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普知识小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所以本人说的“实效政治课堂”就是政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收益和思维的拓展,既让学生学会做人之道,又能使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运用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今年,即2013年,广西全面推行高中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改,如何去上好每一堂政治课,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加有针对性,更富有效率?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新课改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实效课堂我的几点探讨。
1. 树立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人的理念,是普通高中实现实效课堂的前提
这里我说的成人是指讲公德、遵纪守法、承担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普通高中的生源都是重点示范高中录取筛选后的学生。像县城的一些普通高中,每年中考招生都是第三批的,他们所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市级示范高中和县城示范高中录取之后所剩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根本不可能都使他们个个都能成才,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思想品德教学开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所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人就是最大的实效,这也正适合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而理念往往决定着人的行为,也决定着人的行为办事态度。所以,实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都成才也要使学生都成人的理念。
2. 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普通高中实现实效课堂的催化剂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说:“成功秘诀在于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就差,对他们来说学习就是苦差,加之政治教材的内容乏味,所以上政治课有很多同学睡觉。所以普通高中政治教师实现课堂实效就必须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老师都知道:学生喜欢听歌。那我们就投其所好。放歌给他们听,但放的歌与教学内容有关系。像上思想政治1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就先放了《房价之上》是《月亮之上》的改编歌。用歌词中提到房价高跟政府商量来激发学生去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教师具备精深广博的业务素质,是普通高中政治课堂取得实效的保障
政治课堂要做到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话,确实其中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前,我们常说:“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现在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就需要我们有精深广博的业务素质,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方面:
(1)政治教师必须了解乡土资料,把乡土气息带入课堂。
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而书本中的材料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用这些素材仅起到说明原理的作用。对学生们而言,很难产生共鸣。所以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子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应对,了解地方特色,通过网络、实地考察等方式熟悉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资料。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我展示“广西宜州特色文化”三月三对歌和来宾文化及本地武宣下莲塘村将军古建筑物风格等乡土风情。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政治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敢于取舍教材内容并把新信息融入课堂。
从新课程的设计来看,它所体现的是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原则,各学科、各种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内容相当宽泛;教师要是什么都讲,那就没法实现课堂的实效。这要教师敢于取舍教材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新程标准》要求政治教师把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不断增强,感兴趣的领域愈来愈宽广,超越了课堂,超越了教材,超越了学校,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们狭隘和单薄的知识,已很难适应创新时代、新课程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好书,必须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持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并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课堂,不断探讨、研究教育的艺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磁性”。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越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只有自己是源头活水,才能以丰富而又新鲜的知识滋润学生,为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提供强大的保障。
4.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普通高中实现实效政治课堂的关键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规律,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好充分准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总之,实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实效课堂势必要广大政治教师全力积极探讨,并付出行动。新课改下,广大政治教师尤其是普通高中政治教师实现政治实效课堂才有出路。
参考文献
[1] 周双玲. 论新课程下政治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3)
一、“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学生
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首先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也即“心中有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课前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他们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资料,使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何在;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还带他们到野外野炊,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组织他们观摩乡村的各种传统集会活动,了解民俗风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大学问”……再者,课上“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在《到民间采风去》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他们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深入学生学习实际,用心探究,逐一引导,当好学生的“向导”。
二、创设情境,生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上得有情有感。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学生想象,步入情境。我在教学吴均《与朱元思书》时,就这样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与联想:吴均的出游应该是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还雇小舟出行;在船行波涛骇浪之中时,吴均有啥感受呢?他一定是觉得小舟从浪尖一闪而过的惊险就如“猛浪若奔”,两岸连山夹道迎送,山貌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化静为动,这样的美景,简直只应天上有,难怪吴均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想要当一名隐士了。从而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这时,学生大都会心一笑,个别还跃跃欲试,与周围同学交谈感悟心得。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句所蕴含的情感溢出纸面。
三、熟读精思,遨游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学生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领悟作者之意。引领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设身处地品读体验,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海洋中遨游领悟,慢慢诱导学生,开启学生心智。如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物我两完、庄生梦蝶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构建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加强对各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高效语文课堂,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1.体验快乐,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作为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喜欢上你的课,当然某些时候学生会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去做“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我曾对我班最喜欢上音乐、美术课的学生作过原因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两门功课没有压力,具有趣味性。可见,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时,他才会对课堂有所期待。
2.多种情境,让学生有所回味
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快乐的回味。这些快乐的回味,可以是一则小故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上台演讲、学生自己读书等多种方式呈现;可以是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这样的课文时,就可以采用交流和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情景表演,如低年级的《比尾巴》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进行表演;还可以是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评选出朗诵诗歌最流畅、最有感情的学生。
3.开放课堂,让学生多一些互动
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所在,所以有些课与其按照老师既定的内容去教,不如让学生自发地来问。还有些课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就更能切合学生所需,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第一,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注重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交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使知识更加丰富,学生能力更加全面。第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等等。这些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二、高效课堂,要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1.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2.简化教学过程
简化教学,就是要简约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对重点内容反复强化。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不搞花架子。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其实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他们适合简单、直观的教学。而教学环节设计简化,可以让老师在简单中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实现课堂的高效。
3.扎实学习方法
扎实,就是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学生只有认识字才能把这些字联系起来成句、成段、成文章,才能感受语句的内在感情和外在形式。
(1)教会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让学生学会自学。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注上音,自己识记。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认读生字,并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这样,通过预习,学生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记住字形
眼,要注意看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及笔顺。耳,要善于发现老师指出的重点,如老师说“雷”字上面是“雨字头”,“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或横折钩。脑,要牢记字的读音、字义、字形。手,通过动手写,把看到的笔顺、听到的内容、记住的重点在练习本上反复训练,加以巩固。
(3)教会学生自我复习巩固生字
记忆的东西在保持中会发生遗忘。因此,复习巩固生字很重要。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默写、听写等。
4.注意“讲练”结合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但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其实,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每节语文课都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思品课;科普教育;渗透
素质教育要落实在课堂上,思想品德课若能恰当地渗透科普知识教育,不仅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会收到良好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中抓住所涉及到的有关科普知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适当地引申扩展,注意调动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但圆满完成思品教育内容,也起到普及科学适应听作用,从而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摸索出了思品课堂教学渗透科普教育的结构模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学文明理,扩充知识,畅所欲言,巩固深化;归纳总结,指导行为,并以普及科学知识穿始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思维、钻研所学知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被动地应付,精力也不集中,即使学得了知识,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能起到指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学习的目的。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平等、温和、喜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非常乐意接受教师给他们设计的活动模式,教师也能够民主的接受学生基于自己生活提出的一些品德教学活动模式,不经意间,就“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那层“隔阂”,把生活“延伸”进了课堂,把课堂“开放”进了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教学十一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部分时,首先给学生讲《再见,观音菩萨》的故事,接着让同学们讨论,那个同学生了病,打针吃药都不灵,拜了观音就灵,但是他的考试成绩不好,再去拜观音保佑又不灵了,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复习才考了好的成绩,经过讨论,同学们初步有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概念,接着就导入了新课。
二、学文明理,扩充知识
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学生在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之后,我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小明到叔叔家做客要()敲门。当叔叔请小明坐下倒茶给他喝时,小明应用()接过茶杯,说声()。跟叔叔告别时,小明应该说声()。”填空练习复习巩固了礼貌行为规范。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的礼貌规范。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思品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不迷信的品质,要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还应该解决为什么要相信科学的道理,但课本鉴于学生的年龄小,很多课文中未明显提出,就需要老师恰当地、灵活地予以补充讲解。例如在教学十一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部分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老师还须简要讲解迷信、产生的原因和迷信、对人们的危害性等科学道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迷信、是愚味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这一结论,从而使学生在“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中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畅所欲言,巩固深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联系实际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工作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并在学生的发言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中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引导学生,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一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部分时,教者提出来:你见过哪些迷信活动和现象?你又是怎样对待这些迷信、的?讨论后教师要作出明确的结论,提出哪些是属于迷信、,教育学生不参加迷信、活动,提出完成课后的想和做习,另外,再适当补充少量的判断题,以达到巩固深化,提高认识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指导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开设一系列医学专业[1]。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01年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1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美容保健人才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为更好地满足21世纪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基础医学概论是这些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教材由刘黎青主编,分为上、中、下三篇,涵盖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正常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课程。由于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高职大一学生,部分学生为缺乏生物学教育背景的文科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所以面对知识涵盖广、术语比较多、内容繁杂、综合性强的基础医学概论,学生常常会出现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2]。笔者在从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2年时间里,发现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融入一些医学科普性内容的话,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学以致用。因此笔者在此将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成效总结如下。
1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医药院校担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大一学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结合课本,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解清楚,学生大体上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学生一般兴致不高,觉得这些医学知识偏向于理论,无法有效和实践联系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结合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笔者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细胞与组织时,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以往都是单独进行讲解,小分子通过跨膜进行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大分子通过膜泡进行运输,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别介绍各种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那么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根据学生专业,如果是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会进一步介绍很多药物必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与药物跨膜运输联系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具体形象一些。而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又会抛出一个科普性的问题,如何煎药?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因为这个和实际生活以及他们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很高。然后笔者再联系物质跨膜运输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煎药: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动植物,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有机物一般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外面有一层细胞膜,当用冷水煎药或先冷水适当浸泡药材时,这些有用的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的空隙进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受热立即变性凝固,堵塞细胞膜空隙,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无法进行跨膜运输,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药物性能[3]。然后笔者还会进一步展开,具体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服用储存的基本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再如,在讲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谢时,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并详细讲解其具体的代谢途径,当代谢异常时,会导致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导致痛风。这些内容讲完,核苷酸分解代谢内容就基本结束了。现在,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会进一步讲解一些痛风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断被人们摄入体内,在中国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导致其降解产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四肢关节,导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如果长时间无法缓解,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痛风呢?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预防痛风,必须将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介绍在平时应该远离哪些食物、平时应该怎么做来降低患痛风的概率以及缓解痛风[4]。除了这些章节之外,还有很多章节都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第十章常见致病真菌,在讲到曲霉菌属时,除了介绍其基本生物学性质、致病性,应多普及黄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结合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黄曲霉素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发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诱发肝癌等严重疾病[5]。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食物发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觉得可惜,不要认为发霉的食物煮熟就没事,其实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彻底消除,平时烹饪的温度无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发霉,务必扔掉,避免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融入这样的医学科普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可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基本的医学常识,且能更好地将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的人,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2利用雨课堂兼顾课前-课上-课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2016年4月,雨课堂这款互联网教学工具的出现,能很好地将上课课件(PPT)和微信融合起来,老师通过雨课堂建立班级课程,学生加入该课程,能将课前-课上-课后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展开互动教学[6]。笔者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将第二天要上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摘要在雨课堂推送,并实时监控督促,每个学生必须要浏览,否则平时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在课上,作者会推送一些案例,让学生们分小组展开线上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案例教学中,老师从传统模式中的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转变为引导辅助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识的角色。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拿着教材浑浑噩噩地来到教室聆听老师慷慨激昂的教学,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课后主动去学习,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大案例笔者还会在课后通过雨课堂一些相关的案例或者视频,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完一个章节,相关的习题都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进行课后测试,使笔者能够跟踪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及时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线上答疑。借助雨课堂平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难点、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显示出来,老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枯燥、单纯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获得知识。互动的教学模式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科普氛围浓厚
学校成立之初,学校就把科普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张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分管副校长直接负责科普工作的日常事务,明确了任务。张校长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学校工作为科普工作开绿灯,从人财物上向科普工作倾斜。学校建立了科普创建工作的议事制度,先后出台了《新华学校科技活动三年规划》和《争创市级科普示范学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宏观指导。学校在明确了科普创建的目标之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的探究中。
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硬件配备、网络活动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分学科科普活动室、科普成果展室、科普画廓等。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平台。
六年来,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周、科学技术课、科普读书活动、科普创新活动、科普实践活动,确保了科普进课堂、科普进家庭、科普进生活。收集展出了学生科技作品,学生科普手抄报、小论文等相关资料,并对学校六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列表统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效果。
二、科普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措施和丰富多次的科普活动
为确保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在六年来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科技活动室制度》、《科普成果奖励制度》以及各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等,以制度规范科普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每学年初召开科普工作专题会议,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2、注意科普教师的培养。只有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动科学的科普工作。我校基于这种认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国家有关科普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不断钻研科学知识,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培养了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我校开展321课改后,大力倡导以研兴校,以研促教,科研处、团委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科普教育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第二课程等,围绕科普目标,针对本学科实际情况,开发科普资源,找准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加强学科科普知识的渗透。
3、开展读科普书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新华风采读书活动及专题读书会等形式介绍同学阅读身边的各类书、报、杂志等。在“崇尚文明、反对”读书活动和“安全就在我身边”演讲比赛中,我校共有马双、周新阳等54人荣获县、市一、二等奖。
4、在每周两节的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选修项目,如科技创新制作、网络技术应用、奥赛科技知多少、信息学竞赛辅导、普法小课堂等。我校教师邱金红、王立强等被评为优秀辅导员,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获奖或发表80余篇。
5、成立与科普活动有关的社团及兴趣小组,如电脑协会、摄影协会、奥赛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制作小组、环保小组、身边的安全小组等,成功举办了30余次展览和比赛,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6、开设科普画廊。在校园宣传墙开设“科普画廊”专栏,通过这个专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科学发明的故事,介绍学校科技活动内容、获奖信息等。
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和比赛活动,提高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如省科技大赛,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信息技术比赛、科普夏令营等。六年来,我校先后有王珏、高琳、魏深、申宏展等280余名同学获各类国家、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
8、充分利用校内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及时获取科技新知识,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9、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科普知识讲座等进行科普知识的教育,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及各类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组织了震灾预防演练等活动。
关键词:科技社团; 体验幸福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98-001
自2005年以来,我校已连续多年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个人决赛,从刚开始几年的两三个学生问津二、三等奖,到如今已有多人次获特等奖,一二等奖获得的人数也逐年提高。近三年,我们又开始参与省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无锡市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和新区小学生科技制作比赛。各项成绩的逐年提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艰苦努力的报答!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我觉得要想在科学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科学老师多方面努力:
一、立足课堂,选拔精英
“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它有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有赖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考力。”在科学课堂上,那些语数英成绩不一定出类拔萃、音体美特长不一定鲜明突出的学生,却深深地热爱科学,他们一走进科学教室,就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课上课的铃声未响,他们已早早来到科学教室等待;科学课下课的铃声已响,老师催促了好几次,但他们却迟迟不愿离开。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科学教学时间,发现人才,选拔精英。哪些学生的科学知识面特别广,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哪些学生嘴是“老姜”手却是“生姜”?这些都要了如指掌。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堂,将各类精英进行选拔。
几年前,曾有一位姓尤的同学,在科学课上,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的一些回答常常得到我的称赞。同班的不少同学奇怪地问我:“老师,你有没有搞错?他是我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英语有时只考个位数!”也许在当今的考试制度下,他确实是个“差生”,但他的“奇思妙想”说不准可以证明他是某方面的“天才”!我在以后的课上,给予他更多的机会,让他在科学课上感受到在其他课上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后来他制作的“水陆两用车”在无锡市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省“金钥匙”个人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史俊杰、获得二等奖的严梦辉,团体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袁佳禹、高源、沈凡等同学,也许他们的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但他们丰富的科普知识、灵巧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各项科学比赛中脱颖而出。
二、依托社团,加强训练
以生为本,寓教于乐,是旺小“金钥匙”科技社团始终坚持的活动宗旨。每周四中午,社团成员纷纷走出教室,走进科学殿堂。他们喜欢科学,深深地热爱科学,他们尽情遨游在科学世界从不讲辛苦,从不说厌烦,一个个“科技小明星”正是这样在磨砺锻炼中成长起来的。
社团根据各位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的培训:对科普知识特别丰富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选拔参加“金钥匙”科普知识个人决赛;对应变能力特别迅速的学生进行小组集训,组队参加“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大挑战;对动手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推荐参与各级各类的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每年的“金钥匙”科普知识个人赛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多样,涉及面广,内容不仅有天文地理、科技时事、生活常识,还有科学小论文、数学奥数题、发散思维题。在比赛前夕,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科学教材的精华,拓展延伸;结合当今的一些重大时事,细化深入;通过前些年的初赛卷测试,“实战”演习。
如去年的综合应用题之一是关于“蛟龙”号的浮力:(选择)A“蛟龙”号深潜器在下潜到4000米深度时所受的浮力和下潜到6000米所受到的浮力相同,B“蛟龙”号深潜器上浮时的原理和潜水艇一样,都是用压缩空气把注水舱中的空气排出来,C“蛟龙”号深潜器潜得越深,受到的海水的压力越小。假设“蛟龙”号深潜器旁边带着一个充满空气的橡胶气球,这个气球在潜水至500米时受到的浮力是F1,潜水到2000米时受到的浮力为F2,这两个浮力之间的正确关系是:AF1=F2,BF1>F2,CF1
类似这样的科学题,并非学习认真、平时语数英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答出。
三、参加竞赛,体验幸福
“金钥匙”科技社团活动是科学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明亮了一双眼,敞亮了一个心灵世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近几年,社团成员多次参加省、市、区各项竞赛。每到5月,社团总是积极参与“江苏省‘金钥匙’校园之间电视对抗赛”,连续三年获得省级一、二等奖。每逢9月,社团成员纷纷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中崭露头角,连续六年近百位学生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代表新区参加“小哥白尼杯”无锡市小学生科学素养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李龙等同学获得个人赛二、三等奖。我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校长、辅导老师多次被评为省先进科技校长、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先进个人。
当前,课改进入新的阶段,全国各地流派纷呈,百花齐放,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然而,纵观各地的课改模式,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没有跳出“就课堂论课堂”的思维传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设计。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三空间活力课堂”,旨在关注学生成长的空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关注课堂的深度,又注重拓展课堂的广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
二、“三空间活力课堂”解读
“三空间活力课堂”是将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教室、校园和社会这三个空间有机整合为充满活力的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整个课堂是链接生活、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成长气息的课堂。
“教室小课堂”是指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开设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主阵地。
“校园中课堂”是指除学科课堂教学之外,结合学科课程开展的辅助活动以及校园里一切育人的环境和其他活动。
“社会大课堂”是指将学生从校园引向社会,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利用这些环境中的合理资源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小课堂是主体,中课堂、大课堂是两翼;小课堂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是根本;中课堂是对相关学科的整合,是对小课堂的延伸;大课堂是对小课堂和中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实践应用。三个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空间活力课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为本、关注全程、持续发展。
“三空间活力课堂”基本做法是:以需要激趣,以情趣引发自主,以自主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过程,从而达到以过程促进成长。
三、“三空间活力课堂”实践
(一)探索“四度课堂”,夯实教室小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根据“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理念,我们从提高课堂的“自主度、参与度、情趣度和有效度”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唤醒自主意识,提高课堂自主度。课堂上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让学生 “我的课堂我做主”。
二是唤醒参与意识,从学生参与的“广度、长度、热度和深度”四个方面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比如,在农村学校,我们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学生一起利用泥巴、竹枝、麦杆等自制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文资源,用农村的“春耕秋种、犁田挖土、喂鸡养鸭、摘果收粮、赶场杀猪、丧葬嫁娶”等风土人情以及村小孩子常玩的“滚铁环、打水漂、抽陀螺、攻营盘”等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学生参与的情绪都非常高。
三是激趣活力,提高学生情趣度。课堂上教师巧妙创设学习环境,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及时有效评价激励,语言幽默生动、情真意切,提问迂回曲折、起伏有致,板书严谨有序、新颖不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度。
四是激发思维活力,提高思维有效度。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的全程性和思维的有效性。
(二)实施两类活动,拓展校园中课堂
“校园中课堂”是对“教室小课堂”的整合和延伸,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中设计了“学科课程辅助活动课”和“全面育人校园活动”。
一是构建“五型”学科课程辅助活动课。即为弥补学科课堂教学在实践性、活动性、综合性等方面的不足而开设的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应用的活动课。活动形式包括拓展学习型、实践应用型、主题研究型、汇报展示型、学科整合型。
二是实施“三色”全面育人校园活动。即充分挖掘校园的育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习惯育人、特色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方面调绘育人“三原色”。
中课堂活动的设计依据四个点:结合教材增加知识宽度的拓展点;增加知识深度的延伸点;将几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训练综合能力的整合点;每一阶段学生成长应该知晓、体验、形成能力但教材又关注不够的成长点。
(三)探索“五类实践”,开辟社会大课堂
我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设计了科普知识探究、社会实践调查、热点问题跟踪、生存技能训练、社会服务体验五种社会实践形式。
一是科普知识探究。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展览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学习、探究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二是社会实践调查。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几个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确定探究的专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三是热点问题跟踪。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跟踪,让学生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生存技能训练。包括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自我保护技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能等。
五是社会服务体验。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我们鼓励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服务社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生活起居、陪孤独的老人聊天、协助保安守护社区安全、维护交通秩序、进行国家政策的宣传等等。
四、“三空间活力课堂”的实践成果
(一)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卓越课堂
江津区“三空间活力课堂”催生出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西城小学的“四度课堂”、江津中学的“三维课堂”、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 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江津四中的“唤醒课堂”、李市中学的“人文课堂”、江津八中的“双百课堂”等特色课堂。
如四牌坊小学“融和课堂”追求融古融今,融和融新,课堂包容广博,鼓励创新;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构建自主乐学的新型课堂;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以文化人,博学雅正。
(二)开发了“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系列课程
如留守儿童占70%以上的清溪沟小学开发了系鞋带、叠被子等生存技能系列课程。四牌坊小学构建了学科课程、课程辅助活动、校园系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隐性文化课堂五个板块的融和课程体系。李市小学编写了《旱码头山歌》地方教材;西城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灵童·经典》,油溪小学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研究和实施,解决了传统课堂对学生发展空间关注不够,过分把教育聚焦教室,忽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成长的课程设计不够,教育内容偏重学科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情趣、过程体验,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等现实问题。
五、“三空间活力课堂”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教室小课堂充满活力
各学校在“激情趣、凸自主、活思维、重过程”的总目标下,结合学校优势构建出特色鲜明的活力课堂。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如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参加了2013年9月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受到专家一致好评。吸引了江苏、浙江、深圳、天津等地同行前来观摩学习,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孔雀西南飞”现象。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吸引了全国23个省市90多所学校参与研究。2013年11月,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李市小学的“和乐课堂”、西城小学的“四度课堂”、双福小学的“小能人实践”面向全市开放,广受好评。
(二)校园中课堂彰显个性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拓展点、延伸点、整合点、成长点,开发益智益趣的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彰显了个性,发展了特长。如清溪沟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70%以上的山区小学,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开展系统的生活技能训练。如在教学生洗头时,总结了洗头“六步骤”:一摸水温不烫手,二湿头发莫湿衣,三倒适量洗发水,四将头发轻轻揉,五用温水慢冲洗,六吹头发保健康。这样一点一滴扎实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训练,学生人人都会洗头。李市镇是个旱码头,学校把旱码头山歌作为地方课程,学生人人乐唱会唱。四牌坊小学通过百人科技团、记者团等16个社团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彰显个性,培养特长。
一、方案名称:
科普教育--学生心目中的社会问题“转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即将下发和执行,生物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成为了近期研究的热点。结合目前高中生对待中国近期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 ,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等转基因社会问题的态度不稳定,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转基因的认知不够,因此以转基因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转基因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以便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方案目标:
1、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普及了转基因科学知识,宣传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解答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认知水平。提升了专业知识,更加了解了转基因技术,也会用科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2、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科普知识特长,培养合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学生这个活跃群体,向社会发出并传递科学、权威的声音,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
本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为我校教师与学生,并邀请县教育、科技条线的相关领导专家进行指导,共计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a.活动主要以转基因科普知识手抄报作品展示和了解转基因十大问题的海报展示的形式进行,并在现场发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展示的手抄报作品和海报以学生的视角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图文并茂的版面,将转基因科普知识跃然纸上。活动中,同学们互相谈论对转基因各方面的见解.
b.活动还安排了专家专题讲座,从科学层面回答公众关注的相关转基因热点问题,向社会传递科学、权威、客观的信息。
c.填写调查问卷、现场答疑释惑、自愿支持签名等内容。
2.难点、重点、创新点
a、活动资源的寻求和充分利用。
b、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与实施。
c、交流的开放程度空前巨大,引发的社会效应比较突出,立竿见影。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
3.利用的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
a.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的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制定校园“转基因”科普文化宣传规划,保障“转基因”科普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b.组建“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队伍
加强师生的“转基因”科普知识宣传,聘请学有特长、热爱科普的老师,担任学校的“转基因”科普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科普教育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转基因”科普界的专家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c.制定执行“转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过“转基因”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和协商,制定学校“转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动方案:每天一则科普新闻、每周一期科普博览、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学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报、每学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识竞赛和每学年一届科技节。每学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动中我们均要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转基因”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进行“转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动,隆重举行“科普节”,展示师生、学校在“转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动过程和步骤:
a、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方案,开展基础性工作。
b、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组织开展各类“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加强“转基因”科普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研究。
c、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汇总成果,邀请相关专家鉴定总结。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主观上的青少年“转基因”科普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和客观上学校研究重点的变化是本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驾驭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能力,并多与学校领导沟通,提供好的意见建议,把构建“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作为年度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
6.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a、活动报告,“转基因”科普特色校园文化研究专辑;
b、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展示及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形成科技小论文、小研究成果集锦。
7.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参照教育科研的评比方法对活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确保科学性、公开性。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我校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切切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为期一周的科技节活动已经结束,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一、“科学创新、低碳生活”为主题班会
百家湖中学每班都围绕主题“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对科技创新、低碳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掀起一股科学创新的热潮。
二、科普手抄报比赛
结合科技节"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主题,全校同学一起投入到科普手抄报创作活动中来。通过漫画创作,学生们对科普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展示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宣传。
三、校园宣传
积极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将节能、节水、节电、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课堂、进校园。
四、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弃的包装盒制作了了一辆辆精美的小车和手工艺品,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东西可一再利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利用树叶,广告纸,果壳等废弃物,通过加工设计,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制作画,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破损的乒乓球、易拉罐、泡沫、报纸,包装盒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废弃物品,经过我们同学的一番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了造型各异的风能小车。虽然我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是绿色能源的一个缩影。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能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本次科技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促进养成了节能低碳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过活动,学生纷纷表示要将在学校中学习的节能方法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让大家齐动手,共同保护好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使它创造更大的财富,大家一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在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立足社区,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良好氛围,歌颂表扬思想道德高尚的好人好事,传播贴近居民生活的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使辖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复兴路社区在科普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
社区主任亲自抓,其他群干主动出点子提建议,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明确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张海丽为组长,社区群干为组员,有九人组成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导小组。党员、中心户长为主体的退休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教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是科普进社区为创建科普文明社区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建设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学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社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普领导小组一般人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的资料台账。现已按上级来文、组织机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五个目录列入台账,使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宣传发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组织学习。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让科普活动深入人心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断开展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知识、运动与健康等多种知识穿插期间。使居民在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为了确保科普活动的定期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们有计划、有内容、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措施落实到位。自成立科普教育共建以来,我们已开展数次科普教育活动,平均两月1次,达300多人次。
四、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进行科普宣传。
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宣传,开展反对、家庭养生、文明生活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社区工作重点的变化,宣传不同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坚持传播贴近群众的科学知识为出发点,让广大群众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用科学来指导生活。针对本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居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科学知识提供便利。搞好社区科普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着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育,帮助居民确立科技兴市的认识,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科普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科普素质,xx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及时将文件转发各学校,对科普宣传工作作具体安排布置,并及时进行指导检查。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科普活动氛围
1、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进行科普宣传。
2、利用周一集会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部分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环保、节约、食品安全等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普宣传进课堂。将科普宣传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小学结合《品德与社会》、《生命·生活与安全》,中学结合《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5、2月下旬至3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共青团xx县委、县教育局、县环保局联合开展了“生态xx·鸽子花都”绿色环保主题征文活动。
三、切实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如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微机竞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小实验操作、组办科普讲座、组织科技参观及科普采风活动、科普图书阅览、科普影视播放、办科普宣传专栏、撰写科技小文章、编辑科普剪报等;举办了科普板报、科普知识手抄报竞赛、环保故事竞赛;开展读科普文章、写科普作文、画科幻绘画活动。
“放飞梦想――航空科普教育活动”是波音公司在中国最重要的企业公民活动。2012年是放飞梦想活动的第四年,截至目前累计有645所(次)学校的4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放飞梦想”活动,898名科技教师接受了培训,在校累计授课达到17071课时。活动共组织18次公开课,28次教师培训,累计配发教材和模型套材各52000套:30所学校已将活动教材列为校本教材,59所计划成为校本教材。今年,放飞梦想活动全面覆盖北京地区17个区县的170所小学,并进一步扩展到山西省吕梁山区和自治区首府拉萨。
主讲专家汪耆年老师介绍了从“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到波音公司第一位总工程师王助,从“B&W-C”型水上飞机模型到有趣的科普小实验,广泛的航空知识,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航空发展之旅。来自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代表以及100余名残障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特教学校的于航老师表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同样也拥有聪明的头脑和美好的梦想。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虽然不愿与外界交流,但却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这些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情绪很容易波动,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完成一整节课的学习,但在放飞梦想活动的课堂上他们都听得很认真,还能够与汪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放飞梦想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与所有孩子一样的学习航空科普知识的机会,更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连接外界精彩世界的窗口。”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一、建设科普教育团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转变观念。《科学》是一门必修课,任何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不是专职教师而放弃《科学》教学的责任,更不能降低科学教育的要求,甚至挪用《科学》课时而剥夺学生享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依法治教,学校开足课时,配齐上课教师。
2. 形成团队。我校组织7个相对年轻的教师,形成科普教育合力,推进科学课教学的同时,也投放了大量时间,以主题探究的形式,整理、钻研科普教育内容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方面促进科学课教学与教研,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如上学期,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编辑相关的科普常识,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形成了消防科普教育特色,深受师生与家长的欢迎,也得到社会各届的充分肯定。参与观摩的容桂消防队的领导说:“消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而且形成系列化、校本化的特色,切切实实做到了消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消防素养,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二、提高设备使用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 培训引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研讨教材,明确每册书要做的基本实验,培训教师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 评价引导。顺德区制定实验室建设工作评价标准,规范实验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推进实验场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教研工作。在开展实验场室建设与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中,互相交流,规范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促使学校在配备设备、设施的同时,按要求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工作。
3. 积极使用。学校领导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争取高质量完成顺德区电教中心的评估,科学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了关注点。另外,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场室与实验器材,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孕育创新氛围
1. 科普教育主题班队活动。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会探究的方法与技巧,各班主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科普教育内容,以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开展科技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是班主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科学探究的成果,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自觉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 科幻绘画与科普实践竞赛活动。我校在一至三年级,每学期开展科幻绘画比赛,学生能通过绘画把自己构想的科幻故事形象表达出来。既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 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利用生活材料探究科学的兴趣,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动手的基础上,各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小实验设计比赛。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45-02
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常识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幼儿科学教育》;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从常识教育过渡到科学教育,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这一现象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走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承担起这个重任。
一、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随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识、科学常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把掌握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最明了的,可以让学前儿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究而习得,同时还要与孩子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结合到一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学前科学领域活动的引领,只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技能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要有浓厚的科学底蕴才能很好的胜任,尤其是幼儿园一日常规中各个环节所随机触及的科学内涵。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高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设置不足
以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钢琴、舞蹈、美术实践、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与指导、幼儿园课程论、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史、儿童弹唱、书法、幼儿教师礼仪基础与口语训练、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纲要》解读、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教育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研究、幼儿园环境与玩具制作等等。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科学教育课程只有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开设在第四学期,只有32学时。在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难以适应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必然造成学生科学基础薄弱
在目前,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招收文史类学生,有很多高校的招生对象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师范的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课程教育,这就造成学生理科知识结构的严重不足和缺失。虽然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曾经学习过理化生等课程,但是并不系统,不能构建他们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能对自然科学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有关天文学、宇宙学等方面的常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更是基本涉猎不到。加之文理分科之后,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对既有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缺乏巩固和提高,上了大学之后,连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都知之甚少了。更不用说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学生们更是一无所知。在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在访谈中,多数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畏惧。
(三)学生缺乏独立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
学前专业学生在设计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选题不恰当、表述不清晰、材料准备不充分、环境利用不能有效支持开展活动、活动设计与指导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轻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突况、不能正面准确回答相关科学问题、不能把科学教育有效的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问题。因此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几乎都会回避科学教育类的课题。
(四)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缺乏性别平衡的意识
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性别比例上严重失衡,男女生招收比甚至小于1:30,以至于让人逐渐产生了学前教育专业是女生专业,幼儿教育只需要女教师,男人不做“孩子头儿”。而事实是男生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也大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质量。
三、关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对策
自从2001年《纲要》颁布以来,对于学前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构成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重知识掌握的幼儿园常识教育,学前科学教育转向以探究为核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把知识习得模式转变为技能模式,这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应转向“反思性实践家”的课程理念和培养模式,即实践反思模式――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强调幼儿教师应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生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的、经验化的个人知识。[2]
(一)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
很多西方国家,在师范教育采用“3+2”模式,即在前3年开展学士学位课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系统学习数、理、化、生、天文学及科学常识等,合格者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如果要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要经过2年的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并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又如,新西兰设立了幼儿科学教育专业,其录取对象为有着优异理科背景知识的综合性中学毕业生,在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年将要参与为期半年的幼儿科学教育专业的筛选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学前科学教育专业。之后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化学、天文等幼儿科学教育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学科的知识。而在我国,高中三年文科学习的学生,进行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在学习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3]在我国,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让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科学类课程的教育,如文科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科技发展与社会、科学与探究等课程。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对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开展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具体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把教学重点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转向对既有自然科学发现过程的“模拟”。教师在课堂里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演示或证明,而是提出问题,然后充当学生的“助手”,向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服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科学教育多样化、生活化,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1、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各种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等等。另外,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感兴趣的问题。
2、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普及学生的科普知识。为学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过程、前沿科学动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科学问题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科普书籍,以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方面知识的空白。
3、开展各种有关科学知识的活动,加深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组织开展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各种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一站到底、科技创新大比拼、科普论文竞赛等,在各种活动及竞技的过程中,学生的科普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及运用得到加深、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4、开展多种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到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等地参观、观察,到幼儿园去见习、观摩科学教育课,与幼儿多接触以发现幼儿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科学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之中,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及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在努力体现职教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树立起科技兴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科普教育的投入和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培养。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设科普文化氛围
科普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动手能力锻炼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处人员、班主任为成员的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各专业组配合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科普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以专业为主线,挖掘各种蕴涵于专业教学、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宣传阵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机地渗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实践功能。
一件件科技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能力,更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望。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科教园地建设,确保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每年保证投入一定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专业建设,学校组建了局域网、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由于客观的原因,学校校园场地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我们仍把科教园地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即将动工的综合实训大楼已规划建立科普活动基地。
二、搭建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三个层次的科普活动,诱导学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层面 普及型科学活动
1、组织科普知识讲座
一方面,学校(每周星期三下午)定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由各教研组轮流推荐业务素质高,科普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本年度,我校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练、禁毒、预防艾滋病、法制等讲座,同学们通过听讲座、观摩,大大地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安全防范、远离、远离浸害的思想意识。
2、组织开展常规性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每周有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活动指导老师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服务。
平时的双休日,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考察、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层面 技能训练型活动
学科教育渗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明创造才能。
为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制作的动漫作品、卡通人物、游戏软件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工艺节上大放异彩。
第三层面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