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范文

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第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活动形式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儆效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本校一些学生的优秀案例或反面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意识,反省自己的行为。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目的。例如,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举行一次模拟招聘会,让学生提前体会到就业的压力,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

3.团体游戏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团体,只有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团体游戏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如“体验责任”游戏,可以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明白团体的力量。

4.技能训练

当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承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现象。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拥有竞争的实力。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气质特点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症的“呼吸守点法”和“呼吸松弛法”,有助于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角色转换法”和“自我暗示调节法”,可以调节情绪的“倾吐宣泄法”和“情感转移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摆脱恐惧心理的“系统脱敏法”等等,都可以采用边指导边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此外,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每节心理健康课几乎都能用到的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交流、沟通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得出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真诚参与、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6.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状态作出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报告的方式很多,大都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需经过认真思考或者后续教学环节中还要运用以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可以用书面报告。必要时可以用量表进行测评,但也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发现、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或者存在问题的手段。在组织自我报告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要强逼学生公开进行自我评述。

心理健康课中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是,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遵循基本的原则,否则就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二、心理健康课应掌握的基本教学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1.提问的技巧

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讲真话、讲心里话,但学生往往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责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讲套话、假话。比如,甲学生与乙学生出现矛盾,教师想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和做法,提问:“如果你是某学生,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肯定使教师满意,但很可能不是学生的真话,教师难以从回答中了解学生的心态,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投射的方法,将问题改为:“你认为某学生会怎么做?”答案必将更丰富,学生的真实心理也能够在他们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

2.评价的技巧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往往是对发言的内容和质量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真心投入,真情流露”。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也就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里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

3.设计的技巧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进行疏导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常言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是否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4.要强调尊重

第2篇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认识存在偏差,缺乏课后延伸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育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对心理素质形成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课后延伸重要性的认识。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应对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异于其它课程,不需要也不能布置课后延伸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负担。第二,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的点缀和摆设,既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更忽略了课后延伸这一教学必备环节。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下,教师缺乏课后延伸意识,课后延伸变的可有可无,致使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训练机会,学生个别心理问题难以及时获得矫正,课堂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2.课后延伸重预设,轻生成尤其是非预设生成

有效的预设可事先预见与提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的解决对策,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非预设生成即课堂上偶发事件。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使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有相当部分心理教师只按照教学预设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忽视了一些非预设生成的问题,比如隐性的心理伤害,比如集体辅导无暇顾及的个别心理问题等,课后延伸的实效性因此大打折扣。

3.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

有些教师设计的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为设计而设计;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活动既被动又低效,课后延伸的目的难以实现。

4.课后延伸目标过高,难于操作

课后延伸的目标过高,严重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活动难度过大缺乏可行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例如上《走进教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苦与乐,有个教师设计“我来当一日教师”的活动。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显然对于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有局限性的学生来说,缺乏可行性,更谈不上有效的实施。

5.缺乏有效的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有些教师仅仅将课后延伸当做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活动的结果既疏于检查,也缺乏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结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如何,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宣传与沟通意识差,课后延伸活动缺乏系统性协作

有些心理教师单纯地把课后延伸理解为学生单方的课外活动而已,忽视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与支持。实际上一个缺乏各方共同协作的课后延伸是孤掌难鸣,难以取得成效。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实效性对策

1.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思想迎领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必然带来行为的随意性,致使在实践中对课后延伸缺乏有效的设计、指导、检查与激励,学生的有效活动也无从谈起。课后延伸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帮助教师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白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和必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在这里,课后延伸不仅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的催化剂。

2.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导向与灵魂,也是课后延伸具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良好的课后延伸效果,首先,课后延伸目标要明确。要明白课后延伸总体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强化、巩固与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善;另外,要明确每一项具体延伸活动的目的要包括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具体目的、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具体的活动方法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与方案等。第二,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年龄心理特征等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与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生活化特点。第三,活动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目标应克服“假、大、空”的弊病,要将抽象的、泛泛而谈的高远目标,具体细化为可以训练、培养、实践和评定的目标。

3.内容的确定应立足课堂教学预设,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非预设生成

课后延伸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活动的设计至实施都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导向。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教学预设,还要善于选择非预设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受时空、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性质特点限制的非预设生成的资源作为课后延伸的内容。或者科学设计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或者及时跟进个别辅导,使课内辅导及时延伸到课后,课堂内外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课后延伸的实效性。比如在上《将友谊进行到底》一课时,面对“校园里几个男女同学勾肩搭背地说笑着,他们认为这是思想开放的表现”。这样简单的判断题,教学预设是: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班级有些同学却持肯定态度,而且平时也有这样的行为。面对这个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鉴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将这一问题设为课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后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写感受(“假如我的妈妈(或爸爸)经常与几个男性(或者女性)朋友勾肩搭背地说笑着,我是什么感受?”)等途径,引导学生写出辩论稿,进行辩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4.建立与完善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课后延伸活动的情况,又能让教师及时将自己对学生活动成效的态度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既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活动的质量,又可以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课后延伸活动。检查与反馈评价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前十分钟的表演、演说、辩论、成果展示,也可以是书面的心得感悟与体会,还可以是心理小报的比赛、校园心理剧的编演等;可以是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互结合,也可以是学校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5.加强宣传与沟通,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一样,课后延伸活动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尤其是有些课外延伸活动需要在家里和社区完成,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主动配合孩子开展活动;同时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协作,争取社区对学生课后延伸活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课后延伸的实效性。

第3篇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认识存在偏差,缺乏课后延伸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育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对心理素质形成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课后延伸重要性的认识。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应对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异于其它课程,不需要也不能布置课后延伸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负担。第二,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的点缀和摆设,既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更忽略了课后延伸这一教学必备环节。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下,教师缺乏课后延伸意识,课后延伸变的可有可无,致使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训练机会,学生个别心理问题难以及时获得矫正,课堂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2.课后延伸重预设,轻生成尤其是非预设生成

有效的预设可事先预见与提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的解决对策,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非预设生成即课堂上偶发事件。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使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有相当部分心理教师只按照教学预设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忽视了一些非预设生成的问题,比如隐性的心理伤害,比如集体辅导无暇顾及的个别心理问题等,课后延伸的实效性因此大打折扣。

3.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

有些教师设计的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为设计而设计;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活动既被动又低效,课后延伸的目的难以实现。

4.课后延伸目标过高,难于操作

课后延伸的目标过高,严重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活动难度过大缺乏可行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例如上《走进教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苦与乐,有个教师设计“我来当一日教师”的活动。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显然对于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有局限性的学生来说,缺乏可行性,更谈不上有效的实施。

5.缺乏有效的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有些教师仅仅将课后延伸当做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活动的结果既疏于检查,也缺乏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结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如何,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宣传与沟通意识差,课后延伸活动缺乏系统性协作

有些心理教师单纯地把课后延伸理解为学生单方的课外活动而已,忽视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与支持。实际上一个缺乏各方共同协作的课后延伸是孤掌难鸣,难以取得成效。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实效性对策

1.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思想迎领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必然带来行为的随意性,致使在实践中对课后延伸缺乏有效的设计、指导、检查与激励,学生的有效活动也无从谈起。课后延伸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帮助教师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白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和必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在这里,课后延伸不仅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的催化剂。

2.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导向与灵魂,也是课后延伸具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良好的课后延伸效果,首先,课后延伸目标要明确。要明白课后延伸总体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强化、巩固与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善;另外,要明确每一项具体延伸活动的目的要包括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具体目的、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具体的活动方法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与方案等。第二,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年龄心理特征等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与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生活化特点。第三,活动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目标应克服“假、大、空”的弊病,要将抽象的、泛泛而谈的高远目标,具体细化为可以训练、培养、实践和评定的目标。

3.内容的确定应立足课堂教学预设,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非预设生成

课后延伸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活动的设计至实施都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导向。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教学预设,还要善于选择非预设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受时空、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性质特点限制的非预设生成的资源作为课后延伸的内容。或者科学设计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或者及时跟进个别辅导,使课内辅导及时延伸到课后,课堂内外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课后延伸的实效性。比如在上《将友谊进行到底》一课时,面对“校园里几个男女同学勾肩搭背地说笑着,他们认为这是思想开放的表现”。这样简单的判断题,教学预设是: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班级有些同学却持肯定态度,而且平时也有这样的行为。面对这个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鉴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将这一问题设为课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后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写感受(“假如我的妈妈(或爸爸)经常与几个男性(或者女性)朋友勾肩搭背地说笑着,我是什么感受?”)等途径,引导学生写出辩论稿,进行辩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4.建立与完善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课后延伸活动的情况,又能让教师及时将自己对学生活动成效的态度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既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活动的质量,又可以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课后延伸活动。检查与反馈评价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前十分钟的表演、演说、辩论、成果展示,也可以是书面的心得感悟与体会,还可以是心理小报的比赛、校园心理剧的编演等;可以是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互结合,也可以是学校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5.加强宣传与沟通,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