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范文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31-01

地理学是“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的中间学科,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与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始终关注地理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地理教学师资力量,提升学校与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意识与能力,实现高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 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完整的思维过程应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必须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相关概念的理解,判断力与推理能力的增强,实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对地理综合学科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含概念议论与逻辑分析,体现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双重性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必须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才能确保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建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被归类于文科教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与课本内容的机械介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逻辑分析与规律研究,无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与思维创新的机会与平台,因而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强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便利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用于实践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方式与教学用例的选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树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把地理学习看成是高考考核与义务教育的“必需品”,忽视了学生构架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 培养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式

1.科学选择教学实例,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调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辨析与联系实际等能力,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实例,以引导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合理想象,全面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在辅助与推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比重。如在讲到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在脑海中将所学知识简单梳理并将相关知识一一调出,通过提出假设,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收获地理学习的乐趣。

2.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归纳推理就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是以某个地理因素出发探究其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大气的热力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形式: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去分析一天中温度的不同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与太阳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影响了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程度而产生的结果。学生在综合分析地理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简化为逻辑因果形式,以减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与失误。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越发关注现代科技在推动教学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让地理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并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地理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总结地理特征,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来选择教学媒介,设计教学环节。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试听技术,调动学生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运用地理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更现代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1.个性因素。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有些孩子偏于精细,考虑得面面俱到;有的则表现出粗枝大叶,顾此失彼;有些孩子神情专注,思维比较深刻;有的则表现出心不在焉,思维浮于浅层。

2.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解题思维的正常发挥。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3.解题策略。解题策略的优劣对解题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级的学生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什么问题情境下该选择什么策略,什么情况下又该改变策略。有的学生对一些方法并非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合理运用;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公式或模仿做过的题目,面对背景稍微陌生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解题策略缺失的表现。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激发内驱,叩开解题思维兴奋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兴趣所推动的,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时,其兴趣状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他们而言,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文字、图片比较,后者更有吸引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诱发思维。

1.挖掘教材的趣味点

数学问题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题思路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而蕴藏着丰富的趣味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编成故事或童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设悬念,引导多解、巧解,寻找解题规律,寻找最优解法等。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提出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对这个悬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根据许多公历年份每月的天数变化情况,经过比较分析和探究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解决了“小明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的问题。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打破秧田式座位的格局,把教室简易布置成“银行”,每小组选一名学生为“银行工作人员”,其余学生做“顾客”,每位“顾客”拿1元人民币去“银行工作人员”处兑换,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掌握用多种兑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的需要感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帮助他们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如: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墙面的面积,帮助学校总务处预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解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

3.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解题思维水平的高低与问题解决者的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在甲、乙两人解题能力相同的前提下,如果甲比乙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更大的信心,甲将有更积极的探索行为,且持续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甲将有更活跃的思维,能够进行思路的不断转换,即具有较大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让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学生探索解题方法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低层次的单项竞赛,在适当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起学习信心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二、完善认知,弥补解题思维空白点

生成穿越问题空隙的路径离不开知识的运用,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断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断性路径被有机镶嵌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欠缺其中某一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满足上述生成路径的要求,就可能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1.扫清盲点,确保思维的通畅性

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瞎撞乱做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了很多知识的盲点,导致思维的中断。有些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正确解题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及时帮助其“扫盲”。如少数学生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总是瞎做,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对十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重新梳理,甚至重新讲解。当一个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是混淆时,就要帮助其重新建立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通畅。

2.沟通联系,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简单地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着眼全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的影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一个个知识看作孤立的点,所学的知识零星而琐碎,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深化,两者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也相近,因此,可以从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引入,实行解题方法上的顺利迁移,这就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题目结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3.回归生活,引发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有些知识并不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家上个月水表显示368,本月水表显示396,小明家这月用水多少吨?一道简单的题目却给很大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思维障碍,主要原因是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从而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策略指导,拓展解题思维灵活度

解题策略既是制约数学解题效果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个体解题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有效的数学解题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引导者的姿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第3篇

一、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了解已有的认知构建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较为接近的,尽管部分学生存有差异,但是通过他们的学习效果还是可以反馈出来的。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构建能力,即最近发展区。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一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很难从言语的交流中获得他们已有的认知构建,因此经常有学生“滥竽充数”,似懂非懂。我曾经在一次偶然的调查中发现一位学生的内心独白:我上课有时候听不懂,但是很怕老师会看出来,因此就假装很认真的在听。然而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是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学生的种种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组织教学,促成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

【案例1】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网页的制作,教师在介绍Frontpage软件的时候,通常会用Word进行比较。因为其界面与Word确实有很大的相同点,但事实上,它跟Word在功能上相差甚远。第一,Word文档要进行编辑直接双击就可打开,而网页文件直接打开是网页形式而不是编辑状态,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误会。第二,网页的建立之初需要建立站点文件夹,用于存放相关的网页文件,而Word没有这个概念。第三,Word一般只有一种编辑模式,而网页有多种方式,如设计页面、代码模式、预览模式等,哪怕是设计页面模式,与Word的编辑状态也完全不一样,它是需要先构建框架再填充内容。学生通常因为有Word的知识迁移,反而在上网页制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扰,这就是知识迁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教师能注重学生的思维情况,强调两个软件存在的差异之处,那么学生就能从对知识已有的理解中跳出来,多关注其不同点,从而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此案例是笔者经过多班授课之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这种思维情况,了解他们是从已有的知识点进行习惯性思维还是从新事物中再去构建认知。只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随时关注他们的操作情况,才能及时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放手实践

教师如何合理设计教学、布置学习任务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呢?

【案例2】在学习Excel的关于“复制粘贴单元格”中“插入以剪切单元格”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出一个数据表,见表1。

请学生对这张表格的省份进行按首字母升序排序。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力,我特别引入了竞争机制:看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一来任务没难度,二来方法不限。结果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用六七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任务。有的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剪切―粘贴的操作,有的利用复制―粘贴―删除的操作,有的利用移动单元格的操作,有的利用排序中按标题排序,更有甚者还想到了七年级学过的剪贴板,把全部内容复制到剪贴板,然后一个个快速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这实在令我不得不叹服他们的创造力。我不仅表扬了第一名,而且表扬了那些采用不同方法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每个同学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尊重和保护。

信息技术的操作不能局限在一个知识点和一个操作层面,而是要学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设置开放式教学任务或作业,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思维能力,完成任务,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发现了学生思维的闪亮点,保护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难点是设立梯度挑战极限

经常有教师说,成绩好的学生可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虽然说法谦虚了点,但是现实确实如此。同样的上课内容,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早就跑在了前面,教师为了顾及到大部分的学生,经常浪费了好学生的一些时间。这在两极明显分化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学生操作能力很强,只要观察一遍就心领神会,而有些学生却要讲解多遍才能领会其要点。教师如何去照顾到这两极的学生呢?设计梯度作业是一个好办法。

【案例3】八年级信息技术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一单元是关于PPT的操作。PPT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陌生,为了摸清他们的已有水平,我首先是留出一节练习课(练习是给定一个题目,让他们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考查他们的PPT操作能力。题目一道接着一道由易到难,学生倒也做得不亦乐乎。但是最后几道题目难度相当大,例如图1。一个绕中心点做圆周运动的小球该如何实现?大部分学生都停留在这里了,而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竟然拿回家去研究,并且还特地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拷到u盘交给我。学生有学习热情是因为有了挑战性。我还没有上过自定义动画里面的设置,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我索性再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整个过程。这样既让学优生展示了探索的成果,得到更多的锻炼,又让一般学生深受启发,学有榜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难题抛给学生,不给予公布答案,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思考结果。

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是教师积极的评价

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正能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教师有效教导学生,使他们发挥出学习的正能量。提升学习的思维能力,不是对学生掌握一般知识的能力要求,而是一种由外在转向内在的一种能力的提升。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内在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我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其大加赞赏。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是主课,所以相对来说学生不是很重视。平常我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经常会“人云亦云”。于是我半加调侃地问道:“这是你的答案吗?你确定吗?”学生这时就不说话了。因为他确实没有思考过就回答了,所以心虚。于是我会给他机会,让他认真读一遍题目思考后再进行答题,此刻哪怕错了,我仍旧会积极地给予肯定:“这是你思考后的结果,这才是你自己的答案,比来自别人的正确答案要宝贵得多。”然后再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错误。学生习惯了教师的特点后,多半也就不再敷衍了事了。尊重学生也尊重自己上的每一节课,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