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职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当代的中职院校,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期,在中职院校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坚守。其不是专业文化简单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更不是企业文化对专业文化的直接替换,而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在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主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且在这种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还要注重两者的互补,使这种结合真正获得双赢的效果。其次是系统性原则。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种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环节,唯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其价值和功效。所以要求中职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结合制定出详细的规划,明确原则、责任、方式和保障等,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长效建设体质,保障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是选择性原则。企业文化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中职院校来说,其要在融合的过程中,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所以就决不能对企业文化全盘移植和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的予以吸收和接纳。具体来说,要选择那些和与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相一致的企业文化,然后将其融入到原有的专业文化中,使学生能够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熟悉、认识和接纳企业文化,实现两者共同的丰富和发展。
2中职餐饮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通途径
2.1建立与企业零距离的课程文化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作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中职院校来说,更应该将课程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委派专门的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定期总结当前餐饮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然后对当下的课程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调整。一方面,通过这种课程调整的变化,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实用性本身,就是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学校这种紧盯企业,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原则的课程调整思路,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彰显,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示。在具体的学习中,他们会认识到这正是当下企业的实际需要,学好了这门课程,将会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就业,从而获得了学习质量的提升。所以说,课程设置本身就是专业文化的一种,通过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一些理念和精神,而学生也会自觉的去配合相关要求,最终获得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2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专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专业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些活动,使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的更加紧密。以餐饮专业为例,完全可以效仿电视中的各种餐饮类节目,如烹饪大赛等,比赛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餐饮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从海选开始,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直至评出最后的总冠军。可以邀请学校领导、企业人员等作为评委,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学校除了提供资金、场地和设施支持外,还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氛围。又比如“免费品尝日”活动,学校餐厅部门和餐饮专业院系展开合作,定期推出一道免费菜,每天选派不同的学生进行制作,并接受学生的评价,必要时还要接受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以最具体的方式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将职业素养、能力、技术的灌输与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3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前文中提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但是现实中存在一个问题是,多数校企合作都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如学生技能的锻炼等,而忽视了精神层面,如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等。而这种精神层面合作的具体表现,正是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通,也理应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环节。比如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一线员工等走进校园,介绍行业发展特点,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等。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真正来到企业中进行专门企业文化的学习,并通过顶岗实习来获得对企业文化的加深了解。这种校企合作,是对之前校企合作的一种深化,相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来说,这种精神和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才是最为本质的,学生获得了对企业文化的深刻感受之后,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朝着一个优秀职业者的方向努力,这种主动的积极变化,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所不能及的。
2.4夯实实践基地的建设
物质文化是整个专业文化的基础,也是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通的前提,所以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是加强物质建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实训是拉近学生和工作之间最有效的途径,那么学校就要对相关的实践设施予以全面的完善,应该在每年的预算中拿出专门的资金用于实践设施建设,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其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行。同时也应该注重和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创立校企共享和共用模式。尽量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既可以为企业培养熟练、高素质的优秀员工,还能创作出一定的经济利润,保证其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中。其次是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中职院校来说,除了相关设施的完善外,还要在环境建设和布置上融入行业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如餐饮专业中,就可以在班级内张贴一些行业的标语、设置专门的展示栏等等,并定期予以更新,让学生耳濡目染,并自觉朝着企业的要求而不断努力。每隔一段时间,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实践月活动等,可以将整个班级打造成一个真实的餐饮企业,由教师牵头,真正面向社会开放,并制定出相关的任务和要求,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和素养得到锻炼,还能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全局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得到充分的锻炼。
3结语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一定的需求。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岗16.7%,维修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