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的化学性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儿化 性质 语音学分析
赵元任(1979:117)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1984:165)认为:“[后缀]……。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作“儿化”,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这似乎成了当今语言学界的权威性观点,几乎所有涉及该问题的述说或著作也多持此看法。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欠妥:因为“儿化”中的“儿”是能够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角度讲书面上也应该写出来。下面从语音方面加以说明。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儿化韵”中的“儿”的读音叫作“儿化”音。先看一个“儿化音变规律”简表:
上表方括号中所列出的每一组读音,后面一个是“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之后“儿化韵”的实际读音。可以看出,“儿化”音和前面音节的融合是有规律的:“儿化”音和前面相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个相同的音位(如无韵尾或有-u韵尾的情况都只加卷舌动作);“儿化”音和一系列不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系列相应的不同音位。正如李延瑞(1996)所说的“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两个音节由于长期快速连读而形成的一种语音融合现象,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成套的儿化韵系列。”上表所示其实就是李延瑞所说的“成套的儿化韵系列”。对这一“成套的儿化韵系列”的总结较为典型的学者是李思敬先生。他从“儿化”音为复元音[??]的角度出发,按拼合和化合两种方法将“儿化”音和前面音节(十三辙)组合音变后得到的“儿音位”(用{?}表示),总结为7个(李思敬,1986:125),现抄录如下,并每个音位举一例:
[a?]:芽儿[ia+??—ia??]
[??]:歌儿[k?+??—k??]
{?}=[u?]:核儿[xu+(?)?—xu?]
[??]:肠儿[t??a+??—t????]
[??]:八成儿[t????+??—t????]
[??]:错儿[??u?+??—??u??]
[a?]:打杂儿[?a+??—?a?]
李延瑞进一步将这7个音位概括为5个,即[a?]、[??]、[a?]、[??]、[u?],并把{?}称为这5个音位的“形态音位”。形态音位就是由出现在某词素变体中的一组音位组成的语音单位。比如[-s]、[-z]、[-iz]等音位在英语中代表复数的意思,所以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语素是由许多音位来体现的。这些音位可以总起来成为一个集合,并给它起个名称叫“形态音位”,通常用{s}表示。所以形态音位{s}所表示的不止是[s]一个音位,而是[-s]、[-z]、[-iz]等一组音位。类似的{?}也是一个形态音位,它代表着若干个音位。但这若干个音位都表示一个“儿化”的意思。《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儿”用作韵尾时写作“r”,这个“r”就是按形态音位来处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表示一般的儿韵时又单独列出一个“er”的原因。具体用什么符号表示那是正字法的问题,与语音的认识和分析无关。
我们再来看一下“儿”能不能成音节的这一说法。它涉及到“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成“儿化韵”之后,在这一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即在语音流中“儿音”是黏着并附属于前面的音节,还是和前面音节处于平行、对等的地位。“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的过程中,王洪君(1999:182~184)认为“……‘儿’原有的特征向前移动到前字音节的韵尾、韵腹的过程。当‘儿’的卷舌特征前移到前一音节的韵尾和韵腹时,就会出现与它们的特征是否‘共容’的问题。如果互相共容,则原韵尾和韵腹的特征保留,否则就会只保留原韵尾和韵腹与卷舌特征共容的特征,删除那些不能共容的特征。”可见,一方面前一音节和“儿化”音都部分地保留了相互共容的音素(既有韵腹或韵尾的音素成分,又有“儿化”音的音素成分,这可以通过儿化韵的实际读音证明);另一方面,二者都部分地保留了可相互共容的音素发音特征(韵尾和韵腹的发音特征,儿化音的卷舌特征)。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哪一个选取的比重大一点儿的问题。由于前一音节既有声母又有韵母,往往比重大一些;而“儿化”音只是一个音素(至多两个音素,即复辅音的情况),常常比重相对小一些。这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儿化”音和轻声“啊”的变读中第二个音节一样,是前一音节的附属品,也就得出了“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的结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都改变或删去了部分原有的音素或发音特征,也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共同融合成一个“儿化韵”音,二者在“儿化韵”音节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平行的,不是隶属关系。如果说,“儿化”音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那么也可以说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所以说,“儿”和它前面的语素一样是可成音节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儿”作为一个语素,它的语音条件是具备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和前面的语素共用一个音节,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判定它是一个完整的语素。
综上所述,“儿”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儿”不但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4]李延瑞.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J].语文研究,1996,(2).
[5]李思敬著.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传统文化: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
作为学生文化之源的传统文化,其包含的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历史传承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指中华传统美德。
每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综合了自身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对其特定的要求,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具有传统和时代性的文化特质。因此,学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建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挖掘。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历史传统和追求。例如,“博学、乐创、至善、尽美”的校训既要求学生在学业上能够博文广志、开拓创新,又要求学生在人格修养上能够追求真善美。又如,“厚德砺志,笃学致远”的校训旨在勉励学校师生精忠报国、仁爱友善、文明有礼、言而有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在我国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其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塑造学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经典,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特质的学生文化。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执着坚持;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士豪迈,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这些都是构建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特色,构建了“学、勤、诚、礼的美德少年”的学生文化。又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中心小学每年都开展评选“孝亲好少年”的活动,此外,还编辑《中国传统节日》读本供学生阅读,学校少先队也以“走进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
立德树人:学生文化的价值所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应关注立德树人,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德育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德育工作做到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和专题德育活动,推进德育科研实践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道德培养,突出学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例如,北京市润丰学校构建了“七彩阳光”德育体系,从德、智、体、美、劳、科技、助人7个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学生评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又如,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之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行为养成:学生文化的本质回归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学校应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定,如不迟到、不早退,注重礼仪规范,落实学习要求等。此外,在校期间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逐渐产生认同感,进而让学生自觉接受。同时,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行为规范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别。学生文化的规范价值主要是指学生外在行为规范和行为的养成,而导向价值则是针对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都会变得主动、乐观,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氛围;反之,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生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导向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活动,注重活动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活动的开展过程要体现教育意义,活动的结果要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内化于心。
活动育人:学生文化的体验载体
活动育人是指学校通过举办各种独具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聚集起来,学生文化就在各种活动中动态生成,而这些活动就成为文化的体验载体。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主动策划,既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教育性。活动既不能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也不能媚俗。活动本身应该与学校文化相一致,体现一定的教育性,体现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进行。例如,按照季节划分――四季主题活动,结合季节特点进行主题设计;按照月份划分――4月的读书节、5月的体育节、10月的社团节、11月科技节和12月的新年嘉年华;按照学科划分――科技节、体育节、数学节、英语节等,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中心校提出: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认知。学校开展了“我展示、我快乐、我成长”周一升旗主题活动、“在校我有小岗位”“在家我是小助手”“社区我是小主人”等系列体验教育的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社团建设:学生文化的个性发展
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具备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彰显学生文化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北京市各文化示范校都意识到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意识的桥梁。因此,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应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核心,探索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机制。社团活动理念新、类型多,结合学校文化和学生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社团活动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例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创建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学校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集中了反映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美术学科沿着“匾额里有什么”这一主线,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办了陶苑艺术时空,行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心理文化周,社会实践周等。又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社团活动的主题是“活动育人”,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建了以体育、艺术和科学三大类为主要内容的社团,深受学生喜爱。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教学 中职化学 应用
中职化学即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化学知识的教学,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高度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实际学习化W知识时,由于化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枯燥,所以应辅以相对合理的引导教学和具体的实验,但是就我国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尚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完成实际的教学目的。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则能有效地弥补其他普通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和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本研究将针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解释,以各种有力的数据证明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概念和应用的必要性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具体概念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就是减轻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时间,把学习的内容和讲解的具体工作尽量分配给每一位学习的同学,通过做好教学教案和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提前熟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觉主动的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任课教师在简单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概念重新定义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份和实际的任务,老师从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实际的学习内容,这种转变不仅切实提升了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质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中职化学的教学本就存在较多的难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化学的实际学习的内容相对难度较大、较为枯燥,学生不易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另一方面是普通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实现学、用的高度统一,学生不能够及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解决我国中职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为根本目的而设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度满足“学用结合”的要求和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了学生实际技术操作的水平。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保证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出了一系列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布置相关学习任务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教师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实际教学以及课后简单的成果评价。这三个环节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切实了解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布置学习任务即教师通过课程开始之前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结合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这个环节的工作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充分熟悉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布置出难度适宜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学习任务。
(二)进行实际教学工作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过程即为学生对相关的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和讨论以及老师简单的讲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真正地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结合个别问题积极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在给予学生课堂自由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一方面充分保证课堂的秩序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际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把握课堂的学习节奏,便于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活动的及时展开。在保证相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学生的学习工作也应该得到一定的监管,毕竟在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实际的教学质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应设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确切保障学生能积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主动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三)简单的成果评价
成果评级工作看似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简单的工作,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成果评价的工作中一方面能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总结,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在活动中的欠缺,而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展示工作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下一次教学工作的实际质量。
三、结语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使学与用高度的有机结合,充分保障了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彻底地改革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而老师的适时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相应的实践机会,有力保证了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我们从行为引导型教学在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应用情况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推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为我国中职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谢灼枢.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02-01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因而,化学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组织每一节课堂教学,以便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
化学课堂的教学不仅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会探索并取得课本没有讲到的化学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一般说在新课标指引下,上化学课有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引入新课,以学生为主的启发性讲授新课及巩固新课,堂上练习,课堂总结。
一、组织教学不仅在课堂开始上显得重要,而且要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上“空气”的这节课时,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了解空气的成份,认识混合物,纯净物。在学习“空气的成份”时可采用小组学习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二、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直接引入。教师在组织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直观引入。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教具引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图示,化难为易。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3.问题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复习、练结等提出问题;也可以把上一节课巩固练习阶段的设疑当做引入新课的问题。例如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定要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引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至于选用哪个方法,主要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等来决定。
三、启发式讲授新课
1.指导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阅读课文是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有关资料。它是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引入新课后,最好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分析讨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阅读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对重要的概念、论述,及关键的字、词、句,以及易疏忽而造成错误理解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做出必要的标记和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阅读单质的化合物概念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单质的化合物都是“纯净物”;(2)注意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对内容难易不同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有所不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机调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要保证给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思考;(3)注意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所以不能流于形式,不要简单命令学生看教材。若要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师必须比其它类型的教学花更大的气力去钻研教材,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要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提问、讨论,那样才更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课堂议论。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课堂议论是分组教学的特色。课堂议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议论和争论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议论的关键是精心设问。“设问”要求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而且能使学生议论的结论恰好是教师预料中的结论。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中仅有三句话和三个反应式,因此必须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议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与石灰石反应的酸为什么不用浓盐酸?(2)气体发生装置可以选用什么装置,为什么?能不能用制氧气的装置?(3)二氧化碳气体怎样收集?怎样检查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有时可以有意作错误的“设问“。通过错误的解答,引起学生争论。特别是对于难懂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提问中引起争论。
课堂议论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课堂议论时,教师须掌握好教材的相关知识,明确重点及难点,还要掌握好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才能作出有效的“设问”。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大胆发言,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使他们成为议论的骨干,保证教学过程中议论的实施。
课堂议论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议论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
3.课堂议论后讲授新课。新课讲授是指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讲授新课应采取引导的方式,使课堂充满共同探讨的气氛,使学生的头脑由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探究知识的发动机,使学生由知识的奴隶变为知识的主人。
教师讲授一方面必须以学生的充分而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作权威性的论证。讲授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容在联系。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组织课堂练习要注意下列几点:1.课堂练习应是教材内容的重点,特别是易错,易混淆的知识。例如讲授单质,化合物的知识则一定要利用课堂练习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五个概念的联系;2.练习的题目一般是课本上的练习题,因为这些练习题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题目;3.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力争课内解决问题,课外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如“氧气”一节,课文后面有五道练习题,为了做到课内解决问题,可以将这些练习题分别放在讲授与其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之后进行练习。
五、课堂总结
关键词:行为引导 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0-02
行为引导型教学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该模式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将学生行为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良好的行为引导,融合各类型的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师在该模式中的职能更多是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终止”等职能的注重,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问题的发起者和学习成效的评估人,弱化标准答案对学生思想的桎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转变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并转换为“双向互动、多元互动”,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引导教学应用于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化学课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存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就当下情况而言,仍旧存在不少灌输式的教学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肯定。然而,对于社会需求和职校的教育根本目的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最适合的方式。因为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由学生主观努力所决定,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传输式的教学并没有让这个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实践教学流于表面,仅仅是对简单的教材课程进行练习,在既定的实验步骤之下,教师并不能让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就其最终结果而言,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是没有实现职教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践需求;二是学生在今后职业工作中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体现;三是这类思维的桎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因此,利用行为引导型教育来进行化学合成反应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让高等职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也改变传统理化教育中脱离实践的不足之处,更体现了当下对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2 行为引导型教学的实施要点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并将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了整个职教的教学过程,以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将这一目标孕育在“任务传达――方案规划――任务实施――成绩评估”四个环节之中,逐步深入,层层深化。
2.1任务传达
学生的学习应当严格依照学生为中心来执行,尤其是在行为引导的教学当中,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尽量独立完成,不论是计划的制定实施,还是成果的展示和反思等。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推进,而对于这个过程的把握便是教师通过任务传达来实现的。任务书的传达通过对于具体任务的明晰,来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推进和发展,需要具具备现实性强和目标明确的特点,不仅需要保持任务的连贯性,还需要将渐进性和发展性在任务中得以体现。以物质漂白作用的实验为例,实验任务书:常见的漂白性的物质有:次氯酸;二氧化硫;活性炭;氢氧化铝;双氧水等等。学生需要针对不同的特点来验证物质漂白性:(1)利用活性炭和氢氧化铝胶体进行漂白的验证(2)验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3)二氧化硫可以让橙色溴水、紫色KMnO4酸性溶液、红色酚酞褪色,但其中有什么区别等。这三个任务书大致涵盖了三个难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
2.2方案规划
方案的规划便是学生完成任务所走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总体来说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步骤,而且随着练习次数增多而变得越发熟练,而且这部分技巧会变得不断的熟练。然而,这一步计划制定若是扩大到一个小组,则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困难,因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性来规划相应的完成期限,导致难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工作时应需要防止因为个人能力过于突出而造成一言堂的出现,要充分鼓舞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树立“只有不同的观点,没有错误的见解”。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合作的小组工作气氛。当以“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为例进行规划时,其实际过程为:首先,选取适量的次氯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量的酚酞试剂。接下来,将酚酞试剂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变红为止。然后将次氯酸逐渐滴入含有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当中,直到颜色褪去,验证次氯酸的漂白性。若是在随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也不能使得溶液变红,则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它们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一旦氧化后就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了,因此它们的漂白作用是永久性的。反之,则说明是酸碱中和发生而导致的褪色。
2.3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这一阶段的开始,首先需要学生自主去进行相应资料的查询,图书馆和互联网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资料才可以在随后的实施中进行顺利的化学理论严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身的方案进行完善。在该环节中,主要的操作以学生自行规划为主,教师除了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还需要保障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方向性正确,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的感受和体会。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独立学习过程得到补充,这一阶段的交流、讨论、反思、批判以及总结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将自身知识和理论上的失误得到更深层次的体会,在应用之中实现真正的掌握领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有益于学生共同进步。若是以“证次氯酸让含有氢氧化钠的酚酞褪色的根本原因”为例的任务实施过程,则需要学生自行利用相关机构的途径来查找资料,尤其是对酚酞试剂的特性进行收集,教科书只是辅助,更多需要学生开拓思维和知识体系,发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30页)
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实验目标。常见的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电脑上查询,或者参见实验室的教程指南等。
2.4成绩评估
该过程是指,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向全班的其他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在接受教师评估的同时,也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并随后通过改善来加强自身的进步幅度。首先,学生需要以全班同学和老师为受众来展示自身的成果。这一过程是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是对自身成果的展示。教师在这一阶段则是需要做好一个倾听者,认真记录。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合适的引导,维护教学的正常气氛,防止偶发事件的发生,掌握课堂节奏,保障每个学生的发挥时间,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任务。然后,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对成绩进行充分肯定,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行精讲。最后是师生共同评估的阶段。以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讲课形成比照,对上台的同学进行最后的评估,并且结合其他要素对小组进行最后的评比。延续之前对于物质漂白性验证的实验举例,其成绩评估的过程大致实施为:在半个小时之后,由各选题的负责人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再由每个选题选出一个小组作为代表来向大家展示实验的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估。
3 结语
职业教育永远都是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其实质便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得到加深。而这种实质和传统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也是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一种互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行为引导型教育也正是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之一,更利于对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培养学生自信、自知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教育是个体行为,更加依靠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学生为基础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法,以教育模式去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郝利娜.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11:95.
[2]徐昌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05:986-988.
[3]金霞.浅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176.
一、变有形为无形,形成“智圆行方”的管理文化
1.制度规范,理念先行。学校以《构建智圆行方的学校文化实践研究》作为主课题推动学校文化发展。通过教代会、党员会等充分讨论制定《方洲小学章程》等规章制度。每一个进入方洲小学的老师都要进行“智圆行方”学校文化理念的学习,进行各种制度规范的培训,并化成习惯,凝成传统,形成氛围,从而达到引导人、规范人、发展人的目的。
2.民主管理,创新举措。“集方圆之慧”,让每一个方洲人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学校文化的坚守者和实践者。教科研奖励条例的颁布,教学月考核嘉奖的实施,文明办公室的评比,先进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评定……系列创新举措践行着“智圆行方”的理念,也使学校文化融入了每个方洲人的血液,有形的制度就成了无形的习惯。教师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努力方向,方洲就成了“幸福之洲”。
3.以人为本,品质服务。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品质为本。努力创设清心、静心、舒心、安心的校园环境是方洲每一个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准则。由后勤、家委会、教师代表参与的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师生的营养膳食,使食堂温馨如家;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文化”,使师生每天都能在雅致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使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机构及管理网络的建立使物资的申购、审批、采购、领用等环节严密而高效。
二、变外需为内需,打造“智圆行方”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职业幸福感强、治学行教风正、教学科研力高”是“智圆行方”的教师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名师成长和梯队形成。
1.规划制定,让目标更明确。学校根据“智圆行方”的教师培养目标,针对个人现状,明确优势,找出不足,指导全校教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业务档案,制定考核措施,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发展。
2.文化浸润,让智虑更圆通。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来自思想。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思想教育,给师生心灵以滋补。学校每月精选《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为智慧的生长而教》等高质量的培训材料,供老师阅读学习。全体老师以跟帖形式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互动,关注内质,由内而外,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
3.专家引领,让氛围更浓厚。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先后邀请十多位专家做客“方圆大讲坛”,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艺术特色、心理品质、信息技术等多层面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利用校本名师资源,为全校教师开设公开课,做专题讲座。专家、名师的引领使全体教师充分感受到教育的伟力、思考的冲力与自身可挖掘的潜力。
4.分层培养,让提升更快速。学校按照“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积极实施青蓝、新苗、牵手、名师四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开展见习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潜质教师汇报课、成熟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名特教师引领课等“六课”制度,让老师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历练,夯实基础,迎来快速发展期。
三、变他育为自育,构建“智圆行方”的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文化
我们定位“智圆行方”的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是“心向阳光的正才、奠基未来的人才、走向世界的英才”,具有阳光、智慧、灵活、自律的品质。为此学校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1.好习惯让品行更方正。学校制定了年级德育目标,编制了校本德育教材《好习惯成长手册》。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能在学生的《好习惯成长手册》上进行鼓励,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儒雅之星”的评比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方正意识。
2.生肖文化让智慧更灵动。学校开发了“生肖文化”校本课程,建立了红领巾生肖文化研究院,共建了生肖文化实践基地,举行了生肖特色主题队会,构建了十二生肖争章体系,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升能力,启迪智慧。
3.心理社团让心灵更阳光。为了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在六个年级分别建立了“心生我材”、“书香沁心”、“彩色心情”、“沙盘绘心”、“心声悠扬”、“心愿成真”六个心理社团,每月以“责任”、“感恩”、“坚强”、“宽容”、诚信”等主题,通过游戏、阅读、绘画、沙盘、音乐、心理剧的方式进行活动。同时,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了“大手拉小手”、“方圆之家”、“亲子时间”、“创造力”等系列校级特色心理社团。在心理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学生们在心理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希望,心灵变得更阳光。
4.特色课程让能力更卓越。学校编写了低、中年级美术校本教材《多彩童画》,着眼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致力于以艺术启迪智慧。《快乐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锻炼了学生体能,培养了学生品质,推动了阳光体育的开展。
四、变促进为奋进,建构“智圆行方”的课堂教学文化
1.范式研讨,探究教学策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现状,以“规范教学、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了“拼音教学”、“词串识字”、“练习课”、“计算题”等学科教学范式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推广。通过学习理论、构建框架、实践反思、优化教法,形成基本的教学流程。用基本范式来帮助教师把握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规律与策略,形成了具有方洲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2.学科特色,落实减负增效。各学科本着“夯实基础、减负增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选准学科建设方向,着力培养学科特色。语文学科全力推进课外阅读,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数学学科围绕“有效反思”,探寻“单元反思”新形式;英语学科以校园生活为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音乐学科让孩子在传统艺术的熏染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体育学科让孩子在足球的世界里绽放童年的活力;美术学科让孩子在童画的天空里涂抹绚烂的童年;信息技术学科构建可移动的信息化课堂。系列措施的落实,提升了课堂效能,形成了方洲学科特色。
3.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教是为了不教。学校通过课前预习菜单指导、课中学习创新引导、课外拓展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诵读卡、试行导学案、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定制反思本、梳理知识树、英语情境对话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思维、作息等各方面的习惯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家庭自学,课堂智学,课外广学。
五、变特长为特质,打造“智圆行方”的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展示、个性的体现,是学校品牌创立、品位提升的需要。
1.五彩画笔绘就艺术童年。学校以《依托儿童画项目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邀请了艺术、教育、科研领域的多位专家到校开展美术活动,进行发展规划和过程性指导。学校还开设《多彩童画》校本课程,全方位探索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中国艺术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漫画工作室、色彩工作室、现代装置艺术工作室和版画工作室的设立,速写培训、国画沙龙等教师培训的蓬勃开展,艺术节、特色周、绘画达人秀等主题活动的迭起,让方洲小学浸润在童画的世界里。
关键词:文化素养;音乐素质;创造;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69-01
什么是文化素养?通俗地说,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数学、外语、文学、语言与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学识水平。无论是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创作或音乐教育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们承认音乐人才的选拔有其特殊性,重视音乐天赋是学习音乐必不可少的客观的物质条件,强调音乐素质是发展音乐才能的第一客观因素,但并不是否认或忽视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所起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随着现代化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素养是学好音乐、全面发展音乐才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天赋条件和音乐素质再好,如果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是“大器不成”,难以造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演唱演奏家等,无一不是由于他们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才使他们的音乐天赋和音乐素质获得全面、高水平的发展。与此相反,在音乐院校,极少数学生经过较严格的专业考试,在天赋条件和素质上都不错,但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却进展缓慢,成绩平平,有的甚至多门功课落后,成为“差等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门学科,哪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都有其区别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它既有自身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又有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多方位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全面地认识、掌握和发展一门学科,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去学习前人在本学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通过这些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去认识它的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音乐这门古老、美妙、特殊的艺术尤其如此。从原始人类简单哼出的第一声“劳动号子”,到现在人类创造的由电子数码控制的激光音乐,人类的音乐知识宝库中,不但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字和音乐财富,而且音乐与文学(特别是诗词)、数学、哲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以及绘画艺术、戏曲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密切。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边沿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索,音乐日趋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趋势。人们早已经认识到,音乐的理论和实践,跨越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科学体系。那么,你要学习音乐的理论和知识,认识音乐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创造音乐(包括创作与表演)、欣赏音乐、发展音乐技术与技术理论,特别是从事现代音乐教育,没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接受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教育,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的影响,到底有哪些方面呢?大致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1.文化素养不高,不但直接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公共文化课,如大学语文、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学习,而且直接影响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技术课、专业史论课,如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等课程的学习。2.文化素养不高,势必影响,甚至限制了专业主修课,如声乐、钢琴、器乐或理论作曲等课程的技法要领的理解和掌握、表现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潜在能力的挖掘和音乐才能的高水平发展,也将是没有深度和广度的。3.音乐作为抽象的表情艺术,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观摩、欣赏,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及各种表现艺术要素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充分地理解其音乐思想,准确地捕捉艺术真谛,完美地揭示其音乐形象。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 体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信息化主导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信息化覆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激发了各行各业的不断改革,不断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信息化也不断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时下社会的需求与技工人才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快速塑造上,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明显的不足。然而,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才首先应是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因此,中职体育教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中职体育教学加强信息化模式的意义来展开,探讨中职体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
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时代所趋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新的一轮改革早已展开,如何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育教育研究的重点。但是受制于专业技能提升为生存根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我国中职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上,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实际上中职体育教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是以多媒体为依托,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以修正,不断提升教学的直观性、欣赏性,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促进大脑第一印象的形成,这对于以示范为主的体育教学来讲是最需要的,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不断纠正大脑的印迹,尽快地形成动力定型。[1]由此可见,合理的信息化应用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为学生的的体育技能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视野,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生体育习惯的建立。
中职学校承担的不仅仅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专业技能活动的、身心发展的人才,可以说体质是中职学生生存的基本要求,中职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中职体育教学,中职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职业素质服务。而合理的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高良好的视听感受,提供良好的示范,这是传统中职体育教学所达不到的,信息化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顽疾,构建合理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
2 信息化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 有效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所面对的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一代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好奇心强烈,尝试欲望强烈,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不亚于教师,甚至高于教师,但是他们喜欢看赛事却不喜欢体育课。信息化引入中职体育教学后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化的优势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丰富上得到展现,更大程度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体育的爱好,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形成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念。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因为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多样的图像、视频、直观的视听手段都能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构建合理的中职体育教学体系
对时下的中职体育教学来讲,要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不断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必要的改革来使中职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这些的实现依托于合理有效的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整合,在这一个关键点上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体育教材,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内容尤为关键。[2]而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将信息化手段尽快地引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不断将新兴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针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学生”,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3 结语
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的信息化越来越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业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将信息化模式引入中职体育教学,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理念,明确信息化是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真正提升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中职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服务。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甘肃 白银730913)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影响因素;对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着”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复习并总结,独立地完成作业,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好。反之“苦学着”,学习态度消极,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差。因此总结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学习兴趣的对策,对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寻根溯源
1.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1)通信、网络媒体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时代,通信、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学生人手一机,“整天低头玩手机”成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生活基本模式。除了手机上网聊天,刷微信微博、打游戏外,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超女、快男快女的一夜成名,明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学习,他们索然无味、顿生厌烦。
(2)“读书无用论”及“读书实用论”的观点仍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脑体倒挂”现象、“教书匠不如卖茶叶蛋”、文盲发财现象、工作分配和升职加薪等不靠能力靠后门等歪风邪气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强有力佐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形势更加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将来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趁着衣食无忧的时候痛痛快快玩几年。此外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不少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生、中职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且工资待遇差别不大,更有高学历者拿低工资现象,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此外当前“读书实用论”的观点有着崛起的趋势,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思想,对当前可用、实用和技能性强的知识则趋之若骛,对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则冷漠对待,势必造成基础学科的地位下降,人文精神呈现荒漠,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用人观念和制度的缺失。社会用人制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弊端依然存在,如权钱交易、重智育不重德育及重文凭、重资历不重能力。不良的社会用人制度使学生对知识价值判断失误、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以及挫伤他们学习兴趣。
2.当前中职学校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还是满怀信心与希望,欲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重整旗鼓,好好学习,试图做个好学生。但往往在进入中职校一段时间后,面对一次次地受挫,他们很快又重复以往的经历,严重者直接辍学了。有数据表明中职生在第一学年的辍学率在10%以上。主要有以下因素所造成:
(1)学科因素。中职生物化学学科教材本着“使用、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知识已力求简单、易懂、实用。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内容仍显得枯燥乏味抽象、涉及代谢反应机理多反应过程庞杂难记,且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对于底子本已薄弱中职学生上课就像听天书,容易发生倦怠,难以持久保持高度注意力,在发现收效甚微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老师授课方法、手段单一。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状况,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但事与愿违,很多老师一方面总在唉声叹气、满腹牢骚、毫无教学成就感;另一方面却固步自封、“和尚撞钟”、不思进取。老教材、老教案、老方法,不分对象,不讲效果,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事为目的,反正工资不减,先进能评。许多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就是他的全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好处。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玩手机看小说、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
(3)没有升学压力。在许多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缺少了升学压力。即使有升学欲望的学生也只对升学要测试的学科感到些兴趣。对于中职药学类考生而言,生物化学是非考试科目,那么学习的乐情自然不高。另一方面中职学科测试一般由授课教师自行命卷,很多教师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势必学生产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更有甚者抱着“学不学生化都能毕业”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3.早期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隐形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入取的学生中大批都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或没有成绩“后进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知识量少,知识面窄,素质低,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缺陷。一方面与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相生相伴,“淘汰式”、“筛选式”、“精英式”教育,使得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常成为被老师训斥或遗忘的对象。“我不行,我不会”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渐渐地变坏,逐步染上恶习。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的缺陷密切相关。俗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问题家庭”常产生“问题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的家庭。在这些“后进生”看来,学业是繁重的,不值得努力追求的;老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应当尊重的“长者”,课堂上他们常常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二、应对策略
1.关注时政,为中职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2009年周济部长说过,“将来有一半或者一半多一点的初中毕业学生,将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工厂或农村,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然他们将来还可以继续学习”。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升学渠道。关注时政,教师应宣传“进中职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照样升入大学”,消除大多数学生脑子里只有读普高才能上大学的意识,为还想读书但又考不上普高的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
2.关注用人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对于数药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将来他们有一大部分是从事药学工作,进药企、开药店,生产、销售药品,而这些工作对知识、学历、资格的要求都较高。2013年实施的《GSP》第十九条规定药品经营的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企业质量负责人、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验收及养护等岗位人员、从事销售、储存等工作的人员的学历要求,最低的也要求应当具有高中(包括中职)以上文化程度。2015年起新开的零售药店的负责人也必需持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即使进药物生产企业,新版《GMP》也做了学历要求。关注并实时介绍药企单位用人的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危机感,从而表现出我要学的欲望。
3.关注学生个性,恢复中职学生学习的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雨果曾经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对于厌学的中职生,我们应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学校可通过电视电影、报告演讲等多种方式宣传药学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如2015年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介绍药学专业发展史及其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与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与自豪感,促使学生迅速确立努力学好药学专业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明辩是非美丑善恶,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良好习惯培植良好个性。此外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才观念,深入了解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爱心来呵护学生心灵中的闪光点、以耐心来艺术性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有所得,让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上好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尽量深入浅出阐释生化的概念,结合现代医学、药学研究中生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恢复学习信心。
4.挖掘学科内容,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
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应努力挖掘生化学科的特色,针对性培养中职学生的学科的学习兴趣。针对生物化学知识以理论为主,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可采用通俗易懂、紧靠生活、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西红柿、橘子、柿子、香蕉、山楂等都不能空腹吃?”、“糖尿病患者与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什么?”、“隔夜的茶能喝吗”等在授课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记忆必须氨基酸时,用顺口溜“笨蛋来宿舍亮一亮鞋”来记忆八种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设计“有的同学小的时候有偏食现象时,为什么家长总会告诫他们,不要偏食、不要挑食,并且荤素搭配要适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因素?”等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最后还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了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避免照本宣科,造成授课内容空乏味无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在讲到酶促反应的温度因素时,可设计“如何合理使用加酶洗衣粉?”等。例如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核酸的基本结构”等抽象内容,教学中就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结构彩图,引发学生感官认知;对于“三羧酸循环”等较为繁杂的代谢过程采用视频和图示相结合;对于“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可以采用3D动画来反映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就可使复杂过程简单化,使学生的认知单凭想象到直观感受,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感顿时就会大大增加,迅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讲授《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时可设计“体检时为什么通过验血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炎?”“高血氨病人如何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症是如何形成的?”等;在讲授各类生化药物时,可设计“口服SOD能抗衰老吗?”、“降压药常见的哪些及其作用机理?”、“使用哪些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努力挖掘生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点,使深奥的知识点浅显化,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改变评价机制,维持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性
目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学分制”。教师可以把出勤、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期中考与期末考的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适当用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用信任的目光、商量的语气,用发自内心的微笑、表情去牵动着学生的心,让学生乐于接受评价,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融人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予以记录,作为成绩总评的一项,贯彻学期始终,以维持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性。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素分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血管紧张素Ⅱ;肾素分型;PRA;ATⅡ
在临床上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学因素及生化指标的关系如何界定,我们对此采用了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寻找其相互关系。采用同一的临床数理统计方法,对观察因素与PRA或者ATⅡ的关系作肾素分型计算,旨在探讨各型是否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以表明其客观存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上随机抽取157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作肾素分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55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病例选择对于157例患者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未经治疗或者停用降压利尿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女性半年内未服避孕药。临床上采取随意进行饮食并且能够让患者自由活动的方式,清晨空腹即刻进行静脉采血,可在患者早起后坐位休息15分钟以后进行。
1.3观察因素分析通过对于患者各因素的观察、代号以及单位或者量化值中观察因素的构成或计量均值及其标准分析研究,对有关量化值进行解释分析。
2方法
2.1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在同一测定条件下,105名正常成人PRA平均值为0.198±0.073ng/ml/h;凡是PRA在正常范围内(0.15-0.69ng/ml/h)者为正常肾素型,高于或者低于此值者为高或者低肾素型。
2.2采用放射免疫法还可测定患者体内红细胞内、血和尿中钠、钾的含量,血和尿中尿酸的含量,由血尿酸、肌酐浓度和采血日留置的尿中尿酸排出量、肌酐浓度,计算尿酸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
2.3数学分析法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在本文中观察指标(因变量)分为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两种。当PRA为观察指标时,ATⅡ被列入自变量中;反之,当ATⅡ为观察指标时,PRA被列入自变量中。根据被入选观察因素对复相关系数递增程度的综合考查分析,各型患者的PRA或者ATⅡ分别对选入观察因素的相关度人为地划分为4度。
3结果
3.1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因素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57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种型号病例共计有69例,占43.9%。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性别,较显著相关的有家族史,饮食习惯,眼底,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职业,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等;②正常肾素型:共计有50例,占31.8%。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有职业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眼底,其次为饮食习惯等;③高肾素型:共计有38例,占24.2%。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较显著相关的为饮食习惯,性别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在本型观察的38例病例中均无饮酒嗜好,实际观察项目为14项。
3.2肾素分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21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共有51例,占42.1%。15项观察因素在对PRA运算中,尿酸清除率等6项结果不能肯定。其他9项观察因素中,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和尿钾,较显著相关的为年龄;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其次为尿钠钾比值、红细胞内钾、血钠和尿酸清除率;②共有41例,占33.9%。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显著相关的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较显著相关的有尿钾等5项;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钾比值,其他为肌酐清除率、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红细胞内钠和血钠;③高肾素型:共有29例,占24.0%。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为显著相关的为血钾,其他分别为尿钠、性别、尿酸清除率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肌酐清除率,其次为血尿酸、尿酸清除率等。
4讨论
4.1本组患者PRA分布是以偏低值为主的连续曲线,但105例正常人则接近正态分布,这与有些文献中的报道不符,而有的学者将PRA偏态分布归结为年龄和种族。但经本人分析研究,年龄因素可以被排除。从总体(不分型)与分型后,或三型间对比观察可知,职业在不分型时对PRA的极显著相关。家族史在分型前与PRA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高肾素型中显现。收缩压在不分型时与PRA无明显相关,分型后却在正常肾素中显示最显著相关。眼底在分型前与ATⅡ有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正常肾素型中显示。
4.2上述变量在分型前后的转化同样在生化因素对PRA或者ATⅡ关系上出现;不分型时血钾、尿钠、钾对PRA,或尿钠、血尿对ATⅡ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分型处理后,都变为集中在某一肾素型别中显示。尤其是尿钠,无论是对PRA或者ATⅡ,分型后其明显相关性都显现在低肾素中。一些学者报道即使是在不限钠的患者PRA和尿钠也存在负相关性。
4.3尿钠和PRA或者ATⅡ的明显相关性主要见于低肾素型,肌酐清除率(可能还包括血尿酸及其清除率)和ATⅡ的关系在高肾素型中最密切,而PRA和ATⅡ之间的最佳关系在正常肾素型中显而易见。
关键词:高职 有机化学 行为引导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概述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做引导,通过行为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法等。
二、教学中的应用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笔者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以有机化学教学中“醇的化学性质”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关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切身感受。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内容回顾。笔者通过提问和举例复习了脱水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回顾卤代烃章节中学习的消除反应、扎依采夫规律,烯烃、炔烃的氧化反应等内容。
第二,新课讲授。脱水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过程及其机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一段视频演示,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乙醇脱水的实验过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几个注意点,如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化学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等。观看完视频,笔者请同学写出以上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且师生一起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变化,搞清楚反应的关键部位、反应规律。接着进入氧化反应讲解阶段,同样道理,先看一段视频演示实验,接着研究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变化,反应变化的实质,最后总结加氧氧化和脱氢氧化反应的异同点、反应规律并思考以下问题:哪些物质能发生脱水反应、哪些物质能发生氧化反应,为什么?
第三,实际应用,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在课前,笔者安排学生预习学习内容,并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自编小品:酒后驾车。任务二查阅资料,回答三个小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喝了酒会脸红,酒后驾车的判断方法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酒越陈越香?
活动中,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小品“酒后驾车”。通过两名同学的出色表演,请学生思考布置的三个小问题。三个小问题由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完成,在课前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决定每个小组所回答的问题。具体程序是:小组通过讨论,选出两名小组代表,通过贴卡片和讲解完成问题,同时教师发给每人一张评分表,根据各自的表现予以打分。
第四,内容强化。主要通过补充相应的习题来检验和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一共设置了10道小题,题目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用到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抢答,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不扣分。
第五,本节课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小组及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结合以上环节得分情况,评选出全班最佳讲解员、最佳答题手、最佳设计奖、最佳内容奖以及最佳小组。评选结束,汇总评分表给个人加上相应的课堂平时考核分。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都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热情度高涨。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以往传统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最大的不同是角色的转变,师生共同备课、讲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担当了主持人和引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带来了以下好处:
第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由被动的“学会”变为主动的“会学”。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所在,也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目的所在。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由他们来完成学习任务,给他们更多地展示自我的机会,对学生来说很新颖、很有吸引力,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第三,发现了学习中的乐趣。在小品“酒后驾车”的表演中,学生不但了解了当今的热门话题,增长了见识,而且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化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锻炼和提高了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如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讲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通过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师德是教师立身做人的根本和教书育人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警句,还是孟子的“教者必以正”命题,无不体现了历史上教者正,才能正人这个师德本源。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彰显着新时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贵师德,他的“爱生为本”“奉献为魂”“进取为源”的理念高度凝练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实质。
2师德建设的现状
教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人格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但受社会其他行业职业道德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不能安心执教,工作马虎,敷衍了事等现象。甚至部分教师感觉在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把上班当作休息养老,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
3师德培育的途径
新时代师德建设应重视精神引领、制度创新和环境熏陶,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全体师生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模式、健康的行为模式、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友善的交往模式。学校通过师德建设内化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携手共进的良好人际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3.1打造特色文化,孕育爱满天下情怀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地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也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2009年,学校经专家论证,围绕“文化立校”战略思想创建了南京市“行知文化”项目研究中心。该项目中心研究愿景为“文化育人,特色发展”,旨在传承并创新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使之校本化、活动化、课程化;在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三进任务”,即行知教育思想进大脑、行知教育思想进课程和行知教育思想进课堂。
3.1.1打造行知特色文化
学校重视办学品位,注重弘扬团队精神、加强精神文化的学习提升,运用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三风一训”为重点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以“博爱、博学、善思、善教”的教风引领教师,培养、锻炼、打造一支凝聚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实现职业学校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目标”,学校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打造富有行知特色的制度文化,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3.1.2营造学校环境文化
基于学校“生活德育”的德育特色,本着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成就生活的德育理念,营造“静、净、竞、敬”的校园氛围,全面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用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名言做成景观石,并把校区每一个“物质元素”都涂上“人文元素”的色彩,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育人,形成楼道文化、教室文化、板报文化和橱窗文化等系列。每周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面对主题标语雕牌,感受行知理念,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慈母情怀,不断锤炼教师的师德风范,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以“润物细无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去影响和熏陶全体师生,孕育“爱满天下”情怀。
3.2创设系列活动,激发敬业奉献精神
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核心是“爱心”,这种爱蕴含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行知文化引领下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
3.2.1主题活动
学校以“学习、研究、弘扬、创新实践行知思想”为主线,深入开展“练师能、聚师智、树师表”师魂主题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职业文化教育,积极营造属于教师队伍固有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让每一名教师切身感受到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欣然接受属于教师群体固有的文化。在学校中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风气,形成“三看齐”即学校领导向模范人物看齐,教师向领导看齐,学生向教师看齐的良好态势。
3.2.2共读共写
以“学陶修身,践陶育人,有效教学”为主旋律,开展“行知杯”共读共写“、行知文化”教师讲坛和班主任节等专题活动。全体教师定期共读《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教育理想》《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等教育书籍,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大会交流读书心得。期末学校开展读书心得评比和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在激发教师敬业精神和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使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充实自我,提高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激发“敬业奉献”的激情。
3.2.3“师德标兵”评选
定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德标兵演讲比赛,为每年一度的区“师德标兵”评选遴选候选人,用“行知讲堂”形式学习教育战线先进人物事迹,邀请李镇西等教育名家走进校园传递教育真谛。开展《我的教育故事》《我心中的同事》等教育案例或叙事的评比活动,帮助教师更多的关爱、赏识和激励学生,并用学生的感动来感动教师,用教师的感动来激励学生,进而引领教师学会感恩学生、感恩团队。让教师学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会蹲下身来赏识并激励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会多元认识职校生的智能,发现职校生的闪光点,在细节中坚守“责任与爱”同行。在寻常工作和生活中找典型,充分挖掘学有所成、教有所长、德有所范的能人事迹,让广大教师真正感觉到先进就在身边,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3.3弘扬进取精神,提升教人求真素养
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拓展知识外延,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3.3.1要磨炼“师能”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没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如同一支没有点亮的蜡烛,师德的光芒是无法发散出来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磨炼师能,就是要把尊重传统和大胆创新有机结合,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3.2要积聚“师智”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面对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更加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吸纳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业精深、学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学校教师。
3.3.3要笃行“师表”
银杏叶取自银杏科银杏属植物的叶部,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市场价值。银杏叶制剂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1]。国际上的银杏叶制剂已达300多种,合计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2]。随着银杏叶制剂的广泛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与一些化学药品合用的情况,由此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给使用者带来伤害。本文介绍银杏叶制剂与一些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为银杏叶制剂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分级
草药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成5个等级[3]――1)Ⅰ级相互作用:威胁生命,应避免合用;2)Ⅱ级相互作用:显著伤害,应调整用药剂量或密切监测;3)Ⅲ级相互作用:可能有害、但证据不足,应谨慎合用;4)Ⅳ级相互作用:可疑,需给使用者适当指导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或加以监测;5)Ⅴ级相互作用:无相互作用,可以合用。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4个等级:Ⅱ~Ⅴ级。
2 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的不良相互作用[4, 5]
2.1 Ⅱ级相互作用
与硝苯地平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22名健康受试者先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共18 d、然后再服用硝苯地平10 mg,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上升约50%。另一项研究则显示,8名健康受试者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240 mg和硝苯地平10 mg,硝苯地平的最高血药浓度上升30%,其中有2名受试者的最高血药浓度提高了1倍。合用者的头痛、潮红和眩晕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单用硝苯地平受试者且心率加快,但降压作用未受影响。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20 mg/kg和硝苯地平5 mg/kg,硝苯地平的最高血药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上升约60%,但对静脉注射用硝苯地平的药动学无影响。
2.2 Ⅲ级相互作用
1)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对10名健康受试者的试验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120 mg没有明显增强氯吡格雷75 mg或西洛他唑100 mg的抗血小板作用。与西洛他唑合用,尽管没有产生严重不良作用,但出血时间明显延长。另一项由8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银杏叶制剂40 mg、tid,第4日加服噻氯匹啶250 mg,对噻氯匹啶的药动学没有明显影响。给41名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和阿司匹林(500 mg/d)共7 d,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而少数受试者出现的轻微出血被认为是阿司匹林所致。采用随机、双盲法对55名已被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或存在外周动脉疾病风险的病人分别给予阿司匹林(325 mg/d)或再合用银杏叶制剂300 mg,银杏叶制剂没有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明显影响。银杏叶制剂组有5名病人出现流鼻血或轻微出血,但阿司匹林对照组也有4名病人出现轻微出血。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予大鼠银杏叶制剂40 mg/kg和噻氯匹啶50 mg/kg共3 d,对噻氯匹啶的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合用5 d,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为噻氯匹啶对照组的2倍,出血时间延长约60%;合用9 d,抗血栓形成作用为噻氯匹啶对照组的2倍。
病例报道:在临床报道的许多重要出血病例中有1名70岁的男性病人,因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服用阿司匹林(325 mg/d)3年无异常事件发生,但1周内增服银杏叶制剂40 mg、bid后导致虹膜至前房出血,停服银杏叶制剂3个月后出血停止;另1名行髋关节成形术病人尽管停服阿司匹林,但术后仍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导致伤口持续出血,停用银杏叶制剂后伤口渗血逐渐停止。在1999年1月-2003年6月加拿大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有21份关于银杏叶制剂的报道,表现为血小板、出血和凝血功能紊乱。其中有2名病人出现严重胃肠道出血,1名病人由于服用噻氯匹定、银杏叶制剂和其它药物超过2年,另1名中风病人则服用了多种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草药制剂等。
2)与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1名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3次,接着服用氟比洛芬100 mg,氟比洛芬的药动学没有变化;给12名健康受试者服用双氯芬酸50 mg、bid共14 d,其中在第8~第15日加服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双氯芬酸的AUC或清除率也没有变化。
病例报道:1名71岁的老年病人以往每日服用布洛芬600 mg,加服银杏叶制剂4周后出现严重颅内出血;1名69岁的老年男性病人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和罗非昔布,一次头部损伤后出现硬膜下血肿、后来又出现轻微血肿和出血时间延长,停用银杏叶制剂和罗非昔布1周后恢复正常,再次服用低剂量罗非昔布没有出现异常。
3)与环孢素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8 ml/kg,口服环孢素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60%和50%,但对静脉注射用环孢素的药动学无影响。
2.3 Ⅳ级相互作用
1)与丙戊酸盐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78岁的男性病人7年来通过每日服用丙戊酸盐1.2 g控制癫痫发作,由于轻度认知障碍开始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2周后出现癫痫频发。停用银杏叶制剂8个月后,癫痫发作消失,而其它服用药物未作调整。另1名84岁的女性病人患有癫痫和重度痴呆,每日服用丙戊酸盐1.2 g,2年没有癫痫发作。后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12 d后出现癫痫频发。通过静脉注射地西泮并停服银杏叶制剂,4个月后没再出现癫痫发作,而其它服用药物未作调整。
2)与阿普唑仑和咪达唑仑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2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16 d,第14日加服阿普唑仑2 mg,阿普唑仑的AUC降低17%,但最高血药浓度没有明显变化。给12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60 mg、qid共28 d,对咪达唑仑(8 mg)的代谢无影响;以12名健康老年人为受试者,结果亦相似。另一项类似研究显示,银杏叶制剂(120 mg、bid)使咪达唑仑(8 mg)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降低约1/3。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道:给10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共28 d、然后服用咪达唑仑8 mg,结果咪达唑仑的AUC增加约2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前一试验的干扰,因为受试者在本次试验前接受过为期30 d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实验室研究:给相互间有交流行为的大鼠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96 mg/kg共8 d、然后注射地西泮1 mg/kg,30 min后测试交流行为,结果发现试验组大鼠的交流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活跃。
3)与地尔硫䓬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先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20 mg/kg、1 h后再服用地尔硫䓬30 mg/kg,结果地尔硫䓬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增加了1倍,但对静脉注射用地尔硫䓬(3 mg/kg)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
4)与尼卡地平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0.5%、共4周)明显减弱口服尼卡地平(30 mg/kg)和静脉注射尼卡地平(30 mg/kg)的降压作用。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0.5%、共2周)使口服尼卡地平(3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降低约65%。
5)与氟哌啶醇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43名精神分裂症病人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和氟哌啶醇250 mg/kg,12周后病人的阳性症状得到改善,无任何不良事件报道。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80 mg/kg、共5 d),第1和第5日再给服氟哌啶醇2 mg/kg,大鼠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6)与苯巴比妥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0.5%、共2周),苯巴比妥(9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降低约35%、AUC降低约18%,但苯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却由约8 h减为约3 h。
7)与普萘洛尔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预先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10 d,普萘洛尔(1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40%和45%,普萘洛尔的代谢产物(N-去异丙基普萘洛尔)血药浓度和AUC分别增加约70%和55%;银杏叶制剂10 mg/kg则无此作用。
8)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4名健康受试者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0 mg/100 mg、bid,2周后加服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2周,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药动学无明显影响。
9)与奥美拉唑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8名健康受试者服用奥美拉唑40 mg,然后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40 mg、bid共12 d,再服用奥美拉唑40 mg。受试者被分成三组:CYP 2C19快代谢组(6名)、CYP 2C19混合代谢组(5名)和CYP 2C19慢代谢组(7名),结果奥美拉唑的AUC分别减少42%、27%和40%,无活性代谢物(羟化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则分别增加38%、100%和232%且肾清除率也减少,提示银杏叶制剂通过诱导CYP 2C19加速奥美拉唑的代谢,对其它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也有类似作用。
10)与利培酮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26岁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过去3年每日服用利培酮3 mg,因偶发耳鸣开始日服银杏叶制剂160 mg,2周后出现异常(持续达4 h)。治疗并停用利培酮和银杏叶制剂;恢复服用利培酮后,6个月后随访未再出现异常。
11)与茶碱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5 d、第6日服用茶碱10 mg/kg,茶碱的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20%和40%,清除率则增加70%;银杏叶制剂10 mg/kg使茶碱清除率增加30%。银杏叶制剂对静脉注射用茶碱(10 mg/kg)也有类似作用。
12)与甲苯磺丁脲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7 d,对甲苯磺丁脲的尿代谢率无影响。给10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共28 d,甲苯磺丁脲(125 mg)的AUC降低约16%(其它药动学参数没有明显变化),降糖作用降低14%。
13)与曲唑酮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80岁的老年女性患有老年痴呆症,服用曲唑酮(20 mg、bid)和银杏叶制剂,数日后出现昏睡,静脉注射氟马西尼1 mg后苏醒。
14)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对21名服用华法林病人作随机、交叉研究,给予银杏叶制剂100 mg、bid共4周,华法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没有改变。给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2片、tid共2周,其中在第7日给予单剂量华法林,华法林的药动学和INR未受影响。对21名服用华法林和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华法林的INR也无变化。
实验室研究:动物研究显示,银杏叶制剂使华法林的AUC降低23.4%,凝血酶原时间也缩短,提示银杏叶制剂可能降低华法林的作用。
病例报道:1名老年女性在服用银杏叶制剂2个月内出现颅内出血,其凝血酶原时间为16.9 s、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为35.5 s。该病人已服用华法林5年无异常,怀疑是银杏叶制剂引发的出血。
15)与阿米卡星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20 d,其中在最初14 d同时给大鼠服用阿米卡星600 mg/kg,阿米卡星的耳毒性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16)与他林洛尔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0名健康受试者服用他林洛尔10 mg,服法分为单独服用、与银杏叶制剂120 mg同服和在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tid)14 d后服用3种。结果发现,单剂量银杏叶制剂对他林洛尔的药动学无影响,而多剂量银杏叶制剂使他林洛尔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分别增加22%和36%,消除半衰期未变。研究组又对1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同样试验,发现多剂量银杏叶制剂使他林洛尔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分别增加25%和33%。
2.4 Ⅴ级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与咖啡因、氯唑沙宗、右美沙芬、地高辛、多奈派齐或非索非那定等无相互作用。
3 结语
常用银杏叶制剂为片剂、胶囊剂和滴丸剂,含有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原因十分复杂。对此,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些仅属个案报道,也有些还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与许多化学药品之间确实存在不良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临床多药合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想不合用也难,故如何规避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合并使用产生不良相互作用还需临床医生和药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孟现民. 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回顾与评价[J]. 上海医药, 2010, 31(8): 344-346.
[2] 于清萍, 宁营.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及市场概况[J]. 上海医药, 2010, 31(8): 342-344.
[3] Williamson E, Driver S, Baxter S. Stockley’s Herbal Medicines Interactions [M]. London: Pharmaceutical Press, 2009: 1-2.
[4] Williamson E, Driver S, Baxter S. Stockley’s Herbal Medicines Interactions [M]. London: Pharmaceutical Press, 2009: 209-218.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音乐品质
音乐修养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下,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在紧随时代推动的步伐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现如今中国音乐素质有待增强
1.学生的音乐基础未能扎实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才培养也逐渐形成一定规则的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后来应试教育的产生,为了分数去学习,一味地想尽办法提高主要学科的成绩,而不作为考试内容的音、体、美等一些学科却形同虚设,也成为大学生音乐素质低下的客观原因。
2.不能很大程度地引起学习方面的重视
有些学校将音乐课程放在了最低位,因此对于管理方面更为忽视,为数不少的学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课程,只传授简单儿歌的学校随处可见。音乐的不经常性教育,是我国大学生音乐素质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在教育薄弱的音乐环节,学校是否重视的态度属于素质有待提高的主要原因。
3.匮乏的师资力量导致参差不齐的教学素质
我们认为的大学生音乐教育被忽视是音乐素质提高缓慢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仔细探索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其实也存在音乐教育本身。试问:什么才能被称为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要怎样教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所以,就目前来看,问题存在的范围分布广泛,比如说匮乏的师资力量以及不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都很大部分地包括在内。
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管理结构框架
课堂教学作为大部分学校音乐授课的载体,在进行音乐素质的提高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开设艺术课程也有一定的必要。比如,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合唱”,充分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化的征用,激发大学生踊跃参与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管理教学。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在评价上的灵活规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吸引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学设备方面再次优化,在高科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素质。
三、强化社团管理,丰富校园文化
音乐主要以课堂的形式存在,但是大学生的课下日常生活时间也尽可能地丰富充实。创建和谐的艺术氛围,在校园宣扬音乐素质也是不错的选择,使学生的课下生活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被潜移默化地熏陶,音乐素质的提高的成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远超于课堂上的授课效果。因此,将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的宣传和影响,使大学生在课下能够就音乐素质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其次,校园的公告栏也可充分利用,同学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放在公共栏以示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素质的兴趣,开发学生音乐方面的潜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含有较为重大的意义,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到有利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尽快地融入工作,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促进。
一、保持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力,不同地域的音乐让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在中国这个大家族中,汉族约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所以汉族文化最为丰富,具有汉族民族风格的音乐也是最多的。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十,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制约,很多民族音乐文化濒临失传。
(一)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谈起少数民族的本土音乐,我们首先想起的便是广西壮族的歌声,一部《刘三姐》红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让我们在对电影中的美好人物折服的同时,也对广西壮族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广西壮族的音乐,还有苗族的音乐文化也让我们记忆深刻,例如苗族的《龙船节》、《绕三灵》。朝鲜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有很多,例如:最为耳熟能详的《桔梗谣》、《海棠花》以及《阿里郎连曲》等。具有满族文化的音乐并不十分常见,在此,笔者举一个例子,摇篮曲《悠悠扎》,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传遍了大江南北。还有一个具有本土特色并且人人都知道的音乐,那就是京族的《高山流水》,人们可能对京族不是很了解,但是对这首音乐却是印象深刻的,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无论这个民族的发展如何,是否有人了解,但是只要音乐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
(二)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草原歌曲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歌曲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里不仅有蒙古族的音乐文化,还包含着藏族的民族特色,藏族的音乐中一般具有两种特点,一种是具有佛教文化的音乐,例如萨顶顶的《万物生》。另一种就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了,高亢而嘹亮,例如韩红的《天路》。蒙古族的本土音乐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长、短调的运用,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腾格尔的歌曲,他的歌曲中蒙古音乐长、短调的运用就十分多,例如《天堂》,不但将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将蒙古人的豪放、热情、执着的精神也完美的展现出来。
以上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当然还有其他具有本土文化的歌曲没有一一列举出来,它们同样也是我们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要想在高校的声乐课堂上将本土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保持音乐生态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多变的环境、不同性格的民族、信仰差异的本土文化,这一切因素都是使得音乐在表达上的呈现不同风格的原因,只有保持着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才会使得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音乐中所隐藏的神秘,才会使民族的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二、传承与创新本土音乐的需要
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音乐,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民族文化的弘扬、振兴。民族文化的弘扬在音乐上的体现就是在传承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外还要对音乐有所创新,不仅要使得国人的民族精神得到凝结,还要在国际音乐的舞台上有发挥余地。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在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中,各族人们都有各自的继承方式,例如壮族“刘三姐”的传承活动,现在已经有了第三代的“刘三姐”,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刘三姐”的诞生。这样,本土的音乐文化就藉此得以保存和继承。再如各民族节日中的本土歌曲会一代代的传授,或是信仰上的精神传承也会随着歌曲的继承而得到发展。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在寻找可以继承的人员,具有本土文化的乐器也在寻找它的继承者。比如:朝鲜族的长鼓以及伽倻琴、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和象脚鼓、水族的芦笙等等,这些乐器的传承也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进,西洋乐器也随之流入中国,在流入中国的初期,就使得许多具有先进文化思想的人们进行学习,可能是新鲜感的作祟或是“国外的和尚好念经的”心理作用,国民对西洋乐器的兴趣要远大于具有本土文化的乐器。近年来,喜欢西洋乐器并且去学习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多,钢琴辅导班、小提琴兴趣班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样就让我们具有本土文化的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限制,对本土的音乐文化的发扬也受到的严重而影响。
(二)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如何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不仅是高校声乐课堂上老师所考虑的,也是学生们所需要思索的,是歌曲的改编、重写,又或是多种歌曲的串烧,这些都是对本土的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浏阳河》,在人们快要将早期的《浏阳河》忘记的时候,不同风格的《浏阳河》就出来了,歌声悠扬的原著、节奏感强烈的广场舞版本以及声乐结合的“玖月奇迹”版,众多的版本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感觉,再一次记住了《浏阳河》那个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的文化。除了《浏阳河》外还有一个几乎人们都会唱的歌曲———《茉莉花》。《茉莉花》的版本有很多了,由众多不同特点的歌星所唱的,有英文版本的,有日文以及法文多个版本的,虽然多数人不一定都听过,但是知道后也是满满的自豪感,为我们的音乐文化得以发展和流传而感到骄傲。除了这两首具有本土音乐文化歌曲的创新外,还有好多的歌曲也有所发展,像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走西口》、《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刘海砍礁》、《北京的金山上》、《太阳出来喜洋洋》等等众多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歌曲都受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总之,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唱这些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的声乐作品,还要让学生在会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本土的音乐文化名扬四方。
三、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要
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音色、悟性以及理解给予学生不一样的音乐辅导让其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声音浑厚有力,具有感染力,就适合演唱赞美祖国的爱国歌曲;有的学生声音缠绵、柔和又具有感情,就适合演唱情歌;有的学生声音柔中带刚、感染力强,就适合伤感类型歌曲的演唱;对于民歌的演唱,多数是声音高亢、嘹亮、活泼的学生。故而,高校声乐课堂中是否要植入本土的音乐文化还需要看学生的类型是否合适。我国现阶段的音乐多是流行类、草原类、爱国类,但具有本土音乐文化的歌曲或者戏曲在声乐课堂上的比重并不大,所以要对其有所传承和发展,这不仅是音乐教育上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上的选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