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48-53,111.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7401
1引言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诞生于198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表示,2011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660亿元。互联网产业以其高利润回报率和高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对电子信息产业甚至实体经济都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在给中国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其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技术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足够超前的技术,因此创新成为促进其竞争力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关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研究却大多数停留在因素分析的阶段,缺少系统的动力机制和模型。因此,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动力机制。
2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模型
互联网企业的外动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互联网各企业外部并对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一定外部驱动力的因素。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市场需求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便是市场需求。本文中研究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而且包括相关互联网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的需求。一旦这些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收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新的契机,并鼓励企业进行技创新活动。
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检索效率,消费者从原来对单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到逐渐提出细节化的“个性要求”,与此同时,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面对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企业应选择具有弹性的创新模式,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2.2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它是继市场需求之后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后续动力,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提高质量,甚至增加技术创新者的才干。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同行业之间,还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各个跨国公司的不断挑战和竞争。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就拥有数个竞争对手:雅虎、谷歌、搜狗等。
2.3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并不断被应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序的改进,称为推动企业不断获取商业利润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总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新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商品化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且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
2.4政府激励
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性的工作,来自政府适度的支持可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因此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政府激励是政府根据国家政治目的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行为、政策以及法律体系的调整,来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技术创新,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激励。
同时,互联网企业外部各动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具体关系分析如图所示:
图1互联网企业外动力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1)市场需求对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需求的高涨会促使市场中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从而使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其次,达
作者简介:佟刚(1954-),男,大专学历,机械工程师,现就职于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到某种新的市场需求常常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次,当某一种创新移动产品存在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时,就会引起政府对于该创新产品的关注。若是企业由于获利较少或风险较大等原因而不愿意对该产品进行开发生产,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该类产品的创新,如贷款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2)市场竞争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当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时,各企业唯有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或者进行营销创新,获得企业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获得商业利润。其次,市场竞争会促进各企业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不断地挖掘出市场的潜在需求。再次,当市场竞争的强度过大时,会引发政府对市场结构的适当调节以及对市场竞争的适度干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市场需求。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创造出全新的需求理念,而用户在这种全新的需求理念指引下会产生新的需求。其次,科学技术能够适当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新型产品的生产和新型服务的提出两个方面,还体现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拥有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创新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从而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
(4)政府支持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首先,政府会为推动高科技产品创新而进行一定的政府购买行为,这种行为会刺激市场需求。其次,政府对某些竞争不规范的市场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会使一些优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政府对劣势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则会相对减弱这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再次,政府支持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会通过各项政策增加对企业和各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投入,调动了这些部门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的贷款支持政策可以减轻一些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引导会带来企业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康.浅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0,(7):212213.
[3]周怀峰.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8083.
[4]曹前有.技术创新主体市场竞争动力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5480.
[5]何宇宁.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6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国逐渐进入了重视知识、提倡科技创新的新的时代。林业想要发展,则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促进国民经济稳步提升。可以说,林业技术的创新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创新,林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将会一直无法进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明林业技术与现代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点明创新对现代林业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今林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期望对当前形势下我国林业发展有所帮助。
1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意义
1.1优化产业结构
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林业生产依旧按照原来的种植结构。但是原来的品种生长时间太长,生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抵抗疾病和虫害的侵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行业越来越高的需求。现在的林业产品应该开发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1.2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业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天”,也就是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由于这种消极的想法,林业产品得不到技术支持,缺乏科学的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而且长久以来进行研究的多是高校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是某种程度上缺乏实践经验。对于研究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
3 对策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动摇,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益,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科学研究。选择科学合适的管理方式。运用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重视创新研究,加大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加强管理。
4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管理,科学合理进行生产。除此以外,研究人员应当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理论与实践并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啻葱峦贫林业产品的发展,开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杨阳,李建民,刘晓阳,宋娜,郑艳伟.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2]肖慧娟,彭卫红,李月梅. 低碳经济下林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3]许明月,许文兴,周闽军,林如青,李建明.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五)[J].林业经济问题,2001,(02):76-78,82.
一、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但要利用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经营环境进行优化,还要对林业新品种进行增加,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林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正确的处理林业生态保护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使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加强管理工作的可控性,还能够加快我国林业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集约式管理模式转变的进度,使得林业管理向着高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较为缓慢,使得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较高,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较为严重。政府投入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导致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无法针对性的引进,严重滞后林业生产和研发等工作的开展,在林业发展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较低的优秀林业科研成功转化率
有相关研究显示,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在70%左右,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奖成果转化率只有5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农业而言更低,只有35%左右,并且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林业技术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对我国优秀林业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对我国林业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薄弱的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林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林业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然而随着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逐渐的暴露出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这一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够重视。
4.缺少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因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人才储备和新技术引进等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林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得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建立,无法完善产业结构,对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能力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二、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2.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率
造成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转化低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没有建立完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林业创新技术体系,对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国应对现代林业装备技术的研发进行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良性竞争、开放、合作、动态的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对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树种改良技术等进行林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我国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3.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
林业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以林业服务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推广主体的建设进行加强,使用有效的方案,保障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根据市场的需要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服务管理水平。
4.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林业部门应对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行加强,将林业教育作为林业产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使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得到不断的加强,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
在目前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直接、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林业部门应对其进行重视,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确保现代林业可持续、健康的前进。
作者:刘路 单位:五常市五常镇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2(2):99-100.
[2]李金龙.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15-16.
关键词:绿色煤炭 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028-01
1 研究背景及内容
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完成约为37亿t,煤炭消费量约为36.1 t,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主力能源产业。煤炭行业在降能耗强度角度来看首当其冲。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其开采以及利用必须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能源问题突出,因此,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进行转变,开创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煤炭”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出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体制滞后、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研人员和设施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技术创新状况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从企业层面上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虽然比较多,但是针对绿色煤炭企业的却很少。煤炭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对完善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一定的意义。
2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2.1 相关概念
绿色煤炭,即用“绿色理念”开采“黑色煤炭”。煤炭产业的科技创新,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煤炭”。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少开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核心内容是精采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是煤炭行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作为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路径,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既具有一般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也具有外部动力主导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特有特性。
3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3.1 社会环境的需求
(1)呼吁节能环保。
绿色煤炭矿山本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提出的。目前我国必须在无法轻易改变基本能源结构的情况下,更加高效、环保地使用煤炭资源,因此必须通过煤炭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创新,使现有的煤炭企业更加“绿色”,使煤炭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程序更加环保,更有效益。
(2)安全作业的要求。
在我国这个产煤大国,存在大量井下工人和井上工作者,就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高效安全的开采,避免安全事故,不仅是员工、员工家属的期盼,也是政府和社会的期盼。
(3)绿色消费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消费观念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社会环境的需求就是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3.2 政府政策的推动
(1)财政政策。
以直接投资与资助、税收优惠、信用担保与贷款支持等形式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煤炭企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技术创新对于政府来讲更为重要。
(2)人才政策。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创造财富。国家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有关专业的人才,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高人才待遇,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去; 对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行动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如,批准企业的提案,对人才培养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实施专利政策,主要目标是通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来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以保证发明者为其发明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来刺激研发行为,增加科学技术成果的供应量。
(3)各种法律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出台是为了扶持技术创新,证明政府为企业营造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各企业会竞相制定计划,以此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增加利益。所以,相应的法律政策应该配套实施,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只有竞争公平化,政府能够维护创新者的切实利益,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3.3 市场需求的拉动
(1)市场竞争激烈。
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使煤炭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使新进入的企业逐步减少;国家考虑能源安全,关闭了很多小型煤炭企业;多数煤炭企业因资源枯竭或经营负担过重将逐步退出煤炭行业等原因,使煤炭行业走向寡头垄断竞争。但是我国国内煤炭行业近些年来市场不够景气,很多大型企业想在现今的萧条环境下突出重围,就要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就需要使企业更关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就能在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技术推动。
技术创新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新知识与新应用的突破研究为前提。我国许多大型绿色煤炭矿山企业与各高校研究所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经济成就,这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
(3)国际间的合作竞争。
高新科技的创新必然引发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目前,由于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各煤炭企业都在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引进,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大项目合作,派遣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来推进技术创新步伐。
3.4 企业自身动力
绿色煤炭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多,企业的文化要求他们必须利用技术创新达到绿色的目标。技术创新也能为企业实际地创造经济效益,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包含社会、市场、政府、企业四个方面的内外多种因素,而且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协调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046-0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现代林业更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整个林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林业技术创新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许多林业产品,依然是沿用传统林业种植方式,这使得林业产品的生长繁衍期过长、产品抗病虫害能力较低,产品质量较差,影响了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1]。基于这种现状,现代林业必须研发新产品,对旧产品及时更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林业所研发的新产品,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产品的产出效率,还能改良林业环境,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加快林业的绿色化进程,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情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林业产品的成活率较低、花期受到限制、授粉效率低、光合作用不足等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林业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对林业产品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线、养分等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而通过对林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高效、自动化、数字化的管理设备对林业产品的生长环境进行有效调控,可以改善这一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将森林资源培育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灾害控制技术等其他技术同林业的发展相结合,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进而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3调整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解决林业区就业问题
我国传统的林业产业从业人员,在从事林业工作时,承担的工作量较大,而且工作可控度较低。而创新林业技术,则降低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通过先进科技的融入,也有利于林业产业培养一批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林业人才,进而促进林业整体从业人员的素养,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
2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目前,我国林业主要面临着森林资源锐减、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导致我国林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制约了林业的发展[2]。而从市场角度出发,当前林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然而归纳其主要原因,林业缺乏一套完善的创新机制。我国林业技术和林业产业技术严重脱节,林业经济成果较低等问题,使得林业科技滞后导致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并影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林业创新机制。林业企业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将科技创新确立为林业企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将科技融入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完善技术创新机制,还应该注重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林业科技创新的宣传,注重建立林业科技院校等。当前,我国林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人力度较少,规模也较小,林业创新主体还尚未形成。而目前高科技林业研究人员,往往集中在科学院所和高等院校中,由于评价体系的限制,使得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因此,林业应该要注重实施各类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对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加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有着明显区别。林业生态技术的运行机制较为特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系统更加注重生态性、公益性等特质,其整体发展的效果能够使整个社会全体人员获益。因此,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林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解决的问题,更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总体而言,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着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我国在1998年,出台了《森林法》,该制度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用于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在制度中还规定了补偿基金的使用权限,必须专款专用等,为森林资源的经济补偿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根据[3]。基于这些特点,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笔者认为,可以有必要的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基金,保障林业生态技术的顺利实施。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改革传统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的活力,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林业的不断发展。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林业真正的落实技术创新,对林业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林业企业要注重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积极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林业产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林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林业产业在选择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择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林业技能的人才,组成林业管理人才队伍,为整个林业科技创新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推动林业的科技创新,要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推动林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林业科技创新,要注重以教育为依托,提高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素养,以科技为立足点,完善林业创新机制,加强生态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兰,朱波.创新林业技术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265-265.
[2]高山.创新林业技术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学种养,2014,(3):257.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科技档案;应对策略
企业科技档案是企业在生产、建设、科研、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数字、声像等),是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增值性,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创新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竞争主体抢占市场制高点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本文将对此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企业科技档案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创新不可能靠主观凭空想出,只有在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其中包括数据、图纸、设计方案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这个基础越大、越广、越扎实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能力就越强。档案作为原生性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最客观的记录,是后续科技活动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因为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所以技术创新必须通过利用这些档案,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得到提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新时期技术创新中科技档案的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可从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上、科技档案质量、档案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信息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分析。
1)提高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科技档案工作不仅是传统档案室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而且需要努力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积极介入科技活动的相关环节,以保证档案文件形成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作为基础工作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才会有主动工作的思想基础。例如,在制定科技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时,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经常开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职工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热爱档案事业的教育。
2)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质量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而且是对影响产品质量一切因素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文件的控制。”没有良好质量控制,产品难以抢占市场份额、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所以技术创新工作同样要注重质量控制,包括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与档案的质量控制。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再次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质量,而档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归档前的文件质量决定的,文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产品质量,文件管理是技术创新工作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中,文件是档案的前期形态,企业档案部门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文件的形成规律,指导各职能部门做好文件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并对企业文件工作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与控制,使其按照建立企业质量体系的要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及与档案工作协调化,以便为企业档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案卷质量及整理归档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规范有序、利用方便。
3)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首先,企业档案人员要转换技术创新与我无关的认识,在观念上适应技术创新。其次,企业档案人员要树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思想。因为科技档案可以首先转化为科技资料,然后转换为现行科技文件来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科技档案具有很强的现实使用性,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再次,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在其职务行为上适应技术创新,包括对技术创新所需要利用的档案能够随时提供,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能及时立卷归档保存。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适应技术创新是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档案服务行为,是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
4)参与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是对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企业档案人员来说,必须有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企业档案人员有了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敢为技术创新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档案人员更重要的是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把握好服务契机。第一,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方向,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积极做好相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为技术创新策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评价服务。企业档案人员必须熟悉本企业档案馆藏、管理档案的内容及本企业生产专业知识。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弄懂技术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使档案人员对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做到“胸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配合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等制度的执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文件跟踪管理,和技术创新项目的专兼职档案员对文件收集归档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文件收集无缺口,档案齐全完整,归档质量达到要求,档案利用无损毁,无泄密。第三、档案工作体制的改革和档案管理手段的改进,本身既是一种技术创新行为,也推动了其它方面的技术创新。我公司利用OA网络办公自动管理化系统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运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施对归档的重要文件数字化处理,档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传输给有一定权限的其他部门的人员网上借阅。它不仅大大减少了文件信息流转的环节,节约了时间,而且还使文件的有效性得到了根本的保证。这种做法表面上仅仅使利用档案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实际上也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本身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
5)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源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节约劳动,加快技术创新速度,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技术创新行为客观上要求档案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源。在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它不仅是档案管理本身的需要,也是技术活动信息有序化管理的需要。只有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原始历史记录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利用原有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再次创新活动的开展。这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对归档技术文件材料及时实行科学管理,编制检索工具和开发利用研究,处理好保管和利用的关系,维护技术信息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6)提高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要想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在科技档案战线的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首先,要不断引进专业的高素质档案人才来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他们营造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其次,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做到优胜劣汰,使科技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不断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不断激发工作的创新力。第三,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利用各种培训、讲座、参观学习、业务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增长才干,不断提高科技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积极发挥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要培养和使用好科技档案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争相创新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参考文献:
一、进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技术创新与拥有核心技术是作为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石油工业的一个源源发展的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不断的督促着石油行业要取得绝对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技术创新符合石油工程的特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全球的经济循环以及竞争,中国石油行业在面对着全球的市场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严峻的挑战。残酷的市场竞争在不断的冲击着中国的石油工程项目的进步,着就决定着要从服务以及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创新,根据市场发展重新确定石油工程的长远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石油工程呈现着很大部分的技术层面的缺陷,没有创新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意识。所以必须要运用创新技术才能改变我国石油工程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水平的现状。
二、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缺乏整合技术资源的能力。众所周知,石油工程一直是关乎我国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代表,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等。这也决定着中国石油工程受着原有的经济制度的惯性制约,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是石油工程技术资源系统的一个弊端。这造成了石油工程的效率极大的降低、资源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技术资源的封闭使用以及重复利用。技术服务对于石油工程的积极正面作用难以发挥出来。除此之外,石油工程的高级素质人才短缺也是一个瓶颈,对于石油行业来说。在素质层面,我国技术创新型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石油工程的创新型人才大多是初级或者中级人才,而用于世界尖端技术的处于科技前沿的高端人才缺失严重缺乏,人才的特点是确是没有综合性、创新型以及继承性。
2.2没有科学的创新制度。因为我国石油产业工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存在着相对落后的运行机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研发部门仅仅是石油机构的一个内部部门,没有高效科学的研发体系以及缺乏这个研究体系背后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激励。再加上整个石油研发机构背后没有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与温床,有的只是适当性的调整层面的技术性改革。
三、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3.1培养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石油工程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人员的努力与智慧。为了打造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就要培养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重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导向作用,在进行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的市场。
3.2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健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投资领域,构建以技术为首要目标的技术创新体制。加强对于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质量管理,实现岗位技术的程序化以及有形化。
3.3加强研究开发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地薪酬激励机制能极大地激发石油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潜力和忠诚度,提高吸引人才的力度,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应依据石油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特点,遵循重要性原则、稀少性原则、复杂性原则,重点解决研究开发人员的薪金水平、薪金结构和加薪标准等内容,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解决好石油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公平与激励问题。
四、总结
【关键词】耗散结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理论
一、引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得知,任何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因此,如何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引起了各国广大科研者的高度关注。然而,从近些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状态并不乐观,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尽管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无不与缺乏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紧密相关。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具有显著的相关特征,并显现出明显的无序性、散乱性和非线性关系。而这些关系为技术创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及约束。为此,若要从大量无序性和散乱的信息中发现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并解决技术创新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应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1.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个系统理论。耗散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
2.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J.A.Schumpeter)于20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以来,技术创新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系统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综合研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争论,综合各种讨论,这里给出比较简练、相对通俗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有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2]。耗散结构形成原理包括开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涨落有序原理以及非线性作用原理。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1.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技术创新管理包括对资金、设备、人才、信息等资源进行管理[2],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诸如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的交换。除此之外,这个系统与外界还有能量的交换。一方面系统中生产技术创新必须有能量推动,因而需要从外界导入物质能量。另一方面,生产系统要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即要使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还需要从外界导入一种新的能量,这种能量能促成生产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可以将这种能量称为管理能量。管理能量是在技术创新系统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在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中所释放的精神能量。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3]。
2.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平衡态特性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不仅表现在其构成元素员工的道德品质、文化背景、个人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教育水平、理想抱负、、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民族特征、气质类型、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表现在其构成元素生产资料的性能、结构、约束条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大系统内部的势能差,将其推向远离平衡的状态。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其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不可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只可能用非线性关系才能表示出来。因此该系统还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
3.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涨落有序性
一个宏观系统经常处在一个复杂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也存在微小涨落因素。一方面存在内部涨落,例如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性介入,常常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意思偏离,进而形成了信息准确度的涨落;又如企业内部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势必会引起生产效率的涨落。至于外部条件所引起的涨落就更多了。例如一旦市场上原材料价格起伏,行业竞争者的行为变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变更都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说明研究外部涨落的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动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具有潜在创新能量的构成元素是员工个体,员工个体之间是通过创新精神、创新情感联结的。这精神构成企业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以创新精神和情感为依托的员工间的相互作用是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异常复杂和微妙的,因而作用关系是不可能用一个线性方程或线性方程组表示出来的,至少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或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员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个员工个体之间产生心理协调动作和心理相干效应,这种心理协同和心理相干效应可以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断言,技术创新管理中耗散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
四、技术创新管理耗散理论结构的构建
系统内部发生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变化,这个量总是正的,如果没有负熵的导入,系统将不能维持耗散结构而面临瓦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质正是一个负熵流导入的过程,因此现代企业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1.开放性是做好技术创新管理的保障
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应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负熵流来减少总熵,从而使系统从无序态变为有序态。为此,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负熵的导入[4]。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的开放性。
(1)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在导入负熵流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要求企业对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型文化。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维的开阔性。同时要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以此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逆趋势,进而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化。
(2)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在公司内部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按组织结构给予员工分层下载以及上传权限,以便于资源共享,知识积累。系统构建后,定期对资料上传量较大者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
(3)加强对外交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资、人才、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为确保负熵的导入,还需要建立一个负反馈机制。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格监管企业行为,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时展需要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一致。这样才能将良性效果放大,确保负熵流的合理导入,在资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断流动中使得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变得秩序井然。
2.非平衡态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
根据“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原理,一个内有动力和外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3]。
(1)建立非平衡态机制。对内,应重视对团队及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激励。一是通过职位的升迁、岗位调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权力的授予等手段奖励那些为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并帮助企业内部团队及个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三是保护少数派,重视会议中那些不同的声音、相反的意见,根据性格特征挖掘员工内在潜质,为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外,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由于人们常习惯于维持原有平衡态,抵制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群更是如此。为此就需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企业内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使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系统之中。
(2)树立竞争意识。企业内部,在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奖励、竞赛、考核等措施来强化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在行业间竞争中,以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行为。引导管理者们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业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途径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实现涨落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动力
在非平衡态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涨落对于更高层次有序性的实现起着推动性作用。
(1)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涨落。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客观条件时,通过人员调整、组织结构变更、资源配置变更等手段实现的微小涨落都有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2)建立企业内部智囊团。智囊团又被称为思想库,通过公司内部智囊团的建立实现涨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团成员为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应对智囊团内部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使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公司。
(3)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一方面可以聚众成势,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盟,可以节约时间、人员、资金、材料等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
通过变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涨落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和驾驭涨落的客观规律,如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有意识地使系统发生暂时的失稳,为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建立新的秩序创造条件和时机。
4.非线性作用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以获得自生长、自创性自激荡、自完善甚至混沌运动等非平庸行为,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动作来实现[3]。
(1)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在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中,对创新活动加以约束,以保证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首先要以顾客需求为约束,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产出物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以企业文化、企业整体规划为约束,使得创新结果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同时,要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约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环境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2)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技术创新中的非均匀性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的非均匀分布。可在企业内部设立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公司形象等为考核指标,以指标评审结果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这也是涨落实现的前提。
(3)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就是指支配与从属关系、策动与响应关系、控制与反馈关系。这就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保适当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支配权。同时,设置必要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沟通信息传达的效果,实现技术创新行动方向的一致性;在企业外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创新活动的经济性、时效性。
五、结束语
文章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树立学习观念、建立开发的资源系统、加强对外开放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通过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团队及个人创新意识来建立企业内部非平衡态机制,通过培养企业及员工的竞争意识来实现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条件。
3.通过组织变革、企业内部智囊团、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来实现创新系统的合理涨落,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在动力。
4.通过约束条件、反馈系统的建立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以此形成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谌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2]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
[3]刁兆峰,张辅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察技
现阶段,传统的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质找矿工作必须创新勘查技术,提升勘查质量与效率。遵循地质找矿勘查原则,创新勘查技术,有利于降低勘查风险,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还有大量的潜在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创新勘查技术,不仅能够使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1 地质找矿勘查原则
1.1 遵循合理布局原则
确保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状况,尊重地质和地理客观规律,针对性地分析地质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趋势和特点,确保地质找矿工作高效开展以及勘察技术合理运用。在布局规划时需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的分布、该地区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口密度分布、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因素,并进行科学分析。将其作为制定勘查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避免在应用勘查技术过程中出现与实际情况冲突的问题。
1.2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全球面临着能源紧张问题,因而在地质找矿勘查工作中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制定勘查方案,运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应考虑勘查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性以及可持续性。地质找矿勘查切不可舍本逐末,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应充分考虑勘查地区是否具备开采条件,勘查工作是否会对当地造成不可挽回的长期性破坏。地质找矿勘查工作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1.3 遵循合作原则
在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技术专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融合与技术辅助的形式,进一步优化勘查效率与勘查质量。例如,勘查工作中可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勘查的自动化、智能化,帮助分析矿产地区的地质特征和资源分布。同时,可与国外企业发展合作关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勘查技术,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1.4 遵循与时俱进原则
地质找矿勘查中的与时俱进原则,即技术创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分布于地底深处或地势复杂的地区,其勘查必须依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需结合我国国情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和倡导运用在勘查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改进和完善新技术,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地质找矿勘查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 勘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创新能够加深地质勘查工作者以往对于地壳特征和规律的认知,优化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技术运用能力与水平,同时有利于地质成矿理论体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质勘查工作者在先进、科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找矿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以往勘查工作中的风险系数,在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投入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创新的开展,不仅极大丰富了我国勘查技术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有效解决了以往一些矿区勘查的技术性难题。通过新技术建立的成矿区带与成矿模型,为构建综合找矿信息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我国研发的物化测量系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使物化区域探地资料的利用率得到极大地提升,在勘察中利用该系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从以往资料中快速选择有效信息,为找矿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外,地质找矿勘察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找矿方式,为勘察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平台。新技术在实践中得到逐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调查评价机制,改变了以往手段单一、目标片面的调查评价方式,使得地质调查工作更加地严谨、科学。同时技术创新,全面地提升了勘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勘查工作的风险,确保勘察工作能够在高效、有序、合理的环境中开展。
3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创新
3.1 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
地质找矿勘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勘察过程中涉及专业较多,因而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需综合不同专业的先进技术,完善传统勘查技术体系,从综合应用的角度,在现有勘查技术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技术。例如,成矿规律及地表深部状况的勘查可根据岩石物理性角度去比较分析不同岩层的差异化特征,以此更加深入透彻地掌握勘查数据。在勘查过程中也可使用各种现代化精密物理、地球测量仪器,获取更加详尽和全面的参考数据资料,或者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将各项数据制作成为直观、系统图表,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同时,在勘查工作与物理、化学、地质等各专业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加强合作,提升勘查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对外开放程度,授权专利
1.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对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视,并对技术创新规律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相关文献表明,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且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新产业革命所引发的全球性科技竞争中,竞争、发展和创新的密切关系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确认,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一国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知识扩散对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赶超是至关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专利申请和专利引用等国际技术扩散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动态意义上促使了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
2.模型O定与估计
考虑到专利产出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期专利水平会受到前期专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此在模型的右侧加入了滞后一期的专利产出水平。因此本文在此建立的是一个动态面板模型。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azs代表的是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rjck代表的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各省域GDP的比重。由上表中的模型运行结果可知,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具有动态的持续性,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由上节可以得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除了能为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得外,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商品贸易将新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竞争,给输入国带来了模仿生产的动机。而输入国要想减少对该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依赖,并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上相应的商品净供给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此时国际贸易就会间接刺激当地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输入国,可以节约大笔技术开发费用,缩短技术开发时间,而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带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和企业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经营模式的创新。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作为出口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4.建议
关键词:创新评价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与影响日趋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鼓励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需要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做出有效评价,客观反映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真实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找出解决方法与发展路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Scherer和Acs等多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R&D经费与技术人员投入是最为常用的指标;也采用专利申请数、技术贸易额等创新产出成果指标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与水平。在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Adier(1990)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需考虑其创新产出,还需要对企业创新全过程进行比较。在创新绩效考核方面,Souttaris(2001)采用了创新数量、创新销售比例、专利数以及研发支出比例等指标;而Iromijn(2002)等选择专利数和产品创新指数等指标;Caloghirou(2004)等则选用显著改进产品数和新产品销售比例两类指标。
(二)国内文献 魏江(1995)把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确认机会、形成思想、求解问题、得解、开发、运用并扩散;并据此归纳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等。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六项能力要素。李向波(2007)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考察企业的资源投入能力、R&D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判。胡恩华(2002)提出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创新绩效,应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评判。高建(2004)特别针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提出应从产出和过程两方面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构建新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党兴华(2004)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从技术创新网络化、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源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组织管理三方面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非线性映射,揭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陈劲(2006)立足于中国企业创新的实际,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经济效益、直接技术效益、技术积累效益与创新过程绩效的评价,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绩效。现有研究多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对于企业长期发展与社会贡献等方面指标关注不足。本文认为应将绩效考核与能力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与综合效益。
二、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一)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 企业创新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科技、经济与社会活动,自信息搜集开始,经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营销的诸多环节构成了企业完整的创新过程。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创新过程各阶段所体现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体,创新效益则是指企业创新全过程所产生的综合价值,包含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本文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考察重点,并兼顾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内容,具体从创新战略、创新激励、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过程、创新综合贡献六个维度考察与衡量企业的创新情况。各项评价指标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准确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综合水平。其中,创新战略主要评价企业创新目标、战略、方案的制定、实施、监督与反馈,以及员工对战略的认可、执行情况。创新激励则包括对于企业创新激励措施制定、执行、反馈的评价,侧重于衡量企业创新激励措施的可行性、灵活性、有效性。创新投入部分主要考察为企业创新所投入的研发经费、配套设施材料、人员配备与培训、外部联系与合作等。创新成果不仅包括研究开发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如专利、品牌等),还涉及到创新活动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创新过程部分基于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创新准备阶段、创新决策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应用推广阶段,分别考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研发能力、营销推广能力等能力要素。创新综合贡献则重点考察创新经济成果以外的综合效益,包括创新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创新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创新的社会价值、创新的环境价值等评价内容。
(二)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科学性、目的性、实用性、系统性、可比性的设置原则,构建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六个维度考察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因而设立6项二级指标,在各项二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三级、四级指标。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将系统进行层次化分解, 形成若干层次指标构成的多层结构,即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目标层A即总体目标即企业创新综合指数。本文指标体系的中间层又细分为两个层次:主因素层B和子因素层C,包括了为实现总目标需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指标层X则是由各项创新评价具体指标组成的基础层。(2)构造判断矩阵。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征询有关专家、企业高管、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同一层次各项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数值,进而用这些标度值来构造每一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是指标Xi相对指标X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显然,判断矩阵的任一元素都满足:Aij=1/ Aji。以主因素层B层为例,创新战略、创新激励、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过程、创新综合贡献六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构成判断矩阵A:A= 1 1 4/5 2/3 2/3 5/9 2 1 4/5 2/3 2/3 5/95/4 5/4 1 4/5 4/5 2/33/2 3/2 5/4 1 1 5/63/2 3/2 5/4 1 1 5/69/5 9/5 3/2 6/5 6/5 1。
(3)确定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从而得到同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并用一致性比例CR检验矩阵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一致性指标CI=■;找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经计算,得到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6,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为(0.12 0.12 0.15 0.19 0.19 0.23)T,也即B层六项指标的权重向量。计算得出:CI=0,RI=1.24,CR=0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将模糊数学集合论与AHP法相结合,建立企业创新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理论,将指标层对子因素层的评价看成第一级评判,将子因素层对主因素层的评判看成第二级评判,将主因素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看成第三级评判;从而构建出三级四层的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建立评价对象的评语集T。模糊评语集T设有优、良、中、合格、差共五个等级;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到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布情况,然后对等级评判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得出各等级评判所占的百分比,建立起指标Xi的模糊评语集。T={t1,t2,t3,t4,t5}= {优,良,中,合格,差}。(2)设立模糊评价矩阵R。R表示某一指标的各项下级因素对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将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布情况汇总,得到模糊评价矩阵R:R=R11 R12 ... R1n R21 R22 ... R2n ... ... ... ...Rm1 Rm2 ... Rmn =R1R2...Rm。R中的元素Rij表示第i项因素得到的第j等级评价所占百分比,i为相应层次的评价指标数目,j为评语等级;并满足: ■Rij=1。例如,R1为创新战略实施各项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则有:R1=0.01 0.30 0.20 0.35 0.050.30 0.20 0.25 0.20 0.050.10 0.35 0.35 0.20 0.000.15 0.25 0.35 0.15 0.10 0.25 0.45 0.15 0.15 0.00。(3)进行各级模糊评判。第一级模糊评判运算公式为:C*=d*R1。C*为子因素层C各项指标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d为C层指标所对应下级因素的权重矩阵;R1为模糊评价矩阵,表示C层指标的各项下级指标对于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例如,创新战略实施指标C2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C2*可由C2下级指标权重矩阵d2与下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1相乘得到。C2*=d2*R1=[0.14 0.17 0.29 0.23 0.17]*0.01 0.30 0.20 0.35 0.050.30 0.20 0.25 0.20 0.050.10 0.35 0.35 0.20 0.000.15 0.25 0.35 0.15 0.10 0.25 0.45 0.15 0.15 0.00=[0.17 0.31 0.28 0.20 0.04]。第二级评判采用与第一级评判相同的方法,则得到第二级模糊评判的运算公式:B*=s*R2。B*为主因素层B各项指标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s为B层指标的下级各因素的权重矩阵;R2为下级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表示主因素层B下级各因素对于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第三级评判方法同上,可以得到第三级模糊评判的运算公式:A*=k* R3。A*为B层各指标相对于总体目标A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k为B层各指标相对于A的权重;R3为模糊评价矩阵,表示B层各项指标对于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4)计算综合评价值。通过上述三级评判,最终得到多级综合模糊评价值M,即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数。设与“优、良、中、及格、差”相对应的分数集合向量为:F= [95, 85, 75, 65, 30]T ,则综合评价值公式为:M= A** F。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数M的大小,反映企业创新的最终评价结果,为客观评价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采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企业创新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进行定量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均立足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现实情况而设计,力求反映企业创新的真实水平;对企业创新情况的客观评价,有助于企业找出问题所在,制定有效战略,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7期。
[2]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
[3]党兴华、王育晓、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12期。
[4]魏江、许庆瑞:《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
[5]胡恩华、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
[6]F.M.Scherer,Concentration,R&D,and Productivity Chang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3.
[7]Adler.P,Shenbar.A.Adopting Your Technological Base:The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
[8]Souitaris.V.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and Perceptual Results from Greece. Technovation,2001.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关键词:生态伦理;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
在传统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企业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忽视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大量的新技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造成了自然资源,如森林、荒地、湖泊、沼泽、海岸、矿产等的不断减少,也造成了日益加剧的物种灭绝、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的新视点。绿色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生态化的技术生存,即实现绿色的价值观、文明观的回归。
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 政府角度。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发展计划宏观引导绿色技术开发,主要从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与监督上深入研究;强调经济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用来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排污税、燃料税和污染产品税;强调政府资金投入的倾斜,如对企业和相应科研机构的直接拨款、信贷优惠、政府购买企业绿色技术产品等。
2、企业角度。主要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
3、科研机构角度。形成了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调科研机构与政府发展规划的协调,透析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企业苦于技术匮乏的时候,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联合,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可为企业攻克绿色技术的难题;强调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与对话,充分引进与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成果。
(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政府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引导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法律手段。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为若干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制定实施细则,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编制环境科技发展计划,推动建立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二是经济手段。通过计划、立法等手段能让企业利用环境时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把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开征环境资源税,将污染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对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等。三是资金投入。政府的投资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府远离市场,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推进技术创新,很难有效利用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反馈回路,也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对技术创新进行适时调整。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引导与增加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关系到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目前机制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科研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这种独立经济效益对自身的制约可以激励科研机构走向市场。但是同时,科研机构又必须考虑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所以,科研机构在透彻分析了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可以与企业联手合作,一起开发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三)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创新机制的提出
从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从现行机制的哪个方面出发,优或劣,其约束都是来自外部约束,是一种外部行为,一种强迫的行为,它缺乏一种内部的约束,当这种外部约束手段减弱或不完善时,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就会减弱或丧失。而绿色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强调其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主要的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将维持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所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更需要内部的约束――生态伦理思想,让企业从自身出发,自觉、主动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内部机制的构建
生态伦理观就是把协调人与人关系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拓展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理性角度去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伦理观指导着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树立企业的生态伦理观,首先,要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认识。其次,应对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加大绿色创新和生态伦理思想的宣传力度,使员工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实施关系到企业自身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地树立、维护企业的“绿色”形象。再次,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不仅可以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还可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在企业当中实行创新行为的是人,人是理性的,如果可以让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本身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态利益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时候,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就会把生态伦理的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培育者和倡导者,是决定企业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对企业生态伦理的建设起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只有企业家在企业创办初期就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认同这种观念,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并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贯彻这一观念,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生态伦理必须回归到企业当中,结合其生产经营管理,由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势在必行。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薄弱是造成绿色技术创新开展不力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取得社会、生态、经济与人的发展综合效益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为中心,调整变革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要创建生态企业文化,这就是生态管理。企业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二)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机制的构建
1、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生态化。生态经济型宏观调控体制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局的驾驭,其基本要求是国家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一致,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为导向,以生态经济法律、法规为保障手段调节、干预和控制体系。政府利用这一调控体系,可以矫正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就绿色技术创新层面上讲,国家的生态经济型宏观体制要体现国家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要有所倾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淘汰存在严重污染的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政府的宏观政策不仅要考虑社会全局、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目标,还要考虑到制约全局、长远利益的生态平衡问题,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要加大生态平衡因素的权重,这样资源才能向有利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流动。
2、建立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法律制度。现行科技法律制度主要以传统人类中心思想为指导,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至上性,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中国现行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对科学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不够,缺少前瞻性和预警性。在中国生态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现有的科技立法中导入生态理念,科技立法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推广的标准,考虑其环境效益、生态标准;健全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律制度,使耗费自然环境对社会产生的成本能够计入产品成本中,充分反映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健全促进和引导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提高绿色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以利于绿色技术的推广。建立生态平衡的法律制度,要明确各种造成生态破坏后果的经济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企业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提高企业在经营创新决策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目标选择权重。
3、建立绿色生态消费伦理观。绿色消费是以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的增加来换取物质需求数量的降低的体现,当前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涌现就是对这一规律正确性的很好例证。“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大约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的人认为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处,53.8%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37.9%的人表明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它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方向。没有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有力支撑,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无法实现。因此,树立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规范和培育绿色市场,是促使企业走生态化技术创新之路的强有力的措施。
4、建立科研机构生态伦理观。科研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的,主要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为国家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技术支持,这些基础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特别是没有太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由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氛围,促进科研机构加大对绿色基础生态技术的研发,加大对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上的支持。为此,国家或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指导各类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如制定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保证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加大对绿色基础技术的开发;加强科研机构内科技创新人员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使其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强调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社会生态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俞国平.试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J].生态经济,2001(12).
2、彭福扬,王胜.以绿色消费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求索,2005(2).
3、李鸿燕.浅析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的构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6、吴礼民.略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9-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体到企业而言,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的。什么是创新?笔者认为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在承担应有社会责任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获取尽可能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重要作用。创新一方面提高了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从容获取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拥有了出奇制胜的法宝;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获得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宁波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是指仍沿袭着过去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政府投入的技术创新经费占总投入额的70%强,企业投入只占16%弱,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的研发投资要占全部研发投资的70%左右。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几家设有规范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远远低于国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要求,造成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储备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2.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对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淡化,观念陈旧,在技术创新上对政府或科研单位过分依赖。目前宁波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主导的科研所和高等院校,这种主体的错位,使科技成果供需产出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使成果转让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它们不直接面向市场,不甚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将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3.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创造欲、不畏风险、成就感和事业心等特点的企业家精神,只满足于“小富即安”、“个人享受”的低标准目标上,即使企业有些积累,也不愿投到科技创新方面,而且一些企业完全依附“外援”,满足于为其他企业来料加工、配套,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
4.企业创新人才匮乏。据对宁波市中小企业调查,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技术人员仅占企业从业人员的10%,在行业内顶尖技术人才更是空白。有些技术人员杂事缠身,对技术研发难以专心致志。同时,企业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缺乏,难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营销。
5.管理制度不完善。宁波中小企业许多是从原来的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改制、衍生而来,虽然产权已经明晰,但多数采用家族式管理,对外人“不放心”,不仅引进不了人才,而且原有的人才也留不住,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使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源。员工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工业企业技工人数、专业技术人才及中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只在26%左右,且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并且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目前,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奖、新技术新产品奖获得者集中在少数高新技术企业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信息交流、资源利用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企业无心无力于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它是企业在长期探索实践过程中的历史积淀、经验积累、智慧凝结,是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直观体现。科技创新,输出的是产品,创造的是效益,赢得的是市场,收获的是自信。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及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一方面要把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及时向企业宣传,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另一方面要宣传科技创新中的典型和经验以及现代企业家精神,在全市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其创新主体地位。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真正担负起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有条件的企业还要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从而成为研究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主体。
3.立足科学发展,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起一套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等方面,要以企业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载体,努力提升研发水平和能力;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为保证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机制,使他们有机会提高创新能力,有条件提高创新水平;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的管理工作,由企业技术骨干为顾问,负责企业重大科技决策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评估、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要舍得投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企、人才兴企。实现科技创新主要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创新者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并且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首先,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其主要问题是:鼓励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不浓,必须建立对科技创新的评价、考核的激励机制。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完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拓宽选人、用人、引人渠道,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流人才。利用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努力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团队。中小企业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包括从外部引进,从内部培养,从政策上激励、留住人才,都需要尽快考虑并认真落实。最后,着力构建技术难题、项目、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机制,要求科技人员不仅要学会外延式思维,不断拓展工作的范围和空间;更还要学会内涵式思维,积极探索本部门、本岗位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要学会超越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去观察问题,确立起“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为他人所不敢为”的信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具体的创新目标,力争使工作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性的成绩。
5.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研究好政府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立项和申请资金工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研资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总量,保证科技开发资金需求。同时,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长点。
6.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获得高技术原始创新困难较大,引进创新是捷径。要引进、消化、创新,通过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可否认,与著名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制造技术上差距都是相当大的,所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可能是中小企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采用的主要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强烈的实践性学习,有许多功能优点:攻关方向明确,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从而避免了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等等。实践证明,模仿创新是部分中小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赶超战略。
模仿创新模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技术模式,要想赶上或越过领先者,就必须首先努力钻研模仿对方的一切长处,然后对其原始技术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创新,其中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洞悉市场,跟踪竞争对手,以发现顾客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就是需要再创新的课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市场研究开发队伍,主要进行实用工艺和工艺的改进。必须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因为在技术创新竞争中,时间就是制胜的决定因素。要舍得把财力投资于研究和营销,以尽快地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把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综合起来,着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李海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3)
2.陈彪林.浅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