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心理干预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1]。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③无严重心、肝、肾疾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82 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47例,年龄52~80 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疗程4w。方法: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②渐进性放松训练: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评定参数比较,见表1。

表中数据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2]。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②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③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3]。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

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表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国内外研究一致[4]。国内外很多精神科专家研究发现,入睡前的心理生理唤醒会提高患者在整夜间的基础代谢率,出现更多的片断性睡眠,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影响,减轻焦虑,促进睡眠。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会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发生。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重视睡眠质量,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2]苏文智,彭方,陈森福.90例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22-23.

第2篇

“睡觉睡到自然醒"是多少人的梦想?可你会发现,白天忙忙碌碌,回家后却辗转难眠;明明身体乏累,却总是天未亮就醒了。为何你总是睡不好,运动服药都不管用,若真如此,你就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病”。

当坏睡眠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但是,睡不好的诱因很多。独揽大奖、考试第一、升职加薪,这些因素也时常让一些人激动得睡不着觉。但是,一过性的事件对睡眠质量往往不会有太长远的影响,不足以构成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紊乱的表现,如失眠、嗜睡、睡眠倒错、梦游等都是睡眠障碍。据研究,80%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有关。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比如90%的抑郁症病人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另外,精神分裂、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导致睡不好的主要精神障碍,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情绪紧张和精神过度活跃,导致高级中枢神经的情绪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

第3篇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老年患者;疗效;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89-01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障碍是常见病症,我国有45.5%的人存有睡眠问题,其中,有56.7%的中老年人睡眠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身心健康[1],我院对128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尤其是对80例老年患者实施了综合康复疗法,获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们收治了128例患老年睡眠的障碍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0例,年龄在60岁-78岁之间,34例高血压患者,24例肺心病患者,45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3个月-12年之间。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患者48例,行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80例,行综合康复疗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观察前,让患者停止服用任何镇静性的催眠药物。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给予低频交流高压电场治疗,治疗仪是日本的BIOS9000型号的治疗仪,同时给予日常护理。②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再结合自助式治疗、音乐治疗、非药物治疗及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康复疗法[2]。A自助式治疗是患者能独自完成的一种心理治疗,允许各类形式的自助干预,例如网络、书籍及录音带等,经自助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与心理状况。B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来治疗睡眠障碍的,在老年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音乐对睡眠障碍患者具有改善作用。C体育锻炼也能促进患者睡眠,对老年人实施体育锻炼,可缩减患者睡眠的潜伏期,增加老年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3]。D非药物治疗主要包含CBT治疗、光疗、针灸、音乐治疗及催眠术等综合治疗方式,其治疗风险小,具有长期疗效,更适合老年患者。E心理治疗,要消除老年患者的思想负担,需要正确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让患者不要存在过度的思想负担,并叮嘱患者管理好自身的睡眠,睡前不要饮水过多,不要饮用咖啡类饮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_)±s表示,而组间比较为LSD-t的检验,P

2 结果

将患者治疗后的夜晚睡眠时间延长性作为评判标准,经治疗后,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治愈12例,有效65例,有效率为93.7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期间容易出现失眠、阻塞睡眠呼吸暂停及快速动眼等睡眠障碍行为,老年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会出现白天睡眠、意外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及心境障碍等[4],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交差,容易出现并发症,这使得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因长期住院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再加上住院环境不适应,社会功能下降,家庭经济因素等,使得老年患者易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问题,除了采取电场常规治疗外,还可采用音乐治疗、针灸、按摩、体育锻炼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5],如足底按摩可促进老年患者的气血经络畅通,积极缓解患者躯体的各类不适应。音乐疗法能够让老年患者的情志得到舒畅,有效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治疗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包袱,让患者在生心理方面得到有效改善,能安然入睡。在我院治疗中,有128例睡眠障碍患者接受治疗,其中,实验组为80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有75例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综上所述,对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住院环境、心理健康及辅助治疗等均会影响患者睡眠,为了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除了采取常规康复疗法外,还应采取适当的自助式疗法、音乐疗法、针灸推拿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措施,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促进老年睡眠患者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徐巧玲,徐立宏,谢淑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服用咪达唑仑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14)2:120-121.

[2]张柳娟,张荀芳,郑彩娥.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9)7:3-4.

[3]林梅兰,洪音,徐俊.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21)6:87+89.

第4篇

关键词:  失眠  外因   治疗

        失眠通常指入睡或维持睡眠突发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在各种睡眠障碍中,以失眠最为常见,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约10%以上存在慢性失眠,我国失眠发病率高达40%以上。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 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 mg/kg,成人500~2 000 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第5篇

笔者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治疗失眠症的心得,特此奉上,供大家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其间的辨证处方必须有专业知识,不便于读者自行操作,故在此仅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

乌灵胶囊一天3次,每次3粒,一般可用三周为一疗程。近年来本人对数百名患者运用乌灵胶囊治疗,均能明显减轻失眠症状。

枣仁胶囊每晚1次,每次2粒,可连服十二周为一疗程。

其他制剂五味子糖浆,神II合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制剂)等。

西医治疗

根据睡眠障碍的程度不同,可选择镇静安眠类药物:

轻度失眠时,可服用安定2.5毫克,每天晚上1次,必要时每晚5毫克。

中度失眠时,可不定期用舒乐安1~2毫克,佳静安定0.4~0.8毫克,也可用10%水化氯醛每晚10~15毫升,氟巴比妥0.05~0.1毫克等。

重度失眠时,可用思诺思、速眠安、佳静安定、鲁硝安定、泰尔登等。

中西医结合

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失眠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忧郁、心悸心烦等心理症候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将中西两法相为融通,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睡眠时间,令睡眠充足、容光焕发、精神矍烁。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时,一定要根据失眠程度轻重及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可以镇静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滋阴降火等为法则施以中药汤药,或用中成药(笔者以乌灵胶囊为主,屡获良效),或加用小剂量镇静剂、安眠药,只要方法剂量掌握适当,均可较好地解决入睡困难及早醒后再睡难的苦恼。

睡眠质量的提高,可改善失眠时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的亚健康状态,重建健康的体魄。

心理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罹患失眠症或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约占社会自然人群的5%~10%。失眠不仅与多种精神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影响躯体健康及日常工作生活。因此,在治疗失眠症时,应当牢记“心病还须心药医”,首先应运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解决失眠的心理障碍。如言语开导、情志相胜、移情变气、抑情顺理、节欲保精、澄心静默等,或运用催眠术、生物反馈、认知治疗,并辅以疏导、支持、劝慰、解释、放松等心理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失眠症的心理因素,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第二是提高对睡眠与失眠的认识,要顺其自然,静心养息养神。

第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律,围绕一个“动”字,参与各类活动。适度运动可使人心旷神怡,帮助人们调身、调性、调心、养身行气、凝神静心,促进睡眠。

第四是修身养性,围绕一个“静”字,不断增强保健、养身、防病意识,消除对失眠焦虑等不安的情志,调适心态,以恬淡虚无、清心静神为目的,睡眠也继之香甜了。

第五是建立起良好心志,围绕着一个“平”字。振作精神,不断调节自我心理,达到心平气和、淡泊名利,解决失眠带来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

第6篇

辅助检查由于失眠容易伴发躯体症状,而躯体疾病也常是导致继发性失眠的原因,因合理的辅助检查非常必要。既要获得足够的证据,排除躯体疾病导致或诱发的可能,又要防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例如除了常规辅助检查外,应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多导睡眠记录仪(PSG),可同时记录受检者的脑电图、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眼动图及口鼻气流等情况。失眠的夜间睡眠脑电图检测适应证为:(1)除非明确知道白天嗜睡是睡眠不足所致,否则应做夜间睡眠脑电图检查;(2)主诉失眠,但需进一步明确伴发症状的相关性;(3)各种睡眠障碍(如早、中、末段失眠)、睡眠过多、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不安腿综合征等;(4)监测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

量表评定用于失眠的常用量表主要有3大类,即诊断量表、症状量表和用于某些特定目的的量表,如不良反应量表、社会功能缺损量表等。失眠相关诊断量表在我国主要有“健康和疾病定量测试法”,不但可与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配套使用,而且也适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Ⅳ版》(DSM-IV)。尽管ICD-10和DSM-IV分别有配套的诊断量表“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表(SCAN)”和定式检查诊断量表“复合性国际诊断用检查(CIDI)”,但这两种国际量表不适合失眠症的诊断性评定。用于失眠的常用症状量表可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两类,自评量表主要反映失眠者主观感受到的症状严重程度,他评量表则反映客观评价的症状严重程度。如果能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则避免失眠者的主观加重诉述病情的倾向,较准确地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症状量表可做为疾病的一般资料、评估有无靶症状及其程度,如定期随访测定可作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及反映疗效的指标。与失眠相关的常用症状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自评/他评;健康与疾病定量测试法-大众版(RTHD-P),自评/他评;儿童睡眠障碍量表(CDSC),他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他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他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他评;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他评。

诊断标准医生要诊断失眠究竟是正常心理反应,还是失眠问题(亚临床状态),或者是失眠疾病,需要费较多时间。《中国失眠防治指南》的相关专家共识标准如下:A.症状标准:必须包括下列(1)和(2)条:(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自觉睡眠明显不足、不舒服或痛苦、以及醒后疲劳感及白天思睡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3)主观性失眠的多导睡眠图监测无明显异常。B.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C.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D.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者为原发性失眠症。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满足上述A、B、C、D条目所有标准。

说明(1)当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除原发性失眠症以外的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为继发性失眠症,诊断继发性失眠症需满足上述A、B、C条目所有标准。(2)当失眠症除了病程短于1个月以外,符合其余的诊断标准,应诊断为失眠亚临床状态,其中失眠较轻者与正常失眠反应的评估界限在于即使较轻的亚临床状态失眠者,其失眠具有的是失眠症状,即失眠已经导致痛苦或功能损害。应注意,处于这类亚临床状态的人群,是患有“失眠疾病—失眠症”的人群的5~8倍。对这些人处理好了,就可避免进展到失眠疾病。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治未病”和“对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要将失眠问题提早防治,使失眠者及时恢复健康,而不至于进展到失眠疾病—失眠症。

本文介绍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躯体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结合常用的各种心理治疗。不论是原发性失眠症还是继发性失眠症,多具有反复的慢性过程。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首先,要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失眠的第一级预防,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改善睡眠环境。其次,要积极治疗各种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的失眠症状,尤其要提倡失眠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综合性诊断和治疗。第三,对重点人群如儿童和少年、老年人、月经期、围生期和围经期女性人群伴发的失眠,更要予以关注,从而实现失眠的第二级预防。最后,对于已经罹患失眠疾病—失眠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个性化的系统综合诊疗,降低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缺失,开展失眠的第三级预防。

综合治疗程序的个性化原则遵循“以人为中心”原则,针对失眠者的个人特点,制订医疗、护理、心理工作者共同参与的的综合治疗程序。

建立良好治疗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失眠者信任,真正了解失眠者的真实思想和内心体验,才会对治疗采取合作态度,容易取得疗效。

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权在药物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停药的风险及对策,以及对本患者使用的理由,争取主动配合,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提供两维度五分期的全程综合治疗指综合治疗时,要明确诊疗疾病的空间维度和根据疾病治疗区分的五个治疗分期(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指中心医院、社区、家庭和个人。五分期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间歇期和(复发)前驱期治疗。例如慢性失眠症患者在急性治疗期应在中心医院诊疗。当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应及时转入治疗巩固期,可考虑转到所在社区继续诊疗。待病情进一步缓解,可建立家庭病床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维持治疗。当恢复正常工作、学习时,进入间歇期,应以自我养生保健为主,防止复发。少数患者病情复发进入(复发)前驱期,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尽早恢复健康。

正确选择和合理用药的原则在药物治疗前,必须了解和掌握:(1)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是否有发生药物过量服用或自伤的风险;(2)对所选药物的耐受性;(3)既往治疗反应;(4)对所选药物费用的承受能力;(5)所用药物的社会经验和时间检验,患者对所选药物的个人经验和偏好,以及医生对所选药物的经验等;(6)对急性期的失眠症患者要足量、足疗程用药。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应当在原剂量基础上,继续治疗3~6个月。如服用4~6周后效果仍不明显,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镇静催眠药物,一定要注意配伍合理性和药物相互作用;(7)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失眠共病的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如物质依赖、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8)如果妊娠或哺乳期间妇女接受药物治疗,必须权衡药物对胎儿和婴儿的潜在风险。#p#分页标题#e#

合理并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BZ)BZ起效较快,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睡眠,但治疗中需注意导致依赖、反跳性失眠、记忆受损和撤药综合征,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老年人由于神经-运动功能受损,容易摔跤,更要警惕。

第7篇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广泛性软组织综合征,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很多专家认为遗传、免疫紊乱、感染都可诱发本病。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全身广泛性肌肉疼痛。疼痛遍布全身,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手、肘、踝、上背、中背、腕、臂、大腿和小腿。大部分病人将疼痛描述为钝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

广泛存在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肉、肌腱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双侧分布,用一定的力量按压这些压痛点时,患者会感觉到疼痛,而正常人则不会出现疼痛。

睡眠障碍、晨僵及认知功能障碍。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精神不振。即使睡眠时间充足,但精神和体力恢复得也不如常人。有些患者甚至感觉睡眠后比不睡还累。50%~90%的患者有疲劳感,其中约一半患者的疲劳感觉较严重,这种乏力与运动量多少没有关系。91%的病人会出现晨僵现象,一些患者还会感觉全身发僵。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计算能力下降等。也有些患者会出现心理异常,例如抑郁或焦虑。

纤维肌痛的诊断不需要特异化验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根据以上临床特征即可确诊。需注意的是,全身性疼痛需持续3个月以上才可作为诊断依据。

因纤维肌痛的病因不明,故治疗比较困难,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疗协作。目前的治疗主要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睡眠状态、减低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

西医治疗

A消除诱因:避免身处寒冷、潮湿的环境;避免身体或精神疲劳;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焦虑与紧张。

B药物治疗:a.阿米替林:该药是一种抗抑郁药,睡前口服对疼痛、失眠、晨僵有明显改善作用。b.普瑞巴林: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对于减轻疼痛、改善睡眠有很好的效果。c.度洛西丁:除了缓解疼痛,对于焦虑、抑郁比较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C心理治疗: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中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医生应耐心解释、指导,注意心理治疗。

D其他治疗: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磁热治疗等均可尝试。

中医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中医痹病范畴,治疗应以安神养血、疏筋通络、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为主。可用生芪、当归、赤芍、红花、生地、地龙、枳壳、合欢、五味子、夜交藤各15克~25克,水煎服。

第8篇

三种心理因素

引发失眠

虽然失眠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近年来,失眠患者日趋年轻化,究其原因,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增多以及家庭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压力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企业管理者、公务员、科研人员。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

二是不良嗜好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自由职业者、经纪人、创意人员、文化公司职员和从事与时尚有关的工作人员。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噩梦、醒后神智懵懂不清,失眠原因多为咖啡因、酒精、尼古丁。

三是焦虑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领导,比如私企老板、财务主管等。失眠表现为焦躁、恐慌、夜间惊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另外,有些人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睡眠问题反而不能保证正常睡眠,会产生躯体紧张和习惯性阻睡联想,后者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这两种因素互相强化,干扰睡眠,时间越长,患者的关注程度越强,导致患者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六成患者源于精神障c

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主动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的开启通向睡眠诱导区,因此,以失眠就诊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障碍等。特别是抑郁症,作为各类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10%~15%的抑郁症患者会自杀),若单以“失眠”诊治而隐瞒精神心理状况,可能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果。故有严重失眠症状时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不要忽略了精神障碍。

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关系十分密切,90%的情感障碍,如抑郁症病人有睡眠障碍;反之,60%~69%长期失眠的病人至少有一种精神障碍的诊断。精神性原因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患者,平时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癔症、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各种神经症,进而影响睡眠。

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顽固性失眠的几率接近百分之百。很多患者不知道始作俑者乃抑郁症。抑郁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技术人员、不常与人交往的职业白领。失眠表现为表情冷漠、不愿意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夜里2至3点醒后难以入睡,心绪繁杂,第二天醒来后有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失眠原因多为内向的性格使得患者日常不善于表达,如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低沉、忧郁的情绪。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是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手段。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也许单纯的心理治疗可以解决,但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肯定需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是可控的,无须过分担心。

支招:预防“心病”引起的失眠

第9篇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非药物治疗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睡眠卫生教育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药物治疗

2.2.1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mg/kg,成人500~2000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短期应用有效,连续服用超过两周则无效。

2.2.3格鲁米特(glutethimide,导眠能):为中效类镇静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该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主要用于失眠症的短期治疗,不适合长期应用,因为催眠药的应用仅在3~7天内有效,如需再给予本品治疗,应间隔1周以上。

2.2.4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临床常用的有地西泮、氯氮卓、硝西泮、氟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20余种。

2.2.5唑吡坦(Zoplpiden,又名思诺思):作用类似苯二氮卓,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较弱。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无明显精神运动障碍。适用于短暂性、偶发性失眠症或慢性失眠的短期治疗。

2.2.6佐匹克隆(Zopiclone,又名忆梦返,唑吡酮):系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激动剂,本品作用迅速,与苯二氮卓类相比作用更强。动物实验证明,本品除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外,还具有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次晨其他药物残余作用的患者。

2.2.7扎来普隆(Zaleplon,sonata):用于成年人失眠的短效治疗。本品是非苯二氮卓类的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焦虑用抗惊厥作用。具有以下特点:后遗作用(白天镇静作用、焦虑、瞌睡和损害识别记忆能力等)较小,极少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几乎不引起反弹性睡眠障碍,一般不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能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并提高睡眠效率。

3病因分析

3.1睡眠卫生习惯不良是由各种可诱发人入睡困难的日常生活习惯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时间无规律、午睡或睡眠时间过长,睡前从事易兴奋活动,如阅读小说、观看情节复杂的电视剧、进行强体力或脑力活动、服用咖啡和饮酒等。睡眠的不良习惯加以睡眠的消极状态共同造成。单单违背睡眠卫生达不到失眠的严重程度,大部分都是很多因素聚集造成的,其中包括有不适当的睡眠卫生。床上所呆时间过久是造成长期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最基本的,最初的原因只能起加重作用。纠正不良睡眠卫生习惯与环境后,失眠可缓解。

3.2睡眠调节紊乱是急性应激、冲突或环境变化导致的短暂性睡眠障碍。个体平时对心理刺激、环境变化、内心冲突和季节性变化适应困难。通常起病较急,表现出失眠,常伴有焦虑、易激惹,严重者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如压力解除,适应能力提高,失眠可以得到纠正。明显地与职业的变化、思想活动的增加和情绪压力有关。在某些压力之下,没有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而只出现以失眠为核心的症状。

第10篇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 或睡而不实, 或时睡时醒, 或醒后不易入睡, 或整夜不得入眠的一类病症[1]。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 导致第二天白天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又称入睡和维持失眠障碍。治疗失眠症, 用心理治疗失眠的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因多数的失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作者临床以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太溪、太冲等 穴, 同时辅以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 43例, 取得显着疗效。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3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 女 24 例, 年龄l7~58岁, 平均41岁;病程 6个月~6年, 平均3~ 6年。43例就诊前均接受过中、西医治疗。排除既往有精神障碍, 智能低下及其他脑病史和严重躯体疾病者。被试者均为无耳聋及严重语言障碍者, 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以上。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 由经过培训的 2 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联合检查, 用观察与交谈的方法对43名患者进行检查后, 2名评定者分别单独评分, 然后取平均数, 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 治疗前后各评定 1 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0”分为很好;“1”分为较好;“2”分为较差;“3”分为“很差”。在上述的测量汇总的结果为:11例睡眠质量为较差, 32例睡眠质量为很差。

    2 针刺治疗

    头部腧穴与肢体腧穴并用, 百会穴、四神聪穴为主穴。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型配心俞、胆俞、阳陵泉;心肾不交型配心俞、太溪;肝郁气滞型配肝俞、太冲[2]。各 穴位常规消毒, 选 1~1.5寸毫针, 采用平补平泄手法 , 留针 40 min, id, 连续治疗 4 周 。

    3 心理治疗

    3. 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用心理学方法使患者改变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解决心理问题。(1)如,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晚上思绪纷飞, 难以入睡, 久而久之, 每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着觉, 但是越是担心失眠越是难以入睡, 人也变得很焦虑。建议有这种失眠症状的患者, 放松心情, 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 睡前想一些愉快的事情,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2)如有人每晚睡觉做梦, 白天会觉头昏脑胀, 进而会认为是多梦造成的自己睡眠不佳, 因而会产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反应。时间长了, 就会产生担心睡后会不会做梦的心理, 这样就会导致睡眠不实, 出现失眠。其实, 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而且是脑的一种工作方式, 有助于记忆、过滤无用信息, 保证正常的效能。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 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 这种心理使自己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睡眠。(3)有些人受到挫折后心情不佳, 情绪低落, 晚上难以入眠。这类人由于一次过失就感到内疚自责, 在脑子里反复重演过失事件, 并懊悔不已。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自责、懊悔越发严重, 大脑神经长期处于幻想与兴奋状态, 自然入睡困难。在这种情况, 应及时调整心情, 并且告诉自己, 事情已经过去, 接受教训就好, 懊悔自责也于事无补。(4)遭到突发事件后, 很多人会不知所措, 即使是很小的事也理不清头绪, 不知该怎样办理, 晚上睡觉时也经常翻来覆去的想对策, 焦虑无助, 结果导致失眠。

    3. 2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放松主要是消除肌肉的紧张。因肌肉放松后, 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 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得以改善,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足的营养, 心神得到气血的滋养, 则失眠得以缓解。放松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想像放松、先紧张后放松等放松方法。

    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应该让自己平静下来, 让患者仰卧, 双眼微合, 先进行缓慢而深的呼吸;然后从头到脚渐进式的全身慢慢放松, 用手或脚的沉重感来体验肌肉的松弛程度。一般能在训练中安然入睡。

    3. 3 正确认识睡眠 人在清醒一定时间后, 大脑会自动进入睡眠状态, 不必为睡眠减少过度担心。不要过分强调睡眠长度, 主要白天不感觉疲劳就可以。有了睡意再上床, 不要希望通过早睡增加睡眠时间, 入睡前形成正常的睡、醒节律。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如每天打太极拳等。

    4 疗效评估及结果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得分的改变:总分< 1为痊愈 (17例, 占 39.53%), 减分率>5O%为有效(26例, 占60.47% )。本文结果显示, 失眠症患者经针刺与心理认知行为疗法综合治疗后, 有效率达 100% 。

第11篇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睡眠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鉴于睡眠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随着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睡眠障碍这样一种心身疾病的困扰。今夜无人入眠唱出的是群体的喜悦与兴奋;夜夜无法入眠表达的则是个体的痛苦和不堪。失眠是睡眠障碍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失眠可以作为一个疾病类型单独存在,即失眠症。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或/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具体表现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虽入睡而缺乏睡眠感等情况。由于失眠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长期失眠的人还可以出现疲乏,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伴随症状。如果上述情况并非继发于其他疾病,至少每周发生三次,持续一月以上,就可以被诊断为失眠症。

引起失眠症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躯体因素、生物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精神紧张,对失眠本身的担心、恐惧和焦虑。失眠的严重程度并不在于实际睡眠时间的长短,而主要在于患者对睡眠时间长短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个体对睡眠质量的主观体验。睡眠时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过去强调儿童必须睡够10小时,成人必须睡够8小时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个体差异,将复杂的睡眠现象简单化。

除了失眠症外,失眠更常作为其他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而存在,如焦虑症患者的入睡困难,抑郁症患者的顽固性早醒,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夜不眠等。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疾病的复发通常都伴有睡眠的明显变化,从某种程度来说,睡眠是精神病复发的晴雨表,严重的睡眠紊乱通常是疾病复发的征兆。

继发性失眠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在此不赘述。失眠症的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给予一些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多属于二类,因此必须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在精神病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药物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有两个方面:①要让患者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的必要知识和睡眠的一些基本规律,特别要使其明白睡眠因人而异,睡眠时间的变化和许多外界因素有关,暂时的失眠不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而对睡眠的过分担心反而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并形成恶性循环等道理;②对患者的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做出指导。行为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松弛治疗和限制卧床时间等方法,后者通过提高睡眠效率常可以对一些病程长,药物疗效差的患者收到戏剧性的治疗效果。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749.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48-1

现在社会发展快速,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睡眠质量,对我们的健康造成隐患。本文将浅要谈谈有关失眠症的内容,及如何治疗。

1什么是失眠症,其临床诊断的内容是什么

失眠症是指睡眠困难,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临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即不能入睡、睡不稳和睡醒后不能恢复精神。失眠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可由精神心理和躯体疾病所引起,包括精神障碍、呼吸障碍、饮酒、吸毒、睡眠中的肌阵挛或不宁腿综合征等。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入睡困难或起始性失眠常伴有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绪障碍。早醒虽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但有时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要注意观察了解患者的焦虑、自责和自我惩罚观念往往在晨间加重。

失眠诊断:失眠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失眠症。

1.1原发性失眠症系与心理因素或躯体疾病无明显直接关系的长期失眠。

1.2继发性失眠症是由疼痛、焦虑或抑郁所引起的失眠。

新近发生的失眠症:常有当时的各种焦虑情绪所致,如夫妻争吵、人事关系、工作问题、性矛盾冲突的内疚、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担忧等。如无这些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则应考虑躯体疾病方面的原因。简单的对症措施而不能见效的失眠,往往由于严重的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症所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H)1983年提出的失眠症暂行分类将其分为短暂性、短期和长期三种。明确失眠症的归类对确定适当的治疗措施是有用的。

(1)短暂性失眠症,是由突发的情景性紧张,如住院治疗或手术,乘喷气式飞机旅行等使睡眠发生障碍,这种情况通常只持续几天。

(2)短期性失眠症,也与外界环境引起的紧张状态有关,但持续可达3周。常见原因有失恋、工作压力、面临考试、夜班和乘飞机远程旅行的时差变化而引起的生理节奏的破坏等。服用某些兴奋剂、咖啡因,饮酒和吸烟的戒断等也可引起。

(3)长期失眠症,持续3周以上,1/3―1/2的患者是由于某种潜在的精神障碍所引起,尤其是重型抑郁症,而长期饮酒和药物依赖是成年患者长期失眠症的第二位原因。其他原因有关节痛、神经性疼痛及各类的头痛、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的肌阵挛发作和不宁腿综合征等。慢性疼痛的患者夜间要进入睡眠时疼痛常会加剧,因为此时外界环境的刺激减少,注意力更集中于身体内部。心绞痛和心率不齐的患者常常害怕睡眠,他们担心夜间疾病发作而又孤立无援。弄清失眠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对症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2如何治疗失眠症

失眠症的治疗取决于其潜在的病因和其主诉的病程长短,与制定符合于每个病人需要的药物性和非药物性治疗方案。失眠症的治疗,对于很多病人来说,都必须重视和强调心理治疗,通过向他们的解释与保证,说明睡眠减少乃由于正常的焦虑情绪或可治愈的躯体疾病所致,并无任何严重后果。给病人提供疏泄焦虑的机会,常可使其痛苦减轻,也有助于恢复其正常睡眠。对睡眠方式发生正常变化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解释和保证,并鼓励他们日间多做些体育活动,指导他们放松自己。入睡前饮用适量温牛奶,有时会有助于一部分病人的睡眠。药物治疗应根据失眠症的病情及病程分类而异:

2.1多数短暂性失眠症患者,一旦导致失眠症的原因解除,症状即可消失,这种情况下可能无需药物治疗,或给予病人小量快速排泄的安眠药1~2日可能已经足够。

2.2短期失眠症患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除其紧张因素,改进其个体的适应能力;给予患者精神松弛方面的劝告和训练,指导其安排合理的睡眠制度;避免白天小睡,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和睡前散步等可能均会有所稗益。需用安眠药时,可给予最小的有效剂量,时间勿超过3周;或可间断给药,如服药l~2个晚上即睡眠很好,翌晚就可减少用量,或再维持1~2日。

2.3长期失眠症患者的病因需要经过专门的神经、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如有精神障碍必须给予适当的治疗;对药物成瘾者应进行解毒及康复治疗;疼痛引起者可服用镇痛剂;夜间肌阵挛可用氯硝安定或作用相似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加以缓解。

3应用安眠药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必须是与心理疗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松弛等并行的,并应作为药物治疗的短期试验来进行。安眠药仅是作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即打断失眠症的恶性循环,消除对失眠症的恐惧,消除焦虑,减少较多的情绪和生理的觉醒。氟胺安定、三唑苯二氮卓和替马西泮(temazepam)是治疗失眠症的最常用药。夸西泮(quazepam)、安定、去甲羟基安定和氯羟安定也是有效的安眠药。三唑苯二氮卓对入睡困难最有效,它发挥药性快可缩短入睡的潜伏期。氯羟安定和替马西泮对预防睡眠的反复惊醒最有效,因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用药后白天的警觉和手的灵巧性受到损伤是令人困扰的,如用三唑苯二氮卓和替马西泮情况就好得多。

4失眠症患者应用安眠药须注意

第13篇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睡眠质量;情绪障碍;多中心

FGID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综合征,诊断FGID必须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 20~50岁。在胃肠门诊中发生率为42%~61%。FGID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多中心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化科门诊就诊符合FGID诊断的918例患者进行现场填写调查表,以了解FGID患者中不同消化道症状与睡眠质量、情绪障碍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多中心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化科门诊就诊符合FGID诊断的918例患者进行现场填写调查表。对符合FGID患者进行PSQI睡眠质量量表、PHQ-4 患者情绪问卷、Zung 氏焦虑量表、Zung 氏抑郁量表填写。入选标准:年龄18~65周岁,本次入选前1年内行胃镜或B超检查,无胃或肝胆胰器质性疾患,符合FGID罗马Ⅲ诊断标准。

1.2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ERAMAN相关分析,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918例FGID患者,女576例,占62.7%;男342例,占37.3%,患者平均年龄(49.87±11.49)岁,病程(10.54±12.10)月。

2.2全部918例FGID患者中,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分别为679例(74%)、593例(64.6%)。焦虑、抑郁分别占437例(44.3%),511例(47.6%)。既有睡眠障碍又有情绪障碍占511例(55.7%),只有一项障碍占250例(27.2%),既无睡眠障碍又无情绪障碍占157例(17.1%)。

2.3全部FGID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870例(94.8%),肠易激综合症占340例(37%)。既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又有肠易激综合症占292例(31.8%)。餐后饱胀不适为742例(80.8%),上腹疼痛综合征531例(57.8%),既有餐后饱胀不适又有上腹疼痛综合征403例(43.9%)。

2.4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餐后饱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合并睡眠障碍为653例(71.1%),χ2=10.310,416例(45.3%),χ2=12.535,568例(61.9%),χ2=13.427,244例(26.6%),χ2=1.358。焦虑为369例(40.2%)4,χ2=24.898,217例(23.6%),χ2=6.143, 293例(31.9%),χ2=36.852,151例(16.4%),χ2=0.001,抑郁为402例(43.8%),χ2=13.011,212例(23.1%),χ2=29.776,324例(35.3%),χ2=24.059,162例(17.6%),χ2=0.000,。情绪障碍为579例(63.1%),χ2=27.801,370例(40.3%),χ2=14.230,519例(56.5%),χ2=48.423,213例(23.2%),χ2=0.898。经χ2检验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均对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FGID之间常存在症状重叠。FGID患者上消化道症状确实对睡眠质量和情绪障碍问题存在影响,且精神心理因素、睡眠障碍在FGID症状及症状重叠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FGID不同亚型中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发生率亦不同,其中以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最高,与国外研究相符[1]。

FGID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FGID是一种个体生物行为系统的紊乱,应当有针对性对整个个体生物行为系统进行调节,而不是单纯对症治疗。机体对应激事件反应中出现最早、最权威的客观体验是睡眠障碍。异常睡眠可引起胃肠疾病,并与胃肠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睡眠障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睡眠障碍,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某些睡眠障碍已被证明导致神经认知障碍等认知能力下降, 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信息处理能力降低。FGID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着一种负面的相互促进作用[2]。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精神心理异常在FGI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对FGID具有一定疗效[3]。合并心理障碍的FGI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情绪障碍对FGID的机制可能为:①皮质一边缘系统传导调节异常。②脑一肠轴机制,FGID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内脏高敏感和动力异常,特别是精神刺激对内脏的反应增强。③5-羟色胺假说,研究显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改善FGID的症状,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说明面对FGIDs,不能单纯行症状治疗,要积极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情绪障碍,尤其对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更应提起重视,使FGID患者得到及是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从总体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Piriyapong K1,Tangaroonsanti A, Mahachai V,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mpacts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Thailand[J].2014,15(24):10887-10891.

第14篇

山东省泰山医院(山东省泰山疗养院)睡眠医学科负责人何美清副主任医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个人工作生活,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存在长期失眠、打鼾、多梦、嗜睡等睡眠障碍,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诊治。

科普:偶尔失眠无大碍,长期失眠问题多

“当前,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问题,我国失眠的发病率高达45%,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何美清指出,失眠是指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等问题,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划分为急性失眠(时间<3个月)和慢性失眠(时间≥3个月)两种情况。

据何美清介绍,导致失眠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疾病因素(如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心脏病、甲亢、脑卒中等疾病)以及外在因素(如环境改变、噪音污染、药物影响)等。“偶尔失眠并无大碍,但长期失眠则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如造成记忆力减退,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其它疾病。”何美清介绍说。

如何有效治疗失眠呢?对此,何美清指出,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失眠患者的一线治疗,而对于中重度失眠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仍占据重要位置。不过,何美清强调,为减少药物副作用,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医生也应进行定期随访。

指点:睡眠呼吸监测能发现睡不好原因

“我觉得自己晚上睡得不错啊,但白天依旧无精打采、头脑昏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日,四十多岁的吴先生来到山东省泰山医院睡眠医学科就诊。何美清仔细问诊得知,吴先生睡觉打鼾严重,且经常出现憋醒。“你这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何美清告诉吴先生。通过睡眠呼吸监测发现,吴先生的确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山东省泰山医院,通过无创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吴先生的打鼾症状逐步消失,再也没有出现睡觉憋醒等情况,白天精神头也好了。

据介绍,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目前已成为睡眠医学核心技术,是早期识别睡眠障碍的金标准。它通过监测一整夜的睡眠,详细记录睡眠相关参数,并用于睡眠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由于该技术无创、无痛,使得广大睡眠障碍患者易于接受。

警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危害大

第15篇

多种原因引起失眠

睡眠不足最为常见。可能很多人都有体会,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疲劳感、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严重的出现烦躁、焦虑、体质下降、免疫能力下降、易生病,出现出汗、二便和障碍,失眠还会使原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加重。

睡眠不足常见的表现是失眠,一般分为入睡困难、间断觉醒和早醒三种形式。引起失眠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睡眠障碍,多发生在情感紧张、心理不适应和躯体的各种疾病等情况下。多功能睡眠图常显示客观睡眠紊乱、睡眠潜伏期长和频发的夜间觉醒。

外源性失眠是由于许多影响睡眠的外界因素所致,多发生在不适宜的睡眠环境和条件下,如嘈杂的环境和外界各种不良刺激。

药物或酒精性失眠的出现是因为某些药物可直接影响睡眠,如某些兴奋性药物苯丙胺、哌甲酯等。

高原性失眠是高原地区常出现的睡眠障碍。由于高原的缺氧和过度通气导致低碳酸血症,以及周期性呼吸节律的改变导致失眠。

近年来在中青年人中出现熬夜一族,通常这类人存在一定的健康威胁:身体超负荷工作,易出现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问题,还常伴有腰膝酸软、手脚冰冷、失眠等症状。

在“黄金时间”睡眠

一般睡眠时间需7~8小时,但不同年龄有所区别,中老年人可短些,青少年可长些,最佳睡眠时间为晚11点至次日凌晨6点,11点至3点为黄金时间,俗语称“子午觉”。科学家们经多项研究证实,此时肝脏的代谢最为旺盛。肝脏是我们的能源工厂,蛋白、糖、脂肪代谢全靠它,储存能量也靠它。若长期错过这段黄金时间将发生睡眠障碍或紊乱。

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如果由于工作不得不熬夜,中间也应注意休息一段时间,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另外,白天最好充分休息,不要再安排其他工作。晚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或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如水果和肉皮;少吃辛辣的食物,同时少喝酒,多饮用鲜榨果汁或豆浆等。

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

针对睡眠不足的治疗可分为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消除病因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措施,如心理生理性失眠可采用放松训练疗法,消除紧张和焦虑,改善睡眠。外源性失眠应消除或改善不良环境和条件,减少刺激,避免服用有兴奋性的药物,均有助于失眠的改善。

在药物治疗中常选用:溴盐类镇静药物,如溴化钾、溴化钠、溴化铵、三溴片及天麻素片,可减少兴奋不安,促进大脑皮层的抑制。为消除紧张和焦虑,常用药物有多虑平(多塞平)、芬那露(氯美扎酮)、小剂量安定、补心安神的中草药等。促进和维持睡眠的常用药物有水合氯醛、利眠宁(氯氮)、安他勒、眠尔通(甲丙氨酯)、三唑仑、安定、硝基安定(硝西泮)、舒乐安定(艾司唑仑)、阿普唑伦和思诺思等。

与睡眠障碍有关的疾病

有些患者因睡眠障碍而就诊,但睡眠障碍可能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应查清原发病。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有很多。

1.焦虑抑郁状态

由于情感问题,工作压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导致出现易疲劳、情绪易低落、失眠,常使患者陷于焦虑抑郁状态。

对策 及时开始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治疗,重要的是查清病因,警惕漏诊原发病,特别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或躁郁症的早期。早就医、早诊断,才能得到合理的治疗。

2.肥胖―肺换气综合征

肥胖―肺换气综合征多见于体形过度肥胖而又无心肺疾病的健康者。患者平均体重为127公斤,活动后呼吸困难,嗜睡、入睡较深,鼾声如雷,夜间入睡后呼吸表浅或暂停、发绀、憋醒后又恢复呼吸,同时伴有头痛、眩晕、出汗、心动过速或扑翼样震颤。

对策 设法减轻体重,应用饮食控制、加强体育锻炼或科学减肥法来减重。注意解除呼吸道梗阻,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对个别严重者应行辅助呼吸。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憋醒、形成周期性呼吸节律伴发绀、换气功能低下。表现为睡眠中无节制的响亮鼾声,这种咽喉鼾鸣常被20秒或更长时间的无呼吸期所打断。在呼吸恢复之前,会出现异常行为,如拍击样震颤、突然坐起或下床甚至跌倒,而中断睡眠。睡眠较深,唤醒困难,疼痛刺激无反应,醒后迷惘、不能回忆,伴夜间遗尿、晨起头痛。诊断时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