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科重症医学范文

外科重症医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科重症医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外科重症医学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7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正在讲解知识时,往往会遭遇思维活跃的学生出乎我们意料的质疑:

例1: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安排了复分之一的环节,讲到“两只小猴平均分一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分过桃,一个桃没法平均分,中间的桃核根本就分不下来。”老师无言以对,赶忙打圆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平均分’的‘分’,不是生活中‘分东西’的‘分’。”……

例2: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四下《认识梯形》一课时,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梯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汽车的前盖板是梯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不是,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上面一条边长,下面一条边短,另外两条边是斜着的。教师顿时手足无措,只好随意应付了一句:“到底是不是梯形呢?请大家下课后找辆汽车好好看看。”……

例3: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安排了一个让学生对比拉伸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教具的环节,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谁知一个学生对此表示质疑:“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用铁条焊接后也拉不动,所以也具有稳定性。”一时,学生窃窃私语,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应答……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未必敢在课堂上直言,而是表现为教师精彩设问下的一些出人意料的小声嘟囔。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如何来回应这些教师意料之外的质疑声呢?

1.结合预设,合理选择素材。

教师在备课时应有充分的准备,尽量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合理地选取教学素材,以避免对学生的正常认知活动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上述例1中,教师可以选取分蛋糕、分月饼、分纸片、分图形等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素材组织教学,这样就不会唤起学生的冲突感,从而也就不会使他们产生这种不必要的意外质疑声了。

2.围绕本质,科学给予解释。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着严谨而准确的文字描述,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严格的科学界定,我们可以围绕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对学生的质疑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上述例2中,我们只要说明梯形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汽车的前盖板不是一个平面,学生自然就清楚汽车的前盖板不是梯形了。

3.针对质疑,引发学生辨析。

当我们在课堂上遭遇学生的意外质疑时,有时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针对同学的质疑进行辨析。上述例3中,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用铁条焊接后也无法拉得动,因此也具有稳定性。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辨一辨:他的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辨析过程,适时地提出来:“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不可改变。而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确定后可以变换成很多不同的形状,因此具有形状的不稳定性。”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4.搁置争议,引导自主验证。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收治100例插管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3~85岁,平均年龄为(55.5±3.5)岁,清醒和昏迷患者分别为21例、29例,其中,胃管置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尿管置管患者分别为19例、11例、8例、12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24~88岁,平均年龄为(55.7±3.6)岁,清醒和昏迷患者分别为19例、31例,其中,胃管置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尿管置管患者分别为17例、12例、9例、1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药物管理以及病情监测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意外拔管的常见诱因如导管未妥善固定、时间因素、舒适改变、镇静效果差以及临床护理不到位等,特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意外拔管防护措施,具体如下:

1.2.1注重健康指导插管前,要为患者耐心地介绍插管治疗的重要价值和注意事项,重点为其讲解自行拔管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插管护理中,针对清醒患者,要积极地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要理解、支持并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2.2加强人员培训注意增强护理人员对于意外拔管的防范意识,定期对其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并加强考核工作,督促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水平;监督护理人员全面地落实床边工作制度,加强对患者基本情况的监测,落实好夜间值班制度,加强巡护,以及时地发现异常情况[2]。

1.2.3妥善固定导管针对气管插管患者,需使用固定贴对牙垫以及气管插管实施交叉固定处理[3];针对胃管患者,需借助于棉系带把所用的胃管妥善固定于患者的耳部,胃管的末段则需安置于病床床头;针对头部引流管患者,则需保持适宜的松紧度,以免由于患者的翻身动作而对导管进行牵拉;在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时,需充分发挥垫布的衬托作用,且要保持适宜的松紧度,以维持血液循环的通畅[4]。

1.2.4优化镇静镇痛效果针对过度焦躁以及疼痛难忍的患者,需使用适量的镇静剂如咪唑安定等进行镇痛治疗,所使用的药量既要能够保证镇痛镇静效果,又要避免带来各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反应。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意外拔管率。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应用?字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观察组中的意外拔管例数为4例(8%),对照组中的意外拔管例数为18例(36%),观察组意外拔管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重症医学科中,导致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包括:

3.1导管未妥善固定针对应用呼吸机的患者,如果在选取导管的长度时未考虑到患者的翻身因素,便容易造成导管的脱落;针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如果使用胶布对导管实施相应的交叉固定处理,并使胶布与患者脸颊紧紧贴在一起,当患者的脸部有出汗等情况时,所用胶布便会逐渐脱落,并最终致使导管发生滑脱情况[5]。

3.2舒适改变或镇痛镇静效果差插管时,患者可伴有疼痛感,若患者的耐受性较差或镇静镇痛效果较差,便容易发生自行拔管情况。

3.3时间因素夜间的意外拔管率要明显高于白天,其原因在于,患者的迷走神经在夜间往往处于兴奋的状态,因此易产生幻觉或者烦躁等症状,致使患者容易忽视管道的存在,进而导致意外拔管的发生。

3.4护理不到位如果护理人员对意外拔管的防范意识较差或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便会忽视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控,容易导致意外拔管的发生[6]。

鉴于上述容易导致意外拔管发生的诸多因素,需要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本研究中,观察组50例应用意外拔管的防护措施,经研究,观察组意外拔管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重症医学科患者应用意外拔管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意外拔管的发生,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彭晓阳.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4(11):315-315.

[2]许娜.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4,11(10):157-157,159.

[3]毕勇志.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4,33(4):166,168.

[4]张乃琼.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2(10):231-231.

[5]邓跃平.浅析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3,25(5):677-678.

[6]曾惠敏.循证护理在ICU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8):2212-2214.编辑/申磊

第3篇

明代医家陈实功(1555~1636)的代表作《外科正宗》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外科专著,明清以来国内外多次刊行,流传很广,学术影响很大。其中陈氏在中医肿瘤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陈氏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经验,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肿瘤的病名及其分类

陈氏在肿瘤的病名方面,继承了前人大多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主予以命名的特点,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已有初步的分类。

1.1 乳岩

陈氏指出:“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氏当时对乳腺肿瘤的观察和认识已相当深入。由于乳癌的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故名曰乳岩。现今使用的“癌”字是从“酧”即“岩”字演变而来。乳岩和现代医学中乳腺癌的病名颇为相似。

1.2 失荣

失荣病名始见于陈实功《外科正宗》。陈氏指出:“失荣者,……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薰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这些典型临床症状极似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或恶性淋巴瘤。

1.3 茧唇

陈氏指出:“茧唇,初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血流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症。……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者,俱为不治之症也。”上述症状与现代医学中唇部恶性肿瘤比较接近,如唇癌、唇部恶性黑色素瘤等。

1.4 瘿瘤

《外科正宗》继承了前人有关学说,设立了“瘿瘤论”专篇,对此进行系统的论述。指出五瘤(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和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同时也列举了粉瘤、黑砂瘤、发瘤、蛔虫瘤等病名、好发部位、症状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难能可贵的是,陈氏在对肿瘤各症的论述过程中,将恶性度高的肿瘤列为“不治之症”,把预后好与坏作为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对恶性肿瘤如乳岩、失荣等癌症患者的死亡病例作了如实的记载,并提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或有一线生机。

陈实功《外科正宗》有关肿瘤的病名和分类的记载,无疑为中医肿瘤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大大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的内容。在现今中医肿瘤学教科书和中医肿瘤学专著中,有关的肿瘤病名的论述也多宗陈氏之说。

2 肿瘤的病因病机

陈氏认为,肿瘤发病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欲劳伤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导致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经络瘀阻,最终形成癌瘤。故曰:“内因者,皆起于七情蕴结于内,又兼厚味膏梁薰蒸脏腑,房欲劳伤亏损元气,乃五脏受之,其病由此内发者”。

2.1 情志内伤

对于乳岩的病因,陈氏明确提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关于失荣的病因,陈氏指出:“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对于瘿瘤的病因,陈氏的论述更为 详细:“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筋)瘤”;“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思虑伤脾,致脾气郁结乃生肉瘤”;“忧郁伤肺,致气浊而不清,聚结为(气)瘤”;“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情志内伤一直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病及发展上有重要临床意义。中医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产生。陈实功将忧郁伤肝、思虑伤脾、心火妄动、忧郁伤肺、忧恐损肾作为肿瘤的主要病因病机,这与中医学的脏腑病机理论是相符合的。陈氏所提出的“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的学术观点在目前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饮食不节

陈氏认为,茧唇的产生与过食炙蔲煎炒的肥甘厚味等有关。“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因食煎炒,过餐炙蔲,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茧唇膏梁所酿,暴怒所结,遂成斯疾”。陈氏还强调:“膏梁者,醇酒肥鲜炙蔲之物也。时人多以火炭烘熏,或以油酥蔲煮,其味香燥甘甜,其性咸酸辛辣,又至于涂藏厚料,顿煮重汤,以取其爽口快心,不顾其消阴灼脏”。过食肥甘厚味,经常食用过度烹调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以及营养失调可诱发肿瘤。这与现代医学的营养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观点颇相似。

2.3 房欲劳伤

陈氏认为肿瘤的病因除了上述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以外,还与房劳过度有关。如陈氏谈到骨瘤的成因时指出:“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对于乳岩的病因,陈氏强调“男子乳节与妇人微异,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以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强调治疗时患者应“清心静养”、“绝欲虚心”等等。现代研究认为中医的肾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而免疫功能低下与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陈氏还指出:“肾乃为性命根本,藏精、藏气、藏神,又谓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寿,此等皆出于肾脏之一窍也。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消阴,外阳煽惑,以致真水真阴从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

3 治疗特点

陈氏对于肿瘤的治疗十分重视脾胃与调理气血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总结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及创制了独特的外治膏药,尤其善用以毒攻毒法,至今仍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3.1 养气血,滋津液,和脏腑,理脾胃

在内治方面,陈氏认为:“气血者 ,人之所原禀。”而脾胃是人体气血资生之源,故脾胃强者气血壮,脾胃弱者气血衰。他反复提出:“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认为“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只有“脾胃盛,气血亦壮,脾胃弱,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反复告诫“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其脾胃也。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故知脾胃不可不端详矣”。

例如对瘿瘤的治疗,陈氏主张“初起自无表里之症相兼,但结成形者,宜行散气血。已成无痛无痒,或软或硬色白者,痰聚也,行痰顺气。已成色红坚硬,渐大微痒微疼者,补肾气,活血散坚。……已破流脓不止,瘤仍不消,宜健脾胃为主,佐以化坚。已溃出血不常,瘤口开泛者,宜养血凉血,佐以清肝。溃后瘤肿渐消,脾弱不能收敛者,补肾气,兼助脾胃”。并总结了瘿瘤主治方清肝芦荟丸、芩连二母丸、顺气归脾丸、通气散坚丸、调元肾气丸、海藻玉壶汤、活血散瘿汤、六军丸等相应方剂分治各种瘿瘤,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喜用。

3.2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陈氏除了重视内治以外,还十分重视外治法,主张内外治法并用,二者不可偏废。

例如对失荣症的治疗,陈氏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和荣散坚丸内服和外用飞龙阿魏化坚膏的治法,疗效甚佳。和荣散坚丸药物有:当归身、熟地、茯神、香附、人参、白术、橘红、贝母、胆南星、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牡丹皮、龙齿、芦荟、角沉、朱砂等。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 送下。飞龙阿魏化坚膏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入熬就,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化开搅和,重汤内顿化,红缎摊贴,半月一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肿瘤临床常用的外用方药中,不少是出自陈氏的《外科正宗》。如太乙膏、阳和解凝膏、生肌玉红膏、三品一条枪、如意金黄散、珍珠散、真君妙贴散等等。其中尤以三品一条枪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最广,疗效很好。杨氏[1]报道用三品饼或杆锥切疗法治疗早期宫颈癌190例,治疗时将药饼或杆敷贴于宫颈或插入宫颈管,辅用双紫粉,9d 左右上药1次,平均疗程96.6d(近几年已缩至75d左右)。治疗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除1例在3年后死于慢性肾炎尿毒症,1例在4.5年后死于脑溢血外,其余188例均健存未见复发。经3~9年的长期随访,均无异常发现。周氏[2]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法观察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宫颈癌对受治患者遗传物质的影响,并与放射治疗进行对照。结果表明三品锥切疗法未见明显损伤遗传物质的效应。认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本疗法优于放射治疗。

3.3 善用以毒攻毒法

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许多治疗癌症的方法及药物,大都以攻毒为目的。毒陷邪深,非攻不克,常用一些有毒之品,性峻力猛之药进行治疗,即所谓以毒攻毒法。以毒攻毒的药物多数有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但由于应用有毒药物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非人人能为之。陈实功《外科正宗》在这方面记载了不少的方剂和药物,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剂型和煎服法上也颇有特色。如陈氏研制的蟾酥丸,蟾酥(酒化)6g,轻粉、枯矾、寒水石、铜绿、乳香、没药、胆矾各3g,麝香1.5g,雄黄6g,蜗牛21个,朱砂9g。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调粘,再入其他各药(先各研为末),共捣均匀,做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用葱白5寸,嚼烂包药用无灰热酒送下,盖被出汗为度。治疗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及一切恶症歹疮。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蟾酥含有华蟾酥蜍毒素等成分,该物质对小鼠肉瘤-180、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等均有抑制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80年代研制成功的鹤蟾片为含蟾酥等药的复方中成药,用该药治疗肺癌102例,总有效率达68.6%,症状改善率占72.5%[3]。

陈氏在《外科正宗》中以毒攻毒的药物较多,大致上可分为动物类、金石矿物类和植物类。动物类药有蟾酥、全蝎、蜈蚣、斑蝥、白僵蚕等,代表方剂如蟾酥丸、六军丸、飞龙阿魏化坚膏等;金石矿物类药有雄黄、硇砂、砒石、轻粉等,代表方剂如枯瘤方、秘传敛瘤膏、三品一条枪等;植物类药有巴豆、草乌、狼毒、生半夏、生南星等,代表方剂如四虎散、九龙丹等。实验研究证明许多毒药大多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笔者受陈氏以毒攻毒理论之启发,临床上治疗肿瘤患者多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加全蝎、蜈蚣、守宫、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有2例肺癌患者治疗至今已生存5年多,病情稳定,生存质量提高,目前仍在跟踪随访中。

综上所述,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肿瘤学方面对肿瘤的病名及分类、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体反映了明代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水平,其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的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学志,李衡文,李诚信,等.中药锥切疗法治疗早期宫颈癌远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3):156

[2] 周元.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宫颈疾患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J].中国肿瘤临床,1990(6):33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