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物理课堂;原则;方式;模式
《礼记・学记》中写道:“善问者如功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向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可见古人早已窥见了提问的重要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缺陷,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所以什么时间问,问什么,如何问,问完之后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些就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比如我们在讲解《向心力》一节时,重点和难点就应该是向心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讲解和提问时就应该围绕这些问题来设计提问。而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特点这些问题又不宜太难。应该逐层深入,易于学生接受。
2.提问要目的明确,注意连贯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一定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恰当。含糊不具体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问还不如不问。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我们要事先计划好,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看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回答上来,前后连接是否紧密。
3.提问要面向大多数同学,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层递式提问
比如说一些大的计算题学生开始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试着分成几个小问题来提问,让学生逐步解答,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以后学生再面临这类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2.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推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我们在讲《动量定理》一节时,我们可以提前看视频小鸟撞飞机最后机毁人亡,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讲完之后再问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类比式提问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如在讲述磁感应强度这个物理量时可以回顾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从而找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力F,电流强度I,导线长度L都无关,利于学生对比记忆。
4.搭桥策略性提问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比如我们在讲解《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节时,我们应先回顾提问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进而再问向心力怎么求,然后让学生想象天体运动过程中哪些物理量容易测得,让学生用公式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转换一下参考系,那么就是太阳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列式,最后提示学生这两个力是什么关系,根据什么定律得出的,从而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一般表达式。
三、课堂提问的模式
现在我们大多数课堂主要实施的仍是“师――生”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部分课堂开始试行“生――师”的课堂提问模式。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深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学校开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了“生――生”课堂提问模式,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从思维激发的角度看最具有价值。问题来自于学生,而又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监控课堂学习的进程。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更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与思的结合,教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渔”,而不是单纯地“授人以鱼”。
关键词:展示;交流;高效课堂
本校从2011年5月31日成立之日起,就紧锣密鼓地敲响了教改的钟声。在“坚持科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全面发展”治校方略的指导下,校委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理论和课改先进地区的经验,广泛调研,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具有太岳中学特点的“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问题中预习,在集体中展示,在实践中提高,在巩固中拓展,在反思中强化。”
一、自我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传统的教学已经根深蒂固,思想僵化,认为教书就是教师讲,学生学,只要把自己的课讲好就行了,至于其他的想的就少了。现在要课改了,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心理上、思想上接受不了,感到无所适从。但现实是非改不行,赶鸭子上架也得上,迫于形势的压力,我必须调整自己,尽快适应。首先自己必须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必然的。所以,一开始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就是学校决定举办暑期校本培训学习时,我就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地投入。因为一切要从零学起,我不敢有丝毫怠慢,从暑期培训到秋季开学初的实践,我从不缺席。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前往全国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进行了观摩学习,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也大胆尝试用这种模式上课,慢慢觉得,我的课堂有了变化,学生变得活跃起来了。我的直觉告诉我,课堂教学效果比以往传统教学要好,学生的变化是明显的。课改带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每天有时间总要想一想教与学的关系;怎样预设下一节课,怎样使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能动起来;怎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觉得这样做收效也不错。去年冬天对教学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从中也发现了以往的缺点和不足,发现缺点就是革新的开始,我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期末考试学生成绩也不错,这对我也是种鼓励,更坚定了自己教改的决心和信心,这只是个开头,变就是进步,我深知以后的路还很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以《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为例说明展示的高效性
下面以《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为例说明展示的高效性。上本节课之前,我就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因为本节课内容多,是以往教材三课时的内容,我要求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预习,把问题任务分组作了安排,班内共有12组,每组6人,4个组要在课堂上展示解决同一个内容的方法,这就形成了竞争。要想在课上表现不俗,预习是关键,小组组长要组织好。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到上课时,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展示预习成果。一上课就看到每个小组桌子上都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有一次性注射器,一打听才知道是从药店花钱买的。开始上课,1~4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学生演示了覆杯实验,都很成功,解释了原因。有的组用吸盘模拟了马德保半球实验,有的组讲述了马德保半球故事,有的组举了好多例子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出来,我只是及时点拨更正,补充拓展,穿插播放视频。5~8组展示第二个问题:怎样测量大气压。由于学生手中有注射器,都能亲身体会,感知实验方法。估测大气压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每个小组展示得很到位,基本达到人人能理解实验原理,能较准确叙述实验步骤,特别是能直观地知道活塞横截面积的具体求法。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小组还提出了除此之外估测大气压的方法。课堂上生成了新的问题,是我没料到的。我让其他小组同学展开讨论,论证其方法的可行性,用吸盘和弹簧测力计也可以估测大气压,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课堂因预设而高效,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接下来我给大家播放了托里拆利精测大气压的实验视频。接下来9~12组展示最后一个问题:大气压与人类生活。9组展示,其他组补充,面面俱到,详细讲述了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我只是对高压锅作了补充,可见大家在预习时下了工夫,翻阅资料参考书,获得了大量资源,一节课结束了,一节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在学生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我也很轻松地走出教室。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把高效课堂称之为“展示课堂”。高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展示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胆小,扭捏,声音小,不大方;有的讲解嗦,语言表述不清,重点不突出,导致时间超时;有的语言组织不好,前后衔接不好;有的板书差,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高效地展示出来呢?1.交流展示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编制的预习提纲;2.交流展示人选,最好是全员,也可以是教师指定,要有意地多锻炼胆小的学生;3.组织好课前预习,要经常性地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以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4.教师的及时评价很重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再加上多样化评价。关于小组交流展示应该还存在其他很多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总结归纳。总之学习方式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只有教师真正改变了教育方式,才能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愿我们的教学改革越走越光明。
【关键词】预习;备课;课堂教学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孩子们又领到了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看着他们那澄澈、兴奋的眼神,我不由得也激动了起来,希望自己能够引领每个孩子走进那引人入胜的书香世界,走进每篇文章的心灵深处。
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始了,每个级部要讲一堂公开课,供全校老师观摩、研究。找遍了课文,我决定上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自己喜欢季先生的文章,文字清新隽永,不饰雕琢,却感人至深。开始备课了,我自己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从网络上,收集到了许多优秀教师上这堂课的课堂实录以供学习。可是在备课中,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却让我颇为踌躇。“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不仅抒发了季老的思乡之情,还想告诉读者,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有如此的境界。孩子们能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吗?翻看名师们的课堂实录,对此似乎没有过多的着墨。孩子们能走进季老的梦中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身边教过这篇文章的几位老师,老师们也莫衷一是,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学生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而这句话不是重点,课堂上如果学生不能读懂,那就靠教师的总结吧!因为找不到良方,所以,我只能暂时这样设计了。就这样,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回去充分朗读课文,初步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搜集相关资料等。从他们放在桌上,夹在书里的季老先生的生平,季老先生的美文等资料,我看到孩子们很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可是我还是担心,自己能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读懂最后一句话吗?
上课了,教学按预定的程序进行着,孩子们也渐入状态,交流自己知道的季先生的资料,对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段落理解准确。结合着课件上优美的德国街头花景,他们似乎也走进了花的海洋,走进了如花一般美好的德国民俗。他们动情地诵读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对这句话,孩子们理解透彻,还能够从自己的身边也找到这样的事例。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说已经完成了。接近尾声,我心怀忐忑,“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孩子们会如何解读呢?还是让他们先来说说吧。
这时,班上爱动脑筋的谭淏元举起了手。“老师,预习的时候我又读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我知道了季老先生年轻时在歌廷根留学。那时,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陷入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之中,常常做思乡的梦。今天,他又来到了这里,让他又想起了那段时光,所以说,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话音刚落,李春鹤又举起了手,“老师,我有补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奇特的养花习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花,让季先生赞赏德国人‘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所以说,他的梦中有花。我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他曾经这样说过:‘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人后。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季老先生这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一定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的人也会有这样美好的境界。”话音刚落,听课教师,还有其余的孩子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李春鹤。
此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还用说什么呢?他们理解得多好啊!课前的充分的预习,已经拉近了他们与文本,与季老先生的距离,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也走进了季老先生的精神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