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教学艺术范文

现代教学艺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教学艺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教学艺术

第1篇

关键词:教学美 教学艺术 精神内核

1.绪论

现代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性思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能引发我们对现代教学艺术的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虽然与过去的教学艺术观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它更多的是创新和发展。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现代教学艺术作些初步分析。

艺术是人类最高度的追求美的活动。美是艺术之真谛,是艺术生命之源泉,艺术是最彻底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的领域。英国18世纪的艺术家越诺尔兹认为:“我们所从事的艺术以美为目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而且表现这些美。”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想达到艺术的境地,就必须在其中融汇进美的创造和追求。同样,如果现代教学艺术不只是对艺术这一美称的牵强附会的联系,或只当作一种比喻,一句鼓舞人的口号,那么它就不能不自觉地去建立与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当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出丰富或较丰富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堪称达到了艺术的境地。

2.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在过去的教学艺术观中,审美性也只是就教师教学的技巧方面而言的,其表现范围十分狭窄。而现代教学艺术所要求的审美性则以教学的整体构成为出发点,它将教师的教学技巧只作为一项内容包含于其中,而不是当作全部。

以审美性为现代教学艺术的核心,可以避免那种把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视为互不相关的教学的两种趋向的不良见解。勿庸讳言,现代教学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达不到科学的水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自身的日益发达,教学的全面科学化终有一天会实现。即使是到了那一天,以审美性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艺术依然不会消亡,恰恰相反,教学的科学化将会为教学增添更丰富的审美内容,使教学艺术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它们两者的关系是:教学的科学化为教学的艺术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教学艺术化是教学科学化的提炼和升华(不应当被认为是教学科学化处于低级阶段时的一种教学辅助)。所以,应当确认教学的科学化与教学的艺术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一致的,而最高的教学境界就应当是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这不是别的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以艺术为表现形式,以科学为精神内核的深层次统一。

现代教学艺术所真正显示的审美走向,将使美的百花园中又绽开出一株新的花朵,这就是教学美。也许它不太为一般人所注意,但对广大教师和现代教学研究者来说,它却是充满魅力的。

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人们一般倾向于把美分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四种形态。而每一形态内部又可分出更具体的形态,教学美就是其中的一种美的形态。

教学美应当归属于社会美,因为教学就其本质来看,它是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但教学美的内容又不完全是社会美的内容所能包容的,它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也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教学美作为教学活动自身的一种美的特性,它需要以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的内容作基础,并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吸取营养,广泛挖掘潜在于教学领域中一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因素,用以哺育自身,最终铸造出具有新质的美。因此,教学美的形成也是在创造中实现的,它还包括了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其他社会美中的部分因素的同化和转换。

3.教学美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环境的美、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等。这些美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达到有机统一的。

3.1 教学过程的美

任何具体的教学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过程之中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组合。

教学过程的美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这不仅仅是指那些为了某种教学需要而专门设置的创造活动,更主要地是指教师在教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生在自己学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独特性和个性应当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或弥漫于教学进程中的氛围。创造性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用,在广泛认知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

其次,教学过程的美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和的教学过程结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结构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教学中的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等等都是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的必备因素,也是其美质的核心。

教学过程美的上述两方面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容和形式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的丰富的创造性是教学过程的美的实质,而教学过程结构的和谐性则是教学过程美的形式。如果失去了丰富的创造性,那么教学过程的美就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现象。质言之,教学过程的美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沸腾于具有感性特征的教学进程之中,是教学的自由和谐性的根本特征。

3.2 教学内容的美

教学内容的美是教学美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是由具体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决定的。

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科学基础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道德社会知识范围的教学内容、劳动技术范围的教学内容、艺术范围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运动范围的教学内容。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在教学内容的美中,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之后而具有美的特征的内容,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的善的内容获得美的形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他们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学美的构成成份。

3.3 教学环境的美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从大到小地一系列重要物质因素,是教学的主要外部条件。教学环境的美也是教学美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教学环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所以教学环境的美的内容也是多样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环境中的一系构成物有条件得到经常的改善,许多过去达不到审美要求的方面都可逐步朝着审美的方向转化。

在教学美的多种构成因素中,教学环境的美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使教学美的特征变得更加鲜明。这正如外表的美不是人之美的决定因素,心灵的美才是最为重要的,但倘若心灵美和外表美取得统一,人之美将会变得更加完善一样。

3.4 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

教师的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的总合,包括举止表情等。所谓劳动形态的美,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语言和仪表等所再现出来的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劳动形态和学生的劳动形态也是有联系的,它们彼此互相感染,尤其是教师的劳动形态对学生的劳动形态有着巨大的牵引作用。从双方所处的地位来看,教师的劳动形态显然占有主导地位。那种要求教师成为表演艺术家的主张,对教师劳动形态的美提出了最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美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丰富的创造性表现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前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教学美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后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外在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有着交融性。

作为教学美的主要内容的上述几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接受一个共同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从其独立性看,它们是审美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其联系性看,它们又是审美性教学的“集合”,形成教学美的完整形象,并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其它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人所感知、欣赏,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在教学美的整体形象中,教学过程的美是它的“中枢神经”。

教学美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同样是教学领域中主体的有意识的创造和追求的产物。如果广大教师不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明确的审美目标和切合实际的审美要求,并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成就,那么上述意义上的内容即丰富的教学美便永远只能停留在人们宝贵的想象中,而难以获得生长的土壤。下面简单列举出创造教学美的一些基本途径,同时它们也是教师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的艺术工作的主要构成。这些途径是:

坚持教和学的创造性,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交融;

遵循形式美的若干法则,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的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完整性、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统一性等成为教学过程结构的主要特征;

认真安排课程体系中的各项内容,实现艺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的互补性;

深入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的因素,以及社会课程中的社会美的因素,为理论知识寻找感性的表现形式;

认真磨练教学语言、教学仪态、塑造优美动人的讲台形象,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审美性学习方式,如音韵识记、对科学原理的简洁而形象的表述、电化教育手段的辅助学习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敏感性;

对教室及其它教学场所精心装扮,对校园景观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现代教学艺术的主要功能

现代教学艺术的功能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看。宏观方面主要是指现代教学艺术——教学的审美化在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教学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中的巨大作用。微观方面主要是指现代教学艺术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改进教育活动方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下面谈的两点主要是就其微观方面而言的。

4.1 实现愉快的教学,建立欢乐的学校

理想的生活是充满欢乐的生活,理想的学校同样是充满欢乐的学校。任何一个学校,如果它忽视了为学生制造欢乐,那么这将被视之为教育者的严重失职。没有欢乐就意味着沉闷、单调、禁止和压抑,意味着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这也是学校生活与社会文明逆向流动的不良征兆。但是,欢乐的学校决不应被错误地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浅薄地自由自在,不应当被理解为解除学校中正当的纪律和要求。真正欢乐的学校应是充满活跃的创造,亢奋的激情,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意向的学校,是实施和谐的教育并使学生得到较充分地和谐发展的学校,是盛开着文明之花的学校。

理想的学校是欢乐的学校,而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是教学,所以没有愉快的教学就不会有欢乐的学校愉快的教学是欢乐的学校的决定因素以及它的主要内容。有人提出,欢乐的学校的秘诀就在于,在那里的学习已转变为孩子们的乐事。这正是愉快教学之核心。

从实现愉快的教学出发,我们自然地会认识到现代教学艺术是多么的有价值。美能使人愉悦,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美的体验所得到的不是一种平庸的趣味,而是高尚的、净化人的灵魂、催动人的理性的享受。在教学领域,教学美同样能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教学的审美化消除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这一切都是愉快的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因此,在教学领域,美的因素越是丰富,愉快的教学就越能得到完满的实现。

4.2 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

美育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学校美育尤为人们所重视。而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又是通向教学领域的,因此,如果脱离教学领域而侈谈学校美育,那么美育的成效必定是低微的。

欲使学校美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就必须使美育走入全部教学活动中去。这并非是什么空想,现代教学艺术的发展将为此奠定客观基础。在追求审美价值的教学中,美的因素是广泛存在的,对学生来说,可供审美的内容会空前增加。由于丰富的教学美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说,由于教学活动几乎处处都会渗透出审美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层次不等的审美的过程。这样的美育不是使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相健康,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投入不同的情感,而是在同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交融为一体,实现有机的结合,取得和谐一致。

第2篇

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大多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网上学习资源种类繁多,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却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缺失了教学过程,淡化了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网络学习中的学生因缺少了教师的现场引导,缺失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挫折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准确选取学习资源,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注重运用教学艺术消除网上教学环境的疏离感与隔阂感,在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为远程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为远程学习者创设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笔者多年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教学,教学中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教、学、测评进行了一体化教学设计。下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indowsXP模块的教、学、测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见P15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教、学、测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活动和过程的设计,每周的课程学习中都有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地达到教学目标;注重分工的设计,明确地划分了教师和学生的相应任务,这种分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任务,避免了相互依赖;注重过程评价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采用CAI光盘的WindowsXP模块学习效果测试系统,学生可以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

网上教学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远程教学的成败,在远程教学中要科学设计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1.网络资源的有效性设计。网上教学资源能否体现它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每个课程责任教师在设计网上教学资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为例说明加强资源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专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终结考试完全是无纸化上机操作。中央电大开发有相关的网络课程,能满足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历年来学生的上机考试通过率比较低,学生自学难度较大。为了加强资源的教学有效性,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第一,将中央电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到省电大在线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教学辅导内容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第三,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运用屏幕录像技术直观演示考试模拟题的操作过程。由于在网络资源的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所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受到学生的好评,尤其是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点击率非常高,加强了实践教学,大面积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全省各教学点学员都能从中收益。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设计。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教学资源只能单向而被动地传播教学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形式是文本,而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要立足于整个课程,深入研究课程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融入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主动地进行选择资源,尤其对哪些实践性强的操作类课,在资源的设计中,应重视模拟操作和仿真实验课件的开发。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课程是山西电大开放专科的一门通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应用的课程,考试为100%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实训任务占50%。远程学习者自学难度较大,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训任务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完成的实训作业多数不合格,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训教学。为此,我设计制作了具有模拟操作功能的实训教学课件资源,用屏幕录像、配音解说、实例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演示、可模拟操作的实践环境,实现体验式教学。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课件既做教具,又做学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分散在各地的开放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三、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教学艺术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艺术 整合

一.整合材料,创设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传统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而视频案例的校本研究在课堂教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形式。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的利用,辅助学生进行艺术学习,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像一位向导为学生指引方向。通过“整合”再现生活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绘画中舒展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已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环境,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探究、指出误区、把握探究方向,以及排除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但不包办代替等。在探究过程中,最有价值探究的地方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地方,在此处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这个“最有价值的地方”存在何处?它存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科学之处;存在于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于学生对课堂内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真正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处,也是教师知道策略运用是否到位的检验场所。

二.整合多种感官,触发联想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它是一种能够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学会运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学会运用联想、分解和重构的方法进行创作。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内心世界,从画面表现自己的新颖、独到的想法。实现自己梦想或者愿望,表现内心世界。同时他们也体验着创新和想象的乐趣。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一个动中有静,无声中有思考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联觉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通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突破美术课学习的难点。

三.通过整合,创设知识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探究教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经验主义科学观,它的早期表现形式是“问题解决法”和“发现法”。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15,06:37.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 艺术特征 教学价值

中国的新诗,是由彻底否定旧文化的“五四”运动为之胚胎,由西方文化为之催生的。中国现代诗歌起源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当中国文学冲破传统束缚与世界文学发生联系的时候,正是法国象征主义成为世界性文学思潮的时候。象征主义与中国新文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必然。因此,可以从艺术特征看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及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基本要求之一;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完满的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而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有效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很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小很多。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2.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建筑美都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而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觉得刻骨铭心,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非常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其它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了高雅。所以,要养成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 转贴于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而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是必不可少的。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而意象则是其基本构成单位,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显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的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和体现。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另外,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可以说, 语文教学是一门高雅的人类艺术活动, 而诗歌教学则是这种艺术活动最集中、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我们要让诗歌的教学充满流动美,通过艺术的审美优化教学艺术,使诗歌教学成为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有始有终的生命流程,使教学诗歌的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使师生焕发学习诗歌和创造诗境的热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努力地追寻艺术、诗化课堂,引导学生在现代诗歌中得到艺术审美的享受,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并能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使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2]游有基 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江海学刊,1997,(6).

[3]蒋益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长沙大学学报(第14卷),2000,9。

[4]林静 在艺术氛围中品诗.中国语文,大语文论坛(第7期),2007。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艺术性

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一定的审美原则,在特定教学条件下,为追求全面教学效果,娴熟运用教学手段、方法、技巧的综合艺术。具体而言,体育教学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组织艺术、氛围艺术四个方面。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课改实践中,我深感体育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体育教育艺术的形式特点以及合理运用,得出了一些感悟与心得,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作交流探讨。

一、语言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艺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艺术素养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体育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生动的体育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讲解中往往会遇到体育术语,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于理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把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后滚翻时,我把“团身紧,后倒快速及时……依次滚动”变成富有儿童色彩的“团身如刺猬,后滚像皮球”。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动作快,而且课堂充满快乐气氛。我在少儿韵律操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授课,使学生能较好的建立对动作的节奏感,同时还预防学生错误和多余动作的产生。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要体现出“精”,体育课的练习时间很有限,教师要抓住动作要领,一针见血地概括出要点,让学生好记好掌握。例如,在教原地侧向掷垒球时,我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动作为:蹬(蹬地)、转(转身)、挺(挺胸)、甩(出手)、拨(拨指),教学效果明显。

这种语言的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果。我们体育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讲解、美好心灵的培养等方面,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表演艺术

在体育教学中,表演艺术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比,体育教学是以健康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运动类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具有直观性和模仿性的特点。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言传”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身教”,即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感强,它可以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传达信息,交流感情,充分展现教师风采,有助于学生获得动作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握好表演艺术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育教师搞好体育教学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等方面活动,这些活动又是一切外观行为综合性的表演,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存在于手势和眼神表情之中。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教师完美的示范不仅准确地表现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利于形成动作概念、动作表象。例如,在冬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精神面貌,仍然以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而且,又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又例如:我在教学生武术操当中,通过准确的动作强调眼随手走,加深学生对动作精神的领会,让学生知道通过眼神就可以表现出这套武术操动作的刚柔相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时候我适当加上一段《男儿当自强》的歌曲,学生的那种想急于参与的欲望则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就非常理想。

三、组织艺术

体育教学的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体育课教学由于学生经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并且处于动态之中,因此有其独特的特殊的时间、空间特征,体育教学不仅组织复杂,而且还呈现出不同于文化课教学的组织艺术。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从而进行备课,对怎样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新颖多样的组织手段都要进行一个预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劳动,这本身就是艺术。比如我要上一堂课时,首先我必须考虑以下内容:一堂课的时间如何分配、师生活动如何密切配合、组织形式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教学步骤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思想教育工作如何进行、场地器材如何布置等等,都要经过仔细思考、反复推敲,进行艺术构思,方能奏效。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需求,在继承、发展、创新上多思考,多实践,从而起到为实现教学目标铺路搭桥的作用。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特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获得强烈兴趣和新鲜感,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走与跑的教学中,设计“小战士过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紧急出击”、“过河杀敌”等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信号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站立的姿势,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收”与“放”。

四、氛围艺术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它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是构成体育教学氛围艺术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正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追求。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27-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课堂的评价越来越多元化。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课堂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器材等成为了评价课堂是否精彩的重要元素;这些也恰如其分地成为衡量当代青年教师们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知识等方面具有比老一辈教师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更多的是丰富教学,为课堂的精彩锦上添花。就课堂本身而言,课堂设计、课堂组织才是关键。从《报纸设计》这堂课来看,课要上得精彩,除了课堂设计科学合理之外,还必须有教师优美艺术的教学语言。因此,要当好一名教师,首要之义当然是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语言表达的意义决不逊于知识的扎实,教学是一项不同于任何职业的特殊的劳动,教师必须借助语言表达这个唯一的媒介与桥梁,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舍此而决无它途。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的彼此交往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所以,教学必须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语言本身独有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应凭借他渊博的知识、饱满的激情、睿智的思维,尽情运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传授知识,或要言不烦、出语惊人,或逻辑严密、风雨不透,或形象生动、浮想联翩,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或锋利辛辣、入木三分。课堂教学的魅力,永远植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特质。从一堂精彩课堂来看,教学语言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准确流畅

教师语言,首要是准确。教师授课,乃是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而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准确有二义,一是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二是善于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词语的准确选择、巧妙搭配,使表达凝练生动,如闻如见。准确之外,必须流畅,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磕磕巴巴,如行云流水,赏心悦耳。授课者是年轻的女教师,一般来说,年轻的女教师普通话是非常合格的,但问题是单是普通话标准还不行,一定要表达清晰,流畅生动。这堂课的授课者语言流畅,且教态自然,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二、精约明晰

教学语言最忌废话连篇,含糊不清,必须要精约明晰。所谓精约,就是要简约通达,要言不烦。所谓明晰,是指简洁明白,条陈理析。精约明晰,一言以蔽之曰:少而精,约而明,就是要简约通达,要言不烦。简约,其实是对教学本质的理性回归,这是一种更为朴素、更为实在、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简约并不是单纯地简单化,而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追求课堂导入的简洁有效、教学内容的简约型教学的内涵。而简约型教学,就是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高度概括性,这种概括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突出精华,剔除冗词赘句,争取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语言的条理性是它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闪烁着逻辑思维的光辉;讲述上要眉目清晰,主次分明,起承转合,颇有章法。各层语意,或领起、并列,或递进、转折,或对比、比较,或总括、收结,需从教材内在逻辑出发,巧妙穿插,各得其所。如在《报纸设计》这堂课中,讲到报纸的结构,一开始就可以简洁明了地引入主题:“同学们天天看报纸,写文章经常讲结构,但却不一定了解报纸的结构,用专业的眼光去看,报纸是有结构的。”如在讲报纸与其他媒体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补充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三点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时效性,二是容量有限性。这种讲述简洁几句话,阐述明确,了无赘语。

三、生动形象

形象性是课堂教学语言所独有的特征。所谓生动形象,是指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好像身临其境一样,用于写作上,则是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写作中,或是描写具体逼真,或是叙事曲折有致,或是形象丰满生动,或是象征贴切意境深远……总之,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较好地利用形象思维,在写作中把握和表现人、物、事、景的生动形象。写作语言如此,教学语言也是如此,语言形象具体,如亲临其境,学生便不知不觉欣然接受,从而取得“瞻高而见貌,披文以入情”的言语效果。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情是课堂语言的核心要素,教学绝非无情物。无论讲授什么内容,教师都应处处流露着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意,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也。但问题是,人们一般认为文学课语言生动形象容易做到,但非文学课则受内容限制,很难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其实,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上记叙文固然需要感情,议论文也需要感情,说明文同样需要感情。介绍一件产品,讲述一种道理时,多投入一些感情,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课也是如此,问题在于教师怎样去设置教学语言。以“报纸设计”这堂课的内容为例,对于“报纸设计”的解释经常要用诠释与下定义的方法。所谓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进行说明、解释。下定义是针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确切的说明,或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确切的解说。下定义语言必须精练简洁,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足见,它是难以生动形象的,针对该课内容的平淡无奇,授课者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内容,尽量以形象出之。

四、富于启发

所谓“启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语言须做到导之以思,诱之以趣。关于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成功例子,实在枚不胜举,比如说,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向听众阐述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的命时,他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这就是语言启发的魅力。课堂的语言就是如此,比如,在说到报纸编辑观念时,教师特别拈出一位资深报纸编辑的“偏不”方针,即“不要想读者喜欢看什么,要想读者没看过什么”,并加以展开提出另一个观点,即“一种报纸确定什么读者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固定的读者群”,从而启发学生对报纸编辑观念的思考,确保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0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作了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讲话,她在讲话别指出,语言文字是跟人类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跟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也跟文明联系在一起。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对于增加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意义。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标志,语言文字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和最直观的表现,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语言文字工作应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刘延东国务委员也指出:希望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同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语言修养,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充实的物质基础。

诚然,语言艺术的掌握与运用不是速成的,无法通过快餐式的渠道获得,需要长年累月,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当代青年教师已经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如果能将语言的艺术也修炼出来,具备了优秀的语言表达才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指日可待的,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之于蓝。

参考文献:

[1]盛杰.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3,(3):29-30.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漆画;漆画教学;绘画性;多元性;艺术教育;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PU Jiang

漆画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成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现代漆画被确立为独立的画种参加全国美展。从八十年代至今,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努力,漆画艺术在其题材、表现技法、风格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有了广泛且具实际意义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从工艺美术到纯艺术的“脱胎’蜕变,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到了独立展区的认可,中国漆画由此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美术专业舞台上,这标志着中国漆画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从自身状况和发展方向开拓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

一、中国现代漆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漆画作为一门课程,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地美术院校开设的,至今,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漆画人才,目前漆画课程的设置在中国高等院校也在逐渐开设。这一状况对漆画创作和漆画艺术家来说是件可喜的事情,同时也是漆画艺术教育应该进行思考的时候,因为,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指引和艺术价值观选择的重任。漆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主导途径完成,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是长远的。由于漆画发展的历史较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明确漆画教育的当前形势,亟需对漆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1.漆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漆画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性,除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独立体系的漆画专业及规范的教学设施外,其它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还是沿袭传统漆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漆画教学仍包含在工艺美术的教学范畴,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学科的系统性和课时分配的科学性,漆画课程常被一些院校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是公共选修课,只是一门技法的了解,没有从艺术教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并且这种认识还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偏差,把对漆画的认识予以片面化和局限化,使得漆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漆艺的限囿;导致学科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偏差以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漆画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学术水平整体不高,对漆画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从表象的角度来呈现工艺技法的丰富性和视觉表现的神秘性。对漆画称之为绘画的价值,它与传统漆艺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它们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界定,那么现代漆画就有可能回归漆艺之路,而失去漆画本体语言的意义。在对传统漆艺解读的同时应该探索现代漆画本体语言,健全学科的体系,创造漆画教学研究的环境和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摆脱临摹、借鉴的思维框架,敢于探索和挖掘,使漆画教学和漆画艺术具有完整意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当前漆画教育的举措

2010年1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联、南昌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漆画高等教育论坛暨全国漆画学术观摩展”在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开幕,进一步推动漆画艺术的发展和高校漆画学科的建设。与会学者围绕“当代漆画创作的艺术审美观”、“漆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定位”、“漆画的语言特征”、“漆画创作的品评标准”、“团队作用对当代漆画发展产生的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分别对漆画的文化内涵、漆画的本体语言、图式特征、发展方向、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会议明确了漆画的艺术定位,把当代漆画从原来工艺性的漆艺确立为造型艺术的漆画;漆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立足点应该是以“画”为基础不是以“技”为基础;当代的漆画发展应该是多样的,对材料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开放意识,绘画的艺术标准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特点建设学科;还要加强漆画的理论建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审评标准。

二、现代漆画教学的核心问题

1.绘画性

漆画教学中工艺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因为漆画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表现技法和工艺手段受到漆工艺的影响很深,加之漆画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也较晚,师资队伍不健全,创作群体少,没有一个团队的影响力,这都影响了漆画的发展。漆画创作时间长,工艺复杂,受材料和技巧的制约和影响,并且很多作品追求表现材料的复杂、多样,追求工艺制作的精致,从而忽略了漆画作为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因此,在现代漆画教学中要遵循绘画的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引导学生对艺术创作核心的理解,不能对传统漆艺的工艺技术过于迷恋,要把握漆艺语言的本体特征,思考和判断漆艺语言的内在精神性,并对漆画称之为“画”的真正意义予以把握。

现代漆画在教学中应更新创作观念,不能被丰富的技法、材料的质感、神秘的肌理等视觉美感所迷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丰富性、神秘性只是漆材质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包容性,是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给漆画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表现的自由。漆画是一个非常重视材料的画种,材料的质地、色彩、光泽几乎成为漆画的典型形象。创作中对质料美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追求,对质材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并进而要求对材质内在意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体现材质在表现形态中的价值和作用,以绘画的语境和语意来判定并进行沟通和交流。绘画性是艺术的本真,任何材料存在的价值不是它物理特性的优越性,重要的是要解读和探索材料在不同语意和语境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场”,这种“场”在现代漆画里,就是要符合现代绘画的艺术规律,逐渐脱离工艺属性,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体验。

2.多元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艺术的多元化、认知的多视角、文化的多层次,使得艺术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自由化的状态。作为高等教育的漆画艺术,也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关注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的演变,从架上到架下、从形式到观念、从单一材料到多种媒材等的转变,现代漆画以开放的技术手段、广泛的材料应用、丰富的表现形式紧跟时代步伐,使漆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在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形式观念的借鉴中,步入了一个风格多元、种类纷呈的时代,并探索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现代漆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是独立、自由、自在的包容。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现代漆画不必尾随那些炫耀的、喧闹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而应潜心地走着自己的路,切实体悟当代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开敞的胸怀迎接各种文化和艺术思潮。

同时现代漆画教育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下,需要不断完善,坚守漆画艺术本体语言,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彰显魅力,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来,在多元发展中拓展原有漆画材料的属性,并且把材料的美学价值和属性挖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现代漆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振兴和发展,使古老的漆文化重新绽放出光彩。同时也应促进现代漆画本体语言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使漆画语言更多的融入到现代艺术领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是文化的传播者,漆画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让现代漆画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漆画教育是提高现代漆画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该问题的提出对现代漆画教学是紧迫且亟需的,它关系到漆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现代漆画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漆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引导和培养理论研究的自觉意识,使现代漆画从作品到理论水平都上升到相应的高度和广度,这样才真正符合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赤平.漆画高等教育亟需加强学科建设[N].中国艺术报,2010,(04).

第8篇

一、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幼儿,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建筑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从互联网上搜来建筑图片,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地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幼儿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二、扩大知识面,激活创造思维

有些家长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现在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教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教师在讲授《我和昆虫》一课时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是:将搜集的各种昆虫的动态录像、静态图片和有趣的鸣叫声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的昆虫乐园。通过展示昆虫的大小变化和局部特写,供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其作业效果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知识记忆

人类获取信息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百分之十一来自听觉,如果既能看到,又能听到,还能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会比单一听课的效果好。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呈现的方式,能过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并用,还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环境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而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及时性。这些特性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和思绪。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四、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孩子,孩子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幼儿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幼儿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幼儿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第9篇

【关键词】玻璃艺术 教学思维 系科建设

一、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思维

20世纪60年代末,“玻璃工作室运动”从美国发起,其影响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艺术家以成立个人工作室作为创作主体模式,进行玻璃艺术创作实践,玻璃彻底摆脱了传统意义中“生产原料”属性,而以“创作媒介”的存在方式获得新生。随着艺术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现代玻璃艺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审美体制,玻璃艺术教育也开始确立起自身的理论规范。专业高等院校以科研及其玻璃艺术的研创成果往往代表了同时代玻璃艺术的最高学术成就,并不断地引导玻璃艺术学科建设走向深入。在现代艺术观念思维引导下的玻璃艺术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家进行玻璃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玻璃的认知态度。

由于种种原因,玻璃始终没能像陶瓷一样在中国艺术史上到达“繁荣”的高度。即使在国内玻璃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玻璃艺术的设计水平却严重滞后。大众对玻璃艺术认知的局限直接阻碍了玻璃文化的推广,玻璃文化根基的缺乏以及创新意识的薄弱已经影响到我国当代玻璃艺术的成长,玻璃艺术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本世纪初开始,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正式引入中国,这场初具规模的教学实践正是从高等院校开始,并始终围绕玻璃艺术系科建设作为教学探索的核心。毫无疑问,高校承载着文化复兴与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玻璃艺术专业教学肩负着端正玻璃艺术学术标准、振新民族玻璃艺术的历史重任。在深入了解玻璃艺术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辩证地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合理性成为学科发展的根本;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专业规划目标,建立适合民族与国情的先进的玻璃艺术教学体系是现代玻璃艺术教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

科技的革新逐步打破了玻璃材料性的桎梏,新的玻璃艺术设计理念拓展了玻璃艺术的应用范围,玻璃艺术更加包罗万象。作为新兴学科的玻璃艺术专业,如何在玻璃艺术世界庞大的学术体系及技术范畴中理顺核心的研究价值与研究要素?如何在应用与艺术的范畴做到相互的嫁接与融通?我们不再局限于仅仅通过玻璃材料的物理特性来认知玻璃的美感,而是在教学的手段中、在创作的思维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诠释当代人文环境对玻璃艺术的影响以及满足艺术家作为创作本体对玻璃文化内涵的诉求。

玻璃艺术学科并不能单一存在并做孤立的学术探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成为促进玻璃艺术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作手段和研究门类的丰富展示出的并不是学科发展的无目的性,而是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交叉知识,综合地体现出玻璃艺术创作的特点及价值。如圆雕与浮雕塑教学能为玻璃铸造在立体造型方面打好基础;平面构成与装饰训练能给予玻璃绘画镶嵌足够的创造空间及模式启迪;公共艺术意识形态的培养能使玻璃创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观念上得到转变;吹制技巧能带动灯工创作并在应用领域大显身手……正是这些学科的融合凸显出玻璃艺术鲜明的学科特征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现代玻璃艺术尽管被认为是西方之“舶来物”,国内教育界尚缺乏相关学科建设的框架导向。然而,如同其他引进的新型学科的发展一样,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已经有过类似学科培育的成功经验,针对这些成功的发展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借鉴并转化。不可否认,西方成熟的玻璃艺术教学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但一味地模仿西方样式,忽略新材料、新门类、新学科的时代背景,将全盘西式的教学方法拿来直接套用,这将失去玻璃艺术学科在当代中国高校艺术系科建设中真正的特色与灵魂。我们需要在理解玻璃文化并具备玻璃工艺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玻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构建规范、严谨的教学框架,让现代玻璃艺术学科盛开青春之花。

二、系科建设与课程设置

中国美术学院从2003年开始筹建玻璃艺术专业,2006年正式招收本科生,现已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并有在读研究生若干名。现代玻璃艺术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广泛参与学术交流与学术竞争的同时,玻璃艺术专业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丰富与完善基础课程设置,通过系统的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建设目标,并依靠学院自身的优势,努力打造玻璃艺术的特色学科门类。

开放与多元是玻璃艺术系科建设秉承的发展思路,也是学科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科学教学方式的探索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系科优势、建设特色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对外交流使中国美院玻璃艺术学科在成立之初就具备了很高的起点和开放的视野,工作室始终处于国际竞争平台,采用国际化的学术标准评估教学效果,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把先进的成果引进来,并逐步推广民族玻璃文化,扩大民族的风格在当代世界玻璃艺术界的影响力,使其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拥有国内优质的教学环境与优秀的教师资源,努力建设多元的学术氛围。教师各自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解读玻璃艺术创作内涵;学生以不同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及技法探索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

经过近10年的积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专业已经初步构建起以铸造、吹制、平面三个板块为主体的现代玻璃艺术基础教学模式。

“铸造玻璃”是玻璃艺术学科探索过程中建设较为成熟的教学板块之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窑制玻璃的表现语言,推进玻璃铸造技法和铸造温度的研究。该板块细分为多个专业课程并包含多个层次的授课内容,学生围绕该板块的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学习。其中,浮雕、圆雕训练是立体造型之基础,培养学生三维写实能力,热弯及热熔课程研究温度阶梯变化对玻璃本体存在形式的影响,而材料实验课程是基于玻璃料性来探索,其结果往往能带来惊喜,并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与启发。

吹制教学模块训练的是学生的吹制技能以及对热玻璃塑性的直接感应能力。吹制课程的目标是使“吹制”成为学生个人玻璃艺术作品创作的有效表现方式,扩展玻璃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进行吹制实践往往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团队精神以及协作意识在该教学模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吹制课程紧密联系的则是灯工与砂铸玻璃,这两门课程仍要求学生直面玻璃进行热塑实践,其基本的造型规律与创作手法和吹制具有相似性,课程相互间的交叉训练能做到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实践技能上得到有效提升。

平面玻璃课程教学则主要围绕玻璃绘画和镶嵌展开,融入新的加工工艺与创作手段,逐步扩展到综合性技法研究,它与建筑玻璃艺术创作课程一脉相承。该课程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平面基础课程主要是利用喷砂工艺创作平面单色作品,通过厚薄、重叠、交错、虚实来控制玻璃表面肌理以及空间层次效果,培养平面玻璃上的“体积”意识;装饰表现课程要求掌握现代玻璃装饰多元的表现技法,深入研究装饰玻璃绘画的具体特征;彩绘镶嵌课程则从学习欧洲传统平面玻璃工艺技法开始,吸收、演变并转化为现代玻璃艺术应用与创作方式。

铸造、吹制、平面的主体课程模块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是以实践为中心要素的教学模式,每个课程模块下细分的教学内容又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在庞大的玻璃艺术学科领域中构筑科学、严谨的教学框架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每次课程教学的阶段成果,它既有成绩,又值得改进,或深入规范,或查漏补缺,不断总结,促进学科完善化发展。系科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玻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从起步到走向成熟需要一定周期的积累,需要在实践中得出最真实的结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搭建将为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奠定基础,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探索永不会停止。

三、对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现阶段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巩固并拓展如下的教学理念及发展目标。

1.玻璃艺术专业“工作室教学”规划

“工作室教学”是以玻璃艺术专业的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进行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在玻璃专业设置不同的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教师的学术特点并参考国际相关工作室的学术界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践经验来展示玻璃学术研究的差异性及区分点,它是以创作思维和研究方向为基本分类点的教学及研究方式,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教学规划的发展目标之一。

在国内现阶段的玻璃艺术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设置与创作的方式主要基于工作室硬件条件和玻璃成型工艺来区分,然而,这样的分类方式,尚不能科学诠释玻璃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与特点,也很容易抹杀创作思维之重要性。如果仅从技术的层面简单地区分玻璃创作的价值所在,其教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方式过于雷同、思维方向不够清晰、制作手法过于单一等。“工作室教学”模式恰恰能深入地解决这些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完善现代玻璃艺术教学实际也是建立健全工作室教学制度。

从工作室教学的规划来看,本科学生在统一完成专业基础授课内容之后,可以在高年级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研究,鼓励学生使用可能提供的一切玻璃工艺手段和应用多种玻璃成型方式,包括使用其他的材料与媒介,努力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创作重要的核心点集中于创新思维,而不是材质与工艺的界定。这种影响是积极而深刻的,创作核心理念的清晰与深入,以及对创作方向的系统性把握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提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他们今后的就业铺平道路,也为他们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2.玻璃艺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学以致用。玻璃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繁荣玻璃艺术文化、提升玻璃艺术整体设计水平的根本点。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引导与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学始终秉持创新设计理念,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用理性的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与解构,理解作品内在创作规律,借鉴、吸收、创新,并努力转化为个人的创作语言。大量的学术研讨与展览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水平与定位,最终促进创作水平的综合提高。

在现代玻璃艺术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我们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建立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层次类别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现实的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综合的权衡。可以确定的是,玻璃艺术专业的本科教学将致力于搭建一个综合、科学、专业的学术实践与研创平台,努力拓宽玻璃艺术应用渠道,拓展玻璃艺术的表现语言,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玻璃艺术,提高审美品位与判断能力,(转第页)

(接第页)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综合能力,更有信心面对市场的需求与竞争的考验。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遵循研究型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论文与创作都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体现较高的学术水准,培育专家型人才。

3.现代玻璃艺术美学评论体系建设

通俗点讲,所谓建立专业美学评论体系就是取得玻璃艺术评论的“话语权”的问题。考虑到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标准很难纯粹套用到对玻璃艺术的评价上来,玻璃艺术教学成果考核以及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判断标准需要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玻璃艺术自身的学术理论作为强大支撑。尽管玻璃艺术评论体系的建设在国外相对完善,但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内现代玻璃艺术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给现阶段玻璃艺术的评论造成了诸多的困惑。玻璃艺术过于小众,甚至连长期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人士对玻璃艺术也不甚了解,多数综合性展览忽略了玻璃艺术门类的存在,提供给玻璃艺术展示的平台相对有限……幸运的是,随着玻璃艺术的普及和玻璃艺术影响力的扩大,这种状态在逐步改变。

玻璃艺术专业评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正确地推广玻璃艺术文化、传播玻璃艺术知识,有利于突出玻璃艺术学科的独特性,有利于艺术学科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玻璃艺术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玻璃艺术教学成果的充分展示以及教学效果的真实检验。

伴随着玻璃艺术教研的深入,其艺术评论体系和评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与规范。玻璃艺术教学单位在这场“无声的革命”中仍扮演着中流砥柱和奠基者的角色:推广玻璃文化,使公众对玻璃艺术的概念与种类有基本的认识;扩大学术交流,增强玻璃艺术的影响力及构建玻璃艺术的美学内涵;举办各种规格的玻璃艺术展览,做到玻璃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间的相互融通……上述这些方式,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一直努力、不断突破并致力实现的。我们认识到,仅仅进行玻璃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远远不够,现代玻璃艺术既然能独立出来成为单列的学科门类,必然要有核心的专业理论作为依据与支撑,而这些系统的认知和核心的理论基础恰恰为专业评论体系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现当代艺术 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 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设计 色彩 教学

设计学科源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和大量的设计艺术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但是,在设计色彩的教学方面,我们明确地认识到,作为真实地描绘物象色彩的训练,设计专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写实。设计本身的特质,决定了设计的色彩更多的是创造与构成,因此,色彩的形成语言是作为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的基础学习中,并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写生色彩系统学和抽象色彩构成学。对写生色彩要有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训练要求,写生色彩系统与抽象色彩系统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并且在实际的写生中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基本思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主观的色彩感受与强化,并且将感受鲜明地通过色彩设计加以表达。

一、写生色彩系统学

设计色彩写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训练,要求我们在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上,结合艺术实践,熟练掌握一般的色彩表现形式与方法。我们将色彩写生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具象色彩写生和归纳色彩写生。两个阶段同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前一阶段是通过对自然色彩的认识和感受来丰富学生的视觉色彩感知、拓宽色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规律的认识;后一阶段以自然形、色为依托,以意取象、以艺造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与创造,锻炼学生驾驭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1.具象色彩写生。色彩表现是通过自然与情感的融合来实现的。在写生刚开始阶段,要强调大胆放开的色彩写生,多画小幅色彩稿,目的不在于一开始就进入深入的刻画,而是注重大体的色彩印象的把握,大的色块的概括。开始还要留意色调、色相和基本形,不要根据所谓的色彩条则和原则进行,应更多的注重你所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然后无顾果断地画。在写生过程中,最好不要失掉你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你感受的真实反映。对于色彩训练而言,在初始写生时不要过多顾及形的具体表现,要专心致志地去观察色彩变化的美感。这样就不会被物象的形态转移了注意力,这是开始训练色彩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后,还要通过知觉认识自然色彩、掌握色彩之间组合的方式、面积、对比方式以及色调呈现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比较理性地认识色谱中的同类色,对比色的色彩结构关系,在不断的写生作业中加以感性地发挥。

随着写生训练的不断深入,在以上的初始写生基础上,要从整体色调出发,表现写生色彩的丰富性,深入体会色彩微妙变化的美。也就是对物象的各种色素进行分割,在物象大的色块里面寻找更加丰富多变的渐进色变化,微弱的对比色变化,平面的色彩逐渐结合物象成立体的形态表现,明暗冷暖的色彩表现。通过繁复的色彩处理在主导趋势的色调中寻探饱和度、冷暖度、明度及色相的阶梯变化,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关系明晰的色群结构。

2.归纳色彩写生。归纳是手法,也是技巧、观念和思维方式。传统的装饰画与现代绘画的装饰性无不源于归纳的方法。色彩归纳通过概括、提炼、限色所形成的装饰效果是必然的。归纳色彩写生应分为三个课题进行:写实性归纳写生、平面性归纳写生和意象性归纳写生,循序渐进、逐一展开。

⑴写实性归纳写生。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色彩写生为基础把自然彩加以概括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色彩关系的完全依赖,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感情,并用理想化为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用色彩。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过度的开端。它一方面尊重了写实色彩的客观性,即:以客观物象的形态,色彩关系为表现依据。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性与概括性的表现,通过形与色的简化处理,建立卷面的秩序感,形成既有一定具象特征,又有某种装饰意味的卷面效果。

写实性归纳表现方法有二种:块面表现法和点线表现法。前者是在保持客观物象的主体感、光感、空间感的基础上,以形、色合一为原则,对丰富的形、色关系通过概括做局部性有限度的归纳,并采取平涂的手法加以平面化的处理,形成色阶的变化,效果如块面状。块面表现的块是指具有立体感的整体;而面是指局部性的转折面,每一个面都是经过形、色归类后所具有典型色彩的特征。因此,色块的变化也随形体的转变、推移而形成色阶。后者是点、线都是造型的基础要素。点和线都可以单独使用,并以限色为基本原则,在制作中要精心编排、步骤清晰。

⑵平面性归纳写生。平面性色彩归纳是一种追求具有平面感的色彩表现形式,是在错综复杂的自然色彩中,有选择地对色彩进行概括与提炼的理性思维方式。通过对构图、形态、色彩等规律的研究,化冗繁为简单、化立体为平面、化写实为夸张。平面性色彩归纳淡化了自然色彩的逼真感,强调个性化的色彩认识与感受,达到加强色彩设计意识的目的。

为了突出画面的平面感,需要改变常规的观察认识习惯,以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为了达到单纯、强烈的色彩效果,除了对用色数量加以一定限制外,常以大面积的平涂手法加以表现。另外,对于某些影响色彩感觉的因素,诸如色块面积、形状和位置等因素,要加以适当的处理。

平面性色彩归纳表现方法主要有:平涂表现法、肌理表现法和其他表现方法。平涂表现法:即:以色彩干净利落、涂平涂匀为特点,运用不同的平涂手法也能产生画面不同的效果。肌理表现法:即以平面化效果为基本规范,运用不同的笔法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平蹭、湿染、点、刮、擦等手法。

⑶意象性归纳写生。“意象”的概念出自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是指一种“以意表象、以象达意”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是指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某种主观情感意愿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别色彩归纳阶段是在有限的时内,展开对装饰性色彩的无限艺术表现的创作性探索。也就是说,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间,探索运用各种形式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可行性,创造既有装饰美感又有独特风格样式的艺术画面。

意象色彩归纳常用的手法是舍弃客观物象的具体形状,提取某些色彩元素来加以组合、创造、或通过多客观物象以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表现形式上,凭借点、线、面和色彩、肌理等抽象形式组合画面,抒发感情,追求画面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二、抽象色彩构成学

抽象色彩构成是在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和设计艺的兴起逐渐形成的一个全新的色彩系统,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道被人们简称为“三大构成”,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基础。抽象色彩构成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不强调现实的具体性表达和细节的再现,而是将物象归纳成比较平面化的图象,色彩也减弱了立体性的明暗关系,只要追求色块冷暖的对比和同类色的和谐过渡,这一点也是基于设计本身的特质,即:色块与色调的表现重于物象的细微色彩的再现。同写生色彩不同的是,这个阶段的色彩概括更加主动,而非现实色调的概括,色彩设计的平面化更加强烈。色彩与图形的结合更加紧密,形式感更强。即使有现实的基本形存在,也会出现非写实的装饰色彩的效果。

色彩在现实中可以依据物质的材料加以实现,材料本身的特质增加着色彩的性质,表面肌理一起构成完整的色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材料这个载体,色彩才能得以体现。如果将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的材料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因此,在抽象色彩构成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运用恰当的材料来表现抽象色彩的意图,才能概括获得准确的色彩效果。而合理与巧妙地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组合是提升抽象色彩构成的一种方法,它能起到既丰富色彩变化又保持整体一致的作用。而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材质的搭配,有时比单纯的色彩变化更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无论是写生色彩学还是抽象色彩构成学,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长期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的需要和观念的更新,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学问。他们以不同的视点来观察色彩、分析色彩、表现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不同的教学作用。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装饰色彩或色彩构成的原理及表现方法。同样,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也常采用写生色彩的表现方法来传达设计色彩意图。运用写生色彩的认识原理来支持和扩展抽象色彩构成体系。为适应设计专业对色彩教学训练的需求,以写生色彩学的认识论为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人们的色彩创意为目的,在色彩表现方式上力求多样化,使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的反思与突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14―13)。]

参考文献:

[1]周信华、胡家康编著:《色彩基础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为平主编:《色彩归纳写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3]周至禹主编:《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继渝编著:《设计色彩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张 梅、梁 军、卢 岩编著:《新设计色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赵国志编著:《色彩构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第12篇

1.利用电视录像教学优势,搞好伦理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录像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电教中心与护理伦理教研室的授课教师密切协作,用电视录像、VCD等形式进行教学,除了用现有教学录像片、VCD影碟外,我们还利用工作关系,到其他院校去租借相关资料,并经常注意收集电视媒体上有关伦理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给同学们播放。配合传统的理论授课,使传统授课中的说教,变成了有血有肉,历历在目的生动画面,让同学们在电视录像教学中,通过电视或投影画面的表现形式,激发同学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上好电视录像教学课,课前准备、课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1.1 课前准备 上电视录像课前,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制定上课方案,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和课时安排,合理选出电视教材,并给同学们留出重点和讨论题,使他们在观看伦理教学片时,留意老师提出的问题,集中精力,边看边思考,在教学片中找答案,从教学片中受到启发。

1.2 课后总结 观看后,对老师课前所讲的重点拿出一定时间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同学们在电视录像这种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电视录像教学,内容详实,人物形象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 手机、整合声像资料,以适应伦理学教学需要

高职院校的医学学生,是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他们今后服务的对象是人,直接对人的健康及生命负责。医德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而且要有高尚的社会主义医德。为了使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电教中心与伦理学教研室密切配合,经常收集、整理适合教学、并且具有一定思想性、代表性的正反方两方面的声像资料。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制在线》及地方台《社会关注》、《真情》等其他专题栏目中,录制了与伦理课的相关资料。并根据教学需要,共同与伦理课教师,精心编辑制作了一些教学系列短片,给同学们播放。由于这些发生在医疗单位、医务人员身上的反面事例中得到警示。与当前形势非常切近,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现有的伦理教学片,或新购进的教学片,虽然内容很好,但由于教学片的时间长度与授课课时有一定的矛盾,即片长大于授课时间很多教学片同学们都看不完,下课时间就到了。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对有些时间长、内容乏味、重说教的教学片,我们利用非线编系统进行剪辑,剪掉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非实质性的片段。对于多集系列片,我们选出几集具有针对性,适合教学内容及当前形式的,对其进行整理,使得每部片都保持在教学时间内。

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定期的让同学们谈一谈观后感,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通过交谈、讨论使同学们深刻的感到,医德应该具有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体、更严格、更完备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3.从我们身边找素材,制作伦理教学片

我们的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非常感人。我们经常深入到教学医院,对模范护士进行采访、摄像,挖掘他们的事迹。许多医护人员工作兢兢业业,在手术台上经常一站解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餐。对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我们不但热心照料,有时还解囊相助。为了工作,他们不能细心照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虽然他们愧对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却不愧于这个神圣的职业。这些感人事迹是我们护理伦理课的最好的教材,我们从他们中间选出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制作成医德教育片。片中所表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就在我们身边。

4.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强化护理医德教育

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文字、图片以及多媒体素材等。一个好的网站,就是我们教学的资源库。如:中国职业道德在线网,中华生命伦理学网,及各省市的有关道德的网站等等,为我们上好伦理课提供很多很好很新的实例。

第13篇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更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课前配乐《黄河大合唱》,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从网上下载了Flash动画课件,形象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

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

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请同学先观察图片,然后回答: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蝈蝈的外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蝈蝈的外形描写的语句。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感受。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讲授《月亮上的足迹》,课前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以及登月全过程图片资料、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等,并整理成文,制作成视频、ppt。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飞船升空的影像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等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及课后相关宇航兴趣活动的开展,全面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增强。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现代管理视角下教学秘书工作的意义

1.教学管理的直接执行者高校教学管理思路形成之后,高校管理者需要把管理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措施。如高校各院系与学校教务处应根据高校教学管理思路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在执行与落实各项教学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形成过程性资料。这些过程性资料的整理与汇总,主要由教学秘书完成。“教学秘书频繁和校教务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等接触、沟通交流,保证了信息的畅通,使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所以说,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参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2.教学管理的间接推动者在教学管理资料形成过程中,教学秘书需要整合教学管理活动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形成后,可以为院系与教务处提供有效的教学管理反馈资源,为改进教学管理评价与教学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帮助高校管理者做好宏观决策。因此,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好助手,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间接推动者。3.教学管理的深度反思者教学秘书由于参与教学实施与反馈的全过程,可以对教学管理进行深度反思,有效整合教学管理预期、教学管理活动实施过程、执行情况、教学管理结果等,为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地协调教学与管理各方面要素,确保高校教学有序推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

二、现代管理视角下教学秘书工作的范畴

要想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学秘书必须合理定位,根据教学秘书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以便配合各部门提升工作执行力,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根据新时期教学秘书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学秘书工作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参与基本的教学管理教学秘书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参与高校日常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协助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由于高校教学管理涉及多个方面,且具有很大变数,所以教学秘书需要提高自身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用现代管理理念武装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如协助教师制定学期初的教学计划、规划与实施教学活动、期末考试,以及学期衔接、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工作,确保高校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2.协调教学管理流程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秘书需要沟通和协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所以教学秘书清楚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因此,教学秘书要在高校教学总思路与各级院系、教务处的领导下,灵活做好教学管理规划,确保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避免疏忽某一个教学环节。

三、现代管理视角下教学秘书工作的素养

在现代教育视角下,教学秘书只有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才能胜任教学秘书工作。一般来说,教学秘书需要具备下列素养: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体来说,教学秘书要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想学生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做到事事俱细,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好帮手。2.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教学秘书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具体来说,教学秘书工作涉及教学文书,所以教学秘书应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教学秘书工作需要协调各方关系,与人沟通,所以教学秘书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工作涉及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教学秘书应具有宏观协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采取措施,灵活应对教学管理中的突发事件。3.先进的现代管理素养高校必须形成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才能适应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步伐。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素养,形成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技能。一方面,教学秘书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立足于高校发展与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教学秘书要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技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教学管理与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四、现代管理视角下教学秘书工作的效率

教学秘书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明确教学秘书工作范畴与工作素养的基础上,高校应根据教学秘书工作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学秘书的工作主动性。1.转变工作理念,提升教学秘书服务意识现代管理理念要求教学秘书必须转变工作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教学、服务师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服务,提升自我价值,强化教学秘书的责任意识,“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教学秘书的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2.强化业务学习,提升教学秘书工作活力教学秘书虽然从事教学管理,但是涉及面很广,所以教学秘书必须不断学习业务,提升工作活力。如教学秘书要根据时展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管理学知识,从而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教学秘书必须学习心理学知识,以提升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教学秘书必须学习教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学秘书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拓展教学管理的途径,做到与时俱进,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教学秘书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提升信息化素养,因为无论是档案资料建设,还是教学管理信息反馈、互动等,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3.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教学秘书执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教学秘书经常遇到阻力,使得很多事务难以有效展开,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帮助教学秘书推进工作。制度是推动各项工作有效有序进行的强制性保障,高校应根据教学秘书工作的要求,建立相关制度,明确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合理指导和支持教学秘书的工作。4.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秘书工作主动性在依靠制度实施强制性管理的同时,高校还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秘书的地位,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学秘书,使教学秘书感受到职业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挖掘教学秘书的工作原动力,提升他们的工作主动性。

五、结语

第15篇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改变大家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看法。几经试验,我发现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得力助手。

黑板、粉笔、板擦、讲台、桌椅板凳、课本、老师、学生……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资源的认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教学远远不止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一言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很多教师一开始时感觉极不适应,这样的课怎么上?信息技术帮了大忙。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第四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以政治课为例,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就会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毫无乐趣可言,而“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则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上,恰当利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和音像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框“文化万花筒”,是文化生活的第一个内容,万事开头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了PPT课堂模式,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当大家看见中国古代的日晷、千人击缶、孔子文化等场景时,学生思维活跃。当听到不同地区的歌曲联唱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以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达到悦耳、爽目、怡心的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光听,只能记住所听内容的15%,光看只能记住25%,如果将听和看有机结合,记忆力就可以达到65%。我请学生分成小组列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每个人都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颇深,后经过几次反复实践,我发现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在,不仅我在使用PPT教学,还布置学生完成PPT,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PPT,并讲解给同学们听。通过这样的锻炼,很多学生自主掌握了课本知识,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一次班会上,我设置了“感恩父母”这一话题,很多同学发言时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语言表达毫无感情,很不成功。事后,何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呢?第二次我做了充分准备,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邝丹的秘密》,还邀请了几位家长录了一段视频“妈妈想要对你说”。那一天,同学们都流下了感恩的眼泪,每一位同学都表达了对父母的真挚情感,那一次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德育的一次示范班会,也成了全班的骄傲。

宣化一中一直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让每位教师的每堂课都更加生动、灵活。学校还投资开设了微格教室、心理咨询室、信息网络教室,通过信息技术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强化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内容。这一些内容对内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宣化一中创建了一中局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通过浏览网页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并对学校发展进言献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长、学生的联系。许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生学业,家长与学校联系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家长联系方式等详细内容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库。每个班主任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库,查到该生的具体家庭信息,方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学校网,专门设立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班级空间、家长空间等内容,学校鼓励师生和家长在相应空间里建立特色主页,并在网站设计空间活动,建立班级群,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又加强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家长能有效监控学生上网,把学生上网的兴趣和内容引导到学校和同学中,从而保证学生绿色上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促进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了社会和校园的关系,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