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

第1篇

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孕育着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决定了老师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如果课前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证你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所以,我认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

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拓展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3、备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二、发挥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吸引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课堂中能做到静心聆听,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如欣赏《大海摇篮》,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蓝蓝的海水,静静的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浪花吻过我天真的笑脸,螺号拨动我快乐的心弦......

三、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能力较低的孩子,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

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

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样的!""加油哦!"等话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新奇多样、灵活多变,在音乐课堂中以"趣"贯穿始终,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

教学方法的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实效性。比如说在音乐课中运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二)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使我对课后反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是陶行知先生孜孜不倦的"四问"精神引领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一堂课结束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而真正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导入;反思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人生起跑点。在音乐课堂中需要讲究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小学音乐课堂,做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忽视,反而要更加重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合理的创建特色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作为怀文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创设特色小学音乐课堂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创设愉快学习环境,营造欢快学习氛围

不容否认,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新时期,作为小学阶段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积极创设愉快学习环境,营造欢快学习氛围。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对于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带入情境。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构思、韵味及其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和境界,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欣赏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作品的实际内容,在教学前,让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本人的理解,构思表演动作,再现作品情景。教师也可课前根据作品内容配好音乐,一边表演,一边放音乐,这样一来,更能使学生尽快进入音乐表现状态和教学氛围,既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又让学生获得了教学带来的快乐。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生活领略情境。教学生活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领悟,可以根据课程作品的需要和实际条件创设生活情景,有选择性地创设生活情境,以便学生更好的领悟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韵味和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欢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2.重视课堂导入,从一开始吸引学生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时期,我们要重视课堂导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情境导入法、对比导入法、以及谜语导入法。这些方法都是依照小学生的特性准备的,完全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情境导入法,音乐是视听艺术,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在情境的诱导下产生无限的能量。通过情境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对比导入法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正反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都有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的平等权利。"导入新课时,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新课兴趣。谜语导入法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源。"课堂伊始,让学生猜猜生动形象的谜语,能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谜语导入法最人的特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唱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其实,课堂导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加大投入,从而构建优质课堂。

3.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优质的课堂构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要经常反思,不断地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前进。当一堂音乐课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教师的教后反思。教师对反思结果若能及时处理,对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十分有益。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有助于及时发现自己在语言组织水平或音乐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若能进行自主训练,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提升。平时生活中,我么总会被假象蒙蔽,而实施了反思性教学后,才发现教学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学改变了原来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怕失败,要敢于面对,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会改正,每天都在进步,最终定会构建优质的小学音乐课堂。

4.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绝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第3篇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Z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第4篇

一、教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开阔教学思路

第5篇

近年来,在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音乐课堂教学一直在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小学音乐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学、观察活动,为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广泛关注。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创新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低年级以及中年级的音乐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音乐基础后,对音乐的认识能力更强,对不同音乐形式以及风格形式有独到的理解能力。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升高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技能以及音乐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对不同音乐结构、情感表达、艺术形式的美的启发,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全方位提升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现状

(1)音乐欣赏课投入不足。通过对部分地区音乐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投入有限。许多音乐教师反馈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的关注程度不高,学校通常更关注于小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尤其是五、六年级音乐课程的开课率,明显少于低年级,同时经常被文化课程所挤占。在部分小学音乐教学配置中,音乐教室、五线谱教学黑板等配置不完善,钢琴、电子琴等教学设备质量较低。教学软硬件的不足对于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师资力量限制。近年来,国家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师资力量的引用。但是一些学校音乐教师整体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教学发展需求。例如在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上不能满足新时期课程教育标准,有少数学校音乐教师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职,每年“六一”、国庆等节日里,各大学校都会举行文艺活动,但是在音乐课程的开设、音乐教学专业水平以及学生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上仍然表现出许多不足。

(3)教学能力相对欠缺。一节高水准的音乐欣赏课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具备专业音乐知识以外,还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一些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调查发现,当前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备课不规范、教案不齐全、主观臆想多等问题。另外,许多教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方式,通常将学生自己跟着多媒体设备学习演唱、学生独立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等作为全部教学内容,而未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讲解,未对学生音乐欣赏中的好奇心进行满足。

(4)本土音乐关注不够。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本土音乐的关注,没有将地域的音乐形式运用到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三、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实践教学反思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基于音乐欣赏课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家长都应正视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孩子心态积极向上、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音乐教育放在艺术教育的重要位置,归还小学生音乐学习时间。与此同时,通过加大教学工具的投入,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应用,以视频或者图像的形式,对音乐曲目进行生动表现,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提高教师对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教学设备的带动功能,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展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育。

(2)音乐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综合素养。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质,通过不断学习与进修的方式,提升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真正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其次,音乐教师在欣赏课程开始前,要充分备课,对不同音乐曲目表达的主题、内容等进行细化,并思考如何整理教学,使欣赏课程更系统、趣味性更强。同时,对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各旋律及段落的表现力,做好自我鉴赏,才能帮助学生在教学中对音乐曲目实现整体的认知。再次,借鉴如奥尔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变通,通过实践与尝试寻找到适合自己班级内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法。最后,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内涵的分析、解读,加强培养学生自我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识谱、演奏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实现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创新音乐教学方式。一方面,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理解不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民族音乐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经过了中低年级的学习,对音乐表达已有了初步的掌握。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下不同类型的音乐效果进行整体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环境布置等方式,以丰富的画面再现歌曲的情境,帮助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故事的导入、表演音乐剧等多种方式描绘出音乐场景。如人教版六年级《神奇的童话》中《三个小和尚》的教学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创编一个关于三个小和尚的音乐剧对歌曲情景进行再现。

(4)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对优秀本土音乐的欣赏教学既是对优秀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土文化艺术,将具有本土音乐气息的表达方式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音乐与文化的整合、音乐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欣赏到家乡音乐以及文化的魅力,更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结语

当前,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面临了一定的阻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强调音乐欣赏对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音乐审美课程的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艺术气质。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教育实践,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年龄特征,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加强小学生欣赏的主动性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小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美姬.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刊),2015,(10).

[2]黄琼华.运用多维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实效性[J].文教资料,2014,(17).

[3]刘顺敏.试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趣味性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1,(32).

第6篇

关键词:双语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89-03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聚集的地区,历史上曾是亚欧大陆交通与文明的通道,是东西方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共生活着55个民族。2008年,新疆总人口为2130.8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294.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8%。由于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的聚集,使新疆有着多民族融合与多种文化并存的特征,并形成世界三大音乐体系构成了新疆最具特色与意义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协调发展,实现跨民族文化的交流,需要学习跨民族文化的语言。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是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确切了解新疆各地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2011年8月,委托新疆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就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特别是教学现状情况,分别对新疆14个地州市直属中小学校和94个县市区中小学校采用书面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经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我区许多中小学除母语课外,音乐等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基本上达到真正的双语教学模式。然而,双语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双语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加,对双语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靠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音乐教师,已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音乐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可以说是造成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的根本原因。因此,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对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现状、教材使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对新疆地区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音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从108份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图1-1),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75.00%;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13.89%。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48.15%;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29.63%。这表明,新疆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能开设音乐课,而且大部分城区在高中阶段仍然坚持开设音乐课。总体而言,新疆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情况较好,城区在高中阶段音乐课开设情况好于农村。

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图1-2),16.67%的被访者认为“很好”;28.70%的被访者认为“好”;34.26%的被访者认为“较好”;17.59%的被访者认为“一般”。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79.63%。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7.40%的被访者认为“很好”;16.67%的被访者认为“好”;33.33%的被访者认为“较好”;29.63%的被访者认为“一般”;3.70%的被访者认为“差”。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57.40%。这表明,新疆城区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总体上较好,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比较一般,亟待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二、音乐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问卷汇总得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图2-1),99.0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91.6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0.93%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学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这表明,新疆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绝大多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目前,音乐课主要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是主要为汉族学生编写的,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并不合适,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适合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材。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2004年以来,新疆一直坚持推动“双语”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实行“双语”教育,需要大量的双语教师,为此新疆实施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于2004年8月颁布《“双语”教师培训规划》,并对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受训教师要求具有一定汉语听课、备课水平的普通中小学现任教师,参加培训的小学音乐教师需中专学历、初中音乐教师需大专以上学历;同时,有3年以上教龄,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小学音乐教师3级以上,初中音乐教师4级以上;少数有培养价值、自身素质较好,能够达到HSK相应水平的教师,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40岁。

为保证经过两年培训之后能在“双语”教学岗位发挥骨干作用,推动当地“双语”音乐教育发展,根据各地州市现有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数量分配培训名额,通过笔试、面试和公示三个环节,在新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进行培训。2007年至2010年,举办小学、中学“双语”音乐教师培训班各8个,培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323名、中学207名,培训人数呈逐年递减态势。

从汉语水平、音乐教学水平和音乐专业知识水平三个方面来看,“双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确实偏低。

一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严重匮乏。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汉语水平偏低,有些教师仅会母语,只能用最简单的汉语进行交流,更不用说用汉语授课了。

二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较弱,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导致部分学校只能选择一些汉语相对较好、或稍懂汉语、或稍懂一些音乐的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培训。

三是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后期才学习的音乐,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弱。还有一些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教师,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声乐、键盘和舞蹈等西方音乐,很难体现新疆地方特色。

四是一些少数民族教师音乐技能达到较高水平,教学中可以示范,但无法用汉语进行准确表述。比如,音乐课程中的节奏、节拍;音程、调式等概念混淆,语义表述不清,致使他们成了教学的“失语者”。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如不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开展“双语”音乐教学的积极性,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新疆“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相关解决对策

当前,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尽管面临着双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偏低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明,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前发展。今后,新疆对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的科学研究

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

1、着力解决现有“双语”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非常之策办非常之事,在各级财政设立“双语”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建立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机制,将专项资金切块用于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彻底改变“学历低、能力低”状况,把现有人员的素质提升起来。同时,采取互帮互助、结对共建等方式,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素质。

2、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短缺问题

要采取解决编制、住房,提高工资收入和津补贴标准等综合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汉兼通的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从实际出发,放宽准入条件,不具一格选人才,认真解决好非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认证问题,把合格的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总量增加起来。

3、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双重乐感

民族音乐学家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他所谓的“双重乐感能力”即一个人完全参与两种音乐体系,即研究一种文化,需学习其语言,以此训练民族音乐学的工作者,要求他们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作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他的音乐文化基础后,才能用更好的语言加以描述,这对“双语”音乐教师也是适用的。要把新课程理念与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推动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双语”音乐知识结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4、积极探索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要遵循国家规定的评定标准,更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对那些把论文写在课堂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特殊褒奖。比如,对长期在中小学工作的“双语”音乐教师,可直接认定中、高级职称,把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汉语教材

教材在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高效的教材编写队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研讨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模式编写不同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教学模式群体的需要。另外,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发展的形势不断对教材进行科学修订,制定具有我区音乐教学特色的教材,以适应各地双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自治区各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汉语环境和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模式上不宜采取相同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具体对策上应采用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区的双语音乐教育稳步有序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

[2]王生耀.对新疆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5.

[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段凤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展望[J].乐府心声,1999.9.

[5]付东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视野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D].新疆师范大学,2007.5.

[6]王洋.从语言态度的角度透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第2期.

第7篇

一 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心支持,甘南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甘南州中小学普遍开设了音乐课程,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是,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本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面临基础差、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特别是作为传统“副课”的音乐课程,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教育观念落后,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音乐水平无法纳入有效考评范围,音乐课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硬件设施陈旧,影响教学质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应当有专门的音乐课教室,并配备必要乐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硬件设施,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并未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教室,但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老化,常年得不到更换、升级,导致音乐课教室无法充分发挥其专门教室的作用,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点

音乐课教学仍以教师领唱、学生跟唱或教师放录音供学生鉴赏等传统手段为主,受教学环境差、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音乐课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缺乏形式多样、深度互动、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4.课程内容单调,未能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特色

音乐课主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学生普遍盲目热爱、追求流行音乐,对乐理知识、音乐鉴赏等音乐素质教学内容兴趣不高,且教学内容中也未能有机融合本地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未能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

二 改善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现状的意义

1.有利于整体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人文环境的影响,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内地,而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落后就意味着人民整体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笔者认为,要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是根本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加强普通音乐教育是关键环节之一,不可偏废。

2.有利于加强团结、构建和谐环境

音乐是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门类,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应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主题,通过一批好歌曲、好音乐进行正面引导,将民族团结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3.有利于发展和传播民族地区本土文化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其创造的形式丰富、特色突出的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是民族地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力度,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为阵地,大力发展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 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水平的对策

1.对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正确定位

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之所以称之为“普通音乐教育”,主要是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课教育,主要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目的,所以,音乐教育在美育、德育、智育等各个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以高考为导向、以分数论英雄的落后的应试教育思维,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均衡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规定入手,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课准确定位。

2.保证对音乐课必要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教学也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借助乐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校音乐教育得到顺利的开展,需要加大对其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相关教学设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每年都有固定的音乐经费投入,只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的规划,才能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兴趣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枯燥,必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音乐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公共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演示系统的操作等现代教学技术,多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音乐教师还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

4.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特色

民族本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本地区,在本地区的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和认可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中适当地加入本地区民族音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加强对本地区风土人情的理解,更加热爱故乡,自觉地成为本地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认为,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不等于完全脱离国家统编教材,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将本土民族音乐知识充实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去:(1)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注意知识点的结合,如在民歌鉴赏环节将本土民族音乐作为鉴赏重点;(2)通过专题的形式授课,如在一学期内专门设立一至两节课作为专题讲解本地民族音乐知识;(3)学校根据学校情况及地方的特色制定校本教材,专门传授本地民族音乐知识。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 音乐 ;课堂教学; 提高; 学生 ;审美意识

大音乐家贝多芬指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创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美学的角度看,只有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趣味,学生才会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抒性陶情,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幻想和疑惑,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别强,我们音乐教师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在品格、意志、情操、心灵受到尚佳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在音乐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以下及方面进行阐述:

一、激发和培养学习音乐兴趣,注重课堂教学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是进行音乐审美教学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把美育贯彻并实施与教学领域中。古希腊美育家柏拉图认为,要培养理想的人才,就要从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入手,因为幼儿和青少年最容易接收外界的影响和教育,幼儿和青少年的天玩耍和游戏,又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也极容易接受艺术和美育。故此,必须把美育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的美育、课外活动的教育与学校环境的美育之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审美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课程很多,与美有关的课程如美术、书法、音乐、劳动实践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生所喜爱上的,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在音乐课教学中,可以讲音乐知识—简谱和五线谱,提高学生的乐理水平,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亦可向学生介绍中外音乐名家及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例如再讲《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教学,先用录音磁带,录下海浪拍击岸边之声,让学生体会惊涛拍岸的雄壮之美,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宽阔无垠之美,再根据音乐讲解歌词,让学生体会大海之美和词曲之美。这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听觉为主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渗透。

情境教学是音乐课中“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要巧妙安排、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⑴如在讲授歌曲《春天里》时,教师指导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饰来扮演歌曲中的不同角色:小燕子、红太阳和色彩斑斓的花朵等,教室里立刻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此时再看学生们那张张可爱的小脸上,绽开着灿烂的笑容。学生们个个心境舒畅,感受这姹紫嫣红的绚丽春天。这样把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与感受音乐的情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如在讲《小雨沙沙》一课教学中,设计这样学习环节既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曲-练唱歌词-歌曲处理-再听。”⑵因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所以在学生反复听中加深对歌曲旋律的掌握,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感受曲和词的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展示出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渗透与体验。

三、师生互动参与实音乐践,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众所周知,学唱音乐和欣赏音乐作品的本身具有一种“教化”功能,此种功能在教育上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所说的“教化”实为教育感化的过程。寓教于乐。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美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设计者和指导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音乐美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用学生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同时,……“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更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感念和深厚的感情。”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把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民间戏曲及说唱艺术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精萃,还要挖掘学生潜意识具备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音乐是美的艺术,能够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感染力和鉴赏力,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特点和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及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教育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来实现,为培养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龙源.《读写算》[J]2011年第04期

第9篇

一、构建合理教学目标为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现阶段,要想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基础,它能够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中小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深入掌握新课程改革相关要求,并对义务教育的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将其作为最终目标来设计并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将审美作为音乐教学开展的核心,并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培养做努力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指导思想。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对我国音乐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因此为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

(一)应用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编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抓住课堂活动中的细节,鼓励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展开思考,从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相对丰富,课余活动较多,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节奏,这些节奏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情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等节奏,自主的展开音乐设计,并逐渐增加难度。这种创编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充满特色的音乐课结尾

在设计音乐课程结尾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在进行《光辉的历程》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之初,应以《当兵的人》一首歌作为开头,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当兵”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而在课程的尾声部分,应将《中国军歌》作为结束曲。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充满了特色,学生在对类似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此类型音乐中雄壮有力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样一首曲调、节奏的背景下走出课堂。生动、个性的音乐课程结尾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并应用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节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各自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作提升任务完成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大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搜集,并对节奏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新鲜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中小学学生注意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能够从小培养其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增加音乐教学比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玉,丛林.多声声乐表演课中获得的启迪——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2]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4,(07).

[3]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两份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5,(03).

[4]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5]刘畅.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思路[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土里学区)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现状

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中音乐课程的开设与设置要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守旧、传统,课程设置单一,这就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片面,与社会需求脱轨。

2001年,针对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我国展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这种直接的移植和嫁接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而整体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差的局面。为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级各部有关专家着手研制高等院校音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同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课程指导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一、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二、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音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人”。

3.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音乐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2.合理调整课时结构与比重,适当开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替补、合并、增设三个途径去建立,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减少课时,进而合理分配课时和增加选修课。如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钢琴基础课教学,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基础和声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合二为一,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三合二,增设器乐选修课等。此外,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适当开设一些本地区的特色音乐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修荣.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特色[J].音乐研究(增刊),1996.

[2]钟晓玲.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第11篇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也在近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民族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实施中的难点,针对其提出解决对策,为民族音乐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教学实施 难点策略

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音乐是指各民族的音乐,包括民族或一定的文化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的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族音乐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民族音乐教学实施的难点

(一)传统思维观念制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中国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和各年级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中不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忽略了民族音乐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作用。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学校对音乐教学的忽视使音乐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很低,很多学校一个星期只设置了一节或者两节音乐课,针对性的民族音乐课程更少。有的学校为了赶文化课教学进度,甚至占用音乐课时间,利用音乐课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教学,也减少了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

(三)教学不依照教材进行,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

教研组在教材的编排上,一般都保证了民族音乐的比重,有的地区学校还增加了该地区特色的音乐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民族音乐太土或者觉得没有流行音乐动听,在音乐课堂上直接教授学生流行歌曲。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很难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更无法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有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一个教师甚至教授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较低,相应降低了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授时多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陈旧的教学方法下很难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五)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欧美等国家的流行音乐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同时,不健康音乐也随之流入,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热衷于追随流行音乐的发展脚步,导致在民族音乐课堂上无心学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通过流行音乐了解民族音乐

与传统民族音乐不同的是,流行音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配器技法的改进,音乐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使民乐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展现。学生之所以觉得民族音乐没有吸引力,是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民族音乐太过守旧,不贴切现实生活。因此不愿意去主动挖掘民族音乐的魅力。在课上,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首当下流行的音乐作为课程引入,通过拆解分析此流行乐曲的音乐元素,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引发同学们思考。例如:在民族乐器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先播放王力宏的歌曲《十八般武艺》,用提问的方式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在这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中能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然后通过对音乐内容的分析再度提问“大家有没有听到二胡、古筝、锣、编钟、笛子等的声音”,再然后通过配器软件让同学们听一听各乐器、各乐器组合的声音,感受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情绪。最后,老师讲解各类乐器的来源、发展历程和优秀演奏者,鼓励同学们进行音乐创作。

(二)从地域特色入手

在中国的土地上,民族音乐遍地生花。地域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对音乐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各地区的民族特色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陕北民歌《兰花花》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陕北的地域特色入手:陕北处于黄土高原,是一个有大量高山、大河的地方。黄色的土壤养育出质朴、实在的陕北人民。因为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往往两条大山之间明明可以隔山而望,从此山要去到彼山却要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陕北人民经常用互相呐喊的方式进行交流。苦闷时,面对大山唱山歌以排遣内心的消极情绪,高兴时,吆喝一声,邀请对面山上的朋友喝酒对歌。了解完陕北人民的生活习性、地域特色和歌唱特色后,再通过音频、视频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正确的欣赏观,这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归属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的教学逐渐得到重视。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多民族音乐知识,更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下民族音乐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最后,我们要对传统课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的教学中融入多元音乐的学习。

作者:尹娜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12篇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也在近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民族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实施中的难点,针对其提出解决对策,为民族音乐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学实施;难点策略

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音乐是指各民族的音乐,包括民族或一定的文化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的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族音乐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民族音乐教学实施的难点

(一)传统思维观念制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中国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和各年级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中不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忽略了民族音乐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作用。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学校对音乐教学的忽视使音乐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很低,很多学校一个星期只设置了一节或者两节音乐课,针对性的民族音乐课程更少。有的学校为了赶文化课教学进度,甚至占用音乐课时间,利用音乐课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教学,也减少了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

(三)教学不依照教材进行,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

教研组在教材的编排上,一般都保证了民族音乐的比重,有的地区学校还增加了该地区特色的音乐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民族音乐太土或者觉得没有流行音乐动听,在音乐课堂上直接教授学生流行歌曲。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很难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更无法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有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一个教师甚至教授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较低,相应降低了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授时多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陈旧的教学方法下很难提高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五)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欧美等国家的流行音乐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同时,不健康音乐也随之流入,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热衷于追随流行音乐的发展脚步,导致在民族音乐课堂上无心学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教学实施。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通过流行音乐了解民族音乐

与传统民族音乐不同的是,流行音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配器技法的改进,音乐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使民乐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展现。学生之所以觉得民族音乐没有吸引力,是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民族音乐太过守旧,不贴切现实生活。因此不愿意去主动挖掘民族音乐的魅力。在课上,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首当下流行的音乐作为课程引入,通过拆解分析此流行乐曲的音乐元素,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引发同学们思考。例如:在民族乐器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先播放王力宏的歌曲《十八般武艺》,用提问的方式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在这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中能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然后通过对音乐内容的分析再度提问“大家有没有听到二胡、古筝、锣、编钟、笛子等的声音”,再然后通过配器软件让同学们听一听各乐器、各乐器组合的声音,感受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情绪。最后,老师讲解各类乐器的来源、发展历程和优秀演奏者,鼓励同学们进行音乐创作。

(二)从地域特色入手

在中国的土地上,民族音乐遍地生花。地域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对音乐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各地区的民族特色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陕北民歌《兰花花》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陕北的地域特色入手:陕北处于黄土高原,是一个有大量高山、大河的地方。黄色的土壤养育出质朴、实在的陕北人民。因为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往往两条大山之间明明可以隔山而望,从此山要去到彼山却要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陕北人民经常用互相呐喊的方式进行交流。苦闷时,面对大山唱山歌以排遣内心的消极情绪,高兴时,吆喝一声,邀请对面山上的朋友喝酒对歌。了解完陕北人民的生活习性、地域特色和歌唱特色后,再通过音频、视频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正确的欣赏观,这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归属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的教学逐渐得到重视。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多民族音乐知识,更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下民族音乐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最后,我们要对传统课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的教学中融入多元音乐的学习。

作者:尹娜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13篇

1.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音乐教学设备是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室,上课多用黑板进行教学,少数具有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琴,且这些设备还有许多需要申请才能使用或已经坏掉的,而打击乐器以及其它各类乐器更是少之又少。90%的中小学校所具的教学设备达不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对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2.音乐教育观念陈旧。

海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唱形式,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直至将一首歌曲唱会,一堂音乐课便结束。在调查中问及是否严格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有80%的教师选择:否,偶尔教课本外的歌曲。只有20%的教师选择:是,按照课本逐课教学。音乐教学应当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出现“随意”的教学情况。将音乐课定位于教唱课,与新课程基本理念相背离。

3.音乐教师业务水平难以跟上学生的学习需求。

海南省贫困地区任教的音乐教师基本为海南籍,这些教师教龄普遍偏高、知识更新慢、知识技能偏低、课时量大。在回答学过何种乐器时,有一半的教师没学过任何乐器,1/4的教师学过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学过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教师仅占1/4,表明音乐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偏低,且难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回答上综合课一般采用哪种方式时,仅有一位音乐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余教师皆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上课时只能勉强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强化提高。

二、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俗话说得好:根深叶茂,树壮果稠。贫困地区音乐教育的根基在于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备。国家和海南各省、市、区的相关艺术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解决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海南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学会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该地区有一半的黎苗族居民,应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其次,海南有许多热带仅有的植被,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植被制造成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创造性思维、还能创造演奏绝无仅有音色的乐器。

2.树立开阔的音乐教育视野。

利兰提过:“生命在思想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用深度、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首先,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应当正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地位。其次,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熟悉“新课标”,能按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各个音乐教学领域,正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第三,各大媒体应当慎重选材,多选用健康向上的音乐。总之,音乐教育靠音乐教师教授出一堂堂优秀音乐课的同时,需综合所有外在的环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并用深远的视野来对待。

3.以教师为核心推动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发展。

提高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学水平关键要素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严守教师招聘关卡,招收知识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水平强的音乐教师。第二,提供给任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开展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进课堂,为该地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量体裁衣”发展建议。第四,积极开展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比赛。

三、结语

第14篇

一、需要重新定位重新认识器乐教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器乐教学,在我们国家尚不发达、教育资源、百姓生活水准很不均衡的状况下,有着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试想,如果一个有天赋、喜爱音乐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因为学校不为、教师失职而失去了一生接触他喜爱乐器演奏的机会;如果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不论家庭条件好还是不好的学生,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乐器演奏的经历。都曾不为没有条件学习乐器而失去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而遗憾的时候;都曾在家里的作业之余拨弄拨弄自己课堂上学会的乐器,而不仅仅是上网玩游戏,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家长那将会是多么的欣慰呢。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师,能让每个身处偏远农村的学生都曾有过乐器演奏的经历让喜欢乐器的孩子都能梦想成真。因此,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使我们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因为师资条件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因为教育部门不为、教师的失职而失去在最恰当、最好的年龄阶段,学习乐器的知识、乐器的演奏表演和鉴赏机会,是当今教育部门、教师和社会因该重新考虑和审视的问题。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课程方案以及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深刻的阐述、定论和目标。因此,我们在贯彻和落实这些纲领性的法规文件和指令性要求时,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理念以及对于音乐教学的教学水平、艺术教育的评价目标、评价依据和督导方式内容。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使学生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和爱好、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念,率先在中小学课程中以音乐课的器乐教学得以体现,让每个学生受艺术课技艺教育的程度都能在艺术课的器乐教学中得以实现。那么,笔者认为,停留在政策、资源硬件上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阶段的工作,应该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选择突破口,开始进入深层次的课程阶段。即在教育人的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过程细节中得以扎实的体现和落实。因此,器乐教学在艺术学科中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内涵,能够率先在艺术学科领域中体现出教育公平、均衡的要素;能够体现出新时期教育的理念和任务,也必将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及落实艺术教育目标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需要重新确立和正确引导器乐教学乐器的来源和选择

多年来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乐器的来源是制约中小学器乐教学普及推广以及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现行国家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推荐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乐器,教科书的出版和编辑部门也采用了不同的或相同的乐器在各自的教科书中使用。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即便是一个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乐器(学具)大约人民币10元左右,由学生自己购买准备,也是不能在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学校实现。许多教师除了开展器乐教学增加了工作量负担和难度之外,动员和设法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件上课用的乐器(学具),都一直苦煞心机,费尽周折或造成收费规定混淆。因此,结合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笔者认为,应该分两步走,对于广大的农村学校,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学校,应该由国家像配发免费教科书一样统一配发器乐教学的乐器(学具),他们可以一直从小学一年级使用到高中甚至大学毕业到工作岗位,对于发达地区学校则由教师推荐学生自行配备。由此,由课程内容开始的艺术学科人手来体现艺术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即在音乐教学中率先体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的目标。

对于乐器选择而言,笔者认为一定要从国情和当地实际以及教师技能素质出发,不可以偏颇或因噎废食。所谓国情就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很富裕,选择的乐器价格不可以高但乐器本身的包容性、器乐性质必须是准专业和可以继续与传统乐器学习发展对接的,比如八孔竖笛和六孔竖笛则可以分别与木管乐器和我国的竹笛相对接学习发展;口风琴则可以与键盘乐器直接对接等。对于教师技能和素质而言,这里主要是说教师必须要从学生发展的长期教学需要出发,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乐器,使自己成为器乐教学的行家梨手,不可以以任何借口推脱或以其它接口教授学生学习一些不能够符合集体课教学、不符合学生可发展性学习及无法快速统一校对音准、无法人手一件、无法统一购置的乐器(学具)等;更不可以以任何借口违背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规定不开设器乐课教学的内容。

三、需要适时更新合适的教学目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目标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各个年级段叙述的很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中小学器乐课教学在新形势下,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每节课、每个年级、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甚至是每个个性特例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而且包括曲目难度梯次、教学进度以及循序渐进教学内容的目标计划,还需要明确的是评价、管理教师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正确的、清醒的目标和认识。不可以以学校乐队的演奏乐曲的水准来要求班级集体课教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曲目难度;不可以有一蹴而就和功利性的心理来进行器乐课教学。作为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始终把握好以下几点:1、中小学器乐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奏家,不是专业的器乐教学学习,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所教授的技巧必须专业和准确,所建立和养成的学习习惯必须是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2、教学的对象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器乐演奏,但通过学习,必须使他们对乐器产生兴趣或好感,并能始终参与集体课或课外的学习演奏和练习而不掉队。3、使他们每个人都曾有过非专业但准专业的器乐演奏学习的经历和体验,而不应为家庭条件、居住区域、教育资源等原因而丧失了学习器乐演奏的人生经历。

所谓有效的器乐课教学方法,是针对我们许多教师采取两个极端教学方法而言的。一个极端是自新课程以来“头脑风暴”所灌输的所谓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理念下的器乐教学方式,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参与忽视了器乐学习的技术性、技能性的要求和技能所形成的规律和时限次数等其结果是学生即便是义务教育九年的学习,许多学生还是随了大流,拿起所学的乐器,依然是不会演奏;另一个极端,则是新课程嗤之以鼻的方式,即认为器乐学习是技能性很强的内容。因此,过于强调纯技术的反复枯燥的训练,而忽视了学习对象的差异性、注意力的持续力度和兴趣转移以及审美为核心理念下的互动、参与主动、共享交流的理念。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因为枯燥单纯、反复过多的技术训练,而对器乐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反感器乐课的学习。有效的器乐课教学应该是综合的、根据不同年龄特征,整合音乐要素,面向全体的、照顾个体的、难度适中的、循序渐进的,每个人每次学习都有收获而不感到学习困难的器乐教学方法。

四、需要根据对象确立清晰科学合理的教学路径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终身学习、引导他们一生喜爱乐器的高度上来构架、梳理、更新自己器乐教学和学生逐步掌握器乐技术技巧的路径和理念。从学生将要拿到乐器,到开始演奏第一个音符,再到能够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脉络和目标;一是要在起始课前就要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教学内容和可行的方法途径,让自己有清晰的、逐步形成学生技术技巧和器乐演奏应该具备的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包括听觉训练、合奏、重奏训练以及技术技巧形成过程中的各类技法训练和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有器乐演奏的器乐曲的积累和选择,让经典的好听的、符合乐器演奏的乐曲成为学生茶余饭后随意演奏、即兴表演的曲库和拿手的曲子,并不断完善补充;三要有年级期中期末和小学、初中、高中技术技巧的分段规划和训练时限,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器乐学习与升入不同的年级段贯穿相连。使他们对乐器的音色、音准以及各种表现手段、形式技巧都有很敏锐的感觉和体验,并学会表现和借用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形成终身不忘的技术技巧和不断磨炼提高艺术表现力的习惯和能力,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都能与他人交流、传播和展示的艺术才能。

五、需要重新认识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

器乐教学最大的长处在于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知识的载体,即“乐谱”的视读是立体整合潜移默化的来掌握完成的。往往不需要刻意的来进行识谱的专门教学,还在于其技能的形成是用心、用肢体来一一完成的。对于音乐的要素是切身的体验、听觉的辨别、肢体动作、手指、呼吸的协调与操作来协作完成的。以识谱能力来讲,学生掌握器乐演奏的程度与学生识谱能力的程度几乎是同步增长的。因此,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美、交流美、创作美的机会和舞台时,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以以少数个别学生的器乐表演水平代替全体学生集体课器乐学习的水平,需要给每个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尤其是起步慢的、学习器乐有些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器乐的学习培养他们敢于在大众面前自信、自然、洒脱的参与集体或个人的演奏活动,包括学生独自在宿舍、家里练习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等。需要借助各类媒体记载和共享学生的器乐学习成果。比如练习时用手机、录像机等手段自行录音、录像、拍照;比如在小区和家庭为自己的朋友演奏和展示自己新学习的乐曲或技巧与社区文化馆站、艺人交流等。目的是增加和延伸器乐学习的时间和方法,拓展和建立学生自我艺术实践表演的空间和理念。包括学生期中期末以及某个乐曲技巧学习后的考核检查形式等,都需要区别对待,巧妙设计,特别要克服“滥竽充数”考核带给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不利因素,是每个人都能在各自习得的能力水平上选择曲目参加考核。以此,建立学生器乐学习实践与艺术交流以及成果呈现、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增加兴趣和器乐学习的实用。

第15篇

所谓“三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在“双语”基础上再加“一语”,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实施了,例如“英―侗―汉三语教学”、“苗―汉―英课堂环境”、“蒙―汉―英三语教学模式”及“藏汉英三语背景”等等。我所要探讨的“三语”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育领域,“一语”是地方音乐语言(LML),“二语”是学科语言(SL),“三语”是家乡音乐语言(HML)。

一、地方高校公共音乐课调查分析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是鹰潭市唯一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笔者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了较客观、准确的调查,并统计分析,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公共音乐课教学相关的教务部门、督导部门及任课教师、教学干事、毕业生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公共音乐课的学生学情、教师素质、教材使用、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及毕业生工作相关度等情况。

经过采访了解到,本校公共音乐课从2007年开设,属于“理论+实践”的B类课程,选修课,最初是为管理系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开设一学期,课程名称为“江西民歌”,后来向其他系部扩展,更名为“公共音乐”,主要有教育系和外语系,涉及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初等教育、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任课教师由艺术系指派,由声乐教师为主,器乐教师、舞蹈教师为辅,课程教学评价分三部分,督导评(20%)学生评(40%)系部评(40%),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在2015年6月我在本校非专业音乐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抽查了教育系4个班、外语系2个班,含两个年级,发送问卷300份,收回264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问卷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公共音乐课的兴趣跟授课老师的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2.不同授课老师教学处于自由随意状态,声乐老师侧重唱歌,器乐老师侧重器乐及欣赏,舞蹈老师侧重肢体动作,因此不同班级对公共音乐课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学校教务部门对于一课多师的情况应该有严格的规定,统筹安排,统一课标、集体备课、加强交流。

3.在教学过程中,形式较单一,44.6%的学生没有收获或逃课或认为枯燥,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

4.最重要的是对于地方音乐的忽视。由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薄弱造成知识的“断层”,以及地方高校没有立足于本土、渗透地方音乐的精华,以致学生在校学习了一至两年半数以上的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本地特色的音乐,不得不思考,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教材、学校的问题?针对51.8%的学生不愿意学习龙虎山道教音乐,经过分析,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没听过、没接触过,其次是认为道教音乐跟自己距离遥远,不像通俗音乐那样贴近学生生活,就像学生反映民歌太难听了、不想学一样。最终关键还在于观念的改变,当然观念的改变要从上而下,首先学校要大力支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传播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创设环境,通过加强宣传、实地赏听,进行改编,逐步过渡,用适合学生的音乐形式或演唱演奏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慢慢被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吸引。

5.在教材选用方面,2007-2011年所用的是江西高校出版社,汪笑屏主编的《简谱视唱教程》(2007年8月版),2011年以后改用21世纪大学生公共音乐教材,余达群、李建平主编的《音乐》(2011年8月版)。比较而言,第一本教材以音高与节奏为主线,融合其他音乐要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学生达到视唱一般歌曲的水平,辅以二声部视唱练习,为合唱训练打下基础。教材选取江西民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本教材分上、下册,内容分读谱基础、唱歌、音乐欣赏三大块。读谱基础主要介绍简谱知识,配以视唱练习;歌唱部分以大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感、适合群体演唱的歌曲为主;音乐欣赏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兼带西方音乐。比较起来,各有优点。第一本教材更突出视唱训练及选取的专业对口性,适合专业学生使用,偏难,学生兴趣不高。第二本教材更偏重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歌曲类型丰富,通俗歌曲和民歌、外国歌曲均有涉及,而且耳熟能详,学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几首歌,读谱知识部分比较简洁,以歌唱实践为主,适合非专业学生。但由于过于通俗,教学中容易忽略不会唱的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检测教学效果。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选择或编写合适的公共音乐教材是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6.在教学效果方面,从学生的评教中可以清晰看到,2007年至今督导处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共音乐课所有老师的平均分在85分左右徘徊,这正好和学生问卷调查中教师素质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良好,专业能力较强,但是还是认为缺乏师资,即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而不是艺术系专业教师。公共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教学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因为教学对象、学生基础、所修专业、接受方式、教材等不同,教师要有多重音乐能力,并能综合的、有针对性的、难易适度的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便能达到”的成就感,要让学生保持对音乐持续的热爱,这样才能在受到熏陶,从中受益。

初步调查后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学生基础薄弱,存在小中大学音乐衔接问题;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专职教师师资配备、教学评价机制不清晰;教学特色不鲜明,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与专业相联系;缺乏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独特性,等等。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三语”教学模式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应运而生的。

二、“三语”教学模式构建

“三语”教学模式中,“一语”是地方音乐语言(LML),“二语”是学科语言(SL),“三语”是家乡音乐语言(HML)。

地方音乐语言(LML),即“Local music language”,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参与地方重大音乐活动的优先权,与地方人民的生活联系密切,扎实的群众基础。地方音乐语言融入音乐课堂中,将为公共音乐课打下牢固的地基,为课程的发展注入内在的动力。

学科语言(SL),即“Subjects language”,高校学科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视域,学科交叉为当今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不容置疑,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却是一种教学的危机。将学生的专业学科与音乐课融合在一起,在音乐中学专业,在专业中学音乐,这将为学生带来新的体验,为学生持续的音乐兴趣提供了保证。

家乡音乐语言(HML),即“Home music language”,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丰富的文化、语言、音乐资源汇聚一起,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课堂中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将会使我们的课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也为公共音乐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语”教学模式正是针对本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提出来的,此模式将“地方音乐语言”、“学科语言”、“家乡音乐语言”相互融合进行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三语”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高校公共音乐课是中小学音乐课的延伸,因此在课程内容应该也包含“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三语”教学模式中在参照此课标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专业性质,进行如下尝试:

(一)根据高校地方特色,进行音乐教学

鹰潭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拥有亚洲最大的铜冶炼基地,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第四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虎山道教音乐,境内有畲、回、满、侗、壮、苗等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口最多。将鹰潭地方特色融入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我主要选择龙虎山道教音乐与畲族音乐的部分元素,在教材编写中予以关注,由于在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学生对龙虎山道教音乐不了解,而且不愿意学,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多欣赏、多接触道教音乐,让他们喜欢上道教音乐,意识到道教音乐对人身心的陶冶及净化作用。道教音乐包括人声唱诵的声乐与乐器演奏的器乐,欣赏教学中主要以器乐为主,声乐为辅,歌唱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进行,先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道教音乐片段,再逐渐扩展。

不仅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接触道教音乐,还利用其他形式如课外活动、文艺演出、讲座等进行熏陶,鼓励学生结合龙虎山道教音乐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音乐教学

1.音乐+语文教育

音乐与语文息息相关,与语文教学更是密不可分。

运用配乐诗朗诵、配乐讲故事、音乐剧表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述说音乐、展开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音乐、即兴演唱优美的诗文、歌曲联想词句、歌曲联想同类歌曲等丰富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歌曲《望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想与月亮相关的歌曲、诗词、语句,进行成语接龙,拓展思维,想象并用语言描绘与月亮相关的音乐的情绪、特征,配乐诗朗诵歌词,合乐演唱、表演等等。另外,在教师配备、歌曲选择方面还要尽量考虑到语文教育专业中女生占多数的现象。

对于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更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将要步入教师岗位的学生自然希望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例如结合课文欣赏唱段、欣赏音乐写作文、配乐朗诵等吗,使课堂有声有色、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2.音乐+数学教育

数学和音乐位于人类精神的两个极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音乐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其控制的艺术,它们都使用符号体系,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问卷调查中,数学教育班的学生大多认为音乐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对音乐兴趣不高,我想这跟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音乐与数学紧密联系,数学的理性与音乐的感性完美的结合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运用音符游戏、节拍击打、时值连线、节奏接龙、寻找与数字有关的歌曲等等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音乐+旅游管理

音乐揭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它体现自然景色、风俗民情、情节场面的深层内涵。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休闲形式,越来越成为“求知、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综合性审美活动。音乐是旅游业中的无形产品,是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所享受到的高品味的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

音乐介入旅游活动,既有利于整理、挖掘、保护传统音乐和民间曲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又可通过旅游促进音乐的传播交流,推动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在教学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唱各地民歌,本校学生尤其是要先学唱江西民歌,再学唱其他各地民歌,因为学生是先从地导开始,再到国导。在导游带队过程中,唱唱山歌、民歌,既拉近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又让游客感受到本地民间音乐的魅力。

还有其他如“音乐+体育教育”中的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即兴编创动作;“音乐+美术教育”中的随乐作画、用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等都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家乡特色,进行音乐教学

在问卷中了解到,学生有来自江西省内南昌、上饶、赣州、抚州、吉安、宜春、九江、鹰潭、景德镇、萍乡、新余等十余个市县;还有来自湖北荆州;湖南怀化、邵阳;福建长汀;贵州丹寨、黄平;甘肃天水、镇原、庆阳、武威;河南卫辉;浙江台州;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安徽宿州、六安等多个省市的。如果能够将学生家乡的音乐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而且通过交流能开阔视野,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家乡的音乐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音乐,并通过观看视频、倾听音乐加深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引导、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四)综合“三语”教学,实现模式转变

综合“三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将“三语”元素进行创造性地融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欣赏、歌唱、器乐、创造、舞蹈等多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多元追求,开阔思维,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是根据“三语”教学模式设计的一堂公共音乐课《望月》简案,教学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

教学目的: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望月》,体会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器乐曲,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把酒问月》《半个月亮爬上来》《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圆》《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有朗诵、歌唱、演奏、欣赏等形式。激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如美景、美食、风俗、文化、音乐等,进而让学生唱、或奏或听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学生产生共鸣――思念家乡。

(2)学习《望月》,倾听、观看、范唱、弹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后随乐哼唱、随乐诵词、随乐舞动、随乐编创、随乐表演,学生在音乐中愉快地掌握知识。

(3)巩固强化。通过集体唱、小组唱、个人唱、对唱、表演唱、乐器伴唱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

3.课堂小结

课后学生结合学校及地方的特色,进行创造,如创编音乐剧、音乐小品等。

结 语

“三语”教学模式基于文化多元化、地域多元化、学科多元化而产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受启示而进行的初步探索,还只是一个起点。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音乐教师团队的观念改变、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适应性教材的编写等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努力,以进一步充实完美,为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思源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刚主编《文化遗产在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