用“屏”取代“纸”将成为常态。“屏阅读”文体结构将大行其道。

资料显示,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2012年底已经全面停止纸质版的出版发行。《洛杉矶新闻报》已经关闭。《纽伦堡晚报》申请破产。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盈利由上一年的17%上升到25%。亚马逊电子书的发行量超过了纸质图书......

从国内同行业来看,很多传统出版单位纷纷登场数字出版舞台。时代传媒、凤凰传媒都已经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产品,实现了多终端跨平台阅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形成了产业规模。

从全球出版业界来看,数字化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赶上才是正道。传统出版行业如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将会面临危机。国家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也是积极地在应对。面对目前纷繁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坚信,未来的数字出版领域,传统出版企业应该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这就要彻底改变纸质出版的单一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于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加工商的地位。技术上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成熟的产品作为支持。

与前两年相比,许多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化的认识和需求,已从被动转向主动,许多单位通过调研和走访,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普遍提高,且观念更新,思路明确,确定了较为实际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在具体任务上加强部署,加快推进,主动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道路。

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提出“积极出击数字出版领域,实现出版社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将“数字化”战略列入“十二五”战略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按照“整合资源”的原则,大力推进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集报刊、网络、手机、音视频等多种现在传播手段为一体、全媒体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格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制定了《集团数字出版工作战略规划》,提出建立数字出版转型的总体支撑架构。引领传统出版进入全新的数字服务内容领域。云南教育出版社确立了立足自身现有资源,突出区位优势,以项目实施带动体系构建,做强以教育为主业的数字出版转型的总体思路等。

目前,我们国家数字出版领域正在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数字化正成为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化阅读比率逐渐增长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和云存储技术的发展,阅读渠道日益多元化,并体验到多终端无差别的阅读。国民数字阅读率不断提高,出版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出版细分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比2012年增长了9.8个百分点。

三、全媒体出版成为数字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字出版呈现出由单一形态到全媒体,由产业概念到规模出版,由传统出版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的的局面。

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模式逐渐成熟。全媒体出版可以综合利用资源,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同时通过纸质书、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媒体同步出版,并可以改编为影视剧、动漫、游戏作品等,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需求,实现内容资源版权价值的最大化,全媒体出版模式已成为未来出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手机阅读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

手机阅读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之一,它受阅读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已推出手机阅读业务,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手机网民规模和手机阅读时长均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较上一年增加约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率由74.5%提升至81.0%。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地处西部边陲的文化大省,作为有知名品牌的优秀出版企业,在数字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必须迎头而上,迎难而上。力争在未来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块阵地。

参考文献:

[1]《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生明著)

第9篇

技术变革推动企业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引领变革的技术趋势超越了传统IT的范畴,正在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的转型和创新。

微软公司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Alain Crozier)骑着最近在北京大街小巷“很活跃”的摩拜单车,头戴HoloLens与大家见面。他表示,86%的CEO相信,未来五年内,数字技术将是驱动企业转型的首要动力。数字化转型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未来五年商业格局将会改变,各行各业都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柯睿杰表示,微软已经将智能云Azure、发掘大数据的SQL Server 2016、企业混合云平台Windows Server 2016,以及最新推出的Power BI数据可视化服务,这些一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

智能云平台作为微软三大项目的核心,也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坚实基础。据介绍,Azure公有云已经覆盖全球38个区域,并在30个区域实现正式商用,在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5%的企业采用了微软云服务。

微软大数据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Power BI可以将来自SQL Server 数据库、分析服务模型及其他多种数据源的业务数据整合到同一个仪表板上,形成实时更新的仪表板视图,并且在各种移动终端上显示。中国市场推出的Power BI服务由世纪互联运营,用户可以使用Power BI Desktop 创建丰富的交互式报告,并使用运行于Windows、iOS和Android平台的移动设备的Power BI Mobile应用访问数据仪表板。

微软也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微软Microsoft Translator语音翻译服务,能实现包括汉语在内的9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翻译;微软认知服务目前提供人脸识别、情绪识别和计算机视觉3个API服务,利用API可以调用云服务,系统能从图片中检测、识别、标记人脸特征和情绪变化,并对图像中的视觉数据进行快速的分类、比对和处理。

“微软希望通过与本土生态系统的深入合作,让更多的中国客户利用微软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占得先机。”柯睿杰表示。

微软解决方案四步助力数字化转型

面对技术革新给企业带来的颠覆,微软也提出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营销及运营总经理康容表示,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微软在提供技术创新、平台与服务的同时,还将通过密切客户沟通、予力赋能员工、优化业务运营、转型产品服务四步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首先,密切客户沟通。东方明珠作为国内最大的传媒上市公司,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东方明珠提出了以平台聚合为核心的“娱乐+”战略,开展多元业务融合与新业务的拓展。由此,以Azure和Windows 通用应用(UWP)平台为基础、以混合现实技术为特色,辅以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自然语言交互等,东方明珠与微软合作构建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通过统一的云平台与大数据系统,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加快“娱乐+”战略实施。

其次,予力赋能员工。Office 365可以提供企业级安全性和规范的数据、隐私保护措施。同时,云服务的特性减少了在系统部署和服务器运营维护上的大笔软硬件投入和IT运营费用。招商信诺作为保险服务企业也全面部署了Office 365作为办公自动化和远程协作办公体系的核心。跨平台、跨设备部署的Office 365特别适合以移动办公为主的保险业。

再次,优化业务运营。其实,已成城市“红色风景线”的摩拜单车正是基于微软的智能云平台。摩拜单车首席执行官夏一平介绍道,随着摩拜单车在各个城市的推广,业务盘子逐渐扩大意味着单车数量、用户数量和用户使用数据都在增加,这给公司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加之,摩拜单车在近几月会向国际业务进军,所以摩拜单车想到与微软合作,将整个数据平台均迁移到了微软的Azure上,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人力成本,通过弹性伸缩、灵活扩展、安全可靠的云平台,可以精确地将全国几十万辆摩拜单车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

最后,转型产品服务。微软携手中国电信与大数据垂直领域合作伙伴clobotics,共同展示了基于Azure和混合现实的基站巡检。之前基站巡检需要人工巡检来查明基站问题,不仅受天气等因素限制还存在安全患,而F在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巡检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时间。据介绍,整个运维系统以Azure为后台,工作流程由Dynamics统一管理,通过网络与移动终端保持实时同步,并且全部人机互动操作都可通过微软机器人用语音互动来完成。在外场工作的电信工程师通过微软认知服务进行身份认证登录运维平台,依据现场数据和地图信息,操控行业无人机升空,并按照规划线路对铁塔基站进行定点巡检飞行。现场工程师可以通过HoloLens清晰地了解塔台工作状态,并通过网络将实时数据传回运维指挥调度中心。无人机可以对信号强度进行360度扫描,并将结果通过IoT Hub汇总到云端。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移动互联网部副总经理马丹表示:“微软的先进技术能帮助运营商提高效率和增加运维的安全系数,使我们真正能够基于数据来指导工作。我们正在对这套解决方案进行系统集成和外场测试,如果一切顺利,将在2017年开始实地大规模部署。”

第10篇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4]檀盼龙,邵欣,张建新,李云龙.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项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89-193.

第11篇

金融科技的崛起改变和塑造着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体验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数字化渠道成为服务客户的主流,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抓住数字化时代契机,打造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据技术为驱动、以互联网渠道为重点的经营模式,动摇了银行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移动支付、小额信贷等领域不断冲击银行的传统业务。面对新的数字竞争对手和领先的平台型企业的进攻,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变得“无形”,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概述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 金融,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和内部管理方式。总体来看,数字化转型要求银行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一是客户洞察能力。客户洞察能力是通过客户的交易行为和习惯操作分析客户的偏好和特征,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判断,帮助银行理解客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价值潜力及产品销售机会,从而形成银行与客户的良性互动。银行需要做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衡量客户的看法,有效识别客户未满足的需求、不满意的期待以及主要的诉求,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客户需求与银行服务对接错位的问题,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二是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和管理,三种因素集成而得的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决定了快速反应能力的高低。数字化时代也是敏捷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客户的白热化争夺要求银行能够快速配置财务、人力、资金等各种资源,以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因此,银行需要用灵活高效的产品研发、组织架构及运营模式替代过去的内部资源组织形式,提高应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三是数据激活能力。数据是数字化时代银行的核心资产。良好的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可以帮助银行挖掘客户信息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 了解客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支持客户的交易行为,构建新的业务模式,进而赢得竞争优势。银行在客户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提升数据激活能力。

二、国内外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特点

(一)具有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战略有清晰的愿景、持续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有明确的战略布局和 发展规划;战略落地部门对数字化转型战略高度认同、自觉执行,全行上下对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和路径达成充分共识,全行的行动和决策统一在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下。最高领导自上而下带领全行积极变革, 高管在设计、试点和实施关键节点投入充足时间积极参与。转型项目主题与高管最关注的大事或痛点高度契合,不与日常工作脱节。

(二)以客户为中心,改造客户旅程提升客户体验

从客户角度出发,沿整个客户旅程来审视客户体验,做到真正优化客户体验、提升业绩。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产品服务客户所需,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搭配适合的产品;打通客户旅程的关键节点,通过客户旅程改造和内部流程变革,从前端到后台重新设计银行的核心旅程,分析新的机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使客户满意,应用并不断改善新的智能技术,用于创新和促进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完善全旅程客户服务体系。

(三)推进全渠道转型,实现客户各种触点的体验一致

让客户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所有渠道与银行接触,在所有渠道提供统一的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在各个渠道之间实现无缝迁移,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选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渠道完成所需的交易或服务。从定义客户旅程入手,根据不同渠道的功能与体验特征,明确渠道总体定位框架,构建整合渠道体系,进而通过协助、引导、差异化定价等手段帮助客户向最有效渠道迁移,并同时在人力资源、数据平台等方面建立内部的配套支撑,为客户提供统一、流畅和卓越的体验。

(四)打造优秀的大数据管理、分析与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大数据在银行业绩提升、风险防控、效能改善与管理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决策支 持、信用风险、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价等领域发挥的价 值最大。银行应围绕大数据生态体系,运用大数据及相 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培育数据挖掘和分析技能,全方位 建设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 的信息,为银行的决策、风险控制和客户管理服务。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自2002 年起开始实施“信息决策”战略,单独设立了首席数字官(CDO),平均每年开展8 万个以上的大数据实验分析,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银行。依靠丰富的数据积累和强大的模型分析能力,在客户获取、激活、产品组合管理、客户挽留、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移动银行应用成为首款支持苹果TouchID功能的软件。2016 年,亦率先通过亚马逊网站的Alexa虚拟助理实现了语音控制的金融服务交易。在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它从一家单一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公司迅速成长为美国资产排名前十的综合性银行。

(五)打造开放银行体系,建设金融生态圈

开放银行是指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合格的外部商业伙伴,将银行的账户能力、支付能力、特色产品能力、数字经营能力、全渠道服务能力等开放给合作伙伴,共建跨界融合生态。通过改变传统模式,无感、无限、无界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使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需求中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近年来,国内银行频频探索利用API或SDK接口等方式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比如,浦发银行在2018 年7月推出了API Bank 无界银行,截至2018年11月末,总共实现了211 个API服务,对接84 款APP,出台电商平台、出国服务、跨境服务等多个场景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通过连接京东商城、滴滴专车、淘宝等平台,将平台数据引入,用于识别和分析客户营销机会与业务拓展风险。

(六)建立敏捷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是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的, 然而敏捷的组织形式是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敏捷团队,实现组织架构上的扁平化管理,敏捷团队的成员按照“端到端”的原则,每个人都对项目的全 过程负全责,所有人的绩效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敏捷团队的成员在同一办公地点集中办公,保证员工单线程工作,变串联为并联,同时辅之以定期培训和考量、时间短和注重决策的轻量会议等,全面提升反应速度。对敏捷团队充分授权,减少交接和精简流程, 去除冗余层级、重复决策等环节。

星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将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和第二阶段“银行业务与客户需 求深度融合”之后,进入第三阶段“构建创业型企业的 文化氛围”。星展银行调动全员力量,提倡“有利于客户体验的努力都值得尝试”,让每位员工都自觉了解客户体验和关切,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重新构思客户旅程, 推动全方位转型。如星展的呼叫中心、ATM分析、HR等,全部逐步实现技术转型,都是自下而上、由底层员工推动的。

三、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银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发展新趋势。由于零售业务存在客户规模大、长尾客户服务不足、客户结构分化等特征,金融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这部分现实问题,大部分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优先选择零售业务为突破口,利用科技手段驱动零售银行业务全面释放潜能, 使银行服务摆脱时间、地点、人员的束缚,实现自动化、 实时化、线上化处理。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产品服务的触达能力

拓展多元化服务渠道,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服务半径,覆盖更多长尾客户,同时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网络进行有效衔接,实现闭环服务,构建“物理+ 虚拟”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在银行的多元化服务渠道中,手机APP的客户触达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易观产业数据库的报告显示,2018 年一季度,我国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超过15 亿户,手机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到66.89 万亿元人民币,活跃用户持续增长, 逐渐成为用户首选的服务主渠道,到2018 年底手机银行渠道用户比例达57%,首次超越网银用户比例。手机 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核验身份,在银行APP登录、交易中增加面部识别及指纹识别等功能;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理财和投资顾问服务中,为客户精准定制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等。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在产品栏目引入保险、助学贷款、校园贷款等项目,实现与高校、保险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外部企业的深度连接。网点作为服务客户的传统渠道,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课题。网点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培养智能机具对柜面业务的替代能力,数字化再造网点的业务流程,将信息化、业务流程和智能机具有效整合,加强网点分流引导,重点推进各类业务的线上协助化服务。

(二)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

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采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银行,营销成功率能够提高50%~65%以上;根 据客户画像推送银行产品,购买率可以提高30%~ 55% ;通过大数据进行全面客户管理的银行,存量客户激活率能够提升30%以上,坏账率能降低25%。为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银行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体系,实时、智能化地处理客户行为数据,根据客户的信用资质、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行为特征、 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综合考量,利用积累的内外部数据及成熟的算法进行个性化的界面展示,实现“千人千面”。同时,基于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分析挖掘,在客户来到网点或电子银行渠道时,按照为客户群体打好的标签,展现因人而异个性化广告,让用户对感兴趣的广告信息进入业务办理,改变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实现精准营销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支持,提高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增加获客精准度,降低获客成本,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和 产品转化率,并实现个性化定价。运用大数据技术, 第一步是即刻捕捉数据,海量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清洗处理这些数据,提取特征信息,为客户画像做准备; 接下来,要按照客户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社会特征、消费行为等维度,建立标签化的客户模型;再通过客户特征、产品需求等参数,对客户进行分类;最后采用协 调过滤、关联规则、知识推荐等算法,使产品和服务智能触达客户。

(三)增强场景化服务能力

银行发展进入生态建设的新时期,必须打造一个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生态系统,让客户可以在生活场景中了解、使用和发现金融消费机会。场景金融的关键在于银行把金融服务融入到客户的衣食住行场景中, 以场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区别在于,场景金融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业务流程或者单独的产品,而是嵌入到生活场景中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内容体现“金融+ 生活”的高度融合。场景金融是一种完整的生态,是从金融需求到金融解决方案的闭环服务。构建场景金融服务模式,银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与掌握场景流量的互联网、新零售、房地产、能源、制造、出行等行业开展广泛的跨界合作;另一方面,可自建场景,继续发力场景生态建设,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银行、移动生活服务、 加油站金融、汽车金融、机场金融等方面寻找细分市场,尽早构建“生活+ 金融”完整生态圈。除此之外,银行可以改造传统的银行网点,将原有的金融服务单一场景延伸为多元化服务场景,引入休闲、积分兑换、消费等生活化场景,让银行网点与客户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推动网点场景化转型。

四、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批量获取并经营零售客户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把银行零售客户行为从线下网点变为线上和线下并重,在平台和场景中获取金融服务成为新的趋势。零售业务必须把客户工作、生活场景重新整合,通过线上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社会资源平台对接,批量化营销和管理零售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与衣、食、住、行、育、娱、医、寿等场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金融服务嵌入场景服务,为零售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在后台对接信贷系统实现线上融资、额度管理、风险防控等。建设包括人脸识别等生物认证技术在内的身份核验系统,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连接第三方金融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零售平台金融服务功能,更有效地达到批量获客、活客、留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完善专业化管理模式

专业化管理模式是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需要在产品研发、销售管理、渠道布局、数据驱动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零售板块的专业能力。突出产品引擎作用,丰富强化消费信贷、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专业产品线,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强化总行销售管理职能,负责零售营销计划制定、营销业绩统计、个人客户经理绩效管理、技能培训等, 打通总行、分行、支行、个人管理与督导机制。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管理,包括网点布局、线上渠道开发、新业态规划等,构建全渠道、多触点的一致客户体验。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业务决策能力,推动大数据分析的规划和开发,打通零售客户底层数据基础与数据驱动的应用。完善风险组织架构, 增强集中化、专业化、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动敏捷组织改造

在零售板块探索敏捷组织改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创新的组织。转变领导角色,向战略家、设计师、辅导者转变,充分授权团队,注重培养团队自主运作能力,在数字化快速迭代的工作方式下,把管理机制从复杂的“过程导向”转向责任分明的“决策导向”。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小而灵活”的跨部门团队, 负责零售数字化项目端到端的实施落地,赋予团队充分决策权。改革决策机制,将传统瀑布式的大项目“化整为零”,分阶段进行项目投入和审批,缩短项目研发时间。

(四)管理零售客户旅程,提升零售客户体验

基于当前零售客户体验存在的差距和差异化战略 两大维度,梳理零售客户旅程,进行优先排序后分批推动客户旅程改造。建立全方位的零售客户反馈收集体系,包括:针对金融服务、设施、产品及流程的整体满意度及推荐值评价;通过短信、微信、APP客户端等进行交易后的即时反馈;对投诉进行产品、渠道、对象、 成因的多维分析等,将收集的反馈及监测数据汇总成零售客户体验仪表板,将抽象的体验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优化举措,进而紧跟零售客户需求,推动数字化产品创新。

第12篇

【摘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关键词 传统期刊 数字化 转型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43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XW006)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媒体数字时代,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具有重大意义。《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表明,2012年中国人均消费期刊2.4册。而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的人均拥有册数是在10~20册左右,期刊发展明显滞后。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是推动新闻产业发展,跟上新媒体数字时代的关键。传统期刊在培养用户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及对期刊数字化技术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数:内容提供商一技术服务商一网络发行平台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终端阅读一移动阅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见表1)。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突围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传媒形态的丰富化、传播工具的多样化、运营模式的平台化等。期刊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通过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融合,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媒介功能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以及传统出版的流程再造。

(1)实现传媒形态的丰富化。新媒体时代,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变革是必然的发展路径。传统期刊应采用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运用新媒体的载体,融人新媒体运作理念,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数据挖掘、实时播报、视频访谈、图解报告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传播流向的辐射立体化。

(2)实现传播丁具的多样化。实际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工具的最终选择是多样化。执行期刊传播功能的不再仅仅是杂志社,一切可以用来与互联网接通的工具,例如手机、博客、微信、论坛、QQ、微博、二维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工具来传播信息。

(3)实现运营模式的平台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期刊的运营模式更趋于平台化运作。通过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的整合分享,重构期刊、网站、微媒体等多媒体运营平台的生产流程,提高了期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水平。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在数字化时代中,笔者认为内容、平台、终端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突围的关键。我们必须创新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的编采方式、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服务内涵和以及服务水准。

创新传播内容。高品质的产品是掌控未来、持续成长的永远的准则,而其价值的核心,始终是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统纸质期刊内容价值的增值是单向链条进行,而要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创新内容的深加工方式,实现多层次内容加工,多级多次生成,多点多面,辐射式拓展价值增值渠道,打造立体多样的期刊内容增值模式。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创新,是汇集全球内容资源,建立庞大的内容数据库,整合资源,机构重组,形成了由内容创造财富的商业模式。

创新平台模式。作为集成了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新媒介平台,具有的快速反应、手段先进、协同创新、规模效应等特点。它综合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DRM技术,通过整合资源,机构重组,构建了一个信息生产、平等分享和自由交流的内容产品运营服务平台。我们要尽量做大做强这种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平台,通过分析、加工、整合,形成规模化的海量信息内容,提供给作者大量的关联度较多为文献,才能快速适应媒介产业变革,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创新终端渠道。大众的阅读方式不仅从传统纸质期刊向新兴媒体转移,而且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无线网络传输的移动阅读转移,电子书、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数字化的全新终端越来也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来说,新的移动终端更加时尚和便捷,其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的先进性更加受到受众青睐。

创新服务意识。当网速发展到极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还是用户服务。成功的用户服务不仅是一次舒适阅读,而且包括延伸到各方面、各层面不同形式的精心服务,即始终抱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关注行业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关注国内外市场新趋势、产业新动向、管理新理念,而且要围绕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刊登的广告等,为读者、广告商和消费者提供多方面的超值服务,只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出版观念,才能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例如,美国《好管家》做一款自行车的广告,他们要把其他多个品种、多种类型的自行车及其参数、性价比等进行横向比较,并形成全球的内容链,为读者和生产厂家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新闻战线》2014年第4期

【2】李雪昆范燕莹:《“数读”期刊:版本升级体验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2日

【3】金鑫柳斌杰:《发展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战略重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8月14日

【4】向飒:《媒介融合下期刊数字化与品牌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敏:《高校科技期刊转型改制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第4期

第13篇

相对于首席市场官、首席信息官、首席数据官(同样是近期新出现的高管职位,主要负责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等其他高管,首席数字官是那些负责和主导企业转型为完全的数字化企业的高管人员。也就是说,首席数字官的职责是负责对外和对内的数字化创新。

仅6%的企业设有首席数字官

在全球最大的1500家企业中,仅有6%的企业设立了首席数字官或类似岗位,这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但是,在此次研究包含的86位首席数字官中,有31位是去年上任,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任命专门的数字化负责人的重要性。

媒体、娱乐、食品饮料等B2C企业,走在前列

在不同行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的企业比例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例如,面向消费者型企业居于领先:13%的通信、媒体和娱乐企业设有首席数字官。据我们观察,许多媒体和娱乐公司已全方位顺应数字化趋势。食品饮料企业以11%的比例紧随其后(见图1)。在交通运输、差旅和旅游行业内,有31%的差旅和旅游企业设有首席数字官,这并不出人意外,因为几乎整个旅行行业都已互联网化,高度依赖整个数字客户群体。

仅有3%的技术和电子产品企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力度不够。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在这些企业中,通常情况下由首席数字官负责的职能领域和相关工作已经由其他的高管分担,而且已深深扎根在企业文化之中。此外,许多此类企业主要直接面对的是商业客户而非消费者,而B2B企业的数字化步伐通常较为缓慢。

仅有1%的金属矿业企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该比例在汽车、工程、机械类企业中也仅为3%。很明显,与B2C企业相比,B2B企业没有那么大的外部动力来迅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任命首席数字官

在拥有万名以上员工的企业中,任命了首席数字官的比例在5%-9%之间,而在员工数不足万名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1%-3%(见图2)。

数字化正在改变着大大小小各类企业的业务运营方式。但鉴于大型企业的复杂情况和需要参与其中的绝对员工数量,他们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数字化转型,因此需要一位高管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事业部来专门负责这一进程。

此外,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受委派参与其中的资深员工)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且方式远非规模稍逊的企业所能比拟,而后者的管理层通常更侧重于财务和运营等核心工作,数字化创新工作则由多个事业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共同承担。

欧洲企业聘请首席数字官的比例最高

尽管有13%的欧洲企业已经任命了首席数字官,但这一比例在北美企业中仅为7%,而在亚洲、中东北非和拉美企业中仅为5%甚至更低(见图3)。我们尚不能就此认为欧洲企业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列。更确切地说,以众多电子产品和媒体公司为代表的北美企业认为已经有首席市场官等多位高管在负责推进数字化相关工作。

超过三分之一的首席数字官具有营销和销售背景

这些首席数字官背景各异:来自营销、销售、技术、咨询和学术界。在我们研究的首席数字官中,超过三分之一具有营销背景,另有17%具有销售和经销背景,仅有14%具有技术背景(见图4)。

高管级别的首席数字官占比最大

尽管部分企业仍倾向于在某个职能部门或事业部层面上任命首席数字官,但四成以上的首席数字官属于企业高管级别(见图5)。这一点在面向消费者型企业中尤其明显:这些企业认识到,在与消费者接触的过程中,数字化能力作为提供最佳体验的一种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席数字官是一种过渡角色

第14篇

关键词:媒介;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复合型;多元化;标准化;洗新型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版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出版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日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至今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产业无论从业务流程乃至生产成品都处于数字化转型之列。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版、数字出版技术作为创新科技被重点列出,“数字化方向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1]

何为媒介?其意主要指:第一,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其二,信息传播的主体、中介物、工具、渠道或技术手段。这里所说媒介主要运用后者的含义。与媒介一致,出版媒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具体出版内容的介质,包括有书籍、杂志与报纸等。二是指生产以上的介质的组织,包括有出版者、杂志社、报社及出版集团等。而本文运用的则是前者的含义。今天网络化传播、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内容为主要媒介的新型化产业已转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与习惯,现代人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纸介质转向了新兴媒体,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在线阅读与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新载体。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链日趋完备。在新兴媒介技术推动下,出版业由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转型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在这种局势之下,为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已势在必行。

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态势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可小觑。传统出版以传统纸质书籍为媒介,具有严格的出版、发行、传播等规范与流程,又有严格的内容采写、编辑、印刷等程序与规范,拥有极为完备的组织机构,训练有素且固定的采编、发行队伍,以及完善的信息采集与体系。因此,传统出版物内容在读者中的认可率极高,极具权威性。传统纸质图书易于保存,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再现性极强,给读者留有宽泛的思考空间,有益于读者更深层面的思考,更有益于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处处体现着出版业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所谓“数字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在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对其下定义为:以数字化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宽泛而言,则是指用二进制技术操作出版社的各个环节,作部分当属于数字出版之列,其中有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以及发行销售,甚至阅读消费都需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

数字出版的信息都储存在网络上和计算机上,信息储存量远远高于传统出版,且网络储存不受时间、文化、地域等限制,人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极其方便。当前智能手机及电子阅读器都可大量储存数字出版物,为读者而提供了宽广的选择领域。采取数字出版将比传统出版纸质印刷更加低碳环保,更加有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于2008年在上海张江成立,之后全国各地诸如天津、湖南、陕西、杭州、江苏、广东等9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陆续获批建立,数字出版联盟也于2010年在北京成立。由北京出版集团提议成立该联盟获批建立之后,获得国内技术服务商与传统出版商约40余家的广泛支持,该联盟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联盟、产业园、基地等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数字出版未来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自数字出版物产生之后,人们对各类阅读器热衷起来。例如,在亚马逊有惊人销售业绩的Kindle,以及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这类新终端、新业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环境,毋庸置疑对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趋向

同传统出版相比较,数字出版具备了出版周期短、价位低、阅读空间大,出版领域扩增,出版、印刷、发行同步,查阅、检索便捷等特征。数字出版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向传统出版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人曾预言:传统出版将完全被数字出版取代。不管言语是否真实,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视。从另一层面也道出新的发展态势,即数字出版正以渐趋渐进的速度进军传统出版领域,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赢利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营销与赢利模式愈加显得薄弱与单一,传统出版产业只依赖版权与书籍销售分成的赢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出版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自数字出版产生以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与数字报纸等产业促使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变得多样化。譬如电子书可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销售服务,或由内容经营者销售给机构用户,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按照比例分成。“数字图书作为内容产品,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获得收益,Kindle和iPad目前均采取此种模式。此模式为数字图书基本收入模式,其业务形态更接近于纸质书。”[2]电子书产品形态与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促成销售形势的多元化,赢利模式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此外,电子书还可以激发读者购买纸质图书的欲望,甚至在电子书搜索的同时,因广告服务,诸多原创网络文学等也将能够促进电子图书的赢利模式。因此,更多的赢利模式将更多被创造出来,彼此并存,利益分配、定价决策与定价权也将更加多样化。

2.2 产业链条的多元化

传统出版的基础是产业分工,主要包含有产品的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基本产业链。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也将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内容创作―内容加工―内容出版―内容―内容投送、传播、销售―消费者。”[3]数字媒介应用于出版产业,这将导致出版产业的产品类型急剧增加,譬如电信运行商、版权商、广告商、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等技术提供商,甚至广告商与银行等企业都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纳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与融合,若数字化技术完善可形成独自的“内容+渠道+终端”这一极为完善的电子书产业链,对电子书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与规划,企业将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3 管理模式的新型化

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数字化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在一定地域空间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的各类优惠政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3]今天传统出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基地因聚集性而产生的产业需求,实现“智力与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实现转换与超越的关键”,[4]这一关键就在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具有数字化传输、内容与生产三大特征,囊括了诸多产业种类,甚至包括了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制造业。数字出版产业链涉及领域越宽广,构建适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就更加迫在眉睫。数字出版具有诸多产业融合特质,在众领域中应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主管多个部门相协调的基地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还应当建立集资金、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公司化管理机构,以便汇集、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数字出版产业无论在技术研发或融资方面都将得到更直接、更专业的服务。精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向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极为精准的服务,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夯实坚固的基础。

3 “数字转型”中亟须解决的困境

当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诸多资金、技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而面临着客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需待解决的困境:

3.1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

事实上,资金问题是当前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瓶颈。内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较快,能从中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对于资金资源不足,融资渠道狭隘的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则非常缓慢,甚至部分出版单位望而却步。依托于高新技术建构起的数字出版产业,本质上实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起始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从目前境况来看,传统出版企业常因回款和库存等原因,资金周转期较长,对于新媒体技术研发中资金缺口问题无法填补,造成了传统出版数字数字化转型进程严重滞后。

3.2 尚未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

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数据标准化以及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是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其标准化的制定还未得到真正统一。倘若在没有清晰认识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层次框架,对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脉络还未认真梳理之前就对数字化标准进行制定,这种盲目行为极大可能不利甚至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当前,国际针对数字出版制定出标准体系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印刷标准体系》等,这是一套在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层次框架后制定出的相互支撑、联系的标准体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制定出同国际水平相当且完善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3.3 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人才既要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要具备优秀的文化修养;既要适应新媒体技术下大众文化传播的多元化趋势,又要具备解决数字出版实际管理与运营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又能在文化创意相关行业,如影视制作、媒体传播与出资出版等方面,从事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多媒体信息表达、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创意策划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其工作主要集中在编辑与出版的流程。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量引进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乃重中之重。对于编辑人才而言,在专业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数字出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编辑、出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熟悉数字化出版编辑技术。第三,要具备利用网络推广营销与策划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当前很多出版企业已经设置了数字出版部门,但从业人员多以学计算机技术为主,对出版、编辑理论知识严重匮乏,极难为企业提供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持。

4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及对策

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标准化提供尚未形成以及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等这些亟待解决的困境,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增加投资,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

数字出版企业具有人才、技术密集型的特质,这类产业都需大量资金投入,用以保证研发新核心技术或人才招聘。数字出版企业在初始阶段投资大、产出小,属于正常现象,切不可专注于收益而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可研发新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各层面如服务理念、技术机制、盈利模式、出版内容等得以创新与提升,增强其运行层面的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新动向,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此外,出版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也需大量资金的投入,品牌化之路也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出版企业在研究客户的消费需求方面投入一部分资金,掌握读者的需求与心理,使读者对该企业形成良好的认知,因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资金雄厚的出版企业可以多吸纳技术复合型人才,或与技术实力强大的公司合作,抑或在资金或技术方面联合新闻出版单位,这样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携手迈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4.2 构建标准化数字出版管理体系

目前,关于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将此列为四大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决不能盲目制定标准,否则因定位不准而使标准缺乏严谨性将极为有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指出,标准的立项必须获得专家的论证。制定行业标准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而传统出版企业是内容的提供商,在数字出版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因而制定标准需要传统出版的参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必须要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制定标准,满足客户要求。基于此,数字出版管理标准的制定才能符合该行业的发展需求。该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出版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其中,以保障制定出的管理标准能够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平稳均衡。

4.3 吸纳复合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数字出版以技术为核心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谙熟编辑、出版流程,更要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研发、版面设计、网络编辑、营销发行、数字产品设计、版权引入等各方面的技能。构建复合式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其一要引进,其二要培养。此外还要构建起相关从业人员的考核录用机制,这种措施既能加大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更能增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传统出版企业在发展数字产业时,对于人才建设要制定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在传统出版企业从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与数字出版创新人才,在职称和待遇方面要增加政策保障,这样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此外,还可采取人才引进策略,以高薪和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数字出版运营与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对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丽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部分嘉宾发言观点辑要[J].中国编辑,2007 (05).

[2] 龙敏.浅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J].科技风,2011(10).

第15篇

一、公司信息化简况

(一)应用系统简介

航运公司使用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两部分。其中,管理类系统包括OA系统、财务SAP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业务类系统包括调度系统、航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

(二)数据管理现状

我们一直在关注应用系统中的数据管理,也取得了一点效果,但系统数据特别是船舶管理系统和航运系统的基础数据仍呈现诸多问题:一是数据不完整:缺少关键基础数据,部分辅助数据缺失或不全面,历史数据丢失比较严重。二是数据分散、不一致:公司内的数据入口众多,同一类数据采用的标准、规则不一致。三是数据质量低:大量数据基本上堆积在一起,缺少必要的数据管理,数据的可用性差,质量比较低。四是数据经济效益不显著,数据决策分析的结果可靠性差。五是数据共享集成成本较高: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分散、可用质量差,数据核对、清理、映射的工作量巨大,共享集成和数据分析的成本较高。

可见,航运公司信息化正处于从应用为中心向数据为中心转化的关键时期,公司面临数据整合的挑战不断增长且日益严峻,低质量的数据资产已经成为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数据必须进行治理。

二、数字化转型思路

(一)数字化转型目标

航运公司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治理;整合公司内部数据,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计口径;引入外部数据源,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航运公司数据中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航运公司的实际需要研究构建业务中台。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管理支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新型“数字航运公司”管理模式。

结合航运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推进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信息化转型,提升应用系统的适用性、流程化、友好度,助力数字化转型。二是全力推进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构建,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从以船舶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使数据真正成为驱动新业务、催生新应用的核心动力。

(二)数据管理平台初步构想

我们初步构想的航运公司数字化应用是以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来实施,数据管理平台包括:

1、后台数据层:各应用系统为数据平台提供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包含内部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主要有中远海运航运公司正在使用的业务系统数据,包括了航运系统数据,财务数据,办公系统,投资系统,物料系统等数据。外部数据包括全球油轮AIS数据、船东资料、全球油轮资料、全球油运市场资料、全球油轮租船人资料和全球石油贸易资料等数据。需要针对系统内已有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梳理,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规范,形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模型。

2、数据中台:数据中台是由阿里率先提出的。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是阿里对大数据应用最好的诠释。而数据中台就是实践中的必然产物。数据中台是利用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产生标准数据形成资产,最后将数据资产基于业务场景转化为数据服务,从而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价值。因此,我们初步构想航运公司的大数据应用将以建设数据中台为核心,构建出航运公司的数据生态。

3、前台数据应用层:通过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数据分析工具、报表查询、图表、大屏、多渠道信息推送等不同的方式展现和传递数据,根据管理需求梳理业务系统优化功能点,对航运平台等应用系统做必要的改造,形成直接和正向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