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有:①直觉层面的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会探索其现象的内在原因;②初中多数男生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但实验结束,兴趣也就随之消失;③部分学生有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④少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习题。同时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具有思维定势、思维片面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2.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侣“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侣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2 整体建构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2.2.1 课堂内容的建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将每个知识点与技能孤立、分割开,而是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前后知识相互连贯,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2.2课堂结构的建构。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将四十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将物理课堂的四十分钟划分为0.5+2.5+1结构。即课前五分钟通过听写、提问、练习等手段回顾与木节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中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木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10分钟将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2.3 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3.1 解读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它既具有基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让不同潜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物理知识应补充,木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哪些内容落实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何处理好联系中的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质与量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3.2 改进备课方式,创新教学设计。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智慧汇集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劳动的重复,又彰显了个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貌,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起着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者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的成长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审视和分析其教学行为。通过理论分析与反思,不断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第2篇

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1. 进行任务分析

每节课设计前,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还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通过与学生对话,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凭主观猜测。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2. 制定教学目标

就是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形成怎样的态度和认识等学习目标,并在教学活动前把教学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3. 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内容应怎样详略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③在校内、校外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等。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教材的处理当中。

4. 设计教学策略

(1)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安排时,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挖掘所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了解所讲知识的发展过程及轶闻趣事,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开始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②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

这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般情况下,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

(3)物理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如实验探究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准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倡用身边的生活器材来做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4)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

①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物理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在整体上做出合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②科学规划好单元课时

物理教师需要对每节课的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好,如导入新课用多长时间,讲授新课内容用多长时间,提问讨论用多长时间,练习用多长时间,总结用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事先分配好。

(5)教学媒体的设计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尤其是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同时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再好的设备离开教师精心的准备也将失去它的作用。

5. 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即教后反思跟进。我们刚刚投身新课改,无论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急待加强和提高,有必要通过“教后反思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切实加强集体教研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学习与工作,教师之间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以,在新课标下我们要设计好教学,更要加强教研。

(1)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学习《课标》,通览教材,研究教材,在弄清《课标》的前提下弄清教材内容中每个栏目中的每个具体问题、每个实验等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在备课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研究:①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②确定重点和难点;③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学目标及策略上达成共识。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新课标要求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8-01

1 引言

优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让教学尽可能和课程标准形成一致的过程。为了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优化,本文将主要对物理教学设计同新课标一致性展开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个案研究

2.1案例:对自由落体运动展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等。首先提出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质量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否一定慢于质量大的物体。为了证实猜想,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同的两枚硬币和两张表面积和硬币相同的纸片,让它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况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对其下落的速度进行观察。第一种情况,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能够发现纸片下落速度慢于硬币,由此证明,下落速度更快的是质量大的物体。第二种情况,选择两种相同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张卷紧之后再同时将其从同一高度释放,发现纸团下落速度要快于纸片,由此证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的东西下落速度越快。最后一种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粘了纸片的硬币,发现两者下落的速度一样,由此说明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一样。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出结论即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其次利用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呈现怎样的运动轨迹;(2)中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根据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直线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

(3)阻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上述结论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利用课件展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最后做出课堂小结并布置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2.2案例评价

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该教师是尽可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案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1]。第二,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对教材加以处理,对教学资源展开了二次开发和整合。第三,在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充分预测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

3 促使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得到增强的相关建议

3.1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这比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更新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知识就更能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2]。再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传递给学生。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2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能够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所以新课标对教学资源具有更加广泛的要求。其次,加强指导年轻教师的力度。很多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通常都难以将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对年轻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再次,保障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提倡教师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结合众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恰巧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重视。最后,鼓励教师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教学不能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支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多于一些为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政府方面

首先,增加有意义培训。当前有很多培训都实施一种形式上的培训,没有切实的意义,为了让教师学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知识,就应该增加有意义的培训。其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中畅所欲言。最后,改革选拔制度。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仅限于笔试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观察。

4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或者是政府都应该为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的增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31-01

初中物理课堂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新变化,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往往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光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上课大可不必手舞足蹈,应该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可以是带领学生总结评比各组实验的优劣得失,启发学生找出使演示效果更好的办法。这样上课,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学到了终生不忘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思维和创造力。

二、研究课堂教学特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特点,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特点,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利用教学设计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不是教师讲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只有当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共鸣,与学生活动产生共振,才能使教与学生成最大的效能。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特点,熟悉教材内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根据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利于自己教又利于学生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即以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所束缚,才能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三、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以实现教学相长。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物理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导演者”。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

四、注重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重要,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可,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需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体现了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五、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能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老师的教学技巧更加娴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如分子排列和三种物态的物质特征探究,使物理和化学相互渗透。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课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就是教材编排的更新,而应该是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更新,以及对教师自己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新变化,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往往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光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上课大可不必手舞足蹈,应该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可以是带领学生总结评比各组实验的优劣得失,启发学生找出使演示效果更好的办法。这样上课,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学到了终生不忘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思维和创造力。

二、研究课堂教学特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特点,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特点,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利用教学设计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不是教师讲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只有当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共鸣,与学生活动产生共振,才能使教与学生成最大的效能。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特点,熟悉教材内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根据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利于自己教又利于学生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即以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所束缚,才能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三、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以实现教学相长。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物理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导演者”。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

四、注重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重要,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可,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需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体现了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五、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能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老师的教学技巧更加娴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如分子排列和三种物态的物质特征探究,使物理和化学相互渗透。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课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就是教材编排的更新,而应该是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更新,以及对教师自己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笔者就以新课标为背景,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都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但由于重视程度、认识程度、实践多少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提升缓慢。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经过近几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施好探究式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讲课时通常要有一个导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过程。物理课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前,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勾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结合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学习。

例如,在我们学气压一课时,先准备好一个空瓶、酒精、棉花、火柴和一个煮熟的鸡蛋。把棉花用酒精浸过后用火柴点燃投入空瓶中,把瓶口用削好皮的鸡蛋堵住,很快鸡蛋就会被吸入瓶内。这个实验,会使学生脑中产生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利用替代教具创设问题情境,例如,用一块小的橡皮泥会在水中沉浮,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二、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关注每节课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更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哪些科学探究能力,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凡事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假如一节课是一叶小舟,三维目标就是船上的货物,每次船上装什么、装多少都要事先考虑。

2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教师快速组织课堂,还能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度。

3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路要清晰,如何设置课堂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考虑充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重结果更重过程为原则,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好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三、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能“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五、开放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优化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香.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科技信息, 2010,(3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课题二——《原子的结构》涉及到的是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人教版新教材编排时,把“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相关知识也融入了其中,使得原本就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新课标对这一课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以往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都只是“知道”层面,只有对“离子”的要求是“理解”层面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感到“无从下手”。去年9月,南通市化学教学研究室针对这一现状,拟定课题《原子的结构》,开展了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现将我对该课题第一课时的设计感悟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划分课时的纠结。由于课文包含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个主题,为了保证主题呈现的完整性,在划分课时时,我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划分在同一课时,这样的划分使得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变得异常繁重,几乎无法完成,设计教案时我几次改变方案想把“离子”的教学分离出来,但又破坏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对“离子”教学的铺垫作用。新课标提出: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知道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在物理课中对原子构成已有的了解我最终决定维持原有的课时方案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我将两个主题分了三个层次:一、原子的构成;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离子的形成。

要设计并上好这堂“超大容量”的抽象课,教师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课堂上可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将视频、PPT、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原子构成”主题的教学设计,我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本P53图3-9以及PPT进行优化组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

原子的构成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3图3-9及图左侧文字,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将自己的认识归纳出来。

(投影)问题: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它们所带电性和电量如何?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板书)原子

2.教师提问:原子核带电吗?说说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表中列出了几种原子的实际构成情况,请观察各粒子的数目,讨论后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投影问题):请讨论,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本质差异是因为哪种粒子的数目不同造成的。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大大节约了授课时间,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另外,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较高,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立足点。于是我想到了高中课堂上的“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剧烈的燃烧现象的冲击也许能打破课堂的死闷和沉寂。

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相互吸引形成氯化钠,除原子、分子外,离子也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8篇

/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较以前的实验稿,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新课标》的61条“科学内容”的描述中,有33条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等手段来实现,有29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实例”等来展开教学。实践证明,将实验设计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生活化实验创设科学探究情景,用生活用品经历探究过程,用身边趣味小实验突破科学生活误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生活化;实验;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1-3

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活化实验,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对落实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着特殊作用。

1    生活化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培养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1]等方面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演示,往往更能达到兴趣激发的效果。

笔者曾在《空气的“力量”》的教学时,自制一个“两心壶”(如图1)做情境导入的演示。第一次什么都倒不出来。第二次倒出的白色的奶茶,耶!有的同学开始要求“老师慢点”,个别还没有从下课的休整中回过神的同学一下子也被吸引了,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老师演示的茶壶。第三次居然还倒出了红茶。啊!同学们惊呆了,老师追问一句“同学们,还想喝什么茶?”全班齐声回答“绿茶”,笔者说:“很遗憾,老师今天倒不出绿茶,等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能制作一个茶壶,还能倒出三种、四种甚至更多种类的茶。”

正视图                     俯视图

图1 两心壶

将生活中普通的洒水壶稍加改装就成了具有神奇功能的“两心壶”或“多心壶”,化平常为神奇的生活化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观察力,还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激发浓厚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物理的神奇和美妙。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用好物理。

2    生活化实验探究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新课标》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修订后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开辟了“迷你小实验”“想想做做”等栏目,倡导师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展开一些实验探究。这些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1]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和设计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案,增强实践意识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同学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后,我校物理组就组织初三年级各班级间开展了“摇绳发电”比赛活动。物理实验室只为各班提供一个微安表(300 μA规格),其余材料由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准备。在不新增电源的前提下,根据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确定成绩。全年级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各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收到了意料不到的好效果。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用行动体验了利用地磁场发电的可能性,还在参赛的准备过程中,发现了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最大角度与摇绳导线规格、摇绳方位、摇绳节奏等都有关,用实际行动体验到了科学的神奇和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持续投入能彰显个性特点的活动中,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从事科学观察、基于证据形成理论假设等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生活化的趣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通过初中物理教学,让孩子能“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代替空洞的说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空气的“力量”》的新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体会大气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首先,给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一瓶饮料,为鼓励与同学分享,老师打开盖子,把一根很粗的吸管(侧面开有小孔)交给他。“耶,怎么吸不上来?”这位同学感到很惊讶。老师鼓励他找一下问题出在哪儿。等这位同学发现了吸管上开的孔后,笔者就向全班播放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图2),并附旁白“欣赏广告,关注吸管”。广告刚播放完,就有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发表他们的观点:“三叉管不可能吸上牛奶”,“这份广告是伪科学的”,“除非三叉管是不相通的”。于是,笔者就用另外两根细吸管,插入刚才同学用的粗吸管中,模拟了广告A中的情形,让同学们见证了他们的判断。“怎样能同时喝到多种饮料呢?”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地就发现了三叉管的妙用,全班同学沉浸在幸福的发现中,笔者又让同学们欣赏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图3)[2]。

图2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截图

图3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截图

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孩子快乐科学之旅的陪伴者,我们可以利用精彩的生活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信息,将对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开心的话题中,不仅能激活物理课堂,还能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幸福,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4    生活化实验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物理学家发现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包括测量一个物理量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方案失败、修正和调整,最终才逼近真理的。

在同学们设计出用盛满水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管中水面不掉下来的方案(如图4所示)能证明大气压存在后,笔者进行过如下课堂设计。老师出示问题:“大气压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方案讨论,尝试用更长的管子来验证,但毕竟可选的管子长度有限,感觉到有些无奈。这时,笔者就拿出事先灌满水并盘曲在桶中的透明塑料管和塑料瓶(如图5所示,上方的瓶中有显示水面的醒目的浮标),与同学们一起验证不断修订的猜想――“大气压真的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让协助演示的同学,慢慢地逐渐升高饮料瓶,全班同学都伸长脖子、翘首期盼大气压再也无法支撑水柱的那一刻。该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即便站到讲桌上,就算将饮料瓶升到天花板上(笔者曾在一个大礼堂上这节课,水瓶被举到了5米多高),浮标仍然处于瓶中最上面,说明水面没有下降。唉!太遗憾了,管子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高。

同学们认为,瓶中的水面总有一个时候会相对顶部下落。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理论探究,得出大气压p0=p液=ρgh液。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同学们很自然就想到了,换用更大密度的液体做实验的方法。这个设想就是在300多年前,托里拆利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借助生活中的易得物品来体验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实验完成的部分过程,不但真正实现了教学元素的多元化,还激起了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对科学家超人的智慧无比的崇敬。孩子们在一系列跃跃欲试的“猜想―设计―验证―再猜想―再设计―再验证”的体验中,那种勇攀科学高峰的欲望被点燃。消除科学研究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后,再结合理论探究手段,升华学生的科学情感。这样的科学情感教育目标仅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远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2]。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少物理实验教学无法开展,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因此,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教师转变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观念和改变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

作为肩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重任的物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开发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资源。采用生活化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养成科学生活的习惯,增进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用情感目标的达成助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

一、创设趣味场景,引领学生参与到“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去

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好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创设场景。尽一切办法创设一个趣味情景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高度兴奋地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去,也让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去。

如学生在初接触电学知识,学习《电荷》这节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物理课本“捋塑料细绳束,越捋散开得越厉害”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演示的过程及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讨论,引入到《电荷》这节新课的学习中去。当然同样一节新课的导入,根据日常中的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教法对《电荷》这节新课的情景导入设计,就会显得很有创意:用摩擦过毛皮的橡胶棒靠近细细的水流,发现水流被吸引过来,跟着橡胶棒移动。这样的情景创设,新颖、有趣,既能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符合新课标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师的激情引领、师生的积极互动,是“活力课堂,高效教学”开展的有力抓手

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通过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的形式体现。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景的交融,教师在互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学生在互动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改进或创新并形成规律。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教学才会达到高效。

首先,渐进式的课堂设计,能促进师生积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内容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创设悬念。其次,课堂上老师的激情引领,也会促进师生的互动。教师的讲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与教师讲课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再次,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推进师生积极互动。一个表演出色的演员,可以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而在三尺讲台上,一个充满活力、语言感染力强、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的教师,讲课时同样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中创设学生竞赛活动,推进“活力课堂,高效教学”的开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时,对一些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应当设计一些“让学生试手”的知识竞赛或游戏活动,这不但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新知识、参与物理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从竞赛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功感,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忱,从而实现“活力课堂,高效教学”的开展。

如一位老师讲授《压强》知识,学习完增大、减少压强的方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比赛活动:请各小组(共四小组)各派一位同学上台比赛,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各位参赛学生马上展示各自的答案:有的学生立即抱起桌上的一堆书本,有的学生当即单脚站立,甚至有位大个子学生抱起前排的另一位学生并抬起一条腿来单脚站立……当即全班学生哗然,课堂气氛达到了。这个游戏活动的设计、开展相当成功,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活动中巩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进一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下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高高兴兴地自觉学习,做着自己喜欢的听、说、读、写练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物理学科特有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多数初中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物理演示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物理学科的大小实验有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实验所用的器具可以是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是学生自制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使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存在于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也很简单、方便。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方便学生记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老师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教学设备,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物理老师把课堂上不能做实验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巧妙设计,重点分析物理原理,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教师自身的感染力

一个好的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的知识构架,能运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肢体动作去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越强。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是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的,他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在他30多年的教学和育人实践中积累而来的,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作为物理老师,要努力修养个人内在感染力,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物理阅读习惯

1.物理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素材

良好的学习方法先从强化阅读物理课本入手,老师要带领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心内容,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物理的学习是模块化的,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衍生和综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吃透物理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特点进行阅读

初中物理教材有普遍的特点。比如,由问题引出每章的开头;每节中都有核心小标题;许多章节的最后都留有思考问题;文章中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门路;每章后面都安排了课外阅读材料;每章的最后都有全章主要内容总结。这些特有的安排正是老师教学生梳理课本内容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全面把握物理知识的同时,重点解决细微知识要点和疑难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理清课文思路,运用简单记忆和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小组集体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坚持与积累是学习知识持久的原动力。比如:很多物理老师引导学生创办的物理月刊,其中有“物理学家”“实验物理”“物理小论文”等专栏。学生通过自己创刊,广泛积累学科知识,反复强化知识点,重复操作实验步骤,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课堂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训练思维能力

新课标让我们理解了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主体教育等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从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老师在课堂上出训练题目时,要注重题目的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比如,在物理电学的教学中,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电路图中可以在电流、电压、电阻三方面出题,题目相互关联,画图和解答相结合,多方面考查知识点。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任务导向明确、多样化的贯穿方式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难免会有一点不适应。同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究。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化学专业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化学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提出质疑,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对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来说,一般实验注重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其次要有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最后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样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化学实验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科学性,并且实验过程中的材料和器材必须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实验的难度不能超过所学内容。不管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2.创造性原则: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上,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并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不要照搬全收,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学生学习范围和认知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创新,让化学实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3.可行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必须是教材上的相关实验,或者教材实验基础上的升华和改革。而且化学实验设计要和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但是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接受能力,实验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备实施性,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4.安全性原则:化学实验一般都要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有些材料和器具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在实验设计之前,教师要正确讲解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材料和药品,同时尽可能的设计危险小的实验,不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和器材。一定要保证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5.趣味性原则: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辅助的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能够缓冲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指将教材提供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延伸和升华,改变实验中的某些条件,使其成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思考的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会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过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探索改变实验条件以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的辅助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而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主要是通知、验证、运用的设计模式。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结论,这种方式的化学实验比较死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可言,步骤是提出实验问题、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但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1.探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设计方案:

科学性原则:基于对物质科学性分析,首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其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可行性原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

安全性原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不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2.实验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3.二氧化硫溶与水生成酸,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适应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习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跃新.乐学与爱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两步走[J].辅导员.2011,(27).

[2]韩亚.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1,(47).

[3]孙龙周.对观察水沸腾实验的反思与改进[J].物理通报.2011,(09).

第12篇

一、当前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理念淡泊,忽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实验教学的目标仅放在知识的获取上,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种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就盯在实验的结果上,认为只要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算实验教学的目标已完成,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凡是进行学生实验,总是把学生往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思路上引,让学生按方抓药,怕学生出问题,怕得不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认为在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精心钻研初中物理新课标,没有透彻理解新课标精神和思想,对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的新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方法当然就不对劲。

(二)物理教学的目标仅停留在升学率上,导致大量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在全面深化课改的浪潮中,农村中学也积极响应,不断促进物理课程改革,但实际上由于教师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许多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仍不到位,虽然穿的是新鞋,但走的还是老路。一部分物理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学生成绩,追求升学率,认为做实验不仅浪费教学时间,且对学生考好成绩并没有多大效果,不按新课标要求去实施实验教学,更多的采用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陈旧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实验学生没有机会去做。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获得了高分,获得了高升学率,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浪费实验教学资源为代价换来的,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三)教师实验教学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制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做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在这些实验中,有些实验做起来技术难度较大,实验设备的组装比较麻烦,而且需要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这样的实验,部分老师就因为实验不好做而擅自变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讲实验,剥夺了学生亲自探究、亲自操作的机会,扼杀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实验因器材一时短缺而无法进行,或原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教师也就随意放弃实验,却不能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身边找一些生活物品或对实验加以改进而确保实验顺利完成。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欠缺,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引导、课堂组织、教学反思、实验改进等能力方面有待不断提高。

二、今后改进措施及对策

(一)认真学习物理新课标,确立实验教学新理念

众所周知,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要把科学探究学习方式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物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领会物理新课标精神,树立正确教学新理念。如果教学理念跟不上,要想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那将是一句空话。

(二)加强物理教师实验培训,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培训是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深化课堂改革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创建了各类培训平台,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能力,适应时展新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各类形式培训,主动争取培训机会,为自己的实验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事实证明,通过培训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开拓了农村教师视野,增长了农村教师见识。

(三)坚持实验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好习惯

实验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确保把每个实验做成功,确保实验现象直观明显,效果良好。我们都有深刻体会,若课前不预做实验的话,往往在课堂上做起来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备实验,看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应注意哪些事项、发现了哪些新问题、需要做哪方面的改进、预知学生在哪个实验环节上有困难,这一切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实验课堂效率。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后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物理教师要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一节实验课授完后要认真思考总结,回想这一节课在哪些地方取得了成功,而又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甚至失误,要寻找失败的原因,确保今后实验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发实验课程资源,努力改进实验设计,做齐做好各类实验

第13篇

我国应用的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是由权威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化学学者共同编写的。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新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课本更加通俗易懂,九年级上下两册化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用说明文的方式编写的,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图文并茂,不仅方便老师教学,也更加方便学生阅读,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材,也是一本高质量的化学知识启蒙读物。鉴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应用这套教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预习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在进行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氧化碳》一节内容时,就将课堂前15分钟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预习的效果,我首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到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对空气的污染等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对这种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他们在阅读中完成了我交给他们的阅读任务,归纳出CO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图表,完成了预习任务,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方便了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的理解化学原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化学实验则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在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的运用。在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参与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化学现象建立联系,还能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一课的教学中,就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搬到了课堂上。在教学内容开始前,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提出诸如为什么加热高锰酸钾能制造氧气、氧气有什么用、有没有别的方法制取氧气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的问题中,我顺势展开教学内容,并以我们刚制取的氧气为学生进行了燃烧实验等小实验,使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等,实现了教学目的。当第二天再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课教学时,很多同学通过昨天课堂实验的观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不仅参与实验的踊跃性极高,通过第二次的细致的试验教学,学生普遍很好的掌握了氧气的制备要点和方法。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14篇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67―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下面,笔者立足于生本教育,从不同角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和他们自身密切相P;教师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全方位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以“杠杆原理”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比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将道路中央的大石头移走,确保车辆正常通行。在提出该问题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学生提出的观点加以总结,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教学设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具有鲜明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要以多个教学标准客观评价班级学生,要告诫学习好的学生戒骄戒躁,多鼓励后进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客观呈现。

以“焦耳定律”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实验,根据他们已有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比如,让某些学生负责实验过程的设计,某些学生负责试验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准确理解“焦耳定律”概念等,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与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这种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哪些因素紧密相连,一旦改变物理条件,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促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材内容的取舍,拓展物理学习领域,优化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应体现:第一,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三,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第四,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成效

探究式教学使整个课堂活起来,设计贯穿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主线,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物理教学体现了以观察和实验为主,但教师只是实验的演示者.而新课程下物理教学中,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探究教学的重要作用.虽然也只是在摸索和尝试,但已经将探究教学带入课堂,并收到一定效果.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都很强,教师将探究教学引入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能对一些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有个学生说:“我喜欢上物理课.在物理课上,老师让猜想,我可以说出我自己的想法,并且每个同学都有机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我的猜想不正确,但也能够自己通过实验来检验,比老师直接告诉我印象深得多.”

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不先定下基调,而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开展思考、讨论.

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可用“猴子捞月”引入新课.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有什么特点,如果把镜面水银去掉,还可以成像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实验验证,探究出平面镜成像原理,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1.创设现实情境和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和实验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猜想、动手和探究.学生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补充设计实验:用木板和手指分别压气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当用木板压气球时,用了很大的力也不能将气球压破,而手指却用较小的力就能压破,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提出:什么是压力,压力的方向,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合作和交流后,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在理解教材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参考.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将知识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如教材中的“家庭实验室”、“物理在线”、“走向社会”等.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基础与提高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3.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

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智慧汇集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劳动的重复,又彰显了个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貌,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起着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者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成长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增加“课后反思”这个环节,这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审视和分析其教学行为.教师通过理论分析与反思,不断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4.教学形式要创新,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