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范文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风险管理框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第1篇

关键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

一、导言

在次贷危机中,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不足,给许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造成银行倒闭。银行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没有捕捉到重要市场风险。为了改进市场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了3个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重要修订,分别是1996年与2005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mcorporate market risks)和2009年的《新巴塞尔协议市场框架修订》(revisions to thebasel ii market risk丘amework)。这些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损失,2008年

乘数因子由各监管当局根据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质量评估情况自行设定,其绝对值最小为3。监管当局根据既往模型的事后检验结果给这个因子一个附加因子,引入内在的正向激励机制以维持预测模型的质量。如果事后检验结果令人满意,附加因子可以为0。要求用模型的银行应使用独立的资本要求涵盖未包括在模型内的债券和股票的特定风险。由于担心模型法低估特定风险,要求使用模型法计算特定风险资本不能低于标准法的一半。

经过对1995年提议再次征求意见,征得10国集团中央银行同意后,1996年1月,委员会正式颁布 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事后检验监管框架》,将市场风险正式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要求10国监管当局应最迟在1997年底执行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

三、第二阶段:关注特定风险

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订的修正》,允许满足要求的银行基于模型计提特定风险资本,取消了内部模型计算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不低于标准法50%的条款,但达不到要求的银行仍必须用标准法计提特定风险资本。

委员会认为模型不能捕捉到事件风险和违约风险。计量和验证这些风险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并且建模仍在快速演化中,还不能设立统一的指引。在银行解释其使用的方法能捕捉事件和违约风险之前,特定风险模型的乘数因子是4。如果满足委员会和监管当局的要求,乘数因子为3.然而,如果未来的事后检测证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乘数因子仍为4。

风险价值模型不能完全捕捉交易账户风险,如厚尾、相关性和波动率变化、日内交易风险、特定风险等。随着更多信用风险相关的产品(如cds,cdo)和其它结构产品进入交易账户,这些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并且流动性不足,风险价值模型更难捕捉这些风险。监管套利和公允价值计价使交易账户风险暴露进一步增加。最高4×var的要求阻碍银行改进特定风险模型,因为模型改进反而会增加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另外,特定风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国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于2005年6月了《新资本协议在交易业务中的应用和双重违约影响的处理》,以改进交易账户体制,特别是特定风险处理。

修订标准法特定风险计提,提出对于未评级债券、非合格发行者(包括证券化暴露)、信用衍生品对冲头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取消模型法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乘数因子为4的要求。提高特定风险模型的标准,要求特定风险模型必须捕捉价格风险的所有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反映市场变化和资产组合组成变化。模型必须解释资产组合历史上价格变化,捕捉集中度风险,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健,反映与单个产品相关的基本风险,捕捉事件风险,通过事后检验。应通过压力测试确保特定风险模型考虑var模型没有捕捉到事件风险的影响。银行模型必须保守地估计缺乏流动性的头寸和价格不完全透明的头寸。此外,模型必须达到最低数据标准要求,替代参数仅在现有数据不充分或不能反映头寸或资产组合的真实波动率时使用,并且应审慎使用。要求银行捕获新增违约风险,但是没提出专门的方法,可以是内部模型的一部分,或者是通过单独计算额外要求资本(sur—charge)。当银行通过额外资本捕捉新增风险,应该能证明这种额外资本达到监管要求,但这种额外资本不受乘数因子或监管事后检验约束。要求银行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计算新增违约风险,须满足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标准,并适当调整以反映流动性、集中度、对冲和期权的影响,内部模型不能捕捉新增违约风险的银行,使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计算额外资本。

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将上述两个文件内容汇总,对1996年的市场风险资本协议修改进行了修订,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并编入2006年basel ii综合版中。

四、第三阶段:新增风险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

2005年提出新增违约风险资本监管要求后,巴塞尔委员会为了鼓励更多的银行开发内部模型计算新增风险资本要求,2007年1月《交易账户新增违约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讨论稿》,对银行如何达到新增违约风险模型要求和监管当局如何评估模型进行指导。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损失主要来自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下降、信用价差扩大和流动性不足。因此,仅仅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是不够的。200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和《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征求意见,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2009年1月再次征求意见,并于2009年7月《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和《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最终稿。新的市场风险框架主要变化在补充压力var(stressed value-at-risk)、新增风险模型要求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上。

次贷危机中,许多银行交易账户损失远高于计提的资本,也就是说计提的资本不能抵补风险。于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计算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降低市场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压力var是根据连续12个月重大金融亏损历史数据10天持有期、99%置信水平单尾风险价值。这一年的压力期应经监管当局批准和定期检查。补充压力var后,银行必须达到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前一日var与前60个营业日日均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最新可得的压力var值与前60个营业日压力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

新增风险包括非证券化产品的违约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新增风险主要是为了弥补风险价值(var,99%,10天)模型存在的缺陷。新增风险资本要求代表了对资本计划期为一年、置信区间为99.9%的非证券化信用产品的违约和信用迁移风险,并同时考虑个别头寸和组合头寸持有期,最低持有期为三个月。新增风险的资本要求为前12周平均新增风险和最新新增风险的较大者。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目前的技术不能充分捕捉证券化头寸风险,在技术达到满意之前。证券化头寸(关联交易组合除外)仍用标准法计提资本,不允许将证券化头寸纳入新增风险模型。

证券化产品同传统债券不同,价格同基础债务人违约呈非线性关系,模型难以捕捉到其特定风险。为此,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除了关联交易组合外,证券化产品即使包括在var模型中,也必须用标准法计提资本。对于评级的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标准法和模型法银行不同外部信用评级证券化暴露和再证券化暴露的特定风险权重计算资本要求:对未评级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银行计提资本的方法:还规定n次违约互换的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办法。

关联交易组合被定义满足下面条件的证券化暴露和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的组合:一次证券化暴露和按比例分层的证券化暴露的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单名参考实体。在标准法下,关联交易组合特定风险资本等于是多头和空头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净值中数额较大者,其一般风险可以抵扣。在模型法下,经监管当局许可,银行可以将关联交易组包含在其模型中,不仅仅要充分捕捉新增风险,而是所有价格风险、即综合风险。综合风险包括双重违约风险、信用价差风险、基差风险、隐含相关性波动、回收率波动和对冲的收益、风险和成本。用模型计算关联交易组合综合风险的银行应每周进行一次压力测试,监管当局可以对综合风险计量有缺陷的银行增加补充资本要求。综合风 险资本要求是前12周综合风险平均值和最近综合风险的较大者。

五、结论

通过分析市场风险资本监管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的特征:市场风险头寸不断细分,市场风险的认识逐渐清晰,风险计量技术显著提高。

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将市场风险界定为交易账户债券、股权风险和所有外汇风险,1996年将商品风险也纳入在内,并在标准法中把期权头寸单列计算。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把证券化产品与非证券化产品区分开来,在证券化产品中又将关联交易组合作为例外处理。开始仅将利率风险和股权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和一般风险。2005年,认识到在var外存在新增违约风险。次贷危机显示出信用评级下降也带来巨大市场风险,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新增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证券化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对于相对简单的关联交易组合,计算综合风险,对于更复杂的其他证券化产品,由于受模型捕捉风险能力限制,则选择标准法计算特定风险。

随着风险认识和计量技术的提高,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主要是标准法,提出外汇风险模拟法。1996年对内部模型法提出具体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才允许使用模型法,但仍对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存在顾虑,要求其不低于标准法的50%。随着计量技术的提高,放弃了这种限制,提出特定风险模型的具体要求,并要求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最新的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提出新增风险模型和综合风险计量的要求,引入了压力情况下的var以应对危机情况下的市场风险激增。

第2篇

关键词:资金;集中营运;市场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45-04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及最新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之后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使风险管理有据可依,接着要确定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要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另外限额政策、监控手段和控制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组织架构。一个恰当的组织架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相关部门角色与职责,并有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为此,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与前、后台的职责明晰。除此,银行所有员工也都应掌握全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其个人在实现对风险有效管理中的职责。

2、政策及程序。一套完整的政策及程序有助于管理层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在提供指导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业务战略反应、支持以及加强作用。

3、方法论及工具。市场风险管理对方法和工具的要求就是识别和计量风险,以确保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体风险情况的了解。目前主要有市场风险资本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

4、风险限额。一个恰当的风险限额结构有助于高级管理层监控银行的风险敞口。高级管理层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来定义控制需要,从而设定风险限额。对风险限额利用程度的监控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5、报告及监控。一套强大的风险报告必须能按照需要及时地将各种信息提供给银行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外部的投资者、分析师以及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监控机制,风险报告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编制工作必须是定期的、及时的。

6、控制机制。成文的程序旨在确保所报告中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效的控制则能够减少银行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在对风险限额及操作程序的监控上往往非常必要。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有由普通数据库生成的风险数据库,并由系统固化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同时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监控和管理。而管理层可随时对其关心的风险情况进行特殊查询。

(二)西方商业银行常用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计量及管理手段

对利率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分析(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情景分析等,而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期权等。汇率风险的基本计量方法主要是,先计算净外汇风险敞口,将其折算成本币,再结合汇率的预期变动趋势对其进行计算。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和外汇互换期权等。

比较常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指标主要有名义风险额、基点价值、单一产品的风险价值(VAR)和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等。名义风险额是指金融工具名义本金的敞口;基点价值是指利率变动1个基点对金融工具价值产生的影响;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巴塞尔委员会对Var值的定量计算有着较为具体的要求。计算频率是每天计算,置信区间的规定是99%,观察期是10天,波动率和相关性需使用至少1年的历史数据。另外,对Vat值的计算应进行事后检验,将银行每日计算的VaR值和对应的每日实际交易净损益进行校对,事后检验必须每季度进行一次,发现例外情况应及时调整。

(三)国际上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增长,各国加大了对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投入,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有效的风险控制已经从收益和成本管理主导阶段、风险控制主导阶段发展到全面风险与价值管理阶段。最新的市场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在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下,综合地提高收益率与控制风险;采用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工具(例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综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风险计划;根据资本和收入的波动性来决定风险偏好等。

当然也应看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上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致了一连串的市场连锁反应,使大批国际上的先进金融机构都卷入其中,遭受了巨额损失。这种损失虽然主要是最初的放贷机构审贷不严、盲目放贷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所造成的,但是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购入放贷机构的资产抵押债券后,盯市不足以致无法及时止损,也是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明即使是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对盯市这种市场风险控制手段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中资商业银行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种类大同小异,包括一些新业务,如即期、远期、掉期等业务,各中资银行均有涉及。各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整体差别不大,大部分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其风险管控能力,尤其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侧重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审批,一般市场风险的日常管理归口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听取银行账户以及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确定全行市场风险基本风险偏好和基本政策。资金交易部(资金营运中心)根据总行授权,经营运作总行集中的各项资金,并配合管理全行流动性管理需要,满足有关部门提出的支付需求。

1、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及决策机制。经总行授权后,中资商业银行的总行资金交易部门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一般实行两级投资决策体系。第一级是季度阶段性战略投资决策机制,资金交易部门按季拟定投资运作策略方案,对核心资产的规模、收益率、风险指标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指标。该方案提交总行计划财务部和风险管理部审核、经总行有权审批人批准后下达执行。第二级是日常性投资决策机制,即在总行批准的阶段性投资方案框架内,资金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按照总行授权,自主确定每月、每周的操作方案。

中后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一般实行嵌入式风险管理,实时监督总行资金交易部门的市场运作,并定期做出书面风险评价报告。对重大风险事件,风险管理有权暂停资金交易部门相关交易,提请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议或直接向有关管理层请示决策。同时,为保证资金交易的内部控制需要,总行会计结算部作为资金交易部门的会计后台,保持资金业务会计核算、清算、结算的独立性。

2、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管理的限额政策。总行在每年确定的年度授权方案中制定一些比较大的指标限额,而交易部门每季度的阶段性投资方案中也会制定一些针对具体业务的限额。授信的限额中公司客户的授信限额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并经授信审批部审批后执行;同业客户的授信限额由同业部审批,因为资金交易部门同业客户交易量较大,所以专门给交易部门划出了一部分专用额度。为此,限额管理是分若干层次,权限不一的。

在具体的限额控制上,人民币业务主要在债券业务系统、本外币交易系统提供的基本交易信息和市场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金业务市场价值计算规则;外币业务主要在路透和彭博等专业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平台上,通过其内嵌的现代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包含久期、浮动损益、止损比例、可接受损失限额等的风险量化管理。

目前资金交易部门具体采取的限额管理手段主要有敞口限额管理、止损点管理(单笔交易止损点指标)和可接受损失限额管理(分交易类别)。关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检验、修正中,尚未用于日常的风险控制。

3、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报告制度。资金业务的风险报告,采取日常报告与定期报告、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对资金业务的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以及潜在风险程度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总结,提交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作为风险和业绩评估、风险动态控制的主要参考。

(1)日常报告。每日营业终了,风险和交易前台分别就资金业务情况和风险指标执行情况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报告(报表),报告内容包括:信用额度占用、自营交易明细、各项产品的风险点、止损情况、整体资产组合的市值估算、资金产品组合的风险指标、代客交易明细等。

(2)定期报告。资金交易部门在每季季初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季度资金业务策略报告,经审批后执行。内容包括:上季资金业务情况、损益情况和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本季市场分析和相应的资金业务策略等。月末还要就本月对季度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月度资金运作计划,经各具体资金运作部门集体决策后落实。

与此同时,风险每月根据其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市场判断,就全行资金业务的风险指标、尤其是市场风险指标方面的执行情况及调整意见提出报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审定后下达执行。

(3)特别报告。在出现特定风险事件时,风险和交易前台应及时报告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并报行领导审批,通过取消交易、对冲交易、强制止损、暂行交易资格等方式控制资金业务风险。风险和交易部门应分别就特定风险事件的处理过程、对该事件中问责制的执行意见、今后的防范措施提出专项报告,报送总行有关部门。

由于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或由于总行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而导致原有交易策略无法执行时,交易部门应立即出具策略调整报告,经总行有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4)外部报告。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就资金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设定、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分析报告,作为资金业务的决策参考。

4、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各中资商业银行花费巨额投人建立数据大集中,打造新型综合业务系统,其中也包括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前台交易的数据经专门的系统录入员录入后,直接自动传递到后台进行相应的处理,可快速反应额度占用和市场风险头寸情况。

除此,各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还包括一套较为完善的后评价机制,主要由风险代表总行定期对市场状况及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交易部门的内部审计也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交易部门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直接参加具体项目或由老员工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

(二)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计量及管理手段

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就基本上保证了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让其完全发挥效用的则是对各种类型市场风险的科学的计量和管理手段。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整体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计量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单因素(如CPI、利率、信贷规模等)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多因素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及Var值计算还无法实现。多因素分析的模型也建立过,但由于模型有效性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未能在实战中应用,只能作为实战的参考。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主要应用中债曲线,内部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参考;对于信用产品进行信用分析时会参照其他机构(如中金公司)的信用报告,按不同档的信用利差进行定价。

三、对比国际经验,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资金交易业务的管理模式为彻底摆脱传统业务框架,决策审批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有赖于快速有效决策审批机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中资银行的资金交易风险管理链条比原来大为缩减,但由于仍如前所述涉及部门众多,决策审批时效性不足。例如对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期一般只有5天)的授信管理在操作上无法纳入企业统一授信管理。

(二)定价模型还不够全面,产品定价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没有具体的定价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衍生产品价格对各种市场因素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利用中债曲线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已经对一些比较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做了定价模型,但是对较为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外币衍生产品,仍需要通过外资机构提供报价。

(三)目前还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手段仍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债券久期、基点价值等指标的计算和对汇率敞口的控制等,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特别是,由于受人力资源和系统的限制,目前中、后台无法实现逐日盯市,在中后台不进行盯市核算时,只能依赖于前台,使风险控制效果大大降低。此外,由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场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尚无法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平台,对全行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产品组合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等进行统一的风险计量。

(四)市场风险信息系统的功能制约了其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的系统模式存在着

业务处理效率较低、数据需要多次转换、部分环节需要繁琐手工操作等问题,特别是,无法实现信用额度占用的实时计算,暂未实现市场风险指标的连续计算和,存在前、中、后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短期内很难达到外资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那样强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仍有待深入

目前,在资金业务的外币市场上中资银行有着后发劣势,而人民币市场上,在交易数据的积累、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外资银行依据其本身的强大资金实力、研究实力和外币市场上多年的经验,明显有着强大的后发实力。近期外资银行法人化后全面进入人民币业务以来,他们在人民币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四、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执行和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意识

中资银行及其资金交易部门应切实落实《指引》中对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市场风险资本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加速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自身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交易头寸的内部风险模型,中资银行应针对历史数据及市场数据不足和内部模型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加大对模型研发的投入力度。

(三)进一步理顺资金交易部门与总行管理部门架构,改善传导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传导效室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理顺传导机制,使上传、下达都更为通畅,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的传导效率和执行效率。

(四)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强定价能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外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中资银行应借鉴其经验,改变目前无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状况,尽快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加大对人民币产品定价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将自行设计的收益率曲线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调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定价能力。

(五)重视盯市核算、积累数据并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中资银行不仅要加强盯市核算这一工作,还要在日常交易数据和风险数据的收集、积累上增加投入力度,并结合人民币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六)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中资银行应加快引进具有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加快风险管理模型研发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七)加大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力度,使系统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积累数据和管理经验,将积累的经验用于新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新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现有系统缺乏而风险管理急需的、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市场风险;VaR;度量框架

一、引言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而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只要银行进行投资经营活动,市场风险就会随之产生。它通常是指利率、汇率等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就是围绕这些汇率、利率、股价、商品价格和波动率这些参数的管理进行的。

在度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上,按照技术要求的不同,具体又分为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方法、压力测试法和极值理论。其中,是目前市场风险度量的主流方法。

这些参数和方法都是管理的工具,除此之外,在管理方法上巴塞尔委员会和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在实际市场风险度量中,由于前台、和后台的业务特点不同,导致风险来源、性质、影响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出发点和重点也不同。

二、市场风险管理的参数

市场风险的管理参数是指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下面临的不同风险。如表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具体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如下:

表市场风险管理参数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波动引起的银行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和银行经营收益绩效的变动。利率风险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利率风险大小是指利率变动幅度大小带来的风险度,而利率风险方向是指利率变动方向上升或下降带来的对于不同资产的不同风险的表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其利率风险大小和利率风险方向的组合产物。巴塞尔委员会996在《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性风险四种。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我们可以把汇率风险定义为因汇率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具体就商业银行而言,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市场风险的度量包括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价值损失的大小。市场风险度量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测定市场因子的变化与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关系,如Delta,Beta,持久期,凸性等。一旦得到这种关系,对于市场因子的特定变化量,就可以求证券组合价值变化量;另一种方法是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收益的波动性――收益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序,常用统计的标准差来表示。

.灵敏度分析方法

灵敏度分析法即为上面所述的第一类度量方法,这是利用金融资产价值对其市场因子的敏感性来度量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方法,其中市场因子包括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和商品价格等。灵敏度方法在度量金融市场风险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近似性。只有在市场因子的变化范围很小时,这种近似关系才与现实相符,因此它只是一种局部性的度量方法。2对产品类型的高度依赖性。某一种灵敏度概念,只适用于某一类资产、针对某一类市场因子,如Beta只适用于股票类资产,久期只适用于债权类资产。这样一方面无法度量包含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的证券组合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无法比较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3对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难理解性。如对于衍生证券,Gamma,Vega等概念很难理解。4相对性。灵敏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比例概念,并没有回答某一证券组合的风险――损失到底是多大。要得到损失的大小,必须知道市场因子的变化量是多大,但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市场因子的变化是随机的。

2.波动性方法

波动性方法是指通过市场数据统计来反映实际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程度,即波动性,用标准差和协方差来表示。波动性描述了收益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程度,它也存在着两个缺点:它只描述了收益的偏离程度,却没有描述偏离的方向;2波动性没有反映证券组合的损失到底是多大,不能给出一定数量的损失发生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或管理者只能根据经验判断每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尽管波动性不适宜直接用来度量组合的市场风险,但市场因子的波动性是VaR方法计算的核心因素之一。

3.VaR方法

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一般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传统的风险测度工具包括方差、下偏矩PM、持续期、凸性convexity、beta、data、gamma、theta、vega、rho等,这些指标难以准确地计量金融机构暴露的整体市场风险,无法解决现代金融风险因子的波动性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度量框架,将上述的这些方法统一于该框架下便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方法。

4.压力测试与极值分析

金融市场市场出现极端情形,此时VaR依赖的假定和计算的参数发生巨大变化,导致VaR方法估计的结果出现极大误差。为了度量极端市场状况下的市场风险,人们引入了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作为对正常市场情况下VaR的补充。

压力测试法有时也称为情景分析法,假定风险因素发生极端的变化,并测试这种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用过去实际的数据来模拟将来,是一种全值估值法。与压力测试相比,极值分析则是通过对收益的尾部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估计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的损失。

压力测试优点在于它考虑了历史数据可能无法涵盖的极端事件风险。例如992年9月,德国马克对意大利里拉的汇率突然从.760变化到.880。在过去的两年中,里拉汇价是“盯住马克的,并且很稳定。所以,从过去两年的历史波动中无法把握里拉突然贬值的可能性,而采用压力测试法则能弥补这一点。极值分析法则能准确的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具有解析的函数形式,计算简便,能给出极端条件下的VaR与概率水平的准确描述。

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两者在本质上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即极端市场条件下资产的风险度量。两者的缺点在于方法过于主观,在测定时,它必须确认出那些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的极端情景或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的预测难度很大,从而对市场的判断和经验极为重要。总之,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应被视为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当用于估计风险因素发生较大变动而产生的最坏影响时,它还是很有效的。

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框架

随着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著。这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报告》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996年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将资本要求扩展到交易帐户中与利率有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以及整个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已经改变了以前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

2004年《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风险的定义扩展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为了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银行能够更敏感地反映自身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新协议针对不同风险改变了原有协议中过于简单的、线性的且大部分为外部模型的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风险衡量方法。在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标准确定上,新协议沿袭并从银行信息披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补充协议提出的两种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是委员会建议的标准法;二是对交易资产组合采用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

巴塞尔委员会在《补充规定》中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主要提出了以下定量要求:置信水平采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0个营业日;市场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观测期至少为一年;至少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数据。但是,在模型技术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均未做出硬性要求。即使是对VaR模型参数设置做出的定量规定,也仅限于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遵循,商业银行实施内部风险管理完全可以选用不同的参数值。如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计算监管资本应采用99%的置信水平,而不少银行在内部管理时却选用95%,97.5%的置信水平。此外,考虑到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必须将计算出来的风险价值乘以一个乘数因子,使所得出的资本数额足以抵御市场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乘数因子一般由各国监管当局根据其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质量的评估自行确定,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该值不得低于3。

相比之下,中国在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方面才刚刚起步。顺应巴塞尔监管时间的国际化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及公司治理机制进行学习,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具体的实施,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定会对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充分了解,达到新巴协议要求。

参考文献:

[1] ecretariat of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upervision200).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 explanatory note. Bank or International ettlements

[2]irotakaideshima2003).Overview of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presented on 2nd Newly Independent tates Policy orum on Microfinance aw and Regulation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upervision2003).Overview of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Consultative Document presented by Bank or International ettlements

第4篇

一、计量方法的选取

1.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其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VaR理论模型。(1)VaR的定义。VaR的英文全称是ValueatRisk,即“处于风险中的价值”,是指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地,它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潜在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prlb(p

(2)VaR的一般性原理。考虑一个资产组合,假设该组合的期初价值为, R是持有期内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该组合的期末价值为。若在某一置信度1-α下,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为 ,则根据VaR的定义――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该组合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为:。由此可见,计算VaR就相当于在一定置信度下计算最小的或最低回报率。VaR的最普遍形式可以从未来投资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中获得,在给定的置信度1-α下,根据,我们可以找到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即该组合未来价值低于的概率为α。

VaR计算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持有交易资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为准确,是一种全面考虑资产在未来时间段里可能发生的最大概率损失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支持对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VaR计算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历史模拟法、Delta一正态法和 MonteCarlo模拟法。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模拟法测算交易性资产的预期损失。

(3)历史模拟法。就历史模拟法而言,市场因子模型采用的是历史模拟的方法,即用给定历史时期上所观测到的市场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化;在估值模型中,历史模拟法采用的是全值估计法,即根据市场因子的未来价格水平对头寸进行重新估计,计算出头寸的价值变化(损益);最后,在历史模拟中,将组合损益从最小到最大排序,得到损益分布,通过给定置信度下的分位数求出VaR。如对于 1000个可能的损益情况,95%的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为组合的第50个最大损益值。考虑一个资产组合VP,其市场因子为 (i=l,2,…,n),用历史模拟法计算其95%置信度下的日VaR。首先预测市场因子的日波动性,选取市场因子过去101个交易日的历史价格序列,可以得到市场因子价格的100个日变化:

F(i)的历史价格水平向量 观测到的变化向量

假定这100个变化在未来的一天都可能出现。于是,对于每一个市场因子,将市场因子的当前值和观测到的变化向量相加,就可以得到100个市场因子未来可能的价格水平,以向量n来表示:

根据相关的定价公式,可以计算出市场因子当前价值和未来的可能价值。于是,可求出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

将损益从小到大排列,得到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根据95%置信水平下的分位数(由于有100个变化样本,则95%的分位数对应的是第5个最不利的变化),可以求出VaR的值。

二、VaR在回购业务风险中的实证研究

假设A行有一笔1000万的7天回购和一笔800万的14天回购交易,我们想得知当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金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即如果给定的的置信度为95%,持有期为一天,则我们想知道在95%的可能下,明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产所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是多少。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R。这里选取2007年11月28日到2008年1月22日40个交易日每日加权利率,通过excel计算每天该组合头寸的损益。

然后我们将得到的40个可能损失或者收益按照从最坏到最好的顺序排列,由于给定的置信度为95%,则VaR就是第2个最大损失。见下表,则VaR为人民币15.41万元。即,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该回购头寸在1月23日这天由于汇率的变动,所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为人民币15.41万元。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计算A行回购头寸的市场风险,根据计算出的风险损失估计值来确定所应设置的充足性资本保证金。从而达到对A行交易头寸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该方法的优点是:相比于传统的计量方法,该方法对风险的监测更加敏感;反映了风险因子收益分布,因此不需要任何分布假设,也无须计算波动率、相关系数等模型参数;该方法的风险因子的历史收益本身已完全包含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因而可以全面反映风险因子和组合价值的各种关系,是一个完全估值模型。其缺点是:该方法对数据样本选择区间较为敏感,既可能包括极端的价格波动,也可能排除极端情况。忽略了交易品期限结构的不一致性。假定根据过去可以准确地预测将来,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投入较大,所有历史数据都具有相同的权重。

三、政策建议

1.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指的是针对风险管理,构建一个分级分层次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各个层次的监督和控制,使风险管理技术全面覆盖每一个可能的漏洞和问题。笔者认为,A行可以构建三个层级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第一层级是一线业务部门。执行相应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控制本业务单元的风险。第二层级是各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定期监控相应一线业务部门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通过计量、监测市场风险,给出指导性建议、制定有关规则。第三层及是A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银监局、总行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指引、行里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等拟定全分行统一的风险政策和风险限额,以及对限额的分配系数,分析、监测和计量全行的风险水平,并通过业务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意图传导到一线业务部门。同时通过定期考核等办法来监督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市场风险执行情况。

2.集中控制。所谓集中控制,指的是行领导应站在全局角度来把握市场风险管理。建议,在分层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A行可考虑成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决策,从全局角度来把握风险,减少经营性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决策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可定期评价A行总体市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以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可对那些能够量化的市场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不易量化的市场风险做出评估,建立相应得操作规程,根据A行实际情况设计或修正A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使总体市场风险水平、结构与A行的经营方针相一致。

第5篇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版权所有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第6篇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报告,《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风险管理与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监会网站。

第7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公司特有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相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操作风险则在于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内外两方面因素。本文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一)市场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银行竞争风险。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在:(1)国有企业“绑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制度性不良贷款,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不良资产剥离、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使得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仍将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被“绑架”的现状仍将继续。因为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口袋,对一个人来说,把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绩效”相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这个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钱漏多少钱!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风险就大大增加。(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大于生命。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更是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现有的会计、审计等信息中介机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信息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现象;还没有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因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大。

(3)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问题。维持国家商业银行的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地位是目前整体和宏观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存在抵制竞争、保护垄断地位,更主要还是政府行为。其理论依据是:银行业数量太多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银行结构是有效的(马尔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况下,集中性银行要比竞争性银行体系更加有效,如拥有众多竞争性银行的美国金融业曾经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而一些由几家大银行垄断控制的国家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稳定性(富兰克·艾伦,2002)。然而过度集中意味着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享受经济地租,并且有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9%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小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17.6%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外在的政策体制风险同时内部化了其盈利性风险。

(二)公司特有风险的成因

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外在风险内在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股份制改革处“形似”阶段,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体错位、权责不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本位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宏观层面对风险监管和防范非常重视,而微观上银行企业还是被动式风险管理,因而管理风险仍然存在。(2)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现代银行企业建立内部制度政策与程序,还要检查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衔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文件满天飞,缺少整合性。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能力承担起有效管理银行全面风险的职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现代银行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总之,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内、外两个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进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二、银行ERM的国际经验

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该框架规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企业的目标有4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蕴涵的风险管理新理念,是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势。全面风险管理是全程、立体、动态、计量的风险控制。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体现在:

(1)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国际先进银行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求共赢。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大小银行150多家,但无论大小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使有能力满足单一客户的大额贷款要求的大银行,它们往往也不会“独吞”,而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分散风险。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效预防和分散了风险,造就香港弹丸之地却支持各家银行盈利的奇迹。(2)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确定投资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管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由董事会考核。(3)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通常设立内部审计部或稽核部。(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量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运用了数学模型。运用模型,根据建立的庞大健全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从而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ERM构建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全世界的各类银行设计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有充分准备,不应盲从,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不应该降低实施质量,应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向新协议过渡。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结果将是:在经济扩展时,银行对业务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风险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在经济紧缩时,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则缺乏足够动力。

第8篇

新协议将对国际间银行的监管和经营方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要素为特点的新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使监管机构和银行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实施新资本协议对中国银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资本协议蕴含了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适应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是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银行业同国外先进大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缺乏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计量水平技术简单、风险精细化管理落后、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问题。

那么,中国银行业及监管部门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强化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

(1)国内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进一步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框架,明确董事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在内部组织结构上采用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型”结构。这种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按经营产品的不同,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是业务部门,如企业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托部、基金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稽核部等。在每个业务部,再设置一些职能类似的部门,如财务、风险管理等部门,并将这些职能部门统一归属于全行的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操作层面上不但要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风险管理必须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贯穿于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2)建立风险评估程序和资本充足状况的评价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的变化趋势以及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一致,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实施内部评级法计量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必须使用规范、细致的风险计量工具来评估风险参数,使风险评估更加精确。(3)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银行既要对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进行披露,还要对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进行披露。要披露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重要风险的管理目标和政策、策略和程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管理职能,风险缓释政策和工具,风险报告或计量系统的范围或性质、风险暴露和评估的定性定量信息等。(4)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国内银行业熟悉业务、计量、计算机技术的交叉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缺乏,银行应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相关的人才团队,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挥长期作用。

二、提高风险计量技术,保证风险计量的准确性

(1) 国内银行应当尽早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未来积累的数据直接达到模型开发、优化和验证的要求。(2)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测量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被统称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计量法。商业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组合风险计量、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等。对于市场风险,提出了用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来计量风险。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按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进行划分,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各类风险加权汇总;内部模型法是按照银行内部VaR 模型的计量方法,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类型,分别按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和各类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市场风险的大小及对资本金的数量要求。(3)采用产品分析、模型验证、压力测试、同业评估等方法,保证监管技术能够适应银行业务日益复杂化的趋势。(4)银行还应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内部风险计量制度等,从而使新的风险计量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5)加强银行软件和网络系统建设,为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市场风险的防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1)监管部门要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对银行业监管的制度标准,为保证我国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制订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监管制度。(2)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修改为三级分类,即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严格执行对核心一级资本的扣除规定。优化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的计算方法,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提高对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对交易性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加强监管。(3)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有机结合。根据我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体现逆周期宏观监管要求,避免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4)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对集中度、表外资产、证券化、声誉风险等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5)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灵活性的监管相结合。为了保证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标准,并根据各类机构具体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随着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国内外监管当局、市场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表现和管理水平。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银行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推动银行监管技术的进步,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推动国内银行业持续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公司特有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相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操作风险则在于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内外两方面因素。本文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一)市场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银行竞争风险。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在:(1)国有企业“绑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制度性不良贷款,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不良资产剥离、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使得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仍将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被“绑架”的现状仍将继续。因为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口袋,对一个人来说,把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绩效”相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这个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钱漏多少钱!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风险就大大增加。(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大于生命。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更是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现有的会计、审计等信息中介机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信息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现象;还没有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因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大。(3)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问题。维持国家商业银行的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地位是目前整体和宏观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存在抵制竞争、保护垄断地位,更主要还是政府行为。其理论依据是:银行业数量太多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银行结构是有效的(马尔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况下,集中性银行要比竞争性银行体系更加有效,如拥有众多竞争性银行的美国金融业曾经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而一些由几家大银行垄断控制的国家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稳定性(富兰克·艾伦,2002)。然而过度集中意味着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享受经济地租,并且有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9%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小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17.6%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外在的政策体制风险同时内部化了其盈利性风险。

(二)公司特有风险的成因

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外在风险内在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股份制改革处“形似”阶段,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体错位、权责不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本位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宏观层面对风险监管和防范非常重视,而微观上银行企业还是被动式风险管理,因而管理风险仍然存在。(2)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现代银行企业建立内部制度政策与程序,还要检查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衔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文件满天飞,缺少整合性。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能力承担起有效管理银行全面风险的职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现代银行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总之,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内、外两个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进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二、银行ERM的国际经验

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该框架规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企业的目标有4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蕴涵的风险管理新理念,是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势。全面风险管理是全程、立体、动态、计量的风险控制。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体现在:

(1)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国际先进银行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求共赢。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大小银行150多家,但无论大小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使有能力满足单一客户的大额贷款要求的大银行,它们往往也不会“独吞”,而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分散风险。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效预防和分散了风险,造就香港弹丸之地却支持各家银行盈利的奇迹。(2)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确定投资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管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由董事会考核。(3)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通常设立内部审计部或稽核部。 (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量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运用了数学模型。运用模型,根据建立的庞大健全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从而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ERM构建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全世界的各类银行设计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有充分准备,不应盲从,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不应该降低实施质量,应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向新协议过渡。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结果将是:在经济扩展时,银行对业务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风险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在经济紧缩时,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则缺乏足够动力。

第10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风险预警

前言

在我国近年来的金融业界发展中,事关银行的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这些案件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业中风险管理的混乱与风险预警机制的不成熟。而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有必要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从根本上杜绝商业银行在日常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在全球知名的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其制定的巴塞尔协议将银行日常经营中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这八类风险分别是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在这八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是其主要面对的经营风险种类,而在这三种商业银行勉励的呢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其中带来危机最大的一种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银行坏账、不良贷款上升、资产质量下降等等银行遇到的不良经营状况都会影响对导致其自身信用风险的不断加深。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中,随着我国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业应格外关注市场价格、利率与汇率的实时变动,并通过随时改变自身经营策略的方式随之采取最好的办法进行相关的应对,以此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而在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中,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程序的不完善、由于人员操作问题带来的相关损失所造成的商业银行风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上三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相关办法进行具体的计算[1]。随着近年来国际金融业界出现的巨变,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根据目前国际金融形势,提出了新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其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在国际金融系统中,由美国人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相关理论已经初步完场,且取得了不小的实践成果,这就给全球的商业银行业界的相关安全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研究

(一)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商业银行需要将自身经营中勉励的风险、收益、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策略多种风险要素进行紧密结合,并将这些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减少商业银行因操作失误带来的金融损失,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发动商业银行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构建相关预警机制,从而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几率降到最低[2]。

(二)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土壤与文化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企业文化中植入风险管理理念的方法,为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生长的土壤。在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对风险管理理念进行贯彻时,应将相关风险理念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相对思维与处事的方式,以此保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更好落实[3]。

(三)建立并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必须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商业银行在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问题的出现。在具体的实施中,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成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四)建立并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的制度与法律体系至关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规范的相关制度、严格的风险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而需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4]。

三、结论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经济环境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就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8-113.

[2]刘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刘霄仑.基于COSO与Basel体系并行实施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

第11篇

论文摘要:新巴塞尔协议区别于旧协议的核心之处在于: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与市场约束;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资本充足率、计量方法、信息披霉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应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 ) 。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 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第12篇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最低资本要求 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 ) 。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 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转贴于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3强化金融监管。首先要按照新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第13篇

从“无风险”套利谈起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场外衍生品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其中以场外衍生品市场为主要风险来源。无风险套利是金融衍生品市场重要的交易策略,而基于无风险套利形成的无风险定价理论则成为衍生品定价的普遍方法。

根据无风险套利策略,当价格关系出现偏离时就会出现套利机会,通过在市场上的买卖对冲,就可以锁定利润,避免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这种交易策略在金融危机前被广泛采用,很多国际投行甚至通过量化投资,实现策略精准实施,获取了大量利润。然而,无风险套利真的是“无风险”的吗?其实不然。无风险套利规避的仅仅是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即市场风险,而没有规避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在无风险套利交易策略中,策略两端的交易都会面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如果交易对手为国际金融巨头,那么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可能较低,但并非没有风险。

与此类似,银行参与涉及衍生品背对背交易或者自营交易也会出现对冲了市场风险,却带来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情形。以国内银行为例,银行与国内某企业签订了外汇远期合同(美元兑换欧元)。银行在美元相对欧元升值时获利,企业在美元贬值时获利。不考虑银行收取的服务费用,这个交易的初始价值为零。银行与外资投资银行签订了一笔金额相同,但是头寸相反的交易,用以对冲市场风险。在本项交易中,银行将在美元相对欧元贬值时获利。未来可能存在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正如该企业预期的,美元币值贬值。那么银行欠企业钱,而投资银行则将欠银行钱。如果投资银行违约,银行需要平仓,其损失金额就是外汇远期空头的重置成本。第二种情况,与该企业预期的相反,美元币值升值。结果,企业欠银行钱。如果该企业违约,银行平仓后的损失,就等于外汇远期多头的重置成本。由此可见,银行对冲了所有市场风险,却保留了与该企业、投资银行的交易对手风险。

因此,无风险套利并非真正的“无风险”,那么基于无风险套利分析框架形成的衍生品无风险定价方法也就不再“合理”。基于无风险方法的一般衍生品定价也只是考虑规避了市场风险的定价,而没有考虑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因此衍生品盛行的西方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冲击。传统的衍生品无风险定价方法将不再合理,未来必须将信用风险纳入定价,从而做到真正的无风险定价。

风险转让中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出于风险转让(规避)的目的,金融创新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中的衍生品种类,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名义本金就高达531万亿美元,虽然在2009年后有所下降,但市场交易名义本金仍然高达450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巨大的交易中隐藏着重大的风险,即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品使得金融风险可以进行分离或者合成,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复制现货买卖而不用现货交割,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然而,金融衍生品只是将风险合成,即将“合成风险”进行转让,而非消灭风险。当金融机构将“合成风险”进行转让时,如进行背对背平盘交易,或者购买CDS(信用违约掉期)进行保护,事实上因为客户关系、合同的特殊约定并不能完全复制,对冲全部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风险转让过程中,交易的各方并不完全隔绝的,就像藕断丝还连,这里的“丝”就是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举个例子来讲,就银行的代客交易业务进行背对背平盘,存在两端两笔交易业务,即在A端与客户进行交易时,会同时在B端进行同样的一笔交易,实现背对背平盘。当市场向A端客户有利方向发展时,在B端交易中就出现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反之当市场向A端客户不利方向发展时,A端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从背对背平盘交易来看,银行对冲了所有的市场风险,却出现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银行两端的客户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易,却因为银行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而互相联系在一起。

将风险合成并实现转让方便了风险管理,促进了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然而事实上“风险转让”只是“将问题转化为新问题”,规避了市场风险,却引发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迅速增加的同时,交易对手风险也随之迅速积累,成为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中新的问题。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特性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不同于传统的借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具有其特殊性,并与其他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传统的借贷风险(Lending Risk)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风险敞口。借贷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以及债券等交易,在交易初期就已经有确定的正风险暴露,风险敞口是静态的。对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则主要存在于衍生品交易当中,如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合约的经济价值为在交易对手违约时合同规定的所有未来现金流的净值,可为正,可为负,具有极高不确定性,因此交易对手违约时风险暴露存在不确定性,其风险敞口是动态变化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静态敞口。二是风险敞口是双向的。来自于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以及债券等交易只有交易一方承担该风险,而对于OTC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正是由于其主要交易衍生品,其交易具有高杠杆性,并且风险是双向的,这是由于其合约价值的不确定性决定的。由于合约价值可为正,可为负,当自身浮盈时,自身存在交易对手风险,交易对手可能违约,而当自身浮亏时,交易对手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即自身可能会违约,因此风险敞口是双向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单向风险敞口。

与市场风险(Market Risk)相比,对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比较困难:通过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对冲头寸进行动态调整就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然而规避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需要在交易对手层面动态调整CDS头寸,但这很难实现,一则成本太高,二则对小公司来说缺乏具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实践中交易对手风险对冲主要针对在投资组合层面管理预期损失,并对需要特别关注的交易对手进行风险规避。

与传统信用风险(Credit Risk)相比,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对市场波动更加敏感和传染性,原因在于危机期间,市场波动性上升而造成衍生品风险暴露增加,与此同时交易对手违约概率上升。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存在于金融机构之间,而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在危机时期会变得高度相关。由于金融机构的相互依赖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不仅对单个企业存在威胁,同时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存在严重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1998年美联储和美国投资银行联合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及2008年全球金融系统面临深渊,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出现在信贷业务中,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低,且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性也比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低很多。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之所以难以管理,一方面在于其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密切相关。风险敞口是以市场价值计算的,风险损失是当交易对手违约时按市场价格复制该头寸的成本,因此风险敞口与市场风险关系密切,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交易对手的流动性也关系密切,比传统的信用风险要复杂得多。另一方面,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还与交易对手信用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当风险敞口与交易对手信用质量相关时,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就更为复杂。交易对手风险依赖于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但如果两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并同时恶化,就会带来错向风险。风险敞口和违约概率同时随着市场波动而同向变化时,由错向风险造成的潜在风险损失就会增加。如对于看跌期权,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期权价值随之增加,期权买方的交易对手违约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错向风险的产生使得交易对手总体风险迅速增加。

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

风险转让熨平了市场波动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和风险摊薄的重要途径。此次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使金融机构关联性增强,不仅对单个企业存在威胁,同时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存在严重威胁;金融机构淡薄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大而不倒”或者“大而不允许倒”的幻想被现实击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成为未来风险管理的重点。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全视图的流程风险管理应当是未来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到押品管理、风险缓释都形成了完善的流程管理。在流程管理中,对风险的度量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未来风险度量的方法将有标准法向内部模型法转变,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度量的精度,也能够实现批量计算,便于风险的汇总和净额结算。

使用净额结算,加强押品管理。净额结算是指与交易对手存在多笔交易时,对多笔交易进行汇总后结算。根据ISDA协议(ISDA主协议是由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International Swap and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的标准协议。)使用净额结算,可以降低风险暴露,避免交易对手违约概率飙升时风险敞口的急剧增加,降低了错向风险。押品和保证金是交易对手风险管理中的重要风险缓释手段,根据信用支持协议(CSA协议)(《信用支持协议》是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总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交易双方相互交付抵押品的具体细节做出规定:市价评估时间、方式、抵押品的种类、数量,交付抵押起点金额,抵押利息计算和争议解决等),当押品的市场价格和交易对手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可以对押品的价值进行调整,从而降低风险暴露,降低违约时的损失率。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国化的ISDA主协议”,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NAFMII),这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押品管理协议。

建立CVA交易台,规避错向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资本计提和资本质量方面的新规都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信用价值调整(Credit Valuation Adjustment,CVA)是指对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成本,它基于与交易对手投资组合的所有交易而得出。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将CVA纳入会计处理,并计提资本。单个交易者支付给CVA交易台一笔费用(CVA费用),CVA交易台使用该费用来覆盖对冲交易存续期内相关风险的成本。当交易对手实际违约时,所有产品的全部费用应该被作为部分的缓冲,考虑到与同一交易对手的净额结算效应,CVA交易台向交易者或者工司补偿等同于衍生品盯市价值损失的部分。通过建立CVA交易台,可以实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规避错向风险。

建立中央清算系统。将中央交易对手机制引入交易对手清算系统,单个机构将其交易对手风险转移到中央交易对手,由中央交易对手集中进行管理。对于单个机构,其交易对手风险都转移给中央交易对手,规避了风险;对于中央交易对手,在多边的净额中可以获得收益,但承担了转移过来的信用风险;对于整个金融体系,交易对手风险集中到中央交易对手,存在风险集中的隐患,如果风险集中度过高,中央交易对手无法继续进行清算,将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中央交易对手被要求严格集中管理其风险,避免出现上述情形。

国内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的挑战和展望

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国内金融机构在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银监会在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计量所有衍生产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的CCR风险加权资产的标准方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并将其纳入监管体系。然而从实施层面来看,银行开始识别风险到提出相应的方法论再到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都需要时间,银监会提出详细的监管标准和方法也需要时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和监管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风险管理方面将国外的技术引入国内,可能还面临这具体实施的问题。比如说,国内衍生品市场多采用保证金交易,较少采用抵押协议,而按照ISDA主协议国际衍生品交易多采用抵押品作为风险缓释方法,保证金协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抵押协议值得商榷。以银行来说,其国内的衍生品交易对手多为国内大型的企业、机构,这些企业、机构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银行账户客户,是其存款大客户,迫于存款压力,银行在抵押协议上的议价能力和执行能力可能会降低,保证金协议和抵押协议在很多时候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抵押协议的适用性也是国内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也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多少风险就应该有多少资本,风险越大的银行资本就应该越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金融管理当局为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

2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筛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4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收付结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

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其内部评级系统,充分揭示交易对手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应对影响交易对手未来偿付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的程度,并根据不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2)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波动性较为宽裕的条件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商业银行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应做到一下五点:第一,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第二,积极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第三,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第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第五,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水平,这离不开现金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信用级别,区别不同层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合理计量风险: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还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以及时针对市场变动调整策略规避风险。

(4)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的全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①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②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5)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素质

世界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需要有一只懂得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运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加人,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对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搜集、识别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

第15篇

[关键词] 企业 风险管理 策略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实现风险成本最小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是在达成既定目标的前提下,最小化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环节的风险,或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时期内,未来事件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从风险规避的角度看,风险一般是指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

一、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由各类风险因素的未来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可能的亏损,将导致资产价值减少与负债价值增加的可能性称为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三类。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减少或负债价值的增加的风险。信用(违约)风险是指交易的某一方失去支付能力导致另一方的损失的产生。经营风险:是指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外的其它风险,通常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特殊风险。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而且只有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应对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1.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建立在明确的企业监督框架和适当的人员责任分配基础之上的,其目标是使风险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一定要和企业的技术及战略管理相结合,要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与企业业务、战略及业绩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由全企业层次集体支持的风险管理过程。

2.探素和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更加关注风险,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的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等要素,通过风险评估将各要素紧密联系起来。而风险评估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技巧熟练的风险责任人;二是一套风险管理的共同语言;三是识别、分析、度量风险与机遇持续过程。要评估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收集、分析并综合处理相关的内部及外部数据以便为企业提供可靠、及时的风险管理信息。了解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性风险性质,分析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建立风险参数与限制,权衡风险与收益,评估不同战略的风险,并最终选择应对风险的措施。这种风险评估体系一旦发展起来并投入实施,就逐步走向了企业风险管理。

3.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兴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才相对比较缺乏,而且由于发展空间有限,人才特别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潜能,把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塑造符合本企业特质的企业文化,增强全员风险意识。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的价值、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历史较短,且大多脱胎于个体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人才难留的局面,因此,要塑造符合本企业特质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环境的感染、诱导和约束等方式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源源不决的动力。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全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交流、传输、共享机制,降低企业因知识差异产生的风险。

总之,企业风险管理需要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人们长期持续探索并不断完善。虽然这项工作比较艰巨,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朱荣思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北京:审计研究,200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