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范文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源头。常规建筑施工过程一般是有顺序的,它反映了设计者、施工者及材料商的投入。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是通过技术要求及合同精确地定义过程中下一个公司将做的工作,这种施工过程可以使建设者承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业主的利益来自选择新的设计队伍、新的承包商及新的材料商。一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专业多、技术复杂、难度大,它涉及土建、金结、机电等数百个子专业,且要求多个专业并行交叉作业,技术协调十分复杂。这也导致项目管理系统庞大,包括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而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大。但是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也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达。

1 建筑施工管理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1)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会存在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包死价等问题。很多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可能会出现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资料等,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二,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基层的建筑工人多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其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虽然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常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其四,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弊端其一,部分企业不是从技工、材料、机设资源上运筹组合,而是靠行政命令或领导好感等关系进行运作,使得项目部工程开工,专业队、技工缺乏储备。另外,施工人数方面只关注人多,而忽略工人素质,致使常发生安全事故。其二,常会有注重租赁,而本单位机械设备却闲置的现象,这就造成资源固化,得不偿失。其三,在管理上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的情况,而出现重速度轻质量、急功近利等现象。

2 建筑施工及项目管理改革和创新

(1)管理弊端的解决建议其一,对于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设置安全保障经费,未建立安全保障经费的施工企业;不予发包工程,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管理投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安监机构要严格审查及监督对安全管理经费的拨付和管理,对安全管理投入不足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或暂扣施工许可证,直至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生产作业。其二,针对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问题,应该对于新录用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一般教育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工程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其三,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问题,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加强监督,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停工、罚款、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措施加以解决,并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其四,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的问题的解决应该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减少事故发生

(2)管理新技术创新――4D模型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4D模型技术的提出和研究为实现建筑施工动态模拟和跟踪管理提供了可能。4D模型是在3D模型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方式表现出来。4D模型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是以建筑物的3D模型为基础,以施工进度计划为时间因素,将工程的进展形象地展现出来,形成动态的建造过程模拟。4D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可视的媒介,使用户可以看到建筑物施工过程的图形模拟,而且能对整个计划过程进行自动优化和控制。4D模型建立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各结构构件之间、施工工序与结构构件之间、结构与材料之间、施工工序与场地布置之间等诸多复杂的依存或继承关系,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施工效率或结构安全的影响,动态模拟相应的变化过程,最终实现优化控制和相应的资源管理。

3 建筑施工及项目管理中的协调管理

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动手,综合治理,常抓不懈;设置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生产专职管理人员,完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增加施工安全系数,工程开工前要想到管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管理,工程竣工后要检查管理。这样才能将整个建筑企业及建筑项目管理提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平台上。

参考文献

[1]楼建成.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分析[J].今日科苑.2009.(13).

第2篇

(一)项目施工前,加强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就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应该进行的组织人事工作和制度建设。如工作人员配备、企业内部分工与机构设置、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事先获取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源为前提,通过调查统计,获取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才能为项目管理机制的形成和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统计工作的开展,全面地将各类信息参数化,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有效掌握项目建设整体情况,规避潜在风险。

(二)项目施工中,进行全程控制

在建筑项目具体施工全过程,同样应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对施工环节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尽可能完整、实时、详尽的收集之后,将它们形成有机结合的信息链,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得出的结论不仅对当前施工项目,而且对下一期的工程建设项目都起到反馈、指导作用。在招投标中,应当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指标来开展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运用统计学知识,通过客观规范的信息搜集,运用科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对项目的标的、投入、成本、资产、负债、利息、工资等进行量化评估,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经济效益分析。在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来制定质量指标、技术参数,?对比在建建筑项目关键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质量水平的具体评价,找出与质量指标、技术参数的差异,确定质量偏差,及时整改。在成本控制环节,通过统计调查与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因人工、材料或设备价格上涨等造成的成本超支进行预测,从而有效做出成本控制计划。

(三)工程结束后,综合分析评价

建设项目大多过程复杂,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相关项目数据庞杂。工程后期,进行项目统计,将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与汇总,建成数据化的施工资料档案库,方便后期的财务审计工作。

二、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统计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上所述,统计工作在建筑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建筑企业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统计工作就是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然后用图表展示,企业在统计工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统计岗位的设置不够明确,业务不专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并不存在专职的统计人员,很多部门在设置统计人员都是跟其他岗位进行混设,人兼多职,职责不够明确,并且人员调动频繁;从事统计工作的也非专业人员,他们并不掌握统计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难以对项目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供统计咨询等。

三、加强建筑企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保障统计工作部门独立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权限。统计部门通过统计、审计,对欺瞒行为,一经发现,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统计部门对建筑企业各项目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统计,形成统计报表后,可以不经由其他部门而直接统计结果上报给领导层,为其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配备专业化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人员,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统计问题,让计划统计发挥指示器、校正器之功能。另外,企业还需构建一套科学化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形式,规范统计人员的行为。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技术,系统、真实反映项目进展情况。

(二)引入信息技术,优化统计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的变革中,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在建筑企业统计工作中的也应该引入信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网络化,在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加速了企业与外界的网络沟通。这样可以让统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也可以让统计分析结果更为便利的呈现给企业其他部门,给出相应的决策参考。

(三)形成部门合力,做好全面统计

项目统计作为建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涉及人事、财务、安全等环节,为了共同做好全面统计工作,各部门需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让权、放权,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以便让统计部门迅速、准确获取所需统计数据和资料。

(四)进行管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

第3篇

关键词:建筑 施工 企业 项目管理

根据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定义,项目包括五大过程:启动(Initiating)、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ng)与控制(Controlling)、收尾(Closing)。本文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进行分析。

1.项目启动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启动,主要是在前期组织项目团队,开始进行项目前期调研工作。项目团队从项目管理与控制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关键环节、流程以及工程造价、激励等方面进行规范设计。

2.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是列出建筑施工主要的工作和任务清单。在工作和任务清单中要清楚地描述出:项目划分的各个实施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任务是什么;完成本阶段工作和任务的人力、资源需求,时间期限;阶段工作和任务的成果形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疑难、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等的处理机制;各任务组的组织、协调关系等。

3.项目执行与控制

3.1对工程项目生产计划的管控措施

(1)建立计划统计管理体系。公司要建立生产计划统计管理机制。用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观念制定生产计划,通过优化措施,编制出切实可靠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进行项目安排施工生产的依据。

(2)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工程项目进度计划,选用列表对比等统计方法检查进度执行情况,对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采用反馈控制,形成生产进度管理的PDCA循环,以保工程进展顺利。

(3)建立进度目标责任制,树立计划就是法规的理念,强调计划的严肃性。确定各节点工期的考核目标,分阶段进行检查考核。设立进度目标奖励制度,保证重点部位和关键工期计划的顺利实施。

(4)分解生产计划,建立分级目标控制体系。以总进度计划为指导做好单项工程计划,在此基础上分解为年度(季)计划,再细化为月、周计划,周计划细化为日计划,以确保各阶段工期目标和总工期目标的实现。

(5)狠抓计划落实。将进度计划层层落实。以月、周计划落实为重点,加强日常调度协调,确保计划按时完成。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思想工作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把进度责任层层落实到项目经理部、工区(专业公司)、班组和个人,按期进行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的业绩考核,及时兑现奖惩。运用先进技术,科学编制计划。可采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应用软件对进度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控制。

3.2生产进度管控措施

(1)组织措施:①将进度计划执行列入项目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有配套的奖惩制度;②实行不间断的施工指挥调度值班,保证指挥调度人员及时处理现场进度实施中的各类问题;③及时向相关方通报工程进展状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各方面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困难问题;④坚持项目部领导和技术人员现场 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协调、处理、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⑤坚持每天的施工生产调度会,使整个工程施工有步骤按计划地进行。

(2)技术保障

制定与进度计划相适应的施工方案,进度计划调整时,同时修订施工方案和有关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总进度计划目标的实现。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加强技术人员的现场巡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3)管理措施。组织有节奏、均衡、持续的施工,适时开展“双百”活动和“奋战六个月”等各种管理活动,以促进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项目经理部要针对当时工程进展的形势和特点,从抓规范、抓落实入手,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考核评比细则,定期检查评比,奖惩兑现。不仅可以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还有力地提高了项目经理部管理水平。考试大收集整理

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既要考虑项目管理的通用做法,也要考虑其自身特点。项目进度管理,不只是进度的管理,也是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综合的管理,要通过计划这根主轴,带动项目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并为计划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控制好进度计划,计划才能保证完成。

4.项目收尾

项目收尾包括:(1)合同收尾:合同终止的原因、核实合同条款、项目移交评审、合同文件归档。(2)管理收尾:建立项目文档、项目验收、项目总结。

项目收尾工作是使一个项目成功的重要管理手段,它和项目的其它工作和任务一样,应该纳入项目计划并按计划落实。阶段管理收尾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阶段管理收尾是项目的重要评审点;(2)阶段管理收尾是与客户进行沟通的好时机;(3)阶段管理收尾是收集、整理、保存项目记录最好的时机;(4)阶段管理收尾为项目最终收尾提供最基本的数据。

项目收尾过程中的一大落实重点是转变员工思想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漠的观念,对此,项目部除了定时召开安全例会、进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安全技术交底外,还适当增加安全物资投入,克服“重成本,轻安措”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投入同样可以产生效益”的观念,因为一起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与负面影响,往往远远大于安措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