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医学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儿科医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28-02

说课是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教学同仁及专家系統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同仁及专家点评,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2]。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多次说课比赛,收获颇丰,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专业课程——儿科学为例,剖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儿科学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构思,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等基础上来学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儿科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处理和转诊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基层医疗岗位输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1.3课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应多元化,整个考核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课前提问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考试(题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占20%;实践考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试(理论闭卷)占总评成绩的40%。

2教学内容

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劳为本,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实用”为原则,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等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的学习。

2.2教材的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由黄华、崔明辰主编。该教材针对临床专业编写,紧贴临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内容的新颖性,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以儿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重难点;疾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本课程熟悉的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预防为了解的内容。针对重难点,我们采用微课、游戏、图片、结合生活案例等进行讲解。

2.4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为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申昆玲主编的儿科学等教辅教材。建设儿科学合格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常见儿科病案整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更新完善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料。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他们经过高考磨砺后,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为00后,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游戏,喜欢创新冒险,但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性差,自我控制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佳,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灵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

4.1组织教学

课前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及情绪。

4.2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4.3讲授新课

采用讲述法、多媒体辅助、幽默风趣的故事进行讲解。

4.4巩固新课和归纳总结

以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形式,就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将重难点采用联想记忆法、口诀法、对比法等进行梳理记忆。

4.5布置作业

作业为宣传画制作、超星学习通单元检测题、拍视频等。

5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师资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为中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形式,即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参加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专职教师需要到医院参加临床锻炼,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出现。

5.2教师考核

教师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评级、督导评价、专家评价、进修培训考核、学生评价、岗位锻炼考核等,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

5.3教学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室,学院附属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提供教学设施,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见习、实习,充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方面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洁,王翠,宋飞飞,等.《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9,48(04):178-180.

[2] 杜鹃,李艳.《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第3篇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第4篇

一、让学生走上讲台画线段图、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讲算理

如教授“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时,首先我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先引导他们观察图画,让学生起来说题意,让他们了解,“49个苹果,平均分成了7份”,再让学生上黑板补充问题“每份有多少个苹果”,并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和列出算式,49÷7=7(个),最后让学生口述算理,并把自己的算理板书

出来,实践证明这样既满足学生喜欢参与及自我表现的心理,又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高峰,然后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地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二、让学生自编习题

讲完一个章节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编一些习题,家里是经商的,就引导学生根据销售商品的情况编一些习题,这样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也能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也能从学生自编的习题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把学生自编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去粗取精,再进行讲解,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潜在力量,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得到改善,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让学生相互习题改错

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如作业中出现相同类型的错误,让学生互改和自改,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提高解题的准确度。如作业中出现逻辑性错误,由优生改,激励优生去努力思考、理解、探求正确解法;如作业中直接运用公式,定义出现错误的,由差生改,促使差生对公式定义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第5篇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以专科层次为主,“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素质。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为满足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学人才需要,培养医疗第一线的专科医务工作者。因此,学生应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独立开展五官科常见病的防治,并有继续升学的知识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2005年初开始,我们围绕该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1 目的

围绕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职业能力是根本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毕业实习时尽早进入角色,毕业后从容应对上岗考试和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成为合格的医师。

2 方法

我们从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核方式、跟踪实习4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在2005级和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教学中实施。

2.1 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改革总体设计是:符合专科层次教学要求,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特色,适当向相关学科拓展[1]。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根据专科特点,强调系统性和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每个系统(篇)均结合临床实践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成果,穿插1~2个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在实训教学时加大技能训练量,做到基本操作人人达标。

2.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它对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要求较高,与其他临床课联系很广。所以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强调这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师生互动。

由于目前专科层次的耳鼻咽喉科学教材不是很完善,我们适当结合本科教材。然而,对专科生来说,本科教材理论性过强,难度偏大,内容多。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就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说,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一些难度太大的理论知识和机理性的问题,尽量采用概括性语言或线路图的形式讲解,够用即可。要着重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讲授,实用为宜。并结合书本和临床实践,适度增加一些专题讲座,介绍本专业最新成果或与临床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充实教材的内容。如进行“鼻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治疗新进展”、“鼻咽癌诊治规范”、“鼻内镜手术”、“喉阻塞及其处理”、“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耳聋的防治”、“耳鼻喉科常用药物与合理用药”等讲座。既不脱离教材,又打破教材的局限,很受学生欢迎。

专业课的教学一定要抛弃应试教育,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迪思维,按照认知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学效果[2]。我们采用“阶梯式教学法”,从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逐步消化吸收书本知识。临床医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内容较多,我们把它分为3个时间段,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在初期,学生刚从基础课学习转到临床课学习,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总希望了解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常是被动应对。我们就多联系基础知识,采用归纳对比方法,教他们怎样掌握知识点。学习的中期,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临床思维方法,用辩证法去观察分析问题,每篇内容讲完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小病例讨论或专题讨论,有些问题如“诊断”与“鉴别诊断”则有意不讲,把课本中以疾病为中心的鉴别诊断改为以问题为中心的鉴别诊断,鼓励学生自己查找书本、杂志、上网、讨论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作业的形式去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表面上看这样做有点难度,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做得比较好。在后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比较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训练。在授课中适当增加一些模拟教学和知识竞赛的内容,使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新的水平。如仿照医院科主任总查房后的重点病列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由一名学生报告病例(教师事先准备好),大家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我们还在每个年级学生中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抽签回答相关问题(有抢答题、必答题、辩论题等),内容除本专业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等,根据得分评出优胜组。场面非常活跃,寓教于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紧张严肃的学习带来新的感受。

2.3 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耳鼻咽喉科是一门实践性学科[3],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且要训练学生的灵巧性和准确性。我们安排约1/3的课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操作规范、熟练。为此,我们能充分运用临床多功能实验室和五官科检查室及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高科技诊疗设备、常规器械、教学模型,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课还配备专职实验员辅助教学。实训内容包括耳鼻咽喉及颈部的常规检查(含功能检查),阅片,气管插管,各种常规小治疗,及简单清创缝合等。耳鼻喉科技能训练比较特殊,不好掌握,我们采用循序渐进式教学,学生互为对象,示教与练习交替,先分项练习后综合练习,反复进行。分项练习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教师随时纠正不规范动作。综合练习要求学生能基本熟练对耳鼻咽喉及颈部进行规范的全面检查,并能描述所检查的结果,为书写病历打基础。

2.4 考核的改革: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之一。以往考核多采用问卷形式,比较死板,学生也紧张。我们改为多种形式灵活进行,有集体考核,也有个别考核。如考查形式就有看一段教学录像后回答相关问题、病例讨论、草拟治疗方案并书写门诊处方、问卷回答等。考试则主要采用闭卷形式,命题格式按学校统一规定,考试内容参照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技能考核是抽签进行,考体检为主,有明确的目的和客观评分标准。考核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5 跟踪实习,检验效果:大专的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门诊、病房、测听室或治疗室。以往的毕业实习都是学校主管实习科室管理,任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实习管理工作的不足。我们把跟踪实习列为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实习过程来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即把教学延伸到临床实习中。要求各实不定期向任课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实习中段和实习结束还分别召开实会议,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实习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改革的确有针对性,学生在实习中适应较快,操作较规范,诊断符合率较高,深得实习医院好评。

3 讨论

两年来,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小有成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就是把教学的整个过程由刻板的知识传授变为活的、理性化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上的一种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知识与能力平衡发展。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依据评价标准外,还应重视实践的检验。因而,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要更新教育的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把改革引向更深更广,教师为此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9):571.

[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继续职业发展的国际标准[J].医学教育,2003,5:52.

第6篇

【观  察】

1、观赏一次夕阳西下的美景,看一看变幻莫测的火烧云。

2、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星星,比一比谁的眼力强,看到的星星多。

3、找一窝搬家的蚂蚁,看一看它们的搬家路线图。

4、看一看夏日里的小狗有什么特点,弄清它们为什么老是伸着舌头。

5、看看夜晚能否在草地上发现一只萤火虫。

【聆  听】

1、清晨,到附近的树林里听一听鸟儿的鸣唱。

2、午间,打开窗户听一听蝉儿的鸣叫。

3、下午,到楼下小花园里听一听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

4、雨后,到水塘边听一听青蛙的歌声。

5、夜晚,听一听花圃里或田野里虫儿们开的音乐会。

【健  身】

每天确保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可以自己跳跳绳、踢踢毽子、做做操,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晨跑,有条件的还可以打乒乓、打篮球。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一种新的锻炼方式。

【读  书】

1、每天早晨进行一刻钟的美文诵读。

2、每天上下午的读书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3、对自己的书籍进行一次整理,分门别类的放在书架上或书橱里。

4、至少购买并阅读2本适合低年级阅读的课外读物,(偏重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小儿歌等)

【家  务】

1、学会拖地、洗菜、洗碗、打扫房间。

2、负责拿牛奶、取家里订阅的报刊。

3、学会淘米并用电饭煲蒸米。

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2年级必读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

3、《我爱我爸爸》(绘本)             4、《红鞋子》

5、《爷爷一定有办法》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

1—2年级选读

1、《哪吒传奇故事》童趣出版社          2、《王一梅童话系列》王—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 埃格钠          4、《兔子坡》(美国 ) 罗伯特 •罗素

    5、《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汤素兰等明天出版社                      6、《稻草人》 叶圣陶

7、《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 梅子涵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8、《胡萝卜种子》      

9、《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日) 宫西达也著 杨文译 蒲蒲兰绘本馆      10、《小精灵的秋天》

11、《可爱的鼠小弟》 (日)中江嘉美、上野纪子著 赵静、文纪子 南海出版社

12、《丁丁历险记》 (英)迈克•法尔著 邹晓平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3、《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英)罗尔德•达尔 代维译 明天出版社

第7篇

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学好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其了解现代中国国防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因此,在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多渠道的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军事理论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十分必要。本文所探讨的将第二课堂活动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有效对接,就是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尝试。

一、将第二课堂植入军事理论教学的益处分析

军事理论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能够运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军事理论分析和认识重大的现实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军事理论课程对于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而言,仅仅只是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它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把实践教学充实进入军事理论教学的框架当中,是适应现代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规律的尝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正好能够补充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的短板,可以充分的利用各式各类活动、比赛等相关形式开展教育实践,将军事理论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军事装备以及现代化的国防知识等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或比赛等形式主动参与进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的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边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一边运用自己的理解参与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现代国防教育的知识,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强国富民的历史责任感。

二、第二课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有利于学生课余时间发展特长、增加学识、陶冶情操的学习、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学术研究交流、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等形式。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第二课程重在实践,活动载体可以是多样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则依托于第一课堂,因而可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因此,当把它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框架时,我们必须遵循第二课堂的运行规律,将其作为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型,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当中,从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课堂上面所讲授的知识难点和重点。

(一)以学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思考问题,同时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而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些专家对于学习兴趣培养的理论可以得知,学习的过程对于情境的依赖比较多(比如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反映)。因此,设置较好的学习情境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借用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军事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授课的老师可以以讲师团的形式打包授课,即根据不同的军事专题,安排不同的授课教师主讲。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够节省精力,将全部的能量专一用于某一个领域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学生能够对这个专题的问题形成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要求较高的综合类课程,要求教师对于国际形势、理论、高科技发展以及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都要有所涉及,这对于目前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来说确实要求相对高了一些,因此,利用专题学术讲座的形式可以帮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减轻工作的压力,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授课,这样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也有所提升。

(二)以赛促建,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辩论赛是第二课堂的另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需要学生进行初赛、复赛、复活赛、决赛等多轮的控辩参与,在多轮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有一个反复强化和加深的过程,因此,能够牢固的将知识点记入脑海。另一方面,由于辩论赛通常对学术性的问题不会产生定论,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参与的控辩双方主体只要能够围绕自己的论题,形成自己的逻辑即可。因此,学生在利用辩论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存在过重的心理负担,能够大胆的解放思想,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认识国防普及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同时对世界国防科学的发展也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除了辩论赛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比赛形式展开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学习。通过规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在学生为了提高参赛质量,围绕主题去图书馆或者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寻找比赛资料的时候,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综合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与主题有关的军事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很多延展出来的周边的综合学科知识,比如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学知识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积极学习行为,值得推广。

(三)以交流促建设,展开军事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

第三个利用第二课堂的手段增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开展必要的交流活动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三点:一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外出去军事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或者其他国防院校进行参观、走访和交流;二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积极的邀请革命老、国防教育专家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校友走入校园,与本地的学生就国防教育普及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开展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三是采取内部走动的方式,就是在校园内院系之间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组织本学校的学生互相之间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与讨论,就学习的得失心得进行沟通,同时邀请军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参加,教学相长,促进学习。以交流促建设的好处在于能够充分的碰撞学生的思想,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升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第8篇

1.课程内容分析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内容分析,形成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幼儿文学的能力;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幼儿文学从教能力。通过对各种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使学生具有运用幼儿文学作品中适当内容完成发展幼儿的教育任务的能力;通过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幼儿文学作品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各类幼儿文学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理论学习—阅读鉴赏—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五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模式。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两部分,教师要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理论学习是学生建立幼儿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起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阅读鉴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的例文,又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和改编、创作的范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典范作用,学生只要多读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作品创编,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又是鉴赏能力的展现,还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内或儿童文学博客上展示,接受评价、修改,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表演讲授,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经典作品,在舞台、幼儿园演出,如举办童话剧大赛、故事大王比赛、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自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明晰易懂,可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自学和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应是贯穿始终的,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阅读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幼儿文学文体的朗读和表演训练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每一章节的学习都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教师应避免单纯地讲知识,可以先用作品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谈感受和认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文体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更主动,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4.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文学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近文体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分析,比如学习幼儿诗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同题材的儿歌和幼儿诗,感受两者不同的特点,如儿歌《小花猫》和幼儿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可做比较,儿歌《雁雁排成队》和幼儿诗《大雁》可做比较,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幼儿诗和儿歌不同的节奏韵律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也可以和成人作品进行比较,如幼儿诗《大雁》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做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幼儿诗特有的幼儿情趣和优美意境。幼儿图画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可以作比较,比如把《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童话和图画故事进行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怎样的学习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幼儿文学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1.学习幼儿文学的态度和愿望的评价。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是否每节课都能按时上课,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神专注于幼儿文学知识的学习、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引发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顿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均属评价的范畴。在每节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做出口头评价,并根据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做出记录,在学期末形成相应的分数评价。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5%。

2.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评价。日常学习能力的评价是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于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及时鼓励记入平时成绩,创编书面作业每次打分,平均后满分是10分,儿歌表演记5分,要求每位学生背诵20首儿歌,记5分,幼儿图画故事小课记5分,幼儿戏剧表演记5分,在具体评价中,可依据各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及时的口头评语和相应的分数,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30%。发表幼儿文学作品,可酌情加分。

第9篇

关键词:科学;观念;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97-01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幼儿生活的前提,它本身是一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教师能把握机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开展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自觉地接受常规教育,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模式,使班级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发展经验。同时,一日活动保教常规行为细则也便成为了我们的科学有效依据。我们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制度,通过实践――研讨――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制定出了合适我们班幼儿的幼儿科学有效流程。现将一日活动优化管理的几点经验分享如下:

一、生活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一日中的生活活动如:盥洗、进餐、午睡……都被零星的散落在各个时间里。其实却占据了幼儿一日生活的大半时间,而事实上这些时间教师都没有合理、有效的安排或利用。时间在教师拖拖沓沓中浪费。而生活时间的浪费,常常使教师在下一活动的安排或组织上处于被动,如:冬天的下午起床吃点心的时间非常紧张,但由于出现(尿床、点心打翻)使教师下一环节集体活动的安排无法如期、有效的进行。生活活动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二、集体活动的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集体活动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个有效形式,如何让幼儿在这一活动时间段主动活动、充分活动,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过渡环节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每日活动的安排较细,所以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如不能有效的组织或利用,那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在无聊的等待中时间慢慢的流逝。时间在教师这种追求“安静、完美”的高控制下变得更长,教师组织累,幼儿等待累,而且不停地训斥还会降低孩子的食欲,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压抑。下午起床后当孩子们全部穿好衣服后,教师让几十个孩子聚集在自己身边挨个为他们检查衣服、鞋子是否穿好,从开始检查到全部检查好历时十几分钟,每个孩子的有效时间也就几十秒,可他们却要花十几分钟在排队等待中浪费。

那么,如何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一日活动中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过渡,充分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效益。

1、重视组织好过渡环节的意义 首先,教师对一日活动作用的认识上:认为集体活动必须认真有效轻视过渡环节的组织,很少注意到各环节间的过渡活动,不善于采用孩子喜欢的形式。当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过渡时,教师总是以乎略的态度生硬的组织,大多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是消极的、是被动的。这种只重小块的局部的利益的做法,忽略了各项活动的有机联系,使一日活动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发挥。生硬、呆板的过渡环节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日生活情绪,使孩子经常处于高控制状态,难于形成安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下一活动的兴趣和下一活动的质量。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 幼儿园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因此,教师应经常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活动的组织策略变化教学形式,教师虽然是时间的安排者,但千万不能单向地、盲目地跟随原定计划成为时间的奴隶,一日活动的安排要有一定的“弹性”结构可以宽松些,不必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统一行动。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目标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在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作灵活的调整,使之既不影响孩子形成秩序,又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3、引导幼儿在过渡环节自发组织游戏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发的组织各种小游戏,使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等待如:点心吃得快先吃好的,可以找个朋友玩手指游戏“石头、剪刀、布”在等待教师分午餐时大家来玩一玩“我的飞机开始飞”把幼儿排队等待的时间变为游戏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幼儿独立自主、心情愉快。让自由活动和小游戏把幼儿从教师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从单一的等待中解放出来,是幼儿在充实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下一环节,但由于幼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状态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积极利用幼儿的好模仿、好胜心强等特点运用一些技巧如:评五角星、榜样、表扬等方法。

四、突发事件处理的有效性

第10篇

关键词:礼仪; 有效;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97-001

礼仪课程是我园的园本课程,以我园的办园目标——让孩子过一个完整、幸福的童年的理念为指导,依托我园省级课题《幼儿生活化礼仪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幼儿主动学习为基本形式,以教学、游戏、实习场、情境脉络、现实生活等交叉融合的活动为途径,努力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在幼儿身上弘扬“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礼仪课程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关注幼儿在一日生活情境中的行动,关注有效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幼儿学习。而幼儿的有效学习,即指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在情境中的行动,能够高效率地获得全面、完整发展的各类学习活动。在礼仪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关注以下几种幼儿的有效学习方式:

一、基于经验的关联学习

1.学习经验是多样的、关联的

学习经验不仅仅有关于认识的经验,也有关于行动的经验和关于情感与能力的经验。经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而是相关的、联系的,关联的经验才有积累,才有生长。我们幼儿园通过对各种礼仪主题绘本的有效阅读,用情感来激活孩子们的心,引发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发现、思考与争辩,引发出一些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上的设想和计划,然后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出发,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去尝试和验证,最终在体验与分享行为所带来的快乐过程中,真正理解礼仪。

2.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

有学者将经验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直接经验,指学习者可直接从行动中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真实的;二是模拟经验,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模仿等学习经验;三是替代经验,指以一定的中介替代无法实际体验或模拟的经验。这些中介可能是动态的、连续的,如多媒体动画,也可能是静态的、间断的,如图片、照片等;四是语言经验,指通过文字、他人的口头叙述获得的经验,这是一种最抽象的学习经验。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来源于幼儿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及其行动。因而,在礼仪课程实施中,我们特别强调真实与现场,强调情境的创设与幼儿的参与,强调关注幼儿直接经验的价值,并努力将其他类型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如为了让幼儿学会公共礼仪,我们带幼儿去电影院看电影,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一个文明观众。带幼儿去公园春游时,让幼儿出行时带好垃圾袋,果壳纸屑要放进自己的垃圾袋,回来时学做环境小卫士,把公园的垃圾也一起清理干净。

二、在情境中的行动学习

1.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在礼仪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游戏,将游戏贯穿于幼儿学习,既避免了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如在角色游戏情境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对幼儿的语言、体态、行为各方面进行引导。在开设娃娃家时让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学会如何做小主人招待客人,扮演自由人的幼儿学会做客礼仪,在开设小剧场时让扮演演员的幼儿学会如何大胆自信的主持和表演,扮演观众的幼儿学会如何做一个文明观众……

2.行动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皮亚杰曾说,动作是儿童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的动作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动作或实践是经验获得的源泉,经验是动作的结果。因此,行动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行动的背后就是心智的发展。因此,让幼儿行动起来是礼仪课程重要的实施方式,也是教师努力寻求的一种状态。对于低龄幼儿来说,更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因此,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让幼儿回到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是礼仪课程的最大特色,幼儿与场景中的人、事、物进行有效互动,从中获得经验,习得礼仪。例如,为了让幼儿学会和朋友分享,我园把每周五定为分享日,幼儿可以从家里带来图书、玩具、食品等和朋友分享。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美德,重阳节我们开展礼仪系列活动,幼儿园举办了“尊老敬老重阳乐”主题亲子活动,孩子们给爷爷或奶奶送上节日的礼物和祝福,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做重阳糕……在家庭,我们倡导父母和幼儿一起了解老人的喜好,和老人分开住的让父母带幼儿常回家看望老人,鼓励幼儿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我们每学期也带幼儿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让幼儿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献上自己制作的礼物,陪老人说说话,给老人们捶捶背……带给老人一份欢乐一份温暖,让爱的种子从小在他们幼小心里生根发芽。

三、融入生活的自主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97-02

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创新、协同合作、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相比于之前的教学方案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将科学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教学加以升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最终目标。下面就分析几种符合新教改的教学方法。

一、静心预备教学方案

传授化学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到最后的传授信息。并且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不断调控教学方式或者教学语言的变化,使得教学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所以,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一直围绕着一个中心不变,那就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并且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相结合,在教学准备工作、原则、方法、内容以及教学方案等方面做出预期的准备。

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系统、功能、结构的分析和综合。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落实化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学习的目的。比如学习加热仪器时,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把不同化学仪器的加热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区别点进行记忆和运用。②典型案例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比如研究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研究时,运用实验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快慢,设计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升高或者降低反应温度,观测出现浑浊所需的时间,从而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从而可以分析出冰箱保存食品的原理。③逐项落实,慢慢深入教学内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教学内容还是很多的,教师应该细细研究书本以及参考书目的相关知识,做到熟透和深入了解,再逐步加深的带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知识殿堂。

在以上三个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教学方案:①系统分析方法。细化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细化分析,最后统一形成一个认知和知识系统,将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和综合。②图解分析法。运用图解的方法对每个变化过程做出解释,让学生更加明晰其中的道理。③结构分析法。对一个比较大的知识或者实验,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然后逐步分析。比如对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其有什么性质,生成的溶液是什么,其性质又是什么等,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各个击破。④理论分析综合的方法。运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并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疑问,从而进行讨论,得出真知。

二、创新教学模式鼓励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进行试验,并且注重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静心设计研究内容,实验过程,比较分析实验的相关联的地方。对每步实验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并且对结果进行整理,综合各个知识点的运用进行对实验结构的分析。比如探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设置了几种假设: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运用对比和单一变量设置原则进行各种假设的验证。最终得出二氧化硫性质的总结和分析。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需要抛弃思想的束缚,不断提出新问题,从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假设、实验过程、证据整理、总结分析,最后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三、望闻问切教学措施

高中化学教学因为和实际生活关联很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具体实例来分析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这四个方法对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1.望其内心。“望”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望的工作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并且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懂得这个思维方法、解决过程、知识原理等。

2.闻其动态。在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细心的观察,这就是“闻”的过程。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解决方案的相互比较,并且展开讨论哪些是好方法,而最佳方案又是什么。训练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倾听与如何表述自己的内心的想法。

3.问其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通过教师“问”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并且学生可以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刺激之下,思维更加的活跃,情绪更加的高涨,并且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起,从而在小教师的带领下,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教师也可以对每组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4.切其归纳能力。诊断的最后一步就是“切”,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推断的过程,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细心观察学生是不是得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规范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以后的新问题埋下伏笔。

四、总结

高中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要求下,对其教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并不能急功近利,而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究和积极的改进,并且更新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促使他们主动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可以更好地给我们国家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和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秋.高中化学新课程专题教学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第12篇

【关键词】ERP 四位一体 慕课课堂

一、ERP教学内容设定

(一)ERP理论教学设计

理论知识仍然是ERP教学的基础,在理论课授课时不能再采取以往按照书本内容一个知识点接连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介绍,必须要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原理,企业经营管理作为ERP课程的前驱课程,是学生们对于ERP进行深入学习的知识储备。因此我院将ERP沙盘演练在课程学习初期进行了项目引导式介绍,学生们在学习沙盘的时候体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再像以往被动而生疏,他们会主动地去解决沙盘演练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思考原理及方案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转换

过去,我院信管专业选择的授课用书是纯理论性质的教材《ERP原理与应用》,书中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详细介绍,例如MRP计划的编制,流程的设定等。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非常不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在我们采用软件植入教学中后,我们改选了与软件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等书,此类书籍与软件使用内容同步,同时教师非常容易将知识点嵌入其中,形成边讲边练,边理解边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模块内容交织融合,相辅相成

ERP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院设立的方向主要分为三类,即ERP原理教学,ERP用友U872系统软件演练,ERP沙盘公司模拟经营训练。之前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行原理教学,然后让学生们进入实验室进行软件训练,最后再练习物理沙盘。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们经常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下一阶段进行训练时,很多内容已经忘记或者说不明白知识点应该恰到好处的用在哪里,当学生们突然上机操作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沙盘教学时亦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院在课改之后,力求将三类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再是单纯完成某一模块的教学。

(四)ERP慕课课堂的建立

由于ERP知识体系复杂,交叉知识点较多,在ERP慕课课堂我们建立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体系不同于书本上的通篇文字定义,我们将每一章节由一个项目引入,通过项目的层层深入分别解释相关知识点,在需要着重理解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们穿插了flas等模式进行解析,学生们可以很快地将知识点消化吸收。

二、ERP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在早期的ERP教学中,《ERP原理与应用》采用的是4:2的教学模式,即四节理论课后加两节实验课对应练习,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学习理论知识过长而实践锻炼的时间过短,导致学习效率较低。课改之后我们将ERP的所有教学内容全部移至机房,边讲边练,学生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同时也将随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院向已经毕业的学生做了调查,目前很多学生在从事ERP方面工作时,使用的软件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实验室以用友U872为主要教学软件,同时也融入了金蝶等软件等系统,让学生们从多个系统中吸收长处,为今后的系统设计与规划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考核方面,也不采用过去期末单一的笔试方法,课改之后采用的是在学期中每阶段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个人测试评分及小组综合报告评分,再加上学期末的认证考试成绩统一计算学生们的成绩,这样对学生们平时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的评分。

(二)ERP考核体系慕课课堂的建立

初期单一的纯理论式考核体系局限性很大,ERP的操作精髓部分完全不在考核范围之内,进行课改初期我们引进了ERP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考试,同时在平时又融入了小组讨论及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效果不错,但是由于U8软件使用对于运行环境等有很高的要求,不是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复习,因此我们提出了在ERP慕课课堂建立第二个模块―ERP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不仅包含对ERP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的梳理,同时也包含了各个项目的操作要点,学生们课后可以直接进入慕课课堂随时随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及复习,操作方便。

(三)ERP竞赛激励体制下的慕课模块

ERP的竞赛体系是多模式且变化多样的,可以真正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让学生们从兄弟院校之间找出差距,抓差补缺。在竞赛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但是,由于赛事的特殊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参加竞赛,为了扩大竞赛的普及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竞赛,增强紧迫感。我们设计了ERP竞赛慕课环节,在慕课体系下,我们融入竞赛课程体系,环节包含竞赛场景及花絮,历届竞赛试题及操作解析,另外,我们设计了俱乐部竞技,这里你可以遨游驰骋,天南地北拼网赛,实时、快捷、方便。

三、ERP教学建设融合

ERP的内容体系涉及面较广,如果将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在个别教师身上,势必出现面广但深度不能进一步拓展的现象。教学团队中,我们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上力争做到一至两名资深教师,这样每位教师都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任务,并进行深层次的拓展。

第1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儿科护理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58-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此,2010年起,南宁市卫生学校开始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与行业专家调研,访谈,制定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笔者借鉴南宁市卫生学校课改的经验,在一年的时间里,以护理专业为试点,开展儿科护理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探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普通中专学生104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随机分为实验组(54名)和对照组(50名),两组性别、年龄、课程及专业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方法

1.教学方法。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所授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学时、内容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中以学生进行提问来检测教学效果;实验组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

2.实验组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护理职业和儿科护士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医院的工作过程同步化。以“小儿腹泻患儿的护理”为例描述学习的过程。

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检验、总结与评价环节。(1)明确任务:以案例问题形式,提前一周给学生工作任务。患儿,2岁,因发热、腹泻、呕吐2天来诊。查体:T38.8℃,P130 bpm,R34 bpm,BP82/48 mmHg,体重10 kg,身长76 cm。急性重病面容,面色发灰,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皮肤弹性差,心率130 bpm,律齐,心音稍钝,肺(-),腹稍胀,肝肋下1 cm,肠鸣音存在。眼窝明显凹窝,哭无泪。肢端凉,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诊断:小儿腹泻伴有重度等张性脱水。学习任务:你作为儿科护士:①如何接待患儿?②如医生开出医嘱有补液,你怎么做?③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④如何与患儿家属做有效的沟通?(2)收集资料将全班进行分成6个组,每组选一名在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到临床医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学科教材等收集有关的资料。(3)制订计划分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4)实施计划根据计划,按临床工作过程实施,根据每项学习任务分派角色,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场景演练;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医院学习,真正做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5)质量检验以小组的形式,按给出的学习任务进行工作过程的展示。(6)总结与评价围绕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形式进行。

3.评价方法。(1)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出科考试。理论考试题随机由教务科从题库中提取。操作考核由护理教研室3位教师考核,按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评分标准评分,取其平均分。理论成绩占70%,学习任务情境考核成绩占30%。(2)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共设计5个问题,包括:是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是否培养了团队精神、是否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等5个方面。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个班学生成绩比较

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二)两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班在提高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综合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班(P

三、成效

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工学结合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应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儿科护理学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按护理职业、儿科护士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过程来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胜任具体的工作,缩短职业适应期。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能缩小个体的学习差距,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上课时创设护理情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教学内容便得直观、易于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中,同学相互协作进行角色扮演,用不同情感体验不同的心理应激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二)提高了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的合理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临床工作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探索求知,解决问题,提高了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

(三)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目前,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是护士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护生的沟通能力主要由工作环境、病人配合程度、临床教师态度、护生自身性格的特点决定。儿科护理学课堂中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环境,通过仿真临床情境,学生在各种不同角色的演练过程中,学会了与病人、护士、家属、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每阶段的临床的见习课中,学生到临床真实地完成工作任务,与临床老师、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的场景,以护士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的过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医院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真实的不同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的各种岗位,了解临床护士对病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对各类病人的护理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及护士的角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通过以临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学生到不同情境去达成目标,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关键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方面,它的构建以工作为基本逻辑起点,采用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技能、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态度,从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充分体了现现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精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惠爱玲.校院合作 工学同步 发展卫生职业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19)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刘五一.校企深度融合 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6]朱艳.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3)

[7]冯广国,彭文晓.心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4-195

[8]王媛.论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9]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3(4)

[10]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2)

[11]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李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业学习包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14篇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虽然已有十年左右的历程,但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大多是参照互联网或自己编撰的,并没有统一的版本。课程目标大多围绕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特点,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具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撰写儿童文学评论和创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概括来说就是:理论、文体知识、阅读、鉴赏、评论、创编。有的教师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设置“评论、创编”的目标,也有教师设置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接受特点,有较强课外阅读指导能力和文学活动组织能力”这样较高层次的目标。整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多而杂,也没有目标的先后阶段和权重之分,更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每一条目标相对应,这让任课教师拥有极大主动权的同时也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任课教师又极少是专业出身,多由相近专业教师兼任,基本采取以教材为纲的“一言堂”式纯理论授课,没有从课程目标出发去研究教学环节,更是忽视了阅读指导、评论、创编这些实践环节,再加上课时量不足,极易造成授课简单化,让本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也很难真正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1]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2],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3]。

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

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

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第15篇

推荐理由

我们要对教学的哪些方面进行反思?怎样进行反思?如何将自己的反思融入日常教学,并调整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反思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做好观察记录并写出有价值的反思笔记?怎样对教师的反思日记进行分析和评价?――本书用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实录、反思案例和照片,详细介绍了反思性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应该具备的五个核心关键实践经验,以及幼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的具体原则、组织思路和方法。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例

作者:俞春晓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给幼儿教师看的书。作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按照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技巧,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何选择、目标如何定位、情境和材料如何设计、环节如何安排、指导策略有哪些等。说理加上大量的案例辅助说明,使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主编:宋文霞,王翠霞

推荐理由

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自由活动、午睡、离园是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能否把这环节组织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本书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策略、活动、儿歌和故事,无论是初入职的新手教师,还是在生活环节组织方面缺乏技巧的老教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幼儿园管理的50个细节

主编:陈迁

推荐理由

全书的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分为规章制度建设、保教与总务工作管理、保教队伍建设、公共关系管理和领导艺术等五编,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管理中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些管理细节问题。鉴于幼儿园管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十分重视案例的典型性与可读性,力求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警示或启发。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

编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

推荐理由

该手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发展现状与促进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呈现的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方法,具有中立的客观性、深入的描述性。本《评价手册》工具一、三、四、五、七、九这6个工具经过了三个阶段十余年在十多个省市的试用、修改和完善。实践证明,这套评价工具能够全面、客观、深入、细致地反映和描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作者: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