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旅游建设项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第1篇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库;案例主导型教学;和谐生态旅游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在19世纪4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创初期,由于其行业规模、游客数量远不如今天这样庞大,故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二战结束后,随着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旅游业发展很快,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为了解决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和加强旅游环境问题的研究,生态旅游显得日益重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尽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理论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从生态旅游的本质上来说,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作为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主干课程,“生态旅游”课程介绍生态旅游活动及开发的历史、概念、原则、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外主要的生态旅游热点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概况,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方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旅游业,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此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城乡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管理服务。

以往生态旅游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院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在生态旅游教学上不断改革和探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易于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效果

案例型教学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全方位地对生态旅游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目的。

(一)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案例型教学通过独特但又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工作体系。

2.启发性。案例型教学透过众多看似互不相关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3.客观性。案例型教学可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对真实素材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其结果客观。

4.实践性。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案例型教学真正实现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综合性。案例型教学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从角色的扮演中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加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例问题。

(二)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1.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些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员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服务于案例型教学的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

(一)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和案例主导型教学以目前的旅游学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整理环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突破及典型研究案例,将其中已经较为成熟和被大家广为认可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生态旅游理论进行完善,并尝试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定范围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估;(2)研究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中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3)归纳和总结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模式或范例;(4)开展生态旅游区规划、管理和预测的研究。在生态旅游教改研究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研究中把区域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2.生态旅游项目库拟解决的问题。(1)尝试解决生态旅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进一步提高旅游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和建设来完成。(3)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整合。依据旅游系统规划思想,对由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整合。1)从规划空间范围收集和整理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省市级、地方级、风景区(点)、社区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库。2)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对象归类,建立旅游业规划、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等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子库。3)进一步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包含内容,建立旅游市场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路线规划、旅游商品规划、旅游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保障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配套设施规划、旅游项目融资规划、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旅游安全风险规划)等旅游业各组成环节的规划的旅游专项规划案例库。

(二)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线索、背景,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是案例主导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不仅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而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简洁性和综合性。要通过案例选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从案例中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简洁,要将主要时间用在讲授理论和学员思考、讨论上,不能把整堂课变成故事会,避免冲淡授课的重点。选择案例还应考虑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将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应用于案例主导型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质量、缓解学校教学理论性和社会工作实践性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通过项目库建设,使生态旅游规划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和素材不断丰富和系统化,极大地方便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服务于具体旅游项目的实操规划,把“生态旅游”改造成具有一定数量科学前缘动态案例的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修订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澳大利亚版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规划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桂华(澳),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林斯顿出版公司联合出版,2000.

[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大众化旅游热潮兴起。20几个省市已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每个地区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旅游业。国有资金、民间资金乃至大量的国外资金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大规模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规划,单纯追求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此,作为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人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1、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

1.1以可持续发展为规划的首要目标

传统的发展观念,常规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不可避免的带有片面性,往往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追求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生态保护、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样的片面性,是每个旅游开发项目的参与者都必须要避免的。

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没有生态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就是无源之水。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者,更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不仅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中,带动说服其他的项目参与者,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切不可杀鸡取卵,而应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多下功夫、做好文章,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1.2建立生态分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保护

在大型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项目涉及的面积较大,项目内各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原始植被各有特色,生态敏感性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对项目范围内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判别,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可细分为五个等级:生态极度敏感区、生态中度敏感区、生态轻度敏感区、生态微度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强调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保护与开发强度。

2、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2.1规划协调措施

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分析项目资源、统筹项目资源的过程,特别是在生态资源方面,更需要对项目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进行重点协调,把项目生态资源的内在保护、延续和外在完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中,内在的保护和延续,是指对原始生态系统的不为。保护是指在景区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原生物种繁衍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内在的延续,是指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景区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形成生态系统的自我延续。

外在的完善与提升,强调的则是监控管理。旅游区规划设计,应在旅游区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展开,并严格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同时,旅游规划设计应该考虑规划、建设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对旅游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

2.2生态保育措施

“保育”二字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旅游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保育措施,主要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保护,是针对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维护,复育,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

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育措施,首先是对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措施。规划应对旅游区植被现状及动物生境进行充分调研,在规划、建设中要尽量保持原状,排除人为干扰。在植物配置设计中,除了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之外,新栽、补植的苗木应尽量采用原生物种、乡土物种,最大限度降低对外来物种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必须对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划定保护区保护生态多样性,如区内禁止砍伐森林,捕猎动物等。

2.3 水土保护措施

水土保护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必须对项目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地势条件做细致全面的分析,在坡度较大、地形地势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应通过有效措施消除开发带来的的不稳定因素,避免出现水土破坏的现象。

水土保护,应将“以防为主,防止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作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水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2.4污染源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旅游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改善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设计者,应在设计之前就对污染源头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原有污染源及旅游区建成后人及人的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分区规划等方面,合理设计产品结构,科学布局,减少和避免旅游活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生态旅游亦被称作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以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在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没有开发过的或者没有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中去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开始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也进一步拓展。美国生态旅游协会1990年提出的定义为:带有理解文化和环境的自然历史的目的去自然区域旅行,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五个标准,即以自然为依托的产品,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为保护事业做贡献,为当地社会做贡献。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补充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杨桂华等人认为,生态旅游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生态旅游必须有社区参与。

以上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明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性:首先,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相对没有扰或者没有被污染的自然区域,要尊重当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因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高层次的旅游。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要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因此,是独具特色的可持续的旅游。

二、老君山黎明旅游业与社区发展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部,是2005年玉龙县深化农村机构改革中由原金庄乡和黎明乡撤并并新组建成立的一个乡,全乡幅员面积700.90平方公里,其中24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区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地质公园。乡镇府所在地距市区93公里,东与石鼓镇、石头乡相邻,南与怒江州兰坪县相连,西与巨甸镇、鲁甸乡相连,北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人口有1.5万,有傈僳、纳西、汉、白、彝、普米、藏、苗等民族,傈僳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玉龙县唯一的傈僳族乡。境内,由海拔1800m的金沙江田园至老君山主峰洁莱雪山顶的4453m,地质状况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撤区建乡后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成就,但在横向比较上仍显得极为滞后,极为不平衡,尚有30%的人口起伏于温饱线上下,10%的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东西两翼齐飞”的旅游开发战略把丽江老君山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推向历史前台,成为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新力军,带动了老君山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旅游者由2003年的633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19809人次,增加31倍,旅游收入由2003年的142975元增加到2012年的4101557.41元,增加28.7倍。

黎明村是老君山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最前沿。位于该村中心地段的红石街即是景区开发建设的窗口,该村历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都紧紧地围绕旅游开发的总趋势,包括民居、产业、集镇、文化等基础工程的规划都紧扣黎明村未来接待游客、交流文化、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奔小康的历史进程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黎明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思路,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原则,做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民居、水系、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文章。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民族团结,成为玉龙县傈僳族聚居的一个特色村寨之一。

三、社区参与带来生态旅游的新发展

社区参与是指公众成员、个体、群体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的过程。在社区发展进程中,社区参与机制的介入能更好地平衡制约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利益的公平分配。

老君山的旅游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更多的社区参与,由主景区游向周边网状游发展,以达到分流游客,控制生态流量,促进更多的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开发。国家在旅游开发中就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开发与当地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要求开发与景区的社会发展和谐同步。各个地方在旅游开发中不再是以单纯的征地拆迁为唯一的手段,而是注重当地群众与当地群众共享成果,因地致宜地施行群众参与景区开发的政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保护和扶持处于弱势群体的当地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景区的必要条件,也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目前,黎明村委会已组建自己的“旅游合作社”,在“旅游合作社”组建了旅游服务马队、诺玛底歌舞队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马队、歌舞队直接服务游客,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售服务,据统计约有40余人。除了以“旅游合作社”形式参与旅游服务外,黎明、格拉丹片区的居民还以餐饮、客栈和出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旅游。2011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黎明片区居民家庭收入19.2%来自旅游服务、格拉丹片区居民家庭收入3.3%来自旅游服务,黎明片区65%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7%的社区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格拉丹片区只有10%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4%的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并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参与旅游的能力。目前,黎明乡已经初步完善了旅游服务体系,如期举行了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开工仪式、圆满举办了2009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山地穿越挑战赛、完成了裸支旅游接待点500亩和黎明721.18亩征地工作,配合省旅游投资公司完成芦笙村的旅游公路、千龟山游览步道修复、黎明世外桃源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千龟山索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老君石像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黎明河谷景观带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黎明飞拉达攀岩项目正在实施;国际青年旅社、黎明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诺玛底客栈、诺玛底假日酒店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各拉丹帐篷营地实验项目已正式营业;完成黎明红石街旅游休憩地建设搬迁3户;大羊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审批立项的前期工作。

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马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乏,农业生产发展不足,村民长年依靠砍伐并出售附近森林的木材,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2013年由村委会主导成立了生态旅游观光马队,有马匹70余匹,开展以骑马、游老君山丹霞地貌为主的旅游接待活动。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减少了对日趋紧张的丹霞地貌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也使村民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经济价值的认识水平。通过整合全村的资源和人力,开展骑马、徒步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5篇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月16日起,我和、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等市,实地考察、、、、县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市、市和有关县市关于生态旅游开况汇报,、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亿元,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旅游有多重功能目标,经济性、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都很强,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现在来看一些景区的建筑过于密集了。景区项目建设一定要适度,建筑物要合理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密集、破坏景观。昨天看了老界岭旅游休闲地小木屋建设,原料是东北的,由人家工匠来组装,基本上不动土石。尽管一次性造价较高,但与周围植被、环境相和谐,品位很高,而且在景区开发中,建筑物点缀得非常好,对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此外,景区景点所有项目都要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严防垃圾、污水污染环境。

第6篇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高校教育支持

目前,我国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破坏尽管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人为的破

坏造成的,而在人为因素中,既有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生态安全建设不仅需要经济、管理、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支持,尤其需要教育,特别是旅游生态伦理教育这种维持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的直接支撑。

一、教育在支撑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的作用

(一)培养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态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有掌握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全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如果忽视内在自觉,即使注重法令处罚,一些工厂或公众也会阳奉阴违,伺机钻法律漏洞,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准,促使每一个人都以良好的生态安全道德实践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的建立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现在先进国家除了以经济指标表示国民物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重视文化指标、生态健康指标,以表示国民精神生活品质。其中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扫盲率、大学生比例、人均年购书经费、音乐人口比重、日均进出图书馆、音乐厅、戏剧院、博物馆的人数等等。生态建设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认知水平、环保知识多寡、病态率、死亡率、受害率、土壤侵蚀率、空气与水污染率以及大众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等等。景区开发方面由于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而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发展教育可以促使生态安全建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科学方法是生态安全建设的3大核心,缺一不可。生态安全建设必需有科学做后盾、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辅助,如果所有工厂企业投资者均能在生产之前,已充分考虑到防止公害、去除污染,则比起事后才弥补,显然要有效得多。事实上,并非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此自觉,因而法治力量也不可或缺。而正确的法制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因此,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或生态旅游教育,而应在学习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专业技术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人文、道德等为一体,接受更多的旅游生态安全教育。

(一)旅游人文教育

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旅游人文教育则受到削弱,以致旅游职能技术教育已成为追求欲望的工具。从旅游专业教育这条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出来的,往往是失却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只拥有知识和技艺、被工具理性所操纵着的单面人,甚至恶性循环似的引起工具理性之异化,诸如旅游高科技的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旅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区域性灾害,直接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要挽回旅游旅游发展基础的倾颓之势,如要保持我国旅游产业和谐、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就应当重新拾回被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所淹没的旅游人文教育,使两者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旅游生态教育

旅游生态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了解旅游生态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安全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克服对旅游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立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放弃沿袭下来的“征服欲”和“主宰欲”,而应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爱护之意和敬畏之心。二是加强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旅游科技的渐趋发达和旅游生产力水平的高度现代化,导致旅游生态平衡的“失重”,造成资源危机、水和大气污染等。而令人类当需彻底反省和自审,并把这种旅游生态忧患意识深植在未来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心中。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对生态旅游知识了解不多,而在生态旅游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了解一些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整体感受。增强旅游知识培训,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四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以特色来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做好规范服务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三)旅游道德教育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内涵,注重旅游经济道德和环境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公众透彻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这3对辩证关系;培养他们迎接全球挑战所必备的旅游意识、旅游思维和旅游品格;培养他们在认识上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即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大自然之外形和神韵,在对崇高、壮观、优美的情愫之陶醉和自享中,自然积淀起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实现珍惜旅游资源之使用和开发的目标;培养他们敬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用人类特有的博怀关怀它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出发赋予其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

三、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意义上的教育支持举措

(一)构建旅游企业生态安全建设应有的素养

一是公平竞争,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公平竞争,企业对万物也应该表现公平性平等性。旅游企业在生态安全建设上,不仅不能垄断旅游资源,更不能具有凌驾万物的心态。二是每个企业都能尊重客观的规定,而不能有任何自我膨胀,如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就需要赔偿,有关各方均应该共同遵守规则,不能任由制造污染的一方狡赖,也不容受害一方私自报复。唯有大家共同尊重客观规则,谋求积极补救之道,才能真正落实旅游生态保护。三是每个企业均应尊重裁判决定,不能以主观成见自以为是,破坏公益权力。环境污染是否已达处罚标准或者公害补偿应该理赔多少,这些均需要通过客观评监过程,必要时则应由司法决定。当前,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一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二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

(二)教育惩戒并重,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进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人类必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和道德的约束来保护自身的生态安全,从生态经济观念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树立全民环保国策观念首要的是增强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让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必须教育与惩戒并重,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方能奏效。一是广泛宣传“生态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经济观念。以大型宣传教育造成声势,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确立环保国策观,明确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义务和经济义务。同时鼓励民间社团和群众参与,不断壮大环保和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力量。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依法行政,严把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以“大环保”、“大生态”观念深化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风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防止出现流域性污染以及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社会群体性恶性事件。

(三)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受到重视。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法制化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要适应WTO有关规则,对我国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已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尚缺乏单独的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法律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生态教育管理办法和教育质量监督方法,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旅游安全教育的贯彻落实,建立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和意识,树立旅游生态安全价值观。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旅游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旅游生态教育综合管理力度,解决旅游教育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整治规范旅游教育秩序。近年来,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都针对景点开发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依法整治,加大景区拆迁力度,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四)促进旅游生态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旅游生态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旅游生态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才使人们理解当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这一主题,加强旅游生态文明观,增强“生态中国”国情和忧患意识。从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在突出特色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断与生态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二是生搬硬套,不切实际。一些地方为了突出生态旅游特色,不是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这些都是特色意识不强和对生态旅游特色理解不够,认识不深的表现,这样开发建设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必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各地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树立起本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此外,温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只要肯挖掘,生态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生态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让居民树立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观念,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经济网,2004-09-20.

第8篇

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12-1 17:23:22 点击:358 属于:规划设计类 项目名称: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委托单位:崇阳县旅游局

规划范围:196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起止时间:2010年05月——2010年08月

项目主创:杨洪 刘庆 张晓丽

项目成果:

一、规划纲要

二、规划说明书

三、十三个景区策划

四、规划图则

五、电子文档

1、规划文本、说明书、13个景区策划

2、规划图则

项目概况: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的南端,与湖南、江西接壤,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中南大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地带,属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1+8”城市经济圈。崇阳山水清秀,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良,高山、茂林、修竹、流泉等自然景观遍布,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绿地面积近300万亩,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百泉之乡、阳光之城的美誉,为崇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组根据崇阳县的旅游资源赋存及其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提出了其“十二五”期间旅游业遵循“12415”的战略思路。即在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体现一个文化,把握两个统分,实施四大战略,突出十处天府,完成五个重建。确立起“商周天府,生态崇阳”的总体旅游形象,围绕“中国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品牌目标清晰、文化特色浓郁、功能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崇阳旅游总体格局划分为“一心一坛一带七区”:一心即旅游集散中心;一坛即“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一带即以隽水河为载体的旅游观光带;七区分别为商周文化体验区、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鄂南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水果竹类种植加工区、高山蔬菜农业观光区。 规划在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设立了《崇阳县旅游发展建设项目库》,确立了 38 个可供开发的旅

游景区与旅游项目,其中 13 个项目纳入到“十二五”期间旅游优先建设,5 年实现投资 11.41亿元。 规划核心创新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都融合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崇阳作为长江流域的山地城市,其商周文化特性显著,且具有近 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张扬、传承中华文明,规划提出在崇阳设立“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通过农耕祭祀活动,展示从先祖神农到今天的农业科技文明过程,促进崇阳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整合周边县市,形成以崇阳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经济圈”效应,打造以崇阳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的农业生态旅游商品集合生产基地,带动崇阳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崇阳县域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规划图件:

旅游资源分布图

总体布局结构图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特点;概况

一、生态旅游含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再者,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二、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标志着生态旅游在我国产生。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870处,面积748万多公顷;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600多个,面积6000多万公顷。全国每年仅到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就达到5000多万人次。近年,我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建立了一批具重要观光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形成自身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大致有: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青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观鸟旅游;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旅游;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的滑沙旅游;海南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潜水旅游;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的火山地质旅游等。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度1月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分会,并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为了适应发展生态旅游的需要,福建、海南、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等省均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省的目标。

1、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又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随着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景区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增多,国内许多景区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许多景区开始了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许多的风景名胜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建设性的破坏,同时游客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生态系统承载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景区的景点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现阶段的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约。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法规约束的生态旅游是一种不成熟、不规范的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既涉及到保护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和行业法规制度,那就必然造成混乱和无序状态。风景名胜区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健全有力的管理机构,政出多门,无法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的操作性的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3、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相对的宣传教育力量薄弱。现在很多生态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都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员,不专业的人员也就缺乏相应的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出现只顾及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行为。游客的行为和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低下的素质导致了不文明的行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旅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2、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范围、原则、机制和资金保障等,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引导、保障和监督我国的生态旅游业步入正轨。同时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并使之更加完善。

3、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旅游形式。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阶段,首先,应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与区域所在地的重点发展项目、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实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其次,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此外,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减轻对生态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4、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从业素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其就业技能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使其能对生态旅游者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游客既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也能使之享受到区别于普通旅游的非凡体验。

中国的生态旅游业由于起步晚、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生态旅游者的质量,但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由不完善到完善,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的国情不断改进,使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长.生态旅游――新兴的无烟工业、最具活力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兴生态旅游促社区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第10篇

1、丹江小三峡生态休闲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南部,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分为峡谷体验区、休闲度假区、滨湖休闲区、丛林穿越区四个部分。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太白仙园、峡谷栈道、个性营地、杏山百果园、森林秘境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等组成。总建筑面积127520㎡。

2、丹淅民俗养生主题区:位于河南淅川小三峡生态旅游区的中部,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分为商圣养生度假区、山地运动休闲区、滨水湿地观光区、丹淅历史民俗区共4个主题片区。建设项目主要由山地运动公园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组成。总建筑面积3380㎡。

3、岵山道文化主题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北部,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分为观光祈福区、养生度假区、综合服务区、田园体闲区4个部分。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金玉大殿、屈原纪念堂、官福仙居及其他项目与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8645㎡。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湿地;旅游;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98-02

一、哈尔滨湿地文化特质

哈尔滨湿地文化特质就在于它的原生态的城市湿地文化,而非次生的,非乡村的。主要表现在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态湿地文化,以及与城市共生的多元杂合的人文湿地文化。

1.依托松花江水系的北方原生态湿地文化

哈尔滨湿地属于松花江流域的江河湿地类型。松花江是我国位居长江、黄河之后的第三大河,也是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是东北最大的内河。哈尔滨境内的松花江,包括自上游双城市境内拉林河口至下游依兰县境内民主屯区段,由西向东缓缓流淌,江面开阔,水量充沛,大气磅礴。规划开发的哈尔滨松江湿地面积达12.5万公顷,其中包括太阳岛湿地、金河湾湿地等万亩以上的大面积平原湿地12块,属于松花江滩涂湿地和支流河口湿地区。其湿地的自然属性特色鲜明。可见是典型的大江、大湿地、大都市相结合的北国原生态湿地风光,为天然形成,是大自然的禀赋和赐予。

2.与城市共生的多元杂合的人文湿地文化

松花江伴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孕育、形成及成长,而且滋养了这方水土的居民,因此哈尔滨的湿地文化也打上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金代的金源文化及运粮河文化、清代呼兰水师营文化、欧陆文化及侨民的休闲文化、松花江航运文化,以及老道外的关东文化、抗联红色文化无不渗透于哈尔滨松江湿地文化中,赋予哈尔滨湿地文化以个性,也造就了哈尔滨湿地文化有别于国内省内其他地区的殊异点。可见,松花江湿地文化和城市文化息息相关,相融共生。

二、哈尔滨湿地旅游开发存在的隐患和挑战

1.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忽视了提升质量和增强文化创意的内涵式发展

目前从已经开放接客的14个景区综合分析看,更多的是注重规模,而忽视品质提升和文化创意。除了太阳岛、伏尔加庄园品位较高,有自己的休闲度假项目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外,大多数景区对本区域湿地文化和松花江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得不够,没有找出自己的文化异质性,只能搞出一些低端、单调的旅游产品,市场的认知度不高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2.保护与修复力度明显弱于旅游开发建设的热情

一些景区真正建设的主要是围绕湿地开园接待游客的景观、栈道、庭阁、接待设施、码头、游船等效益项目,湿地恢复保育、环境保护的项目就很少看到。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恢复和保育是发展的前提。忽视了这个前提性、基础性的工程建设,导致有的湿地公园存在着急功近利求效益,匆匆忙忙接游客,使公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隐患,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如有的湿地公园缺少卫生环保设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水冲或免冲环保厕所,有些游船并不是无污染的电瓶船、气体排放不达标,湿地公园成了湿地一个新的污染源。

3.产业素质低难以保证应有的发展水平

把松花江湿地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考察就可以看到,目前它整体的素质水平还很低,产业结构松散,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在,一是14个城市湿地景区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伏尔加庄园、太阳岛景区具有较高的档次水平外,按照旅游行业标准衡量大多数景区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二是粗放的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有的景区出现私设乱摆摊床和强卖的乱象,毁坏了景区的旅游形象。有的把厕所的垃圾直排江中,对湿地环境直接造成破坏。三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多数景区处于城乡接合部,从业人员多为农民,景区没有专业院校毕业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的景区导游讲解员,游人进了景区就成了自助游,而湿地公园应该向游人展示的湿地生态旅游的丰富内涵目前还没有做到,把湿地生态旅游降格为一般的休闲或郊游活动。景区管理层更是缺乏专业人才,造成了管理粗放、服务不规范、经营低水平的现状。

4.投资不足已成为继续开发建设的瓶颈

由于对项目开发建设资金筹措准备不足,湿地景区建设项目较多的呼兰区、道外区、松北区等都遇到了后续资金不充足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已经开工的旅游景观设施项目上,还有湿地恢复保育项目、正常的湿地维护管理专项经费,等等,都难以落实。这些单位除了自己努力协调筹措外,大都把希望寄托在争取市、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投入不足将直接制约城市湿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进程。

三、哈尔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第一要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目前有两项内容需要填补。一是建立健全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是湿地景区建设管理所必备的条件。没有环境监测系统的湿地公园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合格的景区,是不能开展旅游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积极构建由环境监测、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组成的四个相互反馈的信息链。由环境监测这个链不断地向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前三个链反馈信息,从而对整个系统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以达到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二是建立健全湿地旅游统计调查。以通过科学统计取得的数据来准确地掌握湿地景区接待的休闲游憩市民与外地来游客的数量、比例及变化,季节游人消长的规律,游人消费和湿地旅游产业链发育情况,湿地旅游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湿地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等,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统计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2.构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

“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开发建设彰显了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是“十二五”城市与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综合开发建设任务重、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应该担当起主要的职责,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松花江综合开发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湿地长廊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协调和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实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管理标准,分级实施项目建设管理,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3.抓紧健全规划体系,对已有的规划要有效实施

当前最好的措施就是加大《万顷松花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度,实施规划控制,合理布局,对景区建设项目应该履行审批程序,认真评估论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逐步健全规划体系。坚持保护在先、规划在先的原则,在总体规划和《松花江黄金旅游带策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道里、道外、呼兰等区域规划和呼兰河口等景区规划,确保科学有序开发。

4.从资金和政策入手,突破投入瓶颈

城市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是一个少则需要投入上亿元,多则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大工程。它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工程、民生公益项目,同时又是实现城市生态经济价值的大型保护开发项目。一是分清建设项目的性质。应该区分出四类项目:(1)生态基础建设项目;(2)市民休闲湿地公园项目;(3)旅游观光湿地公园项目;(4)其他生态经济开发项目。二是对于(1)、(2)两类项目,应该由政府完全投资。政府要量财力而行,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融资平台,协调社会资金,并积极争取省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收缩规模保证重点项目。三是对于(3)类项目,属于政府建设的,应该由政府完全投资;属于企业或农民建设的,因为湿地公园带有环境保护性、社会公益性,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政策和给予资金支持;对经营性的大型湿地主题公园项目应该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投资开发。四是对于(4)类项目,原则上是做好项目策划,通过招商引资解决投资问题。

5.以文化为灵魂,丰富产品,打造出经久不衰的经典景区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认同 生态旅游

社区参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44-02

一、中外研究综述

社区参与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的简称。在国外,社区参与理论主要由墨菲在20世纪80年代所倡导,随之,西方学者将社区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规划方法纳入研究视野。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首次提到了社区参与生态与文化旅游的概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再次定义生态旅游,指出了它的两个重要内涵,即“负责任”的旅游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旅游。2002年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主持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会议提出“要使地方社区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国外学者所做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试图设计出有效的手段来鼓励居民参与旅游规划过程以及如何使当地旅游持续发展与社区持续受益得到平衡。在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则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展开论述,有些研究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以分析我国的相关问题。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寻找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着手研究旅游和目的地社区间的互动关系,从社区参与角度来思考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失衡,寻找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保继刚、孙九霞将社区参与定义为: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体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责任和对发展成果的分享。如何使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这一不可或缺的机制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良性运行,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与论证,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认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全方位参与,才能分享旅游带来的各种利益,才能有助于生态旅游的成功。目前国内关于旅游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和宏观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

二、文化认同对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影响

广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从旅游大省发展成为旅游强省,且将建设生态广西作为构建和谐广西的重要内容之一,出台的《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2011-2020年为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建设目标包括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其中六大领域的任务之一为建设生态文化体系。2012年5月至7月,广西组织县级住建、文化、财政等部门对区内的500多个村落开展了入村调查。经自治区专家评审组评审,确定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的传统村落195个。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广西有39个村落入选。入选的39个村落中半数发展了生态旅游,并通过生态旅游的建设使得传统建筑风貌、村落格局得以保存,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区别在于游客置身于自然生态场域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因此更需将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与价值取向的文化认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并由社区参与进来,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中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对环境的负影响保持在最小限度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基于文化认同的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三、基于文化认同的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构建

生态旅游吸引物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而所有的自然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旅游地,“文化”是以隐性或更多地是以显性的形态表现出来,与此同时,文化也成了生态旅游吸引物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化认同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 后被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文化认同”理论随之也进入了旅游研究的视阈。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者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以同一感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基本原则为:首先,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参与权、决策权,能参与到生态旅游设计、发展规划以及日常管理,并由当地社区反馈生态旅游开展的情况对环境承载的影响,以此作为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和程度的依据。其次,当地社区应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受益者。生态旅游收入大部分保留在当地社区,用于旅游造成的各种生态影响的补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再投入。通过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社区发展基金, 提高当地社区的教育水平、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再次,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取缔原有的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生产活动,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即是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中,从而在深层次上提高社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积极性,降低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从而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

基于文化认同理论,从构成广西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行为的主要影响因子入手,构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专家学者+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心+旅游经营者。每一个参与方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当地社区居民是资源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知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作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和历史的见证人,他们保持着浓厚的族群特色,通晓地方文化内涵,文化的活态传承成为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旅游吸引物。鼓励和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全方位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有效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原真性,让生态旅游者获得独特的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开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保护意识。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

政府主要负责生态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生态旅游项目和该地区其他项目的关系,协调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市场研究和市场营销支持;在政策层面起重要作用,比如提供特许经营权、当地社区居民导游许可、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企业出台减免或推迟税收等政策。

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主要负责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生态旅游影响研究、建设项目的论证和评审等,以及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心作为一个咨询机构,成为文化传播、培训和技术援助的源泉。在广西这样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省区,为避免盲目或过快开发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破坏,应从政府层面提供专项基金支持,或由政府搭台,吸引环境保护或文化保护NGO组织参与。一方面将当地生态旅游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整理和宣传,尤其是向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传递当地文化,引导他们尊重并认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组织当地社区居民参加有关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生存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对原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旅游经营者具有资金、商业运作、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经验。通过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最具行动力。但由于经营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与当地社区居民发生摩擦,也最有可能违背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

在这个模式构建中,文化认同是各参与者的黏合剂,某种程度上说,文化认同是一种资源博弈的工具,它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这种共识和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与价值取向。在社会层面上,文化认同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将人们整合进一个共同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文化认同成为联系个体、维持群体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追求的是旅游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及区域振兴三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它的合理运营与科学管理涉及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专家学者、旅游经营者、社区精英等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构建,这些利益相关者存在明显的文化异质性,模式构建中强调当地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彰显社区精英的主导作用,加强专家学者的教育、培训及引导功能,政府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开展指导,旅游经营者不局限于争夺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拓展其他间接收益的获取。而基于文化认同的决策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佳选择。文化认同可一定程度上规避经济利益差异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和制约, 从而保障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实践的有效性。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心将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偏离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本真。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一个长期的、困难重重的过程,但却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社区参与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得以复归和保持,让文化认同凸显,从而萌生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还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得以拓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8)

[2]童晓娇.生态博物馆的社区参与模式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

[3]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 2006(7)

[4]刘静艳,韦玉春,黄丽英,等.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J].旅游科学,2008(4)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201204LX599)

第13篇

摘要:湿地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保护和管理尤为重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SWOT法分析了陕西黄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了实现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战略,以期为陕西湿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53-04

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调节径流、改善环境、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天然水库”和“鸟类的乐园”。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好湿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而湿地生态旅游正是对湿地资源的一种合理利用方式,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保护途径[1]。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对象,以湿地可持续旅游为原则,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利用,使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全部受益,并让大众受到环境教育,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2]。 1 陕西黄河湿地概况

陕西黄河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湿地之一,北起禹门口,南至三河(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地带的风陵渡铁路桥,东至黄河治导控制线的中心线,西至黄河老崖,包括由水面、鱼塘、沼泽、湿草甸、河流、洪泛区、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池塘、水稻田、滩涂等组成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从南到北跨越渭南地区的韩城、合阳、大荔、华阴、潼关5个县(市),涉及13个乡(镇)91个行政村,南北长1325 km,总面积57 348 hm2[3]。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形成了由草甸、芦苇地、沼泽、鱼塘、台田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群落的多样性、地热温泉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栖息场所,已成为全国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和重要中转站。 2 陕西黄河湿地发展生态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及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近年来,SWOT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通过SWOT 分析方法全面分析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具备的内部条件、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据此制定出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区位条件优越 陕西黄河湿地主要位于陕西渭南市境内,地处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是关天经济区和秦豫晋黄河金三角合作区的重要支点,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区位战略位置极佳。境内交通发达,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西郑等7条铁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县通铁路、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3258公里,全市道路通村率达到100%,均居陕西省各市之首。

212 旅游资源多样 区内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有些在国内属于独一无二[4]。拥有全国最大的黄河河滨湿地——黄河峡谷湿地,国内最大芦苇荡——合阳洽川七千公顷芦苇荡,“华夏绝景”之称的洽川瀵泉七眼,连绵不断古朴雄浑的地貌奇观——黄土峰林,内陆最大的沙丘旅游资源——大荔沙苑农业生态区,“北国三峡”之称的山河胜景——韩城龙门、石门、孟门黄河三门奇观,三河交汇奇景——黄、洛、渭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上唯一小于90°的潼关“万里黄河第一弯”,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湿地草场滩涂——潼关黄河鸡心岛。

213 历史人文独特 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大荔人”头骨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丰图义仓等闻名遐迩。“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汉文字始祖仓颉故里、汉代“史圣”司马迁祠墓、合阳的帝喾陵、韩城文庙、蒲城唐睿宗桥陵、党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等,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王鼎、王杰、杨虎城、李仪祉等名留青史。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誉满中外。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5]。

214 生物资源繁多 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适宜,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东方白鹳、青羊、大鸨、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仅洽川河滨湿地景区有11种,被国家科委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畜禽20余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野生植物2 500多种,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苹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该地区生态系统、植物类型和物种呈多样性,适宜进行学习、研究、考察,同时珍稀鸟类观赏、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特色项目开发潜力巨大。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盲目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使陕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天然湿地面积大量萎缩,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目前,陕西黄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开发——湿地周边群众发展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二是抽黄灌溉——黄河湿地是渭北重要的水源地,东雷抽黄一级站和4个二级站位于境内及其周边;三是工业用水——湿地北段的发电厂、炼焦厂、煤矿等工矿企业取水排水;四是大集团承包开发湿地;五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运城至西安段”、“黄陵-韩城-侯马铁路”等征用湿地。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监测结果显示调查,仅合阳县内黄河湿地芦苇总面积由1990年的4 568 hm2减少到2011年的3 166 hm2,减少了307%,荷塘、鱼塘、耕地的比例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121%增加至2011年的429%,芦苇、河漫滩、河流所占比例则由1990年的866%,下降至2011年的549%。

222 科学管理保护机制缺位 目前,陕西黄河湿地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科学管理机制,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存在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产任务、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发挥之间的多种矛盾。在湿地管理保护方面,尽管海洋与渔业、建设、水利、交通和环保等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承担履行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职责,但是各部门的湿地管理没有归口到统一协调机构,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虽然在陕西黄河湿地已设立保护区,但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和规章制度,其管理工作也大多停留在一般看护的管理,缺少对湿地保护区功能的综合研究。此外,我国先后颁布了《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湿地有关的规定,但尚缺乏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专门法规,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直接导致对破坏湿地资源的事件处理缺乏法律依据。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近二十年,世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双休日、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制的实行,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93万亿。仅陕西2011年旅游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 325亿,占全省DGP的1104%。旅游业拉动和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 各级政府为生态旅游发展营造的政策机会 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永续利用,2005年成立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维护了湿地生态功能,保障了湿地资源永续利用。2007年,国家批准实施“陕西黄河湿地资源保护建设项目”,相继在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市建立保护站7个,同时配备必需的保护仪器设备。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等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生态旅游业发展。各种政策规定为改善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条件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生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6]。

24 威胁(Threats)

241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生态旅游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商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加或扩大旅游景点和项目,从而陆续出现了一些非生态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与破坏。例如:徒步旅行、休憩、骑马和野营等活动对植被的践踏,不仅会导致植物种群以及群落减少、品种改变,破坏土壤的腐殖质层,降低土壤厚度和渗透力,易产生水土流失,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喂食、睡觉、繁殖和哺育幼小动物等。同时,旅游者及旅游景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对自然景观与自然遗迹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和干扰。

242 周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对发展生态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西部各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旅游业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产业,逐步形成了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桂林山水等一批世界知名旅游精品。西部各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对陕西黄河湿地的生态旅游,甚至整个陕西省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在压力和挑战。同时陕西省内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华山等景点,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发展比较成熟,也给陕西黄河湿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3 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圈是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的主要资源。保护、培育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既是世界保护生态湿地公约和中国法规政策的要求,也是世世代代能够享有该资源的物质前提。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环境的负荷率[7],走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之路,确保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突出特色与精品开发

湿地许多旅游资源在国内都属于独具特色的,如:洽川黄河湿地、古潼关战场、韩城司马祠等。要以此优势资源为基础,突出自然、文化和区域特色,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开发原则,立足于全国,放眼世界,依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者需求导向,积极创新,塑造旅游品牌的核心优势,着力开发旅游“精品”项目。

33 区域协作与产业联动

黄河湿地是陕西东部旅游精品环线和关中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处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旅游线路的主要地段,与山西的永乐宫、普救寺、五台山,河南的三门峡、小浪底及洛阳等著名景区毗连,资源优势互补,可实现秦、晋、豫旅游一体化。同时,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带动旅游宾馆、旅游购物、旅游商贸、食品加工业、旅游娱乐业、传统手工艺、生态农业、旅游纪念品加工、交通运输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协调发展,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

34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

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靠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更要坚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统筹规划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旅游项目的推介与宣传等工作,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旅游产业和各种旅游项目投资与经营,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让企业成为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众多社会力量进入生态旅游开发领域,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开发的局面。

35 生态环境评价与环境审计

生态环境评价与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日益成为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对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包括地质地貌、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及动植物与生态在内的各种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和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预测、评估和监督,促使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实现连续监督控制作用,并为陕西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王 健,丁武军,刘运珍鄱阳湖西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互动开发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3):25-28

[2] 施明乐长乐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1)3:16-20

[3] 侯淑敏,向太吉,问思恩,等陕西黄河湿地渔业水域环境分析及保护措施[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42)2:16-18

[4] 常俊霞,马素英渭南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7:56-57

[5] 张建宏,何翰林渭南旅游产业发展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08,2:41-42

第14篇

领导重视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局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队、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开发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旅游工作不动摇,一手抓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工作来推动旅游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强化招商措施,加大招商力度

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引资、项目”两大带动战略,继续以景区招商为重点、项目为核心、服务为宗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稳住增势,突出重点,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服务工作,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强化招商引资以及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发挥招商引资在推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包装项目

为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旅游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招商的理念,先后委托高端策划机构策划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收集汇总全市旅游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专门印制招商画册,建立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全年累计包装策划了旅游招商项目41个,为××旅游招商工作储备了详尽的资料。

1、建立招商项目库

在项目包装储备上,聘请专业机构包装策划了“一江揽五秀”5个项目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分析,并将其列入全省大力支持的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另外,收集、汇总、包装了张坝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方山生态园、华阳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双加镇松滩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凤凰湖景区项目、普照山景区项目、天仙洞景区项目、百吉滩温泉项目、玉蟾山温泉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建设项目、福宝古镇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尧坝古镇维修保护建设项目、法王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震东民族文化特色度假村项目、红龙湖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黄荆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丹山中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18个旅游招商项目报送了市招商局,完善充实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

2、编印招商画册

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精心包装了张坝桂圆林及沿江旅游带开发建设项目、方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笔架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神臂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凤凰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芙蓉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天仙硐景区前山与后山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叙永县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景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画稿溪开发建设项目、红龙湖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佛宝景区天堂坝片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泸县龙蟾温泉度假村开发建设项目15个招商项目,并委托专业公司策划、设计、编印了精美的《××旅游招商画册》,为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委托机构策划项目

为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包装策划具有投资价值的旅游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今年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了200万元聘请了北京大地风景旅游咨询集团和北京时代科旅等专业策划机构分别策划了江阳区美酒湾旅游项目和纳溪区天仙洞、凤凰湖景区等3个旅游项目,这3个项目的成功策划为我市以后旅游招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材料。

(二)利用展会开展招商

在招商方式上,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利用参加各种展会的时机,组织有关项目招商单位到重庆、成都、大连、义乌等地开展旅游招商活动8次,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渝洽会”、“重庆·××投资说明会”、中国国内旅交会、第十届西博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进行了项目推介,向参会客商重点推介了我市佛宝、黄荆、张坝等旅游招商项目,与客商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洽谈,为××旅游招商开辟了途径,拓宽了××旅游招商渠道。

1、1月9日至11日,我们精心组织了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以及古蔺县旅游局等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由省旅游局主办的四川旅游产品冬季宣传促销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散发旅游招商引资宣传资料1000多份。

2、3月27日至29日,我们组织各区(县)旅游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的有关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2009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在会上经与有关友好地(市、州)的旅游部门、旅游骨干企业、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的协商,参与加入了中国城际旅游联盟,有效推进了我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为我市在重庆的旅游招商奠定了基础。

3、4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我市预定展位1个并进行了特装,积极开展招商洽谈,推介我市旅游线路及产品。

4、5月11日至13日,我们组织江阳区旅游局、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尧坝古镇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第十二届重庆渝洽会,在××投资说明会上向参会客商详细介绍了我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推介了我市佛宝玉兰山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旅游开发项目和一江揽五秀旅游项目等三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引起了参会客商的积极关注和浓厚兴趣。

5、6月18日至21日,重庆第一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我市统一设置展位并组织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展览,现场接受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咨询。

6、10月16日到20日,在第十届西博会上,对我市包装的张坝桂圆林及沿江旅游带开发建设项目、佛宝景区天堂坝片区旅游开发项目和玉兰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等15个招商项目上进行了重点推介,发放了旅游招商画册500余份;

7、11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为筹备此次旅游商品博会,我市精心包装了佛宝旅游招商项目和黄荆老林招商项目报送省旅游局统一推介,最终,黄荆老林项目入选全省十大重点旅游推介项目在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进行了推介,赢得了众多旅游商家的青睐;

8、11月19日—22日,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云南省会昆明市隆重举行,我市旅游系统13人参加了此次旅交会。带去了我市的15个旅游招商项目画册宣传资料并进行了宣传推介。

(三)重点出击,专场推介

针对重庆主客源市场,我市在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的大力协助下,与市招商局联合在重庆召开了××旅游招商推介会,重点推介了我市古蔺黄荆老林旅游项目、叙永丹山旅游项目、合江佛宝景区旅游项目、法王寺旅游项目和尧坝古镇旅游项目、江阳区长江美酒湾旅游项目、纳溪区凤凰湖和天仙洞旅游项目共8个旅游招商项目,宣传了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进行洽谈和磋商,并积极邀请前来考察环境和项目。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领导出席了我市推介会并分别讲话,他们表示将于近期组织重庆市投资商和旅行社负责人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四)强化媒体,重在宣传

今年,我局在招商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加大了与相关平面媒体的合作,在××日报、××晚报上开辟了专题专栏,分别介绍了我市旅游招商项目和招商相关信息。其次,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建立了网站旅游招商专栏,设置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公示了我市的旅游招商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借助网络的广泛覆盖性,获得了较高点击率,有效地宣传了我市的旅游招商情况。

(五)邀请客商,来泸考察

“走出去”的目的是宣传,“请进来”才能让客商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我市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项目情况。因此,从实效性考虑,我市旅游招商在走出去宣传的基础上,工作重心开始向“请进来”倾斜,遵循广泛宣传、深入洽谈、实地考察的招商步骤,积极邀请对我市旅游项目感兴趣的外地客商来泸实际考察。先后有香港竣洋集团、香港环球投资公司、广东东莞王评设计公司以及重庆、广东、浙江等多家投资商来我市考察了佛宝景区、法王寺景区、尧坝古镇等景区景点和分水乡、黄舣镇、华阳街道、弥陀镇等相关旅游项目,目前仍有几个项目在密切联系之中,可望有实质性进展。

(六)改善环境,强化服务

实践证明,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招商工作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坚持用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作风、最优秀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效能建设,执行优化投资环境的“九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文明办公制、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制等。同时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我局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招商实效

经过全市旅游系统的共同努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成效。从签约情况看,我市已新引进张坝桂圆林生态健身中心、笔架山生态观光园、玉蟾温泉度假区、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和鼓楼山景区项目,项目合计投资32.928亿元。其中,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蟾温泉项目和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黄荆、福宝、百节温泉景区也正在与投资商洽谈中。

1、张坝桂圆林生态健身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其中沿江带步游道、景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预计达1000万元,张坝防洪堤生态护坡工程建设2882.43万元,防洪堤建设12900万元,张坝桂水湖、游人接待中心建设1200万元。

2、泸县玉蟾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主要开发建设温泉池群、温泉度假区、濑溪河二桥等景点。目前已完成200亩征地。

3、合江县城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合江县三星级宾馆及配套设施投资建设。

4、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设计工作,正在开展前期建设工作。

5、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进行景区二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张坝核心景区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将其打造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6、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实现招商引资3480万元,用于修建天全寺景点接待处、圆通店。

第15篇

孝昌生态旅游业现状

孝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碧波千倾、山水一色、风光旖旎的国家4A级旅游区――“绿色天堂”观音湖,有富有浪漫传说的金盆湖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有奇峰峭壁、怪石嶙峋的大悟山、小悟山等地貌生态旅游资源;有1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有小河明清古街、观山禅寺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有湖北省农业示范点――观音湖茶果基地、周巷苗木花卉基地、花西鹿园基地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全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旅游市场日趋旺盛,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体系基本形成,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孝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龙头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全县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规划了旅游产业发展蓝图。2008年,孝昌县委、县政府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在原有四部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孝昌县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新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旅游活县”战略目标,提出了将观音湖打造成为“绿色天堂,山水印象,武汉休闲第一湖”的科学构想,突出了生态旅游的主题地位。

配套了基础设施。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现了各景区路、电、水、通讯、有线电视的“五通”,开发了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大悟龙潭湖、孝感双峰山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二、三星级宾馆4家,农家乐40余家;开发了莲台迎客、海豚石岛等景点10多处,大型农业观光园16个,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加强了宣传促销。一是加大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力度。编印了景区画册、挂历等旅游宣传资料;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播放旅游专题片、刊登旅游文章及旅游信息。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如观音湖旅游景区成功承办了“湖北省孝文化节”、积极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孝感旅游产品推介会和招商项目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观音湖的知名度。三是加强了景区对接。主动与武汉青山区、黄陂十大景区、东西湖四大景区对接,并就观音湖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努力打造知名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唱响了旅游品牌。为了充分利用、开发、保护好孝昌独特的生态资源,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了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观音湖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改造升级了多项景区硬件设施,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区,提升了观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进了旅游项目。观音湖景区已建成三星级电力度假村和全洲山庄,去年又引资近10亿元,拟建设的旅游项目包括湖北观音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武汉亢龙太子集团投资2.6亿元的钻石会所项目和君悦体育公园项目、总投资额3000万元的金盆湖三岛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会有效地拉伸旅游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孝昌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孝昌县生态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集山、水、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天然氧吧”、“绿色天堂”,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是孝昌65万人的饮水源,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二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全县旅游促销投入不足,旅游市场开拓乏力。三是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需要大量经过正规培训、既有较强专业技能又有综合知识的人才。四是景点开发不够。旅游景点开发明显滞后,不够成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独特的孝文化、观音文化、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一部分景点甚至没有文化底蕴。

孝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孝昌县旅游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将孝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作如下定位:立足生态景观、山水兼备的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内抓景点开发和行业管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培育精品景区:优化旅游环境,完善配套功能,强化市场营销,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旅游层次,唱响观音湖“绿色天堂、山水印象、武汉休闲第一湖”品牌,全力把观音湖打造成为“中原一流、湖北知名,集休闲、度假、会务、户外拓展为一体”的中南旅游胜地。

具体工作思路是:

1.围绕一个目标: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突出三大特色:重点突出纯净水资源、生态山体森林资源、特色文化资源。

3.开辟四条旅游线路:根据景区特色和交通情况,开辟观音湖旅游、孝昌县域旅游、大武汉旅游线及小河古镇游――金盆湖爱情之旅――观音湖群山故事游――大悟山访仙等四条旅游线路。

4.规划四个旅游区域:即观音广场商业(接待)区、金盆湖民俗游乐区、观音湖水源保护及游览区、大悟山观光体验区。

5.开发和完善其它二十个旅游景区、景点,如小观山寺、东篱山居、坝外听涛、双狮望月、阳氏宗祠、大悟仙踪、金顶论道等。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观音湖品牌。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景区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对环保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二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景区内项目的立项审批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三是狠抓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发展无公害食品,做好农业改水改厕、农业资源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等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农业生态建设,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四是加强旅游业科学管理,加强观光、住宿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市场。一是挖掘市场抓营销。结合观音湖旅游产品特点,以武汉客源市场为重点,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突出观音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商务会议等特色。二是采取“借船出海”方式,全方位地宣传造势,提升观音湖的知名度。三是利用媒体抓营销。继续以省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为平台,推介孝昌旅游产品。四是加大观音湖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实现旅游商品个性化、多样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平台。主要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景区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景区景点建设;逐步完成景点的包装升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